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安全预案十篇

时间:2023-12-07 17:48:00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篇1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危机;危机管理机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比赛规模、环境因素、资金筹备、场地器材安全质量、赛程安排、比赛运营、意外伤害、兴奋剂问题等因素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大量文献资料,同时查阅了危机管理、赛事运作、赛事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分析,为本论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研究。

1.2.2数理统计法

通过有关统计量的计算来对实验所取得的数据和测量、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有关分6f研究得到所需结果。

1.2.3案例分析法

依据分析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全面收集有关被选对象的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

1.2.4逻辑分析法

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归纳法、演绎法,依据危机类型、危机管理,针对体育赛事可能存在的危机进行分析推理,找出合理保护赛事投资的有效举措。

2相关概念研究

2.1内涵

2.1.1危机内涵

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是突然发生的,无章可循,具有模糊性、重要性,演变迅速。危机发生时,往往需要急需快速做出决策,并且严重缺乏必要的训练有素的人员、物质资源和时间来完成。

2.1.2大型体育赛事危机内涵

在大型体育赛事承办期间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各种突发事件。

2.2特点与分类

大型体育赛事具有参与活动人员的多元性、发生情境变异时的难于控制性、处理突发事件过程的艰难性、事件发生的突发性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突发事件结果的危害性、重大突发事件危害与影响的公共性等特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大型体育赛事危机因素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兴奋剂事件等。

3案例分析

3.1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危机案例分析

3.1.1巴西萨尔瓦多足球场坍塌事件

2007年11月27日中新网消息,巴西海滨城市萨尔瓦多当地时间周日发生足球场部分看台坍塌惨剧,造成7人丧生、几十人受伤。巴西工程师和设计师联合会将该体育场列为巴西全国29座最大体育场中质量最差、最危险的一座。这座体育场是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管理部门下令禁止使用这个体育场75%的座位,直到体育场管理方用铁丝加固有关区域之后才允许重新使用,加上天气因素和场地建造质量问题,说明危机预案和相应措施采取不当加重了惨祸的酿成。

3.1.2标枪扎人事件

2007年07月14日凌晨,国际田联黄金联赛罗马站比赛芬兰标枪选手皮特卡玛基在争夺第三冠时不幸失手,标枪偏离赛道直奔一旁的法国跳远选手斯迪里,结果斯迪里毫无防备之下中枪倒地,随即斯迪里被迅速送往医院。意外伤害情况层出不穷,本身可以避免,就是在监管过程中工作落实的还不够细微和完善,赛程安排和比赛运营等方面的疏忽成为惨祸酿成的最终导火索。

3.1.3兴奋剂事件

2012年4月17日新华社消息,在人体生长激素(HGH)检测呈阳性后,美国举重选手帕特里克・门德斯遭到了美国反兴奋剂机构禁赛两年的处罚。此外,俄罗斯的反兴奋剂机构当天也宣布,6名俄罗斯运动员由于未通过兴奋剂测试被暂时禁赛,其中包括5名举重选手和1名高山滑雪运动员。兴奋剂问题是体育运动发展有史以来的长久顽疾,兴奋剂的制约条例和相关体育法则的不断健全使兴奋剂问题的出现逐渐降低,但并没有根本扼杀,这一问题还需要相关人员的不断努力,从而杜绝该类赛事危机形式的出现。

3.2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3.2.1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安全面临问题

1990年亚运会、2008年奥运会后,国人对体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03年SARS肆虐,国际足联基于重重考虑,取消了中国2003年女足世界杯的举办权。世界杯易址给中国方面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1亿元人民币。虽然我们没有出现类似英国的黑五月足球惨案、1972慕尼黑奥运会劫持人质等骇人听闻的悲剧,但中国足坛暴力排行5.19球迷事件等,使我们意识到中国的大型体育赛事还存在着公共安全隐患。

3.2.2安全法制建设不健全

我国相继出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等与体育赛事息息相关的应急预案和行政法规,完成了《奥运安保初步战略计划》和《奥运会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计划》。可是与大型体育赛事关联最大的《大型体育赛事及群众体育活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却迟迟未出台。虽然在现有的法律和政府指令的要求下,我国目前的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且《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给予了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安全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缺乏一个专门的预案,再加上行业条块分割,共存的多个应急预案之间没有实现有机整合,从而使其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3.2.3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几率小,在大型体育赛事期间发生的几率更小,因而国人并未真正形成危机意识,多数人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够强,再加上国人的忌讳心理,许多人对政府部门或单位编发的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类的书籍束之高阁,造成安全防范和紧急避险常识缺乏,自救能力差。

3.2.4经济和社会转型带来的风险问题

在全球化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也无法避免。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其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在经济和社会转型中,公共安全特别是城市安全将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每年因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及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问题造成GDP损失高达6%,约有20万人被夺去生命。在这一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大型体育赛事的公共安全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3.2.5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大赛组委会应建立一个统一、权威的信息平台,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利用一切渠道对外公布一致、可靠的公共安全信息,对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帮助人们作出快速反应。只是,悉尼奥运会单就安保指挥中心而言,就由许多行动和职能区域组成,其中包括:战略指挥、奥林匹克周围与地区行动中心、奥林匹克区域指挥、比赛地点指挥奥林匹克情报中心、炸弹管理、要人与运动员保卫单位、交通与运输、航空安全、海上安全、住所保卫、各州赛场、州应急工作、国家反恐计划管理奥林匹克通讯、媒体管理等。

3.2.6大型体育赛事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首先要建立健全体育竞赛危机信息管理机构。一个职能明确、责任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是赛事组织者非常规决策得以施行的主要依托。在这个健全的危机管理体制中应该包括权威的指挥决策机构、系统的职能组织体系、有力的综合协调部门以及高水平的信息、咨询组织体系等四大系统在内的开放有序、组织合理、运作协调的有机系统。

3.2.7大型体育赛事危机管理体系的支持保障系统

对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可知,在大型体育赛事中预警管理的客体是整个赛事活动的各个环节。鉴于赛事活动环节的复杂性,参照历史上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在实地访谈与调研的基础上,确立大型体育赛事确立赛事参与人员、赛事场馆(场地)、赛事周边环境、赛事安全管理状况、赛事主办城市应急救援状况5个一级预警指标。赛事参与人员包括观众、运动员、媒体人员、教练员、裁判员、赛场安保人员5个二级指标;场馆安全的二级监测指标体系包括消防安全、疏散通道的数量及结构、场地设施、水电气等生命系统、电视通讯和网络系统等的安全5个。赛事主办方安全管理预警监测指标确立为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组织效率、规章制度、管理人员的素质4个二级预警指标。赛事周边环境指标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交通状况、污染治理状况、天气情况、社会治安状况、公共卫生共5个。赛事主办城市紧急救援预警监测指标包括紧急救援机构完备率、紧急救援制度的完备率、紧急救援合作效率、紧急救援手段和紧急救援效果5个二级指标。

4结论

引用危机、风险管理理论,对重大赛事进行研究,介绍分析重大赛事危机管理中的风险类型,以及危机识别、危机评估、危机应对的程序过程。通过对危机类型的研究,使赛事组织者对大型体育赛事运作过程中的风险有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并在对赛事风险进行识别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运作模式如下:建立在预警分析基础上的预控对策会产生两种结果:正确有效的管理活动将保证赛事“安全状态”的维持,失效与错误的管理活动使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升级。若没有采取有效控制方式和高效的紧急救援对策,将会发生重大体育赛事突发事件。此时,赛事预警系统的直接对象指向“重大突发事件”,在这种状态下采用突发事件应急的管理方式,直至赛事活动恢复至正常状态,其预警与预控活动的成功结果是向良性趋势发展,进入安全状态。若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将会导致社会危机。同时,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每个过程的结果与数据,都将反馈到“监测信息系统”中,其信息分析结果将可以合理调整和优化下一循环过程的预警管理活动,使整个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活动形成了一个循环,周而复始,维系与加强大型体育赛事运行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赵金岭.体育赛事危机管理及其早期预警机制之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2]顾清华、黄必清、陈曦、郝莹.大型综合赛事管理信息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3]柯晶.奥运后北京的公共安全国际化[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

[4]和光磊.体育赛事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4.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篇2

1、明确治理范围和措施

我项目部治理范围是未完工部分,重点工作是移堤土方运输、包边盖顶土方运输车辆安全行车及吸泥船工作人员的安全行为,做好对驾驶员、吸泥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驾驶员控制车速,保证行驶安全,吸泥船工作人员正确穿戴救生衣,不做对人身有伤害的行为,并在施工道路两侧、出水口、进水口处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

2、成立案专项治理管理机构

项目部成立安全专项治理小组。

3、第一阶段动员部署

项目部召开关人员参加的部署动员会,上上下下都要行动起来,全员参与,人人有责,把这次安全专项治理活动搞好。

4、第二阶段对施工现场检查内容

(1)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安全管理机构设立和人员配备、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和执行等情况。

(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各工区安全生产“三类人员”教育培训和考核、作业人员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新上岗人员教育培训、其他施工管理人员年度安全教育培训等情况。

(3)专项方案落实。工程度汛方案等危险性较大单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核、和落实情况。

(4)安全生产告知书签订情况。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在工程开工前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及施工作业人员书面签订安全生产告知书等情况。

(5)隐患排查治理。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事故隐患治理“五落实”及闭环管理、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隐患预防措施等情况。

(6)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施工区域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尤其是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重大危险源辨识和管控、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劳动保护用品使用等情况。

(7)应急管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超标准洪水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应急预案体系建立情况,应急救援组织及人员、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定期应急演练等情况。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篇3

