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区别十篇

时间:2023-12-13 17:52:15

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区别

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区别篇1

城市形态是城市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以往的城市形态研究多侧重于城市平面形态研究,如城市形态指标计算研究[2-3]、城市分形研究[4]、城市形态演变及预测[5-7]等。这些研究对城市具体的物质形态特征进行了量化描述,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客观参考。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空间逐步向城市上空的延伸,城市形态具有显著的三维特征,城市的三维形态对城市的环境、功能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城市三维形态是城市形态学研究不容忽视的内容之一。目前,关于城市三维形态的研究,如城市天际线研究[8]、城市高度控制研究[9-10]、城市表面起伏度的研究[11]等,均从不同角度刻画城市形态的三维特征。但是,它们多从理论角度出发,强调城市建筑布局与高度控制。实际上,对城市三维物质形态的客观量化描述,是城市三维形态研究的基础。由建筑所构成的城市三维空间,在高度上具有怎样的起伏形态,不同高度的建筑在空间中具有怎样的分布特征,对这些问题客观理解是合理进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前提。城市建筑个体形态与高度各异,建筑群体组合与布局多样,在微观上看似无序与混沌,在宏观上似乎是一个有序的自组织体[12]。如何在微观无序、宏观有序的城市建筑中,挖掘城市三维形态的总体特征,认识城市建筑分布规律,本文提出了一种点格局的城市建筑空间格局研究。点格局方法用点要素记录研究对象的空间位置信息,进而量化研究其空间分布[13]。点格局分析法多运用于动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14-15],可有效反映物种及其子类种群的空间集聚与尺度特征。鉴此,本文以南京老城区为例,将城市建筑的具体形态抽象成三维点,依据建筑高度分类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运用点格局分析法来研究不同高度的城市建筑在平面及三维的空间格局特征,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城市三维形态特征,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2研究区与数据源

(1)南京市老城区是指南京市明城墙以内的区域,包括鼓楼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和下关区,是南京市自然、经济、政治的核心区域,面积约45km2[16]。老城区内有自然起伏地形,形成钟山、清凉山、鸡笼山等微丘岗地;老城区内建筑高低林立,种类繁多,既有高大密集的商业中心,也有由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混合组成的商业居住混合区,还有以古建筑保护为主的城南秦淮区。这些不同类型建筑形成了南京老城区独特的城市三维空间形态。(2)南京市老城区建筑数据是利用南京市2003年1:5000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通过对建筑物平面形状的数字化采集,结合实地调查层数、层高,间接获得建筑物高度信息。利用ArcGIS软件中的数据管理工具,将建筑平面的重心转为3D点要素,Z值为建筑高程。再依据建筑高度分类标准[17],将点要素分为低层、多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点4类(图1)。南京市老城区建筑数量为22421栋,其中,多层建筑数量最多,占52.1%,低层建筑次之,而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较少,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低层建筑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南面;多层建筑点遍布整个老城区;高层建筑主要集中于老城区中部;超高层建筑零星分布于老城区中南部。

3城市建筑空间格局的点格局分析方法

本文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的最邻距离法、Rip-ley’sK函数法及三维空间趋势分析法,对南京市老城区内4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点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和规律进行了研究。

3.1最邻近距离法最邻近距离分析

[18]是统计点间最近距离均值,计算最邻近的点对点平均距离与随机分布模式中最邻近的点对点平均距离,用其比值(NNI)判断其与随机分布的偏离。

3.2Ripley'sK函数法

点状地物分布模式可能会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化而改变。在小尺度下可能呈现集群分布,在大尺度下可能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最邻近距离法不能很好地分析空间尺度对点状地物的影响,而Rip-leysK函数可分析在任意尺度的点状地物空间分布格局。RipleysK函数是对建筑点平均数和密度比值的观测值与预期值进行对比分析[18],构造指标K(d),如式(3)所示。

3.3三维空间趋势分析法

利用地统计分析的全局多项式插值法生成南京市老城区建筑高度的宏观趋势面。它是根据老城区中的建筑点高度信息,利用多项式数学方程式拟合生成能表示老城区建筑高度的逐渐变化的平滑表面[19],摈弃了建筑形态局部微观的无序性,从宏观角度观察南京市老城区建筑的分布规律。多项式的阶数决定拟合的表面的粗略程度。如图2所示,低阶多项式拟合出来的表面较为平缓,可反映数据中的粗略宏观规律,而随着阶数越来越高,多项式越来越复杂,拟合出来的表面存在一定的细节特征。

4南京老城区空间分布的点格局分析

4.1最近邻距离法的点格局分析

表2显示4类建筑的最邻近比率NNI均小于1,说明南京老城区的各类建筑分布格局整体都呈聚集状态,且NNI值越小,建筑的聚集程度越大。由此,可发现超高层建筑聚集性最低,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次之,低层建筑的聚集性最高。在南京老城区内,低层建筑多为老式住宅、棚户区等,多位于南京旧城改造中尚未普及的区域,建筑数量多,呈连片密集分布,且城南区域存在多个局部聚集程度高的区域,因而整体的聚集程度也最高。多层建筑大多建造于近代,因有城市规划的介入,其分布合理,居住环境较为舒适。多层建筑在南京老城区内均匀分布,局部聚集程度被平均,故多层建筑虽数量最多但聚集度较低。高层建筑数量较少但聚集度高,集中分布于以新街口为中心,沿中山路向南北延伸的区域内,且高层建筑的样区面积比多层建筑小,因而高层建筑的聚集程度会高于多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数量少,聚集度低,分布方式接近于随机分布。由于建筑技术和维护成本的影响,不可能存在大范围的聚集,因此超高层建筑的聚集程度最低。当前南京市老城区处于城市发展后期[20],城市发展模式呈紧凑型发展模式,现有的建筑分布格局将被打破。对于低层建筑而言,在南京旧城改造之后,名胜古迹等会被保留,而一些地区的低层建筑会被拆除,这造成局部区域低层建筑的聚集性增加。此外,一些多层建筑会被高层建筑甚至超高层建筑取代,因而多层建筑的聚集程度会增加,而高层建筑数量增加且分布范围将会扩大,从而其聚集度会降低。随着城市土地的日益稀缺,为分摊城市中心高昂地价,超高层建筑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中心及交通发达区域,其聚集度会增加。

4.2基于Ripley'sK函数的点格局分析

城市建筑的聚集性会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小尺度下建筑呈密集分布,而当尺度扩大时,建筑整体的密集性会被无建筑区域所降低而呈随机分布或离散分布。为更好地了解建筑在空间的聚集性,本文利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研究南京市老城区中4种类型的建筑点聚集程度与空间尺度关系。图3为不同类型建筑点分布图及其多距离空间聚类图。在多距离空间聚类图中,横轴代表距离,纵轴代表K(d)值,蓝线代表K预期值,红线代表K观测值,虚线代表置信区间(取99%)。若红线在蓝线上,表明建筑点在该距离内呈聚类分布,反之呈离散分布。由图3可发现,4种建筑在一定空间尺度内呈集聚分布,聚集性大小顺序为:低层建筑>高层建筑>多层建筑>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分布格局会随空间尺度的增加呈“聚集-离散”分布。图3(a)显示低层建筑的K观测值增至1557m的空间尺度后增加趋势变缓,且在1557m与K预期值差值最大为958m。图3(b)和图3(c)显示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K观测值增长趋势大致相同,基本以线性增长趋势。多层建筑在1445m左右的空间尺度K观测值与K预期值差值最大为289m,高层建筑在1431m左右的空间尺度与K预期值差值最大为336m。多层和高层建筑的聚集度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变化不大,且高层建筑的聚集程度比多层建筑略高。图3(d)中超高层建筑的K观测值先增加,在228m处与K预期值的差值最大为296m之后增长趋势变缓,在870m处K观测值小于K预期值,超高层建筑开始呈离散分布。通过上述建筑与空间尺度关系的分析,可发现低层建筑、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均在1.5km左右的空间尺度下聚集性最高。根据城市规划中的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理论,在规划较大范围居住区时,交通干道是小区规划的最佳单元。由图1可看出,1.5km尺度是南京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交错形成的街区单元长度,反映了城市道路交通尺度对城市建筑聚集性的影响。考虑到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最大化原则,这个聚集性最高的空间尺度可为城市规划管理的最适宜单元提供依据。

