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十篇

时间:2023-12-14 17:41:34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1

【关键词】消化内科;安全隐患;患者满意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和我国医疗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选择住院接受治疗。在消化内科中,因为高龄老人身体状况较差,合并其他疾病,护理中的安全隐患也相对较多。要确保治疗质量必须要做好措施,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本文以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护理安全措施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和安全组),每组60例,常规组: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为75岁,最小为60岁,平均年龄为(69.12±2.8)岁,患者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肺部疾病3例。安全组:男性31例,女性29例,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62岁,平均年龄为(70.34±1.8)岁,合并高血压9例,合并糖尿病13例,合并肺部疾病1例。通过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常规组采用一般护理模式,遵医嘱进行护理操作,对患者病情加强观察,给予相关的心理护理。安全组护理采用安全护理模式,降低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具体方法如下:①加强基础护理。对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护理技能强化,使他们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例如帮助患者翻身的技术、口腔护理技术、穿刺技术等等,以高标准的护理技术减少安全隐患。②优化轮班制度。在科室中实行新老结合的排班模式,资历较低的人力人员与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搭配,相互监督,减少护理失误。护士长不定期对病房护理情况检查,利用激励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③重视环境安全。保证病区环境的干净整洁,定期消毒,减少病毒传播,防止再次感染,设置防滑地面,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对医用器械做好消毒,防止器械二次感染。④饮食健康教育。消化内科老年人的护理中要提高对饮食护理的重视程度,让患者多吃流食,加强饮食安全,尽量避免饮食引发腹胀、腹痛现象。

1.3统计指标护理效果的对比主要包括跌倒、感染、用药错误、压疮。患者满意度评价有非常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三个标准。

1.4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软件SSPS13.0做数据处理,p

3讨论

3.1消化内科高龄老人护理安全影响因素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导致消化内科安全隐患多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危险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各项设施建设中没有考虑安全性,很多设施本身存在安全隐患,例如地面防滑性不好,老年人容易摔倒。另外一方面是环境空气质量不好,病菌较多,引发感染,对患者治疗产生不利影响。②管理因素。管理不到位是导致安全隐患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护理程序不规范、器械使用不合理、排班不合理等都可能造成护理中失误的出现。③患者因素。很多老年患者在治疗中不遵医嘱,对自身病情了解不够,擅自行动从而提高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

3.2加强消化内科高龄老人护理安全的意见①改善环境:要对病区环境优化,控制好床的高度,做好防滑设施,在危险地带设置警示标志,定期消毒,减少感染。②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在用药护理中要做好三查七对,保证药物使用的正确性,对各种意外事件能及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③加强安全教育: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护理人员也要针对病人进行安全教育,将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告诉患者,让患者加强注意,做好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杨长华.浅析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价与安全管理[J].大众健康(理论版),2012,11(9):316-317.

[2]于炳凤.消化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1):3224-3226.

[3]王亚楠,温揽月,郑琳静.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1(2):295-296.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2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这对在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巨大的影响。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大

1.2006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经过相关预测分析,我国将在2028年进入到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以上),从200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8年进入老龄社会,仅用时27年,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德国用时40年,美国用时71年,法国用时115年,相比之下,我国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2.由于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老龄人口激增,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也日趋严重。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口增多,据资料显示,城乡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1208万,占老年人口比重的6.8%,有部分自理困难2824万,占老年人口比重的15.9%。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比例为13.7%,其中79周岁及以下10.2%,80周岁及以上39.9%。以上数据说明,未来几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问题将显得尤为突出,社会对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会非常大。

(二)“未富先老”和地区差异

1.我国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的现象

我国于2001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但由于人口众多,虽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良好,人均GDP低,这种老龄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的现象就是“未富先老”。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这种老龄化发展速度与经济水平不同步的矛盾背景下,我国在解决老年人医疗、护理等方面的需求问题上就显得困难重重。2.我国老龄化现象还存在着地区差异的问题。其一,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其二,城乡倒置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往往造成老年人和少年人口留守农村,这会大大促进农村的老龄化进程。

(三)家庭结构逐渐缩小

我国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家庭结构逐渐缩小,出现大量的“四二一”、“四二二”的家庭模式,未来独生子女照料一个或多个老人的现象将会普遍存在。目前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如果仅仅依靠家庭养老,让子女承担老年人的护理工作,会让子女背上沉重的包袱,工作和家庭很难两全。总之,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加上我国家庭规模逐渐缩小等问题,老年人对医疗护理、日常照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无法保证老年人的权益,并且会影响到家庭和谐和社会安定,引发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我国建立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非常有必要。

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且人口众多,对于发达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需要借鉴但不能照搬,应当结合中国的世纪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上文所述的两种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单独在我国实行是行不通的。

1.美国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美国的商业保险模式是建立在美国较高的人均GDP和相对成熟的商业保险市场的基础之上的。若我国采取完全的商业保险模式,会有许多老年人无力支付高昂的保险金,放弃参加长期护理保险,无法解决整个社会老年群体面临的养老护理需求的问题。目前我国商业健康险在医疗保障事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太小,在这样不成熟的保险市场中建立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例如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全、道德风险高等。因此,在我国建立完全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不可行的。