一、个案分析

案例一:盐城市某中学体育课中,在女生进行跳山羊练习时,场地不平,未摆垫子,教师未能有效组织学生保护与帮助,在练习中,初三(2)班女生某某腓胫骨骨折,休学半年。同时,对于治疗费用的数目,家长和学校未能达成协议,最后,家长通过法律途径从学校获得经济赔偿。

案例二:盐城市某县某高级中学下午课外体育活动中,高一(1)班男生进行足球比赛,该班学生某某在门前起脚射门,同学某某某躲闪不及被球击中腹部,造成脾脏破裂,经住院治疗康复,共花费6000多元。同样,因为住院费、误工费等,家长和学校未能达成一致,最后,家长通过法律手段才从学校和某某家长处获得经济赔偿。

上述二个典型案例说明,当前中学体育活动中的安全存在以下问题:

1.少数教师责任心差

个案一就是典型例证,由于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强,责任心不够,在学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活动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练习,而且不在场指导,这纯粹是不负责任、工作失职导致的事故,责任完全在教师。

2.场地器材要求不规范

从个案一、二都反映出,有些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条件较差,存在着安全隐患。中学体育活动场地与器械是否符合标准与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着直接关系。按照体育教学常规要求,用于跨越式跳高的垫子至少高20公分以上,举行足球比赛时,观众席安排至少离开比赛场地1.5米以上。

3.中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了解甚少

这两个案例反映出,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缺乏自我保护、自我调控能力,特别缺乏预防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参加体育活动前忽视准备活动,以致造成意外伤害事故。

4.领导责任意识差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有关学校领导缺乏对受伤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只考虑学校自身利益,出了事故推卸责任,怕影响学校声誉,违背了“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宗旨。

5.学校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在解决学生医疗费用问题上,家长与学校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家长在与学校协调时,学校未能给予令人满意的处理意见,或者处理方法上有不妥之处,在达不到要求时,家长便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治校”与“依法治教”。而这点,有些学校并没有很好地做到,因此应该引起各级学校领导与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对中学体育教学安全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1.教师与领导的责任意识

据调查统计,有67.8%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上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绝对不可避免,有24.5%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学生发生运动损伤不可避免,只有8.7%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学生发生运动损伤是可以避免的。有87.5%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在体育课上发生运动损伤后,自己没有责任;有8.3%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在体育课上发生运动损伤后,自己有点责任;有4.2%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在体育课上发生运动损伤后,自己完全有责任。有85.7%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领导不重视安全教育,有18.6%体育教师认为学校领导一般重视安全教育,有5.3%体育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重视安全教育。有55.1%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后,学校领导抱着无所谓的态度;27.2%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后,学校领导比较重视;17.7%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

上述调查反映出:部分中学领导与体育教师对体育活动中安全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对中学生体育安全教育工作不重视,未能把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还没有从根本上明确学校是体育活动中事故的主要责任人。

2.对中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

据调查统计,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的三个学期中,盐城市83所中学第一学期有20.4%的中学发生过轻微的运动损伤(如关节与肌肉的轻度损伤,有痛感),8.9%的中学发生过较重的运动损伤(如关节、韧带与肌肉的拉伤,需治疗),4.4%的中学发生过严重的运动损伤(如骨折、脱臼、出血住院等)。第二学期有21.8%的中学发生过轻微的运动损伤,9.9%的中学发生过较重的运动损伤,6.4%的中学发生过严重的运动损伤。第三学期有24.8%的中学发生过轻微的运动损伤,8.9%的中学发生过较重的运动损伤,4.4%的中学发生过严重的运动损伤。三个学期中,24.9%的运动损伤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发生,6.3%的运动损伤是在体育课上发生,68.8%是在校外发生的运动损伤。从运动项目来看,田径项目占23.2%,球类项目占24.8%,体操项目占32.6%,其他项目占19.4%。从受伤的部位来看,下肢受伤率为33.5,上肢受伤率为58.8,头部受伤率为7.7%。

从上述调查中可看出,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较高。体育课中学生受伤人数较少,而在课外和校外体育活动中受伤人数较多,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3.对中学体育安全知识教育的调查

据调查统计:体育课中安全教育的学时,部级重点中学中平均每学期为1.56±1.12学时,省重点中学平均每学期为1.63±0.98学时,市重点中学平均每学期为1.58±0.68学时,一般中学平均每学期为1.23±0.88学时。乡镇初中平均每学期为0.87±1.04学时,另据统计,有66.45%的中学体育教师存在“主动让课”现象,有89.97%的中学存在停上体育课现象。只有33.45%的教师在体育实践课上向中学生传授保护与自我保护的方法,19.89%的教师组织中学生进行保护与自我保护的操作实践。78.68%的教师上体育实践课有过“放羊”现象。

上述调查数据反映:第一,中学体育与健康保健知识教学课时严重不足,一方面是因为体育教师不愿上室内理论课,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学校挤占体育课现象严重。第二,体育教师缺乏责任感,不重视向学生传授体育保健知识,普遍存在“轻理论,重实践”的倾向,忽视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4.体育场地安全性的调查

据调查统计:14.3%的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符合规范要求,24.6%的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基本符合规范要求,61.1%中学体育场地器材与规范要求存在差距。19.8%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基本符合安全要求,64.0%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存在不安全隐患。城市中学体育场地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存在较大问题,这是中学体育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

三、教育对策

1.结论

本文对当前中学体育活动中出现的运动损伤个案分析和抽样调查分析,是实事求是的。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学体育课的安全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中学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安全教育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从学校整体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法律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在体育活动中实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责任感,对体育运动中预防运动伤害事故不重视,安全意识不强;相当数量的中学生缺乏运动卫生保健方面的常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农村中学体育场地条件差等。这些都是学校体育活动中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直接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中学体育安全教育是一项紧迫而有意义的工作。

2.建议

(1)明确体育安全教育目标。广大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教育部颁发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危险的方法,学会处理安全问题的一般方法。

(2)重视师生体育安全意识教育,让安全教育伴随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育活动中同样也存在着安全问题。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告知学生哪些练习是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练习,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清楚的认识,明确预防伤害事故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安全意识以及对运动危险的预见性,以便身体上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中要把预防伤害事故所采取的措施,贯穿到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来,要把安全教育列为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学校建立相应的责任保险制度。学校应为学生建立有关保险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让保险公司介入理赔,实现理赔市场化机制,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4)防止“矫枉过正”。目前,有的学校为了防止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采取限制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式,如一部分学校取消了体操、足球等项目,其理由是开展这些运动项目不好管理,容易产生运动伤害事故,这些做法剥夺了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与当前全面实施体育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完全是形式上的做法。可以说所有体育运动项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危险性,照此推理,中学就不必设置体育课了。因此,必须避免“矫枉过正”的发生,多推广一些对提高中学生体育素质有益的项目。

(5)加强学校体育法治观念。针对学校体育安全责任事故而引发民事诉讼的情况日渐增多的情况,必须加强学校体育法治观念教育。通过组织学习《教育法》、《体育法》和两个案例,加强各学校体育教师的法治观念,增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树立全心全意关心学生成长的优良作风,树立良好的体育职业道德观,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与学生的合法权益。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篇4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协调;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053-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运会将在辽宁举行,沈阳为主办城市。全运会的圆满、顺利的举办,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安保问题。全运会场馆聚集了众多的运动员和观众,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将无法估量。因此有必要针对突发事件的种类及特点,构建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事件发生前有预案、有良好的监控预警,事件发生时有协调联动的部署、快速响应的救援,事件发生后的妥善处理。

1 突发事件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分析

1.1 突发事件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对突发事件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Public Emergency)的解释,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突发事件在美国又被称为紧急事件,美国对突发事件的定义为:由美国总统宣布的、在任何场合、任何情景下,在美国的任何地方发生的需联邦政府介人,提供补充性援助,以协助州和地方政府挽救生命、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及财产或减轻、转移灾难所带来威胁的重大事件。在中国,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1.2 突发事件的的种类

结合沈阳的实际情况,全运会突发事件的种类可以划分为:(1)自然灾害。沈阳可能出现恶劣自然灾害有大风、暴雨、冰雹、地震。辽宁是个多地震的省份,但沈阳处在弱震区,已经200多年无中强震,沈阳发生地震几率很小。辽宁省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中心研究员焦明若在2008年5月14日接受华商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北地区的地震活跃期即将结束。虽然辽宁是多震省份,但受太平洋地震板块影响小,因为该板块运动速度慢,积累能量的周期十分长,所以轻易不会发生地震”。(2)事故灾难。技术故障,IT系统崩溃,断电,建筑物坍塌、火灾等。(3)公共卫生事件。禽流感、SARS、手足口病、甲肝、霍乱、大肠杆菌等传染性疾病。(4)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政治事件(游行、示威、聚众抗议等)、骚乱、交通事故、暴力犯罪、生化或放射性武器袭击等。

1.3 突发事件的特点分析

全运会期间的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影响全运会顺利召开,扰乱全运会赛事日程,或对国家领导人以及其他活动参与者造成伤害的破坏性活动。全运会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点:(1)随机性。事件具有不可预知性,爆发的时间、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经常出乎人们的意料。(2)多样性。事件的种类大体上分为四类,事件的原因、性质、后果多种多样,在表现形式上各有特点。(3)危害性。事件一旦发生,若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和处理,将会造成重大的生命及财产损失,赛事秩序遭到破坏等,后果具有极大的危害性。(4)影响面广。大型体育赛事是公众和媒体的聚焦,突发事件的舆论传播迅速。若处理不当,必将会对举办城市带来负面影响。

2 应急预案的编制

科学完备的应急预案,对于全运会的安保工作至关重要。现对全运会应急预案的编制提出以下策略:

(1)收集信息,周密编制。

组建应急预案编制队伍,广泛收集信息及资料,参考国内外经验为制定预案提供理论依据。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全运会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开展危险与应急能力分析,分门别类,划分等级,编制周密的应急预案。