4.3建筑点群三维分布趋势分析

由南京市老城区建筑点群三维图(图4)可知,南京市老城区建筑高低起伏,4种类型建筑在三维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感,所有建筑总体上呈中间高四周低、东北方向高于西南方向的趋势。为深入了解这4种不同高度的建筑在空间上的起伏形态及分布特征,利用全局多项式插值法,拟合出南京市老城区建筑总体趋势。阶数越低趋势越宏观,随着阶数的增高,拟合出的表面具有一定细节特征,通过对比1-10阶表面特征,最终确定7阶多项式插值结果(图5),具有较好的细节且特征稳定。图5中南京市老城区整体建筑高度仍从东北向西南递减,有3个高值区和1个低值区,高值区域分别位于新模范马路、新街口和珠江路;低值区位于老城区南部的集庆门。结合南京市城市发展资料,可发现老城区建筑高度的高值区和低值区与不同时期城市中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图5)。明清时期,城南的秦淮河畔为当时的城市中心,人多聚集于此,因而该区域的建筑较为密集,但因建筑技术的限制,建筑较为低矮,即图5中的低值区。新街口得益于便利的交通位置,成为南京重要的CBD,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分布主要集中在以新街口地区为中心的区域内,即图5西南部的高值区。后因轮船、铁路运输的兴起,南京城市中心开始向东北方向偏移,形成了老城区东北区域较高的城市空间格局,即图5东北部的高值区。而图5东部的高值区临近新街口区域,包含了玄武区珠江路区域,大量电子商城及科技园等集中分布。除城市中心外,南京市老城区建筑高度分布格局还与地价有关。对南京市老城区用地基准地价表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南京市老城区基准地价图(图6)。从图6可看出,南京市老城区内地价从新街口区域向外递减。结合图5南京市老城区建筑高度分布趋势,可发现老城区内建筑高度高值区位于地价较高区域,而低值区位于地价较低区域。通过4种建筑分布格局与土地价格的关系(图7)分析,发现低层建筑所占地价级别呈M型,峰值位于土地级别二、四级区域(龙蟠路-北京东路-中山路-长江路-太平北路-中山路-长白,以及集庆门大街-长乐路-武定门北巷-护城河-紫金路)。一些低层建筑分布在地价较高的一、二级区域,包含兴业银行旧址、教堂、总统府旧址、西安门遗址公园、国立美术陈列馆等历史遗迹和景点。在南京旧城改造中,应对这些区域内除遗迹和景点外的低矮建筑进行合理规划和整改;多层建筑在各个土地级别的分布呈钟形,峰值位于土地三级区域(龙蟠中路-瑞金路-御道街-护城河-武定门北巷,以及中央路-新模范马路东延线-环湖路-玄武门路-中央路),83%的多层建筑集中分布于二、三、四级区域,因而多层建筑分布区域总体土地价格适中;高层建筑在各个土地级别分布的峰值位于三级区域,80%的高层建筑分布于土地一、二、三级区域,多位于老城区中部的城市经济发达区域,故高层建筑所处区域的地价稍高;超高层建筑多为银行、大厦、百货大楼等,主要分布于土地级别一、二级区域,与土地价格呈正相关。

5结论

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区别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给排水专业的任务是为高层建筑提供生活、生产及消防用水并将建筑污废水及时排出。因其对于建筑使用舒适性及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关乎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给排水设计又是工程质量的最先环节,必须设计合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所以对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2、高层建筑给排水特点简述

高层建筑给排水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高层建筑的排水量大,管道长.管道中压力波动大,需要重视排水通气管的设置。第二,高层建筑因为高度大,为保证各用水点的使用舒适性及安全性,一般都要进行分区供水,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第三,高层建筑雨排水的流量大、压力大,设计时要区别于普通多层建筑。第四,高层建筑排水管线长,易产生振动和噪声,需要在设计中注意。第五,高层建筑引发火灾的因素多,火势蔓延速度快,而且一旦引发火灾,人员撤离及火灾扑救困难。因此,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低于普通多层民用建筑。目前我国消防设备能力有限,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难度也比较大.所以高层建筑的消防系统设计应立足于自救。

3、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根据高层建筑给排水的特点,在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因排水量大,管道长,应注意排水通气管道的设置。排水通气管道根据设置情况的不同分成很多种类,在高层建筑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是通气立管,环形通气管,主通气立管或副通气立管。在高级酒店的设计中可能还需要器具通气管。各种通气管均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要求设置。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排水管道的立管顶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均应设置伸顶通气管。伸定通气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通气管,不能因为设置其它通气管而忽略设置伸顶通气管。伸顶通气管在设置中应注意:一是仔细对照建筑专业施工图, 按照屋顶的类型考虑通气管设置高度, 避免设在斜面装饰内而无法伸出屋面。后果是可能会有一些有害污浊气体通过排水透气管散逸至室内, 既影响住户室内的空气环境质量, 又影响排气的顺畅。二是应在排水通气管顶端设置风帽或者网罩。三是高层建筑屋面金属排水管的伸顶通气立管应考虑防雷问题。在进行给排水设计中,给排水设计人员应与电气、建筑通风等专业密切配合,将屋面金属管道等部件的情况向电气专业设计人员交待清楚。

第二,应注意高层建筑给水方式的选择。选择给水方式是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给水系统的使用和工程造价。对于高层建筑,绝大多数都采用分区给水方式。一般采用的分区给水方式有:并联分区供水及串联分区供水。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宜采用垂直分区并联供水或减压供水,超过100m宜采用垂直串联供水方式。若采用减压式供水可考虑采用减压水箱或减压阀,因减压阀占地面积小,不影响水质,无噪声,故采用减压阀减压的方式日渐增多,但选用时应注意减压的比例和减压阀工作曲线,避免减压阀使用时产生啸叫。

第三,雨水系统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①高层特别是超高层建筑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的取值应慎重。《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高层建筑的屋面雨水排水工程与溢流设施的总排水能力不应小于5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超高层建筑设置溢流口难度比较大,建议屋面雨水的设计重现期适当放大或设置溢流管系。还要注意一些雨篷及裙房屋面的排水计算,在计算时要考虑上方侧墙的面积的一半。②由于建筑高度很高,目前常用的65型、87型雨水斗设计流态为重力流但需考虑排水压力,因此在选用雨水系统管材时需要考虑由于建筑高度引起的静压力,建议雨水管材在普通钢管压力范围内选用普通钢管,承压比较高的部分采用无缝制管。此外屋面雨水排入的第一个室外检查井应选用消能井(特别是虹吸排水时),以防止由于排入管压力过高引起的喷溅事故。

第四,应注意排水管道的噪音问题。目前国家正大力推广使用塑料给排水管道。与金属管道相比较,塑料水管具有重量轻, 耐压强度好, 输送液体阻力小,耐化学腐蚀性能强,安装方便等特点。目前市场上排水管道普遍使用塑料管, 但是普通UPVC管道的排水噪音要比铸铁管高, 若排水立管靠近卧室,加上现浇楼板的隔音效果较差,住户能明显感觉到排水管道的噪音, 降低了生活质量。卫生器具布置时要尽量考虑使排水立管远离卧室和客厅, 管材考虑新型降噪产品。芯层发泡 UPVC管道和 UPVC螺旋管则能明显降低噪音,市场上新出现了一种超级静音排水管则加入了特殊吸音材料, 噪音低于排水铸铁管,在室内排水设计中,可以考虑使用超级静音排水管以减少对居民用户的噪音污染。

第五,考虑到高层建筑的消防立足于自救应加强消防设计的安全性能。

要严格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设置消防水池及泵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确保消防的两路进水。消防供水的分区也应符合规范要求及最低点静水压力的规定,特别在消防串联分区的系统形式中更应仔细核算消防转输水箱的容积,以确保整个消防系统的安全性。高层建筑消火栓要置于明显便于取用的位置,要按照规范的要求设置消防卷盘。建筑灭火器的配置也应按防火分区、使用功能及火灾种类按规范进行,切不可套用同一危险等级而不针对火灾种类盲目采用同一标准。

4、结尾

文中对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表达了观点和见解。其中谈到的问题只是设计工作中遇到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产生更多新的设计问题及领域,广大给排水设计工作者必将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更多经验和理念。高层建筑给排水与一般建筑给排水有相似之处,亦有区别的地方,作为设计人员,必须区别对待,根据高层建筑给排水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手册》陈方肃等;湖南科技出版社

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区别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外部尺寸;原则;城市环境

近年来在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过程中,主要以独特、创新为设计目标,以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形态,但是在实际设计当中,由于开发商各自为政,从而使得城市建设复杂无序、杂乱无章,使得建筑显出比较孤立,缺乏亲切感,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设计人员对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缺乏认识,因此,本文探讨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高层建筑的外观尺度较一般建筑而言往往是体型较大,高度较高,在做高层建筑外部造型时,也较其他建筑复杂。综合以往的高层建筑设计经验,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1 外观尺度原则要统一

在高层建筑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外观设计尺度的统一问题。在设计时,注意区分各种尺度的设计原则,不混淆使用。同时,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物和城市之间,局部建筑与局部建筑之间,局部建筑与整体建筑之间以及人与建筑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整体性,同一尺度必须遵循统一原则。

1.2 形象上具有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设计时需要采用一些能够让人识别和能使人把握建筑整体大小的尺度。在采用这种习惯的认知尺度部件时,按照已经有的设计规则,不得任意的缩小和放大这种尺度部件,以防造成视觉上的错觉。特殊情况下,要特意利用这种错觉来达到特殊的视觉效果的情况除外。

1.3 与城市环境的统一

对于城市来说,高层建筑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当充分考虑高层建筑的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它的布置应该遵循与城市环境统一的原则:

(1)高层建筑的顶部应该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城市环境协调的前提下,做出自己的特色,更好的体现城市的特点和提升城市轮廓线的优美感。(2)当高层建筑物聚集在一个区域时,可以形成城市的“王冠”位置,同时也应该防止出现建筑物互相干扰的现象。所以对于单栋高层建筑物我们可以通过将其布置在街道的拐弯处,以提升路人的视觉感受,增加他们的印象。(3)保持各个高层建筑彼此之间一定程度的相似感,这样可以提高建筑群的整体性和和谐性。

2 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要点

在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只仅仅重视建筑自身的立面造型,应当以人的尺度为考量系数,考虑到人们观察的视点、视距、视角,与使用高层建筑时的亲和度,小到微观方面的建筑材料质感的设计,大到宏观方面的城市环境等等,具体可分为以下五个层级: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以及城市尺度。

2.1 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形成的视觉感受,是设计师做建筑设计时十分注重的部分。建筑的整体尺度主要是强调了整体性对于建筑的重要性。在设计建筑群的整体尺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高层建筑主要以主体、裙房和顶部为主,有时为了增加建筑造型的生动性,也会在建筑设计中添入一些活跃元素。处理好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对是否能建造出一个层次鲜明,外观优美的高层建筑具有至关只要的作用。在确定这三个部分的尺度时,应该避免每一个部分独立成块,各自采用不同的尺度参考体系,遵循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的整体性。第二,在采用统一的整体尺度基础上,高层建筑各主要部分的细部尺度划分应该具有差异性和极差性,使各个部分造型丰富而新颖。

