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十篇

时间:2023-12-14 17:49:09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篇1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取自松江区公安局。出生资料来自接产医院上报的出生医学记录单。

1.2方法

将出生资料在Access建立数据库,用Excel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出生率

2005年松江区3家产院接产总数为7 952例,活产数为7 924例,其中本区3 206例,外区278例,流动人口4 440例。本区人口在外区医疗机构的出生数为312例。粗出生率为7.01‰。

2.2生育率

松江区总生育率为24.94‰,总和生育率为0.97。年龄别生育率中以20~24岁组最高,达到114.23‰(表1)。

2.3母亲的生育年龄

本区人产儿母亲的最小年龄为16岁,最大年龄为41岁,第一产的平均生育年龄为24.18岁;流动人产儿母亲的最小年龄为16岁,最大年龄为48岁,第一产的平均生育年龄为22.89岁。

2.4母亲的户籍分布

2005年有986例母亲为流动人口,父亲为本区户口的新生儿出生,母亲的户口地址以邻近上海市的安徽、江苏两省居多,占51.42%;而在4 440例父母双方均为流动人口的新生儿中,母亲户口为安徽省的就有1 659例,占37.36%。

2.5母亲的文化程度

本区人口、流动人口的母亲文化程度均以中学(包括中专、高中、职技校等)比例最大,分别占76.66%、73.67%。本区新生儿中,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的占21.43%,而流动人口只占2.00%(表2)。

2.6出生人口性别比

本区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6,单胎出生中性别比随产次的增加而降低,双胎性别比为150;流动人口性别比为124,单胎出生中第一产的性别比为108,第二产及以上为146,双胎性别比为64(表3)。

2.7分娩方式

本区人口的自然产率为23.68%,剖宫产率为75.38%,其他分娩方式(臀助产、臀牵引、胎吸、产钳)为0.94%。流动人口的自然产率为54.39%,剖宫产率为44.48%,其他分娩方式为1.13%。

2.8出生孕周

本区新生儿的平均出生孕周为38.82周,流动人口的新生儿平均出生孕周为39.38周。本区、流动人口足月妊娠分别占各自妊娠出生比例的94.40%、87.10%;本区、流动人口早产的比例分别为4.92%、4.57%;本区过期妊娠比例在0.57%,而流动人口的过期妊娠比例达到6.01%(表4)。

2.9出生体重

本区、流动人口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3 298 g、3 347 g,低出生体重儿分别占各自出生人数的3.24%、3.20%,巨大儿分别占各自出生人数的5.74%、8.45%(表5)。

3讨论

3.1出生率

松江区2005年粗出生率为7.01‰,与近3年(均在7.00‰以下)相比有上升趋势,可能与相关政策有关。如女方为流动人口,男方为本区户口的出生婴儿均可报入本区户口,2005年松江区3 518例本区户口婴儿出生中就有986例此类婴儿。

在人口学上,总和生育率是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我区的总和生育率为0.97,低于更替水平(如果一个国家的男女比例是1∶1,那么这个国家的人口要保持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总和生育率要保持在2.1,这就是人口学上的世代更替水平),已经处于低生育水平。

3.2生育年龄

有关政府部门应适当鼓励本区妇女生育,以减缓老龄化进程。但是本区人产儿母亲的最小年龄只有 16岁,生育年龄过早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危险性均较大,早育既不利于女青年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和监管,选择女性的最佳年龄期进行生育。流动人口妇女第一产的平均生育年龄及母亲的文化程度均比本区妇女低,这与她们在原籍未接受到较好的教育和相关的经济因素等有关,必将导致这一人群在健康教育、育儿保健知识方面的欠缺。而妇女户籍生育差异可能与导入地区的人口数量有关,近年来我区以安徽导入人口为最多,由于经济相对滞后,来沪打工比江、浙一带人员要多,因此可能造成出生户籍妇女偏多。

3.3婴儿性别比

正常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比较稳定,一般在103~107之间[1]。本区人口新生儿性别比处于正常范围内,但流动人口中明显偏高,特别是二产及以上达到146,希望引起各界关注,尽快找出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如加强对胎儿性别兼管,严格控制非法为女性胎儿堕胎等措施。

3.4剖宫产率

本地妇女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流动人口妇女,这可能与本地妇女担心分娩疼痛,担心胎儿安全等有关,另外近些年医院在掌握剖宫指征方面较放松。在1989年召开的“全国剖宫产学术研讨会”上,认为我国的剖宫产率掌握在10%~20%较为妥当。希望产院加强自然分娩优点的宣传教育,尽量消除孕产妇对自然分娩的恐惧心理,增强其自然分娩的信心,同时建议对该项目建立进一步监测分析。

3.5过期分娩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篇2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指标执行情况:

上半年,全区总人口为220444人,全区总出生1070人,比去年同期多出生140人,死亡307人,净增长763人,出生率为4.85‰,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6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46‰,比去年同期增长0.56个千分点。

1.出生情况分析。上半年出生人数为1070人,其中计划内生育1070人。从报表数据看两乡(镇)、五办上半年计划生育率均为100%,但从上半年市人口计生委和区计生局抽样调查及举报调查的情况来看,违法怀孕、违法生育对象还存在,外出打工流出人员、非婚同居人员和流入人员,这部分人将会冲击我区计划生育率的完成,应引起各单位的高度重视。

2.出生统计质量分析。根据上半年市、区抽样调查情况统计,仍存在出生漏报现象,流入人口出生漏报情况较严重,市、区查出的7例出生漏报全部为流动人口出生漏报。市抽样调查3个样本点,其中金山办事处金钩山社区居委会漏报计划内一孩出生1例;区抽样调查的4个社区居委会有2个社区居委会有漏报现象,这两个社区居委会分别是月塘办事处南岳岭社区居委会和桂花办事处向阳社区居委会,共漏报计划内出生6例,其中南岳岭社区居委会漏报计划内一孩出生2例、计划内二孩出生1例,在向阳社区居委会查出漏报计划内一孩出生3例。

3.出生孩次构成分析。上半年出生人数中一孩出生914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18人,一孩率为85.42%,比去年下降了0.17个百分点,二孩出生156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2人,二孩率为14.58%,比去年上升了0.17个百分点,无多孩出生。

4.出生性别比分析。上半年出生男孩536人,女孩534人,出生性别比为100.37,比去年同期低22.12个点,一孩出生性别比为98.69,二孩出生性别为110.81,高于正常值。今年我区开展集中整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联合执法行动,成立区集中整治“两非”联合执法行动领导小组,协调监察、计生、卫生、工商、文化、公安等部门严厉查处“两非”行为,保证我区出生性别比在正常值范围内。

5.补报出生情况分析。上半年我区补报2004年度出生173人,其中补报计划内出生172人,补报违法生育1人,补报违法生育比去年同期减少了9人。这说明报侥幸心理瞒报上年度违法出生的单位比以前少了,同时,补报的计内出生中有一部分为本地常住人口,说明少数专干责任心不强、出生底子不清。

6.农村落实长效节育手术情况分析。上半年施行计划生育手术533例,比去年同期减少309例,其中:结扎48例、上环321例、取环131例、人流引产人数33例。农村落实长效节育手术仙庾镇结扎20例、上环65例,明照乡结扎11例、上环45例,桂办结扎1例、上环11例,宋办结扎0例、上环8例,金办结扎1例、上环21例。根据报表数据,农村上半年共结扎33例,比去年同期减少11例,共上环150例,比去年同期减少112例。这说明总体上长效节育措施的落实人数正在下降,期内长效措施落实率偏低,农村长效节育措施落实工作还很不到位。

2005年度农村长效节育措施落实情况对照表

单位应落实数已落实数欠帐数期内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

荷塘区43018224842.33%

仙庾镇184859946.20%

明照乡149569337.58%

桂花办事处41122929.27%

宋家桥办事处1981142.11%

金山办事处37211656.76%

7.已婚育龄妇女孕检情况分析。据报表统计,全区应孕检育龄妇女人数为32222人,实孕检32096人,孕检率为99.60%。各单位报表孕检率均在95%以上,但实际上5个办事处“三查”工作难以到位,而这些单位育龄妇女数占到全区的60%,加之三、四月份正在进行村委换届选举,有部分村由于计生专干忙于竞选或已经落选,其计生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因此实际孕检率并没有这么高。未孕检的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大部分为外出务工人员,这部分人是农村违法出生的隐患,应加大追踪管理的力度。

8.计算机个案信息情况分析。近两年来,通过各乡镇、办事处计算机操作员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已完成了已婚育龄妇女信息卡的录入工作,并对台帐数据进行了逻辑校核,为全省计算机联网打下了基础。但从抽样调查和区划调整后新组建的单位进行台帐核对的结果来看,各乡镇、办事处计生办电脑台帐的真实性和准确率并不高,电脑台帐的数据与手工台帐及实际情况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例如有的单位药具人数从电脑台帐汇总与专干手工台帐汇总相差太远,总的来说乡镇计生办的电脑台帐比办事处计生办的准确率高,社区居委会纯居民的电脑台帐比辖区单位的准确率高。电脑台帐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信息引导服务工作的质量,并且从今年6月份起乡级已婚育龄妇女帐卡数据将直接传到省人口计生委,各单位要组织进行全面、彻底的台帐核对工作,保证基础数据的真实、准确。

