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底层逻辑十篇

时间:2023-11-23 17:55:23

质量管理的底层逻辑

质量管理的底层逻辑篇1

关键词关键词:老年健康系统;SSH;系统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800840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陈冬(1981-),男,硕士,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分析师,研究方向为移动互联网、游戏开发;卫五波(1981-),男,硕士,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Web应用。

0 引言

我国日益严重的社会老龄化问题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将是全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近一两年在一些大城市迅速出现的老年公寓已经逐渐取代落后的养老院体制,成为对该课题的重要探索,而且已经产生了市场价值。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为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人性化、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实现老年公寓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集成化和现代化,极有必要探究如何设计适应于老年公寓管理的老年健康看护信息系统,以提高老年公寓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1 系统需求分析

通过对老年健康看护业务的运行过程进行需求分析,以及用例的详细规格说明分析后,可确定系统基本功能模块。老年人健康看护系统主要由入院预约管理、出入院管理、护理信息管理、医疗业务信息管理、日常护理记录、特殊护理记录及医护信息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系统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功能模块

2 系统架构设计

就目前流行的轻量级Java Web架构实际上是比较一致的,通常会使用Spring作为系统架构核心,向上整合MVC框架,向下整合ORM框架。使用Spring的IoC容器来管理各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而Spring的声明事务将负责业务逻辑层组件的事务管理。

为取得更好的系统扩展性,本系统在系统架构设计时采用了贫血模型。该架构设计的关键是将领域对象(Domain Objects)和业务逻辑进行解耦。传统设计中一般将业务逻辑的实现和领域模型耦合,这样系统架构更利于理解,但是解耦不佳,一旦业务发生比较大的改变,系统架构往往需要重构,对于像老年公寓这种管理模式尚未形成程序化的系统来说,业务需求的变化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在系统架构设计中要重点考虑。而贫血模式就是将领域对象从业务逻辑中提取出来,将领域对象设计为单纯的数据类,即每个领域对象类只包含相关属性,而所有的业务逻辑都由业务逻辑组件来实现。贫血模型的优点是:开发简单、分层清晰、架构明晰且不易混淆、所有的依赖都是单向依赖、解耦优秀。

在这种贫血模型下,系统的业务逻辑对象被设计为DAO组件的门面(Facade),封装全部的业务逻辑方法。这样,Web层就只需要和业务逻辑组件之间进行交互,而无须去访问底层的DAO对象了。经设计,本系统的系统架构主要有如下分层:表现层:主要由JSP页面组成,前端的验证和用户体验改进主要采用jQuery及其组件;控制层:主要使用Struts2框架技术来实现;业务逻辑层:主要由Spring IoC容器管理的业务逻辑组件组成,完成了系统的业务逻辑实现;DAO层:通过对领域对象的操作,实现数据持久化;领域对象层:主要提供业务内领域对象的实现,由Hibernate Session管理。整个系统的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架构结构

2.1 领域模型和Hibernate持久层设计

由于系统架构设计时采用了贫血模式,这样系统中的领域对象实际上无需承担业务逻辑的实现,更能和数据库中的表一一对应,利用Hibernate Session管理,领域对象的实现更简单且开发效率相当高。同时通过利用Hibernate提供的O/R Mapping支持,系统能够使用面向对象的方式来操作关系数据库,减少了关系数据库操作和面向对象编程的转化,提供了程序员的开发效率。在实际开发中,只需根据从系统需求分析中提取出领域对象,将这些领域对象抽象成类,再罗列出需要进行持久化保存的持久化对象(PO)即可,最后通过Hibernate来管理其和对应数据库表的联系。开发中,甚至可以通过使用ORM工具完成PO对象生成数据库表。

2.2 业务逻辑层设计

系统的业务逻辑是由业务逻辑组件和DAO组件组成的。其中,DAO组件主要是通过操作领域对象来实现对数据库表的操作,业务逻辑组件则通过调用DAO组件的相应接口从而完成相应业务逻辑或流程的实现。这样的系统框架使得业务逻辑组件只需关心业务逻辑的实现,而无须再关心数据库的操作。

这里以EmpMgr业务逻辑组件为例,说明业务逻辑组件与DAO组件之间的关联,如图3所示。

图3 EmpMgr业务逻辑组件与DAO组件之间的关联

从图3中可以看到,EmpMgr接口中定义了大量的业

务方法,这些业务方法通过调用EmpDAO组件和RoleDAO组件的相应接口实现自己的业务逻辑。例如:业务方法newEmp就会通过调用EmpDAO组件的addRole接口操作领域对象Emp完成数据的保存,从而完成增加一个新的医护人员的业务操作。而每个业务方法可能会涉及到多个DAO组件,而DAO组件可能同时操作多个领域对象,因此每个业务逻辑方法就可能需要涉及多条记录的访问。

按照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在设计阶段结合SSH框架实现特点,系统还可以设计业务服务(service)层,为Web层和控制层访问业务逻辑组件提供一个统一的门面。

2.3 系统Web层设计

经过领域对象、DAO组件和业务逻辑组件的设计,系统中所有中间层的内容就已经获得了,在系统的具体实现中,只需将这些业务逻辑组件配置并部署到Spring的IoC容器中即可,其他的管理工作,例如会话、缓冲和事务就由Spring容器完成了。Web层只需通过调用这些业务逻辑组件的门面或直接调用业务逻辑组件某个接口就可以完成相应功能。当然Web层的实现技术也很多,本系统使用了JSP做View,而利用Struts2做控制器的实现方式。

3 结语

本系统一期项目开发已经完成并已经上线使用。上线使用以来,系统运行良好,极大简化了老年公寓的业务办理流程,有效地提高了健康护理效率,充分发挥了业务数据的作用,为分析、决策提供了帮助。但是,老年公寓健康护理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适时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能够不断适应老年公寓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2011.

[2] 林晓嵩.健康管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1).

[3] RUB HORROP,JON MOCHACEK,REDSAGA. Spring专业开发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 BUDI KURNIAWAN.深入浅出Struts2[M]. 杨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5] JAMES ELLIOTT,TIM O’BRIEN.精通Hibernate[M]. 刘平利,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质量管理的底层逻辑篇2

第一部分 思考逻辑---什么是幸福

与家人一起吃饭,谈到什么是幸福,各有不同理解。岳母说,所谓幸福,就是你想吃梨子润肺,特别在现在秋冬季节,然后就买到梨子了,和冰糖煮,吃了,这就是幸福。夫人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到小怪兽”。问笔者怎么想,笔者说,幸福就是理想变成现实。

工作中什么是幸福?有时候直营门店两个阿姨为了工作事情吵架,闹得沸沸扬扬,你下去了解情况,每个人都会给你说,我是好人!我都是为了团队绩效好,这就是幸福。有时候员工电子邮件写了辞职报告,让写书面报告时不很痛快,你去沟通,员工写了,这也是幸福。有时候工程项目你交给工程主管去跟,许多细节主管没有跟上,你去巡防客户发现了,及时纠正了,这还是幸福。

《易经》对幸福的理解是归纳式的。上面我们从家庭、工作方面的个案进行了归纳,但都是生活中老百姓理解的幸福。《易经》对幸福的归纳集中体现在复卦,地雷复,是易经第24卦,核心思想是讲要坦诚地进行改进,进行错误改正,停止错误,这就是幸福。在吉凶断定上,地雷复属于中中卦,也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这就是最大的幸福。在归纳逻辑和《易经》的思想中,复卦的这种纠正错误、回归正道的见识和态度,是非常罕见的。

复卦的结构是五阴一阳,最里面的本质还是阳,从符号学的角度我们进行分析的话,就是说即使外面各种错误很多,外面五个爻都是错误,但只要内心最深处的一个关键本质好是好的,并能产生纠正错误、停止错误、回归正道的思想,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是事业的幸福,天下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第二部分 逆向思维的逻辑---什么是不幸

中国的成语“错综复杂”,就是从易经的卦象来的。不幸是幸福的反面,易经用符号学的方式进行了比喻式的归纳,归纳为第44卦天风姤,这个卦,上面五爻全是阳,最下面最核心的一爻是阴,象征一个最本质的东西不好,这就是不幸。我们举例说明。许多人看过金庸先生的《鹿鼎记》,里面有个阿珂,是大明公主师太的徒弟,后来成了韦小宝的老婆。师太对阿珂很好,教文化,教武功,养育成长,但根本目的是为了让阿珂刺杀自己的父亲平西王吴三桂,让子女刺杀父母,这就是不幸,特别是主体构成要素的父母和子女来说。因此,师太对阿珂的好,都是上面五个爻的好,但最根本的用心,最里面的本质思想是报复的,因此对主体来说,就是最大的不幸,这种不幸是不幸中的不幸,是符号学最大尺度的描述。

第三部分 易经归纳逻辑在管理中的演绎应用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企业,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员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用的不是归纳逻辑,而是演绎逻辑。行文到这里,我们形象地介绍一下什么是归纳逻辑和什么是演绎逻辑。我们用三段论逻辑架构解说。

演绎逻辑的结构是:

大前提:人都是一定要死的。

小前提:刘小二是一个人。

结论:所以,刘小二是一定要死的。

演绎的范畴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

归纳逻辑的结构是:

前提一:黄鹂鸟会飞;

前提二:布谷鸟会飞;

前提三:百灵鸟会飞

……

结论:所以,鸟类都会飞。

演绎的范畴是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

管理中我们许多决策往往受到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的影响。特别是演绎逻辑。西方式管理的演绎性质更明显。比如关于制度和处罚的演绎逻辑是:

大前提:所有员工都是有惰性的,因此必须需要皮鞭和监督;

小前提:A公司的员工是员工;

结论:所以A公司的员工也是有惰性的,需要皮鞭和监督(就是处罚和监督管理)。

第四部分 管理的幸福

量化管理重视KPI和量化指标,往往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如果上升到幸福的高度,则是管理艺术要探讨的范畴了。

什么是管理的幸福?就是不断调整和纠正管理中的各种制度、措施,发现有问题的,及时进行流程纠正,及时停止错误,及时回归和回复正道,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什么是管理的不幸?就是恶法横行而不能及时去纠正,或表面上看去是对员工好,员工散漫自由而不去管理纠正,员工粗枝大叶也得过且过,这其实是员工的大不幸-----这种纵容教育出来的员工,目无法纪,自高自大,被你的公司PK掉后直接后果就是失业,因为娇纵习惯了,形成许多恶劣的习气,好的团队是不会要的,从长远看,难道不是员工最大的不幸吗?