2.2 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重点,主要是指靠近街道的高层建筑对道路上行人的视觉感受,是人对高层建筑距离感的感觉。街道行人的舒适度取决于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尺度,因为高层建筑主体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便能使其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对街道的压迫感。例如,上海南京路高层建筑在后、裙房在前,形成了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为1:13的黄金比例。高层建筑临街面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才能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图1)。又如,新加坡为了避免导致新区高层和老区底层的截断,在沿新区一侧做了与老区房屋高度相仿的裙房,如万象新加坡展馆与周边高层建筑形成明显的对比,高低递进,效果非常不错(图2)。

图1 上海南京路建筑效果 图2 万象新加坡展馆建筑效果

2.3 近人尺度

所谓近人尺度就是指高层建筑的进出口和最底部分的尺寸大小给人的视觉感受。由于这部分是用户每天都要接触且最易被人们细致观察的部分,是形成人们对该建筑直接 感受的最基础的环节。建筑入口的柱子、檐口、大门、墙面的尺度划分、窗户、装饰的处理以及建筑底层,在进行近人尺度处理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这些部分尺度感的划分要比整体尺度部分的划分更加细致。为了营造出一个由街道到建筑内部时的过渡缓冲空间,以达到使人们心理能够逐步适应的目的。由于高层建筑底层部分是人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所以对于建筑的尺度设计应该以人的尺度作为参考系,不能太小或者太大,过小就会改变人对建筑物的尺度感,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感;过大则会使建筑过于宏大而增加了与人们的距离感,缺少亲近感。

2.4 细部尺度

细部尺度主要是指建筑材料的质感,指高层建筑更细分的尺度大小。这细分尺度的设计思想主要来源于生体验:平时,我们经常通过触摸来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对于喜欢和厌恶的事物,我们分别通过“美好”和“可恶”来形容对于它们的感受,这就形成了人的视觉质感。在建造建筑时,为了能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觉上的美好感受,触摸时会营造出建筑给人的亲近感,建筑设计师通过这一原理,采用不同质感的材料来塑造建筑物。例如,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位于奥林匹克公园B区西侧,和国家体育场鸟巢隔马路遥相呼应,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形似水泡的ETFE膜。ETFE膜是一种透明膜,能为场馆内带来更多的自然光,对称排列的大看台视野开阔,馆内乳白色的建筑与碧蓝的水池相映成趣。这里的质感,也就是用ETFE膜透出的光影。

3 结语

总而言之,影响高层建筑外部尺度的因素众多,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结合自身理解,结合人的尺度,在满足人的使用和观赏要求的基础上,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突出城市特色,促进城市环境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金均.论高层建筑外部尺度的设计与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3).

[2]杨献宇.高层建筑设计的尺度把握[J].住宅产业,2009(04).

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区别篇4

一、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管理不足

安全第一。建筑施工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建筑安全关系着施工人员及建筑使用者的切身利益。但是当前我国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很多建筑单位片面强调美观性,而忽略了设施的实用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内部施工时,不注重给排水施工的安全,以至于施工问题频发。然而政府和建筑施工监管部门没有及时的对问题进行处理和有效监督,给建筑行业的安全隐患带来了便利。

2.人员素质需要提升

管道施工与其他建筑施工没有过大的区别,因此,我国很多建筑单位中给排水施工的人员大多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技能和职业素养。但是由于给排水施工的特性,因此要求施工人员工作认真、细致,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科学规范的施工。比如,对管道的型号选择、尺寸大小、安装位置及顺序都应当有清晰的认识,关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高素质的施工人员才能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可以避免的问题,缩短工期,提高效率。

3.整体监管力度需要增强

相关的监管部门和建筑施工单位内部的监管人员的监督不到位。因此,很多给排水施工过程难以科学、规范的开展,甚至一些施工人员工作懈怠,懒散侥幸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建筑施工的有效开展。

二、提升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的措施

1.做好预留埋设

科学的、合理的预留埋设能够有效提高施工的可靠性,防止施工损坏建筑结构,而预留埋设的具体化还能大大降低施工后出现预埋套管偏移或者凿孔出现,可以说该项工作是给排水施工前的预防措施,对给排水施工顺利开展十分重要。因此,施工人员应当在了解并整体分析图纸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建筑情况,对比相关装置和设备的安装位置,全面考虑预留埋设的套管、孔洞以及管口设置的准确性,尤其是厨卫管道的安装和使用情况,确保施工的安全与高效。

2.明确分区施工

随着建筑的层数增高及建筑面积越来越多,现代化施工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并存在一定的困难性。特别是对于垂直高度较高的楼层,施工应当放眼全局,分阶段归类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秩序井然,有效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分区施工还能够大大提高施工的操作空间,避免整体的混乱。与此同时,这也为给排水施工节省了腾出了更多的空间,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了给排水施工速度。比如,在3层以下的部分一般归类为下区,10层以上的可以归到上区。另外,每一个楼层中的厨房、卫生洗浴间一般对于给排水质量要求较高,而且用水频繁,因此要进行专门的分区,与普通的房屋结构区别开。明确分区能够提高施工效率,使复杂的施工简单化。

3.提升样本层施工质量

在施工前,很多施工单位都会通过样板层测试来为每层的特点准确地掌握,进而根据管道结构、尺寸、型号、安装位置、安装方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施工。特别是现阶段很多高层建筑中,建筑层数多,且每一层的构造基本相同,所以选择合适的样板层能够为每一层的给排水施工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在进行给排水设计时,首先应当对给排水施工图纸有整体的、细致的认识和分析,注重细节,比如管线交叉安装的方式和技巧,以免耽误工期或造成错误施工而带来资源浪费。此外,在进行样本层施工时施工部应当事先与设计部做好沟通,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质量问题。

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区别篇5

关键词:山地建筑;防震缝;特别不规则;挡土墙;施工荷载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福建省武夷山市的某五星级酒店山地建筑,占地13000m2,建筑面积53000m2,地上1-6层结构,地下为局部单层人防地下室。本工程均按照设计使用年限50年进行设计,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下室按甲类核六级常六级人员掩蔽部人防区设计。其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实际设计时设防烈度及抗震措施均按6度考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35s。酒店主体结构基本风压按50年一遇采用0.35kN/,考虑到山区建筑的风压地形修正系数,基本风压实取0.53kN/,地面粗糙度均按B类,考虑主体结构的整体形状,平面建筑风荷载体型系数取1.40;基本雪压按50年一遇取W0=0.50KN/。本酒店建筑依山而建,将主体建筑和实际地形结合,形成错落有致的效果,建筑功能要求高,建筑方案存在楼板局部不连续、凹凸不规则等,建筑结构体型复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置防震缝

整个山地酒店建筑体型较为复杂,设置防震缝尽量避免高层结构连体、裙房与主楼质心偏置等因素,形成较规则的抗侧力单元,容易按各自的地震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因此通过设置9道防震缝,将上部主体结构分成相对简单的10个独立的抗震单元。

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设置防震缝:1)外伸部位过长:E区与C区、D区、F区为例,C区、D区与F区为E区突出外伸部位,突出外伸部位的长度l与结构总宽度Bmax比值均大于规范规定的6度区的0.35限值。平面有较长外伸部位时,外伸段容易产生局部振动而引发凹角处应力集中破坏,不满足规范要求,所以在E区与C区、D区与F区设防震缝形成独立的抗侧力单元;2)局部楼板不连续:A4区与A3区、A5区为例,A4区是地下一层层高7.2m,一层层高10.8m,A3区(A5区)地下一层层高7.2m,标准层层高3.6m,若不设防震缝A3、A4、A5区形成带连体的复杂高层建筑,二三层楼板大开洞,开洞面积大于相应楼层楼面面积30%且有效楼板宽度小于相应楼层宽度50%,形成楼板局部不连续;3)质心严重偏置:E区与B区,F区与A5区,单层建筑结构与高层建筑结构相连,质量分布不均匀设防震缝分开。

A3的抗震等级剪力墙为三级,跨度大于18m的部分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其余框架为四级。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第6.1.2条注1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故A1的框架抗震等级取三级。

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本工程位于6度区,对两个不同类型结构单元的防震缝设置,A3区(A5区)为框架结构,A4区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依据上述规范防震缝宽度要求,应以A3区(A5区)结构类型和结构高度来设置防震缝缝宽,A3(A5)框架结构,建筑高度28.9m,按规范防震缝缝宽W=100+20*(28.9-15)/5=155.6mm,防震缝宽度取160 mm。综合其他各种因素,本工程防震缝均按160mm。

二.避免采用特别不规则结构形式

本山地酒店建筑的平面、立面、外形尺寸以及抗侧力构件布置、质量分布直至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素,工程各部分分区都存在某些不规则,结构竖向布置要求高层建筑的竖向体型宜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收进。结构的侧向刚度宜下大上小,逐渐均匀变化。以A5区为例,A5区二层平面为夹层,抗测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存在楼层承载力突变的不规则。由于建筑立面要求,在三层楼面以上各层平面收进950mm,如果设置梁上立柱,形成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避免多项不规则结构,后来在A5三层设斜柱,二层的柱子与四层的柱子用斜柱相连,这样上下抗侧力构件连续,解决了一项竖向抗测力构件不连续问题。与斜柱相关三层及四层位置上的板采用弹性模计算采用,再楼板完全破坏时最不利时斜柱受力情况,目的是为了使斜柱在最不利情况下的保证能向下传力,保证主体结构不倒塌,竖向结构的连续性。提高抗震构造措施,与斜柱相交的楼板采用双层双向配置钢筋,加强整体刚度,明确斜柱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斜柱的运用巧妙地化解了A5区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问题。

三、设置挡土墙

本工程结构设计时为了配合山地酒店建筑功能及美观要求,主要设置一道挡土墙,局部位置设置两道,将主体结构与山体完全脱开。由支护结构自行承担山坡土体侧向土压力,并且要求支护结构施工完成并验收之后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防止由于填土或土体变形引起主体结构变形失稳。主体结构形成独立的抗侧力体系。

