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资本市场现状十篇

时间:2023-12-13 17:08:15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篇1

[关键字]上市公司;资本;资本结构

一、针对内源融资不足的优化策略

我国上市公司内源融资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盈利能力弱,自身经营带来的盈余有限,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而由于中国上市公司大多还处于迅速扩展规模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公司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能够提供的内源资金根本无法满足公司迅速发展的需要,因此上市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只能依赖于外源资金,而由于上市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低下,进一步也导致了上市公司向外融资的难度增大。因此,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融资自,防止上市公司过度的股权融资偏好,必须从根源上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从而使上市公司自我积累的内源资金能够满足上市公司发展中一定比例的资金需求。但是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普遍盈利水平都不高,能够提供的内源资金极其有限,在上市公司规模急剧扩展的现状下,要实现内源融资满足上市公司的资金需求还有较大的难度,不过这将是上市公司改善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的一个长期奋斗的目标,也是解决目前上市公司过度股权融资偏好的一个必然的选择。

二、 股权融资偏好的优化策略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主要原因是股权融资成本低廉及缺乏发达的债券市场等,因此,要改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现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适当提高股权融资成本

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现阶段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因此改变股权融资偏好现状可以通过适当提高股权融资成本来实现。因为股权融资成本主要来自于分红,而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不分红或少分红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介入,完善立法,对上市公司分红比例及分红方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和约束,比如可以要求企业把现金分红的状况作为股权再融资的必要条件之一。另外,当前大部分的投资者只是想通过买卖股票差价来获取资本利得,而并非作为投资目的长期持有股票,所以一般不关注红利的分配,对此政府可以通过征收股票转让的资本利得税来约束投资者的投机心理,从而促使上市公司进行股利分配,增加其股权融资成本,进而抑制其股权融资偏好。

(二)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的失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企业债券的管制,国家把发行企业债券作为计划内的建设项目筹集资金方式,对企业债券进行统一管理,给债券融资带来一系列问题。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成为改变股权融资偏好现状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利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债券定价市场化,放宽对企业债券的利率限制,允许公司根据自身的资信状况和赢利能力灵活制定本公司的债券利率,从而刺激企业债券的市场需求,推进债券市场发展。另一方面,应完善流通市场,加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有效对接,适当放宽条件,增加上市债券数量,同时开展柜台交易,促进企业债券的流通。此外,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还应该丰富企业债券种类、建立和健全信用评级制度,大力发展信用评级机构,并积极寻求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

(3)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集中化现象严重,内部人控制情况比较普遍,股权高度集中于大股东形成“一股独大”的情况,因此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应从国有股减持开始,这就需要改变目前复杂的股权结构,妥善处理非流通股和限售流通股,实现股权全流通,从而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在维护企业利益、公众利益和市场秩序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限售流通股转移到流通股中,使复杂的股权结构得到优化。

(4)大力培育理性的机构投资者

大力提倡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对发展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熟的资本市场是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者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机构投资者占主导地位有利于形成理性的投资理念,减少市场的投机性,这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然而,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则正是散户主导型的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还相当滞后,随着股票市场的日益发展,当前市场上散户投资者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广大持股人的素质参差不齐,投机心理严重,有必要通过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方法来优化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和资本结构。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植和税收优惠等方法扩大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和数量;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提倡投资者通过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理财。

三、 总结

本文从国内外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现状出发,针对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西方传统资本结构理论背道而驰,即:内源融资不足,且出现严重的股权融资偏好,而在债权融资中,短期负债比例又远远高于长期负债。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盈利能力弱,股权融资成本过低,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公司治理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手段等。最后,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提出了以下优化其资本结构的几点策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适当提高股权融资成本,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改善公司治理,大力培育理性的机构投资者等。

参考文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等.财务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07一216

[2]韩素芬.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天津:河北大学,2009

[3]李莹.不同成长性下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济南:山东大学,2011

[4]赫凤杰. 公司资本结构战略效应研究.厦门:厦门大学,2008

[5]黄莲琴.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研究.厦门:厦门大学,2009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篇2

    【摘要】罪名是浓缩的罪状和高度提炼的犯罪构成,规范的罪名应当简明扼要、提纲挈领,但是目前学界对犯罪行为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罪状及犯罪构成方面,对罪名规范的专门研究却鲜有涉及。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罪名频繁修订,一方面是资本市场纵深发展致使各类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提炼罪名时,未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误将犯罪判断要素当作规制对象。因此,厘清资本市场相邻概念是开启罪名研究的钥匙,探寻罪名归纳技巧则是深入把握该罪实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资本市场;规制对象;判断要素

    罪名是罪状的概括,是犯罪构成要件的高度提炼。但是实践中对罪状及犯罪构成要件的关注度远甚于罪名规范本身,前者的研究成果也较后者丰富。究其原因,系罪状及犯罪构成理论关乎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以及一罪与数罪,而罪名本身既不涉及罪也不影响刑,只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符号或标志。笔者认为,罪名、罪状以及犯罪构成之间是立体、动态的关联关系,对具体犯罪行为的研究应当贯彻“三位一体”的思路。从功利主义角度衡量,罪名的意义在于以点带面而非“管中窥豹”,对罪名发展做专门研究,不但可以探索其规范规律,也可以折射出社会相关领域的变化。

    对于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等法定犯而言,其罪名选择、发展与资本市场中形形色色的金融概念密切相关,了解其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极有必要。中国走上经济改革之路是中国资本市场产生的先决条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成为中国资本市场萌生的经济和社会土壤{1}(P.3)。“资本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实现全市场乃至全社会资产配置的优化。”[1]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机制,需要公平、公正、公开的运作程序。然而,资本市场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诸如欺诈、虚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并且逐步呈专业性、复杂性、隐蔽性等趋势,现行刑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发展迅速的犯罪类型。学界对资本市场法律规制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充分并且成果丰硕,[2]不过这些探讨主要围绕该罪的犯罪构成或者修正条款等实体性内容展开,尚无论着从基础性角度对该罪的罪名选择进行系统研究分析。鉴于此,本文拟撇开常规的研究方法,从罪名的产生、发展入手,理顺资本市场相邻概念之间的关系,揭示罪名规范的发展规律。

    一、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犯罪罪名变更评述

    诚如上文所述,罪状是指刑法分则包含罪刑关系的条文对具体犯罪及其构成特征(要件)的描述,是犯罪构成的载体或规范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对各罪状的剖析,才能掌握种种犯罪的构成特征,明确如何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2}(P.240)。而罪名具有浓缩罪状和归纳犯罪构成的特性。这种特性对立法者和司法机关均提出了严格要求,不但应当注意罪状规定的科学性、明确性而且应当在掌握罪状规定本质的基础上,简洁、概括、明了、专业地进行罪名选择。通过对罪名衡量标准以及发展变化作深入研究,可以从侧面反映犯罪构成的变革,把握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对立法或司法机关提供学术参考。罪状把握不准、罪名归纳必然有失偏颇;反之,罪名选择不当,必然紧随罪状的修订而频繁变动。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的连贯性,而且影响资本市场参与者对该犯罪行为的清晰把握。随着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资本市场细分概念越来越多、界限越来越模糊,加上资本市场的特殊性,错误使用概念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如何科学归纳、规范选择罪名应当成为新的研究方式。