什么是半吊子不幸?就是介于幸福和不幸中间的尺度?复是100%的幸福,姤是100%的不幸,介于两者中间的50%的一半幸福一般不幸是什么卦?一个是易经第43卦泽天夬,最上面(最外面)一个阴爻,其余五爻均阳;还有另一个,是易经第23卦山地剥,最外面(上面)一个阳爻,其余五个阴爻。如果说,姤卦是复卦的错卦的话,那么剥卦就是复卦的综卦。

那么,两种半吊子的不幸有什么特点?

夬卦的半吊子不幸,是下面基础很好,上面政策错误,或上面高层不好,整个底盘是好的;剥卦的半吊子不幸是最上面一个好,下面各层级都不行。因此,夬卦的不幸容易发生在大型国企里面,空降或行政调动一个外行一把手,对业务未必熟悉,下面整个团队还是良性的;剥卦的不幸容易发生在中小型私有企业,只有上面决策层老板或高层很积极,下面整个团队的管理能力、团队复制水平、人员素质等不行。

两种半吊子不幸的改革方法也不难。对大型国企就是股份制改革,利益分享,对中小型民企则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团队建设,把下面五个虚空的爻,各个层级的团队建立起来,从纠正思想开始。许多处在落后阶段的企业里面,经理和主管的想法落后地实在是阻止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经理或主管,没有管理意识,内心世界核心上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熟练的员工或业务员,一旦没有了这个经理或主管,业务就不能运转,而这也是老板的失败,为什么经理和主管不能培养出团队来?最终就是团队永远带不起来,主管或经理思想深处还是感觉当业务骨干安全,内心深处不敢培养团队,怕把团队培养成功了自己的熟手价值就没有了,这样整个企业始终在一个恶性循环中纠结------管理上不去,难以突破团队瓶颈。越是如此,企业越着急,越是着急,经理主管的安全感越缺乏,越乐意成为一个业务熟手而决不愿意成为一个管理者,这是许多中小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方法很具体,干就是了。第二步是在人员合格的基础上和团队合格的基础上,探讨股份合作等激励和长期合作机制。

第五部分 小结

本篇我们分析了复、姤、夬、剥四卦,主要是第23、24、43、44四卦。围绕思维逻辑的归纳和演绎,从幸福切入,讨论了企业管理中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什么是一半不幸,并给出了一半不幸或半吊子不幸的改进方法-----幸福的无需改进,太不幸的无法改进,只有半吊子不幸才可以改进。

质量管理的底层逻辑篇3

【关键词】Oracle数据库 数据库迁移 数据对接 多池组链逻辑

Oracle数据库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正被各大中小企业所运用。在大型企业中,经常会遇到网络扩建需要进行数据库迁移的问题。传统大型Oracle数据库迁移方法存在数据丢失、多池组链逻辑混乱、数据对接难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法,采用数据特征绑定设计,对迁移数据进行特征拼接连绑定,解决数据库迁移过程中丢失的问题;采用逻辑组格化算法,对迁移数据进行逻辑上组化处理,方便迁移后数据的对接;最后,采用特征检索对接法对数据进行智能检索特征、对接,完成大型Oracle数据库迁移。通过实验证明,提出的方法个项数据优于传统迁移方法。

1 大型Oracle数据库迁移优化方法研究

1.1 数据特征绑定技术设计

针对传统大型Oracle数据库迁移方法存在的数据丢失问题,采用提出的数据特征绑定技术进行解决。数据特征绑定技术基于大型Oracle数据库中数据贮存交互规则与数据交互池之间的排列关系而优化改进设计。数据特征绑定技术可在Oracle数据库迁移过程中在数据库底部植入一串临时特征代码,根据数据库等的信息类别,性质属性新型特征赋予,被赋予的数据将得到临时只读权限,任何外界指令、操作都无法修改或删除数据,大大减小数据迁移过程中数据丢失概率。

1.2 逻辑组格化算法

设计方法中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的迁移算法逻辑问题,采用逻辑组格化算法进行解决。逻辑组格化算法设计思想来源于传统数据库迁移方法中将数据库内容分为若干数据组块的思想。逻辑组格化算法延续了数据组块的分序方式,不同于传统方法在于逻辑组格化算法将组序内数据重新按照赋予的特征进行重组排列,极大地提升了数据特征代码执行权限。同时,有降低了因迁移逻辑错误造成的数据断裂问题。逻辑组格化算法表达式如下所示。

(1)

1.3 特征检索对接法

大型Oracle数据库迁移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迁移后的数据对接。传统数据库迁移后数据对接方法存在对接形式繁杂、数据乱序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设计采用特征检索对接法,对经过特征赋予处理的数据库内数据进行组序化检索,根据自身底层配套特征检索代码分析,快速多统一特征的数据进行底层数据链拼接。同时,对拼接完成的数据库组块底层临时特征代码执行失效时限激活,回复数据原有权限,完成大型Oracle数据库迁移。

2 实验与结论

针对大型Oracle数据库迁移优化方法的设计进行仿真实验测试。测试采用对比方式,对传统大型Oracle数据库迁移方法与提出的大型Oracle数据库迁移优化方法进行对比测试,并对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测试环境配置为:CPU i3 4230 主频3.0Hz,内存 2G,windows 7专业版操作系统。具体测试参数如表1所示。

上述表1对比数据充分证明提出的大型Oracle数据库迁移优化方法的设计优于传统方法。

3 结束语

针对传统大型Oracle数据库迁移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问题存在根源提出了大型Oracle数据库迁移优化方法的设计。通过仿真实验测试证明,提出的大型Oracle数据库迁移优化方法的设计各项测试数据都优于传统大型Oracle数据库迁移方法,满足设计改进要求。为大型Oracle数据库迁移应用领域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孙钟安.大型数据库ORACLE数据库的优化设计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20):4644-4645.

[2]洪健.大型ORACLE数据库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32(11):209-210.

[3]李璐璐.Oracle数据库优化方法分析[J].硅谷,2014,25(24):31-32.

[4]张建业,董俊伶.Oracle数据库优化设计[J].电子世界,2014,21(16):186-187.

[5]刘德松.大型ORACLE数据库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13):198-198.

[6]贺鹏程.基于Oracle的数据库性能优化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6,24(9):256-263.

[7]赖海铭.Linux上超大型Oracle9i数据库优化探索[J].福建电脑,2014,30(03):81-84.

[8]宋慧艳.Oracle数据库统计应用的结构设计与维护技巧[J].科技传播,2014,25(03):108-109.

[9]徐洪丽,王志军.教学中java连接大型数据库Oracle几个关键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0):189-190.

[10]万娟.Oracle数据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5(18):256-263.

[11]冷鹏.自动跟踪技术在ORACLE数据库维护中的应用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3(24):174-175.

作者简介

杨晖(1984-),女,苗族,贵州省凯里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凯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数据库、教学资源平台。

质量管理的底层逻辑篇4

关键词:人才集聚;德美日;逻辑与;逻辑非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企业人才集聚的速度开始加快,国内企业也越来越开始重视人才集聚,加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企业在自由发展之路上走地更加平稳健康。企业有了人才,就等于拥有了底牌,智力资本永远是企业的主推力。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走过了三十年,毕竟经历过体制的转轨,所以中国企业的成长历程尚处于青年阶段,在集聚人才方面,我们有理由向德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经验。但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一味地照搬照抄,到头来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换来的不是进取而是倒退。所以,合理借鉴国外人才集聚的经验才是真正通达之所在,我们将用一种新颖的方式阐述其中的内涵。

在代数学或是物理学中,经常会接触到一种运算法则,叫做“逻辑运算”。逻辑运算就是通过相应的已知要素,经过条件变换而得出逻辑结论的过程。逻辑运算,又被称作“布尔运算”,即用等式表示判断,把推理过程看作等式的变换,通过符合组合规律来推断逻辑结果。更确切的讲,布尔运算是符号化了的“逻辑运算”。逻辑运算中,有二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运算:“与”运算和“非”运算。而这二种运算过程又有其直观的含义,“与”运算表示,当二种已知要素同为真时,逻辑结果为真;而“非”运算则表示,已知要素的相反结果,就犹如人们无法看到的另一面。逻辑结果是它的“取反运算”。

同样,结合“青年”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国企业需要阅读足量的“外文心经”来为我所用,壮大自身,而其中就会遇到吸引人才,集聚人才方面的诸多问题。如何加强“人才吸引”?如何保障“人才集聚”?这需要国内企业高层管理者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下企业自身状况加以判断,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住企业智库的总阀门。

1 国外人才集聚特点的比较分析

既然要学习,我们首先要了解德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才集聚的特点。由于三国都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佼佼者,三者成功的道路一定有许多交融之处;但受到所处国家地区政治经济制度、社会习惯、民族文化等要素的影响,每个国家在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首先要洞悉国际经济强国人才集聚因素的“与”或“非”。

1.1 国外人才集聚特点的“逻辑与”

首先,受发达市场成熟经济体系的影响,美日德三国企业招募到的人才都包含着强烈的竞争意识。美日德企业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鼓励发明创造,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以求占领市场份额,提高业绩,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其次,将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关联也是三者的共同之处。美日德三国都有着成熟的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体系,由于制度的约束,使得企业热衷于社会福利,建立了众多企业性质的基金,来为企业招募到的人才提供充足的后期保障。于此同时,国家的转移支付,使这些生活与此的人才精英们又多了一份“保额”,使得他们能够无忧无虑的进行工作,为企业增添效益。

再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重视法律规章制度的作用这一特征也应运而生。有过国外经历的人都知道,外国企业最重视合同,合同契约就是合理合规最有力的一种体现;合同的详细程度,适用范围则体现着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企业间交往以及企业内部交流时,强调法律文件及合同契约的作用。

1.2 国外人才集聚特点的“逻辑非”

①三个国家企业的价值理念有着较大差异。在美国,美国企业对待人才的态度是崇尚“个人能力主义”,重视企业英雄人物的作用,强调人才自身的价值。只要人才伴随企业发展过程中能做到自身价值实现最大化,他就有了受重视的余地。当然如果再结合上人才高人一筹的情商,那么他就会在企业中成为佼佼者。加之之前所述地企业人才的竞争意识,源源不断的人才就会选择挑战自我,向更高一层进阶,企业的人才集聚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自动化趋势。

而在日本,国内企业多重视团队合作性质的人才集聚,习惯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问题,强调的是人才集体智库的作用。日本企业多喜欢举行办公会议,每个部门或是几个部门之间多会协同作战,共同完成企业的一项任务。因为人的认知能力固然是有限的,集合多人的力量进行工作成为日本企业人才集聚模式下的一种直观体现。所以日本企业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