四、考虑施工荷载

近年来很多工程在建过程中发生局部坍塌工程事故,某些原因是由于施工荷载考虑不足引起的。施工荷载指的是施工阶段为验算结构或构件安全度所考虑的临时荷载,如结构重力、施工设备等。在进行B区宴会厅部分结构设计时,由于宴会厅上空高度10.8m,虽然宴会厅的活荷载取4KN/,但不足以满足施工荷载要求。设计时考虑到施工宴会厅屋面时架设的满堂施工脚手架的施工活荷载5KN/,并考虑宴会厅屋面构件尚未凝固时构件自重全部由宴会厅层框架梁来承担,来复核宴会厅主要受力构件。避免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引起的主体工程坍塌的施工意外。

五.总结

1)对于体型比较复杂的建筑设置防震缝断开,结构平面布置力求简单、规则;

2)对于体型复杂的建筑尽量避免多项不规则;

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区别篇6

一、项目概况:

无锡新区金城东路总部园区项目位于无锡市新区内的中国工业博览园内。无锡工业博览园总面积8平方公里,分为核心发展区、锡山规划区及新区预留区(2.6平方公里)。金城东路总部园区位于预留区的北部,南临金城东路主干道,北接锡泰路,东临新风路,西邻规划中的110KV高压走廊,另有南北向的新阳路从地块穿过。根据一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一期、二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设计。一期位于坊善路西侧,二期位于坊善路东侧。该项目总占地约224673平方米,总体容积率控制为1%左右。

根据业主要求,项目定位上拟以中小型总部类办公、研发为产品定位,并要更注重产品的类型、丰富性及品质性。产品上要求内部灵活的可分隔性及实用性,交通上应具有尽可能独立入口的组织及相应完善的地下车位。景观上应充分利用周边环境有利因素及人工设计的要素使各产品之间成为互动的亮点。建筑风格应以简明、现代的建筑语言为主导,群体应分明,与已建成的建筑形成良好的呼应。简言之,应紧贴与无锡新区的天时,加之城市化向郊区化,产业集中化发展的地利,充分通过规划及设计将使用人群聚合,形成一个对城市形象、业主回报、使用者钟爱的共利局面。….

无锡新区金城东路总部园区(一期)总用地85293平方米,拟建总建筑面积为94392平方米的产业化办公研发基地,其中地上建筑74377平方米,为高、多层结合建筑;地下建筑20015平方米。建筑最高12层,地下1层,容积率为0.94,建筑密度19.3%,绿地率35.4%。

拟建建筑内含小型办公楼,多层、高层办公楼、配套商业用房、内部食堂、汽车库、自行车库和配套管理办公和会议用房等。

二、规划及设计:

1、总平面布置(见图一)

设计理念:总体规划设计中,应秉持总体一次规划,交通构架流畅,分期组图实施,布局合理,空间形式明确,景观引领核心的及从高到低、主次分明的原则展开设计。在靠近南部入口处设置了两幢12层高的办公楼(F性)及3层高的商业建筑,在地块的北部设置了五幢6层高的多层办公楼(E型),中间是2至3层高的别墅型办公楼.南北干道(新阳路)路幅30m,为园区连接外部的主要道路。

图一

2、交通组织(见图二)

整体设计中,运用圆形组织链接各个区块,犹如世界影印于打地上,将世界的不同组成要素贯穿于设计中,表达世界一家的概念。本案统一考虑规划无论对交通组织的效率,总体形象的把握及产品类型的配比,或是景观系统的延续性上均要求一次规划到位。不仅体现了规划的前瞻性,也反映了实施的延续性。以南北新阳路为界,一期为西区,二期为东区。总体布置上,以沿水或沿绿带布置小体量总部建筑,沿金城东路及锡泰路布置较大体量的建筑,即在中部区域布置低体量,南北侧近道路布置高体量,其优势在于从城市设计而言对沿主要道路有地标识别性。在使用功能上亦可动静分离,动在外,静在内。同时,从总体上而言(一、二期)二个主要城市道路入口节点均形成了前高后低,错落有致的格局。此种布局也大大提升了小总部建筑自身的价值,主次分明,同时相对集中延续的高区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对所有的低区起到辅助支持作用。

图二

3、功能分区(见图三)

中部的低区与沿主干道的高区之间自然成为园区内主要道路布置的逻辑选择,园区内主要道路7m,次要道路5.5m。主入口为金城东路转到新阳路进入,另一次出入口位于北部的锡泰路。干道内引各组团车库入口,形成尽可能的人车分流。(西区)一期的主干道与东区也形成应有的对应关系。一期沿北侧设置五幢6层高的多层办公楼(E型),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组团。通过两侧的道路,分别进入地下车库及环行消防道路。组团的尺度有利的限定了地下车库的范围。各组团周边均形成围绕的消防道路,并与硬质景观路面结合,使日常交通与应急交通有所区别。在各建筑单位入口处附近尽可能安排地面停车位,以满足停车要求中地面车位的相关指标。F楼组团利用其空间结构,使北侧的三层商业建筑车行上、下人于中间,而F楼办公楼南北侧以人行广场为主。F楼消防扑救面位于高层建筑南侧广场。F楼下面均设地下车库,有效解决停车数量。自行车库考虑此区域具体使用情况,一部分拟以地面自行车棚解决,另外的同地下车库一并考虑。人行活动区域主要以沿景观带展开,同时各组团中心绿化景观亦是人行道路的辅助部分。

见图三

4、空间及绿化设计(见图四)

一期含六个组团,其中五个为小型企业总部建筑,一个为高区办公楼。根据分区开发的理念,各期中均有高低区的搭配,除了满足未来开发的均衡性,也使各期的产品线比较丰富。组团内所有户型除符合业主要求的比例外,也着重考虑入口,景观等要素,使建筑的价值得以体现。每个组团中也从城市角度出发,在入口或组团中心处位置的单体色块所有变化,丰富群体的变化。空间结构中强调低区各组团的围合性及半私密性。高区自成系统,形成联系低区的纵向轴线,而此纵向轴线无论是从功能或景观的角度均是人群活动主要空间。一期F楼为最高建筑位置所在,既是靠近南侧主入口具有标志性,也是对内部纵轴线的龙头。功能上,主楼为两幢12层综合办公楼,可为分租的研发,办公区。裙房为配套服务的小型商业及部分餐饮等。二期高区组团为5幢12层的办公楼配合商业裙房,沿新阳路设置。

景观以整个项目总体上考虑布局。总体有三个要素构成,即以广场为中心的东西向以水景为主的景观带,以广场为中心的南北向的人行大道,和穿过地块的220kv高压走廊自然形成的绿地景观带。以水景为主的景观带,结合各组团的景观绿化平台形成了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各组团内的绿化平台则为各组团的围合建筑提供了极佳的聚焦点,同时也为不临水景的建筑提供了极好的对景,使得户户均有私家花园的优势。而平台中为地面开启的通风口,不仅可将绿色引入地下,同时也节省了地下车库机械排风的费用。高区与低区的中心绿地虽面积有限,但起到点睛作用。绿地中除了可隐蔽变电所等辅助建筑外,还可形成良好的聚集空间。二期公共绿化中,沿高区东西两侧形成商业休闲的步行街。

图四

5、建筑设计(见图五、图六)

(1)、建筑立面设计构思

1)纯净简单的形式

F楼立面设计色彩单纯层次丰富,充分考虑服务用房的需求,F楼采用干挂陶土板与玻璃幕墙相搭配,立面简洁而稳重,虚实对比强烈,是现代感极强的体块立面;空调室外机等户外设备被安排于避免对建筑外立面影响的位置,利用建筑元素满足视觉及功能之平衡。别墅型办公建筑均由两个主要体块交错而成,干挂陶土板深色与浅色搭配稳重大方,各幢别墅稍有变化,并创造了外在的识别性,同时又使简单的风格有丰富的效果。

2)典雅清晰的色彩构成

建筑以米、棕色和深浅灰色为主要基调,建筑细部为金属色或不同深浅的灰色,不同层次的构架形成丰富的阴影关系,优雅单纯的层次,创造建筑素净优雅的独特形象。

图五

(2)、建筑平面设计

建筑平面设计根据当地设计标准和有关规范,结合服务用房和小型办公楼的需求。

1)小型办公楼各种类型面积设置丰富,其中A型约660平方米,B型约800平方米,C型约1000平方米,D型约1500平方米,E型约3560平方米。图六

2)组团内庭园小路蜿蜒曲折,曲径通幽。是一种将自然美与生活美相结合的境界,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治》中提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自然美中创作生活美,使构建的园林可望、可行、可游、可居。把自然和生活中体验到的美,通过取舍、概括、提升,使之成为一个有主次、有烘托、有呼应的多样统一布局。把生境美的素材通过艺术加工,达到艺术美的画境。

3)服务用房以通透宽敞的厅堂,大气舒适的空间为特色,以满足园区研发中心和小型办公楼的需求。

4)管线综合布置,管道集中隐蔽,配置相应额达用电,用水设施。

5)建筑采用智能化监控及网络设备现代管理。

6)建筑设计提倡选用新型、环保、节能的材料。并满足保温节能的要求。

7)建筑核心与厕所等功能均集中在建筑中心部位布置。以充分利用暗空间,使其有效空间尽最大化。

8)在建筑的三层平面中尽可能采用南北布局的露台做法,充分利用组团及外部景观的优势。

9)组团地下室各单体建筑的地下室,每户均有单独的,通往一层的人行出入口以及独户独用的储藏室。由于采用V.R.V空调系统,所有空调设备机房均放入地下室。每个单独的建筑均有通风井道,以供机房排风以及地下车库自然通风之用。地下停车位分为公用停车位以及独用停车位两种,以满足各种不同人群的需要。

