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十篇

时间:2023-12-15 17:29:02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篇1

本文就网络流量监测的作用和移动互联网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探讨CDMA移动互联网的特征,以便更好的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测。

【关键词】

网络流量;监测;移动互联网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因此,急需要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在线的监控和管理。对网络流量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有效的管理、规划、发展网络。其中网络流量监测是网络测量技术之一,通过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测和分析研究,能够较好的掌握网络流量的特征,了解网络的状况,并能够根据详细的流量信息,对故障进行定位和修复,能够获取网络所承载的业务的大小,及时了解用户应用强度、频度等行为模型。

1 网络流量监测的作用

其一,有利于网络规划。在移动网络中出现拥堵的现象时,传统的做法通常为网络扩容。如果借助网络流量监测技术,能够及时的掌握当前的移动网络的流量趋势,有效的解决网络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规划。

其二,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由于移动网络的流量比较复杂多变,目前还有大多数网络特征未被外界认知,通过网络流量监测技术,能够及时的了解当前网络流量的情况和移动网络业务的特征。

其三,便于移动网络安全维护。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恶意程序通过网络传播,严重影响到用户的隐私和财产安全。充分运用网络流量监测技术,能够对网络流量进行分析,制定出不同移动平台的移动网络安全策略。

2 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应用的发展,使得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即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指的是通过使用手机网络、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基于移动网络联网获取图像、语音、文字等用户需求的随时可接入的网络。根据通讯世界网讯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我国手机用户在2013年突破10亿,预测在2014年,我国手机市场将销售4.436亿部手机,使用手机将超过10.76亿部。网民人数达到6.15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达到8.38亿。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将会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同时,伴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发展,国内移动互联网络用户群将会逐渐扩大。另外,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挑战。首先随着移动互联网内容不断的丰富,产生了各种宽带负荷较大的业务,例如基于P2P业务。传统的互联网监控方式不一定适用于移动互联网,缺乏有针对性的移动互联网监控平台。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监控制度还不够完善,限制了网络服务质量的提高,对未来网络的发展具有严重的影响作用。其次,移动网络运营商虽然为各种内容提供商业支持,推广了各种业务,但多种业务的流量特征研究不够完善,运行质量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大多互联网基础指标在移动互联网的场景下分布比较异常。

3 CDMA移动互联网特征研究

3.1网络流量原始流量采集

本文使用的网络数据是由本研究团队自行研发的检测设备TMS进行采集的。原始网络流量均采用我国某大城市的骨干网节点。在采集CDMA实验数据时,部署了4个采集探针在同一个城市的链路上,位于分组数据服务节点和城市核心节点之间并行的链路上。详情如图1所示。

另外,网络流量分类技术主要包括深度包检测和深度流检测技术。分类时,首先使用深度包检测技术,通常能够达到较高的分类效果。针对不同的网络应用,比较适合使用深度流检测技术。本文的算法中就引入了深度流检测的技术。

3.2网络流量建模

由于采集的网络宽带较大,运算和存贮资源比较有限,需要选取一个适合的时间段,采集数据子集后为后续分析充当样本。网络流量建模的原理指的是充分利用统计获取的网络流量特征,对其进行数学推导后得出的符合统计规律的模型来模拟实际网络流量趋势。网络流量建模通常采用ARIMA模型[3]。其指的是分差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通常用于进行平稳序列和分差后平稳序列的建模分析。ARIMA模型分析的一般步骤为:(1)根据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分布图和偏相关函数分布图,分析序列的平稳性。(2)对非平稳性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根据时间序列的识别规定,对ARIMA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识别,建立相应模型。建立分析后,需要对参数进行评估,并对参数进行检验,其中参数检验通常会采用AIC准则。AIC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T为可使用的观测值,RSS指的是参差平方根和,n为待估参数个数。比较不同参数时,需要采用AIC值更小的模型。

3.3网络流量基本特征

其一,网络协议。在互联网中使用的TCP/IP协议族为传输层明确了两个主要的协议,分别为TCP协议和UDP协议。TCP协议需要在两个TCP之间建立一个虚连接,在运输层中使用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机制,即为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协议。UDP协议为无连接、不可靠传输协议。本文对两种网络协议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

其二,网络流长(字节)分布。网络中的流量实际时由IP流来承担的,IP流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负载的情况。图2为CDMA网络中的流长分布情况。

其三,网络流持续时间分布。IP流持续的时间为IP流第一个报文达到的时间和最后一个报文达到的时间差值。对IP流持续的时间分布进行研究,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反映出IP流在网络中分布的时间,根据其他网络特征,可以综合对网络流的各种行为特点进行研究。根据统计可知,CDMA网络中平均UDP流持续的时间为62.15秒,在TCP流中持续的时间为17.85秒。

4 总结

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多种移动互联网络的应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移动互联网场景复杂,使得流量的多种特征还没被发现。网络流量监测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特征的研究,能够对移动网络流量进行保存,可以有效的规划网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维护移动互联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华奎.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篇2

移动互联网校园消费

一、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规模迅速扩大,逐渐超过传统互联网的用户人数,越来越多的信息、社区生活、多媒体娱乐、消费购物的行为由以往固定互联网平台转移到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同时,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的使用进而对其产生依赖。大学生群体是接受高等教育并对新兴事物愿意去尝试和宣传的一群人,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及时、私密、容量大等使用特点完全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接纳和热捧。再者,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为移动互联网在高校的快速覆盖提供有利的硬件支持。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生活的渗透与日俱增。

近期在某高校大二学生的营销课上做了一项关于学生每天花费在移动互联网上时间的统计调查,调查参与的学生人数为49人,统计结果见表1所示:

在学习方面,移动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形式,利用手机的随身携带的便利性,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习等时间段通过百度、GOOGLE等移动网页及时查询不清楚的问题,在没有既有答案的情况下,还可以发帖求助,高效、灵活的解决当下的困惑,而不将疑问留到将来。通过移动互联网,学生还可以下载公开课、电子书、电子期刊等学习资料到手机上,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获取全面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充实生活。

在生活方面,移动互联网更是成了学生们的百事通,生活好帮手。日常天气、新闻等信息的及时获取,包括通过手机定位技术查询需要搭乘的公交、地铁线路以及周边的餐馆、银行等生活服务信息。特别是目前O2O应用中的团购模式更是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在外逛街、旅行时通过手机进入美团、窝窝团等客户端迅速查找附近电影院、餐馆折扣信息,并通过手机支付获取团单价格,这对于学生这样一个价格高敏感的群体有极大的吸引力,最大程度的满足了他们对实惠消费的渴望和生活多样化的追求,同时也让商家的促销信息在学生群体里快速地流动。另外,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已经非常普遍,国内大学新校区大都建在郊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市中心逛街购买产品,而网络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实惠的价格、快捷的购物体验当然成了学生们热衷的购物方式。移动互联网出现后,各大电商巨头都纷纷开发出了适用手机的网络购物端口,加之移动端支付功能的打通,大学生的部分购物行为慢慢从桌面互联网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来。

