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12-13 17:08:23

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总结

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总结篇1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工作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和《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以“部门联动、城乡配合、依法管理、规范经营”为原则,转变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方式,加强环保无害化配套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再生资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工作目标

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六部委局《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和《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对全县再生资源回收点清理、整治,取缔无证经营;对无备案、无覆盖、无围挡、无消防安全措施、超出依法核准的经营范围、违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市容环境卫生,违反污染环境防治、消防安全及治安管理等法律法规的网点进行清理、整治和依法处罚,依法加强管理。培育骨干回收企业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中的带动作用,引导回收企业采取连锁方式,推动龙头企业按市场规律整合个体回收人员(网点),按照“便于购销、保护环境”的原则,规范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选择一部分实力较强、条件较好的回收企业将功能单一的回收网点建设成集交易、加工、集散于一体的再生资源市场。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工作要求

我县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分散,遍布城乡,其管理涉及到工商、环保、公安、市容、规划等多个部门,要实现整治工作的目标,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凤台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商务局、工商局、环保局、公安局、市容局、发改委、住建委、供销社、各乡镇人民政府(含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下同)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商务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县商务局,分别从县商务局、工商局、公安局、市容局、环保局、供销社各抽调1人办公。各乡镇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具体名单报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办公室。

(二)明确各部门职责。根据商务部等六部委局《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和《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在整治工作中的职责。

县商务局是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主管部门,整治工作牵头单位,承担整治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制定和实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政策、回收标准和回收行业规划。

县发改委负责制定再生资源发展政策,组织实施再生资源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产业化示范和综合利用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治安管理。

县环保局负责再生资源回收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依法对违反污染环境防治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进行处罚。

县工商局负责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的登记管理和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取缔无证经营。

县住建委负责将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纳入城乡规划;县市容局依法对违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进行查处和清理整顿;县质监、财政、国土、税务、供销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整治做好相关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在县再生资源回收整治办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本乡镇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整治和管理工作。有关社区、村没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社区、村委会应积极配合做好整治工作。

(三)加强舆论宣传。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有关再生资源回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经营者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使其知法、守法、依法经营,积极主动地配合整治工作。

(四)严格依法整治。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部门的职责作用,在整治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对全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进行全面检查,不留盲区。检查的重点是县城、城郊结合部、各矿区周边地区和乡镇、沿省道等。对在检查中发现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当场下发限期整改通知;拒不改正的,各有关部门要依法认真予以处罚。

各有关部门、各乡镇、经济开发区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加强管理。对相互推诿、不主动配合、不作为和有失职守的,要进行问责。

(五)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商务部门牵头,发改委、公安、环保、市容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管理机制,建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部门联席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巩固整治成果,不断推进我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创新行业管理机制。筹备成立凤台县再生资源回收协会,发挥其服务企业、行业自律、加强企业与政府的沟通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行业之间的交流、统计分析和市场预测,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宣传培训;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行业管理。

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回收行业回收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回收行业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依法经营的意识。

加大政策支持,要针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加工利用重点项目和重点回收发展连锁经营及龙头骨干回收企业给予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支持,并在土地使用、融资、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扶持。

再生资源回收整治工作时间和步骤

全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工作从2012年1月20日开始至2012年6月30日结束。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2月1日至2月29日)。各乡镇、经济开发区制定整治工作方案,成立组织,抽调人员到位,开展全县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调查摸底(调查表附后),召开整治动员会议。

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总结篇2

一、基本情况

1、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现状

*区现有废旧回收企业(主要为收购店)120余家,办理工商登记的回收企业不到50家,50%以上的回收企业是无证照经营户,从业人员200多人,多为进城农民,没有经过培训。从总体上看,呈现散、乱、小的特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相应的管理法规。国家取消了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后,废旧物资回收几乎成了法规的盲区,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较为混乱。

(2)市场准入门槛低,无证经营现象十分严重。缺乏行业的发展规划,网点无序扩展,无序经营。

(3)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回收渠道多元化,加工利用手段落后,产生的附加值低。受利益驱动,经营者普遍存在利大抢着干,利少不想干,无利都不干的现象,大量资源未得到回收,变成了城市垃圾。

(4)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治安管理隐患多。由于市场管理不力,回收渠道乱,严重影响公共治安,最突出的是电力生产和城市公用设施被盗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回收网点成为收赃、销赃的场所。

(5)再生资源回收科技开发投入严重不足,加工利用技术力量薄弱。尤其在“电子垃圾”再利用和资源化方面基本空白。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本着依法治理、方便群众、培育市场、规范经营的原则,结合*区“银三心”繁荣板块建设,充分利用、规范和整合现有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建立以城市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逐步提高我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能力,建立完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我区再生资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全区再生资源产业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总体目标

以现有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以构建社区回收网络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政策扶持系统、组织管理系统、专业培训系统为保障,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到2010年,使我区90%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95%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处理,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以上,基本消灭二次污染。

3、阶段目标

按照统一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整个体系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年11月底前制订我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机构设立、回收行业摸底调查、回收体系实施方案审定,试点企业的确定等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试点阶段

社区回收站点建设:*年12月始,在社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的试点,到*年底,完成10家社区回收站点的建设目标。

第三阶段:推进阶段

2009年开始,全面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2009年底前完成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2010年底前基本完成整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通过建立社区回收站点,结合南昌市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分拣中转中心的建立,构造我区再生资源回收、分拣、转运、加工利用、集中处理为一体的专业化发展格局。我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重点是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

1、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

(1)经营范围;负责回收居民交售的再生资源。

(2)建设目标:我区现有人口45万人,居民12万余户,全区共有社区79个,为满足既可方便居民交售再生资源,又可保证社区回收站点的正常经营的要求,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和市区每15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点的标准,建设80个回收站。

(3)经营主体:依托我市现有回收行业骨干企业,围绕回收站点的设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构建我区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网络。

(4)站点标准:社区回收站点要符合“七统一、一规范”标准,即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衡器、统一车辆、统一管理,经营规范。营业面积应不低于10平方米,建筑设计及装饰装修要与社区环境相符;每个站点配置1—3辆统一式样的流动回收车,以方便上门回收服务。回收的再生资源做到日收日清,不在回收站点存储,也不能在回收站内进行拆解加工。

2、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处理网络建设

根据我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可回收再生资源的实际情况,重点发展废纸、废家电、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玻璃等的回收和利用,通过鼓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产业链延伸,吸纳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的加入,促进再生资源深加工,逐步形成再生资源产业群,实现再生资源行业产业化。

四、保障措施

l、试点工作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区、街、社区三级管理体制,成立*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区发改委、区商贸委、区财政局、区城建局、区环保局、区工商局、*公安分局、区国税局、市行政执法局*分局、各街办、贤士湖管理处为成员,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委,具体负责我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日常工作。

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区发改委负责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查,对全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的日常工作,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是否符合整体规划进行审定,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实施试点工作;

