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保险的风险十篇

时间:2023-11-28 18:10:08

分红保险的风险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1

分红保险自2000年3月在中国大陆一经出现,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显示,2003年一季度,我国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927.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4%,其中分红保险业务同比增长46.95%,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67.04%,在新型产品中占比更是高达96%。但由于投资环境、投资收益不理想,目前占据保费收入半壁江山的分红保险令寿险公司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分红与承诺的回报率大相径庭,可能引发类似“投连险风波”;如果勉强维持高分红,又势必影响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因此,认真研究分红保险产品面临的风险,积极寻求对策化解潜在风险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目前分红保险面临的主要风险

1.误导风险。本来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有没有红利可分都属正常,但遗憾的是,由于推销分红保险时出现的误导宣传,使投保客户的分红预期人为拔高,使保险公司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压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误导:首先是人的误导。尽管保监会下发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但仍有个别人为单纯追求业务发展,在销售过程中,片面扩大分红保险的投资功能,如承诺高回报,隐瞒红利的不确定性等,误导消费者;其次是银行、邮政在销售时的误导。有的人员混淆保险与储蓄的区别,简单地将分红保险与储蓄的收益率相类比,把分红产品的收益率简单地列为本金+保底利率+分红,有的甚至在银行门口打出“本金+储蓄+红利,一个都不能少”、“银行保险+分红保险:客户是最大的赢家”等横幅,使客户误认为购买分红保险相当于用保费进行储蓄和投资,容易产生“买分红保险比储蓄合算”的误解。同时,不能排除部分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客户夸大回报率的现象。

2.成本风险。主要表现为保险公司经营中的“费差损”风险。寿险公司的经营费用主要由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组成,目前在各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大幅下降的同时,经营费用却呈上涨之势。据有关报道,2002年我国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同比分别增长了67.45%、 212.99%、28.92%。这是由于一方面,部分分红产品主要通过银行、邮政等中介机构销售,随着银行保险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保险公司付给银行等中介机构的手续费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如果不及时得以规范,一旦手续费超过了当初定价时的费用范围,就有可能造成该险种的费差损。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保费规模,采取各种措施激励营销员,进行各种业务竞赛,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有的公司还采取了有奖销售等方式,这些都会导致公司的销售成本增加,额外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有的公司甚至用其它险种的费差益来弥补分红险种的费差损,长期以往,势必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危及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发展。

3.经营风险。从销售情况看,有的公司在分红险保费收入中某一较短期限的保单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围。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保险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追求保费规模所致,没有很好的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问题,导致公司的粗放式经营,一旦保险市场相对饱和,保费收入的增长不能达到相应的速度,将会出现公司现金流不畅,满期给付困难的问题。另外,从退保的角度分析,如果分红结果不理想,客户会因为实际分得红利与其预期收益相差过大,造成客户失去对分红保险产品的信心,导致客户的退保风险。同时,由于分红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一般比别的险种高,如果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如股市等其他投资渠道收益上扬时,许多客户可能会对分红结果不满意,而为了追求更高收益,他们可能会通过退保把资金转移到股市中去。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2

关键词:分红保险 成本 风险转嫁 投资弱化 

 

分红保险是指被保险人或保单持有人除了获得保单上的保障和收益外,在每个会计年度或者保单年度末,按照保险公司的分红业务的实际经营状况分享分配的盈余,被保险人可以多种形式享受复利生息的红利。这种最先起源于相互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现已红透我国大江南北。本文尝试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我国发行分红保险的保险公司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在我国,目前作为发行主体的保险公司只存在国有独资和股份制有限公司,这两种组织形式在发行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在中国上市公司圈钱风潮的背后,尤其是在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和保险公司上市呼之欲出的时候,我们有必要从此角度来分析这个“舶来品”与发行公司之间的关系。 

首先提出成本的问题。在企业中一般存在两种委托关系: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之间;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现在还有学者提出了含基金经理的双层的说法。本文在这里只对股东与被保险人(风险债仅人)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由于股东是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所有者,其目标股东权益最大化;而就被保险人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由于股东控制了公司的投资决策(《公司法》第103、112条),因此在双方之间,就经营、融资和投资上就产生了矛盾,包括风险转嫁,投资弱化,只进不出和拖延战术等。除了设立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外,股份公司发行分红保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股份制公司在这个治理结构上的缺陷。接下来本文着重在股东的投资决议中出现的投资风险转移和投资弱化两个矛盾来分析。 

risk-shifting,风险转嫁问题。由于成本的存在,被保险人和股东两大利益集团的冲突直接表现在经营和投资融资的决策上。在尚未发行分红保险的时候,董事会(股东)在作投资决策的时候更倾向于对有风险的投资上,或者说用风险更高的投资项目代替低风险的项目,从而出现风险转嫁的现象。寿险公司的负债比例相当的高,在出现市场价值低于负债账而价值的时候(连续的巨额给付等),实际上寿险公司已经全部归被保险人所有(但仍有别于相互保险公司)。为了摆脱困境,经营层会想办法寻求高风险的投资机会,因为现在的投资成本将由债权人承担,如果成功了就能让公司起死回生,反之,则陷入更深的危机。举个例子: 

 

 

如果现在要求偿付,保险公司只有宣布破产,如果长期给付合同简化到在一年内到期,管理层就会考虑博一把,因为被保险人一般不会提前终止要到期合同。 

目前有一个投资项目,投资额I=$100,一年后的收益状况见下表: 

一年后的权益期望值:C=$120,贴现率r=50%,该项目的NPV=-100 120/(1 50%)=-$20 

 

(暂认为股东权益不变) 

因此公司资产的市值马上改变为:流动资产减少$100,这$100的投资得到了$80的固定资产,公司资产的价值由$300降低为$280,这差额就是公司(实际上是被保险人)遭受的损失。

在保险公司逐步走向成熟的投融资机构,尤其是在寿险公司上市之后,股权会得到很大的稀释,被保险人的利益将直接由董事会的决议操纵,信息的披露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这种隐形的成本在某种程度上说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保险合同的长期性,把保险金视为长期的(风险)负债后,被保险人的交费在投保之初就已经固定,给付额也相对固定。保险合同是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契约,保户不能像其他类型企业的长期负债一样实行长期借款合同保护性条款,比如限制贷款的投资用途等。所以保险公司的投资决策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也就是保险公司所称的利差损。 

