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研究课题十篇

时间:2023-11-27 17:54:13

天文学研究课题

天文学研究课题篇1

“选题指导”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起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观察与思考,讨论并交流,逐步发现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就问题的价值性、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等进一步分析后,用符合学术规范的形式将其表述为研究课题的活动。下面,我们就以2015年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一等奖项目“走近天文学――中学天文相关研究课题选题指导”为例,来谈谈“选题指导”课的操作流程(图1)。

一、创设情境,感性认知

当前,天文并未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入高中学段的课程体系,而是分散在地理、物理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在许多学校,与天文相关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都是由地理教师负责。虽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探讨与天文相关的原理和知识,但几乎没有学校将选修一选为学生用教材,学生仅仅是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节简单接触过“宇宙”“天体”“天体系统”等概念。

基于上述学校教育的实际,同时考虑到日益严重的城市光污染对星空的蚕食,可以认为学生对天文既缺乏感性认识,也没有一定的理性认知。教师应围绕“天文”主题,针对性地收集资料,通过生动、形象的图文或视频资料在有限的常规教室空间中营造出浓浓的“天文”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其中。若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现场调查与谈话互动,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情感铺垫。

1.师生活动。

播放一段精选的“天文延时摄影”

视频,让学生随着摄像师的镜头领略四季星空的斗转星移;然后现场调查“有多少人从小梦想过要在夜空下认星星”,又“有多少人曾经真的去过野外,认真地观察过一次星星”。

2.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欣赏,引入本节“选题指导”课的主题――走近天文学,实现课题聚焦的目的;同时,通过互动调查,发出“有多少人从小梦想过要在夜空下认星星,长大后却只能在动物园里看猩猩”的感慨,道出了学生的梦想与现实的无奈,营造了鼓励实践,实现梦想的情感氛围。

二、头脑风暴,理性辨析

通过视频赏析与调查互动,学生对“天文”已经形成了初步印象。不过这印象十分笼统,学生只是恍惚觉得星空很美,觉得从来没有观察过星星的自己很遗憾,但到底“天文”是什么、有什么,学生并没有一些具体的认识。

为便于后续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迫切需要进一步拉近天文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集全体学生之智慧,理性思考,罗列、整理天文内涵下的具体研究方向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一步。

1.师生活动。

展示两张不同地区的星空照片,其一是2011年第十届伊朗梅西耶马拉松活动(业余天好者群体中流行的一种观测比赛,即在一个晚上观测尽可能多的梅西耶天体,梅西耶天体指由18世纪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所编的《星云星团表》中列出的110个深空天体)拍摄的照片(见图2),星河灿烂;另一张为江苏镇江(2015年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活动举办地)的星空照片,满目光害。通过两张照片强烈的视觉对比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活动。请学生谈谈“提到天文,你会想到什么”。与学生一同整理头脑风暴中产生的话题,如太阳、月球、小行星与彗星、流星雨、望远镜、光污染、宇宙飞船、外星生物、恒星与星座、深空天体、天文摄影等,并将上述话题写在黑板上,作为下一步课题组思考和组建研究性学习项目课题的方向。

2.设计意图。

鉴于天文对于大多数学校、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话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集大家的智慧产生多个与天文有关的话题,从而为进一步分方向开展课题组组建工作奠定基础。

三、综合权衡,小组组建

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推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需要引导学生综合权衡“个人兴趣爱好”“团队伙伴情况”“课题组的前景预测”等多方面因素,团结志同道合者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以自荐、推荐、内部协商一致的原则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

1.师生活动。

请学生综合权衡课题组组建所需考虑的各方面影响因素,以自愿为前提,选择研究方向(如太阳、月球),完成组建课题组工作。然后彼此协商,扬长避短,确定组员分工,如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调查员等。

2.设计意图。

通过课题组组建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综合权衡组建课题组的方法,如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团队伙伴情况、课题组的前景预测等。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现并发扬自己的长处,成为团队中有价值的一员。如组长作为总负责,需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一定的威信;记录员作为材料总负责,需要勤快、心思细腻、书写整洁大方;发言人作为对外宣传总负责,需要大胆、大声、大气,思维清晰流畅;调查员作为操作总负责,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活动能力。

四、观察发现,问题提出

所谓问题,其实是客观事物间的矛盾在人脑中的反映。天文看似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十分遥远,但其实太阳、月球这些生活中熟悉的天体也好,宇宙飞船、外星生物等几乎只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事物也罢,或者光污染、深空天体这些连概念都十分模糊的话题,都是在潜意识中存在,并能经联想或推理想到的。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天文”的情境中,联系生活、联系学习,大胆地进行联想,充分地展开讨论,将内心深处的那些疑惑用语言表达出来,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问题。

1.师生活动。

请学生首先围绕小组的研究方向,展开联想,开展讨论,产生3~5个问题,由记录员记录在导学案上;然后在小组内部进行自我判断(科学性、可行性、价值性等),聚焦1~2个问题,请记录员将问题写在磁贴的糙面上,然后将磁贴贴到黑板上。最后,请学生谈谈是怎么想到这些问题的(问题提出的背景)。

2.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由易到难,逐步聚焦。实现两个目的:让学生了解到问题来源的多样性,比如经实践活动发现问题,从书籍、报刊发现问题,从社会热点话题发现问题,并产生观察生活、及时记录与反思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如是否有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研究方法是否准确(科学性),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价值性),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可行性),是否在研究内容、方法或成果上有独到之处(创新性),去伪存真,精选价值较高的问题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五、科学规范,课题表述

课题的表述必须准确界定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从而为研究实践指明重点和方向。课题的表述应简洁明了,让人立刻就能了解研究的相关必要信息。如“镇江市饮用水市场的调查研究”一题中,研究对象是“镇江市”,研究内容是“饮用水市场”,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当然,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以及研究要求的不同,课题在表述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上述三要素的运用可以根据实情灵活变通。

1.师生活动。

展示往届学生曾经开展过的课题名称,请学生评价其在表述上与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何不同,并总结课题名称的一般表达形式。接着,在小组讨论中将自己的问题转化为规范的课题名称,由记录员将题目写在白纸上,并将白纸贴到黑板上。最后,由不同组别的组长展开自评或互评。

2.设计意图。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难点在交流、质疑和讨论中得到突破。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掌握课题名称表述的一般规范,如常见形式: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镇江市饮用水市场的调查研究;……对……的影响分析:网络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的设计:校园用噪声监测显示系统的设计。

六、范例指导,活动实践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在“课题表述”环节已基本完结,教学目标也已一一达成。在一番紧张、激烈的“课题组组建”“发现并提出问题”“将问题表述为课题”任务之后,学生的情绪已达到高点,充满了将自己的课题付诸实践的意愿。不过,学生对课题研究后续步骤和工作还缺乏相应的了解,处于盲目之中。

此时,若能以范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往届学生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研究实践活动照片、研究报告与、后续研究方向等,并对未来学生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记录和反思等进行有效指导,将会对学生进一步的实践活动产生极其重要的正面示范作用。

