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2-14 17:48:58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篇1

目的 调查老年人传授的态度、动机及行为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3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和生活状况等因素通过影响老年人传授的态度、动机和行为来影响老年人传授的效果和需求,进而影响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结论 通过老年人传授的研究,可以从社会适应的视角为积极老龄化提供可行路径。

【关键词】 积极老龄化;传授;态度;动机;行为

国内外对积极老龄化对策的研究提出了诸如提供社会医疗、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解决措施,但这些都是外在的,指老年人社会适应之维持与增进的内在途径也应受到必要的重视,即老年人自身怎样适应社会以减轻社会负担,传授其知识、经验和技能,发挥其价值。本研究通过分析老年人的传授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提供一定的依据,并为积极老龄化探求可行的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样本

调查对象530人,遍及江西、天津、陕西、山西、四川、广东等地区,年龄60~79岁。回收有效问卷500份,其中男性283人,女性217人。根据年龄大小,将被试分为5个年龄组,各年龄组人数分布情况与现实中老年人口的分布情况非常接近。

1.2 研究方法

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之上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①老年人的背景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家庭结构、对现在生活的满意程度等);②老年人传授的现状与需求:包括老年人传授的意愿、传授的内容、传授的对象、传授的目的、传授的时间、传授的途径、身边的人及社会对老年人传授的关注、是否满意目前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条件、制约老年人传授的个人和社会因素等。问卷的填写采用了由被调查者自填和对无能力自填的老年人由主试口述题目被试口头回答并有主试者记录两种填答方式,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和回归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关于老年人传授的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2.1.1 老年人传授的态度的一般现状

当问及“是否愿意传授一些有价值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时,1.4%的老年人“非常不愿意”,7.8%的老年人“比较不愿意”,15.2%的老年人认为“一般”,44.8%的老年人“比较愿意”,30.8%的老年人“非常愿意”;同时,15.8%的老年人认为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没必要,20.7%的老年人认为无所谓,63.5%的老年人认为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有必要。老年人更愿意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给外人(87%),相反传授给家里人的只占13%。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的大部分知识、经验和技能适合社会上大多数人。而且老年人对自己家人的要求比对外人的要求高,这也使得老年人在选择对象时会考虑到家庭关系和谐,所以更愿意传授给外人。不同的老年人传授给他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也不相同,有专项技能(如戏曲、手工技艺)的老年人更愿意传授这些绝活给他人,在机关政府部门退休的老年人更愿意传授其管理、行政经验给他人等等,可见老年人会选取自己的优势,通过传授行为实现自我价值。

2.1.2 影响老年人传授态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①个人背景因素:对老年人的性别和老年人的传授态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在传授态度上明显不同(F(1,490)=3.281,P

老年人认为制约其传授态度的主要社会因素包括两方面,即社会关注不够(33.4%)以及适合传授的内容少(14.7%)。部分老年人(30.5%)认为自己传授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对当今社会的价值很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年轻一代通过学校、互联网和社会大环境可以学到很多知识、经验和技能,老年人传授失去了现实意义,这样的心理取向影响了老年人传授态度。老年人正规化社会化机构的缺失使得老年人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逐渐地由社会主导地位转移到了边缘地位,老年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也因此发生了转换〔1〕,会产生被社会抛弃的念头,认为社会对其关注不够,不愿和他人交流互动,久而久之就不愿传授自己有价值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给他人。

2.1.3 老年人传授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其目的主要有“打发时间”(占23.8%),发挥余热(占25%)和证实自身价值(占18.4%),还有其他的目的,如增加人际交往机会、活跃文化生活、互相学习和获取报酬等。因为精神价值是老年人的主要价值,老年人绝对不会仅仅满足于生存的需求和感情的需求,他们还会渴望走向社会,参与发展,追求老有所为,实现老有所成〔2〕。影响老年人传授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就年龄而言,与动机之间存在负相关(r=-0.032,P

2.1.4 老年人传授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在问及老年人“是否尝试给他人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时,14%的人“从未尝试”,28.9%的人“较少尝试”,22.2%的人“中等尝试”,24.6%的“较多尝试”,10.3%的人“经常尝试”,而在传授态度的分析中,75.6%的老年人愿意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给他人,据此可以看出,真正付出行动的老年人和愿意传授的并不存在一致性,有“意愿”并不意味着有“行为”。当被问及“是否会向他人谈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时,“少谈起”的占32.4%,“一般”的占26.4%,“多谈起”的占41.2%,这也表明老年人和他人交流时,很大一部分会涉及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而且,87.9%的老年人愿意和年轻人交流,只有12.1%的老年人不愿意和年轻人交流。在交流中,他们谈论的话题涉及很多,主要包括:工作经验(17.4%),医疗保健(15.4%),生活琐事(19%),为人处世(25.4%),人生阅历(16.4%)等等。老年人之间也会进行交流,他们的话题同样也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医疗保健占28.4%,生活琐事占30%,业余爱好占10.8%,人生阅历占10.8%,家庭关系占10.8%,可见,老年人在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时谈论的事情也不一样,与年轻人谈论时更侧重于为人处世,与同龄人谈论时更侧重于生活琐事和医疗保健。相关分析可知,年龄和老年人的传授行为呈负相关(r=-0.027,P

2.2 老年人传授的态度、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2.2.1 老年人传授的态度、动机与其传授行为的相关分析

老年人的传授行为与其传授态度和动机有关。相关分析表明,老年人传授的态度与传授的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284,P

2.2.2 老年人传授的态度、动机与其传授行为的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可知,老年人传授的态度可以解释老年人传授行为8.1%的变异(R2=0.081),而且进行方差分析(F(1,483)=42.504,P

3 讨 论

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受其传授态度、动机和行为的影响,而老年人传授的态度、动机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老年人传授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其态度、动机和行为都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制约。对老年人的传授态度和动机进行指引,可以促进老年人传授行为的实施,有利于老年人与他人的交流和进步,同时,也增强了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减轻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为“积极老龄化”战略提供可行的途径。

3.1 积极老龄化的依据

老年人生存的社会意义以及老龄生命的终极价值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3〕。政府要制定符合老年人的政策与法规,为老年人社会适应提供前提条件。一方面,可以通过改革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来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要着手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老年教育,同时提供相关的法律资源。从方法上面讲,政府可以成立各种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如“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协会”、“老年书法协会”、“老年人特殊技能传授培训班”等,让老年人转变老无所用的旧观念,树立积极老龄观。

3.2 积极老龄化的实施

要聚集社会力量推动积极老龄化的实施,营造积极老龄化的氛围。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老龄大会开幕式上特别强调,“我们需要认识到,由于是许多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寿命延长,而且能较长时间内保持健康,现在的老年人能够做出比以往更大的贡献。通过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社会发展,可以保证他们的宝贵才能和经验得到充分运用。”〔4〕因而作为社会力量的主要方面,家庭、社区和各类组织都应鼓励老年人发挥其优势,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给他人,实现积极老龄化。

3.3 积极老龄化的实践

在我国,涉老问题经常是负面的,各种应对措施和制度都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负担,然而老年人并非天然是问题人口,只有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让老年人更好地生活与服务。老年人在他们的青年时代为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老年人才资源不是一般的劳动力资源〔5〕,他们可以发挥余热,为党组织、居委会、关工委等组织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6〕。而且,“积极老龄化”承认老年人是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者,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对社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发展老年人的教育者的职能,让老年人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发挥老年人的余热,实现老年人的价值,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这也是和谐社会下,老年人适应社会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陈爱梅,黄明明.老年人社会化的困境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2931.

2 曾小五,朱尧耿.老年人的价值及其价值实现〔J〕.人口研究,2008;32(2):8790.

3 福建省老年学学会.积极老龄化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10618.