分红保险产品的发行不可能完全根除利差损问题,因为没有投资不存在风险或者机会成本,但是能够在制定决策的时候尽可能的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股份制保险公司在发行分红产品以后,由于被保险人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享有请求权,这部分的请求权可以看成是风险负债加上看涨期权,时间与保单有效期一致。如果未来保险公司分红保险的经营业绩好,被保险人有权从这部分经营收益中获得红利;如果不好,没有红利可分。在上例中,被保险人不仅没有获得红利的分配,还因为这个项目而丧失$20的长期负债(之前已经大幅缩水)。客户购买分红保单h就是针对寿险公司以后的经营收益,而保费就可以看成是期权费。如果客户分析了上述决策,就不会贸然购买保险公司的产品或者采取退保,这必然会危及到保险公司的生存,这与购买保险公司股票的股东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正是由于看涨期权的存在,公司从外部市场引进了决策监管方——保户,通过市场对保险公司的选择和反映判断投资决策的好坏,如果经营层无限投资投资的后果会通过市场反映出来,限制公司管理层对投资需求的无限膨胀,从而防止其忽视投资风险并把风险投资的成本分摊给被保险人的。对此,Garven和Pottier还通过寿险和健康险公司的杠杆运作和发行的分红保单的经验数据建立了一个模型,论证了分红保险在减少风险转嫁矛盾的作用。 

Underinvestment,投资弱化问题。董事会的高风险投资的需求遭到限制又会引发股价制保险公司的投资弱化的问题。对股东来说,股东的红利请求必须是在公司投资收益弥补公司负债之后,因此他们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就更注意净现值与权益增长的比较,如果投资收益低于权益的增长数,就会就放弃这样投资机会,而不管这样的机会是否能够给公司带来市场市值的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投资弱化。 

发行分红保单可以缓解因投资弱化和财务杠杆对稳定经营带来的的冲击。在作投资决策的时候,如果被保险人或者保单持有人不参与红利的派送,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只承担保单规定的相对固定的责任,即前面所说的风险负债部分。但是分红保单的结构是普通保单附加看涨期权,因此在保险公司承担的给付义务中变动成分比不分红保单多,如果按照保监会的规定,被保险人可以得到投资收益的70%的部分,那么被保险人的责任准备金不仅有了增加($70),而且保险公司的市值升水,被保险人可以得到相应的红利。另外,如果产生市值缩水,分红保单的杠杆效应也没有不分红保单那么强烈。因此在市场完全有效的条件下,对分红保单的发行有助于被保险人及时的分析投资公司的经营和投资状况,并通过市场为保险公司的所有者和决策者传递信息。  分红保单发行的启示。前面已经分析了分红保单在减少股东和被保险人之间的矛盾的作用。接下来分析分红保单跟其他方面的关系。 

经营风险。在国外经营风险的大小已经纳入到了对保险公司的评级体系当中,比如采用A.M.BEST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一般来说,级别越高,经营的风险就越小,公司受分红保险的约束就更小。股东和被保险人的利益冲突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按照三性原则风险大的项目对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来说并非最佳选择。发行分红保单对那些经营风险较大的公司来说,是约束成本的有效手段。另外,发行分红保单之后,保险公司要受到保监会更加严格的监管,每年须向其报送分红保险业务专项财务报告,包括:分红保险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资产状况表、收益分配表和投资费用分摊报告。这些报告都必须经主管机关认可的精算师和符合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认可并经保监会核准,再计算每张保单的红利并寄发《红利通知书》。通过保监会的业务监管加强对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防范,尽可能的减少双方的矛盾有利于保险公司在上市后健康发展。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3

关键词:投资 再保险 交易费用 HJB方程 随机控制

在保险实务中,由于竞争激烈,当保险公司的盈余达到一定水平时,保险公司将降低保费或将盈余的一部分作为红利分给保单持有者。因此为了更好地描述保险公司的现金流,需在保险风险模型中考虑分红。De Finetti(1957)首次提出具有分红策略的保险风险模型,Asmussen S and Taksar M(1997)研究了扩散风险模型下保险公司的最优红利分配。Hojgaard B and Taksar M(1999)研究了扩散模型下的最优再保险和红利分配问题,在分红额有限制和分红额无限制两种情形下,得到了最优再保险策略和最优红利,且通过数值计算讨论了再保险对红利的影响。

特别感兴趣的是两种依赖盈余的红利策略。一种是常数边界分红策略,对于常数边界分红策略,当盈余低于一个常数边界时没有分红;当盈余高于这个常数边界时,高出部分全部作为红利分出。另一种分红策略是阀值分红策略,当盈余低于一个常数边界时没有分红;当盈余高于这个常数边界时,只是把盈余的一部分作为红利分出。

杨鹏(2010)研究了扩散风险模型下再保险和投资对红利的影响。但是他们没有考虑交易费用。本文不但考虑了再保险和投资,而且当在金融市场上投资时考虑了交易费用。本文在Xu G.L.and Shreve S.E(1992)研究的辅助结果上,求得了最优投资和再保险策略及最优期望折现红利。

模型构建

假设所有的随机过程和随机变量都定义在完备的概率空间(Ω,F,P)上,并且有一满足通常条件的σ-流{Ft,t≥0},即Ft右连续且P完备。允许连续交易,不考虑交易费用和税收,且所有资产都是无穷可分的。考虑如下的跳-扩散风险模型:

dR(t)=cdt+βdW0(t) (1)

其中,c,β为常数,{W0(t)∶t≥0}是标准布朗运动。

本文对式(1)考虑比例再保险,比例再保险的水平为(1-a),即保险公司的自留额为0≤a≤1,分出为(1-a),即在每次理赔时保险公司支付100a%,同时再保险公司支付剩余的100(1-a)%。则式(1)变为:

dR(t,a)=acdt+aβdW0(t) (2)

考虑一个金融市场,由n+1个金融资产组成,其中一个是无风险资产(债券),时刻t的价格{Bt,t≥0};另外n个为风险资产,时刻t的价格为{Si(t),t≥0,i=1,2,…,n}。

Bt满足以下方程:

dBt=r0Btdt

其中,r0>0为无风险利率。

Si(t)满足以下方程:

,i=1,2,...,n

其中,ri≥r0,σij>0为常数,Wj,j=1,2,…,n是标准布朗运动,Wi,Wj,i,j=0,1,…,n,i≠j相互独立。

买卖风险资产都需要交易费用,设θb=[θb1,θb2,...,θbn]`和θs=[θs1,θs2,...,θsn]`分别为买卖风险资产的交易费用,即买一个单位的风险资产i将花费(1+θbi)Si(t)的资金,卖一个单位的风险资产i将得到(1+θsi)Si(t)的现金。设πb、πs分别为买和卖风险资产的资金,其中πb=(πb1,πb2,...,πbn),πs=(πs1,πs2,...,πsn)。因为不能同时买卖风险资产,所以有πb·πs`=0。

比例再保险水平at和在风险资产上的投资πb、πs作为控制变量。在任意时刻t≥0,πb=πb(t),πs=πs(t)和比例再保险水平a=a(t)由保险公司选择,记π(·)=(a(·),πb(·),πs(·))。一旦π(·)被选择了,则保险公司的财富过程为:

(3)

其中,I是n维单位列向量,

定理1:一个策略π(·)=(a(·),πb(·),πs(·))称为可行的,如果π(·)关于流{Ft}是可料的,且对于每个t≥0过程π(·)满足以下的条件: a.e.对所有T