    1997年刑法典第182条规定,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单独或者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或者相互买卖并不持有的证券,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或者以自己为交易对象,进行不转移证券所有权的自买自卖,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或者以其他方法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法释[1997]9号)的规定,该条罪名为“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但是立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很快发现,期货市场同样存在操纵行为,发生频率、欺诈手段以及社会危害性丝毫不亚于证券市场。1999年刑法修正案(一)[3]第六条对该罪进行了补充修订,将期货犯罪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畴。根据“两高”《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法释[2002]7号),将该罪罪名修订为“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罪”。立法活动总是滞后于现实的迅速变化,这是大陆法系国家最显着的特点,立法机关试图制定出明确的、系统化的法律以适应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这一目标不可能完全实现{3}(P.80-83)。实际上,期货市场发展时间并不晚于证券市场。[4]操纵期货市场未能与操纵证券市场同时“入罪”,显然不是因为“立法活动总是滞后于客观现实”,罪状稍作修改即导致罪名修订值得深思,有悖于罪名是罪状的高度提炼这一基本特征。刑法第182条以及刑法修正案(一)无论是立法内容、立法技巧,还是罪名归纳方式均经不起仔细推敲。

    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颁布施行,实现了罪名与罪状的协调。根据“两高”《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法释[2007]16号),该罪罪名最终修订为“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从罪名发展看,《修正案》(一)是罪名的被动修订,而《修正案》(六)则是罪名的主动完善;从内容上看,修正案(六)从多个方面对该罪进行了颠覆性完善,在此不再赘述{4}(P.70-71)。不过罪名频繁修订足以说明对资本市场相关概念进行理清的重要性。首先,罪名变动频繁,不利于保持刑法的稳定性,尤其是证券、期货这种法定类型的犯罪。刑法第182条从“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到“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罪”,再到“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成为我国刑事法律中修订频率最高的罪名之一。不仅反映出相关主体对证券、期货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本质认识存在局限性,而且也使得立法活动远远滞后于社会现实的状况显露无遗。其次,罪名变动频繁,反映出罪名与罪状的协调性差强人意,例如原条文开宗明义描述“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是“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情节严重”的行为,但客观要件第(2) 、(3)项却规定“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说明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的行为不仅包括操纵交易价格,同时也包括操纵交易量。第三,罪名变动频繁,表明罪名归纳技巧尚需完善。

    二、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罪名相关概念及功能

    “实际生活中离开了概念人们就无法进行语言交往”{3}(P.67)。界定基本概念对于研究具体罪状及犯罪构成必不可少,对于罪名选择尤为重要。虽然有不少学者尤其是普通法系学者对“概念法学”提出了猛烈抨击,但是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和层层剥离,是进一步解析犯罪性质的基础,对基本概念把握不准,也是罪名频繁变动的原因之一。

    在诸多资料中,资本市场、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在许多场合常被当成相同的概念使用,在述及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犯罪时也不例外。实际上,三者之间不但内涵迥异,外延也大相径庭。在研究操纵市场犯罪时,证券市场与股票市场是否等同,期货市场与证券市场是否同一层次,关系到是否准确、规范使用罪名。需要说明的是,该罪罪名的研考本应从“证券市场”入手,但是在金融市场体系中,“资本市场”处于承上启下地位,以“资本市场”为切入点,可以更清晰地理顺不同层次概念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根据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的解释,资本市场即进行长期资本交易的市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在金融活动中,该市场涉及资金期限长、风险大,具有长期较稳定收入,类似于资本投入,故称之为资本市场,亦称“长期金融市场”、“长期资金市场”,旨在与调剂政府、公司或金融机构资金余缺的短期资金市场相区别。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5]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政府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刑事立法机关要规制破坏资本市场秩序的行为,相关司法机关要总结罪名,首先都应当弄清资本市场的性质及内涵。目前相关司法机关或者刑法理论学者对资本市场的理解存在偏差,政府机构的纲领性文件也含糊不清,以致于刑事法律关于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犯罪的表述存在不少误区及漏洞。[6]

    为了理顺金融体系内部各层次子项目之间的关系,从立体、直观的角度论述证券、期货市场犯罪行为,有必要对相关概念及其功能进行简要分析。

    1.金融市场与罪名排序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下属一级子项目。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金融市场的构成十分复杂,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市场组成的一个庞大体系。[7]“我国将大力发展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5}.无论是资本市场、证券市场还是期货市场,层次虽然不同,理论和实践中对三者之间的地位也有争论,但是均属于金融市场的范畴。[8]因此无论从罪状、罪名考量,刑法典将第182条置于刑法第3章第4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中顺理成章。但是该罪名中的“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两个体系是否同处于平等位阶,各自承担何种功能,该罪名能否囊括所有的证券、期货等违法违规行为,尚需继续展开研究。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商品流通 农产品商品化 农村商品经济

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思路,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提上了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国事日程。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八部门于2005年8月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的目标,并部署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2月,商务部又《关于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通知》,指出国家将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国家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新政措施,是否能够改变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落后的基本现状,进而实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繁荣是本文的思考内容。为此,笔者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普遍存在着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资供应不畅、生活消费低迷的现象,并且这些现象在传统流通体制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下正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发展中不利的现实因素。

我国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理顺和建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与日用消费品供应等流通渠道的互动关系,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我国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和市场机制。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繁荣相比,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发展却明显滞后,这种强烈的反差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缩影。

农产品商品化制约农民购买力提高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水平,关键取决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这也是发展我国现代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根本基础。农产品商品化是实现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购买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没有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

按照国家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的三分之一。剔除农村的区域性发展差距、贫富差距和统计偏差等因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加偏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如北京市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为7860元,而西部山西省柳林县和中部湖南省新化县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1515元和1536元,全国一亿多每天收入不足一美元的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我国农民这种现实的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他们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依然只能是处在维持生存需求的范围之内。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相当程度在于我国农村农产品商品化水平严重低下的状况。

从我国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当前农民收入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普遍偏低,非农性收入比重日渐增大,农村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低下。在我国中部的许多农村地区,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不到总收入的50%,大部分经济来源于外出务工所得的非农性收入或其他经营收入;而在中、西部偏远地区,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民群体依然在从事着自给自足式的农业生产,他们除了因基本生存需求而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外,其他生活需求通过简单的农业生产实现自给,基本被排除在现代市场流通经济的循环体系之外;即使在粤、闽、浙、苏、鲁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同样有不少偏远农村的贫困区域,农民的收入结构大体相近,而“城乡两重天”的状况仍然存在。由于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而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只有通过城市实现,使得农村居民实际购买能力原本低下的状况显得更加突出。

从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现实水平来看,农产品生产以家庭小规模方式为主,农产品交易以简单的交换形式为主,农产品价格就市而不随行,这种商品化程度低下的状况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的效率,较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民吃不饱饭的问题;而就建立现代农业商品经济而言,虽然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了,国家也多次通过市场调节方式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分步放开了对水产品、蔬菜、水果、生猪、麻类、糖料等多数农产品的价格控制,但农村目前普遍存在的个体生产、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严重地分化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小的地位。笔者在农村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过程的调研中发现,农户个体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之初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有效市场信息和专业技术的依托指导,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品质检测和分级分类标准;进入农产品销售阶段后,农民根本没有定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对象,全凭自己肩挑车拉运到附近集市出售。例如在中部的许多农村地区,农户在天亮前将蔬菜从地里刨出整好,然后挑着上百斤的担子走好几里甚至十几里山路,赶在清晨时上市销售,运气好一天就可卖完,能够收入几十元,否则晚上还得挑回去,自己吃不了或当地市场饱和买不出去时就只能喂猪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造成很多上好的成品蔬菜最后却成了不催肥的猪饲料。