最后来看德国,德国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主要依靠四个字:“务实主义”。很多人都知道德国企业人员对于工作的专注和干练。德国企业吸引人才,首先要求人才要为我所用,而不会像日本企业那样去海纳百川,进行储备。正是这种务实主义的所在,也就要求人才具有足够优秀的素质,所以在德国这个国家很重视受教育程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②薪酬福利制度的差异也给企业吸引人才,保留人才方面带来很大区别。在美国,由于过于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美国企业往往以人才自身能力为中心来选择招募与否,并根据其能力的大小来提供薪酬,这就会造成企业整个薪酬层次差别较大。虽然有点不尽人情,但这确实有助于吸引和保留能力超群,业绩卓著的人才。当然底层员工可能会出现流动性过大,频繁更换岗位的现象,但这对企业扩大自身效益的影响甚小,因为底层的流动不会改变企业的薪资给付架构。只有高端人才的争夺,才会改变企业的薪酬给付标准,留住精英才是“硬道理”。

而日本企业的“薪酬福利制度”则倾向于使用薪资与年效挂钩的制度来留住人才。日本企业制度中最著名的当属企业年金制度和年度序列付薪制度。也就是说企业制度将薪资标准与个人在企业工作时间的长短进行了紧密关联。

最后观瞻德国企业。除了德国具有令人称赞地社会保障及企业补充年金保障体系之外,德国企业最重要的一项薪酬制度是动态薪酬给付制度:基本薪酬,奖金,员工持股计划等都包括在内,这里面浮动比例最大的当属奖金。正是由于这种动态性的存在,使得员工需要与企业同生死共患难,企业效益越好,人才薪酬收入越多。德国企业和日美企业相比,没有特别鲜明的薪酬福利特点,但由于其工作种类的精细和专项,配备上充足的职工保障,人才也会倾向流入德国地区。

2 观瞻中国企业人才集聚战略抉择中的“与”或“非”

借鉴国外经验,参照中国国情,相对上述德、美、日三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国现行经济有其独到的特色在里面。中国经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刚刚

过去不到三十年,相对于三个老牌经济强国,我们的底蕴还没完全建立。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付出一定代价,经历改革的阵痛也是在所难免。走在青春的路上,我们要学习的还很多,这点需要每个中国企业都必须正视。

①企业理念方面。中国受儒家思想氛围的影响,重情重义,尊重伦理,中国企业的企业理念也大都如此。受到这种企业理念影响,中国企业人才集聚会出现二个极端:第一,如果受到人情关系因素影响,企业容易处于无序的管理状态下,企业内部往往形成利益群体,使得企业人才失去积极进取的动力,进而选择退出企业,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第二,人情关系却有助于形成集体主义风尚,企业管理层号召力较强,企业理念和企业任务便于传播和实施,这里面体现出更多地是一种团结互助,可能和报酬激励都并无重大关联关系。

可见,人情文化有其二面性,中国企业应该利用好这种情感脉络,使得企业重视效率的同时,人才在最大限度上享受公平,只有公平的氛围,各路人才才更愿意选择留守。所以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在制定人才策略时,摒弃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式的人才吸引策略,更多的发扬近邻日本“团队合作”式的人才集聚计划,毕竟国家文化氛围大致相同,这个是不能改变的事情。当然,我们在以后的企业发展道路上,人才集聚应更加注重务实主义,全面加强企业人才的素质,使得企业人才智力资本发挥到最佳,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②激励和合规方面。中国应该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重视合同制度的规范。随着中国劳动合同法的逐步完善,企业和劳工的利益将得到越来越合法的保护,这点对于中国企业吸引人才,集聚人才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伴随着法律的深入实施,企业应摒弃过往不合规的陋习,积极重置、谈判并履行与企业员工间的合同,使得劳资双方的具体权利义务都通过详细的合同细节显示出来,极大化地为劳资双方提供保障。

③薪酬标准方面。结合自身状况,制定合理的薪酬给付制度。在中国现今企业之中,薪酬制度层级水平普遍存在差距过大的情况,高层管理者和中下层人才的薪酬给付比例有的能达到100倍以上,这是极其不合理的。中下层技术或管理人才可能会陷入一种误解:我的能力和高层管理者相比,可能差距不是太大,但我用尽一生的力量,也无法达到与之相对的薪酬标准,所以就产生了人才逃离企业的念头,这是有悖于企业今后长远发展规划的。企业应多借助日德二国扁平型或宽带型的工资结构,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使得同一企业从事不同工作种类的人才都有机会获得相应等级上相同的薪酬回报。与此同时,可以大幅增加薪酬的层级划分,丰富薪酬层次,这样能够有效缩窄薪酬的层级差距,人才自然而然就会拥有待在企

业奋进的动力。

④社会价值方面。企业应更加积极地贡献社会价值。如前所述,德、美、日三个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是依靠强大的国家后盾来保障本国企业的发展。观瞻中国,虽然我们在努力修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就如上述经济强国的企业一样,企业参与社会公益,就会拥有一种“部级别”的号召力,人才会觉得贡献于如此优秀的企业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无形中培育了良性的人才价值观,志同道合者接踵而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的底层逻辑篇5

一、研究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数字城市相关的应用服务。其中,3D场景是数字城市视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免费开源的OGRE引擎制作一款场景编辑器,可以明显提高开发3D场景的制作效率,增强产品质量。

一个自然环境包含有许多项元素,可以大体分为四类:地形、地表、附属元素以及特定交互对象,均是场景辑辑器中要实现的。

基于OGRE引擎的mesh网格,形成一般概念上的地形。在操作上,利用地形笔刷修改地形的海拔高度。并且,可设置地形笔刷的覆盖范围、硬度、平滑度、变化比率等参数。

地形地表由多层纹理构成,可分别设置各层纹理的贴图、UV密度、纹理光照效果、地形雾化效果等参数,并混合显示。场景地形切割为若干块,每一块的地表可单独设置纹理帖图和静态阴影渲染。

附属元素,包括光源、天空盒、雾气、动态云、天气、水体等。其中,光源至少有三种类型:环境光、方向光、局部点光源,设置光线颜色、角度、位置、作用范围、漫反射强度、镜面反射强度等参数。水体的海拔位置、颜色、表层波纹、水岸波浪以及波纹波浪的速度、UV密度等参数。

特定交互对象,指场景内所有基于场景节点进行管理的实体对象,包括摄像机、人物角色、物体、光效、音效、脚本触发器、标注等。可以对这些实体对象进行载入、放置、缩放、保存、定义逻辑类型等行为。

编辑器结构由底层、中间层、交互层三部分构成。底层为OGRE引擎提供的基本模块,主要包括:场景节点、材质系统、角色动画、粒子系统等,对中间层提供支持。中间层是场景开发的具体业务模块。交互层负责用户与编辑器的直接接触,主要包含:身份验证、工作界面、显示模式。

这种方式编辑器的用户不用关心底层如何实现,只需要依照平常对自然环境、场景的理解,打开编辑器后,进入对应功能界面就能进行场景制作。所见即所得,以实现易用高效的设计需求。

出于安全考虑,进入编辑器时,先进行身份验证。经过验证后,根据该用户的授权,开放对应界面及功能。用户身份信息和场景数据采用DES算法加密后存放在服务器集中管理的资源目录下,增强系统健壮性。

编辑器内用到的实体对象有很多类型(物体、NPC、光效、行走路径、逻辑数据、标注等),用户切换到某个对象的工作界面,画面上就以包围框方式显示该类型的所有实体对象。采用该机制,便于检查者针对性查验、修改相关项目对象,满足易纠错的设计需求。

这种结构,用户操作简单直观,所见即所得,易学习,易上手。将不同业务功能、不同类型的实体对象分开处理,开发者可以逐步添加编辑器功能,不必一次性完成全部编辑器开发的工作量。在项目管理上,采用身份验证可有效阻止用户使用未被授权的编辑器功能,降低人为错误因素,也方便明确划分不同身份用户的职责。当然,该结构也存在缺点,即,对服务器的依赖较大,并且需要借助版本管理软件对编辑器和相关资源进行版本控制和更新,才能保障身份验证的有效性。

四、底层与业务模块的关系

OGRE是基于场景节点的场景图,对场景内各元素进行管理,包括:“创建、放置和变换活动物体(MovableObject)、灯光(Light)以及摄像机(Camera)”,“对环境光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组织和排序”,“渲染场景中的静态阴影(Static Shadow)”等,通过这些底层模块来实现场景编辑器里放置、调整各种实体对象(摄像机、光源、建筑、树木、人物等)。对应业务模块为:摄像机、地形、场景静态阴影的渲染、场景物体、光效、NPC、逻辑数据等。

材质系统(Material),是利用其封装的表面材质属性、组成Material的纹理层、纹理混合(Blend)方式、光照、雾化等属性,来实现编辑器设置不同类型、尺寸、形态的实体对象,在受到太阳光、点光源、雾气时所表现出来的光线反射效果。比如,一栋建筑物表面的墙砖、木材、钢铁、玻璃等不同部件,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光线的明亮程度就有显著差异。对应业务模块为:地表纹理、环境光照、场景物体、光效、NPC等。

OGRE常用骨骼动画来实现具有行为动作的可活动对象(MovableObject)的动画,可以很好地模拟场景中各种人物、怪兽、NPC等一系列角色的动态表现,并且有助于美术人员合理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场景编辑器而言,只需要支持载入骨骼动画相关的美术资源并缩放旋转即可。对应业务模块为:场景物体(动态物体)、NPC等。

利用OGRE四边形粒子的多项属性(长宽、方向、数量、材质和重量等),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雨、雪、喷泉、爆炸等各种光效。配合盒状粒子发生器(BoxEmmitter)和点状粒子发生器(PointEmmiter),分别控制粒子从单一的点发射,或是从一个区域发射粒子,以及运行轨迹,在视觉上形成变化丰富的光效。对应业务模块为:光效、雾、动态云、天气、水体等。

五、小结

围绕“高效、易用、易纠错、安全”原则,采用OGRE图形引擎的场景管理、材质系统、骨骼动画、粒子系统等功能,进行3D场景的开发设计,适用于三维地图、楼堂馆所三维拟真漫游等项目制作。

参考文献:

[1]王艳.基于图形图像的三维建模技术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139-140.