二、当前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从报表数据和抽样调查情况分析,我区计划生育工作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党政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存在不足。一是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医务人员配备未到位或不够;二是计生队伍不稳定,技术服务力量不强。以技术服务为重点开展优质服务就要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队伍,但计生队伍有不稳定因素,计生专干变动较频繁,办事处人员配备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比例不适,难以指导社区开展优质服务工作;统计员变动多,今年又有4个单位更换了统计员,区计生局统计股成了各乡镇、办事处计生办的统计员培训基地,新统计员业务不熟,难以指导基层开展信息引导服务工作。同时,在三、四月份开展的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中,由于村干部将实行月薪制,竞争异常激烈,村计生专干队伍将会有较大变动,计生资料的移交工作将会很艰难,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新专干进行业务培训。

2.农村长效节育措施落实不到位。报表统计,结扎、上环人数逐年下降,服药用工具人数逐年上升,与去年同期比,结扎人数下降了584人、上环人数下降了109人,期内长效措施落实率仅为42.33%,生育一孩夫妇以上环为主,生育二孩夫妇以结扎为主的长效节育措施长期得不到落实,造成计生工作隐患。

3.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出现漏洞。流动人口管理是目前计划生育工作薄弱环节,对流动人口约束力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体制,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到位率低,特别是流动人口持证率、合同签订率低,因有些街道办事处没有配备专业医务人员造成“三查”率相当低。从抽样调查情况来看,虽然三月份各单位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流动人口清查活动,但有的社区还是没有彻底摸清流动人口期内出生的底子,甚至对查出来的漏报的流动人口期内出生茫然不知。这说明流动人口清查还不很理想,清查不彻底,我们的计生流动人口管理也还存在一些漏洞。

4.二孩出生性别比偏高。上半年我区二孩性别比为110.81,比正常值高2.81个点,这说明群众的生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部分人为了达到生男孩的目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因此,应加大对“两非”行为的打击力度。

5.“三查”到位率与报表数据不符。外出经商或打工人员的“三查”工作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对流出育妇没按时寄回孕检证明也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目前还出现了未婚女青年非法同居、怀孕、甚至生育,形成了新的隐患。

6.统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计生工作重心需下移。经过市、区多次抽样调查,出生漏报时有发生,错漏报出生的现象仍然严重,这将直接影响我区的统计准确率,务必引起各单位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基层单位统计质量也是我区计划生育工作一项艰巨任务。

7.基层基础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乡镇红外线治疗仪和宣教设备没发挥好作用;二是还有一部分村(居)委会村务公开栏内容不全,设备破旧,阵地建设不符合要求;三是台帐漏登或错登现象仍然存在。

针对上述分析存在的问题,为确保今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目标的全面完成。各乡镇、办事处务必加强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各项工作。

1.抓党政领导重视关。强化领导责任,提高认识,认真落实2001年省编办、省人事厅、省计生委联合下发的39号文件和贯彻执行《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精神,重点抓管理、抓落实。

2.抓宣传教育、优质服务常规性的工作任务。重点抓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把宣传工作始终放在计划生育工作的首位,使计划生育新型生育文化进村入户,把社区的计生文化走廊作为社区居民的宣传阵地,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和优质服务活动,引导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达到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3.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管理开展信息引导服务,指导村级计生专干进行随访服务和避孕药具的发放工作,切实做到各类帐、卡、表、册和电脑数据的一致性。

4.继续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力度。今年城市四区抽样调查样本点重点在流动人口聚居地。流动人口管理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流动人口较复杂地带实行重点突破,对外出和流入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要开展全面的清理登记,进行建帐建册,做好流动人口期内出生上报工作,并提高流动人口孕检率、合同签订率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证率。版权所有

5.扎实抓好长效节育措施的落实,通过集中进行结扎、上环活动切实提高长效措施落实率,积极开展已婚育龄妇女生殖疾病普查工作。

6.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创新思路,创造特色。一是进一步推进计生宣传工作,加大宣传氛围;二是继续深化婚育新风进校园活动,培养国策宣传的后备力量;三是积极成立社区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和个私企业计生协会,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篇3

一、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年全区平均人口为人,全年共计出生人,出生率为‰,比上年度上升个千分点,死亡人,死亡率为‰,比上年度上升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比上年度下降个千分点。已婚育龄妇女人,占总人口数的,现有一个子女育龄妇女人,占已婚育龄妇女总数的,领独生子女证人数人,占现有一个子女育龄妇女数的,女性初婚人,其中晚婚人,晚婚率为。

二、出生情况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一出生增减变动情况分析。××年度全区共出生人,比上年增加人,增加。从孩次变动情况分析,一孩出生增加,全区出生一孩人,同比增加人,增加,一孩率,同比增加;二孩出生人,同比减少人,减少,二孩率,同比减少;无多孩出生,多孩率为。

从计划内外出生情况分析。××年,全区计划内出生人,同比增加人,增加,其中:计划内一孩人,同比增加人,增加;计划内二孩人,同比减少人,减少。计划外出生人,同比增加人,其中:计划外一孩出生人,计划外二孩出生人。

二计划内出生情况分析。××年度出生人口中,计划内出生人,计划生育率为,同比下降个百分点。其中办事处、办事处、镇计划生育均为,乡最低,为。但从省、市人口计生委抽样调查和区人口计生局平时调查掌握的情况分析,报表的计划生育率仍存在偏高的问题,原因是尽管区人口计生局加大了打假治假的力度,统计质量有所提高,但由于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有部分的流动人口计划外超生因各种原因无法及时统计上报,加上目前还有少数村由于基础不牢,工作不到位而存在出生错漏报现象,还有个别单位抱有侥幸心理,仍对已掌握的计划外出生隐瞒不报,使得报表的计划生育率偏高。

三婴儿出生性别比分析。年报表数据显示,全区出生男婴人,女婴人性别比为,处于正常值范围内。上年度出生性别为,本年比上年下降了个百分比,原因是今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专项集中整治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联合执法行动,我区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起步快,力度大,使得出生性别比比去年大大下降。

四计划外出生情况分析。我区今年上报计划外出生人(包括补报上年度出生),其中计划外一孩人,均为农村居民,女方未满周岁未领取结婚证生育计外一孩;计划外二孩人,其中人为城市社区纯居民生育计外二孩,人为农村居民一孩为男孩生育计外二孩,人为农村居民女方未满周岁生育计外二孩;计划外多孩人,为城区流动人口生育计外三孩。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五出生补报情况分析。××年度,全区共补报××年度的出生人,同比增加人,增加其中计划内出生人,同比增加人,增加;计划外出生人,同比减少人,增。这说明本年度统计质量有所提高,补报往年计外出生人数有很大下降。

三、节育情况

(一)、本期施行计划生育手术情况。××年度施行计划生育手术合计例,比去年同期减少例,其中男扎例,比去年同期减少例,女扎例,比去年同期减少例,上环例,比去年同期减少例,取环例,比去年同期减少例,皮埋例,比去年同期减少例,人工流引产例,比去年同期减少例。意外妊娠率为。这说明总体上长效节育措施的落实人数正在下降,期内长效措施落实率偏低,农村长效节育措施落实工作还很不到位。

(二)、期末选用各种避孕方法情况。××年度期末选用各种避孕措施人,其中男扎人,占,女扎人,占,宫内节育器人,占,皮埋人,占,使用药具人,占综合措施落实率的,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为。

四、孕检情况

报表数据反映,截止月日,全区应参加孕检人,实参加人,孕检率为,尚有人未参加孕检,而由于大量的农村育龄妇女流向外地,实际孕检率没有这么高,这些未参加孕检的对象大多是外出的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这部分人是农村违法出生的隐患,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监管对象,应加大追踪管理的力度。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从报表数据和抽样调查情况分析,我区计划生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⒈党政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存在不足。一是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医务人员配备未到位或不够;二是计生队伍不稳定,技术服务力量不强。以技术服务为重点开展优质服务就要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队伍,但计生队伍有不稳定因素,计生专干变动较频繁,办事处人员配备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比例不适,难以指导社区开展优质服务工作;统计员变动太大,今年有个单位更换了统计员,更换率高达,新统计员业务不熟,难以指导基层开展信息引导服务工作。同时,由于今年村干部将实行月薪制,今年的村级换届选举工作竞争异常激烈,村计生专干队伍有较大变动,计生资料的移交工作很艰难,需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新专干进行业务培训。

⒉农村长效节育措施落实不到位。报表统计,结扎、上环人数逐年下降,服药用工具人数逐年上升,与去年同期比,结扎人数下降了人、上环人数下降了人,期内长效措施落实率仅为生育一孩夫妇以上环为主,生育二孩夫妇以结扎为主的长效节育措施长期得不到落实,造成计生工作隐患。

⒊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出现漏洞。流动人口管理是目前计划生育工作薄弱环节,对流动人口约束力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体制,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到位率低,特别是流动人口持证率、合同签订率低,因有些街道办事处没有配备专业医务人员造成“三查”率相当低。从抽样调查情况来看,被查出的错漏报大部分为流动人口出生,虽然三月份各单位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流动人口清查活动,但有的社区还是没有彻底摸清流动人口期内出生的底子,甚至对查出来的漏报的流动人口期内出生茫然不知。这说明流动人口清查还不很理想,清查不彻底,我们的计生流动人口管理也还存在一些漏洞。

