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媒体的优点与缺点十篇

时间:2023-12-06 18:02:18

网络新媒体的优点与缺点

网络新媒体的优点与缺点篇1

关键词:网络新闻;网络媒体;公信力;构建与提升;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我国互联网络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是与网络媒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紧密相连的。网络的便捷性以及快速性不仅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也给新型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平台。由于网络不受任何的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并且传播速度较快,传播效果也是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所望尘莫及的,所以网络媒体更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此外这种新型的网络媒体免除了在传统媒体中的层层把关,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此同时,网络的海量信息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到网络邮局、网络店铺、网络交友、网络图书馆等优惠的服务。所以在这个迅猛发展的网络世界,要对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进行严格把关,从而使其更好地蓬勃发展。

一、网络媒体公信力的理解

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是指网络媒体所具有的赢得公众群体信任的职业品质与能力,是受众群体对网络媒体的信赖程度,是指网络媒体对受众群体的影响力。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不仅是网络媒体生命力的体现,也是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根基,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络的广泛普及,网络媒体与报纸,电视等传统的媒体相比较,其社会公信力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换句话说,其公信力的构建和提升还有待于改进与完善。

二、网络媒体公信力的状况

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互联网络的广泛普及,各式各样的新思想以及新观念开始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这就致使网络媒体从业人员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与挑战,从而直接导致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下降问题。不可否认,造成网络媒体公信力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些网络媒体公信力意识不强,片面追求点击率和时效性。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网络媒体为了获取更高的商业利益而忽略了媒体的公信力,经济环境对网络媒体公信力的营建直接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大部分媒体企业都是基于商业目的而经营着网络媒体,对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根本没有概念,只是片面的追求新闻报道的点击率以及时效性,对于新闻报道本身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全然不顾,从而导致了网络媒体公信力缺失的现象。

(二)一些网络媒体的编辑素质参差不齐,这就为一些虚假新闻的制造和传播提供了机会。有些网络媒体编辑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严重缺乏职业道德素养,一味地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以及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事实,不择手段,随意添枝加叶,不顾事实,随意大肆宣染,把新闻作为开拓市场,谋取利润的产品,从而致使新闻失去其自身意义,加剧了网络媒体公信力缺失的现象。此外,有些网络媒体编辑素质过低,又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得不添枝加叶,用空洞的概述来取代新闻事实,这也导致了新闻报道缺乏其思想性以及深刻性,从而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三)网络媒体的管理制度还欠健全完善,网络立法明显滞后。由于网络媒体刚刚兴起,所以在其法律管制方面我国做的还不够完善。这也就间接致使网络媒体对于公信力的意识不够强烈,从而导致了网络媒体公信力的缺失。

(四)一些网络媒体为制造轰动效应,“只求其怪不求其真”,忽视社会责任。由于有些媒体只注重追求其商业利益,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部分网络媒体完全不顾新闻的实际状况,随意添枝加叶,大肆渲染,缺乏社会责任感,只为制造新闻的轰动效应,致使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严重缺失。

三、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提高

面对网络媒体公信力缺失现象,笔者在此进行详细地分析,并结合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给出了提高网络媒体公信力的相关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立法和监管力度。建立相关地法律法规有助于约束网络媒体的不法行为,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媒体对其公信力的意识,从而杜绝网络媒体公信力缺失现象。

(二)努力提高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自律意识。加强对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教育,并且坚持法治与道德相结合,从而达到双管齐下的原则。加强德育教育可以有效地改正网络媒体工作者的不良行为,使其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从而促进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与提高。

(三)建立健全的整套的系统规范的采编管理体制。众所周知,制度是预防违法行为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建立一套与新闻相关联的系统规范的采编管理制度是相当必要的,用制度来约束和管理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行为与道德素养,可以有效地构建和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四)必须时刻坚持以人为本,从而增强网络媒体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以及感染力。作为一名优秀的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要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坚持以人为本,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从而加强网络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以及感染力。

四、结束语

众所周知,任何一家网络媒体如果想做大做强,就必须时刻关注网络新闻的发展,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激烈的竞争力,导致了许多网络媒体只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和点击率而忽略了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从而致使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面临了巨大挑战。公信力是任何一种媒体发展的基础,因此加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建设势在必行。网络媒体的权威性主要来自于它的影响力,而其影响力又主要取决于它的公信力。公信力是一切媒体存在和发展的生命,更是新兴网络媒体发展的根本。因此要想这种新型的网络媒体蓬勃发展,那么就必须意识到,对于所有的网络媒体来说,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与提升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少磊.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网络新媒体的优点与缺点篇2

相比较传统传媒而言,网络新闻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据笔者的观察,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却是其的“优势”所致。

(一)新闻内容缺乏权威

与传统传媒的新闻不同,网络新闻在上网前往往缺少严格的审核手续和审批制度。与此同时,广大民众受到路径依赖的惯性作用,内心中普遍认可传统传媒的权威性。而且,在网络传媒本身的互动性、及时性、草根性的优势推动下,极易对某些报道给予另类解读。从而,混淆视听。考察近年来的公共安全事件可知,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造谣滋事便是例证。

(二)新闻渠道缺少整合

相对于传统传媒来看,网络媒体目前虽然在逐步加强各网络之间的合作,但效果并不明显。正因如此,网络新闻的相似度较高。这一现状不仅影响到网络新闻的可读性,还将导致各门户网站间的侵权诉讼大为增加。由此不难理解,网络新闻发展在目前还不成熟的阶段下,若不依托传统传媒的各项优势,将在自娱自乐中走向变形。

二、二者融合的切入点

惟有在考察了二者融合的切入点后,才能着手建构融合之路。从当前二者的优势与困境中,笔者将切入点归纳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优势互补

根据学界和业界对网络与传统形式的理解,网络媒体所缺少的新闻采集资金和记者资源正是传统传媒所拥有的;传统传媒在新闻播报中所却失的新闻储存性,则是网络新闻所特有的优势。因此,在面对诸如重大会议、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中,二者可以形成横向联盟关系。充分借助各自的优势资源,来推动各自新闻品牌的塑造。关于这一点,央视组建自己的网络频道就可见一斑。随着年底18大的召开,这便为二者的优势互补建立了极佳的实践平台。

(二)耦合共生

耦合共生性已在部分电视台、电台组建网络频道之一点上体现了出来。以广播为例,广播媒体之所以被称为弱势媒体,一是因为它的声音稍纵易逝,不易保留;二是广播只闻其声,不见文字、图像,给人理解、查阅、重复检索和阅读带来了困难。而现在有了网络,广播不再“稍纵易逝”,不再单一靠声音传播。广播借助互联网非但能够与其他媒体竞争,而且还有一定的优势,即在线收听。由此可见,以上两方面的切入点,实则为今后二者融合建立了思考的出发点。

三、二者融合的路径构建

在具体构建二者的融合路径时,应分别从:契约关系、联动机制、利益分配等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契约关系

二者融合应建立在正式制度安排下,在此基础上规定各自的责、权、利关系。因此,网络新闻单位应与传统传媒单位建立起契约关系。受到促使二者融合的外部因素影响,笔者不排除未来二者走向兼并的商业模式。在契约上应明确:(1)对新闻信息的共享原则;(2)双方资源的介入模式;(3)针对成本支出的分摊结构等。

