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21 20:35:39

爱心教育

爱心教育篇1

而教育该如何实施的问题同样也是各类社会人士一直讨论的话题。究竟是爱心教育呢还是惩罚教育呢,一直都是家长,老师甚至社会在纠结的问题。而我认为,爱心教育可能比惩罚教育更甚一筹。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处于青少年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叛逆问题,愈是惩罚,逆反心理就越严重,有时往往得不偿失罢了。俄国的康.德.乌申斯基就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一切可能引起学生对自己记忆丧失信心的因素,因为这种经常和优柔寡断的性格结合在一起的不自信,往往会使得孩子记忆力衰退。”不难理解,信心对每个孩子至关重要,丧失了自信心的孩子又有什么美好的未来,自信的人生呢?

而论到 爱心教育的一大关键,当然首先在于家庭,清朝的黄宗羲曾说过“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每一个孩子最先开始接触的便是家庭教育,家庭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若一味的对孩子进行惩罚却不去鼓励长久以往未免泯灭孩子的天性。过犹不及的道理每个人都懂的。孟母三迁的例子未尝不能证明这一点。孟母多次将孩子带走,最终将家移到学校旁边,最终铸就成了一大伟人孟子。试想,若孟母在发现孩子的问题之时一味的打骂惩罚,而不是想方设法的带着孩子远离环境,那孟子又该如何呢?孟母的搬家的方法未尝不是一种另一种形式的爱心教育。

而学校对教育自然也是十分的重要。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由此可见,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多么重要。而自小的爱心教育同样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致力于爱心教育中,李镇西老师则做的格外的好。他的《爱心与教育》中说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老师一生致力于爱心教育,桃李满天下,得到了多少的尊敬,获得了多少教育?让多少人有了美好的未来?有李老师以及他的学生的成功例子,可以看出,爱心教育还是可行的,应该行的。

爱心教育篇2

关键词:爱心教育;内涵;方法;探索;实践

爱是什么?每当谈及这个问题,总有点心潮澎湃的感觉。有首歌的歌词这样写: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我也曾写过一首小诗,里面有这样的诗句:爱是冰山雪莲,清纯圣洁;爱是冬日阳光,明媚温暖;爱是碧海蓝天,宽容包涵;爱是沙漠清泉,清醇甘甜。爱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爱是相互信任,相互关怀。爱是对党的忠诚,爱是对祖国的眷恋;爱是对父母的孝敬,爱是对长辈的关爱。爱是对事业的追求,爱是责任心的体现。爱是美好的道德,爱是高尚的品格。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民众的期盼。……人们对爱有不同的理解,但对爱却有共同的向往。

一、爱心教育的内涵是博爱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在共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谐中国的氛围中,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观点出发,我认为爱心教育的内涵应该是“博爱”。

“博爱”二字是出自佛教《无量寿经》上的“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唐朝韩愈的《原道》开始就说:“博爱之谓仁”。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常书“博爱”二字赠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也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博爱”是爱的延伸和扩展,超越了情爱、超越了阶级、超越了国界,是对全人类的广泛的爱,有点“小小寰球,大爱无疆”的意思。“博爱”不是简单的同情与施与,是一种特殊的爱,一种无私的爱,一种博大精深的爱。“博爱”以爱人和仁爱为基础,包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爱祖国、爱人民、爱生命、爱集体、爱大自然、爱人类的生存环境、爱人类的劳动创造、爱文明进步、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博爱”是人类成熟的表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博爱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因此,“博爱”理应成为学校基础教育、品德教育的内涵。

二、家庭是爱心启蒙的摇篮

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像山一样厚重、像水一样温柔。哪一个父母不望子成龙,哪一个父母不盼女成凤。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爱更是全天候、全方位、呵护备至、细致入微。但往往在教育过程中迷失方向,逐渐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大、唯我独尊、唯我独优、唯我独享的性格,忽视了培养孩子优美的、良好的情感和情操。