2.日本、德国的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日本、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是社会保险,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内,有极高的覆盖率,这是建立在两国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之上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经济不够发达,若建立社会保险模式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会出现很大的困难。其一,国家和地方财政无法支巨额的护理保障费用;其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地区差异和城乡倒置的特点,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长期护理保险仅能保证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高质量的要求,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由于长期护理保险是强制性参加的,部分低收入人群可能无法负担保险费用。因此,在我国建立统一的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是不可行的。由于上述理由,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事业的发展不能完全按照美国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进行,也不能完全按照日本、德国的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进行。认为,应当在我国建立起以强制性护理保险为主,商业性护理保险为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1.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为主

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属于社会保险范畴,前文提到,由于老龄化趋势显著,城乡及各地区老龄化水平有差异等一系列原因,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十分有必要,认为,必须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到社会保险中来,才能保证所有老年人享有养老护理的待遇。但是,我国建立的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应当属于基本长期护理保险,有自己的特点:(1)范围广:长期护理保险应当覆盖城乡所有人口,满足其基本的养老护理需求;(2)水平低:我国经济实力不足,长期护理保险所提供的保障应当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水平相适应,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服务;(3)三方负担:长期护理保险费用应当由个人、社会、政府三方共同负担。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老龄化程度不同,在承担比例方面应当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在极度贫困地区,社会和政府承担大部分费用,个人承担较少费用;中等收入地区,单方承担比例大致相等。分别采取不同的缴费比例,可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

2.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为辅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发展迅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减弱,都导致老年人对于养老护理的需求增多,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保障的是最基本的养老护理需求,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及收入水平高的行业来说,这种护理保险完全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推出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可以给这部分老人提供更多地选择机会。作为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的补充,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出可以提高养老护理的水平,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以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为主,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为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既可以保证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和程度,又可以提高养老护理的水平。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应当建立起高层次的政府强制执行的全民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公民只承担少部分的保险费用,享受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

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日本的《护理保险法》为护理保险制度提供了法律规范和保护。青岛市在2012年出台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制度的意见(试行)》,规定了长期医疗护理覆盖人群、办理方式、护理保险资金来源、资格准入等内容,对于在青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积极的意义。我国应当尽快出台《长期护理保险法》等,明确长期护理的内容、运作方式、投资方式等,规范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同时,还要制定长期护理保险的行业法规,建立监督机制,明确管理部门,确保护理制度的实施效果。

(二)明确护理服务的等级划分

上由于护理服务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被保险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划分护理等级,对确定护理服务保险金支付额、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至关重要。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护理等级评定标准,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多选择的现代医护服务需求。我国应当建立适宜的护理等级政策,将护理等级科学细化。建立起专业的审查机构,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自理能力来评判老年人是否应当接受长期护理,接受什么程度的长期护理,应当缴纳的费用等等。在接受护理服务时,专业的护理人员应当及时记录老人的身体状况,定时测评,决定是否更改服务等级,以便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

(三)加快培育我国护理产业市场

医疗护理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生存发展的根本,我国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严重缺乏,无法保证护理服务的质量,这会导致长期护理服务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群体的需求,不利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我国应当加快配套服务设施的建立,提高护理机构数量和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满足老年人群体的需求。

1.健全护理机构,建立护理公司

我国长期护理市场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发展更多地护理机构,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各项服务。一方面,应当加强护理机构的设施建设。政府应当发挥作用,通过财政筹资完善医疗护理机构的硬件措施,给老人提供功能齐全、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加强护理机构的规范管理,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护理需求,制定规章制度、服务标准,力求护理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依靠市场之手,促进养老护理走向职业化道路,成立专业的护理公司。护理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可以促进护理机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最终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好地护理服务。

2.培训专业护理人员,发挥志愿者力量

其一,要强化医护人员的专业培养,建立起专业的服务队伍。例如在卫生院校开设长期护理服务课程或建立专门的护理培训学校,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对医护人员进行细致划分,明确医疗、康复、护理等各个阶段的服务标准,提高护理的效率质量;拓宽护理培训内容,加入心理培训课程,在护理服务中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心理慰藉。其二,建立长期护理志愿者制度,充分发挥志愿者力量。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纳入志愿者制度,一方面可以解决老年人精神养老的问题,年轻的志愿者可以极大的安抚老年人寂寞的情绪,充实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充实年轻人的生活,还能促进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进步。建立志愿者制度还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的护理服务与技巧培训,使他们能较为专业地处理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问题,二是建立志愿者服务“储蓄”制度,对于参加长期护理服务的志愿者,把他们的服务次数和质量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在他们年老后可以依据这些记录有限享有护理服务。这种制度会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人口老龄化在我国呈现出程度深、发展速度快、地区差异大和城乡倒置等特点,有必要在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会遇到极大的阻碍,这些阻碍决定了我国现阶段既不可能建立完全强制性护理保险制度,也不可能建立完全商业性护理保险制度。应实行以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为主,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为辅的护理保险制度。

