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19 15:4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篇1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资源配置;创新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149-01

一、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撑的现状

(一)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总体偏低

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各省份创新对经济的支撑效率普遍偏低。近年来我国创新对经济支撑的平均值仅为60%左右,距离100%的效率目标还有很大距离。这显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尚有待提升。国家的研发经费的投入快速增长,远高于GDP的增长率。然而,高技术产值平均增长率较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的总产值占比很低,一直没有明显提升。这表明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仍然有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现有的创新资源、让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是当前社会转型的迫切任务。

(二)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虽然总体上看,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比较低,然而,这种支撑作用显示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支撑效率在东中西部地区显示出明显不同:东部地区显

著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并且正是由于东部地区的高效率提升了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依赖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与环境。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在于技术转移的市场平台、技术转移体系、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等制度建设和市场环境是否完善,以及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能力。从这些因素看,东部地区要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二、创新生产系统和创新支持下的经济系统两阶段效率分析

(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受制于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阶段

有关数据表明,创新投入到创新产出的转化效率(创新生产阶段)明显高于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阶段)。这可以看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不强主要是受制于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阶段,即创新支持下的经济系统效率低制约了整体效率的提升。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的潜在空间很大。

(二)省际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差异明显

据有关数据和对各省创新过程两个阶段的效率差异的比较,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创新对经济发展强支撑型:这一类省份创新对经济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效率都很高,基本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以天津、上海、广东等省份为代表。第二类是创新成果转化制约型:这种类型包含了很多省份,表现最为典型。这一类省份的特点是:创新生产阶段效率较高,但是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效率比较低,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两个阶段的效率差异明显,这种类型囊括大部分省份,甚至北京两个阶段的效率差异也较大。

这充分说明创新成果转化难是普遍现象,也是制约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三类是创新生产制约型:这一类省份表现非典型,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阶段效率高,但是创新生产阶段效率较低,创新对科技的支撑作用受制于创新生产阶段,如江西、海南。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两点发现:一是创新支持经济发展的效率受到创新生产阶段和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阶段两个系统的影响,任何一个阶段无效或者低效都会对整体效率形成制约;二是我国省份之间差异巨大,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过程在区域间表现差异非常明显,各有不同。

三、创新成果的优化配置

(一)开放型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滞后制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除了少数省份实现中间产出的最优配置外,绝大多数省份都没有实现中间产出的优化配置。总体来看,一是创新成果普遍不足;二是代表技术转移指标的“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在绝大多数省份内都处于显著不足状态。

“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能够反映我国技术交易转移体系建设情况,这项指标绝大多数省份都没有实现最优配置,充分说明目前我国技术交易转移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当前跨区域的技术交易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滞后义亟须建设区域间和省际相互开放、互联互通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二)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区域互联互通是提升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撑效率的关键

一类是由于创新资源投人过多导致,如江苏、北京、浙江和湖南;另一类是和有限创新资源投入相比,“专利授权数”相对丰裕导致,如黑龙江、重庆、安徽和新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可以通过建立区域性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和区域性创新成果协作平台来促进创新资源和成果在区域间的流动与共享。通过这些平台建设,促进这些资源和成果相对丰裕(或者由于自身能力限制成果难以转化)的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自身效率,而且也能促进其他地区的效率提升,实现双赢。

四、我国科技创新及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体系

为了使科技创新更好的支撑经济发展,应尽快推动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体系,以法制为基础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消除现有法律体系中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相关法律立法精神相冲突的地方从法律上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权益。同时,出台配套细则,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对创业人员的经济激励措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创新在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不高与成果本身的“非市场化导向”密切相关,尤其是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主体,其科研成果的非市场化导向与当前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密切相关。

(三)建立开放型的技术转移交易服务体系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

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是当前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构建全国层面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乃当务之急。

(四)建立共享平台和交流体制

建立区域间互联互通的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共享平台,提升区域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制定政策,支持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共赢。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普遍偏低,其中创新成果未能有效D化是制约创新有效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因,同时开放型技术交易体系建设滞后制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创新资源与创新成果未能实现优化配置成为普遍现象,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区域互联互通是提升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撑效率的关键。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与外部经济及政治压力都要求中国经济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和价值驱动,这都要求中国当前亟须解决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亟待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凤朝、潘雄锋:《中国技术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1期.

