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措施十篇

时间:2023-12-14 17:49:08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措施篇1

第二章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核设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四章核技术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五章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六章放射性废物管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治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核能、核技术的开发与和平利用,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在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退役和核技术、铀(钍)矿、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过程中发生的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活动。

第三条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

第四条国家鼓励、支持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利用,推广先进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技术。

国家支持开展放射性污染防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宣传教育,使公众了解放射性污染防治的有关情况和科学知识。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造成放射性污染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在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八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对有关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九条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安全要求、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联合。

第十条国家建立放射性污染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环境监测网络,对放射性污染实施监测管理。

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对核设施、铀(钍)矿开发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对本行政区域内核技术利用、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被检查的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监督检查人员应当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对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和部位进行检查时,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规定,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核设施营运单位、核技术利用单位、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单位,负责本单位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并依法对其造成的放射性污染承担责任。

第十三条核设施营运单位、核技术利用单位、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单位,必须采取安全与防护措施,预防发生可能导致放射性污染的各类事故,避免放射性污染危害。

核设施营运单位、核技术利用单位、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对其工作人员进行放射性安全教育、培训,采取有效的防护安全措施。

第十四条国家对从事放射性污染防治的专业人员实行资格管理制度;对从事放射性污染监测工作的机构实行资质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运输放射性物质和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放射性污染。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六条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生产、销售、使用、贮存、处置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的场所,以及运输放射性物质和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工具,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

第十七条含有放射性物质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不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的,不得出厂和销售。

使用伴生放射性矿渣和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质的石材做建筑和装修材料,应当符合国家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控制标准。

第三章核设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十八条核设施选址,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在办理核设施选址审批手续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不得办理核设施选址批准文件。

第十九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在进行核设施建造、装料、运行、退役等活动前,必须按照国务院有关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的规定,申请领取核设施建造、运行许可证和办理装料、退役等审批手续。

核设施营运单位领取有关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后,方可进行相应的建造、装料、运行、退役等活动。

第二十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在申请领取核设施建造、运行许可证和办理退役审批手续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不得颁发许可证和办理批准文件。

第二十一条与核设施相配套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验收合格的,主体工程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二十二条进口核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没有相应的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的,采用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国外有关标准。

第二十三条核动力厂等重要核设施地区应当划定规划限制区。规划限制区的划定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四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对核设施周围环境中所含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浓度以及核设施流出物中的放射性核素总量实施监测,并定期向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核动力厂等重要核设施实施监督性监测,并根据需要对其他核设施的流出物实施监测。监督性监测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费用由财政预算安排。

第二十五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并接受公安部门的监督指导。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按照核设施的规模和性质制定核事故场内应急计划,做好应急准备。

出现核事故应急状态时,核设施营运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控制事故,并向核设施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国家建立健全核事故应急制度。

核设施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做好核事故应急工作。

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按照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在核事故应急中实施有效的支援。

第二十七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制定核设施退役计划。

核设施的退役费用和放射性废物处置费用应当预提,列入投资概算或者生产成本。核设施的退役费用和放射性废物处置费用的提取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设施主管部门规定。

第四章核技术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二十八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的规定申请领取许可证,办理登记手续。

转让、进口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以及装备有放射性同位素的仪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九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在申请领取许可证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不得颁发许可证。

国家建立放射性同位素备案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十条新建、改建、扩建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放射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验收合格的,主体工程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三十一条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其贮存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射线泄漏的安全防护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应当进行登记、检查,做到账物相符。

第三十二条生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其产生的放射性废物进行收集、包装、贮存。

生产放射源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回收和利用废旧放射源;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放射源的单位或者送交专门从事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处置的单位。

第三十三条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源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安全责任制,制定必要的事故应急措施。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和放射性污染事故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放射源丢失、被盗和放射性污染事故报告后,应当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按照各自的职责立即组织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放射性污染蔓延,减少事故损失。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告知公众,并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第五章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三十四条开发利用或者关闭铀(钍)矿的单位,应当在申请领取采矿许可证或者办理退役审批手续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开发利用伴生放射性矿的单位,应当在申请领取采矿许可证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三十五条与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建设项目相配套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验收合格的,主体工程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三十六条铀(钍)矿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对铀(钍)矿的流出物和周围的环境实施监测,并定期向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第三十七条对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应当建造尾矿库进行贮存、处置;建造的尾矿库应当符合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铀(钍)矿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制定铀(钍)矿退役计划。铀矿退役费用由国家财政预算安排。

第六章放射性废物管理

第三十九条核设施营运单位、核技术利用单位、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合理选择和利用原材料,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尽量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

第四十条向环境排放放射性废气、废液,必须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

第四十一条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的单位向环境排放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的放射性废气、废液,应当向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放射性核素排放量,并定期报告排放计量结果。

第四十二条产生放射性废液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的要求,对不得向环境排放的放射性废液进行处理或者贮存。

产生放射性废液的单位,向环境排放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的放射性废液,必须采用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排放方式。

禁止利用渗井、渗坑、天然裂隙、溶洞或者国家禁止的其他方式排放放射性废液。

第四十三条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区域实行近地表处置。

高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实行集中的深地质处置。

α放射性固体废物依照前款规定处置。

禁止在内河水域和海洋上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

第四十四条国务院核设施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质条件和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的需要,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编制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所选址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所选址规划,提供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所的建设用地,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

第四十五条产生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其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后,送交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并承担处置费用。

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费用收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四十六条设立专门从事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处置的单位,必须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取得许可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禁止未经许可或者不按照许可的有关规定从事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活动。

禁止将放射性固体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许可证的单位贮存和处置。

第四十七条禁止将放射性废物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输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者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放射性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谋取其他利益,或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颁发许可证和办理批准文件的;

(二)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三)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按照规定报告有关环境监测结果的;

(二)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现场检查,或者被检查时不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资料的。

第五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未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进行建造、运行、生产和使用等活动的,由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手续或者恢复原状,并处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未建造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放射防护设施,或者防治防护设施未经验收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或者批准,核设施营运单位擅自进行核设施的建造、装料、运行、退役等活动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转让、进口、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以及装备有放射性同位素的仪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或者吊销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建造尾矿库或者不按照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要求建造尾矿库,贮存、处置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的尾矿的;

(二)向环境排放不得排放的放射性废气、废液的;

(三)不按照规定的方式排放放射性废液,利用渗井、渗坑、天然裂隙、溶洞或者国家禁止的其他方式排放放射性废液的;

(四)不按照规定处理或者贮存不得向环境排放的放射性废液的;

(五)将放射性固体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许可证的单位贮存和处置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四)项行为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规定设置放射性标识、标志、中文警示说明的;

(二)不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制定事故应急计划或者应急措施的;

(三)不按照规定报告放射源丢失、被盗情况或者放射性污染事故的。

第五十六条产生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单位,不按照本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对其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进行处置的,由审批该单位立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指定有处置能力的单位代为处置,所需费用由产生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单位承担,可以并处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产停业或者吊销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活动的;

(二)不按照许可的有关规定从事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活动的。

第五十八条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输入放射性废物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或者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放射性废物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放射性废物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并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因放射性污染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六十条军用设施、装备的放射性污染防治,由国务院和军队的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本法规定的原则和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的职责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十一条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放射性物质造成的职业病的防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执行。

第六十二条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二)核设施,是指核动力厂(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汽供热厂等)和其他反应堆(研究堆、实验堆、临界装置等);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和后处理设施;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设施等。

(三)核技术利用,是指密封放射源、非密封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在医疗、工业、农业、地质调查、科学研究和教学等领域中的使用。

(四)放射性同位素,是指某种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核素。

(五)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六)射线装置,是指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

(七)伴生放射性矿,是指含有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非铀矿(如稀土矿和磷酸盐矿等)。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措施篇2

关键词:公路建设 生态环境 污染防治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包括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重大改变,而且涉及通车以后尾气、噪声、扬尘等的污染和对社会环境的改变,还会给自然景观的和谐性带来一定影响。

一、水环境污染及防治

在公路建设和营运过程中都会对周围水体产生影响,包括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受雨水冲刷后产生的油水污染,堆放的建筑材料被雨水冲刷造成周围水体的污染,运营期由于降雨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污水等。公路生态建设要求对水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应该采用以下措施予以控制:

1.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2.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3.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4.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5.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二、大气环境污染及防治

公路施工期的空气污染主要是扬尘污染。筑路材料在运输、装卸、搅拌过程中有大量的粉尘散落到周围空气环境中;筑路材料在堆放期间由于受风吹会引起扬尘污染;施工场地的沥青烟雾也会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污染。汽车尾气是运营期环境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汽车废气污染物主要来自燃料系统挥发和排气筒的排放,而大部分碳氢化合物和几乎全部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都来源于排气管。因此,针对上述主要空气污染源可以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1.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

2.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3.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4.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5.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

三、土壤环境污染及防治

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主要发生在运营期,采取以下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污染。

1.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

2.公路两侧要设置排水沟渠,禁止路面积水直接向耕地排放。在洪涝季节,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

3.在公路两侧30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四、噪声污染防治

公路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如推土机、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等,这些机械运行时在距离声源5m处的噪声可高达90-98分贝。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将对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产生不利影响。交通噪声源主要是由于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的噪声,以及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而使行使中的汽车产生整车噪声,主要防治措施包括:

1.合理规划选线,避开居民区、疗养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从根本上减少噪声污染的受体。

2.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3.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

4.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

5.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

6.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7.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五、光污染防治

公路的光污染防治包括:一是减少行车对司乘人员眼反射刺激;二是减少夜间对周围环境的光污染。在公路邻近村庄、居民区时,为保证居民休息不受夜间行驶车辆照明的影响,结合噪声污染防治,设置不透明的隔声屏障。结合抗滑、光反射、行车导向、美学等要求,改变部分路段路面材料的色调及光学性能,缓解太阳光的反射及放射强度,减少行车对司乘人员眼反射刺激,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六、固废污染防治

