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十篇

时间:2023-12-01 17:30:52

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

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篇1

【关键词】 婴幼儿; 高热; 抽搐; 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4-0100-02

doi:10.14033/ki.cfmr.2015.14.050

高热抽搐是婴幼儿常见急症,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性和痉挛性收缩。同时患儿还可出现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此病发病急,由于婴幼儿无法通过语言表述病情,故给救治带来困难,若急救不及时,可导致严重后遗症,甚至导致患儿死亡[1]。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3例高热抽搐患儿采用急救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高热抽搐患儿86例,所有患儿均出现面色苍白、双眼斜视、神志不清、口唇发绀、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及手指、脚趾抽动及咽喉部有明显痰鸣音等症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43例患儿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1.7±1.1)岁;其中39 ℃以下10例,39 ℃~40 ℃29例,40 ℃以上4例;疾病类型:肺炎8例,上呼吸道感染34例,中毒性痢疾1例;对照组43例患儿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7个月~3岁,平均(1.8±1.2)岁,其中39 ℃以下11例,39 ℃~40 ℃29例,40℃以上3例;疾病类型:肺炎7例,上呼吸道感染35例,中毒性痢疾1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及体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急救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高热抽搐的急救护理流程,提高应变能力。由于高热抽搐患者大多发病较急,且病情危急,家属一般内心恐惧、焦虑,护理人员此时是家属的希望寄托,因此护理人员在急救患儿时,必须做到不慌不忙,有计划有条理地做好各项抢救工作。(2)高热抽搐患儿常出现呼吸困难症状,患儿入院后应立即安置在抢救室,并让患儿平卧,将头偏向一侧,用开口器将患儿口扩开,观察有无呕吐物,及时清除呕吐物,并将患儿鼻腔内分泌物清除干净,必要时给予负压吸痰,吸痰动作要轻柔。高热抽搐患儿若出现牙关紧闭,应托住患儿下颌,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3)高热抽搐患儿脑耗氧量增加,患儿极易出现脑缺氧,应给予患儿高流量氧气吸入,1岁内患儿氧流量为2 L/min,2~3岁患儿氧流量为2~3 L/min。(4)给予患儿降温护理,保持病房内温度和湿度适宜,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给予患儿头额部冰枕、冰敷,使头部温度迅速降低,使脑组织代谢降低,减少脑部耗氧量。也可采用温水擦浴、冰冻输液等物理降温方式。降温过程中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并做好记录,并给患儿多喂水,防止因出汗过多引起患儿虚脱。(5)若患儿抽搐时间较长,且发作频繁,应警惕是否出现脑水肿,若患儿出现收缩压增高,且脉率变慢,呼吸不规则且节奏缓慢,瞳孔散大,此类症状提示为颅内压增高,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6)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高热抽搐患儿常出汗较多,且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要及时清洁皮肤,更换衣物,护理时动作要尽量轻柔,使患者处于相对安静的环境中。(7)患儿抽搐发作时禁止饮食,抽搐停止后可给予患儿饮料、热牛奶等流质食物。同时,需派专人看护,将床栏拉起,避免患儿坠床及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8)给予地西泮0.1~0.3 mg/kg缓慢静脉注射,用于镇静止惊,也可给予苯巴比妥钠10 mg/kg缓慢静脉注射,还可采用安定注射液加入5 ml生理盐水中稀释后保留灌肠。镇静、解痉药物使用后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患儿反应,并观察患儿有无昏睡、嗜睡等症状,记录患儿的抽搐发作时间、间隔时间及精神状态,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主治医师。(9)患儿出现高热抽搐时,家长会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属及时沟通,做好解释工作,并关心体贴患儿,让家长安心放心,取得家长的信任,使家长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促进患儿及早康复。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后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并制定满意度调查表,包括对护理人员及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统计患儿家属满意度。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1)显效:急救后患儿抽搐于5 min内停止,30 min内体温恢复正常;(2)有效:患儿抽搐于15 min内停止,1 h内体温恢复正常;(3)无效:患儿抽搐于15 min后未停止,1 h后体温仍无下降甚至病情恶化[3]。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临床疗效比较

经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67,P=0.03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观察组(n=43) 37 5 1 97.7

对照组(n=43) 32 3 8 81.4

字2值 4.467

P值 0.035

2.2 两组住院时间及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后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婴幼儿由于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故即使较轻的刺激也可导致大脑皮层强烈的兴奋,神经细胞可突然异常、大量发电最终导致惊厥抽搐[2]。临床中引起婴幼儿抽搐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颅内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2)颅内癫痫引起的非感染性疾病。相关研究表明,单纯由于高热引起的抽搐,患儿大多抽搐持续时间较短,且患儿清醒较快,清醒后机体无其他变化,一般预后较好。而复杂型高热抽搐惊厥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每日发作1次以上,发作后患儿清醒缓慢,一般预后较差[3]。

高热抽搐可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严重时对患儿脑部造成不可逆损害。长时间的抽搐惊厥,患儿脑部出现缺氧症状,易发生脑水肿,造成脑部组织坏死,使脑功能出现障碍,甚至引起患儿窒息死亡[4]。婴幼儿作为一群特殊群体,因无语言表达能力,故抽搐发生时需及早给予救治,及时有效急救对于减轻患儿脑损害有重大意义[5]。高热抽搐患儿由于气道不顺、喉肌痉挛,易导致呼吸不畅、呼吸障碍等,加上呼吸道内分泌物的增多,加重患儿的呼吸困难,故对呼吸道的清洁显得尤为必要。对患儿进行吸氧护理,可改善脑内细胞的缺氧状况,有效避免因缺氧导致脑损伤的发生。高热抽搐患儿一般体温均超过38 ℃,高热可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出现代谢障碍,有效的降温措施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而物理降温是首选方法。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严密观察患儿各项指标,如呼吸频率、面色、血氧饱和度等,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宣传,可有效减少因惊厥抽搐造成的继发损害[6]。

本研究对高热抽搐婴幼儿采用急救护理措施,护理后显效37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护理后显效32例,有效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此可见,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是提高婴幼儿高热抽搐急救成功率的关键,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方春艳.小儿高热抽搐的及时有效护理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6):337.