区城建局依法负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监督管理工作和施工许可监督管理工作,并依法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的建造施工实施监督管理,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纳入我区城市总体规划并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区工商局负责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的工商登记及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等不法行为;

*公安分局负责打击再生资源回收过程中的盗窃、销赃等不法行为;

区环保局负责对再生资源回收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防洽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区财政局负责再生资源体系建设工作经费的落实,并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监督管理;

市行政执法局*分局负责对辖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出店、占道经营行为进行查处;

各街办、贤士湖管理处负责本区域内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组织协调工作。根据“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原则,制定本辖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责任,细化目标,保障各项工作有效的落实。

2、相关措施

(1)开展清理整顿。按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试点方案的要求,对现有证照齐全的回收站进行清理、整合、规范利用,符合标准的作为新的社区回收点,对无证无照的回收站点,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

(2)对社区回收网络建设项目,项目实施单位要在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出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后实施。

(3)加强从业人员的组织管理和教育培训。回收从业人员以目前废品收购站人员为基础,优先招用下岗待业人员。回收人员实行“六统一”和“四规范”(即统一培训、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计量器具、统一收购车辆、统一收购范围和规范服务项目、规划服务标准、规范服务用语、规范服务地点)的行业管理。加强对基层收购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从业技能培训,培训出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人才。

(4)宣传部门要发挥宣传媒体的导向作用,发动全社会参与,增强全社会资源再生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要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动员市民积极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引导企事业单位、市民自觉交售废旧物资和使用再生资源产品。

3、扶持政策

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落实减免税费政策,享受有关税费优惠;从业人员属于本市下岗人员的,可按规定享受下岗再就业的优惠政策。

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总结篇3

以“三线”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回收市场、农贸市场为重点,结合全市开展“五创联动“及沿江景观打造,突出加强对“三线”沿线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回收市场、农贸市场及其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近三个月的集中整治,消除盲点死角及薄弱环节,着实改变“三线”沿线范围内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回收市场、农贸市场及其周边环境“脏、乱、差”的状况,进一步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三线”环境质量问题,切实改善“三线”环境面貌,为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二、综合治理专项行动重点

(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重点检查“三线”沿线回收网点经营证照及资质是否齐全,网点设置是否符合当地城市商业网点总体规划,回收网点内废旧物资堆放是否规范、有序,回收网点内及周边环境是否干净、整洁,解决废旧物资乱倒、污水乱排、乱搭乱建等“脏、乱、差”突出问题。

(二)再生资源回收市场。重点检查“三线”沿线回收市场经营证照及资质是否齐全,市场设置是否符合当地城市商业网点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因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市场内功能设置是否齐全,市场内废旧物资堆放是否规范、有序,市场内及周边环境是否干净、整洁。

(三)农贸市场。重点检查“三线”地带农贸市场是否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按照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农贸治理标准和要求,对市场内及周边环境开展专项治理。

三、实施步骤

按照省商务厅的工作安排,此次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为期近三个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前期准备阶段(年7月下旬)

各县(区)商务主管部门对辖区“三线”沿线范围内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回收市场、农贸市场开展调查,摸清数量、分布位置、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具体的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并于年8月6日前把调查情况和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报市商务和粮食局。

(二)集中治理阶段(年8月—9月10日)

各县(区)商务主管部门要结合辖区内的实际情况,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全力开展“三线”沿线环境的综合治理。期间,要采取明查、暗访等多种形式,加大督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经营者按相关要求进行整改。市局开展整治公路铁路河道沿线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适时进行重点抽查。

(三)巩固提高阶段(年9月中旬至下旬)

各县(区)商务主管部门要在全面开展专项治理的基础上,查缺补漏,杜绝遗留死角和盲点,巩固专项治理效果,形成常态化管理;并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总结,于年9月30日之前,将专项治理工作书面总结报市局商贸处。

(四)市、县(区)工作职责

1.市商务和粮食局负责拟定全市开展整治公路铁路河道沿线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总体方案,会同建设、环保、交通、水利、铁路、工商、城管等相关部门对“三线”沿线环境的综合专项治理进行抽查。

2.各县(区)商务主管部门根据行政区域区内的实际情况,负责制定开展整治公路铁路河道沿线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的具体方案,并协调相关部门实施“三线”沿线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回收市场、农贸市场及其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的各项具体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各级政府是本次专项治理的工作主体、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为加强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商务和粮食局成立开展整治公路铁路河道沿线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远俊任组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旋任副组长,崔怀国、卞英杰、丁涛及各县(区)商务主管部门第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崔怀国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区)商务主管部门要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按照此次“三线”沿线

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的工作要求,成立“三线”沿线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责任,细化措施,落实责任,抓紧开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

(二)密切配合,统筹推进。此次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县(区)商务主管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与建设、环保、交通、水利、铁路、工商、城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统筹推进综合治理专项行动。要切实履职尽责,进一步依法加强对行业监管,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促局面,确保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取得成效。

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总结篇4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注重效益的原则,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垃圾分类为抓手,按照多元化回收、集中化处理、规模化利用、商业化运营的要求,加强政策指引,整合相关资源,全面加强对各类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包括可直接回收利用的废旧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橡胶等工业垃圾;可加工再生成建筑材料的废旧混凝土、砖瓦、灰渣、余泥、陶瓷等建筑垃圾;可用于生产有机肥料的餐厨垃圾和生物垃圾;可回收利用的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皮革、布碎等生活垃圾,以及可用于焚烧发电的其他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城市矿产”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促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二)目标任务。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稳步推进“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城市矿产”回收利用体系,各类主要城市固体废弃物回收率达到7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发展。具体目标:

1.规范回收体系。结合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参照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建设规范,全面完成我市“城市矿产”资源回收网点规划和建设布局,完善“城市矿产”资源回收网络,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其他“城市矿产”回收利用的有效对接。规范回收程序,完善回收标准,实现“城市矿产”有序、高效和规范回收。

2.提高处理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废旧商品集散市场集散功能。建设一批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符合环保要求的“城市矿产”专业分拣中心,积极开展与周边地区合作建立城市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处理基地,加快“城市矿产”分拣处理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提升专业分拣处理能力,实现对各类“城市矿产”的精细化分拣处理,推动产需有效衔接,促进“城市矿产”回收加工一体化发展。

3.促进循环发展。以“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为支撑,推动各类经济园区实行循环发展。支持一批有一定基础、产业前景好、生产工艺先进和管理制度完善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拓展“城市矿产”开发利用业务,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到2015年,建成10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扶持1个部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培育2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20家再生资源回收和开发利用龙头企业,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矿产”循环发展产业链。

4.形成价格。推动成立“城市矿产”交易平台,完善信息、交易服务、交易鉴证、融资咨询服务等四大功能,引导各类“城市矿产”集中进入,通过公开竞价、统一销售,拓宽销售渠道,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力,逐步形成“城市矿产”资源的“价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经济效益,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目标。