(二)联动机制

诸多新闻事件的出现具有突发性特征,这就要求二者之间应存在联动机制。该机制包括:记者采访—新闻编辑—新闻及图片上网,这三个相互递进的过程。作为两个独立法人实体的单位,如何做到上述过程的无缝衔接呢。笔者认为,须建立相互进行信息互联的组织机构。双方应向对方派出长驻联络员;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形成联动机制。

(三)利益分配

不难理解,“利益”是二者进行商业合作的基石。因此,利益分配形式的好坏,也成为二者能否持续合作的关键。这里并不强调货币形态的利益,而是着重考察非货币形态的利益实现。在此,网络新闻时应明确新闻来源渠道(与之合作的传统传媒单位)。从而,自然建立该传媒单位的社会声誉度。该传媒单位在发行文本新闻或是广播时,也可以指出:详细信息可登录某某网站查询。进而,增大该网站的点击量。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探讨。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四、小结

网络新媒体的优点与缺点篇3

【论文摘要】人类的传播技术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从而决定了人类的传播活动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本文将主要阐述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对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报告》中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及网页,具有改变世界及人类的潜力,计算机空间(Cyberspace),即这些新关系发生的空间,使我们的时空概念、表现方式和语言发生了变化。”①媒介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以归结为:“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②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及发展

人类传播史上已有了四次革命: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闻、电子传播,每一次传播媒介的革命即带来传播方式的更新。没有人预想到网络技术竟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在传播历史上,广播用了接近40年的时间达到5000万受众,电视用了大约15年的时间达到相同数目的受众,而万维网只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数目。到2000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2亿用户的全球媒介。

由于网络改革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换,同时信息处理变得更快和更廉价,于是带来了如商业周刊所称的“网络时代”的来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网络时代是人类社会的新形态,是历史进步的新阶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东西无疑发生改变。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对人类传播发展的趋势作过预测,他写道:“我们现在了解的和我们所谈到的过去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新时代的序曲。我们可以确信,在这个新时代里,人类传播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但传播本身的社会体系,很可能同我们已知的各个传播时期大不相同,因此,我们正面对着世界上的某种新事物,我们猜想可能会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不同的时代”。

二、网络的发展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1、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面对如此受人欢迎的新型电子传播媒介,很多人不禁担心,网络媒介会取代传统媒介吗?面对新媒介如此强烈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该如何应对?

由于受到新媒介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在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以及应对媒介竞争的策略。事实上,每种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例如:报纸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听广播、看电视和上网都需要一定的设备,唯有报纸可随取随看。广播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伴随性。在被誉为“装在车轮上的国家”的美国,汽车广播已成为广播业的主流。这是一个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取代的领域等等。可见,受众在选择媒体时不存在排他性,各种媒体可以共同繁荣。因此,传统媒介并不会因新媒介的出现而消亡,媒介间的融合成为传统媒介发展的趋势。媒介融合首先肇始于报刊与网络的融合——创办电子报刊。

印刷媒介以电子书籍、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的形态率先进入网络。这是印刷媒介的发展也是媒介之间融合,产生了新的媒介。世界上第一家电子报纸是美国的《圣何赛信使报》,从此开创了电子报刊新纪元。随后,各大报纸积极发行网络电子版,力求在网络上占得先机。受现有的物质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人们对报纸等印刷品的阅读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据一些专家估计,熟悉并习惯互联网的阅读方式,至少需要10年乃至一代人(25-30年)甚至更长。因此,改善自身,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和加强传统媒体现有的优势才是其生存之道。加大信息量,提高信息质量,发掘独家新闻,加强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报纸的可读性,特别要增强读者的参与意识。

广播同样要加强原有的自身优势,广播电台应在网络上开通交流平台,加强受众参与的实时性,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等等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上网直播后,世界各地的听众都可以利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收听其播音节目,而且效果比用收音机收听还好,不但如此,听众还可以通过电脑与主持人进行双向交流。此外,专业化频道栏目的开播也为广播媒介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一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音频编辑设备得以应用也使得广播媒介有了较大发展。由于网络媒介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受众接受信息时也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这就大大减少了人们在获取新闻中对电视的依赖。数字电视出现无疑是电视在网络媒介冲击下使出的一件强有力的法宝。它既是新兴媒介又是电视在网络时代下的发展的形态。电视也同广播媒介一样要不断加强自身优势,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开通网络交流平台、手机短信平台等等。

2、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不足

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极具优势与亲和力的信息传播通道,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的出现,可以认为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播技术领域中综合运用的一个结果,也是现代科技推动人类传播跃升到新的发展高度的一个最新成果。不少传播学家认为,第四媒体跨越媒介间的界限,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优势于一身,使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其影响力将在未来超过任何传统媒介。概括起来,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媒体性。传统媒介使用传播符号大多具有相对的单一性,互联网却集所有传统媒介之大成,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动态图像等媒体符号综合在一个传播单元中,构成多媒体信息,使传播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最大程度地还原信息的本来面目,也更加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和思维规律,提高传播的综合效果。

第二,即时远程化。任何媒介都讲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也都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但传统媒介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很难实现即时性与远程化的统一。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由于借助全球化数字通讯通道这样一个特有优势,打破了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屏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作用,可以使即时性、远程化同时实现。

第三,大容量。任何传统媒体都有其固有的容量限制,但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在容量上似乎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它没有版面和时段限制,允许信息的大容量传播。

第四,双向交互性。交互性可以说是网络传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性。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一点辐射式的单向传播,互联网的传播则可以是多点对多点式的交互传播。首先,互联网的信息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每个受众都可能成为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和者。其次,每个受众都可以从不同的网站或者同一网站的不同版块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信息选择上的充分自由权,这与信息的多元性一起,形成了多点交叉式的传播格局。再次,受众可以加入互联网的传播过程,参加讨论、发表看法,及时主动地进行传播参与,传播过程可以像面对面交流那样成为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也使多点交叉成为一个动态的和即时的过程。

可以看出,互联网继承了传统媒介的优点,可以承担传统媒介的基本功能,又可以开发一系列新功能,具有一些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因此,互联网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承载、服务、传播平台,成为一个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媒介。

然而,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还很不完善,面对着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的网络媒体,目前存在着一些限制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缺陷。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严谨性。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但目前国内网站编辑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谬误连连。久而久之,极易令人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产生怀疑。都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网络媒体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有鉴于此,作为网络媒体的操作者,还得崇尚严谨之风,力戒浮躁之弊。

第二,缺乏深刻性。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身心为之折服的力度。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信息平台的角色。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那样的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在目前的网络媒体中还是很少见。部分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尚未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

第三,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面,使渠道不同,观察报道立场不同,客观真实程度不同甚至完全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另外,一些色情、暴力及带有各种不良动机和倾向的信息、无聊新闻也到处泛滥,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

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区都必须重新开始。”在技术传播还限于言传身教的情况下,技术失传的可能性是较大的,更谈不上广泛的传播了。但在发明文字尤其是造纸印刷术以后,各种技术才能够以技术认识的方式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如今,技术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使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及时地了解国内国际企业开发的新技术产品,从而及时地作出和调整技术决策。技术知识和技术信息的传播已成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8)》,关世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2页