四、结语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3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11月14日至16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万年的带领下,就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例”)的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集中听取了市政府及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住建局、卫计委、规划局、老龄办、医保局等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先后深入泰宁、沙县,听取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查看了市国德老年康养中心,泰宁县老年活动中心、和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县社会福利中心,沙县城北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庄园养老院、富口镇姜后村乐龄学堂、镇老年服务中心等,召开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养老机构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深入了解“一法一例”实施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一法一例”,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加强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推进力度,注重营造“政府主导、部门齐抓、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格局,积极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一)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切实加强老年人社会保障工作。目前,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持续提高,大病医疗互助范围逐步扩大,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有所减轻。符合低保和五保条件的困难老年人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逐步提高。重点优抚对象、“五老”人员生活补助标准有所提高。老年社会福利制度由特惠向普惠转变,高龄老人补贴实现全覆盖。

(二)老年人救助水平有所提升

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救助工作原则,逐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并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明确了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提供疾病治疗等供养内容。加大对经济困难和生活无着落老年人的救助、供养力度,在生活、医疗和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救助,将特困人员供养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衔接,老年人救助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养老服务工作积极推进

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实际需求,初步构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居家养老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专业养老服务组织,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医疗保健等服务;

在社区养老方面,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市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61个。在机构养老方面,加强农村幸福院、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机构建设,养老床位数量逐步增加,探索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全市现有农村幸福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624处,养老床位数达15031张。

(四)老年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加强基层老年学校、老年协会、体育组织建设,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重点开展以满足老年人求知、求健、求乐需求的老年教育活动。组织和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泰宁、沙县等地开办的乡村乐龄学堂,深受群众欢迎。

(五)政策支持步伐不断加快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十三五”xx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养老事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十三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齐短板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通知》等惠老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机制,贯彻落实“一法一例”,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宣传不够深入。一是社会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认识和理解不深,个别部门和领导对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推进力度不够。二是存在法律宣传盲区,部分老年人对自己的合法权益、优抚政策不了解,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养老服务工作发展不平衡。一是养老服务设施薄弱。按标准配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工作仍有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老旧小区,多数没有闲置房屋用于养老服务。社区“嵌入式”照料中心、社区养老中央厨房等项目刚起步,政府购买“线上+线下”居家养老服务标准比较低,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尚未开展。二是养老服务水平不高。受场地、人员、资金等因素制约,大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项目不多、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不高。目前开展的养老服务项目多数只是提供日常送餐、看护、打扫卫生等基础性服务,项目拓展面不大,且缺乏行业服务质量标准。三是养老服务能力不强。大多数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主要为四、五十岁甚至六十岁以上人员,且多为下岗人员或外来人员,普遍存在护理水平不高、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够稳定等问题。四是养老床位空置率较高。虽然我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总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在养老机构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空床率较高的情况,入住率不足50%,有的不足30%。

(三)医养结合难题亟待破解。一是对高龄、失能老人医疗护理保障不足。护理型养老机构的一些护理项目,如床位费、护理费等无法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二是家庭医生签约、社区用药和报销、医生多点执业等制度不够完善。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牵头部门尚未明确,工作推进缓慢。三是专业护理机构发展较慢。随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不断增加,对护理型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市仍缺乏专业的老年护理机构或康复疗养机构。

(四)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不够到位。一是子女不赡养老人,遗弃老人,打骂老人的行为依然存在;

以直销、传销、电信网络诈骗致使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是子女截留养老金、高龄津贴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政府扶助资金难以起到实质作用。三是老年人渴望子女亲情慰籍、社会价值认同等精神方面的需求远不能够得到满足;

“空巢”、独居老人不断增多,不同程度造成老年人精神生活贫乏,心理健康较差。

(五)老龄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基层老龄工作机构与队伍建设比较薄弱。部分乡镇没有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一般依托在老年人协会,从事老龄工作的人员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影响老龄事业的发展。二是部门工作合力不足。法律赋予政府的职能分散多个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未能形成整体合力。三是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工作经费没有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三、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一是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推动老年人法律法规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增强全体公民自觉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意识,帮助老年人提高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和道德环境。二是大力倡导尊老、敬老、孝老的社会风尚,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敬老道德教育,强化道德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对家庭成员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规定的宣传,促使全社会正确认识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推动家庭落实赡养、扶养责任,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加大关爱力度,着力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健全完善老年人精神关爱制度,培育发展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队伍,积极探索和实践关爱方式方法,努力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精神关爱服务。

(二)强化养老服务能力建设。一是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养老设施规划,充分发挥现有养老设施作用。加强福利院、敬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有偿服务和志愿者公益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二是完善和落实发展养老服务业在用地、税收、财政、金融、床位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推广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运营模式,逐步形成跨行业、广覆盖的养老服务产业集群。三是加强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加强对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培训,支持引导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大力培养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大养老服务就业扶持力度,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三)加快推进医养结合。一是加大医养结合的研究探索力度,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与医护服务的便捷对接。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专科和老年病门诊,增加老年病床的数量,配强专业医护人员,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和康复需求。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将其作为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鼓励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合作,委派医生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一站式服务。三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开展居家护理服务,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让老年人能够就近享受到较高水平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康复治疗服务。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4