农业生产手段的传统落后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分割经营,很难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规模生产、信息指导、组织水平、特色发展的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商品化和农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当前,除加快我国城乡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硬件规划建设外,逐步推进初级农产品的升级加工,着重提高农民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和维护好农民在农村商品流通交易中的应得利益,大力提高农村居民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这无疑是建立我国以农产品商品化为基础的农村商品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

农村日用品流通重在整肃市场环境

农村日用消费品的流通作为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保障和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职能,而理顺和建立适宜农村日用品流通发展的市场环境,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和解决“农民放心消费、商人规范经营、政府监管有序”的三大关系问题,这也可以确立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中市场环境的整肃目标。通过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整肃,保证农村居民在其相应的购买能力范围内可以放心消费商品,商人在法律规定的许可范围内合法从事商品经营,政府主管部门在履行法定的职责范围内实施有效市场监管,从而促进我国现行农村商品流通机制向一个互制互动、有序良性的循环机制转变。然而从当前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民买廉、商人贩假、监管缺位”的市场环境状况非常普遍,农村市场环境在受到买方和卖方的双重制约下大都处于原始或初级的市场阶段。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影响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环境主要存在三大要素矛盾:

一是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与现实生活需求和理性消费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廉价的生存需求是多数农民选择商品消费的主要动机。由于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商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决定农村居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最重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往往局限于直观感觉,尤其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品质与安全问题大都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有的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同样购买消费,唯一的原因和充足的理由就是价格低廉,“只求价而不求质,只求有而不求好”成为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普遍消费心理。其实,在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依然处于温饱阶段、甚至有些地方还吃不上饭的情况下,这种状况的出现并非异常。如果没有相应购买力的支撑,就无法实现农村居民正常的生活需求和提高他们的理性消费意识。换言之,要满足农村居民逐步提高生活品质的现实生活需求和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必须建立在相应条件下的一定购买力水平基础上的。

二是商业经营的利润期待和市场条件与农村居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正常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最基本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期待。如果在基本利润期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就很难主动地流向农村。随着我国以统购统销模式的原有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以农户个体兼营为主要特色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那就是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单一,有的农家小卖店就是几百元钱的投入甚至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他们的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即便这样,许多农村小卖部也存在经营困扰,即村民邻里间的信用赊欠问题,有的甚至连初始资本金都赊欠出去了,归结原因,还是受制于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水平。这样一种市场条件,难免对商业资本的自然流入带来负面影响。

三是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与政府实施有效监管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政府监管部门难以保障农村市场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有序经营环境。在对各地的市场调研中笔者发现,当前不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当地农村商业网点的监管职能基本处于缺位状态,农户个体经营的流程就是从周边县镇集市以较低价格批发回商品,带回乡后再出售给村民消费,从中赚取批零差价。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工商、税务、质监、卫生等主管部门由于农村市场的点多面广、地处偏远,均难以保证连续有效地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能。这种监管缺位带来的直接后果,使得农村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冒伪劣商品倾销地,无疑造成了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不良损害,显然也对正规商业资本介入正规经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难度和障碍。

因此,我国在推进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需要面临一个对农村市场环境的整肃过程。一个良好的农村市场经营环境的培育形成,在于农村居民具有与其消费需求相适应的购买能力、商业资本规范的经营行为和政府连续有效的市场监管,并在消费需求、购买能力、商业经营和政府监管等要素间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市场机制。而在当前状况下,如果农村市场环境条件不能得到根本改观,而只是通过采用单纯的补助方式人为地推进农村商品流通网点的建设,也将难以带来农村市场的真正繁荣和市场体系的长续运营。

农资产品流通模式有待规范创新

农业生产资料作为专门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特殊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水平,并关系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的提高,因而农资产品流通同样是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中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农资产品流通领域大量存在着假冒伪劣、肆意涨价、服务性差、监管乏力等市场混乱现象,这种现象普遍涉及到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领域,已经成为破坏我国农业生产和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严重祸害。因此,在我国现有农资产品流通模式中,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在供应来源、质保检测、销售渠道、技术指导、价格监督、售后服务和损害赔偿等环节,都有待于通过创新机制进行调整规范,在切实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和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规范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农资产品流通新秩序,这理当成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首先,应当加大对农资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专项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农资产品的高效流通创造良好宽松的市场环境。相对其他行业的产品,农资产品是专门面向农业生产服务的特殊商品,其最终的消费使用者是农村居民这一社会经济的双重弱势群体,这就决定了农资产品政策需要实行有别于其他商品的低利低价调节政策,否则无异于对农民的间接盘剥,从而造成更深的社会不公,毕竟农民在通过繁重而廉价的劳动承担着解决全民粮食供应安全的重责。为此,国家应当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式,加大对农资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扶持,以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的形式实现对农民的利益补偿,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其次,应当突破现有对农资产品流通发展的体制障碍,调整放宽对农资经营主体的不合理限制,国家应将工作重点转向对市场主体资格和规范经营服务的管理监督,鼓励农资生产厂家直接面向农村开展销售经营和技术指导。国家通过制定对从事农资经营的准入条件,强化事前监督和培训制度,以保证农资经营主体应有的基本专业素质,并从进货渠道、运输储存、特品管理、技术指导、售后服务和责任追究等环节实行规范监管,鼓励农资生产企业进驻农村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同时,针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目前的经营状况及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制定单行的法规或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从生产和经营两方面确保农资产品市场的规范发展。

再次,应当积极培育和重点扶持专业性的农资经营企业,鼓励和帮助他们采取连锁经营的形式扩大经营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不同于其它普通商品的经营,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非最终消费功能、隐性化专业技术含量和滞后性风险后果,因而农资产品的经营主体应当具备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条件,在农资经营企业中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及时接受农耕育种、栽培、养护、农机维修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在规范市场秩序上,应当完善农资市场监管体系,继续加大对从事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较好地保护农民群体和正规经营者的正当利益。同时,鼓励和帮助专业农资经营企业在农资流通领域积极采用连锁经营等现代商业形式建立营销网络、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资经营企业走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合理地规划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模式,对于增加我国农作物产量、推广农作物改良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强化农资产品流通模式的规范创新,逐步使我国农资产品流通体系形成以经营企业为主体、专业服务为内容、农民利益为中心、政府监管为保障的特殊农村商品供应体系。

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探析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规划,重点在于解决农村居民的购物便捷和消费安全问题,从而满足农民群众对日渐增长的物质生活标准的实际需求。同时,根据我国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所存在的客观差距,在规划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的市场流通体系中,应当采用实行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这是因为在区域面积和居住人口上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原本就是我国商品流通市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当采取二元结构模式分割处理城乡商品流通问题,否则只能分化和加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鸿沟;而采取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正确处理好农村商品流通问题,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城乡居民都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并且将对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的基本内容,就是在全国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根据城乡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实行相应的商品供销配备机制,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成熟消费商品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向农村市场逐渐拓展和转移,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的物美价廉和消费安全。事实上,在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民收入比例从1984年的1.84:1扩大到2005年3.22:1的情况下,如果期待在短期内消除这种长期发展失衡造成的收入与消费差距根本不可能,国家政策也只是抑制和缩小这种差距而已,这就决定了我国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基础差异性将长期存在。而实行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结构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我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实际状况,当城市高消费能力支撑下的高商业利润商品趋向饱和后,在商品生产工艺逐渐成熟和产品质量逐渐稳定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商品产能和市场有限需求所带来的行业竞争加剧,必然推动商品生产成本和流通利润的下降,经历市场竞争去除利润泡沫规模化生产商品,这应当成为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流通商品的基本构成。