质量管理的底层逻辑篇6

在“神马都是浮云”的年代,作为底层的您只是“出来打酱油的”;要拥有事业,作为榜样的“哥”劝解底层的兄弟您:“哥只是个传说”;要拥有爱情,一位被工业符码化后尚且诚实的美女模特儿真诚地告诉亲爱的您她“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所以在您没有成为资本精英的时代,作为底层的您请“非诚勿扰”,而当您放弃一切掏空心思追逐时代一般等价物的时候,一首“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的流行曲和一部“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又让底层的您被资本伪装的话语所迷惑,资本的真相就是诱惑您同时又想方设法地区隔您,因为它仅仅属于既定的上层精英。底层社会,尤其唯一可能具有还原草根文化关怀精神的底层知识青年,已经在媒介、广告、书本、流行语、城市建筑、社会景观等一系列现代资本伪装术的精心设计中被分割了,多数人成为了被资本的受害者,可是他们却并不自知,相反他们迫切地成为了资本维持自我话语霸权与合法权威的体制工具,这批人成为了资本的底层代言人,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相对于其他社会底层所拥有的文化资本而成为了底层社会群体中新的草根话语主导者,他们的价值决定与情感选择成为了底层非知识人群盲目效仿的时尚与权威,是底层社会最为信服的草根明星。草根明星通过自我对资本、权力、地位等利益无界追逐的精彩演义,生动地向其他底层人士形象地述说了所谓的社会真相,即金钱成为社会运转的唯一通行证,政治权术和社会关系成为了资本自我非法复制而绝无万一的安全套,流行文化与时尚话语成为了社会普遍资本越界逐利而不受朴素自然法则责难与追问的道德匕首。新生代和后新生代的底层知识青年被一批批如此的草根明星所麻醉,从小就在日常小共同体中被自然正当的灌输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准格式:资本、权力、地位、美女、品位、消费等等社会精英符号所拥有的个体化、差异化的非草根工业化物质序列。由此,在这样的成功话语体系思想钳制下,底层知识青年成为了底层社会中唯一有此精神归途并有可能通过相对其他底层更为优势的文化资本而达至此途的一个精神-物质双元高标的底层亚群体,相对于其他底层非知识群体,例如农民工,底层知识青年更关注职业的上升空间,关注国家的政治趋势,关注自我的社会认同,关注精英文化的流行趋势,关注身份的社会流动,关注一切与资本、权力、地位、美女、品位、消费等等社会精英符号相同质的工业化制造品,而资本强权控制的精英体系也在不断塑造这样的底层代言人,例如各种选秀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让这些被资本话语选的草根明星获得商业包装,重新推向底层社会,在进一步强迫社会底层无意识消费的同时,控制并维持其精英体系合法运转,形成底层巨大精英化资本崇拜的社会集体意识形态。

大多数作为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仅仅是满足于简单的物质层次上,他们不会过多地关注民族、国家、社会的改革现状与前途未来,因此,他们集体成为了国家政策设计中的隐性人,诸多关系他们本身利益的制度设计却因为流行性资本化精神文化的熏染,使他们缺乏积极的权利反应,他们宁愿再去挣几块钱也不会过多地关心社区自治选举或者制度化的社会听证,因此对于社会控制与稳定而论,这批底层人群是相对好治理的群体,因为这样的公共治理本质上可以遵循渐进性的问题式解决法则,可以用很小的社会成本去逐步解决他们的社会诉求,更何况这些诉求本身具有单一性。

相反,受过良好正规大学教育的底层知识青年,一方面在物质层次的满足选择上更看重所谓的长线多元预期,另一方面,他们在精神深层上也关注社会矛盾问题、关注文化变迁、关注政治事件、关注个人权利,因此,在《蚁族》中,作为底层知识青年的核心圈――蚁族,才没有形成根本性的集体颓废,他们有理想、有动力、有信念,他们相信自己能在未来进入社会中层空间甚至社会上层,事实上,这些蚁族正面临着时间的严峻考验,不怀疑这里边一批人能够实现社会结构中的层次流动,但是,愈来愈狭窄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弱小的社会承受力以及越来越高的城市生存成本已经窒息了大部分蚁族们的理想,这批底层知识青年已经事实上形塑了三种人生发展方向:一、逃离一线城市(典型的如逃离“北上广”),到西部、到二线城市、到农村去谱写新的城市音符;二、继续坚守城市,一部分无可奈何地在几年内通过各种网络空间蜕变为城市底层中虚无和颓废文化的制造者,成为城市高智商犯罪的主力军,另一部分无可奈何地在资本霸权下的市场底层或者从事各种非法赢利、事宜,或者成为在违法边缘空隙中寻找所谓高利润的灰色人群,还有一部分成为了各式经济组织或者国家单位中企图快速积聚城市生活资本而必定走向职权腐败的新生文化力量,这批底层知识青年,无疑成为了城市中游弋的病毒,它们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复制、不断地吞噬、不断地侵犯,城市底层原本具有生存关怀的草根文化也注定被其事实上的资本运转逻辑所感染,以至形塑了各式城市中都不难发现的亚文化,而这样的亚文化通过网络、舆论等传播工具,进一步增大了社会可控制性的难度;三、继续坚守城市,通过各种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成为了社会中产阶级或者社会精英,这些底层知识青年实现了自我的完美救赎,然而救赎的背后支撑却注定是资本化的,因此他们不可能真正改变社会运转的资本逻辑,相反,他们会进一步扩大资本话语的体系霸权,因此,他们通过差异化的产品需求与个性化的品位标榜,通过各种定期范例化的产品淘汰引领当今时代潮流,输出消费型的精英主流文化以控制草根生存关怀的本真回归,这也就是单纯的生存型草根文化注定走向产业化草根消费的背后逻辑,而这个逻辑的显象是形成了所谓的城市主流节奏,这个节奏也是底层知识青年在身份变迁后所注定谱写的资本化的流动音符,而这个资本化的城市流动音符事实上是对城市亚文化――游弋的城市病毒的反攻击。

不难发现,不管是流动的城市音符还是游弋的城市病毒,它们都是底层知识青年在资本化的体系框架下的信仰自救,因为,他们是底层,不可能动摇社会宏观结构,只能用不同的方式去适应,在身份变迁与社会流动的进途中,因为已经具有的文化资本是被小共同体内长期的资本话语熏染所意识形态化的,所以,他们不可能逃离资本化的成功标准框架,失败者需要制造城市病毒,以获取黑色资本、灰色名誉、底层崇拜;而成功者要制造城市音符,以维持已有的正统资本话语、主流的成功评价,并形成事实上的社会结构稳定,继续生产需要被商业市场所消费的精英文化,以诱惑更多的社会底层,特别是底层知识青年实现自我社会阶层的规定性上升,因为只有这样,社会流动的通道才可能在资本话语的物质规定中被显形化出来,否则,排除了这些可以被消费的被差异区隔化了的显形商业产品,成功就只能是世袭的了。

然而,问题的根本是真的除了拥有这些个性化的物质产品以至被资本话语体系标榜为成功以外,成功就无从规定了吗?底层知识青年不管走什么样的人生发展之路无非都是在证明这个被无意识的成功逻辑:读好书是为了找好工作;找好工作是为了多赚钱、有权力、有地位;多赚钱、有权力、有地位是为了买别墅、买名车、买一切最新广告中出现的最新序列中的最好产品、买到美女的芳心;买别墅、买名车、买新产品、买美女的芳心是为了被证明成功。那么我们能否试想一下,底层知识青年放弃资本、权力、地位、美女、品位、消费等等社会精英符号相同质的工业化制造品后,还有成功吗?如果有,说明现代成功是被资本建构和标签化的,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思考和检阅底层知识青年成功的进路,而不是在城市资本文化的潮流中被活生生地欺骗一辈子。事实上,在由成功标准所勾起的不同文化战争中,在各种旧式文化鲜血尚未褪色的战场上,文化的新生命在资本生产运转体系的霸权话语下愈来愈依赖于社会群体阶层生活方式的自我固定标签化,并在这种反复无意识的文化被接纳的标签认同中,社会群体不断巩固着自我严格的区分型现代文化政治定位逻辑:精英阶层在资本、政治与文化三者强势联姻的新改革时代中成为了全民文化的唯一合法制造者,成为了文化标准与规格的定标人,也就形成了主流的成功时代评价标准。

所以,在泛黄的历史古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主流话语不能控制的前现代,成功的标准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国,即有另外的一套成功标准,《大学》开篇所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难道不正是诸子时代,甚至中国整个封建王朝时代既定的成功标准吗?而在西方世界,成功的标准被定位于对LOGOS的神圣追求,“美德即知识”与“人啊,认识您自己”几乎左右了西方几千年的生活世界,不管是希腊时期关注理性、中世纪时期关注宗教还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关注人性,其本质的成功标准都没有逃离苏格拉底所开创的将哲学回归人间的思想理路,可见成功实际上是被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主流话语所虚拟建构的,因此完全可以让成功回归自我内心主观世界,而不必在意被刻意制造的现代资本化成功神话。由此可见,政治学意义上所热衷讨论的底层知识青年社会阶层流动对社会影响的巨大作用在文化和哲学层面上来讲,是被虚拟出来的,因为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所研究的阶层上升永远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社会底层,而只是通过自我服从于资本化的晋升社会途径,实现自我个体化的跳跃而已,从整体社会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马基雅维利式稳定社会的管理手段,是一种缺乏根本意义上草根关怀的政治科学,是一种非人性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伎俩,底层知识青年需要从根本上得到关怀,就必须通过各式教育和多元社会话语摈弃从小到大被无意识灌输的资本独霸的成功标准,改变社会成功单向度的资本,牢固树立真正的成功来自于内心主观体验的观点。底层知识青年应该走多元化的奋斗之路,不一定非要沿袭资本化的成功逻辑,这就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执行能力和保障水平,从而以此摈弃当前过甚的资本猖獗,良性建构成中国语境下的和谐生活秩序,从而以此拯救处于思想危险、物质匮乏、尊严屡屡被侵犯中的中国底层知识青年,拯救中国底层。

质量管理的底层逻辑篇7

1.1“意义”与内涵以模型理论(model-theory)为基础的逻辑语义学试图用集合、函项这类纯集合论的概念去解释意义。由此,逻辑上所假定的语言表达式的内涵是否可以和意义等同起来,这一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逻辑语义学的理论基础是否牢靠。具体讲,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把它们同世界或世界中的实体相联系,这种联系有时具有复杂的形式。例如,一个谓词和世界中能够被它称谓的实体的集合相联系。如果要在逻辑语义学中避免假定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实体,方法之一就是假设“如果一个人是讲表达式的外延,那么就可以避免讲表达式的意义”(Frege1980:134)。然而这样做就意味着必须把具有相同外延的非同义表达式(non-synonymousexpression)如“现任美国总统”和“奥巴马”看作是相同的,这就相当于把表达式的内涵和意义等同起来。事实上,了解一个表达式的外延并不必然地包含着了解它的内涵,因为非同义表达式可能具有相同的外延。

