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7:33:39

分红制度

分红制度范文篇1

论文摘要:文章分别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总结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总体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现金股利(派现或称分红)与股票股利(送红股或称送股)。尽管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时宣布转增,但转增并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以wind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表现为以下特点:

1.2000年以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起伏较大,但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1995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50%以上;1996年至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仅为30%左右;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

2.发放股票股利的公司比例逐渐减少,公积金转增股本仍是许多公司的偏好。1992-1993年,高达80%以上的公司采取发放股票股利的方式;1993-1996年,选择发放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超过一半。1996年以后,选择发放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逐年减少,2001年后该比例降到10%以下。尽管目前发放股票股利的公司比例下降到较低水平,但公积金转增股本仍是许多公司的偏好。1999年以来,上市公司采取公积金转增股本的比例一直在10%上下波动。

3.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息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逐年有所增加。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息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998年以前上市公司股息率远低于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1999年以后,由于我国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已降至较低水平,而上市公司股息率上升,因此两者的差距有所缩小。2001年以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息率逐年有所提高,2004年以后年平均股息率均超过1%。

4.不分配公司的比例逐渐上升,近年维持在50%左右。1994年以前,不分配的上市公司数量不到10%;1995年以后,不分配的上市公司比例逐渐提高,到1999年,高达62.36%的上市公司选择不分配股利;2000年以后,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比例有所下降,基本保持在50%左右。

5.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占净利润的比例波动较大,近年来趋于稳定。1996-2000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占上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比例显著低于50%,最低的1997年仅有24%。2001年以后,该比例基本稳定在50%左右。

(二)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板块差异

1.以深成指和上证50指数成份股为代表的蓝筹公司的各项现金分红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从现金分红公司占样本公司比例看,两组公司2004与2005年均超过90%;2005年深成指公司分红比率高达49.26%,上证50公司也达到40.41%;从股息率看,2005年深成指公司达4.19%,超过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近一倍,上证50公司股息率也超过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2.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标表现出色。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5年现金分红的公司比例达到86%;2004、2005两年现金分红比率分别达到49.16%和44.89%,均超过同期上证50公司,与深成指公司相当;中小企业板公司股息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对其给予了较高的成长性溢价。

(三)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集中化趋势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盈利和股利支付高度集中化趋势,少数优质公司的盈利和股利占了整个市场的绝大部分。以2005年为例,尽管支付股利最多的10%和20%的公司市值仅分别占总市值的53.35%和63.74%,但其息税前收益分别占到所有公司息税前总收益的78.13%和89.44%,支付股利分别占到所有上市公司股利总额的80.33%和91.50%。

二、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境外市场上市公司分红的基本情况

1.分红比率。根据2005年度美国标准普尔指数、英国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我国台湾TAIEX指数和我国香港恒生指数的股利分配数据,美国、英国、日本、我国台湾和我国香港的分红比率分别为34.36%、42.61%、50.68%、72.04%和42.51%。总体而言,美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比率并不高,公司平均只拿出34.36%的利润用于分红,英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的上市公司则大约拿出40%至50%的利润用于分红;我国台湾的分红比率较高,达到70%。

2.股息率。据道琼斯公司统计,2005年度道琼斯各国市场指数股息率中位数为2.205%,最大值为4.34%,最小值为0.94%。

3.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2002年度,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该比例分别为19.1%、26.5%、56.3%、51.2%、63.0%和85.6%,日本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高于其它五个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最低。各国近年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比较稳定。

(二)境外市场上市公司分红的特点

1.股息率较高。境外上市公司通常将其盈利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支付股利,且现金分红是公司支付股利的最主要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股息收益在各个市场中得到普遍重视,根据道琼斯公司对世界上32个主要的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各市场的平均股息收益年率为2.205%,其中多数市场的股息收益率大于2%。

2.股利政策透明度高并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从境外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践看,公司在决定股利政策时,大都十分谨慎。多数公司一般都有事先确定的目标分红金额或分红率,不论当期盈利增长还是降低甚至亏损,公司也力争保持既定股利政策。

3.股利支付存在集中化趋势。美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呈现双重结构,即存在股利支付和盈利高度集中化趋势,少数的优质公司占盈利和股利的主要部分。在1989-1993年期间,美国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90.4%;在1999-2002年期间,美国支付股利最多的1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79.5%;在1989-1993年期间,日本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73.7%,英国为91.7%;在1999-2002年期间,加拿大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80.9%,英国为93.6%。

4.支付股利公司的数量与比例逐渐下降。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及日本六个国家支付股利的公司的数量及其所占的比例都在下降,尤其是美国从1989年的61%降为2002年的19%。总体而言,美国、加拿大支付股利公司所占的比例较低,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支付股利公司占一半以上。

5.股利分配方式考虑税收效果。越来越多的公司采取现金回购股票或信托优先证券等多种渠道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从而避免现金股息造成的双重征税。少数企业将所有待分配净利润转入留存,达到完全避税的目的。中国论文联盟-6.股利政策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2006年(2005年度的分红)全球范围内,以公用事业为代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相对稳定、现金流充沛、资本投入增长稳中有降的行业通常把现金股利作为回馈投资者的主要方式,它们的股息收益率平均在3.24%左右。科技类公司需要密集的资本投入,产品市场和盈利波动较大,现金分红很低,股息收益率最低(0.71%),公司留存收益用于公司发展,送股方式比较普遍,投资者则从公司的资本利得中获利。

7.股票回购日益盛行。1983年以前,美国公司的股票回购金额占股利金额的比例最高仅为13.9%;1984年以后,该比例迅速增加,1998年增至68.10%;之后有所回落,但也保持在40%以上。

三、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

1.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水平较高。从分红比率来看,2005年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分红比率为34.33%,接近美国标准普尔指数成份股的分红比率,但是稍低于英国、日本、我国台湾和我国香港的水平。

从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来看,2005年我国为45.9%,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分别为19.1%、26.5%、56.3%、51.2%、63.0%和85.6%,我国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高于美国和加拿大,但是稍低于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

从股息率来看,2005年度道琼斯中国88指数的平均股息率为2.12%,沪深300指数的平均股息率为1.69%,与美国(1.71%)、英国(3.1%)、日本(0.94%)等国道琼斯指数成分股的平均股息率相比处于中等水平。

尽管从数字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与美国、日本上市公司差距不大,但是,美国相当多的上市公司是采用现金回购公司的方式替代派现,美国上市公司的实际股息率平均值要高得多。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是以债权为主导型的治理模式,因此银行一般倾向于保守经营,偏好较低的股利水平。如果与新兴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仍处于较低水平。

2.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透明度高、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境外成熟市场上市公司倾向于保持稳定的股利支付水平。通用汽车、可口可乐、美国铝业等道琼斯指数股数十年来保持一定数额的派现,其股票被兼顾固定收益和成长价值的投资者长期持有。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其公司章程中只是简单说明公司的利润分配方式,缺乏明确长远的股利政策,更没有具体的分配比例。上市公司分配缺乏连续性,频繁变动股利支付水平和股利支付的具体方式。据统计,从1998至2005年八年期间,只有137家公司连续八年连续支付股利(1998年上市公司家数为851家)。

3.境外监管机构引导或强制公司现金分红。境外市场的监管机构通常根据本国和地区的市场发育、公司治理状况,对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引导,某些情况下甚至采取强制性的法律规定。

目前,一些市场机制及公司治理法制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仍采取强制性现金分红的法律规定。巴西公司法要求股份公司必须在其公司章程中规定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盈余进行现金分红,且比例不得低于盈余的25%。除巴西以外,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的公司法也要求股份公司每年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盈余进行现金分红。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1.建立法定现金分红最低比例制度。我国应建立上市公司法定现金分红最低比例制度。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和公司治理状况,对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还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为了促进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立法可强制规定上市公司盈余的现金分红的最低比例。可参照境外市场做法,最低比例定为20%。

2.推行市价转赠或分红股的方式。市价转赠或分红股的分红方式,一方面可以维护市场股价的稳定,降低上市热衷以转赠代替分红的动因,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分红。

3.对现金分红再投资予以免税。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后应交纳所得税,但应仿照美国等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后再投资买入股票可以免税。这一方面可以鼓励先进分红,另一方面可以鼓励股民投资,维护市场稳定。

分红制度范文篇2

论文摘要:文章分别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总结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总体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现金股利(派现或称分红)与股票股利(送红股或称送股)。尽管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时宣布转增,但转增并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以wind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表现为以下特点:

1.2000年以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起伏较大,但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1995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50%以上;1996年至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仅为30%左右;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

2.发放股票股利的公司比例逐渐减少,公积金转增股本仍是许多公司的偏好。1992-1993年,高达80%以上的公司采取发放股票股利的方式;1993-1996年,选择发放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超过一半。1996年以后,选择发放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逐年减少,2001年后该比例降到10%以下。尽管目前发放股票股利的公司比例下降到较低水平,但公积金转增股本仍是许多公司的偏好。1999年以来,上市公司采取公积金转增股本的比例一直在10%上下波动。