关键词 高龄老年 皮肤癌广泛切除 围术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53

对高龄老人头面部皮肤癌根治术围术期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使高龄老年平安度过了围术期。

临床资料

2005年8月~2010年8月收治高龄老年患者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72~94岁。临床病状:头皮肿瘤坏死2例,耳后皮肤溃疡出血3例,面部菜花状肿瘤19例,颞部头皮皮肤癌2例。患者均手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为鳞状癌,9例为基底癌。

围术期护理

⑴术前准备:①一般准备:由于高龄老人伴发病多,病情复杂,病状不典型,病史诉说不清,免疫功能低下,听力下降,记忆力差,骨质疏松等原因,应予术前各项心电图、X线检查,同时留陪人1名,保证患者的安全,防止跌倒。密切观察患者的异常行为,给予患者清淡、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高龄老人应防坠床,保证患者充足睡眠,为手术做好基础准备,提高高龄老人手术的耐受性,糖尿病是老人最常见的疾病,因麻醉及手术创伤后引起内分泌改变,因此在术前合理的调节和控制饮食,减轻胰岛负担,降低血糖及尿糖,病情稳定后,才行手术治疗。②皮肤准备:大多数高龄老年因头面部肿物,常用敷中草药,贴膏药,因而术野皮肤胶布痕迹,药渍滞留。高龄老年皮肤松弛,面部皱纹多,清洁术野皮肤时应绷紧皮肤,用电油涂抹,动作轻,避免擦破皮肤,头部肿瘤应剃头。③心理护理:希望延年益寿是老年人普遍的心理状态,老年人一旦生病,就希望尽快痊愈,特别是高龄老年,一旦听说手术,他们就会产生恐惧,悲观情绪。住院治疗费用多,加之躯体所经受的各种不适,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及时发现心里问题,顾及老年人的尊严,尊重其习惯,让高龄老年感到亲切,消除不良情绪,使患者对疾病治愈希望,对手术充满信心。

⑵手术后护理:①生命体征监测:高龄老人由于组织器官及其功能逐渐衰老,组织修复及机体恢复能力差,且多伴有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术后应予心电监护,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当麻醉作用未完全消失时,机体保护性反射未完全恢复,且高龄老年肺功能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应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及口腔分泌物。②各引流管护理:皮肤癌根治术切除范围广,术后需放置引流管、留置尿管,正确应用引流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和扩散,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因此术后对引流管的护理极其重要,要经常巡视观察,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特别是术后24小时内。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长短适中,以患者在床上自由活动而引流管不被拉出为标准,过长妨碍引流,过短影响患者床上活动。③切口护理及皮瓣护理:注意切口有无渗血,敷料是否脱落,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高龄老年面部切口多暴露,血管丰富,要用酒精棉球擦拭,保持清洁干燥,促进切口愈合,切口疼痛可适当予止痛药物。高龄老年由于血循环差,生理代谢下降,行皮瓣移植术的患者,需密切观察皮瓣颜色、温度、质地,如颜色苍白或青紫,局部变冷应及时处理,术后前3天,去平卧位,头部严禁扭动,以利于皮瓣的血液循环,使其成活。④用药护理:由于高龄老年器官的老化,肾功能的减退影响。肾脏对药物的排泄量,易造成药物对肾脏的毒性反应,因此高龄老人用药的剂量一般比成年人低,护士应熟悉药物的治疗作用,毒副反应及药物之间的相互化,了解高龄老年用过何种药物,有无不良反应。同时,高龄老人心肌细胞萎缩,心脏应激能力下降,易发生心功能不良。应控制输液速度及量,减轻心脏负担,液速50~60滴/分为宜。⑤健康宣教:高龄老人多伴听力下降,视力下降,认真做好老人的健康指导,应一对一交流方式,还应做好家属健康宣教,鼓励和指导家属参与护理,为患者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打下基础。

结 果

26例高龄老年均治愈出院,未存在护理问题及并发症。

讨 论

高龄老人头面部皮肤癌根治术,治愈率高,术后恢复快,是与术前术后护理相关的。总之,针对高龄老年头面部皮肤癌广泛根治术的临床特点,做好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保持引流管通畅,做好围术期相关心理护理,是高龄老年护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5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部署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结合我镇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镇基层老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措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强化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落实老年人的养老、医疗、优待等政策,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文化、教育等服务都要不断加强。因此,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优良传统,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老龄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牢牢把握推进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三大主题,进一步加强我镇老龄工作机构建设,使各项涉老优待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氛围得到进一步提升。我镇老龄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全力打造与我镇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老龄工作新格局中。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老人。以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老龄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紧密结合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老年人需求,满腔热情为老年人服务。二是坚持宣传教育,营造环境。充分利用广播、报刊、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广泛宣传敬老养老助老的典型事迹。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爱护老年人的良好氛围。三是坚持依托社区、村的阵地因地制宜开展活动。立足实际,以社区为平台,开展居家养老、爱心护理等为老服务工作,建立与经济社会水平相适应、与老年人需求相一致的居家养老服务机制。

(三)目标要求。一是努力构建社会化养老机制,老年人的问题在基层得到基本解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二是动员和组织老年人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激发老年人的生活情趣,使他们成为社区、村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三是着力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促进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及其他人群之间的代际和谐、和睦相处,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标。

