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选择;设计
一、根据学校的运动场地、设施、器材条件等情况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由于办学条件的不同,学校之间的运动场地、设施、器材条件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运动场地、设施、器材条件比较先进,有的学校则还比较落后。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有的学校田径场已铺上塑胶跑道或人工草坪,可利用其平整干净、线条清晰、色彩鲜艳、可跑可跳、可坐可卧、可撑可爬的特点设计出多种教学内容。如果体操器械比较齐全,可利用各器械的性能设计一些对其他运动项目教学有帮助的辅练习内容,像利用单、双杠设计出手握单杠或支撑在双杠上做跳远的腾空步(弓步)练习、背越式跳高摆动腿下放的辅练习等内容;利用跳箱设计出俯卧在跳箱上展髋翻腿的俯卧式跳高或仰卧在跳箱上做背弓挺髋收腹收腿的背越式跳高的练习内容等;利用体操垫设计出多种滚、翻、爬、跳等的内容;如果是可折叠的小垫子,还可根据其小巧轻便的特点设计出多种利用其堆摆,拼搭成各种图案的游戏内容供教学使用。如果学校的运动场地、设施、器材条件还比较落后、简陋,可自制一些如水泥乒乓台、简易排球架、简易羽毛球架等设施、器材用于设计教学内容,供教学使用。
另外,还可以将校园内的道路、空地、走廊、台阶、树、墙壁等都利用起来,设计成有关的教学内容供教学使用。笔者就曾利用学校的墙壁设计过多种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均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
二、根据学校传统、特色项目的特点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由于各种办学的特色不同,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有着各自的传统和特色。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也可以结合这些特点进行。如有的学校传统项目是田径,则可多选择或设计一些田径运动中的有关项目技术动作作为教学内容;有的学校特色项目是某种球类运动,就可多将该球类项目中的有关技术动作选择或设计成教学内容;有的学校开展健美操、体育舞蹈的历史比较悠久,就可多将健美操、体育舞蹈中的有关技术动作设计成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可引进或选择一些受到青少年学生好奇或喜爱的新兴体育项目或民族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如软式排球、滚铁环、踢毽子、跳皮筋、扭秧歌等。凡是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身心的发展有帮助的时尚或区域性民族运动项目或身体练习的内容均可选择和设计成有关的教学内容供教学使用。
三、结合教师的个人专长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的个人专长是教师本人长期从事某项体育运动后才获得的,对学习掌握某项运动的技术动作有独特的方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教师的个人专长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对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也能起到十分积极的帮助作用,如有的教师长期从事田径运动,对田径运动中的有关技术动作和练习方法知晓甚深,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完全可以运用自已丰富的田径运动知识、技术及实践经验进行;有的教师多年从事篮球运动,对篮球运动知识、技能的学习有着独到之处,就可以结合自己丰富的篮球运动实践经验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的教师武术功底深厚,就可以结合自已丰富的武术运动实践经验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等。总之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将自已的运动专长充分挖掘、运用起来,这对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在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除了充分选用《体育与健康》实验科教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一些适合教学对象学习使用的现成内容外,根据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将一些竞技性强的运动项目改造、整合、设计成技术要求一般、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性别、生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分层次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再结合学校传统、特色项目的特点和教师本身的专长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就会非常丰富多彩,体育教师就可在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做到有的放矢,进而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1实施型城市设计要点
1.1城市设计具体种类
针对城市设计种类而言,主要可以将其分为控制引导型和工程实施型两种。其中,控制引导型的城市设计主要指还未经过确定的实施主体与内容,具体结合城市当中的空间区域或是特定的空间系统,在利用政策、准则以及标准等形式进行城市设计,并对设计活动进行控制与引导。而工程实施型的城市设计则主要指已经明确实施主体与内容,针对城市当中具体的空间范围或是空间系统,提出对于空间形态、景观塑造以及具体的空间布置等措施[1]。结合以上所述城市设计不同类型,控制引导型城市在设计时更加注重设计的研究,将确立目标、设计构架,明确城市中的具体格局及组织,确定城市中系统之间构建的联系,运用特色所遵循的准则。相反工程实施型城市的设计却更加注重设计中微观尺度的设计,其中不仅涵盖了较为基础的研究、结构及系统的建立,同时也需要将设计要求等与实际工程施工进行结合。以上便是城市设计中的不同种类,同时这也是进行城市设计落实的基础。
1.2城市设计和法定规划联系
针对城市设计的整体而言,我国在城市规划的法定体系中主要是横向分层综合性规划,然而进行城市设计主要是纵向系统参与其中。城市规划体系中重点是对城市设计手段及过程进行规划[2]。部分城市中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的同时,通常会采取总体城市设计的方式进行分析,当然也存在部分城市拥有确定的城市设计控制规划。然而不管具体的操作如何,其中确定的一点是,横向综合性的法定规划具有较为明确的区域范围与阶段的划分,而纵向系统性城市设计缺乏明确的层次与阶段划分,主要体现一以贯之的特征。
2实施型城市设计有效途径的几点思考
2.1组织形式方面———改变单兵作战的形式,全面转变为团队作战
一方面,针对实施型城市设计的具体项目组织而言,传统形式下主要将其委托于一机构或是设计院,进行城市设计,然而在设计机构中,设计人员均区分设计专长,所以在具体设计时不能覆盖到方方面面。尽管一些大型设计机构中的专业十分齐全,覆盖领域也十分广阔,然而机构内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机构壁垒。为此,进行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建立专业全面的设计队伍,在组织设计队伍时,不仅可以由不同的设计机构构成团队,同时也可以通过各个专业精英构成团队[3]。为此,将传统单兵作战形式转变为团队作战形式是进行实施型城市设计的重要组织形式。当前阶段我国开展城市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联合工作组的形式,这也可以为之后的设计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2.2编制方式方面———由横向分层传递转变为纵向一体反馈
结合我国法定规划横向综合的具体特征,当前阶段我国在建设运作以及决策形式分方面一般是以层层传递的模式进行规划和信息设计,但是在该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信息割裂及信息丢失的现象[4]。设计单位在进行不同层面城市设计时,一般会提出较大的改动,以此凸显自己的价值。通常城市、工程与专项设计等主体形式都有纵向延展的特点,自身可以对法定规划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然而太过于依靠法定规划从中提取设计信息,以此构成不同阶层的设计成果,经过相应的实践证明该方法并不具备成效。为此,进行城市设计的同时,要格外注重纵向延伸作用的发挥,从宏观开始,再向中观、微观、一体化方向进行综合考虑。与此同时,其他项目的设计不能只是仅仅凭借依据,也就是对城市的设计展开,在进行城市设计的基础也要向纵向系统进行延伸。除此之外,也要与其他专业设计纵向延伸进行结合,并构成相关的反馈,将城市设计计划的控制与调整作为基本的要求。另外还会有专项规划或是设计出现前置的现象,以此为提前和规划、城市设计控制的相关要求进行衔接提供便利。以此才能够对城市设计的策划与规划、设计与工程三者之间的衔接进行保证,并且对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进行保证。从而对城市设计规划、城市设计准则及设计实践的准确性进行保证,以免出现质疑或是大的变动。
2.3决策方式方面———由审批制转变为责任制
以前在进行城市设计时,主要采取层层审批的形式进行控制,也就是针对实际的设计项目在设计与施工阶段中进行审批的形式。审批的根据通常是针对规划的具体结果、城市设计所遵循的准则以及设计指导等。运用审批制进行管控其中包含了如下不足:其一,审批的理论依据缺乏有效的法律地位,更多的是引导型需求;其二,该审批形式主要强调阶段性,然而和实际工程之间缺乏连续性,容易形成断裂;其三,针对设计个体所包含的适用性考虑过多,则会容易缺乏整体的控制;其四,该审批形式主要是对管理人员的操作经验与职业素养进行考验,即便有专业团队负责,在城市设计初心、整体构思以及控制的相关要求方面的实施与了解也会出现一定的折扣。为此,改变该审批形式十分必要,由于针对实施型城市设计而言一般是城市中所选定的特殊区域,保证项目整体以及控制的连贯性也需要通过专业人士构成团队,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责任制,这种专业的专家团队要由最初设计团队负责,并要求原创设计者参与其中,以此为之后管控的审批与许可提供便利,以此全面实现城市设计时的连续决策,并对设计项目一贯性进行保证[5]。
2.4委托方式方面———由分别委托转变为总包分包
城市设计中相关项目委托和管理形式相同,一般采取分别委托的形式,即在所对应的阶段的委托相设计。主要是先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进行委托,分别对各个专项设计与一些地段建筑、景观设计进行委托。如果该方式不及时转变,那么实施型城市设计中运作形式的转变也都成为镜花水月。在设计和设计、设计和工程之间内容的衔接及反馈则会具有一定的单一性,缺乏整体的合作。除此之外,城市设计过程中的控制在实践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到团队中收益的形式,依靠自己,不要依靠设计者单方面的付出。例如在抗震救灾城市的设计中,城市设计会成功很大程度上与该背景有很大的联系,团队中收益的分配在项目运作的之外,是该类型项目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城市设计项目难以恢复常态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实施型城市设计时,可以运用设计总包分包的委托形式。城市设计本身作为实施型项目,要事先对整体工程实施中的资金支出规划进行安排,随后在城市设计管控的过程中采用项目总包及分包的承包形式,以此全面实现组织运行模式的改变,并促进负责制及城市设计设计控制的实现。
3结束语
基于当前经济发展的环境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进程也逐渐加快,进行实施型城市设计也成为当前阶段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文章中针对实施型城市设计,首先分析了城市设计的要点,随后从组织形式、编制方式、决策方式、委托方式四个方面的改变,对实施型城市的设计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通过文章中的分析,加强城市设计的技术水平,以此全面实现现代化城市的设计,并以此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作者:肖潇 单位: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
参考文献:
[1]蔡震.关于实施型城市设计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2(S1):117-123.