在娱乐方面,移动互联网很好地解决了大学生需要缓解学习压力和度过闲暇时光的问题,手游的开发者蜂拥而至,简单易上手成为手游盛行的关键。腾讯微信旗下很多小游戏都下载得不错,例如飞机大战、天天星连萌、天天爱消除等,在等待或者乘坐地铁、公交等碎片时间,这些游戏能帮助学生们度过无聊的时光,特别是在学习节奏快的时候,偶尔几分钟的手游放松也能注入新的精力重回高效的学习状态。近期通过一款名为“足迹”的软件加工后的图片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地转发,这些图片源于自己生活中的拍摄却有了电影大片的效果,不断的引发微信好友的互动。由于操作快捷、分享方便也使得软件一夜爆红,娱乐的同时增进了朋友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满足了独特的社交需求。另外,移动互联网也慢慢地在改变大家沟通交流的方式,微信的广泛使用,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分享更有助于社交关系的维系和精神压力的舒缓。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的分析,针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消费市场给出一些经营建议。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

大学生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因为学历水平、生活环境、消费习惯、价值取向、年龄结构等特性和社会其他群体不同,要开发大学生消费市场首先要对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他们的消费行为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分析如下:

其次,消费具有模仿、从众和相互攀比性。大学校园容量大,生活学习集中且大家年龄相当,接受的文化教育也一样,生活娱乐的节奏相差不大,对产品的看法和喜好很容易达成一致。当群体中有一些人消费了某些产品后,一经宣传,不论是真实需要还是出于攀比虚荣心理,跟风购买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也是个人隶属于群体从众心理的表现。

再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常常是随机性的。在校生没有毕业后工作中的烦恼、生活的压力,在校期间经济主要来源于父母,并且对未来也抱着美好的憧憬,所以消费能力虽然有限但是也经常因为个人喜好的品牌、包装、以及产品被赋予的文化含义而进行消费,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实用性。无计划性和冲动性购物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包括超前消费也经常发生。

最后,学生群体消费行为的团体特性和时效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特点。同一个专业同一时期需求同样的教辅资料、同样的电子学习工具,这些购买行为都存在集体性,且时间一致。校园消费行为的产生也有波动性,一般开学时消费能力会强很多,特别是对于娱乐等精神性花销会是一年中最旺的时间,包括餐饮在这个时间段也会是高峰,而期末随着各种考试临近教辅书籍的需求量就较平时有巨大增幅。

三、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消费市场的经营对策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篇3

移动电子商务即利用手机、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和各种移动智能终端在全球的大规模使用,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做出购买决策的方式以及在整个购物流程的全部行为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

据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而平板电脑由于其娱乐性和便携性特点突出,上网使用率达到34.8%。艾瑞网调研显示,2010-2013年,中国移动购物市场年度交易规模呈成倍增长态势。移动电子商务越来越被人们接受。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的消费者分析

1.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的消费者基本属性

消费者,是指出于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该群体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男性比例相对更高。从近几年的数据看,我国移动网民中男性比例占比将近女性的两倍,并且男女性别比例差距还在逐渐增大中。

(2)主要用户群体呈现年轻化特征。据艾瑞数据调研显示,通过无线智能终端接入互联网的消费者以26-35岁年龄段为主,达到50.7%,年轻化程度较高。

(3)白领阶层以及高学历人群活跃度更高。与PC端购物用户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有所不同,高学历用户群体及白领阶层在移动网络中的用户黏性更强,取代了过去学生群体主力军的位置。

2.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的消费者行为特征

(1)随意性强。由于所使用终端的便携性,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的消费者几乎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移动终端来寻求价值、获取信息、进行交易。

(2)上网时段碎片化。很多用户的购物体验是在上下班途中、洗澡或上厕所、逛街购物、等车间隙等碎片时间中完成的。另外,由于较多移动用户习惯晚睡,因此晚高峰经常出现流量峰值。

(3)互动性。移动端App是用户进行移动网络购物的主要入口,相较于传统PC端网络购物的“直接输入网址”方式,互动性更强。同时,随着定位技术、图形和语音搜索等人机交互技术的逐渐成熟,移动购物用户能够更快找到目标商品,更凸显出移动电子商务的快捷性、准确性优势。

(4)冲动型消费特征表现明显。碎片化时间的“闲逛”是消费者选择移动购物最主要原因之一。通过随时携带的手机,消费者可以在购物兴头上“随时随地,想买就买”。这与通过PC端较有目的购物行为有着极大的区别。

(5)倾向于购买轻型消费品。从消费偏好来看,在移动端购买的商品种类多偏向于购买频率高、生命周期短、决策半径短的轻型消费品。手机话费充值、家居百货、服装鞋帽等商品更为移动消费者所青睐。

三、移动互联网环境中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

1.消费者个人性格特征

移动购物行为的发生大都是在碎片化时段,消费者会表现出更强的冲动性,因此不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别。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对刺激的感知能力、对社交互动的态度等都会影响到其是否最终接受移动电子商务。

2.移动终端能力

与传统互联网环境中所使用的PC机不同,移动电子商务活动主要是通过手机进行的。由于电脑屏幕更大,因此商品展示和网络广告的可视化程度更高,消费者对产品或网站使用环境的适应性更好。手机屏幕相对较小,这对商品展示和大型网络广告带有限制。另外,所使用的操作系统的友好性与APP的易用性也是影响消费者的重要因素。

3.网络环境

移动网络与有线网络在技术特性上有着一定差异。与有线网络比较起来,移动无线网络的功率和频谱限制更大,因而其带宽有限,成本更高。无线信号易受到天气状况、位置环境、电磁干扰等影响而导致不稳定甚至中断,且由于传输信号易被拦截,在安全性上也存在一定问题。而移动购物网络信号差、访问速度慢正是导致消费者最终不使用移动购物的主要原因之一。

4.支付渠道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手机钱包技术、扫描技术等不仅能够影响移动购物用户的想法,甚至在客户购物行为的影响力上扩展到了现实的成交过程当中。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顾客能否足够信任手机支付,这会决定消费者最终是否进行结算完成购物流程。因此,只有商家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支付渠道,消费者才会更加广泛地接受移动电子商务。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篇4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新闻推荐过程中,网络技术的应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所以做好网络平台中,新闻推荐研究促进新闻事业发展就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对于新闻推荐算法的质量,特别是个性化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模式下,做好个性化新闻推荐算法的研究工作,既能保证新闻推荐算法质量提升,同时对于新闻事业中网络技术应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1 移动互联网下的新闻特点分析

在新型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模式下,新闻工作整体出现了较为多样化特点的变化。这种多样化特点的变化,对于新闻推荐算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1.1 主题的标签化特点