3.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息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逐年有所增加。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息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998年以前上市公司股息率远低于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1999年以后,由于我国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已降至较低水平,而上市公司股息率上升,因此两者的差距有所缩小。2001年以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息率逐年有所提高,2004年以后年平均股息率均超过1%。

4.不分配公司的比例逐渐上升,近年维持在50%左右。1994年以前,不分配的上市公司数量不到10%;1995年以后,不分配的上市公司比例逐渐提高,到1999年,高达62.36%的上市公司选择不分配股利;2000年以后,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比例有所下降,基本保持在50%左右。

5.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占净利润的比例波动较大,近年来趋于稳定。1996-2000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占上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比例显著低于50%,最低的1997年仅有24%。2001年以后,该比例基本稳定在50%左右。

(二)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板块差异

1.以深成指和上证50指数成份股为代表的蓝筹公司的各项现金分红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从现金分红公司占样本公司比例看,两组公司2004与2005年均超过90%;2005年深成指公司分红比率高达49.26%,上证50公司也达到40.41%;从股息率看,2005年深成指公司达4.19%,超过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近一倍,上证50公司股息率也超过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2.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标表现出色。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5年现金分红的公司比例达到86%;2004、2005两年现金分红比率分别达到49.16%和44.89%,均超过同期上证50公司,与深成指公司相当;中小企业板公司股息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对其给予了较高的成长性溢价。

(三)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集中化趋势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盈利和股利支付高度集中化趋势,少数优质公司的盈利和股利占了整个市场的绝大部分。以2005年为例,尽管支付股利最多的10%和20%的公司市值仅分别占总市值的53.35%和63.74%,但其息税前收益分别占到所有公司息税前总收益的78.13%和89.44%,支付股利分别占到所有上市公司股利总额的80.33%和91.50%。

二、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境外市场上市公司分红的基本情况

1.分红比率。根据2005年度美国标准普尔指数、英国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我国台湾TAIEX指数和我国香港恒生指数的股利分配数据,美国、英国、日本、我国台湾和我国香港的分红比率分别为34.36%、42.61%、50.68%、72.04%和42.51%。总体而言,美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比率并不高,公司平均只拿出34.36%的利润用于分红,英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的上市公司则大约拿出40%至50%的利润用于分红;我国台湾的分红比率较高,达到70%。

2.股息率。据道琼斯公司统计,2005年度道琼斯各国市场指数股息率中位数为2.205%,最大值为4.34%,最小值为0.94%。

3.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2002年度,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该比例分别为19.1%、26.5%、56.3%、51.2%、63.0%和85.6%,日本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高于其它五个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最低。各国近年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比较稳定。

(二)境外市场上市公司分红的特点

1.股息率较高。境外上市公司通常将其盈利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支付股利,且现金分红是公司支付股利的最主要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股息收益在各个市场中得到普遍重视,根据道琼斯公司对世界上32个主要的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各市场的平均股息收益年率为2.205%,其中多数市场的股息收益率大于2%。

2.股利政策透明度高并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从境外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践看,公司在决定股利政策时,大都十分谨慎。多数公司一般都有事先确定的目标分红金额或分红率,不论当期盈利增长还是降低甚至亏损,公司也力争保持既定股利政策。

3.股利支付存在集中化趋势。美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呈现双重结构,即存在股利支付和盈利高度集中化趋势,少数的优质公司占盈利和股利的主要部分。在1989-1993年期间,美国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90.4%;在1999-2002年期间,美国支付股利最多的1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79.5%;在1989-1993年期间,日本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73.7%,英国为91.7%;在1999-2002年期间,加拿大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80.9%,英国为93.6%。

4.支付股利公司的数量与比例逐渐下降。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及日本六个国家支付股利的公司的数量及其所占的比例都在下降,尤其是美国从1989年的61%降为2002年的19%。总体而言,美国、加拿大支付股利公司所占的比例较低,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支付股利公司占一半以上。

5.股利分配方式考虑税收效果。越来越多的公司采取现金回购股票或信托优先证券等多种渠道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从而避免现金股息造成的双重征税。少数企业将所有待分配净利润转入留存,达到完全避税的目的。6.股利政策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2006年(2005年度的分红)全球范围内,以公用事业为代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相对稳定、现金流充沛、资本投入增长稳中有降的行业通常把现金股利作为回馈投资者的主要方式,它们的股息收益率平均在3.24%左右。科技类公司需要密集的资本投入,产品市场和盈利波动较大,现金分红很低,股息收益率最低(0.71%),公司留存收益用于公司发展,送股方式比较普遍,投资者则从公司的资本利得中获利。

7.股票回购日益盛行。1983年以前,美国公司的股票回购金额占股利金额的比例最高仅为13.9%;1984年以后,该比例迅速增加,1998年增至68.10%;之后有所回落,但也保持在40%以上。

三、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

1.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水平较高。从分红比率来看,2005年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分红比率为34.33%,接近美国标准普尔指数成份股的分红比率,但是稍低于英国、日本、我国台湾和我国香港的水平。

从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来看,2005年我国为45.9%,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分别为19.1%、26.5%、56.3%、51.2%、63.0%和85.6%,我国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高于美国和加拿大,但是稍低于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

从股息率来看,2005年度道琼斯中国88指数的平均股息率为2.12%,沪深300指数的平均股息率为1.69%,与美国(1.71%)、英国(3.1%)、日本(0.94%)等国道琼斯指数成分股的平均股息率相比处于中等水平。

尽管从数字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与美国、日本上市公司差距不大,但是,美国相当多的上市公司是采用现金回购公司的方式替代派现,美国上市公司的实际股息率平均值要高得多。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是以债权为主导型的治理模式,因此银行一般倾向于保守经营,偏好较低的股利水平。如果与新兴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仍处于较低水平。

2.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透明度高、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境外成熟市场上市公司倾向于保持稳定的股利支付水平。通用汽车、可口可乐、美国铝业等道琼斯指数股数十年来保持一定数额的派现,其股票被兼顾固定收益和成长价值的投资者长期持有。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其公司章程中只是简单说明公司的利润分配方式,缺乏明确长远的股利政策,更没有具体的分配比例。上市公司分配缺乏连续性,频繁变动股利支付水平和股利支付的具体方式。据统计,从1998至2005年八年期间,只有137家公司连续八年连续支付股利(1998年上市公司家数为851家)。

3.境外监管机构引导或强制公司现金分红。境外市场的监管机构通常根据本国和地区的市场发育、公司治理状况,对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引导,某些情况下甚至采取强制性的法律规定。

目前,一些市场机制及公司治理法制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仍采取强制性现金分红的法律规定。巴西公司法要求股份公司必须在其公司章程中规定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盈余进行现金分红,且比例不得低于盈余的25%。除巴西以外,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的公司法也要求股份公司每年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盈余进行现金分红。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1.建立法定现金分红最低比例制度。我国应建立上市公司法定现金分红最低比例制度。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和公司治理状况,对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还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为了促进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立法可强制规定上市公司盈余的现金分红的最低比例。可参照境外市场做法,最低比例定为20%。

2.推行市价转赠或分红股的方式。市价转赠或分红股的分红方式,一方面可以维护市场股价的稳定,降低上市热衷以转赠代替分红的动因,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分红。

3.对现金分红再投资予以免税。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后应交纳所得税,但应仿照美国等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后再投资买入股票可以免税。这一方面可以鼓励先进分红,另一方面可以鼓励股民投资,维护市场稳定。

分红制度范文篇3

关键词: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

科技人员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科技力量。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注重加强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工作,采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方式,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的必要性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中,科技成果资产价值的评估工作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工作的过程中,方式也较为单一,无法切实体现出科技人员的人力资本价值,这样就会使得科技人员无法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之中。同时,积极发挥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的优势,将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1]。采用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方式,促进企业可以按照科技人员的实际贡献进行分配,充分实现多劳多得、优者多得,促进科技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研发出更多的科技成果,从而良好增加企业经营效益,促进科技人员将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企业长远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结合。

二、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的可行性

岗位分红激励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符合国家分配制度的要求,能够良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以某科技公司A为例,其于2015年成立,在2016—2019年间用于研发的费用占据当年公司营业收入的70%,这几年内税后利润累计形成的净资产增值额占据公司年初净资产总额的73%,且2018年度公司研发人员占据总体职工总数的72%,且均符合国家关于岗位分红激励方面的总体要求,可以积极采用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良好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产品,促进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模式的积极发展和运行,在增加企业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能够在同行业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