HJB方程分析

Hamilton-Jacobi-Bellman简称HJB,本文进一步考虑边界分红,假设保险公司支付红利以一个常数b>0来控制。当盈余低于b时没有红利支付;当盈余高于b时,高出的部分全部作为红利支付。对t≥0,设D(t)为到时刻t为止支付的总的红利,则支付红利后,在时刻t,保险公司的盈余Xtπ变为:

(4)

破产时刻定义为:

(5)

设δ>0是红利贴现率,Dπx,b为在初始盈余为x,控制策略为π时,到破产时刻Tb为止所有红利现值,即:

(6)

对于x≥0,则用Vπ(x,b)表示Dπx,b的期望,即:

(7)

投资和再保险的目的是使期望红利最大,即找到最优的值函数:

(8)

以及最优的策略π*使得:Vπ*(x,b)=V(x,b)。

由Fleming W.H.Soner H.M(1993)的研究容易得到以下定理。

定理2:假设V(x,b)由式(7)定义,是在R+上二次连续可微函数,则V(x,b)满足以下HJB方程:

(9)

V(x;b)=x-b+V(b,b),x>b (10)

边界条件 (11)

其中,Vt,Vx,Vxx分别为V关于t的一阶导数,关于x的一阶导数和关于x的二阶导数,且B1=(r-r0-θb1,r2-r0-θb2,…rn-r0-θbn)`

B2=(r+r0-θs1,r2+r0-θs2,…rn+r0-θsn)`

由Fleming W.H.Soner H.M.(1993)的研究得到以下的检验定理。

定理3:设W∈C2是一凹函数是HJB方程(9)和(10)的解,满足边界条件(11),则(7)给出的期望财富指数效用V恰好等于W。进一步,若π*使得:

(12)

W(x;b)=x-b+W(b,b),x>b (13)

则π*(·)是最优的策略,也就是W(t,x)=V(t,x)=Vπ*(t,x)。

最优投资比例和再保险策略

本文求解满足式(9)和式(11)的解。假设有一解W(x,b),满足Wx>0和Wxx

所以有: (14)

把式(14)代入式(9),得到:

(15)

求解方程式(15)。从式(15)有:

(16)

(一)当0

在这种情况下,最优再保险策略为。把a*(x)代入式(15)得到:

(17)

从式(17)中得到:

(18)

其中:

(19)

满足

(二)当a0(x)≤0时

在这种情况下,最优再保险策略为a*(x)=0,把a*(x)=0代入式(15)得到:

(20)

从式(20)得到:

(21)

其中:

(22)

满足

(三)当a0(x)≥1时

在这种情况下,最优再保险策略为a*(x)=1,把a*(x)=1代入式(15)得到:

(23)

上式没有显示解,因此求它的数值解。

设,,u(x)=Wx则方程式(23)变为:

(24)

为了求解式(24),设,把它代入式(24)得到:

(25)

两边同时对x求导数,然后两边再同时除以u(x),得到:

(26)

所以,

(27)

且Q(0)=0

本文进一步求解式(27)。记Q(nh)=Qn,则式(27)可离散化为:

(28)

Q0=0

因为,所以,设un=u(nh),则:

(29)

设Wn=W(nh;b),则:

(30)

定理4:对于盈余过程式(4)最优的策略π*b,π*s,a*和最优期望折现红利V(x,b)分别为:

当0

其中,γ1满足式(19)。

当a0(x)≤0时,a*(x)=0,,,,0

其中,γ2满足式(22)。

当a0(x)≥1时,a*(x)=1,,,V(x,b)=W(x,b);0

参考文献:

1.De Finetti.Su un`impostazione alternativa dell teoria colletiva del rischio [J]. Transactions of the XV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ctuaries, 1957(2)

2.Asmussen S. and Taksar M.Controlled difusion models for optimal dividend pay-out.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1997,20

3.Hojgaard B,Taksar M.Controlling risk exposure and dividend pay-out scemes: Insurance company example [J].Mathematical Finance, 1999(9)

4.杨鹏.扩散风险模型下投资和再保险对红利的影响.经济数学,2010,27(1)

5.Xu G.L. and Shreve S.E. A duality methods for optimal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under short-selling prohibition: II constant market coefficients, The Annals of Applied Probability,1992,2

6.Fleming W.H.Soner H.M. Controlled markove processes and viscosity solutions[M].New York: Springer Verlag,1993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4

可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分红保险概述

所谓分红保险,就是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上一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的比例(保监会规定不能低于70%)、以现金红利或增值红利的方式,分配给客户的一种人寿保险。

分红险起源于保单固定利率,其设立的初衷是使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市场收益率变动风险在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共同承担。例如,在1994~1999年期间,保单预定利率一般在8~10%左右,因为那时的银行存款也是这个利率。后来银行连续7次下调利率,导致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达不到当初预定的8~10%,假定投资收益率是3.5%,那么保险公司自己要贴补这个差额,对保险公司是很不利的。假定后来的投资收益率是15%,对客户却又是很不利的。为了应付这个问题,于是把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由此便产生了分红险这个险种。投资收益不好时没有分红,为保险公司分散了低利率下的风险,投资收益好的时候有分红,为客户分散了高利率下的风险。如此一来,这种风险由双方共担的险种便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二、分红险的优劣势分析

(一)分红险的优势。分红保险能在世界保持寿险主导产品的地位,并快速进入中国寿险市场的原因在于分红保险独具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保险市场中消费者的心理。中国百姓历来有崇尚储蓄的传统,大多数传统的中国人也都偏好比较安全的投资方式,分红险具有储蓄功能又不需要交纳利息税,一度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具有投资和保障双重功能。分红保险在拥有投资功能的同时,还拥有保障的功能,既符合传统寿险产品的特点,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客户对保障功能的需求尤其像传统保障类险种的分红型,不仅拥有投资的功能,而且保障的额度也比较高,满足了投保者对保障和投资的双重需求。

3、投保简单,便于销售。从投保的程序来看,除传统产品的分红型外,很多分红保险的投保都不需要经过体检,购买程序简单,也方便了客户的购买。

4、避险工具。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分红险是一个良好的避险工具,投资连接险和万能险都比较容易受市场收益率波动的影响,投资连接险在资本市场动荡的时期容易大起大落,而分红险则相对稳定。

(二)分红险的劣势。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分红保险也不例外,或者可以确切地说,分红保险就是保险业的一把双刃剑。与其他险种相比,分红险也存在着许多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功能相对弱化。分红保险虽然有保障功能,但是保障范围有限,保障的额度也比较低,尤其是单纯的储蓄型分红产品,除去保障功能外,与银行储蓄非常类似。

2、部分险种成本增加,承保利润过低。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保费规模,采取各种措施激励营销员,进行各种业务竞赛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有的公司采取有奖销售方式,额外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

