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十篇

时间:2023-12-06 18:02:19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1

关键词:唐宋陶瓷;工艺美学思想;风格特色

中国古代的工艺美学思想时时刻刻都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孔孟讲求“仁”“礼”“中庸”等,虽然是主要服务于政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但是作为服务的“物”则必不可免的也在处处遵循着儒家的思想。孔子提倡“文”与“质”需要“彬彬”的协调。但是唐朝的哲学思想比较匮乏,“文”与“质”的结合缺乏理性的束缚再加上唐朝时期,儒、道、佛三教合一,这便在很大的程度上削弱了儒家思想在唐朝的独尊地位,以及唐大肆对外文化交流等这将唐朝瓷器的工艺美术风格推向了以雍容华贵的重“情”为主的工艺美学思想。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的宋代,期间理学盛行,“理”为当时的思想主流。从程颢、程颐开始其当时的美学思想几乎一样的追求重理轻文,重理轻情,体现宋瓷的工艺美学思想中则是所制造的“物”皆为是平淡的、保守的、含蓄的、自然的工艺美学风格特点。综观唐宋时期的宫廷和民间诸多优秀的工艺美术品类,都在遵循着当时时代思想下的工艺美学思想的法则进行的设计和制作,唐朝追求丰满的情为主,宋朝追求理性的理为主。唐代是陶瓷大发展时期,其品类齐全,造型饱满,装饰华丽;宋代是陶瓷发展的顶峰时期,其品种也异常丰富,但是造型质朴,装饰平淡。因此接下来我将会分别从器物的“形质”、“形制”与“形器”三个方面来研究雍容华贵风格下的唐朝陶瓷美器跟含蓄典雅风格下的宋代陶瓷美。“形质”则为材料美、质感美,“形制”则为技术美,“形器”即造型美、结构美、色彩美、装饰美等。

一、形质

“形质”中的“质”就是造物所用的材质,以及最终呈现的工艺品的品质,也就是物体的材料美、质感美。就陶瓷的“形质”而言,便体现在不同材质比例配置而形成的陶瓷的胎质。唐代陶瓷单在“质”上就有青、白瓷、釉下彩绘瓷、唐三彩、绞胎等之多。其中的唐三彩是最能彰显出唐代陶瓷一书中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的一种。宋代瓷器在唐代基础上已经发展到具有青瓷、白瓷、青白瓷、黑瓷四大系列产品,其中还有钧瓷。钧瓷烧成后釉中蓝、红、紫、白诸色交融辉映,犹如空中晚霞瑰丽而优雅。青瓷则已汝窑、耀州窑、龙泉窑未代表,特别是龙泉窑,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成就,其中粉青、梅子青釉把青瓷的青釉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白瓷则以定窑、磁州窑为代表。青白瓷又称影青白以景德镇的创烧最为代表性。黑瓷则以建州窑产品兔毫盏、吉州窑玳瑁盏最为著名。当然四大瓷系只是对宋代釉色的大体划分。青釉就可以分出十几种釉色来。温润滋厚,匀净稳定是宋瓷釉面的一般标准。类玉似冰、清雅柔和的古典瓷器工艺美术的审美标准在宋代这里发挥到了极致。

二、形制

“形制”中的“制”则为制造、研制之意。就陶瓷的“形制”而已则体现在陶瓷器物上的制作技艺中,展现的技术美。唐代陶瓷在制作技术上有了很多创新性的变化,模仿、轮制、模制和塑雕等方法并且开始使用匣钵装烧,改变了过去叠烧中运用支烧具的不足,陶瓷技术上的创新为陶瓷造型之美发展提供了条件。青花瓷制作技法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当时釉料配制工艺技术领先地位;釉下彩则是使山水花鸟等写意画和诗歌书法成为了陶瓷的一种创新装饰;绞胎也是唐人创造的,其做法是以白、褐或白、黑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分别制成泥条拧在一起,最后上釉烧制种种创新的技术美都都为唐代陶瓷造型增加了新意,这些丰富的制作方法都体现了唐代纷繁复杂、雍容华贵的工艺美学思想。宋代瓷器装饰技法无所不包,镂空、印花、剔花、刻花、划花、贴花、捏塑、绘画等应有尽有。刻花、划花、画花大多构图疏朗、形象潇洒;印花则构图满密,形象工整。另外,特殊的装饰风格效果如开片、窑变等都使宋瓷充分展现出了特有的肌理美。这些装饰风格不仅体现了宋代工艺美学的时代风格,而且体现了瓷器特有的冰肌玉骨的审美情趣,使宋代瓷器的艺术在美学上达到一个顶峰的境地。

三、形器

“形器”中的“器”则是器型,构成之意。“形器”在唐宋时期的陶瓷中工艺美学思想的体现就是造型美、结构美、色彩美、装饰美等。唐代陶瓷器型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在造型上不仅有实用美观的碗、盘、罐还有异国风情的壶、酒具、茶具(杯)以及生动实用的文房用具、乐器、玩具等,并且还有人物跟动物为造型的陶瓷器物大都造型生唐代瓷器器壁上的装饰图案创多用刻花表现如意云、荷花、海棠花和缠枝花叶纹等,线条简洁明快,纹饰比较简单,但手法熟练,寥寥几笔就能描绘盛开的荷花或是风吹叶卷的荷叶;运用贴花在坯体上粘贴雕好的纹饰,这样陶瓷表面就有了立体的浮雕效果,为陶瓷造型增添不少美感。宋代陶瓷的造型种类十分丰富,造型新颖,具有形神兼备的艺术造型语言。根据宋瓷造型的不同特点,将宋瓷器型大致分类为仿生型、仿古型、典型形制型及民族风情型等。餐具、酒具、陈设品等应有尽有,其中酒具中的梅瓶和玉壶春瓶造型独特、线条流畅为前代所不见,但在宋代却普遍烧制。同时注子也是酒具中常见的。瓷枕也是宋代常见的床上用具。碗型多样,有菱形、葵花形而以斗笠形最为流行。总体来说,宋代瓷器的造型不但合理实用,而且线条流畅简洁,无不体现着宋代工艺美学中的优雅、清新、洗练的思想。宋瓷的装饰题材主要以缠枝和折枝的花卉纹以及灵禽瑞兽、飞鸟虫鱼为多,宋代大物纹主要是婴戏纹,花卉纹中最常见的使牡丹花和莲花。除了耀州窑等带有民间装饰风的格的瓷器,在装饰方面宋瓷着意突出釉色之美和肌理之美。这种美是一种平淡的美、含蓄的美、自然的美、淡雅的美。

四、小结

总而言之,唐宋皆为陶瓷发展的大时期,它们虽然体现的工艺美学风格不同,具体表现为工艺造型上唐代“新颖华丽”而宋代却是“单纯古雅”,装饰上唐代“雍容华贵”而宋代却是“平和简素”,但是它们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陶瓷艺术,将中国独特的陶瓷工艺美学思想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可以从通过对唐宋时期的陶瓷的对比中体现出来的不同艺术特征中攫取经验,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子等著《论语》.现代出版社,2013

[2]尚刚著《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2

1平淡清真的造型韵律宋代继唐代的盛世文化背景下,虽不及盛唐时期的鼎盛,但也创造出了其独有的文化辉煌,继唐三彩的制瓷工艺后,宋代进而开发出自己独特的制瓷特色,使中国陶瓷业在上承唐的工艺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新,其陶瓷工艺无论从工艺上还是品种上都呈现出质的飞跃,其精神面貌和艺术境界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也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北宋定都卞京,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为陶瓷工艺的发展也夯实了基础。宋朝的文化主流和崇尚道教的思想意识,也奠定了其艺术审美以含蓄,质朴,自然为美。上层社会的意识和审美情趣,决定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走向。宋代盛行理学,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偏于质朴,平淡,自然。去掉了唐代的华丽和雕琢,并把艺术美提升到哲学的范畴。这些理念植入到制瓷中,就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陶瓷以淡雅的色调,做工的细腻为美的标准,重在神、趣、韵、味的表达,并相为表里,成为历史上的独特的艺术风范。宋代崇尚道家的清静思想,审美观念也深受其影响,所制的陶瓷艺术作品朴实无华,文雅大方,艺术韵味浓厚,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及当代的借鉴价值,是美学范畴的新创举。2意蕴深长的工艺手法宋代的文化灿烂辉煌,名家名作层出不穷,例如,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它就描绘出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这也是其时代繁荣景象的充分体现。宋代的文学文化成就也极其闪耀,例如,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陶瓷受当时文化的影响,其工艺从造型到样式,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也是陶瓷艺术成熟的必然条件。换而言之,也就是说,造型程式化标志着其艺术的成熟,和制陶艺术的水平高度,说明宋代的陶瓷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本文在这里以宋代梅瓶为例来进行说明,梅瓶本来是盛酒水的瓶子,在造型上为口小、颈短、肩宽、腹部收缩、足部收敛、底部较小为特点,瓶子整体的比例修长,形体轮廓清晰、挺拔高峭,有很强的形式感,所以一直到现在,人们依然特别喜欢这种造型的装饰品。梅瓶出现于唐代,但其样式发展到宋代就比较成熟了,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但其处理手法多样,造型结构就更显得形式多样,各具个性,但其大体的形式还是接近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大体则有,定体则无”的变化,成就了宋代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造型形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发展促进了宋代陶瓷造型的形态发展,使之越来越趋于完美,这才有了形体比例恰当、细部准确、整体和谐、意蕴深厚,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宋代陶瓷作品。综上所述,宋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其不同造型的作品是经过适应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生活需求而形成的。在陶瓷作品中,蕴含着生活的美学、习俗以及深厚的意蕴,同时也融入了手工艺人对生活的理解。从造型形式的角度来看,中国宋代的陶瓷是“求正不求奇”,在造型上大多比较平实,极少出现奇特的造型,可是在平实中却蕴含着深厚的韵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二、陶瓷装饰艺术中工笔绘画技法的体现