三、结语:

金城东路总部园区一期工程已竣工并通过质监及消防验收。建成后的一期园区内室内外环境优雅宁静,30幢外形及色调各具特色的建筑,缀以精心设计的绿化景观,十分赏心悦目,确是办公的好场所。目前别墅型办公区已基本售罄,投资方也得到很好回报。我们期待金城东路总部园区项目完全实施后能为无锡新区建设增光添彩。

项目

特征 1-a号楼1-b号楼 1-c号楼 2、23号楼 5、10、11、14、15、18号楼 6、19号楼 3、24号楼

建筑类别 2类高层 多层 多层 多层 多层 多层

耐火等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耐久年限 50年 50年 50年 50年 50年 50年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6度 6度 6度 6度 6度

主要结构选型 钢筋砼框架结构 钢筋砼框架结构 钢筋砼框架结构 钢筋砼框架结构 钢筋砼框架结构 钢筋砼框架结构

建筑层数 地下一层

地上12 地下一层,

地上3层 地上3层 地上3层 地上3层 地上3层

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区别篇7

关键词:高层建筑给水方式排水系统设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的高度和层数也在不断地增加。进入 21 世纪,高层建筑向着层数更多、设备更完善、功能更齐全、技术更先进的方向发展。高层建筑已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一种标志。

高层建筑有别于低层建筑,具有层数多、高度大、振动源多、用水要求高、排水量大等特点,因此,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材料及管理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必须采取新的技术措施,才能确保给水排水系统的良好工况,满足各类高层建筑的功能要求。

1 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特点

与低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相比,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具有以下特点[1 ,2 ]。

1)高层建筑给水排水消防系统静水压力大,如果只采用一个区供水,不仅影响使用,而且管道及配件容易被破坏。因此,供水必须进行合理的竖向分区,使静水压力降低,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2)高层建筑引发火灾的因素多,火势蔓延速度快,火灾危险大,而且扑救困难。因此,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必须要比低层建筑高。由于目前我国消防设备能力有限,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难度较大,所以高层建筑的消防系统应立足于自救。3)高层建筑的排水量大,管道长,管道中压力波动大。为了提高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稳定管道的压力,保护水封不被破坏,高层建筑的排水系统应设置通气管系统或采用新型单立管系统。另外,

高层建筑的排水管道应采用机械强度较高的管道材料,并采用柔性接口。4)高层建筑的建筑标准高,给水排水设备使用人数多,水量大,一旦发生停水或排水管道堵塞事故,影响范围大。因此,高层建筑必须采用有效的技术措施,保证供水安全可靠,排水通畅。5)高层建筑动力设备多,管线长,易产生振动和噪声。因此,高层建筑的给水排水必须考虑设备和管道的防振动和噪声的技术措施。

2 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高层建筑的给水排水技术已日趋成熟,但也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3 ,4 ]:1)节水、节能的给水排水设备及附件的开发与运用。2)新型减压、稳压设备的研制与应用。3)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运行管理方便的供水技术与方式的研究与推广应用。4)高层建筑消防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5)提高排水系统过水能力,稳定排水系统压力的技术措施。6)低成本高效能的新型管道材料开发与应用。7)热效率高、体积小的热水加热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3 高层建筑给水方式

1)高位水箱给水方式。高位水箱供水方式包括水泵和水箱。该方式又可分为并联供水式、 串联供水式、减压水箱供水式、减压阀供水式。高位水箱的作用是存储调节本区的用水量和稳压。水箱内的水由设在泵房内的离心水泵供给。高位水箱给水方式具有以下优点:a.水箱内可储备一定水量,供水比较安全可靠;b.水压稳定;c. 泵启动次数较少,效率较高; d. 设备费和运营费较低。其主要缺点:a. 水箱的设置占用了一些建筑面积; b. 增加了高层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基建投资相对上升;c.水质较易受到污染;d.水箱进水时,产生噪声和振动。

2)气压罐给水方式。气压罐的设备包括离心水泵和气压罐。a.气压罐为一钢制密闭容器,供水时利用容器内空气的可压缩性存储和调节水量,并将罐内储水压送到一定的几何高度,达到节能的目的;b.水泵机组采用软启动和循序启动,从而实现无塔供水。气压罐供水的主要优点:a.一般不需要水箱和水塔,荷载大大减小,尤其适用于地震区的高层建筑;b.罐内水质不易受污染;c.基建投资较省;d.便于集中管理,较易实现自动控制。其主要缺点:a.供水压力不稳,常出现周期性的波动;b.气压罐容积有限,储水较少,因而水泵启动频繁,且水泵在变压状态下工作,不仅效率低,而且增加了设备的运行费用,缩短了水泵的使用寿命;c.由于气压罐的有效容积较少,其储水和调节水量的作用远不如高位水箱,因而供水可靠性较差。

3)变频泵无水箱给水方式。变频调速水泵,是一种将单片机技术、变频技术和水泵机组相结合,通过变频器电源改变频率和电压,以控制交流电动机的转速,进而实现水压与流量可调的给水设备。由于变频泵的水压和流量可调,可取消高位水箱。该方式的主要优点:a.节能;b.在保持设定压力的前提下,根据用水量的变化情况随时调整电机的转速运行,既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又能保证运行的可靠性;c.调速全自动化,使用方便; d. 结构紧凑,占地省,安装方便,便于集中管理等。变频调速水泵的缺点;a.变频器价格贵,整机费用比其他给水设备昂贵;b.变频器对工作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灰尘等)要求较高;c.变频器易受外界电池干扰,影响机组正常运行。

4)减压分区给水方式。减压分区给水方式是利用减压阀或各区的减压水箱进行减压。水泵将水直接送入最上层的水箱,各区分别设置水箱,由上区的水箱向下区的水箱供水,利用水箱减压,或者上下区之间设置减压阀,用减压阀代替水箱,起减压的作用。向下区供水时,先通过干管上的减压阀,然后进入下一区的管网,依次向下区供水。特点是供水比较可靠,设备和管道系统简单,节约投资,维修管理方便。采用减压阀减压方式,各区不再设置水箱,可提高建筑面积的利用率。但下区供水压力损失较大,水泵能源消耗较大。设计时一般生活给水系统采用可调式减压阀;消防系统采用比例式减压阀。

总的来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各个地方的不同要求采用相应的供水方式,必要时也可以使几种供水方式相结合[5]。

4 高层建筑排水系统的组成和布置

4. 1 组成

排水系统由卫生器具或生产设备受水器、排水管道、通气管系统、清通气设备、抽升设备、 局部处理构筑物组成。

4. 2 管道布置与敷设

4. 2. 1 设置

不同性质的污、废水用不同管道排出的体制为排水系统的分流制,排水机制依据技术、经济两大因素决定排水采用分流制还是合流制,需做经济、技术比较。1)民用建筑:生活污水与雨水分流排放。2)工业建筑:生产废水和生产污水较轻,可以与雨水合流;生产污水污染严重的,应单独收集处理。

4. 2. 2 排水管道布置

1)以最短的距离排出室外;2)尽量不越变形缝;3)有利于安全和建筑物的使用、维修及清通。

4. 2. 3 排水管道的敷设

1)管道之间、管道与墙之间要有一定的间距,管道穿墙、穿楼板、基础要预留洞。2)排水立管与排出管端部的连接宜采用两个45°弯头或弯曲半径不小于4 倍管径的 90°弯头。

4. 2. 4 通气管道系统

建筑内排水管道系统要设置通气管与大气相通,以排泄正压或补给空气减少负压,使管道内气流保持接近大气压力。排水管道有如下通气方式:1)伸顶通气管;2)专用通气管;3)环形通气管;4)主通气管;5)副通气立管;6)结合通气管;7)器具通气管[6 ,7 ]。

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区别篇8

关键词:采空区;建筑物;破坏

1 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特点

煤层开采后,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原始平衡被打破,发生了垮落、断裂和弯曲的现象,待沉降趋于稳定后,其移动、变形和破坏将呈现出明显的分带特征。如图1,煤层采出后,其覆岩在垂直方向上的破坏程度可分为垮落带、断裂带、弯曲带,称之为“三带”。

1―不规则跨落带;2―规则跨落带;3―严重断裂;4―一般开裂;5―微小开裂;6―跨落带;7―断裂带;8―弯曲带;9―破坏性采动影响区;10―非破坏性采动影响区

图1 覆岩破坏性采动影响分布形态图

跨落带位于上覆岩层的最底部,是破坏最为严重的区域;断裂带位于垮落带上到弯曲带之间的区段称为断裂带,与垮落带之间无明显的界限,该区段岩层存在着很多垂直于层面的裂缝,所以透水性很好,但岩层在整体上仍能保持原有的层次;弯曲带位于断裂带上部直到地表的区段称为弯曲带。

采空区上覆岩层所形成的“三带”与诸多采矿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中较为主要的因素有:上覆岩层的层位及力学性质影响,煤层的开采厚度、深度及倾角影响,采煤方法,开采区大小影响和顶板管理方法等等。

2 采空区地表破坏规律

采空区地表移动和破坏的形式取决于地质采矿因素影响。地表移动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形式归纳为四类:地表移动盆地;地表裂缝;台阶状塌陷盆地;塌陷坑。

2.1 地表移动盆地

煤层开采后,采空区上覆岩层产生垮落、断裂、弯曲,地表在受到开采影响原标高向下沉降,并在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范围大得多的沉陷区域称之为下沉盆地。描述地表移动盆地内移动和变形的状态是从垂直移动和水平移动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主要的定量指标是下沉、水平移动、倾斜、曲率、水平变形、扭曲和剪切应变。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采空区地表移动期结束以后,仍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着少量的残余移动变形,残余变形虽小,但对采空区建筑物的破坏影响却不可小视,所以在采空区上方新建建筑物时,应该根据开采结束时间,估计残余下沉的影响。