公路运营期产生的固废污染也不容忽视,必须综合考虑、采取措施。

1.服务区、生活区要设置生活垃圾集中存放设施,生活垃圾统一由环卫部门清理,不得随意抛洒。

2.交通事故导致的货物散落要及时清理,避免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危险废物的清理要及时彻底,防止经雨水携带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

3.公路弃方要合理处置,禁止占用农田、挤占河道。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措施篇3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项目;周边环境;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房地产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建设项目投入实施。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鉴此,做好房地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下面就此进行讨论分析。

1 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功能定位有的以纯居住为主,也有商业、办公等功能混杂兼容,建设情况有旧城改造、空地开发、工厂“退二进三”后的房产开发等。房地产项目类型虽然不同,但是对环境来说,均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们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有自身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等对外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对环境是一个污染源;另一方面又作为环境保护的对象,受到周边环境污染源的制约,同时还要考虑生态景观的影响。如果环评工作者不能对这两方面作出正确的评价,一些隐藏的环境问题未能分析清楚,环评结论将不能正确反映项目建设中和建成后的影响,无法预防相关环境问题的发生,给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带来了难度,导致项目建成后,引发新的环境污染纠纷。

2 房地产项目的选址可行性

房地产项目的选址是房地产项目的首要条件,选址不当,以下的环评工作无法开展。

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必须符合土地利用、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要求。如在两个不同功能规划区的边缘区,将工业集中区内的一块尚未开发的地块用于建造居住小区。通过环评现场踏勘,发现土地性质为工业用地,周边有不少企业,还存在废气、噪声等污染,因此这样的地块不应建设住宅小区。所以合理选址是房地产项目建设的首要条件,只有根据相关规划的要求,判断项目的选址是否合理,才能展开进一步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3 周边环境的影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房地产项目不是独立存在的,要和周边其他功能区域相邻。由于房地产项目的特殊性,如果环评中不涉及周边环境问题的分析评价,会严重影响环评结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因此环评工作者必须仔细踏勘现场,调查周边环境的污染源,精确绘制房地产项目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周边环境影响可从周边环境要素的大气污染源、噪声污染源、振动、电磁辐射源、放射性污染源等进行影响分析。

3.1 大气污染源的影响分析

一般周边环境的废气污染源主要有6种类型:一是化工企业排放的有毒废气;二是周边单位的燃煤(油)锅炉产生的废气;三是周边的堆场(煤、黄砂等)无组织排放的粉尘;四是周边单位排放的工业粉尘;五是道路的机动车尾气;六是餐饮业油烟异味等污染。因此,在进行房地产项目环评时,按照导则应在周边一定范围内进行废气污染源现状调查,必要时可参考相应的历史资料。

3.2 噪声污染的影响分析

房地产项目周边环境的噪声污染往往是居民入住后环保投诉的热点问题。噪声污染具有直接感受性,因此在环评过程中,需对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和实地噪声监测,调查监测周边环境的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商业噪声污染,并通过预测给出相应的污染强度和范围。根据实地调查和监测给出明确的结论和建议,明确该区域适宜和不宜建设住宅楼,提出预防污染的建议和措施。

3.3 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等污染的影响分析

这类污染问题往往会被环评疏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往往会伴随一些新的污染产生,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房地产项目周围如有振动污染源、微波发射塔、高压输电线、放射性污染源等,环评中需作专项评价,必要时进行实地监测和预测分析,给出科学、可靠的评价结论。

4 项目本身对外环境的影响分析

从项目本身来讲,房地产项目与其它建设项目相比,其复杂性和难度较小。但要做好项目本身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从施工期、运行期的工程污染源分析、污染防治措施分析,正确评价房地产项目对外环境的影响。

4.1 工程污染源分析

4.1.1 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房地产项目进入施工期后,将采用人工和机械平整土地,开挖地基,桩孔等土石方施工,进行结构和装修施工,道路构筑等。主要污染物为施工过程产生的大量粉尘,施工场地道路与砂石堆场遇风产生的扬尘,施工机械和交通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冲洗施工机械、工具、地面等产生的废水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等。

4.1.2 营运期污染源分析

房地产项目建成使用后,即进入了营运期,新的城市环境系统已经形成,其主要污染物有:采暖、热水、供汽等所用锅炉、茶浴炉的燃料燃烧废气,地下车库、地面停车场集中排放的机动车尾气以及餐饮炊事燃烧废气和炊事油烟等;居民、办公人员等沐浴、冲厕、餐饮、盥洗等生活污水,洗车废水;场地内、外的道路交通噪声,空调、冷却塔、风机、水泵等设备噪声以及服务业带来的社会噪声等。另外对于高大建筑物还有光遮挡、光反射等污染。

4.2 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4.2.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在房地产项目环评过程中,应重视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评价,评价重点是如何减轻施工期对附近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施工现场对有影响的方向设置围栏或围墙,缩小施工现场扬尘和尾气扩散范围;装运土方时车内土方低于车厢挡板并加盖,减少途中撒落,对施工现场抛洒的砂石、水泥等物料及时清扫,砂石堆场、施工道路定时洒水抑尘;在较大风速时,应停止施工。

尽量选用先进的低噪声设备,在高噪声设备周围适当设置屏障以减轻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精心安排,减少施工噪声影响时间,夜间禁止施工,防止噪声扰民。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收集后随建筑垃圾送至市政垃圾场,渣土、建筑材料运送车应加盖,防止扬尘。

4.2.2 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

居住小区内一般不设置锅炉等集中供热、供冷设施,一般应采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焦炉煤气等清洁能源,评价重点是烟囱的设置须符合有关规定。配套的餐饮场所须安装油烟净化器,用于处理油烟,评价重点是污染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设置排放口的位置。地下车库由于体积较大,换气要按照要求设计,设计时为了周围景观和平面布局的考虑,通常设置较少的排放口,存在着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但排放速率超标的现象,因此地下车库排气环评的重点是排放口的个数和高度设置是否合理。

生活污水不得随意排入附近水体,防止河道水质受到污染,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房地产项目的污水处理设施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特别要注意确保污水能接入城市管网,暂不能进网的,要安装处理设施,明确各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处理工艺、污染物去除率,处理达标后排放。

采用“闹静分开”和“合理布局”的设计原则,合理调整建筑物平面布局,使高噪声源和高噪声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区。采取降噪措施,例如对声源采取消声、隔振和减振措施、在传播途径上增设吸声、隔声等设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居住区生活垃圾量也逐年增加。结合江阴市光大能源环保(江阴)有限公司垃圾发电厂的实际情况,小区生活垃圾分厨余类、可回收利用类、有毒有害垃圾(废电池、日光灯管等)三类进行分类收集。推广垃圾袋装化工作,由居民自行送至垃圾集中房,然后由环卫部门收集后集中处理。

4.3 绿色建材分析

由于建材中常常存在着放射性、甲醛、含重金属的颜料以及挥发性的有机物等有毒物质,对人体和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在房地产项目环评中,根据建筑材料的安全数据表(MSDS),分析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要求建设单位选用绿色水泥和无放射性污染的石材,采用非粘土砖、各种空心砖、无石棉纤维水泥板、复合墙板等绿色墙体材料,使用不含铅、汞、六价铬、镉等重金属污染物的、具有最低挥发释放量的、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绿色涂料与装饰材料,满足人们对居室环境的要求。

4.4 景观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居民都响往一个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房地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从整体性角度考虑,还需对房地产项目自身的建筑效果和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进行评价,分析建筑景观的可接受性、阳光的适度性、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及高层建筑局地风的影响。

建筑景观的可接受性分析中应描述建设用地及评价区域的现状景观,评述项目设计理念,从建筑高度、造型、色彩等方面分析与周边建筑的协调性,分析评价项目建设对城市景观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阳光的适度性分析中既要考虑光遮挡(日照)的影响,又要评价光污染的影响。日照分析可选用《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02)中居住建筑日照最低标准进行评价;光污染主要是玻璃幕墙光污染,依据《玻璃幕墙光学性能标准》(GB/T18091-2000)中规定的玻璃幕墙的反射比、安装位置对项目的光污染进行评价。

生态环境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着大量现实生活水平、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发展趋势等内容,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无锡市环保部门的要求,结合无锡市居住小区的建设情况,采用自然生态指标和人文生态指标来评价居住小区的生态环境适应性。

结语

总的来说,我们在进行房地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要从项目选址、周边环境的影响和项目本身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三方面出发,结合各种不同的环境情况,根据预测来预见房地产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下得出结论,给出适当的调整建议,使房地产的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措施篇4

第一条 为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以保障人体健康,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海洋污染防治另由法律规定,不适用本法。

第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采取防治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

各级交通部门和航政机关是对船舶污染实施监督管理的机关。

各级人民政府的水利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地质矿产部门、市政管理部门、重要江河的水源保护机构,结合各自的职责,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因水污染危害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致害者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

第二章 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

第六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补充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第七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水污染排放标准;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八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适当修订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三章 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九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开发、利用和调节、调度水资源的时候,应当统筹兼顾,维护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体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第十条 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会同计划主管部门、水利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其他跨省、跨县江河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水利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跨省不跨省的其他江河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该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备案。

经批准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是防治水污染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订须经原批准机关的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依法批准的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和年度计划。

第十一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对造成水污染的企业进行整顿和技术改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工作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对风景名胜区水体、重要渔业水体和其他具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水体,划定保护区,并采取措施,保证保护区的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

第十三条 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水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确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的措施,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在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利工程内设置排污口,应当经过有关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同意。

建设项目中防治水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

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水污染的设施必须经过环境保护部门检验,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该建设项目不准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第十四条 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

前款规定的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其水污染物处理设施必须保持正常的使用,拆除或者闲置水污染处理设施的,必须事先报经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排污费和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超标准排污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制定规划,进行治理,并将治理规划报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并对有污染量削减任务的企业实施该重点污染物排放量的核定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七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国务院水利管理部门和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流域水体的使用功能以及有关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确定该重要江河流域的省界水体适用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第十八条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机构,负责监测其所在流域的省界水体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和国务院水利管理部门;有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机构的,应当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告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机构。