1.师生活动。

教师展示往届学生开展的“无锡市城市夜空光度测量研究(图3)”“太阳黑子与地球环境响应研究”两个课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全国研究性学习立项课题)的开题报告,分享学长们课题研究的背景、要解决的问题、选题的意义,弄清楚核心概念的界定、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参考文献的查找,明确研究目标、内容、假设、研究思路、研究计划等,并配以丰富的图片资料,的期刊信息等,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2.设计意图。

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学习,带领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促使其进一步深刻领会选题的意义,并明确课题组成立之后,还有哪些工作需要依次展开,比如研究计划的制订、开题报告的撰写、实践活动的开展、研究论文的撰写、后续研究方向的调

整等。

七、总结反思,情感升华

在上述所有任务全部完成后,要及时组织学生开展总结和反思。并借此契机,再次强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强调选题的好坏对研究的进程及成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1.师生活动。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比如学到了什么,或者说上完这节课我有哪些想法,或者觉得以后应该怎样去做……)。之后由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如综合权衡组建课题组的影响因素,如何提出问题,选题的一般步骤,课题题目表述的常见形式等。

天文学研究课题篇2

一、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3]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4]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5]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6]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7]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19):107-108

[8]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9]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77-78

[10]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9,6(20):52

[11]杨宁宏.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12]卫洪斌.体育课激趣体会[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97-98

[13]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J].理论观察.2004,5

[14]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15]尚立文.鼓励性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妙用[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开题报告范文:

例谈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

将好的教学经验做法以课题的形式呈现,在广大一线体育教师中交流与传播,使广大教师筛选已有经验,认识教育规律,将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样一个集教科研于一体的过程就是一个小课题研究的过程。

笔者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学校教科室主任,近两年带领区、校体育教师成功立项并结题50余项,本文将以《美国SPARK体育课程理念在我校球类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例(下文简称《SPARK应用研究》),浅谈一下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撰写的格式与注意事项。

一、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

一个完整的小课题开题报告应当包括八个方面,即: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完成读书笔记与研究成果的具体时间安排;学校意见;县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意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意见;个人课题信息与结题意见。其中的前四项内容需要课题研究者详细的、有条理的、真实的填写,后四项为教育主管部门填写。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这一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研究的背景意义、核心概念、所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的背景意义

在这一板块研究者应当交代清楚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研究者本人或者他人有什么样的帮助,研究者进行这项研究的范围。如《SPARK应用研究》的背景意义: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10个年头,在教师的参与意识、教学实践创新以及教学研究氛围、学生体质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着教学实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之间的落差,部分教师消极应对,导致学生喜欢球类运动,但不喜欢上球类体育课等问题(研究原因)。为此,通过全面了解我校体育课球类单元教学现状以及分析SPARK课程理念,发现目前我们的球类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SPARK课程中球类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从实际的角度提出运用SPARK课程理念,创设本土化的SPARK球类课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更好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研究价值)。本研究将以何桥中学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

2.课题的核心概念

每个小课题表述中所用的词或词组,有一部分是常量即一个不变值的概念,如地名、人名、学校名等,对于这些研究者不需要再做具体的解释,它们已经确切地表达了所指的对象。研究者只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准确的阐明所要研究问题中包含的一些比较生僻的、容易混淆的关键词,如《SPARK应用研究》需要向大家阐明什么是SPARK课程:SPARK课程(Sport,Play,andActiveRecreationforKids,即儿童运动、游戏和娱乐活动)。SPARK课程最初是为“防止儿童的身体活动和体能发展水平降低”这一社会需求而设计的课程(McKenzie,2009),是以追求“健康第一”为理念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性在美国一线体育教师和广大学生中深受追捧和热爱。SPARK课程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完善、创新的过程中,历经20多年在7所学校反复试验。在体育课上学生的运动能力、心肺耐力、运动技能的发展、学习成绩、肥胖症的减少、课程内容和教师行为的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般课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些甚至还含糊不清,需要进行分解。研究者需要阐明在本课题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通过对本课题研究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将其分解成为一些小的问题,通过对这些小问题的各个击破,达到解决本课题所研究问题的目的。

如《SPARK应用研究》这一小课题的总体研究目标是:构建新课改背景下具有本土特色的SPARK体育球类教学模式。那究竟如何分解呢?研究者首先应当清晰的了解本校球类单元教学的现状以及SPARK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即这一问题的背景;其次研究者根据这一现状探索本土化SPARK体育球类教学设计;最后研究者根据学校现状及新的教学设计探索有效组织和实施本土化SPARK球类教学的策略,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逐个解决,本课题研究目标也将迎刃而解。比如,《SPARK应用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1)了解我校体育球类单元教学的现状。(2)了解SPARK课程的理念与课程实施要求。(3)探索基于SPARK理念的中学球类单元教学活动设计。(4)探索基于SPARK理念的中学球类单元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还没有研究,我如何知道研究的内容呢?其实这里有个窍门,在第一部分第三板块我们已经阐明了课题研究过程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不就是我们研究的内容吗?具体怎么撰写?大家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每一个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一个动宾短语:了解某某、探索某某,将它们转化为研究内容,即去掉前面的动词,后面加上“研究”二字。如《SPARK应用研究》的研究内容为:(1)我校球类单元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2)美国SPARK课程理念与课程实施要求的研究。(3)基于美国SPARK理念的球类单元教学活动设计研究。(4)基于美国SPARK理念的球类单元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研究。

2.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径、技术、手段或操作规律。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会提高研究的效率,提高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如果选取的研究方法不正确或不恰当,往往会导致研究结束还不能说明研究的问题,一切要从头再来。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很多种:文献资料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需要注意的是在阐述涉及的研究方法的时候,需要详细阐述针对本研究使用这一研究方法的具体做法。如《SPARK应用研究》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以前:认真学习阅读关于SPARK课程理论的书籍杂志,搜寻各项资料,借鉴成功经验,提出理论依据,使本课题的研究获得丰富的理论支撑。

(2)调查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初期,通过对学生关于球类体育课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当前我校球类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在SPARK体育课程实践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整、分析、获取自然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通过对校本化SPARK体育课堂的评价,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力求以清楚的数据、科学的论证,提供事实性材料,评定前阶段工作,启动下阶段工作。

(4)课例研究法:课题研究中期,收集和积累典型的SPARK球类体育课课例,写出课例研究报告。通过对特定课例的分析,改进研究方法,归纳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探索SPARK课程理念在我国农村中学体育球类教学中应用的方式方法。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并及时组织全校体育教师交流和分析,反思校本化SPARK球类课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好的做法,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并列出下一步改进的具体做法,完成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1.读书学习计划

研究者需要阐明伴随整个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阅读的书目、保障条件及具体时间。可以在百度上搜索所研究的小课题中的关键词,那么相关的书目就会呈现出来,读什么书一目了然。如《SPARK应用研究》,大家可以通过将“SPARK”和“球类教学”输入到百度上搜索,撰写出本研究读书学习计划:

(1)读《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每天半小时(2012、2—2012、4)。

(2)读学校体育类杂志相关球类教学设计及SPARK课程的系列文章,每天半小时(2012、5—2012、9)