[2]阎树鑫,关也彤.面向多元开发主体的实施性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7(11):21-26.
[3]扈万泰.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技术研究[J].建筑学报,2004(08):79-81.
篇3
【关键词】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观;城市设计;乌兰浩特新区罕山西街
关于规划角度的城市设计与建筑角度的城市设计的争论,在我理解,仅仅是城市设计阶段的不同,层次的不同,尺度的不同而已。根据其不同的阶段、层次、尺度,可将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定义为宏观城市设计,依次类推,控制性详规阶段为中观城市设计,修建性详规阶段为微观城市设计,包括绿地、广场、街廓的微观环境设计都可纳入这一层次。
由于生产力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城市问题十分复杂,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与艺术以及市民生活等广泛领域。城市规划是一种动态性、综合性、政策性和地方性的工作,尤其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尤为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我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确定规划区各类用地的和适用范围,重点是“四定”工作即规划用地的定位、定性、定量以及定服务设施,同时还有道路定线、市政基础设施设计、以及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细则。
控规中的中观城市设计根据控规的工作内容有其如下的工作原则:
1 景观形象的多样性,丰富空间层次
针对影响城市景观形象的主要因素,确定相应设计理念,从空间结构、建筑形态、环境设施和道路绿化等要素中提出城市设计导引准则,达到对控规用地范围内总体形象的把握。形成整体、连续、由多种空间组成丰富有序的景观系统,突出景观形象的多样性,丰富空间层次,从而将绿化开敞空间、广场开放空间、住区聚落空间和行政办公区区等多种空间形态进行有机组合。
2 城市景观突出空间序列和地段特点
针对控规设计题目,在景观设计中突出街道的空间序列性,以线性空间组织点状景观元素,形成个性元素的有序结构,为城市意象创造完美意蕴。在设计中强调地段将成为城市未来新区行政与生活中心的特点,添加城市新鲜、活跃因素,突出城市新区的活力。
3 培育文化内涵,建构地方特色
在对城区整体概念把握的基础上,以街区景观为主题、结合区域特点、挖掘历史文化背景,设计中体现城市文脉。完善公共空间内的街道设施,合理组织雕塑、铺地、围栏、标牌、绿化、广告等各种造景素材,提升公共空间的人文品质;设置街区绿地、建构城市文化,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街区新景观。
4 现实的可操作性
对控规范围内的各个地块,从总体形态、空间结构、建筑形态、主要界面、环境设计等五个方面提出详细的控制导则,旨在将城市设计意图落实到每一街地块;确保在现实的规划管理操作中有充分的参考依据和标准,增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5 完善近期形象,顾及长远利益
设计原则需要强调的重要一点是在设计中要远近结合,保证近期设计不阻碍、损害和限制城市长远利益的发展,形成有效的发展可持续性。
乌兰浩特位于内蒙古兴安盟,总规中的定性为:全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罕山西街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定性为:处于全市主要发展方向上,以多层居住用地为主,集中体现乌兰浩特生态型、园林式的小城市特色的高标准、现在化设施齐全的新城片区,也是全盟的政治、文化中心。设计过程中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如下的设计目标:
5.1 针对罕山西街街区将作为城市未来新区的行政与生活中心,在设计中塑造出以城市型景观为主,自然与人工景观交融、具有自身特色、整体性强的景观形态,引导人们的休憩行为与审美情趣,形成强景观性,强功能性,强公共性的良好城市中心区;
5.2 确定城市设计标准,通过空间结构的重组、建筑形态的控制,景观环境的优化,营造出新世纪、人性化、高品位的城市中心街区景观;
5.3 确定行政、生活、休闲的城市中心功能,创造层次丰富的公共空间系统,形成空间序列明确、景观节奏清晰、环境设施丰富、绿化植物配合的良好外部环境。
在具体的设计中,根据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分区景观的重点控制要素为节点、标志、区域、路径、边沿等五要素。在控详中相应以节点、序列、重点区域以及地标等为核心,强调城市设计的景观控制性,综合控制街区的城市景观。
重点节点的控制
罕山西街的重点景观区段称为节点,是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和城市形象的增强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是一个区域的象征。这里划分为三类共计4个。其中,人民广场节点为活跃积极的开放空间,发挥着组织空间格局的主导作用,是区域的“核心”,罕山西街和铁西大路、经八路、科尔沁大道三个道路交叉口或地段为重要处理节点。
重点区域的控制
区域是二维平面,是城市内中等以上区域的分区,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的感觉,具有共同的特征。本街区在城市设计中所需强调的重点区域有人民广场、行政办公区、商业副中心、二类居住区以及东部的下沉式公园。
罕山西街控规的城市设计中还具体论述了各主要道路街景的城市设计,同时考虑到乌兰浩特的实际情况,设计中还具体讨论了广告的控制性设计,在这不做具体论述。
参考文献:
[1]《城市意象》[美]凯文•林奇著
[2]《城市设计》[美]E。D培根等著
篇4
【关键词】城市设计系统整合机制
Abstract :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era due to urban construction disciplines sub-specialties, brought the need to integrate the separation of elements in the urban system, which proposed the mechanism of three-dimensional shape of urban elements integrated urban design, and then study the level of integration mechanism to integrate the operation of the mechanism the content of urban design and integration mechanisms.Keyword: urban designsystem integration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 TU98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人们回过头来,发现很多地方整体环境质量并不如意,主要表现在城市要素之间不够协调,城市文化与自然特质没有充分表现,城市特色渐渐消失。我国的城市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以及交通、生态等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对优化城市环境却显得力不从心。规划与工程设计(建筑、景观和市政交通)之间存在着一段很大的真空。当城市建设从追求数量到进入追求质量(或质量、数量并重)的阶段,人们越来越多开始关注整体形态的完善,环境品质的优化、城市活力的提升和特色的塑造,城市设计也逐步得到重视。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将规划与设计视为一体,规划过程中虽然也在不同程度上考虑形态设计,所谓城市设计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始终,城市设计没有独立的操作体制,然而对于
一些重要的城市或城市地区,规划、建筑界逐渐意识到切合我国建设需要的城市设计操作是有益的、必要的,从学术界、政府主管部门和开发机构也都接受了这个事实。如上海浦东陆家嘴cBD、深圳福田中心区,还有其他很多大学城、滨河区域等都进行了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或咨询,同时我国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也作了大量的城市设计实践。
一、城市设计是时展的需要
工业革命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使城市发展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弗兰普顿把处于这种发展阶段的城市称为“有限城市”①。在“有限城市”阶段,城市功能不复杂,环境建设的相关工程简单,专业工种没有细分,建筑师往往承担城市建设中的各项设计工作,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既是建筑师,又是雕塑家,还能设计广场和道路。设计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城市整体视觉形象的控制上,使当时的城市环境形态得以保持良好的秩序,体现出一种和谐性和整体性。
l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和社会的经济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变,工业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变革,人口不断增长、规模急剧扩张。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出现了地面、地下和高架的汽车、轨道交通;建筑规模越来越大,摩天大楼层出不穷;市政方面,供水、排水、电力、电讯、供热和供气等设施相继出现与完善。城市建设的各个系统在技术与理论上不断发展,形成相应的专业与学科,包括建筑学、景观学、道路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工程等。专业的分工和发展还促使管理系统的分离,城市各系统越来越独立,甚至形成各自为政的权力范围。建筑设计专业局限在基地红线范围内设计建筑,景观专业仅对城市开放空间从事景观与园林设计,至于道路、桥梁、市政和地下工程等专业设计更是以其工程技术目标为单一的价值取向。这些专业设计所建成的城市构成要素往往无视整体环境,各自为政的专业设计组合只能使城市环境形态成为无序、混乱的拼凑,当然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相距甚远。
现代主义以“雅典”为代表的规划思想是工业时代追求理性、强调学科专业分工主流思想的产物,追求严格的功能分区、树状分级结构等。虽然这种思想和方法对于当时解决城市发展诸多问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后工业时代,人们追求学科的综合、交叉和渗透的思想逐渐为科学界所接受,对于过细的学科专业化的分离提出质疑。
实际上,真实世界生活中的所有课题,都是处于相互重叠的复合状态,城市也一样,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复合体,既有确定的有序的一面,也有随机和无序的另一面,既有可度量的因素,也有很多无法度量的因素,系统中的各要素是互相渗透、混合重叠的。由不同专业设计的城市要素,无法实现城市这个复杂系统的有序运转,也不能满足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环境和谐统一性的追求。城市规划是二维的,无法全面地将三维的不同专业的工程设计进行整合,为此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势在必行,可以从观念层次形成各专业共享的环境价值观,从操作层次成为二维的城市规划向三维的专业工程设计过渡的桥梁。现代城市设计是后工业时代建立有机的、立体的、网络城市大系统发展的需要,是城市适应以人为本,促进功能交混、形成丰富多彩生活特征的需要,也是为了创造宜人和谐环境的需要。