陶瓷装饰艺术历经时间的流逝,经过不断改进,到了宋代时期陶瓷刻划花装饰艺术达到了顶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陶瓷装饰纹样以模仿工笔画中的线的表现形式,广泛的运用在陶瓷纹样装饰上,其中,刻划纹饰采用的技法就是把土坯表面上多余的土料剔除,增强阴影效果,把陶瓷上纹饰本身的立体感凸显出来。这种装饰手法多用于青瓷,在宋代大为盛行,这也充分显示出了中国古代手工业者娴熟的雕刻技法。1阴线划纹:细腻且极富立体感宋代的越窑瓷器,享誉海内外,划纹的针刻花青瓷是瓷器中的珍品。越窑是阴线划纹技法的先驱,早在九世纪初就开始使用,各种瓷器器皿上出现了大量的宝相花、团花、鸟纹等装饰素材。大约在公元10世纪后期,线划纹饰走出越窑,流入了全国各地的瓷窑,线划纹饰瓷器呈现井喷之势。从已出土的越窑作品来看,越窑一直到11世纪初期都在烧制有线刻纹装饰的青瓷。从出土资料看,不但南方有线刻技法,北方窑也有。这种线划纹饰最具代表的手法就是减地刻画,指的是先把纹样的轮廓刻出来,再沿着轮廓线把花纹外部的一部分剔掉,凸显出纹样,同时用层次区别来把纹样图案表现出来,这种手法和浅浮雕相似,立体感较强。2剔刻纹:三维视觉效果极强(1)高浮雕式剔花,就是装饰主题浮起于瓷器表面,且雕刻部位错落有致,互有参差。耀州窑剔花青瓷是高浮雕式剔花中的代表,这类作品大多出现在北宋早期,作品中不同层次的装饰平面上都重迭着各类卷草纹或者花叶纹,具有很好的三维效果。(2)平浮雕式剔花,磁州窑是平浮雕式剔花技法的发源地。白釉剔花就是剔除部分白色纹饰,露出坯体的颜色,烧制后,明暗分明,雕刻面形成规律而整齐的阴影,从而把主题外轮廓的棱角清晰地衬托了出来。公元10世纪末到11世纪这类作品比较流行,到了11世纪后半期,在磁州窑作品中,剔花技法就不再处于主流地位了,并且开始整合入其它的技法以及彩绘等技法。3刻花:构图布局的形式多样性北宋中期制瓷技术更加成熟,在制瓷艺人的不懈努力下,研究出了新的斜刀刻花手法,起先与并浮雕剔花与高浮雕式剔花技法,呈三足鼎立之势,后取而代之。行内也称单入侧刀法,名字体现其特点,或直刀单入,或侧刀广削,立体效果更加显著。这种刻花线条流畅而犀利,层次明显,与前期的剔地浮雕的手法相比,更加简洁省力,生产效率也更高。当时,宋代各大小瓷窑都趋之若鹜,并在此基础上,在构图上更加丰富,花鸟鱼龙、植物都可,整体布局也呈现进步的势头,宋朝陶瓷艺术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篦划纹:独具风格的工艺技术使用小齿比较密集的篦状工具在坯体的表面刻划出间距相等的平行纹线,就叫做篦划纹。五代时起,篦纹装饰运用很广。及至宋代中期,演变为篦划纹。这种技法,精巧细腻,方便快捷,可以一次成型,划出需要的线纹,省时省力。若是从制作工艺的材质来看,那些比较坚硬或者塑性较差的材料,例如,金银器皿或者漆器等,则没有出现类似的篦划纹装饰。篦状工具的制作,需要硬度比较低的土坯,间距不等的并行线纹工具可按要求任意制作。宋代成熟的篦纹装饰,和阴线划纹、剔刻纹,以及刻花,都是宋代陶瓷艺术的特色工艺,且备受人们喜爱。宋代时,南北方各个窑口都广泛地采用了篦划纹装饰纹样。

三、结语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3

[关键词]德化;陶瓷;艺术特色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这是人类最早把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活动。中国素以陶瓷蜚声世界,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在八十多年陶瓷历史长河中,陶瓷大师们点石成金,创造了许多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人间瑰宝。这些陶瓷产品既是中国历代社会的重要工业品,又是当时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日用品和观赏品。它不但在物质方面起到改善人类特定时代生活条件的作用,而且以绚丽多姿的造型,精湛的纹饰和缤纷的色彩唤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无限美好,中国陶瓷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永恒的社会效果,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已成为人类共享的宝贵财富。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德化瓷传统技艺自德化窑烧制开始就已经形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并在吸纳与创新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我们下面展开探讨。

1 德化陶瓷艺术历史沿革

商周至唐代德化窑的产品为原始青瓷和青瓷,年代的个性化特征明显。胎质较松软,胎釉结合好,釉层比其他时期厚,釉呈淡青色或青色。器形矮小,圆胖。北宋以青白瓷为主,还有部分青瓷,器形表面装饰丰富,有阳纹和阴纹,纹饰题材较广,常见的有缠枝纹、卷草、流云、篦纹、篦点纹、团花、莲花、莲瓣、牡丹及釉下文字,构图疏密有序,变化大。改变了唐代器物素面的做法。南宋的年代特征有纪年器作为参照,这一时期仍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瓶和军持在结构上改变了矮胖的审美观,讲究颈部高度与体量的匀称统一,器物开始由“矮胖”变为“苗条”。南宋晚期至元代,器物除延续南宋生产的青白釉瓷外,且采用了氧化焰烧成工艺,使器物釉面莹润、光亮,釉层厚、呈牙黄色;图案简洁、精美,以宗教图案为多。

明代是德化窑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在生产工艺、烧成工艺、产品质量、品种、工艺水平等方面都远在宋元之上,其主要标志是白瓷被誉为“中国白”而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推动了世界陶瓷业的创新革命。明代德化窑瓷器质地洁白细坚,烧结度高,釉色匀称,釉质细腻,光泽莹润,如脂似玉,个性化时代特征明显。

清代早中期,德化窑白瓷延续明代风格;青花瓷达到全盛,五彩瓷画面有所提高,出现了粉彩瓷;各种色釉瓷不断产生。清代中晚期,白瓷产量开始减少,只保留部分雕塑产品;青花瓷占据主导地位;五彩瓷和色釉瓷工艺特色形成。民国时期青花瓷产量减少,白瓷产品增多,釉上彩装饰手法有所创新,主要有五彩、墨彩,还出现了金彩、黑花、电光、贴花等工艺。

清代、民国时期,德化窑瓷的胎质、釉色、装饰工艺独具特色,在器物上留下了这一时期独有的制作、烧成工艺痕迹,为后世提供了辨别的依据。

2 德化陶瓷艺术特色分析

(1)商周至唐代德化窑器物艺术特色。商周至唐代德化窑器物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釉色淡青,或青色,或青黄,或青蓝,釉面光亮,使用后常出现冰裂纹。青釉瓷烧成出现的色调变化加上自然的冰裂纹,使器物产生一种色调幽雅、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的整体效果上,早期德化窑有的口沿捏成花口,有的讲究各部位的搭配,有的讲究线条流畅,这些都是表现造型艺术的做法,使器物产生一种造型简朴实用、稳重大方的艺术效果。装饰艺术是对器物进行打扮的一种手法,对整体器物的艺术效果影响十分重要。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还处于萌发阶段,主要体现在对器物上所贴的双耳。通过对早期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分析,才能发现唐代德化窑瓷与其他窑口的区别,才能从艺术的角度认识早期德化窑瓷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2)宋代德化窑瓷器的艺术特色。北宋釉的艺术在原有青瓷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配制了青白瓷;造型艺术讲究粗犷与精细的有机结合,器物造型迎合外销,特别是华人海外驻足地市场的需求;装饰艺术由堆贴发展到细致的刻、划,讲究刻画构图的精美。南宋德化窑的工艺全面兴盛,艺术成就显著,釉的艺术丰富,色调变化多,有的是窑内温度不同造成的窑变现象,有的是人为配方的结果,这一时期新增的釉色有影青、酱釉、青黄釉等;造型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由北宋时期的大口、低矮改进到小口、高瘦,整体造型“苗条”。装饰艺术在北宋刻、划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雕、塑。刻划讲究精致,并运用了模印法印制各种装饰图案,使装饰艺术又有了新的内容;雕、塑手法是在堆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宋的雕、塑工艺是德化窑雕、塑工艺的初始阶段。彩绘艺术,这一时期主要是釉下用酱釉或黑釉色料写上文字记号,或简单图案,这一做法开德化窑彩绘艺术的先河。

(3)元代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元代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釉、造型、装饰等几个方面。元代德化窑改进了以前龙窑的烧成工艺,开始使用分室龙窑,分室龙窑把以前龙窑的还原焰烧成改为氧化焰烧成,提高了烧成率。氧化焰烧成的器物釉面莹润、白中微带黄,呈牙黄色,俗称象牙白。釉层厚、温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造型矮小稳重,模印成型,露胎处有明显的粗裂痕,造型艺术讲究线条的变化。装饰手法以模印为主,同时还沿用前期雕、塑、刻、划等手法;装饰图案以宗教题材为主,图案线条浮出器表,构图精美。

(4)明代德化窑陶瓷的艺术特色。明代德化窑的白瓷、釉上彩、釉下彩瓷的艺术虽然时有体现宫廷等上层社会的生活,但更主要的是体现民间的气息;雕塑瓷主要体现宗教的艺术;外销瓷主要体现域外文化风情。