(3)读《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每天半小时(2012、9—2012、11)。

(4)上网查阅SPARK的相关文献资料及他人最新研究成果,学习时间伴随整个研究过程。

2.课题研究具体时间安排

所谓课题研究具体时间安排就是研究者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规划,对研究的具体阶段、安排等做出设计,一般小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研究者需要在这一板块阐述清楚每一阶段的任务、方法、措施和具体活动安排,即每一阶段研究者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和研究方法的撰写一样,时间安排切忌太泛。如《SPARK应用研究》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找有关资料,召开本校教师座谈会,编制球类体育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观摩SPARK球类课录像,全面地调查和了解目前我校球类单元教学的模式,并对利弊进行整理分析,确立此研究课题。

第二阶段,课题实验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2月

结合前期座谈记录、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所呈现出来的教师在球类单元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运用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通过校级理论讲座、教学观摩、案例剖析、反思交流等方式,梳理出如何灵活运用SPARK课程理念,让教师认识到运用SPARK课程理念进行球类单元教学的价值,研写本土化SPARK球类教学设计,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通过反复的实践、思考、改进,探索出基于美国SPARK理念的球类单元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具体方案。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1月—2012年2月

在实验的总结阶段,主要是总结本土化SPARK球类课教学模式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并把它们形成文字。撰写结题报告,整理实验的相关资料及实验成果,为实验的全面验收做好准备。

五、完成读书笔记与研究成果的具体时间安排

这一板块研究者需要阐明对研究成果的预设,包括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读书目的所思所获以及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指最终成果形式及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结果以什么模式来表现,一般有论文、研究报告、课例等。读书笔记撰写的规范格式为:阅读《XXX》、读《XXX》有感或所思或所获等,完成时间XX年XX月。如:阅读《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完成“读《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的反思”读书心得,完成时间2012年6月。其他研究成果的规范撰写格式为:《XX》论文或课例或研究报告,完成时间XX年XX月。如:完成《当前我校球类单元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完成时间2012年9月。研究者在预设这一板块时往往很难准确的预设自己的研究成果,这里也有一个小窍门,在课题方案第二板块中我们已经预设出了研究的内容,研究成果的预设完全可以根据研究内容推算出来,如:研究内容3:基于美国SPARK理念的球类单元教学活动设计研究。对应的研究成果就可以预设为:完成《基于美国SPARK理念的球类单元教学活动设计》的论文,完成时间2012年12月。

至此一个完整的小课题开题报告就算完成了,一个好的研究方案即开题报告,是取得研究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另一半,则是将已经确定的开题报告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小课题开题报告都要固守这一模式,本文所介绍的这一模式是笔者长期从事小课题开题立项过程中总结出的最为规范的一种模式,希望对广大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小课题立项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天文学研究课题篇3

【关键词】《仰望星空》;校本课程;美育;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的综合素养急需审美情操的提升,当今教育呼唤美育。美的鉴赏需要有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的专业审美眼光;欣赏美、体验美需要审美情境的营造。依托天文课程进行美育已是时展的必然。然而,中学天文教学面临高考的冲击,野外天文观测易引发安全事故,学生野外观测无法得到保障;天文专业教师、系统天文美育教材缺乏,依托天文课程进行美育教学难以有效开展;天文观测器材缺乏,光污染、云雨多等天文观测条件限制,天文观测难以正常进行。某大学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天文知识贫乏,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连北斗七星都找不到,国内大多数高中即便设有天文台,也多为摆设,闲置不用。天文科普教育尚待推进,依托天文课程进行美育长路漫漫。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是江苏省唯一的美育课程基地学校。学校特别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2009年建设新校区时,学校专门建设天文台,安排教师学习研究天文望远镜,开展天文科普教学,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天文美育校本课程———《仰望星空》。课程带领学生认识常见天体,欣赏其形态之美;了解天体运动规律,把握其运动之美;掌握天文观测的基本技能,体验天文活动的乐趣与激情,解答对浩瀚宇宙探索的疑问。课程将观测活动开展到校外、社区,通过开展路边天文活动,发挥观测设备优势,进行天文科普活动,让更多人将“灿烂星空”看得更加真切,领略天文之美。

二、《仰望星空》校本课程美育的策略

1.以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培育学生的求知精神,帮助学生欣赏美

笔者依据《仰望星空》校本课程开设6年来(2010~2015)学生选课的动机及最期待在天文课上做的事情,汇总得出表1:对学生最期待在天文课上做的事情进行汇总分析,不难发现他们期待了解的天文是美好而神奇画面的集合。学生选课的动机是对天文学的好奇心,对发现天文美景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渴望通过实践活动,领略天文美景。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指出,操作性和体验性的有机融合是美育活动的最基本特征;在活动中促进审美发展,在制作中学习与训练是美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以活动为中心”的美育方法论原则的基本意义。教育家顾明远也认为,学生成长在活动中。鉴于此,笔者设计了多样的研究活动和观测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多样的活动中欣赏到的天文之美。通过以上真切的观测研究,让学生对天文美景的认识从抽象的天文想象转变为真实的感知和体验,丰富学生的阅历,同时激发其深入研究天文原理的求知欲。

2.以问题的研究为核心,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理解美

天文现象是美妙的,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让青少年越来越容易感知天文美景的奇妙。青少年对天文美景原理的求知让笔者思考如何更好地带着他们去开天文之窗、理解天文之美。理解是将一点一滴知识组成连贯的整体,从而发现这些知识的模式、关联和关系的能力,亦是把这些知识、概念和技能阐明并应用于新问题或情境的能力。理解天文美,也就是要能对天文美景所涉及的知识、概念进行阐释,对天文美景的规律加以分析、判断。经过多年的摸索,笔者确立了以问题研究为核心的天文课堂教学模式。以理解探究日出方向为例说明。案例一日出方向的探究(如表3)每个人都爱沐浴在阳光中享受生活的美好,大家已经习惯“日出东方”,却少有人会问“太阳真的是从东边升起吗?”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来理解太阳的运动之美。该问题的研究还可继续深入到北半球夏半年任一天、北半球冬半年任一天,并将此问题的研究延伸至日落的方向。通过大量绘制日照图和太阳周日视运动图,并在绘图基础上播放动画“周日视运动轨迹全解”,深刻理解太阳的视运动现象,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对称之美、运动之美、科学之美。对日出方向问题的研究,也打破了“日出东方”的传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3.以社团的发展为切口,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创造美