4 李宗华,高功敬.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实证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9;12(1):11421.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篇2

【案例】天天,在不足龄的时候就上了小班,因此和班上的孩子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从不主动参与老师组织的游戏活动,总是游离在集体活动之外,还时刻影响其他小朋友活动。操作活动时,必须有老师陪伴才能勉强完成游戏任务,否则就把操作材料撕成碎片。李老师多次建议天天妈妈,让孩子重读小班,然而天天妈妈却多番坚持。这一次,心直口快的李老师为了让天天妈妈更清楚地认识到天天与其他孩子的差距,就把班级里所有孩子的计算,美工等操作作品拿出来给天天妈妈比较。可这一次,天天妈妈却只扔下一句:“我看看我们儿子挺聪明的!”就气乎乎地离开了。

李老师的本意是让家长明白孩子不足龄上小班,对小班的课程安排没有兴趣,跟不上节奏,产生了差距。但是在天天妈妈看来,李老师的这一做法,无疑是在让她难堪,使她无地自容。显然是李老师一不小心的横向比较,挫伤了家长好面子的心理。在向家长谈及孩子不足的时候,老师,要向家长表达一种愿望: 谈论孩子的不足,是为了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促进孩子的成长。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去关心孩子,理解家长的心情, 真诚地对待孩子,如果教师“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那么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一定会顺利进行,也会让家长感受到老师是真心喜爱关注自己的孩子,因而家长会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谈话内容。

一、巧亲近

当家长在老师口中获悉孩子的不足,内心会有强烈的求同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是唯一的最差的那个,而此刻,如果老师有自己亲身的事例来与家长分享,就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案例3中的天天,能力上与同伴有所差距的确是事实,那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的年龄差所致,因此班级里年龄稍大的朱老师,就以自己的孩子为例,向她讲述她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能力滞后于同龄孩子的事实,此时此刻,两人的对话关系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之前的老师与家长的对话关系,转变成了有共同话题的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们的交流因此变得融洽自如。

另外,在与同性家长交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适度地配合肢体的动作,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如在谈话中,用手轻扶对方的手臂,如同朋友一样,诚恳而自然地表达心意。如此善用肢体语言,能更有效地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交谈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效果反应。

二、巧比较

案例中,如果说是老师的横向比较造成家长不良的心理反应,那么此刻应该继续跟进一些纵向的比较,事情的发展就会完全不同了。李老师应该再准备一套和天天年龄相仿的小小班孩子的操作作品,让家长清楚的认识到这个年龄段孩子发展的真实水平,认识到自己的孩子并不是真正的“滞后”,而是年龄差所导致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再和家长谈及不足龄入学的弊端以及重读小班的建议,说明教育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道理。相信家长会更加容易接受。

三、巧分析

1.优点前置。

和家长交流的话题如果是负面的,那么就应该先从正面肯定入手,切实地抓住孩子很细微的优点进行肯定表扬,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而并非在敷衍------如此就创造出了良好的谈话情境,为接下来的交流做了铺垫。

2.问题跟进

在良好的谈话情境中,再切入正题,更有利于交流。说的时候语气委婉,先扬后抑,家长也比较容易接受。

3.对策辅助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篇3

关键词:老龄化;中国经济;劳动力短缺

截止2015年12月,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22亿,占到总人口的16.1%,根据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定义: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我国目前已完全步入老龄化时代。据联合国预测,到203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突破20%,2049年将突破30%。尽管已经开放了二孩政策,但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将依然长期存在。我国人口众多,经济体制复杂,老龄化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下面,笔者用简单的经济学理论,谈一谈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从供给需求看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下降,当年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也下降了0.6个百分点。到2015年,当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8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至66.3%,中国劳动力减少正呈加速态势。

从供给角度来看,劳动力短缺将导致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下滑。假设在2022年,我国总劳动力是8亿,劳动力每年减少1000万,中国产出的劳动力弹性是0.5,即意味着我国劳动力的增长率为-1.25%,潜在产出的增长率将下降0.6个百分点。从需求角度来看,由于老年人预期收入较低以及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为确保基本的生活保障,大部分老年人将控制自己的消费需求,导致社会总消费需求减少,消费增长乏力。因此,老龄化将同时造成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不足,经济增长得到抑制,中国经济增长下滑,形成L型增长曲线。

(二)其他方面影响

1、技术创新减缓。老龄化社会产生的同时,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也会变化,劳动力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引起技术进步率下滑。

2、工资、物价上涨。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导致工资加速上涨,引发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物价也将大幅度上涨。

3、资本积累下降。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引起全社会医疗支出的增加,导致全社会储蓄率的下降,全社会储蓄减少,资本增长率就将下降。

4、养老金缺口的压力。据统计,截止2015年,我国养老金亏空已达到3000亿人民币,而且数字还在逐年扩大,给国家资产负债表带来一定压力。

5、房价下降。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和年轻人绝对数量的减少,将导致住房刚性需求下降,对房价预期产生影响,最终导致房价下降。

二、影响分析――不会产生灾难性影响

(一)“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即“人口红利”。因此,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引发了人们对增长速度的担忧。事实上,除“人口红利”之外,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还有三个重要原因:全球化红利、改革红利和低收入向高收入的自然增长。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三个条件将依然存在。因此,“人口红利”的消失不会给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

(二)对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影响

今年一季度,全国用人单位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22.9万人和0.5万人,需求人数下降速率超过求职人数,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7,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从低边际生产率的第一产业转移到高边际生产率的二、三产业。另外,劳动力质量对劳动力数量的替代、机器对人的替代,也将部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虽然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开始步入下行通道,但劳动力的需求也在相应减少,未来较长时期内,劳动力供给总体上仍然充足。

(三)对资本积累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资本、劳动力和生产率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尤以资本的贡献最为明显。高投资的资金来源,是高储蓄率,储蓄者多于消费者,有利于国民储蓄的增加。当前,尽管银行存款利率被人为压低,但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股票等市场的投资风险仍然较大,居民的投资选择渠道进一步收窄,更倾向于将可支配收入存进国有银行,从而引起储蓄率升高。因此,我国的人口结构并非形成高储蓄率的根本原因,老龄化对资本积累和投资的影响作用有限。

(四)对养老金缺口的影响

尽管老龄化会加剧我国的养老金缺口,但我国政府依然拥有足够多的政策选择。当前,国家对养老金问题高度重视,没有置之不理、避而不谈,而是有序推进国企改革、延迟退休、养老金并轨等多项改革措施,养老金问题已经得到一定控制。在未来,更多的政府净资产、更高的居民储蓄率、更宽松的退休政策和更大的财政结构调整空间,将使我国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合适方法,来面对逐年提升的养老金需求,我国因为老龄化而陷入养老金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五)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有人认为,老龄化将会使得城镇的住房需求大幅度减少,我国将出现住房大量过剩的局面,进而导致房地产行业崩盘,实体经济崩溃。但事实上,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将持续存在,并且在未来30年内仍将处于相对旺盛的状态。因此,在2045年以前,老龄化将不会导致中国城镇住房需求崩溃。等到2045年,由于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变得有限,老龄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将把城镇住房需求拉入下行通道。

三、老龄化的积极意义

在我们看到老龄化对我国经济产生温和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些积极效应。第一,老龄化给低端制造业带来的“用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冲击,使低端制造业企业产生业绩下降的预期,反而能促使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力度、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管理水平,通过提高企业竞争力来促进产业升级并倒逼经济转型。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有助于推进农业的机械化和大型化,从而进一步置换出劳动力,加速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三,老龄化引起的低端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会推动我国收入偏低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增强,从而优化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改善民生。