篇2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引言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循环经济在农业方面强调的比较少,主要是应用在工业生产方面。农业发展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环境,既有利于农业的远期发展,也是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农业中实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经济模式。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科技化,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农间作业方式与现代科技的相结合,实现节地、节水以及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应用比较成功的是珠江三角洲种桑养蚕―养猪―养鱼的良性循环模式,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传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其他地区也有相关成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山东的玉米收获与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浙江的“无水层灌溉水稻技术以及上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都是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1]。这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涌现,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节省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现状的要求

我国农业发展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的相关应用,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在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过多的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的营养价值下降,农业机器使用产生的废气污染以及农药残留对食品的危害等。这些不好的因素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要求。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来说,比较的匮乏,而且我国的农业人口比较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相对比较的严重。这种有限的资源以及农业人口较多的不和谐关系,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时刻面临着考验。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套路,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才能够保障我国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经济的合理发展。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四个原则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四个原则。在这四个原则中,首先要做好减量化,这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它要求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再利用原则,就是要求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农产品的生产,尽可能多的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再循环原则,就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废弃物重新返回工厂进行相关的提炼,并将提炼物应用到新的产品中。再思考原则,就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与思考,找出更多的有利于农业循环发展的路子[2]。

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上,我们应当遵循一定的思路进行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其次,要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工业化,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此,在以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坚持以下方向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1.传统农业朝着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科技化的应用较少,因此在以后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农业工业园建设的问题上,主要做好农副产品与加工企业的聚集,使相关的农副产品在指定的加工企业进行封闭式的生产,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3]。

其次,在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的建设上,做好场地的选择以及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从而保障农副产品的食用安全。

2.传统农业的理念实现向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的强调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加强农业经济发展节约成本、增加收益的新路子

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主要是粗放型的农业,在以后农业发展道路上,必须实现粗放型的农业向精准型的农业发展。这就要求要不断的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优势农业的发展;加强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采用滴灌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建设上,,不断的进行集约种植并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规模效益。

五、结论

总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增加农业经济产量以及加快农业经济发展补发的必然选择。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改变传统农业理念,特别是要通过政府的作用,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合理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在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面对新问题、新现象,要及时的总结经验和采用新的方式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正晓,艾平.农业循环经济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J].2009,(05)

篇3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17-03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根源,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有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的表现,这表明科学技术发挥作用时要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消除科学技术的异己作用时同时也要实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最高的社会革命力量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源,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的推动力”[1]。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有力的杆杠”,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先进的劳动工具,把观念的存在变成客观的存在,创造出新的客观存在,从而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生产方式的改变也必然引起社会形态的改变。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极大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把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称为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封建社会的贵族土层炸得粉碎,指南针帮助资产阶级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其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近代分工,蒸汽机和机器的应用,成为“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2]。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 [3]。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活动范围越来越扩大,各民族交往越来越多,人类历史逐渐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已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国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态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社会进步的内容体现在科学技术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认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在实践中越来越自觉地把人的目的性和规律客观性统一起来,不断摆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束缚,不断从必然走向自由,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程度,使人不断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表明了人的自由程度。正如马克思在谈到“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时曾经写道:“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换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活领域的彼岸,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搏斗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但是,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须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须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4]。

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国家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5]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把农业,工业和国防事业的发展转移的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才能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关系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一个问题。

篇4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机制框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31日

引言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他强调了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熊彼特认为发明创造只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或者至多表现为实验品,而技术创新则是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体系,利用那些原理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从而使生产系统产生震荡效应,这种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才是技术创新。