明代德化陶瓷的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和人物两大类。器物从日常器物、器具到陈设用具都讲究线条简洁,内涵厚实,生动活泼,如碗、杯、盘、壶、炉、罐等。人物讲究神态与所表达的内心世界的有机结合,通过衣纹线条的处理来表现东方艺术的魅力,如观音、文昌、达摩等。胎釉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的表面,通过莹厚透明的釉药对器物表面和造型的烘托来增强器物的艺术效果,从而使器物具有一种独到的艺术魅力,即莹润感增强,线条圆润流畅,光线下流光溢彩,使人感觉有一种高雅别致的艺术效果,如象牙白釉、猪油白釉器物等。雕塑艺术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精雕细镂。通过刻、雕、捏等手法在作品线条、眼、手、脚等细部的综合运用,加上胎釉的艺术效果,使作品栩栩如生,如观音、缠龙壶等。装饰艺术包括范围较广泛,主要通过堆贴、彩绘、浮雕、刻画等装饰手法来体现作品的特色艺术内涵。白瓷上的釉下青花彩绘和釉上五彩在另一个层次上体现装饰的艺术效果,特别是民间题材图案的选用、推广,为后来德化民窑青花瓷、五彩瓷艺术特色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装饰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艺术欣赏价值。如龙瓶、梅花壶、八仙杯、五彩罐、青花瓷等。

(5)清代德化窑陶瓷的艺术特色。清代白瓷,早期仍保留明代晚期的特征,质地洁白,温润,呈糯米胎;釉面较厚、莹润,猪油感强,俗称猪油白;或清白如葱根,俗称葱根白;器内叠烧支钉痕明显;足圈满釉或露胎有模印的水纹;装饰仍采用印花、贴花、透雕等手法。中晚期由于烧成工艺和瓷土配方的改进,德化窑瓷多数采用还原焰烧成,白瓷质地坚硬,表面时微有泛灰。釉面白,明亮,时微泛青,积釉处泛青尤为明显。

清代早期,特别是康乾时期,德化窑的青花瓷采用的发色料为国产青,含土钴(即石墨)比例较大,发色带有灰暗感;配料时如果添加的泥浆浓度高,或青花料浓缩,绘画在器物的坯胎上常出现积釉现象,上釉烧成后出现积釉的不规则纹状,俗称“蚯蚓走泥纹”。随着苏黎麻青和金门青的进入,德化窑的青花瓷发色青亮,色阶清晰。德化窑清代粉彩瓷色彩鲜艳,构图大方,用笔自然随意。在白瓷器釉上满彩,是这一时期釉上彩绘的又一新的尝试。

3 德化陶瓷艺术的现实意义

陶瓷文化是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陶瓷文化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有面貌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一个法文的特定名词,让一座山区小县走进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这就是“Blanc de Chine(中国白)”——福建德化瓷。德化陶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印迹,为世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作为我国陶瓷的重要代表,2003年,德化县人民政府正式启动“德化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搞好德化陶瓷艺术的深入研究,对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陶瓷传统艺术,推动我国陶瓷艺术加强与世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从留下印纹陶器他们的足迹,一直到今天千年炉火从未中断,千年文化流传有序,实为奇迹。它面向大众,品种繁多,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艺术天地,开拓出古代陶瓷美学新境界。德化陶瓷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国白”。德化陶瓷作为我国著名的陶瓷代表,它以民间大众淳朴的艺术风格和简练的工艺特点,博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世界各大博物馆也均有德化陶瓷的精品珍藏。随着德化制瓷业的发展,而用独有原材料生产的瓷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打出了“德化”品牌,提升了这一山区小县在世界的知名度,而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古瓷都。

参考文献:

[1]郑小平.德化青花瓷器装饰艺术浅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饶媛媛,张玲霞.试论现代青花艺术的时代性[J].南昌高专学报,2010(6).

[3]苏友.德瓷雕观音艺术的历史与创新[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4).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4

关键词:民间;彩陶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01-03

从人类开始定居以后,陶器就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了,是生活经验和视觉审美的产物,是泥土与火的艺术结晶。民间陶器在中国农村的使用非常广泛,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意识的偏见,人们将民间陶器看作“粗货”,其实就是从这些所谓的“粗货”上,可以发现我国民间陶瓷艺术的优秀品质。从原始先民的制陶活动来看,陶器的产生和发展,属劳动者劳动的产物。陶器的艺术价值是从实用价值中产生的,不同的实用功能,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从彩陶、黑陶、灰陶、白陶、三彩陶,一直到瓷,历代匠师积累了一代又一代的制陶经验,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日常用品和艺术欣赏品。

一、各个朝代民间陶艺的优点

在民间,传统的制陶技艺有着很多优点,就地取材,粗料巧做,实用与审美的完善结合是民间陶器的突出特点。如传统的四系罐,耳系、口柄与器体本身构成均衡和谐、变化多样的形式,壶肩部双耳或四系的处理,不仅携带方便,还是斟酒的把手。泡菜坛也是生活中常用的器具。如坛的造型具有科学性,表现了制陶艺人的聪明才智,泡菜坛顶部的凹槽是贮水用的,加盖以后,即不再进入空气,能使坛内蔬菜不致腐烂,经贮藏发酵后,便可以制出清香酸脆的可口泡菜了。朴素的生活是陶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优秀的民间陶器,蕴含着实用、物美而价廉的诸多因素,这正是民间陶器扎根在群众的基石。

从最早的原始社会的陶器,一直到清明两代的瓷器,长近万年,广及全国,几乎每一个省、市、自治区,都有陶或瓷的生产,陶瓷器具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长期根植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从制陶技术发明开始,最早的陶器就是先民们最原始的“民间”创造活动的产物。也可以说陶瓷本来就是产生于民间,民之所造,用之于民,这始终是陶瓷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官窑则是建立在民间陶瓷的基础之上,是衍生的产物,在原来民间陶瓷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原有的技术和艺术的成就更加精益求精,不计工本,良匠苦心,在技艺制作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在艺术方面却有所失落和不足,民间陶瓷自身所具有朴素的情趣和自然的艺术韵味,在官窑陶瓷中越来淡薄了。

在官窑陶瓷走下坡路的时候,民间陶瓷却基本上保持着固有的特点。在艺术上植根于民间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研究中国民间陶瓷,特别是在官窑出现之后的民间陶瓷艺术,对于继承我国优秀的陶瓷艺术传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民间陶瓷认识不足,往往把它称为“客货”,冠以“粗瓷”和“劣瓷”的称谓,而将皇家督办的窑场称为“官窑”,认为那里是烧制瓷器精品的场所。这样,致使许多优秀的民间陶瓷艺术珍品在传统偏见流失,得不地到系统的研究和整理。

从彩陶中我们可以看到,由在主体器物上进行可触性的雕琢,到在平面上进行可视性的绘画,都是相处具体的造物活动中,摸索出来的形式规律。也正是从这些远古先民的艺术创造中,我们才能体味到远古原始文化观念和民族民俗文化的发端,才能领略到中国先民在泥与火的艺术创造中是怎样完成民间陶瓷这一美的历程的。

从远古的泥质陶、夹砂陶、黑陶、灰陶、白陶、硬质陶到原始青瓷和早期白瓷的出现,唐代三彩、下彩、宋瓷及元明清五彩缤纷的陶瓷彩绘,纵观历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历程,可以看见陶瓷艺术植根于民间土壤,含蕴着实用、朴素的构成因素的独特魅力,可以体味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陶瓷艺术的源泉所在,得到发展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的启迪。

民间陶瓷是劳动者手制并为自己所用的器物,它自然地流露了创造者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而制陶匠师们所追求的是以纯朴无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绘有几何纹、人物、动物、花草的远古彩陶、灰陶、印纹陶,装饰与同时代的青铜器异曲同工。两汉时期器物中除壶、罐等日常用具外,还有陶佣、井灶、楼舍等陶器小品,引人瞩目的东汉陶佣以其随意、夸张的手法,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淳朴的艺术风格。

在各地出土的汉代禽畜佣中,以河南南阳东汉墓中出土的陶犬最为生动,数量多,形体大,姿态多样,通体多饰黄色铅,形象逼真。这些造型淳朴、神态羽羽如生的形象,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同时期的彩绘陶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彩绘陶器是泥质、灰陶一类的器物,它的最大特点是装饰性强,彩陶一般是用红与黄、黑与白为主混合使用,对比强烈,特点鲜明。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已有一定的规模,并开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面貌,其胎质、造型、着色都有很高的水准。当时主要烧制碗、罐、高足盘等生活用具,色已有青色,特别是“土”(也称“泥”)在民间得到广泛的运用。民间艺人直接用一种易熔的粘土为料,施于泥胚上,烧成可呈黄褐色,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底。

唐代,以越窑、邢窑为代表的名窑产品把中国陶瓷艺术带入新的阶段。而属青瓷范畴的长沙铜官窑的下彩绘瓷器多为普通民间日用瓷,它的装饰纹样题材从单一的褐彩斑点图形到褐绿相间的图形,经历了由偶然性到必然性的发展过程。纹样选材广泛,风格多样突破了以往民间绘画中题材的束缚,而代之以花鸟、山水的主题,透过一幅幅装饰小品画面,我们看到了民间艺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对未来幸福的向往。飞鸣自得的幽禽,欣欣向荣的花木,活泼浪漫的戏童,留给人们的全是一个充实、和谐的理想境界!在这里,美学法则、绘画意境、装饰手法已全然巧妙地融进对生活真实情感的表达之中,民间艺术的魅力也正于此。

宋代陶瓷对中国的陶瓷发展有着创造性的贡献,承袭了历代制瓷工艺的辉煌成就,使陶瓷艺术走向了它丰富多姿、精美绝伦的成熟期。各地窑址星罗棋布,可谓“瓷国春生,名窑竞芳”,南北方各具特色。在造型与装饰艺术方面,也以其独特的艺术品位和很高的美学境界著称于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民间陶瓷艺术,便植根于这个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并以自身的美学特征和审美特色,自成一脉,发展成为于官窑陶瓷艺术相提并论的独立而完整的艺术体系。概括地说,宋代民间陶瓷艺术是在士大夫文人美学思想影响下,融汇了市井文化的内涵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某些特征而发展起来的。