②魏津珠:《科技进步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影响》,载《21世纪两岸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小约翰.传播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4、邵培仁.媒介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网络新媒体的优点与缺点篇4

关键词:新媒体;手机报;手机广播;移动手机电视;手机媒体产业

一、手机媒体发展和前景

世界上第一条短信息是1992 年在英国Vodafone 的GSM网络上通过PC 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 而在我国开通手机短信业务则是在1998年。短短几年的时间, 手机短信由纯文本的形式逐步向融声音、图片、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形式转变, 它能传播新闻信息, 广告, 成为手机媒体在现阶段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到2012年12月底为止,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64亿,手机网民则达到4.2亿,同比增长了293%。如果能够在短期内解决手机上网费用高与速度慢等阻碍普通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问题,手机上网的人群将在短期内获得超常规发展。普遍认为手机媒体非常具有发展前景,只要解决体制上和技术上的限制,它必将会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要力量。手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经历短信时代、彩信、3Gs手机三个时代,更值得期待得便是不久即将投入使用的4G网络时代。

手机的媒体的发展克服了传统媒体的弊端,但也自身也存在着严重缺陷。综合多方观点总结手机媒体总体上的优点和不足。

(一)、优势介绍:

1.移动性

2.及时性

3.大众传播媒介和终端接受工具属性双重属性

4.信息服务个性化,手机媒体应充分挖掘手机用户实名制的优势, 细分受众, 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播,自主订阅。

5.手机的高度普及,信息垄断程度下降,短讯使个人成为信息制作者。

6.效果反馈速度快。

(二)、缺陷:硬伤:

1.新闻的原创性,手机媒体消息多来自转载,没有专业的采编人员其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处于弱势

2.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效果减弱,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的大量传播造成信息污染和不良社会效应。

3. 缺乏成熟的传播理论支撑,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 把关人”作用的极度弱化, 受传者和传播者身份的重合都造成了对传统传播理论的颠覆。在该情形下原有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的发展需要。

(三)、技术瓶颈:

1.手机资费高,成为限制国内手机媒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高额的费用本身就不符合大众传播的“大中性”,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2.受众个人信息保护技术达不到,私人信息泄露会对媒体的引起信任危机。从另一角度而言影响手机媒体的使用深度。

(四)、其他观点:

手机媒体将因其有助于消减“媒介依存症”。其主要表现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自网络媒体出现后,受众对于网络的沉溺比其对电视的沉溺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手机的移动性、参与性和沟通特性则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受众从这种封闭、缺乏社会互动的媒介环境中解脱出来,对现代人的社会病理现象的克服会有所帮助。

二、手机媒体在目前的发展来看,主要表现在与传统媒体的对接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手机报——与报纸融合;

2.手机广播——与广播和网络融合;

3.手机电视;

4.其他。

下面我将综合多方观点,介绍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对接形式中的优势和不足。

(一)、手机报、广播、电视的优缺点(不重复其共性,从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点上谈)

手机报:所谓手机电视,是指利用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视频资讯服务的业务

优点:1.是传统媒体数字化延伸的典范,弥补平面媒体不足在很大程

度上增强了报纸的竞争能力。更真准的加强报纸的传播范围和效果。

缺点:1.传输容量小新闻背景交代不清(断章取义) 2.新闻内容潜(报纸的最大优势不能够得到延伸) 3.阅读习惯问题广播:从广义上讲,手机广播即通过手机实时收听或下载播放音频节目就是利用具有收音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收听广播。

优点:1.手机从一种通讯终端变成一种信息终端, 这种演变也给信息时代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2.广播节目成为可查询、可检索的信息资料。同时为其他媒体共享广播信息资源, 特别是音频资源创造了条件。

缺点:

电视:优点:(电视在传媒界的霸主地位,其本身优势再与手机的优势相结合手机电视发展无可限量。)1.消除电视最大弊端,可保存,不受时间现实 2.个人电视带来的私密化 3.互动性

缺点:1.强迫性接受广告(。因此在目前收费的状态下, 适度选取有价值的客户及一些带有植入性质的广告内容, 让读者和客户都满意。)

其他:手机电影:手机电影是指以手机为主要拍摄与制作工具,并能够通过手机平台传输与手机下载、观看的电影。

(二)、我国手机媒体产业发展现状

无限商机,发展潜力大发展初具规模,但产业小产业化成都不高,规模实力不够。(传统媒体跨行业机制不完善,不具备跨行业能力,国外大的传媒集团则具备)技术跟不上发展速度慢手机媒体产业(生产厂家)与传统媒体(资源提供方)还有移动通信服务方尚未找到适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如利润分成、业务范围等]缺乏配套管理制度

(三)、如何树立手机传播特色增强其生命力

1.建立职业传播者队伍, 具备较强的独立采编能力。手机媒体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与传统四大媒体相抗衡的大众传媒, 必须建立自己的独立采编队伍, 健全自己的采编体系、技术设备、运作模式等, 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要。传统媒体在向手机媒体领域扩展业务时必须根据新媒体的特点, 再造传统媒体的采编流程, 改变记者传统的发稿习惯, 建立容纳多个媒体内容的数字化处理平台。(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参考文献:

[1]《手机媒体概论》 匡文波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李建伟 王克茹 新闻界

[3]《青年记者》杂志 2008 年3 月中 《手机报发展现状及前景探析》韩冰

[4]《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年9月 《中国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分析》匡文波

[5]《中华新闻报》2008 年3月12日 第C04 版 《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郭全中 陆地 尹坤

[6]《新闻界》2006年5月 新新媒体 《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展望》胡忠青 邹华华

[7]《南昌高专学报》 2008年第2期 《手机媒体发展探析》钟倩

[8]传媒学术网 《手机媒体发展预期——未来最便利的信息获取终端》王娟

[9]《新闻界》 2008年第一期 《我国手机报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王雪莲王雷

网络新媒体的优点与缺点篇5

高校校园媒体是讲好高校故事、传递高校正能量的重要平台。高校校媒顺应时代大潮,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举,形成了校园媒体网络。在全媒体语境下,媒体各自为政的格局已无法适应高校宣传工作的要求。高校校媒必须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由依靠各个媒体“单兵作战”向多维媒体“联合作战”转变,构建一个多维媒体“大宣传”的立体新格局。

一、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现状

纵观高校校媒的运行现状,宏观上可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大类。传统媒体包括纸质媒体和视听媒体,新媒体则包括网络媒体等。

(1)纸质媒体。主要包括校报校刊、校园二级报刊、团学报刊等。高校校报作为学校党委机关报,办报早、历史长,在设备配置、采编队伍、策划组稿等方面较为成熟,在高校纸媒甚至是在校媒中处于高端和主导地位。其优点在于图文并茂、能反复阅读、易携带、可保存;缺点是出版周期长、缺乏时效性、信息容量有限等。其他纸质媒体由于发展时间不长、人员经费短缺等问题,发展举步维艰。随着其他媒体形成的冲击,纸质媒体在现今这个信息化时代被师生接受的程度非常有限。