在《仰望星空》美育课程的影响下,2011年,一群喜爱仰望星空的热血青年聚在一起成立了菁园星空天文社,后经过多次讨论,确定正式定名“菁星天文社”,首任社长为2013届吴嘉越同学,笔者担任社团顾问。成立之初,天文社即草拟了富有自主创新意识的社团章程,明确全体社员要尽己所能促进社团发展,打造学生社团的新形象。社员黄珊同学设计了天文社Logo:南菁学子,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成为明星。菁星天文社的运作与发展完全由学生主导,历任社长和社员创造性地开展了南菁天文科普与观测活动。月朗星稀时,天文社带着全校同学把月球看得透彻;繁星点点时,天文社带着全校同学一起祝福牛郎织女,遥看天河。为了让更多人更方便地了解天文学,更好地感受天文之美,天文社成立了《星辰》小报编辑部,设定“天文预报”“幻彩宇宙”“观测有感”“天文互动”等栏目,定期出版小报赠送到各个年级,介绍近期天文现象的原理和观测方法,进行天文科普教育。天文社还成立了微视频工作站,2014届社长徐政豪同学带着社团成员拍摄了天文望远镜科普微视频,讲解天文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安装方法、使用注意事项,视频放到网络后,获得了较高的点击率。随着虚拟教学环境日益扩大和广泛应用,Stellarium、GoogleSkyMap等软件的推广也成了天文社进行天文科普的好帮手,天文社专门成立了一个现代技术小组,依托天文软件模拟宇宙环境、演示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电子制图设计未来的月球基地,这些对未知事物神秘感的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天文社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同学认识了常见的星座和四节星空,触摸了天球仪,观看了三球仪、地球运行仪、星象仪,研究了日晷与周日视运动,增长了天文见识,激发了天文求知欲,更有同学在天文研究上渐入佳境。案例二菁星天文社凌一洲同学荣获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2015年8月13日~17日,第十一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在广州举办。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凌一洲同学凭借作品《固体火箭研究与创新》成为无锡市唯一荣获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的高中生。他的作品包括了对固体推进剂、发动机、箭体、开伞装置等一系列的研究。在评审阶段,教育部主管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秘书长、宋庆龄发明奖评委罗凡华老师多次来到凌一洲的项目前,与其细致交流。在专家报告会上,罗老师将凌一洲同学的项目作为唯一一个案例,向其他参赛选手重点介绍,鼓励大家把研究融入发明,用数据证明效果。凌一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他告诉记者,造探空火箭是自己从小的梦想,初中时就曾用卷纸筒、卡纸做土火箭。进入南菁后,因为有天文社提供的研究平台,火箭的材料也得到了革新,应该说是南菁帮助自己成功开发了火箭。火箭升空,技术上要解决设计机构、燃料能源支持、发动机推力比等多项因素。和天文教学指导老师一起经过大量的实验,凌一洲发现以硝酸钾和葡萄糖为原料制作的推进剂燃料残渣量少、燃烧充分;通过对发动机的改造,能够节约空间装载更多燃料;通过改造尾翼形状、更换羽翼材料,可以极大限度减小飞行阻力……历时3年,经过无数次失败造出的固体火箭模型“腐蚀硫磺7号”发射高度,最终能到达一两千米。凌一洲和他的火箭研究团队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梦想,就是将来自主研发的火箭,将自主研制的射电望远镜送入太空,将传输信号送达南菁天文台,让南菁学子可以深入研究宇宙!

三、依托天文校本课程进行美育的实践反思

为将依托天文校本课程进行美育的工作推向深入,南菁高中还不定期聘请专家来校讲座,介绍天文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物质运动规律。《仰望星空》还依托得天独厚的技术支撑———停靠在江阴的“远望号”,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到“远望号”学习、观测,了解最新最尖端的天文技术发展动态。笔者还指导学生利用天文软件stellarium研究天文现象,精准地把握观测时间、角度,借助高倍率天文望远镜与佳能5Dmark2的完美结合捕捉天文美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把哥白尼认为的行星轨道由圆形改为椭圆形,并最终确定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时,他高兴地跳了起来,喊出的第一句话是:“感谢上帝,让我看到了美!”《仰望星空》校本课程的开展让学生也能享受到开普勒的兴奋与喜悦,这应该是课程实践的最大收获。当然,对照更高的标准,依托天文校本课程进行美育的《仰望星空》,如何做到“本土性”“体系性”“监控性”“平衡性”不缺失;从学校层面看,如何进一步明晰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强化校本课程的主体意识;从区域看,如何进一步推动校本课程的区域交流,促进校本课程建设的资源共享;从地区看,如何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的专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的专业引领,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后一阶段笔者与南菁天好者们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叶先进,徐海龙.开发地理美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创新人才教育,2015,(1).

[2]张静慧,任国平.南菁美育:破除“空洞”魔咒[J].人民教育,2014,(20).

[3]刘菁.浅析我国青少年天文科普活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协论坛,2012,(6).

[4]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6(2).

[5]黄显华,霍秉坤,徐慧璇.现代学习与教学论:性质、关系和研究(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天文学研究课题篇4

【关键词】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倡导下,各级教育部门都将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提到了亟待解决的日程上。从事教育研究不仅是教师人数、分析和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而且也是改变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界已经形成了共识:教师即研究者,并进一步提出科研兴校的战略。“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教研一体化已成为新世纪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趋势。

自治县课题研究现状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伊犁河谷盆地伊犁河南岸和中天山西端,是部级贫困县,经济、教育等发展相对滞后。自治县共有34所中小学校,2700多名教师。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归根结底要切实转变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将‘要我研究’转变为“我要研究”。

在新课程的倡导下,校校有课题、师室做研究在我们周围已经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地展开着……2010年10月自治县教研中心对自治县34所中小学校进行阶段性指导与评估总结中有数据显示:2009年自治县各所学校报批自治区级校本课题15个,审批的15个自治区级校本课题,其中只有3个结题上报,其余的全部流产,甚至只开题而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的开展研究;2010年自治州级课题共申报23个、审批23个;其中自治州级重点课题1个,一般课题22个。目前这22个课题按按要求正常开题,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的研究阶段。教师做教育研究存在着种种误区:求新求异、贪大求全、跟风追潮、课题至上、论文情结、穿凿附会。大多数的课题在实施过程中都缺乏真研究和真成果,为完成学校考核而研究,在为研究而研究。

赛银的故事

作为一个处在新课程要求下的教师,应成为一个研究l生的教师。但现实又是如此的困难,赛银――个普通的少数民族(锡伯族)教师从不热衷于课题研究到成长为课题研究的领头雁的过程,更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如何以自身成长为契机,立足教学实际,实施课题研究,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在成长中领略着就是的幸福。

1、要有问题意识,更要付诸于行动。

当然在一开始的时候也会走很多弯路,毫无头绪,甚至毫无问题意识,不知道问题从哪里来。但课题研究你不能急于求成,你得耐得住性子,甚至可能一无所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同时也是一个班主任,赛银老师平时工作就有一个很好的习惯,记笔记。一个是教学日记,一个是班级日常工作记录。她说她的研究问题就从哪里找到灵感的。教学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同样的内容今天面对这群学生。明天有对另一群学生,你采取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在谈到她的研究时,赛银老师说问题就从你的课堂而来,有时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课堂就是因材施教:“那个注解里面解释的“佛狸”是北魏的拓跋焘的小名。“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但是,“佛狸”这个词,什么是“佛狸’?不知道,咱们的课文里写的是反犬旁的一个动物的名称。孩子们就觉得,哦,这可能,少数民族,他的小名是一个小动物,就像咱们汉族人小狗,小猪啊、小石头啊……