南、北文化传统和风俗习尚的差异,造就南北民间陶瓷艺术风格的异彩纷呈,磁州窑、耀州窑、吉州窑等民间窑场在造型、装饰手法以及制作工艺方面尤为突出,成为宋代民间艺术的典型,充分显示了中国民间陶瓷清新、质朴、豪放大气、磁州窑是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并与河南修武的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鹤壁的集窑、登封的曲河窑,共同构成了风格鲜明的一大民窑体系,其产品为民间专用,绝大部分品种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食器具、酒具、梳妆用具、灯具、寝具、供器和小动物玩具等,品种十分丰富。

磁州窑的制瓷原料较为低劣,产品胎体粗,因此常运用白色化妆土施于灰色的胎体之上,由化妆土衬于袖下,使粗糙的胎体罩釉后显得平滑柔润,加上黑彩和剔地后花纹与胎地形成的对比衬托,使釉色显得更加亮丽美观。而化妆土的使用,便成为磁州窑独特的加工工艺手段,其装饰题材多取于生活景物,如花卉、禽鸟、鸟戏、婴戏等。用纯熟而又简练的笔墨在瓷坯上作画,画面线条流畅,运笔洒脱、朴实,体现了市民阶层对平凡生活的极大兴趣以及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以“北有磁州,南有吉州”冠称的江西吉州窑系,是宋时南方著名的民间窑系。以黑瓷最有特色,常以木叶和剪纸贴饰瓷胎,施釉后,烧成的瓷器上树叶脉络清晰,自然情趣浓郁,褐黑色的釉面映衬着一片色调明亮清新的树叶,浑然天成,具有诗一般的抒情意味。剪纸贴花是吉州窑独特的风格,是用剪纸的痕迹。此外,吉州窑和建窑的“黑釉”不出现短碎的长条形。圆形的班状浅灰色调,如满天繁星,被称作“油滴盏班”、“免毫盏”和“玳瑁盏”,这些特殊的带有神秘的釉色在民间瓷器中出现之后又很快被朝庭贵族看中,由于“斗茶”已是上至看家下至民都热衷的一门“游戏”,所以民间黑釉瓷也就成了整个社会的仪物了。

宋代民间还非常流行瓷枕。陶土制枕入窑高温烧成,早在隋唐时就有发现,至宋已日臻完美并开始盛行。宋代的瓷枕造型十分丰富,有孩儿枕、虎枕、狮枕、长方的几何形枕、椭圆枕等,装饰题材更为广泛,人物、花草均形态生动,情趣盎然。还有“招财利市”枕。招财进宝是民间极为流行的一句吉祥语,民间艺人把它写在瓷枕上,作为一种美好的祝愿和精神寄托。以实用为目的的宋代民间陶瓷,拥有质朴浑厚、豪放自然的艺术特征,宋代文化艺术中风行的平淡含畜之美,又为其注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磁州窑黑白相映的剔划装饰,耀州窑含蓄清丽的刻花纹样,龙泉窑凝润晶莹的釉色以及吉州窑别具一格的装饰手法,为宋代淡泊素雅的陶瓷艺术风格中融入了清新自然的气息和浓郁的生活情趣,寓情于理、情理交融,把宋瓷的理性美]绎得情趣融融,这就是民间陶瓷艺术独有的魅力。

明代制瓷业继承了宋代制瓷艺术的传统,有很大的发展。青花瓷为这一时期民窑的代表,明代青花瓷形制简朴的造型特点,仍保持宋元时期余风,绘画也用大笔粗画,单纯朴素,所用钻料色调浓郁外往往渗出釉外,呈铁褐色。为了摆脱贫困,民间匠师们千方百计搜索寻官窑的生产技术和资料,提高青花瓷器的质量,从而促进了民窑的发展。此时的一些民窑青花瓷,已达到了与官窑瓷器相提并论的格局。装饰题材来源于生活,无论人物故事、风景、花鸟均能反映平民百姓的爱好与审美习俗,以自然高超的技法表现,体现时代风貌。除了景德镇外,山东、河北、山西、吉林、陕西、四川、湖南、广东、浙江均有青花瓷的烧造。民间青花在艺术形式上是一种纯粹的民族形式,像福建化窑的作品胎釉纯白,山西的法华器均为这一时期的上佳作品。

清代制瓷规模更加扩大,在造型、釉色、彩绘等方面,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如康熙年间民窑青花和五彩器,大多以花卉纹样,飞禽直兽、山水、人物故事为题材,特别是山水画,习惯于用“斧劈皴”的表现技法,人物故事特别盛行,如《西厢记》、《水浒》、《三国]义》中的故事,在画风上深受陈老莲画派的影响,线条老辣,人物面部都有不端正的感觉。除了新彩绘瓷外,紫砂器、玩具、灯具各种釉色均迅速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间制陶工艺在逐渐消失,但还有一些地方至今还在生产这些普遍使用的器具,它贵在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山东大鱼盘,既实用又美观,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青花鱼纹似行书,施笔粗犷、流畅、洒脱,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条活泼生动的大鲤鱼,犹如国画写意。安徽界首的剥花陶瓷器,民间艺人根据器皿的造型,在陶胎化妆土上精心刻花、剔花,描绘各种戏曲人物、花鸟纹饰,上釉后高温焙烧,窑变产生奇异的效果,朴实、粗犷,色调明快。还有像湖南铜官的印花绿釉陶,湖北蕲春的剥花罐,四川的泡菜坛,以及新疆、贵州、云南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所生产的民间陶瓷,反映了各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人民的质朴。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段,陶瓷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具和观赏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也在不停地探求新的表现形式。民间陶瓷艺术和其它民间艺术一样,不愧为人类文化的珍贵宝库,它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植根于民间艺术土壤,就地取材,粗料巧做,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所需素材。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散发出朴实、浑厚、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也表现出民间艺术细致、率真、朴素的情感觉受。

二、民间彩陶的阶段性

纵观中国民间的彩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的阶段发展:

从新石器时代后,民间陶器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一直没有间断,从原始崇拜的偶像塑像到各种小型的动物、人物,以及以后殉葬的陶俑和民间兴趣的陶器玩具,都从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习俗及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变过程。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数量最多,在早期的陶器中以粗朴的泥质陶羊和陶猪为代表,虽然在制作上不够精细,但已准确地表现了这些动物的姿态和形象。这些陶器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始艺术现象是同一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生活和当时的及图腾崇拜有关。随着时代的发展,陶器在一定时期的限制已有定型化倾向,它表明了人们对于陶器共性的认识在逐渐地成熟,实际上是审美意识缓缓地、不自觉地发展的过程。

到了汉代,陶器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品种,从大量的考古资料看,以家禽为题材的狗、猪、牛、羊、鸡占有相当的数量,还有陶制的马车、牛车和船,更衬托得陶犬形象逼真。猪大多和猪圈塑在一起,猪的形象肥壮、姿态各异。

唐代陶器在继汉魏六朝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造型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生产地域广阔,各地名窑兴起,南北技艺交流,民间陶工队伍和宫庭陶器家一样得到迅速的发展。

宋代陶器的物制民间玩具相当繁荣,并有专门从事陶器玩具的工匠群,这些价格低廉、形神兼备的陶器玩具具备了商品的特性,作为货物出售。因此,它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购买群体,这与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和发展和市民阶层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关。随着经济的发展,陶器的创作者把[光转向了现实生活,宋代的民间陶不仅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反映了制造者对艺术的感受,他们不再按照某种观念凭空想象,而是用自己的[光观察周边的事物,追随着遍的社会心理进行创作,尤其丰富多姿的生活也为陶器艺术提供了广阔坚实的生活基础。

元、明、清时期彩绘的民间陶器最为多见,它吸收了民间泥玩具的表现方法,用绿红彩、青花料点绘其形象特征,用笔随意豪放,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用陶土做成的小玩具如哨子、小动物、骑马人等也是民间陶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陶器小品造型单纯简练,神态生动。装饰上常在玩具的表面罩白色化妆土,施以釉下彩开脸和勾点符号式的花纹。另外民间青花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丰富而充足的物质世界,而且塑造了一个中华民族特色的精神世界。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青花陶,青花陶是用“苏麻离青”发色的表色,涂在陶器上,它浑厚艳丽,料色透入釉骨,线条往往有深色花纹呈现在滋润白净的底面上,很像中国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再加上错落有致的晕点,不难看出青花瓷是民间艺人画意的痕迹,它的笔墨韵味犹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青花装饰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有别于其它画种,它不仅色调明快,青白相映,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而且画面布局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有动有静,显示了民间艺人在构思上的扎实功力。内容题材丰富多彩,有的抒情、含蓄,有的写意奔放。在运笔上也十分独到,既有细致的工笔描绘,又有奔放的写意“泼墨”,也的抽象的几何图案的任意组合,变化无穷,使实用与审美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民间青花瓷多采用写意形式进行装饰,除用线外,利用钴料散晕的多变层次,取得水墨画一样的美感。尽管民间青花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有着本质的区别。文人画所强调的“书卷气”有为个人消遣的特性,大都借景抒情,抒发“胸中之逸气”。而青花瓷伸向广阔的现实生活,分析、研究、概括、提炼、熔铸成一幅社会风俗时尚,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山水、花鸟、文字及吉祥图形,这些画面在器物上的集中展示,构成了民间青花有别于其它瓷器的根本属性--装饰的绘画性。

民间青花陶绘画既追求文人画的意境情趣,以虚与实、干与湿、浓与淡营造出蕴藉雅致的艺术风格,又对形象的意态特征进行繁体的把握。同时不精雕细画,却大刀阔斧地运用夸张的手法,形成粗犷雅致、浑厚朴素、率性挥洒的艺术效果。因此,民间青花是中国陶瓷艺术中一朵夺目的奇葩,在万紫千红的彩绘瓷器中独树一帜,以幽娴静逸而淳朴的格调,显示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三、小结