从国家发展的规律来看,老龄化问题必将是我国未来时期内需要认真面对的科学性难题。日本的老龄化问题,催生了“银发经济”,直接影响了日本的产业布局。我们要多学习国外的相关经验,主动面对、科学分析、提前规划,为国家层面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新的人口结构特点中寻找改革发展的机会,把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和经济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中国经营报,2016年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篇4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对学生、教师个体、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从现实来看,一些教师能够发展成为优秀教师,而一些教师则表现平平,例如,始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学效能感不高等。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哪些因素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西方学者从宏观政策、学校环境和教师个体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阻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政府的宏观政策对教师专业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美国学者对政府的标准化改革、问责制、高风险评估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些政策把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果简化为教师考试成绩,这些政策还不断地控制和管制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学校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例如,学校缺乏传统仪式和社会性习俗、学校采取集权式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模式、学校领导不参与组织和引导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等,这些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更为重要。非学习型的教师技术文化(technical culture)忽视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以考试为导向,影响到教师的信念、实践和互动,最终影响到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从教师个体来看,教师缺乏专业承诺(commitment),直接对教师的信念、态度、效能感、身份认同以及教学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被视为反思、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经历并不必然使教师发展成为优秀教师,教师参与合作、反思性探究活动的程度是影响教师发展的关键。

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缺乏时间、非教学性事务过于繁重是阻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低、年龄、生源、学历、学校氛围、学校是否重点、学校领导素质、家庭、与同事关系等也被视为影响教师自身发展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

1.样本。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研组的全部10位教师为研究对象。她们均为女性,都担任班主任工作。有3位教师是本科毕业,3位教师是大专毕业续的本科,3位教师是中师毕业续的本科,1位教师是中师毕业续的大专。她们的教龄从1~24年不等,其中1位教师的教龄为1年,3位教师的教龄在8~10年之间,4位教师的教龄在12~16年之间,2位教师的教龄在23~24年之间。

2.数据收集。从2011年9月初开始,我每周到该小学一天,连续4个月。主要进行非参与式课堂观察、课后交流,总计听了28节课。除此之外,还进行了办公室参与式观察和交流等,参加了2次教研活动,观摩了校内组织的“教学大赛”。每次我都观察学校的放学过程,观察班主任老师如何与家长交流。经过4个月的交流,我与这10位老师建立了信任关系,然后对9位老师进行了访谈,还访谈了一位校领导。

3.数据分析。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是一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每一天的田野工作后,我会对观察内容和跟老师对话交流的内容做一个粗略的分析,会发现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和一些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在后续的观察和对话交流中会特别关注,并将访谈录音逐字转录成文字材料。数据分析主要采用扎根理论,通过编码归纳出类属。为保证研究效度,在数据的诠释过程中,我对非参与式课堂观察、办公室参与式观察、与教师的交流、访谈等资料做反复的印证。

本文使用匿名来保护教师以及学校。

三、研究结论

(一)阻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1.教师个人没有形成学习的习惯、教师群体没有形成学习型文化。我在学校做调查的四个月里,除了一位老师以外,几乎很少见到其他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里读书、学习,她们在办公室里更多的是判作业、改卷子,把学生的表现和作业要求写在班级博客里、与家长联系,上网做一些休闲的事等。一次卫老师曾经跟我谈起班上的“个别生”的问题,她觉得指导“个别生”学习非常吃力,不知道如何做才好。我从大学图书馆给她借了两本书。两个月过去后,图书馆催还书时,她从办公桌的某个抽屉里翻出来,带着一脸的歉意说:“对不起周老师,我还没有顾上看”。一次我带了八本适合老师阅读的期刊去办公室,放在一进门就能看到的桌上。老师们出出进进,没有一位老师拿一本去阅读,只有几位老师拿起来看看封面就放下了。老师们回到家里也很少读书、学习。用梅老师的话说:“老师们在学校忙活了一整天,累得精疲力竭,回到家里还要做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根本没有时间读书,连小说都看不下去。”

老师们日复一日的工作状态,使得她们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另外,十位教师之间的关系很和谐,经常交流一些生活经验,互相开玩笑,分享美食,等等。但是,这种和谐的文化并不是学习型文化。因为教师个体没有学习的习惯,由她们组成的群体也缺乏学习的文化。这对于教师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西方学者的研究也发现,有的学校是学习型的,而有的学校是非学习型的,在后者中,教师的学习观是终结性的,即教师对学习的理解仅限于掌握日常教学程序而已。有学者指出,教学是一种学习型专业,它要求从业者不断学习,才能丰富其知识基础,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能感和专业承诺。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学习,教师发展既是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结果。

我的研究案例中,教师们对日常教学已经很熟练了,她们中的大部分人的学习也就终结了,如此下去,教师就单凭着经验教学。

2.教师凭着经验和惯例教学,缺乏对经验和惯例的反思。一次听任老师的课,在学习生词和词组的环节,她请学生上讲台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学习,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后跟任老师交流,当我提到这个环节时,她马上说:“这样做不好,是吗?”脸上还带着不安的表情。我安慰她说,这个方法很好,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又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胆量。任老师听到这里,松了一口气说:“这下我就放心了,以后我还继续用这个方法”。

从这个案例来看,任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学生教学生”的策略,但是自己并没有去反思这个策略的优点,只是觉得学生喜欢,就凭着经验一直采用这个策略。在任老师的课堂中,我还发现她很少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她班上的学生也很少主动提问。任老师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凭着经验在做,而且形成了惯例。阮老师的课虽然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但是她一直要求学生通过读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问题,整节课学生都是以照着课文读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没有机会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而高老师的课上,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都是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相比之下,后者班上的学生的表达能力要好于前者。阮老师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按着这个惯例来教学。

经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是重要的,但是经验对于教师发展而言是不够的。研究发现,经验并不必然导致教师走向优异。我的研究发现,如果教师不对经验和惯例进行反思,就无法确认这些经验和惯例的优缺点。如果教师凭借的经验和惯例是好的,能成长为经验型教师,如果凭借的经验和惯例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成长都会受到不利影响。

3.教师反思处于低层次。在学校做调查时,一次与尚老师交流,她谈到想做“个别生转化”的探索。当问到她“个别生”存在哪些问题、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时,她说的都是一些课堂上发生的具体事件,并没有对这些事件进行归纳和概念化,更没有把已经做的尝试和效果记录下来。方老师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她班上的一个“个别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攻击倾向很强,他只听方老师的话,每当在课堂上做练习的时候,方老师就把他叫到身边,他就认真地做。方老师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这一招”很管用,觉得自己摸索出这样的策略就一直用了。访谈时,任老师说她有反思的习惯:“每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要想我一天的事。例如,今天我的学生有些什么事?每件事上我做的怎么样?今天我是不是又发脾气了?明天有哪些事情我要做?我应该怎么去做……”

用翰达尔(G.Handal)、劳瓦斯(P.Lauvas)的三层次反思结构来看,老师们的反思仅处于第一层次,即对行动的反思(reflection on action),还没有达到理论性反思、道德伦理反思的层次。根据科萨根(Fred A.J.Korthagen)的反思的“五步循环论”,老师们的反思仅处于第一步和第二步,即实践、对实践进行审视,远没有达到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确立选择性的行动方案、通过行动验证新方案等步骤。

我国的调查也发现,有98.3%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教师反思方式主要集中在写教学日记、教师间讨论及学生作业分析,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都显不足。西方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专业发展不是由教龄来决定的,而是与教师参与合作性反思的程度相关,参与反思的程度高,教师发展的程度就高。

4.教师凭着直觉做教学科研,缺乏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在学校做调查时,一次与阮老师交流,她谈到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她想通过一些读书活动来改变这种现状,在她带的二年级班上开展“通过家校合作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行动研究”。我问她如何理解“阅读兴趣”?她说:“我也没有看书上关于阅读兴趣的定义,感觉就是喜不喜欢吧。”梅老师也在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的训练,但是对于什么是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何评价这些能力的提升等,她也没有清晰的认识。