3、经营风险增大。在发展的过程中保险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追求保费规模所致,没有很好地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问题,导致公司的粗放式经营,一旦保险市场相对饱和,保费收入的增长不能达到相应的速度,将会出现公司现金流不畅,满期给付困难的问题。

4、分红的不确定性。在资本市场不景气的年度,红利分配一般很低,甚至有可能低于银行同期利率,一旦红利过低,和投保者的心理预期产生差距,无疑会破坏保险市场的发展。

三、我国分红保险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历史数据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退保金额达486.9亿元,同比增长56.18%,退保率为3.78%。从退保险种看,主要集中在分红险,同比增长99.04%。2006年的退保率仍然居高不下。一个集保险、储蓄、投资功能于一身的险种遭市场冷遇,显然同国内保险市场分红险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密切相关。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分红险市场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透明,难以货比三家,消费者信任感缺失。一方面红利收益来源――“三差”,对消费者来说本来就难以理解;另一方面为了限制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保监会有明确规定,保险公司不得通过公共媒体公布或者宣传分红保险的经营成果或水平,不得以任何方式将分红保险的经营成果与其他保险公司的分红保险进行比较。如此一来,投资者便无法知晓内幕。

(二)保险人“误导”。分红险虽然有储蓄、投资功能,但它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提供保障,而许多人在展业时却常常夸大分红险的投资功能。有的保险公司在推销分红保险的时候,拿保单分红的回报率和银行储蓄利率相提并论,因为保险公司分红的标准并不是像银行利率那样计算出来的。银行存款利息的计算是以本金为基础,乘以利率。而保险公司计算分红金额的时候,并不是以投保人的保费为基础计算的。

此外,分红险的收益率是不确定的,也没有保底收益,只有保底利率。人有时将这二者混淆,让消费者认为,每年一定可以拿到固定的现金红利,助长了分红险退保率居高不下的势头。

(三)收益率普遍较低。保险资金运用虽然有一定程度放开,但依然受限,使得分红险收益率普遍偏低。当资本市场回暖、市场利率普遍上扬时,保险回报率上升的幅度会低于预期,愈发引起消费者不满。

此外,由于近几年银行流动性过剩,保险公司能获得的协议存款利率连续与普通存款利率的差额有减少趋势,使得分红险的收益率难以满足消费者预期,从2002年开始普遍难以达到2%,收益水平不及银行普通存款利率。尤其是当资本市场蓬勃发展,误把分红险当作投资手段的投保人迫不及待地将资金转移到更赚钱的渠道,或者转向其他能提供更高收益的险种,如投连险等。

(四)保险市场各种险种份额分配不合理,成熟的消费群体尚未形成。传统型保障保险与分红储蓄等投资型保险相比较,基本上是在买了各种保障型寿险、医疗险等保险产品后,消费者才去选择后者。应注意的是,不同国家人们价值观的不同。在国外,人们很重视人的价值,因此购买寿险、医疗险、意外险等风险型保险产品的比例非常高,而国内则完全不同。中国人寿曾经专门做过一个调查,结果表明国内百姓最关心的问题首先是养老和医疗,然后是意外和子女教育。这就决定了储蓄型的各种养老金保险和子女教育保险必然好卖。而同时,国人根深蒂固的储蓄存钱观念,也让很多人在纯保障型和储蓄保障型产品之间选择后者。

四、对策

我国分红险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分红险市场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笔者认为,下列措施将有助于分红险在国内的良性发展。

(一)优化险种结构,发展传统保障类寿险。世界各国和地区分红险种保费收入在总保费中的比重不相统一,就国外而言,具有分红功能的寿险所占比重虽然很高,但是其中储蓄型分红保险产品所占的比重并不算高;而我国则刚好相反,这主要是受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习惯所影响。现今我国国内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都集中到分红保险上来,险种结构偏重于分红类保险,传统保障类险种自然会大幅度减少,结果是一方面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降低,盈利压力增大;同时,保险针对消费者的传统保障作用也会大幅度减少,不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程度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各保险公司通过营销和管理的各种手段,积极主动地调整业务结构,提高业务质量,大力发展保障功能的险种,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二)强化管理,降低成本。分红保险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承保成本过高,严重影响到寿险公司的生存。由此可见,降低运营成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据悉,分红保险的销售成本主要集中于销售渠道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因此,要降低分红保险的销售成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分红保险的中介销售渠道建设,尤其是银保合作、邮保合作、证保合作。这一主张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利用银行、邮政等中介渠道销售可以大幅度降低销售成本,控制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另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努力降低内部运营过程中的各种成本尤其是管理成本。针对这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提高工作效率等措施来降低管理费用,从而降低销售成本。

(三)规范销售行为。分红保险由于收益的不确定性,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为开拓业务极有可能发生违规行为,夸大收益率,误导消费者。目前,关于分红保险的各种投诉或退保行为中,大多数都是因为人的误导导致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大力加强对分红保险销售人员的资格审核,加大对分红保险销售人员的金融知识培训和思想道德培训,提高分红保险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规避风险。另外,在分红保险的销售过程中,保险公司也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民众对分红保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对分红保险的分红知识要有清楚的认识,塑造分红保险的理性消费环境,正确定位分红险,将其销售给真正需要的消费者,避免消费者产生比较大的心理落差,破坏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分红保险的关系行销。从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来看,大多数消费者比较崇尚安全的投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分红类险种热销的重要原因,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导致现今我国保险行业险种结构不平衡。为缓解这一局面,营销人员可以从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入手,借助分红保险吸引消费者对保险消费的兴趣,利用产品组合的方式带动相关保障类主险和附加险种的销售。利用分红保险进行关系行销可以便于营销人员进行业务拜访,减少被拒绝的概率,同时可以促进其他传统保障类险种的销售,有利于协调各险种的均衡发展,形成良好的业务结构。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5

是一种投资型的人寿险种,它除了为客户提供生命保障外,具有更强的投资功能。购买者缴付的保费除少部分用于购买保险保障外,余下部分进入投资账户。投资账户中的资金由保险公司的投资专家进行投资增值,投资收益在扣除公司必要的投资成本后,将全部分摊到投资账户内,归保户所有。

分红险

则兼备保险保障和投资理财的功能,保险公司向保户承诺一个固定的年回报率,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上一会计年度该类保险盈余的超出部分,按一定的比例、以一定的方式分配给保户。也就是说,投资者不但能得到保单的固定回报,还可以参与保险公司的盈余分配。

分红险不设单独的投资账户,每年的分红具有不确定性;投连险设置了几个不同投资账户,客户可以自由选择,可能享有较高回报的同时也需承担一定的风险;而万能保险设有单独的投资账户,同时具有保底利率的功能。(但保底利率一般很低)