二、组织领导和工作职责

(一)领导机构。将“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工作纳入市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节能低碳发展领导小组),并增加相应的工作职能。增加市供销总社为市节能低碳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市供销总社主要负责同志兼任领导小组成员。

(二)工作职责。市节能低碳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市“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市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具体负责,做好相关统筹、协调、推进、检查、督办和统计汇总等工作。

三、具体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1.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加强与国家和省相关部门沟通,推动设立部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政策、资金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等方面对的支持。(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委;配合单位:市财政局、科技和信息化局、城管委、建委、供销总社)

2.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探索形成适合我市产业发展的“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管理模式和政策机制,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相关政策,创新资金扶持、土地和规划保障等优惠政策,研究制订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循环经济领域的政策措施。(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城管委、建委;配合单位:市财政局、规划局、国土房管局、科技和信息化局、供销总社)

(二)科学规划建设回收网络。

1.制定“城市矿产”资源回收目录。结合我市实际,区分不同品类的“城市矿产”资源,制定“城市矿产”资源回收目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定点、定期、定向回收机制,完善各类城市固体废弃物回收指引,重点抓好报废汽车及废旧机电设备、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金属、废纸张、废塑料、废轮胎、废玻璃、废铅酸电池、废弃节能灯、建筑余泥、废混凝土土块、废旧沥青以及餐厨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回收。(牵头单位:市经贸委、供销总社;配合单位:市建委、城管委,各区和县级市)

2.加快回收网点布局与建设。科学选址,抓紧完成全市“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网点布局规划。鼓励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等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市矿产”回收和网点建设,重点在工厂和企业集聚区、居民社区等建立回收点,疏通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各类固体废弃物回收渠道。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居民社区与回收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实现“城市矿产”资源回收途径的多元化、多渠道,形成覆盖城乡、参与面广、效率高的专业回收网络。(牵头单位:市城管委、经贸委、建委、供销总社,各区和县级市;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局、国土房管局)

3.建设现代化专业分拣中心。结合环卫设施布局规划,充分利用环卫场地和地下空间等,在主要垃圾分类处理场和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不同品类的专业化废弃物分拣中心,开展集约化拆解和精细化分拣,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建设废旧电器产品、报废汽车、废旧橡胶、废旧金属及玻璃、纸品、皮革、布碎等专业分拣中心。对未纳入省环保部门规划许可的废弃物处理,要通过加强与周边区域有许可资质企业的合作,实现无害化、规模化、商业化处理。(牵头单位:市城管委、经贸委、供销总社,相关区和县级市;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建委、规划局、国土房管局)

(三)推进“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1.加快示范基地循环化建设。结合建设部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按照回收体系网络化、产业链条合理化、资源利用规模化、技术装备领先化、基础设施共享化、环保处理集中化、运营管理规范化的“七化”要求,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统计制度和指标考核体系,搭建公共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平台。同时,加快基地(园区)循环化建设,开展清洁能源和原材料替代改造,推动余热余压利用、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和水循环利用,实现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高值化利用、清洁利用和安全利用。(牵头单位:市经贸委、城管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环保局、建委、统计局、供销总社)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废旧商品回收和利用的企业强强联合、做大做强。重点培育扶持10家再生资源回收和开发利用龙头企业,逐步发展成为规模大、效益好、研发能力强、技术装备先进的大型企业,带动形成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完整的产业链条,推进“城市矿产”资源化深度加工,实现“城市矿产”回收与利用一体化发展。(牵头单位:市经贸委、城管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建委、供销总社)

3.引导相关企业、机构集聚发展。吸纳符合条件的企业入园,充分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效应,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解决企业“小、散、乱”问题,实现企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废旧商品回收企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推动示范基地内企业之间构建分工明确、互利协作、利益相关的产业链。(牵头单位:市经贸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供销总社)

4.推进示范基地环保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污染防治设施,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园区内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实行无害化集中收集,确保杜绝二次污染。支持示范基地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牵头单位:市环保局;配合单位:市经贸委、规划局、城管委、供销总社)

(四)开展相关技术科研攻关与推广使用。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分拣、拆解、环保处理水平等,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组织装备研发生产,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国际领先技术,加快可利用资源加工处理技术改进和机械设备制造,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幅提高废旧商品回收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废旧商品回收分拣处理的管理经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升我市“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产出效益。(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经贸委、供销总社;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环保局)

(五)增强“城市矿产”辐射力、影响力。

1.建立“城市矿产”信息及交易平台。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在具备相应的基础和条件后,启动筹备成立“城市矿产”交易中心,强化信息、交易服务、交易鉴证、融资咨询服务等功能,加快形成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引导“城市矿产”资源进入交易中心,实行公开竞价、集中交易,增强影响力,逐步打响品牌。(牵头单位:市经贸委、供销总社;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建委、城管委、金融办)

2.拓宽“城市矿产”销售渠道。依托“城市矿产”交易平台,积极构建立足全省、辐射华南、面向全国的“城市矿产”销售流通渠道,逐步建立与相关企业、工业园区无缝对接的供应网络,提高“城市矿产”交易销售效益。加大政府采购政策中对再生资源产品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对使用“城市矿产”资源生产企业的补贴政策,不断拓宽“城市矿产”的销售渠道。(牵头单位:市经贸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建委、城管委、供销总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节能低碳发展领导小组要统筹组织本意见的实施;各牵头单位对赋予的任务要负总责,切实履行职责,积极推进工作落实;各配合单位要积极支持和配合牵头单位工作,形成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

(二)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各牵头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省和我市有关产业政策和各项环保法规、标准及职业安全规范,围绕各自工作任务,会同配合单位尽快研究制定专项工作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目标、步骤、措施、时限和资金安排,并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

(三)加强行业监管执法。加强对回收企业站点、回收加工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健全行业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依法查处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物品、收赃销赃等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利用废旧商品制假、造假行为。认真落实国家固体废弃物进口管理有关规定,加大预防和打击废弃物非法进口力度,确保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四)注重宣传引导。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配合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积极倡导环保健康、循环利用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时总结工作成绩和典型经验,引导广大市民积极支持和参与“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的良好氛围。

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总结篇5

为推动我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根据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通知》、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通知》和商务部、财政部评审通过的《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就加快我区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点)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通过政府引导、街道主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市场运作、规范实施,加快建立以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促进我区再生资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引导回收站(点)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合理规划布局,建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经营规范的固定或流动社区回收站(点)。逐步对目前走街串巷的回收方式进行整合和规范。建立社区回收人员管理档案,促进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点)向布局合理、规范有序的经营方向发展。

三、目标任务

年底前,按照商务部、财政部评审通过的《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商务部《试点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城区每20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点)、每个站(点)面积不得少于10平方米的要求,在我区各街道办事处合理设立社区回收站(点)。各街道办事处要把设立回收站(点)作为完善社区综合服务的组成部分,按照合理布局、网络通畅、标识醒目、环境洁净、管理规范,便于投售的要求进行设立。根据全市安排,我区需在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118处社区回收站(点)的新建或改造提升。