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离不开创新。技术革命、经济增长理论与创新理论结合完美的诠释了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来看,其中包括多次技术创新浪潮,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会带来相应的产业变革,强有力地印证了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科技创新与之带来的产业变革。

现有的创新研究中涌现出许多探究创新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创新模型,这些模型给出了创新发生的主要构成和角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市场需求等,以及这些角色间的交互关系,这些共同描述了对创新过程的理解。

而对创新过程内在机理的研究不仅需要理论模型的完善,也需要依靠应用框架从实践层面进行解释。我国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都显示出需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理解创新的意义,以及从实践层面释放创新活力并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对创新系统的研究不仅需要概念模型的完善,同时也需要从应用层面对概念模型进行分析,阐述在我国现实情景下,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社会中的实现过程。

本文基于对现有研究中创新模型的理解,对创新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更具有实践意义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框架,清晰地刻画技术、金融、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示科学、技术、市场、金融、创业等角色在创新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为创新模型在现实中的应用提供理论解释。

一、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构造

(一)文献回顾。创新过程公认的复杂性不仅使得其很难被管理、阐述和研究,也给开发一个一般化的创新模型带来了挑战。传统的创新模型基于线性思想,认为技术创新是由科学研究及其技术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这一过程起始于R&D,经过生产和销售最终将某项新技术产品引入市场。后续研究跨越了线性思想的局限性,强调了交互作用的重要性,指出从认识到创新是通过科学基础、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发生的,是创新研究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对这些活动之间作用关系的阐述形成了目前创新模型的基础,因而有了创新的网络模型、交互作用模型、环形模型等作为线性模型的替代。

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Carlota Perez(2002)在著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范式:新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当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金融市场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时,技术进步才能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Callon等(1994)提出的技术经济网络(TEN)描述了构成创新的四种角色:科学、技术、市场和金融,其中金融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技术经济网络为从宏观角度理解创新系统提供了一个基础而简单的方法。

熊彼特认为,企业是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水平,而企业家则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的作用贯穿于从技术观念的创新到创新成果的实施、创新成果的扩散这一整个过程。在Berhout等(2010)提出的环形创新模型(CIM)中,企业家和创业活动被置于模型的中心,被认为是整个环形创新结构的统领,重新强调了企业家和创业活动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构成。本文基于对现有研究中对创新过程的理解,提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如图1所示。从应用层面分析技术、金融、创业、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示在企业家的带动作用和金融的支持下,科技成果经过资产化和证券化的过程逐步推动技术产业化和产业升级,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以及过程中多种角色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机制。(图1)

可以从角色和过程两个方面理解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主要构成。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中,从角色构成的方面理解,首先依然可见构成创新模型的主要角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市场、金融支持及企业家创业行为等)在机制框架中的体现,即机制框架主要的角色构成与现有研究中创新的概念模型表达的内容基本一致,能够展示创新系统的角色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在实践层面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从框架对过程的描述方面理解,该应用框架首先依旧清晰给出了创新过程从科学探索到完成市场上的商业化的基本线性过程,这是对创新基本的过程描述,也是许多创新模型最初的思想。但在该机制框架中,路径由正向路径和反向路径构成,表明了创新的过程并非单一的线性过程,多样的反馈作用也存在于创新的全过程中,即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使用正向和反馈路径,全面给出了创新过程中的活动和化。

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主要概念

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中,扩展出了如金融市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科学技术市场等模块,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如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资产化和证券化等。主要内容包括:

(一)金融和金融创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所谓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在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的变革和开发活动。

(二)科学技术市场。科学技术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技术市场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地点进行技术商品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技术交易会、技术商店等。从广义的角度定义,技术市场是指技g商品的一切交换关系的总和,它是同商品货币关系相联系的经济范畴。

(三)科技成果转化。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自主创新面临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应用研究开发成技术,这时对应的企业处于种子期;第二,技术资产的商品化,对应企业的初创期;第三,技术产业化,对应企业的扩张期。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融资需求,因此如何将资本和创新有效结合,是推动创新的核心问题。国际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企业自主创新产权、股权的转移与融资,实现高风险的分散与承担,发展资本市场是实现创新与资本结合的必由之路。