三、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及保障措施

(一)激励制度。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要注重采用科学合理性的激励制度。科技人员是现代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人力资源,更是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切实开展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构建完善有效的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将能够给科技人员提供更为良好的分红方式,发挥激励手段的作用。基于岗位开展分红工作,要始终明确岗位具体职责,这是分配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会反映出岗位在公司运行过程中的贡献与价值,更是会决定岗位与职位在分红激励中的等级系数,当这些岗位拥有着较大的职责时,其在激励制度中所占据的等级系数也会越高[3]。1.科学设置各项岗位系数。在实际设置岗位分红激励制度的过程中,要针对科技人员的具体岗位职责、职位等级以及具体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明确岗位的实际分红分配系数。首先,在岗位系数方面。科技人员在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担任着不同的岗位,所负责的工作权限也有一定差异,因而在实际设置激励岗位系数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分析具体管理要素、劳动强度、风险要素、职责权限、技术要求以及科技人员的工作资质、业务水平、专业背景等特征,适当选取到三类,将其岗位系数设置为1[4]。其次,绩效考核系数。实际设置公司业绩考核指标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分析科技人员所在的项目组情况,观测其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以此为基础明确相应的绩效考核系数。再次,针对科技人员项目组分红激励情况开展分配活动,需要注重充分结合激励岗位的具体系数、项目组绩效考核系数、职位等级系数等,针对这些系数进行全面有效的综合考量,得到最终的项目组岗位分红系数。2.合理确定好岗位分红激励总额。企业积极构建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需要始终坚持着增量为主、存量为辅的原则,以效益作为重要导向,合理确定岗位分红激励的实际总额。在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总额方面,计提基数要选择净利润、净利润增加额,为公司实现充分有效的价值创造,开展激励对象的利益共享活动提供重要前提基础[5]。公司生产运行的净利润乘以年度净利润中的计提比例,净利润增加值乘以年度净利润增加值的计提比例,将两者加以有效综合,就是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总额。(二)保障措施。为切实有效发挥岗位分红激励制度的优势和作用,支持企业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热情,需要做好科学保障工作。1.要注重结合科技人员的实际岗位确定好分红对象。在实际实施岗位分红激励制度的过程中,会打破现行的分配制度,全新划分具体的分配层次与格局,这样会给科技人员带来一定的内部比较,因而就需要切实开展分红对象的选择工作。还是以上述科技公司A为例,其按照具体岗位的贡献度、科技人员资历,从主管以上人员入手开展试点工作,结合实际得到的试点情况开展全方位推广活动。2.需要不断健全绩效管理体系。企业实施岗位分红激励制度,目的在于有效创新和转化岗位的科技成果,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要注重持续优化绩效管理体系,为岗位分红激励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6]。

企业针对科技人员积极实施岗位分红激励制度,是高度重视科技人员的良好体现,在提升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企业在实际实施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自身实际加以科学构建,同时还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促进其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魏焕.DLJ公司实行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初探[J].人力资源管理,2018,(1):145-146.

[2]袁磊,陈伟,司云波,等.央企科研项目收益分红激励现状分析与建议[J].石油科技论坛,2018,(5):14-18.

[3]张明,刘梦婷.基于煤炭企业改革的创新创效机制研究———探索兖矿集团国企发展改革与“双创”有效融合[J].今日财富,2018,(13):25-26.

[4]张俊芳.实施股权激励试点政策的调研分析[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6,(5):22-25.

[5]张俊芳,郭戎,魏世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跟踪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2014,(21):4-9.

分红制度范文篇4

摘要:文章分别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总结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总体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现金股利(派现或称分红)与股票股利(送红股或称送股)。尽管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时宣布转增,但转增并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以wind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表现为以下特点:

1.2000年以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起伏较大,但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1995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50%以上;1996年至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仅为30%左右;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

2.发放股票股利的公司比例逐渐减少,公积金转增股本仍是许多公司的偏好。1992-1993年,高达80%以上的公司采取发放股票股利的方式;1993-1996年,选择发放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超过一半。1996年以后,选择发放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逐年减少,2001年后该比例降到10%以下。尽管目前发放股票股利的公司比例下降到较低水平,但公积金转增股本仍是许多公司的偏好。1999年以来,上市公司采取公积金转增股本的比例一直在10%上下波动。

3.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息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逐年有所增加。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息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998年以前上市公司股息率远低于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1999年以后,由于我国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已降至较低水平,而上市公司股息率上升,因此两者的差距有所缩小。2001年以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息率逐年有所提高,2004年以后年平均股息率均超过1%。

4.不分配公司的比例逐渐上升,近年维持在50%左右。1994年以前,不分配的上市公司数量不到10%;1995年以后,不分配的上市公司比例逐渐提高,到1999年,高达62.36%的上市公司选择不分配股利;2000年以后,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比例有所下降,基本保持在50%左右。

5.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占净利润的比例波动较大,近年来趋于稳定。1996-2000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占上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比例显著低于50%,最低的1997年仅有24%。2001年以后,该比例基本稳定在50%左右。

(二)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板块差异

1.以深成指和上证50指数成份股为代表的蓝筹公司的各项现金分红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从现金分红公司占样本公司比例看,两组公司2004与2005年均超过90%;2005年深成指公司分红比率高达49.26%,上证50公司也达到40.41%;从股息率看,2005年深成指公司达4.19%,超过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近一倍,上证50公司股息率也超过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2.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标表现出色。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5年现金分红的公司比例达到86%;2004、2005两年现金分红比率分别达到49.16%和44.89%,均超过同期上证50公司,与深成指公司相当;中小企业板公司股息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对其给予了较高的成长性溢价。

(三)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集中化趋势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盈利和股利支付高度集中化趋势,少数优质公司的盈利和股利占了整个市场的绝大部分。以2005年为例,尽管支付股利最多的10%和20%的公司市值仅分别占总市值的53.35%和63.74%,但其息税前收益分别占到所有公司息税前总收益的78.13%和89.44%,支付股利分别占到所有上市公司股利总额的80.33%和91.50%。

二、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境外市场上市公司分红的基本情况

1.分红比率。根据2005年度美国标准普尔指数、英国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我国台湾TAIEX指数和我国香港恒生指数的股利分配数据,美国、英国、日本、我国台湾和我国香港的分红比率分别为34.36%、42.61%、50.68%、72.04%和42.51%。总体而言,美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比率并不高,公司平均只拿出34.36%的利润用于分红,英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的上市公司则大约拿出40%至50%的利润用于分红;我国台湾的分红比率较高,达到70%。

2.股息率。据道琼斯公司统计,2005年度道琼斯各国市场指数股息率中位数为2.205%,最大值为4.34%,最小值为0.94%。

3.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2002年度,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该比例分别为19.1%、26.5%、56.3%、51.2%、63.0%和85.6%,日本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高于其它五个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最低。各国近年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比较稳定。

(二)境外市场上市公司分红的特点

1.股息率较高。境外上市公司通常将其盈利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支付股利,且现金分红是公司支付股利的最主要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股息收益在各个市场中得到普遍重视,根据道琼斯公司对世界上32个主要的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各市场的平均股息收益年率为2.205%,其中多数市场的股息收益率大于2%。

2.股利政策透明度高并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从境外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践看,公司在决定股利政策时,大都十分谨慎。多数公司一般都有事先确定的目标分红金额或分红率,不论当期盈利增长还是降低甚至亏损,公司也力争保持既定股利政策。

3.股利支付存在集中化趋势。美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呈现双重结构,即存在股利支付和盈利高度集中化趋势,少数的优质公司占盈利和股利的主要部分。在1989-1993年期间,美国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90.4%;在1999-2002年期间,美国支付股利最多的1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79.5%;在1989-1993年期间,日本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73.7%,英国为91.7%;在1999-2002年期间,加拿大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80.9%,英国为93.6%。

4.支付股利公司的数量与比例逐渐下降。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及日本六个国家支付股利的公司的数量及其所占的比例都在下降,尤其是美国从1989年的61%降为2002年的19%。总体而言,美国、加拿大支付股利公司所占的比例较低,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支付股利公司占一半以上。

5.股利分配方式考虑税收效果。越来越多的公司采取现金回购股票或信托优先证券等多种渠道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从而避免现金股息造成的双重征税。少数企业将所有待分配净利润转入留存,达到完全避税的目的。

6.股利政策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2006年(2005年度的分红)全球范围内,以公用事业为代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相对稳定、现金流充沛、资本投入增长稳中有降的行业通常把现金股利作为回馈投资者的主要方式,它们的股息收益率平均在3.24%左右。科技类公司需要密集的资本投入,产品市场和盈利波动较大,现金分红很低,股息收益率最低(0.71%),公司留存收益用于公司发展,送股方式比较普遍,投资者则从公司的资本利得中获利。

7.股票回购日益盛行。1983年以前,美国公司的股票回购金额占股利金额的比例最高仅为13.9%;1984年以后,该比例迅速增加,1998年增至68.10%;之后有所回落,但也保持在40%以上。

三、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

1.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水平较高。从分红比率来看,2005年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分红比率为34.33%,接近美国标准普尔指数成份股的分红比率,但是稍低于英国、日本、我国台湾和我国香港的水平。

从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来看,2005年我国为45.9%,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分别为19.1%、26.5%、56.3%、51.2%、63.0%和85.6%,我国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高于美国和加拿大,但是稍低于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

从股息率来看,2005年度道琼斯中国88指数的平均股息率为2.12%,沪深300指数的平均股息率为1.69%,与美国(1.71%)、英国(3.1%)、日本(0.94%)等国道琼斯指数成分股的平均股息率相比处于中等水平。