实行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有利于国家对全国商品流通市场实施统一的政策和监管,可以通过整合现有产业资源减少对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投入,并有利于在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的不同时期实行有效的动态调整。对此,不应主张制定城乡两套政策标准专门针对农村市场研制生产所谓特殊的消费商品,反对以降低原料等级和原料成本等偷工减料方式为农村市场生产劣质低价的专属商品,防止人为地将大众商品区分为“城市商品”和“农村商品”;而应鼓励通过去除过度包装、降低流通费用的方式减少商品生产流通成本,简易包装的质优价廉商品不仅农村市场需要,而且同样会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同时,随着农村居民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在这种全国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可以适时动态地调整城乡商品流通市场的发展布局。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篇4

关键词:资本账户开放 金融风险 应对策略

资本账户开放作为经济及金融自由化的重要组成环节,对于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意义重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绝多数工业化国家均对本国的资本账户开放,且均达到推动本国经济增长的效果。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此种做法给予效仿同时所取得效果却差异显著。诸如阿根廷经济危机、墨西哥比索危机及亚洲金融危机等,均在危机发生前出现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较大状况,所以一些学者将导致危机产生的一个因素归结为资本账户的开放,并对此提出开放资本账户需谨慎的倡导,并为避免危机的产生,采取较为严格的资本控制举措。

一、资本账户开放存在的金融风险及金融危机

1.资本账户开放下的金融风险。

首先,当资本账户在管制方面放松之后,其在汇率稳定及货币政策独立性方面将会面临选择的状况。利用“蒙代尔三角”困境可知,当资本账户出现完全性开放的状况中,如若要对固定汇率制予以维持,仅能对货币政策当中的独立性做出牺牲,如果想要对其独立性进行保持,就需要将浮动汇率制予以实行。对于资本账户开放当中可能面临的最大风险来讲,货币政策的汇率稳定和政策独立性之间所存在的基本冲突首当其冲。所以,对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来讲,其在具体实施中也必然会与相应宏观政策机制出现冲突的状况。当资本大量流入过程中,会造成国家货币汇率出现升值的情况,并对国家出口以及经济部门产生实质性的不利影响。因此,我国所面临的困难之一将是如何避免货币政策独立性及稳定汇率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关系。其次,资本账户开发可造成金融危机的产生。当实施资本市场开发政策之后,将大大增加资本的流动性,如果国家金融及工业体系均不完善的状况下,就会造成在非生产及贸易部门中流入大量的资本,造成经济泡沫的产生,如果经济泡沫出现破裂的状况,就会严重损害国家的经济基础。对于我国的金融危机的爆发诱因来讲,其证券市场的不稳定及银行体系的不完善均为主要内容。此外,当开展资本市场开放,一些国外资本者便会在我国整体市场参与进来,如果国外资本出现突然大规模撤资的状况,则会对我国证券市场造成严重影响和巨大冲击,进而对上市公司造成影响,更甚者造成金融危机的产生。再次,当实施资本账户开放,会造成实际汇率出现升高状况,对实际经济部门造成不利影响。当我国利率水平与国际相比偏高时,此时开展资本账户开放,则会造成资本大规模流入的状况;并造成实际汇率上升状况,对于我国经济部门及出口均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局面。

2.资本账户开放下的金融危机。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其在实施相应资本账户自由化的状况下,诸多的私人资本大量的流入其中,引起信贷膨胀的产生,并最终出现市场违约风险,对于私人金融机构来讲,其存在贷款到期而不能及时还款的状况;对于大量私人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融入来讲,其会造成其相应的本币高估的情况。如果国家汇率制度受到国外相应资本的投机攻击下,就会出现私人资本突发性出逃的状况,造成整个金融市场出现恐慌,因此造成货币危机的产生。对于过去亚洲所爆发的金融危机来讲,从世界银行相关研究结果可知,其首先对外资导致的金融危机进行讨论,针对资本账户开放以及外资的流入来讲,其在具体的商业周期放大、资产泡沫化的产生及金融中介信用扩张等方面均起到相应的关键作用。外资在国家中的融入所存在的不可持续性及不确定性比较明显,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所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相应金融体系来讲,也将面临十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此外,针对那些新兴市场来讲,由于其国内市场在发展上还不够完善,其所存在的银行体系还比较脆弱,此外,政府在整个资金配置方面,国际资本所具有的自由流动性受到相应的限制,因此,此种状况就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

二、资本账户开放下金融风险应对策略

1.建立健全完备的金融监督制度及金融体系。

对我国的银行制度模式的监管组织体系给与不断健全,夯实中央银行在整个银行监督机构当中所具有的领导地位及权威性,促进金融监管的严肃性、有效性及适应性方面提升。还应对金融立法予以强化,对金融法规进行不断完善,对于金融机构相应风险管理、经营范围及金融市场管理等相关监督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还应不断完善以风险控制及防范为主要方向的相关监管体系,诸如信贷风险机制及存款保险制度等内容。另外,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不断开放化,大量的国外资本不断融入我国市场,因此,应不断建立健全大量异常资金调度、业务范围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相关监管制度,以此达到维护我国经济金融秩序稳定的目的,降低外部冲击的压力。

2.增强汇率和利率之间的协调作用。

当前针对我国的相关汇率和利率政策来讲,其仍然为管制利率及准固定汇率的相关阶段。在实施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前期,对于相关汇率和利率的制度安排十分迫切和必要。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加快步伐,促进汇率政策及利率政策之间相应具有灵活性的传导机制的实现。当汇率及利率之间相互配合的状况下,其首要前提必须为利率的市场化运转。还可通过对短期货币市场予以发展,以此达到对外汇市场相关需求波动起到减缓的目的;针对短期货币市场来讲,主要是对短期的资本流动进行吸收,它不仅要具有多种外汇交易品种,还需要有大量外汇投机的存在,所以,我国应建立并完善综合化的短期货币市场中心,合理利用短期利率,以达到对货币市场进行灵活操作的效果,还可通过提高利率的方法,或者是通过发行高利率的短期信用工具,达到将资金吸收至货币市场的目的,以此将外汇市场上相应需求压力予以减轻。此外,对于人民币相应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不断完善,实现汇率弹性方面的不断增加。当实施资本账户开放以后,采取具有管理性的汇率浮动制度,则为最为合适的方式,达到对完全浮动汇率所存在的震荡状况予以减轻。

3.外汇储备要充足,实行谨慎的外债管理方式。

由于当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颇具一定规模,以此,可有效利用外汇储备,以此应对实施资本账户开放当中所出现的各种冲击,对国际收支所带来的调节压力予以减轻。随着当前全球资本流动规模在具体上升速度及外汇交易量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膨胀状况,从传统角度来考量,如若持续三个月的进口所需要的相应外汇,其在具体的储备规模上与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方面所具有的要求是无法予以满足的。因此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相关市场参与者对于国际收支方面的调整信心便会增强,对于货币冲击发生因素的具有减少的效应。

4.加强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竞争力。

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上来讲,需要通过对现代企业相关制度改革进行不断强化来实现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针对企业本身来讲,要对固有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改进,对于产品所具有的科技含量要不断提升,所生产的产品还要具有较高附加值,通过走进国际市场最终实现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提高。

三、结语

对于资本账户开放下所存在的金融风险来讲,应从长期角度对制度建设予以强化,以此达到金融机构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层面所具备的竞争力不断加强。在符合国际金融监管相关条件同时为我国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巍,张志超.影响资本账户开放策略选择的因素——金融稳定的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2,(05):19-21.