四、建设与管理

(一)投资主体。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负责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兴建社区回收站(点)。

(二)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社区回收站(点)规划建设和管理;成立区再生资源领导小组,再生资源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社区回收点、街道回收站(点)和流动回收车的行业标准、服务规范和统一标识的落实,并负责回收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三)按照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规划要求,对现有证照齐全的回收站(点)进行整合,规范利用,符合标准条件的,可与社区环卫收集点合并,组成新的社区回收点。对无照无证的社会回收站(点),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整顿。

(四)社区回收站﹙点﹚建设经营权可以实行公开招标,市场化运作,由企业自主、合法、规范经营。社区流动回收车由取得回收站﹙点﹚经营权的企业负责统一建设和管理。

(五)社区回收站﹙点﹚管理坚持“属地管理,以区为主”的原则,工商、行政执法等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大对社区回收站﹙点﹚的管理服务力度,不得擅自变更或者部分变更经营用途,确需变更的,必须按规定经区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确认后,方可实施。

五、运作方式

社区回收站﹙点﹚可结合物业管理、小区管理、社区管理和垃圾分类投放管理等形式统筹安排,并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相衔接。主要采取定时上门与定点交售,固定设点与流动收购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回收,通过新建、改造和整合的模式,建设形成规范的社区回收站﹙点﹚。各社区回收站﹙点﹚建成后,与市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紧密衔接,回收物由分拣加工中心负责清收。

六、扶持政策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1、对规划确定的社区回收站﹙点﹚,区财政和各街道办事处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2、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或个人,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落实减免税费政策,享受有关税费优惠。从业人员属于本市下岗人员的,可按规定享受下岗再就业优惠政策。

3、对设立的社区回收站﹙点﹚,属于公房的,应适当降低租金标准。

4、对达到规范标准要求并通过区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验收的,按照“以奖代补”方式,每个社区回收站﹙点﹚补助6000元。

七、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点)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商务局。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社区回收站(点)建设工作负总责,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制订实施本区域社区回收站(点)建设方案,明确牵头部门,协调本辖区的社区回收站(点)建设。

(二)明确各部门职责。各街道办事处是区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点)建设的责任主体,其主要任务和职责是:

1、负责本辖区社区回收站(点)建设的布点协调和督办。

2、负责协调落实本辖区各居民小区无偿提供社区回收站(点)需占用的场地。

3、负责组织公安、工商、城管执法等相关部门对辖区内的废旧物资收购站(点)进行全面清理,确保本辖区无非法收购站(点)。

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总结篇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同时,存在法规、政策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技术开发滞后等问题。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此,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三)发展目标。力争到**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四)主要指标。力争到**年,我国消耗每吨能源、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十五种重要资源产出的GDP比20**年提高25%左右;每万元GDP能耗下降18%以上。农业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再生铜、铝、铅占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5%、25%、3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控制在4.5亿吨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注:上述有关指标将根据“十一五”规划作相应调整)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五)重点工作。一是大力推进节约降耗,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六)重点环节。一是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二是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筑)、轻工、纺织、农业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四是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五是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政府机构要实行绿色采购。三、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七)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十一五”规划和各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对资源消耗、节约、循环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状况作出分析,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八)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统计局、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建立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九)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发展改革(经贸)、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清洁生产,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发展改革委要抓紧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对进入的企业要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废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四、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十一)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开发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十二)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技术政策。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十三)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十四)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加强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五、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十五)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各类金融机构应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十六)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自然资源价格,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发展改革委要积极调整水、热、电、天然气等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推进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扩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执行范围,拉大差价,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实行尖峰电价和季节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按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的差别电价政策。加大供热体制和供热价格改革力度,逐步建立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共同构成的热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热价和煤热联动政策。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并落实各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十七)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政策。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排污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建立促进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的鼓励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加快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适时出台燃油税,完善消费税制。积极研究以资源量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办法,进一步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优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研究完善限制国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政府采购目录要优先考虑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产品。六、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十八)加强法规体系建设。要结合我国国情,加快研究建立和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要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和规章。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十九)加大依法监督管理的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二十)依法推行清洁生产。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快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环境友好企业活动,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七、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及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确定一位领导同志负责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二十二)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通过试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和项目领域,进一步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政策措施,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思路,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二十三)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各地区、各部门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要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内容编入教材,在中小学中开展国情教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要组织开展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知识培训,增强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编写消费行为导则和资源节约公约,引导合理消费,规范消费行为,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对各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总结篇7

2005年以来,全市已完成节能改造项目1000多个,总投资近100亿元。项目全部实施后,可实现年节能400万t标准煤。2007年以来,宁波市组织对全市钢铁、铜、铅锌、水泥、电力等5个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清理自查,各有关部门仔细梳理在行业准入、项目审批以及地价、电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政策执行情况。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高。清洁生产工作持续推进近年来,宁波市进一步推进清洁生产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已在各县(市)区积极地铺开。在化工、电力、建材、家电、铸造、纺织、印染等行业的重点企业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并深入开展了清洁生产试点企业的持续清洁生产工作,加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管理,将上一轮清洁生产审核成果纳入日常管理,推进清洁生产持续开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共累计完成了300多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同时积极加大了对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技术示范、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支持力度,对于从事具有推广价值的清洁生产、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等符合产业政策重点技改项目以及省级重点技术创新的项目,优先给予政策上支持。对于从事具有推广价值的环境污染治理示范工程项目、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及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示范工程项目,给予政策扶持。工业循环经济机制基本完善一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2005年成立了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工作,对工业循环经济各项工作进行具体安排和协调。二是加强法规政策建设。宁波市在全省率先制订了《宁波市节约能源条例》,深入贯彻国家《节约能源法》,标志着宁波市节能法制化建设步入新的阶段。三是加强实施制度建设。“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先后出台了《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总体规划》,明确了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任务和重点示范区域。了《宁波市推进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的意见》,加大对工业循环经济项目的扶持力度。制定执行了《宁波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对年综合耗能超过1000t标准煤、新增电力容量超过1000kVA、年耗水量50万t以上的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工作,从源头控制新项目的能耗水平。制订完善了《宁波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认定实施办法》,确保综合利用认定工作规范化和程序化。