[2]余翔.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6):123-124.

[3]朱莉.小儿高热惊厥4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12):74-75.

[4]余少芬.婴幼儿高热抽搐的急救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0):99-100.

[5]王冬梅,贺文琪.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7):213.

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篇2

【关键词】高热;惊厥;护理

高热惊厥是小儿常见的急症。笔者对53例该病患儿进行了护理分析,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3例高热惊厥患儿,男32例、女21例,年龄7个月~11岁。体温38.9℃~41.2℃,惊厥多发生于发热24小时内。经采取止惊、退热等急救与护理措施,治愈50例,好转3例,效果满意。

2 急救及护理措施

2.1 急救护理(1)止惊:及时准确地使用快速作用类镇静止惊药,使患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停止或减轻抽搐,是急救的关键。首选静推安定,可用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等稀释。注意观察患儿,抽搐停止即可停止静推安定,以免抑制呼吸。必要时20min后可重复使用。情况紧急时可使用苯巴比妥,肌肉注射5~10mg/(kg•次)[1]。(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儿口鼻部及呼吸道分泌物,取侧卧位或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解衣物,有利于患儿呼吸,并便于观察患儿的呼吸幅度。(3)吸氧: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后,给予较大流量的氧气吸入(如使用头罩吸氧),迅速改善缺氧状态,待患儿面色由青灰或紫色变红润呼吸规律后,调节给予小流量吸氧,以防氧中毒或晶体后纤维增生症。(4)建立静脉通道: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静脉,快速准确地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以利于止惊药、退热药、抗炎药物、脱水剂的使用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措施的实施。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应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状态 观察抽搐的特点、次数、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尤其注意惊厥缓解后神志的恢复情况、有无呕吐、皮疹的颜色、口腔的特殊气味等,并做好护理记录,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3基础护理保持病房安静、整洁,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惊厥发作时要暂禁饮食,抽搐停止清醒后进热饮料、牛奶等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对神志昏迷者,禁食时间长的患儿可插胃管鼻饲。用生理盐水或1:5000呋喃西林棉球清洁口腔,每日2次。抽搐时应专人护理,以防坠床或碰伤。若四肢抽搐或颈项强直者切忌强行按压,以免造成骨折或脱臼。加强巡视,必要时给予重症监护。在做完各种治疗后应扣紧床栏,牙关紧闭抽搐时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或注射器将口腔扩开,防止舌及口唇咬伤。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及器械,便于急救。

2.4 高热的护理高热可以引起机体的代谢障碍和各系统功能紊乱,包括缺氧致脑细胞水肿,因此控制体温是防止反复抽搐及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对高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枕冰袋或在颈部及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温水浴、乙醇擦浴等。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退热剂。

2.5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主动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用非语言给予家属及患儿安慰及关心,使他们产生好感。向患儿和家属介绍高热惊厥的有关知识,消除其焦虑和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配合医护工作。

2.6出院指导指导家长在家中备好必要的急救物品和药品。如果患儿出现发热,应及时测量体温,并做相应处理,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在发热早期即可使用抗惊厥药。教会家长在患儿抽搐时的急救方法,如以拇指掐患儿的“人中”穴,以另一拇指甲掐患儿“合谷”穴,同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返流物误吸等。平时加强锻炼,以增强患儿的体质,按季节变化及时添加衣服,防止受凉,上感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去。

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篇3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30-01

小儿惊厥的发生率是大脑发育不完善,刺激的分析鉴别能力差,弱的刺激就可使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引起惊厥。多数呈全身性强直-阵痉挛发作,少数也有其他发作形式,如肌阵挛、失神等。持续数秒到10分钟。可伴有发作后短暂嗜睡。发作后患儿除原发疾病外,一切恢复如常,不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45例患儿进行急救及有效的护理措施,疗效满意。现将急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18例高热惊厥患儿。其中8例男性患儿,10例女性患儿,患儿年龄为5个月~6岁,患儿体温为39.2℃~41.5℃,病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2 急救及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畅通:惊厥发作时立即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在头下放些柔软的物品,松解衣服和领口,及时清除患儿口鼻咽分泌物,呕吐物等,保证气道通畅,在患儿上下齿之间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牙关紧闭时,不要强力撬开,以避免损伤牙齿。同时为防止患儿坠落,需要安装床栏,并在床栏处放置棉被,移开床上的一切硬物,防止损失的造成。对于呼吸道有分泌物的患儿,将其头偏向一侧平卧位,将咽、喉分泌物使用吸痰器及时的吸出,同时要将口腔护理做好。

2.2 改善组织缺氧:由于抽搐时呼吸暂停,造成缺氧,应及时吸氧,减轻脑损伤。氧气的吸入可对脑组织缺氧现象进行有效的改善,同时能使血氧饱和度增加,使脑水肿的发生得到避免。应立即对出现窒息的患儿进行人工呼吸。本组资料中没有患儿发生窒息,多采用2~3L/min的面罩给氧或0.5~1.0L/min的鼻导管给氧。

2.3 止痉

(1)针刺人中,合谷,百合,涌泉等。

(2)药物止痉 选择快速有效的抗惊厥药物,及时控制抽搐,常用药物有安定,苯巴比妥钠,10%水合氯醛,氯丙嗪,苯妥英钠等。安定类药物是最适于急救的药物,其能有效抗惊厥,并起效快,安全系数高,其中地西泮是首选药物。

(3)退热,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采取正确,合理的降温措施。主要措施有:①物理降温:采用冰帽,使脑细胞的代谢降低,氧耗量减少,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得到提高,对脑细胞的恢复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可以起到预防脑水肿的作用。使用30%~50%的酒精擦浴,对于胸前区、腹部和后颈这些对冷敏感的部位,要禁止擦拭,主要是这些部位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以及腹泻等不良反应。②药物降温:比林、安痛定是很好的降温药物,但是不能单一的使用降温药物对患儿降温,应当配合物理降温使用。经过对18例高热惊厥患儿临床护理,发现物理降温比药物降温疗效显著,同时也更加安全,并可长时间多次重复使用。