[2]莫世康.开放资本账户的决策和风险防范的模型研究[J].开放导报,2006,02期(2):97-101.

[3]郭鑫.资本账户开放与三类金融风险相关性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5):88-89.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篇5

关键词:金融改革;资源配置;效率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104-02

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可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形势下寻求经济新增长的必然选择,也是逐步引领中国经济走向持续健康发展道路的重要选择。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要想谋求企业的扩大发展,融资是基本道路。而当前我国的金融环境是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度大,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小企业发展困难。资金无法顺利进入到实际经济当中,资源配置效率低将是我国经济实现长足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据人民银行近来的2016年相关金融数据信息,2016年12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12.06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本外币存款余额15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比上年多2.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糯款增加12.44万亿元,同比多增1.17万亿元。从结构看,2016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69.9%,同比低3.3个百分点[1]。

从总体数据信息来看,我国的货币信贷存量维持在高位,社会融资总规模增长较快。而具体来看,相对充裕的资金总量下,对于社会融资的投入同比降低,金融资源并未在配置上实现相对的平衡。结合当前社会金融发展信息来看,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问题仍较突出,资金分布不合理现象较以往未有明显改善[2]。为实现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并摒弃过去以货币高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老路,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以深化金融改革的办法改变当前的不合理状况。

二、我国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量资金保持空转,实体经济发展不足

在我国总体经济形势成绩喜人的情况下,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却存在较大问题,重点体现在其结构性上的不足,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从金融资金的运作情况来看,中国市场资金充足,在不缺钱的情况下却并未妥当地安排资金的应用,相当部分的资金处于闲置和空转状态,总量充裕的情况下未能开辟畅通的渠道实现资金的活化。重点体现在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许多中小企业拥有壮大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在资金方面却面临着老大难问题。资金要么大量进入其他体系当中,要么居于金融体系当中空转,没有作为资金动力为企业提供发展资源。实体经济拥有的资金不足,大量实体经济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资源获取困难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尤其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其在企业的运营发展当中最为紧缺的就是发展资金,相对狭窄的融资渠道迫使企业寻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帮助。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金融行业对于企业的融资需求未作出积极回应,面对企业的融资需求,银行和民间融资机构给出的融资成本仍然较高。资金贷出银行中,贷款为年利率约为7%到10%,加上隐性成本,如以贷转存、第三方中介费(这个虽然敏感,但好像不能少)等,贷款的总成本约为年8%―12%。回望过去两年的金融业,虽然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央行实行了多次的降息办法,但企业的融资成本并未得到有效降低,尤其对工业企业而言,其所要承担的实际金融成本仍居高不下,综合利率处于高位状态[3]。

(三)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资金流通渠道不畅

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重要表现在于当前并未建立起健全的投融资体系,现有的投融资机制只停留在起步阶段,各种融资机构的建设缺乏有效监管,投融资合作机制也未经过科学规划和实践优化,单一化的合作方式和矛盾多发的合作过程导致实际的投融资体系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4]。据相关研究者表示,我国当前缺的是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投融资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直接体现在于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前提下银行治理结构以及经营机制仍不健全,相应的服务意识欠缺,双方的合作方式无法满足各自的利益需求。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资金流通渠道不通畅,资源配置途径之一的投融资和信贷方式居于短板,也就很难提高整体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深化金融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措施

(一)深化完善宏观调控,盘活市场投资融资活动

为解决当前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应当首先做好国家层面的引导工作,通过“看得见的手”实现对金融市场的有效调控;其次深化并完善宏观调控,在深入分析当前的金融业和资金使用状况的前提下,为进一步加强金融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提供及时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对于市场当中投融资机制运行不畅的问题,应当在坚持市场运行规律的前提下,对投融资双方的利益坚持予以尊重和肯定,进而采取中和的方式消除双方的隔阂和矛盾,以各自利益为出发点,引导双方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和办法。在逐步推动金融机构建设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化的融资办法,在可控范围内进行融资成本的进一步下降,采取降息和政策手段为企业融资提供接受度高的资金获取途径。

(二)强化市场主体作用,实现“僵尸”企业退出市场

对于金融业的发展而言,市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在尊重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还应不断强化市场主体财务约束,使得资金价格不再停留在数据层面的信息,而是能够实际反映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相应的风险状况。在资金链条当中,“僵尸”企业不仅会造成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多个假象,还会搅乱金融市场,使得真正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资金。为此,在市场的作用之下,借助相关调控手段和执法手段,对“僵尸”企业进行清理,逐步肃清市场环境。同时,还应当不断加强市场规范,分清风险责任,并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工作,避免风险问题破坏金融业的正常发展。

(三)尊重居民财富自主,提高直接融资实际比重

对于当前的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配置方向单一、道路狭窄的问题,应当在资本市场运作时不仅仅关注于公开上市的市场,还应在稳妥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将眼光落在场外市场当中。当今社会对于创业的概念和执行已经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创意和想象力、执行力兼具的个体大有所在,其在拥有充足的资金之后是能够创造出更多财富的。为此,应当给每一个想要创业的个体提供融资机会,以股本融资,并给每一个股份制企业提供多轮融资和逐步成长的机会。随着资金的活化运用,原有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资金被应用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和体当中,其未来的创造潜力和实力是会给出丰厚回报的。

(四)加强金融市场基建,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要想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应首先确保其安全性,避免风险造成的动荡和破坏作用。为此,应首先做好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打好金融业发展的基础。除完善资金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外,还应不断强化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设,逐步对金融产品的登记和托管、交易等体系进行健全,使得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拥有完善的基础保障。同时,还应完成信息集中和共享式的管理框架建设,对于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和监测,及时发现并有效防范、化解相应风险。而且在风险防控的同时,还应牢牢把控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风险问题,避免出现系统性或区域性风险。

结语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来看,其前途是光明的,但也同时存在着诸多的细节问题,如无法妥善解决相应问题,则很容易出现质变反应。对于金融资源配置问题,要在明确我国当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状的基础上,深化完善宏观调控,盘活市场投资融资活动,强化市场主体作用。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基建,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在实现金融业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楚尔鸣.金融体制改革的市场化逻辑[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2):20-24.