(2)视听媒体。主要包括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前者的优势是信息简短、传播快捷,在校园各个主干道定时定位播出,具有“强制传播”的特点;其劣势则是播出时间短,节目不便保存,多由大学生担任编播人员而缺乏专业性,节目质量和水准不高。校园电视融音画和文字为一体,形象直观、现场感染力强;但由于节目制作要求高,各类设备资金投入大,专业采编人员紧缺,播出时间受限等原因,在全国高校并不太普及。

(3)网络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数字媒体,主要以互联网和手机掌媒为代表。网络媒体以其信息海量、传播迅捷、兼容文字图片声音、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备受师生推崇。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掌媒承袭了前者的所有优点,同时兼具了移动性与便携性、私密性与整合性、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有机统一,传播者和受众高度融合,传播成本低廉的优势,受到了高校师生的追捧。但因其建设维护耗费设备、技术和场地的支持较大,加上信息量大导致真伪难辨、易出现传输瓶颈、管理维护滞后、控制难度大等原因,其“双刃剑”特征明显。

二、整合各类校园媒体,构建高校“大宣传”格局

长期以来,高校校园媒体的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校媒资源未能实现有效整合,综合效率不能较好发挥,传播辐射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制?s,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能量未能得到充分释放。因此,迫切需要对校园媒体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优势互补,突出整体效能,构建校园“大宣传”的强势格局,使之更有效地发挥舆论导向、新闻传播和宣传教育的作用。

(1)建设全媒体平台,实现校园新闻全方位覆盖。高校宣传部门可利用学校新闻网这个开放性和海量性并存的新媒体平台,将之功能扩大,融校报、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的内容为一体,实现一站式阅读,图文音像多功能交叉呈现共享的效果。同时,充分利用新闻网大数据的功能,建立一个有效搭接新媒体平台和传统网络论坛的新闻数据平台,使校园网络媒体逐步具有融媒体传播的能力。

网络新媒体的优点与缺点篇6

关键词:公众舆论;公共领域;网络媒介;理性公众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18-02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是建立在回顾西方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之上的,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经了“代表型公共领域”,“文学公共领域”,逐渐从文学延伸到政治领域,形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然后面临“重新封建化”的过程结构转型。从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分析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公共领域”,均主要由三大因素组成,即理性公众、公众舆论和媒介。

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同样也离不开这三大因素。但是由于网络媒介的特殊性,网络公共领域建构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介环境下公共领域的新特点,既有其优势也将面临一些新阻碍。

一、网络媒介环境下公众舆论的新特点

本文从公众舆论的起始、发展过程、最后产生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加以阐述,重点分析在这三个阶段中,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所表现出的特性及给公众舆论带来的不同体验。

首先,公众舆论的生成涉及到议程设置问题。传统媒介环境下的议程是“传媒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传播学者肖恩认为,往往是传媒议程影响公众议程,再影响政策议程。然而,在网络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却更像是“公众议程传媒议程政策议程”。在网络媒介条件下,对“拟态环境”的感知权分散到公众之中,由公众议程到传媒议程,感知权的人员扩大,从单纯的媒介从业人员向整体社会成员开放,公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媒介议程设置,议程的公共代表性更加显著。

其次,公众舆论过程中的“沉默的螺旋”这一作用,因媒介的不同也有所差异。沉默螺旋理论强调,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扩散过程,对被社会孤立的恐惧,多数意见的压力会造成一方的越来越强势,另一方则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由于网络媒介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有人认为沉默的螺旋作用会削弱乃至消失。然而在笔者看来,网络媒介环境下沉默的螺旋作用不会削弱,只是表现得更加隐蔽了。一方面,“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是一种心理机制,不会因客观媒介环境的改变而消失;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多数意见的压力在网络环境下只是转变了形式而已,压力依然存在:网络暴力、言论攻击、人肉搜索等手段对所谓“异见者”和少数代表同样会带来巨大压力,而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性,非主流的意见甚至有可能被淹没掉。

再次,就网络使用者而言,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人群才有机会接近网络,而处于弱势的人群依旧被排除在外,这就是由网络技术所造成的数字鸿沟现象。所以从公共舆论的中间过程来说,在网络环境下的公共舆论产生机制由于网络媒介的特点而面临冲击,网络公共领域自然也会因此不同。

最后,公众舆论的最后产生阶段也存在差异。在传统媒介中,公共舆论的必然存在把关的问题,对公共舆论的把关权集中在媒介从业者手中及其所代表的阶级手中。而在网络环境下,虽然也受到网络编辑的把关,但网编素质、技术能力高低等因素也造成了把关权的弱化,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公共舆论的多样性―声音更加多元,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也更加全面,公共舆论更加符合“公”的特性。

二、网络媒介对公共领域建构带来的冲击

回顾公共领域的发展历史,虽然社会生产力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影响因素,但公共领域的发展与媒介的发展也密不可分,媒介自身的变化及不同媒介所带来的效应不可小视――古登堡印刷术使大量的书籍刊印成为可能,为文学公共领域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条件;新闻报刊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公共领域由文学领域延伸到政治领域,从而进入全盛期;随着新闻报刊的日益产业化、集团化与商业化,广告、大量特定集团利益的介入使公共领域不可避免的走向衰弱。可以说,公共领域的演变史也是一部印刷媒介的演变史。

网络媒介既像电视、广播那样利用图像、音像进行传播,也有纸媒环境下单纯的文字文本传播,同时具有自身特性。它对于公共领域的构建来说具有双重属性,有利的一面在于: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它有超链接大量信息的能力,也拥有通过网络论坛、博客等与他人交换信息和意见的判断力,但同时也可能成为个人权利伸张的工具―人们虚拟地存在于网络世界中,进行讨论和意见交换。基于网络的匿名性、信息的海量性、编辑把关的软化、政府审查和控制的技术难度大大提高,网络媒介对于公共领域建构无疑是有利的。

但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在很大程度上,网络媒介和电视媒介一样主要依靠图像为手段进行传播。网络在传播速度和广度、材料的丰富性上,的确是纸媒报刊难以企及的,但网络中的信息,较纸媒而言缺乏深度,显得支离破碎,且经常在缺少结果和后续的情况下就淹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一件完整的事件往往被割裂成两个片段,最初的热烈关注,口诛笔伐和结尾的对事件结果的少有问津。缺乏对事件整体,把前因后果所有信息组合起来的深刻反思。

网络的匿名性等特点还容易造成“网络群聚”,类似于群体心理学中的“广场效应”:千人万众的一致声音,造成热衷于此的人完全将自己虚拟化、去名氏化,处于一种集群的自大与假定的亢奋状态。这与建构公共领域所需要的理性精神、平等讨论,是严重不符的;同时,正如上文所述,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网络暴力和言语攻击,开启另一种形态的“沉默螺旋”。

同时,网络媒介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信息数量多,海量的网络信息让人们无从选择,信息质量也是层次不齐、真假难辨,这些特点无疑会给建构公共领域带来困难。同时,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往往已经过加工处理,公众个人无需再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因而,在信息的“轰炸”下,大多数公众纯粹是阅读、接收信息,仅限于有所了解,却很少进一步深入思辨与探讨,更不可能化为行动参与问题的解决。作为信息被动接收者的公众,其主动精神受到抑制,公众不愿意也不可能深入、独立地思考,最终丧失自我辨别的能力。正如电视媒介的环境下人们步入“娱乐时代”面临太多选择而无法选择,娱乐取代了思考,“娱乐至死”一样,回顾公共领域发展史,公共领域的瓦解发生的时间段也正好就是电视蓬勃发展,连带传统纸媒日益商业化,娱乐化的时期。网络媒介的信息海量性,真假难辨,信息中的大量娱乐无用信息泛滥成灾不得不使人担忧它在公共领域建构中是否会发挥反作用或者说并非适合的媒介。