第十九条 城市污水应当进行集中处理。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把保护城市水源和防治城市水污染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建设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按照国家规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有偿服务,收取污水处理费用,以保证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用必须用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不得挪作他用。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收费、管理以及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其他等级保护区。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可以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为一级保护区。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可以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为其他等级保护区。各级保护区应当有明确的地理界线。

禁止向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水体排放污水。

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已设置的排污口,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限期拆除或者限期治理。

对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应当加强保护。

对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一条 在生活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供水安全等紧急情况下,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采取强制性的应急措施,包括责令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减少或者停止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当采用原材料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并加强管理,减少水污染物的产生。

国家对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限期禁止采用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工艺名录和限期禁止生产、禁止销售、禁止进口禁止使用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设备名录。

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或者使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分别停止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列入前款规定名录中的设备。生产工艺的采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采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名录中的工艺。

依照前两款规定的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第二十三条 国家禁止新建无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小型化学制纸浆、印染、染料、制革、电镀、炼油、农药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

第二十四条 对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限期治理。

中央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排污单位应当如期完成治理任务。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和有关的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机关有责任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六条 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协商解决。

第四章 防止地表水污染

第二十七条 在生活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水体、重要渔业水体和其他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水体的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排污口。在保护区附近新建排污口,必须保证保护区水体不受污染。

本法公布前已有的排污口,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治理;危害饮用水源的排污口,应当搬迁。

第二十八条 排污单位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排放污染物超过正常排放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水污染危害和损害的单位,并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船舶造成污染事故的,应当向就近的航政机关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应当接受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调查处理。

第二十九条 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

第三十条

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 第三十一条 禁止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

存放可溶性剧毒废渣的场所,必须采取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的措施。

第三十二条 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第三十三条 禁止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第三十四条 禁止向水体排放或者倾倒放射性固体废弃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向水体排放含低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防护的规定和标准。

第三十五条 向水体排放含热废水,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水体的水温符合水环境质量标准,防止热污染危害。

第三十六条 排放含病原体的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后,方准排放。

第三十七条 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应当保证其下游最近的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利用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进行灌溉,应当防止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

第三十八条 使用农药,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

运输、存贮农药和处置过期失效农药,必须加强管理,防止造成水污染。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农业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控制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水污染。

第四十条 船舶排放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必须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从事海洋航运的船舶,进入内河和港口的,应当遵守内河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

船舶的残油、废油必须回收,禁止排放水体。

禁止向水体倾倒船舶垃圾。

船舶装载运输油类或者有毒货物,必须采取防止溢流和渗漏的措施,防止货物落水造成水污染。

第五章 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四十一条 禁止企业事业单位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第四十二条 在无良好隔渗地层,禁止企业事业单位使用无防止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第四十三条 在开采多层地下水的时候,如果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

第四十四条 兴建地下工程设施或者地下勘探、采矿等活动,应当采取保护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四十五条 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不得恶化地下水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部门或者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一)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事项的;

(二)拒绝环境保护部门或者有关的监督管理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弄虚作假的;

(三)违反本法第四章、第五章有关规定,贮存、堆放、弃置、倾倒、排放污染物、废弃物的;

(四)不按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或者超标准排污费的。

罚款的办法的数额由本法实施细则规定。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排污单位故意不正常使用水污染处理设施,或者未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擅自拆除、闲置水污染处理设施,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标准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责令恢复正常使用或者限期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条第四款规定,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止或者关闭。

第五十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禁止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的设备,或者采用禁止采用的工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止、关闭。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建设无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小型企业,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由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责令关闭。

第五十二条 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除按照国家规定征收两倍以上的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其停业或者关闭。

罚款由环境保护部门决定。责令企业事业单位停业或者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地方人民政府决定;责令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停业或者关闭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水污染事故的排污单位,由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处以罚款。

造成渔业污染事故或者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或者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处以罚款。

造成水污染事故,情节较严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之日起15天内,向人民法院;期满不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五条 造成水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部门或者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

水污染损失由第三者故意或者过失所引起的,第三者应当承担责任。

水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责任所引起的,排污单位不承担责任。

第五十六条 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水污染的损失的,免于承担责任。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水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有关责任

人员可以比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或者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国家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九条 对个体工商户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污染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本法规定的原则制定管理办法。

第六十条 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二)“污染物”是指能导致水污染的物质。

(三)“有毒污染物”是指那些直接或者间接为生物摄入人体后,导致该生物或者其后病、行为反常、遗传异变、生理机能失常、机体变形或者死亡的污染物。

(四)“油类”是指任何类型的油及其炼制品。

(五)“渔业水体”是指划定的鱼虾类的产卵、索饵场、越冬场、回游通道和鱼虾贝藻类的养殖场。

第六十一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本法规定制定实施细则,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第六十二条 本法自1984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以保障人体健康,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海洋污染防治另由法律规定,不适用本法。

第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采取防治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措施篇5

一、核反应堆原理

半个多世纪前,科学家们发现,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会发生核裂变反应,出现质量亏损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物体的质量是其所包含能量的直接量度,原子核裂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为常规燃料的几百万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核能最早被用来制造原子弹,显示出了它的巨大杀伤力。但是,核能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意义不是战争,而是解决人类日益紧迫的能源问题。如果把木炭、硝和硫磺混和,让它在瞬间发生氧化反应,就成了具有杀伤力的火药。把木炭放在火炉中缓慢燃烧,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能量来源。同样,为了把核能作为生活的能源,必须解决如何控制核反应速率的问题。

原子弹采用浓缩度达百分之九十的金属铀,一定数量的金属铀瞬间集合在一起就发生核爆炸。为了让核燃料像普通火炉那样缓和地发生反应,并向外界供应能量,人们设计和建造了核反应堆,对核反应进行人为的控制。核电站中的锅炉,就是利用核反应堆提供的能量。

在核反应堆里,不是采用有危险性的高浓缩铀,而是浓缩度只有百分之三甚至更低的铀。这些铀不是金属状态,而是氧化物或碳化物状态,从源头上防止了发生核爆炸的可能。为了使核反应按照人要求的速率可控制地进行,在反应堆的核燃料元件中间插入许多吸收中子的控制棒。通过调整控制棒的位置控制中子的数量,就可以控制核电站的功率大小。

为了利用核反应产生的能量,采用水、氦气或液态钠这类冷却剂对核燃料棒进行冷却。被加热的冷却剂从核反应堆流出,进入蒸汽发生器中将热量传递给汽轮机回路的水,把这些水加热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发出电能。除了沸水反应堆核电站,汽轮机的蒸汽是没有放射性的,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二、核电站结构

一般来说,核电站的反应堆本体由堆芯、堆内构件、反应堆压力容器及控制棒系统组成。堆芯是实现可控制核裂变反应的区域,主要由核燃料组件、慢化剂、冷却剂、控制棒组件及中子源等组成。多数核电站的核燃料制成氧化物芯块装在金属包壳中,采用锆合金为包壳材料。除了快中子反应堆,核电站采用慢中子维持核反应,以提高中子引发裂变的几率,因此堆芯中还有使中子减速的慢化剂。堆芯的冷却剂将燃料棒冷却,并把热量从堆芯中载出。控制棒由吸收中子的铪、硼、镉等材料制成。

目前,世界上核电站常用的反应堆有压水堆(用加压普通水冷却和慢化)、重水堆(用重水冷却和慢化)、沸水堆(水在反应堆内加热成蒸汽后流出)、高温气冷反应堆(用氦气做冷却剂,石墨做慢化剂)和钠冷快中子反应堆(用液态钠做冷却剂,不用慢化剂)。

为了发出电力,除了沸水堆核电站,在反应堆冷却回路(一回路)之外,一般还有单独的水、汽回路(二回路)及其他各种辅助回路。快中子堆核电站在一回路和水汽回路之间还有中间钠回路,以防止放射性钠跟水发生反应。

二回路的高压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它的冷凝水由海水或冷却塔的冷水进行冷却,因此核电站的放射性水与外界是隔绝的,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核电站安全

为了防止核电站发生事故,在反应堆的设计中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都作了详尽的分析并设置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对于目前世界上采用最多的压水堆核电站(我国的核电站基本上都采用这种堆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和设备保证安全:

(一)控制反应堆的反应速率,在发生事故时能够紧急停堆。这类措施包括精心设计的控制棒系统,注射吸收中子的含硼水。在核设计上采用负的温度系数,即反应堆温度升高时反应速率会自动减小。

(二)采用多回路冷却系统,保证反应堆有足够的传热能力。同时,配备多套的向反应堆注水系统,使反应堆在各种事故中仍然保持有一定的传热能力。

(三)采用多种办法防止事故扩大,防止放射性物质向外扩散。为此在核电站中设置了三道防护屏障:

1.核燃料包壳,防止二氧化铀和水接触将裂变产物释放到一回路水中。

2.反应堆压力壳和一回路管道,把放射性的水限制在压力边界内。设计压力壳所采用的安全系数,是各类压力容器中最高的。

3.厂房安全壳,是内层带钢壳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壳的外面可承受飞机撞击,内部可以承受堆芯的水全部蒸发成蒸汽所产生的压力。安全壳的强度,应保证在核事故和所在地的最大可能地震同时发生时,能够把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封闭起来。

(四)为了把发生事故的几率减到最小,凡是与核安全相关的重要设备、电源、动力机械(如泵)都采用两套或三套,或采用多套设备并行的方式。

除了上述正常运行工况下采用的措施外,核电站的设计还考虑了因为设备失灵、操作失误及其他外来原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设计中考虑了四种可能偏离正常工况的情形:

(一)正常运行或起动和停闭时经常发生的情况。

(二)反应堆的使用寿命内可能发生的故障(误把控制棒抽出、交流电丧失、部分冷却流量丧失、冷凝器冷却水丧失等)。在这种情况下,上述保护系统和三道屏障都不会损坏。

(三)任何特定的核电站寿命内不会发生,但在整个核工业30―40年内可能发生的不正常情况。这类事故中可能少量燃料棒包壳损坏,但压力壳和安全壳不受影响,放射性产物绝大部分被局限在安全壳内,对环境不会造成大影响。

(四)极限事故,就是几率非常小的假设事故,为此设计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和安全壳内的喷淋系统。

应当说明的是,在核反应堆中辐照过的核燃料(乏燃料)从堆芯卸出后,由于含有大量的核裂变产物而具有很强的放射性,还会继续产生热量。因此,乏燃料必须贮存在有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贮存池里,否则乏燃料会由于自身发热不断升温,最终导致烧毁熔化使核事故后果增大。

由于核电站采用低浓缩的氧化铀,从源头上避免了核爆炸的可能性,核电站严重事故时发生的爆炸,一般为高温化学反应产生的氢气与氧气作用发生的化学爆炸,或蒸汽爆炸,跟原子弹爆炸不一样。

四、核电站事故

核事故分为七级,最低级别为l级核事故,最高级别为7级核事故。七个核事故等级又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最低影响的三个等级被称为核事件,最高的四个等级被称为核事故。

第7级核事故标准:大量核污染泄露到工厂以外,造成巨大健康和环境影响。这一级别到目前为止仅有一例,即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编者注:2011年4月12日,日本原子能安全与保安院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等级由5级提高到了7级。)

第6级核事故标准:一部分核污染泄漏到工厂

外,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来挽救各种损失。这一级别历史上仅有一例,为1957年前苏联Kyshtym核事故。

第5级核事故标准:有限的核污染泄漏到工厂外,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来挽救损失。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属于这个级别。

第4级核事故标准:非常有限但明显高于正常标准的核物质被散发到工厂外,或者反应堆严重受损,或者工厂内部人员遭受严重辐射。

第3级核事件标准:很小的内部事件,外部放射剂量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或者严重的内部核污染影响至少一名工作人员。

第2级核事件标准:这一级别对外部没有影响,但是内部可能有核物质污染扩散,或者直接过量辐射了员工,或者操作严重违反安全规则。

第1级核事件标准:这一级别对外部没有任何影响,仅为内部操作违反安全准则。

五、核事故防护

为了保证公众安全,国家对核事故有应急响应计划和应急组织。因此,在出现核事故时人们首先要避免恐慌,及时收听广播或收看电视,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动。在可能有放射l生污染存在的情况下待在室内,关闭门窗及通风系统,以减少烟羽(沉降灰)中放射性物质的吸入和外照射,减少来自放射性沉积物的外照射。

事故早期(突发事件后的1~2天内),对人员可以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呼吸道防护是用干或湿毛巾捂住鼻子,可防止或减少吸入放射性核素。服用稳定性碘,能防止或减少烟羽中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在甲状腺中沉积。

在事故中期阶段,已有相当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此时,个人除了可考虑中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计划地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还应该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贮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根据这个时期对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畜牧业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在事故晚期(恢复期)面临的问题是: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这时主要照射途径为,污染食品的食入和再悬浮物质的吸入引起内照射。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去污等。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措施篇6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环境保护设计必须遵循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严格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工业、交通、水利、农林、商业、卫生、文教、科研、旅游、市政、机场等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改建和十时微个秒毫兆秒度项目,包括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以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的引进项目等一些建设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

第四条本规定有建设项目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负责执行。

第二章各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要求

第五条环境保护设计必须按国家规定的设计程序进行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审制度执行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

第六条项目建议书阶段:项目建议书中应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等有关资料,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简要说明,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所在地区的环境现状;

二、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分析;

三、当地环保部门的意见和要求;

四、存在的问题;

第七条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阶段: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必须按该管理办法之附件1或附件2的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书中应有环境保护的专门论述,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二、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三、资源开发可能引起的生态变化;

四、设计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五、控制污染和生态变化的初步方案;

六、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七、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或环境影响分析;

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八条初步设计阶段: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必须有环境保护篇(章),具体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意见所确定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篇(章)应包含下列内容:

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二、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名称、数量、浓度或强度及排放方式;

三、规划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四、环境保护工程设施及其简要处理工艺流程、预期效果;

五、对建设项目引起的生态变化所采取的防范措施;

六、绿化设计;

七、环境管理机构及定员;

八、环境检测机构;

九、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九条施工图设计阶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图设计,必须按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及其环境保护篇(章)所确定的各种措施和要求进行。

第三章选址与总土布置

第十条建设项目的选址或选线,必须全面考虑建设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选址或选线地区的地理、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名胜古迹、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工农业布局、自然保护区线装及其发展规划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收集建设地区的大气、水体、土壤等基本环境要素背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制定最佳的规划设计方案。

第十一条凡排放有毒有害废水、废气、废渣(液)、恶臭、噪声、放射性元素等物质或因素的建设项目,严禁在城市规划确定的生活居住区、文教区、水源保护区、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和自然保护区等界区内选址。铁路、公路等的选线、应精良减轻对沿途自然生态的破坏和污染;

第十二条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的建设项目应布置在生活居住区污染系数最小方位的上风侧;排放有害废水的建设项目就不止在当地生活饮水水源的下游;废渣堆置场地应与生活居住区及自然水体保持规定的距离。

第十三条环境保护设施用地应与主体工程用地同时选定。

第十四条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烟雾、恶臭、噪声等物质或因素的建设项目与生活居住区之间,应保持必要的卫生防护距离,并采取绿化措施。

第十五条建设项目的总图布置,在满足主体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宜将污染危害最大的设施布置在远离非污染设施的地段,然后合理地确定其余设施的相应位置,尽可能避免互相影响和污染。

第十六条新建项目的行政管理的生活设施,应布置在靠竟生活居住区的一侧,并作为建设项目的非扩建端。

第十七条建设项目的主要烟囱(排气筒),火炬设施,有毒有害原料、成品的贮存设施,装卸站等宜不止在厂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第十八条新建项目应有绿化设计,其绿化覆盖率可根据建设项目的种类不同而异。城市内的建设项目应按当地有关绿化规划的要求执行。

第四章污染防治

第一节污染防治原则

第十九条工艺设计应积极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原料,采用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尽可能在生产过程只能感把污染物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二十条建设项目的供热、供电及供煤气的规划设计应根据条件尽量采用热电结合、集中供热或联片供热,集中供应名誉能够煤气的建设方案。

第二十一条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第二十二条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避免或抑制污染物的无阻制排放。如:

一、设置专用容器或其他设施,用以回收采样、溢流、事故、检修时排出的物料或废弃物;

二、设备、管道等必须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防止物料跑、冒、滴、漏;三、粉状或散装无聊的贮存、装卸、筛分、运输等过程应设置一直粉尘飞扬的设施;

第二十三条废弃物的输送及排放装置宜设施计量、采样及分析设施。

第二十四条废弃物在处理或综合利用过程中,如有二次污染物产生,还应采取防止二次污染物的措施。

第二十五条建设项目产生的各种污染或污染因素,必须符合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的排放标准和有法规后方可向外排放。

第二十六条贮存、运输使用放射性物质及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必须符合《放射性防护规定》和《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等的要求。

第二节废气、粉尘污染防治

第二十七条凡在生产过程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粉尘、酸雾、恶臭、气溶胶等物质,宜设计成密闭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尽可能避免敞开式操作。如需向外排放,还应设置除尘、吸收等净化设施。

第二十八条各种锅炉、炉窑、冶炼等装置排放的烟气,必须设有除尘、净化设施。第二十九条含有易挥发物质的液体原料、成品、中间产品等贮存设施,应有防止挥发物质逸出的措施。

第三十条开发和利煤炭的建设项目,其设计应符合《关于防治煤烟型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

第三十一条废气中所含的气体、粉尘及余能等,其中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应采取妥善处理措施。

第三节废水污染防治

第三十二条建设项目的设计必须坚持节约用水的原则,生产装置排除的非水应合理回收重复利用。

第三十三条废水的石松设计应按清污分流的原则根据废水的水质、水量、处理方法等因素,通过综合比较,合理划分废水输送系统。

第三十四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含医院污水)的处理设计,应根据废水的水质、水量及其变化幅度、处理后的水质要求及地区特点等,确定最佳处理方法和流程。

第三十五条拟定废水处理工艺时,应优先考虑利用废水、废气、废渣(液)等进行“以废治废”的综合治理。

第三十六条废水中所含的各种物质,如固体物质、重金属及其化合物,易挥发性物体、酸或碱类、油类以及余能等,凡有利用价值的应考虑回收或综合利用。

第三十七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含医院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系统时,其水质应符合有关排入城市地下水道的水质标准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输送有毒有害气体或含有腐蚀性物质的废水的沟渠、地下管线检查井等,必须采取防渗和防腐蚀措施。

第三十九条水质处理应选用无毒、低毒、高效或污染较轻的水处理药剂。

第四十条对受钠水体造成热污染的排水,应采取防止热污染的措施。

第四十一条原(燃)料露天堆场,应有防止雨水冲刷,物料流失而造成污染的措施。

第四十二条经常受有害物质污染的装置、作业场所的墙壁和地面的冲洗水以及受污染的雨水,应排入响应的废水管网;

第四十三条严禁采用渗井、渗坑、废矿井或用净水稀释等手段排放有毒有害废水。

第四节废渣(液)污染防治

第四十四条废渣(液)的处理设计应根据废渣液的书、性质、并结合地区特点等,进行综合比较,确定起处理方法。对有利用价值的,应考虑采取挥手或综合利用措施;对没有利用价值的,可采取无害化堆置或焚烧等处理措施。

第四十五条废渣(液)的临时贮存,应根据排出量运输方式、里哟感或处理能力等情况,妥善设置堆场、贮罐等缓冲设施,不得任意堆放。

第四十六条不同的废渣(液)宜分别单独贮存,管理和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废渣(液)混合贮存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及其他有害化学反应;