二、城市设计的机制一一城市要素三维形态整合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作的各种处理和艺术安排”。③城市设计研究城市形态(实体和空间)己为大家所共识,但对城市设计的内容和如何操作等许多问题,还存着不同的理解,很多人将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等同起来,仅以美学为依据进行形态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界线不清,以为将规划中的建筑请建筑师做深入一些就是城市设计。以上各种看法的差异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背景不同,政府主管、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从各自的目标和工作经验出发,得出不同的理解是必然的。
篇5
1规划实施理念下的设计思路
1.1项目背景
老子山地段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融水县”)的西南入口,融水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也是最大的苗族县,其悠久的苗族文化、浓郁而纯朴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民族建筑格调让人印象深刻。由于历史原因,融水县的城市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民族格调点缀在大众格调中,主题不够鲜明;城市规划建设与工矿企业等民族工业发展矛盾凸显[5];融入桂北黄金旅游线的契机并没有使融水旅游业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有所提高;成就县城“生态氧吧”美誉的杉木被大量砍伐,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建设一个民族化和个性化的现代县城是融水人民的共同期待。本次城市设计正是为了突出民族文化格调,抓住苗族建筑文化特征,建设特色新城,从而提升融水城市形象与品位,强化城市特色,真正创造出具有苗文化品味的“宜游城市”[6]。
1.2编制思路
在以山林水系为生态本底,以苗寨、梯田、吊脚楼和银饰为核心要素的苗族集聚区,如何营造富有特色的苗族生活空间、确保规划设计的实施性与可操作性,是本次城市设计编制思路的逻辑起点。面对衔接融水北部老城与南部新城的项目基地,首先考虑的是城市门户形象的塑造,从宏观的角度寻求基地空间整合策略和产业发展策略;面对基地周边的丹江河、古鼎河、老子山及老君洞等优秀自然文化资源,考虑的是如何制定老子山整体的项目发展战略,以匹配基地发展的独特性,以优势性项目带动老子山旅游业朝高标准、国际化发展,让古老灿烂的苗文化开出新的花朵。
1.3技术框架
基于上述认知,本次城市设计确立了如下技术路线(图1):在梳山理水、认知基地和听取诉求的前提下,合理进行总体功能定位和项目策划,在常规思路基础上特别增加了效益评估板块,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估,比选出最佳方案,以保证规划理念的可实施性和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同时,通过效益评估来推敲思路,以达到合理的项目定位要求。
1.4项目规划构思
从传统规划技术出发,以要素整合、开发引导模式和形态构思逻辑为切入点,构筑符合空间发展逻辑的规划方案。(1)要素整合。具体包括三个要素的整合:①主干路网。主要对道路与内部主干路进行构建,完善片区的路网格局(图2)。②绿化水系。通过对原有水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蓝脉绿网”的绿化生态格局。③功能板块。通过对现状用地的整理,划分地块功能,并统筹安排核心功能分工(图3)。(2)开发引导模式。在评估基地空间资源价值的基础上对未来功能进行策划,确定场地的开发模式。具体包括:①环境引导,即绿化水系引导开发模式。优先建设绿化水系景观,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品质,并有序地构筑一些绿化节点,通过精心策划,引导实现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逐渐开展片区的建设(图4)。②配套引导,即设施引导开发模式。通过公共投入或吸引社会资本,在规划的核心地段超前建设一批关键的公共设施,形成公共服务中心,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居住环境,带动片区的顺利发展(图5)。(3)形态构思逻辑。根据城市设计框架和空间模式,明确不同阶段的基本构思,完成从基地原始风貌到规划方案的逐步转变(图6)。
2城市设计的规划实施策略与路径
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对城市设计的定义为:对城市体形和空间环境所做出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然而,不同的人群对城市设计却有不同的理解。行政管理者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形象的设计,是一种对地区的宣传策划;规划管理者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管理依据;开发商则从城市设计对地块产生的影响来判断投资效益;规划设计者认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及环境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并转译成为控制准则,以引导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有序化生成。因此,城市设计的规划实施要解决好社会、经济及政治活动在城市地域上的三维投影和反映问题。本次城市设计也是在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影响和政策推动的前提下,围绕总体定位、整体构思和空间布局,根据项目的全局性和独特性,从文化传承、项目策划和效益评估三方面着手,找到保障规划方案实施的抓手;以文化为底色,以项目为杠杆,以效益分析为秤砣,实现老子山片区与城市主城区的综合协调发展。
2.1文化传承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使城市极具特色,富有生命力。文化传承强调过程,是在原有认识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城市设计策略建立文化内涵与空间设计之间的联系[7],让文化遗产演绎出城市迷人的底色,使城市变得更美丽。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为避免融水县惨遭个性丧失、特色缺乏的恶运,使其凸显自身的文化特点,应尽可能利用融水县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景观要素,作为传承融水县文化特色的具体载体,通过它们使融水县的文化特色充分展现出来,强调特色,形神结合。
2.1.1融水苗文化提萃广西融水苗族是一个生活在大山里的民族。绵绵千年,苗族民俗风情与文化经久不衰,代代相传。原始古朴的节日、独特的木楼建筑、手工精巧的服饰、别有风味的民族餐饮、奇异的恋爱婚俗等,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1)民俗节庆。融水县的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全县有各种大小的民族节日近百个,其中,较大的民族节日也有十多个,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规模大、影响大的苗族节日有过苗年、安太芦笙节(农历正月十三)、香粉古龙坡会(农历正月十六)、安陲芒歌节(农历正月十七)和拉鼓节等。在苗族的节日集会中,一般有诸如跳芦笙踩堂舞、斗马、赛马、对歌、斗鸟、苗锦展览、粉枪射击、芦笙比赛、跳卡乐舞等许多活动。这些节日集会集中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文化艺术。(2)服饰。融水苗族服饰样式繁多,主要有蓝靛、蜡染、苗绣、婚前绣等手工艺特色。服饰均以色彩绚丽、工艺精湛而著称。(3)建筑。苗族人受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喜欢居住在四方形结构的木楼里。木楼的柱子、墙壁和地板全是用杉木条和杉木板制作;屋檐、柱端和前门上方大部分雕龙画凰,图案精美,富有民族特色。一幢木楼一般有三至五间房,房间数多为单数,两头带偏舍。楼分三层:底层喂养牲畜,中层住人,顶层存放粮食、杂物等,被外人分别戏称为“畜牧局”“人事局”“粮食局”。这些木楼基本是由乡民自建而成的。村寨形态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村寨景观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风格是地理、气候、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在这些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因素影响下,才产生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村寨景观。这些依山而建、历经百年形成的村寨,不仅在选址、择基、土地利用,以及对地形的适应和改造上有其独特的手法,在从建筑单体造型到群体适应环境方面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4)饮食。在饮食方面,苗族人喜吃酸肴、香糯饭,好饮“重阳酒”,爱喝打油茶。苗家的酸菜、酸肉、酸鱼及酸鸭等传统菜肴久享盛名,此外还有香猪、香鸭、竹筒饭和火烧笋等风味名菜。
2.1.2场所的文化精神通过苗文化的文化活动和行为规律推演出特定的场地和空间需求。这些从地域特色、人文背景提炼出来的苗族的场所精神,易被人感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场所精神的营建要注意融合传统的优秀文脉,使场所精神得以继承和发展。博弈论认为“融汇多元文化和深挖传统,是传承城市精神的互补途径,也是城市规划者要平衡的两个方面”[8]。各特色场所内的建筑项目,不仅在建筑的“形”上要着力强调项目的个性、品质和创新,还要充分融入“神”—当地的文化与民族文化,只有与项目所在区域、历史、地理文脉密切融合与沟通,才能使建筑项目得到全新的定位,使当地的文化得到延续和传承。
2.1.3空间规划空间是社会、经济和人文发展的载体,空间规划在落实物质空间时要融合苗族同胞的活动规律与场地诉求,实现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的有机结合。城市设计在研究城市实体空间时应考虑城市的主体—人的活动与诉求,以此形成获得人们认可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设计方案。(1)规划结构。本次城市设计在关注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的基础上形成“一核、一轴、两环、四区”的规划结构。“一核”,即游客综合服务核;“一轴”,即向东承接城区、向西深入苗寨的东西向旅游发展轴;“二环”,即三大旅游区紧密围绕综合服务中心呈环状联系的旅游环和以居住区为中心、辐射三大旅游区的后花园环;“四区”,即老子山生态休闲区、苗族风情体验区、老君洞文化休闲区和特色居住区。(2)空间布局。本次城市设计以苗都大道与城东路的城市门户节点、苗都大道与北部老城的衔接过渡节点为重要控制节点,“以点带面”组织空间布局。结合老子山文化资源,布设老子山休闲观光园,通过绿地公园来缓冲城市开发对基地的冲击;围绕门户节点布置民族商业街、艺术酒吧街和五星级酒店等核心项目,提供旅游综合服务;依托老君洞形成文化休闲区;沿着城东路这一旅游发展轴布置苗文化体验区和特色居住区。依托基地资源,均衡布局,遵循低冲击的设计思路,使基地自然文化资源得到有序利用(图7)。
2.2项目定位与项目策划
2.2.1项目定位在城市设计中融入项目综合策划思想,全面分析项目面临的主要问题、矛盾和发展潜力[9],在精确分析对象诉求、科学研判柳北地区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城市风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将项目基地总体定位为以苗族风情为特色,集旅游服务、文化博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中央活力区,将融水老子山地段打造为融水第一形象门户、4A级旅游景区、融水旅游集散中心及融水苗族风情集中展示区。