下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宁波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格局,但总体上与全国发展形势一样,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下一步持续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中还面临着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产业现状、基础技术以及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等诸多问题和困难。能源资源相对紧缺,对外依存度高宁波是一个经济相对发达而资源相对紧缺、环境容量有限的沿海城市。2010年,宁波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达3536万t标准煤,消费的一次能源99%以上由外地调入,其中煤炭占35%,石油占65%。在水资源方面,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5亿m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的1/2左右,属于中度缺水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径流的70%集中在春夏两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城乡生活、生态环境需水量不断增加,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矛盾趋于尖锐,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仍有压力以资源能源消耗强度相对较高的“石化、电力、钢铁、建材、造纸”产业结构决定了宁波市的能耗水平。与全国能耗指标相比,宁波处于较好水平;然而,同浙江省以及深圳、青岛等副省级城市能耗指标相比,宁波市仍有差距。“十一五”期间,各领域相继实施了大量的节能减排工程项目,使得钢铁、水泥、化工等产品单位能耗水平基本接近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节能减排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务必给“十二五”新一轮节能减排任务造成巨大的压力。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十一五”期宁波市工业循环经济体系主要局限于企业和产业内部,尚未在企业之间、园区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上下游产品之间建立循环、反馈、共生耦合的生产流程,没有形成生态产业链和生态布局,远未形成社会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各经济要素单位之间难以自觉形成循环网络,未能形成循环效应最大化。同时,缺少信息交流和合作,很多跨园区、跨区域、跨行业的循环经济项目无法从更高区域层面进行协调处理,难以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形成物质循环链,尚未形成多层次循环经济体系。扶持政策和责任意识有待提高由于目前工业循环经济技术还处于成长阶段,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技术初始投资成本较高,政府对工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对增强企业投入工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目前有关的工业循环经济政策力度还明显不够。同时,各级政府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待提高。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以镇海炼化、台塑宁波石化、宁波万华等大型企业为龙头,重点关注“废水、废气、废渣”中的有效成分,突破技术瓶颈积极开展副产品综合回收利用工作及产业链之间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应用。粉煤灰废渣及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链新型建材业发展要着力于推进减量和利废工作。以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回收利用为核心,以发展生态水泥、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通过与水泥生产、墙体生产企业进行耦合链接,循环利用大量的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生活污泥与垃圾,形成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生活污泥与垃圾———水泥、新型建材等循环产业链,减少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消耗。提高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率,实现资源的反复利用和建材业可持续发展。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技术,有效促进各种工业废渣和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继续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废旧金属回收利用产业链开发“城市矿产”,大力培育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的发展。围绕再生有色金属资源,打造“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加工———再生产品”产业链。通过拆解,分类与加工,使之直接成为宁波工业廉价的原材料,带动本地区汽摩配件、五金、电机等制造业的发展。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废旧金属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再生金属收集、分拣、冶炼、深加工能力,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产业化。确定重点支持、培育的龙头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引导和鼓励再生有色金属集聚区建设,提升废旧金属回收加工利用档次和水平。支持、引导龙头企业以资本或生产为纽带,以整合网络资源为基础,以建设项目为核心,以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手段,以资源化和无害化为目标,有步骤地实施回收体系建设。废水处理与中水回用产业链在石化、电力、造纸、纺织印染等高耗水或高污染行业中,开展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链,积极加大对废水的有效处理和中水的高效回用。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重点抓好高耗水工业密集区和重点企业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采用不用水或少用水的工艺及大型设备,做到源头用水减量化。大力推进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和设施建设,结合各行业的技术特点,采用高效、安全的水处理工艺技术,加大力度推进污水深度处理,对各类工业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以企业或园区为对象,加强回用处置工程建设,将中水用于石化、电力等大型工程项目中循环冷却等水质要求不高的环节,提高全市中水利用比例。集中供热及余热利用产业链以企业集团或工业园区为单位,推进集中供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推动电力、石化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的延伸和循环组合,集合本地区的优势和特点,综合利用电力、热力资源,供给工业园区内的其他化工厂、造纸厂、新型建材厂等工业企业,用作生产工艺热源和汽源。在石化、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造纸等行业中,推广高效利用各个生产环节中产生的余压、余热、余能、副产煤气等二次能源的循环利用工作。在重点用能企业中,加强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信息中心,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工程。生活垃圾及餐厨垃圾回收产业链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有利于从源头斩断“地沟油”回流餐桌和餐厨废弃物直接饲养畜禽等非法利益链。构建生活、餐厨垃圾———焚烧发电;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等产业链。逐步推行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单独收运,引导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企业到社区、家庭从事垃圾回收工作。重点推进废弃含汞荧光灯、废温度计、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和处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餐饮业和单位餐厨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建立餐厨垃圾排放登记制度,加强对餐厨垃圾产生、转运、处理全过程的监控。废旧塑料和橡胶回收利用产业链“十二五”期间,着力推进废旧塑料和橡胶回收利用产业链建设,积极推进废旧塑料、废旧轮胎等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塑料属于再生高分子材料制品,重点发展回收造粒产业链,形成废旧塑料———塑料颗粒———再生塑料———家电塑模产业链;积极探索添加剂配置改性技术,通过分解产物再次利用,形成热裂解生成油(汽油、柴油等)、气和碳水化合物,或水解(聚氨酯、聚苯泡沫塑料)、醇解和其他技术。开展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发展废旧轮胎翻新技术,保障翻新轮胎在使用条件不高的工况下合理利用。大力发展废旧轮胎常温处理技术和设备,形成废旧轮胎———逐级破碎———精细胶粉———轮胎原料、建筑材料添加剂产业链。电子废弃物的处理及回收利用产业链“十二五”期间,宁波市在以往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和洗衣机等家电废弃物和电脑、手机、打印机等办公信息废弃物的处理及回收利用。加强电子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实现电子废弃物的回收、检验、拆解、分类、分离、提纯、原生化等一体化产业链。合理处理家电拆解线和废印刷电路板,发展电子废弃物中铜及稀贵金属、非金属材料深加工技术,包括铜及金、银、钯、铂金属富集粉体回收加工技术及整厂设备、金属镀层塑料回收处理技术、热固性塑料粉体连续化改性生产线等技术,将电子废弃物经过回收处置后得到的再生金属粉末和热固性塑胶粉末全部进行深加工利用。废旧机电再制造利用产业链积极采用机械加工清洁生产技术,开展废旧机电再制造试点工作;规范“三废”回收处置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到2015年,在汽车零部件、模具、工程机械、机床、交通运输设备等领域,选择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企业开展再制造试点,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电设备等再制造示范工程。结合现有装备制造企业,重点针对各种废旧设备委托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负责回收工作,选择技术实力强的废旧机电再制造试点单位开展分类、拆解、再制造工作,可被修复的设备修复后重新再使用,可被重新利用的零部件或原材料通过物流企业返还到生产企业进行再利用,无法利用的零部件通过塑料、金属再生企业重新生成原材料。废纸回收利用产业链按照国家和浙江省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和江省废纸造纸产业环境准入指导意见》,大力发展废纸回收利用产业链。以废纸回收为源头,连接废纸回收行业与造纸加工业,通过造纸加工企业进行耦合链接,形成废纸回收———分拣———造纸行业———纸浆———瓦楞纸、中高档纸生产———纸浆渣、轻污染水处理回用系统———瓦楞原纸、中档纸品车间用水、废纸脱墨浆用水、化学浆的部分用水———造纸行业产品及用水的循环产业链。