其实不然!“佛猩”这个词,用在锡伯语来翻译的话,因为拓跋焘是鲜卑族吗!锡伯族也是一脉相承的民族!“佛狸”是箭的意思!我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拓跋焘的哥哥他的小名叫‘库里”,“库里”是旗帜的意思。这个民族骁勇善战,当时南征北战,鲜卑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这个战斗民族吧,可以说是。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名字跟战斗的战旗呀,弓箭呀一起那样起名的。所以,我跟孩子们说这个“佛狸(1i)祠(ci)下”的“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他的小名。意思就是我们现在的神箭手的意思!孩子们就觉得奇,老师你怎么知道的?我就把这个文献资料大家讲一讲!孩子们多懂得了一个名词,也多知道了一个文献资料在那个地方!所以我觉得特别开心!一种优秀的东西让孩子们知道!有一种通过这样一一孩子们知道了以后他的视野,他的思想都有些扩展!我的课堂内容45分钟时间孩子们的心灵感受跟我光光讲授知识呢外延就多得多了。”“你的课题研究是来源于你的课堂需要和教学实际及你身边的课程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的学生、教师自身或者说你这个民族就是一种巨大而丰富的课程资源。

2、要丰富自己的课堂,搞活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孜孜以求之。这一切都源自于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和信念,这是一个教师做研究的动力。

要做好研究,教师就必须舍得投入。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无限热爱,赛银老师甘愿做一个寂寞的人。虽然教师的研究和真正意义舍得科学研究有着一定的区别,但也一样,专注和投入是必须的。“每一次的研究我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专家交流,这对于我来说,是成长的最陕捷径,因为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必须立足自己的教学实际,挖掘自己学校、学生及自身的优势,解决自己的教学困惑。在教学中,尤其在顾问教学中,赛银老师注意到将自己本民族所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融进课堂,对语文教学尤其在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平时他就特别注意搜集和教学有关的民族历史和典故,依据教学的进度整理成册,并逐年增加。在教学中信手拈来,不用做过多的解释,点到为止,学生就明白了。现如今赛银老师负责的《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因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研究已经结题并报送新疆自治区教科所。

3、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更是一种必然趋势。

在和赛银老师的访谈中,她反复提到教了近20年的语文,在实施课改之前也有一段痛苦的日子。“我会上课吗?”“……我上不来课了……一点感觉都没有。”“……觉得好痛苦啊。”在课堂上,赛银老师只围着知识点、语法点在转,不停地讲练习。每一堂课的模式及上课方法几乎一摸一样:朗读、简介、分析、做题、讲解课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何种题材的文章都能讲成一个模式,学生都烦了。”可以说课题研究给赛银老师的语文课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生机。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变化是必然的,不然你就适应不了新课程。职业的压力,学生的需求,更是个人的愿望,对教学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了。这种研究是主观上的意愿,从最实际的小问题开始出发,点滴切入,尝到一些甜头便愈发不可收拾了,脚步停不下来了。”‘有很多想法学生会比你想的更好。”

赛银老师在研究的道路上开始走的愈发坚实而有力了。随着她的研究成果的不断发表,更因为语文教学上带来的成效使赛银老师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老师和学科带头人,在学校赛银老师成为了教研领头雁,目前她是学校专门负责教研的教研室主任。

4、课题研究成就教师的幸福感。

在课题研究的初期摸着石头过河,赛银老师把课题研究权当是自身专业发展的又一途径。每当出现疑难和困惑的时候,读专著、学理论、与专家交流,赛银老师都把它当成是与更高一层的专家交流,依次交流就是依次提高。把研究的成果应用在课堂上,看着学生那种在因自己的研究而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是专注的眼神,每天在自己课堂上发生的静悄悄的变化,随自己研究论文的发表而得到同行和专家的肯定,赛银老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课题研究中赛银老师在丰富着自己的人生也在实现这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随之而来的在职称评定和诸多评优中他也因自己的研究而脱颖而出,引领和带动本校的教师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一路同行。

努力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天文学研究课题篇5

目前中小学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①日常课堂教学的“教而不研”。日常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天天可为的研究。但在现实中,一些教学表现突出的教师却没有研究成果,部分原因在于这些教师不具备研究的意识与能力,久而久之,教学成绩提升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此外,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教师超负荷地给学生上课、补课,失去了研究的兴趣、时间和权利,最终导致了日常课堂教学的“教而不研”。②课题研究的“研而不教”。中小学课题研究效能低、缺乏内涵,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一些教师“研究成果”丰硕,但教学成绩平平。这些“研究成果”,要么是缺乏创意的随意拼凑,要么就是没有触及本质的经验总结,没有用理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无法提出有推广价值的理论性成果。究其根本,在不合理的体制里,一些课题研究过于追逐名利,注重研究的数量,一些教师无暇思“教”,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严重脱节。③听评课的“研而不化”。听评课是教师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待听评课的积极性较高,但听评课存在一些弊端。评课主旨模糊化,对评课目的的认识发生错位,许多地方甚至把评课得分与岗位评比挂钩;评课主体错位,专家、领导成为考查的权威,听课教师被动参与,执教教师和学生就成为“靶子”;评课内容也逐渐模式化,评课行为流于形式。[2]“听而不评”“听而不研”“评而不深”和“研而不专”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听评课的理念在促进教学行为的矫正与改善、教育规律的探索以及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显得苍白无力。

为了让教师以专业的眼光来研究课堂教学,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构建一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专业化的新模式,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转型迫在眉睫。而切入点就在于带着我们的实践智慧,回归到常态的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真正结合起来。为此,教师课堂教学研究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可操作性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这样的描述体现出教学行为的可操作性、可测性。教育研究遵循着一个共同规则,即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和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也就是从具体的行为、特征和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从本质上说,就是详细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我们为何不能在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中一以贯之呢?

2.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持续性

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专业化水平,体现在教师对日常教育实践深入、长久地思考,而不是盲目追赶成果的数量和进度。人类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思考一些永恒问题,正是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的追问,人类文明和智慧才有长足进步;而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复杂性、目的性、长久性。因此教育问题不是一年半载即可穷尽。持续性一方面是教育科学研究本身所具备的特征,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可以在长期的研究中反思自身教学行为。

由此可见,解决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操作性和持续性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专业化的转折点,为此须做三方面工作。一是从理论研究走向行动研究。在课堂教学研究中,首先要将研究内容转化为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研究才具有实践价值。二是从模糊的研究走向可测的研究。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善于将事实转化为数据,把笼统的描述转化为数据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判定,才能使课堂教学研究更加可靠。三是从零散的研究走向持续、系统的研究。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应将研究内容细化、分解成一系列教学行为,并且这些教学行为之间应具有逻辑性和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寻求教学规律的目的。

通过实践摸索,我们逐步探索出“带题授课”这样一种新模式。所谓“带题授课”,是指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将研究内容细化分解为系列教学行为,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课堂观察,并对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评价、分析和解释的研究方式。

“带题授课”的流程包括以下四个环节:(1)计划。计划是“带题授课”的研究指南,这一步骤是整个过程的关键。首先,将研究内容分解为一系列教学行为。每一教学行为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一个研究周期里的教学行为不宜过多;其次,教学内容是实施教学研究的载体,不同的教学研究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期教学内容和研究周期,将教学研究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去。(2)行动。行动是“带题授课”的核心环节,目的是达成共识、明确分工,以利于下一步合作观察。首先,根据计划进行教学设计,落实教学行为和检测措施。其次,课前会议要明确参与人员及其分工,并在会议上共同讨论内容主题、教学行为、活动设计、观察重点以及课后讨论的时间、地点等细节问题。(3)观察。观察是在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过程,为下一步反思做准备。观课者根据课堂观察工具,选择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进入实地观察,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并通过技术手段来检测教学行为的效果,记录相关数据。(4)反思。反思是“带题授课”的提升阶段,研究者能够基于教学现状提出建议和对策,进一步形成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首先,要重视定量或定性方法的学习和使用,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以及授课教师的自我反思,围绕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和外显的行为效果展开讨论。其次,根据“带题授课”计划,边行动、边反思,整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数据。