二、有利于堆贮存或综合处理。

第四十七条废渣(液)的输送设计,应有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

一、输送含水量大的废渣和高浓液时,应采取措施避免沿途滴洒;

二、有毒有害废渣、易扬尘废渣的装卸和运输,应采取密闭和增湿等措施,防止发生污染和中毒事故。

第四十八条生产装置及辅助设施、作业场所、污水处理设施等排出的各种废渣(液),必须收集并进行处理,不得采取任何方式排入自然水体或任意抛弃。

第四十九条可燃质渣(液)的焚烧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焚烧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必须有相应的净化处理设施;

二、焚烧后的残渣应有妥善的处理设施。

第五十条含有可溶性剧毒废渣禁止直接埋入地下或排入地面水体。

第五十一条一般工业废渣、废矿石、尾矿等,可设置堆场或尾矿坝进行推存。但应设置防止粉尘飞扬,淋沥水与溢流水、自燃等各种危害的有效措施。

第五十二条含有贵重金属的废渣宜视具体情况采取回收处理措施。

第五十三条噪声控制应首先控制噪声源,选用低噪声的工艺和设备。必要时还应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第五十四条管道设计,应合理布置并采用正确的结构,防止产生振动和噪声。

第五十五条总体布置应综合考虑声学因素,合理规划,利用地形、建筑物等阻挡噪声传播。并合理分隔吵闹区和安静区,避免或减少高噪声设备对安静区的影响。

第五十六条建设项目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符合有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规定。

第五章管理机构的设置

第五十七条新建、扩建企业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负责组织、落实、监督本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十八条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

二、组织制定和修改本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

三、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

四、领导和组织本单位的环境监测;

五、检查本单位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

六、推广应用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和经验;

七、组织开展本单位的环境保护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水平;

八、组织开展本单位的环境保护科研和学术交流。

第六章监测机构的设置

第五十九条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性质、监测任务、监测范围设置必要的监测机构或相应的监测手段。

第六十条环境监测的任务是:

一、定期监测建设项目排放的污染物是否符合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规崐定的排放标准;

二、分析所排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国制定污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三、负责污染事故的监测及报告。

第六十一条监测采样点要求布置合理,能准确反映污染物排放及附近环境质量情况。

监测分析方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环境保护设施及投资

第六十二条环境保护设施按下列原则划分:

一、凡属污染治理和保护环境所需的装置、设备、监测手段和工程设施等均属崐环境保护设施。

二、生产需要又为环境保护服务的设施。

三、外排废弃物的运载设施,回收及综合利用设施,堆存场地的建设和征地费崐用列入生产投资;但为了保护环境所采取的防粉尘飞扬、防渗漏措施以及绿化设施所需的资金属环境保护投资。

四、凡有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项目均应列出环境保护设施的投资概算。

第八章设计管理

第六十三条各设计单位应有一名领导主管环境保护设计工作。对本单位所承担的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计负全面领导责任。

第六十四条各设计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环境保护设计机构或专业人员,负责编制建设项目各阶段综合环境保护设计文件。

第六十五条设计单位严格按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规定做好以下工作:

一、承担或参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二、接受设计任务书后,必须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批意见所确定的各崐种措施开展初步设计,认真编制环境保护篇(章);

三、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做到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崐时设计。

四、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不得进行设计。

第六十六条向外委托设计项目时,应同时向承担单位提出环境保护要求。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措施篇7

一、日本排放核废液的行为属于国家不当行为

按照国际法上国际责任的一般理论,国家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承担两种不同性质的责任。一种是较为常见的国家不当行为(也被称为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其构成要件为:首先,某一行为可以归因于国家;其次,是该行为违背该国所承担的国际法义务。另一种则为国际损害赔偿责任(也被称为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的损害赔偿责任)。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则主要是指国际法本身并不禁止从事该行为,但由于该行为本身具有潜在危险性和跨国危害性等特点,因此如果该行为客观上给他国造成了损害后果,则实施该行为的国家也应当承担责任,因而也被称为“国际损害责任”。其构成要件为:首先该行为国际法并未明确加以禁止;其次该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跨界损害的后果。1939年加拿大与美国之间的“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首开在国际上追究“国际损害责任”的先例。①随后,1954年法国在马绍尔群岛进行核试验造成损害的赔偿案、1978年前苏联“宇宙954号”核动力卫星坠落加拿大境内造成损害的赔偿案等有关案例进一步确认了国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②国际法委员会1978年起将“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列入编纂计划,并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提出了《预防危险活动的跨界损害条款》草案和《关于危险活动造成的跨界损害的损失分配的原则》草案。目前公认的比较典型的“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有发射外空物体的行为,使用核动力船舶的行为等。笔者认为,就日本的福岛核事故及后续发生的排放核废液行为而言,应该区别对待。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即利用核能发电行为本身属于“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在遭遇地震、海啸的情况下造成事故直接引起的放射性污染,如果扩及日本领土之外,则日本须承担的责任为“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的损害赔偿责任”。而福岛核事故之后,日本在处理核废液的问题上,明确违反了其应承担的有关国际法的义务,则不再属于“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而属于“国际不当行为”,从而应承担“国际不当行为的责任”。在福岛核事故中,东京电力公司虽然表面上是排废主体,但其行为得到了日本政府基于其国内法的授权,因而该行为可归因于日本政府,自无疑义。

1.1违反国际义务之一———“对整个国际社会承担的义务”

对“整个国际社会承担的义务”,国际法委员会二读通过的《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表述为“theobligationowedto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asawhole”,其拉丁文的表述为“ObligationsergaOmnes”③主要意指国际法主体基于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应当承担的义务。詹宁斯、瓦茨修订的第九版《奥本海国际法》中使用了“rightsandobligationsergaomnes”的表述,王铁崖先生等在该书的中文译本中,将其翻译为“对一切的权利和义务”。④由于该概念更侧重于强调义务,因此许多学者,包括国际法院在有关判决中,通常使用“obligationsergaomnes”的表述方式,即“对国际社会作为整体而应承担的义务”或“对一切的义务”。有学者将“对一切的义务”更明确地界定为:“各国公认的,为维护人类基本道德价值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所必需的,针对整体国际社会和明确事项的,依照国际法基本准则作出一定作为或不作为的绝对的国际法律义务。”①《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中多处规定都涉及了“对整个国际社会承担的义务”这一概念,该《草案》第33条第1款就国际义务的范围所作的规定为:“本部分规定的责任国义务可能是对另一国、若干国家、或对整个国际社会承担的义务,具体取决于该国际义务的特性和内容及违反义务的情况。”第42条规定,一国有权在下列情况下作为受害国援引另一国的责任:“(a)……(b)被违背的义务是对包括该国在内的一国家集团或对整个国际社会承担的义务。”此外,该《草案》的第48条第1款还进一步规定,受害国以外的任何国家有权在下列情况下对另一国援引责任:“(a)……(b)被违背的义务是对整个国际社会承担的义务。”②对于“对国际社会整体所应承担的义务”规则的具体范围,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权威界定。在“巴塞罗那电力牵引公司案”的判决中,国际法院列举了几项属于国家对国际社会整体所应承担的义务的规则:禁止侵略行为、种族灭绝行为的规则以及涉及人的基本权利原则和规则,如禁止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的规则等。③至于此外的其他规则,学者们主张不一。就环境保护而言,由于涉及到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有观点认为:“对环境保护的义务,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数量有限的国家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层面,从而进入到一国针对构成国际社会之所有国家承担义务和责任的阶段。”④从海洋环境保护的特点和目的来看,该问题无疑也关涉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的第17章针对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强调提出:“海洋环境(包括大洋和各种海洋以及邻接的沿海区域)是一个整体,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这需要在国家、次区域、区域和全球各级对海洋和沿海区域的管理和开发采取新的方针。”有些学者明确指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是为了维护人类基本道德价值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同时,海洋环境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权属于基本人权。因此,对海洋环境的保护符合“对国际社会作为整体而应承担的义务”的理念。⑤日本排放核废液入海的做法,毫无疑问损害了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从理论角度看,当属对《草案》所规定的“对整个国际社会承担的义务”的违反。韩国、俄罗斯、印度、朝鲜、中国等多个国家在日本排放行为之后相继发表的关注声明,显然也从客观上印证了该排放行为引起的海洋环境污染事关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1.2违反国际法的义务之二———有关国际条约的义务

(1)避免海洋污染的一般义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日本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国,该《公约》第十二部分是关于“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的规定,该部分除原则上规定“各国有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之外,即对缔约国海洋环保方面的具体义务均做了较为细致的规定。①避免造成其他国家污染的义务。《公约》要求各国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在其管辖或控制下的活动的进行不致使其他国家及其环境遭受污染的损害,并确保在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事件或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不致扩大到其按照本公约行使权利的区域之外。《公约》还特别规定,各国应采取其他可能必要的措施,以防止、减少和控制“倾倒造成的污染”。①②不将损害或危险转移或将一种污染转变成另一种污染的义务。缔约国有义务不将损害或危险转移或将一种污染转变成另一种污染。各国在采取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的污染时采取的行动不应直接或间接将损害或危险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或将一种污染转变成另一种污染。②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在自然灾害之后,可能引起陆地上的污染,但向海洋的排废行为,显然属于“将危险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或将一种污染变成另一种污染”的行为。日本向海洋排放核废液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公约所指的“海洋环境污染”,相应地,核废液排放行为也就违反了《公约》第192条规定的“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一般义务”。同时,关于排放入海的核废液是否造成其他国家的污染结果,也许日本在其他国家当前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会予以否认,但该排放造成的污染扩展到了日本“行使权利的区域之外”,违反“不将损害或危险转移或将一种污染转变成另一种污染的义务”,则是毫无疑义的。