2.2.2项目策划项目策划主要以抓大项目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层次高、影响力强的大项目,形成地块发展的带动点与支撑点。(1)项目类型选取。项目类型的选取主要采用问题导向法与叠加法。围绕“市场需要什么”“这里有什么资源”“区位条件与现实需求要求做什么”三个导向,根据现状的区位分析、资源分析、案例借鉴与旅游市场趋势判断等,从旅游项目市场趋势、老子山周边片区资源禀赋、项目外部区位条件与现实需求三个方面归纳出适合的项目类型,并在最后进行叠加,选取重复度最高的项目(图8~图10)。这些重复度高的项目既体现了当今旅游市场的需求、游客的喜好,又充分利用了片区资源,形成差异化的优势,同时紧密结合片区发展的宏观环境,与片区乃至融水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相契合。(2)项目策划。对推导出的标杆项目、文化博览项目、文化游乐项目、居住项目、旅游服务项目五大类建设项目,进行深度挖掘与扩展,进行子项目策划(图11)。
2.3效益评估
效益评估是常规规划技术外为规划实施提供的智力支持。进行效益评估主要有利于多方案比选,以期准确地衡量规划的实效性,并为投资、建设和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效益评估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2.3.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分析针对不同的开发对象采取分级开发的模式。(1)一级开发。一级开发的主体为政府。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主要通过计算政府投入总额,扣除安置房收益,然后结合片区可出让用地、划拨用地的规模,推算出划拨、出让地价各达到多少时,收益才能与投入成本相抵,以保证政府收支平衡。政府投入成本包括征地及拆迁安置补偿成本,道路、市政工程、绿地广场建设费,公共设施建设及相应的不可预见费、财务成本等各项费用。本次城市设计采用安置房的模式。拆迁安置费用主要包括征地补偿费用、房屋拆迁补偿费用、过渡补助等。片区内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主要公共设施包括博物馆园区及小学。此外,要预留3%的不可预见费及5%的财务成本。(2)二级开发。二级开发的主体为开发商。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为通过选取开发商资金链维系的临界点的内部收益率来推算项目可行的开发周期。首先,根据规划,计算片区内将建成风情商业街区、五星级酒店、娱乐度假区、运动休闲区、苗族风情园、培训基地、高商住区等开发性项目的建设总投入(不含土地成本)。其次,根据融水县目前住宅与商铺售价和一般规律,结合片区建成后的高定位,设定年增长率。内部收益率是投资可望达到的报酬率。随着地价与商铺、住宅售价的波动,项目年现金流量随之发生变化。按一般市场行情而言,内部收益率为30%是开发商资金链维系的临界点。最后,按照分期建设计划,预测融水县售价。经测算,得出项目可行的内部收益率大于30%时的假定开发周期和出让地价。
2.3.2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规划项目实施的准则。规划项目只有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从而保障规划项目的全面实现。本次城市设计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升融水县的城市形象与品位,提高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②弘扬苗文化的最佳示范区,塑造融水县的城市特色。③打造旅游拳头产品,带动区域的休闲旅游产业。④增加土地出让及税费收益,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⑤通过休闲引擎拉动融水的城市繁荣,实现城市转型。
篇6
一个城市有无特色是衡量这个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城市设计这门专业学科在我国城市规划领域逐步显现,同时被人们不断地研究和实践。
1.城市特色和城市设计的定义
1.1对城市特色的定义:
什么是城市特色,归纳起来大体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括的说法。广义的说法是:城市特色是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能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它是一个城市文脉渊源、建筑风格、市政风貌、园林特色等城市物质文明的宏观个性特征与城市民族文化传统、城市地方风土人情、居民精神面貌等城市精神文明的微观个性特征的统一、融合。 狭义的概括说法(即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来理解城市特色)是:城市特色是城市空间和物质要素的形象外在特征,它是一座城市的内容与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美好特征,贯穿于城市总体风貌、空间和建筑群体、建筑单体及环境小品各个层次之中。一个好的城市景观特色,是人们选址、设计、营造得当,环境处理恰到好处才形成的。
1.2对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的核心就是要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它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生理要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城市生活的环境质量为目的所进行的综合性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是对城市采取的一种人为的干预手段。
2.城市设计和城市特色的关系
2.1城市特色反映城市设计的内容: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方风格,但城市特色却表现不一,这与人们从城市形成到发展的过程中主观干预是否成功相关,城市特色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通过城市特色可以检验一个城市的社会能力和社会水平;2、城市特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能够为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做贡献;3、城市特色影响城市居民品质的塑造。
实质上,城市设计本身已经融汇于城市特色之中,即城市特色反映城市设计的内容。
2.2城市设计创造城市特色:
合理安排城市诸特色元素,正确处理各特色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宜人的景观环境,是城市特色的根本目标及实施目的,城市特色正是通过城市设计这个主观过程来创造并通过其实施来体现的。面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筑、土地商品化的发展,要求城市设计师要研究城市历史文脉和建筑风格,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多重考虑,努力创造新颖、和谐的现代化城市特色风貌。
3.运用城市设计手段,体现城市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经历着生长、发展、运行、衰落、再发展……的循回过程,我国的城市也面临着同样的历程。城市在发展的同时,许多有关城市环境建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使城市建设各具特色呢·本文以库尔勒市南城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3.1注重城市天际轮廓线的控制:
城市轮廓线(即天际线)对城市特征的表现起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反映出城市的总体形象,给人以完美的形象概念,也能显示出城市建筑的个性特征。高低层建筑交叉布置形成的高低起伏多变的轮廓线都显示出商业性、生产性城市的景观特色;规划在库尔勒南城区延安路,通过曲线型的建筑空间退让与两侧街景形成动态有序的连续界面。在延安路两端处结合公共交通枢纽设计城市门户型建筑。通过“中心区大门”的形象将人流引入中心区内部。三个空间节点1:北入口高层核心办公写字楼,可望城市核心区,向南是一个具有层次丰富的写字楼建筑立面.2:南城区中心高层与小高层点式商业金融建筑围合形成的公共绿地,此处包括 “城市客厅”的“水广场”伸出的“圆丘”——底层综合娱乐中心及其上的象征“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的主题雕塑。寓意文化交融地,成为标志性城市空间。3.南端的文化会展中心大体量的多层建筑结合绿地与场地铺装形成重要节点,此处为开敞式活动空间。
控制城市轮廓线,应结合城市主要和次要入口方向、易展面及其它场景来确定各自的轮廓线,按照有机统一的原则布置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做到有起有伏、有层次、有节奏,反映出城市丰富多彩的整体风貌。
3.2保持和发扬城市传统格局:
城市格局是城市整体形象的主导因素,城市的外缘景观、俯瞰景观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景观都是城市格局的外显形象,其特色主要是由图——底关系和各构成元素的综合效应来体现的。例如在库尔勒南城区城市中心区设计中卡拉苏路南侧的水系两侧的建筑布局上,既保留了沿路的大体量商住楼,又增添了底层错落有致的滨水建筑组合布局,很好的适应了现代人的情趣爱好和实用要求。
3.3重视建筑色彩与建筑群体布局:
依据色彩与城市文脉协调、色彩与自然环境协调、色彩与城市空间功能氛围协调的原则,分别针对各特色分区几街道确定不同的主、辅色及场所色系列,总体上强调色彩的协调,但主、辅色之间或它们与场所色之间允许对比,使色彩增加活力。对于主要节点、标志性建筑,允许建筑色彩个性化,增强标志性和吸引力。总体建筑和大型广告禁止大面积使用浓重、强烈的色彩,而在自然绿化为主的地段,不过分强调建筑色彩的统一,大面积使用基本色,小面积点缀着重色。
3.3.1城市色彩的基本准则
突出区域特点原则
区域色彩规划中,需结合库尔勒城市环境特点,明确区域色彩主导色,体现核心区自己独特之处。
结合城市水景原则
城市色彩依托水的本色,以孔雀河引流水系为城市背景色彩,核心区色彩设计应体现城市景观的层次性。
体现历史文脉原则
城市色彩是在历史沉淀中形成,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之一。核心区色彩应延续诸暨历史文脉,以反映城市变化为基础,并体现传统文化。
3.3.2城市色彩的定位
清新、淡雅的色彩基调
在库尔勒南城区中心区城市设计的建筑色彩使用上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装点城市景观;在城市色彩上采用与沙漠环境协调的灰黄、浅橙色。中心色彩要求:公共的、共享的,动感强的,多数人的活动空间。区色彩要求:本地人居住、生产,安静平和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辅助色和点缀色搭配,达到区域内色彩即和谐统一又变化丰富的效果。
3.4强调公共开放空间
3.4.1建筑界面
本区的延安路、卡拉苏路两侧的高层建筑形成的界面应被设计成旋律界面;区内由于滨水沿线裙房的商业活动,使得这两条交通性干道在近人尺度上——裙房部分要设计成连续界面,组成这类界面的建筑立面,构件和材料的尺度和色彩应取得协调。
3.4.2区域入口和主要视线
作为地区中心,与周边以居住为主的地区在建筑和空间形式上均有显著的不同。因此,构成其鲜明识别性的有效方法是根据主要视线来确定地区的主要区域入口。运用视觉感应规律与视觉环境条件,积极创造反映城市新的生活方式的特色空间。
3.5高度重视居住区的居住环境