在当前的网络新闻环境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平台中,新闻搜索工作主要依靠主题搜索的方式完成的。而这种主题的搜索中,标签化的特点极为明确。这种标签可以分为人物标签、事件标签以及情景标签等多种形式。人物标签主要是以人物为特点标签形式,如前一段时间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为标签的新闻搜索就较为集中。事件标签则集中在事件本身主题展开搜索,如北京奥运会、世界杯等新闻就是这类标签的代表。而情景标签较为集中在时间、地点、环境等新闻主题的搜索中,如2008北京、2012年伦敦等都属于情景标签内容。这种新闻推荐中的标签化特点,在互联网发展中得到了较大的体现。

1.2 新闻内容实时播报特点

在互联网技术模式下,新闻发展出现了实时化播报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平台可以为新闻服务提供以下支持。一是新闻线索的实时性。在移动互联网支持下,每个移动互联网用户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平台,将身边发生的各类新闻线索与内容,通过微博、微信、手机QQ等平台进行。这就使的新闻工作者可以获得实时性的新闻内容线索,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二是新闻受众的时效性。在移动网络支持下,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在网络范围内第一时间进行新闻的阅读与评论,提高了新闻阅读的实施有效性。

1.3 新闻的围观性特点

在移动互联网的新闻平台中,网络围观性特点是其新闻平台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在网络新闻热点话题的讨论中,围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对于事件的围观。在社会心理中,大多数社会人群具有从众心理,进而对社会讨论较多的社会事件等产生围观现象。如在2014年的马航失联事件成为了社会重点话题,进而引发了大规模的网络围观。二是对于政策的围观。在社会生活中,社会群体对于国家政策特别是民生政策新闻的围观现象,是网络围观的重要内容。如国家生育政策变化,就是社会网络围观中重要的关注要点。

2 个性化新闻推荐算法研究

对移动互联网平台下的新闻工作有了充分了解,对于开展个性化新闻推荐算法的研究有了更加良好的保障作用。在实践工作中,个性化新闻推荐算法包括了以下模式。

2.1 LDA模型支持下的新闻文档摘要算法

在移动互联网络新闻平台中,新闻内容一般分为了整体新闻与新闻摘要两种形式。在手机、平板电脑等新闻平台中,受到内容储量、阅读界面等问题影响,新闻摘要成为了新闻推荐的重要形式。所以做好新闻文档内容的摘要算法,是个性化新闻推荐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新闻文档摘要的实践过程中,LDA技术支持下的抽取式摘要方式,是较为常用的工作方法。在实际的算法应用过程中LDA技术支持下的文档摘要算法,主要是通过对LDA模型,对新闻文档中的内容进行内容通过概率分布与句子概率等基本性的特效,利用模型方式将其重要内容进行分析摘要,最终在新闻文档中形成文档的摘要工作。其主要过程包括了以下内容。

首先是LDA模型的建立。在LDA模型技术支持下的文档摘要算法中,首先需要做好LDA模型的建立工作。LDA模型技术是一项较为常用的摘要模型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模型方式,对文档中不考虑词汇与语法顺序,只考虑词汇出现概率,将词汇出现概率较高的词汇与句子进行分析摘要,形成摘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LDA模型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摘要过程包括了两个方面的程序。一方面其摘要生产的顺序为:文档主题分布主题关键词。这种关键词摘要的产生,成为了摘要产生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摘要完成的关键词,在原文档中词分布摘要检查,提取出文档中的摘要内容。这种模型的产生,是LDA技术的主要模式。

其次是自动摘要的形成。在完成了文档LDA模型的后,将文档放入模型进行分析摘要。其摘要过程中,需要进行句子基本特征、主题概率特征以及关键词抽取三个过程。(1)句子特征分析。在摘要形成中,首先需要对文档内的句子基本特征开展分析。如对句子长度、位置以及相似度进行综合分析。其分析结果是开展算法的重要基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新闻文档在实际应用中,其首句及开头段落具有明显的提示性特点,在分析中具有明显的指示性特点。(2)主题概率特征分析与抽取。在完成了句子特征分析后,我们通过模型协助将其中的主题概率进行分析与初步的抽取工作,将其中的主题内容按照概率进行抽取。3、文档中的关键词抽取。在完成了以上的工作后,对于主题中抽取的主题内容进行关键词的抽取,完成新闻文档的摘要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研究者发现,这种基于LDA模型支持下的新闻摘要推荐技术,较之传统的文件摘要技术,其推荐效果较为明显。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这种摘要推荐算法的应用具有良好的优势作用。

2.2 新闻标签与兴趣模型下的协同过滤算法

在移动互联网模式下,新闻标签与兴趣内容是其新闻平台的重要特征。在这一情况下,以新闻标签与兴趣为模型,利用协同过滤算法进行新闻推荐工作,是较为先进的新闻推荐算法。这种算法的使用,包括了以下的过程。

首先是兴趣模型的形成。在协调过滤算法的应用中,首先需要根据网络中的新闻标签,组合成新闻的兴趣模型。如将网络新闻中较为受人们的重视的“2008”、北京等情景标签,奥运会、比赛等事件标签,比赛冠军等人物标签进行统和,形成一个新闻推荐模型,为协同过滤的开展提供支持。

其次是新闻协调过滤算法过程。在完成了兴趣模型后,利用标签组成的兴趣模型进行新闻内容的过滤工作,将兴趣内容形成新闻的摘要进行推荐,保证新闻推荐质量的提升。这种利用新闻标签、兴趣模型进行的新闻推荐算法,在实际应用中采用较为普遍。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篇5

关键词: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246-03

全球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第一代为模拟技术,到第二代成为CDMA技术和GSM技术,直到现在大力推广的3G通信网络技术,目前3G用户已经超过3.6亿。这一发展过程不仅只是代表了电信领域中的技术进步,也同时体现了通信技术与网络的卓越发展。拒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08年年底,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的人数已经达到了6.41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人数达到了1.137亿。这个人数占全国网民数量的38.15%,居世界第一。对于现在已经是4年之后,以上数据早已被突破,通信用户已经超过8亿人,伴随国内大力推行和发展3G通信技术,针对带宽问题的处理、优化,降低手机用户的上网资费,这都使得移动宽带技术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超过固定宽带,这也同时说明了我国已经步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全球通信技术在历经大型机、小型机、PC 机以及桌面互联网时代后,现在已经成功的步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全球信息技术从桌面互联网时间过渡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只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它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桌面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从2000万上升到1亿人,而桌面互联网达到这个目标却用了6年的时间。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之快,而在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优势也很明显,到2009年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到达2.33亿,同比增长高达99%;到2010年上半年,我国手机网民用户的规模也在大幅度的提升已经达到2.77亿人。这些数字都表明了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随着3G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研发,移动互联网成为未来网络和通信发展的基本方向。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事业正处于发展进步的时期,这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在此情景下移动运营商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会,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1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特征