“带题授课”作为一种研究模式,把课题研究真正融进常态的教学中,教育科研也随之变成实在的过程。首先,“带题授课”解决了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方法问题。“带题授课”实现的是教育科研和课题研究的常态化,使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真正解决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使日常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天天可为的研究,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掌握了实证方法,学会数据的收集、分析,能够记录教学片断并进行质化分析。其次,“带题授课”转变了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态度和观念。“带题授课”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注重教师解构学科内容的能力转为注重教师的教育素养,改变了教师对课题教学研究的态度和教育实践的认知,转变了教师的科研方式,影响了教师深层意识里潜在的价值判断。

归根结底,“带题授课”是对“行动研究”理念的实践模式的探索,充实了课题研究的内容,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专业化水平,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自觉变革。

参考文献:

[1]王芝玉.浅议听评课的弊端[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5).

天文学研究课题篇6

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事物;三是改变。创新性人才指掌握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能推陈出新,以自己的创新性意识和行动,在利用自然http://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中做出贡献的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创新人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战略性资源和决定性因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和国家发展的要求。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已跨入世界大国行列,研究生成为目前参与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知识创新能力与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至关重要。而大量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国际性的学术论文数量偏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原创性成果稀少等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我们国家自己创建的第一所航空航天大学,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航空航天发展的前沿,为国家经济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培养了11万学生,这些高素质人才大部分在我国的航空航天领域担当重任,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提供了人才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年来服务大局、特色兴校、培育人才、不断创新,突出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了新时期“重基础、强交叉、拓视野、推创新”的研究生教育思路,对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提高生源质量,改革招生指标分配办法,修订培养方案,促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推广试点班教育模式,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创新学科交叉机制体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实验教学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三个阶段。在强化研究生理论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的同时,采取了重大举措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增加了研究生教学的实验环节;通过“211”和“985”条件建设逐步构建了开放适用的研究生实验教学设备条件,并构筑人性化的实验环境;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确立了开放式的多元化的研究生公共实验和研究生专业实验课体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出研究生的知识潜能,养成创造性品格,掌握创造性技能,最后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中得到深入和升华,使得研究生培养的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体。

在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在一级学科层面,将关联密切的研究生理论课程的实验整合成数门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实验课。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其他相关课程,建立一个包括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创新型实验3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构建了整体性的开放式创新实践基地。例如自2004年以来,先后建设了“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复杂产品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创新基地” 等开放性的创新实践基地。基地以航空航天与信息类优势学科群为中心,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在创新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材料专业研究生特种功能材料特色试验课程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内容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材料学院研究生的实验设备主要来自各科研课题组,设备种类、台套数、完好率受限制,特别是使用时间无法保证,影响研究生试验运行。课时数虚,授课内容待充实。

随着多年来对实验室建设的不断投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实验室建设遵循“以软带硬”的原则,即以教学改革为前提,投入的实验设备要服务于所开设的实验项目,硬件建设服从软件建设。目前材

转贴于 http://

料学院用于研究生实验教学的设备已经初具规模,拥有多套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磁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icp分析仪、拉曼光谱分析仪等先进的分析检测设备,并对各学科实验室进行了优化整合和重组资源配置,发挥了实验室的复合功能和规模效益。材料学院还承担着大量部级和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培养研究生的客观条件。材料学院将逐步彻底改造研究生实验课内容和实验条件,建立具有航空航天特色、涵盖材料学科重要研究方向的材料制备、测试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生公共实验平台,以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确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实验课程的具体设置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以教育部“空天材料及其服役性能实验室”为依托,开设了“先进结构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研究生创新型实验课。该实验室多年来立足于航空航天材料前沿研究,旨在将先进的和学科交叉性强的科研成果高质量地融入到研究生实验教学上,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下面以“特种功能材料”的设置为例,从创新型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的区别、创新型实验课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实践的区别、创新型实验课与研究生创新基地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创新型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的区别

创新型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在内容上都涉及到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差别在于综合实验课相对而言内容更为固定,比如“材料电镜分析实验”是侧重于使学生理解各种电子显微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仪器结构,掌握样品制备方法及实验参数选择,并学会对各种电镜图像及信息进行识别、计算和分析处理等。而创新型实验课是在课程内容、形式和目的上存在更多的创新元素。这类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完成 ,或者在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上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索研究,其教学目的在http://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研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经验和体会,如大的创新团队(课题组)和实验室就是培育创新精神的沃土。以“特种功能材料”为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天材料及其服役性能实验室” 针对智能机翼、机载设备和航空发动机等的应用,在航空航天特种功能材料上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其科研设备齐全,在“特种功能材料”实验课中设立了相变材料、磁性材料等相对宽的方向,在实验中指导教师演示其中课题组“成熟”材料从设计-制备-功能特性研究的完整的实践过程,然后在大方向内自由选题,运用理论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综合设计实验方案和内容,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研究。如果说综合实验课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步,那么创新型实验则是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的第一步。转贴于 http://

2. 创新型实验课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实践的区别

这两者同为科研训练。创新型实验课是“常做常新”的实验课,指导教师要不断开发新的实验方法,搭建不同的新架构。学生则应该不断丰富自主实验的新内容,成为填充架构的新单元。从时间尺度上来说,创新型实验课比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短的多,创新型实验课会对科研的过程有完整的体验,为了保障进度,增强协作沟通能力,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项目组,分工共同完成实验内容。实验课的考核以小组答辩的形式,根据选题的创新性、综合性、协作情况等打分。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一般都是学生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单独完成的。限于不同实验条件、经费保障条件、课题组的创新实践成果积累等的不同,毕业论文研究的创新实践程度会有很大差异,研究生也往往得不到自主选题和自主研究的机会。

3. 创新型实验课与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区别

两者的教学资源开放程度和范围不同。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一个面向全校开放的,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活动平台。研究生创新基地在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上,可以面向更大范围的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实现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学科的集中交叉得资源能更集中整合,如“复杂产品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创新基地”等开放性的创新实践基地就是如此。目前,“特种功能材料”研究生创新型实验课还是材料学院研究生实验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特种功能http://材料”与物理、化学、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领域有广泛的学科交叉,可以成为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设计和研究探索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随着教学实践成果的积累、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增强,材料学院可以向学校申报加入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实践活动内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实践机会。