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再生资源 增值税 影响

一、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出台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对废旧物资回收行业一直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从2001年开始,国家对回收企业销售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其开具的废旧物资销售发票(普通发票)可以作为下环节企业(限于利用废旧物资作原料的生产企业即利废企业)的扣税凭证,按金额的10%抵扣进项税额。但有关人士认为,在上环节免税、下环节扣税的做法,违背了增值税“征税抵扣、免税不抵扣”的基本原理,并且由于在执行中难以对享受优惠政策的回收企业范围进行控制,从而极易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2002年国家取消了对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的特种行业许可管理后,出现了几个比较严重问题:第一,产废企业容易偷逃增值税;第二,利废企业存在虚增进项税额抵扣的利益驱动;第三,部分回收企业通过虚开发票非法牟利。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回收行业的规范经营和健康发展。

从以上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实施情况可以看出,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的调整对整个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都有直接的影响,作为一个系统的循环过程,相关方面在设计政策时也就不能单纯从税制角度考虑,而应结合再生资源相关行业特点,充分考虑政策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实行更符合各方面利益的增值税调整方案。此次,我国对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进行调整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提出的。

二、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调整的内容

1、再生资源增值税调整的主要内容

(1)取消“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和“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按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开具的由税务机关监制的普通发票上注明的金额,按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2)单位或个人销售再生资源,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规定缴纳增值税。

(3)在2010年底以前,对符合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再生资源缴纳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政策。对符合退税条件的纳税人2009年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按70%的比例退回给纳税人。对其2010年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按50%的比例退回给纳税人。

2、适用退税政策的纳税人应满足的条件

适用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政策的纳税人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按照《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应当向有关部门备案的,已经按照有关规定备案;第二,有固定的再生资源仓储、整理和加工场地;第三,通过金融机构结算的再生资源销售额占全部再生资源销售额的比重不低于80%。第四,自2007年1月1日起,未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或者《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县级以上工商、商务、环保、税务、公安机关相应的行政处罚(警告和罚款除外)。

三、再生资源增值税新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此次再生资源增值税新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可概况为三个方面。

1、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影响

(1)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税收负担明显加重

实施再生资源增值税新政策后,由于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取消免税政策,改为先征后退,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2009年在先征后退税款全部到位的情况下还要承担5.1%增值税收负担[17%×(1-70%)],再加上附征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政府性基金,实际负担将超过6%。这无疑会给企业资金运营带来一定的压力,导致企业用于增值税部分的成本有所提高。

(2)待退税金占用大量资金,短期难以回收

按照再生资源增值税新政策的规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这使得企业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大量待退税金被占用,形成资金滞留。根据资金的时间价值来考虑,这部分资金在退回时间上的滞后可以视为企业损失了一部分的资金。而从企业资金使用和周转方面来看,资金的滞留会影响到企业的资金运作,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资金风险。

(3)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规范性和财务人员能力要求更高

再生资源增值税新政策规定,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恢复征税,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在用废环节的生产企业按17%抵扣。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对再生资源流通企业代开虚开专用发票行为的控制力度,企业骗取国家退还税款行为得到了很大遏制,但是从企业角度来看,监管力度的加大迫使企业必须要保持自身行为的规范性,用于规范企业运营方面的成本投入将会扩大。并且由于新政策对增值税申报方面的手续要求更严格,这使得财务相关人员在进行增值税申报时必须考虑更多的因素,其工作量有所加大,工作难度也有所提高。

2、对再生资源生产企业的影响

实施再生资源增值税新政策后,取消了再生资源10%的抵扣,改为全凭增值税专用发票17%抵扣,这就意味着再生资源生产企业每购进100万,要比旧政策多抵扣7万元,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税负明显下降。但与此同时,企业在购货方面将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并且由于链条机制的管理更为严格,企业相关税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也有所加大。

3、对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

首先,新政策使企业利用再生资源的成本加大,企业很可能改用其他原材料进行生产,这样一来再生资源流通环节实现的税费金就不能达到预期水平;其次,新政策实行后,由于各地政府采取的扶持政策不一,如果一处再生资源公司的运营成本明显高于另一地,则资金雄厚信用良好的外地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会进入到具有大量用废利废企业的地区发展,致使该地企业大量的从外地再生资源公司购进废料进行生产,这样一来,增值税税源外流,相关税金就不会在本地实现,当地地方财政税收收入的实现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四、应对再生资源增值税新政策的几点建议

1、加大对新政策的宣传力度

要通过各方面的力量向全社会宣传这一新政策。首先,要向广大纳税人特别是再生资源生产企业和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进行政策宣传,促使其影响政策号召,不断加强自身内部财务和税务管理,规范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使其更快的适应新政策,充分利用新政策的优惠条件为企业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国家相关部门要配合新政策的出台,做好相关的辅助和推进工作。金融、工商、环保和公安等部门要在宣传再生资源增值税新政策的同时,完善自身的工作流程,加大对相关辅助工作的推进力度,积极做好新政策实施的策应工作。第三,我国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特别是财政和税务机关要在政策宣传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地位,对政策进行全面的解读,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权衡利弊,不断完善相关具体规范和实施细则,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2、地方政府要做好对再生资源利用的辅助工作

在新政策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成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专门负责结构,来对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的管理实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引导当地企业进行税务申报等具体工作,协调再生资源企业在资格认定、日常管理等方面做好税务筹划,最大限度的利用再生资源增值税新政策来减低企业税负,提高企业的资金运营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辅助中央政府做好税收退还,减少税款在国库的滞留时间。此外,由于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面临着更大的资金压力,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减免地方政府性规费,以减少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负担。

3、完善审批工作,保证再生资源增值税优惠政策的落实

要加强对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审批工作的管理力度,强化相关方面的服务意识,提高有关部门的办事效率,保证按时审批退税申请材料。对申请退税的企业,财政部门要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复审、终审工作,保证将符合退税条件的纳税人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按退税比例退回给纳税人。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12)

[2]马长春.完善适合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J].财会研究,2008(22)

[3]石庆年.最新纳税处理技巧与错弊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

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总结篇9

我国废钢产业经历了传统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和现代化时期等若干个发展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废钢回收利用俗称废钢回收行业;21世纪后,随着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废钢产业的轮廓逐渐清晰。特别是随着废钢加工配送中心的兴起,废钢加工设备制造业、废钢网站、废钢电子商务等也都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进而逐步发展演变成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我国社会废钢的回收始于建国初期的50年代初。当时数量小且不成规模,一直由全国供销总社负责经营管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物资部门在部分重点省、市设立了金属回收机构。与此同时,冶金部也开始重视废钢铁的回收与利用。原国家计委曾将废钢铁回收加工列入节能项目,拨专项资金予以扶持。事实上国家真正重视废钢铁回收与利用是在我国钢铁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废钢供应出现严重不足的2000年前后。我国重点时期的废钢铁回收、消耗情况见表1。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年回收废钢铁超过1000万t。