分红险将上一年度公司可分配利润的70%分配,通过增加保额、直接领取现金等方式给客户,分红险的分红收益率是不确定的;投连险没有固定收益,完全取决于投资收益情况,相比之下,投连险盈亏由客户自担,风险最大,但投资收益也可能最高;分红险红利来源于三差(利差、死差和费差)收益,而投连险利润来自于投资收益。

投连险都具有交费灵活、保额可调整、保单价值领取方便的特点。而分红险交费时间及金额固定,灵活度差。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6

1保险税收筹划的定义

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教材把税收筹划定义为“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法人或自然人)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或者递延纳税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据此可以认为,保险税收筹划,是指个人或单位通过购买商业保险产品,以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纳税目标的理财活动。

保险市场上关于保险税收筹划功能的宣传,主要集中在保险金免税、保险分红收益免税、通过购买保险可以在“资产传承”过程中免交可能开征的遗产税等方面。不少国家和地区确实有保险金减免征税的规定。但在保险销售过程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险并非完美的避税方法,是有前提条件的。

2保险税收筹划的相关法律依据及风险分析

21《个人所得税法》关于保险赔款免税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纳个人所得税:……五、保险赔款;”该条文通常被保险界人士解读为,保险公司支付给客户的保险金都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

税法中没有对“保险赔款”做进一步的界定。那么,税法上的“赔款”与保险法及保险条款上的“保险金”是不是完全一致呢?在保险理论上,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金分为“保险赔偿”与“保险给付”两类,赔偿与给付是有差异的。根据支付保险金目的的差异,保险合同分为补偿性保险合同和给付性保险合同两种。

补偿性保险合同是指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的目的在于补偿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所受实际损失的保险合同。“保险赔偿”是针对补偿性保险合同而言的。补偿性保险合同需要遵循保险的基本原则――“损失补偿原则”,目的是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保险公司所支付的保险金不得超过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即被保险人不能因为保险事故获得超过实际损失的收益。没有收益,自然也就不存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问题。而给付性保险合同不以补偿损失为目的,不需要遵循“损失补偿原则”。大多数人身保险合同属于给付性保险合同,因为人身保险的标的人的生命或健康是不能以价值来衡量的,保险事故发生后造成的人身损失也无法以货币来评价。而且有些人身保险并无意外事故的发生,也无损失的存在,保险人依然要根据合同规定支付保险金。如在生存保险中,保险期限届满时被保险人仍然健在,无意外事故的发生也谈不上造成损失,但保险公司需要向被保险人支付生存保险金。因此税法上的“保险赔款”是指与损失补偿有关的保险金,而与损失补偿无关的保险金则不应属于免税范畴。

22《个人所得税法》关于“红利所得”征税的规定

21世纪初分红保险在我国热销之后,先后有广州、哈尔滨、新疆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税部门向当地的保险公司要求代扣代缴分红险保单红利20%的个人所得税,后经中国保监会与国税总局的协调,多数地方为支持人身保险的发展暂时不对保单红利征收个人所得税。但近来不少地方税务局开始对保单红利进行征税,如2013年哈尔滨地税局发函明确对寿险公司开办的分红险种按“利息、股息、红利”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款由保险公司代扣代缴。

分红保险是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优于定价假设的盈余,即通俗意义上的“分红”或“保单红利”,按一定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的人寿保险产品。目前税法中未单独明确“保单红利”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应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11年)》规定:“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是指个人拥有债权、股权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在保险合同期限内,保单是保险公司对保单持有人(投保人)的一种负债,因此,保单红利可以视为是保单持有人因拥有对保险公司的债权而获得的分红,属于《个人所得税法》所规定的“红利所得”,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

23《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关于人寿保险金免征遗产税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2010年版)第五条规定:“下列各项不计入应征税遗产总额:……被继承人投保人寿保险所取得的保险金。”此依据,成了保险从业人员说明保险在资产传承过程中免税的强有力证据。但笼统的宣讲人寿保险金能免税是不妥的,存在以下的风险:

其一,不是所有的人身保险都免税,仅仅是“人寿保险”所获得的保险金才能免税,财产保险、一般的人身保险是不能免税的。保监会《人身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规定,人身保险分为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四种,其中人寿保险是指以人的寿命为保险标的的人身保险,分为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保险等。所以,购买人身保险时,如果产品属于定期寿险、终身寿险或者两全保险等属人寿保险范畴的,则属于遗产税草案规定的免税范畴,而其他类型的人身保险,如年金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则不属于遗产税草案规定的免税范畴。

其二,人寿保险合同中的投资理财功能部分,不属于“保险金”的概念范畴,也就不属于遗产税草案规定的免税范围。《人身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规定,人寿保险的设计类型分为普通型、分红型、投资联结型、万能型等,投资联结保险和万能保险的投资账户部分,以及分红险的红利部分,与保险中真正起到保障功能的资金――“保险金”有着本质区别。财政部《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对这类既有风险保障又有投资理财功能的保险混合合同的会计处理做了规范。保险风险部分,确定为保险合同;其他风险部分,不确定为保险合同。确定为保险合同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进行处理,支付给客户的款项属于“保险金”范畴;不确定为保险合同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处理,支付给客户的款项不是“保险金”,不属于遗产税法草案规定的免税范围。

其三,企图通过购买保险恶意避税行不通。对恶意利用法律漏洞进行避税的行为,税法会根据实质课税原则进行堵漏。例如,为了遏制投保人购买大额保单恶意避税的行为,有的国家规定了免税上限。如日本早期的遗产税制度,规定人寿保险金不是全额免税,而是按每个法定继承人定额确定抵免数额,1988年以前为200万~250万日元,1988年起为500万日元。再如,台湾地区《保险法》第112条与《遗产及赠与税法》第16条第1项第9款,均规定给付予指定受益人的死亡保险金不计入被保险人遗产总额,但税捐机关仍可依据《税捐稽征法》第12条第1项规定,就疑似规避遗产税动机的投保个案进行查核,或进而依实质课税原则核课遗产税。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7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不稳定状态,2006年牛市强劲,但2007年末火热的股市开始遭遇寒冬,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使我国投资市场雪上加霜,2009年以来股市是否第二次探底的疑问从未消失。与此同时,CPI指数跌宕波动,2005—2007年全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是1.8%、1.5%和4.8%,呈现总体递增的趋势,2008年的通货膨胀率甚至达到了5.9%,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①。然而当今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下,我国的存款利率相当于为负数,给以存款为主的投资者的个人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资产的保值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主要投资于国债、企业债券、大额银行存款协议、证券投资基金、不动产投资等收益相对稳定的渠道,并且保险公司通过汇集众多投保人的资金,积少成多,有利于发挥资金的规模优势,拓宽投资渠道,通过专业管理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因此保险投资具有较强的保值功能。“货币天然不是黄金,黄金天然就是货币”,黄金是国际公认的硬通货,特别是实物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大,因此成为抵御经济局势动荡的最后堡垒,也是投资者保值升值、预防通货膨胀的重要选择之一,其在非正常时期的避险作用是其他商品及货币所无法比拟的[1]。