居住区是组成城市的基础,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环境的好坏对居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及景观特色有着重大影响。居住区设计采用错列式布局、少量东西向住宅围合庭院以及部分大进深、小面宽住宅等办法,打破常规单一建筑模式,形成平面进出的不规则居住空间和高低起伏的居住区天际轮廓线,层次丰富,为城市景观增色不少。
4.结语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桥梁,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设计条目解释为“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作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城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它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工程设计的范畴而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心理、行为等领域。“模仿增加垃圾,创造推进文明”,城市设计就是要根据现实社会的经济、生产条件、生活环境、人们活动的功能需要和视觉感受等要求,进行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从而达到功能上能够满足城市人民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技术上更加科学合理,美学上赋予城市特色和形象。
城市是人创造的,给人以精彩的感觉;同时,城市起源于生存的需求,应当发展于特色,使城市诸元素在审美走向的引导下,达到使用功能与艺术审美的和谐组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设计理论研究的更加深入、充实、完善并在实际工作中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我们的城市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建筑设计
一、生态城市设计的基本观点
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城市”的理想,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必须具备以下的观点:历史的观点: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历史传统特色和文脉,应尊重保护、充分体现。整体的观点: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共生的观点: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共生兼容,只有符合生态规律的城市设计,才称作生态的城市设计。环境的观点:重视环境因素,突出城市特色。场所的特点:城市空间、广场、绿地都不应是无意义的空间。人本的观点: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设计要体现人的需求。发展的观点:有超前意识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新颖的观点:新陈代谢是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结构的观点:构成城市系统的结构要素应充分发挥其功能。绿化的观点:绿化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因素。多样性的观点:生态学的多样性,在城市设计中有更广泛的涵义,包括物种多样性、宏观功能多样性、人类活动场所的多样性等。
二、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学原则
1、生态学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整体、全面地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设计过程的多学科综合性。生态建筑设计是贯彻生态学原则的建筑设计,生态学原则是建立在生态控制论的总体原则“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础之上,主要包括:整体有序原则、循环再生原则、相生相克原则、反馈平衡原则、自我调节原则、层次阶跃原则。其中的整体有序原则认为,系统演替的目标在于功能的完善。这一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就是近期与远期效益的统一,自然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主要的设计因素分为八类,材料与建造方法、功能的可持续性、防护措施、自然资源的利用、有效的资源与能源的利用、保证健康和舒适的环境、设计与地方性的结合、保护生态系统,控制城市气候的变化。每一类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生态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范围大到一个大陆,一个国家,小到一幢建筑,甚至某些环境工程的细部。按对象和地理范围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区域城市级、分区级、地段级、和建筑物单体设计。研究生态学原则在城市与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应从各个层次分别着手。区域城市级的城市设计应充分利用特定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使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和谐,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和完美的城市格局。同时,城市的重大工程建设应注意保护自然景观和生物。并要创造一个整体连贯而有效的绿地系统。分区级的城市设计要解决旧城的改造和更新中的复合生态问题,在分区层
次上,城市设计的内容大多与旧城改造有关。在旧城的更新改造中实施生态的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新老城市生态系统的衔接,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符合整体和生态优先准则的新型城市生态关系。城市设计要和整体城市乃至更大范围的城市环境指导原则协调一致,确保整体上的成功,如作为“蓝道”的河川流域,作为“绿道”的开敞空间和步行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乃至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和艺术特色,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地区和地段城市设计中。地段级的城市设计主要是具体建筑物及较小范围环境的设计,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协调好开发建设中各方的利益。
2、生态学方法
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生态学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系统分析的方法;模拟设计的方法;指标评估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之间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系统分析的方法。城市是一个包含了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事物和现象的复杂系统。对系统的全面分析论证,能掌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出人与环境持续发展的最优化方案。系统分析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环境分析,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分析。自然环境分析是指对设计地段相关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景观资源,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的综合分析。社会环境的分析是指对设计地段的社区结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及历史文脉的分析认证。经济环境分析包括经济投资计划、设计方案的经济性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二是功能分析,主要通过系统内各构成要素间接能流量、物流量、信息流等的分析来完成。对不同功能之间的连接、兼容、并列、叠合、分离等关系作__出判断。确定合理的功能配置。交通分析是功能分析的重要内容,包括交通流线分析,车行系统与人行道的层次分析,交通换乘体系的分析等等。模拟设计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城市模,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或部分进行结构或功能的模拟,将系统内的种种复杂的、不可见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以可见的、直观的、定性或定量的方式来表达,从而获得最优化的设计方案。城市模型有理论思维形式,有物质模型的形式、更多的是两者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模型。主要有三个类别:部分模型和非线性模型。例如大型商业中心的建造会对周边地区有什么影响,新机场的建设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什么变化,私人交通的增长会引起什么问题,为了观察这些变化的后果,就要对该地区进行分析研究。城市模型为这种分析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它一方面可以科学地描述城市结构系统的结构要素和运行机制,一方面可以预测城市的未来情况。建立模型的过程就是对系统深入研究的过程,从而可以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评估。指标评估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一系列指标,对城市设计成果在满足人和环境内在需求及价值方面的优劣程度及实施可能性的评价。它是对设计方案的再次分析与论证。指标是对错综复杂现象的一种简化,评估设计方案时必须采用多个指标。指标可分为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也可分为预测指标和现状指标。常用的规划指标主要有:容积率、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居住面积、居住密度、绿化面积、绿化率、人口密度等等。此外环境质量指数也应作为重要的评估依据。以居住小区为例可分为外环境综合质量评估和内环境综合质量评估。外环境评估又可分为3个主要方面,即外环境设计质量评价指标,外环境物业管理质量评价因素以及外环境施工质量评价指标。例如居住小区的外环境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中,规划结构布局为一级指标。分为3 项2 级指标,小区选址、结构组织、原有环境保护及利用,在2 级指标的小区选址中又可分为2 项3 级指标,综合效益、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效益。与城市规划关系:市政工程管网,城市道路衔接关系,与区外建筑环境协调性,区外交通状况。在生态的城市与建筑设计过程中,系统分析、模拟设计、指标评估,三者之间互为补充手段,三种方法的运用是多次循环往复的综合运用。
四、生态城市与建筑设计的有效途径
1、开发地下空间