(4)注意安全,加强防护,抽搐发作时,要注意防止碰伤及坠床,四肢适当约束抽搐牙关紧闭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或开口器放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及口唇咬伤,病室保持安静,室内光线不宜过强,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治疗,护理操作适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敏捷。:医护人员在小儿高热惊厥时要进行严谨、有序、有效的对患儿进行抢救,及时的对惊厥进行控制及降低体温,对患儿预后进行改善。对患儿要关心、体贴,熟练、准确的处置操作。将患儿家长的焦虑以及心理障碍及时缓解,取得其信任。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详细记录抽搐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发作类型,程度,伴随症状及停止后的精神状况。患儿病情变化要进行严密观察,当发生惊厥时及时对抽搐持续间隔时间、发展程度、部位、类型以及是否伴并发症进行详细记录。对于患儿体温、呼吸、血压、心率、面色、意识及瞳孔对光翻身等生命体征进行观察,若出现异常立即向医生报告,做好急救准备。根据病情对体温进行监测,4~6次/d,若出现高热及做好降温处理。

(6)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建立静脉通路可以保证及时、正确用药,尽量使用留置针,防止抽搐时针头滑脱,对持续而频繁的抽搐,使用20%甘露醇时,注意输入速度,应在30分钟内滴完,同时防止药液外渗。

3 体会

对高热惊厥的患儿,应该迅速控制惊厥,惊厥缓解后须保持安静,避免刺激及不必要的检查,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囟门、神智的变化,防止脑水肿的发生,惊厥患儿常有反复发作史,家属应该、注意小儿饮食起居经常做户外活动,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发作时及时处理。本组18例患儿经及时的抢救及有效护理均痊愈出院。对于出院患儿,家长应当主要对小儿感冒的防治,合理安排因素,加强锻炼,使机体抵抗力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 朱念琼.儿科护理学[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

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篇4

【关键词】 急诊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1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63-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系三级乙等医院,现有床位736张。我科2011年接收各型急诊病人达846例,2011年1月到2011年12月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30例。30例高热惊厥患儿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5个月-6.5岁。体温38.5℃-41℃,病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共18例,扁桃体炎9例,支气管肺炎3例,有高热惊厥病史的5例。

1.2 方法

1.2.1 评估 评估患儿病情,收集患儿的资料,通过对患儿及家长的评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2.2 防止抽搐 患儿在院外发生高热惊厥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抽搐,这就需要家长有一定的急救意识,减少患儿的耗氧量,使脑缺氧程度得到控制[1]。如患儿出现抽搐,指导家长以拇指掐患儿的“人中”穴,同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返流物误吸,将裹有纱布的压舌板或筷子置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咬伤。

1.2.3 一般急救措施 立即将患儿平卧,使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置床档,家属专人看护,防止再抽搐时碰伤或坠床。

1.2.4 控制惊厥 ①人为刺激:掐人中或者针刺。②抽搐患儿立即给予药物治疗:安定每次0.3mg/kg-0.5mg/kg,婴儿一次剂量不超过5mg,儿童不超过10mg;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15分钟后重复,也可保留灌肠[3]。

1.2.5 迅速降温 我科采用物理降温额部贴退热贴,即对小儿副作用小又能短时间内快速降温,最常用的药物是安乃近滴鼻,把安乃近用1ml注射器吸后除去针头直接滴鼻。滴鼻前先清洁鼻腔分泌物,嘱家属平抱患儿或仰卧位,经两侧鼻孔滴入药后轻柔双侧鼻翼,滴入药液的多少应根据患儿的大小来决定。

1.2.6 立即给氧 惊厥时氧的需要量增加,及时吸氧可提高患儿血氧浓度,对改善脑细胞的缺氧状况十分重要[3]。患儿给鼻导管吸氧0.5-1L/min或面罩给氧2-3L/min。

1.2.7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我科常使用小儿留置针,防止抽搐时针头滑脱。输液过程中也保证液体输入通畅给药准确,防止药液外渗。

1.2.8 减少刺激,保持病室安静 治疗及护理操作应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要轻,敏捷,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和噪声,以免引起惊厥发作。

2 结果

30例高热患儿,其中呼吸道感染者18例,扁桃体炎患儿9例,支气管肺炎3例,有高热惊厥病史的5例,经我科正确评估、降温、抗惊厥治疗及对症护理,收治住院部继续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

3 讨论

3.1 针对不同疾病引起的高热惊厥的护理 高热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体温常高达38.5℃-40℃或者更高,这也主要由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高热所致[1]。如: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以发热为主,我科在控制惊厥的同时,及时的给予退热药物;扁桃体炎,护理上应告知家属给患儿适量饮水,防止咽喉水肿;支气管肺炎,在惊厥得到控制后及时的给予抗炎药物,并且采用雾化稀释痰液。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在抗惊厥的过程中还应告知家属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检查,筛查惊厥的原因。

3.2 高热惊厥的健康教育重要性 我科通过30例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体会到要及时处理惊厥固然主要,但对家属健康宣教工作非常重要。指导家长在家中备好体温计、退热贴等,如果患儿出现发热应及时测量体温,当体温升到38.5℃左右时立即口服美林或使用退热贴等降温。平时加强锻炼,按季节变化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防止发生惊厥。指导家长掌握惊厥发作的应急措施,如抽搐时要就地抢救,指压人中穴,保持安静,不能摇晃或抱着患儿往医院跑,以免加重惊厥造成机体损伤[2];抽搐缓解时迅速将患儿送往医院查明原因,防止再发作。经过健康教育后,家长们对该病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出现此情况也不再慌乱,并且在平时也积极预防。

3.3 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关键性 患儿发生惊厥时,多数家长会惊慌失措并且大喊大叫的,这时护士应理解家长的心情,在配合医生积极抢救的同时主动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实行人性化的服务,取得家长的信任。惊厥发生时,家长情绪非常紧张,护士冷静的工作情绪可间接给患儿家长一种心理安慰,稳定家属情绪,从而更好的配合护理工作[3]。护士在积极抢救时应操作熟练,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丰富的护理工作经验,过硬的扎针技术,高度的工作责任心。通过和医生配合做好各项急救护理工作,对患儿抢救防止病情恶化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绍敏,余良英,陈昌华.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6,22(18):111-113.