三、网络公共领域希望在明天

随着作为公共领域载体的传统媒介,逐渐加深以“市场”为准则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其原有的批判性、思辨削弱,传媒受众集体性的公共辩论难以组织,大众传媒成为社会组织扩展自身利益的工具,挤兑了其应有的公共性、公益型的本质,传统媒介越来越难以承担作为公共领域载体的重任。网络等新兴媒介的蓬勃发展,作为一种自由、迅速、匿名、多向互动、充分沟通的媒介,网络更有利于私人的“独立”与“理性”,因此我们越来越多地把实现公共领域的希望寄托在网络媒介上。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网络这一媒介在构建网络公共领域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有其媒介特性决定的,在公共舆论产生机制上的优势;同时又存在着一些被放大的缺点,造成了理性精神的缺失及理性讨论的缺少。但在现有条件下,笔者仍然认为网络是实现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最佳媒介(工具):网络公共领域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不可解决,中心落脚点只有放在市民社会的建设上,放在理性公众的培养上(媒介自身的特性优点缺陷只会随着新的媒介出现被弥补取代)。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中介,以尊重和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为前提是一个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市民社会开始初步建立。但是中国具有真正力量意义的公民社会在中国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而在中国发展最快的最强大的社会力量主要还是表现在言论上,尤其是互联网言论上,处于一种虚拟阶段。近几年来上海市民针对磁悬浮项目的“散步”活动,重庆公交的罢运事件等等,均表明中国的市民社会已经开始从虚拟形态向实际形式发展。市民社会的建设发展对于公共领域建构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的发展需要公共权力机关的放行(各种NGO组织的建立需要承认),需要公民意识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些无疑是建立在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基础之上。

当然,无论是运用传统媒介还是网络媒介,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理性程度才是决定公共领域建构成败的关键。主体的理性缺失主要表现为缺乏批判性而导致了话语狂欢和精英控制,进而导致议程的理性缺失,主要表现为缺乏公共性,导致公众不能持续关注公众议题和深刻批判社会本质。为了提高公众的理性程度,从媒介的角度来说,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则应该是重中之重,因为伴随着媒介素养的提高,公众不在是单纯的一味的接受信息,而是学会思考与反思,批判性的解读信息并加以反馈。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5] 陈勤奋,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其特点[J].厦门大学学报,2009(1).

[6] 李骏骧.从“议程设置”理论看公民新闻的发展[J].新闻窗,2008(3).

网络新媒体的优点与缺点篇7

世界知名收听率调查公司Arbitron在其的《新媒体世界中的广播》中声称,目前广播业正处于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转折点,转折不仅源于新媒体对受众注意力的吸引,更起因于受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其他形式的收听选择[1]。

由3G带来的网络宽带的改善及终端功能的丰富,手机已逐步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业目前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据国内三大运营商披露的最新数字,截止2012年1月份,中国的手机用户数已逼近10亿大关,其中3G用户群体2012年或将超过3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会再次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传统广播,因为本身占据份额不大,如今又要面临来自“第五媒体”、互联网等多方面冲击,它能否在夹缝中生存,能否利用自身优势凤凰涅槃,获得突破和重生呢?本文作者将从广播发展的现状、转变传播方式、强化和网络的融合等方面说说拓展和延伸广播新闻生存空间的问题。

一、夹缝中生存的广播媒体

作为传统主流媒体之一的广播,在中国拥有半个世纪历史和基础之后,随着电视的出现与普及,广播的“黄金时代”渐渐消失。但是并没有为此一蹶不振,广播本身具有的快速、及时、现场感强的特点,致使广播在新闻传播中拥有克敌致胜的重要砝码,成为广播记者提高自信心,赢得听众、赢得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传统广播媒体的优势

传统广播在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具备了权威的信息和强大的舆论引导功能,广播的作为喉舌作用决定了它在完成必要的宣传任务的前提下,拥有获得新闻、解读政策的政治优先权利。相对于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而言,这是传统媒体拥有的宝贵财富,也是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兴媒体所不具备的。所以说广播媒体还有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遇。

可惜现实并不如理论宣传的那么完美,因为种种原因,目前很多地市级广播的新闻存在电视新闻广播用的现状,缺少快速性、不生动性、被动性等特点。

以衢州广播为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1.广播记者的观念缺乏更新。许多广播新闻稿,还是报章体的翻版,充其量加两段缺乏现场感的音响或采访录音,听起来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2.好题材没有策划,造成新闻的热点亮点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往往等报纸记者发现亮点后,再做空洞乏味的后续报道,缺少新意和创意。2011年7月31日衢州出现一幕65岁老人占祖亿勇救溺水孩童,而自己献出生命的感人事迹;同年11月10日衢江四小三位老师和一位服装店的店主联手救助两个孩子和一位母亲的动人故事。如果我们的广播记者平时能建立起“爆料”队伍的话,也许这么精彩的信息最早播报的应该是广播,很遗憾的是最美爷爷和最美老师的最早报道广播都滞后于报纸和电视。3.广播随着电视的出现,失去了“黄金时代”辉煌,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就像一个被遗忘的老人,很少被人关注。久而久之,广播记者仅有的敏锐度和激情也被消磨了。4.广播队伍缺乏内行的管理者,对新闻敏感的把握迟钝。

尽管这样,传统广播还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在所有媒体中唯一能伴随其他生产活动同时进行的“一心二用”沟通方式,不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在农村、学生、工人、司机中有较大占有率,有较好的亲和力,其信息不易为人们所抵触。

(二)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的冲击和促进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是个彻底的“技术决定论者”,它早在40年前发出的判断,“媒介即讯息”,至今光茫依旧。在麦克卢汉的眼中,任何一项新技术的诞生与运用,都将极大地改变现有媒介的传播格局和人们的传播方式[2]。

传统广播是一对多的传播,而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能够实现多对多的互动传播。这样传统的广播节目不仅可以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上播出,拓展广播节目的传播渠道;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完成点播、下载等功能,真正实现三网融合。

现在很多省级以上广播媒体为了提升传播速度,扩展传播范围,纷纷和网络合作,建立专门的网站,实现互动传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从2010年建立网络电台以来,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性就大大增强。

二、创新节目模式和转变传播方式,实现广播新突破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为传统广播拓展空间创造了机遇,因为“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线性的传播模式,充分借助碎片化、偶发性的非线性排列组织形式,建构起内容信息随机触发式的‘网状——链式传播新系统’”[3],它彻底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也没有地域的约束,只要有网络,有信号,随时随地可以分享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信息量之大难以统计和想象。

传统的广播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相比,传统广播新闻的信息量最多也只有在约定的节目时间范围内;而互联网等新媒体所承载的信息量却是呈几何级倍数增长,比尔?盖茨在上世纪90年代说过“信息在你指尖”[4],只要轻轻敲击键盘,大量的信息就会传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传统广播媒体要实现突破,在节目模式上以及传播方式上一定要有大手笔。