(2)借鉴经验,合理部署。

借鉴国内外举办大型体育活动时的安保经验,灵活运用。针对各部门、各场馆的实际特点和具体比赛项目科学部署。

(3)结合实际,反复演练。

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学习相关预案,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演练,确保预案在在实践中有效落实。

(4)评估修订,宣传教育。

演练结束后要对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周密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并提交演练报告,详细说明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依据演练的情况,对预案进行评估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及时修订、完善预案。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类媒介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各类预案中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预案编制与管理,从规范角度对应急管理相关事务形成制度性的设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相关部门迅捷有序地根据事前的制度安排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相互交织却有机协同,从而做到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

3 五级联动应急协调机制的构建

需要指出的是,应急预案不是万能的,应急管理也不能以不变的预案应对万变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预案作用的发挥,需要的是快速反应、协调联动的能力。为此结合全运会的实际,构建五级联动的应急协调机制。五层级分别为:安全监测层、物资储备层、应急指挥中心、紧急救援层和后勤保障层,其具体运作方式如图1所示。

3.1 安全监测层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运会安全监测系统。对电源系统、比赛设施、报警系统等进行实时监控,保证通讯网络的通畅,检测收集异常迹象,并及时将信息报送应急指挥中心,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预报和有效的预防。并设立备用的通讯和警报系统。

3.2 物资储备层

建立全运会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对应急食品、药品,消防设施等应急物资进行储备、保养和维护,要求记录完整、标示明确、便于寻找和利用。此外还应包括应急财政支持储备。对储备系统的维护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危机一旦发生,能够配合后勤储备层保证应急物资的及时配送。

3.3 应急指挥中心

建立全运会应急指挥中心,各部门都必须在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行动。在应急指挥中心设立信息采集系统的终端,应急指挥中心通过图像监控等了解场馆内的即时状况,随时了解人员和设施的位置,各种机器的负荷信息等危机状况信息。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应急指挥人员能够在掌握充足信息的情况下,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发出资源流向指令,实施指挥决策。并根据救援进展情况及救援需要,对救援不断进行动态调节。

3.4 紧急救援层

建立全运会紧急救援队。紧急救援对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应急管理专家委员会、专业救援队伍、急救医疗服务者、救援志愿者。紧急救援职能层接受应急指挥中心的指令,赶赴现场成立现场指挥所,直接进行现场灾情控制、被困人员搜救和紧急医疗救护等全部现场救援行动。

3.5 后勤保障层

后勤保障层主要是辅助紧急救援层工作。负责交通管制、紧急疏通交通,紧急配送食品、药品、饮用水等应急物资;配合应急指挥中心对危机进行评估,确定救援力度;深入调查危机事件原因、损失程度以及社会影响等,并形成基本的调查报告。

4 应急协调联动机制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全运会协调机制的有效运行,实现快速高效的救援,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1)加强救援培训和演练。

设立全运会应急救援培训基地,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作战能力,增强部门之间的协同水平。对各层级的应急指挥人员、技术人员、监测人员、救援队员、志愿者进行培训和演练,切实提高救援人员的实战效率,增强各个层级的协同作战水平。

(2)建立责任落实制度。

建立全运会责任落实制度。明确责任,赏罚严明,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全运会期间的安全目标、工作责任、考核奖惩等具体措施和要求,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保障全运会的安全稳定。

(3)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应对突发事件不仅是对政府能力的挑战,更是对全市整体能力的综合考验。没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仅靠政府的力量,主体过于单一。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全运会的安全保障工作中来。一是招标企业加入应急物资供给,二是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动员社会力量,万众一心,形成合力。

(4)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公众的应急知识教育。通过新闻媒体、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知识讲座、宣传画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时群众的恐慌,提升市民的应急素质,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5)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应急救援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应急管理体系必须有可靠的监控系统,保证异常信息的及时检测;必须有可靠的通讯系统,保证救援的整个过程信息通畅,准确传达事故信息;还需建立应急决策支持平台,辅助决策。

5 结语

突发事件虽是小概率事件,但不容忽视。为了使全运会能够圆满、顺利地举办,本文提出了包括安全监测层、物资储备层、应急指挥中心、紧急救援层、后勤保障层的五级联动应急协调机制,以期对全运会的安保工作和应急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池宏,祁明亮,计雷.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5,(4):42-51.

[2]Robert T.Stafford Disaster Relief and Emergency Assistance Act,as amended by Public Law,October 30,2000:106-90.

[3]陈婵婵.东北将结束地震活跃期沈阳人请放心[N].华商晨报,2008-5-14.

[4]梁辛酉,李文江,林本江.全运会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策略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8,(10):133-135.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篇5

关键词:首都高校;应急管理;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08-06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首都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形势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更加复杂严峻,防范与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艰巨,自然灾害风险日趋频繁,各类事故灾难仍然可能高发,城市安全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更加复杂。[1]这是首都高校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作为首都的北京市面临的各种风险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高校中来。北京地区现有普通高校89所,其中中央部署高校36所,市属高校38所,民办高校15所,目前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58万人,研究生21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尤为突出的是,首都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全国的影响力,势必更加凸显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也因此决定了首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因素。

自2003年“非典”以来,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应急管理体系与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指出:“突发事件多发生在基层。经验表明,基层第一时间的处置方式对减少伤亡和损失最为关键。”作为首都应急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仍然需要继续推进。深入研究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对于实现“把首都高校系统建设成为‘平安北京’最安全、最稳定、最和谐的示范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概述

1.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的涵义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达成了统一的观点,在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法规中也有了明确的表述。《北京市实施办法》第二条第二、三款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领域,人口密度大,人群特殊(社会精英聚集地),成为风险高发、集中且复杂之场域。笔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高校中由于偶发性因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严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生活、教学和科研秩序,威胁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危及社会稳定,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应对的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事件。高校突发事件除了具有发生突然性、处置紧迫性、结果危害性和影响广泛性的一般特点外,还有社会敏感性、主体活跃性、诱因多样性的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六大类:其一,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高校校园内外涉及师生员工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性活动,针对师生员工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员工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其二,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包括高校楼堂馆所等发生的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高校重大安全交通事故,溺水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学生食堂饭菜供应价格、供水、电、气、油等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其他突发灾害事故等。其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高校师生员工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失误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发生在高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高校所在地发生的、可能对高校师生员工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H1N1流感、SARS。其四,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包括气象(酷热、极冷)、海洋(台风)、洪水、地质、森林、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等。其五,考试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由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市级以上教育统一考试中,在命题管理、试卷印刷、运送、保管等环节出现的泄密事件,以及在考试实施、评卷组织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违规事件。其六,网络和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利用校园网络有害信息,进行反动、色情、迷信、暴力等宣传活动;窃取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保密信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各种破坏校园网络安全运行的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中间和之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为减轻或减缓特殊事件的影响,恢复自身正常的运行秩序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其目的在于积极预防并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反应并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发展,在最大程度上及时恢复并尽快降低突发事件的损失和影响,以维持高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2.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是指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和严重后果,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在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的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的策略应对过程。[2]应急管理体系是应急管理的基础,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3]应急管理体系之于首都高校,主要是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首都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是相对于常态下的首都高校管理体系的非常态应急管理体系,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和应急法制(简称“一案三制”)的总体。“一案三制”是四位一体,共同构成应急管理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核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总体来看,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4]

(1)高校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主要作用是“防患于未然”,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化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为确定性的常规事件,转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5]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指承担应对突发事件职能的北京市或区县政府应急部门、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以及应急管理的组织、指挥、保障等内容而制定的工作计划。高校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内涵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中关于高校的相应内容,教育部或首都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以及高校自身制定的校内应急预案体系(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

(2)高校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体制是指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即综合性应急管理组织、各专项应急管理组织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管理组织各自的法律地位、相互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等。[6]从法律上来说,并不存在高校应急管理体制。但是在高校应急管理工作实践中,一方面在突发事件级别较高的情况下,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一部分包括在国家或地方政府应急、专项应急和重大活动应急工作中,高校处于配合与协助的角色;另一方面在突发事件级别较低的情况下,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于高校所在系统和高校自身内部,相对独立,由教育部或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基于这种特殊性,高校应急管理体制应当是外嵌于国家或地方政府应急、专项应急和重大活动应急管理体制,而内存于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内部的一种综合性的应急管理体制。

(3)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善后恢复与重建等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涵盖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时间段的应急管理全过程。[7]在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内部建立的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指挥机制、应急响应机制、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保障机制、恢复与重建机制、评估与奖惩机制等。其原则是: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实现与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

(4)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应急管理法制是指在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以及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北京市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统领下,与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和救援相衔接的,由首都教育系统统一规范或延伸到首都高校内部的相关标准或高校内部规范性文件体系。

此外,高校应急保障也是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应急队伍、应急经费、应急物资和应急技术等。

二、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1.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

(1)首都高校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以市总体预案为核心,专项、保障和部门预案及区县总体预案为依托,单位预案为基础的应急预案体系,全市共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48.1万个。[9]北京市应急委员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北京市相关规章和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了《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以北京市应急预案体系为基础,以首都教育系统相关应急预案为依据,在首都高校校内基本建立了以高校总体预案为核心,包括专项应急预案、二级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重要场所应急预案、校区应急预案等在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在《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进行全面修订后,首都各高校进行了新一轮的预案制定和修订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制正在形成。《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发生在首都高校对首都乃至全国政治社会稳定可能或者已造成重大影响的,带有群体性特征的事件的应对工作在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指挥体系与职责包括指挥机构及其职责、成员单位和相关单位及其职责、办事机构及其职责、现场指挥部和工作组及其职责等。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建立教育系统维稳和应急工作体系,全面开展涉及校内和教育系统内部的一般、较大级别突发事件应急应对工作,必要时请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提供支持。当事件超出教育系统处置能力范围、即将或已经发生对首都安全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特别重大事件后,从维护首都稳定大局出发,需及时提请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处理。与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北京市教育系统维稳和应急工作体系相对接,高校基本建立了突发事件处置机构及其职责,成立了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现场指挥部和相关工作小组,在首都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在《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中建立了围绕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首都教育系统和高校正在总结自“非典”以来,应对各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经验;全面总结首都高校在“平安奥运”和“平安国庆”建设中预防与重大事项风险评估、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经验,从单一的首都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转向全过程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着力探索建立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长效机制。首都高校应急管理的预防预警、应急指挥协调、恢复重建等机制研究和建设工作已经启动,正在着手建立一整套贯穿于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标准。