(四)技术产业化和产业升级。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技术和产业创新的演变过程可细分为流动阶段、转换阶段、特性阶段三个发展过程:在流动阶段,某产业产品处于生命周期早期,创新需求来源于用户、顾问或者其他外界因素,面临风险较大,生产该类产品有多家企业并存,主导设计还未形成,该类产品在技术和商业上都处在试验-改进-试验的阶段;在转换阶段,某产业产品经过市场激烈竞争、企业不断的试验和改进创新后,初步形成被市场商业化而认同标准的主导设计;在特性阶段,某类产品在商家激烈的竞争中,经不断的改进创新后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流程等方面已形成标准化和大批量生产,商家在规模、批量较大生产情况下获得丰厚收益,此时市场竞争焦点转移到企业以工艺创新来降低成本上。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都会通过新技术扩散和普及,带来投资机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

(五)科技成果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从广义上,资产证券化应该是一种资产价值标准化表述的过程,就是资产证券化后使得原来的资产的经济特性从自然固化状态(流动性差的状态)分离出来转变成容易可分割、组合的有价证券,增加其流动性的过程,是资产价值形态的转变。科技成果证券化是广义上的资产证券化,既包括科技成果入股企业以及证券投资基金入股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定价等股权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也包括利用能产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科技成果(如知识产权)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主要是债券)的债权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

三、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

本文所提出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中,存在着两条路径:“正向路径”和“反向路径”。正向路径和反向路径同时存在于该模型中,打破了传统线性思想的局限性,更准确地阐述了技术、金融、产业、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各角色和主体在正反路径中发挥的作用。

(一)正向路径。正向路径中,以科技成果的产生直到产业化作为这一路径的主线,如下所示:科技成果的产生科技成果资产化科技成果证券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在这条路径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市场实体在相应的市场环境中参与。

科技成果一般产生于企业和科研机构(如大学),是一种智力产物,是人类为了探索自然和社会奥妙及规律,为解决人类自身发展需要过程中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通过调查、观察、试验或辩证的思维活动,所取得的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创造性智力劳动的结果。科技成果一般不能直接在市场上交易和转化,在交易和转化之前需进行科技成果评估。科技成果评估就是对成果水平和效果的评价,以服务于成果转化、成果产业化和技术交易为目的,是一种政府宏观指导下的市场行为。评估后的科技成果就可以在科学技术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时的科技成果已经变成技术资产,具有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可能,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资产化。

企业在技术市场上获得技术资产,由企业家对包括技术等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具有投资前景的科技项目。在这一阶段,产品已基本成型,关键技术已基本解决,企业需要更大规模的产业化资金,由于产品尚未批量性生产,市场认同低,技术风险也未完全释放,因此银行资本支持有限,又不符合上主板市场的条件,科技项目的证券化将为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在科技项目的证券化过程中,创业投资可以通过普通股或优先股,或可转换证券或股票期权等其他复合工具进行对企业的投资,企业也可以以科技成果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的未来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筹集资金。通过科技成果的证券化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而且还可以获得专业的管理支持以及有效地分担各种风险,大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当然,在正向路径的各个阶段分别有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主要的融资方式有自有资金和股权性融资(如风险投资、政策性资金投入等)以及债券性融资(如发行债券、更大的长期借款额度、融资租赁等)等。企业家和创业活动在正向路径中对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企业的发展都发挥着促进作用,这样的作用除了体现为将技术要素整合为创业项目,也体现为在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的过程中,企业家起到“开关控制”作用。企业家的创业行为能够全面整合创新的外部资源,引导并获得金融市场的资金支持,最终达到对创新的催化和带动。

当一个行业的主导设计形成时,主导设计为消费者所接受,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进入了一个稳定期,此时可认为科技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而当一种技术达到其物理极限时,整个产业将进入衰退期,为了继续发展,企业必须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新的主导设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二)反向路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中还存在反向路径,反向路径中主要存在四种反馈机制:

1、经济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反馈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投资资金规模的扩大以及金融中介之间竞争的激烈,导致固定成本和金融中介单位成本的下降,这能激励个体积极参与金融活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金融活动,金融系统得以更大的发展。经济发展促进国民收入增加,从而提供给金融市场的资金量也随着增加,经济发展形成的财富效应还会形成足够的正向激励推动金融创新,增加金融市场的活力。

2、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市场的反馈作用。经济不断发展说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成功的,这将增加技术研发主体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收益率,从而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技术研发。类似正向路径,企业家在这个反向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开关控制”作用,创新的成功能够刺激企业发展,企业因此有意继续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对此加大投入,这个过程依然依靠企业家进行主导和控制,企业家的创业行为会促使其决策加大研发投入,这是创业对科学研究的反向促进作用,也是企业家对创新的内部资源的整合,这个过程与外部资源整合一起共同对创新形成催化和带动。同时,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使得政府对技术研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3、经济发展对企业及企业家的反馈作用。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的销售收入也不断增加,企业收入的增加带来的熊彼特租金会促进企业家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从而推动企业进行新一轮的发展。同样,经济发展带来的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将会给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更多的补贴。

4、经济发展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及产业升级的反馈作用。经济发展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及产业升级的反馈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通过金融市场、政府及企业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首先,经济的发展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收益,以上三者必有足够的激励动用各种资源及政策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其次,当经济增长乏力,各要素成本增加,产品市场面临萎缩时,政府将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企业,为了长远的发展,企业必将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四、结语

本文提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从一个非常实用的角度展现了科技、金融、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新的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科技成果的资产化和证券化,进而活跃资本市场,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对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分析,同时也可知:需要强调企业家在创新中的重要性,建立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项目的决策和对市场敏锐的洞察需要依靠企业家角色,对基础研究的利用和技术的转化离不开企业家的带动;创新离不开科技金融,完善的金融体系对于科技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是主导产业不断转型轮换的重要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何畏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邵云飞,唐小我,陈光.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3]Berkhout G,Hartmann D,Trott P.Connect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with market needs using a cyclic innovation model[J].R&D Management,2010.40.5.

[4]x园园,梅姝娥,仲伟俊.基于创新过程观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

[5]陈劲.创新管理及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2013.6.