⒋“三查”到位率与报表数据不符。外出经商或打工人员的“三查”工作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对流出育妇没按时寄回孕检证明也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目前还出现了未婚女青年非法同居、怀孕、甚至生育,形成了新的隐患。

⒌统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计生工作重心需下移。经过市、区多次抽样调查,出生漏报时有发生,错漏报出生的现象仍然严重,这将直接影响我区的统计准确率,务必引起各单位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基层单位统计质量也是我区计划生育工作一项艰巨任务。

(二)、针对上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⒈抓党政领导重视关。强化领导责任,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年省编办、省人事厅、省计生委联合下发的号文件和贯彻执行《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精神,重点抓管理、抓落实。

⒉抓宣传教育、优质服务常规性的工作任务。重点抓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把宣传工作始终放在计划生育工作的首位,使计划生育新型生育文化进村入户,把社区的计生文化走廊作为社区居民的宣传阵地,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和优质服务活动,引导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达到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⒊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管理开展信息引导服务,指导村级计生专干进行随访服务和避孕药具的发放工作,切实做到各类帐、卡、表、册和电脑数据的一致性。

⒋继续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力度。流动人口管理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流动人口较复杂地带实行重点突破,对外出和流入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要开展全面的清理登记,进行建帐建册,做好流动人口期内出生上报工作,并提高流动人口孕检率、合同签订率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证率。

⒌扎实抓好长效节育措施的落实,通过集中进行结扎、上环活动切实提高长效措施落实率,积极开展已婚育龄妇女生殖疾病普查工作。

⒍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创新思路,创造特色。一是进一步推进计生宣传工作,加大宣传氛围;二是继续深化婚育新风进校园活动,培养国策宣传的后备力量;三是积极成立社区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和个私企业计生协会,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⒎集中整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协调区监察局、区计生局、区卫生局、区工商局、区文体局、区公安分局等部门进行集中整治,实行有奖举报,严厉打击“两非”行为的直接责任人,确保我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在正常值范围内。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篇4

关键词 健康素养 知识 掌握 调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200

资料与方法

2009年6月~2009年9月对武山县15个乡镇卫生院和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230名医务人员进行了现状调查。从全县6个镇中心卫生院和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随机抽取20名;9个乡卫生院,各随机抽取10名;共计230人作为本组调查。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表是参照文献资料[1],结合《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释义》(2008年1月卫生部第3号公告)自行设计。内容包括被调查人员《释义》中: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健康素养三方面知识,每个知识面分别设计25个、34个、21个题目,共计80个问题。每个问题1.25分,问卷满分100分。题型分为填空题与单项选择题。调查时,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当场发放问卷,当场不借助任何帮助独立完成,答题时间2小时。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230份,回收率为100%。掌握率=(回答正确数/回答数)×100%。

统计学方法:调查资料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统计处理数据。

结 果

本组230人中,男98人(42.6%);女132人(57.4%)。年龄:50岁25人(10.87%)。学历:初中9人(3.91%);高中或中专133人(57.83%);大专及以上者88人(38.26%);技术职称:未定级者15人(6.52%);初级128人(55.65%);中级73人(31.74%);副高级14人(6.09%)。

知识掌握率:被调查者对《释义》三方面知识掌握情况:①基本知识和理念回答正确15题,掌握率60%;②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回答正确23题,掌握率67%;③基本技能回答正确10题,掌握率47%。其掌握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

性别、年龄、学历和职称与知识掌握率的关系。被调查对象:①性别:男性掌握59人,掌握率60%;女性掌握81人,掌握率61%;②年龄:50岁掌握15人,掌握率60%;③学历:初中掌握4人,掌握率44%;高中或中专掌握81人,掌握率60%;大专及以上掌握59人,掌握率67%;④技术职称:未定级掌握7人,掌握率46%;初级掌握72人,掌握率56%;中级掌握45人,掌握率61%;副高级掌握9人,掌握率64%。不同性别和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学历和技术职称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讨 论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和重要目标,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是农村卫生服务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健康教育是农村卫生服务的灵魂,位于初级卫生保健八项任务之首[2]。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是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主要普及者和指导者,而他们自身的健康素养,对农村健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健康教育是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中最便捷和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根本措施就是开展健康教育。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水平,直接影响着其服务范围内人群健康教育的效果。

本调查结果显示:武山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释义》知识掌握率均较低。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知识掌握率最高,但仅为67%,而基本技能知识掌握率最低,只有47%。这说明在全县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培训,迅速提高我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健康素养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在抽查对象中,初、高中和中专学历占61.74%、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38.26%;未定级和初级占62.17%;中、高级只占37.83%。说明目前我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学历水平比较低,其对《释义》知识掌握率和学历、技术职称的高低成正比,学历和技术职称越高,对《释义》知识掌握率也愈高,而与性别和年龄无明显关系。因此我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不但应主动积极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业务素质和能力;更应对《释义》知识进行系统、认真、深入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训群众,促使其养成注重预防的健康生活习惯,让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因此健康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维护和促进健康不仅仅是卫生部门和医务人员的事,而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3]。

参考文献

1 林琳,米光明.社区健康教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100-153.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篇5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共有十个: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和塔塔尔族。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这十个民族人口共计2032.06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9.3%,约1/5左右,他们的人口变化对整个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北五省区,这五省区的伊斯兰教人口占全国伊斯兰人口的75%。五省区中又以新疆为最多,新疆伊斯兰人口占全国伊斯兰人口的52.4%,十个信仰伊斯兰的民族中七个都主要分布在新疆。在新疆少数民族中96.99%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

二、人口的现状与变动

1. 人口增长很快且民族间差异大

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由800.6万增至2031.1万,增长153.8%;而同期全国人口只增长了115.0%。也就是说伊斯兰人口要比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高出33.7%。像这样47年人口就增长1.5倍多,在全国人口史上也是属高速增长之列。这充分说明我国伊斯兰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都是有保障的,并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

但分别看这十个少数民族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增长率是有区别的,增长较快的是撒拉族、保安族、回族、东乡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的增长率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而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则是负增长,这与这两个民族属于中俄跨界民族,其主体部分在国外有关。塔塔尔族在俄罗斯称为鞑靼族,在1962年生活困难时期这二个民族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中国越境走出。

十个伊斯兰民族人口增长状况请见下表:

资料来源:第一至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从表1中看到,全国伊斯兰人口在不同阶段增长的幅度是不同的。在五次人口普查之间,增长的幅度一次比一次大,例如第一次至第二次人口普查共11年仅增长15.47%,第二次人口普查至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8年间增长58.07%,而第三次至第四次人口普查间8年增长20.42%,如按平均每年增长幅度看,第二次至第三次的人口普查间增长的高一些,但在这个期间全国人口增长率也很高。而在第三次至第四次人口普查间全国人口增长率降下来的情况下,伊斯兰人口的增长就显得突出了,比汉族要高出一倍,如同期汉族人口的增长率只有10.80%。第四次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伊斯兰人口增长15.48%,而同期全国人口只增长11.66%。

伊斯兰民族人口的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这种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有早婚早育和高出生率。在许多地方,伊斯兰民族人口的生育指标都超过了国家的规定,而且超过的幅度大大高于汉族。这与民族的文化构成和生育意愿有关,伊斯兰民族在生育观念上除了有养儿防老、解决劳动力短缺等一般要求外,还有宗教上扩充人口的意识,如女儿一般不外嫁,与外族通婚要男方加入伊斯兰教等。男方要外族女子做妻子,妻子也必须随伊斯兰教。

早婚现象是伊斯兰人口的一个特点,这既有宗教上的因素,也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伊斯兰教义上将“出幼”(即成年)年龄定为女孩9岁,男孩13岁。“出幼”的男女可以涉足婚姻,如甘肃的回族、东乡族在70年代初还有14、15岁的女孩就结婚的现象,现在女孩17、18岁就结婚仍然很普遍,经济文化上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文化低、就业率低、不上学、不就业,只好早早出嫁。

伊斯兰各民族人口的出生率都比较高,在第四次人口普查中,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的人口出生率都在30%以上。由于绝大多数伊斯兰家庭起码要生育二胎以上,因此独生子女很少,如甘肃东乡族自治县1991年统计,独生子女领证率为1%,也就是说仅为个别现象。另据1989年中国18个百万人口以上少数民族总和生育率统计,哈萨克族为4.74,维吾尔族为4.65,为最高的两个民族。可见伊斯兰民族的生育率比其他少数民族要高。而且这种高生育率是与文化状况密切相关的,文化程度越低的人群,出生率越高;因为伊斯兰人口中的文化构成普遍较差,因此出生率也相对较高。

与出生率相反,大多数伊斯兰民族人口的死亡率较低,在这次人口普查中,只有三个伊斯兰民族的人口死亡率较高,其余都较低(见表2)。

2. 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1)年龄结构轻,但民族间差异大

2000年伊斯兰十个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仍呈年轻型。0~14岁人口的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准,65岁以上人口比例普遍偏低,社会负担系数高,少年儿童负担系数高。