尽管从数字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与美国、日本上市公司差距不大,但是,美国相当多的上市公司是采用现金回购公司的方式替代派现,美国上市公司的实际股息率平均值要高得多。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是以债权为主导型的治理模式,因此银行一般倾向于保守经营,偏好较低的股利水平。如果与新兴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仍处于较低水平。

2.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透明度高、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境外成熟市场上市公司倾向于保持稳定的股利支付水平。通用汽车、可口可乐、美国铝业等道琼斯指数股数十年来保持一定数额的派现,其股票被兼顾固定收益和成长价值的投资者长期持有。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其公司章程中只是简单说明公司的利润分配方式,缺乏明确长远的股利政策,更没有具体的分配比例。上市公司分配缺乏连续性,频繁变动股利支付水平和股利支付的具体方式。据统计,从1998至2005年八年期间,只有137家公司连续八年连续支付股利(1998年上市公司家数为851家)。

3.境外监管机构引导或强制公司现金分红。境外市场的监管机构通常根据本国和地区的市场发育、公司治理状况,对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引导,某些情况下甚至采取强制性的法律规定。

目前,一些市场机制及公司治理法制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仍采取强制性现金分红的法律规定。巴西公司法要求股份公司必须在其公司章程中规定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盈余进行现金分红,且比例不得低于盈余的25%。除巴西以外,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的公司法也要求股份公司每年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盈余进行现金分红。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1.建立法定现金分红最低比例制度。我国应建立上市公司法定现金分红最低比例制度。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和公司治理状况,对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还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为了促进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立法可强制规定上市公司盈余的现金分红的最低比例。可参照境外市场做法,最低比例定为20%。

2.推行市价转赠或分红股的方式。市价转赠或分红股的分红方式,一方面可以维护市场股价的稳定,降低上市热衷以转赠代替分红的动因,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分红。

3.对现金分红再投资予以免税。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后应交纳所得税,但应仿照美国等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后再投资买入股票可以免税。这一方面可以鼓励先进分红,另一方面可以鼓励股民投资,维护市场稳定。

分红制度范文篇5

关键词: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总体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现金股利(派现或称分红)与股票股利(送红股或称送股)。尽管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时宣布转增,但转增并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以wind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表现为以下特点:

1.2000年以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起伏较大,但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1995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50%以上;1996年至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仅为30%左右;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

2.发放股票股利的公司比例逐渐减少,公积金转增股本仍是许多公司的偏好。1992-1993年,高达80%以上的公司采取发放股票股利的方式;1993-1996年,选择发放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超过一半。1996年以后,选择发放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逐年减少,2001年后该比例降到10%以下。尽管目前发放股票股利的公司比例下降到较低水平,但公积金转增股本仍是许多公司的偏好。1999年以来,上市公司采取公积金转增股本的比例一直在10%上下波动。

3.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息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逐年有所增加。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息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998年以前上市公司股息率远低于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1999年以后,由于我国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已降至较低水平,而上市公司股息率上升,因此两者的差距有所缩小。2001年以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息率逐年有所提高,2004年以后年平均股息率均超过1%。

4.不分配公司的比例逐渐上升,近年维持在50%左右。1994年以前,不分配的上市公司数量不到10%;1995年以后,不分配的上市公司比例逐渐提高,到1999年,高达62.36%的上市公司选择不分配股利;2000年以后,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比例有所下降,基本保持在50%左右。

5.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占净利润的比例波动较大,近年来趋于稳定。1996-2000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占上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比例显著低于50%,最低的1997年仅有24%。2001年以后,该比例基本稳定在50%左右。

(二)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板块差异

1.以深成指和上证50指数成份股为代表的蓝筹公司的各项现金分红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从现金分红公司占样本公司比例看,两组公司2004与2005年均超过90%;2005年深成指公司分红比率高达49.26%,上证50公司也达到40.41%;从股息率看,2005年深成指公司达4.19%,超过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近一倍,上证50公司股息率也超过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2.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标表现出色。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5年现金分红的公司比例达到86%;2004、2005两年现金分红比率分别达到49.16%和44.89%,均超过同期上证50公司,与深成指公司相当;中小企业板公司股息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对其给予了较高的成长性溢价。

(三)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集中化趋势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盈利和股利支付高度集中化趋势,少数优质公司的盈利和股利占了整个市场的绝大部分。以2005年为例,尽管支付股利最多的10%和20%的公司市值仅分别占总市值的53.35%和63.74%,但其息税前收益分别占到所有公司息税前总收益的78.13%和89.44%,支付股利分别占到所有上市公司股利总额的80.33%和91.50%。

二、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境外市场上市公司分红的基本情况

1.分红比率。根据2005年度美国标准普尔指数、英国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我国台湾TAIEX指数和我国香港恒生指数的股利分配数据,美国、英国、日本、我国台湾和我国香港的分红比率分别为34.36%、42.61%、50.68%、72.04%和42.51%。总体而言,美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比率并不高,公司平均只拿出34.36%的利润用于分红,英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的上市公司则大约拿出40%至50%的利润用于分红;我国台湾的分红比率较高,达到70%。

2.股息率。据道琼斯公司统计,2005年度道琼斯各国市场指数股息率中位数为2.205%,最大值为4.34%,最小值为0.94%。

3.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2002年度,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该比例分别为19.1%、26.5%、56.3%、51.2%、63.0%和85.6%,日本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高于其它五个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最低。各国近年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比较稳定。

(二)境外市场上市公司分红的特点

1.股息率较高。境外上市公司通常将其盈利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支付股利,且现金分红是公司支付股利的最主要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股息收益在各个市场中得到普遍重视,根据道琼斯公司对世界上32个主要的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各市场的平均股息收益年率为2.205%,其中多数市场的股息收益率大于2%。

2.股利政策透明度高并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从境外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践看,公司在决定股利政策时,大都十分谨慎。多数公司一般都有事先确定的目标分红金额或分红率,不论当期盈利增长还是降低甚至亏损,公司也力争保持既定股利政策。

3.股利支付存在集中化趋势。美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呈现双重结构,即存在股利支付和盈利高度集中化趋势,少数的优质公司占盈利和股利的主要部分。在1989-1993年期间,美国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90.4%;在1999-2002年期间,美国支付股利最多的1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79.5%;在1989-1993年期间,日本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73.7%,英国为91.7%;在1999-2002年期间,加拿大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80.9%,英国为93.6%。

4.支付股利公司的数量与比例逐渐下降。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及日本六个国家支付股利的公司的数量及其所占的比例都在下降,尤其是美国从1989年的61%降为2002年的19%。总体而言,美国、加拿大支付股利公司所占的比例较低,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支付股利公司占一半以上。

5.股利分配方式考虑税收效果。越来越多的公司采取现金回购股票或信托优先证券等多种渠道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从而避免现金股息造成的双重征税。少数企业将所有待分配净利润转入留存,达到完全避税的目的。6.股利政策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2006年(2005年度的分红)全球范围内,以公用事业为代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相对稳定、现金流充沛、资本投入增长稳中有降的行业通常把现金股利作为回馈投资者的主要方式,它们的股息收益率平均在3.24%左右。科技类公司需要密集的资本投入,产品市场和盈利波动较大,现金分红很低,股息收益率最低(0.71%),公司留存收益用于公司发展,送股方式比较普遍,投资者则从公司的资本利得中获利。

7.股票回购日益盛行。1983年以前,美国公司的股票回购金额占股利金额的比例最高仅为13.9%;1984年以后,该比例迅速增加,1998年增至68.10%;之后有所回落,但也保持在40%以上。

三、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

1.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水平较高。从分红比率来看,2005年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分红比率为34.33%,接近美国标准普尔指数成份股的分红比率,但是稍低于英国、日本、我国台湾和我国香港的水平。

从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来看,2005年我国为45.9%,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分别为19.1%、26.5%、56.3%、51.2%、63.0%和85.6%,我国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高于美国和加拿大,但是稍低于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

从股息率来看,2005年度道琼斯中国88指数的平均股息率为2.12%,沪深300指数的平均股息率为1.69%,与美国(1.71%)、英国(3.1%)、日本(0.94%)等国道琼斯指数成分股的平均股息率相比处于中等水平。

尽管从数字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与美国、日本上市公司差距不大,但是,美国相当多的上市公司是采用现金回购公司的方式替代派现,美国上市公司的实际股息率平均值要高得多。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是以债权为主导型的治理模式,因此银行一般倾向于保守经营,偏好较低的股利水平。如果与新兴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仍处于较低水平。

2.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透明度高、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境外成熟市场上市公司倾向于保持稳定的股利支付水平。通用汽车、可口可乐、美国铝业等道琼斯指数股数十年来保持一定数额的派现,其股票被兼顾固定收益和成长价值的投资者长期持有。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其公司章程中只是简单说明公司的利润分配方式,缺乏明确长远的股利政策,更没有具体的分配比例。上市公司分配缺乏连续性,频繁变动股利支付水平和股利支付的具体方式。据统计,从1998至2005年八年期间,只有137家公司连续八年连续支付股利(1998年上市公司家数为851家)。