父母给孩子提供的最好的营养应该是精神层面的满足,而非物质上的逢迎。孩子成长的动力来自榜样,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爱心教育道理并不深奥,行为胜于言教,孩子更多的不是看你说,而是看你做。父母首先要做一个爱的使者,长期地、不断地把爱传递给孩子,孝顺长辈、和睦邻里、关心他人、救济灾区、关爱残疾人……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爱心的形成。

家庭是爱心教育的摇篮。孩子爱心的培养,需要父母的爱心浇灌。父母要放下架子,多和孩子交流,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循循善诱,真正地理解孩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缺点,要用宽容的心给孩子尝试错误的机会,采取和善委婉的批评教育方式,而不是粗暴的急风暴雨式的教育方式。爱心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精心培育才能结出爱心之果。

三、学校是爱心教育的舞台

学校有老师、有教材、有少先队组织、有开展活动的场地,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和谐的师生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升旗仪式、课堂教学、少先队活动、主题班队会,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所以说学校是进行爱心教育的舞台。

1.利用课程资源,渗透爱心教育

我们开设的语文、历史、品德与生活、科学等课程,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进行爱心教育的好教材,可以进行爱心教育的直接渗透。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声调、动作眼神、表情等亲切的教态,来体现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用爱心去启发学生,用爱心去关照学生,用爱心去引导学生,用爱心去感化学生。爱心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爱心是和谐课堂氛围的灵药。老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法,细心了解学生,耐心教育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试飞”中尝试成功,老师对学生要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关爱,引导学生去感受爱的真谛。松疏肥沃的土壤能使植物茁壮成长,愉快宽松的环境能让心灵健康发展。

2.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爱心教育的载体

活动需要精心的组织,周密的布署,充实的内容,活泼的形式。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教育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爱心教育的载体,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受到爱心教育的渗透。

学校可以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嘹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庄严的时刻,那飘荡的红领巾、那整齐的队礼,给人以心灵净化的感觉。国旗下的讲话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学校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国庆节,举办文艺汇演、歌咏比赛、诗歌朗诵会、书画展等,以多种形式,表达对党、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

学校可以利用特殊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我校一位同学患了白血病,学校组织了全校师生开展献爱心活动,同班同学折叠了一千只纸鹤为他祈求平安,全校师生为他捐款近万元。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校可以利用品德课、科学课、班队会,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自然之美;走进生物标本馆,感受生命之美;走进科技馆,感受科学之美;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文明之美。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热爱中华文明的情怀。

四、社会是爱心奉献的天地

爱心教育篇3

今年,我有时间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感受颇深。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缺少的:

一、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无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让我们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中。

教师的爱应该细致入微,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日里我们可为学生买学习用品,带他理发,提醒他增减衣服……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次安慰的动作,以及犯错误时给他的理解和宽容。都使他感受到来自亲人般的关怀。如今想来,如果不是当时“不抛弃,不放弃”和对学生的爱,会有“浪子回头金不换”感悟吗?

二、爱是阳光雨露,照耀花朵浇灌幼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普照大地,又要对缺爱的学生有所倾斜。有人说“老师要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学生”。“爱”字写起来简单,做起来谈何容易,它需要真心地付出,老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尽一切可能的帮助学生,让他们在老师阳光般的中,雨露般的滋润中健康成长。

三、爱是高尚师德的体现,老师要用爱,点燃学生心中的灯。这让我想到《爱的教育》这部书中的一个令我感动的小故事:柯礼智每天早上5点钟要起床帮他的父亲劈柴,一直忙到7点后上学,因此他在课堂上有时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而他的老师并没有像我们日常教学中某些老师那样暴跳如雷,狠狠地将学生耳朵揪起,使其清醒,而是宽容地对待学生上课睡觉这件事。柯礼智醒了,感到十分抱歉,而这位教师充满爱心地说“我知道你睡觉的原因不是懒得听课,可能是你太疲倦了”。后来经过调查,果真如此。