[2] 王,叶岚.以市场化配置资源为主线推进新时期金融改革创新[J].南方金融,2014,(10):30-34.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篇6

【关键词】金融市场差异 全球经济失衡 战略

一、前言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金融市场差异的出现归根结底由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以及体制所决定。在金融市场差异条件下,各国对资本的吸引力会有所差别,久而久之则会导致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出现。对金融市场差异以及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分析能够为使有关部门及人员认识到当前国内经济的发展状态,这对于发展策略的调整能够起到导向作用。

二、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简介

(一)金融市场差异

金融市场主要指以办理有价证券以及处理各种金融衍生品的买卖的市场。根据不同国家经济体制以及整体实力的不同,金融市场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的国家而言,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各项金融业务的办理以及衍生品的买卖的过程中会具有更大的优势,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而上述目的的达成又能够反过来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1]。相对而言,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则恰恰相反。由此可见,金融市场差异的状况一旦出现,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其状况会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二)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指的是世界各国由于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所导致的一种失衡状态,同时也指受长期的金融市场差异影响而导致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出现往往源于长期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各国都必须提出一项长期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国家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的增长提供保证[2]。

三、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全球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种种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其中金融市场差异的出现便属于非常严重的一项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由此所导致的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也已经影响到了很多国家。

(一)金融市场差异现状

从全球的角度看,金融市场差异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世界各国的金融资产总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地区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明显。根据对近些年来全球金融资产分布情况的调查发现,全球金融资产分布状况十分不平衡,作为全球经济的中心,美国金融资产分布情况占全球金融资产总数的31.9%,其总量较亚洲其他国家的总和多出1.8%。相对于美国而言,日本的金融资产总量占全球各国的第二位,其比例为11.7%,但较美国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中国的金融资产总量占实际金融资产总量的7.6%,在各国的排名中较为靠前,但与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发达经济体之间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次,不同收入的国家金融市场差异较大。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国家的收入也会存在差别,鉴于此,国家之间金融市场的差异也就会不断的扩大。

最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情况较为明显。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向主要为发达国家,深入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收益相对较高,且在风险防范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金融市场差异。

(二)全球经济失衡现状

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并非从未发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属于全球经济出现的第一次失衡。就目前的情况看,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其中美国为主要代表。自20世纪后,美国经济出现逆差的状况便一直存在,并在2006年达到了巅峰。受美国经济逆差的影响,很多与美国存在经济往来的国家均受到了波及,在这一情况下,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开始变得更加明显[4]。

四、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下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

在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下,为避免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必须积极转变发展战略,要使其能够有效的防范各种金融风险的发生,这样才能使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更加稳定。

(一)转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在过去,我国采取的一直为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即在进出口贸易中以出口为主,进口为辅的发展战略,同时,为了鼓励出口,国家还提出了大量的鼓励措施,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国家的出口商品数量急剧增长,在增加了出口总额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这对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转变出口导向型战略能够有效的拉动内需,从而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5]。需要注意的是,保持进出口的相对平衡非常必要,这是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内需不足是当前国内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居民对于储蓄的需求量过高方面,通过深入的分析发现,导致居民储蓄量过大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居民往往会出于养老以及医疗等目的进行储蓄。为拉动内需,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加强设备保障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要,要从医疗卫生以及养老失业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设,从而使居民能够在失业以及疾病等问题发生时得到国家及时的补助。在这一环境下,居民的储蓄量必定明显减少,同时也会促使其更加热衷于消费行为,在促进资本流动的同时,国家经济的发展必定能够被注入新的活力,这对于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风险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五、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下,受各国经济体制等方面问题的影响,金融市场差异的问题正在逐渐深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金融市场差异会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状况的发生。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下,为避免自身受到过多影响,转变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要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目的,从进出口战略的转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两个角度出发使国家经济能够得到更加快速、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争.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J].世界经济研究,2012,07:10-15+35+87.

[2]张.论美元本位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特征及可持续性[D].吉林大学,2011.

[3]姚晓磊.金融发展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D].吉林大学,2014.

[4]李宏,陆建明,杨珍增,施炳展.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失衡:一个文献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10,04:3-20.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篇7

做业务的时间长了,也就变得“狡猾”了,开始逐件的摸索出一些规律,开始学会如何迎接领导对市场的走访视察,开始学会如何利用领导视察市场的契机争取更大的销售政策,开始学会向领导展现更加全面的市场现状——诉苦与成绩展示。

我们要做到利用充分的市场准备工作来迎接领导的检查,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领导视察市场的本意与目的,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笔者通过多年的市场工作经验以及个人自我剖析认为领导视察市场的主要目的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1、 例行走访,了解市场现状,发现市场问题与机会;

2、 检查市场工作落实状况,督查业务人员的市场运作状况;

3、 陪同领导走访,向领导展示辖区市场状况及个人工作业绩。

鉴于领导视察市场工作的不同目的,我们需要做出以下市场准备工作:

一、 市场基础资料的准备:

无论领导出于哪一种市场目的,这一项准备工作都必不可少,因为领导随时都可能向你问及这些问题,如果一问三不知或者答非所问的话,你恐怕就将面临被降级或者离岗的处罚。根据笔者多年的市场视察与被视察的工作经验,认为具体市场基础资料准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概况:包括人口数量、经济结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

2、 本品销售状况:包括历史及当前市场的主要运作措施、销量对比、产品总销量及各辖区销售状况、产品总销量及各品项销售状况;

3、 主竞品销售状况:包括辖区主要竞争品牌、主要运作措施、整体市场容量及主竞品所占市场份额以及主竞品各主要单品与本品的销售对比;

4、 区域市场SWOT分析:主要通过对市场主要状况的总结与对比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当前市场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

二、 有关当前市场工作开展状况汇报资料的准备:

重点是准备当前市场开展的几项市场运作措施的实施状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当前市场上具体开展的几项销售工作;

2、 销售工作的执行状况、效果及阶段性销售总结;

3、 竞品对我们当前市场具体运作措施的反应及市场跟进状况;

4、 当前市场工作开展中面临的阻力与压力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市场运作经验的总结以及不足之处检讨的准备:

总结市场经验与不足,最重要的是要让好的经验成为市场运作模式可以得到很好的传播,不足的地方成为教训对他人做出警戒。具体的市场经验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运作模式针对当前市场运作状况可行性的总结;

2、 具体市场运作方法实效性的总结;

3、 具体运作措施可行性的总结;

4、 有效市场管理经验的总结,包括客户管理、人员管理、渠道管理、价格管理、费用管理等几个方面。

市场不足之处的检讨主要包括:市场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市场问题以及由于经验不足在具体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欠缺之处;同时要能够对这些不足与欠缺之处提出改进性意见与建议。

四、市场必要的包装与形象提升:

领导都希望看到市场好的一个方面,即便市场视察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市场问题。所以我们在维持市场现状、让领导能够比较真实的了解市场现状的前提下,同样需要对以市场优势的进一步烘托以及市场严重不足之处的一些必要的掩饰,以达到争取更大销售政策获取领导支持与认可的目的。

五、必要市场运作方案的准备与提交: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篇8

关键词:募资资金; 首次公开发行; 使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4-0053-04

一、引言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资本市场融资的主体,其募集资金的使用对一国经济的各个层面都有较大的影响,从微观来看,它决定了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和投资者利益;从中观而言,决定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影响了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的优化;从宏观上看,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董屹,2006)。

甘肃省属于内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资金一向是制约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瓶颈”。而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甘肃省企业解决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问题。自1994年“甘长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甘肃省有相当一批企业借助于资本市场融资和再融资的方式实现了自身规模的快速扩张,并逐渐走上良性发展之路。今后,随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步伐的加快,甘肃省将会有更多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因此,研究甘肃省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总结以往募集资金使用中的经验,对规范甘肃省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继续推动和扶持更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规模扩张,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促进甘肃省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甘肃省上市公司资金募集状况