1.1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移动互联网,指的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它既继承了移动通信的优势,随时、随地、随身的优点;又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是对二者区域优势的整合相容,为用户提供更好、更便捷地服务。在移动互联网中由电信运营商为用户提供稳定的无线接入服务,另外由互联网企业为用户提供不同形式的、成熟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描述,一个是从技术层面;另一个是从终端层面。我们先来看终端层面上的描述,广义上的移动互联网,指的是网络覆盖区域内的用户可以通过利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电脑等形式的移动终端,凭借移动网络从而获取移动通信服务以及互联网服务;而对于狭义上的移动互联网来说,它指的是通信用户可以直接利用手机终端,凭借移动网络直接进行浏览互联网站、手机网站,也可以获取相关的多媒体信息、定制信息等多种形式的数据服务以及多种信息服务。而从技术层面来看移动互联网的话,它则是一个针对全国性的、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的,能够同时提供语言、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多种高品质数据、信息服务的新型、开放式电信基础网络。

移动互联网的建设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人们接触最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形式就是短信息服务。在最近的几年当中,短信业务量出现猛增的态势,这一现象也已成为移动通信市场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我国短信息业务的高峰时期出现在2002年,2002年的元旦、春节期间成为移动电话短信服务的发展高潮期。由于节日的原因短信息的传送量急速增长,甚至出现了“打爆”信息平台的现象。到了2004年,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国通信短信息的发送总量已经超过了2000多亿条。还有一些数据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每月短信息的传送量大约是150亿条。

1.2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

笼统概括地讲,移动互联网简单地说就是用户通过利用手机、便携式电脑等其他工具能够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时随地的方便的链接到互联网,然后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丰富的用户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同时还能获得其他形式的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为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搭建起了一个包括媒体传播、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和生活娱乐的综合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及时的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还可以进行工作业务上的沟通交流;同时还能够进行娱乐活动;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移动互联网不仅是具有互联网的特征,还同时具有移动化的优势并且还体现出智能化的特点。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具体有以下几点:

1)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让互联网与传统电信技术相互融合,发挥其各自的优势。移动互联网是建立在移动通信基础上的互联网,它的网络结构是不同于传统互联网的,它具有自身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计费系统。这样的相融合给使用的用户带来了很多特点和优势。

①轻巧方便,携带性加强,提高了终端的移动能力。移动设备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方便携带,移动互联网实现了用户通过移动设备上网的功能,在增加了移动性的同时还实现了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的优越性。

②移动终端在接入互联网时会受到终端、网络的一些限制。移动互联网在应用过程中是通过移动网络来实现的,因此网络的覆盖范围以及网络的通信能力将会直接限制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再者,通过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也会受到终端的诸多限制,例如:终端的大小、屏幕显示能力、处理速度、电池容量等等因素。这些都是移动互联网所面临的局限性。

③更灵活的操作方式,应用更为广泛方便。移动设备的发展和更新使得触控技术的使用更加广泛,移动通信设备可以通过手指触碰或是上下、左右摆动来完成操作的工序,不再需要按键等复杂的工序。除了操作方便以外,移动设备用户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视频、音频的通话,实现更为复杂的远程监控或是远程视频会议等工作。同时,移动设备还能够支持数码设备,如车载系统;还可以充当家电数码组合的客户端操作设备;基于隐私保护下可担当移动银行支付卡等等。

④移动设备使用时的安全性更好。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过程中有很高的隐私性,能够有效地保障使用者的个人信息、隐私的安全。通过移动设备上网的用户可以选择自身设备上的信息是否向他人共享,不同于互联网洛下使用者的信息是全部公开、透明和开放的。

2)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优势特点之后,我们还应该关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分析使用者的特征来了解他们的需求,也是运营商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使用移动互联网用户具有的特征有:

①使用者大部分为青年群体,并具有平民、草根的特点。目前我国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一般年龄区间是在16~25岁,主要是以青年人为主。这些手机上网的用户身份集中在学生、普通打工者、工作时间不长的工作者等。一类人群喜欢与外界进行交流沟通、有着尝试新鲜事物的意愿,在闲暇时间里他们通过手机来上网的频率都比较高,并且时间相对更长。这部分青年人手机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网上交友、聊天或娱乐,参与移动虚拟社区业务、进行移动视频、移动搜索业务等等。

②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特别的分散、琐碎,属于典型的碎片时间。绝大部分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上网的时间分布在上、下班等车,上、下班途中,等待的时候、进行休息的时间、休闲娱乐的时候、外出旅行时间等等。这些时间都是比较琐碎的、零星的碎片时间。因此,微博、博客、移动视频、移动虚拟社区、移动在线游戏这些能够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

③互联网在使用者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一定的依赖性。移动互联网的更高端的用户在使用时是希望能够通过更为方便的方式,更不受限制的方式来随时的、及时的看到重要邮件或是相关通知。他们希望能在移动中完成办公需要,移动邮箱、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搜索、移动支付等业务。

④使用者更趋向社区化。移动虚拟社区在互联网时代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业务,当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使用者在有线与无线虚拟社区中进行无缝切换,更加体现了随时、随身、随地的特性。

2 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下的发展策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如何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推动运营商业务拓展,成为了目前电信运营商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增加电信运营商推出的产品种类,丰富运营商的产品体系。通过更深入、更广泛的产品发行,使运营商服务更加全面,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提供通信服务产品,还要积极开发、努力在金融、购物、出行、咨询、查找、认证等等全方位、多方面进行创新活动。运营商在增加自身运营范围的同时,还可以更有效地吸引更多的使用群体,从而增加运营商的使用人数。电信运营商还可以利用自身对移动终端的影响力,进行合理有效的资源整合,构建针对特点用户的完全信息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下可以满足用户的完全需求,不管是出行购物,还是办公控制都能使用户得到完整全面的满足,让使用者时刻在针对自己的服务网络中。

2)做好做强自身的品牌,加强运营商的影响力,尝试去建立自己的规则。Google是关键词和点击流的规则管理者。Google现在的盈利几乎都来自高速增长的广告收入,能做排行榜就是影响力。对于网络通信事业这样的准则是同样适用的,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电信运营商应该勇敢的去尝试、去努力的建立自身的发展规则。为了能够在服务中增强自身的影响力,电信运营商应当努力做到对使用人群的了解、掌握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并对使用者意见给予及时回复,成为用户的一项代言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在与用户交流沟通中创造新规则,并以此产生信息化成果,有助于自身影响力的增强。

3)加快、加强免费无线网络社群的建设,同时也努力加快建设无线移动城市,以打造开放性移动搜索平台为目标。以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将会是增值网络。而网络的增值并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必须要依靠众多个人以及相关开发商的支持和积极参与。电信运营商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其优势,通过实施国内WAP资费优惠策略来扩大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

3 结论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电信运营商的全业务运营竞争力构成了实质性的挑战。新电信时代的经理人需要用智慧、胸怀与眼界,创建协同,实现融合。

参考文献:

[1] 舒兆平. 基于价值网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标准竞争战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9):51-54.