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向城郊发展,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生态平衡破坏,城市化程度增加。二是向高空发展,往往导致人口密度猛增,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更加拥挤。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a. 节省土地资源,减少对城市土壤的破坏,减轻地面上住宅、交通、生产和生活服务、社会活动的相互干扰。b. 节约能源,土壤具有隔热和蓄热的双重功效。据测地下建筑比地面建筑可节省热能25~ 80%。c.有利于生态平衡,不破坏植被,不侵占农田。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d. 防尘、防毒。地下空间无大气污染。e. 利于储存蔬菜、水果、粮食。地下环境相对湿度适宜,避免鼠害、虫害。f. 抗震性能好、维护费用低。地下空间被誉为人类的“第二空间”。
2、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 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各种生态住房、低能耗住房大量兴建。对能量的利用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自然能(太阳能、风能等) 的直接利用:直接利用各种技术装置如风车,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风能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来源。太阳能的间接利用--生物能循环
3、加强绿化设计
城市与建筑的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植物有释放氧、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防噪防风、保持水土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心理功能。要提高环境的绿化覆盖率,增加绿地面积以外,还可以向立体发展,向空中拓宽,采取屋顶绿化,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
4、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平衡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在发展中系统内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按一定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时间内其结构和功能呈相对稳定状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同时在外界的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机制(反馈和循环机制) 恢复到新的稳定状态,构成了自然界巧妙的平衡,即生态平衡。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因为它是一个演化系统,表现出稳定性和发展深化两方面的特征。维持生态平衡不仅是保持其原始稳定状态,在人类活动有益的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结构更合理、效能更高和更好的生态效益、更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平衡。生态平衡问题,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社会活动,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应具备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活动需求、改造城市环境的功能。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和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以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型、文化型和生活型的市民城市。城市规划管理作为一项协调城市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的一种手段,具体而言,是指对一个城市的规划编制、规划许可、以及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行政管理工作,城市规划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能否顺利实施。从其管理对象来看,城市规划管理主要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社会公共资源为主要对象。从其管理范围来看,其包括了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管理、城市环境和公共秩序的管理等。
1 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要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必须先规划好,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建设和管理城市;其次,城市规划是综合发挥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应当布局合理,富有特色,对本区域内的城市化发展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充分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自然就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综合发挥其各种效益应遵循的依据;再次,城市规划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的合理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也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下,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最后,城市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可任意更改。因此,它的实施具有强制性和不可变更性。
2 城市规划设计应考虑的原则
2.1 人性化原则
尺度与空间是城市人性化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己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2.2 文化性原则
当前国内建筑与城市设计中盲目照搬国外建筑创造的现象较普遍,这显然与和谐社会的思路相悖。针对这种现象,在建筑创作中不仅要积极主动吸收国外建筑的优良部分,更重要的是吸收国外城市发展中优秀思想。如注重建筑单体与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的思想。将建筑创作问题放在宏观城市社会背景下考虑。所以,在建筑创作中强调人、建筑与环境协调的观念是很必要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设计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它们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而且能反映当地的地方特色与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充分反映时代的连续性。城市设计应寻找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差异与特征,研究其特点。以形象特征、空间层次、结构关系结合具体城市土地使用功能,探求区位与地段的差异:对文化层次的探求。也是对社会人际生态的一种文化表现的探求。文脉的延续性与历史街区的保护相辅相成,城市空间设计是要恰当把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如社会风俗、风土人情、街市面貌、民族气氛等,这些都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因素,同时也是反映城市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面。
2.3 生态化原则
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工环境的无序膨涨使自然环境和历史遗存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所以综观这几年的建筑规划界、议论最多的就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城市设计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尊重自然和历史文脉为准则,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表现在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上。就是控制建筑的容量,合理地解决动、静态交通,增加绿化开放空间面积保护和继承历史文脉,组织完善的步行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使人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型的城市之中。
3 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对于城市规划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与之相矛盾的是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3.1 城市规划结构不合理、用地效率低。大多数城市更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表现在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公共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用地比例偏低;过分追求超大马路、大广场,在城市路网结构中,主次干道的比例偏高,支路严重不足,路网结构不合理,造成城市交通拥堵。同时,由于城乡体制的制约使城市和镇村各自为政,土地利用呈现散乱、无序的状态,土地开发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土地利用率低,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3.2 规划编制主体多,规划区重叠从规划结构来看: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下一层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原则上,上级规划划定的规划区包括下级规划时,下级规划不再重新划定。但由于现行规划管理的体制尚不统一,市、区、镇各级均可设规划管理部门,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很难避免。城市和建制镇需要编制城市规划,集镇和村庄需要编制村镇规划,所以市、镇、集镇和村庄均在编制不同的规划,再加上各类园区,产生了各个层次规划之间的矛盾。各编制主体各自编制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导致在规划边界、基础设施配套、道路交通、生态廊道控制等方面存在矛盾,导致总体规划意图难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具体落实。