在这10个民族中,以0~14岁年龄构成看最低的柯尔克孜族和最高的回族之间相差10个百分点,说明差别是很大的,从中还可以看出柯尔克孜、哈萨克、塔吉克、撒拉族的少儿比例很大,说明这几个民族生育率很高。目前年龄构成轻的伊斯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这与当地生育政策较宽有关。尤其是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等,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一倍,老少比除回族外,均小于15%,10个伊斯兰人口均属年轻型人口。

总负担比(也称总扶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比。从表4可以看到,伊斯兰人口的负担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数,柯尔克孜族达到100以上,也就是说每一个劳动力就要负担一个老人或儿童,可见经济负担之大。

少年儿童负担比反映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少年儿童。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族负担最多,说明其生育率高。老年负担低,反映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人,这项指标有好几个伊斯兰民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民族老年人口长寿比例较高。

(2)性别比比较正常

伊斯兰人口的性别比一般偏低,据1990年统计,与全国持平及低于全国水平的有七个民族,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三个,这三个民族分别是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和东乡族。

伊斯兰民族不重男轻女,所以出生人口性别比较正常,不像汉族过去一直有溺女婴的习俗,人为地使性别比偏高。在这次人口普查中,伊斯兰民族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准。

3. 人口文化素质状况

伊斯兰民族由于文化底子薄,农村人口比例大,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和个体经商,使其整体文化程度较差。除回族外都有自己的语言,在现代社会经济交往中,他们要再学会汉语才便于交流,这样就面临双语教学的任务,加大了民族学生的学习负担。

从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来看,除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外,其余民族的人口文化素质都较差,从大学生比例上看七个民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文盲率来看也有七个民族高于全国平均比例,这说明大多数伊斯兰人口的文化素质在全国平均水平线以下。

伊斯兰民族由于宗教的原因,对妇女的约束过多,使妇女参与文化教育的机会降低,因此妇女的文盲率比其他民族更高,在1990年人口普查中东乡族、保安族和撒拉族的妇女文盲率都在85%以上,高得惊人;其中东乡族妇女的文盲率最高为92.07%。东乡族的文化程度很差,这个现象由来已久,这与该民族分布有关,东乡族都集中在东乡县的农村,城镇人口很少,经济又落后,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所以文化素质差的现象很突出。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口少的伊斯兰民族文化程度高,这与国家在大学招生和中小学入学优惠等政策有关,人数少优惠政策的效益就明显。另外在文盲率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文盲率急剧下降,这与统计方法有关。在这次人口普查中,少数民族只要会一定的本民族语言和文字即算脱盲,而民族文字的识字率表的难易程度相对低于汉族,所以很多稍许能识字的即算脱盲了,也就是说统计是有一定的水分的,真实的情况是文盲比例还比较高。

4. 职业构成

一般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在产业部门应占30%以下,如果以此为标准衡量伊斯兰民族人口的职业构成那么都不太理想,只有乌孜别克和塔塔尔族的指标接近这个水平。

伊斯兰民族善于经商,因此在职业构成中我们可以看到分民族的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例中,有5个民族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超过了15%,他们是乌孜别克、塔塔尔、回、哈萨克和塔吉克族。而且也有些民族行业、职业构成都很差,例如东乡族、保安族和撒拉族,这与他们分布的地理、自然环境差,大都居住边远的农村,经济收入低文化素质又不高有关。这三个民族从事农牧业的人口都在90%左右,最高的东乡族竟达96%。

5. 婚姻与家庭

伊斯兰民族早婚的现象虽然比解放前有所减少,但目前在农村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这次普查中有七个伊斯兰民族的未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这些民族不同程度地存在早婚现象。

伊斯兰民族一般都是教内婚姻制,即夫妻双方都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其婚姻相对而言比较稳定,但同其他民族相比,妇女地位仍较低,致使家庭关系不够稳定。如这次普查中,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保安族的离婚率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倍。

近亲结婚在伊斯兰民族中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甘肃保安族聚居的积石山大河家乡,由于近亲婚配率高,使遗传性疾病增加,仅呆痴人口比例就达2%左右。兰州市新华巷一个回民聚居区1982年进行的一项近亲婚配调查中,发现回族的近亲结婚率高出汉族5倍。在新疆哈萨克族人口中也存在近亲结婚率高的现象。

家庭规模较大,也是伊斯兰民族的一个特征。因为生育的胎次多,多胎比例大,必然导致家庭规模增大。

三、今后伊斯兰人口发展的趋势

1.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人口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

我国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压力,在伊斯兰民族地区同样显得很严重。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东乡族自治县、保安族自治县等伊斯兰地区都出现了人均耕地下降,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提高等人口压力,使许多民族宗教人士开始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性,自觉地响应政府的计划生育号召。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通贵乡、泾源县,新疆温宿县、霍城县的维吾尔聚居地、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等地方,都有阿訇积极参与宣传动员实行计划生育的事例,有些阿訇还担任了计划生育协会的理事。还有的阿訇在伊斯兰的经典中找出了可以进行计划生育的理论根据进行宣传,并带头动员自己的亲属做了绝育手术,因此目前在伊斯兰地区对计划生育的宣传是能够接受的,而且计划生育工作也正在伊斯兰地区开展起来。但响应程度不一,这与人口压力的大小有关,在人口压力越大,也就是人口密度超高的地方,计划生育工作也就愈显得迫切。目前来说,回族聚居的地方,人口压力相对要大一些,而从事游牧的一些民族如哈萨克族地区人口压力就相对小一些。由此计划生育的政策指标也不一样,在边远山区和牧区一对夫妇允许生三个孩子,新疆的一些边远山区还允许生四胎。

在伊斯兰地区开展计划生育,要尊重其民族信仰和特点,一般在斋月不做手术,给妇女做手术的大夫最好是本民族的女大夫,尽量避免进行大月份引产,宣传工作要动员宗教人士出面一块搞,这样计划生育就会取得成效。例如:回族人口占97%的宁夏泾源县,从1980年开展计划生育,到1991年节育率已达到90%,总和生育率已由1980年的6.3下降到1991年的3.9,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又如新疆霍城县,编印了维吾尔文的计划生育宣传材料,制作了维吾尔文的计划生育宣传板块和录像片,使群众逐步接受了计划生育观念,这个县的兰干乡维吾尔族人口占96%,2000年该乡的计划生育率、节育率分别达到91.2%和75.7%,成了全县的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事实证明在伊斯兰地区计划生育正日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而且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也日益重视并有了更多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民族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将会逐年下降,并逐步接近汉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另外伊斯兰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少,在近些年数百万更改民族成分的人口大军中,由非伊斯兰人口更改为伊斯兰人口的数量并不多,因为伊斯兰严格的和禁忌使一些外族人口望而止步。考虑到以上因素,预测今后10年我国伊斯兰人口将再增长20%左右,达到2200万左右。

2. 人口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将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必将也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伊斯兰人口当然也不会例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中,由于比邻独联体国家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工作中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长,必将为卫生和文化事业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卫生事业上,伊斯兰地区相对内地和大中城市目前还有一定差距,因此继续发展的潜力很大,尤其是乡、村医疗卫生院、所,仅靠外面派来的医务人员,是治不了本的,在允许人才流动的今天,主要靠培训当地本民族的医务人员。目前改革开放的环境,扩大了民族区域内部和各民族间的交往,也打破了封闭的地域界线,使婚配的范围扩大,这将有利于减少近亲结婚现象,使下一代的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篇6

【摘要】目的:探讨蕉岭地区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亡原因,为降低死亡率提供对策和依据。方法:根据蕉岭地区2000年―2008年5岁以下儿童保健工作月报表,对儿童死亡原因、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蕉岭地区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新生儿、婴儿、1岁―4岁儿童死亡率分别为 6.73‰、 11.06‰、2.88‰,到2008年分别下降到 4.21‰、5.74‰、1.91‰;早产低体重、先天畸形、意外、脑病、出生窒息等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前几位原因。结论:降低早产低出生体重及先天畸形出生率是控制我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键。

【关键词】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死亡率

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而婴儿死亡率的高低是计算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重要内容,为了解蕉岭地区儿童死亡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现对该区2000―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自蕉岭县2000年―2008年7岁以下儿童保健工作月报表,为提高资料真实性、可靠性,我们每年进行2次漏报调查。

1.2 方法按年份和有关资料对儿童死亡原因、死亡趋势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

1.3诊断标准儿童死亡诊断和分类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U―10)标准。

2 结果

2.12000―2008年蕉岭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全县活产人数为18627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174例、死亡率9.34‰,其中新生儿死亡92例、婴儿死亡137例、1岁―4岁儿童死亡37例,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94‰、 7.35‰和1.99‰;围产儿死亡200例、占活产人数的10.7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08年较2000年下降了45.05 %,婴儿死亡率下降了48.10 %,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了37.44 %。9年来全县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2008年婴儿死亡率(5.7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66‰)均达到《梅州市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中期目标(指标要求:婴儿死亡率

表12000年―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

2.25岁以下儿童死亡死因顺位及构成比 2000年―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死因前5位顺位依次为早产低体重、先天畸形、意外、脑病、出生窒息;见表2。