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篇5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重症;护理干预

 

 

 病毒性脑炎系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程大多2~3 周,多数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儿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反复惊厥发作、抽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情绪异常、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根据重症患儿病情重、起病急、变化快、进展快、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些特点,如何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结果,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10 个月至14 岁;住院天数7 天~35 天;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高热32 例,头痛30 例,呕吐25 例,抽搐10 例,昏迷10 例,瘫痪3 例,脑疝2 例,视物模糊1 例。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36 例,异常30 例;心电图检查30 例,异常15 例;头颅CT检查25 例,异常16 例。全部行血生化检查:23 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心肌酶异常27 例。全部行脑脊液检查:异常30 例,其中白细胞增高29 例,蛋白质增高10 例。

1.2  方法

 对每位重症患儿均实行整体化系统护理,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先收集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分析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护理对象朝向预期结果的进展情况。

1.3  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89.47%(34/38)。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留置胃管鼻饲患儿,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尿失禁患儿,保持会阴清洁,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 次。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2.2  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

2.2.1  高热的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性高热,。护士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超过38.5 ℃以上者,头部可用冰帽持续降温,大血管暴露处可放置冰袋降温,四肢给予保暖,也可用低于体温2 ℃的温水擦浴,力求使体温保持在38 ℃以下。用亚低温治疗重症患儿且疗效明显[2],应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2~34 ℃。如高热冷敷疗效不佳者,可用药物退热。高热期要保证患儿足够营养和液体量摄入。

2.2.2  惊厥和频繁抽搐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患儿惊厥发生,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置压舌板与两齿之间。必要时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患儿惊厥频繁,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镇静剂,同时寻找惊厥的原因。患儿应住单间,保持环境安静,各种操作应集中进行。应观察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抽搐时有无大小便失禁等。

2.2.3  频繁呕吐的预防及护理

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篇6

【关键词】重症乙型脑炎;机械通气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1-1637-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我科于2006年7~8月中旬共收治重症乙型脑炎患儿30例,经积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6岁,病程1~7天,所有患儿均来自农村,有被蚊虫叮咬史。

1.2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1],全部病例均符合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

1.3 临床表现:所有患儿均有高热(10例超高热),高热时间5天以上,呕吐,惊厥或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节律紊乱,其中有17例出现反复抽搐,12例出现消化道出血。

1.4 实验室检查:所有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均在10~20×109/L之间,中性粒细胞0.75~0.85之间;血清特异性乙脑抗体IgM测定,15例呈(+);脑脊液检查,氯化物及葡萄糖检测均正常。

2 治疗

2.1 药物治疗:早期给予病毒唑,抗生素防治感染,安定镇静及神经营养制剂,20%甘露醇脱水治疗,1.5 mg/(kg・次),每日4次。高热患儿予以冬眠合剂,氯丙嗪、异丙嗪每次1 mg/kg静脉推注,每日4次。根据患儿前日出入量计算当日液量,防止患儿脱水过度,维持患儿循环。患儿在治疗期间均予以管喂流质饮食。西米替叮预防应激性溃疡。

2.2 其他治疗:所有患儿入ICU后均予以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据此补液;高热患儿予以冰帽冰毯降温,监测肛温,使患儿体温保持在正常水平;抽搐患儿在使用镇静剂效果不佳情况下,使用异丙酚加肌松剂防止抽搐;每例患儿在有抽搐或呼吸节律紊乱情况下均予以气管插管,必要时行机械通气,保证患儿供氧或允许肌松剂的应用,昏迷时间较长或咳嗽排痰能力较差患儿则予以气管切开。另外,所有患儿予以心电监护,保留尿管、胃管,以便准确记录尿量和管喂饮食。

3 结果

本组30例,经积极诊治除2例死亡外其余均治愈。

4 讨论

乙型脑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以综合治疗为主,应尽早控制高热,惊厥,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发生,减轻脑损害,促进康复。高热,惊厥,意识障碍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呼吸衰竭则是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所以,要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应积极处理以上症状,予强有力的对症处理。

持续高热是病情危重的表现,也可加重脑水肿,脑缺氧,诱发抽搐,因此降温很重要,采用药物或物理降温,争取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减轻脑的氧耗。当用常规的降温方法不能使患儿的体温下降时,应使用冰毯、冰帽进行全身降温治疗,在全身降温过程中可配合使用镇静剂和冬眠合剂,防止患儿寒战发生,但也应注意保证患儿循环稳定。

抽搐和意识障碍是病情危重的指标,也是预后不良的指标,故在本组中的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障碍,如反应迟钝、四肢肌力减弱等。抽搐可诱发高热,加重意识障碍,因此应及时使用镇静药物。一般可使用安定、氯丙嗪、异丙嗪等减少患儿抽搐的强度和次数,但当上述药物难以缓解患儿抽搐时,应使用物和肌松剂,可使用异丙酚1.5 mg/(kg・h)和万可松1 mg/(kg・min)静脉泵入。使用肌松剂后患儿自主呼吸消失,应予以机械通气,保证患儿氧供。

呼吸衰竭是本病主要的致死原因,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是重中之重。当患儿有呼吸节律改变时,应加强监护,一旦患儿有缺氧表现时及时予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或者预防性行气管插管,以便患儿出现呼吸衰竭时抢救及时。当患儿有强烈抽搐时,使用物和肌松剂后需行机械通气,这也就保证了物和肌松剂的安全使用。在机械通气期间,应常规进行血气分析,及时调节通气参数,保证患儿酸碱平衡,以免酸碱失衡导致继发性脑组织损伤,不利于脑功能的恢复。

积极的营养支持和保证内环境稳定也是减低患儿死亡率的又一重要因素,危重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并发新的感染,维持肠道功能对于减轻肠道菌群移位有重要作用,故在乙脑患儿昏迷过程中予以安置胃管,管喂饮食是必要的。乙脑患儿在治疗和病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内环境紊乱,如低钠、低钾血症或严重脱水,一方面脑水肿患儿易发生低血钠,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导致低钠血症,大量或较长时间使用脱水剂可造成钠丢失增多,我科收治的乙脑患儿中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低钠低钾血症,其中1例出现尿崩,每日尿量在5 000 ml以上,因脑水肿与低钠血症互为因果[2],故一旦发生低钠血症要及时纠正,监测电解质,当患儿出现尿崩时,须监测中心静脉压,补足液体,保证有效血容量,也可酌情使用垂体后叶素和噻嗪类利尿剂,减轻尿崩症状。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59.