我深深的被那位老师的宽容、博爱所感动。也许我也有同样的情感,只是我在处理类似的事情时没有去思考其中的内含而已。

爱心教育篇4

教育要出于爱心 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党和政府对他们寄予厚望,给予无限的关心。这种深厚的爱主要是通过教育工作者长年累月对青少年进行培养教育来实现的。爱是无私公正的,决不能存在丝毫的偏见,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绝不能以个人好恶而偏爱优等生,嫌弃“差生”。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为了更好的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需要认真研究学生观的问题,努力确立现代学生观,找准教育与知识经济的结合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学生是人,是富于生命意义的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朴素观,也是第一位的学生观。 作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支柱、学校教育的主导者——老师,不仅要传播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传递给学生以人的情感和生命的脉动。把自己的生命溶入学生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角落,使之富于生机,充满希望. 当前一些教师坚持的是性恶论,不少教师都自觉不自觉地从性恶论角度来看待学生,认为学生是破坏性的、和教育对立的,不严厉管教就难以成才。于是在教育上,多采取强制、管制、灌输、矫正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以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品质。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各种心理的和伦理的缺陷,也和时代的精神相违背。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让差生感到他是一个不合格的人。苏氏强调指出差生的学习成绩差,考试不及格,在和其他儿童交往过程中,明显感到自己不如他人,因此,特别容易受“什么都不行”这种痛苦思想的折磨,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取得一点点的成绩。教师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学生那种迟迟不能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会到来。 考试的成绩不能作为衡量学生知识、智力的唯一标准,因为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教师要尊重学生,既要把学生当作学生,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昔日冷眼中的瓦特、讥笑中的牛顿、愚笨的爱迪生,不是都成为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了吗? 必须反对性恶论,提倡用积极的乐观的眼光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也就是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学习成功的。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潜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效果。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卢扎洛夫的暗示教学、阿莫纳什维利等的合作教育、国内的成功教育等。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人来认识的重要要求。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和发展观点相对立的。其实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坚持用发展观点认识学生的重要要求。 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及社会、学校、家庭诸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学习成绩等某方面表现出较一般同龄人稍差。有的教师就给这些学生带上“差生”的帽子,错误地认为“朽木不可雕也”而放弃教育。其实“差生”并不像有的人认为的那样差,多数“差生”仅是某一方面落后。“差”不是其本质。十几岁的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可塑性很大。教育者应当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其树立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我教的班级有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差,课堂上他不听讲乱说话,或在前面同学的背上乱画。但他的书法作品总被评为一等奖。对这样一个学生,我从未对他失去信心,而是耐心地开导他,并给他展示才华的机会。有一次,我把写教室里标语的任务交给他,他很尽力,得到同学们的称赞。于是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他认识到自己在班里有一定的位置,由此树立了信心。为使他有较大的转变,除对他辅导有所侧重外,我还要求他认真听讲,并把他提出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后给以解答。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他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 因此教师要用爱心来教育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信任、期待的感情,可以使对方感到一种“被器重”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强自信心。教师的信任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它会变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促其奋发向上。

爱心教育篇5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爱心教育篇6

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爱心的学生,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孩子们,我立志要用爱心去温暖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教育。班上的男同学比较调皮,尤其是在课堂纪律问题上,屡教不改。最初,我内心老是油然而生“无名火”,身体中好像又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你是老师,你要教育孩子,你要有耐心。”淡定之后,思绪万千:不再责怪,不再冲动发火,我深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常把孩子比作初升的太阳,那么后进生就是迟升的朝阳,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耐心与细心、理解和尊重、春风化雨的循循善诱。我们老师更要以一颗平等的爱心去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以后的教学中对待后进生,我满腔热情地关心和照顾他们;我因材施教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和求知的欲望,原来倾注了爱心的教育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我的内心不再浮躁,增加了更多的是责任和宽容心。