3.境外监管机构引导或强制公司现金分红。境外市场的监管机构通常根据本国和地区的市场发育、公司治理状况,对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引导,某些情况下甚至采取强制性的法律规定。

目前,一些市场机制及公司治理法制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仍采取强制性现金分红的法律规定。巴西公司法要求股份公司必须在其公司章程中规定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盈余进行现金分红,且比例不得低于盈余的25%。除巴西以外,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的公司法也要求股份公司每年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盈余进行现金分红。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1.建立法定现金分红最低比例制度。我国应建立上市公司法定现金分红最低比例制度。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和公司治理状况,对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还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为了促进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立法可强制规定上市公司盈余的现金分红的最低比例。可参照境外市场做法,最低比例定为20%。

2.推行市价转赠或分红股的方式。市价转赠或分红股的分红方式,一方面可以维护市场股价的稳定,降低上市热衷以转赠代替分红的动因,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分红。

3.对现金分红再投资予以免税。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后应交纳所得税,但应仿照美国等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后再投资买入股票可以免税。这一方面可以鼓励先进分红,另一方面可以鼓励股民投资,维护市场稳定。

分红制度范文篇6

分红保险自2000年3月在中国大陆一经出现,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显示,2003年一季度,我国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927.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4%,其中分红保险业务同比增长46.95%,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67.04%,在新型产品中占比更是高达96%。但由于投资环境、投资收益不理想,目前占据保费收入半壁江山的分红保险令寿险公司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分红与承诺的回报率大相径庭,可能引发类似“投连险风波”;如果勉强维持高分红,又势必影响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因此,认真研究分红保险产品面临的风险,积极寻求对策化解潜在风险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目前分红保险面临的主要风险

1.误导风险。本来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有没有红利可分都属正常,但遗憾的是,由于推销分红保险时出现的误导宣传,使投保客户的分红预期人为拔高,使保险公司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压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误导:首先是人的误导。尽管保监会下发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但仍有个别人为单纯追求业务发展,在销售过程中,片面扩大分红保险的投资功能,如承诺高回报,隐瞒红利的不确定性等,误导消费者;其次是银行、邮政在销售时的误导。有的人员混淆保险与储蓄的区别,简单地将分红保险与储蓄的收益率相类比,把分红产品的收益率简单地列为本金+保底利率+分红,有的甚至在银行门口打出“本金+储蓄+红利,一个都不能少”、“银行保险+分红保险:客户是最大的赢家”等横幅,使客户误认为购买分红保险相当于用保费进行储蓄和投资,容易产生“买分红保险比储蓄合算”的误解。同时,不能排除部分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客户夸大回报率的现象。

2.成本风险。主要表现为保险公司经营中的“费差损”风险。寿险公司的经营费用主要由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组成,目前在各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大幅下降的同时,经营费用却呈上涨之势。据有关报道,2002年我国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同比分别增长了67.45%、212.99%、28.92%。这是由于一方面,部分分红产品主要通过银行、邮政等中介机构销售,随着银行保险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保险公司付给银行等中介机构的手续费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如果不及时得以规范,一旦手续费超过了当初定价时的费用范围,就有可能造成该险种的费差损。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保费规模,采取各种措施激励营销员,进行各种业务竞赛,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有的公司还采取了有奖销售等方式,这些都会导致公司的销售成本增加,额外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有的公司甚至用其它险种的费差益来弥补分红险种的费差损,长期以往,势必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危及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发展。

3.经营风险。从销售情况看,有的公司在分红险保费收入中某一较短期限的保单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围。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保险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追求保费规模所致,没有很好的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问题,导致公司的粗放式经营,一旦保险市场相对饱和,保费收入的增长不能达到相应的速度,将会出现公司现金流不畅,满期给付困难的问题。另外,从退保的角度分析,如果分红结果不理想,客户会因为实际分得红利与其预期收益相差过大,造成客户失去对分红保险产品的信心,导致客户的退保风险。同时,由于分红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一般比别的险种高,如果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如股市等其他投资渠道收益上扬时,许多客户可能会对分红结果不满意,而为了追求更高收益,他们可能会通过退保把资金转移到股市中去。

4.社会风险。分红保险的投资收益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但由于目前的保险市场依然是一个并不成熟的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保险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大部分消费者缺乏保险知识,风险意识淡薄。客户缺乏独立理性的分析,怀有投机心理或从众心理,导致对分红保险产品认识或判断上的错误,如认为购买分红保险就是为了投资赚钱,忽视了分红保险本质上的保障功能,或分红保险一定会有分红、红利演示的数额就是应得的红利等等,基于上述错误认识,客户往往对分红保险产品抱有较高的心理预期。而一旦分红数额与其预期有一定差距时,便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从而可能导致群体上访、集体投诉,甚至集体退保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此外,社会媒介的负面宣传报导也极易导致分红险的外生性风险。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消费者作为弱势群体,在获取信息渠道狭窄的情况下,往往对媒体盲目偏信或唯媒体是从。假如媒体的报道有失偏颇,就可能将事态引向恶化,对整个保险业造成诚信危机,影响保险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5.对整个寿险市场和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首先,境外分红保险产品的大发展是在保障型产品基本饱和之后才出现的,而我国的寿险市场才刚刚起步,目前我国居民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纯保障型的传统保险其实仍有很大需求。同时,国内大多数的中资保险公司还停留在粗放型的经营阶段,在资金运营、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加上投资渠道的狭窄及传统保险覆盖率较低等情况都决定了寿险产品必然由过于偏重投资功能向保障功能的理性回归。其次,从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寿险市场的保费结构很不合理。从全国看,2003年第一季度分红保险保费已占总保险费收入的67.04%,在新型产品中占比更是高达96%;分红产品对整个寿险市场的影响力过大且具体对一家保险公司来说,分红保险的保费过多地集中于一二个产品上,一旦后续的产品出现断层,到期分红时很可能导致保险公司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进而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分红险保费收入的急剧增加,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增加了压力。而在现有的政策条件下,保险资金运用既受制于投资渠道的单一,也受控于尚不成熟的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实际上,资本市场不完善和民众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环境下,过度经营投资型产品不仅容易增加经营风险,而且一旦不能满足客户对于投资收益的心理预期,很有可能形成对整个保险行业的信任危机。6.投资收益风险。主要表现在保险资金运用的“利差损”风险。众所周知,分红险等投资性保险的顺利推广离不开发达的资本市场的支撑。只有当资本交易市场完善、投资渠道畅通、有多样化的投资产品可供选择时,保险公司才能从投资中获取既定的收益,保证对投保人投资利益的兑现。但政府部门出于安全性考虑,对保险资金有较多的限制,目前的保险资金投资仅限于协议存款、购买投资基金、国债和金融企业债券等方面。由于现行的低利率使保险资金用于存款和投资债券的投资收益很低,因此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资金运用的最佳渠道是证券投资基金。然而,据“中国保险发展论坛2003年年会”透露的消息,2002年中国保险业飞速发展,保费增长了近50%,但投资收益率却连年下降,2001年是4.3%,2002年下降到3.14%。由于2002年国内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均处于低迷状态,使保险行业用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率为—21.3%,浮亏66.7亿元,大大低于2001年通过基金获得的20%的收益率。协议存款利率也由2001年的5%左右下调至3.4%左右。直至2002年底,全国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仅为3.14%,连寿险公司一般演示系统中的低档收益率都未能达到。同时,一方面我国的相关政策对于保险公司用于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比例限定在10%—15%,相对于各寿险公司庞大的保险资金而言,这个比例显然过低;在扣除2%—2.5%的保底利率后,可用于分派的红利金额确实不容乐观,离客户的预期可能会有一段距离。换言之,假如保险公司因其他各种因素考虑动用自有资金勉强分红,势必加重利差损的负担,有违当初推出分红险产品防范利差损风险的初衷,对保险公司今后的稳健发展十分不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由于各寿险公司所推出的分红产品同质性很高,面临的风险也很类似,因而上述六类风险是我国保险业分红保险所面临的共同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分红保险的“红利”主要来源于利差、费差和死差,而三差中对利润影响最大的是利差,其次是费差,也就是说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和经营费用在红利分配中起关键作用。

二、保险公司应采取的对策

风险的存在很可能导致群体性上访、投诉和退保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经过“投连险风波”再到“分红险困惑”,各保险公司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寿险产品的发展思路,认真分析研究目前分红保险中存在的风险,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未雨绸缪,积极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分红保险潜在的风险。

1.改变管理机制,转变经营理念。要进行根本的产权制度改革,逐渐打破国有资产垄断的局面,引进多元化的资本力量。解决了利润目标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保险产品创新的动机问题。与产权制度相适应,保险公司也需要将组织结构、考核制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进行深入改革,通过合资、战略联盟等形式,提高公司自身的经营能力、资本实力,以及人才实力,真正为保险产品创新的数量和质量提供优质保证;各公司应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开发满足人们真实保险需求的保险产品,从而引导市场树立正确的保险观念;各公司还应切实转变“跑马圈地”、过分强调市场份额的经营理念,建立科学的核算体系,脚踏实地,精心经营,从而摆脱我国保险业粗放式经营的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最终树立盈利是保险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的正确理念。