天文学研究课题篇7

每一位教师在其工作生涯中都有一个满怀梦想的开始,都有做名师的愿望。在工作中,个人钻研教材、集体备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都能丰富教师的经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当教师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会进入高原期,工作倦怠,不爱学习,进取心下降。面对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把精力放在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上,从日常积累的案例材料中提炼和总结一些教育方法,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这就是简单的科研工作。长期研究一个科研课题会发现许多问题,需要教师查找大量的相关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可以丰富教师的头脑,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从而总结出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管理方法。通过教育科研能使青年教师少走弯路,享用现成的科学结果,也可以使参与研究的教师走向第二次专业成长,使老年教师成为区域性教育专家。到那时,我们就不再是自己和别人心目中的教书匠了,学生将因此受到专业的对待,教师也将因此获得专业工作者的社会待遇,教师在工作中享有身为专业人员的尊严,感受到专业成长的欢乐和幸福。老师从事教育科研也能给老师带来精神享受。由于教育科研有一定的程序要求,从事教育科研会逼着老师写一些东西,如课题申评书、开题报告、科研论文、结题报告等,写作完成后,会使我们倍感轻松,身心愉悦。通过教育科研,能使教师面对的问题得以解决,我们惟有以科研武装自己,才能在三尺讲台上开创无限天地。

搞教育科研,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记得在2005年的时候,学校承担了一项《科学开发儿童大脑,有效开发学生脑功能》的科研课题。当时我是一名任课教师,这项研究对我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为了给学生上好课,我参加了省里的培训,悉心研究教材,自制了一套大脑映像练习卡片,每节课都与学生做了大量的活动,在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瞬时记忆能力。长期训练下来,学生在数学、语文方面的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提高明显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材料,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在那项课题的研究中,我撰写的论文《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脑功能》曾经获得部级一等奖,同时在省市的科研评比中也获得了一等奖。作为一名科研教师,我深深地感到研究不是空谈,不搞形式,是在实践中真正落到实处,从实际教学中来,服务于实际教学!在理论的引领下,借助上级部门搞的各种活动开展自己的研究,勇于创新、不循规蹈矩,采纳多种教学方式授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让科研带给我们专业教师成长上的飞跃。

搞好教育科研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推动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文学研究课题篇8

一、注重小课题的选题

(一)选取的材料要有研究的价值和可操作性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者相互依存,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认识数学的丰富感性材料和经验。可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课堂依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开展小课题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内容也来源于教材,因此教材仍是我们第一选择的材料。从教材入手采集有用信息,有效开发教材资源,不能仅仅只为了做题而做题,而要更深层次地思考各单元中的每道例题、练习题以及思考题的可研究价值,使学生研究起来有可操作性,防止提出的小课题抽象化、形式化,以致使小课题的研究走过场。

(二)选取的材料学生感兴趣,通过努力可以解决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因此,在小课题材料的选取中首先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如果对课题感兴趣,就会主动地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及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信心。例如,在学习《二十四计时法》时,我发现学生对这两种计时法的使用在选择上有不同意见,于是我按学生的观点不同将学生分成甲、乙两方:甲方认为二十四计时法好,乙方认为十二时计时法好。学生对这个辨析性课题以及这种学习方式特别感兴趣,辩论会上两方各抒己见,互不相让,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整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注重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学生自主确立小课题,教师做调控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知识时,我尝试着先让学生自读课本,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疑问接踵而来――为什么一年只有12个月,不是13、14……个月?为什么有的月份是30天,而有的月份是31天?为什么二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为什么一年有365天?为什么有平年有闰年?怎么来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当时没有一一回答他们,而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将他们均匀地分成了六个小组,在小组内自己确定了组长后,我给每个小组明确了研究任务。整个研究过程,我只是不时地与每个小组的代表交流一些疑难问题,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指导他们要带着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使他们知道怎么去进行研究,逐渐使各个小组的研究各具特色。在课题成果交流汇报中,我也只是随机的对每个研究小组的交流意见进行讲述或补充完善,先把他们的结论进行梳理然后再做确定。这样,教师在整个小课题的研究中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乐于探究他们确立的小课题了。

(二)指导学生设计课题探究的步骤

小课题确定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探究步骤的设计(采集有用信息分析处理数学建构提出假设验证结论问题解决获得新的信息),开始时,教师要做些指导,然后由学生分小组设计,最后再由师生共同对步骤的设计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设计步骤的过程中对整个小课题研究活动就会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识。

(三)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发展

数学是奇妙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不同问题需要研究,所以小课题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各不相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的需要查阅资料,有的要走访专家开展调查,也有的要通过实验操作等。所有的这些活动,都要求学生根据课题的分工自己去完成,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想象,来解决实战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要注意积累资料,如写教学日记,随时记下数据或感受体会,交流结果等。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小课题学习室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结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去哪里搜集资料,社会调查如何开展等。

为此,我们要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究过程与方法,对探究活动密切相关的技能进行指导,在必要时也与学生共同调整研究方案。通过团队的学习交流,每个人都能学到很多自己无法独立学习的知识和能力,每个人也都能从对方身上取长补短而完善自己。

(四)研究时间不宜过长

我认为小课题的研究以一周左右的时间为宜。因为小学生研究的课题一般都是以教学文本为素材的,课题小而实,学生研究起来针对性和操作性强,较容易成功。就是课本以外的学生有兴趣、难度较大的课题,也可以只让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进行研究,然后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其他学生只要能听明白就行,因为不是必学内容,所以研究所用时间也不会太长。

三、注重整理、总结小课题

小课题研究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收获,有了最终的结题,所以本着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的原则,在小课题研究将要结束时,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让各小课题组展示自己组的阶段性成果。研究成果的展示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既可以由研究人员叙述出来,也可以通过实验演示进行说明;既可以写成小论文的形式,也可以写成研究报告的形式。

天文学研究课题篇9

【关 键 词】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策略

【作者简介】 郑亚军,江苏省连云港市农场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区首批课改实验先进个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是“国家课程、地方管理、学校开发”三级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但是却既无统一的教材,又无课程标准。因此,学校在课程推进上困难重重。唯其如此,由于没有了材和课程标准的束缚,给学校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造空间。山光物态、风土人情、历史变迁、社会沿革等,似乎都可以成为这门“没有围墙”的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研究主题。以至于有些学校或教师片面地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像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那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优化课程资源”。根据这一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发掘身边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不断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开发途径,遴选和提炼出具有生命力的主题内容,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自然资源:课程资源开发的无尽宝藏

自然资源涉及的范围很广。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和区域位置千差万别,自然资源也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这些海量的本土资源中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自然资源中的课程资源,应更多的从物质形态来搜集、归纳与提炼,并适当渗透本土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本土自然资源开发涉及多个方面,可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或学生感兴趣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作为课程的主题。试以气候、物产自然资源为例:

物产自然资源探究板块的课程主题――《玉兰花开》

今年开春,春寒料峭。一次上班途中,笔者偶然发现市区玉兰树早已开起来,过了一周多时间,校园里的几株白玉兰才从“冬眠”状态苏醒过来。同在一个城市,同样是玉兰,为什么开花的时间竟然差这么多呐?根据这个现象,决定作为综合实践研究主题。研究过程分成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确定“玉兰花开”的实施方案和子课题。第二课时,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实践成果。通过摄影、绘画、习作、采访、下载网上资料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研究成果。按照玉兰花开与气温、玉兰花开与环境、玉兰花开与生活、玉兰花开映像四个子课题,学生通过观察、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开展研究。四个子课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对影响玉兰花生长的必需条件展开深入研究,最终揭开了影响玉兰花开有早有迟的奥秘。