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篇7

【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0例患儿进行严密隔离,做好消毒、卫生宣教,做好发热护理、抽搐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和饮食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20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 20例患儿缩短了住院天数,痊愈出院。结论 本病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只有对症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卫生宣教。?

2008年4~6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20例,经过精心的治疗,细心的护理,2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5.5岁,平均3岁;住院天数最短的8 d,最长的18 d,平均13 d;轻型12例,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精神差、烦躁、哭闹;重型8例,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发热、呕吐、抽搐,体温在39℃~39.5℃。实验室检查:WBC升高6例;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升高9例;体格检查:有阳性体征的10例。经抗炎、抗病毒、镇静、营养脑细胞药物、降颅压等治疗效果满意。本组患儿入院时皮疹已消退者10例。?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本院成立了手足口病专业病房,实行严密隔离。房间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 h;地面、床头柜、床头、凳子、患儿的用具、玩具用含氯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500 mg)擦拭;被褥、衣服在阳光下暴晒;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用等量的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1000 mg)浸泡消毒半小时后倒掉;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后用液体皂流动水洗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2 发热护理 本组病例均属中枢性发热,药物降温效果不好,均采用物理降温,用40℃左右的温水、35%~40%乙醇或冰袋降温。擦浴时动作轻柔,关心体贴患儿,嘱其多饮水。?

2.3 抽搐护理 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同时备好氧气、吸痰器及抢救物品,抽搐频繁时用开口器或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放置牙口中间,以防咬伤舌头。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痰液及呕吐物,病室保持安静,操作要轻柔,以减少刺激。?

2.4 皮肤护理 患儿手掌、足掌疱疹因搔抓而继发感染,一旦抓破,疱疹液会引起病毒扩散,加之高热、降温时出汗,呕吐物易弄脏衣被,因此,应保持皮肤清洁,穿柔软宽大的衣服,经常更换。洗澡时用温水,床单要清洁、干燥,勤修剪指甲。臀部有皮疹的患儿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5 口腔护理和饮食护理 患儿因高热、口腔溃疡、疼痛、张口困难而影响食欲,应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以略凉为宜,不能过酸或过咸,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用刺激性溶液漱口,可用棉签蘸3%碳酸氢钠溶液擦患儿的口腔,然后在溃疡面涂锡类散[1]。?

2.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定时测量体温、呼吸、心率及血压,特别是体温、呼吸和心率,观察抽搐的次数及持续时间,神志、精神的变化。本组患儿神志都是清醒的,但烦躁哭闹不安的占多数,少数患儿有嗜睡现象;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准确记录到护理记录单上;躁动不安时,按医嘱给镇静剂,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入睡时间;用降颅压药物时一定要快速静脉推注,加压滴注时护士一定要在一旁看守,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和疗效。?

2.7 静脉留置针护理 本组患儿均用脱水剂,有时间性。轻型1~2次/d;重型4~6次/d。为减轻患儿痛苦,笔者对本组病例均采用了静脉留置针,写上穿刺日期,每班交班并观察局部有无发红、肿胀现象,判断留置针是否脱落和局部是否有感染现象。通过采用静脉留置针,明显减轻了患儿因多次静脉穿刺而带来的痛苦,有力的配合了对本病的治疗。?

2.8 心理护理 由于口腔、手足疱疹的疼痛刺激,加之颅压升高导致头痛、烦躁、呕吐,又处于陌生、被隔离的环境中,患儿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用和蔼的态度爱护患儿,多鼓励和夸奖,给患儿讲故事保持其情绪稳定,对较大患儿耐心解释,争取配合治疗。鼓励多进食,以增强免疫力,争取早日康复。?

2.9 健康教育 教育患儿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喝开水,吃熟食,不要吃生冷食物。嘱其在家多通风,勤晒衣被,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介绍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预防措施及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表现等知识,要做到对本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教会家长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饮食护理,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3 讨论?

本组病例是手足口病引起的病毒性脑炎。所以,要从预防手足口病做起。手足口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也可经过接触含病毒的疱疹液传播,属局限性疾病,临床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因此,临床护理工作及卫生宣教、对症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过程中,配合临床药物治疗,加强了本病的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引导患儿及家长消除恐惧心理,树立科学的疾病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地遏制了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进一步发展,使医务人员和家属对本病有了新的认识,也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密切了护患关系。?

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篇8

“白果”是银杏种实去掉肉质外种皮后的种核部分,除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Vc、核黄素等营养成分外,还含黄酮、内酯等有效成分;现代研究表明,白果具有提高肌体耐缺氧、抗疲劳以及延缓衰老的作用,一直被誉为高级滋补品,具极高的经济价值[1]。但白果亦有毒,吃法不当可引起急性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本院于2011年10月收治1例进食白果仁急性中毒的患儿,经过积极抢救和精心护理后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病例介绍