[2] 何训,王俊陶. 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发展四大策略[J].通信企业管理,2009 (4):38-39.

[3] 李高广,陈会永. 移动搜索推动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产业的融合[J].移动通信,2008(8):16-19.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篇6

一、校园植物挂牌的发展演变

1.文字或图文阶段的植物挂牌

文字和图文形式的植物挂牌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植物挂牌,已有很长的历史,也是最为常见和熟悉的植物挂牌形式。牌面内容多为固定的通用模式,一般为植物的中文通用俗名、其他俗名、学名、产地、功效和形态特点等。

2.具有互联网入口的植物挂牌

此类挂牌牌面除了基本的图文信息外,还具备了一些互联网的特征,在标牌上注有文本超链接形式、条形码标记的某数字编号、二维码等。虽然互联网入口表现形式上有差异,但都是链接到类似搜索引擎、校园网、与植物相关的专业科普网站等,从而引导参观者通过挂牌牌面转入互联网来获取该植物的更多相关信息。这种具备互联网属性的牌面突破了牌面空间的限制,将有限的文字内容和无限的网络世界连在了一起,此种形式的挂牌形式正逐渐成为主流。

3.具有移动互联网特征的植物挂牌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使得植物挂牌在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了牌面空间和植物地域空间的限制,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移动互联网属性,即朝着即时性、物联化、聚合化、虚拟化、互动化方向发展。将植物挂牌移动互联网化,应该是下一阶段校园植物挂牌发展的趋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植物挂牌的内容、形式和功能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载体。这样的技术革新除了提供丰富的信息和便利的检索方式外,还可以解决传统植物挂牌存在的不足,实现传统互联网无法实现的一些功能。

二、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植物挂牌

将移动互联网应用到植物挂牌后,通过发送坐标位置查看植物,或者即时拍照上传社区、论坛,请网友和专家帮忙解惑……移动互联网给这种设想的实现提供给了可能。

1.利用互联W技术给植物挂牌的好处

(1)移动网络和设备提供更加便捷的网络访问

移动设备即时联网的特性,使得植物挂牌上所有标记互联网元素的信息可以被即时访问,而针对移动设备访问优化的方式则可以大量被使用,如短网址、二维码、条形码、定制APP等。

(2)移动设备和APP提供植物的LBS信息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基于位置服务),这个是移动设备和APP的特有功能。移动设备和APP可以标记植物的LBS信息,可以让使用者了解到校园各种植物的分布位置、离使用者的距离、植物数量等相关信息,甚至可以将使用者的位置坐标与校园植物位置坐标进行比对,使其实现边走边浏览和校园植物虚拟挂牌的功能。

(3)移动设备和APP提供即时的网络交流

移动设备联网后,使用者可通过论坛、社区、APP即时将信息发至互联网与网友进行讨论,而移动设备的拍照、摄像、文字、语音等功能又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实现交流互动。

2.利用互联网技术给植物挂牌的技术要点

利用移动互联网给校园植物挂牌的整合开发过程,涉及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校园植物的数据、构建基于搜索用途的植物数据库、设计和开发用于程序APP访问的后台接口,以及搭建可以即时存储的网络空间和交流互动的网络社区等。收集和整理校园植物的数据主要分为植物挂牌牌面图文数据、与植物相关的互联网信息数据、植物分布的LBS信息(主要是GPS信息)。信息收集完成后,需要对校园的植物进行分类和归类,编制成数据表以方便后期制作标牌过程中的批量打印,同时需要预留互联网特征码。植物的GPS信息采集,可以和植物分布信息的采集同步进行,采用移动智能设备终端采集,也可通过卫星地图定位的方式采集,通常采用谷歌卫星地图、微信定位、高德地图等,若采用百度地图采集,则需要对应转换坐标。

该技术的基本操作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1)构建植物数据库和可访问的网站或数据接口

首先,搭建可以访问的网站。可以使用ASP+ACCESS或者PHP+MYSQL,许多的网站套件均可实现此环境,可以设定为校园网内访问,也可以连接互联网。

其次,将收集采集的数据编入数据库,建立关键词索引表。将植物信息中常用到的分类信息,植物的特征、名称、俗名,以及本地区常见分部等信息纳入数据库。

(2)搭建可即时存储的网络空间和互动交流的网络社区

搭建好空间和社区后,还需要考虑对移动设备的访问进行优化。此类集成的程序如DISCUZ、PHPWIND等,都是非常优秀、健壮的社区系统,适当修改后可以使用。

(3)开发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是时下最为风靡的优秀移动APP,其特有的公众号服务为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植物挂牌提供了新途径。其流程为:注册公众号开发公众号搭建微社区调试开放访问。用户注册公众号并对其后台开发后,通过技术可以实现二维码扫描、关键词检索、地址信息采集、校园植物浏览、社区互动讨论、植物认领、植物虚拟挂牌等功能。

(4)部署代码、测试和开通访问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篇7

关键词:基于用户行为 移动互联网 服务运营商 业务营销模式

1 概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了“掌上一族”,并使得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人们在移动上网的过程中,其所具有的上网行为以及消费特征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互联网运营商要想在我国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高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能够在对用户、市场等因素进行充分研究、考虑的基础上对现有业务营销模式进行一定的改进与完善。

2 现时期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

2.1 用户群特征

在现时期中,移动网民用户群具有着下述特征:年龄方面,移动用户群体显现出一种年轻化的趋势,18-24岁区间人群在移动用户总群体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收入方面,1000-3000元为比重最大的收入水平,且在30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中也具有着增加的趋势,说明了高收入人员也逐渐融入到了移动网络之中;学历方面,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以及白领,上网时间零散,学历不是很高,且对于娱乐项目具有一定的需求;另一类就是硕士以上的高学历,由于其对于业务以及信息获取的质量具有着较高的要求,更倾向于资费较高、内容精准的移动业务。

2.2 消费特征分析

目前,移动网络用户所具有的消费特征主要为以下方面:第一,时间碎片化。同传统PC互联网用户相比,通过移动上网的方式更能够帮助其对于较为零碎的时间进行利用,同时其在应用体验、获取信息以及所具有的消费行为方面来看具有着碎片化的特征。第二,信息表面化。对于手机上网这种方式来说,用户往往会因为手机在界面以及系统方面所呈现的局限性而使其不能够获得更为全面、深入的信息,所得到的信息通常都会显现出表面化的特征。第三,应用目的性。在用户移动上网的过程中,其在业务以及信息的选择上往往具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向性,尤其是在目前网络资费较为昂贵的情况下,其更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第四,应用稳定性。在产品质量保持恒定的情况下,移动上网用户所具有的应用频率相对来说较为稳定,而这就代表着移动产品对于用户来说具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3 目前我国移动网络市场及产品特点分析