社会废钢所占比例较小,钢厂自产废钢占比达50%~60%;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后,钢企自产废钢占比下降至30%~40%,社会废钢所占份额上升至50%~60%,这是由于钢企实行连铸连轧工艺,生产中的边角余料减少,成材率大幅提高;其次,随着我国钢铁积蓄量上升,社会废钢产生量明显增加。据悉:2011年我国各类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1.62亿t,回收总值5715亿元人民币;当年废钢回收量超过1.2亿t,销售总值近4000亿元。这期间,我国废钢产业已进入成长期,并逐步提速发展。但我国废钢产业的发展历史还不长,尚不能满足钢铁工业的发展需要。

我国废钢产业的存在形态

21世纪后,我国已全面进入重化工业时代,粗钢产量连续位居全球第一。我国废钢产业的存在形态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虽说有着天壤之别,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处于产业链前端的数量庞大的回收站点仍然延续以前较为原始的经营方式。这些站点分布在城郊结合部,一般以家庭或亲友合伙经营。其门面简陋、场地狭窄,采用手搬肩扛方式,从业者素质普遍不高。而正在兴起的废钢铁加工配送中心则是实行工厂化作业,将废钢作为工业产品经营,实行批量采购、批量加工、批量销售。货场内行车、电磁吊、剪切机、打包机、废钢破碎机、抓钢机、大型龙门剪、电子地磅一应俱全,自动化程度可与现代化钢厂相比美。以园区为载体的废旧金属拆解分选是我国废钢产业的一种新型存在形态。按时间序列,我国废钢产业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1986年前)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钢产量在1800~3800万t,全国年废钢回收量在600~1200万t,废钢消耗量约为500~800万t。该时期废钢铁属于国家统配货物,按计划分配使用。国家对废钢铁回收供应实行计划管理的机构有: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冶金部、商业部、国家物资局等。负责废钢铁回收经营业务的机构为:冶金部及其各地金属回收管理处、全国供销总社及其所属的各级物资回收公司、物资部及其所属的各级金属回收公司。废钢回收量及所占比例大约是:冶金部1500万t,占53%;供销总社800~900万t,占29%;物资系统500万t,占18%(以1995年为例)。当时浙江省供销社系统占全省年度废钢回收量的60%,浙江省物资局系统占40%。

2市场经济前期(1987—2000年)

这阶段可分为市场经济前期和市场经济中后期。前期(1987-1990年),国家允许钢铁企业留成一定数量钢材用于串换废钢原料。如1989年,浙江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公司向社会采购废钢,送交宝钢串换建筑钢材能产生不错的经济效益。当时有一定规模的回收企业都曾经历过这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中后期(1994年后),钢铁企业已习惯于从市场采购废钢,即完全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的全议价阶段。看货定价,需要多少废钢采购多少原料。沙钢废钢采购政策及付款能力曾领先于其他钢厂。该时期废钢一直比较紧俏。该时期的废钢产业存在形态可描述为:以公有制回收企业为主,集体、私营、股份制企业为辅,钢铁企业试探性成立联营公司(沙嘉炉料公司、锡嘉废钢公司等就是该时期的产物)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市场竞争的、尚不具备固定产业形态的初级阶段。加善陶庄、台州路桥、绍兴加会等废钢市场在争议中发展成形。

3市场经济时期(2001—2011年)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钢铁工业对废钢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是促使我国废钢产业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华东、华北等地钢企对废钢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由此引发钢企纷纷涉足废钢和炉料经营。该时期,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倡导的废钢铁加工配送中心和废钢铁加工配送示范基地建设也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目前已建成40余家废钢铁加工配送企业,年加工废钢产品在2500~3000万t。

21世纪前后,通过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我国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功能逐渐完善。先后形成了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进口、拆解废金属产业群,四川、山东、河北、汨罗、永兴、湖北等再生资源产业群。浙江台州、宁波镇海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年交易量达数百万吨,宝钢、沙钢均在园区常年设立办事机构。广东清远、天津子牙、河南大周、界首田营已成为工业生产原材料采购供应基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永康废旧金属交易市场诞生后,自然就改造和吸引了原先的大园东废钢铁市场。台州再生资源加工园区的建立,自然就淘汰了路桥废钢铁市场。加工园区和集散市场的环保投入、安全生产、规范交易、信息服务等市场功能与先前的废钢市场不可同日而语。

就流通领域而言,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废钢经营企业(供销、物资)经营比重有所下降,废钢领域的整个经营组织发生了深刻变化。钢铁企业的废钢经营(或称之资源公司),由于其掌控废钢应用权,经营份额逐步上升;民营企业则大步前进;外资企业开始涉足国内废钢产业。(1)钢铁企业创办废钢公司,涉足废钢产业。钢厂从事废钢经营,其出发点可归结为:一是为保证炼钢生产所需;二是将废钢作为炉料商品经营(如宝钢资源);三是利用钢厂优势,把废钢作为钢厂牟利的途径之一。钢厂废钢处职能延伸,创办废钢经营公司是当下钢铁企业最为流行的做法。涉足废钢产业的钢铁企业有:宝钢资源、武钢资源、天管资源、沙钢荣德、马钢废钢、杭钢新世纪、苏钢日益升、中天邦益等。宝钢、沙钢、武钢、苏钢、西城都已进入中国废钢协会倡导的废钢铁加工配送中心。钢铁企业掌控废钢资源量正呈不断上升态势。(2)传统废钢经营企业。原供销总社、物资局系统的国有、集体废钢回收经营企业,经市场经济洗礼后,通过改制、重组,重新焕发经营活力。如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安徽双赢再生资源集团、浙江省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物联等。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2011年收购废钢等再生资源达450万t。“十二五”期间,中再生将打造10大废钢基地和30个废钢加工配送中心,“十二五”末废钢经营量力争达到550万t。(3)民营废钢经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因规模小,曾被称为个体户。这类企业得益于宏观经济环境,成长于改革开放中后期。如江苏丰立公司、张家港容利、湖北兴业、山东玉玺、安徽吉宽等,这些具备一定规模的废钢经营企业,已先后被废钢协会授予“废钢铁加工配送中心”称号。宁波兴发物资回收有限公司、宁波兴波金属回收有限公司年经营废钢也都达数万吨,目前正在积极向“废钢铁加工配送中心”靠拢。中金再生资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是香港投资注册的一家废金属经营企业,它在广东、浙江、江苏、天津等地建有废钢加工基地。和瑞升、长江集团等也是具有外资成分的废钢经营企业。科洛尼公司是专营不锈钢废料的德资企业。

4废钢网站、废钢电子商务等

21世纪后,废钢信息服务业快速兴起。目前,国内从事废钢信息咨询服务的专业网站有:我的钢铁、富宝咨询、亚洲金属、联合金属网、卓创咨询、废钢网、钢之家等。自南宁商品交易所(江阴)推出废钢电子交易后,2012年10月底,大连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与唐山中再生有限公司联手推出废钢铁电子商务,开创了全国再生资源交易市场运营新模式。