越来越多的老师做教学科研,但我的研究发现,老师们仅凭着直觉做,没有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的指导。有研究发现,由于师范教育过程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师范教育中研究方法课程的缺失,使得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在研究方法上“天生不足”。

我做了一点小的尝试,给阮老师找了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和其他的研究文献。阅读之后她跟我说:“我读了这些内容,不仅明白了兴趣、阅读兴趣的概念,也对判断学生是否具有阅读兴趣有了初步的认识,即从阅读的主动性和阅读的持续时间来判断,这是兴趣的两个重要品质―――效能和稳定性。下个学期,我要根据这些理论来重新设计课题。”

我持续地给梅老师一些指导,她开始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来做,取得了一些效果。可见,教师发展尤其是做教学科研,需要得到外来研究者的理论支持。

5.“年轻的老教师”发展动力不足。在访谈时问到方老师,作为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继续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她反复强调,自己已经36岁了,在这个行业工作了18年,已经老了,在周围的同事中年龄比较大,所以不如年轻的时候有冲劲了。在学校做观察的时候,梅老师也多次跟我提到,说自己40岁了,学校不再要求40岁以上的老教师参加赛课、做课,也不安排她们带新手教师。根据我的了解,学校也不选派她们参加一些重要的培训活动。

小学教师这个行业,许多从业者都像方老师、梅老师这样,中师毕业后,17、18岁就进入教学岗位,当她们工作20年后,虽然生理年龄还没有到40岁,但是从心理上都认为自己太老了,提前把自己划入职业生涯的“晚期”,成为“年轻的老教师”。学校的某些制度,也将这些人划入了“老教师”的行列,使她们或多或少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机会。

“年轻的老教师”缺乏继续发展的动力。访谈时何老师谈到:“在我工作的第5~10年的时候,我在专业上的提升是飞跃。提升之后就感觉到完全够用了,慢慢地失去了向上的动力。然后感觉到在教学方面就是停滞不前……”

教师专业发展是动态的,处于相同生涯阶段的教师,有的表现出模仿或被动应付,有的是经验积累或重复型,有的是发展教学风格型,也有的是发展教学思想型。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不是简单地由教学年龄和经验来决定,还包括应对专业挑战、不断自我研究、发展智性知识和实践知识、具有改变的诉求和提高效能感的专业意识等因素,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师的发展。我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梅老师虽然也被列入“老教师”的行列,但是由于她自身的不断努力,依然呈现出向上发展的势头。而有的老师就处于停滞阶段。

(二)阻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

1.教师工作负担重、工作琐碎。在学校做调查时发现,教师每天在学校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工作,除了教学以及与教学相关的事以外,每天还要应对一些繁杂、琐碎的工作。例如,学生打感冒疫苗的事、学生体检的事、板报的事、学校楼道里展览学生作品的事、学生入少先队的事、秋游的事、各种收费的事,还要应付各种名目的检查,等等。这些工作消耗了老师的时间和精力。

其他的研究也证实了教师工作量大的事实。例如,对我国内地、港、澳、台四地教师工作量的调查表明,教师工作负荷重,每日工作量接近10个小时。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尤其是学生问题如安全、行为问题带给小学教师比较大的压力。这对于教师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2.校长的科层制领导风格。访谈时,尚老师谈到她先后换了几所学校,在其中一所学校有着特别的经历。那所学校等级森严,校长下面由各组组长负责,组长同时又担任学校的重要岗位职务。校长基本不下基层,基层教师的所作所为都由组长去汇报给校长,对于组长的汇报,校长深信不疑。这样的领导制度和领导风格,营造出一种要跟组长搞好关系、所作所为要迎合组长个人喜好的文化氛围,大家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人际关系上。科层制领导制度和风格,使得学校采用类似工厂的管理方式。尚老师说:“在那所学校里,老师们一直处于监督之下,月查、期中查、期末查,老师们应付这些事都应付不完。因为学校比较有钱,就用月效益来制裁老师,稍微有什么问题就克扣钱……我在这所学校工作的五年里成长很缓慢。”

没有校长的支持和关心,老师的工作和发展都会受到影响。任老师也谈到她在另外一所学校的“遭遇”。当年任老师所在的学校是包班制,有一天上午她上完四节课后,把学生安顿好了就去打午饭,就在打饭期间两个孩子打闹,其中一个的牙被磕了,家长后来就不断地找任老师交涉,要求赔偿还要她。任老师找到校长寻求帮助,校长却质问她:“你当时干什么去了?打饭这么一会儿的工夫能出事吗?”校长的态度让她感到心寒,后来她离开了这所学校。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篇5

关键词 土地征用;征地意愿;Logistic模型;失地农民

中图分类号 F2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1-0106-04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18

中国目前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当中,全国失地农民以每年200多万人的速度增加[1],据推测,若中国未来的城市化率达到50%,2000-2030年30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5 450万亩以上,失地和部分失地的农民将超过7 800万人[2]。政府征地行为具有强制性,而现实是对农民补偿少,缺乏合理完善的补偿安置机制。很多农民不愿意土地被征收,并由此产生抵触心理,往往导致维权上访等一系列问题[3],引发土地冲突,带来额外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对此,理论界对于征地制度改革也作了大量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目前对失地农民及征地制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明确公共利益、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补偿标准、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4-7]。而从农民的视角出发,对农民的征地意愿与征地制度的关系,以及影响农民征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显然,了解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农户征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征地行为和完善征地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南京市、江西省鹰潭市进行实地调研,探讨农民对征地的态度及影响农民征地意愿的因素,并进行模型实证检验,提出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未来的征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及农户调查统计描述

1.1 数据来源

在进行调研数据搜集时,主要考虑以下三点:其一,样本点所在地区在全国要具有代表性;其二,该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近年来发生了大量的土地征用行为;其三,农民征地反应强烈,政府和农民征地矛盾突出。鉴于此,课题组在城市化进程较快、征地矛盾相对突出的东、中部地区分别选择江苏省南京市和江西省鹰潭市作为调查的样本地区。

本次农户调研共获得401份调查问卷,剔除漏答关键信息及出现错误信息的问卷,有效问卷为382份,有效问卷比例达到95.26%。在所有被调查者中,53.9%的农户土地完全被征用,35.1%的农户部分土地被征用,仅有11.0%的农户土地没有被征用。

本次农户调查问卷包括四部分:一是被调查农民的基本情况,主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二是农户家庭基本情况,主要是家庭收入水平及收入结构等;三是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识,包括对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发

① 调查表明,农民对于农地出租权、耕作权、继承权、抵押权、农地非农化转让权的归属认识趋于一致:95%的农民认为自己拥有耕作权, 80%的农民认为自己拥有租赁权,77.5%的农民认为自己有继承权,75%的农民认为自己不拥有抵押权、农地非农化转让权。从逻辑上不难理解,土地所有权、土地增值收益权、土地征用谈判权是影响农民征地制度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展权等相关权利的了解;四是农户对土地征用制度的看法,主要包括对当前征地补偿标准、方式、保障安置措施等。

1.2 调研数据统计性描述

1.2.1 被调查农户被征地意愿及原因

在回答“在现行条件下是否愿意土地被征用”的382位调查者当中,有293位农民不愿意土地被征用,占调查总数的76.7%,仅有16.49%和6.02%的农民表示愿意或无所谓。农民不愿意土地被征用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被征后失去生活保障和补偿标准偏低,且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家庭收入越低的农户越不愿意土地被征用。这表明,对绝大部分农民特别是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以及家庭收入较少的农民来说,土地承负着比较重的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因此,如果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替代,如果土地征用补偿政策没有很好地体现土地的非生产性收益价值,农民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拥有的土地权利。

许恒周等: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农民被征地意愿及影响因素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1期1.2.2 被调查农户对土地产权的认知与土地征用意愿