二、保险投资和实物黄金投资的特性分析

(一)投资型保险产品的特性

保险投资是指投保人将资金投资于保险公司以获得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保险公司现有的投资型保险产品主要有:分红保险、万能保险和投资连接型保险。所谓分红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承诺在每个寿险保单年度,在保障保单固有利益不变的前提下,按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效益,将该险种当年经营盈余的一部分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客户的一种保单[2]。投资连结型保险是保额和账户价值随独立账户投资收益变化而变化的保险。一般每款投资连结险都会提供不同的帐户进行选择,帐户区别主要反映在投资领域(如基金、股票、期货、银行存款),账户资金投资比例不同,导致帐户收益和风险存在差异,有利于满足用户的不同投资选择。万能寿险缴费灵活、保费可调,保险公司为每个保单持有人设立个人账户,保费在扣除管理费、死亡收费等费用后计入个人账户累计,个人账户利息每月进行结算。

(二)实物黄金投资的特性

黄金与股票、期货、债权、外汇并列为世界五大主要投资品种,是构成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投资工具之一。作为金融投资产品,黄金具有品质稳定且质地均匀、无须折旧、转移较快、交易迅速、全球通用变现容易的特点[3]。实物黄金投资是指持有金条、金币以及黄金首饰等黄金实物进行的投资,其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以其显著保值避险的特点,能够抵御通货膨胀的冲击。由于涉及到保管成本、鉴定费用等问题,需要买入和卖出的价差相对较大才能获利,因此,实物黄金投资可作为中长期投资的一种。

三、投资型保险产品与实物黄金投资比较分析

(一)投资型保险产品与实物黄金投资的一般比较

以预期收益率来看,从分红保险、万能保险到投资连接型保险,三者的预期收益率是逐步提高的,所以说风险相应地逐步增大。针对通货膨胀风险,投资连结险产品可以设计独立、规避通货膨胀风险的基金账户,供客户选择使用。但它与股票市场紧密相连,保单持有人承担的风险最大,与保守性投资———实物黄金投资的可比性较小。万能保险的投资收益与风险由保险公司和保单持有人共同承担,所以风险性相对较小。但万能保险每月结算利息、交费灵活、可部分退保等灵活特性,使万能保险投资的流动性要求很高,而与通货膨胀关联的资产多数流动性并不强,因此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很难通过万能保险实现与通货膨胀相关联,在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方面,不能与实物黄金投资作比[4]。分红保险的投资渠道收益相对稳定、风险最小。当投保人面临通货膨胀时,其损失可以由分红来补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货膨胀的冲击。综上所述,分红保险与实物黄金投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二)分红保险投资与黄金投资的比较分析

1.收益来源的比较。分红保险的收益来源于保险公司承诺的保底收益与红利之和,其中红利来自于该险种的经营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益、死差益和费差益[5]。而实物黄金投资主要通过提金作为保底,对资产进行保值,可以通过买卖价差赚取利润。

2.流动性的比较。从流动性来说,分红保险一般是长期性保险,在保险期间,投保人若要退保,则被保险人不仅不能获得保障,退保金额也将小于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在这种情况下,投保人的投资将无法实现保值,所以说投资分红保险的资金流动性较差[6]。虽然实物黄金投资也是长期性的投资,但是“金银天生就是货币”,因此实物黄金在市场上的变现能力比分红保险强。

3.投资费用的比较。由于分红保险首年手续费几乎高达所缴纳保费的30%,续缴保费的手续费为续缴保费的5%。而实物黄金的费用主要为交易佣金0.2%和大约200元/年的保管费用。总体来说,实物黄金投资的投资费用比分红保险低。

(三)分红保险投资与黄金投资的实证分析

1.分红保险投资与实物黄金投资的收益率和风险性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2005—2008年太平洋保险公司分红保险和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收益率为例,进行两者的比较分析。

(1)由表1、表2可看出,太平洋保险公司分红保险2005—2008年的平均收益率为8.85%,标准差为0.0437,离散系数为0.615。上海黄金交易所2005—2008年AU9999平均收益率为15.89%,标准差为0.1086,离散系数为0.6831。从平均收益率来看,实物黄金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分红保险的收益率,而从标准差上看,分红保险的投资风险要低于实物黄金投资,也就是说,保险投资的投资收益更具有稳定性。

(2)由两种投资品的离散系数分析,可以看出实物黄金投资的相对风险略高于分红保险,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分红保险更适合于风险厌恶者。因为分红保险的收益绝大部分收益来源于利差益,也就是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由于保险投资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即保险投资必须保证其本金安全返还,而且投资收益率应该至少等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现阶段保险公司的主要投资渠道有银行大额存款、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股票、国债、基金、债券、未上市股权投资等,这些投资渠道的安全性都相对较高,因此分红保险投资比实物黄金投资的风险性小。

2.通货膨胀因素下分红保险投资与实物黄金投资的实证分析

(1)如图1所示,在不剔除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分红保险的收益率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稳步上升的,而实物黄金则有很大的不同,通货膨胀对其影响是很小的,其收益率的变化主要随着投资者对实物黄金保值信心的变化而变化。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8

其实,在顾女士来电之前,记者在和保险公司业内人士的日常交流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原来,根据中国保监会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新规定,从今年10月1日起,为了消除保险销售误导问题,在具体销售操作环节上,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必须在售前向客户出示保险条款、产品说明书和投保提示书,并要求投保人在投保单上亲笔抄录风险提示语句并签名。

投保者要抄写风险提示

去开过创业板账户的读者朋友可能和顾女士一样,对《创业板市场投资风险揭示书》还有一点印象,如今,投保分红险、投连险和万能险这三太类新型寿险产品的客户,同样也需要亲笔抄录一份“风险提示说明”。

据了解,根据保监会此次新规定,投保人购买新型寿险产品,都必须要亲手抄录风险提示而后再签名。而所有的寿险公司也都必须启用《人身保险投保提示书》,对投保的注意事项和风险进行明确提示。

保监会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方面是尽到告知义务。保护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可以将此作为凭证,避免过去模糊宣传带来的纠纷。

“传统的简单签名形式,容易被少数人钻空子,通过描红造假签名。现在要客户亲手抄录一遍风险提示,既让客户了解到新型寿险产品的风险,也让极个别营销员签名造假更有难度。”赞成这项新规的人士这样认为。

识别保险销售忽悠手法

的确,部分保险销售人员在行销过程中,出于主观或客观上的原因,很容易产生一些隐蔽性很强的“障眼术”,有时是人主动采用的,有时甚至连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说错了”。

例如有些保险销售人员为了尽快完成销售指标,故意夸大所销售保险的增值能力。比较常见的说法还有:“我们这个分红产品收益率比国债和储蓄都要高,而且每年还有双重分红,最后还有一笔终了红利。”不少产品宣传单还赫然列着高、中、低三档情况下的分红演示,有些甚至只列出最高一档的演示红利,不禁让人怦然心动。实际上分红险的红利水平是不能保证的,如此演示也并不科学。