5废钢加工设备制造企业

据中国废钢应用协会统计:2004—2007年,我国废钢加工处理设备有了明显改善。其中光力帝、华宏、邦立生产的大、中型废钢加工设备就达14188台(套);2008—2011年,上述三家企业又向中国废钢市场提供16649台(套)大、中型废钢加工设备(全国大小废钢加工设备总数大约在11万台)。华宏科技是一家上市公司,其生产的Q91Y-1250型大型废钢龙门剪质优价廉,深受客户喜爱。南通鼎豪、湖南万容等也从事废钢加工设备的研发制造。河南、山东、江苏等地从事废钢加工设备生产的企业众多,参差不齐,真可谓良莠混淆。工信部在为废钢加工配送企业设立准入门槛的同时,也应该为废钢加工设备制造企业设立门槛,以规范企业行为。

废钢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总结篇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6年12月25日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指将生产者对其产品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制度。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国在部分电器电子产品领域探索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取得了较好效果,有关经验做法应予复制和推广。为进一步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的通知》要求,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的制度框架,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形成责任明确、规范有序、监管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开展产品生态设计、使用再生原料、保障废弃产品规范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加强信息公开等,推动生产企业切实落实资源环境责任,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和资源环境效益,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二)基本原则。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形成有利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

明晰责任,依法推进。强化法治思维,逐步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依法依规明确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资源环境责任。

有效激励,强化管理。创新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各方主体履行资源环境责任的积极性,形成可持续商业模式。加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的监督评价,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合理确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实施范围,把握实施的节点和力度。坚持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稳妥推进相关工作。

(三)工作目标。到2020年,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产品生态设计取得重大进展,重点品种的废弃产品规范回收与循环利用率平均达到40%。到2025年,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基本完善,重点领域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运行有序,产品生态设计普遍推行,重点产品的再生原料使用比例达到20%,废弃产品规范回收与循环利用率平均达到50%。

二、责任范围

(一)开展生态设计。生产企业要统筹考虑原辅材料选用、生产、包装、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环节的资源环境影响,深入开展产品生态设计。具体包括轻量化、单一化、模块化、无(低)害化、易维护设计,以及延长寿命、绿色包装、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等设计。

(二)使用再生原料。在保障产品质量性能和使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生产企业加大再生原料的使用比例,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强对上游原料企业的引导,研发推广再生原料检测和利用技术。

(三)规范回收利用。生产企业可通过自主回收、联合回收或委托回收等模式,规范回收废弃产品和包装,直接处置或由专业企业处置利用。产品回收处理责任也可以通过生产企业依法缴纳相关基金、对专业企业补贴的方式实现。

(四)加强信息公开。强化生产企业的信息公开责任,将产品质量、安全、耐用性、能效、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内容作为强制公开信息,面向公众公开;将涉及零部件产品结构、拆解、废弃物回收、原材料组成等内容作为定向公开信息,面向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利用主体公开。

三、重点任务

综合考虑产品市场规模、环境危害和资源化价值等因素,率先确定对电器电子、汽车、铅酸蓄电池和包装物等4类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适时扩大产品品种和领域。

(一)电器电子产品。制定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政策指引和评价标准,引导生产企业深入开展生态设计,优先应用再生原料,积极参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支持生产企业建立废弃电器电子等产品的新型回收体系,通过依托销售网络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选择商业街区、交通枢纽开展自主回收试点,运用“互联网+”提升规范回收率,选择居民区、办公区探索加强垃圾清运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衔接,大力促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保障数据信息安全。率先在北京市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新型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并逐步扩大回收利用废弃物范围。

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相关制度,科学设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准入标准,及时评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的实施效果并进行动态调整。加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建立“以收定支、自我平衡”的机制。强化法律责任,完善申请条件,加强信息公开,进一步发挥基金对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激励约束作用。

(二)汽车产品。制定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政策指引,明确汽车生产企业的责任延伸评价标准,产品设计要考虑可回收性、可拆解性,优先使用再生原料、安全环保材料,将用于维修保养的技术信息、诊断设备向独立维修商(包括再制造企业)开放。鼓励生产企业利用售后服务网络与符合条件的拆解企业、再制造企业合作建立逆向回收利用体系,支持回收报废汽车,推广再制造产品。探索整合汽车生产、交易、维修、保险、报废等环节基础信息,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汽车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体系,加强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管理。

建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负责建立废旧电池回收网络,利用售后服务网络回收废旧电池,统计并回收信息,确保废旧电池规范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实行产品编码,建立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率先在深圳等城市开展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并在全国逐步推广。

(三)铅酸蓄电池、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对铅酸蓄电池、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等产业集中度较高、循环利用产业链比较完整的特定品种,在国家层面制定、分解落实回收利用目标,并建立完善统计、核查、评价、监督和目标调节等制度。

引导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采取自主回收、联合回收或委托回收模式,通过生产企业自有销售渠道或专业企业在消费末端建立的网络回收铅酸蓄电池,支持采用“以旧换新”等方式提高回收率。备用电源蓄电池、储能用蓄电池报废后交给专业企业处置。探索完善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方式。率先在上海市建设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规范处理利用采取“销一收一”模式回收的废铅酸蓄电池。

开展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回收利用联盟试点。支持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生产企业、灌装企业和循环利用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组成联盟,通过灌装企业销售渠道、现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循环利用企业自建网络等途径,回收废弃的饮料纸基复合包装。鼓励生产企业根据回收量和利用水平,对回收链条薄弱环节给予技术、资金支持,推动实现回收利用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信用评价。建立电器电子、汽车、铅酸蓄电池和包装物4类产品骨干生产企业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的信用信息采集系统,并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对接,对严重失信企业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建立4类产品骨干生产企业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情况的报告和公示制度,并率先在部分企业开展试点。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的第三方信用认证评价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企业履责情况进行评价核证。定期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情况报告。

(二)完善法规标准。加快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法、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适时制定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暂行办法、强制回收产品和包装物名录及管理办法、生产者责任延伸评价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产品生态设计、回收利用、信息公开等方面标准规范,支持制定生产者责任延伸领域的团体标准。开展生态设计标准化试点。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将生态设计产品、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纳入其中。

(三)加大政策支持。研究对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的地区和相关企业创新支持方式,加大支持力度。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第三方服务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废弃产品回收利用。建立绿色金融体系,落实绿色信贷指引,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先支持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建设相关项目。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统筹支持生态设计、绿色回收、再生原料检测等方面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生产企业、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四)严格执法监管。开展再生资源集散地专项整治,取缔非法回收站点。加强对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企业的资质管理,规范对铅酸蓄电池等特殊品种的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依法依规处置达不到环境排放标准和安全标准的企业,查处无证经营行为。建立定期巡视和抽查制度,持续打击非法改装、拼装报废车和非法拆解电器电子产品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