调查数据表明,农民对土地所有权归属、土地产权完整性、农民土地产权谈判权这三种土地产权存在较大的产权认知差异①。在所有权归属上,认为属于国家、村集体、农民的比例分别为35.60%、25.65%、32.46%;在土地增值收益权归属上,认为属于国家、农民的比例分别为49.21%、23.56%;在是否具有土地征用谈判权上,认为有和没有的比例分别为35.34%和57.59%。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土地产权更多地指向农民时,农民不愿意土地被征用的比例逐渐升高,相对于认为土地所有权归属于国家和村集体的农民而言,认为土地所有权属于自己的农民更不愿意土地被征用;相对于认为土地增值收益权归属于国家的农民而言,认为自己拥有此项权利的农民更不愿意土地被征用;相对于认为在土地征用中有谈判权的农民而言,认为自己没有谈判权的农民更不愿意土地被征用。

为进一步分析土地产权内含变化对农民土地征用意愿的变化,在问卷中加入了提供不多的土地、提供社会保障、提高补偿标准、帮助农民培训、允许农民与政府讨价还价等内含着土地产权结构的要素。分析发现,如上述要素可以提供,70%的农民表示,如果提高农民对土地增值收益的分享比例,他们将改变土地征地意愿。这表明,农民能否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已成为影响其土地征用制度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地,当征地制度能给农民提供社会保障时,高达83%的农民愿意改变其征地意愿。这表明,能否提供社会保障是影响农民征地意愿的关键因素。

2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农民被征地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农民征地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本文将采用实证模型来验证各自变量对农民是否作出同意征地的影响。

2.1 模型选择及变量

本文研究的是农户对土地被征用的意愿,即愿意被征收,还是不愿意被征收,结果只有两种,“愿意”、“不愿意”。因此,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研究,将因变量的取值限制在[0,1]范围内,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回归参数进行估计。设计模型时,将农户是否愿意农地被征收为因变量,即0-1型因变量,将“愿意被征收”定义为1,将“不愿意被征收”定义为0。

以因变量为yi,自变量为xi,i表示自变量编号,建立农户土地被征收意愿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Logistic模型:

p=F(α+∑βixi)=11+e-(α+∑βixi)

在回归分析时,通常进行Logit变换,得到概率的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线性模型:

Lnp1-p=(α+∑βixi)=b0+b1x1+b2x2+K+bnxn+ε

上述模型中因变量代表农户被征地意愿,若选择愿意被征地,则因变量取值为1;若选择不愿意被征地,则因变量取值为0。模型中自变量代表影响农户征地意愿的各项因素。各自变量及含义见表1。

2.2 模型运行结果及分析

2.2.1 模型运行结果

本文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选定变量标准水平a=0.05,剔除标准水平a=0.10,同时,用发生比OR(Odds Ratio)解释模型中的变量,即Exp(B),它表示自变量一个单位的变化,或者相对于参照类而言,发生比的变化。

回归方程经检验,模型的Cox&Snell R2值为0.353,Nagelkerke R2值为0.462,并且通过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的估计结果详见表2。

表1 变量的说明

Tab.1 Description of variables

类别

Type变量名称

Variable变量定义

Description of variables农户户主特征年龄35岁以下=1;35-45岁=2;45-55岁=3;55岁以上=4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3是否具有非农劳动技能无非农劳动技能=1;有非农劳动技能=2农户家庭特征非农收入比重家庭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被征土地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1;重要=2;有些作用=3;不重要=4老人、儿童在家庭人口中的比重老人、儿童占家庭中人口的比重(%)农户对土地产权的认知土地所有权归谁所有国家=1;集体=2;自己=3征地权由谁决定国家=1;村集体=2;开发商=3农户对征地制度的态度农户在征地过程中是否有谈判权有=1;很少=2;没有=3农地被征后的用途公益用地=1;搞房产商业开发=2表征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地区虚拟变量经济水平低地区=1;经济水平高地区=2

表2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Tab.2 Results of parameter estimation

变量

Variable系数

CoefficientWald检验值

Wald testing显著性

Signi

ficanceEXP(B)年龄-1.143*4.2770.0420.428受教育程度1.563**6.3230.0281.653是否具有非农劳动技能4.256***8.8250.0122.248非农收入比重3.837***7.8430.0162.325被征地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3.436***7.2640.0233.854老人、儿童在家庭人口中的比重-1.683**5.3570.0465.36土地所有权归谁所有-1.205**4.8670.0353.543征地权由谁决定-1.372*3.7550.0462.467农户在征地过程中是否有谈判权-0.8672.1670.1123.550农地被征后的用途1.438*3.8240.0502.683地区虚拟变量1.542**5.8690.0382.866常数项-1.2432.3510.1370.2482loglikelihood50.634Cox&Snell R20.353Nagelkerke R20.462Sig.0.000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下显著。

2.2.2 结果讨论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是否具有非农劳动技能三因素分别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而且,年龄因素为负,说明,年龄越大,越不愿意土地被征用。这主要是因为年龄较大的农民恋土情结比较重,而且从受教育程度和是否具有非农劳动技能也可以看出,年龄越大的农民,受教育程度往往越低,也通常不具备非农劳动技能,而年轻人则相反,他们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非农就业技能,对土地的依恋比较小,更倾向于农地被征用。

非农收入比重、被征地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和老人、儿童在家庭人口中的比重三因素分别在1%和5%的水平的显著。只有老人、儿童在家庭人口中的比重因素符号为负,说明在农户家庭中,老人、儿童所占的比重越大,其对土地的依赖性就越大,越不愿意土地被征用。从非农收入比重来看,非农收入比重高的家庭比非农收入低的家庭更愿意土地被征用。从被征地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来看,被征地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越大,家庭越不愿意土地被征用,说明当前土地在农民养老中还起着重要作用。

土地所有权归谁所有、征地权由谁决定两因素分别在5%和10%水平上显著,且符号均为负。这说明,在农民的意识中,土地属于国家或征地权由国家说了算的意识较强的农户,比这种意识不强的农户更容易接受土地被征用。

从农地被征用后的用途来看,反而是越是用于房产商业开发的征用,农户就越有积极性,这主要是因为进行商业开发的征用要比为公益征地的补偿相对较高,这也说明了当前对征地农民的补偿偏低。

从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比经济不发达的农民更倾向于土地被征用。这主要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非农收入,而且其非农就业机会也相对较多,对土地的依赖性已经大大减弱。

3 结论与启示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征地意愿不仅受政治结构、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其他变量,如是否具有非农就业技能、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比重、被征地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地区虚拟变量等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年龄、老人及儿童在家庭中的比重、土地所有权归谁所有和征地权由谁决定等变量都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作用。农户在征地过程中是否具有谈判权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农户被征地意愿的影响因素众多,涉及家庭特征、当地经济状况、对征地制度的了解以及以后的生活发展等等,仅仅给予单纯的经济补偿并非合理安置失地农民的有效途径。政府仍需努力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同时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供就业培训、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增强征地后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让农民更好的分享城市化、工业化成果,减少农户对征地后可持续生计的顾虑。同时,对于失地农民身份的转变也应关注,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积极融入市民生活,适应市民身份,避免被边缘化。

此外,未来征地制度的改革还必须考虑到农民的土地产权认知,并根据农民土地产权认知调适征地制度,以提高农民对征地制度的满意度。进一步地,由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日益受到农民的重视,因此,在设计未来的征地政策时,要特别注意凸显农地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廖小军. 中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5:12-13.[Liao Xiaojun. Research on the Landless-farmers Problem in China [M].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5:12-13.]

[2]韩俊. 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应界定为按份共有制[J].政策望, 2003, (12):8-9.[Han Jun. Make Land Collective Ownership to Ownership on the Basis of Share [J]. Policy Outlook, 2003, (12):8-9.]