“玉兰花开”是基于一个偶然发现的自然现象而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可以说是妙“眼”偶得之。但是,确定这一主题,并非随心所欲,而是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以及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它借研究“玉兰花开的迟早”这个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培养学生搜集、梳理、整合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高尚情趣;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这次研究活动,让学生懂得开展科学研究需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大脑、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二、人文资源:课程资源开发的无尽宝藏

人文资源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文明成果总和,是由历史上的人们所创造和积累的遗产,是以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种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其他任何资源都无法替代的资源。

人文资源的课程资源,更多的是从精神形态来搜集、归纳与提炼本土课程资源,依托本土自然资源来推进。试以本土文化中地域精神、英雄模范两大模块为例:

地域精神探究板块的课程主题――《云台农场的昨天・今天・明天》

云台农场因地处云台山而得名,成立于1952年,至今已经历60多年的风雨洗礼。60多年的奋斗历程,铸就云台农场今天的辉煌,也逐步凝聚成艰苦奋斗、团结奉献、开拓创新的农场精神。研究这个课程主题,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云台农场的昨天、今天,展望农场美好的明天,传承农场精神,激发学生爱家爱场的美好情感。

课程主题《云台农场的昨天・今天・明天》下设3个子课题:

(1)云台农场的昨天,重点研究云台农场的昨天的生态环境。农场职工如何在老场长、老红军王荣江带领下,在“春风一吹碱皮起,太阳一晒泛盐花,只长盐蒿不长粮”的恶劣环境下垦荒建场。

(2)云台农场的今天,重点研究云台农场的今天的辉煌成就,如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省外向型农业示范区、省出口蔬菜示范基地、全国农垦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省三星级农业生态旅游区、部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

(3)云台农场的明天,重点研究云台农场的瑰丽蓝图。借助国家沿海大开发之力,凭城郊型农场区位优势,以都市型农场为定位,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突出转变经营方式,积极融入城市建设,农场的经济、面貌和居民生活将得到根本改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规划农场未来10~20年的愿景。

在研究这三个子课题时,贯穿一条主线:云台农场艰苦奋斗、团结奉献、开拓创新的农场精神缘起、产生、发展和升华的过程。教育学生不管生活得到多大改善,农场精神始终不能丢。

“云台农场的昨天・今天・明天”是基于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而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综合性和操作性。我校师生祖祖辈辈生活在农场,有很深的农耕情结。学生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云台农场建场六十多年来,自己祖辈父辈们披荆斩棘、垦荒建场、艰苦创业,使农场发生的巨大变迁,体会先辈创业的艰辛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培养关注社会、服务农场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爱场爱家的美好情感。通过“云台农场的昨天・今天・明天”这一主题的研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去探寻、感受、传递云台农场的精神,既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又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社会资源: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补充

社会资源是指社会所提供的对社会成员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与精神要素之综合,主要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类。

社会资源的课程资源,既可从精神形态,也可从物质形态来搜集、归纳与提炼本土课程资源,并依托本土自然资源来推进。试以本土文化中校内基地资源、校外基地资源两大模块为例:

地域物产探寻的课程主题――《柿子红了》

以本土的物产为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特产的考证与实践探索,从而挖掘出特产背后的地域与人文因素。

柿子在农场居民的家前屋后,甚至山脚路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我校在基地有柿子园,栽种大约60株。每年柿子成熟时,学校都要组织高年级的同学摘柿子。以《柿子红了》为主题,组织学生通过“看―摘―品―访―画―写”以及上网收集等形式了解柿子的形色味,研究柿子的品种、分布、生活习性、药用价值以及食用方法。

“柿子红了”是依据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儿童特点提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之一,它以初步认识家乡的果木为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身边的大自然。以“柿子红了”为主题的活动,艺术、巧妙地将语文与各学科紧密融合,通过课内外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活动安排,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广泛收集各种资料,拓展学习领域,在探究中自主学习,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良好的听说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课程资源并不等同与课程。从课程资源到课程主题需要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本土资源分析与挖掘,确定开发的资源;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处理,形成主题或教材;主题的特色化运作,完善课程。

因为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一方面课程内容必须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而不是完全根据学校已有的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课程的内容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在课程运作中不断丰富完善。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性;关注课程资源开发的生成性。只有这样的课程资源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参考文献:

[1] 方凌雁.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本土化开发的视角与经验[J].2012,(3).

[2]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天文学研究课题篇10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主要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

一项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属于一种类型,也可以包括多种研究类型。综合性较强的专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内容,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参加者之间的分工协作。

1.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设置

(1)高中三年内学生需要完成3-5个研究课题或项目,获得15学分。

(2)为获得研究性学习活动的15学分,学生在高中三年中需要完成270课时的学习活动,即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上学期,每周3学时,时间安排一般采用“1+2”的形式,即一节课单独排,用于集体指导、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任务的分工等活动,另2节课连排,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实践、交流与展示等活动。此外,还可以采用半天连排,或者一学期中某些周次分散安排、其他周次利用几天时间集中安排等方式。

对于有些课题研究无法在学校教学时间里统一安排,而必须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在校外进行的活动,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并做好相关的管理、保障工作。

建议高中一年级拿出—定的学时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让学生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学习选题论证和资料综述。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1-2个大主题,长周期的项目研究。高中二年级每位学生开展1-2个大主题、长周期的项目研究。高中三年级学校可根据实际自主安排,建议从建构思维模型、改进学习策略等方面选题,并安排一定时间,用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价和学分认定,同时为部分学生补修学分提供机会。

2.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方面。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等。

(2)社会方面。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3)自我方面。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与师生关系研究、学生(来源:文秘站 )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性研究等。

3.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1)可行性。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校和社区条件确定研究课题。好高骛远的选题,会导致研究难以开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2)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确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3)生活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身处其中的生活环境为基础,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4)实践性。强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健康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形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个性。

(5)综合性。一般情况下,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它可能是以某学科为主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考察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无论是自我问题、自然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一个课题的研究中都应对自我、自然、社会作整体关注,通过综合性课题的选择,整合学习内容与方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的内在价值。

(6)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研究”仅仅是方式,落脚点还是“学习活动”。当学生选择了一个研究课题以后,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的切入口、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的结果如何呈现等,应该有较大的弹性。

4.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开发策略

(1)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开发各 种教育资源,设计活动内容。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要注意选择和利用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资源。

(2)逐渐积累,形成研究序列。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没有“教材”,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同一学生(小组)三年当中研究的问题要形成一定的系统,要适当照顾到“自然、社会、自我”三种取向的内在平衡;不同年级以及全校所有学生所研究的问题也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发展差异,避免简单的重复,避免层次安排上的混乱。

(3)适应学校和地区差异,形成自身特色。引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一方面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构建有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内容体系,使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要注意在相互借鉴、类比学习中得到启发,共同提高。鼓励邻近学校特别是同一社区中的学校开展较为紧密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5.工作小组:

组长:

成员:、教研组长和全体教师。

6.实施步骤:

a)培训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评价策略;

b)选题及组成小组;(学生自选或指导选题)

c)成立班级学术委员会;

d)开展课题研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