2.调整险种结构,加快产品创新。就目前的情况看,各寿险公司的保费大量集中于少数几个险种上,而其他险种的销售比例偏低,这也是造成分红险风险的原因之一。对于任何一个保险公司而言,一个或者是一类险种的保费比例过大,显然是十分危险的。一旦没有替代性很强的后续产品连接上,那么保费收入就会波动很大,资金流的连续性会受到影响,造成到期偿付现金流的巨大压力。所以改善险种结构也是保险公司的当务之急。因而各保险公司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坚决避免过度经营分红保险产品,导致险种结构、保费结构的不合理,同时要进行新一轮的产品创新,回归保险保障功能,开发多元化功能的保险产品,避免保费结构中“一险独大”、经营过程中“大起大落”的局面,分散和化解经营风险,保证寿险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积极引导,优化产品期限结构。针对分红险目前保费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可以采取一定措施优化产品期限结构,防范、分散分红险的内在风险。保费大量集中于少数几个险种或期限分布过于不均衡将影响到寿险公司长期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了更好的防范风险,在今后的销售中,各保险公司应该在宣传、激励等多方面对消费者的保险理念和购买行为、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鼓励购买或销售期交或者是长期性趸交品种,使险种结构、保险期限结构趋于合理,优化保险资金的配比结构,尽量减少潜在的风险因素。

分红制度范文篇7

分红保险自2000年3月在中国大陆一经出现,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显示,2003年一季度,我国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927.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4%,其中分红保险业务同比增长46.95%,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67.04%,在新型产品中占比更是高达96%。但由于投资环境、投资收益不理想,目前占据保费收入半壁江山的分红保险令寿险公司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分红与承诺的回报率大相径庭,可能引发类似“投连险风波”;如果勉强维持高分红,又势必影响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因此,认真研究分红保险产品面临的风险,积极寻求对策化解潜在风险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目前分红保险面临的主要风险

1.误导风险。本来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有没有红利可分都属正常,但遗憾的是,由于推销分红保险时出现的误导宣传,使投保客户的分红预期人为拔高,使保险公司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压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误导:首先是人的误导。尽管保监会下发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但仍有个别人为单纯追求业务发展,在销售过程中,片面扩大分红保险的投资功能,如承诺高回报,隐瞒红利的不确定性等,误导消费者;其次是银行、邮政在销售时的误导。有的人员混淆保险与储蓄的区别,简单地将分红保险与储蓄的收益率相类比,把分红产品的收益率简单地列为本金+保底利率+分红,有的甚至在银行门口打出“本金+储蓄+红利,一个都不能少”、“银行保险+分红保险:客户是最大的赢家”等横幅,使客户误认为购买分红保险相当于用保费进行储蓄和投资,容易产生“买分红保险比储蓄合算”的误解。同时,不能排除部分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客户夸大回报率的现象。

2.成本风险。主要表现为保险公司经营中的“费差损”风险。寿险公司的经营费用主要由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组成,目前在各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大幅下降的同时,经营费用却呈上涨之势。据有关报道,2002年我国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同比分别增长了67.45%、212.99%、28.92%。这是由于一方面,部分分红产品主要通过银行、邮政等中介机构销售,随着银行保险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保险公司付给银行等中介机构的手续费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如果不及时得以规范,一旦手续费超过了当初定价时的费用范围,就有可能造成该险种的费差损。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保费规模,采取各种措施激励营销员,进行各种业务竞赛,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有的公司还采取了有奖销售等方式,这些都会导致公司的销售成本增加,额外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有的公司甚至用其它险种的费差益来弥补分红险种的费差损,长期以往,势必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危及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发展。

3.经营风险。从销售情况看,有的公司在分红险保费收入中某一较短期限的保单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围。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保险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追求保费规模所致,没有很好的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问题,导致公司的粗放式经营,一旦保险市场相对饱和,保费收入的增长不能达到相应的速度,将会出现公司现金流不畅,满期给付困难的问题。另外,从退保的角度分析,如果分红结果不理想,客户会因为实际分得红利与其预期收益相差过大,造成客户失去对分红保险产品的信心,导致客户的退保风险。同时,由于分红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一般比别的险种高,如果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如股市等其他投资渠道收益上扬时,许多客户可能会对分红结果不满意,而为了追求更高收益,他们可能会通过退保把资金转移到股市中去。

4.社会风险。分红保险的投资收益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但由于目前的保险市场依然是一个并不成熟的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保险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大部分消费者缺乏保险知识,风险意识淡薄。客户缺乏独立理性的分析,怀有投机心理或从众心理,导致对分红保险产品认识或判断上的错误,如认为购买分红保险就是为了投资赚钱,忽视了分红保险本质上的保障功能,或分红保险一定会有分红、红利演示的数额就是应得的红利等等,基于上述错误认识,客户往往对分红保险产品抱有较高的心理预期。而一旦分红数额与其预期有一定差距时,便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从而可能导致群体上访、集体投诉,甚至集体退保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此外,社会媒介的负面宣传报导也极易导致分红险的外生性风险。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消费者作为弱势群体,在获取信息渠道狭窄的情况下,往往对媒体盲目偏信或唯媒体是从。假如媒体的报道有失偏颇,就可能将事态引向恶化,对整个保险业造成诚信危机,影响保险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5.对整个寿险市场和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首先,境外分红保险产品的大发展是在保障型产品基本饱和之后才出现的,而我国的寿险市场才刚刚起步,目前我国居民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纯保障型的传统保险其实仍有很大需求。同时,国内大多数的中资保险公司还停留在粗放型的经营阶段,在资金运营、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加上投资渠道的狭窄及传统保险覆盖率较低等情况都决定了寿险产品必然由过于偏重投资功能向保障功能的理性回归。其次,从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寿险市场的保费结构很不合理。从全国看,2003年第一季度分红保险保费已占总保险费收入的67.04%,在新型产品中占比更是高达96%;分红产品对整个寿险市场的影响力过大且具体对一家保险公司来说,分红保险的保费过多地集中于一二个产品上,一旦后续的产品出现断层,到期分红时很可能导致保险公司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进而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分红险保费收入的急剧增加,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增加了压力。而在现有的政策条件下,保险资金运用既受制于投资渠道的单一,也受控于尚不成熟的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实际上,资本市场不完善和民众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环境下,过度经营投资型产品不仅容易增加经营风险,而且一旦不能满足客户对于投资收益的心理预期,很有可能形成对整个保险行业的信任危机。

6.投资收益风险。主要表现在保险资金运用的“利差损”风险。众所周知,分红险等投资性保险的顺利推广离不开发达的资本市场的支撑。只有当资本交易市场完善、投资渠道畅通、有多样化的投资产品可供选择时,保险公司才能从投资中获取既定的收益,保证对投保人投资利益的兑现。但政府部门出于安全性考虑,对保险资金有较多的限制,目前的保险资金投资仅限于协议存款、购买投资基金、国债和金融企业债券等方面。由于现行的低利率使保险资金用于存款和投资债券的投资收益很低,因此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资金运用的最佳渠道是证券投资基金。然而,据“中国保险发展论坛2003年年会”透露的消息,2002年中国保险业飞速发展,保费增长了近50%,但投资收益率却连年下降,2001年是4.3%,2002年下降到3.14%。由于2002年国内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均处于低迷状态,使保险行业用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率为—21.3%,浮亏66.7亿元,大大低于2001年通过基金获得的20%的收益率。协议存款利率也由2001年的5%左右下调至3.4%左右。直至2002年底,全国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仅为3.14%,连寿险公司一般演示系统中的低档收益率都未能达到。同时,一方面我国的相关政策对于保险公司用于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比例限定在10%—15%,相对于各寿险公司庞大的保险资金而言,这个比例显然过低;在扣除2%—2.5%的保底利率后,可用于分派的红利金额确实不容乐观,离客户的预期可能会有一段距离。换言之,假如保险公司因其他各种因素考虑动用自有资金勉强分红,势必加重利差损的负担,有违当初推出分红险产品防范利差损风险的初衷,对保险公司今后的稳健发展十分不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由于各寿险公司所推出的分红产品同质性很高,面临的风险也很类似,因而上述六类风险是我国保险业分红保险所面临的共同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分红保险的“红利”主要来源于利差、费差和死差,而三差中对利润影响最大的是利差,其次是费差,也就是说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和经营费用在红利分配中起关键作用。

二、保险公司应采取的对策

风险的存在很可能导致群体性上访、投诉和退保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经过“投连险风波”再到“分红险困惑”,各保险公司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寿险产品的发展思路,认真分析研究目前分红保险中存在的风险,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未雨绸缪,积极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分红保险潜在的风险。