当我们珍视历史文化宝藏和学习这些丰富的技艺经验的同时,就会从这些平凡的民间彩陶作品中汲取营养、获得启迪,提高和发展当代陶瓷艺术水平。为继承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陶器文化,让它流传、发展,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更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船明.中国美术简史[M]. 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1999:31-78.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5

本次会议是海内外首次举办的大型古代黑釉瓷器和吉州窑国际学术研讨会,著名古陶瓷学者刘新园先生,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女士,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先生,博物院器物处处长、研究员蔡玫芬女士,原博物院顾问、上海震旦博物馆副馆长廖宝秀女士,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林业强先生,香港敏求精舍葛师科先生,以及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馆长出川哲朗先生等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参与讨论。

言州窑和历代黑釉珍品展览受到高度评价

黑釉瓷是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的高温釉瓷。黑釉瓷给人以幽深、玄远和浑厚的美感;因黑釉瓷烧造过程中不受焰烧限制,不仅能创造出丰富的窑变效果,而且又能遮盖坯体上因杂质而常常出现的瑕疵,故而成为南北各大窑场的流行产品。中国古代黑釉瓷器历史悠久,产地遍布南北,装饰多样,工艺精湛,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科技与艺术成就,在中国陶瓷史和社会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黑瓷研究是古陶瓷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鉴于此,深圳博物馆积极整合公私收藏资源,于2011年9月至12月先后隆重推出了“融会释儒、法效百工——宋元时代吉州窑瓷器特展”和“玄色之美——中国历代黑釉瓷器珍品展”两大专题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220余件,以及一批重要的窑址、遗址和墓葬出土的黑釉瓷器标本资料。其中大多数吉州窑瓷和黑釉瓷器珍品均属首次亮相,堪称海内外迄今体系最完备、规模最大、品级最高且最具艺术美感的黑釉瓷器展览。参展方包括深圳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婺源博物馆、吉安市博物馆、樟树市博物馆,以及上海高梧楼、观叶楼、九砚山房,广州红苒精舍、暂得楼、乐道堂,深圳宝光艺术、无住斋,两庆书屋、在川草堂等多家公私收藏机构,可谓整合公私文物策划学术展览之典范。这两个展览已先于研讨会推出,引起海内外文博学界和收藏界的热烈反响,得到国际知名学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吉州窑所在地素有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受吉州地区浓厚的禅宗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其陶瓷艺术特色鲜明,以具有禅意之美的桑叶盏、别具一格的漏花工艺、夺造化之美的玳瑁釉及质朴秀雅的釉下彩绘等最负盛名,产品涉及宗教生活、士人逸趣与世俗文化等宋元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融会释儒、法效百工一宋元时代吉州窑瓷器特展”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突出禅宗、儒学以及相关工艺美术的内涵,深具学术分量。本次特展分为“禅茶一味”“士人逸趣”“世俗风情”“法效百工”“蒙元新象”“南粤余响”六个单元,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展品大部分都是首次展出,让人耳目一新。展览力图通过对吉州窑瓷器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的挖掘,揭示吉州窑与宋元时期社会文化、宗教生活的深层关系,并具体展示其制作工艺的来源、艺术特色及其影响,使观众充分领略吉州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非凡创造力。展览受到文博学界的高度肯定,港澳台乃至日本、英国等地的学者、收藏家纷纷前来参观。原博物院研究员、著名茶器与茶文化研究专家廖宝秀女士这样评价吉州窑专题展:“不仅名称取的好,而且内容丰富,文化性强,观后令我感动莫名,已经很久没看到这样有深度的展览了。”

“玄色之美—历代黑釉瓷器珍品展”全面展示了历代黑釉瓷器的独特艺术魅力,是海内外首个系统展示古代黑釉成就的专题展览。展览主要分为四个单元:鸿蒙初开——汉魏六朝时期的黑瓷、盛世气象——隋唐五代的黑瓷、各擅胜场——宋辽金元的黑瓷、玄色余韵——明清时期的黑瓷。为了让观众能够真正领略到黑瓷的玄色之美,深圳博物馆从各地精选了众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美感的文物,既有东晋士族所欣赏的鸡首壶,也有充满盛唐气象的鲁山花瓷;既有借鉴外来文化、浑厚大气的唐代巩义窑黑釉凤首执壶,也有宋代皇室贵族、文人士大夫乃至禅僧释子喜爱的各色建窑兔毫盏;既有自然洒脱、行云流水般的宋代耀州窑酱斑装饰,也有金代北方草原文明影响下的粗犷率性的剔花瓷器等,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在技术和艺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为嘉惠学林,深圳博物馆特别编辑出版了此次参展的吉州窑和历代黑釉瓷器文物图录。会议期间,来自北京收藏界、南京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学者、收藏家还带来了许多从城市遗址采集的黑釉标本。特别是北京收藏家带来的定州地区采集的诸多重要的定窑黑釉标本,印证了《格古要论》中所记“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俱出定州”的说法。这些定窑黑定标本中有一组器底墨书“方丈”“堂头”“茶口”等的茶盏残片,为研究定窑黑瓷与北宋禅院茶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成为本次黑釉展览和学术会议的一大亮点。

研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6

关键词:陶瓷;陶瓷史;工艺美术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65-01

陶瓷,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一种最为大众熟悉的日常用器。因此,很少有人在意“陶”和“瓷”的区别。其实,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严格的区别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先有陶后又瓷的,我们所说的 “瓷器”实际上是由“陶器”衍变而来得。下面我就自己对陶瓷工艺粗浅的认识,极其简略的介绍一下中国陶瓷工艺美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制陶技术有着辉煌而独特的成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众多的新时期时代遗址中,曾经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其中一些已经不仅仅是生活用品那么简单,而是具有了显明的艺术倾向和审美意识。如当时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器。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拉坯,并且结构简单的横穴窑与竖穴窑逐步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从而对窑的温度、气氛的控制较前代更加稳定和成熟。据资料记载,当时最高的烧成温度已经到达了1100℃,已接近“陶”与“瓷”的临界温度。自殷商时代早期,即以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到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中国最早的陶瓷是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随着中国原始艺术的第一繁荣时期的结束,迎来了新石器时代工艺彩陶的第二繁荣期的来临。

仰韶文化彩陶最早出现在河南省淹仰韶村发现。其中有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西安东郊半坡村,分布地区集中在关中平原。彩陶以黑色与红色为主。装饰图案有人面纹、鱼纹、鹿纹、蛙纹等。而中晚期的鱼纹从静态转为动态,不再注重形态,通过对口,眼腮尾鳍的描绘来表现鱼的动态。半坡型彩陶钟情于几何纹样的造型。说明了我们祖先的抽象造型能力。庙底沟型彩陶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主要分布在陕西中地区。庙底沟型彩陶整体造型的线条极为流畅。装饰图案多采用圆弧线,直线和点。构成雅致流美的神韵。马家窑型彩陶是庙底沟的延续和发展。首次发现于甘薯马家窑。马家窑型彩陶整体风格是豪迈、大气,有着极强的动势。图案中,大量出现平行线,平等圆弧线,同心圆,在漩涡式的滚动中所有出现在圆点,恰恰又产生出静态美。

到了夏、商、西周时期,陶瓷制作工艺大大提高,而且窖场规模也不断扩大。由于商饮酒之风盛行,所以陶质酒器很多如:觚、尊、壶、爵等。到了西周,陶质的酒器明显减少。装饰手法上更注重部位的选择比例的权衡虚实,繁简的搭配在这个时期已经体现出来。这个时期随着三层花,理性色彩的增强以及窃曲纹,波纹,重环纹,瓦纹等的出现更好的体现了夏商西周时期工艺的提高。

秦汉时期是中国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秦汉工艺美术是以强盛的大帝国为背景的大一统美术。以儒教思想为背景的礼教美术和以人生享乐为背景的神仙美术。其中,东汉时期创造出了烧制青瓷的成熟技术。当时,浙江上虞一带的工匠已经可以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胎土细致,瓷胎已烧结,胎釉结合紧密,由于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因此釉色纯正、透明而富有光泽。汉朝的陶瓷工艺有较高成就的有:釉陶,青瓷,彩绘陶,陶塑等。尤其是,东汉晚期浙江越窑出产的青瓷,被称为是中国陶瓷制造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陶瓷业的真正成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更大程度的提高,浙江越窑烧造出的青瓷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于此同时,江苏宜兴,浙江温州、金华以及川、鄂、湘、赣等地的青瓷烧造,也都各具特色。两晋时期金华刂菀ぴ诖种蚀商ド鲜紫仁褂昧嘶妆土。东晋浙江德清窑出产的黑釉瓷器光亮如漆。当时,在南方青瓷器中甚至还出现了褐色点彩以及釉下彩绘的新工艺。北朝后期,在北方首次出现了白釉瓷器。这一阶段除了龙窑的改进,北方地区还出现了许多馒头窑烧制的瓷器,诞生了很多新型的窑具,例如高大粗壮的各式垫具、坯件叠烧时用的各种间隔具,还有精微的泥点托珠、盂形垫具等等。总之,这一时期青瓷制造业的发展到达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也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工艺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其中,青瓷以越窑出产的为优,白瓷以邢窑出产的最佳。这一时期,“匣钵”作为重要窑具的普及和发展,使得瓷器制作工艺与外观造型设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变薄,底足也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由于不受窑内的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也趋向轻巧精美。

两宋时期,由于城市化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逐渐壮大,使得市民生活的需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因此,宋代的工艺美术也呈现出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新气象。这一时期主要介绍的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均、定。

1.汝窑,宋五大名窑之一,窑址今河南宝丰清凉寺内。由于,临汝在宋代隶属汝州,因此得名汝窑。汝窑以烧造“天青色”青釉瓷器为主,天青色在色彩上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既有蓝色之冷又有绿色之温。汝窑瓷器的朴素、高雅也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沉淀于安逸享受的现实反应。体现了平淡、籍之美。汝窑由于烧造时间极短,仅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间,因此存世量极为稀少,尤为珍贵。