(一)从新奇特等方面创新节目模式,吸引听众参与互动

对于渐渐弱势的传统广播要重现展现往日风采,不能再停留在原有传播层面上,而是要不断创新,发挥音响和速度的优势,追求个性,吸引听众参与新闻互动,以淡化广播新闻“声过无痕”的特点,走品牌发展的路子。

新闻本身就是易碎品,特别是时政新闻,老百姓关注程度不是很高,对此要做好新闻,特别是目前的广播新闻,形式上一定要有创新。个人认为大致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在舆论引导强化时期,广播新闻要做好报道,题材选取很关键,以轻松为主。时政新闻因为套话,空话较多,主题又严肃,在这种情形下,既要做好宣传又要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在采编中,体裁一定要短而精、表现手法应该多元化,同时合理利用片头、片花、音乐和广告等元素,让听众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丰富的政策信息。

2.广播新闻要发挥声音优势,主持人播报时要以极具亲和力的方式向听众“说”新闻和新闻话题,其中可以加以简洁的评论,同时用点题的歌曲巧妙地穿插其中,作为呼应,让新闻节目听起来既有新闻性,又使音乐节目更具实用性。南京音乐台在这方面的创新就颇有心得,而且此类节目的收听率始终高居该台众多节目之首。可见广播新闻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缺乏应有的创新。

3.新闻的本土化也是吸引受众的一大亮点。方言播报曾一度在电视节目中红极一时,在观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但是广播新闻很少有尝试的。假如将方言引用到广播节目中来,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老少听众参与,扩大受众群。因为方言的风趣幽默、由方言情景剧方式演绎的新闻事件、讲述的新闻故事的独特性,可以固定很大一部分听众群,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新闻,获取信息,同时提高广播的美誉度和收听率。

(二)扬传统广播声音优势,融合网络传播新技术

传统的广播因为时效强,传播快,受众目标明确,所以在新闻节目播出中,能较好感染听众情绪,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传统的广播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得它在众多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原有的优势渐渐失去了魅力,特别是如今的手机报、网络广播等新媒体对传统广播带来极大挑战,所以传统广播媒体要突出重围,必须要充分应用网络以及新技术,走优势互补的发展路子,拓宽发展思维,开辟新空间和新的听众群体。

1.重视网络传播,加强传统媒体和网络传播的优势互补。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和网速的加快,网上听广播已经不是神秘的问题,为此有人称网上广播为“在线广播”。网上广播其实就是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的形态[5]。网络广播也是一种流媒体技术,在众多的受众当中它之所以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广播新闻的宣教色彩浓厚,官话、大话、空话、套话较多,而网络广播虽然良莠不齐,因为它是来自众多网友传播的“大众信息”,大部分来自年轻的听友群和高端听众的信息,所以阐述的观点明确犀利,敢于直面问题的症结、难点,大胆地阐明事实说真话,由此给予传统广播新闻宣传以有力的冲击。所以传统的广播媒体一定要将自身拥有的音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新技术新手段扩大传播领域和范围。

2.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开辟多元化的盈利渠道。利用当今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丰富服务内容,开发更多的增值点。在新媒体平台中开办各类专业性广播频道,如财经、科技、购物等,以小众化播出的模式,直接针对目标受众,开设风格迥异,有个性、有创新的栏目,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让更多受众参与到节目中来,这样可以避免同类广播频道在传统平台中收听率低的尴尬境地。同时还可以依靠各类专业性广播频道,吸引不同广告客户投放广告,赢得范围更广的客户群,从而缓解广告压力,有效地到达目标群体,以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取代单一的盈利方式。

3.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量身定做广播节目。新媒体的传播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内容安排上应根据新媒体的自身特点进行安排,也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量身定做节目。传统广播可以借助新媒体一些独有性垄断性资源,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平台平移,延伸和拓展自身发展的空间,继而从中获益。

总而言之,广播作为传统媒体,是电子传播时代的重要标志。对于传统广播新闻媒体来说,仅仅局限在原有的传统媒介发展空间上,或者是简单纯地将广播中播过的内容打包搬上新媒体平台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注意产业间的关联,从中找到突破,实现自身发展的优势拓展。(来源:今传媒 文/郑晓红,女,衢州广播电视总台主任记者,主要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编选:)

参考文献

[1] Radio in the New Media World[OL].Arbitron.com/ downloads /ils.pdf.

[2]栾轶玫.从“传统广播”到“播客广播”——广播进化的理论路径[J].今传媒,2005(10).

[3]中国新媒体网:新媒体—媒体的革命时代[OL].百度文库, wenku.baidu.com/view/9464794d2e3f5727a5e96256.html.

网络新媒体的优点与缺点篇8

[关键词] 新媒体;动漫产业链;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王华威主持的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系统论视域下的河南动漫产业发展研究” 部分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B018)。

新媒体是因技术革新而产生的媒体形态,包括手机、互联网、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等。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动漫产业。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①我国动漫产业要得到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必须构建完善的动漫产业链。新媒体的发展为我国动漫产业链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机遇,我国动漫企业必须与时俱进,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努力打造多元化的动漫产业链。

一、新媒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动漫产业链的开发论证环节缺失 动漫企业开发新的动漫项目必须首先进行充分的市场可行性论证。动漫项目尤其是三维动画,制作周期较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风险极大。充分的开发可行性论证可以有效提高项目开发成功率,降低投资风险。

世界各国根据本国动漫产业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开发论证方式。日本主要是通过成熟的漫画市场对动漫项目进行开发评估的。日本每年出版1万余种漫画作品,为动画片提供了大量的原作基础,动画制作商可以根据漫画杂志的销量和读者反馈意见来判断动漫作品的市场潜力。美国漫画业并不发达,但却有着非常成熟的市场体系、发达的资本市场、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完善的法律环境。以迪斯尼为代表的美国动漫企业项目开发论证并不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然反馈,而是凭借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多元化经营的格局,具有对市场的操控力和对风险的规避力。和日本、美国相比,韩国既没有日本那样发达的漫画产业,也没有美国那样发达的电影产业和广阔市场,但互联网发展迅猛,2010年家庭宽带普及率高达99%,3G移动宽带普及率高达95%,互联网电视家庭普及率超过97%,均居世界首位,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宽带网接入。②韩国充分利用上述优势,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为制作与播出平台,将flas作为主要的制作与播出类型,大大降低了行业门槛,许多有创意而无资金的年轻人可以通过与目标消费群体的适时互动进行试错,完成项目开发论证过程。由此可见,每个国家都在遵循动漫产业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利用自己的优势,寻找突破口,策略性地规避动漫产业与生俱来的巨大风险并避开竞争对手的强势。

我国动漫产业开发论证环节的缺陷非常突出。目前我国漫画出版行业发展极不均衡,尚未真正嵌入整个动漫产业链条之中,难以像日本漫画一样为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足够动力。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也无法与美国相比,韩国动漫的成功经验更适宜我们借鉴。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均位居世界第一,并且这一数据还在不断攀升。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于网络上,而不需要负担额外的费用。企业和创作者可以借助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测试平台,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动漫形象的设计和故事脚本的创作,从而减少后期开发的风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在功能上弥补了中国动漫产业缺乏项目论证环节的缺陷,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最精确的传播方式完成对作品的网上测试,并将创作者和企业有效地联结起来,起到了降低风险的作用。