转眼上班十几年了,期间也曾会因学生调皮而埋怨,因学生退步而急躁,因学生违纪而失态,因学生误解而伤心。但泰然处之,坦诚交流,看到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在茁壮成长,心中便倍感释然。比如:有一天早上,我经过卫生区,看到一尘不染的地,心里很高兴,就问孩子们“今天哪个组值日,今天很干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高小龙”。“啊”,高小龙是我们班特别调皮的学生,课堂上经常捣乱,课下也经常找同学们打架。最重要的是这孩子比较懒散,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自理能力特别差,在家一定什么事都不做的“小皇帝”。“为什么说是他呢?”我脱口问道。问完之后,我就后悔了,这明显是对小龙的不信任。我赶紧看看高小龙,只见他低下头,皱起眉头,眼神中流露出了失望、生气。我的心为之一颤。“因为他扫地很干净,而且下课总是巡视自己的包干区,有纸就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有时候别的同学的包干区上有纸,他也会捡起来。”值日组长的一席话让我吃惊不小,这还是我印象中的高小龙吗?或者我那所谓的印象本来就是片面的,或者是自己臆断的,这更让当时的我羞愧难当。我轻轻地走到高小龙跟前,弯下腰,轻轻地拍拍小龙的肩膀,对低着头的他说:“小龙,好样的。”小龙抬起了头,同样诧异地看着我。或许在他的记忆里,我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轻声细语,如此和蔼可亲。望着小龙那双黑黑的眼睛,我转身走到了讲台上,对大家说:“不管最后的评选结果如何,高小龙同学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说完,我带头鼓起掌来,紧接着就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经历了这件事后,以后孩子们值日时我就特别留心观察,我发现有些平时很调皮的孩子值日时干劲特别大,我想或许是这些孩子受到高小龙的感染,想争当“优秀值日生”,但是出于好奇,或者说是想检验一下我的推断,我私下里找了好几个孩子问了问,得到的答案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想法不是为自己,而是希望自己所在的小组能评上最佳值日小组。真没想到,这些孩子有这么强的集体荣誉感。我突发灵感,于是,我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六个人为一小组,而小组长呢,我则是请那些平时很调皮,学习很懒散,但却很好胜的学生来担任。每星期将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四个“明星小组”,四个优秀小组长。符合“明星小组”的基本条件是:本星期没有不交作业的现象,没有迟到现象,没有打架现象。然后就是看哪个小组课堂上发言最积极,哪个小组最遵守纪律。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那几个我特别培养的“小组长”进步特别大,课下已经很少看到他们打架了,却经常能听到他们对别的同学说:别打架,要不然我们组就评不上“明星小组”了。最让我高兴的是他们能按时完成作业了,即使有时会忘记,早上来了一定会尽快补上。看到这些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在茁壮成长,心中便倍感欣慰。

作为一名老师没有背影佝偻的伤感,没有青灯一盏,伏案深夜的辛劳,仅仅是给予了这些孩子一份尊重与信任,却赢得了幸福的收获。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人生价值的实现,而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迎来桃李飘香的季节。老师要用多视角的眼光看待充满生机活力和个性化的学生,要善于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掌声和喝彩,点燃起每个学生的希望之火,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相信只要细心观察,并寻找合适的契机,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全面发展,最终都会淘尽黄沙始得金。

孔子说“有教无类”,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生”是可以教好的。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应该充分地相信每一个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去战胜一切困难。

每当我走进教室, 看到充满朝气的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也很有活力。因为年轻,心中便总期待着辉煌,也曾会因学生调皮而埋怨,因学生退步而急躁,因学生违纪而失态,因学生误解而伤心。但泰然处之,坦诚交流,看到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进步着,茁壮成长着,心中倍感释然。

爱心教育篇7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爱心教育;实施策略

小学德育工作是学生人生启蒙和成长的关键教育,对于形成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一方面有利于广大小学教师形成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奉献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和行为标准;另一方面,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团结奋进、积极进取的优良作风。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德育工作是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够确保学生在今后的道路上,朝着积极进取、昂扬向上,有利于国家、社会、人民的道路前进,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措施。