(2)日本倾倒放射性核废液的行为违反了《伦敦倾废公约》规定的禁止倾倒的义务

《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亦称《伦敦倾废公约》)是专门防范倾倒行为污染海洋的公约。该《公约》于1975年8月30日生效,日本是该公约的成员国。《伦敦倾废公约》第1条第4款明确规定了公约所规范的几种“倾倒”行为,其中包括:“从船舶、航空器、平台或其他海上人工构造物将废物或其他物质在海洋中作的任何故意处置;”而“废物及其他物质”是指任何种类、任何形状或任何式样的材料和物质。《伦敦倾废公约》将有关废物按照其危害程度的大小,规定在3个不同的附则中,要求成员国分别采取不同的限制措施。其中,附则1所列的废物为禁止向海洋倾倒的物质,附则2所列的废物属于成员国在颁发“特别许可证”之后才可以向海洋倾倒的物质,附则3所列的其他废物则属于成员国在颁发“一般许可证”之后才可以向海洋倾倒的物质。该公约附则1中明确规定禁止倾倒的废物包括“在这一领域的国际主管机构(目前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公共卫生、生物或其他理由,确定为不宜在海上倾倒的强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强放射性物质”③。有些学者明确指出,在国际法中,一般将在核燃料循环中及核应用时产生的各类物质称之为“放射性废料”,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排海的放射性物质即为国际法上所讲的“放射性废料”。④因此也显然属于前述《伦敦倾废公约》规定的“不宜在海上倾倒的强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强放射性物质”之列。相应地,日本作为成员国的这种排放核废液的行为也就直接违反了《伦敦倾废公约》所规定的义务。

(3)日本倾倒放射性核废液的行为违反了有关公约规定的通知义务

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通知义务。《公约》要求,当一缔约国获知海洋环境有即将遭受污染损害的迫切危险或已经遭受污染损害的情况时,应立即通知其认为可能受这种损害影响的其他国家以及各主管国际组织。⑤②《及时通报核事故公约》规定的通知义务。另一方面,日本还是《及时通报核事故公约》的成员国,根据该公约,核事故是指:“缔约国的或其管辖或控制下的个人或法律实体的设施或活动、由此而引起或可能引起放射性物质释放、并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对另一国具有辐射安全重要影响的超越国界的国际性释放的任何事故。”而所谓的“设施和活动”包括“不论在何处的任何核反应堆、任何核燃料循环设施、任何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核燃料或放射性废物的运输和贮存”等。因此,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受到地震及海啸影响而出现的核电站事故,以及该核电站的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引起或可能引起放射性物质释放”等事项,均属于《及时通报核事故公约》规定应予通报的事项。《及时通报核事故公约》要求,出现“核事故”的缔约国应立即直接或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将该核事故及其性质、发生时间和在适当情况下确切地点通知那些实际受影响或可能会实际受影响的国家和机构,并迅速地直接或通过机构向前述的国家和机构提供有关尽量减少对那些国家的辐射后果的这类可获得的情报。《及时通报核事故公约》还详尽列举了“应提供的情报”,其中包括:推测的或已确定的有关放射性物质超越国界释放的核事故的起因和可预见的发展;放射性释放的一般特点,按实际可能和适当情况,包括放射性释放的性质、可能的物理和化学形态及数量、组成和有效高度;预报放射性物质超越国界释放所需的当前和预测的气象和水文条件的情报;有关放射性物质超越国界释放的环境监测结果;已采取或计划采取的场外保护措施;预测的放射性释放过程中的行为等。日本在排放福岛核废液之前,只是通知了美国,而并未及时通知任何其他国家及国际机构。①日本前外相松本刚明在2011年4月13日的众院外务委员会议上就福岛第一核电站排放核废液一事也证实,4月4日晚实际开始排放后外务省才完成通知所有驻日大使馆和国际机构的工作。由上述分析可知,一方面,日本的福岛核废液的排放行为属于可以归因于国家的行为。另一方面,该行为既违反了“对整个国际社会承担的义务”,又违反了其基于《海洋法公约》、《伦敦倾废公约》及《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等条约承担的有关义务,因而其性质不属于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而属于国际不当行为。

二、日本援引《伦敦倾废公约》规定的例外条款属于强词夺理

日本也可能会基于有关公约的规定寻求免责的理由,例如日本政府在面对韩国的质询,为排放行为进行辩解时,认为“排放低浓度辐射水是为了避免高浓度辐射水流出的不得已措施,感到很遗憾也很抱歉”②。《伦敦倾废公约》规定了倾倒废物的例外,即对于禁止倾倒的废物,如果满足特定的例外条件,有关缔约国也可以颁发特别许可证实施倾倒。根据该公约第5条,例外包括两种情形:①在由恶劣天气引起的不可抗力的情况下,或对人命构成危险,或对船舶、飞机、平台或其他海上人造建筑物构成实际威胁的任何情况下,当为保证人命安全或船只、飞机、平台或其他海上建筑物的安全确有必要时,如果倾倒是防止危险的唯一办法,并很可能倾倒所造成的损失会小于用其他办法而遭到的损失,则可以进行倾倒。进行这类倾倒时,应将对人类及海生物的损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并应立即向本组织报告。②当对人类健康具有不能接受的危险,并且找不到其他可行的解决办法的紧急情况下,缔约国可以对禁止倾倒的废物基于例外而发给特别许可证。在发给这类特别许可证之前,该缔约国应与可能涉及的任何国家及组织协商,有关国际组织经与其他缔约国及相应的国际组织协商后,应立即向该缔约国建议应采取的最适当的程序。该缔约国应于必须采取行动的相应的时期内并为负责避免损害海洋环境,在最大的可能范围内遵循这些建议,并报告其所采取的行动。

对照日本排放核废液的事实,其排放时并不存在“由恶劣天气引起的不可抗力”,也不存在对人命构成危险或者对其他建筑物造成实际威胁的情形。同时,日本也似乎很难证明“倾倒是防止危险的唯一办法,倾倒所造成的损失会小于用其他办法而遭到的损失”,因此其无权援引《伦敦倾废公约》第五条第一款的例外主张免责。从第二项例外来看,日本的排放行为是否属于“对人类健康具有不能接受的危险,并且找不到其他可行的解决办法的紧急情况下”的排放,存有严重疑问。其实有关日本在实践中采取和考虑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东京电力公司实践中对核废液采取的封堵措施,向冷凝器中转移,向核电站内的集中废弃物处理设施转移,以及向人工浮岛和临时设置的水罐转移,以及日本众议院议员提出“应该研究存储在油轮中等方法”,或者英国核燃料公司采用的将核废液处理后提取其中的放射性浓缩物(MAC),并将该浓缩物贮存在高放贮存罐中,然后进行玻璃固化的处理方式等,①很难被认为不属于“其他可行的解决办法”。因此,如果日本援引《伦敦倾废公约》第五条第二款的例外主张免责,则须承担举证责任证明除排放入海之外确实“找不到其他可行的解决办法”。而且,根据《伦敦倾废公约》,日本在颁发“倾倒特别许可证”前,应与可能涉及的任何国家协商。但此次日本除事先通知美国之外,没有同任何其他国家协商,对此,韩国政府明确表示:“日本在排放污水时并未事前与韩国进行协调。韩国在必要时将要求日本提供相关信息并进行实地调查,追究日本政府的责任。”②

三、日本排放核废液入海问题可能引起的争端及其解决途径

3.1解决跨国核损害责任争端的有关国际案例

(1)通过国际海洋法法庭、国际仲裁庭方式解决争端———爱尔兰诉英国的MOX核电厂案英国核燃料公司1993年起在英国东北部的谢拉菲尔德(Sellafield)计划建设一座新的用于轻水反应堆的MOX燃料核工厂,并于1993年10月发表了关于新建MOX核工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声明。作为邻国的爱尔兰担心该核工厂造成对爱尔兰海的核污染,随后向英国政府表达了对该核工厂的建设和运营的反对意见。1996年MOX核工厂建设完成后,英国核燃料公司根据英国政府的要求共进行了五轮关于MOX核工厂经济合理性的咨询论证,爱尔兰政府一再对该论证的环境合理性部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出质疑,但英国政府仍然计划在2001年11月正式批准MOX核工厂的运营。2001年10月25日,爱尔兰书面通知英国,提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87条,将双方关于MOX核电厂及放射性物质跨界转移可能引起海洋环境污染的争端提交《公约》附件七规定的仲裁程序。爱尔兰还于2001年11月9日向国际海洋法法庭提出申请,请求法庭判令在仲裁程序开始前,采取临时措施,阻止MOX核工厂投入运营。国际海洋法法庭经过审理,认为根据《公约》附件七组建的仲裁法庭对该案件有管辖权,因此海洋法法庭有权就该案决定是否采取临时措施,但考虑到该案中没有出现需要采取临时措施的紧急情况,故决定驳回爱尔兰采取临时措施的请求。随后,根据《公约》附件七组成的仲裁法庭经过审理对该案做出判决,要求爱尔兰与英国双方应进一步就MOX工厂运营将对爱尔兰海造成的可能污染积极沟通磋商,强化监测,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适时就磋商的情况向仲裁法庭提交报告。③该案争议的焦点是英国拟投产的MOX核电厂是否会对爱尔兰海造成核污染,属于预防污染的争议。爱尔兰首先请求国际海洋法法庭采取临时措施,随后又依据《公约》附件七请求成立仲裁法庭,而国际海洋法法庭认定仲裁法庭对该争端享有管辖权,这些做法为以后类似的跨界核污染争议解决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通过国际法院诉讼解决争端———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诉法国的核试验案1966年到1972年,法国多次在位于中太平洋的法国领土波利尼西亚①的上空进行大气层核试验。1973年法国还声明计划进一步进行空中核试验。澳大利亚、新西兰分别向国际法院提讼,澳大利亚主张,法国的核试验引起的放射性微粒,严重侵犯了澳大利亚的领土,并导致了公海的严重污染,请求国际法院判定和宣布法国的空中核武器试验违反国际法的现行规则,并命令法国不得进一步进行这种试验。新西兰则请求判定和宣布法国在南太平洋地区进行引起放射性微粒回降的核试验,构成对新西兰权利的侵犯。同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请求法院采取临时保全措施,命令法国在国际法院作出判决之前,停止任何空中核试验。法国随后发表声明反对国际法院对该案行使管辖权,并拒绝参加国际法院的诉讼程序。国际法院认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依据1928年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总议定书》及《国际法院规约》第36第1、2款和第37条,可以“初步确定”法院有管辖权。②1973年6月22日,国际法院了临时保全措施,指示法国“避免进行在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领土引起放射性微粒回降的核试验”。1974年7月,法国总统声明法国将无条件停止空中核试验,国际法院判称,因法国单方面宣告停止核试验,原告国的诉讼请求目的已经实现,故宣布终结该案的诉讼审理。③由于该案管辖权问题未最后确定,国际法院最终未对实体争议,即法国的核试验行为是否违反国际法作出判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诉讼请求主要是请求法院认定法国的核试验行为违法,而未对法国提出索赔,因而也回避了就放射性微粒回降造成本国损害的举证这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3)通过争端当事方磋商解决争端———前苏联核动力卫星坠毁引起加拿大核污染损害案1978年1月,前苏联核动力卫星“宇宙954号”失控,在重返大气层时被烧毁,其放射性残片坠落在加拿大境内西北部4.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加拿大随后共搜集了65公斤残片。1979年1月,加拿大援引1972年《空间实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和“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对苏联卫星进入其领空及引起的放射性损害向苏联提出索赔600万美元。苏联则主张“宇宙954号”卫星上的核反应堆在重返大气层时完全烧毁,其放射性污染的可能性很小,拒绝承担赔偿责任。后经双方继续磋商,前苏联最终同意向支付300万美元解决该问题,但不再承担其他法律责任。④该案的当事双方通过多次互换照会,历经三年时间的外交谈判,以双边磋商的方式解决了核动力卫星造成的跨境放射性损害的纠纷,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3.2日本排放核废液入海问题可能引起的争端及其解决途径