3.3 缺乏公众参与。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政治民主化的趋势,政府开始给予公众参加城市规划的权利,并将这种权利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然而,我国原来的城市规划法规,对公众参与规划的对象、机构、内容、程序、深度、职责、权利、义务和监督保障等体制和机制,均无明文规定,使得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4 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目前在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
4.1 以《城乡规划法》为中心和基本依据,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国家制定《城乡规划法》的目的在于依靠法律的权威,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城市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城市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多样化,城市各项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关系日趋复杂,城市土地各项建设活动日趋频繁。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都必须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遵循统一的行为规范准则,才能够保证城市合理发展和协调运转。这就需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的法定要求和规定来约束城乡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行为和管理行为。
4.2 设计有效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要使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遵循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的客观规律,就必须按照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来进行。也就是要求在城市规划区内的使用土地和各种建设活动,都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经过申请、审查、征询有关部门意见、报批、核发有关法律性凭证和批后管理等必要的环节来进行,否则就是违法。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中的随意性,切实制止各种不按科学程序进行审批的越权和的行为发生。对于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都要严格依照《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规划管理。也就是要以经过批准的城市规划和有关的城市规划管理法则为依据,防止和抵制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行为,对一切违背城市规划和有关城市规划管理法则的违法行为,都要依法追究当事人应负的法律责任。
4.3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在我国,规划常常仅限于政府和专家之间的交流,普通大众对规划缺乏应有的了解,也缺少对规划的支持和参与,致使随意更改规划、规划服从项目的情况时有发生。城市社会的主体是居民,城市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和享受者自然也是广大市民百姓。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只有居民的直接参与和管理,才能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现代感,才能有效地整合城市自身的各种资源。从这个意义来说,居民的社会参与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离开了居民的积极参与,就没有真正的意义上的都市文明进步。换句话说,没有大多数居民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城市现代化的内在发展,就可能出现“有增长(有建设)无发展”的局面。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既是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监督,也能够使公众更易理解和认同城市规划的意图,顺利地实施城市规划。目前,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己经通过政务公开、规划网站等途径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城市规划,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城市规划管理中来。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向美国、法国等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做法较好的国家学习,拓宽公众参与的途径,让市民更多地参与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之中的相关问题的更好解决。
参考文献:
[1] 薛刚,张明远.谈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05).
[2] 方华,唐良云.浅析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27).
[3] 陈小虎,刘怡.现代城市规划管理原则及适用性探讨[J].四川建材,2010,(5).
[4] 邱永乐.浅析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J].山西建筑,2009,(3).
篇9
关键词:天府广场前区;城市设计;理念;方法;目标
中图分类号:U418.8文献标识码:A
一、四川省科技馆周边改造前状分析及改造建议
四川省科技馆占地6万平方米,其主楼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展出面积2.3万平方米,其中中央大厅距地面17米,前厅层高14米,其于展厅层高7米,地面承重达 2.5吨/平方米,主楼前后广场面积7000平方米。不同寻常的建筑格局,为百流汇聚,万商云集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图1 图2
基地内部有建于五十年代的市政府办公楼、机械厅办公楼,建于六十年代的省展览馆、像。一期建设天府广场前区内土地使用功能主要为公共设施用地、商业办公用地、市政建设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少量的居住用地。南面为百货大楼和城市之心两座建筑,西面为规划市博物馆,东临锦城艺术宫。它是未来城市的先进的文化中心并且给成都市民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环境的景观中心。
明确的几何形格局和高层建筑作为界面的强烈纵横轴线定义了作为城市中心广场的意义和价值(图3);它联系着众多的文化地标,交通港口和商业枢纽,成为城市地标的原点;但其周边建筑形式轮廓凌乱,缺乏控制性元素和景观主题。
主席像作为重要历史地标和广场控制性景观元素,科技馆作为其背景。景观元素的配置应强化这种特质(图4)。新天府广场规划、政府机构南迁和文化设施的引入,弱化了其政治意义,作为中心的象征意义应予以恢复和加强。新广场周边区域应提供多样性开放空间烘托广场,并强化与中心的联系。
连续、完整的界面提供了愉悦的步行,车行环境。景观边界加强了用地内外的空间分划,使科技馆的周边用地较封闭,成为内向型开放空间。树冠、绿篱形
成连贯的绿色走廊,单行通道在运动中加强空间的连续、完整。
(图5)未来建设中,建议在保留边界绿色廊道连续性的基础上,通过边界处理适当弱化内外的分隔,形成视觉通透的开放空间。
绿色廊道强化了不同性质、不同尺度和不同开放程度的公共空间的联系。在用地端部的重要节点,建议适度减少高大栽植,形成良好的视觉对景,强化中央的空间秩序。场地内部,缺乏统一规划,建成环境杂乱,形式多样,不利形成主题,景观元素被建筑分割,不成系统,无法形成有意义的场所,弱化了场地意义和价值;为恢复场所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建议适度引入历史题材的景观元素,但应与主题性强的规划结构紧密结合。
场地内保存个别品质良好的适宜单株观赏或组群欣赏的植栽,由于不成系统,无法吸引人的视觉环境,降低了场所景观价值。在为配合科技馆更新改造,宜采用结合现状重新配置景观植被和开放空间的方式,不做大尺度的挖掘和建设。对于明确和强烈的空间主轴应在视觉空间上予以连续并加强,对于轴线上布置的植被、广场、设施应作对称式处理,明确其象征意义。
用地被北侧横向车道切割
(图6),景观界面破碎、不连续,建议在保留现有交通体系的前提下,对铺地及设计进行更新。并通过景观设计引入多样性的活动,让开放空间更富情态,体现人本主义的空间理想。用地端部开敞,保持内外双向视觉通透,可以感受城市的中轴存在。运动中感知界面的连续和强烈的中轴线,酝酿仪式化的空间的来临,对边界及节点的改造宜强化这种空间感受。
飞天雕像设置于广场做为地标,起到对景和重要景观标识的积极作用(图7),但其主题性弱化了场所的意义和价值。几何对轴的平面,植栽的均衡布局是对场地及周边空间结构的对应。
水景的使用形成了动态的景观元素,并且屏蔽了城市噪音,从某种意义上唤起了关于场地历史文脉的记忆。有层次的景观,划分小尺度空间并设置便利设施,形成亲切宜人的公共空间,体现都市良好的宜居性。人的活动使公共空间持续充满活力。但场地作为城市核心与历史地段的意义未被重视。周边植栽形成绿色屏障,将城市交通和公共空间隔离。
二、设计改造思路
(一)遵循“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1、最成功的场所,应该是社会与物质环境达到最小冲突,而不是一种激进式的转化,其目标是实现应遵守一种生态学的准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既是城市空间设计的景观要求,更是城市生态追求的目标。创造和改善自然环境,对城市发展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本工程为一期建设项目,广场从功能定位上定义为交通广场,二期建设以一期广场以北规划为生态公园。通过规划护城河水体与“皇城”连廊衔接,形成一个围合的城市景观。本案广场为几何形有秩序地空间,铺装以44x45米方格九宫格组合而成,将石材,木材,自由水体,植物一齐演绎全新的城市空间。
2、保持完整的肌理和周边的内在秩序
(图8)锡耶纳中心的市政广场,是意大利最为著名的广场之一。广场呈扇形,扇形的圆心处是市政厅和钟塔。如今这里每年都要举行几场文化活动或者节日庆典,场面相当壮观[2]。锡耶纳城区地图。通过地图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锡耶纳的城市中心——市政广场,由市政广场和从市政广场发散出去的城市主要道路构成了锡耶纳的主题骨架,为城市肌理的定型定下了基调。
老成都是一个田字网格布局的传统城市,新建天府广场前区项目与城市机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并表现在广场的空间分隔上。现有展览馆用地北临天府广场,东西相距约310m,南北相距约320m,本案该肌理结构,以15m×15m的网格分割场地,以区分边界、绿化、广场、建筑等不同空间。
(二)运用场所文脉分析方法设计
1、外部视线分析
图9 图10
图9 场地远期高层视线分析。该场地对远期的视线控制主要是针对公园外部的高层建筑为主
图10景观改造后车流视线分析。该场地近期的视线控制,主要是针对场地现状外部的机动车为主要的视线控制点。
2、机动车交通分析(图11) 图11
3、分区规划
核:省科技馆。
广场景观区:聚集和疏散人流,为展览馆解决人流的聚散问题。
自然生态景观区:休闲,娱乐,噪音隔离和视线阻隔。
图12分区规划图
景观主轴线:明确和强烈的城市中心轴线,视觉空间上予以连续并加强。
景观截点(焦点):景观标志、视觉中心。
4、对于轴线上布置的公共设施、水体及植栽、夜间照明、竖向设计皆作对称式处理,以强化中心轴线。如13图(绿化结构分析图)