反之,如果一个人知道一个表达式的内涵,也并不意谓着他一定知道这个表达式的外延,例如,我们完全了解表达式“是聪明的”的意义,可是并不确切知道谁是聪明的,谁是不聪明的。换言之,了解一个表达式的外延必须知道两点:表达式的内涵和现实世界中的事实。这可以说是用内涵规定外延的尝试。用外延来解释内涵的概念可以把内涵看作一个“外延决定原则”(extension-determiningprinciple)(Allwood1977:183)。这个原则是一个考察可能世界并找出一个表达式外延的规则。然而,把内涵等同于从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项会产生很多困难。例如,模型论语义学(model-theoreticalsemantics)一般不会碰到这样的困难:假定有某些逻辑上可能的世界,在那里司各特(W.Scott)没有写《威弗利》,那么作为两个名词短语‘司各特’和‘《威弗利》的作者’的内涵的函项由于并不是对所有主目都有相同的值,因而彼此不同。然而,假如我们换一个弗雷格(1980:67)的例子:数学表达式“3+1”和“2+2”虽有相同的外延(“Bedeutung”)即“4”这个数,但有不同的内涵(Sinn)。隐藏在这背后意思是,“3+1”和“2+2”表现了获得相同结果的不同方式或程序。可是,如果像算术中对一个真值为真的语句所通常认为的,“2+2=3+1”是一个逻辑真理,那么“2+2”和“3+1”的值在所有逻辑上可能的世界里都是相同的“4”这个数。换句话说,表达式“3+1”和“2+2”相当于从可能世界到数的相同的函项,因此必然具有相同的内涵。概言之,如果我们把内涵理解为从可能世界到实体的函项,那么逻辑上相等的表达式就表现为具有相同的内涵。这一结论显然就不再支持弗雷格内涵是获得外延的途径的观点。学术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很多方法,比如,Car-nap(1947)认为,语言上的同义(linguisticsynonymy)不应该定义为模型论意义上的内涵同一,而是应该包括他称之为内涵同构(intentionalisomorphism)的某种较强的东西。如果某种“组合表达式”(constituentexpressions)具有相同内涵,并且它们也同样是由具有相同内涵的成分构成的,那么由这种组合表达式构成的语言表达式就具有相同的内涵。可以看出,这一观点接近于弗雷格用Sinn所表示的意思。

1.2“意义”与真值条件在语言学中,把意义转化为“真值条件”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很多从事语言哲学和逻辑学研究的人对“语句S是真的,当且仅当……”这一观点非常熟悉,然而,很多语言学家一听到“‘Snowiswhite.’当且仅当‘雪是白的’……”,就立即表示反对并指出,“真同语言学研究毫无关系”,并且,“说明哪个语句是真的,哪个语句是假的,不是语言学家的任务”。这种反对事实上混淆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一个语句的真值和一个语句的真值条件。说明一种语言中哪些语句实际上是真的确实不是语言学研究的任务;然而说明语句为真的条件,即这个语句在何种条件下是真的就须要考察语言的意义问题。如上文所述,假设我们把一个语句的内涵看作一种原则,依据这种原则,我们可以在每个可能世界中赋予这个语句以真值,并且希望我们的理论具有某种“心理实在性”,即语言表达式所描写的成分在某些方面与出现在语言使用者的心灵中的东西相对应。

如果事实如此,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在赋值于一个语句以作为它的解释,以及在了解一个陈述(statement)的实际表述时我们所做的,这二者之间是否具有任何相互关系。以语言表达式具有真值条件为基础,我们可以期望当听到一个陈述句时,就可以观察这个世界并对在这个世界中这个语句是真的还是假的进行考察。我们甚至还须要想象一下,当这个语句是真的时候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并且,如果我们认为说话人是值得信赖的,我们可以相应地改变我们所想象的世界的观念。这样,似乎在真值条件语义学(truthconditionalsemantics)中关于语句的解释和语句的了解过程之间并不是十分符合的。虽然如此,逻辑学家对这一点还是做出了相应的研究。其中,这两个观点是值得借鉴的:“把可能的语言或语法作为抽象的语义系统来描写,因而符号是与世界的各个方面相联系的”,以及“关于心理的和社会的事实的描写,因而这类抽象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是由个人或人群使用的系统”逻辑语义学只讨论第一个问题,而关于语言表达式的运用问题则与它无关。按照Lewis的观点,“混淆”这两个问题“只能引起混乱”。当然也有人反对这一观点并认为,相关研究只有从语言符号使用的研究中进行抽象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应该把语言作为联系符号和世界各个方面的一种系统来研究。事实上,逻辑语义学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明确说明应该怎样对一个简单表达式的意义进行解释;相关研究仍然沿袭了传统逻辑学中的观点,这就使得意义看似很抽象。然而逻辑语义学对传统逻辑的发展就在于,它对语义问题研究的推进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从简单表达式的解释获得复杂表达式的解释的方法。这可以说是形式对语言意义研究的最重要贡献。正因如此,“我们不应该希望逻辑语义学确切地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下雨了’这样的语句是真的;但是它能告诉我们在这个语句和它的否定‘没下雨’为真的各自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关系”(Allwood1977:188)。

2逻辑与自然语言分析

以对语言意义的形式转化为基础,逻辑学研究构造了形式语言,它是进一步分析自然语言意义的工具。随着谓词逻辑的局限性逐渐暴露,逻辑对于自然语言分析的适用性曾经一度遭到质疑,这直接导致了与形式逻辑相对立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2.1作为工具的形式语言我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构造自然语言语句的逻辑具有“隐性特征”。这就意味着,如果要把只关注语句形式的演绎规则加以形式化,就不能用自然语言为这些语句构造这些演绎规则公式,而必须构造一种用以翻译自然语言的“形式语言/理想语言”(李洪儒2006:29)。弗雷格与罗素都曾明确提到,这就是创立形式语言的主要动机之一(Frege1980,Russel1995)。隐性结构的概念在乔姆斯基的转换语法中也很受重视,这是因为在转换语法里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的区别对于构造转换规则具有重要作用。在乔姆斯基的“标准理论”(standardtheory)(1965)中,一个语句的深层结构是处在底层的语法结构,它决定这个语句的语义解释。标准理论所带来的语义研究热潮导致了生成语义学派的形成。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akoff,McCaw-ley,Postal,Ross等。这些学者认为,语句的深层结构同它的“语义表现”(semanticrepresentation)(Lakoff1987)是相同的。这种“语义表现”与谓词逻辑中的公式非常相似。进一步讲,Lakoff等人所提出的“语义表现”和“语义解释”具有显著区别。一个语义表现是显示一个语句的意义的方式,而不是意义本身。因此,一个语义表现实际上往往是使用另一种语言的表达式。特别是当我们把谓词逻辑中的公式看作英语或其他人类语言的表达式的语义来表现的时候,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这些表现也是一种具有自己的语法和语义的语言———谓词逻辑语言中的表达式。换言之,同语义表现和表层结构形式有关的规则必须由解释语义表现的规则来补充。由于把语义表现没有歧义看作区别语义表现和表层语法结构的主要特点之一,我们可以说,当我们提供语义表现而不管它们的实际语义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一种无歧义的语言就被创造出来了,这种语言不是为一个语句提供语义解释的最后结果,而仅仅是中间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此,应该遵循的过程是“语法结构———无歧义语言中的表达式———语义解释”。此处可能产生的疑问是,中间步骤是否完全必要,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语法结构———语义解释”的简单模式来代替。

事实上,语义解释规则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而使一个语句具有不同的输出。对于中间步骤这一问题,可以提出几种可能的解释,比如,语言表达式的语义分析要求能够建立形式演绎规则(Carnap1947)。本研究认为,使用一种无歧义语言从根本上是因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某种论及语义解释的方法,从而必须构造一种无歧义的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是因为“语义表现”或无歧义语言中的表达式仅仅是一种具有辅助作用的工具性设计,它们本身并没有独立地位。在使用这种形式语言时,我们须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无歧义语言的语法范畴,即“语句”、“谓词”等,和语义解释的范畴,即“命题”、“属性”等概念混为一谈。在后来的逻辑语义学研究中,把形式语言作为赋予英语语句以语义解释过程中的一个中间步骤,这已经被蒙塔古在他的一些论文中所验证并使用。在他的著作中,无歧义的形式语言的辅质,即工具性被十分清楚的展现出来。

2.2谓词逻辑的局限性自然语言研究的不断发展引出这一问题,即由谓词逻辑所构成的形式语言作为辅助自然语言分析的语义模式并不完善。因为一阶谓词逻辑常常被看作一种古典的逻辑系统,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对自然语言中的某些区别在谓词逻辑中有无相应的体现作出判断,并且进一步思考这些区别是否具有语言意义上的相关性。相关研究早已发现,只有少数自然语言的“语句联接词”(并列连词)和“量词”(数词、表示量的形容词等)可以直接翻译到谓词逻辑中。并且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对“所有女孩子都是漂亮的”这类语句的形式化始终存在着一些疑问。其中主要有,自然语言的主要词汇类别(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之间的区别没有在谓词逻辑中得到确认;专有名词被译为个体名词;普通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则合在一起作为谓词。有些逻辑学家和生成语义学的支持者主张,这既是谓词逻辑的一个优点,也是传统语法的一个缺点。然而词汇类型显然是在语义上具有相关性的。怎样才能掌握它们中间的区别,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此外,普通名词的次类(可数名词和物质名词)在谓词逻辑中也没有对应的部分。一般来说,带有物质名词的语句很难用谓词逻辑的语言加以公式化,例如:①GoldisscarcethesedaysbutIboughtsometoday.还有一些词类在逻辑中甚至完全没有相应的部分,如从属连词、介词以及各种副词等。除了语义相关的词类对应上的空缺,谓词逻辑最严重的局限大概就是它只能讨论直陈句,命令句和疑问句则完全排除在系统之外,因为这些类型的语句在言语活动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它们不是用来传达关于世界的知识的。