2.2 地表裂缝

当开采缓倾斜煤层时,在地表移动盆地的外边缘区域由于受到拉伸作用可能会产生裂缝。裂缝的形状一般呈楔形、上口大,愈往深处愈小,在一定深处尖灭。在地表的较大裂缝两侧处,往往会有一定的落差。裂缝的发生及宽度和深度与地表土的塑粘性大小及地表土受到拉伸大小有直接的关系。

2.3 台阶状塌陷盆地

当对急倾斜煤层开采时,尤其是针对深厚比值较大的急倾斜煤层,一种底部平缓的台阶状塌陷盆地有可能在地表形成。

2.4 塌陷坑

塌陷坑一般在开采急倾斜煤层时会较多地出现,而某些特殊地质条件下的缓倾斜煤层,地表在开采后也有出现塌陷坑的可能。塌陷坑按形状可分为两种,即漏斗状塌陷坑和槽形塌陷坑。

3 采空区地表移动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当地下煤矿采出后,地表产生了移动和变形,这使得建筑物与基础之间的原始平衡状态被打破并形成了新的力学体系,导致在建筑物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使建筑物发生变形和破坏。

3.1 地表下沉的影响

当地表均匀下沉时,建筑物只是整体下沉,由于建筑物本身没有变形,所以在结构内部不会产生附加应力,所以不会对建筑物造成损坏。但是当地表下沉量较大时,将会造成大面积坑洼积水,特别是当下沉后的地表标高低于地下潜水位时,在此建筑物周围长期受潮或泡在水中,必然会导致建筑地基的软化,这样不仅影响建筑物的使用,严重时建筑物将会有倒塌的可能。

3.2 地表倾斜的影响

地表倾斜会引起建筑物的倾斜,由于重心偏移而产生附加倾覆力矩,在承重结构的内部就会产生一定的附加应力,基础的承载压力重新分布而发生变化,这些都会给建筑物带来不利的影响,特别对于底面积小、高度大的高层建筑来讲,影响较大。所以,在我国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对建筑物的倾斜允许变形值做了相关的规定。当倾斜较大时,建筑物中心的投影会转移到基础底面之外,可能造成建筑物倒塌,但这种情况极少出现。

3.3 地表曲率的影响

地表曲率变形是倾斜变化的量度,它会使原始平面状态的地表变成凸起或凹陷的曲面。所以,建筑物在地表曲率的影响下,基础底面会产生悬空的状态。地表曲率变形会在建筑物上产生附加应力,地表曲率对建筑物的影响按照地基反力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正曲率和负曲率。在正曲率影响下,建筑物基础两端出现卸载区,局部会出现瞬时的“悬空”现象,而建筑物中部因为出现了加载区,其反力也达到最大;在负曲率作用下,建筑物基础两边加载,中间卸载,建筑物基础中部有可能会出现瞬时的局部悬空的现象。在正曲率的作用下在建筑物上差生的裂缝往往为倒八字性,而负曲率则相反,由于曲率变形其建筑物内部产生的应力大小主要与地表曲率半径、土壤物理力学性质和建筑物特征有关。一般是随曲率半径的增大,作用在建筑物上的附加应力减小;随建筑物长度、底面积的增大,建筑物产生的破坏也相应加大。

3.4 地表水平变形的影响

地表水平变形对建筑物影响很大,它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由于地基与建筑物的基础间的摩擦作用,在建筑物的内部将产生拉应力和剪应力。(2)地基移动使建筑物基础受土壤的粘聚力和被动土压力,使基础产生弯曲变形在建筑物内部产生附加应力,使建筑物受损。特别在建筑物结构内部出现拉应力时,建筑物便会产生裂缝,特别是建筑物抵抗变形比较薄弱的门窗洞口部位最容易产生裂缝而导致建筑物的损坏。

3.5 剪切变形和扭曲变形的影响

地表的剪切变形和扭曲变形同样会对建筑物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建筑物平面形状发生改变而受到损坏。但由于这二者变形的影响较小,一般可以不考虑。此外,断层对建筑物也会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断层露头地表因容易产生非连续的集中变形,所以在对建筑物进行平面布置时,应尽量避开断层露头带。

4 结语

建筑物的基础及其结构在地表变形的作用下必然产生附加应力,给建筑物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开采影响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与地表变形值的大小和建筑物抗变形的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在我国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只考虑上述的这五种移动变形影响,对处在采空区的建筑物,变形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动态的。

参考文献

[1] 徐永圻.煤矿开采学(修订本)[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2] 邹友锋,邓喀中,马伟民.矿山开采沉陷工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区别篇9

关键词:保加利亚; 地域; 建筑; 传统民居; 分类; 空间

Abstract: Bulgarian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historical perio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and six basic types, from the space layout, shape,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showed a big difference. And each type on the basis of its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lavic countries are approaching integration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Ottoman Empire, the formation of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lgarian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timing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main systems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its residential buildings each class period, in-depth study of Slavic regions architecture, Byzantine and Ottoman empire building construction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Bulgaria;region;architecture;traditional folk house;classification;space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03-75(5)

在历史进程中,无数伟大的文化与古老的语言在领土与民族的争斗中毁之殆尽。保加利亚作为通往亚、欧、非的必经之路,还是沟通爱琴海、黑海、亚得里亚海的重要枢纽,在其30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事不断。自1396年保加利亚被奥斯曼帝国征服,500年沉重的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枷锁没能束缚住看似弱小的保加利亚民族。虽然文化、艺术和建筑方面大部已被破坏,但还是顽强地保留其独特性,并极好地融汇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文化精华与建筑风格,纵观整个人类历史长河,这样的例子也极为罕见。

保加利亚传统建筑技法(特别是民居建造工艺)在十七至十九世纪得到巨大发展,巧妙地发挥建筑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因地制宜地建造出舒适的地域性传统民居。笔者通过对保加利亚各时期传统民居的研究,发掘保加利亚的建筑精髓,探索保加利亚民族艺术的起源和特点。

1 十六世纪以前的保加利亚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十六世纪以前的保加利亚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应用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的建筑起源都可以追溯到“木”建筑,保加利亚民居建筑也不例外。现今可查的关于保加利亚建筑最早的文字记载来源于十世纪保加利亚大主教约翰在其著作《创世纪》中所提到:“保加利亚第一王国时期的房子为木结构建造,主要材料为橡木。”这种房子当时被称作“伊斯特比”(istbi),值得注意的是在斯拉夫语系的重要分支俄语中有名词“伊斯巴”(изба),其读音和意思都极其相近,意为房屋或小屋。[1]保加利亚民族最初用于民居建造的主要材料为木材,而木建筑的发展轨迹也成为该民族民居发展史的一条主导线,民间流传至今的许多建筑技法也都与木材加工工艺相关。

木材不仅在民居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其他建筑,甚至是地标性建筑中也都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其代表作品有:位于普雷斯拉夫城(位于普利斯卡古都南,保加利亚三大古都之一)不远处的九世纪木教堂遗址;十世纪位于索菲亚(保加利亚首都)的卢克大教堂也是木质结构;十四至十七世纪坐落于大特尔诺沃城(位于保加利亚中北部,保加利亚三大古都之一,曾为首都)的两座木教堂圣母升天教堂和三位合一教堂等。十七、十八世纪在普雷斯拉夫、萨玛科夫及其他一些人口聚集地区也曾出现过大量木结构宗教建筑,但遗憾的是由于木材的易腐蚀性与易燃性,这些建筑都毁于战乱或焚毁,未能保留至今,这是保加利亚建筑史,斯拉夫建筑史,乃至木结构建筑史上的重大损失。[2]

木结构建筑在拜占庭领土并未出现,而其作为斯拉夫艺术中的独特一支,在整个东斯拉夫土地上却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保加利亚木结构建筑极好地印证了其与斯拉夫民族传统建筑同出一源。

公元十四世纪,在木材为主体的基础上,石材逐渐开始出现在民居建筑的建设中。尽管整个欧洲大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石材都作为主要材料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但在保加利亚传统建筑中,木材却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木建筑始终在保加利亚建筑史中传承、发展。木材与石材的独特组合也成为其传统民居建筑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在东部地区,由于森林资源的日益匮乏,纯粹的木建筑多为小型民居,在典型的保加利亚砖石建筑中,同样可见各类木支撑结构、阳台、窗台、门廊、和室内装饰。

不局限于建筑本身,保加利亚人在木质雕刻艺术(装饰性雕塑,甚至圣像)上同样具有极高水平,涌现了大批杰出的木雕艺术家,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十九世纪著名的雕塑大师萨莫科夫。

2 十六、十七世纪的保加利亚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虽然保加利亚民族早期主要依靠木材建造其居所,但由于木材相对脆弱的物理属性(抗冲击性、抗腐蚀性、耐燃性、抗蛀性都相对较差)和大量的砍伐导致森林资源的日益减少,后来的保加利亚人更多会选择石材进行民居建造(或半木半石结构)。

距大特尔诺沃东北方5公里处的阿巴纳西镇曾保留十二世纪建成的完整石头结构住宅群,惜毁于1913年的大地震。今天所能见到的保留至今的阿巴纳西石结构传统民居建成于十六至十七世纪,由于该时期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侵占时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所以这些民居建筑兼有居住与防御的双重功能,也源于此,建筑主体摒弃了脆弱的木围护结构,转而采用坚固的石材进行建造。