由本文上述分析可知,日本的核废液排放行为有可能引起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争端。对于此类可能发生的争端,借鉴上述有关国际实践,其解决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可能:

(1)通过国家间谈判或者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谈判或者协商是国家间解决争端经常采用的方式,日本参加的有关条约也对此做了规定。如《及时通报核事故公约》第6条规定,发生核事故而应当向受影响的国家提供情报的缔约国,应尽其实际可能迅速地响应受影响的缔约国关于谋求提供进一步情报和进行协商的请求,以尽量减少对该国的辐射后果。事实上,日本的排废行为发生后,周边国家相继都表示了的反对意见,日本政府随后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补救措施,例如道歉,补充通知等等,但这种补救措施并不能对已经造成的污染起到实质作用。

(2)通过国际法庭诉讼或通过国际仲裁庭仲裁解决争端通过国际法庭诉讼解决,是指通过国际法院或者国际海洋法法庭等国际司法机构解决。国际法院行使诉讼管辖权,原则上以诉讼双方当事国均同意为前提,国际仲裁庭解决有关争端,也以争端当事国事先达成仲裁协议为前提。因此,可以想见,如果某一国家主张日本的排放行为涉嫌违反国际义务而要求提交国际法院或国际仲裁,很可能会遭致日本的反对,从而遭遇障碍。例如韩国《朝鲜日报》援引韩高官发言称,日本的排放行为涉嫌违反国际法,韩国政府考虑向国际法庭提出并要求日本赔偿损失,但迄今为止,韩国还是基于举证困难等原因而并未进一步采取法律行动。另一方面,由于日本及其周边的邻国都已经参加了《海洋法公约》,理论上,日本的周边邻国作为《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可以像“爱尔兰诉英国的MOX核电厂案”那样,请求按照《海洋法公约》附件七组成的国际仲裁庭来解决核废液造成的跨界污染纠纷。

(3)通过在日本国内法院提讼解决《海洋法公约》第235条第2款规定:“各国对于在其管辖下的自然人或法人污染海洋环境所造成的损害,应确保按照其法律制度,可以提起申诉以获得迅速和适当的补偿或其他救济。”

即各成员国应针对海洋污染的加害行为,提供其国内法上的救济渠道。因此,理论上,主张因日本的排放行为而受到损害的国家或者个人,应当可以在日本国内法院,以日本政府或者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为被告,提起要求东电公司或日本政府承担核损害民事责任的索赔之诉。这一解决方式与日本国内的受害人在日本国内寻求救济在本质上并无二致,如日本全国渔业联合会会长服部郁弘在东京电力公司排放核废液后前往东京电力总部递交抗议书,表示代表全日本的渔业员工对政府和东电的做法表达反对意见并要求“赔偿一切损失”。但这一解决模式同样存在重重困难,例如,日本政府的立场可能会直接影响判决的结果,而原告也会面临短期内就自己的损失举证困难的问题。在核损害引起的民事赔偿责任方面,目前已有一些国际公约,如1960年的《关于核能领域第三方责任的巴黎公约》,1963年的《关于核能领域第三者责任的布鲁塞尔补充公约》、1963年的《关于核损害民事责任的维也纳公约》、1997年的《核损害补充赔偿公约》等,这些公约一般都遵循“严格责任原则”(除核事件是由不可抗力造成者外,核装置的经营者不论是否有过错,只要发生了核事故并造成核损害,就须承担全部责任)、“限额赔偿责任原则”(指经营者和核装置所属的国家对每一次核事故的损害,只在一定的索赔期内承担一定限额的赔偿责任)及“提供强制性财务保证原则“(即要求经营者通过投保或提供其他财务保证,确保能够履行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等。日本尚未加入前述国际核责任公约,但日本法律基本上与前述国际公约一致。运营商须提供600亿日本(5.4亿美元)的财政担保,且要承担无限责任。①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措施篇8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各种手术的普遍开展,举世瞩目的艾滋病(AIDS)病例的增多[1],给我们的临床带来了挑战,工作量的明显加重,工作节奏加快,致使手术室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空气污染、生物感染电离辐射,心理危害的环境里,他们的健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此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探,并提出一些防护措施。 

1  职业危害 

1.1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包括化学消毒剂的挥发,高频电刀使用时散发出的气味及全身麻醉药物在空气中的弥散。甲醛、煤酚皂、戊二醛、臭氧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2]。它们用于手术室的消毒、浸泡标本、器械消毒等。均为刺激性物质,对皮肤粘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且甲醛还具有致敏、诱变及致癌作用,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染色体异常。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1%时,空气状况开始恶化,出现不良气味。安氟醚是8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含卤素的麻醉药,含乙烯基,是一种潜在的致突,致癌物质,其化学性质稳定,对呼吸道无刺激作用[3]。在高浓度,低Paco2时可产生惊厥,深麻醉时抑制呼吸及循环,对肝肾只表现可疑损害,而国外细胞遗传学已证实,可使手术室工作人员的SCE增高,具体二者之间有何关系尚需等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广泛应用,环氧乙烷气体的消毒也越来越多。空气污染是极微量,它们长期低剂量存在于手术室通过皮肤,呼吸道而进入人体及其他生物,以化学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危害最大。空气污染物的损害效应决定于它的特征,化学结构,浓度和人体接触的时间,而大气中经常是多种有害物质的混合性污染,这时最常见的是有害物质的毒性相加现象,低浓度的污染物质长期地作用于人体会产生慢性的远期效应,这种效应往往不易被人注意,而且难以鉴别。手术室内空气污染有特殊的一面,与麻醉方法、麻醉机的防漏质量、麻醉持续时间及室内有无通风设备,手术器械、仪器使用、消毒剂浓度有效时间和使用方法有关。不论何种污染物,在同一时间内与污染源、排放量、污染程度均成正比,污染物在手术间内每个角落的污染环境的综合时限不相同。麻醉师在麻醉机旁,与从气襄及病人呼出的残余麻醉气体接触机会多,手术医师使用高频电刀机会较多,与高频电刀使用时由皮肤或组织散发出的气味接触多,器械护士接触甲醛、戊二醛的机会较多。 

1.2  生物感染  由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特等,受感染的机会很多。如针刺损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事故,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的本身,还可传播疾病,易感染甲、乙、丙肝病毒,尤其是目前尚无特效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TV),肿瘤的种植生长和败血症发生的危害。 

1.3  电离辐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中摄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的不断开展,手术室工作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较多。据有关文献报道,少量多次接触放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使胎儿畸形。 

1.4  身体疲劳与心理危害  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危害主要是精神紧张,压力感所致。他们长期处于工作繁重而平凡,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抢救处理一些危重病人,加班加点的环境中,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工作人员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病、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胆病等。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室内流通,定时开窗换气,添置空调设备,完善排污系统,并对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接触麻醉剂的医护人员,在使用吸入性麻醉药物时,如安氟醚、异氟醚、笑气等,现配现用,长期接触可造成肝肾病变,当对患者进行吸入性麻醉时,药液不可避免地会散发在手术间的空气中,无意中又形成一种空气污染。药液散发的多少与空气暴露的时间、麻醉机的密闭程度成正比。在对病员进行麻醉时,应道德检查麻醉机是否密闭,以减少空气中的药液浓度,减轻污染。消毒剂浓度要配制准确,现配现用,改变用量越多,消毒效果越好的错误概念,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对人体的危害,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操作前后正确洗手,严格无菌振作。手术后对器械、污水、房间处理,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如设有专用浸泡污敷料水池等设施进行终末消毒处理,以免污染周围环境。 

2.2  为了避免生物感染,术前必须了解病人的病史,肝功、两对半的检查结果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对阳性患者要提前做好预防准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手套如有破损,立即重新更换消毒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皮肤如有损伤,立即用3%碘酒,75%酒精消毒、立即注射乙肝疫苗。术前巡回护士配制0.2%过氧乙酸1000ml盛于专用容器中,置于手术间,以使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在给病人操作前后随时洗手,手术间门口铺一块用0.5%过氧乙酸浸透的台布,以减少因工作人员进出造成的交叉感染。 