虽然逻辑学领域相关研究已经作出了建立“命令逻辑”和“问题逻辑”(Montague1974)的努力。但是,相关研究在如何正确处理这些语句的类型上产生分歧。有些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认为,把这类语句作为特殊类型的直陈句是可能的,并且,这种尝试将有可能赋予这些语句以真值条件。一个广为流传的理论与“假说运用”相关。按照这一理论,所有语句都应该有底层结构,在底层结构中最高级别的从句(clause)是说话人说出的关于他正在进行的言语活动的一个陈述;例如,一个命令语句可能具有底层结构“我命令你S”。然而,陈述句的意义就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所了解的意义,有些很难解释其真值条件。例如,很难设想这样一种情况,虽然②a里的一个语句可能是真的,同时②b是假的,但是二者还是在意义上有明确的区分。②a.这只玻璃杯是半空的。b.这只玻璃杯是半满的。另外,还有人提出直陈句语义的哪一方面可以看作真值条件也是存在分歧的。我们可以提出③和④这类表示价值判断的语句,而这类语句通常无法判断真假。③没有结婚而发生性关系是不道德的。④弥尔顿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虽然谓词逻辑具有诸多局限性,但是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现在仍然力求扩展谓词逻辑,或者建立更加适用于作为自然语言的语义模式的其他系统。当然,对于他们的工作到底能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以及逻辑语义学的基本概念是否适宜于处理自然语言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3自然语言逻辑研究“语言逻辑”一词最早出现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只是前期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逻辑主要针对理想语言而言,并不是此处所讨论的“自然语言逻辑”。目前,学术界普遍把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蒙太格语法作为自然语言逻辑诞生的标志,这大概是因为蒙太格在范畴语法的基础上,采用模型论方法构造自然语言的语义解释,开创了全面系统运用现代逻辑工具研究自然语言的方向,即自然语言的形式语义学研究方向。也有学者认为(夏年喜2004),最先明确提出建立自然语言逻辑的是美国当代语言学家Lakoff在Lin-guisticsandnaturalLogic(1989)一文指出,“自然逻辑,一种为自然语言建立的逻辑,其目标是表达所有可以在自然语言中加以表达的概念,说明所有可以用自然语言做出的有效推理,而且结合这些对所有的自然语言进行适当的语言学描述”。然而,无论以哪位学者的研究为开端和标志都不可否认的是,运用现代逻辑工具研究自然语言在逻辑学界、语言学界已成为一种时尚。由于和数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语义学已经处于逻辑学、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研究的交汇点。这使得自然语言逻辑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用价值。在形式逻辑不断受到质疑的同时,逻辑学界和语言学界共同展开对自然语言逻辑的研究。因此可以说,“自然语言逻辑是逻辑学和语言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产物,是介于现代逻辑和形式语言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既不同于通常意义下的逻辑学,不属于纯逻辑;也不同于通常意义下的语言学,不属于纯语言学。但它蓬勃发展的态势、强劲的生命力,却是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所不能比拟的”(夏年喜2004:28)。目前,关于自然语言逻辑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成果。就国内学术界而言,首先提出研究自然语言逻辑的是周礼全先生。在他的倡导下,一批学者埋头于相关研究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马佩(1987)《语言逻辑基础》、胡泽洪(1991)《语言逻辑与言语交际》和(1995)《语言逻辑与认识论逻辑》、张惠民(1995)《语言逻辑辞典》、周晓林(1999)《自然语言逻辑引论》。邹崇理(1995)《逻辑、语言和蒙太格语法》、(2000)《自然语言逻辑研究》和(2002)《逻辑、语言和信息》不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外自然语言逻辑,尤其是逻辑语义学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尝试性地对汉语时态范畴做出形式语义学处理。

3结束语

质量管理的底层逻辑篇8

关键词:企业;市场决策支持系统;构建与应用

1.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向战略决策系统的发展

1.1企业现有信息管理系统向战略决策信息系统的提升

国有研发型企业的诸多外部环境因素已经在缓慢变化,尤其是生存、竞争和信息技术发展等方面的进步日新月异,人们应当认识到仅仅将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运营效率已经与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脱节,当然也没办法从根本上帮助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企业想要获取更多市场先机,就必须利用决策支持型信息系统,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源,并借此提高自身的决策质量。但就目前的信息管理系统而言,诸多问题仍然困扰着决策者,因为其存在着系统间互操作能力差、信息资源集成度不高、分析与预测功能不足、检索途径过于单一等问题,所以它没办法帮助企业知道更多的商业知识,也没办法对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分解。

国有研发型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它延伸到战略决策信息系统的领域,要把目前已有的业务型信息系统积累下来的大量数据,用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可以通过发达的计算机智能技术,站在战略管理的更高层面,充分整理和挖掘相关业务数据,但不能忘记我们挖掘这个功能的目的――为企业决策层领导和专家提供综合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功能,提供理论数据支持给企业领导和专家以供他们决策使用。

1.2战略决策信息系统构建的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需求,本文以国有某研发型企业为例,给出面向该企业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的解决方案。企业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方案包括数据、模型、推理、人机交互(用户界面)四个部分。

在此数据和模型部分,就是为了提供基本的数据和逻辑支持而存在的,我们采用人机交互界面(用户界面)展示出推理部分获取的结果,下面就这四个部分分别予以阐述。

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构成了整个系统的数据部分。因为某些研发型企业身在的行业已经是发展最快速的领域,所以他们更加需要及时性、动态性、多样化和多边性的信息资源,因此数据库中的数据要不断地更新换代来满足这些要求。我们可以采取分类构建数据库的方式来应当上述问题,比如现有的历史数据库(静态数据库)与实时数据库(动态数据库),举个例子,动态数据库可以采集一些市场价格、库存、市场环境等一类经常发生变化的数据,而静态数据库可以采集一些像科研生产能力、人员数量等一般较少发生变化的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样设计的优势,依据数据特色而设立的数据库可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增加了数据库的工作效率,并且能够依据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变换自己的方案。在这个系统里主要采取了数据仓库来完成提供数据管理的任务。值得高兴的是目前诸多的数据仓库产品都已经拥有自身已经完善的数据挖掘工具,为国有某研发型企业战略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过程缩减了时间和程序。系统的模型部分选择了复合模型以及基本模型的组合方式,以期改善匹配解决不同的决策的缺陷,因为复合模型是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模式,能够弥补单个模型的一些缺点,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让效果变得更加强大。我们需要借助数据仓库来实现系统推理部分的构建,一般而言数据仓库工具会支持推理功能,为了使系统开发过程变得更加简单方便,让系统可维护性变得更加强大,所以系统直接采用数据仓库自带的推理工具变得更加方便。

2.战略决策信息系y的功能结构和体系结构设计方案

2.1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让用户通过系统方便地对多元化主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查找是企业战略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目标。所以,这个系统是有依据查询的结果来了解主题,从而分布和安排用户功能界面模块,把相应的主题放在每一合适的功能模块上,以实现综合查询与分析的功能。本系统按照企业的业务特色,把主题进行一个大致分类,分别是特品、普品及外贸。除此之外,因为战略管理理论是本系统得以建成和完善的根本,所以系统按照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这两个环境因素对三大主题展开一系列的信息分析,从而使其能够为领导和专家给予更多的决策支持。

2.2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某国有研发型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作为一个数据与模型驱动的系统,面对着庞大的数据量与逻辑处理任务,而系统本身的特性也决定了其复杂的内部结构,为了使系统便于开发及维护,使用分层结构来处理不同的逻辑单元,这些单元可以根据功能分为:数据层、逻辑层、展现层。本系统最底层是数据层,它为系统的数据基础,包括企业的各种业务数据。逻辑层的数据仓库的主要工作是从各个底层数据库中抽取查询分析所要用的业务数据,经转换和处理后以特定的模式存储于数据仓库中。逻辑层中包含了联机分析处理、定制查询和数据挖掘等逻辑处理功能,以上所提及的逻辑应用程序能够利用数据访问接口层达到访问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的目的,然后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不同的计算处理,最后将得出来的结论传送到展现层。展现层能够依据逻辑层对数据产生的计算结果,然后选用先进的图形技术绘制出与之相对的图形报表信息,让用户对数据结果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展示层可以让用户直接访问系统,它通常采用Web界面来对外呈现,用户通常可以通过浏览器来进行一个系统访问的操作,查询图形报表的信息,给实际生活中的决策问题给予更多的理论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兢,李五四.研发型企业战略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02)

[2]胡介埙.企业市场战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J].管理现代化,2014(10)

质量管理的底层逻辑篇9

〔关键词〕 媒体融合,技术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未来走向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6-0092-05

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就媒体融合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继2013年8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11月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党中央结合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出的第三次高规格的政策部署。《意见》指出,媒体融合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结合一年前在上海市委的直接推动下,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被融合为上海报业集团的相关举措,本文认为,当前我国的传媒业正经历上个世纪90年代报业集团化以来传媒整体结构的第二次大规模转型。如果前次可以被认为是市场逻辑的直接推动,则这次明显是技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联合冲击。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市场压迫下,从2005年以来就逐渐面临广告份额和受众资源的大量流失。在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造成的影响则是社会舆论和社会文化秩序的逐渐离散,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面临解构与再次重构的压力。此次中央层级的政策部署正是以一贯的政治逻辑从顶层设计开始希望以媒体融合为突破口,重新确立党报党刊的主流媒体阵地,以保障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鉴于我国当前传媒业发展的现状,本文认为技术、市场与政治是影响我国媒体融合的三重逻辑,如果要理解我国传媒融合的特点和未来走向必须要明确这三重逻辑的内涵和关系。特别是对政治逻辑主导作用的理解,将直接指向我国传媒体制的本质。

一、媒体融合的三重逻辑

“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的以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 〔1 〕 (P77 )技术、市场与政治的逻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同时被不断修正并被选择性利用的内在规范。它们对于世界各国传媒业的发展及其融合都有影响,只是在特定国家和特定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了解这些逻辑对我国传媒融合的影响,必须首先了解这些逻辑的基本内容。

(一)技术逻辑,一般来讲是指技术依据其自然属性而产生的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技术逻辑内含着“技术决定论”的意思,即认为技术是独立于社会其他因素的客观存在的社会力量。在媒介研究领域,爱森斯坦、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等人就发展出了“媒介中心论”或“传播技术决定论”,认为“任何传播技术的历史,结果都能够激励发明的步伐与物质方面的潜力,而一些理论则倾向于认定明显的历史阶段” 〔2 〕 (P72 )。除此之外,技术逻辑更为深刻的影响还在于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竞争规则。对于当前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来说,这一点非常明显。在某种程度上,新媒体的竞争优势在于新技术对旧技术的优势,新的技术规范会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交易方式,会使所有基于前一代技术的市场过时。技术逻辑正是以这种方式重组了传媒市场秩序,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技术融合延伸并扩展了它的逻辑内涵。必须明确的是,技术融合并不是基于外力的融合,而是基于技术本身特点的融合,因此是一种自发自为式的自然发展逻辑。对于媒体的技术融合而言,它的逻辑内涵发生了某种变化,即凸显了自由主义式的意识形态。当前,这种具有自由倾向的意识形态正潜移默化地渗入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从而对传统媒介及由它们建构的传播秩序形成挑战。随着技术硬件与软件的极速普及,这种挑战终于引发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和重组。