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界在对小学课程改革中,倾注了大量心力,但是在国内外环境形势的影响下,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实现德育工作的圆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对小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忽略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在日常的常规课程教学中,德育和智育的天平严重失衡。一手硬一手软的育人方针,与社会主义素质教育总工作背道而驰。德育教学的开展,往往采用旧有的方针,手段和方法都相对滞后,且缺乏必要的目标和实效性。在社会全员领域,德育工作仅仅是作为一种模糊的形式存在,失去了其最初的使用价值。教育课程研发部门并没有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做强制性的要求,相应的机制和教学之风与德育工作的总目标和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由于很多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父母大多出外打工,作为留守孩子,需要社会和学校予以关爱。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对后进生,缺乏必要的关怀和奖励机制,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阴影。在环境的浸染下,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德育工作环节,都是在枯燥的书本中体现,在理论实践上,都只是满足其内在的需求,缺乏必要的、良性的生存土壤。

二、爱心教育的必要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教育始终要体现浓烈的人文关怀。在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爱心”教育方法,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爱心教育符合我国教育事业“礼仪之邦”的公民身份,更与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相适应。古往今来,成功的教育家们,尽管教育思想各有千秋,但是共通的一点就是“爱心教育”,以爱的力量引导、教育学生,给予他们关怀、鼓励,让他们学会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学会自爱,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磨难。爱心教育是将小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有礼貌的高素质学生的同时,以“心灵的召唤”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认认真真地学习、开开心心地受教、健健康康地成长。

三、小学生德育教学中爱心教育的实施策略

1.用爱引导学生,用心浇灌

教师以爱引导学生,用心浇灌,才会同古人一样,形成“桃李满天下”的盛景。教师通过爱心教育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这样无论是品德还是智慧,学生都能够从中得到自由发展。“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表现,在现实面前,切实承担起教育的重任。不仅是教育界以及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价值和彼此尊重的有效武器。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通过心灵感应,爱心教育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完善自我、成就自我。教师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将“爱”贯穿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在班级中,自由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对他们的人格予以尊重,耐心教导,不厌其烦。要以孩童的心理跟小学生交流谈心,接触他们的心里世界,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在实施爱心教育时,对学生的情感要充分了解,以人文理念治班,以一颗博大仁慈的心去关爱学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育人。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对缺点及时引导改正。

2.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教师作为德育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员,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小学生培育成健康优秀的好少年起着直接作用。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增强服务学生意识。在日常的智育过程中,融合渗透德育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有益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各项校园活动,加强对小学生积极分子的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德育工作的建设之上,来提高小学教师职业素养。教育界培养合乎德育工作建设的优质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积极性,将德育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德育工作要发挥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小学校长还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改善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员参与,各部门通力协作,才能保障小学生健康成长。在社会上通过新闻媒介等平台,宣传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消除影响小学生正常成长的文化垃圾。

3.家长、学校、教师三方紧密合作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十分有限,离开学校的时候,尤其是各种节假日和周末等时间段,学校和教师便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这时,就需要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培养工作。教师在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制订出具体的培养计划后,可以及时通过召开班会或者家访等形式,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把相关内容和注意事项等以书面的形式传达给家长。并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最大程度争取家长们的认可和配合。家长要注意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培养。首先,家长也应该全面认识什么是爱心教育以及爱心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地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学习榜样,在工作之余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其次,家长不能一味溺爱孩子,而是适当地为孩子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节假日,可以适当地指导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和家庭责任感;在路上遇到有人出现困难的时候,家长也要积极鼓励孩子去帮助他人;见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家长也可以及时向孩子讲解不文明行为的不良影响,并告诫孩子要引以为戒。

小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实施综合教育,是教育环节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重技轻德”,忽略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是当代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如果不善于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很可能会使教育失败。爱心教育是温暖学生心灵的汤汁,也是党和国家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考验,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将爱心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爱心教育篇8

而教育该如何实施的问题同样也是各类社会人士一直讨论的话题。究竟是爱心教育呢还是惩罚教育呢,一直都是家长,老师甚至社会在纠结的问题。而我认为,爱心教育可能比惩罚教育更甚一筹。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处于青少年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叛逆问题,愈是惩罚,逆反心理就越严重,有时往往得不偿失罢了。俄国的康.德.乌申斯基就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一切可能引起学生对自己记忆丧失信心的因素,因为这种经常和优柔寡断的性格结合在一起的不自信,往往会使得孩子记忆力衰退。”不难理解,信心对每个孩子至关重要,丧失了自信心的孩子又有什么美好的未来,自信的人生呢?