表22000年―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死因顺位及构成比(%)

3 讨论

3.1对蕉岭地区连续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显示,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

降趋势,死亡率由2000年的13.94‰下降到2008年的7.66‰,下降了45.05%;其中2000―2003年间下降较快,2004年―2008年下降不明显,而后在5.27‰―7.66‰之间波动;婴儿死亡率由2000年的11.06‰下降到2008年的5.74‰,下降了48.1%;其中2000年--2004年期间下降较快, 而后在4.83‰―6.27‰之间波动。说明近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趋稳,提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工作难度加大。

2000―2008年中,平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34‰,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78.74 %,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7.15 %。提示: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说明减少新生儿和婴儿死亡是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关键,减少新生儿死亡又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

3.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08年较2000年下降了45.05 %,婴儿死亡率下降了48.10 %,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了37.44 %。9年来全县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分析蕉岭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的原因有三:一是国家加大了对全县基层产、儿科建设力度,县、乡医疗机构产、儿科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的全面修建,房屋、设备等硬件设施改善,并通过人员培训和省、市、县业务骨干下乡帮扶,使基层卫生院产、儿科人员技术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二是由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普及,住院分娩率大幅度上升;三是“两个系统保健管理”的进一步落实和健康教育力度的加大,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普遍提高。

3.3 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是危害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是2000年―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因素。低出生体重反映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和营养状况,并与婴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因此,(1)要加强围产期保健知识宣教,提高孕妇保健意识,做到有异常情况能及时就诊。(2)要提高基层妇幼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掌握识别高危孕产妇的技能,早期发现可能引起早产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3)要不断提高住院分娩率,产妇住院分娩,有正规接生人员系统观察产程,及时发现意外情况进行处理。产后及时清理呼吸道,可使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呼吸道感染、窒息等疾病发生率降低。(4)要建立快速畅通的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大力提倡儿科医生进产房制度,努力提高各级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的水平。(5)要加强对新生儿的访视,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及时诊治,以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而导致的新生儿死亡。

3.4 但近年来畸形明显升高,是蕉岭地区2000年―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因素,说明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不可忽视的环节。

我们的工作重点要重视优生、优育、遗传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特别在妊娠第3―8周胎儿心脏发育处于关键时期,要避免接触各种有害物质,减少生存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

从世界发展的规律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婴儿死亡率降到40‰左右时,出生缺陷就成为很重要的卫生问题。随着传染性疾病逐渐控制或消灭,出生缺陷就成为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1)要加强实施降低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即婚前检查、孕期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特别是婚前检查是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的首要关口,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加大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力度,要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指导,避免近亲结婚生育,加强社会的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婚前检查率,对一些遗传性及传染性疾病给予医学指导;其次提高产前检查质量,特别是妊娠第3―8周胎儿心脏发育阶段,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及时补充叶酸和各类维生素,减少先天性心脏病及其它先天畸形等出生缺陷而导致的新生儿死亡或婴儿死亡;再次全面普及新生儿疾病筛查,通过对地中海贫血、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和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四种疾病的筛查,进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预防残疾,从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重大残疾致死亡。(2)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环境因素对孕产妇造成的不良影响。以上措施要确保每年能普及在80%的孕妇身上,以降低出生缺陷和婴儿死亡率[2],通过我们积极宣传,认真实施以上各项干预措施,降低早产低出生体重及先天畸形出生率,从而进一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参考文献】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篇7

关键词 人口空间分布;主体功能区;人口规划 ;预测

中图分类号 F2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1-0068-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11

2011年6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1],正式确立了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该规划的核心内容为:按照人口与经济相协调的要求,在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在集聚经济的同时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人口有序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将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及地方人口发展政策的制定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必将对我国未来人口发展、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在这样的规划框架下,总结和把握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的规律,优化人口空间分布,预测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前景,提出有利于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相关政策和建议,这对于促进我国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1 国家主体功能区人口空间分布现状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纲要,优化开发区①

是指开发程度很高,甚或达到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极限,进一步发展应是朝着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区域。优化开发区都是以某些特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群,对于这些特大城市,其人口密度已达到比较高的程度,对土地、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但这些特大城市周边地区,虽然也同属优化开发区,但人口密度相对稀少,不论是在承接产业转移,还是在吸纳外来人口方面都有着较大的空间。比如,环渤海优化开发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和辽宁、河北、山东部分地区,2010年北京、天津人口密度都达到1 000人/km2以上,而辽宁、河北、山东三地的人口密度均不足600人/km2,因此,辽、冀、鲁三地还有较大的人口吸纳潜力。另外两个优化开发区:长三角优化开发区、珠三角优化开发区也存在着和环渤海地区类似的人口分布格局(见表1)。

重点开发区多指那些具备较强的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潜力;初步形成城镇体系,具备经济一体化的条件,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大城市群或区域性城市群;具有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因此,重点开发区域的目标是促进人口加快集聚,伴随该区域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国家规划中提到的重点开发区有10余个,如果只按大的区域来划分可分为哈长地区、江淮地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海峡西岸、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从表1可以看出,这几大重点开发区人口密度多为600人/km2以下的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是指国家生态保护区或粮食主产区,该区域都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因此,这两类功能区的人口目标也多以转移人口、减轻生态压力为主。由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人口占比很小根据六普数据初步统计,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1.6%。,而且具有明确的国家政策进行控制和调控,为简便起见,本文所讨论内容只限于对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预测和分析。

2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变动的情景讨论

目前,作为人口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口预测方法大体上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情景预测方法,又被称为解释性预测方法;另一类是外推性预测方法,又被称作概率预测方法。相比较概率预测方法,情景预测方法在分析人口动态问题,不仅在回答“如果,那么”等问题方面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而且在中、长期预测时比概率预测更准确、更灵活[2]。因此,本文选择情景预测方法来预测我国未来人口空间分布。

由于人口规模变化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生存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育水平、人口死亡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净迁移率等[3],因此需要针对各主体功能区的不同特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基础上,对人口空间变动的不同情景进行讨论。

2.1 城市化的不同情景

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发展速度呈现倒U型[4]。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工业化指标看,到2020年城市化率要达到60%-65%,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要达到70%-80%。据此,确定城市化发展的三类方案:中方案、低方案、高方案。其中:低方案是在参考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化稳定发展的趋势推测,确定城市化率年均增长最高为1%;高方案主要是考虑到2020年我国初步实现工业化时,城市化率应该达到的比较高目标,确定城市化率年均增长最高达1.4%;中方案是在原有发展基础上的适当加速,城市化率年均增长1.2%。考虑到城市化率的非线性增长,按照国际经验,设定当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低、中、高这三种方案的年均增长率为原来的1/2水平,即0.5∶0.6∶0.7;当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低、中、高这三种方案的年均增长率为原来的1/4水平,即0.25∶0.3∶0.35。

2.2 人口自然增长的不同情景

人口自然增长水平涉及生育率和死亡率。根据国际经验[5],人口转变具有阶段性:第一阶段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第三阶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2.1 总和生育率情景设定

首先,对优化开发区的总和生育率情景进行设定。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上海的总和生育率仅为0.68,北京、天津的总和生育率也比较低分别为0.67,0.88。辽宁、广东、浙江、河北的政策生育率分别为1.38,1.41,1.47,1.59[6]。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生育率较高地区的生育率进一步下降。由于北京、上海的总和生育率低于广东省,鉴于此提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渤海湾地区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最低的总和生育率为0.9,0.9,1.1。另外,对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进行限制,同时增强周边地区吸纳人口的能力,伴随着独生子女进入生育期,在夫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以生育二胎的条件下,假设该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从“一孩”变为“1.5孩”,同时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期望生育水平相对较低,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最高总和生育率设为1.2,1.2,1.4。将最高与最低之间的平均值作为总和生育率(见表2)。

其次,对重点开发区的总和生育率情景进行设定。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的是不同的城市群。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具有统一性,而且重点开发区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城市化水平相似,为简便起见,对其设定相同的总和生育率。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对城市的执行力度较强,只是针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程度的放开,而目前我国的总和生育率约为1.2左右,因此,将总和生育率设为1.20作为低方案;在此基础上,考虑夫妇双方都为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可以生育二胎,将总和生育率提高到1.55作为中方案;考虑到对重点开发区在经济发展目标上要承接优化开发区的产业转移,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城市人口,因此,将该地区最高的总和生育率设为1.80作为高方案。

2.2.2 死亡率的情景设定

死亡率与医疗水平、经济水平和老龄化程度有关。2009年全国死亡率为7.08‰,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水平提高,死亡率会不断下降,另外中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死亡率会出现上升。

首先,对优化开发区的死亡率进行设定。优化开发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与社会保障条件都比较好,但同时也是我国老龄化较高、死亡率较高的地区。以上海为例,2009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21.61%,人口老龄化水平已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7],而2009年上海的死亡率为7.64‰,全国的平均水平为7.08‰。另外,北京、广东的老龄化程度略低于上海,其死亡率也稍低于上海,因此,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最高死亡率分别设定为7‰、8‰、7‰。鉴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最低死亡率分别设定为5.0‰、6.0‰、5.0‰,中间情景设为6.0‰、7.0‰、6.0‰(见表2)。