3.1 产品特点

对于我国目前所具有的移动网络来说,还处于一个产品普及的初期阶段,不仅需要产品能够具有更好的体验性以及时效性,还需要能够保证用户同市场间能够具有更短的适配时间。对此,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就需要产品能够具有着更强的对于用户进行吸引的特征。而在移动产品数量以及种类不断丰富的同时,用户所具有的时间以及注意力却是有限的,为了能够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用户的时间以及注意力,就需要企业能够通过移动网络同用户间关系特点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来开发出一套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就目前来说,我们可以根据产品提供信息内容以及提供方式特点的不同将其分为个人信息、电子商务、娱乐服务以及公众信息这几大类。其中,娱乐服务是我国目前移动用户应用率最高的一类移动互联网产品,其所具有的浏览器、游戏以及音乐等软件是市场中目前最受欢迎的软件类型。

3.2 市场状况

规模方面:目前,WAP是我国网民移动互联的最主要方式,规模则从03年至09年间出现了一种先降后升的情况。从该情况则可以看出,在我国移动业务发展初期,人们更多的是以一种好奇的态度去了解、应用移动业务,但是随着业务同质化现象的显现以及用户需求多样化的提升,就使得活跃用户数量逐渐出现了一种降低的现象;用户规模方面,在06及07年,随着当时我国移动网络用户数量出现了一种降低的情况,但是我国移动网络的总收入却是处于增加的状态,且随着09年人数上升之后更是整体显现出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市场规模比例方面:在我国移动产品市场中,除去基本业务SMS信息占比超过了50%,其它增值业务中所具有的CRBT、WAP占据着较大的规模,而BREW以及IVR等则在市场中占据着较小的规模。

4 基于用户行为的移动互联网服务运营商业务营销模式

通过上述我们对于互联网用户以及互联网市场情况的了解与分析,我们则应当认识到我国在未来移动网络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围绕客户生命周期对现有模式进行更新。同时,由于不同用户在对相同产品所具有的接触、认知以及应用方面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就使得我们也应当根据其特点的不同而开展多样化的营销模式。其中,下面几个模式是较为适合我国移动情况、适合企业大力开展的营销模式:

4.1 同道营销模式

对于该模式来说,就是两个以上具有不同资源的企业通过彼此合作以及战略联盟的方式所开展的营销活动模式,比如移动支付、移动证券等多个行业合作所形成的融合型业务。通过企业间该种营销模式的合作,能够使合作的双方都能够通过更少成本的投入获得更高的营销效果以及经济收益。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合作的方式也会因为合作伙伴所具有的操作失误而使合作的另一方因此承受了较大的经济风险,而为了能够对该类型风险进行最大程度的降低,就需要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能够尽可能的选择在市场中具有良好实力、声誉的企业进行合作,以此帮助两者能够获得更好的品牌叠加效应。

4.2 互动体验营销模式

所谓互动影响,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号召用户试用使其在试用的过程中能够发表自身的意见并对其进行收集,以此帮助用户能够更好的对产品所具有的价值以及品质具有良好的感知,进而使其产生购买行为。随着近年来我国移动网络事业的不断发展,更多同类型、同功能的产品出现在了用户的面前,而为了能够将企业开发的产品能够同市面上所具有的同质业务进行良好的区分,就需要能够进一步加强产品所具有的用户体验。而在该模式所具有的发展方向上看来,其是一种互联网互动以及整合的过程中,通过网络运营商同服务运营商之间战略合作的开展,能够在用户产品体验的过程中更好的了解用户需求、将其付诸实践,以此获得更多的用户数量以及更好的应用效果。

4.3 草根营销模式

通过微博、网站以及SNS社区等对自身产品以及业务进行推广,则称之为草根模式。通过产品早期用户在互联网以及相关媒介上对自己产品应用所具有的感受进行发表,则能够对具有相同使用需求、正处于选择状态的用户群体产生一种较为正面、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以此帮助用户能够主要对相关应用产品以及内容等进行创造。对于该种方式来说,虽然其在产品业务推广以及扩大影响力方面具有着较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推广过程中缺乏品牌支撑度,就很可能使该项业务最终偏离企业营销目标,因此更加适合应用在低端用户的推广之中,对于定位在高端用户的品牌来说则不适合应用此营销模式。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我国目前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中,服务运营商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同自身营销模式的建立与完善是分不开的。在上文中,我们对基于用户行为的移动互联网服务运营商业务营销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研究,而在实际工作开展时,也需要企业能够合理运用自身优势、选择合适营销模式,进而在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安民.从电信运营商角度审视移动互联网的本质、趋势和对策[J].电信科学,2011(01):7-10.

[2]吴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的商业模式――能力开放[J].信息通信技术,2011(01):55-57.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篇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极大地缩短了时间和空间,并且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进行创新以适应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紧迫的。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络的环境下,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所以,高校必须抓住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及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质的飞越。

1 移动互联网的内涵

在快节奏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碎片化,需要新的互联网的服务模式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而基于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移动互联网模式的到来,使得人们随时随地利用信息成为可能,满足人们在移动环境下的信息需求。移动互联网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共同产物,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有着不同于已有信息服务模式的特征与规律,需要学术界和实业界对移动互联网的机制与规律进行研究与探索,为移动互联网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移动互联网不仅具有互联网的开放性,而且具有移动网的实时性和便携性,尤其还具有互联网所不具有的高隐私性等特点,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机遇,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挑战。

移动互联网为我们及时交流、进行情感融通提供了绝好机会,为我们甄选信息,形成自身价值判断搭建了广阔平台;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即时性可以更迅速地促进知识更新,移动互联网作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具有信息存储量大、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查询便捷等特点,在获取信息的即时性为思想政治工作搭建了重要的桥梁,体现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本质和特征,扩充了学习资源,能使知识迅速的更新。

2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2.1 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重构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现实生活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环境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是客观实在的现实生活,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则彻底颠覆了这种一致性,不再是仅仅作为一种教育载体或者教育工具而存在,其自身就是一种现实环境与教育背景。换句话说,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一种重构,这样一种崭新的环境使得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时间无法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跳离出来,无法及时融入高校师生的网络世界,更无法准确地掌握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

2.2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和现实生活具有一致性

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环境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是客观实在的现实生活,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则彻底颠覆了这种一致性,移动互联网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教育载体或者教育工具而存在,其自身就是一种现实环境与教育背景,增加了育人环境的复杂性的不可控性。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育空间更加开放,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者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和自由。

2.3 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性受到了冲击

中国社会千百年来,“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以往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权威性不容置疑。而今,移动互联网的进入,信息可以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接收,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信息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接受者。所以,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在虚拟条件下依然保持思想政治工作者原有的“权威性”,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挑战。