1.改变管理机制,转变经营理念。要进行根本的产权制度改革,逐渐打破国有资产垄断的局面,引进多元化的资本力量。解决了利润目标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保险产品创新的动机问题。与产权制度相适应,保险公司也需要将组织结构、考核制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进行深入改革,通过合资、战略联盟等形式,提高公司自身的经营能力、资本实力,以及人才实力,真正为保险产品创新的数量和质量提供优质保证;各公司应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开发满足人们真实保险需求的保险产品,从而引导市场树立正确的保险观念;各公司还应切实转变“跑马圈地”、过分强调市场份额的经营理念,建立科学的核算体系,脚踏实地,精心经营,从而摆脱我国保险业粗放式经营的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最终树立盈利是保险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的正确理念。

2.调整险种结构,加快产品创新。就目前的情况看,各寿险公司的保费大量集中于少数几个险种上,而其他险种的销售比例偏低,这也是造成分红险风险的原因之一。对于任何一个保险公司而言,一个或者是一类险种的保费比例过大,显然是十分危险的。一旦没有替代性很强的后续产品连接上,那么保费收入就会波动很大,资金流的连续性会受到影响,造成到期偿付现金流的巨大压力。所以改善险种结构也是保险公司的当务之急。因而各保险公司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坚决避免过度经营分红保险产品,导致险种结构、保费结构的不合理,同时要进行新一轮的产品创新,回归保险保障功能,开发多元化功能的保险产品,避免保费结构中“一险独大”、经营过程中“大起大落”的局面,分散和化解经营风险,保证寿险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积极引导,优化产品期限结构。针对分红险目前保费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可以采取一定措施优化产品期限结构,防范、分散分红险的内在风险。保费大量集中于少数几个险种或期限分布过于不均衡将影响到寿险公司长期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了更好的防范风险,在今后的销售中,各保险公司应该在宣传、激励等多方面对消费者的保险理念和购买行为、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鼓励购买或销售期交或者是长期性趸交品种,使险种结构、保险期限结构趋于合理,优化保险资金的配比结构,尽量减少潜在的风险因素。

分红制度范文篇8

论文摘要:文章分别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总结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总体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现金股利(派现或称分红)与股票股利(送红股或称送股)。尽管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时宣布转增,但转增并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以wind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表现为以下特点:

1.2000年以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起伏较大,但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1995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50%以上;1996年至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仅为30%左右;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

2.发放股票股利的公司比例逐渐减少,公积金转增股本仍是许多公司的偏好。1992-1993年,高达80%以上的公司采取发放股票股利的方式;1993-1996年,选择发放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超过一半。1996年以后,选择发放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逐年减少,2001年后该比例降到10%以下。尽管目前发放股票股利的公司比例下降到较低水平,但公积金转增股本仍是许多公司的偏好。1999年以来,上市公司采取公积金转增股本的比例一直在10%上下波动。

3.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息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逐年有所增加。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息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998年以前上市公司股息率远低于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1999年以后,由于我国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已降至较低水平,而上市公司股息率上升,因此两者的差距有所缩小。2001年以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息率逐年有所提高,2004年以后年平均股息率均超过1%。

4.不分配公司的比例逐渐上升,近年维持在50%左右。1994年以前,不分配的上市公司数量不到10%;1995年以后,不分配的上市公司比例逐渐提高,到1999年,高达62.36%的上市公司选择不分配股利;2000年以后,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比例有所下降,基本保持在50%左右。

5.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占净利润的比例波动较大,近年来趋于稳定。1996-2000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占上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比例显著低于50%,最低的1997年仅有24%。2001年以后,该比例基本稳定在50%左右。

(二)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板块差异

1.以深成指和上证50指数成份股为代表的蓝筹公司的各项现金分红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从现金分红公司占样本公司比例看,两组公司2004与2005年均超过90%;2005年深成指公司分红比率高达49.26%,上证50公司也达到40.41%;从股息率看,2005年深成指公司达4.19%,超过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近一倍,上证50公司股息率也超过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2.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标表现出色。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5年现金分红的公司比例达到86%;2004、2005两年现金分红比率分别达到49.16%和44.89%,均超过同期上证50公司,与深成指公司相当;中小企业板公司股息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对其给予了较高的成长性溢价。

(三)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集中化趋势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盈利和股利支付高度集中化趋势,少数优质公司的盈利和股利占了整个市场的绝大部分。以2005年为例,尽管支付股利最多的10%和20%的公司市值仅分别占总市值的53.35%和63.74%,但其息税前收益分别占到所有公司息税前总收益的78.13%和89.44%,支付股利分别占到所有上市公司股利总额的80.33%和91.50%。

二、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境外市场上市公司分红的基本情况

1.分红比率。根据2005年度美国标准普尔指数、英国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我国台湾TAIEX指数和我国香港恒生指数的股利分配数据,美国、英国、日本、我国台湾和我国香港的分红比率分别为34.36%、42.61%、50.68%、72.04%和42.51%。总体而言,美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比率并不高,公司平均只拿出34.36%的利润用于分红,英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的上市公司则大约拿出40%至50%的利润用于分红;我国台湾的分红比率较高,达到70%。

2.股息率。据道琼斯公司统计,2005年度道琼斯各国市场指数股息率中位数为2.205%,最大值为4.34%,最小值为0.94%。

3.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2002年度,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该比例分别为19.1%、26.5%、56.3%、51.2%、63.0%和85.6%,日本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高于其它五个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最低。各国近年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比较稳定。

(二)境外市场上市公司分红的特点

1.股息率较高。境外上市公司通常将其盈利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支付股利,且现金分红是公司支付股利的最主要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股息收益在各个市场中得到普遍重视,根据道琼斯公司对世界上32个主要的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各市场的平均股息收益年率为2.205%,其中多数市场的股息收益率大于2%。

2.股利政策透明度高并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从境外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践看,公司在决定股利政策时,大都十分谨慎。多数公司一般都有事先确定的目标分红金额或分红率,不论当期盈利增长还是降低甚至亏损,公司也力争保持既定股利政策。

3.股利支付存在集中化趋势。美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呈现双重结构,即存在股利支付和盈利高度集中化趋势,少数的优质公司占盈利和股利的主要部分。在1989-1993年期间,美国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90.4%;在1999-2002年期间,美国支付股利最多的1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79.5%;在1989-1993年期间,日本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73.7%,英国为91.7%;在1999-2002年期间,加拿大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80.9%,英国为93.6%。

4.支付股利公司的数量与比例逐渐下降。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及日本六个国家支付股利的公司的数量及其所占的比例都在下降,尤其是美国从1989年的61%降为2002年的19%。总体而言,美国、加拿大支付股利公司所占的比例较低,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支付股利公司占一半以上。

5.股利分配方式考虑税收效果。越来越多的公司采取现金回购股票或信托优先证券等多种渠道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从而避免现金股息造成的双重征税。少数企业将所有待分配净利润转入留存,达到完全避税的目的。

6.股利政策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2006年(2005年度的分红)全球范围内,以公用事业为代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相对稳定、现金流充沛、资本投入增长稳中有降的行业通常把现金股利作为回馈投资者的主要方式,它们的股息收益率平均在3.24%左右。科技类公司需要密集的资本投入,产品市场和盈利波动较大,现金分红很低,股息收益率最低(0.71%),公司留存收益用于公司发展,送股方式比较普遍,投资者则从公司的资本利得中获利。

7.股票回购日益盛行。1983年以前,美国公司的股票回购金额占股利金额的比例最高仅为13.9%;1984年以后,该比例迅速增加,1998年增至68.10%;之后有所回落,但也保持在40%以上。

三、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

1.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水平较高。从分红比率来看,2005年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分红比率为34.33%,接近美国标准普尔指数成份股的分红比率,但是稍低于英国、日本、我国台湾和我国香港的水平。

从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来看,2005年我国为45.9%,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分别为19.1%、26.5%、56.3%、51.2%、63.0%和85.6%,我国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高于美国和加拿大,但是稍低于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

从股息率来看,2005年度道琼斯中国88指数的平均股息率为2.12%,沪深300指数的平均股息率为1.69%,与美国(1.71%)、英国(3.1%)、日本(0.94%)等国道琼斯指数成分股的平均股息率相比处于中等水平。

尽管从数字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与美国、日本上市公司差距不大,但是,美国相当多的上市公司是采用现金回购公司的方式替代派现,美国上市公司的实际股息率平均值要高得多。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是以债权为主导型的治理模式,因此银行一般倾向于保守经营,偏好较低的股利水平。如果与新兴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仍处于较低水平。

2.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透明度高、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境外成熟市场上市公司倾向于保持稳定的股利支付水平。通用汽车、可口可乐、美国铝业等道琼斯指数股数十年来保持一定数额的派现,其股票被兼顾固定收益和成长价值的投资者长期持有。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其公司章程中只是简单说明公司的利润分配方式,缺乏明确长远的股利政策,更没有具体的分配比例。上市公司分配缺乏连续性,频繁变动股利支付水平和股利支付的具体方式。据统计,从1998至2005年八年期间,只有137家公司连续八年连续支付股利(1998年上市公司家数为851家)。