三、把握基层老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有一所功能较为齐全的老年活动中心,村、社区有老年活动室。不断加强老年人活动阵地建设。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形式多样、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不断满足城乡老年人的文化娱乐需求。

(二)高度关注特困老年人基本生活。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解决城市“三无”老人、下岗失业人员家庭老人、零就业家庭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特困老人的生活困难,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社区、村要加强老年人的动态管理,准确掌握老年人基本生活情况,建立特困老年人档案,落实各项救助措施。对特困老年人被告定点定人定时的探视救助制定,要把特困老人家庭及时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予以重点保障。在危房改造和灾民建房项目上要优先考虑特困老年人的住房。鼓励社会人士送温暖、献爱心,向特困老年人提供物质捐赠,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养帮扶活动。

(三)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强化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意识,增强自觉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意识。要维护好老年人的财产权利,在涉及家庭财产分割、继承等问题上维护好老年人应得份额。村、社区老年人协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听取老年人意见,反映老年人诉求,解决老年人问题,维护好老年人的民利。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坚决制止,为城乡困难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基层调解组织对涉及老年人权益的纠纷要及时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深入组织开展“银龄行动”。老年人的优良传统、良好作风、崇高精神、丰富经验,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资源。要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支持老年人参与关心教育下一代、宣传科学知识、宣讲法律政策等和谐社会建设活动。支持老年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服务业等经济活动。要不断拓展活动领域,为老年人创造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重点组织老年知识分子、老年科技人才参与科技扶贫、医疗救助、教育后代等活动,推动“银龄行动”深入开展,促进老有所为。要搞好调查摸底,做好老年人才数据库建设工作。

(五)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有益的老年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保证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要在开展好经常性社区、村老年文艺活动的基础上,把老年人凝聚在一起,让老年人带动老年人,互相帮助,自娱自乐,充分展示广大老年人与时俱进、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础老年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站点的活动,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老年大学要拓宽办学专业,提高实用性和趣味性,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培养一批老年文体骨干,创作一批优秀作品,提升老年文体娱乐活动的水平。

(六)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坚持“巩固、提高、发展”的原则,按照“广泛、深入、持久、规范”的要求,深入开展老龄工作创先活动。要积极探索新路子,寻求新载体,创造新特色,争取老龄工作的新进步和老龄事业的新发展。要认真做好创建“敬老模范乡镇(村、社区)”的自查评估和完善提高工作。表彰奖励一批“敬老好儿(女)”、“好公婆”、“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及老龄工作先进集体。通过争先创优活动,树立和推广典型,推动老龄工作上台阶。

四、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保障措施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6

一是启动第三轮创建敬老模范县(市、区)活动。制定《四川省第三轮创建敬老模范县(市、区)活动实施方案》。重点做好农村和社区老龄工作,加强老年服务福利设施、活动场所建设。同时开展创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和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个人活动。

二是加大老年维权工作力度。配合省法制办开展《四川省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条例》修改调研。多种形式宣传修订后的《老年法》。配合开展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

三是深入开展居家养老调研工作。针对特困老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大力推广成都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做法和模式,选择一至两个市进行试点,逐步形成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老龄化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

四是强化老龄宣传工作。继续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筹备成立“四川省老年艺术团”,积极参加全国首届“老年艺术节”。继续在“重阳节”期间开展慰问贫困老年人活动。充分发挥《晚霞报》等宣传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

五是进一步推动老年大学(学校)的发展。继续开展老年大学(学校)示范校达标活动。把发展100所老年大学(学校)的任务分解到市、县、乡(镇、街道),实行量化管理。启动建立远程老年教育的调研工作。

六是整体推进“银龄行动”。在省内立足各地实际,以“银龄援农”为主题,推动“银龄行动”向基层发展。抓好川浙两省“银龄行动”年度任务的分解,加强协调、督促检查,确保完成。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护理资源,老年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10—0080—02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护理工作在医疗行业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日益凸显,如何利用好护理资源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障问题,让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是卫生行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地域辽阔,占全国总面积的1/6,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近几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经济增长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然而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不断加剧,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少问题和压力,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将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1 新疆人口老化的特点

1.1老龄化总体水平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新疆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又是多民族杂居,使得人口问题更加复杂化。这些因素导致了新疆地区老龄化趋势具有较大特殊性。2008年中国社科院的人口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以新疆最低。这份全国人口调查表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51%,而新疆只有5.43%,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的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在新疆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区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相比,10年共增加3353823人,增长18.17%,年平均增长率为1.68%。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50269人,占6.19%,同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52个百分点;比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1.66个百分点。新疆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呈现增长趋势。

1.2农村老龄化高于城镇新疆地区60%以上的老年人口生活在农牧区,加上多数青壮劳动力流向城镇,使得新疆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快于城镇。

1.3少数民族老龄化人口数量高于汉族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近60%,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数量也相对多。他们之中很多人未接受过汉族语言教育,很多存在着语言沟通障碍,文化水平低,经济水平相对贫困。