患儿女,6岁,因进食微波炉烤熟的白果半斤约50颗,1.5h后出现呕吐1次伴腹痛于2011年10月16日14:37来我院急诊科就诊。来时神志清,精神反应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颈软,HR92次/分,R27次/分,SPO2为98%,BP94/56mmHg,无鼻搧,面色及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啰音,心音有力、律齐,无四肢活动受限,关节无肿胀,膝反射存在,腹软,脐周有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血常规白细胞12×109/L,血肝、肾功能均正常;血钠130mmol/L,余电解质正常;大小便常规正常;14∶55遵医嘱予温开水洗胃,15∶03时洗胃过程中患儿突然出现抽搐,表现为双眼凝视,口唇发绀,四肢强直,立即暂停洗胃,遵医嘱予5%水合氯醛20ml灌肠数秒后患儿止痉,继续给予温开水洗胃,洗出大量未消化的果仁碎粒,未见其他食物成分,果仁碎粒呈黄白色,黏性较大,并混杂有褐色胚芽,分析为烹制未熟的白果果仁,至洗出液澄清后停止洗胃,同时遵医嘱予等张电解质加维生素c2g静脉滴注,速尿静脉注射以促进毒物排泄,吸氧、心电监护、预防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15∶40患儿出现再次抽搐1次,仍呈大发作样,立即遵医嘱予安定5mg静脉推注后缓解,而后患儿主诉胸闷,可见鼻搧,轻度呼吸困难,遵医嘱给予CPAP吸氧,压力4cmH2O,流量4L/min,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行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6∶00患儿出现口周发绀,R35次/分,可见节律不齐,SPO275%,有吸凹,血气分析示PaO2为57mmHg,PaCO2为43mmHg,Ph值7.30,立即请麻醉科予气管插管皮囊加压给氧,而后患儿入ICU予机械辅助通气等继续治疗,10月19日,患儿自主呼吸恢复良好成功脱机,10月23日痊愈出院,血尿粪常规、血生化、心电图等均正常。出院后门诊随诊健康状态良好。

2急救与护理

白果中毒,至今尚无特效解毒剂。一旦食入过多引起中毒症状后,应立即催吐后送医院或直接送医院救治。主要是对症及支持疗法,阻止毒物的吸收和排除已吸收的毒物,如催吐、洗胃、导泻、补液、利尿等。本例患儿的抢救过程如下。

2.1迅速进行彻底有效的洗胃。争取将尚未被吸收的毒物从胃中迅速排出,是抢救的重要环节。洗胃越早、越彻底,并发症越少,急救成功率越高。插管时动作要轻柔,不能手法粗暴,避免损伤食道及胃黏膜致局部出血,或强刺激而诱发惊厥。注意第1次灌入量不宜过多,以免驱毒物入肠,本例患儿灌入量一般300~350ml,每次灌入洗胃液应遵循量出为入原则,如一次灌入量过多,液体会从患儿口鼻涌出而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同时易发生急性胃扩张,使胃内压上升,增加毒物吸收,而突然的胃扩张易兴奋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的心跳骤停。同时,洗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面色、呼吸和脉搏等,洗胃后经胃管向胃内注入2g活性碳,以便进一步吸附残留毒物。

2.2快速控制抽搐。惊厥患儿易发生窒息和脑缺氧,必须迅速控制惊厥。本例患儿在洗胃过程中突然出现抽搐,表现为双眼凝视,口唇发绀,四肢强直,两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立即暂停洗胃,头偏向一侧,遵医嘱予5%水合氯醛20ml灌肠,立即捏紧5min左右,防止药物迅速排出后无效,灌肠后数秒患儿止痉;患儿第二次抽搐发生在入院后1h,表现仍为大发作样,遵医嘱予安定5mg静脉推注后缓解。抽搐过程中注意防护,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舌咬伤和意外伤害。

2.3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等相应处置。患儿发生抽搐时立即予鼻导管氧气吸入,流量2L/min,改善患儿缺氧状况,同时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及缺氧有无改善,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发现有无发生中枢性呼吸抑制,本例患儿16∶40抽搐后患儿主诉胸闷,可见鼻搧,轻度呼吸困难,遵医嘱给予CPAP吸氧,压力4cmH2O,流量4L/min,16∶00患儿出现口周发绀,R35次/分,SPO275%,有吸凹,血气分析示PaO2为57mmHg,PaCO2为43mmHg,立即请麻醉科予气管插管后皮囊加压给氧,而后患儿入ICU予机械辅助通气等继续治疗。

2.4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液。在洗胃的同时,立即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入电解质溶液加维生素c2g,以稀释体内毒物浓度,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同时静脉推注速尿以促进毒素排泄;本例患儿有低钠血症,补液同时予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抗感染、减轻脑水肿等治疗。

2.5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儿入院即予多功能监护仪严密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记录,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呕吐、腹泻、抽搐情况,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处理。

2.6做好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护理。白果中毒起病急,患儿所表现的神经系统症状,特别是惊厥,往往使患儿及其家长恐慌不安,担心有生命危险及后遗症,必须对家长做好耐心的解释安慰工作,并且要以迅速、敏捷、熟练的操作进行急救治疗与护理,以取得家长的信赖。

2.7健康宣教。白果成分复杂,肉质外皮含有毒成分为银杏酚、白果酚和白果酸等,所含的有机毒素均能溶于水,毒性强烈,但毒性遇热分解可减弱,毒性以其果仁中的绿色胚芽最为剧烈,果仁含有微量氰苷。氰苷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在其本身的水解酶作用下释放出氢氰酸而引起中毒[2]。本病例由于患儿及其家长不了解白果仁的毒性和正确的食用方法,患儿进食过量毒素未完全破坏的白果仁,导致患儿中毒。因此,护理人员须向患儿及家长讲解白果中毒的原因和正确的食用方法,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3小结

白果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白果仁中含有有毒成分为银杏酚、白果酚和白果酸等及少量氰甙[2]。白果毒吸收后损伤神经,出现先兴奋后抑制的症状,并损害末梢神经,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中毒症状最先出现的是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随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不安、抽搐等,轻微刺激就会引起抽搐;更甚者发生呼吸困难、肺水肿、昏迷,甚至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白果中毒至今尚无特效解毒剂,以对症治疗为主,本例患儿出现呼吸困难需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较少见。因此,本人认为彻底清除毒物是抢救的关键,其次补液促进已吸收毒素的排泄,维持内环境平衡及防止心、肺、肝、肾的损害,还要做好患儿抽搐的护理,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神志的变化,及时发现肺、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最后,在注重治疗疾病的同时还需要在急性中毒的预防上下功夫,应多宣传白果的毒性,禁止生食白果,熟食亦不能过量,食时应先去除绿色的胚芽,注意以上几点,即可避免白果中毒的发生。

参考文献

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篇9

热惊厥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在婴幼儿更为多见,好发年龄为6个月~5岁,以9个月~20个月为高峰,其发病率为2%~4%,在欧美为2%~5%。热惊厥大多由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典型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多伴有双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面肌或四肢肌强直,痉挛或不停地抽动。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几分钟,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严重的热惊厥可遗留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热惊厥的处理