(4)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日益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既包括带有一般性的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又包括专门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一般性的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既包括应急管理综合性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北京市实施办法》,又包括大量应对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事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专门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包括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针对首都教育系统应急管理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首都高校关于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大量规章制度。首都高校的突发事件处置体制、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以及校园安全综合防控等规章制度的应急管理法制日益完善。

(5)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保障明显加强。与首都高校保卫工作队伍一体的高校应急管理工作队伍包括保卫干部、保安队员、大学生治安服务队员、学生班级安全委员、公寓宿舍安全员、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管理责任人、“平安校园”兼职安全员等,具备一定应急管理知识、能力、水平的应急管理工作队伍正在建立。应积极组织保卫干部等人员参与上级开展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和处置能力;制定突发事件应对的教育培训计划,对教职工进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应急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教职工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各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并通过组织各种类型和方式的预案演练,强化广大师生员工的应急管理知识、能力与水平。首都高校还应在不断投入大量专项经费,深入开展科技创安深化工程的基础上,日益完善校园综合防控体系,大大提高综合防控水平,为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保障奠定坚实的基础。

2.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

实践证明,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是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也从建立时起就经受了一系列重大考验,并随之不断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向更高目标和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由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工作总体的大环境与首都高校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小环境,以及应急管理理念、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与国家和首都对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以及首都高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要求相比,首都高校在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法制和应急管理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

(1)在应急预案方面。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专门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预案仅有《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且仅适用于“因国际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校园及周边安全、改革和政策调整等问题引发的,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对首都乃至全国政治社会稳定可能或者已造成重大影响的,带有群体性特征的事件。”“发生在首都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其他相关部门启动相关的专项或部门应急预案。”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首都高校系统尚缺乏社会安全(部分)、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预案体系。应急预案管理制度未建立,包括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规划、应急预案编制、审查、批准、印发、备案、公布、培训、演练、实施、修订、考核、奖惩、保密、信息化管理以及人员、科研、经费保障等内容的首都高校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还有待全面建立。应急预案内容缺乏可操作性。现有首都高校尤其是各高校应急预案普遍存在上下一般粗、相互之间照搬照抄、定位不准、衔接不紧、操作性不强等问题。[10]

(2)在应急管理体制方面。目前首都高校承担部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体系还是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其相应工作机构和北京市教育系统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其相应工作机构,以及各高校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及其相应的工作机构,还有常设的安全稳定工作机构和安全保卫机构。既未成立专门的高校应急管理机构,也未在承担部分应急管理职责的机构中明确应急管理的全面工作。当前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上停留在突发事件处置层面,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职责未涉及应急管理的其他重要环节,真正意义上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虽然《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了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以及各高校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及其相应的工作机构相对健全,但仍然与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建立相距甚远。

(3)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以外的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建立。首都高校除围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环节有较健全的应对机制外,还未建立包括预测预警、应急响应、信息报告与、后期处置、应急联动机制等内容的全过程应急管理机制。虽然存在现有安全保卫工作中与应急管理机制内容相关的比如矛盾与隐患排查、信息报送与信息收集、突发事件处置、与部分机关的联动等,但是从应急管理视角看,整体上各环节既不成系统,涉及的内容也很不全面,与真正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应急管理机制有较大差别。

(4)在应急管理法制方面。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作为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个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法制来看,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在与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法制对接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应当健全与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从自身视角看,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应当健全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使所有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当前,作为主要规制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等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的《校园安全法》缺位,使得完善和构建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体系难有大的作为。

(5)在应急管理保障方面。与首都高校保卫工作队伍一体的应急管理工作队伍面临着应急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不专业、应急管理工作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应急管理工作的教育、培训、演练常态机制尚未建立,师生员工的应急知识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亟待提高。首都高校校园周边及校内诸多安全隐患因素尚难以消除,首都高校校园安全综合防控的设施设备尚需完善,首都高校校园应急避险工具、应急救援设备基本处于缺位状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原因。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应急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各高校具体所在的区县的应急管理体系、首都教育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多个外部因素。当前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首都的其他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着重要决定性影响的应急管理理念、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技术创新等,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总体进程的影响。二是内部原因。从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内部看,仍然是由于首都高校在应急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技术上的原因造成了诸多问题。在应急管理理念上,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而非全面的应急管理概念之上,建立在过度依赖政府而非主动与政府和社会对接的基础上和建立在分散应对而非综合管理的基础之上。在应急管理制度上,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动员应急占主导,制度应急被弱化,应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长效机制缺失,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步履维艰。在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上,全面反映到应急指挥、预警监测、信息管理、事后评估以及应急救援等系统的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重要保障。本应该具有先天优势的首都高校,自主研发公共安全科技的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

三、域外国家(地区)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1)在应急预案方面。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与各州教育部门合作制定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行动指南,是一个集合政府、社会团体、家庭以及学校的综合管理系统。香港地区制定了《校园危机支援计划》,包括了危机预防措施、危机管理对策和应对计划。

(2)在应急管理体制方面。德国实行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在负有政治责任的各级政府最高领导人的领导下,分成两个应急指挥中心。行政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危机处理的领导、组织与协调,属于行政决策层面。战术指挥中心通常由消防队担任总指挥,执行行政指挥中心的命令,负责灾难救援现场的领导与指挥,并对危机处理的结果负责。两者既相互融合又相对分离。台湾建立了“中央”(教育部)、地方和学校校园安全通报处理中心三级网络化的应急管理机构,各级校安中心是应急管理的专门机构。

(3)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美国建立了五级威胁预警系统,并要求各学校依据该系统制定一套由危机缓解、预防和准备系统及校园环境审查、学生监控、心理干预、校园警察实时监控、警察培训体系、全民教育体系、危机回顾及预案等子系统构成的校园预警系统。美国高校的应急机制遵循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标准运行等原则。[11]日本建立了包括全民意识教育、避险自救互救技能训练、信息监控卫星定位、全民防灾体验及训练等二级子系统。

(4)在应急管理法制方面。美国的大学校园危机管理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应对法案和实战指南,如《校园安全法》《校园禁枪法》《校园、社会禁毒及安全法》《改善校园环境法案》《联邦应急计划》《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等。尤其是美国《校园安全法》,从法律层面厘清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等在危机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追究高校所在地相关政府以及职能部门因管理不力或失职造成校园突发事故或灾害的行政和法律责任。社区和学校主要承担校园危机“第一应对者”的角色,即在州和地方救援队伍没有到来之前积极开展营救、提供信息服务等。美国的学校非常注重寻找和发掘学区、社区的安全资源。日本校园安全法律健全,除了《教育基本法》《学校保健法》,还有《学校安全法》。

(5)在应急管理保障方面。美国教育部下发《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和社区指南》,正式将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倡导的危机预防、缓解、应对以及恢复四阶段理论引入教育系统。美国安全学校联盟提供的“安全资源清单”包括校内、学区和社区三部分。美国学校在进行危机管理时,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特别是社区中的城镇议会、警察部门、消防部门、健康卫生部门等,从而构建起一张校园安全的立体“保护网”。美国在危机管理中引入新技术,比如引入森林管理署开发的突发事件指挥系统(ICS),通过ICS可以统一各救援部门的组织架构、术语和程序运行,从而将学校和其他负责公共安全的部门、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12]德国实行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助体系,消防队是德国专业化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不仅防火救火,同时承担救灾现场紧急救援的重任,担当灾害现场指挥角色,广泛开展宣传和培训灾害救援知识,以及在其他紧急情况下提供援助。德国消防队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密级、布局合理。德国特别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力量,主要体现在志愿者体系上,各种各样的志愿者组织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日本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基本都编写了《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等资料,指导学校开展应急管理教育与培训,学校必须组织学生进行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专门训练,学校必须编写应对突发事件手册等等。美国财政至少要拨数亿美元帮助学校改进和加强危机应急管理。

四、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不断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公共应急管理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要求。公共应急管理实践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自身经验的积淀为高校应急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非典”给整个教育系统以猛烈的冲击,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并在应对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经验,应急意识真正形成。[13]在国家和首都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使首都高校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动员能力、反应能力、处置能力和恢复重建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首都的特殊性,首都高校仍然面临许多公共安全方面新的挑战,应急管理工作形势严峻。这就要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为把首都高校系统建设成为“平安北京”最安全、最稳定、最和谐的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要认真研究探索首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规律,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应急管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继续全面构建和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

面对首都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首都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当把建立健全符合首都和各高校实际的应急管理体系,作为化解各类危机、确保首都高校校园安全的重要举措。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以提高首都高校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强化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为重点,以健全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体系、综合协调机制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等为主要内容,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特色鲜明的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首都高校师生员工预防各类风险和危机的意识,显著提高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为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依据《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首都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首都高校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应急预案编制、审查、批准、印发、备案、公布、培训、演练、实施、修订、考核、奖惩、保密、信息化管理以及人员、科研、经费保障等内容。[14]尽快制定首都教育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高校应当在此基础上,制定在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统领下,由专项应急预案、二级单位应急预案、校区应急预案、特殊敏感节假日应急预案等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高校应急预案体系。要组织召开指挥体系全体成员会议集中学习预案,熟悉职责规定和应急工作流程,协调联动有关事项;及时制订应急预案相应配套的操作手册。广泛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解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的评估制度。在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对应急预案的内容进行评估,特别是在处置突发事件和组织预案演练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应急预案始终处于实质性、实战化的准备状态,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及时有效启动应急响应,真正发挥作用。[15]