有些保险销售人员出于赚取更高佣金的考虑,可能将客户对某种产品的需求曲线转移到另一种佣金比例更高的产品上。比如一个年轻人想买一款重大疾病保险作保障,考虑到经济能力问题打算买消费型的产品,但人却建议说:“这些保费都是消费型的,如果不出事情的话,交了也就白交了。我推荐您这一款,保额10万元,年缴3000元,虽然现在每年缴的保费高一点,但到时候是完全返还给您的,这样您就不会有任何损失了。”但实际上保险的最基本功能有别于其他金融工具的功能,就是花钱买保障。返还型的产品,同样也会每年扣除风险保费,只不过最后结账时可以凭借长期以来的储蓄部分收益弥补风险保费的支出,年轻人经济收入有限花费项目多,应该首选低费率的消费型保障。

亲自抄录作用有限

虽然保监部门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希望通过借鉴银监会对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提示的要求,及证监会关于创业板投资风险提示的相关规定,来进一步防止保险的销售误导,让消费者买个放心,但是记者发现,这一“投保者亲自抄录保险风险提示说明”,现实意义并不大。

这一做法虽然有助于投保人更加仔细、充分地了解所购买的保险产品,一定程度上减少糊里糊涂受骗上当买保险的现象,但是有多少投保者会认真阅读并抄写,有多少保险销售人员不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做这件事的呢?!

记者走访了几家保险公司的内部人员,发现大家对这一新规也是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这样的规定,还是形式大于实际作用,需要进一步改进操作细节或想其他办法。

而大部分受访的消费者也认为,自己并不会十分关心自己抄录具体的是什么内容。

还有一部分消费者还和记者较真起来:“这个风险提示里还有一句话叫做保单利益不确定。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加重了我们投保一方的责任,万一以后发生纠纷,他们保险公司也可以用一句当初你已经知道有风险,来制约我们呢?

针对不同的声音,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负责人在近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表示,要求投保人抄录有关语句的主要目的是向投保人进行风险提示,防止销售误导行为。他还强调指出,风险提示语句中的“保单利益的不确定性”,仅指分红和万能产品非保证利益部分,即分红产品的红利分配,万能产品结算利率超过最低保证利率的部分,以及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账户单位价值等。投保人按照《办法》第六条抄录风险提示语句不影响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按照保险合同可以享有的确定利益。

消费者要更主动了解产品

看起来,保险公司今后还得更加努力,让保险能够真正取信于全民,让自己的行业口碑更好、更响亮。特别在销售环节上,不要让各种“障眼法”成为让消费者误解合同保险产品本身意思的罪魁祸首。

而从消费者者一方来说,也应该更加积极主动一些。如在签字购买前更加仔细地去查看保险条款和说明书,更加理性地去听取人的推介和意见,而不要仅仅是把抄录风险提示说明作为一个任务去潦草完成之。具体而言,以下三点至关重要。首先,在购买保险产品之前,要认真阅读保险条款、产品说明书和投保提示书,确定该保险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购买需求。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9

误区一: 理财型保险的收益有保证

理财型保险虽然是保险,但是在理财功能方面是有风险的。其收益取决于保险公司对资金的投资和经营状况。最低年化收益率只保证最低收益,本金和收益均没有保证,投连险投资者需自负盈亏。投资者要在购买前认清理财型保险的风险,衡量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误区二:理财型保险等同于银行理财产品

有人认为理财型保险跟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差不多,其实不然,理财型保险一方面拥有规定的保障功能,另一方面其资金的灵活性有一定限制。保险理财师提醒消费者,勿将理财型保险当作银行理财产品来买,因为不管收益如何,它还是属于保险,提前退保仍会有较大损失。

误区三: 分红保险=银行存款

分红保险可分配的红利具有不确定性,没有固定的比率,而分红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如何。消费者切不可盲目将分红保险产品与其他保险产品或金融产品混为一谈,或片面比较。

误区四: 预期收益率等于实际收益率

一些消费者误以为预期收益率就是实际收益率,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预期收益率是指保险公司在目前的投资环境和风险预测中预计的收益率,并非投资者实际获得的收益率,实际收益率还要看险企的资金管理能力和投资运营能力。

误区五:万能险一定没有风险

万能险看起来很保险,其实容易误导消费者,作为理财型保险,万能险和分红险、投连险一致,除了保险的功能外,也有理财的功能,虽然有最低年化收益的保障,风险还是有的,并非“万能”。

误区六:投连险适合所有人投资

投连险最大的特点就是保险公司不保证最低收益率,同时也不承诺任何形式的风险,并且由于投连险具有一定的保险功能,短期退保也会损失本金。所以投连险只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大、愿意冒险的投资者。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10

关键词:投资型寿险投资环境风险防范保险需求

从1999年平安保险公司在上海推出国内第一个投资连结保险——平安世纪理财保险后,友邦、中国人寿、泰康相继推出分红保险,太平洋保险推出“太平盛世•长发”万能寿险,这三类产品被统称为投资型保险,这些产品由于具有保障与投资的双重功能而倍受青睐,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然而因收益率低下,与业务员推销时宣称的高回报率相去甚远,出现了不少纠纷,以至在2001年底2002年初大面积出现了“退保风潮”。随着《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管理办法》的即将出台,以及国务院已原则批准保险资金投资海外市场等消息不断传出,预示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将大为放宽。受此鼓舞,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寿险公司的新产品再度向投资型品种集中。多家中资、合资公司已经或即将推出新的投资型险种。在偃旗息鼓了一年多之后,投资型寿险卷土重来,究竟是喜是忧?

投资环境开始成熟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保险系副主任庹国柱认为,现在投资型产品在市场上推广应该是个比较好的时机,但还要受到资本市场发展的环境的影响。近几年,为了适应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中国保监会在加强对保险资金监管的同时,也逐步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不断调高保险资金投资的比例。2003年5月又下发文件,调高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的比例,同时放宽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的范围。这些举措旨在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最终起到规范市场行为及保护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的作用。业内人士认为,依照目前的趋势,今后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将继续拓宽,前景看好。所以,推出投资型寿险产品,其相应的投资环境已经开始成熟。