3.境外监管机构引导或强制公司现金分红。境外市场的监管机构通常根据本国和地区的市场发育、公司治理状况,对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引导,某些情况下甚至采取强制性的法律规定。

目前,一些市场机制及公司治理法制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仍采取强制性现金分红的法律规定。巴西公司法要求股份公司必须在其公司章程中规定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盈余进行现金分红,且比例不得低于盈余的25%。除巴西以外,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的公司法也要求股份公司每年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盈余进行现金分红。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1.建立法定现金分红最低比例制度。我国应建立上市公司法定现金分红最低比例制度。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和公司治理状况,对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还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为了促进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立法可强制规定上市公司盈余的现金分红的最低比例。可参照境外市场做法,最低比例定为20%。

2.推行市价转赠或分红股的方式。市价转赠或分红股的分红方式,一方面可以维护市场股价的稳定,降低上市热衷以转赠代替分红的动因,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分红。

3.对现金分红再投资予以免税。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后应交纳所得税,但应仿照美国等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后再投资买入股票可以免税。这一方面可以鼓励先进分红,另一方面可以鼓励股民投资,维护市场稳定。

分红制度范文篇9

业内人士指出,《精算规定》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加强监管、限制不规范商业行为,它的出台,是中国寿险经营和寿险监管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标志。

《精算规定》大势所趋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等新型人身险产品,都是各家保险公司按照自己的精算标准设计产品并向保监会报备,而保监会对这些产品并没有统一的精算规定。

《精算规定》规定了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有关的精算标准,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与定价、保单负债(责任准备金)评估、分红保险的分红、投资连结保险投资单位定价、万能保险结算利率等,这意味着今后保险公司新型人身险产品的价格制订、收费标准、红利分配等都将处于严格的制度监督之下。此举一方面能促使保险公司建立科学的负债评估制度,防止风险积累,使保险公司产品开发和精算工作有章可循,为偿付能力监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提高了保险产品的透明度,限制了不合理的收费,亦有利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它还将限制一些不规范商业行为,有力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以及行业和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

一位保险专家指出,《精算规定》的出台是大势所趋,它对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控,规范和维护行业健康发展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分红健康险将全部停售

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深圳各寿险公司都有新型人身保险产品,且销售势头不错。记者日前在平安人寿深圳分公司采访时了解到,该公司两款分红型产品销售占新契约保单的50%。可见,既具有投资功能又具有保障功能的新型人身险产品颇受市场追捧。

《精算规定》将于7月1日起正式执行,届时分红、投资连结和万能保险产品等新型人身险产品将全部按照新的规定进行调整,不符合规定的产品将会退出市场,而在7月1日前已经生效的该类保险产品的保险合同仍将按原保险合同内容执行。

《精算规定》还明确规定:“分红保险可以采取终身寿险、两全保险或年金保险的形式,保险公司不得将其他产品形式设计为分红保险。”这意味着分红健康险将于7月1日起全面退出保险市场。

停售是否引发抢购风潮

具有投资功能的新型人身保险产品近年来逐渐趋热,与此同时,关于保险业务员误导事件的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端。保监会有关负责人指出,避免出现大面积误导和短期行为是《精算规定》出台的动机之一。

从《精算规定》出台到正式执行尚有一个月时间,会否出现业务员借部分新型人身险产品将停售之机误导投保人引发市场抢购风潮呢?

分红制度范文篇10

电网科技型企业项目收益分红激励体系建设做法

建立融合化的收益分红机制公司围绕充分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挖掘科研成果市场价值、推动成果产业化推广这一目标,依照“从严精准、因企制宜、试点先行”的工作原则,确定企业项目收益分红项目遴选、成本收益核算等基本原则。成立项目收益分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制定具体管理办法,确认项目收益分红项目遴选方案、分红激励范围、科技成果价值测算、科研成果全成本核算、激励发放渠道及流程等重要内容及工作流程,完善改进内控体系,形成了完备而全面的制度体系和过程监督体系。形成内外协同驱动创新格局定制培养双结合。采用定制式招聘及专家培养的工作思路,开展内部专家体系建设,构建T1-T6各级专家队伍,着眼科技人才的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电缆运检、变电检修、输电运检等11项重点领域,每年选拔出20名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先进科技技术水平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成果共享新模式。提出科技项目成本、收益、人员共享的工作思路,强调科研人员始终立足于本职本岗开展科技研发的基本出发点,开展了兼职取酬、根据成果转化阶段分批调入环保中心的探索,打通了试点单位作为陕西电力成果转化平台与其他单位成果共享的渠道,在试点单位成果转化平台与陕西公司科技研发中心、在分公司与子公司业务合作等方面,探索出成果共享工作模式。形成合力扩大成果影响。与西安交大、西工大、中科院等国内相关领域的院士级科技攻关团队以及清华紫光、美林科技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与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的有利局面,为成果孵化转化、改进提升、市场推广等提供了新的资金和渠道支持,资金链得到了有益的补充。采用“四清”法筛选并测算收益以市场价值为导向,实现项目清。对于试点单位已有科技成果,对成果技术水平、应用前景进行评审,明确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确定了前期研发成果成本清晰、产权清晰、无纠纷、技术先进、有明显区别于传统服务项目的技术特征、初步确定一家以上意向实施单位、未来3~5年收益测算结果清晰等筛选原则,以成果应用市场前景为导向,遴选出合适的成果转化项目。合理核算项目成本,实现成本清。核算成本时,制定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成果支撑项目边界条件评价表、分红成果(项目)基本信息表,从成果成熟度、成果转化程度、实施难度、经费、转化周期、时间成本、人工成本等指标进行研究,确定科研投入、孵化投入的边际成本效应。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成本平均减负30%左右。科学测算项目收益,实现收益清。将激励总额的90%用于对参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人员进行激励;激励总额的10%,用于对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管理人员进行激励。具体分配方案由项目负责人提报,经三级审核批准后实施。核算收益时,明确只考虑孵化转化阶段的各类研发、人力成本后,切实为成果转化项目减负,轻装上阵。建立柔性科研团队,实现人员清。探索建立柔性团队管理新机制,组建矩阵式柔性团队,打破组织界限和专业壁垒,赋予项目负责人在技术路线决策、经费使用、项目管理、奖励申报、考核激励、收益分红等方面的自主权,有效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和科研成果水平。同时,利用人员共享、兼职取酬等渠道,解决了科研人员在项目收益分红过程中劳动关系不明确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问题,实现了项目收益分红激励人员清晰。制定多要素组合的激励分配办法项目分红收益中个人激励额度以个人分配系数进行核算,引入价值系数、贡献系数、考核系数等多要素,采取激励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相应的分配系数,实现了激励分红的动态调整,达到内部公平性与激励有效性的有机结合。个人项目收益分红激励额度=个人分配系数×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总额/Σ参与本项目收益分红激励人员个人分配系数个人分配系数=价值系数×贡献系数×考核系数价值系数根据激励对象在项目中实际承担的角色确定,根据角色不同而有所区别。贡献系数主要包括成果孵化转化、成果推广、核心技术贡献、成果转化支持4个维度。考核系数根据激励对象在项目转化结束后的考核结果确定。项目收益分红激励与工资发放在渠道上严格区分,实现项目收益分红与员工工资发放“两条线”。激励范围外的员工平均薪酬不因分红激励的发放受到影响,客观上为项目收益分红激励的足额发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科研效果

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不断提升。项目分红激励的实施,实现了员工利益与公司发展目标的高度结合,充分激发了骨干员工的活力。自2016年开展成果转化和项目收益分红机制探索实践以来,陕西电力科研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历史上首次并列位居国网第1名。在电网环保、电网接地、配网技术、电磁暂态防护等方向上,相继在部级项目和部级科技奖等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培养锻炼了一批复合型人才,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基础保障和锻炼培养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数量显著增多。自开展项目收益分红体系建设以来,陕西电力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科研人员更加了解了成果转化、项目收益分红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成果转化逐步实现了常态化、规范化,计划纳入项目收益分红的科技成果从起初的2项扩展到了11项。各科研团队更加注重成果转化,产品、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多项成果参加了部级、国网公司、省部级产业博览会,3项成果分别获得国网公司青年创新创意大赛金、银奖的好成绩,得到了众多上下游企业的关注,产业化前景广阔,成果转化的潜在市场达到数千万级,有望成为电网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探索科研项目管理新模式,示范效应显著。本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研项目收益分红管理模式,以创新导向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企业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实现了各种成果的高效转化,极大激励了创新创效的积极性。同时对国网公司直属科研单位、产业单位以及27家省级电力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分红激励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相关经验做法在石化、交通等其他行业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探索实践、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中也同样具有良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结语

科研项目收益分红有助于推动央企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本文只是基于试点单位进行的初步探索,还需要配套新的制度体系,并坚持实施和不断完善。希望能够为公司进一步全面推广分红激励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袁磊,陈伟,司云波等.央企科研项目收益分红激励现状分析与建议[J].石油科技论坛,2018,37(5):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