2.3  对电离辐射要尽量避免X线照射,在无法躲避时尽量使身体不进入直射线中,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 

2.4  防止身体疲劳,工作人员除了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要求外,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矫正一般职业性紧张预防过久站立及走动产生的危害,设法改善站立和走动的强制体位,注意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心理学研究证明,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对最佳水平的发挥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加强锻炼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重视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使自己保持精力旺盛,精神集中,心情愉快,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对发挥最佳运转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师前,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1994.9(8):8.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措施篇9

【关键词】 供应室; 工作人员;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供应室医护人员长期处于职业污染的危险因素中,对于工作人员加强医院污染知识的培训、教育和宣传,建立并遵守规范化操作程序、加强检查,督促工作人员坚持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工作中发生针刺伤及锐器损伤,可有效地降低职业危害。

1 危险因素

1.1 工作人员自身因素 工作人员的自身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工作人员在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改变工作程序,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来很好的保护自己,没有形成很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都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如刺伤、灼伤,甚至是病毒感染。

1.2 生物因素 即经过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机会。主要发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环节,被污染过的玻璃注射器、枕头、穿刺针头、手术器械及沾有血迹、液体的器具、布类,穿透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艾滋病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

1.3 化学因素 供应室在消毒灭菌过程中,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到多种化学消毒剂,如果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肤粗糙、皮肤过敏及毒性反应。

1.4 消毒灭菌器具 医院灭菌经常以高压蒸汽灭菌为首选,对于蒸汽不能或不宜穿透的,则选用煮沸或干热灭菌。在灭菌过程中,稍有不慎,即有被灼伤或烫伤的可能。使用灭菌压力锅不正确或设备出现故障还有爆炸的危险。常用的紫外线辐射灯消毒,接受光源直接照射会对人的皮肤和眼睛造成损伤,还可以引起呼吸加速、胸闷、咳嗽等中毒症状。

1.5 工作环境及噪音 空气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供应室污染区工作人员每天接触被污染用品。如不注意防护,将成为直接感染者。环境的高温、高热、高潮湿、噪声、空气闭塞及电器使用等对工作人员的身体也有危害。长期受噪声刺激可造成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条件反射异常,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和脉率加快[1]。

2 安全防护措施

2.1 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 进行医院内感染知识教育,提高理论水平,学习有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预防措施,提高防护意识。进行损伤后急救处理措施的教育。培养普遍预防意识,对回收污染物品一律以传染性物品对待,防患于未然。严格遵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操作规程,加强自身防护,避免血液传播性疾病,给工作人员造成院内感染。收集有关安全防护信息,每月组织供应室人员学习,并做安全总结,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2.2 供应室人员穿戴及操作注意事项 严禁戴首饰及留长指甲,严格洗手或戴手套及手消毒,注重个体防护,防止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消毒及隔离制度。注意皮肤的防护,操作时做到忙而不乱,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提高技术操作水平,改革护士不安全的操作行为,使用改良的医疗器材,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2]。

2.3 工作人员防护用品的配备 配备防护用品,根据医院的条件及危害因素制定计划,从预防出发,储备足够防护用品并单独存放。配备的常用防护用品有塑胶手套、防水围裙、套袖、套靴、口罩、面罩、防水衣、洗涤用品及皮肤消毒剂等,同时增加备用呼吸道防护器及预防意外的急救药品及用品。

2.4 预防器械伤害 供应室所回收的物品应在临床科室先进行初步处理。在回收及处理前要穿戴好防护用品,工作中要谨慎、小心,动作要轻、慢,严防尖锐物品刺伤、划伤。如出现意外,应立即用肥皂、流水冲洗伤口,做消毒处理并包扎。还应做预防注射,并报告相关部门,以做相应感染的追踪调查。

2.5 预防化学制剂致人损伤 常用化学消毒剂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刺激及毒性。在配制、消毒、浸泡前,需穿戴好防护用品。操作过程中宜谨慎,防止漏溅及吸入人体内。存放处要做到阴凉、避光、加盖保存、容器表面有明确标志,使用中轻拿轻放。操作完毕,对所在区域及物品用流水冲洗干净,必要时用中和剂,打开通风设备。如被化学消毒剂刺激眼睛、皮肤黏膜等,立即用清水冲洗,严重者立即就诊。

2.6 预防高压电器伤害 经常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用电知识讲座,机械及线路要安装良好,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用毕应切断电源,再进行整理,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漏电。定期检查与维护,确保机械性能良好。供应室工作人员要经过正规培训并考核,合格后上岗。使用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前后要例行检查,专人负责,避免事故的发生。

2.7 预防保健 制定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半年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机体抵抗力[3]。应不断改善供应室高温、高热、潮湿的工作环境来预防其对工作人员的伤害。

3 小结

通过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安全与防护有关知识的学习,从而增强供应室工作人员责任感和成就感,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既保证工作质量,又保证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使全院医疗护理工作井然有序。

参 考 文 献

[1] 黄子杰,徐志峰.施琼等职业性物理因素与疾病.预防医学,2001,1(4):15-16.

[2] 胡敏.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意及注射安全防护措施.职业和健康,2004,20(1):40.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措施篇10

【关键词】 电磁辐射 危害 防护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62-01

一、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磁波广泛应用于工业、科研、医疗、通信、广播等诸多领域,使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然而当人们在充分享受由电磁波带来的舒适生活的同时,一种无形的环境污染电磁辐射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变得日益严重。

二、电磁辐射的来源

当电荷、电流随时间变化时,在其周围就激励起电磁波。长寿地区的电磁辐射产生于电子设备和电气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类来源:第一:广电设备与电讯设备。长寿广播电视发射塔、渡舟等地的微波通讯站、地面卫星通信站、寻呼通信基站等,这些设备大功率定时或不定时发射。第二:工业用电磁辐射设备:主要有长寿晏家工业园区、江南的重钢的高频炉(包括高频感应炉、高频淬火炉、高频熔炼炉、高频焊接炉及电子管的排气、烤消、退火、封接、钎焊,半导体的外延、区熔、拉单晶等。)、塑料热合机(包括高频热合机、塑料焊接机等。)、高频介质加热机、高频烘干机、放电加工机床、各种类型电火花加工设备等。第三:电力系统设备。包括发电厂、高压输配电线、变压器以及数以千计的电动机等。第四:交通系统。各种汽车、电动车等。第五:各类家用电器。包括电子闹钟、吹风机、微波炉、电视机、电冰箱、计算机、空调和电热毯等。

三、电磁辐射的危害

电磁辐射的污染危害人体的机理及相关报道电磁波对人体组织的作用分为两种:一种是致热效应,即电磁波会使人体发热。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作用随频率的增高而增大。当被人体吸收的电磁波能量达到一定强度时会使人体发热而出现高温生理反应,人体将出现如神经衰弱、白细胞减少等病变。另一种是非致热效应,当超过一定强度的电磁波长时间地作用在人体时,虽然人体的温度没有明显升高,但会引起人体细胞膜的共振,使细胞的活动能力受限。会使人出现诸如心率、血压的改变及失眠、健忘等生理反应。

四、电磁辐射对环境污染的防护对策

首先:广播、电视发射台及通讯设备等的电磁辐射防护

广播、电视发射台及通讯设备在建设前选址应以《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为标准,进行电磁辐射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实行防护性卫生监督,提出预防性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强度。已建成的发射台若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强场强,可以考虑以下防护措施:第一:改变发射天线的结构和发射方位,尽量减少对人群密集居住方位的辐射强度。第二:树木对电磁能量有吸收作用,在天线周围或电磁场区,希望长寿地区的政府大面积种植树木,增加电波在媒介中的传播衰减,起到防止人体受辐射之目的。第三: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甚至金属材料覆盖建筑物,利用这些材料对电磁波吸收和反射特性,来衰减室内的场强。第四:在中波发射天线周围电磁场场强大约为10 V/m,短波场源周围电磁场场强为4 V/m的范围内的房间尽量不用作生活用房。

其次:工业、医疗设备的电磁辐射防护

这类设备的电磁辐射防护措施与其辐射频率有关,下面分别对象长寿晏家工业园区的电磁污染最严重的高频设备的防护进行论述。第一:电磁屏蔽。电磁屏蔽的机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在外界交变电磁场下,通过电磁感应,屏蔽壳体内产生感应电流,而这电流在屏蔽空间又产生了与外界电磁场方向相反的电磁场,从而抵消了外界电磁场,达到了屏蔽效果。一般良导体(如铜和铝等)常用作电磁屏蔽装置。第二:高频接地。高频防护接地的作用是将屏蔽体(或屏蔽部件)内由于感应生成的射频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使屏蔽体(或屏蔽部件)本身不致再成为射频的二次辐射源,从而保证屏蔽作用的高效率,高频接地极和接地线用铜材最好,接地极一般埋设在接地井内,接地电阻要最小。第三:距离防护。辐射电磁场强度与辐射源到被照体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因此,应适当加大辐射源与被照体之间的距离,可减少电磁辐射的影响。第四:个体防护。在高频辐射环境内作业的人员,应佩带防护头盔、防护眼镜,穿防护服。这些防护用品一般用金属丝布、金属膜布和金属网制作。

最后:日常生活中电磁辐射的防护

随着家用电器和移动通讯工具等的日益普及日常生活中人们承受的电磁辐射污染也更加严重,为了减少电磁辐射的污染,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第一: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摆放应适当分散,不宜过分集中,可减少开机时的磁场强度。第二:安放微波炉时,高度应该在人体头部之下,可防止人脑和眼睛受损。使用过程中,应尽量远离。另外购买时,应选择质量好、信誉好的名牌厂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防止微波泄漏。第三:使用移动电话时,话筒不要紧贴头部,最好使用专用耳机和受话器接听电话,不要长时间通话。在医院、飞机上不要使用移动电话。第四:收看电视时不应离电视过近,最好保持4~5m距离,并注意开窗通风。

[ 参 考 文 献 ]

[1] 赵爱华,刘兆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措施.中国环境管理,2000,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