[3]刘杨, 黄贤金, 吴晓洁.失地农民的维权行为分析:以江苏省铁本事件征地案件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 2006,20(1): 16-20.[Liu Yang, Huang Xianjin, Wu Xiaojie. Behavior of Peasants in Protection of Their Own Rights Involved in Land Requisition:A Case Study of Tieben Incident [J].China Land Science, 2006,20(1): 16-20.]

[4]刘永湘, 杨继瑞. 农村土地所有权价格与征地制度改革[J].中国软科学, 2004, (4): 50-53.[Liu Yongxiang, Yang Jishan. Reform of Rural Land Ownership Price and Land Acquisition System [J].China Soft Science, 2004,(4): 50-53. ]

[5]赵锡斌, 温兴琦.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3, (8): 158-160.[Zhao Xiwu, Wen Xingqi. The Study on Protecting Interests of the Land-lose Farmers During Urbanization [J]. China Soft Science, 2003, (8): 158-160.]

[6]张合林.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6, (3): 6-16.[Zhang Helin. Economic Analysis of Land Acquisition System During Urbanization [J].Shanghai Economic Review, 2006, (3): 6-16.]

[7]钱忠好. 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对现行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分析[J].管理世界, 2004, (12): 50-59.[Qian Zhonghao. Land Acquisition: Equilibrium and Nonequilibrium:Economic Analysis of Land Acquisition System in China[J]. Management World, 2004, (12): 50-59.]

Land Expropriation Will of Farmers in Regions at the Different Economic Level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A Case Study of Nanjing and Yingtan

XU Hengzhou1 GUO Yuyan2

(1.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2.Institute of Social Policy, Jiangs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Jiangsu 210036, China)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篇6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119-02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于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至2010年底全国老年人口1.78亿,占人口总数的13.26%。“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增长至16%。面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新形势,为了构建全方位的老龄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1999年,有高职院校在全国率先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国约有二十多所院校(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培养专业化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对这些院校的调查发现,此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学校间存在较大差别。为使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实现零对接,强化校企合作,方便校际交流,特开展此项研究,探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及本专业教育领域专家两部分。其中,行业企业专家25名,分别为养老产业投资运营高层管理者、知名养老机构、老年产品公司以及专业养老网站等涉老企业高层管理者;教育领域专家25名,分别为开设此专业院校的教学主管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资深专业教师。

(二)方法

本研究共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行业企业调研及专家访谈

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及专家访谈,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岗位分布,归纳典型岗位,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将能力转换为学生学习任务,从而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专家函询问卷雏形。

2.课程设置现状资料收集及教育领域专家访谈

查询国内开设此专业的二十多所院校关于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宣传网页,并访谈部分院校本专业教育领域专家,收集整理本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现状的资料,对第一步骤中构建的核心课程函询问卷雏形进行补充,进而形成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专家函询问卷。

3.专家函询

专家函询问卷包括三部分:

(1)专家一般资料:

包括专家的学历、职称、从事本专业的年限等;

(2)专家判断依据调查表:

列出四个可能影响专家对本专业核心课程判断的因素,包括大、中、小三个等级,请专家选择;

(3)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调查表:

依据行业企业调研、资料收集、专家访谈所形成,共包括37门课程,每门课程分别采用五级评分法(5很重要、4重要、3一般、2不太重要、1不重要)计分。向专家发放函询问卷,函询问卷中附有致专家信,主要向专家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42份,有效回收率为84%。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专家函询结果

专家给予的课程项目等级分数为4分或5分,即视为该专家认同此门核心课程。将课程整理归类,按照专家认同率从高到低依次排列.

三、讨论

(一)专家一般资料分析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专家分别来源于行业企业和院校,即由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双方组成。专家涉及领域较广,包括养老产业投资运营、养老机构、老年产品公司、养老网站等涉老企业;亦包括院校教学领导、专职教师。因此,研究结果能够较好的体现企业人才需求,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零对接。函询专家83%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00%为中级及以上职称,可见专家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保证了函询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老年服务与管理是一个开设较晚的专业,至今仅有十余年的历史,国内涉老企业也是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后才开始萌芽。因此,专业人员相关工作年限普遍较短。本研究中,74%的函询专家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年限≥5年,已经属于有丰富经验者。

(二)专家判断核心课程的依据分析

1.我国养老产业需求分析

所有专家均认为,我国养老产业需求分析对其判断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影响较大。由此可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核心课程的确立要立足于本国市场,使人才培养规格与国内专业人才需求相吻合,与行业企业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相匹配,避免出现能力不足或偏差。

2.本单位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有近一半专家认为,本单位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也会对其判断专业核心课程产生较大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半数以上专家来源于院校有关。为节省人力成本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院校在开设此专业时,通常会根据原有专业及师资配置情况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核心课程。因此,许多院校本专业采取小规模化办学,每届学生仅有三四十人。这进一步限制了师资队伍建设和核心课程的调整。

3.国外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国内养老产业发展较晚,明显滞后于国际水平。因此,本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立足于本国,也要着眼于世界。95.2%的专家认为国外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对其判断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产生较大或中度影响。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也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例如,与我国毗邻的日本是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较为发达,而且文化背景比较相似,可为国内专业建设提供较多参考。

4.直观感觉

本专业领域企业的发展处于萌芽状态,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可参考借鉴处有限。各院校也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因此,一半以上的专家在判断本专业核心课程时受到自身直观感觉的中度影响。随专业的发展以及行业标准的逐渐建立,专家依据直观感觉判断核心课程的现象会逐渐消失。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

人是一个整体,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老年人也不例外。因此,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应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求。从老年人需求出发,依据本专业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将37门课程划分为老年人生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休闲娱乐服务、老年服务管理、社会工作和其他共六个类别。80%以上的专家认为“老年生活照护”等16门课程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9门课程属于生理健康服务类别,包括:老年生活照护、老年疾病护理、老年生理健康评估、老年营养及膳食指导、老年疾病预防指导、老年康复、老年病学、老年紧急救护、老年运动指导;2门课程属于心理健康服务类别:老年心理健康、老年心理咨询;2门课程为休闲娱乐服务类别:老年人际沟通、老年活动组织与策划;3门课程为老年服务管理类别:养老机构经营管理、居家养老服务、老年社区经营与管理;社会工作及其他类别中课程的专家认同率均低于80%。

四、结语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新形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根据目前市场需求的紧缺程度和发展趋势,本专业应定位在培养具有老年服务与管理综合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以老龄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老年人需要为宗旨,合理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老年人打造健康、幸福、快乐的老年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9,23.

[2]孙颖心,张开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12(25):1576-1577.

[3]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1,2,6.

[4]张广利,瞿枭.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特殊需求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2.

[5]王粤湘,邓小妮,何丽金.509名城市老人生活与健康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10(28):2037-2040.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篇7

1 为什么孩子们需要了解性和性知识

了解性知识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处理与性有关的情绪情感,以及青春期的同伴压力,帮助他们有能力掌管自己的生活,并拥有健康温暖的亲密关系。还可以保护子女远离待,以及避免变成待者。

家庭可以成为子女学习性知识的最有意义的场所。作为家长,我们如果从一开始就能让子女对性有正确健康的认识,那么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就会对我们树立基本的信任感,能够敞开心扉与我们畅谈他们可能遇到的困惑。

年轻人会主动避免伤害性的或有风险的性活动,只要他们:(1)对性有正确积极的态度;(2)明白自己要对自己的性健康负责;(3)清楚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来自家庭的教养;(4)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5)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比如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6)知晓自己的行为将会带来的后果;(7)与家庭、家长、学校等有密切的联系。

2 何时才是开始与子女谈性的最佳时间

最好在子女刚开始接触性信息的时候就开始。其实子女在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受这方面的信息。孩子会从家长的一言一行中认识和感觉自己的身体,比如当家长拥抱他们,跟他们说话、穿衣,教他们学说表示身体部位的语言,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反馈时等等。