1.4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乐观由于城乡卫生条件限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异较为明显。尤其少数民族老龄人口多聚集在南疆、北疆经济不发达地区,语言沟通障碍,信息和知识的缺乏,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医护人员缺乏,健康状况更不乐观。

2 全疆护理资源现状

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患者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体现,护士不仅是保障医疗的正常运转的中流砥柱,更将成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医疗保障。

护理人力资源现状:根据2011年新疆年鉴中的数据表明,截止2010年底全疆注册护士人员(含兵团系统)44238人,平均每千人护士数为2.04人。护士的增长从2006年的32119人增长至2010年的44238人,5年间增长了37.7%。但是专门从事老年护理和社区老年护理的专业护士数量有限,接受过老年专科护理培训的护士寥寥无几。

护理教育资源现状:全疆各地州、市开设护理专业的院校共有17所,其中高等教育院校5所,设有本科和研究生护理专业的院校只有2所,中等护理教育学校12所,由于新疆以开设中等护理教育为主,开设高等护理教育较晚,这种以中专为主体的招生结构直接影响在职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并导致护理人员学历偏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专门从事老年护理的研究人员和教职人员也是凤毛麟角。

3 人口老龄化的护理需求

3.1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于特殊的生理原因,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发生改变,具有抵抗力下降,患病率高,慢性病患者增加,日常生活能力逐步丧失等特点。老年慢性病患者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家中,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由于慢性病患病率增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虽然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了,但带病存活期较长,生存质量相对较低,医疗、护理、保健成为老年人最为突出与重要的需求。

3.2老年住院患者增多,所需专业护理人员相应增加: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致住院人数增加,且病程较长、康复慢,需要护理人员提供大量服务,增加了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需要大批的专业护理人员。

3.3加强疾病预防,降低医疗费用:由于老年人患病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其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高,故努力做好老年人疾病的预防和对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服务,以增进老年人的健康并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将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4 讨论

针对新疆地区人口老化的特点和护理资源的现状,提出以下护理对策。

4.1加强专科老年护理队伍建设

系统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并开展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迎接人口老龄化,促进健康老龄化。一方面,在高等医学院校护理本科中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加强老年护理工作的实践和科研;另一方面,组织全疆各地州在职及社区护士广泛参与“老年专科护士”的培训,培养社会实用型的老年护理人才,以适应老龄社会的需要。

4.2加强农村和边远地区护理队伍建设

由于新疆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镇,人口数量也较大,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较大,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采取调控政策,鼓励广大护理人员积极投身农村、南北疆从事护理工作,加大老龄人口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4.3改革护理管理体制,探讨适合本地区的老年护理管理模式卫生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应重视老年人口的卫生保健需求,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配置比例,贯彻向老年护理、全科护理倾斜的政策。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护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护理管理和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政策。

4.4重视民族护理人员的培养和教育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8

【关键词】高龄患者护患沟通人文关怀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e Care in the Aged Paients

Yuan MeiJia Hongli

【Abstract】Purpose:By studying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ged patients,cve try to improve the quzlity of nurse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tients and nurses and the quality of nursing.Method: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tients and nurses and improve the humane care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tients and nurses.Conclusion:Improv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tients and nurses and humane care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Key words】humane careaged patients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tients and nurses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不断完善的卫生保健事业,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严重,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与护理已成为每个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一个课题,人到老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对疾病和健康问题也变得十分关心和敏感起来。

1高龄患者的心理特点

1.1生理机能减退:视觉、听力、嗅觉、味觉、痛觉、触觉、睡眠、消化功能都出现了退形性变化。

1.2智力减退:智力减退的特点:近期记忆明显减退,远期记忆增强,新事物学习困难。

1.3情绪、行为及性格改变:高龄患者常出现焦虑、内疚、忧郁沮丧,认为自己有病,给社会家庭和他人增加负担,产生悲观厌世的念头,诊疗中不配合,人到老年,随着社会角色及生理、病理、环境的改变易生感慨,会出现心理的变化,变得固执,守旧,不易接受新事物。老年人依赖家属、亲友的照顾,入院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好转或缓解,对医护人员产生依赖心理。

2护患沟通要求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护士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精湛的专业技能,操作时要做到一丝不苟,做到稳、准、轻、快、机敏、果断,清除病人恐惧心理,使病人获得安全感,信赖感。护士要有端庄的仪态,文雅的举止,自然大方和善的表情,以使病人获得美感和安全感,而任何媚俗、粗鲁的举止都会引起病人的置疑和反感,护士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不良情绪对病人的影响,学会控制自己,工作中始终要以平稳、乐观、饱满的精神状态感染影响病人,进而给病人以积极的暗示,护士应容忍病人的烦燥,容忍他们的责备。

3护患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3.1随意改变话题:在与高龄患者交谈时护士随意改变话题而阻碍高龄患者谈论的主要问题,使高龄患者感到护士不理解他的感情,将影响沟通效果。

3.2过分强调自己的意见:不理解高龄患者当时的真正感受。

3.3错误或不适当的保证:护士的主观愿望是让高龄患者高兴,但是由于不注意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新,所以在解答高龄患者提出的问题时,说一些错误的,不恰当或不负责任的话。