1990-2008年,甘肃省22家上市公司累计通过股票市场融通资金150.6亿元,其中首发融资78.41亿元,占52.06%,增发、配股融资总额各为52.46亿元和19.73亿元,分别占34.83%和13.1%。可见首发融资仍是目前甘肃省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主要来源,再融资方式中配股融资相对较为频繁,但增发融资所占比重较大,这主要是受到不同募资方式发行条件和制度规则等因素的影响。不过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额度和方式是按年度逐步变化的,若按融资年度来统计,甘肃省上市公司各年度的资金募集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甘肃省上市公司各年度募资方式和额度分布是不均匀的,这种状况可能与证券发行制度、监管措施以及证券市场景气程度和交易活跃程度等因素有关。比如2000年及2007年的融资额度相对较大,而这两个时期也分别是股改前后中国股市的历史高峰时期。这一状况可以通过股市整体走势状况和上市公司年度募资规模变动之间的关系来反映。图1描述了甘肃省上市公司年度募资规模与上证综合股价指数的走势状况,可以看出,甘肃省上市公司年度募集资金总额的增减变化情况与上证综合股价指数的走势基本上呈同向变动的关系,表现为,当股价指数上升时,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规模随之增大;指数下降,募资规模也相应随之减少。这是因为,在股市高涨期间,公司股价会被高估,此时选择发行股票可以募集更多的资金。

此外2006年度虽然中国股市重新步入了新一轮的上涨期,但甘肃省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规模为0,主要是这一期间因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行暂停新股发行所致,这充分反映了证券市场制度因素对企业资金募资活动的重要影响。

三、甘肃省上市公司募资使用效率统计分析

(一)指标与样本选择

从理论上来讲,上市公司在为其所选投资项目募集到所需资金并按计划投入和有效使用后,其经营业绩应该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这不仅是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根本目的,也是投资者利益的实现基础。因此,公司的经营状况及盈利水平应该是反映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效果的最直接的指标。为较为全面地评价甘肃省上市公司的募资使用效率,笔者以下共选择了总资产、净利润、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五项财务指标。其中募资前的财务指标数值为募资前一年的报表数据,募资后的指标数值即指募资后三年(含募资当年)的报表数据。

考虑到甘肃省上市公司的募资方式构成状况,为了对甘肃省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较为深入地研究,以下着重以首次公开发行(IPO)募集资金的使用作为研究的重点。这是因为,首先,在股票市场中只有经过IPO的公司才有选择再融资的资格;其次,如果一家上市公司IPO募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募资使用效率低下,则再融资资金的使用效率应该也不会非常乐观。

另外,上市公司募资项目的建设投产期通常需要若干年,因而要分析上市公司募资使用效率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跨度,目前甘肃省有过IPO募资行为的22家上市公司中,中核钛白(002145)、华天科技(002185)和独一味(002219)三家公司的发行上市时间分别为2007年、2008年,募资后的时间延续短,不满足募资使用效率的分析条件。为此,以下共选取其中19家上市公司为对象,通过考察其募资前后财务状况及盈利水平的变化来分析甘肃省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1. 募资前后的经营业绩变动。表2列示了甘肃省19家上市公司募资前一年与募资后三年平均的经营业绩对比状况。由表中数据可知,上市公司募资后三年平均总资产规模和净利润都较募资前有所上升,其中总资产由募资前的49 900万元增加到106 066万元,平均增长112.56%,但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募资前三项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8.3%、0.35元/股和18.33%,募资后三年的平均值分别为3.92%、0.19元/股和5.8%,依次下降52.77%、45.71%和68.36%。这表明上市公司募资后,虽然资产规模得到了提升,净利润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募资后三年和募资前相比,企业的盈利能力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是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程度更大。

如果考虑到募资项目的建设和实际达产期,假设上市公司募资后最初两年内可能不会产生明显的效益,下面再以募资后第三年的经营业绩为依据,继续考察上市公司募资前后的业绩变化,结果见表3。

表3的数据显示,仅就募资后第三年反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各项指标平均值来看,募资前后只有上市公司平均资产总额有所增加,其他指标均表现为下降,其中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幅度最大,由募资前的18.33%变为募资后的3.02%,下降83.52%,而资产利润率和每股收益也各自由募资前的8.3%和0.35元/股,降为募资后的2.37%和0.11元/股,分别下降71.4%和68.57%;同时各项指标的标准差也较募资前有所增大,这说明募资后第三年的经营业绩不但较募资前有较大程度的下降,而且很不稳定。

2. 募资后三年的经营业绩分布。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甘肃省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状况和效率,下面继续以这五项指标为准,再对甘肃省上市公司募资后三个年度中具体的业绩分布与变动趋势作进一步考察,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得知,甘肃省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到位后的三个会计年度中,总资产逐年增加,各年增长率分别为8.55%和14.78%;净利润第二年相对第一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第三年较第二年略有所升,但基本稳定;其他三项指标均表现为逐年下降态势,其中资产利润率和每股收益第二年和第一年相比,分别下降33.16%和44.83%,第三年与第二年相比分别下降37.14%和31.25%;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数值募资后三年依次为8.71%、5.66%和3.02%,三年环比下降率分别为35.02%和46.64%。即募资后三年甘肃省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反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对指标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不仅持续下降且下降幅度逐年增大。

四、结论

笔者以1990年以来甘肃省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股票募集资金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表明:从总体上来看,甘肃省IPO企业在募资后相对募资前平均业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有些指标(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所反映出的经营业绩下降的程度更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与中国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有关,因为《证券法》规定,发行新股的企业要具备持续的盈利能力且财务状况良好,因而,为满足股票发行的条件,确保股票发行资格的取得,不排除发行企业和相关中介机构在提出股票发行申请时,为迎合证券管理部门的审查而对有关盈利指标进行适当制作的可能,最终可能会导致评估报出的企业业绩指标与其实际的经营状况和业绩水平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而上市后IPO企业要严格按照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遵循既定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规则和程序,并接受来自投资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监督,业绩指标操作的难度相对较大。但募资后企业整体大幅的业绩下滑现象也折射出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因为不管是从募资前与募资后一定期间的经营效益对比,还是募资后若干年度具体的经营业绩与变动趋势来看,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获得,都带来了公司资产规模的扩张,但募资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却持续大幅下滑,表明上市公司未能有效利用其从股票市场所募集来的资金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其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募资前后和募资后三年的表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说明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最终目的并没有实现,即上市公司募资使用效率低下。

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不仅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也间接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甚至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最终影响到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这对于资金面临短缺的甘肃省而言,后果更为严重。因此,深入考察甘肃省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状况,分析上市公司募资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找出甘肃省上市公司募资使用效率低下的深层动因,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笔者下一步继续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裴平.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2001,(11).

[3]徐沛.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4,(3).

[4]吴寿康.公发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及相关问题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1999,(12).

[5]陈文斌,陈小悦.大股东与IPO募集资金的使用[J].南开管理评论,2005,(3).

[6]董屹.中国上市公司募资变更行为研究――基于股票融资制度缺陷的视角[D].西南财大博士学位论文,2006.

[7]Myers S. C.,1988. “Corporate Finance and Investment Decision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 Do Not Have”[J],Journal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3.