二、新媒体可以作为动漫作品的传播、营销与交易平台 当前中国动漫产业仍然主要围绕电视等传统媒体在运转,虽然电视动画频道不断增加,但一方面容量受限,另一方面电视与杂志有自己的审批和出版周期,导致目前中国动漫作品存在“播出难、发表难、面世难”的问题。而互联网和网络手机的开放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大众平等的传播权,而且也突破了电视等媒体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缺陷。

新媒体可以作为动漫作品的新兴传播平台。网络媒体传播费用低廉,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的免费传播,因此,它为富有创意的动漫创作者或动漫工作室提供了展示才华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事实上,动漫产业本质上是一个创意产业,创意的偶然性、独创性和个人化特点决定了它无法进行批量生产。按照市场法则,动漫创意的成功率不足1/10,因此,动漫产业本身需要大量的原创性作品以供市场不断进行“试错”和沙里淘金,而网络恰好为这些籍籍无名的作品提供了与市场谋面的机会。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体验性特征可以实现传统媒体难以完成的心理营销和深度营销,也可以实现传统媒体所无法完成的立体式营销。传统媒体多采用控制性传播策略,通过控制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方式来达到传播目的,而网络平台却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畅通无阻地在这个平台上传播和接受信息,可控度大大降低,无法像传统媒体那样对信息传播程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设计。同时,由于网络使用者的主动性和对信息的高卷入度,又使得网络信息一旦被用户接受,其传播信息的记忆度又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经研究发现,观众对电视广告的记忆要看上5次以上,而对网络广告的记忆1次就可以。网络的点对点传播特性使得网络在唤醒消费者体验和认同方面是其他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如果说传统媒体适合于对产品的品牌进行推广,那么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则更适合做深度营销,特别是心理营销,将产品与消费者个人内心世界连接起来。

新媒体也是动漫产业的交易平台。新媒体可以依靠技术手段,实现网上的适时交易。早在2006年8月,国内最大网络下载服务商迅雷公司就购买了中国首部三维动画电影《魔尔比斯环》的独家网络发行权,然后通过购买微软最新的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数字版权保护系统,引入收费机制并解决了盗版问题,用户下载电影后,需向迅雷公司支付4元的许可证号,才能正常播放。迅雷公司凭借所掌握的巨大用户资源,不吝花费1000万元进行网络营销,其网上收益估计不下2 000万,远远大于该片全国仅300万的票房收入。为适应新媒体的发展,2008年9月常州开通我国首家动漫产品产权交易公共网络服务平台,2011年9月我国首家动漫产业链电子商务网站――中国动漫创意产业交易网(CATOON CREATIVE INDUSTRY TRADING NETWORK OF CHINA)也隆重上线。

新媒体还为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提供了平台。除了彩信、彩铃、炫铃、声讯、语音、游戏、动漫短片、漫画杂志等专为新媒体而开发的动漫增值产品可以实现在线即时购买和消费外,在传统动漫产业链运营模式下研发设计的动漫图书、音像、服装、玩具、礼品、文具、家居饰品、运动用品等动漫衍生产品,都可以借新媒体平台,不再局限于超市、百货、商场等传统销售终端或渠道,可以开设基于B2B、B2C或C2C等商业运营模式框架下的电子商城或商铺,实现网上贸易,可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并降低产品开发与营销的成本。

三、新媒体时代有利于动漫产业链多元升级

目前,在传统媒体层面,动漫发达国家已经占尽先机,做了全面的开发,我国难以与之抗争。新媒体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动漫产业链的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日渐高速和大容量化,利用网络观看动画的人数正急剧增加。近年来韩国动漫产业靠网络媒体迅速走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前所述,网络动漫改变了人们接触动漫的营销方式、出版方式和呈现方式。实现了网上出版、网上销售、网上互动,成为动漫发展的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许多动漫作品都以网络为传播途径,速度快,覆盖广,消费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动漫作品,动漫产品也因此扩大了影响。因此,我国应大力推进动漫产业向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延伸,将动漫产业链条各环节放到网络平台上去,积极开发基于网络的动漫营销方式,发展出具有新媒体特色的传播方式,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手段来进行动漫产业的传播推广这些方面来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

我国现在已经出现了许多出色的网络动漫作品,小破孩、悠嘻猴、绿豆蛙等作品通过 Flash、QQ 以及 MSN 表情、数字漫画等方式,在网民中快速传播。此后,部分企业又推出漫画书、玩具礼品等衍生产品,在线下开展商品授权,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动漫在突破内容创作瓶颈之后,依托新媒体来拓展市场将是今后的趋势。随着互联网在线视频点播、软件定制、无线业务等技术难题的解决,在未来的动漫创作和衍生品开发领域,数字新媒体将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据悉,目前新媒体融合已推动动漫产业从传统的文具、服装等实体产品开发,逐渐走向了手机铃声、互动游戏、数字多媒体点播等多个领域,动漫与数字媒体的联姻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潮流。在动漫与新媒体的不断融合中,目前已形成一种较好的盈利模式,即动画、漫画创作生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刊载、播放――动漫形象品牌形成与持续发展――卡通品牌授权与管理――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开发――动漫产品营销推广与网上贸易。与传统动漫产业链基本模式不同的是,这种新模式在动漫作品的策划、制作、发行、播映、授权、产品开发与销售等环节都兼容了新媒体的特点与市场规律,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动漫作品更贴近观众的需要,播出渠道更为广阔,动漫产品设计更显人性化,销售渠道更趋多元化,减少了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成本。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动漫传播过程中电视等传统媒体仍然占据主流渠道,动漫受众群体存在很大差异,如10岁以下的儿童还是主要通过电视收看动画节目的,同时我国动漫企业也有漫画先行传播然后再生产动画成功的先例,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各动漫产业基地可以根据自己的传播优势、动漫作品的受众特点等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动漫产业链,打造多元化的动漫产业链。但是毫无疑问,在不远的将来,新媒体在动漫产业链条当中将会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做时代的弄潮儿,实现中国动画产业的复兴。

注释:

① 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年4月25日。

② 张靖编译:《韩国宽带和视听行业发展现状》,中国经济网intl.省略/specials/zxxx/201105/24/t20110524_22437820.shtml。

[参考文献]

[1] 许正林,马蕊.论中国动漫产业链的构建[J].现代视听,2010(08).

[2] 吴红.美日韩动漫产业机制对构建我国动漫产业链的借鉴[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8).