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均趋于理性和成熟

目前,居民存款不断增加,全国居民存款已逾10万亿元,这意味着广大居民已具备较强的购买力,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来取得稳健收益。据透露,在《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管理办法》中,保险资金投资范围除了已发行上市的流通A股外,还可以投资国内A股市场的非流通股,包括国有股、法人股,以及可转债等。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是一柄双刃剑,在可能带来资产增值的同时,不能忽视市场的风险。新投资型寿险不再说大话,过去销售人员误导“至少8%年回报率”的宣传已听不到了。太平洋寿险推出的新品种只承诺5年固定收益5.6%,平安“智富人生”万能寿险向客户承诺年利率结算不低于1.75%。业内人士据此认为,新投资型寿险回归了理性。新投资型保险能否扭转第一代产品的低收益状况,尚需要时间来回答。但投资者似乎已不抱太高的预期,而更看重其保障功能。投资型保险产品从1999年进入市场已有五年时间,广大市民已对这类比较复杂的保险产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在购买时会更加成熟和理性。几年前,经历过投资型保险的打击后,保险业意识到保险功能应该回归到基本的保障上面,而不是投资收益,所以近两年在着重强调保险的保障功能,去年还停掉了热销的分红健康险,希望能唤起消费者投保保障型保险的意识。消费者也逐步接受保险提供保障这一理念,今年上半年,虽然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有所下滑,但传统保障型保险仍然保持了增势,这足以说明消费者对保障功能的认同。

风险仍须防范

重现江湖的投资型保险,其实质并没有改变,仍然是保险公司代客户理财的一种方式,有收益就会有风险。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收益率为3.14%,低于2000年的3.59%和2001年的4.3%。而分到普通投资者手中时,收益率往往只有1%。虽然国家放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即将出台《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管理办法》,但谁能保证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肯定能赚钱?且不说股市已经低迷了3年,不少机构投资者亏得一塌糊涂,即使在股市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投资股市也存在高风险。股市不是轻易就能获得收益的地方,弄不好便会折戟沉沙,那时,不仅没有收益,弄不好连本金也要打折扣。因此,风险防范是重中之重。日本保险业从引进投资型寿险商品到最后该商品的衰败,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保险业引以为鉴。保险公司要苦炼内功。投资型寿险商品对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要求非常高。相对于传统的寿险商品,其不仅要求具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包括相对成熟、规范和透明的资本市场,更需要寿险公司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风险控制能力。中国寿险业的真正发展始于1992年,寿险公司在技术、人员、电脑、内控、经验和实力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严重不足。外部的资本市场也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大力根治市场操纵等不规范行为。在投资型寿险再次升温的现实面前,保险公司是否真正有能力管控好风险,将是对未来整个保险行业发展的一个严峻考验。中国保险业必须首先苦练内功,虚心学习外国保险公司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让自己尽快成熟、成长起来。

以监管促规范。保险监管的核心是偿付能力监管。引进投资型寿险商品的初衷之一,是要化解中国国内保险企业所面临的偿付能力严重不足问题。但前几年投资型寿险商品热销时却成为了各家保险公司突破保险产品限价规定,大打价格战,不计后果地扩大业务规模的一种“有效”手段,不仅未对偿付能力问题的解决起到预期的作用,更使得市场不规范行为大行其道,严重影响到整个寿险行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在投资型寿险卷土重来时,更应防患于未然。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投资型寿险商品对保险监管广度、深度和效率等的要求异常地高。在中国保险市场和保险监管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力量都还需要积蓄和培育的情况下,市场呼唤保险监管创造一个良好、规范的保险经营环境和运作导向。

购买必须谨慎

作为一种有特色的险种,投资型保险并非买不得,但它只适合一小部分人。如果说保障型产品是大众化的,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投资型产品则属小众化的,它满足了一部分人的投资需要,这部分人应该是手中有闲余资金,但又没有时间对资金进行管理和投资的人。因此,大家在购买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合适的投资型寿险。

分红保险是在投保人付费后,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享受保险公司一部分的经营成果的保险,根据保险监督委员会的规定,分红一般不得少于可分配利润的70%。若保险公司经营不善时,分红可能非常有限,或者可能没红可分。但是,分红保险设有最低保证利率,客户的基本保障是有保证的,因此适合于风险承受能力低、对投资需求不高、希望以保障为主的投保人。

万能寿险具有分红险的某些特点,设有最低收益保障,经营成果由保险公司和客户共同分享,而交费等方面比较灵活。适合于需求弹性较大、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对保险希望有更多选择权的投保人。

投资连结保险顾名思义就是保险与投资挂钩的保险,但更注重保障功能。一般设有保证收益账户、发展账户和基金账户等多个账户。每个账户的投资组合不同,收益率就不同,投资风险也不同。由于投资账户不承诺投资回报,保险公司在收资产管理费后,将所有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损失由客户承担。充分利用专家理财(行内有人称之为请专家为自己打工)的优势,客户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承担投资损失的风险。因此投资连结保险适合于具有理性的投资理念、追求资产高收益同时又具有较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保人。

对于在市场上热销的这几种投资型寿险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准确分析个人保险需求。如果比较倾向于传统的交费方式,即定期定额交费,同时对投资不是特别看重,希望以获得保险保障为主,对保险公司的总体经营状况也比较有信心,就可以选择分红保险。投保人如果需要保险产品有足够的弹性,希望在基本的投资保证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投资回报,可以选择万能寿险。追求较高的投资收益和资产的增长,并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可以选择购买投资连结产品,当然,这需要客户具有一定的投资理财知识。

要充分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是投资就会有一定的风险,也就是实际收益与预期总是存在着偏差。各种投资型寿险也不例外。分红保险将保险公司的总体经营盈余的部分分配给客户,但当保险公司经营不善时,投保人所得分红可能非常有限也可能无红可分。但由于分红保险设有最低保证利率,客户得到的基本保障是有保证的,因此适合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人。万能寿险投资资金的运用与分红险没有大的区别,也具有保证的投资回报但是超过一定水平后由客户与保险公司分享。但由于万能保险具有较分红保险更大的灵活性,所以适合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但希望对保险计划有更多选择权的客户。投资连结保险相对来说,由于投资账户不承诺投资回报,客户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可能承担投资账户资产损失的风险。所以适合追求个人资产的成长为目标,并具有较高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

注意保险公司的选择。购买人寿保险是一项长期或终身投资,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投资状况并不代表未来,一定要树立长期的投资理念,因此选择保险公司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不同保险公司的产品形态将越来越接近,很难存在明显的优劣之分。投资类保险在保费缴纳、保额变更、信息披露、投资作业、客户服务等各项内部运作不尽相同,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传统保险,需要保险公司在管理体系与信息技术系统上提供全新的平台。决定投资型产品价值的主要因素将成为衡量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高低。在选择投资型保险时,应该在认真了解产品本身的保险责任、费用水平等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的实力,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在资源上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这包括详细考察保险公司的工作效率、员工素质、利润水平、以往的投资业绩、品牌形象等。

总之,三类投资型寿险产品各有自己的优势,如何进行选择,真理只有一条——只选“对”的。所谓“对”就是既适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又满足投保的本质需要。当然保险产品本身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产品之间的比较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的信息也并不充分,所以,作为客户,可通过选择专业的保险顾问来帮助自己进行决策。

参考资料:

1.张洪涛,庄作瑾.人身保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