(二)市场逻辑,是人们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进行自由交换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市场逻辑是现代社会进行资源分配的普适性规则。具体来说就是,它的产生和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在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出现剩余产品、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等社会因素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资源配置方式。另外,市场逻辑内在于市场交换之中,是产品和服务的自愿交换。其本质既是对物的所有权的交易,也是人的权利的自由交易。同时,这种交易又必须是在特定的制度框架下来完成的。对于传媒市场而言,它的市场逻辑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运营于“双元产品市场”, 即传媒一方面通过售卖信息来获取相关收听、收视或订阅费用;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广告机构,将它的受众资源以商品的形式卖给广告主,以获取广告费用。

市场融合体现了丰富的逻辑内涵。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市场融合规范的革命性变化。对于一般的市场行为来说,最明显的变化是交易平台的融合、流通渠道的融合和服务体系的融合。对于媒体产业来说,也具有类似的特征。由于技术直接打通了不同类型媒体间的传统壁垒,因而加速了彼此之间的融合发展。例如,数字电视的出现就推动了广电产业和电信产业的融合发展。另外,在技术经济的推动下,媒体产业的资本流动速度加快,传媒组织资本结构日益多元化,因此组织间融合的效率和规模也不断提高。对于我国传媒业的市场融合发展,当前最鲜明的特点还是新媒体内部融合的市场化程度、规范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这直接刺激了传统媒体对自身体制和组织结构的改革,并因此推动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市场融合方面的进展。

(三)政治逻辑,主要是指人们依据政治因素支配社会生活。按照政治理论来讲,它是“指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支配、影响、获取和运用公共权力,而作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或利益的过程” 〔3 〕 (P6 ),它是人类社会进行资源分配的根本原则,具有最高和最终的决定权。在历史上,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人天生是政治动物”这样的说法,即表明人和人所创造的社会组织很早就处在政治关系之中,并受政治逻辑的支配。政治逻辑的核心要素是政治权力,它是以国家为载体通过政府来行使的最高的、唯一的并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权力。政治逻辑的指向是为了公共目的,即为了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或社会价值,以维系公共利益和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以生产和传播信息资源为目的的媒介组织被认为是具有公共属性的社会组织,因此,在它甫一诞生就受到政治逻辑的影响甚至就被政治权力所严密控制。

对于媒体融合而言,政治逻辑的内涵具有特殊的含义。在价值指向层面,针对传媒的融合逻辑与传媒的政治自由并不矛盾。融合并不是对传媒权利的整顿、管制,而是基于公共利益的功能性融合;在制度设计层面,功能性融合是指传媒组织被合理的安置在特定政治体系当中,以有利于发挥它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功能。例如,尽管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相同,但传媒在其中的组织形式却千差万别。英国可以有BBC这样的公共媒介,但美国却没有。欧洲大陆国家保留了媒体津贴制度,但英美国家却认为这有违新闻自由而坚决制止。这表明,功能性融合不同于价值融合,它不强调一致性,而注重符合本国特点的制度设计;在制度规范层面,融合逻辑强调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意义。由于政治逻辑是围绕权力运行的具有强制性的行为逻辑,因此,如果没有独立的法律机构和法律规范的制衡,政治融合将很容易滑向政治控制,使得传媒完全服务于特定群体的政治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因此,在现代民主国家,在政府、传媒之间还有法律机构作为第三方力量予以平衡。

二、媒体融合中三重逻辑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宏观理论视角来看,技术、市场与政治逻辑是影响传媒业融合的普遍性逻辑,它们既有各自的运行规则,也会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相互影响,以形成不同的传媒融合过程和结果。

发端于西方的媒体融合历史表明,技术逻辑是引起社会信息秩序变化的触发因素,市场逻辑与政治逻辑则共同构成了对信息资源进行分配的社会制度。首先,在三者的关系中,传媒技术产生的是信息资源和传媒组织,而市场与政治逻辑本身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当前者促动了传统媒介秩序的变化时,后者就会随之产生变动,或以市场逻辑自发地进行自我调整,或以政治逻辑主动地重新对信息资源进行再次分配,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从这个角度讲,技术可以被看作是自变量,市场和政治则是因变量,它们是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的两种逻辑。其次,从传媒业的变迁过程来看,三者的关系是从冲突到平衡,再由平衡到冲突的彼此往复的变迁过程。冲突的程度和恢复的速度取决于市场与政治逻辑两种资源配置手段的协调程度。以中西方传媒业的变迁过程为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市场与政治关系,因此可以很快地平衡由于新媒体技术而产生的媒介秩序紊乱。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未能形成这种成熟关系,因此它的平衡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近些年来,西亚北非地区的社会动荡都有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的政治和市场发展不成熟,不能有效地将新媒体纳入自己的管控体系。最后,技术、市场与政治的关系模式多种多样,但都受到西方模式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模式已经是一种成熟的社会运行机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基本上所有的国家都采用了以市场逻辑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方式必然导向相似的或一致的结果。正如我国学者所认为的,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新闻传媒的集团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的必然结果。

在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政治逻辑是主导性因素,但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正对传统的体制构成潜在的挑战。总体上来说,目前三者之间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与西方国家的市场逻辑主导模式相比,我国始终坚持政治逻辑主导模式,即在价值上注重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引导;在组织上坚持党管媒体,“主要领导任命权、重大事项决策权、重要资源配置权、新闻宣传终审权全部集中在党政部门领导” 〔4 〕;在职能上坚持“事业性质,企业运作”,整体上偏向非营利机构性质,始终保障党报等主流媒体的生存空间,既在经济上予以支持,也在政策上加以维护;在管理上体现行政化色彩,在纵向上受不同的媒介管理部门垂直领导,在横向上接受地区党委和政府领导,是条块分割式的行政结构,因此我国的传媒集团基本上是单一属性的区域性传媒组织。

其次,市场逻辑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仅发挥有限作用。政治逻辑是强调政治权力强制性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逻辑是强调竞争自由的资源配置方式,它们都有合理性,但同样也具有“失灵”的可能性。从经济史来看,某种方式的影响较大时,都会压制另一种方式的作用空间。在我国,正是由于政治逻辑的影响,导致了传媒的市场化发育不足,竞争力始终不强。最集中的体现是,在传媒业的行政结构控制下,传媒融合很难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发展。而在传媒集团的内部管理机制上,虽然制定了企业化运作的目标,但“并没有真正企业化,保留了浓厚的机关管理色彩,造成了人才、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5 〕。近些年来,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传媒集团发展状况较好,一是由于封闭市场环境下的垄断性竞争优势,二是具有个人色彩。因此并不具有全局性意义。无论是业界还是理论界都认为传媒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向外部打通资本市场的平台,在内部则要彻底改造传统党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传统模式,彻底按照现代企业机制来重塑企业的微观运行机制。

最后,技术逻辑对传统的媒体秩序提出挑战,政治主导格局需要作出主动调整。新媒体对于传媒产业最直接的影响是传统报业的急剧衰落。对于这种衰落现象,西方国家通常会将它看作是市场逻辑的体现,报企关闭或被收购都是一种平常的市场行为。但在我国,报业竞争力的下降却牵涉到市场与政治两种逻辑的反应。在市场层面,新媒体开始打破传统媒体发展的行业壁垒、媒介壁垒和区域壁垒,成为一种集合多种媒体特征的跨区域媒体。这无疑拓展了传媒业发展的市场化疆域,客观上也影响到市场逻辑与政治逻辑之间的力量对比。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中,以非国有资本为主的新媒体逐步对以国有资本为主的传统媒体构成威胁,直接影响到党报集团的生存。如果继续以市场逻辑来调节现有的媒介资源,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就很难保障党报等主流媒体的生存空间,而这会影响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所以,在当前的环境中,强化政治逻辑的作用成为必然的选择。毕竟对于我国的传媒体系而言,报业的重点还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需要体制、机制、资金、人才作保障。

对于以上三种逻辑的具体应用,我们可以以上海报业集团的组建实践为例进行说明。上海报业集团的组建体现了我国传统媒体秩序在技术逻辑的冲击下政治逻辑的应对策略。上海报业集团的组建是我国近些年来最大规模的传媒融合事件。在此次融合中,上海市委的直接推动表明政治逻辑依旧是我国传媒业发展所遵循的主要规则。此外,由于这次融合是在全国报业普遍面临新媒体冲击的严峻形势下作出的主动调整,它的行政主导模式很有可能成为其他地区进行下一步改革的经验蓝本,因此被看作是具有示范意义的改革性事件。上海报业集团的组建遵循了如下逻辑:

首先,以政治逻辑直接应对技术逻辑的冲击,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早在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之前,许多地区的党报集团负责人就已经认识到,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构建新的舆论引导格局,牢牢把握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导权,是党报集团面临的重大课题。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因此组建上海报业集团,其目的是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手段是行政主导下的新的功能融合秩序。正如传媒学者李良荣所说,上海报业集团的成立,前有新媒体开道,后有国家资金支持,中间还有自身的实力保障,因此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践行公共利益至上的一次绝好机会。

其次,在与市场逻辑的关系中,继续突出政治逻辑的主导作用。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组建上海报业集团前后进行了多次调研,并详细阐释了宣传阵地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要正确认识阵地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阵地,市场越大,阵地越大。要全面把握舆论导向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报纸生产和传播的是精神产品,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作为此次媒体融合率先改革的样本,地方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对于宣传与市场关系的定位,表明媒体改革不同于一般市场主体的改革。它首先需要考虑政治因素,其次才是经济因素。

最后,政治逻辑在技术与市场逻辑的共同作用下正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通过上海报业集团2014年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可以发现,过去与传统媒体格局对应的政治逻辑正按照新的技术规范和市场规则作出某些调整。在舆论引导上,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但着力于通过新媒体平台建立信息出口;在市场拓展上,继续强调国有资本的主体性,但不限于单一资本结构,而是引入多方投资通过多种运作方式拓展市场宽度;在管理机制上,继续保持党管媒体的顶层结构,但在具体的运行体制上,逐步趋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工作流程。集团下属东方早报的“澎湃新闻”、解放日报的“上海观察”以及财经网站“界面”正日益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媒体融合中的逻辑走向

2014年4月,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在《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一文中重申了媒体融合中所要坚持的政策,即“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把正确导向贯穿到融合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使融合后的媒体继续成为主流媒体,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6 〕。这表明在当前和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影响我国媒体融合的首要因素还是政治逻辑,它将继续处在主导性地位。相应的,我国媒体融合的效果如何和它的未来走向也和政治逻辑直接相关。那么,在此前提下该如何处理政治逻辑与技术逻辑、市场逻辑之间的关系呢?