其次,对重点开发区的死亡率情景进行设定。重点开发区的情景与优化开发区的存在有很大不同。目前重点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优化开发区,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就医能力提高、医疗条件提高,该地区的死亡率将出现下降;另一方面,该地区的老龄化程度低于优化开发区,例如,哈长重点开发区是以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为中心,2009年,黑龙江省、吉林省死亡率分别为5.42‰、4.74‰,远低于优化开发区的死亡率,因此,确定重点开发区最低的死亡率为4.5‰,将其平均值5.25‰设为中间水平。采用相同的思路,分别对其他重点开发区的死亡率进行设定,详见表2。

2.3 人口迁移特征

2.3.1 人口迁入率模型

根据人口迁移理论及相关文献[8-10],影响迁入率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地与原住地相比的较好的经济、发展和受教育机会。因此,本文选择迁入地的下列指标作为解释变量:首先,当地相对工资水平对人口迁入率的影响是最显著因素,迁入地区的工资水平相对迁出地区越高,则对工资水平较低的迁出地区的人口具有越大吸引力,人口迁入率就会越高。除此之外,还需要控制其他影响人口迁入率的影响因素。迁入地的GDP增长率越快,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越好,经济发展潜力就越大,对人口的吸引力越大,迁入率往往越高。根据有关文献和调查,迁入劳动力大部分是在三资企业打工,由于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了90%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因此,本文设想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会与迁入率正向相关。此外,迁入地的

相对教育水平(各地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代表变量)也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变量,据此,建立以下模型:

mini,j=α+β1×Wagei,j+β2×GDPi,j+β3×RGDPi,j

+β4×FDIij+Rwagei,j+Redui,j+Rpopi,j+μi

式中:mini,j代表省际迁出率;Wagei,j表示省际平均工资水平比;Rwagei,j表示省际平均工资增长率;GDPi,j表示省际经济规模比;RGDPi,j代表迁入地经济规模增长率;FDIi代表省际外商直接投资额;Rwagei,j代表省际工资水平比;Rpopi,j代表省际人口规模比;Reduij代表省际人均教育投入比。

根据经济计量学相关理论,选择模型3作为最优模型(经检验,该模型也通过自相关、异方差、多成多重共线等各种计量检验)。

2.3.2 人口迁出率模型

类似地,人口迁出率模型设定如下:

mexij=α+β1×lnDistanceij+β2×Rlandij+β3×Radpij+β4×Rwageij+

β5×Ragreij+β6×Reduij+β7×stockij+εi

式中:mexij代表省际迁出率;Distanceij代表迁移距离,用省会城市间的公路里程数据来表示;Rlandi,j代表省际人均耕地比;RGDPi,j代表省际经济规模比;Ragrei,j代表省际农业人口比重比;Rwagei,j代表省际平均工资水平比;Reduij代表省际人均教育投入比;stockij为前期迁移率,代表迁移存量与人口之比。

用以上变量的数据代入该方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得到如下结果(见表3、表4)。

根据经济计量学相关理论,选择模型2作为最优模型(经检验,该模型也通过自相关、异方差、多成多重共线等各种计量检验)。

根据上述模型,计算出省际人口迁入迁出率,然后按照地市级单位的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细则,综合得出各个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净迁移率(中方案),然后在中方案基础上,结合各功能区的特点,假设得到高方案和低方案(见表5)。

2.4 不同情景下的组合设定

根据主体功能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人口目标,结合上述城市化率、总和生育率、死亡率、净迁入率的不同设定,得出可能的组合情景(严格意义上,这些比率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一方面这些比率与国家长期人口战略和相关人口政策密切相关,而我国的人口战略和政策长期平稳、持久,因此使得这些比率变动微小;另一方面,中长期预测主要是趋势预测,对预测精度不做严格要求,因此,为简便起见,本文假定这些比率稳定不变,均为常数)。

首先,鉴于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在人口迁移方面的互补,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共同设定城市化率、净迁入率的可能组合,包括三种情景:

情景1 优化开发区持续对迁移人口具有吸纳能力,并且有所提高的情况,高城市化率、高净迁入率;重点开发区依然对其提供所需人口,低城市化率、高净迁出率。

情景2 优化开发区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保持现有水平,中等城市化率、中等净迁入率;重点开发区依然保持其迁移状态,中等城市化率、中等净迁入率。

情景3 优化开发区对人口限制,低城市化率,低净迁入率,重点开发区发展对人口需求提高,省内部迁移增加,高城市化率,低净迁出率。

其次,在上述经济目标设定的情况下,在两个原则下

对人口总和生育率和死亡率进行组合。原则是:第一,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要保持一定水平,避免人口总数过高;第二,优化开发区提高总和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由老龄化引致的高死亡率,重点开发区提高总和生育率的情况下,提高当地死亡率。组合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优化开发区保持低总和生育率,高死亡率(情景a);重点开发区实现高总和生育率,低死亡率;二是优化开发区实现高总和生育率,低死亡率(情景b);重点开发区为低总和生育率,高死亡率;三是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的总和生育率及死亡率都处于中等水平(情景c)。

各变量不同情景下可能的组合为1-a,1-b,1-c;2-a,2-b,2-c;3-a,3-b,3-c(见表6)。

3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情景预测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人口空间分布因素变动的情景,对各主体功能区的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并结合其土地面积,得到人口密度。

首先,对优化开发区各地区进行说明。不同情景下,2050年长江三角洲人口密度都高于2010年的人口密度,最高达到1 902人/km2,最低达到1 722人/km2。环渤海地区的人口密度也不断增加,2050年人口密度最高为667人/km2,最低为636人/km2,但其增加趋势逐渐减缓,2040年之后在大多数情景下已经保持不变。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趋势相同,人口密度不断提高,增长速度快于长江三角洲,而且人口密度远高于长江三角洲,最高达5 894人/km2,最低达5 671人/km2。接近于日本东京的人口密度,2005年东京的人口密度为5 736人/km2。这说明虽然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大幅提高,2050年的人口密度最高达到2010年的2.4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种可能性。

其次,对重点开发区各地区人口密度变化进行分析。哈长地区人口密度先上升之后不断下降,2040年后下降速度加快,不同情景下,下降规模不同,2050年人口密度最低达到1 381人/km2,最高达1 490人/km2。海峡西岸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与哈长地区不同,与2010年相比,其人口密度不断上升,最高达到431人/km2,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31%。北部湾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中原经济区以及江淮地区的人口密度变动趋势与哈长地区相似,以2020年为转折,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50年的最高人口密度与2010年的人口密度相比各地区每平方公里分别下降了0人、33人、83人、76人。成渝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时间推移,下降速度越来越快。

然后根据预测人口密度,结合各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方向和人口规模方向选择最优的情景方案。优化开发区重点在于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其人口目标在于合理控制特大城市主城区的人口规模。与优化开发区相对应,重点开发区的重点在于发展成为新的大城市群或区域性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其人口目标在于促进人口加快集聚,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

对于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来讲,容纳更多的人口成为人口密集区是不可避免的。同时,重点开发区承接转移产业,加快人口聚集。另外,考虑到中国“未富先老”的情况,特别是优化开发区。鉴于此,选择2050年人口密度最高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即情景3-b(见表7所示),优化开发区选择低城市化率、低净迁入率、高总和生育率、低死亡率的情况,重点开发区选择高城市化率、高净迁入率、低总和生育率、高死亡率。

4 未来人口空间布局的政策建议

从如上的情景分析中,可以看出,情景3-b 下,有可能做到优先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人口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这种情景的特征是优先开发区未来具有低城市化率和低净迁入率(相对于其他情景),而重点开发区具有高城市化率和高净迁入率(相对于其他情景);优先开发区具有高总和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组合;重点开发区具有低总和出生率和高低死亡率组合。生育率与死亡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会影响到生育率和死亡率,因此,这里将从城市化和迁移人口的政策入手,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和人口发展功能区提出我国人口空间布局的政策建议。对于城市化和人口迁移来说就是做好地区间人口的分布均衡和城乡间人口分布的统筹规划。确切讲就是今后人口分布趋势是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要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加强人口集聚和吸纳能力建设,引导区域内人口均衡分布,防止人口向特大城市中心区过度集聚。

第一,重新调整主体功能区人口规划的内容,科学准确地测算主体功能区的人口容量,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人口规划要和经济社会规划等结合;人口规划与就业规划城市和村镇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和资源发展利用规划等结合起来。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对现行各种人口发展政策,如扶贫、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问题等政策,同主体功能区所要求的人口流动结合起来考虑。

第二,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而言,公共服务要在两个方向上取得平衡,一个方向是提高对现有单位人口的服务水准,另外一个方向是增加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尤其是把吸纳来的劳动力和人口纳入到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内。在这方面,需要由相应的政策和激励,同时上级政府要加强对迁入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考核。

第三,对各类功能区的各种扶持政策以及考核体系要和人口布局目标相挂钩。对重点和优化开发区而言,在增加其非农用地的数量时,可以要求它们把一定数量的外来劳动力正式纳入本地居民的社会保障范围,在迁入人口不能自主就业、维持生计时,给予社会保障方面的支持。对于重点和优化开发区的考核,要把增加投资项目、给予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同增加就业岗位、吸纳人口增量、稳定人口常住、扩大对迁入人口的公共服务覆盖面挂起钩来。

第四,在城市化率和净迁入率上,对于优化开发区,建议为:①减缓城市化进程,使其保持在一定的规模上;②保持在一定程度上以户籍作为调整人口流入的手段以降低净迁入率。对于重点开发区而言,建议为:①加快城市化进程,配套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促进人口流动,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和变现,提高农民资产的流动性,进而松动农民和农村的紧密联系,降低农民迁移的成本,提高其在城市置业的可能性,并引导农民将外出务工收入用于在城市中置业,或者进行自身及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②放松户籍限制,进一步提高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和动力。总之,通过综合改革,提高这两个主体功能区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和动力;通过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进公共服务,使得流入的人口,特别是从限制和禁止开发区流入的人口能够稳定下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N/OL].北京: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1-06-08. http:///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 [The State Council. Not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Issuing the Planning of National Main Function Region[N/OL].Beijing: Central government Portal Website, 2011-06-08. http:///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

[2]徐国祥.统计预测与决策(第3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76-77.[Xu Guoxiang. Statistical Forecasting and Decision Making (the third ed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08: 76-77.]