On Usage Efficiency of Raised Capital of Listed Company

Liu Zhijun

(Finance School,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LanZhou 730020, China)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篇9

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可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形势下寻求经济新增长的必然选择,也是逐步引领中国经济走向持续健康发展道路的重要选择。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要想谋求企业的扩大发展,融资是基本道路。而当前我国的金融环境是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度大,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小企业发展困难。资金无法顺利进入到实际经济当中,资源配置效率低将是我国经济实现长足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据人民银行近来的2016年相关金融数据信息,2016年12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12.06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本外币存款余额15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比上年多2.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糯?款增加12.44万亿元,同比多增1.17万亿元。从结构看,2016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69.9%,同比低3.3个百分点[1]。

从总体数据信息来看,我国的货币信贷存量维持在高位,社会融资总规模增长较快。而具体来看,相对充裕的资金总量下,对于社会融资的投入同比降低,金融资源并未在配置上实现相对的平衡。结合当前社会金融发展信息来看,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问题仍较突出,资金分布不合理现象较以往未有明显改善[2]。为实现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并摒弃过去以货币高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老路,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以深化金融改革的办法改变当前的不合理状况。

二、我国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量资金保持空转,实体经济发展不足

在我国总体经济形势成绩喜人的情况下,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却存在较大问题,重点体现在其结构性上的不足,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从金融资金的运作情况来看,中国市场资金充足,在不缺钱的情况下却并未妥当地安排资金的应用,相当部分的资金处于闲置和空转状态,总量充裕的情况下未能开辟畅通的渠道实现资金的活化。重点体现在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许多中小企业拥有壮大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在资金方面却面临着老大难问题。资金要么大量进入其他体系当中,要么居于金融体系当中空转,没有作为资金动力为企业提供发展资源。实体经济拥有的资金不足,大量实体经济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资源获取困难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尤其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其在企业的运营发展当中最为紧缺的就是发展资金,相对狭窄的融资渠道迫使企业寻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帮助。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金融行业对于企业的融资需求未作出积极回应,面对企业的融资需求,银行和民间融资机构给出的融资成本仍然较高。资金贷出银行中,贷款为年利率约为7%到10%,加上隐性成本,如以贷转存、第三方中介费(这个虽然敏感,但好像不能少)等,贷款的总成本约为年8%―12%。回望过去两年的金融业,虽然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央行实行了多次的降息办法,但企业的融资成本并未得到有效降低,尤其对工业企业而言,其所要承担的实际金融成本仍居高不下,综合利率处于高位状态[3]。

(三)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资金流通渠道不畅

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重要表现在于当前并未建立起健全的投融资体系,现有的投融资机制只停留在起步阶段,各种融资机构的建设缺乏有效监管,投融资合作机制也未经过科学规划和实践优化,单一化的合作方式和矛盾多发的合作过程导致实际的投融资体系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4]。据相关研究者表示,我国当前缺的是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投融资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直接体现在于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前提下银行治理结构以及经营机制仍不健全,相应的服务意识欠缺,双方的合作方式无法满足各自的利益需求。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资金流通渠道不通畅,资源配置途径之一的投融资和信贷方式居于短板,也就很难提高整体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深化金融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措施

(一)深化完善宏观调控,盘活市场投资融资活动

为解决当前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应当首先做好国家层面的引导工作,通过“看得见的手”实现对金融市场的有效调控;其次深化并完善宏观调控,在深入分析当前的金融业和资金使用状况的前提下,为进一步加强金融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提供及时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对于市场当中投融资机制运行不畅的问题,应当在坚持市场运行规律的前提下,对投融资双方的利益坚持予以尊重和肯定,进而采取中和的方式消除双方的隔阂和矛盾,以各自利益为出发点,引导双方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和办法。在逐步推动金融机构建设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化的融资办法,在可控范围内进行融资成本的进一步下降,采取降息和政策手段为企业融资提供接受度高的资金获取途径。

(二)强化市场主体作用,实现“僵尸”企业退出市场

对于金融业的发展而言,市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在尊重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还应不断强化市场主体财务约束,使得资金价格不再停留在数据层面的信息,而是能够实际反映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相应的风险状况。在资金链条当中,“僵尸”企业不仅会造成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多个假象,还会搅乱金融市场,使得真正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资金。为此,在市场的作用之下,借助相关调控手段和执法手段,对“僵尸”企业进行清理,逐步肃清市场环境。同时,还应当不断加强市场规范,分清风险责任,并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工作,避免风险问题破坏金融业的正常发展。

(三)尊重居民财富自主,提高直接融资实际比重

对于当前的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配置方向单一、道路狭窄的问题,应当在资本市场运作时不仅仅关注于公开上市的市场,还应在稳妥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将眼光落在场外市场当中。当今社会对于创业的概念和执行已经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创意和想象力、执行力兼具的个体大有所在,其在拥有充足的资金之后是能够创造出更多财富的。为此,应当给每一个想要创业的个体提供融资机会,以股本融资,并给每一个股份制企业提供多轮融资和逐步成长的机会。随着资金的活化运用,原有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资金被应用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和??体当中,其未来的创造潜力和实力是会给出丰厚回报的。

(四)加强金融市场基建,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要想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应首先确保其安全性,避免风险造成的动荡和破坏作用。为此,应首先做好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打好金融业发展的基础。除完善资金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外,还应不断强化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设,逐步对金融产品的登记和托管、交易等体系进行健全,使得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拥有完善的基础保障。同时,还应完成信息集中和共享式的管理框架建设,对于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和监测,及时发现并有效防范、化解相应风险。而且在风险防控的同时,还应牢牢把控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风险问题,避免出现系统性或区域性风险。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篇10

首先,可以看到,中国目前经济的状况并不支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使CPI回落到3%也不意味着物价会下跌,只是同比涨幅收窄,但物价还在高位运行,居民消费仍需要承担较大的日常支出压力。如果CPI不出现低位运行或负增长,那么,货币政策暂时就无需放松,因此,在货币政策仍维持现状的情况下,市场各方对货币供应的预期不会过于乐观,市场仍将维持短线游击战的盈利模式,阶段性的反弹行情能否持续仍需要观察。

从过去11个月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及出口等数据来看,中国经济调结构已有成效,中国工业化进程已经接近成熟阶段,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在中国未来发展中将会保持压制状态,房地产市场亦会在2012年保持调控状态,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将维持在资金饥渴状态下,对此,必然影响投资增速,GDP增速继续回落应该在情理之中。

然而,当前中国资金紧张的状态仍局限于投资领域,但对消费领域而言,消费增速仍维持平稳增长状态,对2012年行情而言,仍将维持一定的亮点。

其次,中美之间股市的状态反映或中美货币政策差异表明,中美经济处于不同的状态,中国经济是针对投资过热和资产泡沫化的调控过程,而美国采取的是针对经济萧条的货币刺激。进一步而言,美国股市是经济萧条过程中,靠货币政策刺激推动的。而中国由于目前处于主动的去杠杆化和去泡沫的过程,还处于经济调整周期的前期,与美国目前处于经济萧条期相比,我们需要经历的调整周期可能更长,因此,当前不能再重蹈08年底的覆辙,不能再通过大规模的货币投放或信贷投放来刺激经济增长。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周期的差异,导致了货币政策差异。因此,在中国房地产泡沫和投资泡沫没有真正实现有效控制之前,中国货币政策不会亦不敢大幅放松,只能做微调或借助财政政策来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由此中国股市只能维持震荡行情。与之相对应的美国股市由于货币政策的刺激,经过多次量化宽松之后,增量货币更多流向股市和债券市场,推动了美股的不断创新高,而美国债券市场也维持了牛市行情。

另外,从两国市场股市的定位来看,股票供给与新股融资的定位也是有区别的。中国股市2011年位居全球融资额第一位,而美国股市多数公司在资产泡沫破灭之后,市值大幅下降,股息率大幅提升,相对更有吸引力。而对应的是目前A股一二级市场倒挂的现象并没有减少。新股发行仍没有完全市场化,三高发行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投资者的信心打击较大,市场创投与股权投资机构的暴利与二级市场的普通投资者的大幅亏损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市场一旦失去公信力,则很难立马恢复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