(一)媒体融合需要在体制上协调政治逻辑与市场逻辑的相互关系。从上文可以看出,上海报业集团的组建仅是以政治逻辑强行解决了传统媒体转型的结构,而对于我国传媒业发展的本质性矛盾还没有实质性的触及。即如何处理在信息资源配置中政治逻辑与市场逻辑的相互兼容问题、“事业单位、企业运行”在现实中如何应对市场化和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新媒体挑战问题。对此,有学者通过考察我国报业集团发展17年来的经验教训认为,必须从体制层面解决这两种矛盾。特别是要“针对‘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一既存体制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造,按照事业与产业分类管理的基本原则设计集团化过程汇总各类媒体的分工与使命,让事业单位成为远离市场纷扰的公共传播服务提供者,让产业单位依托外部经理人市场的绩效监督机制投身于市场效率之中” 〔7 〕。在此基础上还要着手改革束缚媒体发展的宏观政策,例如按照市场规则打破媒体融合的媒体界限、行业界限和区域界限。彻底改变传统的行政化管理结构,使媒体能够获得更多的自,从而使媒体融合获得制度层面的根本保障。

(二)媒体融合中要注意技术逻辑和政治逻辑的良性互动。在媒体融合问题上,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8 〕。“互联网思维”即技术逻辑在思维领域的表现形式。从表面上看,它和政治逻辑及当前所施行的融合政策并无直接冲突,但实际来讲,媒体融合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应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强调的是平等对话、强强联合。而传统媒体带有一定的政治属性,强调的是主导性。因此,两种媒体要实现融合发展,就必须重视传统媒体互联网思维的培养,主动适应其中的技术逻辑规范,取长补短。特别是传统媒体在技术上要加大科研力度和应用水平,强化服务受众意识,及时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面对网络舆论泛化、自由化和民粹化的特点,不能采用传统的围堵方式,而要合理利用网络媒体特点及时疏导,并以规范行政和法治的方式予以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讲,媒体融合中的技术逻辑与政治逻辑会形成某种良性互动,技术会推动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而这又会反过来保障技术逻辑在媒体融合中的实际效用。

(三)媒体融合要契合当前新的媒体市场竞争规则,优化政治逻辑主导的具体方式,逐渐适应并突出市场的作用。我国媒体融合战略成功与否取决于技术、市场与政治逻辑的协调发展,而最终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政治逻辑在其中的角色与介入方式。当前我国所推行的媒体融合是上个世纪90年代媒体集团化以来政治主导的第二次大规模的传媒体制改革。如果说前次改革是政治-市场逻辑的共同作用,那么此次改革则加入了技术逻辑的因素。虽然如此,政治逻辑依旧是媒体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我国对于媒体性质的定位与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紧密相连。媒体改革不仅是技术与市场关系的调整,更重要的是会涉及到党和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在这种前提下,我国的媒体融合就自然地上升到了国家体制改革的层面 〔9 〕 。目前,我国已经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媒体融合要契合当前新的媒体市场竞争规则,逐渐适应并突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政治逻辑传统的主导方式则需要进一步优化,即在管理体制上,从单一的政府管理向多元的社会治理转变;在舆论引导上从过去单向的宣传模式,向现代双向的沟通模式转变;在监管机制上,从过去的行政处罚向现代的法治监督转变。总之,只有通过政治逻辑的主动调整,我国的媒体融合才有可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荷〕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陈振明,陈炳辉.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李良荣.从单元走向多元――中国传媒业的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J〕.新闻大学,2006(2).

〔5〕戴玉庆.报业集团呼唤改革〔J〕.中国记者,2006(2).

〔6〕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EB/OL〕.人民网,2014-04-23.

〔7〕朱春阳,谢晨静.传媒业集团化17年:问题反思与发展方向――以上海报业集团组建为基点的讨论〔J〕.新闻记者,2013(12).

质量管理的底层逻辑篇10

关键词:eFront;学习管理系统;网络教学;架构;服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5-0103-02

Analysis of eFront Architecture of Open Source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XU Yuan-fu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Information Center,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eFront is a efficient and easy to use open source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supports SCORM standard. It based on PHP code, with nice Ajax GUI, using intuitive and supports modular extension technology, has good versatility.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eFront architecture from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topology of network services, designed to make better use of eFront establish a basis for the general E-Learning platform.

Key words: eFront;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E-Learning; Architecture; Service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系统为网络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随时随地学习的开放性平台。在E-Learning 领域,存在着多种开源、免费的学习管理系统,它们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涉及教育教学、人才培训、知识管理等,eFront就是其中一款高效易用的开源学习管理系统。

eFront旨在帮助创建一个具有丰富人机交互功能的网上课程,它是一个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传送教学内容,实施网络教学,进行在线交流和学习的信息系统。它拥有漂亮的Ajax图形界面,使用直观,并且支持SCORM标准(数字内容教材制作和开发的通用标准)认证,是一个多语言支持平台,它能够让用户利用其提供的各种工具来创建和管理网络课程。

在国外,eFront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好评,对它的研究也已经比较透彻,使其功能日趋完善,成为开发网络课程、构建网络教学环境的有力工具。而国内对网络教学环境的研究要比国外晚一些,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网络教学开发工具是Moddle平台,对eFront的研究与应用还处在发展阶段,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了更好地使用eFront来建立高效通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本文将从eFront的基本架构组成和网络服务的拓扑结构两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它的体系结构。

1 eFront的系统架构

eFront是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设计和基于三层架构来构建的,即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逻辑层、数据层。三个层次中,表示层位于顶层,用于接收和显示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逻辑层处于表示层和数据层中间的关键位置,起到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负责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逻辑有关的系统功能;数据层位于底层,其功能主要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和对数据进行操作。图1所示详细描述了eFront的三层架构。

1) eFront的表示层。表示层在服务器端建立,是基于HTML代码和Javascript脚本代码组成,这些代码被传送至客户端的Web浏览器上执行,如图2所示。表示层使用PHP模板引擎Smartyfen分离逻辑代码和外在内容,它提供了一种易于管理与使用的方法,将原本与HTML代码混杂在一起PHP代码逻辑和前端页面内容设计分离。为了更好地支持Ajax技术,Javascript的基础类库PrototypeJS、与之等价的GUI图形库以及能提供高交互性的可视化组件Scriptaculous程序库被广泛地应用于整个软件系统。此外,表示层还使用了一个轻量级的基于浏览器的所见即所得编辑器TinyMCE来创建用户自定义内容。

2) eFront的逻辑层。逻辑层完全采用PHP代码编写,负责定义服务器端的功能。它通过Ajax查询形式与表示层进行通信。如图3所示,逻辑层由多个不同的互操作组件组成,以eFront系统类为核心,每个系统类代表一个特定的实体,例如一个用户,一门课程或一个文件等,论坛和聊天功能被从核心逻辑中分离出来。逻辑层使用PHP应用扩展库PEAR帮助开发者编写可移植、可重用的代码;此外,还集成了用于生成联机PDF文档的TCPDF库和用于动态创建Flash图表的PHP-OFC库。程序逻辑还允许用户可以根据各自的功能需求扩展自定义模块,并导入eFront系统。

3) eFront的数据层。数据层使用AdoDB库作为中间接口,将所有来自逻辑层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如图4所示。它可以很容易地将应用扩展到除了MySQL之外的其他数据库系统中。另外,考虑到用户的一些特殊查询要求,数据层还支持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轻量目录访问协议)数据源。为了实现LDAP数据源的连接,系统支持包括Active Directory活动目录在内的所有主要的LDAP目录,但只限于只读访问。最终,由用户生成的数据内容可以存储在文件系统中的物理文件上。

2 eFront的网络服务拓扑结构

如图5所示的网络拓扑结构描述了一个eFront学习管理系统的服务如何“横向”扩展支持更多的用户和内容。

eFront的这种拓扑结构是基于假设所有的用户都被一个集中的基础架构所支持,包括前端Web服务和后台数据服务两个组成部分。前端Web服务是一个支持网络负载平衡的Web服务器集群体系结构,为了解决安装防火墙后外部网络的访问用户不能访问内部网络服务器的问题,设立了一个介于非安全系统与安全系统之间的专用网络区域DMZ(Demilitarized zone,这里称“隔离区”)。这是一种安全配置,为要保护的内部网络增加一道额外的安全防线。在这个网络区域内可以放置一些必须公开的服务器设备,如Web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和流媒体服务器等。将eFront数字化学习软件系统安装到Web服务器上,在投入运行使用之前,利用E-Learning QC Web服务器进行质量检测,学习者和教师通过互联网或互联网服务商提供的网络云端,利用网络浏览器访问eFront服务。后台数据服务包括数字化学习系统所需的数据库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使用高性能的磁盘阵列存储数据文件,以集群的形式处理数据冗余和文件复制,从而实现数据文件的共享和访问。

用户在使用eFront服务时,由于所有与互联网通信的流量需经过本地局域网的路由器,因此通常采用防火墙技术来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止未经授权的网络访问。防火墙可以由软件或硬件实现,或者由软、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它还可以限制通过各种网络配置的数据流入流出。在系统防火墙方案中,可以设置两个防火墙,外部防火墙抵挡外部网络的攻击,并管理所有外部网络对DMZ的访问。内部防火墙管理DMZ对于内部网 络的访问,当外部防火墙失效的时候,它还可以起到保护内部网络的功能。

3 结论

通过上述对eFront学习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分析可知,eFront几乎可以在任何支持PHP的平台上安装运行,它具有全面的数据库抽象层,几乎支持所有的主流数据库。eFront还能实现跨平台运行,从单纯的PC终端扩充到能支持移动终端,可以集成第三方系统通过它的API并支持模块化扩展技术,因此具有较好的通用性。本文的论述将对进一步研究和使用eFront来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笑怡,王敏娟,陈泽宇,刘刚. 世界知名学习管理系统(LMS)比较分析[C].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ETT),2010:192-197.

[2] 肖海鹏,谢铭瑶. 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的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29):7309-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