2.官窑,宋五大名窑之一,胎有灰、黑和米黄数种,纹片大、小均有,釉色有粉青、米黄、深米黄等。北宋官窑窑址未明,南宋修内司官窑及郊坛下官窑窑址在杭州凤凰和乌龟山。

3.哥窑,宋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哥窑釉色主要有粉青,灰青,米黄之分,以灰青为主,釉面布满龟裂的裂片,有开片。弊病成为了一种纹理,好像冰裂变化万千形成自然雅致的天趣。

4.钧窑,宋五大名窑之一,窑址位于河南禹县,古属钧州,故名钧窑。钧窑的釉色主要有天青、月白、灰蓝、海棠红、玫瑰紫等色,而其独特之处在于使用窑变色釉,使得烧出的瓷器釉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瑰丽多姿可谓极富装饰意味。

5.定窑,是五大名窑之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址今河北曲阳。宋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可见,定窑瓷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产量也较大。定窑釉层薄而滑腻滋润。釉色白中微微泛黄,好似古代妇女薄施粉黛。给人以安静、柔润,恬美的美感。定窑和其他四大名窑相比,其独特之处还在与它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定窑瓷器器身纹样的装饰手法主要可分为划花、刻花以及印花,常用的题材有莲瓣、牡丹、缠枝花卉、禽鸟、云龙、麒麟、狮子等等。装饰图案生动自然,清新典雅纹饰简介而富于变化。

总体来说,两宋时期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有两大特征,一是南北瓷都在发展;二是官窑,民窑都在发展而元瓷的发展则集中在江西景德镇的发展上。其主要工艺是青花,釉里红,中国书画艺术与中国陶瓷工艺得以充分完美的结合。这是景德镇瓷工艺的重大贡献。而且元代还烧制高温卵白釉、红釉、蓝釉。

元代是整个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此时,源自宋代的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弟窑)、德化窑等名窑相继发展。其中,景德镇窑开始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使得二氧化铝的含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烧成温度由此也得以提高,烧出了颇具气势的大型器物。元代还烧制成功了卵白色的“枢府”釉。景德镇在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二次烧成的高温釉下彩技术,使得青花和釉里红瓷器成为中国陶瓷制造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7

关键词:宋代陶瓷;牡丹纹;文化渊源;吉祥寓意;情感象征

1 引言

宋代在瓷器发展史上是名窑遍立、百花齐放的时代,其中哥窑、汝窑、官窑、龙泉窑、耀州窑以及景德镇窑烧造的青瓷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瓷器品种。此时牡丹纹饰不仅在青瓷上有所呈现而且在宋代的各个窑口几乎都可以找到其身影。而在中国传统陶瓷纹饰中,牡丹纹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它以多样化的构图形式和造型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并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长久以来,人们都把牡丹作为美好、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因而牡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喜爱。以牡丹纹为装饰的陶瓷,从唐宋时期开始流行一直沿用至今,在中国传统陶瓷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2 牡丹纹饰的文化符号渊源

牡丹纹样作为宋代陶瓷上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其装饰技法多种多样,形式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也是历代人们所喜爱的传统图案。牡丹以其富丽饱满的形态和艳丽夺目的色彩,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当陶瓷器表上出现各种有意识描绘的各种纹样图案并赋予特定涵义时,人的观念和心灵便已被熔铸其中,这就不仅是一种器物,而且是一种文化符号了。”[1]因此,在牡丹纹饰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体现着人们将现实符号转变为艺术符号的努力,也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要了解瓷器上牡丹纹饰的文化渊源,就不得不从牡丹花本身的的文化渊流开始了解。牡丹作为我国的特产名花,花姿美、花品多、形态富贵、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牡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伴随着牡丹观赏规模的发展而形成的。牡丹作为观赏栽培植物,约始于南北朝时代,流行于隋、唐、宋代。牡丹因其色、香、姿、韵俱佳,而且长期以来牡丹被宫廷引种,地位崇高象征着富贵,因此我国人民一直把牡丹作为美好、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唐代诗人李正封形容牡丹为:“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因此,牡丹后来有了“国色天香”之称。白居易在《牡丹芳》中曾咏叹道:“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可见唐代人对牡丹的热爱,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至宋代牡丹研究有了长足进步,出现了一批牡丹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和《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2]宋代洛阳牡丹名满天下而且品种繁多,记载达数百种之多。据说仅山东菏泽就有三百多种牡丹,牡丹在春季开花,花香浓郁,且有白、黄、红、绿等多种颜色,雍容华贵,不同凡响。

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400余首。其中,以唐、宋为最多,共130多人,270余首。李白、王维、苏轼、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欧阳修等一些著名的诗人都无一例外的歌咏过牡丹花。“牡丹题材也同样是历代画家着力描绘的对象,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牡丹都在千姿百态中尽显其雍容华贵的气质。附着于牡丹的文化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涉及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药学、植物学、民俗学等各类文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符号系统。”[3]

在唐、宋、元、明、清的工艺美术及近代民间美术中,牡丹始终是常见的装饰题材,牡丹花作为装饰纹样,能适应各种工艺装饰的需要。牡丹装饰题材最早见之于北魏,至隋唐时期,开始用于铜镜、陶瓷、染织纹饰及石窟的装饰,形态各异、富贵大气,符合当时的太平盛世的状况,因此牡丹成为当时工艺品重要的装饰题材。至宋代人们更加重视牡丹花的内涵以及其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品格。由于宋代陶瓷名窑遍布全国,刻、划、画、剔、填等各种装饰手法推陈出新,牡丹纹样形态和格调也非常多样。宋代除了青瓷窑系,磁州窑、定窑等瓷器上的装饰形式也广泛采用牡丹纹装饰。如耀州窑刻花牡丹纹碗,碗心刻以两枝牡丹花,枝叶舒展,花朵盛开,尤如牡丹池中盛开的牡丹花交织在一起,施以青釉极具韵味。另外,如磁州窑缠枝牡丹纹瓶,瓶身剔划出缠枝牡丹图案,逼真写实的牡丹花叶,形象洒脱自由,整体呈现出质朴的民间风格特点。此外由于宋代花鸟画的兴起,促进了欣赏性工艺如缂丝、刺绣等的发展,在这种工艺品上花卉的形象更趋逼真。由于元代蒙古族统治者喜好豪放、粗犷的艺术风格,因而牡丹大而美的特点极受当时贵族统治者的喜爱,使得牡丹纹饰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陶瓷牡丹纹饰的装饰技法更为丰富,特别是随着社会需求量的日益增多,装饰领域的扩大以及制瓷技艺的提高,牡丹纹饰逐渐成为陶瓷上常见的装饰题材。

牡丹纹作为陶瓷上常见的装饰纹饰之一,从南北朝开始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其色彩艳丽、雍容华贵,更因为其所独有的吉祥寓意和情感象征,才使牡丹纹饰具有长盛不衰的艺术生命魅力。

3 宋代陶瓷牡丹纹饰的吉祥寓意与情感象征

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喜欢借物暗示、于物寓情,常用象征、隐喻、谐音等艺术手法来寓意吉祥,含蓄而间接地表达出人们的美好意愿。吉祥观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情感象征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文化。 “《易・系辞下》中记载:“吉事有祥”,即吉利的事情必有祥兆。“吉祥”一词便成为福禄寿喜、诸事顺遂的祝吉之语。”[3]中国传统吉祥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体现,展示了中国人民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其价值意义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的魅力,而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祈求富足幸福、生存繁衍的生活态度。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花卉植物在平民百姓心目中,常是理想生活的寄托,具有强烈的功利现实意义,寓意单纯而质朴。它们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隐喻的角色,而且渐渐走进文学、雕刻、建筑、绘画等各种艺术领域,将艺术的表现技艺和情感象征的意味融入到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如牡丹象征美丽、高贵、繁荣昌盛;灵芝象征着健康长寿;莲花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品质等等。在历代吉祥图案中都有以牡丹为中心与其它吉祥物搭配形成具有吉祥寓意的组合形式。如牡丹与芙蓉相配构成“荣华富贵”;牡丹与海棠相配构成“门庭光耀”;牡丹与桃相配构成“富贵长春”;牡丹与水仙相配构成“神仙富贵”;牡丹与寿石相配构成“富贵长寿”; 与玉兰花相配构成“玉堂富贵”;牡丹与荷花、相配构成“四季富贵”;与公鸡相配构成“功名富贵”;与白头翁鸟相配构成“富贵白头”;与花瓶相配构成“富贵平安”等等。”[4]牡丹以其绚丽大方,花姿端庄,成为吉祥艺术的标志和人们传达情感的一种载体,它蕴含了许多超越审美意义的情感象征性。如宋代青瓷牡丹纹出现了与各种动物纹、花卉植物纹进行组合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富贵、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牡丹与婴戏纹的组合,表现了多子多孙、民族长盛不衰的寓意。牡丹纹饰自唐宋以来的兴盛以及所赋有的吉祥寓意和情感象征,是宋代牡丹纹装饰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两宋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同时更注重生活、注重艺术,给艺术发展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宋代设立了画院,提倡工笔花鸟画,对宋代陶瓷牡丹纹的装饰风格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宋代的牡丹图案因受宫廷写生花鸟画风格的影响,形成了以自然形态为基础,以精心剪裁而达到装饰化的新风格。虽然也有“折枝花”、“缠枝花”等纹样,却充满了人文特色和自然情调,构图形式活泼清新。宋代陶瓷牡丹纹饰更多的是受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文人画的影响,表现在宋瓷纹饰上,线条往往简约洒脱,表现出活泼生动的画面效果,表达了一种生动旷达、简洁质朴的感觉,具有浓郁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如宋代越窑写意刻花牡丹盒,刻划线条概括、简洁,画面形式清新脱俗,是意境与情趣的完美结合,是欣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牡丹纹饰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的语言载体,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美学形式。宋代陶瓷上的牡丹纹饰具有浓郁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更多的是寓意着富贵繁荣,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参考文献

[1] 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3:185.