3 移动互联网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3.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把移动互联网作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着力点,研究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议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生命线”的作用。

3.2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应该对校园网络信息进行依法审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目前有很多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对校园网络进行规范。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方面,手机移动客户端的IP地址是由服务器动态分配的,会不断变化,使得对不良信息的追踪难度大增,同时开发商缺乏信息检测意识,技术薄弱,存在较大的信息监控盲区。对此,高校需积极制定专门的网络运行规章,比如规范网络语言、移动网络信息审查等,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加强师生使用移动终端文明上网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上网安全意识。另外,还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需要专业人士参与,各个环节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保证高校移动网络的信息安全。

3.3 秉持共建共享,不断加强具有开放互动的支术平台建设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发现引导青年师生的新思想、新点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促使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动活泼”的局面。

3.4 疏导教育创新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趋向大众化教育,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的心理问题也随之猛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订,通过学校的宣传舆论教育阵地进行宣传教育,将互联网下心理咨询和互联网上的心理健康咨询相结合,充分利用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质量。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篇9

2011年12月,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对外了2012年中国ICT(信息通讯技术)市场十大预测。IDC认为,受全球经济低迷、欧洲债务危机蔓延以及国内货币政策回调、房地产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2011年中国经济复苏步伐整体放缓。预计2012年欧债危机可能恶化,中国出口压力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整程度将加深;与此同时国内通货膨胀将继续回落,全年经济走势可能呈现“前低后稳”的局面。

2012年中国经济整体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但预计仍将保持较为平稳快速的增长。在出口需求萎缩、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的预期下,国内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而IT市场仍保持高速增长,如云计算、物联网、企业移动互联网将持续发展;个人IT业态的变革将改变传统IT渠道概念;电子商务将向深度、广度发展;移动互联网将重构零售业、服务业模式。

IDC中国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助理副总裁武连峰对本刊记者表示,展望2012年,中国ICT市场,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商业分析等主流技术将深入行业运用,驱动企业改善产品服务质量、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增加企业业务收入和总体市场份额。这一年中,中国的IT市场将进一步向4—6级城市拓展,同时IT技术会继续帮助企业降低能耗、减少排放。随着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的展开,智能终端普及继续驱动个人消费电子市场,中国ICT市场将在全球性的不确定环境中稳步增长。

预测1:中国经济进入弱增长周期,重点领域lT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

2011年,政府采取了非常严厉的金融紧缩政策抑制高通胀发展,基本稳定了物价和房价,经济大体实现了软着陆。根据EIU最新数据,2012年中国GDP增速预计将达到8.6%。抑制房价和通货膨胀的政策将延续,投资将放缓,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疲软将影响出口,内需消费和重点领域的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央政府鼓励消费的政策已经在2011年10月出台,例如提高增值税的征收起点额度、减少微企业的行政收费等多项措施。同时,例如智能电网、下一代信息技术、生活服务业等重点发展领域都将产生巨大的IT机会。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有专门章节来论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这也预示着2012年将有巨大的IT商机。IDC预计2012年中国IT市场规模为9854亿元,较2011年增长19.9%;同时2012年电信服务市场规模为9507亿元,较2011年增长7.4%。

预测2:中国IT市场呈现三类城市形态

IDC认为,不同层级的城市分别扮演不同的功能角色:高级别城市成为数据汇集和数据处理中心,低级别城市是数据产生和数据消费的端点,而中级别城市则有数据的产生、汇聚、传输和处理职能。IDC预计2012年,以上市场特征将逐渐清晰,各级别城市将在市场大环境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推动本地IT市场的发展。垂直行业也将明确各级城市在大架构中的定位,对应增加各类产品的投入。

预测3:云计算由大规模基建进入行业深化应用阶段

2011年的中国云计算市场在政府的扶持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地方政府在云计算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建设了众多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发展自己的云计算业务;目前大量用户已经开始将自己的基础架构部署在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平台上;云计算和物联网结合的新型应用也在逐步出现。IDC认为,2012年的云计算服务市场将达到9.29亿美元的规模,同比增长52.0%。

预测4:大数据将促使CIO首选商业分析实现IT的业务价值,并对软硬件体系架构提出新要求

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电子商务、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将使企业在2012年面临大数据所带来的挑战。发展处理大数据的新方式将会驱动IT业的变革:大数据时代将挑战用户存储及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推动商业分析市场快速发展。企业和行业用户IT应用水平的提高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CIO们希望利用BA实现IT的业务价值,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由于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特征不同,因此大数据分析对性能和实时性要求更高,对软硬件体系架构提出了不同要求。 预测5:IDC资源跨区域分散部署,集托管、监控、运维服务为一体的 “一站式iDC服务”将受青睐

受“云模式”发展和数据中心能耗影响,2012年大型iDC服务商业数据中心部署将更加向中高纬度地区转移,形成全国跨各大区域分散部署的态势。2012年,整体商业数据中心机房数量预计将以11.7%的增长率进一步增加,iDC服务市场将以25.1%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商业数据中心服务商将强化远程服务能力,整合集托管服务、监控服务、运维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iDC业务解决方案,帮助客户高效利用资源。

预测6:企业移动应用市场将在2012年升温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宽带的支撑、WIFI站点的投资建设,移动应用在中国快速蔓延。移动个人应用的不断渗透为企业移动应用的发展创造了必备条件,成为企业移动应用的IT厂商及移动应用开发者可以聚焦的商业机会。

预测7:物联网技术环境日益成熟,市场发展从政府政策驱动转向行业应用需求驱动

随着3G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环境日益成熟。无线网络的发展与物联网的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与此同时,物联网在行业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电网、交通、环保、农业等成为物联网应用的热点行业。

预测8:个人IT业态的变革将改变传统IT渠道概念

随着2011年IT终端产品架构逐步清晰,由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组成的多屏幕智能终端产业链逐步成型。各厂商都已经从2011年开始逐步部署未来的发展规划,而涉及具体落地,IT终端渠道无疑是产业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IDC认为2012年无论是零售还是商用IT终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概念,推出更适合新的个人IT业的终端通路结构。

预测9:移动互联驱动IT服务多样性,并成为新的服务需求增长点

移动互联将成为IT服务行业发展的热点领域,因为它不仅将传统互联网平台平移至移动客户端,而且在用户数量、业务模式、应用开发等各方面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全面赶超传统互联网。相关软件和应用已经全面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需求也呈现爆炸式增长。移动互联必将成为IT服务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推动IT服务的多样性发展。

预测10:电子商务向深度、广度发展,移动互联网重构零售业、服务业模式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篇10