但如果你现在尚未开始这一重要课题,不要担心,永远不会太晚。与孩子谈论性,尽量不要一蹴而就。最重要的是,无论何时,只要当孩子们希望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你能够以真诚开放的态度陪在他们身边。

3 该如何开口与子女谈性呢

有些家长希望能够跟孩子讨论关于人类繁衍和性活动等一系列神秘又美好的事情,但很多人苦于不知道如何开口,或者如何向孩子提起这些话题。其实,如果我们留心,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可以给我们灵感,启发我们张开口与孩子对话。

比如:一家人都爱看的电视剧中,主角可能正经历青春期的变化;我们的邻居或朋友可能正在孕育新的生命;大幅广告牌上的模特们,可能会引发我们对人体的思考――有些家长把这样的时刻称作“教育时间”(teachable moments)。花点精力找出这样的时间,你就能有很好的机会与子女来谈论性和性知识。在谈论之前,请先仔细考虑你希望讨论的话题,总结自己对这些话题的观点、态度,以及如何清楚地向子女传递这些信息。

当你考虑好要跟孩子讨论的话题时,一定把握住合适的机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有些警惕,可能会问“你为什么要问这些?”当然,关于性的话题,可能需要家长多些耐心,几次之后才能比较顺利。这里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帮助你和孩子更融洽的交谈。

有时候问孩子一些问题,是开启话题的最佳方式。比如你可以问:

年龄较小的孩子:你知道你身上的这些部位叫什么名字吗?你知道为什么男孩和女孩长的不一样吗?你阿姨怀孕了,你知道怀孕的意思是什么吗?

学龄期儿童:人体在青春期的时候会产生很多变化。你听说过这些变化吗?你的青春期都有些什么感觉?你认为人长多大就可以约会恋爱了?你周围的朋友有多少人在约会?你觉得人们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方式一样吗?为什么?

青少年:过去两年你身上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变化是你喜欢的,有哪些是你不喜欢的?你认为人到了多少岁就可以有了?到底要不要发生,该如何决定呢?你认为人到了多少岁就可以成为父母了?

4 当与孩子谈论性话题时感觉很尴尬怎么办

诚然,与子女谈论性,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但一定不要让尴尬等不舒服的感觉影响你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要保持开放、真诚的态度:(1)很多家长在这方面都是“新手”,以前从来没学过如何教给孩子性知识,这些家长可能会认为,我们在孩子面前应该是“万事通”。但其实如果孩子提的问题,我们也不知道答案的时候,可以简单的说,“我也不太清楚,我们一起来找找答案吧。”(2)在跟子女谈论性的时候,家长感觉到尴尬是非常普遍的。最好的应对尴尬的方法就是承认我们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可能会有些紧张或尴尬,你也可能跟我一样。不过都没关系――这完全正常。”(3)鼓励孩子进行性知识的探索。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性知识对孩子是有害的,会导致孩子过早的“尝禁果”。事实上,如果我们能跟子女开放的讨论性话题的话,他们是不太可能有过早的的。事实上,如果子女跟家长能够有效地就性话题进行沟通,可以推迟他们进行性体验的时间。(4)家长是教授儿童性知识的最好的老师。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希望从自己的父母那里而不是其他人那里学习到性知识。事实上,当谈到自己性态度和的重要人物时,青少年一般都会把父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5 应该和孩子聊些什么,什么时候聊比较好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性有不同的好奇点,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当然,注意力的广度也会不同。如果你五岁的孩子问你“生孩子是怎么回事儿?”你可能会回答说“生孩子就是小宝宝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如果你十岁的孩子问同样的问题,你就需要多回答一些细节,比如你可以这样开始:“在母亲的子宫里经过九个月的成长之后……”

青春期前和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会花大量的时间来思考自己跟周围的同学比起来是否“正常”。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至于要给孩子讲多少细节,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来决定。家长应该知道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知道与该年龄段相符的知识。

明确告诉孩子你对性的态度以及为什么。与孩子们分享你的价值观。很多研究都表明,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受父母影响最大。如果父母对避孕持积极态度,孩子将来在性生活中也会采取避孕。如果父母反对少年怀孕,孩子在青春期也不会出现类似的行为。

所以,花点时间思考一下自己的价值观、感觉和信念是否正确。因为你所传递的这些信息对子女来说非常重要。比如,“约会的时候永远不要相信男人”,这种信念就是错误的。你的孩子可能会意识到它的错误,她们或许不再听从你的意见,不再信任你所传递出来的信息。

请记住,孩子有很好的观察并学习的能力,所以在谈话的时候也请注意你的非言语行为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比如,给孩子热情的拥抱或亲吻,不但可以表明你与孩子的亲密,还可以表明你用开放的态度来诚恳地与他交流。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篇8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是社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我社区始终把计生工作纳入总体工作目标之中,一把手负责,其他主任分片包干,全面配合,健立组织机构,成立计生协会,充分发挥老党员、楼长、组长、协会会员的积极性,根据全社区共有九个自然院的有力形势,把收发室,门卫、服务网点、车库管理员作为我们计生工作的信息员、联络员、形成一个网络。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制,及时反馈各类信息。

二、抓好培训,宣传到位

提高了认识,建立了组织机构后,我们又注重抓好培训。培训的方式多样化,通过讲课,组织育龄妇女座谈,组织计生协会会员一日游,和文艺晚会等,提高社区的凝聚力。我们多次组织计生协会会员一日游。曾在棋盘山举办“婚育新风进万冢”座谈会,每年都围绕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世界人口日,男性生殖健康,贯彻《条例》等方面出一条街宣传活动,印制了《让婚育新风进万家》等多面条幅,充分利用社区广播站的有利条件,宣传科普知识,传播新的婚育观念,用社区的板报、墙报宣传节育措施,避孕方法,节育措施失败补救方法,让育龄妇女做好知情选择。我们在xx年6月5 日成功地组织了“亲情、友情、社区情”计划生育专场晚会,给很多独生子女,育龄妇女的才艺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组织广大群众参加文化广场和社区活动室活动,加强联系沟通亲情,经常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和文化活动,社区内有计生知识、科普知识图书角,社区购置了录像机、照相机等,大型文艺演出、一条街活动、旅游培训等都留下了珍贵的纪念照,社区创建了秧歌队、合唱团、太极拳队。文体活动非常活跃,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社区的知名度和凝聚力,使婚育新风进万家的口号人人知晓,提高了每个家庭成员的参与意识,倡导人类的文明进步,陶冶了人们的情操。现在多数育龄妇女能够用婚育科学指导规范自己婚育行为,她们即是新型生育文化的接受者,又是婚育新风的传播者,受益者。

三、优质服务,十进十送

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就是要在“新”字上做文章,在“进”字上下功夫,在“家”字上讲服务,转变育龄妇女的婚育观念,稳定低生育水平,每年我们都召开婚育新风大家谈座谈会向独生子女,双失业家庭,特困户,单亲家庭送温暖活动,为84户独生子女、双失业重病残疾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办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每逢年节将扶贫救助的钱物送到他们家中,关心他们的子女升学、就业等重大问题,积极为失业下岗人员找工作,实现再就业。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篇9

方法:利用问卷、体检及座谈等形式调查目前老年人患病等身体健康状况及老年人体育锻炼、社会交往等健康行为。

结果:120位老年人中,患病58(48.3%);老年人患病率最高为高血压,其次是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

结论: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卫生服务机构应重视老年人常见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健康状况 健康行为调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83-02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至200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14万,比重为12.5%,由此可见,我国已经渐入老龄化时代。农村老年人同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少,文化程度低,他们的晚年是否幸福,他们的健康及保健情况又如何。为此,拟通过调查本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及保健情况,以期了解农村老年人的需求,促进老年人健康,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将本地区按经济水平分成高、中、低3类,于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随机抽取120名老人,长期居住、具有本地户口、年龄≥60岁者。