2.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体制是一个由横向机构和纵向机构、政府机构与社会机构相结合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指挥机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日常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及专家组等不同层次。[16]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对于首都高校,当前要在现有首都高校安全稳定和应急处置工作体制的基础上,综合构建高校校园安全工作领导体制,主要领导校园安全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并成立首都教育系统应急管理专门工作机构和首都高校校内的应急管理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与北京市应急管理体制、高校所在地区县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其他应急专门机构和其他单位相联系的,横向和纵向互助合作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首都高校应急组织体系应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形成“纵向一条线,横向一个面”的组织格局,形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建立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两级指挥系统,科学组建指挥机构,明确与之配套的办事机构、现场指挥部和工作组等及其职责分工。

3.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首都教育系统和首都各高校应当全面开展各类风险的评估,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和排查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各种危机、风险、隐患,不断提高监测预警和风险识别、评估及防范能力。要建立健全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信息监测与形势研判、预警级别、预警通报和解除、预警响应)、应急响应(分类管理、分级响应,一般事件、较大事件、重大事件、特别重大事件,扩大应急,响应结束)、信息报告与(信息报告、信息共享、信息和新闻报道)、后期处置(善后恢复、总结与调查评估)机制。要建立有效的应急联动和社会动员机制,各高校要高度重视与所在区县政府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共同整合各种应急资源,建立与所在区县政府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及相关应急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高校应急管理各环节的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各种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17]真正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机制。

4.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法制

从长远来看,必须推动国家制定《校园安全法》,在此基础上,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要结合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实际,建立健全与常态下首都高校法制运作机制相比,凸显权力优先性、紧急处置性、程序特殊性、社会配合性、救济有限性等特点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在《校园安全法》尚未出台前,国家或首都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指南》。从人员配置、组织领导、技术支持、物质保障到预案制定、演练、培训以及危机预警、责任追究等方面,一一加以细化和落实,指导和监督首都各高校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应急响应的角色和职责,消除安全隐患,统筹和指挥校园内包括保卫处、医务室以及辅导员等各部门、各系统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常态和非常态管理。[18]

5.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保障

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在应急管理体制中的地位,结合“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机构和各类社会力量的支持。如高校周边的公安、消防、医疗、卫生、交管、传媒以及企事业单位、商店、社区服务中心、居民等,通过定期会议、联席会议、特服号码联动、志愿参与等形式,建立起高校、行政、社会一体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架构。[19]首都各高校要组织本单位职工成立兼职或专职应急队伍,主要承担突发事件信息报告、预警信息传递、协助开展先期处置、善后工作配合或专业处置等工作。首都各高校要加大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科普教育活动,大力推进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救援知识、技能进课堂活动,大力提高广大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组织高校应急管理人员参加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基地进行针对性培训,将应急管理培训课程纳入到北京市干部教育在线和北京市党员在线学习平台的必修课程,提高校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能力和处置能力,增强教职员工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与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市委教育工委要加强各类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专家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开展高校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构建应急演练全程技术规范体系,实现应急演练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强化应急演练的科技支撑,实现应急演练与保障的高科技化和基地化;完善相关教育培训、建立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资质管理制度。[20]要加强对首都各类突发事件特点和应对手段的研究,建立科技应急管理支撑系统,为高校科学应急提供现代化服务和手段保障。

化危险为机遇、在危机中寻找转机一直是应急管理的核心思想。美国知名危机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曾说过:“每一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21]当前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工作的趋势来看,正在从以重大活动应急保障为重点向全面构建首都公共安全长效、常态机制转变,从以应急体系建设为重点向以应急能力建设为中心转变,从以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为重点向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危机管理相结合的公共安全管理转变,这些对于加强和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主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把首都高校系统建设成为“平安北京”最安全、最稳定、最和谐的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9]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京政办发[2011]32号[Z].

[2]韦庆辛.中美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

2010,(2):64-68.

[3]高小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8,(11):18-24.

[4]钟开斌,“一案三制”: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77-83.

[5]詹承豫,顾林生.转危为安:应急预案的作用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07,(5):89-92.

[6]薛澜,钟开斌.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挑战与重构[J].改革,

2005,(3).

[7]钟开斌.“一案三制”: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77-83.

[8]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57-158.

[10]魏礼群.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第十届中国国家安全论坛上的主题演讲[J].行政管理改革,2012,(2):9-12.

[11]韦庆辛.中美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2010,(2):64-68.

[12]方展画,王东.美国校园危机管理探究――兼论国内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11,(4):42-45.

[13]王静,叶中华.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背景、现状与趋势[J].安全,2010,(1):48-51.

[14]钟开斌.风险治理与政府应急管理流程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5.

[15]魏礼群.中国应急管理报告(2010)[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11:186-187.

[16]薛澜,钟开斌.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挑战与重构[J].改革,2005,(3).

[17]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应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京政办发[2010]21号[Z].

[18]方展画,王东.美国校园危机管理探究――兼论国内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11,(4):42-45.

[19]方展画,王东.美国校园危机管理探究――兼论国内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11,(4):42-45.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篇6

【关键词】中小学生

伤害事故原因 对策 预防

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一)学校的原因

学校对体育的不重视,必然导致体育上的经费投入不足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最后就会造成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不能定期保养、修理和更换,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学生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器材、场地和设备上进行体育活动发生伤害事故的概率就增大了很多。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时投入金费不足,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器材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标准,维护管理不当,存在可以预见的安全隐患。案例1:某学校篮球场凹凸不平,篮球架也不那么完整。课间初二有两组男学生在打篮球,有一位同学因为跑的动作太快,地不平,摔倒下来,学校领导通知家长带到医院检查拍片,大腿骨折,住院治疗,医了12万,半年还不能走动。有些地区为了响应地方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开展学校快乐体育园地,在学校空地的地方设置了许多体育器材,如滑梯、竹杆、翘翘板等等。学生们都很喜欢玩,但是这些体育器材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体育器材是安放在空地的水泥板上,没有一此必要的保护措施,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这样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出现在体育快乐园地器材摔下的安全隐患也是很多的。

(二)教师的原因

(1)老师不重视思想教育。学生与体育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开展体育教学。同时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爱岗敬业,切忌课中擅自离开教学区。案例2:2008年,某中学一位体育老师安排学生两排对掷练习实心球。老师因为口渴,她没有停止学生的练习,没有安排班干指挥练习,也没有强调掷实心球的安全要求,自己回到办公室喝水去了,10几分钟不出来,就这时出事了。一位女同学在捡球时被对面的同学掷中头部当场晕到在地,去到医院做CT检查“重度脑震动”。住院治疗一个月,花了15万多,学生还没好。家长天天到学校催钱。搞得学校领导、老师没心工作。

(2)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体育教师课前应对场地、器材进行细致检查,排除安全事故的隐患。体育器材的质量问题、场地安排,体育教师课前要进行协调,以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宗旨开展教学。

(3)老师不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在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有一般性的准备活动,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专项准备活动,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

(4)老师不科学组织教学。体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估计哪些动作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做到心中有数,有相应的预防措施,科学地有步骤地组织教学。

(三)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运动知识和技能,在活动中动作粗野、不遵守规则、打闹嬉戏、冒险做一些超过自己能力的技术动作是最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同时,学生在患病带伤或是由于睡眠不足、没有休息好,身体非常的疲劳的情况下参加剧烈的运动,就会由于生理功能下降,肌肉力量较弱、反应迟钝、身体不协调件等等原因而导致伤害事故。案例4:学生擅自空翻,违规受伤。某初一(1)班上体育课,体育老师李老师先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半节课做垫上运动——前滚翻,下半节课做单杠运动,然后详细讲述了“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在做了一遍示范后,让学生分别进行练习,李老师则在旁边指导、帮助和保护。到下半节课做杠上运动时,因人数多,一时轮不到,学生王某便和另外几位同学擅自跑到一旁的体操垫上做前滚翻动作。李老师发现后,批评了几句。可就在王某做前滚翻时,事故发生了,他头部垂直触在垫上,造成当场呼吸急促,四肢瘫痪。李老师与迅速赶到的学校领导立即派车送王某去医院急救,最后又转送到市医院救治。最后经医生诊断,学生王某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一个星期后,王某在医院中治疗无效死亡。

以上所列的案例只是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重大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个别案例。而像出现受点小擦伤、碰伤或者是那个部位骨折的事故则更多,在此也不一一列举了。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学校场地设施不够完善、体育教师在管理组织方面的不够重视以及学生自身没有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二、预防当前中、小学安全事故发生的对策

为了学生的健康和安全,为了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当前各中小学校应该想方设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杜绝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重视思想教育,学生与体育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开展体育教学。同时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爱岗敬业,切忌课中擅自离开教学区。

(2)课前准备充分。体育教师课前应对场地、器材进行细致检查,排除安全事故的隐患。体育器材的质量问题、场地安排,体育教师课前要进行协调,以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宗旨开展教学。

(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在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有一般性的准备活动,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专项准备活动,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篇7

一、四项指标控制情况

2018年,集团四项指标实际发生数为:责任事故3起,责任死亡3.5人,责任受伤0人,经济净损失0万元;较去年相比,责任事故上升9%,责任死亡上升27%,受伤人数、经济净损失均持平,除剑阁公司、青川公司、利州公司、广元分公司外,其余单位均实现“零死亡”控制目标,无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回首2018年安全工作,归纳总结就是“三实施、三巩固、三推进”:

(一)三实施:

一是实施了三年安全生产规划。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与困难挑战,在2018年,集团上下牢固树立“越是困难越要抓好安全”的理念,教育员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做好打硬仗的准备,树立艰苦奋斗、连续作战的思想,坚定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信念,履行雷厉风行、执行到位的工作作风,确保安全目标的顺利实现。特别是通过过往安全工作的总结和现状的分析研讨,由集团牵头、分子单位共商共建共享,统筹科学制定了集团和各单位3年安全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三年,集团和各单位将全面实施“责任体系的精准创建工程、现场作业的依法治理工程、风险隐患的双重预防工程、职业危害的源头治理工程、安全科技的引领保障工程、应急救援的处置效能工程、安全文化的内涵驱动工程,确保到2020年底顺利实现“员工本质性安全、集团本质性安全”。

二是实施了问责约谈机制。在年初,集团上下签订了“全员”安全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网络。为不断加强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的考核,集团严格实行安全约谈制度,全年先后就安全生产工作不重视、基础管理薄弱以及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单位,惩戒考核通报6个,专题诫勉约谈39人次,全员的履责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是实施了线路风险防范措施。为确保驾驶作业环境风险安全可控,各单位用三个月时间顺利完成了623条营运线路的春、夏、秋、冬以及共性风险源的全面梳理排查并绘制风险管控图;并针对不同线路、不同气候、不同季节风险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二)三巩固:

一是巩固了安全检查力度。在安全检查上,集团上下始终坚持走动查、突击查、回头查,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全年集团安全生产第一、二、三责任人共组织开展安全检查42次,同比上升27%,检查范围涵盖了所有二级单位以及重点片区、线路,检查内容包括各项日常工作和阶段性重点工作等,排查治理一般隐患51处,提出工作整改建议162项;各单位也积极开展了多次隐患排查治理的自查自报自纠,通过“隐患排查治理系统”上报一般隐患135处,查出的问题均按照“五落实”要求进行了整改验收,确保了问题整改不留死角。

二是巩固了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发出安全生产最强音,在2018年,集团共计组织两期动态监控培训、两期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共计参与人数204人次,有效提高了安全管理能力。特别是“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全员抓安全的意识,鼓舞了全员抓安全的士气,并调动了全员抓安全的主动性。

三是巩固了驾驶员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在2018年,通过各单位共同努力,“驾驶员远程教育工作”初见成效,总计绑定率:100%、总合格率:99%、总正确率:82%、人均教育时长达到:156分钟、累计参与人数:2001人次、累计教育时长:314105分钟。

(三)三推进:

一是推进了农村客运车辆安全管理工作。在2018年第二季度,各农村客运班线单位主动积极和当地乡镇交管办对接,先后顺利与108个乡镇签订了《农村客运车辆联合安全监管协议》,促进了农村客运车辆的监管责任落实。

二是推进了“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通过先后在苍溪公司召开的“双重预防机制现场工作会”和集团统一组织举办的“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专题培训,在年末,各单位坚持“可考核”的原则,再梳理再完善本单位“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中的“安全风险与事故隐患数据库”和“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清单”,已将一卡(企业安全风险公告、岗位安全风险确认和安全操作“明白卡”)落实上墙。

三是推进了重点营运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技术试点工作。在2018年,集团分别选择了四川英海瑞特科技有限公司、平安保险广元分公司两家营运商,针对所有单位、所有不同座位数、不同线路类别(超长班线、旅游班线、农村客运班线)共计18台客运车辆安装了主动防御驾驶设备,确保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技术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集团将针对试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将不断完善和改进,确保该项工作正式启动时顺利进行。

三、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一是安全管理水平始终参差不齐。虽然近年集团公司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生产状况评估等工作的开展,所有单位安全体系基本建立、安全软硬件资料基本齐全,但经过安全生产状况评估考核的结果来看,呈现出单位同单位之间安全管理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个别单位大局意识仍然不强。一些单位和管理人员,缺乏大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对集团公司安排部署的有关重要工作,不是想办法寻路径,更多的是找客观、找理由、拖字诀、惧怕矛盾和困难,落实执行不力。

三是安全管理制度没有与时俱进。近年,安全法规规章特别是我们主业道路运输安全法规规章新颁布的多,但是集团各行各业都有,涉及制度的修订面就广,涉及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制度繁多,导致对修订困难预估不足,同时参加制度修订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制度修订滞后。

四、2019年安全工作要点

2019年是集团大举转型改革的一年,安全工作务必始终坚持以“本质安全观”思想为引领,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主线,以“三年安全规划”为切入点,通过全力的安全管理和保障,实现集团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一)紧紧围绕“一个责任”,不断落实企业安全管理责任。

一是进一步有效分解各级各层安全生产责任,明确各方职能、各级职责、各层责任,保证安全生产及管理工作的各个点面有人负责,环环相扣、节节相连,责任到人、到位、到底,做到“凡事有人负责”。

二是进一步梳理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及操作的规章制度和程序文件,规范质量标准和流程、规程,保证制度文件不缺乏、不滞后、有效果,并切实有效予以落实执行,做到“凡事有章可循”。

三是进一步开展安全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管理,促使每一项工作想到要写到,写到要做到,做到要记到,真正做到“凡事有据可查”。

四是进一步结合《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评估》等标准,分工到部门、岗位、人员,加大对绩效考评的力度、加大对违规违纪的处罚力度、加大对过失责任的追究力度,真正做到“凡事有人监督”。

(二)努力完善“三个体系”,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鼓励推动全司安全管理人员队伍考取相应资格证书,构筑“人防体系”;按照既定的“三年规划”,构筑科技兴安的“技防体系”;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使用管理制度,确保安全管理的“物防体系”,做到同步发展、同步完善。

二是完善安全管理培训体系。针对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在2019年,定期选择不同单位不定期下发典型事故以及特控时段专项安全教育培训课件,选派优秀基层安全管理人员、优秀驾驶员为讲师授课以及深入各基层单位参与等方式,不断提升各单位每月两次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同时,将充分协同各县区驾校,利用其软、硬资源,深入开展违章人员的专项培训,切实增强特控人员的紧迫感,最大限度地提升其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教育,真正增强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并以“百安活动”、“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切入点,以提高员工安全能力为目标,增强员工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消除事故隐患,实现公司安全和谐发展。

三是完善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当前各单位都建立完善了《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防汛抢险应预案》、《突发事件救援预案》等安全应急预案,在2019年,针对各行业单位、各类危险源,采取统一组织演练或各自执行组织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紧急救援预案演练,确保全体从业人员特别是驾乘人员必须亲身参加演练,并建立起集团内、外的联动救援机制,切实将预案落实在实际操作中,落实在从业人员心中,切实提升集团公司整体应急救援能力。

(三)深入落实“五个重点”,不断稳定企业安全发展步伐。

一是深入落实“六个特控”,强化侧重点的安全管理。持续开展农村客运隐患整治,在乡镇联合监管基础上,积极探索警企等多种联合检查机制,确保“触手可及”;持续深化超长、旅游客运安全管理特控措施,充分利用“接驳运输管理平台”、“包车业务管理平台”,确保“依规运行”;持续加强重点时段监管,坚决落实到领导带队、重点人员随车,并根据时段内的特点,制定针对性、适应性特别监控措施,确保“严盯严守”。

二是深入落实“动态监控”,强化动静态的安全管理。按照行业政策,推广实施主动防御系统;同时,全面强化GPS违章行为的处理力度,在坚持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基础上,将力度的主要体现点放在对违章人员的教育培训上,凡是违章人员不能顺利通过培训考核的绝不视为处理结束,从多方面齐发力,根治运行途中的违章违规行为。并进一步强化监控的人员的考核与管理,进一步明确各级监控人员的职责与责任,凡属于失控、漏报等行为,将共同作为培训对象,确保车辆运行动态监控从管理人员、驾驶人员双线强化。

三是深入落实“维护保养”,强化源头性的安全管理。加强营运车(船)维修管理规定的执行力度,加强计划编制、维护执行、资料存档、工作关系衔接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严格执行车辆的“一级、二级维护”月底报下月计划、月初报上月执行报告制度;并进一步规范修理厂作业流程,严格按照各项作业流程操作,不得有漏检、漏查,并确保维修换件的管理,做好零配件的质量把关工作,每次作业必须将相关资料进入车辆维护档案,做到有据可查。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篇8

郑州交通运输集团紧紧围绕行业主管部门和集团公司总体目标任务,以安全发展为主旋律,在创新安全管理中,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集团董事长赵军伟表示:“交运集团是高危微利行业,因为我们每天的日行程达到了一百多万公里。所以我们始终秉承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形象,安全就是稳定的理念。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抓安全促生产,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始终牢记和紧绷安全这根弦,牢记安全生产的这根主线,确保安全生产。”

“安全是抓出来的”,这是郑州交运集团从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那么,交运集团是如何抓好安全的呢?