[2] 魏巍.中国牡丹文化的综合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9,5:10.

[3] 陈勤建,伊笑非.点击中国吉祥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2006,12.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8

关键词:唐代宋代设计艺术;家具;农具;陶瓷;建筑;金属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067-02

一、家具

唐代是由低型家具向高型家具逐步过渡的发展时期。隋唐、五代人们由席地而坐向着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过渡。

隋唐时期的家具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出现了椅子,椅子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提升了人的身体重心,改变了盘、跪、箕等传统习惯性的坐姿,较之于胡床、墩、等坐具,加强了坐姿的稳定性;绳床近乎胡床的绳状坐面,但又不似胡床的折叠特征,有椅子的造型,但背部和坐面为绳索,而且多有扶手,是唐代伴侣社会的常见之物;胡床作为一种坐具,也称作“马扎”,由于携带轻巧,实用方便,进入中原之后,造型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被一直保留了下来;凳和杌床榻前面的踏登,与几有相似之处,后成了凳。

宋代家具的设计在中国艺术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就是家具设计的式框架结构和造型惊讶的高型化已经完全定型。五代至两宋时期的家具大体保留着唐代遗风,只是高型家具较前更加普及了,高足家具颇也为流行,如桌、案、床、榻、椅、凳等。

桌类桌有方桌、长方桌、折叠桌等,其中折叠桌利用胡床原理,可任意折叠,便于携带;椅子是宋代以后的主要坐器,除高背椅之外,还有交椅,交椅按有无扶手分为两类;床类除了常见的木质床榻之外,还有一种竹床,在南方一带流行。而北方劣等的是土床,土床变称土炕,现面可以烧火取暖,在严冬可以御寒,暑天又散热较快,并且造价低廉。

二、农具

唐代农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江东犁,江东犁也称曲辕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家具成熟的标志;灌溉方面,唐代广泛推广的是马钧的“龙骨水车”,还出现了大型提水灌溉的工具水转筒车。唐宋以来农田灌溉、排水及运河供水中,龙骨水车是使用最普遍的提水机械。

宋代钢铁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农具制造水平明显提高。出现了犁刀、麦钐、铁搭、长K等家具样式,这是钢铁锻造技术提高的体现,也是对原有农具的改进和发展。

三、陶瓷

瓷器的大发展时期是在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唐代的瓷器大体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即南方的瓷器以生产青瓷为主,而北方有较多的瓷窑生产白瓷。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南方的越窑与北方的邢窑。越窑是生产青釉瓷的主要地区,其中以浙江余姚的越窑为中心。邢窑以生产白瓷为主,唐代邢窑的白瓷胎质,釉色洁白无暇、细腻光滑,改变了北朝白瓷泛青黄的釉斑现象。唐代还烧制出了釉下彩的瓷器,唐三彩是一种特殊的多色釉陶器,以高岭土、黏土为胎质,可以模制也可以塑形,经高温烧制后中,再上釉彩重新入窑烧成。青花瓷在唐代首次完整出现,它以白瓷为基础利用釉下彩的技术 ,在白胎上绘制纹饰,上釉后在1200度高温中烧成。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由于宋代手工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需求,宋代的陶瓷生产进入我国的鼎盛时期。宋代瓷器品种在唐代基础上已经发展到具有青瓷、白瓷、青白瓷、黑瓷四大系列产品。

官窑、汝窑、定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敌。官窑是官方开办的供奉皇室生活需要的窑场,官窑产品主要以青瓷为主,其釉面有冰裂纹,成为天然的装饰效果。汝窑为青瓷体系,代表着宋代制瓷的最高水平 ,为官窑的产地之一。汝窑的产品有特殊的制瓷方法和效果,汝窑胎质呈灰色,釉色较厚,素面无过多的装饰 ,釉面有冰裂纹。定窑受晚唐时期邢窑的影响,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装瓷器。耀州窑在唐代主要烧制白、黑釉瓷以及对关中及西北地区的生活用瓷。龙泉窑在浙江龙泉,以烧制仿古器皿而著称。龙泉窑使用石灰碱釉,使粉青釉色和梅子青釉色的技术得以提高。弟窑青釉的特点为是色泽清雅,无碎纹片,有美玉之称。

四、建筑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唐代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唐代的砖石建筑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宋代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宋代的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发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完全呈现出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宋代砖石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桥梁。浙江杭州灵隐寺塔、河南开封繁塔及河北赵县的永通桥等均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

五、金属产品设计

唐代金银器皿,从整体上来说,属于高档的生活用品;由于其材料昂贵,工艺的精湛,足可以用做工艺礼品。金银器的功能是以实用为主,造型和结构体现出合理的功能性。在造型风格来看,唐代早期的金银器皿受波斯珊王朝的风格影响较大,器形种类较小,器皿品沿主要是圆形、八角形和多角形,器壁较厚。

宋代金银器皿的造型设计讲究实用性。与唐代金银器相比,其形体更加小巧,器壁更加匀薄。设计风格与唐代明显不同,花式造型虽有唐宋器皿的共同特征,但宋代的银器造型的花样更多,变化更大。在成型工艺和装饰工艺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大量运用浮雕、高浮雕和镂刻等装饰手法。宋代金银器皿的设计,具有与唐代金银器皿不同的时代特色。同样是金银材料制成的器皿,唐代的造型丰满,纹饰花团锦簇,格调富丽堂皇;而宋代的则显得造型小巧,纹饰自然生动,格调清新典雅。

六、结语

唐代和宋代的艺术设计虽然有诸多的不同,但都有属于自己朝代的特色。无论是唐代还是宋代,设计艺术发展的总方向是向前的。艺术设计的发展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唐宋两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9

摘要:现代家居装饰陶艺属于现代简约风格,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使更多的人们接受它,喜欢它。本文通过多角度的对比论述,通过传统陶瓷与现代陶艺中的简约风格进行比较,来论述现代家居装饰陶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的应用。本文从现代家居装饰陶艺与人们审美需求的密切联系,对现代家居装饰陶艺做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简约;现代家居装饰;传统陶瓷;现代陶艺

引言

现代家居设计风格多样,包括田园乡村风格、装饰简约风格、古典怀旧风格、欧式风格等等。在近几年人们更加偏重简约的家居装饰风格。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压力增大,在一天的奔忙劳碌之后,渴望有一个放松的环境。家,便比以往更有了亲和力和归宿感。在这种心态下,人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简约的风格和明朗的色调来调节紧张了一天的神经。现代陶艺跟随这样的流行趋势,汲取简约的因素运用到现代家居设计中,给现代都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1.现代简约风格

简约主义的精神主要源自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迈斯.范的名言:“少即是多”,可以说是简约主义的中心思想。此风格的特色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空间的架构由精准的比例及细部来显现。虽然色彩及材料都很单一,但色彩的形成非常费工,而使用的材料质感很高,也很昂贵。因此,简约的空间通常非常含蓄,但质感很高。

简约主义是由三个主要势力所形成,第一,是几位杰出的室内设计师,在80年代中期违背当时的复古风潮,大胆的将简约空间呈现给大众;第二,是艺术界中所发展的极简美学,同时,90年代初期一些艺廊业者寻求新的呈现艺术品的方式;第三,是一群当今知名的服饰设计师的设计方向与前两者吻合。

如果把简约主义当成一种设计风格,那它的流行时限是可预期的。然而简约主义所代表的思维似乎是包涵一些永恒的价值观。如对材料的尊重,细部的精准及简化繁杂的设计元素等。它的唯美不只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延伸,同时,也涵盖了东方的美学,所以此风格的包容度很高,也是基于这些因素,简约主义的影响力将会延续一段时期。

2.传统陶瓷中的简约风格

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是独特的,中国人很早就用陶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然而历代以来,要数宋代的陶瓷更具有简约美。其中宋代厚釉陶瓷造型,大多都是形体比较单纯的,没有更多的起伏转折变化的造型。把造型的表现余地留给釉的装饰,从而更加突出了厚釉的特征。宋代厚釉陶瓷造型的基调是敦厚、简洁、浑然一体,造型和釉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厚釉装饰不等于把整个造型全部覆盖了,而是有隐有现,有藏有露,有深有浅,有虚有实,在单纯中求丰富,在含蓄中求个性。

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概括的说一下宋代陶瓷的简约美。(一)官窑:主要有碗、盘、瓶、洗等,瓷器造型端庄,线条优美,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愈显高洁古雅;(二)哥窑:主要以瓶、炉、洗、碗、罐等为主。瓷器里外面均施有釉层,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柔和流畅;(三)汝窑:主要有碗、盘、洗 、瓶、尊等日用品。瓷器胎质细腻,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大方,通体施釉,釉色天青,晶莹似玉,并开有细小纹片;(四)定窑:主要烧制白瓷,瓷器质地洁白细腻,造型规整纤巧。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而闻名,工整素雅的印花定窑瓷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五)钧窑:主要以尊、炉、瓶、洗、花盆、盆托等陈设用瓷居多。钧窑瓷器属北方青瓷系统,胎质细腻坚实,造型端庄古朴。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了窑变色釉,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

3.现代家居装饰陶艺作品中的简约风格

每个国家都呈现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美国的陶艺作品体现这个民族轻松活泼、色彩斑斓的特性,喜爱表现社会生活中的人和故事,直接而且生动。日本的陶瓷艺术是在汲取传统营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品追求工艺的完美、精致,及风格的典雅、新奇。

现代家居装饰陶艺是一种现代艺术的创新观念,它具备了设计者的思想、情感、手法、灵感,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的渴望,体现的是一种现代简约的精神。它主张自由创造、个性发挥、即使有些作品仍然保留着容器的形态,突破原有的技术规范,向着随意自由、更富想象力、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现代家居装饰陶艺属于设计者个体面对生活的艺术再创作。