1.2 利用问卷、体检及座谈等形式调查目前老年人患病等身体健康状况及老年人体育锻炼、社会交往等健康行为。

1.3 统计方法。应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逻辑纠错无误后进行数据统计。

2 统计结果

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的120名老年人中患各种疾病者共58人,占48.3%,见表1。其中患一种疾病48人(40%)。患两种疾病55人(24%)。老年人主要患病率最高为高血压,其次是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说明老年人患病与年龄有关系,随年龄增加,患病率也增加。因此,对老年人患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仍是主要的地区卫生服务需求之一。据报道老年人普遍收入较低,就医困难的原因中经济困难占首位(59.00%)[1]。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明,影响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是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和医疗卫生服务,其中行为与生活方式占60%[2]。加强健康教育、合理饮食、控制体重仍是老年人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提高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心理及精神健康、生活条件及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使老年人渡过高质量的老年期[3]。

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健康影响因素已由环境因素时代、医药因素时代过渡到生活方式时代,将健康的保障全部寄托在依靠药物和手术上,不是现代人期盼健康长寿的思维方式[4]。

参考文献

[1] 杨春.城市老年人心理和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江苏省为例.人口学刊,2011,187(3):80

[2] 郭雅娇.社区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干预[J].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0):1205

[3] 李朝阳,张颖,金太明,等.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认知的指导干预.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9,16(3):179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6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改革等原因,地区差异日渐悬殊,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农村地区既落后又贫穷,以致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资源稀缺,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这些都给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跟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鉴于此,本研究将结合新课标,在理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对广西梧州市、玉林市周边几所农村小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简单的成果,研究发现:广西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整体水平较低,且城乡差异显著。通过我们对广西玉林、梧州的几所农村小学的调研,并结合我们在市区小学实习时的观察了解,我们提出了关于提高广西欠发达地区小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对策:学校领导要重视口语课堂,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校内外资源资源来进行口语教学,平时多观看有关的教学视频,将训练学生口语这一教学内容渗透到每一门学科当中去;创设贴合生活的交际情境,教给学生日常生活与人对话的方法、技巧,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擅于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勇于表达的欲望,在学生取得进步后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鼓励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在生活上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态度,要求学生在交流中要文明用语;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阅读书籍、查找资料、参加培训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希望我们提出的建议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口语交际概念界定

孙汝建在《口语交际理论与技巧》一书中指出,口头语体是在面谈交际情境下产生的,它又可以分为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谈话语体是人们日常相互交谈的一种语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口语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口头语言、视听工具以及非言语因素(如表情、动作等)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活动,是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即时性的言语互动行为"。

2.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水平现状分析

2.1领导对课程认识不深。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知道,学校及领导方面对于新课标的要求是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更多地认为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该由语文老师来进行。在调查中有学生跟我们反映,校领导们的观念里,学生学好书本的知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才是学校办学的第一要义,至于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

2.2教师自身影响结果。大部分农村老师对新时代下对人才的需求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意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需要的是全面的发展。农村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只是让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就算国家实行的是素质教育的政策,但在农村的实施力度不够。我们分析产生的原因有:

(1)教师课程认识肤浅。大多数农村教师因为自身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不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特性,未深入研究该课程的理论基础。这样就容易导致对学生实施的教学指导不足、课程不能顺利开展、缺乏多样性的教学评价,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教育素养不足。教师自身缺乏研读课程标准的能力,在教学中过分倚重教材,缺乏批判创新精神,并且没有树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

2.3农村小学生自身原因。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课,有些老师也会注意教给说话的技巧和艺术并鼓励学生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发表意见,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的喜欢程度并不高,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发音声音小、口语表达不清晰,且他们较喜欢跟同龄人交谈,很少或者不敢跟老师交流。总结原因如下:

(1)农村学生比较胆小、性格内向。储备的词汇量不多,年龄较小,口头交流的经验不多,且多用方言进行交流,导致他们在口头语言交际时,出现了用词不当、语不成句、语序颠倒等现象。

(2)学生阅读量不足。在我们去的几所学校,其中只有两所学校有阅览室,就算有阅览室但藏书量也很少,学生除了学校发的课本很少有其他的阅读书籍,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宽,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语言材料的缺乏。

(3)家庭教育欠缺。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普遍缺少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的经验,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在农村家长的意识中,把孩子送到学校,那么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除了知道孩子的成绩,家长不用管孩子的日常学习。而且这些地区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忙于生计无暇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更别说是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2.4乡村人文环境的影响。

(1)方言与普通话的运用不恰当。学校的走道里虽然贴着"请说普通话"的标语,但整个校园说普通话的人却很少。不管是开会,还是上下级之间传达信息都是用本地方言进行。更有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使用方言进行教学,他们觉得用家乡话上课更易取得教学效果,并且这对于语言传承及地区有一定的意义。他们没有意识到,当学生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方言却很难起到与人沟通、传达信息的作用。

(2)课堂用语不规范,教学素材落后。口语交际的素材主要依赖于课本和老师的"旧经验",课后没有阅读来源,不能满足学生口语发展的需要。

3.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水平的途径

3.1对学校及校领导而言:上下重视,落实口语课堂。学校领导班子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学生。若是本校没有相关的人才或资料,应多鼓励学校的老师到有经验的学校进行参观调研、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平时也应多组织相关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3.2对教师而言:积极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充分课内外的有用资源进行口语教学,也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方法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如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向老师请假该怎样组织语言,到人家家里做客怎样有礼貌、文明地与大人交谈,等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榻萄素材,只要老师认真观察、细心发掘,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3对学生而言:认识到学会说话的重要性,自己有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欲望,在与人交谈时学会倾听,并能就对方的观点谈谈自己的想法,要学会在各种谈话情境中熟练运用谈话技巧,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1)学会倾听、学会专注。在与别人交流时尊总理解对方,听清别人所说的内容,不随意打断活插入,在别人说完后再进行交流应对,这需要学生的专注和文明懂礼。并且要培养孩子的专注习惯特别重要,小学生专注力集中时间很少,这样的学生在上口语交际课堂上也不会有很大的收获,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或要做什么,这样教师的引导也是没有发挥作用的。

(2)勇于表达,文明用语。由于家居住宅分散,性格孤僻,语句上的表达吞吞吐吐,不敢言语,害怕别人笑话。怕羞是低年级口语中的一大"敌"。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说脏话,不使用不文明的语言,这都有利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健康发展。

(3)提高交际应对的能力。"说话"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是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活动,谈话也要注意对象和场合,不能一概而论,这就考验一个人说话的智慧和应变能力。如果对方是同龄人,那就不必说太多的客套话,只需用正常说话的态度就可以。如果对方是长辈或者学校领导、老师,那就得多用敬语,说话要文明、得体。每天的生活都有变与不变的方面,说话也是如此。不管是在哪一种交际场景中都要根据对象和地点说出合适的话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4.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水平的方法

4.1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资源,积极发现有效的课外资源。教材是所有认知材料中最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水平,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相联系。对于难以购买其他学习材料的农村小学生来说,教科书极为重要,教师应对此多加利用。

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启明灯和引路人,应该及时鼓励和帮助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对他们的行为采用多样评价方法进行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发扬长处,改进不足。让每个学生多接触外界,给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生活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中去。

4.2以普通话为主要语言,允许方言参与口语交际。普通话作为我们的国语,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以说普通话为荣,而方言,就是我们的第二母语。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方言也可以作为辅助的教学资源,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引导学生正确文明使用者两种语言。

总之,卓越的口语交际能力能让一个人更容易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它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小学生都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任重而道远,应当作一个长期又伟大的工程来实施,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都提高重视,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那么一定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娜. 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都玉华. 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彭勇,张小华. 培养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2: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