3.4匆忙地作出结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护士往往试图尽快解决高龄患者的问题,但抓不住问题的实质,造成所问非所答,使高龄患者更加忧虑怀疑。

3.5不恰当地告诉高龄患者的病情影响病人的情绪。

4加强人文关怀以达到护患沟通的效果

人文关怀是医院在给患者治疗、护理的同时,为患者提供精神的、心理的和情感的服务。把患者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且生活在特定环境之中的人,最大限度满足疾病之外的要求,人文关怀的内涵包括,对人信念的秉持,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人格,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和重视,护理人员工作的重点不应只是简单的接待患者和机械的操作,而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真正了解临床情景,观察患者情感,针对患者的实际需求,提供适合个体的护理服务。

4.1入院接待:根据高龄患者的特点,年老多病,力不从心,行走不便,护士应用轮椅或搀扶患者入病房,先将患者安排在病床上休息,再为患者做入院评估,介绍环境,及进行体温、脉搏、血压的测量,对患者要视年龄、职务给予正确的称呼,例如:首长、叔叔、阿姨等,不能号或直呼其名。

4.2患者住院期间:住院期间,为了让患者在心理上、精神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护士要克服各种困难,经常与患者沟通,问寒问暖,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尤其近期我院试行健康教育输液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为患者介绍自己,问患者是否要去卫生间?打那个手?液体输上后告知患者滴速,大概多长时间滴完患者滴的是什么液体,并告知患者输液过程中手不能上下活动,拔针时告知患者按压血管的方向及按压时间,使患者在住院期间感觉到护士象亲人一样温暖。

4.3出院送别:当患者出院时,护士到床边看望患者,并作出院指导,嘱患者“按时服药”“请多保重”“请定期门诊复查”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身心愉快。

参考文献

1韩樱.人性化护理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7-9-(2)25期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9

【关键字】3H护理服务模式;髋部骨折

【中图分类号】R274.1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14

近年来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模式逐渐走向老龄化,因此老年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高龄髋部骨折是常见老年性疾病之一。[1]髋部骨折的高发部位主要有股骨粗隆下,股骨粗隆以及股骨颈。[2]据统计股骨颈骨折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可达到68%。对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其中40例患者采用3H护理服务模式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效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主要情况如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是88岁~100岁,入院经临床诊断后确诊为股骨颈骨折患者34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26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20例;在手术处理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患者,36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24例,股骨粗隆下切开复位固定患者20例。住院时间为7d~21d(14.28±3.76d)。将此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为4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职业等一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治疗过程中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采取3H护理模式方法。

1.2.1.1宾馆式服务将医院的服务模式转向宾馆式服务模式,向星级酒店宾馆以及航空礼仪学习借鉴其服务模式,提升护士以及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在平日的治疗过程中,首先要以患者作为第一位,上岗时注意淡妆,讲普通话。服务时要主动,时刻保持站立微笑。对待患者要有爱心,耐心,诚信。在病人来了的时候要主动问候,关怀体贴病人。对于高龄患者,要使用敬语,避免直接呼叫其姓名。时刻关注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及时对患者的不良心理进行心理排解,减少患者的不安,焦虑。

1.2.1.2家庭式服务 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要尽量使患者有家的温暖,使患者有一种归属感,老年人会有一种孤独感和不安,时间长了可能导致心理的疾病,影响治疗效果。针对以上老年人的心理性格特点,医院应塑造家庭氛围的,从以下一些小事做起,例如在重大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提供一些节日的食品,赶上患者的生日,集体为老人办一个生日的宴会等等。

1.2.1.3医院个体化服务 针对患者的自身的病情,为患者量身打造不同的治疗措施。了解各个患者的性格情况,心理需求,病情程度和个性需求。从而提出患者的个性化的理疗计划。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要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

1.2.2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总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

1.2.3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使用t检验,当P

2结果

2.1Harris髋关节总评分

2.2患者满意度

2.3患者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40 10.08±2.63 6(15)

对照组 40 14.29±3.08 9(30)

P

3讨论

3H护理模式主要由以下3个方面组成:家庭式服务,宾馆式服务和医院个体化服务。[3]其理论基础为马斯洛的人体层次理论,基础为整体护理,在各层次使得患者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得到全新的护理服务,在临床治疗中可以得到更好的疗效。3H护理模式的主要理念主要是将病人作为治疗的核心,使患者在医院治疗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全体医务人员将患者作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4]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患者为高龄人群,由于年龄较高因此身体机能下降,在手术后的恢复较慢,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也较多,同时高龄患者大多反应较迟缓,因此在手术后的护理方面的配合的默契程度自然不高,对患者的预后增加了难度,因此选择良好的护理模式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5]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的40例患者采用了3H护理模式进行治疗,通过与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髋关节总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说明3H护理模式在临床治疗方面的效果令人满意,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出现,提高了疗效。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实行人性化的治疗手段,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治疗方案,以人为本,关怀患者,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体会到温馨,有效的缓解医患矛盾。加快了疾病恢复的进程,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3H护理模式在临床上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护理中效果较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东梅, 姜文彬, 夏海鹏, 等. 3H 护理服务模式在超高龄髋部骨折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中旬版, 2013 (9): 2897-2898.