图13绿化结构分析图
5、植物景观设计:
(1)师法自然,生态宜人。有目的地借鉴成都地带性植物群落的景观,应用人工模拟自然的配置方式,创造自然和谐、稳定协调的绿色空间。同时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规律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满足人们追求生态宜人的生活空间的需求。
(2)因材制宜,合理布局。设计过程中积极利用现状,保留尽可能多的树木。因材制宜地通过融合、嵌入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的不同空间层次中,以孤植、群植等造景形式组成多样的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体会和享受自然带来的自由、清新和愉快。
(3)立足本土,凸现特色。植物景观设计体现当地文化与地方特色,塑造特色化的城市广场,将市树银杏和成都地区种类丰富的竹类作为基调种植,适地适树,突出乡土树种,尊重本土文化。
(三)探索“以人为本”的空间理想为目标
1、力求使公共空间功能多样化,考虑多种活动需求,增加人的参与,创造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中,结合城市景观与文化景观,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以满足人们的休憩、学习、邂逅、饮食、体验自然的要求。
城市之心
2、认为意向能表述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组织。人的所有行动都依赖于意象,他认为城市空间结构不只是凭客观物质形象和标准,而是要凭人的主观感受来判定[3]。
现代城市设计的目标价值取向均由人的来决定。舒适,指街道小品、植物、路面等步行空间的舒适性。视觉趣味,指城市环境中建筑特点和通过环境本身提供的视觉愉悦。活动,指城市环境中的“街道活动”的范畴。清晰和便利是为人们具有良好的步行空间。独特性即可识别性,个性。空间的确定性是建筑空间与开敞空间的分界面处理,这些空间是获得外部空间形状和形式、清晰和愉悦感”的城市结构要素。视觉标准为“悦人的景观”价值,视觉的美学特征。多样性(对比)为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对比等美学问题。协调,涉及与地形特征、转换、互补尺度和建筑形式组合相关的和谐。尺度与格局包括尺度、体量、建筑组合等。
参考文献:
[1]②张斌 杨北帆 编著. 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篇10
[关键字]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相互关系;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
1.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概述
城市规划设计可以分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是指确定一定时期之内的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对城市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协调城市的空间布局,具体安排和综合部署城市的各项建设,以实现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的活动;城市设计又称为都市设计,是指把城市作为对象所展开的一系列的设计工作。城市设计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建筑设计是指在建造具体的建筑物之前,设计人员按照有关的设计要求和设计任务,设想可能出现在建筑物施工或使用过程中的所有问题,草拟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并用文件和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城市规划设计是对整个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范围较大,时间较长,而建筑设计仅仅只是某一个建筑物的设计,范围较小,时间较短。
1.2相互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是面和点的关系,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建筑是城市空间中的主要成分,城市规划设计是面,建筑设计是点,建筑设计要以城市规划设计为基础。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是城市中的基本设施,在城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建筑设计要以城市规划设计为指导,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延伸。只有建筑设计严格依照城市规划设计的规定和要求执行,努力做到两者间的协调发展,城市建设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城市规划设计要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建筑设计的因素,以局部的点的合理设计来促成整体的面的科学规划。建筑设计要服从于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方方面面都应该把城市规划设计作为活动的主要依据,以城市的大环境、大发展作为设计的标准,建筑设计才不会偏离城市规划设计的正确轨道,促使城市规划设计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迈进,推动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协调发展。
2.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协调发展的策略研究
2.1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建筑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
优秀的建筑设计需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作为指导,因此,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先要对城市的地域特征和周边环境等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和了解,分析影响城市规划设计的主客观因素,确定城市的建设规模、发展方向以及本质特征等,规划方法要多多的采用当下最为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融入更多科学合理的因素到设计中。经过一番仔细认真的调查研究以后,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基准,让城市规划设计更加的科学、合理。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再为建筑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筑设计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2.2培养和提高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赋予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以创新性
无论在何时何地做何事,人的行为活动都是受到潜意识的驱动的。只有在人的意识中形成了这样的行为状态,人才会按照意识去执行,所以,人的意识对人的行为活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不论是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还是建筑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都是沿着意识的轨道前行的,只有设计人员的意识中有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思维,他们才会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所突破,才会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设计出与以往的所有设计都不一样的创新设计。当然,在创新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已然形成的主客观规律,在以各种规章制度所构成的主观规律和生态文化环境长时间以来所形成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再创造,把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局部建筑统一起来,设计中不失所有城市建设的共性而又富有个性,就可以打造出一个符合规律的创新性城市。
2.3建立并完善有关的监督管理机制,督促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的设计行为
在《孟子·离娄上》的第一章中说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现如今被人们用来比喻做事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准则。所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创建一系列专门性的规章和制度,对有关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人的行为进行监管和约束,是促进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必备要素。好的城市规划离不开好的监管机制,监管机制和规章制度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制性的保障,督促规划和设计的有关人员在设计中的言行举止,促使他们做出符合要求的设计。通过监管机构组织专业人员专门负责监督和管理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活动,防止城市秩序的紊乱。此外,还可以加大法制力度,在法律中增加更多有关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内容,让城市建设又发可依,保证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依法进行,协调发展。
3.总结
总而言之,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相关的设计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设计的因素,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要严格以城市规划设计为依据和准绳。如此这般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才能有效的提高整个城市的建设风貌。市级领导和有关的工作人员、设计人员要把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协调发展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来推动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道新,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与协调发展[D]门窗2012
[2] 张佳临,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D]科技与企业2013
- 上一篇:化学品成份分析
- 下一篇:社保基金和养老基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