而论到 爱心教育的一大关键,当然首先在于家庭,清朝的黄宗羲曾说过“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每一个孩子最先开始接触的便是家庭教育,家庭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若一味的对孩子进行惩罚却不去鼓励长久以往未免泯灭孩子的天性。过犹不及的道理每个人都懂的。孟母三迁的例子未尝不能证明这一点。孟母多次将孩子带走,最终将家移到学校旁边,最终铸就成了一大伟人孟子。试想,若孟母在发现孩子的问题之时一味的打骂惩罚,而不是想方设法的带着孩子远离环境,那孟子又该如何呢?孟母的搬家的方法未尝不是一种另一种形式的爱心教育。

而学校对教育自然也是十分的重要。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由此可见,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多么重要。而自小的爱心教育同样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致力于爱心教育中,李镇西老师则做的格外的好。他的《爱心与教育》中说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老师一生致力于爱心教育,桃李满天下,得到了多少的尊敬,获得了多少教育?让多少人有了美好的未来?有李老师以及他的学生的成功例子,可以看出,爱心教育还是可行的,应该行的。

爱心教育篇9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的。

第一,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以严要求高标准来衡量自己,不断给自己施压,主动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活动。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同时,认真做好作业批改和辅导工作。

第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在纪律方面,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

其次, 要爱生如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能是学校中最不容易满足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对周围的人和事容易理想化,而我们又习惯把学生当成“不懂事者”,对他们的声音往往听不见或者不想听,对他们所做的事情往往是不屑一顾,做错了事情不去深入了解就一味的批评。事实上,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感受和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我通过做班级联系人,经常与学生沟通,努力地去挖掘,其实就能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闪光点。要把“学生当成人来培养”,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师生之间应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实际上是一种矛盾,处理得好就会像父与子、母与子的关系,但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对立态度。我在今后的教育中,注重把学生当成朋友,改变师道尊严的旧习俗,彻底转换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共同发展,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

最后,在爱校如家方面,本人自觉维护学校形象,发扬合作思想,弘扬团队精神。可以说,爱校如家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人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去实施的。

第一,增强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强化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适时对外宣传我们学校,在招生方面也尽心尽力。

第二,增强大局意识。“不谋全局,难以谋一域”,舍小我为大家,舍私利为公利。本着开源节流的精神,不浪费学校的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

爱心教育篇10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2000字

  看着书目里那么多的好书,一时不知道看哪本,不过我感觉《爱心与教育》应该是一本不错的教育类书籍——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细心研读,在感动之余常常受到很多启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数学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最近,我也经常看《输在坏习惯》,《每天多做一点点》等等,看了之后,觉得轻松愉快,心灵上有很大的触动,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这学期里的“阳光体育”运动中,我们班级那么多弱小的家伙,输给别的班级是不可避免的了,按着我以前的急性子,也会批评他们的。但我深深的感到,他们尽了很大的努力,也想为班级争光,也非常富有集体荣誉感,我不能伤害他们,所以我一直安慰他们,一直鼓励他们,其实这个过程中不仅他们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有些事很容易释然的。过后,他们还邀请我去和他们一起练习打球呢。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对于我这个年轻的教师,要学习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2000字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二、宁小燕:永远的遗产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

  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毁灭,当真诚被欺骗,当高洁死亡,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武汉大学生卖淫案,艺校学生夜总会实习事件,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伪善的教育,如何导致道德的大规模塌方!读李镇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