一、堵住源头是根本

安全生产重在对驾驶员的源头教育。为了加强源头教育,郑州交运集团成立了安全警示教育中心。该中心的基本职能,就是对驾驶员、特别是对违章驾驶员实施强制教育。根据规定凡一次超速50%以上或超员20%以上的,收到两次以上交警违法通知书以及监控中心监控到有违法超速、超员行为的驾驶员必须进行强制参加警示教育。从对已接受教育的400多名驾驶员跟踪情况看,效果良好,平均事故数下降了85%。

郑州交运集团在安全教育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特别交待法:以“人文关怀”为主线,按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发车前,根据当天的路况、天气和驾驶员的思想动态,安管人员逐车逐驾驶员交待安全行车注意事项,变被动管理为主动预防。

警示教育法:重点对新增、违章违法以及发生过事故的驾驶员进行警示教育。

内外互动法:联合郑州市交警三大队对所有参运驾驶员违章扣分情况进行动态查询。对多次出现驾驶客车超员、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的驾驶员予以辞退,并列入了企业“黑名单”,其终生不得在郑州交运集团从事营运客车驾驶工作。

安全提醒法:郑州交运集团建立了手机短信群呼、GPS监控系统、安全管理QQ群及时向驾乘人员通告天气、路况、车辆通行等情况,及时提醒驾驶员安全行车注意事项。

亲情感染法:郑州交运集团建立了驾驶员家属亲情网,建立了家访制度,开展争当驾驶员“安全贤内助”活动。通过巧打亲情牌、实现亲情化管理的理念,把安全教育延伸到8小时以外。

案例分析法:郑州交运集团通过收集全国重特大交通事故案例的有关资料,建立了不断更新的资料库。将典型道路交通事故案例制作成展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现场情景。并制作安全警示案例光盘和道路交通安全应急小常识手册,组织观看道路交通事故纪录片,预防类似事故发生。

二、事故预防是关键

为有效做好事故预防预控工作,郑州交运集团成立了事故预控处理中心。预控中心自成立以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了对驾驶员进行日常安全教育外,还对各个时期发生在全国的重特大交通事故进行汇总分析、编选制作《事故案例分析与如何紧急避险》安全教育宣传光盘、编写《事故预控处理与保险索赔》一书,发放到基层单位相关人员手中进行学习。

强化车辆技术管理,确保车辆的良好状态。消除车辆的不安全因素是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郑州交运集团成立了车辆技术管理中心,推行了车辆信息化技术管理软件,进一步规范了车辆设备管理程序,编写了《车辆技术管理暂行规定》一书,建立健全车辆使用、维护、保养技术档案;严格车辆的使用和操作规程;确保车辆良好的技术状态。

为提高营运客车的安全管控能力,2004年郑州交运集团投资近2000万元对所有营运客车安装了GPS车辆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严防营运客车超员、超速。特别是在客流高峰期或者遇到恶劣天气时,主管领导全天候带班监管,通过语音通话及时掌握车辆运行动态,安全提醒, 实施动态安全管理。

隐患是滋生事故的温床,多年来郑州交运集团始终采取明察和暗访相结合,坚持集团公司督察不间断、总公司检查不间断、分公司自查不间断;并采取自查和督查相结合、人防和技防相结合、明察和暗访相结合、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方法,认真查找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把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中控制”、“事前预防”上来,把不安全隐患消灭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强化管理是保证

近几年,郑州交运集团不断加强安全生产队伍建设,强化安全员的素质教育。在人员配置数量上,每10台客车配备一名专职安全员;在质量上,郑州交运集团专门组织60名安全管理骨干到西安汽车管理学院(简称长安大学)培训学习,每年都要对基层班组长进行安全培训,通过培训提升了基层安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业务素质,进一步强化基层安全队伍建设。

为加强对客车驾驶员的安全管理,郑州交运集团各车站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驾驶员预留在电脑中的指纹核实当班驾驶员真实身份,从源头上杜绝无从业资质驾驶员冒名顶班现象,确保进站营运车辆运输安全。

治理“三超”、预防“三品”上车是保证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郑州交运集团各汽车站严格执行“三不进站,五不出站”管理规定,建立了严格的报班制度、“三品”检验制度、门检等制度,严禁“三品”上车;郑州交运集团对营运客车制定了严格的《出入市报告制度》和《“三超”治理管理规定》。郑州交运集团在各个站点,站内站外都设置了安全检查岗,确保检查不留死角。为了加强社会监督,在每一趟班车发出站之前,在车上播出《安全承诺宣传片》,发放《旅客安全监督卡》。乘客通过手机可以及时向“郑州交运安全”微博、邮箱或公开的投诉电话号码上进行投诉,对每一起投诉,都认真地核查与落实并及时给予回复。

四、责任落实是核心

抓责任落实,其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一把手”。郑州交运集团严格按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要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安全责任链,做到认识到位、任务到位、检查到位、治理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资金到位、奖惩到位,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综合考评基层单位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真正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篇9

一、基本工作情况

反贪工作:立案8案8人,大要案率86%,已完成全年立案任务,侦结、及判决率均达100%。查办贿赂犯罪人数占86%,比立案基数多立案4人,协查外地案件50件。所办案件全部落实了同步录音录像,实行了电子笔录,确保了办案安全。

渎检工作:立案2案4人,侦结率、率、判决率均达100%,其中被省院评为“优秀案例”1件。被各级转发调研文章和专题共6篇。

侦监工作:批捕92案113人;办理立案监督案件20件,已做判决14件;发书面纠正违法通知书22件,检察建议11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严打期间,把重特大刑事犯罪案件做为打击重点,做到从重从快,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公诉工作:共受理公安移送审查154案285人,提起公诉131案210人,受理自侦部门移送审查13案15人,提起公诉13案15人,追诉21人。奥运安保期间,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确保了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监所工作:羁押各类犯罪嫌疑人293名,向监管机关提出口头建议42次,书面检察建议16份,清除事故隐患3起。对全县135名监外执行罪犯进行考察,提出建议6份。协助市院初查案件1件。奥运安保期间,加强预防,做好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驻所人员多次对加强奥运期间监管场所安全保卫工作提出建议。开展安全与人性化管理教育13次,保障了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初查××*看守所在押人员举报公安机关办案人员私自提取扣押的银行卡现金一案。

控申工作:共接待群众来访101人次,来信43件,初查7件,移送立案2件,平息集体访1件。办理上级交办案件4件,全部按期按要求上报了办理结果。严格落实首办责任制和检察长接待日制度,确保了奥运安保期间未出现涉检越级、进京赴省上访案件。

民行工作:受理41件,立案38件,经审查,再审检察建议15件,支持17件,抗诉4件(含去年1件),改判1件,调解2件。在保护国有资产专项活动中,为农村信用联合社追加不良贷款30余万元。奥运安保期间,积极做好当事人双方的和解工作,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稳定。

预防工作:进行法制教育专题讲座13次,发出针对性检察建议1份,参加重大工程招投标10余次。开展了“预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域职务犯罪”专项活动,对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预防调查,写出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一份,受到了县委和市院预防处领导的高度肯定,县委书记卢援助并对此做出重要批示。撰写各类稿件30余篇,其中被中央级采用17篇。

人民监督员工作:监督“五种情形”案件1件,给人民监督员订阅报刊、杂志500多份,组织人民监督员考察学习活动3次,做到了定期向人民监督员通报检察工作。发表各类稿件5篇。

检察调研宣传信息工作:进一步完善了《调研宣传信息工作实施办法》。共被各级采用300多篇,其中部级118多篇,省级84多篇,市级90篇,完成专题调研19篇。奥运安保期间,积极参与了上级院组织的“关于加强法律监督”、“深化内部监督制约”工作方案的研究。

技术工作:狠抓规范化管理,保障了信息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专线电话安全畅通,按上级院要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本院外网网站,完成了警务区和监所监控技术改造,做到了各项技术服务保障工作到位。

法警工作:实行了编队管理,成立了特勤联动大队,创建了协调联动机制,奥运安保期间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制度。6月份,积极筹备并参加了全省标杆警队的遴选活动,最后以全省检查验收排名第一的优势,顺利通过了省院的标杆警队遴选。8月份,在我院召开的全市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规范化管理暨争创编队管理示范单位、奥运安保动员会”,促使全市司法警察队伍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战斗力。9月份,高检院警务部副部长雷凤鸣以及省、市院法警队领导一行来我院调研,对我院近年来办案工作区建设、使用等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立足本职,全力服务奥运安保

为打好奥运安保这一仗,我院积极参与并投身奥运安全保卫工作。期间,我院26名干警下乡包村维护稳定,4名同志参加护路,还有几名同志准备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其余干警既要办案又要值班备勤,警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全体检察干警大力弘扬雷厉风行、敢打必胜的作风,为确保奥运期间安全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认真开展诉讼活动监督,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奥运安保期间,我院干警积极立足检察职能,坚持依法“从重从快”的严打方针,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继续探索、完善了重特大案件提前介入、退查说理等办案机制,深化侦查活动监督,强化审判活动监督,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和案件质量。

二是值班干警坚守岗位,尽职尽责。自7月20日,奥运安保期间,全体检察干警在节假日和双休日一律坚持24小时待岗备勤,停止休假。加强考勤、值班制度,在家值班的干警做到了上班签到,有事有病或外出直接向主管领导请销假。每日由院领导带班,四名干警值班,门岗加强对来院人员的盘查,值班干警则一律按要求在大厅值班,对每名来院人员进行严格登记,全面加强值班安全。同时,我们成立应急小分队处置突发事件,24小时开机备勤。通过我们几次不定期、不定时的紧急集合演练,小分队队员均能在规定时间内集结待命。从7月20日到奥运会、残奥会结束,全院未出现一起脱岗、漏岗、漏登等事故,确保了单位值班安全。

三是驻村干警深入村户,舍家忘我。我院驻村干警则积极响应号召,不负重托,不畏艰苦,吃住在村,千方百计保稳定,全心全意促发展,为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做了大量工作,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副检察长陈国忠同志不顾身体有病,依然按照要求深入到王瞳镇贾村东街,走百家访千人,吃住在村,了解村情民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该村的人数,重点人口、矛盾焦点、不安全因素、空室柴房、水井大棚以及小卖部、加油站、铁路沿线等情况掌握的一清二楚,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应急预案,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合理,在奥运期间,贾村东街没有发生任何问题;还有的干警,入村后利用自己熟悉法律的优势,同村干部一起做群众的工作,讲法律,讲政策,最终把村民之间多年的矛盾化解纠纷,维护了稳定;有的干警驻村期间不忘关注民生,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检察工作,使群众对党的惠农政策有了新的认识,坚定了对党的信任,在群众中树立了检察人员的良好形象。