如今现代时尚家装走在家居装修中的前端,与其相匹配的装饰品自然成为家居装饰里的抢手货,这种现代风格的现代家居装饰陶艺当然也不例外。从整体上看,这些陶艺作品摈弃了复杂的图案、典雅的色彩和传统造型,要么从头至尾、从里到外走起净色路线,要么确定主体色彩于其上添加一些简单抽象的图案,造型也不一而论,多采用抽象和个性化,具有无限的想像空间。用它们来装饰简约式、时尚式的家庭,能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家居产品的设计创意和美食一样,都是无国界的。然而在家居装饰陶艺领域中,独特怪异是一种风格,简单实用也是一种设计理念,而这些或稀奇古怪或实实在在的艺术作品在设计师脑子中转化成为现实中的产品,让人们惊讶于他们的非凡构思。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艺术、居室环境文化氛围、装饰风格及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对现代室内陈设,包括陶艺品的热求趋势。因此将独具魅力的陶瓷文化与现代楼盘文化和居室文化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从厨卫到客厅、书屋、卧室风格一致,相互配套的现代居室文化用瓷,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发空间. 有人说,如果将整个居室的室内设计比喻成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的话,那么家居饰品就是这电影中时时出现在关键时刻的电影配乐,或者说插曲。电影插曲总在最打动人心的时刻出现,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家居饰品也同样如此。用这样独具特色富有现代简约风格的家居装饰陶艺来点染居室的风格,烘托个性格调,平衡色彩图案,是再明智不过的选择了。由此可见简约的现代家居装饰陶艺将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家居装饰陶艺在家庭装饰的选择中体现了人们对文化修养的提炼,而它本身的自然朴实的语言,超脱灵性的个性,简约大方的形体,吸引着人们对的它的热爱。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著,《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

[2] 黄励主编 ,《包装与设计术》, 2002年2期

[3] 贾方舟《中国当代艺术格局中的现代陶艺》,2001年22期

[4] 彭吉象主编 ,《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新版

[5] 陶瓷科学与艺术编辑部编 ,《陶瓷科学与艺术》,2004年6期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10

关键词:北宋;徽宗;官窑;官瓷

我国享有“世界瓷国”之美称。在琳琅眩目的中国瓷器中,“北宋官窑青瓷”出类拔萃,精美绝伦,古气盎然,朴人眉于,被视为瑰宝。官瓷是官办瓷窑制器,专供皇家使用,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代的宫廷御瓷,,权臣贵胄也只能望瓷兴叹,可见而不可及。因而高贵、难得便成为人们对北宋官瓷的第一印象。徽宗皇帝在艺术上造诣颇深,在他们的指挥下,官瓷的工艺大师承汝窑之精华,将登峰造极的汝瓷制作技术和高洁完美的艺术风格冶之一炉,使官瓷脱颖而出,跻身五大名窑之首。

北宋官瓷造型古朴庄重,釉色润美如玉,纹片粼粼如波,清籁幽韵,趣致拔俗,令人畅心悦目,爱不释手。其特点可称“四绝”:一曰造型古朴,多仿商、周、乍看无惊人之处,细看有勃勃生机。二曰釉色润美,无图案,少纹饰,疏淡典雅。三曰釉面纹片因受热差异形成,耀青流翠的釉面上有冰裂似纹片。纹色多微黄称“金丝”,有暗红称“鳝血”者为上品。四曰紫口铁足,器口釉薄处微露胎色而泛紫,胎足无釉处呈铁红或铁褐色,为行家津津乐道。北宋官瓷历时短暂,技术高难,产量极少。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品已成国宝。世界著名博物馆、收藏家对此梦寐以求。由于北宋官瓷的显赫声誉,我国历代都有仿制,但罕风见杰作。1981年开封北宋官瓷研究所接受国家恢复北宋官窑研究项目,历经三载,仿制成功。著名古陶瓷专家傅振伦、邓白、冯先铭、李国桢、汪庆正等认为,“仿制品釉色如玉,风格逼真,可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收藏的宋官窑传世品媲美。”

一、北宋官瓷的历史价值

北宋官窑自政和间(1110年左右)在京师开封设置,至靖康之难后(1125年)开封沦陷,其窑口存世的烧造时间,算起来前后也不过短短的十余年间,其创造历史的夺目光华以及光耀中天的岁月,实可谓灿如烟花和流星,璀璨地划过夜空便转瞬即逝,随着北宋的灭亡而迅捷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回眸历史总会有一种感叹,尤其是北宋官瓷这段历史的时候,更会感到一种惆怅和遗憾,因为宋代五大名窑中的钧窑、汝窑、哥窑、定窑,分别都找到了当初生产的窑址或窑群,还出土了大量瓷片,而唯独北宋官瓷迄今为止,没有发现生产它的窑址,甚至碎片也没有找到。所以就有人推断“汝瓷就是北宋官瓷”或者“北宋官瓷根本就不存在”。尽管北宋的东京城已经被黄河水淹没于地下;尽管现在的开封已经是“城摞城”;尽管北宋官瓷是唯一不在市场上流通只供御用的瓷器,但是我坚信北宋官瓷遗址就埋在开封城下,古城开封是北宋官瓷的故乡。

北宋官瓷创建于我国北宋宣和年间,乃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引入汝瓷制作精华,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唯一一个将窑址建在宫廷烧制的瓷器,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宋顾文荐《负暄杂录》关于“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记载,所记述的就是这一光灿史册的陶瓷事件。从这一意义上而论,创建于帝王之手的北宋官瓷,在我国琳琅满目的瓷器世界中,可谓独具禀赋,充盈着皇室贵族非凡的艺术神韵和光彩,其稀有的作品,绝对称得上大师巨匠精湛技艺和徽宗杰出的艺术才华双剑合璧的典范。后世赞叹北宋官瓷乃王者之瓷,国之神器,自是在情理之中。也确实,北宋官瓷的问世,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瓷业盛事,为中国官府(国有)手工业开创了一个陶瓷官窑制度,成为后世陶瓷官窑制度的典范和滥觞,有着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徽宗举国家之力,荟萃大批瓷艺大师,并匠心独运,躬亲在总结和完善汝窑等名窑制瓷技法之上,纯粹以达到烧制精美陶瓷艺术品为根本目的的艺术实践和追求,实将我国青瓷制作艺术推向了一个令人望尘莫及巅峰。而在这样皇权国力无上优越的条件和创作环境的担保下,大师巨匠云集的北宋官瓷窑口,也自是有着惊世的作为,其制作之精美,品质之优异,作品所洋溢的雍容华贵的皇家气韵,无与伦比,堪为天下之冠。

二、北宋官瓷的美学价值

北宋官瓷是历史上唯一没在市场上流通的瓷器,其出身皇家,宫廷独有,只专供皇家御用。或许也正是因为高贵、难得,也便成为人们对北宋官瓷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北宋官瓷艺术上尽善尽美的追求,也创造了一代美学,其在釉色平淡含蓄,温润素雅之中表现着内心的意蕴。其既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又无艳美的涂绘以媚人,唯以简单洗练的造型之美,以及釉色纹片开裂之俏所幻放出迷人的艺术魅力,来追求其至高的艺术境界。从美学角度言,北宋官瓷的艺术格调绝对是高雅、平淡、悠远而又高贵的,特别适合文人与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这当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北宋登峰造极发展的结果。完全可以想见,那细密的冰片,隐约间闪烁着钻石的光芒,仿佛是宋代艺人无意间用冰镐震开的冰花,穿过悠悠时空来到了我们面前,美妙、温润而细腻。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使得北宋官瓷艺术上的审美观与北宋文人机智静穆的神往终于不谋而合,且照亮了我们亲近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之心。正是在这种美学思考的担保下,北宋官瓷舍弃了一切雕饰色彩,全靠瓷器本身素雅、含蓄的独特造型,以及釉质、釉色和奇妙的纹片美感让人折服。说实在的,釉质如冰似玉、琥珀盈盈,油润闪现的北宋官瓷,与其它瓷器实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凝聚在瓷器作品上的文化艺术,更是空前绝后和辉煌的,令人为之倾倒。

三、北宋官瓷是文明与文化的融合

宋瓷是最精美艺术与精确工艺完美的结合。宋官瓷则是神韵文明与大众文化巧妙的融合与统一。因为各地名窑瓷器大量地生产,不仅供皇家贵族使用,还为官员学者们、及市民阶级所珍爱、使用,所以让所有见着的人都赞叹不已。宋瓷许多的工艺都已失传,宋瓷许多的工艺水平即使现代都难达到。宋朝的瓷器是如此的精美,可以说宋朝遗留下的官办瓷器几乎都价值连城。自宋代以后,历代文人墨客及古玩爱好者对宋代官窑津津乐道,撰文著书者众多,但历史上能够亲眼目睹并真正鉴赏宋代官窑真面目的人少之又少。有关宋代官窑的论述变地扑朔迷离,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便给人们留下了发挥自由想像的空间。对宋官窑的研究也就成了中国古陶瓷学述研究中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 提及宋代,官窑瓷业最为进步,在质料、颜色、装饰做工等方面均有神奇的造诣,在我国瓷业史上可谓登封造极。千百年以来人们均以宋瓷为楷模,虽然元、明、清各代帝王的极力模仿,还未能有超越宋官窑之佳品的,其精妙程度可想而知。

北宋官窑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亲设的窑口,开一代先河,为中国官府(国有)企业留下了一个典范的陶瓷官窑制度,且成为后世官窑制度的滥觞;此外,其在全面提升和发展中国青瓷烧制技术、制作工艺及审美品位等方面,北宋官窑更有着独具魅力的艺术创造和贡献,北宋官窑冠绝天下的艺术创作和成就,对后世中国陶瓷特别是南宋官瓷包括龙泉青瓷等窑口和窑系,都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北宋官瓷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青瓷历史上一座无与伦比的至尊巅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