[2]宋世锋, 姚伦龙, 张熙民, 等. 高龄患者髋部骨折的治疗 (附 149 例分析)[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 9(7): 633-635.

[3]刘洁珍. 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探讨[J]. 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6): 15-16.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10

关键词: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老龄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102-01

我国人口众多,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就逐步的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不断增多,加上国家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子女数量的减少,使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和护理问题突显出来,养老形势严峻。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是我国养老制度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针对我国的老龄化国情和现有长期护理保险的状况,建立科学完善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对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构建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1)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就进入了老龄化。老年人口剧增,尤其高龄化和生活能力弱化的老年人数量高速发展,使我国对老年人的生活和护理需求加剧。老年人口数量到2009年年末,60岁及以上老人的数量已经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2.5%,其中有11.4%的老年人超过了80岁,并且每年呈现大数量的增长。预计到2020年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量的17.17%,届时超过80岁的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3000万人。到21世纪中叶,预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数量以上。数据反映着我国老龄化的严重现实,这种现象将在我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剧,直接反映出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正在不断的加大。(2)家庭结构的变革,使家庭功能减弱。我国传统的养老都是以家庭的形式来进行的。传统以来,老年人多由子女来进行养老和护理的义务。但是我国几十年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的家庭增加,家庭的规模和结构都有所改变。到2005年,我国的空巢老人数量显著增多,尤其是个别大中型城市,空巢老年家庭的数量达到了老年家庭的70%以上。独生子女的压力也不断增加,养老负担的加重也使子女对老人的养老任务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使养老的社会化需求加重。(3)医疗护理费用的攀升,养老经济压力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医疗费用也呈现了快速的增长趋势。医疗和护理的费用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上涨,很多普通家庭已经不堪重负。到2010年我国的人均医疗费用比重占家庭人均收入的7.5%左右,看病难看病贵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老年人的就医费用占医疗费用的80%的比重,高额的医疗费用是养老的经济压力巨大,而我国现有的保险制度只提供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不能保障长期的护理费用。因此,构建针对老年人长期护理的保险制度成为一种社会养老的重要需求。

二、国外发达国家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经验借鉴

在美国,长期护理保险采用商业保险的模式。投保的方式采取居民自愿的原则,保险多个种类的划分,可以满足社会中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需要。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示范法规将保险公司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从最低标准到投保享受的权力都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

在日本和德国,长期护理保险采用的社会保险的模式。日本的投保方式是强制性的,以公平性为原则,使全社会的老年护理得到全面的覆盖,社会福利性突出。但是因为缺乏一定的灵活性,符合社会整体的需求,但是对于高层次人气的护理需求不能使其满足。德国采取强制性和补充性相结合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是多种层次的需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也减轻了政府在养老护理方面的财政负担。

三、构建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现状,通过对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对于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构建,可采用社会 保险和商业保险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满足多层次多需求的保险体系的建立。

(1)建立社会基本老年长期护理保险。1.保险的筹资。根据我国老龄化社会现实的需要,建议将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加入到社会基本保险体系的范围。在资金的筹集上以部分积累的模式进行长期护理保险资费的征收,费用由政府、单位、个人来进行共同承担。如果企业、个人因特殊原因或者贫困家庭的经济困难,对保费无力承担,政府应提供相应的保费的补充。费用的缴纳直接从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的缴费账户中进行相应比例的扣除,无需单独设立账户,个人缴费比例依然以薪资比例来计算。2.保险的运营。社会基本老年长期护理保险运营建议采用政府集中的管理模式。以保持基本收益稳定增值为原则,采用银行存款、国债发行、股票基金等多投资渠道相结合方式进行投资。同时,也可以采用信托的方式,将资金投入于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以多种投资渠道的综合运用来保证投资的稳定收益。可构建专门的基金机构,建立有效的全面的管理体制,加强法制建设。3.保险的偿付。保险的偿付方面可采用年金偿付制度。设立基本的偿付条件,如:投保年限,退休年龄,失能等级等。以医疗机构开具的失能鉴定书为主要依据申领保险金。(2)建立商业性老年长期护理保险。1.投保条件限制。现有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存在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多对年龄进行限制。建议放宽年龄限制,将投保条件放宽,既可以提高经济利益的获得,又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真正实现保险的价值。2.责任范围的认定。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责任范围的认定首要条件在于承保于投保人因接受各种医疗性质所产生的个人护理任务而产生的长期护理费用。个人护理任务包括家庭护理,委托机构护理以及后续的康复等。持续护理的时间在12个月以上。自我过时和不良习惯造成的特殊情况不在承保范围之内。护理的类型不同所对应的保险额度也不同。3.支付的方式。可采用服务和现金相结合的支付方式。现金支付又可分为年金支付和一次性留余支付。服务支付是指直接根据投保人的需求提供护理服务的方式。这种方式针对性较强,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制体系,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完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综上所述,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和健全,是符合我国老龄化国情的需要,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负面社会影响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的养老问题开辟新的道路,真正的实现老有所养,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荆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J].保险研究,2010,4: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