[关键词]协同培养模式;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

[DOI]10.13939/ki.zgsc.2016.31.062

随着3G技术的普及和4G技术的发展,我国移动互联网呈现井喷发展。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8.75亿人,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4.84亿G,同比增长85.5%。移动互联网在网络层次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大数据三个特性,且在使用层次具有便捷性、便携性、即时性、定向性、精准性、感触性等特征。这些特性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跨时空,多渠道、全网、全生命周期消费,并且身份可识别、互动参与的社会网络化特征明显。另一方面,这些特性将对企业营销产生革命性影响,对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给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高校自有资源有限,仅仅依靠自身资源去培养高要求的营销人才难度很大,基于此,很多高校通过以资源整合方式协同培养营销人才。

1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人才的素质结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关于“如何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学科”。传统经济模式下营销人才素质依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形态、商业模式、消费者行为所表现出的新特征给营销人才提出新的素质要求。具体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人才除需具备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基本素质外,还需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1.1移动互联网营销思维

移动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具体进化。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强调“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移动互联网营销思维除具有互联网思维外,更需要针对“移动互联”、“随时随地”特征,突出强调“5F”思维:Fragment(碎片化思维),消费者如何在碎片时间如何整合碎片信息,得到有价值的东西;Fans(粉丝思维),忠诚的粉丝,如何让产品品牌价值吸引粉丝,提高粉丝的参与感;Focus(焦点思维),专注,极致,集中做好一个点的成就,需要明确正确的战略方向焦点;Fast(快一步思维),快,速度决定一切,抓住优势的同时,保证与消费者的协调性;First(第一思维),即人们只容易记住第一,就像更多的人记住了微信而忽视了来往。

1.2创新创业意识

移动互联网发展,使得经济互联互通,产业和企业边界日益模糊,企业经营风险放大,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在此背景下,企业营销活动更需要创新思维,需要营销人员用创新性眼光提出新产品开发的创意,用创新精神营销产品,用创新性沟通维护客户关系。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近几年,教育部公布的15大最难就业的专业中,“市场营销”就榜上有名。但我们的前期调查显示,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是减少了传统营销人才(比如实体门店推销人才)的需求,而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的需求却有大幅度的提升。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营销人才具有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意识。

1.3商业模式知识

当前,商业模式作为“元战略”(即战略的战略)对企业经营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工商管理、风险投资等实践领域非常热门。移动互联网时代,OTO模式日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商业模式,这就需要营销人才站在更高层面上去理解营销,运用营销,甚至能用商业模式来营销,以此更有力、有效地解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用户需求。OTO营销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归根结底,来源于商业模式的营销力量。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优秀的营销人才具有商业模式知识。

1.4大数据处理能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就是大数据时代,而“大数据时代”最关键的是如何处理数据。这就需要企业能从海量、复杂的移动数据中挖掘规律,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的关键在于大数据处理能力。大数据处理能力,已成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企业能根据移动互联网数据,更好地发现消费者的偏好、兴趣,挖掘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设计价格、安排渠道,搞好沟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企业营销人才具有大数据处理能力。

1.5微营销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精细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微营销”应运而生。微营销要求企业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需求,以营销战略转型为基础,广泛利用微博、微信、微网站、APP、微电影以及社会化媒体,执行好企业营销策划、品牌策划、运营策划、销售方法与策略,注重每一个细节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此获得企业利润,从而支持企业发展。由此可见,微营销需要企业的营销人才既要掌握一般网络营销知识,更要掌握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微营销的能力,最终达到像移动互联网一样无缝连接企业和消费者,实现对目标消费者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的全方位贴心服务和立体营销,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其营销目标。

2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营销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今,高校很难仅通过自己的资源就能培养出优秀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更好地以协同论为指导,整合各方面资源,采取不同协同模式,培养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

2.1“校企协同”模式

校企协同模式,是学校通过整合自己和企业的资源来共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改革方向与发展趋势。近年来,校企协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受到了高校、企业和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以社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的需求为逻辑起点,从观念转变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入手,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共同确立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建立实践基地以及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来联合培养营销人才。

校企协同的关键是学校和企业资源的互补性和契合性。一般来说,学校不缺乏营销理论培养方面的专家、教育资源,而缺乏移动互联网实践方面的资源。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以移动互联网企业为主。合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学校可以派专职教师到移动互联网企业挂职获得相关移动互联网知识后,再整合知识培养营销人才,也可以直接派高年级学生参与移动互联网企业的营销实践实习来培养人才,也可以企业派企业导师到学校任教来协同培养,可以通过双导师培养营销人才,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营销比赛或者参与具体项目实施来推进协同培养。

2.2“校校协同”模式

校校协同模式,是指跨校整合教育资源来培养人才,一些教育发达地区正在广泛推动这种模式来提升人才质量。如中国香港地区高校的学生可以跨校修学分,武汉地区部分高校也可以相互跨校选修课程。实践证明,校校协同模式在节约高校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大力推行校校协同模式来培养营销人才。这就需要高校要有开放思维、超前远见、博怀、务实精神,放弃“本位主义”,认识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仅仅依靠自身教育资源很难提供营销学生全面的专业知识这一现实,积极主动展开校校协同来培养营销人才。

经管类高校的营销专业可以协同理工类院校的资源来学习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知识,既可以鼓励学校到同区域类的高校实地选修相关课程,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教学、慕课教学等学习相关知识,并承认学分,还可以专门聘请外校移动互联网专家到学校设置相关课程。综合性学校的营销专业可以和其他学校结合成联谊营销系来联合培养营销人才。各个营销专业也可以通过交换生的形式来协同培养营销人才。普通高校也可以和高职院校协同来培养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一般来说,普通高校的营销优势是理论功底较深厚,而实践能力相对要弱,而高职学校却正好相反,通过二者协同,能较全面地培养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

2.3“校地协同”模式

校地协同模式,是指高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地方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错位对接问题日益突出,致使高校出现大量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高校可以通过校地协同模式,准确掌握当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校地协同对互联网营销人才培养更是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特有的“摩尔定律”现象,普通高校不可能有完全的经费来购置最先进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的软硬件资源。这样,高校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来弥补资源的不足,因而要加强校地协同。

校地协同培养营销人才的关键是校地双方要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力求在高校人才培养营销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营销管理模式探索和营销创新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高校通过与地方协同拟定营销教学内容、共建营销实习实训实践基地、联合培养营销创新型人才、促进专业人员与营销教师交流互访四个方面,构建校地协同营销人才培养机制。从构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营销能力、创新营销导师制三个方面,构建校地协同营销人才培养保障措施,最终通过与地方机构、组织等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实习基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重点培养营销专业技能,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培养优秀的营销专业人才。在此过程中,高校要特别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当地工信部门、商务局、中小企业局、国资委联系,以此协同它们的资源来培养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玉海,汪银霞.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消费需求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4):43-46.

[2]张竹.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协同创新行为分析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5):45-47.

[3]李祖超,张利勤.美日产学研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路径比较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3):41-47.

[4]李晓钟,俞晓诺,唐建荣.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