热惊厥是儿科急症,部分可发生惊厥持续状态,地西泮是治疗惊厥首选药物。地西泮为高脂溶性药物,静脉注射后很快通过血脑屏障达到脑组织。每次0.3~0.5mg/kg,注射后1~3分钟生效,部分患儿即刻生效。10岁以内1次用量不超过每岁1mg,幼儿不超过5mg,婴儿不超过2mg,直接静脉缓慢注射,速度注射为1mg/分,因静脉注射后20分钟其血药浓度下降34%~50%,必要时可20分钟后重复使用,24小时内可重复2~4次。

但是静脉注射地西泮可引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呃逆、流涎、血栓性静脉炎、呼吸心跳抑制甚至骤停。使用直肠地西泮溶液更安全,方法:用5ml注射器插入直肠内2~4cm,缓慢注入。用药后2~4分钟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200μg/L),10分钟达峰值,2小时后血药浓度下降62%~72%。

营养脑细胞治疗

每次惊厥均有脑细胞功能紊乱,脑组织有大量的神经元发生快速、反复除极化,需较多的能量维持Na+、K+泵的功能,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也增加,细胞代谢过程加快,而且抽搐时体温升高,肌肉抽搐也使全身代谢增加,脑的异常放电活动即惊厥放电,本身对能量的需要也明显增加,这也是引起脑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热惊厥可伴有急性神经元和海马组织损伤,尤其婴幼儿时期,脑组织代谢活跃,神经细胞处于生长、分化旺盛时期,正在发育的脑组织最易受损伤,所以惊厥发作年龄越早,越要注意脑损伤情况。

抽搐除了止惊、退热等治疗,还要防治脑水肿,营养脑细胞治疗以减少癫痫的发生,避免导致发育、智力障碍。

抽搐对心肌的影响

热性惊厥患儿,抽搐后血清LDH、CK、CK-MB及cTnl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抽搐时,骨骼肌强烈收缩,LDH、CK、CK-MB为胞浆酶,组织细胞的损伤可引起细胞内容物的释放,3~8小时后开始在血液中升高。cTnl是心肌和骨骼肌收缩有关的调节蛋白,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cTnl是横纹肌的结构蛋白,存在于肌原纤维的细丝中。cTnl相对分子量较CK-MB小,故心肌损伤的早期其复合物既透出细胞入血。当热惊厥患儿抽搐发作时,特别对持续5分钟以上的患儿CK-MB、cTnl可出现增高,应注意心肌的保护。心肌受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抽搐时间长。由于低氧使体内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增加,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导致细胞结构破坏,细胞通透性改变,酶释放增加或从受累细胞逸出。②应激状态下,机体儿茶酚胺、5-羟色胺、内皮素等缩血管活性物质明显增高,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舒血管物质减少,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局部酸中毒,并随肾上腺能受体脱敏状态的出现,引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③机体过度应激反应还可导致IL-1、IL-6、TNF升高,形成炎性介质的瀑布式效应,加重心肌损伤。④抽搐发作时,心肌存在耗氧增加及供氧不足的矛盾,毒素也可诱发炎性反应,引起心肌损伤。

对于临床医生来讲,不但要对患者及时进行积极的退热、止惊、 抗感染及营养脑细胞治疗,防止再次抽搐及减少继发癫痫的发生,而且还要注意保护心肌。尤其抽搐发作时间>5分钟的患者,有引起心肌损伤的可能,应引起重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儿休息,早期应用心肌营养物质,以利患儿早日康复。

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作为热性惊厥的常规检查,通常在热性惊厥后1~2周进行,发作期间脑电图异常率波动在20%~50%。脑电图异常类型分为发作性异常(棘波、尖波后或棘慢综合波)和非特异性异常(局灶性或弥漫性慢波)。脑电图异常与以下因素有关:局灶性发作及热惊厥持续时间>15分钟时脑电图异常率增高;随着热惊厥再发次数增多,脑电图异常率逐渐增加,热惊厥再发3次以上其脑电图异常率高达36%~54%;同时脑电图异常率有明显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的趋势。

热性惊厥的预防性治疗

目前对热惊厥有二种有效的预防性治疗方法:①持续给予苯巴比妥或丙戊酸钠;②短程给予地西泮栓剂、糖浆或片剂。长期使用苯巴比妥或丙戊酸钠已有20多年历史,此法虽能减少热惊厥的复发,但不能减少癫痫的发生率。

地西泮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具有疗效确切、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的优点,用量为0.5mg/(kg•次)。地西泮血浓度上升较快,15~30分钟后达到有效血浓度,维持8小时,在首次使用地西泮8小时后再重复使用第2次,地西泮血浓度可维持24小时。热惊厥大部分发生在疾病初期,95%热惊厥发生在发热24小时内,因此地西泮使用2次就能起到预防热性惊厥的效果,只有个别患者才考虑应用第3次。

热惊厥与癫痫

热惊厥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与癫痫有共同遗传因素。热惊厥患儿一般预后良好,但与一般人群比较有较高的癫痫发生率。热惊厥患儿继发癫痫的主要因素是:①首次热惊厥前已存在明显的神经系统异常或发育落后;②复杂型热惊厥;③一级亲属(父母或同胞)中有癫痫史。无上述任何危险因素者(占热惊厥6%),7岁时癫痫发生率为1%;具1项危险因素者(占热惊厥34%)为2%;具2~3项危险因素者(占热惊厥6%)达10%;热惊厥的多次再发也是癫痫的一项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篇10

[关键词] 新生儿;破伤风;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2.1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c)-162-02

重型新生儿破伤风病情凶险,治疗棘手,病死率极高。据报道,我国新生儿破伤风的死亡率为20%~30%,而重型破伤风国内报道死亡率高达44.4%以上[1]。我院近几年收治了2例重型破伤风,均抢救成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分别于2005年10月10日和2009年10月18日收治2例重型新生儿破伤风,男女各1例,均为外地流动人口。发病年龄1例为4 d,体重3.17 kg;另1例6 d,体重3.3 kg,均为足月儿。发病至首次抽搐时间<36 h,2例均患脐炎、肺炎和高胆红素血症,1例合并败血症,1例并有消化道出血。