从建造形式上看,阿巴纳西民居通常为两层。首层从功能上为辅助用房,设置例如粮仓等存储空间,用石块砌成厚重外墙,因从功能上无特殊采光需求,故墙体开小窗,并安装坚固铁栅栏,小窗基本只做通风使用。出入口采用厚重木门,形式以拱门或矩形门居多,门窗尺寸各异,无固定模数。二层为居住空间,墙体厚度大于一层,有助于保温隔热,墙体也由石材砌筑,外墙面做找平处理,光滑平整。开窗位置与尺寸充分考虑采光与通风,且二层开窗尺寸相对统一,增加美观性。窗户同样加装铁栅栏或可开合窗扇,增加防御性。屋顶挑檐部分与墙体之间采用木构件进行支撑,挑檐支撑柱与外墙形成30度或45度夹角,且直接固定于外墙面,在建筑外部格外突出。

在石墙包裹下,如门窗完全关闭,阿巴纳西民居可随时变化成一个与外隔绝的几何体,称其为 “私人堡垒”更加确切。值得注意的是,阿巴纳西民居粗犷的外部形态和舒适合理的内部布局形成鲜明对比。室内空间布局合理,客卧空间分明,墙面与家具均按民族风格进行精美装饰;房间内部门与天花板等构件上都做木质雕花处理,无一不体现温馨舒适的氛围与极强的艺术性。这种建筑内外风格的巨大反差和形式上的冲突,正是阿巴纳西民居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3]

这样独特的建筑手法并非保加利亚建筑师刻意为之,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决定了建筑形式的发展与演化。如前所述,该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连年入侵及本国统治者的暴力压榨)导致包括阿巴纳西、科普里夫什迪察在内的很多该时期城镇居民都拥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不断探索如何建造坚固可靠的“私人堡垒”来抵御外部进攻。动荡的社会也使人们减少外出频率,而增加室内活动时间,有大量的时间布置装饰居所的室内环境。

阿巴纳西传统民居能够保留的重要意义在于这种建筑形式在整个保加利亚,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极少见。

3 十八、十九世纪保加利亚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今天所说的典型保加利亚民居形态出现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该时期的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在十七世纪以前几种建筑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该时期建筑的形式与建造工艺因其使用者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呈现巨大差异,可分为普通民居建筑与贵族阶层民居建筑两类。

3.1 普通民居建筑特点

该时期保加利亚以农业生产为主,因此普通民居建筑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乡土特色与乡村适应性,整个建筑本身无论从形式还是功能上,都由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所确定。尽管以后城市建设得到空前发展,保加利亚城市居住建筑在设计上依然保有这些乡村建筑的特点,甚至贵族、商人等这些富裕阶层的住宅也或多或少保留此种痕迹。

传统斯拉夫农村民居受小农与家庭手工业生产模式的影响,辅用房紧邻居住空间(如农具库,粮仓,牲口棚等)。如俄罗斯北部农村民居住宅楼的后部或两侧会建造专门的谷仓,或在住宅层下部增加地下室用做谷仓。乌克兰农村的传统民居,则把建筑中未设采暖设备的房间或者与住房相连的连廊作为放置农具、农产品的空间。在保加利亚乡村、小城镇和城郊普通民居建筑中,辅助用房被安置于一层或半地下层。地下层墙体厚重,保温隔热效果佳,在冬天甚至会被临时用作住房使用。一层与半地下层墙面用石材砌筑,辅以碎石填缝,再用石灰砂浆做墙面找平处理。二层在功能上属住房层,多采用半木半石结构,结构与下层无直接关联。柱与外墙属承重结构,外墙为石块或石板墙,做填缝和找平处理。柱采用木结构,柱间加建隔墙,隔墙采用砖砌体或混入干草秸秆的夯土结构,该结构与乌克兰民居的处理手法类似。木柱两侧加护板,并做装饰。这种石木混合结构的大空间民居建筑主要集中在保加利亚北部、东北部和东部地区。

保加利亚南方温和的气候使该地区建筑外墙无需过分厚重,建筑外立面也随之出现阳台、外廊等能使住户与大自然亲近的建筑构件。构件的添加首先从功能角度进行考虑,其次从美学角度也给建筑立面增加新元素。保加利亚为多山国家,许多地区地势起伏明显。而绝大部分保加利亚民居一层地形都不做平整处理,二层以上相对规则,利于设计,因此大量外凸建筑构件常出现于一层以上部分。例如普罗夫迪夫、特里亚夫纳、科普里夫什迪察、大特尔诺沃等山地地区保留下来的传统住宅建筑此种特点非常突出。至今该形式在保加利亚许多地区的现代住宅建筑中依然沿用。[4]

这些最初出现在农村且只有山地地区才独有的建筑形式,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被城镇居民所接受。首先是小城镇的小手工业主、商人和公务员开始接受这种形式,并在自家的住宅上运用这种形式,随后这种形式逐步延伸到城市的更多角落。

3.2 贵族阶层民居建筑特点

从十八世纪末开始,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保加利亚同周边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愈加频繁,民居建筑开始更多借鉴邻国俄罗斯、罗马尼亚、希腊、塞尔维亚的建筑风格,和这些风格相互融合出现了“新保加利亚中部民居”与“新保加利亚北方民居”。这些建筑多为富人及贵族阶层的官邸建筑。

从室内空间的划分看,其与传统保加利亚建筑有很大区别,打破了多数保加利亚建筑固有的对称原则,并在首层设置两个以上出入口(主、副出入口)。从结构看,石材取代木材成为更主要的结构材料。贵族阶层更加注重室内居住空间的舒适性与合理性。采暖壁炉不像其他农村民居直接设置于起居室,而将其置于居中的特定辅房间内,该房间具备休息、烹饪、甚至会客功能。而起居室则环绕该辅助用房四周布置,即保证起居空间的采暖需求,也保证室内清洁。[5]

连接各层的主楼梯设在一层门厅中轴线上,正对主出入口,室内楼梯不仅作为竖向交通设施,而且被作为室内景观被加以装饰。主出入口外部设置雨棚,雨棚用细木柱支撑。此种民居设置宽敞庭院,建筑正立面不临街,而设于庭院内部,立面用石板铺装,院内不乏景观廊等建筑构件。庭院出入口位置除一般性装饰外,还会用塑像(特别是人物塑像)等进行布置。随着与其他欧洲国家文化艺术交流的增多,木质装饰构件的使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欧洲较流行的风格(如巴洛克风格等)。巴尔干山脉以北的卡巴罗夫城、德列诺瓦、特里夫娜城、卡普里夫西纳、伊莲娜等小城镇中这类建筑最为常见。也正是这些在当时非主流且富有特点的建筑,提升了居住者在当地的声望,也使一批之前并不出名的新派建筑师(如图多罗夫等)开始得到当时保加利亚建筑界的重视。

此类贵族阶层民居与传统保加利亚建筑相比,另一显著区别体现在整体布局与空间构图上。由于服务于富裕阶层,建筑基地面积普遍较大,而建筑本身依然二、三层,因此即使每层层高增加,但建筑本身给人以“铺开”的横向构图美感,建筑一般由多个体块组合而成,每个体块充分利用基地地形,错落有致。而其他保加利亚传统民居则受制于单栋占地面积的限制,多采用竖向构图的形式,显得更加紧凑。

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末,卡巴罗夫城、德列诺瓦、特里夫娜城、卡普里夫西纳、伊莲娜等小城镇的贵族阶层民居建筑,无论是结构耐久度、空间合理性,还是使用的舒适度,在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4 当代保加利亚民居建筑

在经历无数历史事件的洗礼与建筑史的变革之后,当代保加利亚民居已大量融入现代建筑风格:平屋顶、规则几何构图、均匀开窗,甚至整体玻璃幕墙。但从部分民居中还能看出传统建筑的痕迹与营造技法。例如巴尔干山脉中部地区依然可见现代建造的石木结构建筑,虽然装饰材料已完全使用现代材料替代,并且现代科技与信息产品在这些建筑中被普及使用,但这些建筑从形式、功能,乃至结构上都蕴含着保加利亚传统民居的独特性:一层外墙用石块堆砌,墙体厚重,开小窗,作为辅房间使用;四坡屋顶,屋檐出挑多,檐下用木结构与二层墙面直接支撑;室内设壁炉,且有高耸的直排式烟囱;二层为起居空间,墙面较一层略突出,墙面厚重,外墙粉刷找平,墙面开窗工整;整体色调以黑、白、灰为主,贴近自然。

尽管保加利亚当代建筑师已努力在当代还原传统民居的独特魅力,但更多学者却对此并不满意。保加利亚当代著名建筑学教授A・阿布列特诺夫(А. Обретенов)这样描述当代保加利亚建筑:“如果把我们当代近乎于营房的居住建筑与我们的传统民居建筑作比较,则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的巨大差别,我们的当代建筑是没有个性的产物,严重缺乏传统保加利亚民居中丰富的建筑元素与对各种建筑材料的把控力。”显然在更多保加利亚学者眼中,传统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传承。

5 保加利亚民居地域分类对比与分析

保加利亚民居从结构、功能和形式上均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为一方面是由各地区自然因素和文化差异所造成,另一方面是因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百年的封建统治,令保加利亚始终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严重阻碍各地区保加利亚人之间的沟通与往来,致使各地区间文化、艺术和建筑的发展迥异。

著名保加利亚建筑学教授图多尔・萨拉耶夫(Тодор・ Златев)将保加利亚传统民居按照所处地域分区划分为以下六个类型:保加利亚东部卡姆奇亚河流域地区类型;巴尔干山脉中部地区类型;西保加利亚类型(伊斯克尔河西岸);罗多彼类型(罗多彼山脉地区);彼琳斯类型(彼琳斯河流域地区);平原地区类型(保加利亚东南杜南盆地地区)。[6]

保加利亚最古老的房屋出现于东部卡姆奇亚河流域地区和巴尔干山脉中部高原地区。十世纪保加利亚大主教约翰提到的木屋就出现在这些地区。在保加利亚东部地区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掌握着这种木框架结构建筑的建造方法。柱与梁的外部均用板材进行横向或竖向装饰(原先使用木板雕花,现在沿用或用其他材质板材替代)。支撑结构运用整根原木,为防止虫蛀,原木外部与空气接触部分采用涂料粉刷(在化学涂料出现前用泥土涂抹表面)。最典型的屋顶形式为四坡顶,坡面与水平向夹角小(15度左右),从视觉观察类似于平顶,但排水效果好。屋檐出挑明显,暴露的檐部结构使整个屋顶显得坚固有力(图1)。