[3]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102-106[Liang qiang.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and Environment[D], Dalia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2:102-106.]

[4]王春兰,杨上广大城市人口空间重构及其区位冲突问题初探:以上海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1):73-77:[Wang Chunlan,Yang Shangguang A Tentative Study on Restructuring of Metropolitan Population Space and the Urban Conflicts: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7,39(1):73-77.]

[5]武翠兰.新加坡人口政策给我们的启示[J],理论学刊,2001,10(1):61-62[Wu Cuilan. The Inspiration from the Population Polices of Singapore[J].Theory Journal,2001,10(1):61-62.]

[6]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J].人口研究,2003,27(5):4-7.[Guo Zhigang,Zhang Erli,Gu Baochang. Diversity of Chinas Fertility Policy by Policy Fertility[J]. Population Research, 2003,27(5):4-7.]

[7]郭志刚,李丁.上海市近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6):15-21.[Guo Zhigang, Liding. Analysis on Shanghai Population Change in Recent Year[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2010,(6):15-21.]

[8]段平忠.中国省际间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动态收敛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146-152.[Duan Pingzhong. The Effect of Chinas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on Dynamic Convergence of Economic Growth[J].China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Environment, 2011, 21(12): 146-152.]

[9]黄宁阳,龚梦迁入省经济人口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行为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30(7):85-87.[Huang Ningyang,Gong Meng. The Analysis on the Effects about the Character of Provincial Economic Population to the Rural Labor Immigration Activities[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10,30(7):85-87.]

[10]王桂新,刘建波.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省际人口迁移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7,(2):87-94.[Wang Guixin, Liu Jianbo.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s to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07, (2): 87-94.]

Forecasting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Planning of National Main Function Regions

LOU Feng1 HOU Huili2

(1.The Institute of Quantity and Technology Economics of CASS, Beijing 100732,China;

2. The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Labor Economics of CASS, 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lanning of National Main Function Region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of China and its relative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several rates such as urbanization rate, total fertility rate, death rate, rate of immigration and rate of migration with the relative data of population statistics and the latest Sixth Nationwide Population Census, and then set up all kinds of possible scenarios to forecas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of priority and emphasis development regions from 2020 to 2050.The result of calculation showed that the popul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population of Bohai Rim Region and the population of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would be 183.57 million,151.68 million and 144.03 million respectively. The population of LongHa Region, the population of Westside Region of Taiwan Straits, the population of Beibu Gulf Economic Region, the population of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population of ChengYu Region, the population of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Region, the population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 and the population of JiangHuai Region would be 34.526 million,117.028 million,12.147 million,58.896 million,65.560 million,25.075 million,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篇8

关键词:城乡统筹 发展 人口生育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204-03

湖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是湖南“十二五”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统筹城乡发展,核心是城乡要素的交换,尤其是城乡人口的流动。只有不断立足实际,实施稳定与调整相结合的人口生育政策,才能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促使湖南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建国60多年来,湖南人口控制工作经历了无计划增长到有计划增长的过程,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严格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省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生育观念发生根本转变,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降低,以20世纪70年中后期计划生育实施后为标志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特点,大概经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一个增长高峰期(1950~1958年)。这一时期,是建国后湖南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期,9年中增加人口686万多人,增长幅度达到22.31%,平均每年增加76万多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3.24‰。此期间人口的快速增长与人口再生产的快速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从总体来看,建国后工业、农业、经济的快速恢复发展为人口再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无限制性的生育政策为人口迅速增加提供了政策环境。

第二阶段为湖南人口低谷期(1959~1961年)。这一时期,是湖南人口负增长时期。1961年同1958年相比,全省人口总量减少164.74万人,减少幅度达4.46%,平均每年减少54万人之多,年均递减率为15.2‰。这一时期人口总数递减,出生率逐年下降,特别是1960年和1961年,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不是人口政策的人为减少,主要是因为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死亡率回升。

第三阶段为人口补偿性增长高峰期(1962~1971年)。这一时期,是湖南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个阶段人口出生猛增,形成了长达10年的生育高峰期。从1962年开始,连续4年出生率都高达40‰,1963年出生率最高达47.29‰。1971年后虽有所下降,但仍达29.13‰,10年中,全省人口总量增加了1090.29万人,增长幅度为31.08%,年平均增加100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4‰。这主要是由于渡过经济困难时期后,人民生活水平上升,出现补偿性生育所致,开始后,计划生育工作被迫停止。

第四阶段为湖南人口缓慢增长阶段(1972~1993年)。这一时期,全省人口增量增加1545.02万,增长了32.87%,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5.08‰,比第三阶段下降了1.23个百分点。如以1970年出生率为基数推算,到1990年,全省少出生2000多万人。虽然20世纪80年代人口增长波峰明显低于前两个高峰期,但波动起伏比较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口形势严峻,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齐抓共管,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小孩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得到严格落实,人口猛增的态势才得以控制。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产生的惯性影响,再加上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刺激了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自由度更大了,也使计划生育管理困难增加,从而导致出生率仍较高。

第五阶段为湖南人口逐步进入低生育阶段(1994~2011年)。这一时期,湖南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开始淡化,人口增长进入稳定的低速增长时期,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据统计,2011年底湖南总人口达到7135.6万人,比1994年增加833.02万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3‰,人口总量呈现持续低速增长态势。2011年人口出生率为13.35‰,人口死亡率为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5‰,与1994年相比,人口出生率下降了0.5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下降了0.2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了0.3个千分点。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湖南人口总量控制在低速增长阶段,人口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城乡统筹发展中人口生育政策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人口生育政策虽然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仍然存在整体效用低,存在明显不公,出生性别比失衡,老龄化加速等问题。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篇9

关键词:城镇收入差距;夏普里分解;人口特征

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一直是我国近年来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各种宏观因素对我国收入分配产生了很大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也采取了大量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协调收入分配;但另一方面,现实中的收入差距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居民个体因素,即人口特征因素决定的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关系到我国如何通过更加有效的经济政策来激励居民个体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政策效果。基于此,本文利用CHIPS2007的微观数据,同时利用最新的基于回归的夏普里分解方法,从微观层面分解了不用居民人口特征因素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一、 居民收入方程的设定

在进行上述变形之后,本文基于Wan(2002)的方法分解了不同变量的贡献率。在具体计算过程中,某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y的相关性越强,同时该解释变量自身的变异性越大,那么该解释变量对收入差异的贡献率也越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基于回归方法的夏普里分解的计算时间受解释变量的数量影响很大,在解释变量较多时(例如超过10个)很难计算出分解结果。因此,在不影响分析的前提下,本文在具体的分解过程中分别将部门虚拟变量sector合并为一个变量与同时剔除变量province。此外,在衡量变量变异性的指标选取上,本文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变量的变异性。

二、 居民收入回归方程分析

对城镇居民收入方程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表1报告了全国以及东中西分区域样本的居民收入方程回归结果,具体来看:

(1)年龄对收入水平呈负向影响,对比东、中、西与全国的情况,年龄对东部地区的影响要高于其他地区。这与地区人口结构有关,一般来说60岁以上人口均属退休人员,这部分人口收入来源只能依靠离退休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金,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没有固定的收入,因此一个地区老龄化程度越高就对收入的负向影响就越强。2007年东、中、西的老龄人口比例分别是10.2%、8.9%、8.3%。这种人口的分布情况与回归结果恰好吻合。

(2)男性的收入水平要高于女性,这大多数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这种现象主要由四个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在劳动力市场中普遍存在就业歧视。女性的就业机会普遍低于男性,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大学生的就业率要低于男性大学生十个百分点左右。第二是分配性别歧视。我国男女之间的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并不多,但在同一工作单位,女性往往会被分配到低收入的工作岗位。第三是差异化的退休制度,我国男女之间的退休年龄是有差别的,一般女性退休年龄是50岁、男性退休年龄是55岁。由于退休之后收入会大幅降低,因此男女之间的收入水平在45岁~60岁这个阶段被迅速拉大。第四是体制改革因素,98年的国企改革有3 800万国企职工下岗,其中女性的比例要高于男性,这对女性收入的总体影响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冲击。比较地区间的影响状况,东部城镇的性别差异导致的收入差别要高于中西部地区。