网络新媒体的优点与缺点篇9

摘 要 在信息化时代中,网络传播已然成为了最快捷、最受人们欢迎的新型传播媒介。网络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展现了十分明显的优势。其凭借着传播速度快、传播效率高、传播方式灵活、传播内容丰富等特点快速成为了体育新闻传播的主流方式。然而网络媒体对于体育新闻的传播影响并不是只有积极的,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体育新闻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现文章主要针对网络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探析。

关键词 网络媒体 体育新闻传播 传统媒介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群众在追求生活物质财富外,对体育新闻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其中,体育新闻也自然而然成为了现代媒体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其必然会成为体育新闻发展的重要平台。

一、网络媒体对体育新闻的积极影响

(一)体育新闻传播更具时效性

对于体育新闻来说,时效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一时间播放赛事实况,传递最新的体育消息,新闻才具有价值。因此,要全面提升体育新闻的时效性就需要关注传播途径的优化。而网络媒体则是优化传播途径的重要方式[1]。就当前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状态来看,体育新闻在网络上传播的实效性已经等同或超越了电视。人们可以十分方便的通过网络来了解体育新闻资讯、观看体育赛事新闻等等。人们通过搜狐体育、新浪体育等网络体育平台能够十分便捷的观看体育新闻。更为重要的是,很多网站中的体育新闻版块已经超越了电视,能够在第一时间传播最新的体育赛事消息。例如,在凌晨的比赛刚刚结束,网络体育新闻版块就出现了赛事结果、赛事过程、赛事视频等相关新闻,而电视中的体育新闻节目则需要等候次日早时段的体育新闻晨报。

(二)观看体育新闻更具便捷性

通过网络媒体,人们可以在身边没有电视的时候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来第一时间了解体育新闻,观看赛事直播,而不需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同时,通过网络媒介来观看体育新闻十分灵活,只需要访问相关网站或软件,通过搜索功能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观看自己想要了解的最新体育新闻咨询。

(三)获取更大容量的体育新闻

伴随着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人们对体育新闻的需求度与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体育新闻的关注点也日趋广泛[2]。传统电视体育新闻节目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体育资讯掌握的需求。同时,作为主流传统媒介的电视、广播、报刊等形式会受到时间、版面、文字等各个方面的束缚,无法传播容量大、更全面的新闻。而在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网络体育新闻平台中,可以突破时间、时长、文字的限制,将海量的体育资讯容纳在其中,使得体育新闻的传播更加便捷。

(四)体育新闻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

在网络中体育新闻的传播形式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形式的动态文字可以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其能够有效吸引受众的注意,引导受众根据体育新闻的主次进行阅读。相对于传统的报刊体育新闻形式更加能够突出重点。受众可以依据自己对体育新闻的偏好进行阅读[3]。在网络媒体中,体育新闻常常以高清晰图片配以相关文字出现,受众只需要点击高清图片或视频就能够直接欣赏到动态的体育新闻。这种多元化的动态传播方式将指定的体育新闻与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链接形成全方位的整体信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体育新闻传播更具优势。

二、网络媒体对体育新闻的消极影响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极具传播优势的媒介,其对于体育新闻的传播还会形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网络传播体育新闻监管力度有限,导致体育新闻传播过分娱乐化[4]。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媒介来进行信息传播,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这也给体育新闻传播的监督管理加大了难度。有的网民缺乏应有的道德观念,传播众多内容低下、色情、血腥的新闻,导致体育新闻被丑陋化、低俗化,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导致体育新闻内容过于表面化,缺乏一定深度[5]。在网络媒体下,体育新闻内容都是第一时间推送,短时间内消化,这样会导致受众难以深入理解体育新闻的本质,对于信息内容的接受也仅仅知识停留在表面。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网络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拥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媒体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的不单单只是积极影响,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体育新闻的传播。因此,人们应该正确认识到网络媒体对于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合理的运用网络媒体,以推动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书磊.网络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作用和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06):8-9.

[2] 顾若兵,张卓.北京奥运新媒体的实践及对体育新闻传播的未来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9(05):24-26,35.

[3] 李红,王静,张珍.试析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04):61-63.

网络新媒体的优点与缺点篇10

2014年对于网络媒体而言是变化极大的一年。新浪的陈彤离开曾经缔造辉煌的地方前往小米,挂剑而去的背影似乎是宣告传统门户网站的式微;网易出来的唐岩将陌陌送上了纳斯达克的同时还引起了和丁磊的口水战,张朝阳年初的演讲宣称要对搜狐的管理进行大调整,让人隐隐感受到网络媒体面临的压力。而自媒体联盟的合纵连横,传统纸媒面向互联网的转型,都给网络媒体形成了新的冲击。笔者预测,2015年,网络媒体也许会出现如下的趋势;

1.国家队加速入场,主流意识形态加速网络影响力

随着新常态的逐渐深化,熟练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并且拥有大量人才的官方网络媒体影响力会扩大。周一打苍蝇,周五打老虎是对中纪委网站的幽默概括,这个网站是中国流量增长最快的网站。世态人心,如此可见一斑。按照新一届政府的部署,主流意识形态会逐渐加大网络传播力。比如在移动终端上,人民日报系,新华社系以及中国青年报等都有在手机端的强有力的平台。随着融合媒介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国家队将会在网络媒体上有着更大的影响力,与商业力量会形成深度博弈,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合作。比如界面,可以说就是混合所有制在网络媒体方的尝试。

2.传统门户网站寻找新方向,重点是移动端和行业影响力变现。

传统门户网站似乎江河日下,但是其实仍然都在寻找自己的新方向。在结果没有出现前,一切都没有尘埃落定。新浪在花重金砸向客户端,搜狐在组建自己的自媒体联盟,重点都是放在移动端。虽然有点晚了,但是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而在行业影响力方面变现方面,更是值得期待,以往媒体的商业模式相对简单,但是2015年媒体都在探索内容产品化的方向,在广告商将广告预算更多的投向其他地方时,网络媒体需要挖掘自身剩余的品牌优势寻找影响力变现的方向。

3.传统网络媒体从业者将会有更多人创业和尝试新方向

形势的快速发展和创业环境会使得传统网络媒体创业者更多。本身网络媒体人在这几年就很多人身在曹营心在汉,都在尝试自己的新方向。传统网络媒体是看不到个人品牌的,在海量内容的年代,网络媒体编辑主要充当了信息搬运工。而微博微信则一步步的打造了个人品牌。要观察这点,只要看看几大门户网站这几年流失了多少中坚力量就可以看出。本身网络媒体的人员流动性就比较大,而体制外的特性又使得离职门槛比较低,2015年这个趋势将更加明显。

4.网络媒体将成为各种新技术的试验田

各大门户网站都在努力采用新技术来丰富自己的用户界面,各大网站也都在频繁改版。大数据技术正在逐渐深化,但是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网络媒体都缺乏社交基因,用户的轨迹在各个网站当中又存在割裂。这使得大数据技术抓取的信息往往不精确,并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当然2015年还很有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技术可能性。

5.自媒体更加深化发展。

2015年一开始界面就先声夺人宣布自媒体联盟成立。各路自媒体人会在2015年出现分化,这一切都会由市场决定。各大网络媒体也都在尝试网罗自媒体人,通过自身成熟的市场运营经验让自媒体人为自己所用。

6.网络媒体会更加重视深度阅读。

由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量特征,用户的信息处理能力远远跟不上信息产生速度。这时候用户就需要深度阅读内容,微信公众号的阅读率逐渐下降,用户逐渐厌倦了缺乏深度的内容。而深度内容由于体验时间长,内容独特性等优势,能够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值得关注的是新浪,腾讯等都十分重视深度阅读产品,这一方面能够吸引流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形成自身的独特个性。再比如新华网推出的思客平台也值得关注。

7.垂直网络媒体受到更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