西保加利亚住宅的典型形式是来源于巴尔干斯拉夫中产阶级家庭的住宅形式。当时的所谓中产阶级,主要指居住于城市的小手工业者,家庭手工业者与商人,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处于同一区域内,加上需要提供相对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他们的居所常为闭合且功能布局复杂的楼宇或建筑群,拥有保护性能良好的院墙,外墙立面美观,装饰性构件多。庭院内部建筑底层建造柱与拱券围合的精美外廊,外廊与室外楼梯相连。从室外楼梯的设置可知,该地区建筑单体的防护措施极大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增加防护措施,对建筑群落的整体保护也强调了当地中产阶级对自己的生产生活都十分重视。该类建筑多为两层木框架结构,无论外部造型,还是内部空间划分,均采用非对称形式。有别于保加利亚其他地区传统民居把辅助用房安排在地下或半地下的构造形式,该地区民居的辅用房通常单独设置,用整体大屋顶将之与其他用房连为整体,此种形式与乌克兰西部地区传统民居相似。

罗多彼类型由罗多彼山脉特有的地形条件造就而成。该地区属保加利亚南部山地,复杂的山地地形使民居不具备建造独立庭院的条件。辅用房(粮仓、农具库)建造于地下或半地下层,围护结构与地面层由当地石材砌筑而成。该地区民居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为“一顶双子房”,且两栋楼的内部空间布置完全相同(产生镜像效果);另一特有类型也在该地区较为常见:设置单独采暖房,单独设置壁炉,建立对外直排式烟囱或者烟道,通过壁炉加热使相邻居室墙壁升温,达到良好采暖效果的同时,避免烟雾污染室内居住环境。该采暖房同时兼备厨房功能,受制于山地地形,为使其紧邻居室,采暖房同居室一同设置为二三层(图2)。

彼琳斯河流域地区同样位于保加利亚南部山区,但该地区民居建筑大部分集中于河流两岸冲击区,所以虽然彼琳斯地区紧邻罗多彼地区,但地势相对缓和,基地地形较平坦,民居的建筑类型也与之差异明显。该地区民居形式较简单,缺乏其他地区建筑的突出特征,平面整体为规则矩形,每层基本保持一致,平面上无明显区别,屋顶选用保加利亚传统四坡形式。

保加利亚平原地区民居(东南杜南盆地地区)与之前几种民居样式存在较大区别。通常为一层,或一层带地下室、半地下室, 一到两间居住房间,有时也配辅用房,均放置在同一平面内呈几何式构图,配四坡屋顶。此种民居中的辅农业用房有自己独特的保加利亚名字“хижа” (音译为:昔日)。这种民居与乌克兰传统民居极其相似,甚至“хижа”这个读音也同乌克兰语相同。由此可见斯拉夫民族之间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是相近的。

通过以上对保加利亚各地区民居建筑的分析我们可归纳出其普遍特征:层数为一至三层之间;一般设地下或半地下室,主要作为库房、杂货间等辅用房;承重结构以原木结构为主,配有石墙承重,围护结构常采用砖石,外表面进行粉刷处理;屋顶结构最常用四坡顶,坡度小,檐口有出挑;二三层常见出挑,下层自然形成过廊;室内空间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间相对集中;室内建筑构件及装饰考究,常用木雕加以修饰;窗户设置可开合木质窗扇。

7 结语

保加利亚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因素影响,其传统建筑风格与奥斯曼土耳其建筑风格、拜占庭建筑风格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保加利亚地区斯拉夫建筑风格。尤其是其传统民居更因地域性分布不同而千差万别,研究保加利亚民居建筑,对深入了解东斯拉夫建筑、拜占庭建筑及奥斯曼帝国建筑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L. Tonev, Architecture of modern Bulgaria[M]. Moscow:Architecture of the USSR, 1947:17-18.

[2] A. Thorne, architectural motifs from Bulgaria[M]. Sofia: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1925:37-39.

[3] M. Tsapenko, Bulgaria about architecture[M].Sofia: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1951:59-60.

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区别篇10

【关键词】 中式高层 格调 竹境

当外来建筑风不断席卷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我们开始找寻那种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中式建筑。在现在这样一种“中华性”和“全球化”并存的建筑时代,具有中国想象力的中式建筑,结合传统文化,加上一些现代时尚的创新元素,中国的建筑文化在慢慢的复兴。

1 几千年来,庭院生活始终是中国人居的最高梦想

无论是白居易的“霭霭四月初,新树叶成阴。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还是苏轼的“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所有这些无不寄托着中国人对于“前庭后院”生活的深深向往。然而,传统建筑多以低层为主,多是多层以及高层的居住现状让人们似乎觉得中式生活遥不可及,现代中式建筑的高层梦想似乎就更加渴望而不可及。

建筑层数越高,体现中式韵味也就越难,怎么能让生活在高层里的人联想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境,这个‘度’的应用是很重要的。近几年里,在北京的“观唐”、上海的“九间堂”以及深圳万科的“第五园”等别墅及中层住宅的探索基础上,现代中式建筑的“冲高”梦想越发强烈,而格调竹境展示了现代高层住宅中式生活的一种可能性。

在土地稀缺情况下,住宅用地短缺,难道住在普通高层里的人真的就不能享受中式生活的情趣吗?在梦想与现实间,格调竹境始终在努力寻求平衡的支点。

首先,高层建筑是舶来品,而中式传统建筑则多为低层建筑。面对城市中心区住宅高层化的趋势,以广度见长的中国传统人居,究竟该如何破局,这是第一个问题。 其次,高层建筑提供的现代生活场所,不似传统人居里那种缓慢如流水的生活。它需要提供便利的生活设施,并能符合人们的生活节奏。因此,如何在高层的建筑中添加“中式”和“现代”两种元素,则非常值得探究。而格调竹境在高层建筑本身以及社区间园林营造两个方面的全新设计,则为开拓中式高层建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2 高层建筑的“中国意象”

天津市格调竹境花园所处的河东区虎丘路位于天津市轻轨站旁,该地区处于天津市河东交通核心区域。格调竹境花园项目西临虎丘路,南临中山门四号路。总用地面积5.54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14.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超过14万平米,会所等公建约2500平米。

格调竹境花园,就是基于对“新中式建筑”与“当代人居”两方面的思考而产生的建筑,它充分展示了现代高层住宅中式生活的一种可能性。

格调竹境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并融合时代生活元素,以创新再造传统,首创中式情感建筑。格调竹境将高层建筑与中国传统的建筑符号解构重组,用现代的手法把中国传统居住意境和建筑文化融入现代建筑和环境之中。

在中式建筑中,传统的纹样和图案在视觉中占有强烈的地位。在格调竹境建筑外檐中我们适当的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居住元素:双重钢管铺设的大屋顶,冰裂纹,回纹格的方窗和圆窗装饰的山墙。建筑首层小院的院墙和建筑首层围合出的深宅大院的意境,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在现代建筑中的和谐回归。

传统中式建筑的坡屋顶是一个重要的视觉标识,我们在设计中,屋顶不是主角,而是结合建筑体量的一个变化,双重屋檐与高耸山墙等中式建筑意象符号,是对传统人居习惯的保留和延续;简洁的立面与轩阔的空间,是对国际潮流与现代品位的应和;以“意境”为美学宗旨的环境营造,现代材料和高新技术表现出的建筑主体,让东方美学所恪守的意境表达与国际流行的规划意象进行了一次不折不扣的完美融合。

竹境在入户方式的设计上,抛弃以往住宅楼直接入户的形式,在中式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采用全新的中国庭院式入户,院墙与建筑首层共同围合构成深宅大院的意境进入楼门,有一面影壁将内外环境区隔开来,将回家的动线做以缓冲处理,极具中式庭院的意味,使回到社区的人们将视线流连于建筑底部丰富的意象中,从而缓解了置身于高层建筑群中的压迫感。

3 园林营造的“庭院生活”

自古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十分密切,对自然的热爱构成了内涵丰富的“山水文化”。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比德”的山水观,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中国传统园林满足了古代士大夫阶层不离尘世而能归隐山水的优雅意趣。这一点是中式园林一直为人所推崇与称道的。

林语堂说过:“中国建筑的基本精神是平和与知足,其最好的体现是私人的住宅和庭院建筑。这种精神不象哥特式建筑那样直指苍天,而是环抱大地,自得其乐。”

因为性格较为内向,中国人偏爱的是苏州园林、胡雪岩故居那样私密性较好的庭院,欧美风格敞开式的庭院其实并不符合中国人对住宅的要求。中国人往往将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而这恰恰是某些文化心态在人居梦想上的反映和体现。

同时现代高层建筑注定了人们必然不得不面临公共空间共享的事实,那么创造私密性较好的又符合中国人心理气质公共空间是否有可能?格调竹境的园林布局方式解决了这方面的难题。

在格调竹境中继承了中国园林的建造理念和技法,在相对有限的空间中,通过现代材料和工艺的巧妙运用,表达中国传统园林的深邃意境,并特别注重社区景观的均好性。

除了主景观外,我们每个楼间都独立成景色,独立成园。西部完全是庭院式的,从1号楼到6号楼我们设计了5个庭院,分别是琴、棋、书、画和入口园。而东区我们则设计是一个整片的大的山林水面,大量的绿地和大的水面湖泊。

值得强调的是,东部园里的设计采用了坡地形态,人们可在高低起伏的取材于现代材料的廊架中行走,减少了高层带给人的压抑感,累了还可以在用于休息的“凉亭”中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