(3)城市户籍对收入水平的提升影响较为显著的,除2007年中部城镇的回归结果不显著之外,其他年份均在5%以上水平显著。这是两个因素造成的,首先城镇户籍比非城镇户籍人口所得的转移性收入要高,其次非城镇户籍人员多为农村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从事低端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等收入较低的行业。从东、中、西三大区划的比较来看,西部地区因户籍城乡差异造成的影响最大,在城镇户籍人口的工资要比非城镇户籍人口高出25.6%,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也高达17.7%(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的城市中非城镇户籍人口收入水平要比中、东部地区低,以非城镇户籍人口占比最高的农民工为例,2007年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在相等就业条件的前提下,平均收入分别比中、东部分别低了7%与40%(武岩与胡必亮,2014)。

(4)受教育水平对提升收入的作用较为显著,有大量的文献对其影响成因展开分析(可参陈钊等,2008;杨俊等,2008学者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对比三大区划间的回归系数,发现中、西部地区受教育程度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要高于东部地区。这与现有的一些研究结论是相反的,其研究普遍认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越高,教育收益率也越高,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导致收入水平更高。但这些研究忽视了受教育程度在不同地区间回报率是不一致的,李实等(2005)已证明2002年西部地区中学、高中与大专的教育回报率高于东部地区。2007年我国平均受教育水平约为8.1年,接近高中的水平,尽管城镇的受教育水平比全国水平略高,但其区间也应在大专与高中之间,由于在这一区间东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较低,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受教育程度对收入水平的影响高于东部地区。

三、 夏普里分解结果分析

表2报告了回归方程夏普立的分解结果,正如上文指出的,某个解释变量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取决于其自身的变异水平和其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因此表2中也报告了其自身的变异水平(用基尼系数来衡量的)。

具体来看,人口特征因素总体上对基尼系数的解释力36.6%,大约可以解释三分之一的收入差别,这与陈宗胜(2002)的结论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残差项中的贡献率是不能被人口特征因素解释的部分,这些因素包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改革政策差异、自然环境差异、区位差异等宏观非个体因素的,可以发现,这部分因素占总体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与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的现实是一致的,即宏观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贡献更大。

进一步地,在人口特征因素中,对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因素是受教育水平,其贡献率为16.75%;次高的人口特征影响是性别,其基尼系数与贡献率分别为0.034与8.02%;而人口特征影响因素最低的是婚姻状况,平均贡献率在2%左右。

进一步比较了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区域的人口特征因素的贡献率,表3与表4报告了相应结果。具体来看:

(1)从总体解释率看,东、中、西三大区域内人口特征因素贡献率的相对大小与全国的分解结果基本相同,这也说明模型的分解结果是相对稳健的;但具体来看,人口特征因素在不同区域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其在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贡献率依次为32.15%、33.25%、34.4%。

(2)受教育程度因素在三大区域中仍然是排名首位的人口特征影响因素,但其贡献率在西部、中部、东部依次递增。该结果意味着,我国地区间人力资本差异仍是制约收入差距缩小的核心原因。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虽然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要低于东部地区(由表1的估计结果得到),但现实中教育投入仍然偏向于东部地区,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的投入,东部地区人均投入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也降低了中西部地区教育在缩小收入差距上的作用。

(3)性别差异的贡献率在不同区域内仍然是排名第二位人口特征因素。性别歧视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已成为影响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中部地区的性别差异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最高,这与李春玲等(2008)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4)行业因素与年龄因素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相近,在地区间的贡献率呈东、中、西依次递减。从区域行业结构上看,东部地区聚集了银行、保险、计算机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的高收入的行业,而中西部地区聚集的低收入行业较多。即使在同行业中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也较大,以2007年为例,分别选取家具制造也、专用设备制造也与证券行业作为低、中、高收入行业的代表,各行业东中西部的平均收入分别大约为16 200、11 200、13 100与 24 500、18 600、19 600与144 000、59 200、50 800,证明东部地区同行业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5)此外,年龄因素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也是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上文已经分析出老龄化是影响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与保障标准均比中西部地区更高,因此老龄化对收入差别的影响较中西部地区要小。户籍、婚姻状况对收入差别的总体贡献率较小。

四、 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划的人口特征回归方程进行夏普里分解,主要得出三点结论:(1)整体上人口特征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36.56%,该结论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内也是相对稳健的;(2)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首要因素是受教育程度,其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了16.75%,其次是性别与行业因素;(3)从分区域结果来看,人口特征因素在不同区域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其在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贡献率依次递减。本文研究对于协调我国收入分配具有以下启示:

首先,鉴于受教育水平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最高,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通过减免学费的方式普及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升学率;就不同区域而言,有的放矢地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根据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的特点,着重提高对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其次,促进不同性别的同工同酬,加强执法部门依法制定查处对于女性的就业歧视与劳动权益侵犯,进一步提高女性就业权维权意识,制定专门的禁止歧视妇女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最后,加快养老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消除男女职工退休年龄差异,提升中西部地区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减小退休人员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 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 李春玲,李实.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其原因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8,(2):94-117.

[3] 李实,王亚柯.中国东西部地区企业职工收入差异的东西部分析[J].管理世界,2005,(6):16-25.

[4] 杨俊,黄潇,李晓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1):38-47.

[5] 武岩,胡必亮.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民工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科学,2014,(6):51-61.

[6] 万广华,陈钊,陆铭.全球化与地区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5,(3):17-26.

[7] 许召元.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D].北京:北京大学学位论文,20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经济结构升级与经济体制转型中我国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研究”(项目号:12JJD790050)。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篇10

督导评估验收的主要内容是:1.对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抽查,并对各项数据进行审核;2.测算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标准差异系数;3.对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进行督导评估;4.进行县域内公众对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意度抽样调查。

督导评估验收的程序和方法是:1.召开了由县(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乡镇(街道)政府负责人、县直各部门负责人、学校校长和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参加的汇报会,县(区)政府主要领导汇报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情况;2.督导评估组组长当场抽取被检查学校名单,初中学校抽签面不少于三分之一以上;3.督导评估组对县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际间标准差异系数进行测算;4.督导评估组到学校检查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核实各项申报数据;5.督导评估组分别召开了由县(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对政府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6.督导评估组进行公众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意度的抽样调查;7.督导评估组对县(区)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形成督导评估验收意见;8.召开督导评估验收反馈会议,督导评估组组长代表专家组向县(区)政府反馈督导评估验收情况;9.县(区)政府主要领导表态。

一、督导评估验收结果

1.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督导评估验收组重点核查了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和班数、校舍建筑面积、体育活动场所、装备和图书、教师配置等5大项,12个核心指标。综合评估结果:在学校规模和班数大项中:各市、县(区)学校的小学班数达标比例均等于或大于初中班数达标比例;嘉峪关市和安宁区的小学班额偏大,达标率分别为35.3%和35.7l%;白银区和安宁区的初中学校班额偏大,达标率为50%。在校舍建筑面积大项中:临泽县的初中生均用地面积达标率低,为33.33%;嘉峪关市的小学生均建筑面积偏小,达标率为47.1%;安宁区的初中生均建筑面积达标率为50%。在体育活动场所大项中:嘉峪关市的小学田径场跑道达标率偏低,为47.1%;安宁区的小学篮球场、排球场达标率偏低,为42.85%。在装备和图书大项中:民勤县的小学和初中实验室设备达标率分别为93.5%和94.7%;民勤县的小学体音美器材设备达标率为96.8%;民勤县的小学和初中计算机生机比达标率分别为90.3%和89.5%;各市、县(区)的小学和初中生均图书册数基本达标。在教师配置大项中:嘉峪关市和白银区的初中师生比达标率偏低,分别为77.8%和50%。2.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状况。督导评估结果显示,各市、县(区)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状况基本符合评估标准(达到评估标准要求),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0.55(综合差异系数值越大,反映均衡水平越低,差异系数的值越小,反映均衡水平越高。)西峰区的小学和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较高,白银区的小学综合差异系数较高。3.市、县(区)政府对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投入情况。大多数市、县(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甘肃地方教育费附加;地方政府分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等费用后,按10%比例计提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并主要用于义务教育;市管财政的白银区、安宁区、金川区的土地出让金由市上统一计提,按项目配套资金下拨到各区,用于教育。加大了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都达到了50%以上。2010年部分市、县(区)的教育投入低,不少市、县(区)出现了负增长。嘉峪关市2010-2012年三年累计征收教育费附加没有单列科目反映支出。嘉峪关市、白银区、安宁区等市、县(区)由于市管财政支持结构变化的原因,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比例的要求没有达到。4.区域内公众对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意度调查情况。督导评估组对被评估市、县(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公众满意度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对象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群体。抽样调查结果均为满意度高,满意率都在90%以上,其中,满意率前三位的依次是金川区、民勤县、金塔县。督导评估组对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主要从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4个方面29项指标进行了督导评估验收,评估总分为100分,达到85分以上为合格。督导评估结果是各市、县(区)均达到了85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