四是护路干警日夜巡逻,全力以赴。我院派出的四名护路干警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克服天气热、条件差等困难,吃住在铁路旁,忍受着蚊虫叮咬,全身心地投入到奥运安保护路工作中,确保了铁路安全畅通运行。

三、以创新为动力,推进检察工作发展

今年,我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适应检察工作需要的新机制。

法警工作强编队管理,树品牌形象。一是探索实践了特勤联动机制。随着执法规范化要求的不断提高,检察系统内部整合资源工作的不断深入,法警人员匮乏及涉及一些重大、复杂、涉案人员多的案件警力不足等实际情况,我们配备了兼职司法警察,成立特勤联动大队,推出了特勤联动工作机制,确保处置一些突发性事件和重大复杂案件时,拉得出、用得上,实现了法警工作零差错。今年6月份,我院以全省检查验收排名第一的优势,顺利通过了省院“标杆警队”遴选。二是探索实行了“检警一体化”办案模式。针对过去法警履行职责同整体办案进程脱节,协助办案中法警只单纯地发挥“保安”作用的实际情况,我们探索实行了“检警一体化”办案模式。从而使法警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责更明确;法警的工作从单一走向全面;对法警的管理更科学;教育培训更有针对性,在制度上形成了互相监督的机制。机制运行以来,我院司法警察在担负着看押、押解、传唤、搜查、办案安全保障以及检察长交办的事项等任务,均实现了工作零差错,其中,协助自侦部门办案出警43人次,成功配合自侦部门办理案件16件18人,既保障了自侦案件的顺利侦破,又提高了自侦办案的数量与质量,减轻了侦监、公诉等相关部门的办案压力。

预防部门开展专项预防调查,积极推进“民生工程”。今年以来,我院预防部门探索开展了“预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域职务犯罪”专项活动。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职务犯罪做为预防工作的重点,对我县近两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预防调查,并就当前新农合基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和建议,形成了预防调查报告书。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民生工程”落到实处,消除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真正体现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县委和市院预防处领导的高度肯定,县委书记卢援助对此专门做出重要批示:“检察院围绕新农合制度的完善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调查,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体现了主动服务大局、创新工作的精神。望继续努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广大干部进行警示教育,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四、围绕提高整体素质,努力推进检察队伍建设

一年来,我院把班子和队伍的素质作风建设作为干事之基,成事之本,重中之重,抓紧抓牢。按照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执法规范化、保障信息化的要求,着力打造检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平台。

一是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推动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要求干警从岗位责任出发,查问题,摆危害,找原因,抓整改。在此基础上完善“一案三卡”制度和案件质量评查制度,建立执法档案,强化目标考核,将办案质量与干警的奖惩任用挂钩。并制定干警行为规范,杜绝不良言行,树立了检察队伍的良好形象。通过一年来的教育,表现在个别干警身上的精神疲塌、办事拖拉、不思进取的状态得到了改变,责任心、上进心、大局意识不断增强,干警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结合教育活动,转变干警执法作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的同时,把作风廉政建设和作风整顿相结合,把奥运安保与“大学讨论”活动相结合,切实规范干警执法行为,将干警的执法活动置于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强化监督,以广泛的监督渠道严明检察办案纪律,坚决确保各项检规检纪全面落实。一年来,全体干警认真落实车、酒等方面的纪律规定,认真落实市院“一票否决警示制”和“一票否决制”,全年未发生一起错案和执法过错,未发生一起严重违法违纪和重大责任事故。

三是认真开展岗位大练兵,狠抓队伍业务素质。把每年的4、5月份定为“岗位练兵月”,制定活动实施意见。岗位练兵活动中,集中精力、集中时间、突出重点,提高干警基本技能,以确保实现“讯问实行电子笔录,侦查、办案器材应用,法律文书规范化,办公办案软件网上运行,出庭公诉使用普通话,建立规范的执法档案”要求。同时,通过制定详细的奖惩措施,真正调动起干警参加练兵比武、完善自我的积极性,使干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掀起了岗位练兵活动高潮。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使干警素质有了很大提升。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篇10

——山西天池公司运搬工区党支部事迹材料

自2010年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我们运搬工区党支部按照公司党委“一支部一特色,规范创新做工作”总要求,选准“A+N”载体,即突出A的主导作用,发挥N的辅助功能,规定动作求规范,自选动作创特色,扎实开展“双创三争”暨创先争优活动,团结带领干部职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推进安全和形势任务教育、党建、廉洁从业等重点工作,为工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思想支持。

一、“A+N”落实制度共建,规范活动开展

我们认为,制度是根本性和指导性的东西。开展一项中长期活动,必须保持制度的跟进、修订和完善。在“制度怎么建,如何完善”上,我们的做法是:与以往征求意见建议反复进行修缮做法不同的是,在深化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党支部“A”的牵头作用,直接吸收“N”个非党积极分子、班组长、骨干技术工人、老工人代表参与,对原有制度进行梳理完善,开展全员参与互动的创先争优活动。通过“面对面”的扁平化管理工作方式,减省了原来征求意见、反馈、再修改、再反馈的周折,先后建立健全了工区精神文明和新闻宣传管理制度、“支部无事故,党员无三违”管理制度、宣传思想预警管理机制、运搬工区党支部党员安全先锋岗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方案等。在严格落实“学创讲评树”月讲评活动制度的基础上,随着活动面的拓展,我们还相继建立落实了党员义务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方案、“双创三争”创先争优光荣榜方案等,延伸细化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方案,拓展并活化创争活动效果。

二、“A+N”推行“学案”导学,强化理论武装

抓好理论武装是创先争优活动必不可少、必须做好的首要任务。就改变过去的“念念报纸”、“学学文件”等“你读我听”旧做法,如何增强理论学习载体丰富化、效果实用化上,我们认真研究,创新推行了“学案导学制度”。我们注重发挥支部班子的整体作用,突出党支部书记“A”的教育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和班子成员“N”的参谋助手作用,政治理论学习学案由支部书记牵头制定,支部书记因休班、公差、公务等原因外出,由区长制定。按照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2次的要求,要制定出相应的学案。学案制定人至少在每周三政治学习日前3天将本周政治学习内容筹备好,并提交工区班子成员交流审阅,并结合工区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向学案制定人提出修改增删意见。政治理论学习原则上必须按学案内容组织,参学人员均要对照学案,做好学习记录。支部每半月组织一次对干部职工学案学习记录情况的检查,如有问题存在,以会议、谈话等适当形式给以指导反馈。对应付学习、记录差乱的,给以绩效考核和批评教育,对学习认真、记录规范。按照这个学案导学办法,我们先后围绕公司年度会议精神、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党员创先争优、党风建设与反腐倡廉等主题,以及党政文件和煤业公司安全教育三本书,组织党员干部、管理人员,利用政治学习日、学创讲评树会议、专题民主生活会、制作幻灯片课件等形式,进行学习,起到了学习效果转化和延伸递进的助推作用。

三、“A+N”加强安全宣贯,助推安全生产

我们将“创先争优”活动的落脚点放在推动安全、实现安全上。为此,我们突出“三为六预”安全文化“A”的统领安全宣传教育和管理作用,结合实际,党支部编制并认真落实了《运搬工区构建特色安全文化实施自主安全管理活动方案》等“N”个活动分方案和措施,着力强化安全教育和宣传,努力做到有抓手,有实事,有实效。

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公司各周安全办公会议精神,每班严肃认真地推行落实职工岗位安全预知辨识确认活动,强化落实了“三违防治与帮教”、“防骄反松”,围绕轨道安全运输与服务管理等,认真抓了安全教育和现场督导管理。大力推行了“党员干部和管理人员安全巡查”办法,全力开展了“党支部无事故,党员无三违”活动。对地面副井井口、副井上信号室、翻矸区,井下副井斜巷、副井下信号把钩岗、调度站、充电室、三采轨道及上下车场、一采轨道及上下车场、1150大巷延伸等重点务岗位(场所、地段),围绕“设备安全完好、灵敏、可靠状况、手指口述有效落实执行情况、应知应会和必知必会知识掌握应用情况、安全规范操作和持证上岗情况、环境与文明卫生达标情况等内容,进行动态安全工作巡查,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实现。工区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安全巡查记录台账。安全巡查记录必须坚持“日记录,月统计”,严禁“集中补记、冒充填记”现象。现场情况由巡查人员用电话汇报当日值班长,当日值班长或值班协管人员做好记录。所查问题、隐患等不安全因素,根据严重性、强度等,分别按照“不过班”、“不过天”等时间限度,按照消号管理法进行整改落实。

四、“A+N”强化宣教引导,树立清风正气

我们认为,“双创三争”创先争优活动不是一人一事的活动,不光需要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A”的主体牵头作用,更需要用职工身边的、看得见的“N”个典型作用,引导和动员全员共做、全员落实、融入共建。为此,我们决定从三方面着手,引导全体人员共同融入活动、落实活动、创新实践。

第一,健全完善了宣传思想工作预警管理机制,建立了《宣传思想工作预警管理台账》,工区各级管理人员按照逐级负责制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要把岗位责任制教育做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来抓,特别是运搬工区区长、书记带头亲自对运搬工区副职、班组长和职工进行岗位责任制宣传教育,各级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各工种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宣传教育工作。工区把岗位责任制教育宣传工作做得好与坏做为每月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这个要求,支部根据由各分管副区长负责、各班组具体落实来提供信息,每月编制《运搬信息》1期,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