1.2 诊断标准

均系旧法接生,2例均有断脐消毒不严史,潜伏期≤6 d,发病48 h内出现痉挛,临床表现为牙关紧闭,全身肌肉强直痉挛,刺激后加重,持续抽搐不易控制,有喉痉挛,伴有呼吸困难、发绀,多次发生窒息,其中1例合并有高热、肢端发凉和心动过速,符合破伤风重型表现[2]。

1.3 方法

1.3.1 控制痉挛入院后均予大剂量安定止痉,先给予安定0.3~0.5 mg/kg静脉推注,并给予安定>6 mg/(kg・d),24 h持续静脉滴注微泵维持,其间又加用5%水合氯醛1 ml/kg灌肠或鲁米那静脉推注,后因频繁抽搐难以控制,且1例高热,采用复方氯丙嗪联合东莨菪碱疗法。从最小剂量开始,每6小时1次静脉注射,酌情增加剂量,以达到体温稳定,呼吸平稳,以不许大抽,允许小抽,不能不抽为原则。待抽搐明显好转后,减量并停用复方氯丙嗪,改用安定0.30~0.75 mg/kg次缓慢推注或5%水合氯醛1 ml/kg次灌肠交替使用。

1.3.2 中和毒素TAT 1 500 U脐部封闭,15 000 U静脉注射1次。

1.3.3 控制感染入院时静脉用青霉素及头孢菌素,酌情调整抗生素,第1周加用甲硝唑,甲硝唑具有杀灭破伤风杆菌的作用,从而减轻或杜绝外毒素的产生;另外,降低痉挛期时间,减少因抽搐而窒息死亡[2]。

1.3.4 营养支持发病初期禁食,2例均因家庭经济拮据仅给予一般营养支持,痉挛减轻后给予鼻饲配方奶,第4周末痉挛发作较少仍不能吸吮时采用自制的滴管喂哺。

1.3.5 对症处理入隔离病房,置暖箱内,避声光,护理及必要的操作集中完成,尽量减少刺激;及时吸痰以保持呼吸道畅通,窒息及青紫时给氧吸入,必要时气囊面罩加压给氧;频繁抽搐伴有脑水肿时予20%甘露醇降颅压。

2 结果

其中1例频繁抽搐用大剂量安定治疗1 d后,疗效欠佳,且出现高热,改复方氯丙嗪及东莨菪碱治疗,2 d后体温正常,15 d后抽搐明显好转,改安定治疗16 d,抽搐止。另1例用大剂量安定治疗3 d,仍频繁抽搐,给予加复方氯丙嗪及东莨菪碱治疗4 d,抽搐明显好转,后继续安定治疗23 d,抽搐止。2例分别于住院36、33 d痊愈出院。

3 讨论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脐部侵入而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以牙关紧闭、局部或全身肌肉呈强直性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而重型破伤风发病后短时间内即出现痉挛,全身肌肉强直,几乎每分钟均有发作,且不易控制,可导致呼吸肌与喉肌痉挛窒息、严重肺部感染及全身衰竭死亡,也是国内外报道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较高的原因[3]。我科近几年收治了2例重型破伤风患儿,经抢救全部成功。笔者认为,除了积极防治继发感染提高新生儿破伤风生存率外,控制痉挛是治疗破伤风成败的关键。

目前,在新生儿破伤风止惊药物的选择中,安定松弛肌肉及抗惊厥作用强而迅速,不良反应小,已是新生儿破伤风止惊治疗的首选药物。多家报道,采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的经验每日安定剂量>6 mg/kg[4]可缓解痉挛。本组2例重型破伤风,抽搐频繁,持续时间长不易控制,尽管笔者采用了缓慢静注及持续微泵静滴安定每天8 mg/kg,收效甚微,其间又加用鲁米那静注及水合氯醛灌肠,短时间内虽能缓解,但频繁反复的痉挛发作仍难以控制,而增加安定的剂量易导致呼吸抑制。此后笔者采用了复方氯丙嗪联合东莨菪碱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1例患儿持续高热、心动过速,肢端发凉,应用后体温迅速下降,症状改善。由于复方氯丙嗪的副作用相对较多,笔者从小剂量开始,<1 mg(/kg・次),每6小时1次,并根据痉挛情况调整剂量,使患儿维持在呼吸平稳,有轻微抽搐的亚冬眠状态,同时联合东莨菪碱治疗,持续使用7~10 d后减量并停用。东莨菪碱除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外,还可兴奋呼吸中枢,改善微循环,减少呼吸道分泌物,两药合用时有协同作用[3]。

重型破伤风经治疗后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逐渐减轻,但呼吸肌和喉肌痉挛发作仍频,且持续时间较长。痉挛后期分泌物增多和喉肌痉挛是新生儿破伤风窒息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组病例多次发生窒息致呼吸停止,除用安定止惊外,需吸痰,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方能恢复自主呼吸。笔者认为,后期观察极为重要,需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发生窒息时复苏要迅速。

良好的营养支持是新生儿破伤风康复的重要条件,由于新生儿破伤风咽喉肌痉挛,早期不能进食,鼻饲可引起痉挛发作,且奶液反流而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也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故早期应给予胃肠道外全静脉营养,痉挛减轻后改鼻饲喂养。既保证营养,又减少发生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概率[5]。本组2例均为外地来此打工者,家庭经济拮据,无力支付全静脉营养费用,仅能给予一般支持治疗,在患儿痉挛减轻后笔者给予鼻饲配方乳,持续至第4周时吞咽动作已有,而吸吮功能仍差,我科自制滴管将奶汁滴入口腔后部喂养,同时加强患儿吸吮功能训练,等吸吮功能恢复后逐渐予奶瓶奶嘴喂养,2例出院时体重均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

[1]吴梓梁.实用临床儿科学[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791-796.

[2]陆冬梅.微量泵输入安定治疗新生儿破伤风34例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2008,21(6):1119-1120.

[3]胡亚美,江载芳,褚福荣.实用儿科学[M].上册.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05-908.

[4]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