[6]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地方高校科研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是一种共赢的辩证关系,要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但还存在高校认识不够深、主动性不够高、地方政府对高校的重视力度不够、政府企业对高校科研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信任等的问题。高校科技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协调发展高等学校是社会知识、科技创新的主要发源地,是知识经济的动力源泉,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驱动器,它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中心。从现实来看,它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及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起着类似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目前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当前,高校承担的社会职能日益凸显,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立足地方经济并为之服务,成为众多高校完善自身职能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早在19世纪初,美国一些著名的教育人士便提出,要用高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高校要为社会服务,首先就得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因此高校的科技发展尤为重要,高校的科技发展决定了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属性。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现代高等学校是社会的引擎,与现实联系日益紧密,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如何把高校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从而直接服务地方经济,以促进社会发展,是一条值得探索的直接服务社会的新途径。因此,首先要明晰高校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树立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发展理念,选择适当的高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一、高校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高校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是一种互动双赢的辩证关系。高校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高校科技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可以推动高校科研的发展,如此形成良性互动,彼此之间协调发展,也只有这样双方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1.高校科技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高校科技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1)高校科技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摇篮”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离不开地方高校的技术支持的;而地方高校可以面向地方经济来发展,它可以为地方和企业培养亟需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人才与技术的“摇篮”。(2)高校科技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蓄水池”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方面,高校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储蓄充足的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因而高校科技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蓄水池”。(3)高校科技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后盾和依托高校丰富的文化、科技和人才资源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其自身的科技优势,是地方企业技术进步的后盾和依托,使地方经济可以在科技创新中得到突破性的发展。2.地方经济发展保障高校科技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校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1)地方经济发展可以为高校科研提供经济支持地方政府与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需要依靠高校的科研力量来帮助解决,而高校解决课题的同时,也为自身创造了多种获得科研资金的渠道。(2)地方经济发展可以为高校科研提供丰富的材料与课题来源社会需要是教育的动力,是科技发展永不枯竭的原动力。地方政府与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客观上来说,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很多课题机会。科学研究表明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就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一些学科率先得到发展,成为带头学科;一些学科加速了自身的分化,形成学科群;一些新的学科建立起来,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以及综合学科不断崛起,从而促进了高校科技发展。(3)地方经济发展可以为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提供正确的导向高校可以根据地方企业的市场效益和地方经济发展确定科研方向,进而定向培养高校科研人才。(4)地方经济发展可以为高校科研提供用武之地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通过地方的经济与市场,才有用武之地,只有在地方企业的参与下才能推向市场。地方企业就可以利用高校科研成果产生市场效益,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二、高校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的职能之一,同时也是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使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没能更好地发挥其职能。此外,由于地方政府的一些原因,高校的科技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1.高校科研工作对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不够(1)高校的认识不够深对于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大多数高校往往存在认识误区,认为高校不必重视社会服务。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高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更应该坚持顶天立地的方向,上要“顶天”,下要“立地”。“顶天”,就是要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研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创造国内外高水平成果;“立地”,就是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切实解决发展实践中大量的科技问题。所以,高校要切实认识到:既要注重学校本身的科研水平,又要注重应用自身的科研水平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高校的主动性不够高受传统教学管理体制及办学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出现明显脱节。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因缺乏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与目标,仅注重科学研究,从而忽视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尽管部分高校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仍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力度还远远不够。在当代,企业的竞争力更多地依靠科技和教育,而高校教师往往习惯沉溺于学科理论基础的研究,忽视了学科对现实的应用。因此,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动性有待提高。(3)高校的服务能力有限高校在科研工作上还存在较多问题。如高校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方式上存在问题。同时,高校内部的科技、文化、人才资源优势也缺乏有效整合。这些问题都制约着高校的科研发展,进而也制约着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4)高校不够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高校科研多是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缺乏目标导向,开展科研的主动性远远不够,科研队伍力量较为分散,甚至很多科研工作主要还是为职称申报而服务。目前,高校科技成果的孵化能力有限,能出的成果偏少,高校科研成果产生实质的经济效益还不很明显。2.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校科技发展推动有限(1)地方政府对高校的重视度不够政府企业等在一些重点的攻关项目上,采取的往往是对外招商引资,没有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人才和科研资源。因此,高校在科研投入、科研立项、合作项目、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2)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各个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不同,能为地方高校提供的资金或物质的支持都比较有限,这便导致,高校发展以及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受到一定影响,从而不利于激励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3)政府企业对高校科研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信任由于高校的科研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在市场上的发展缺乏经验,因而高校的科研成果往往缺乏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也导致政府企业对高校科研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信任,也就削弱了高校科研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励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高校科技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1.地方政府要重视与高校的合作地方政府要建立高校与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直接联系的机制,如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鼓励风险投资;建立促进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并根据转化成绩优劣确定对高等学校科研支持的力度和方式;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和队伍的建设,着力培养技术、人才、信息、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市场等,为高校成果向地方转化、高校人才向地方汇聚提供政策平台。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充分发挥领导的协调作用,加强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沟通,引导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2.高校要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长期以来,高校形成了较为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及办学理念,而缺少对市场、对地方经济的了解,更缺少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因此作为高校,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站在经济发展的全局进行思考,要树立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观念。为此,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破除只注重内部科研,而与社会脱节的传统思想,要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等优质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3.高校要调整科研定位并注重成果转化目前,很多高校在科研方面往往只片面强调的水平,却很少关注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其产业化。高校的科研定位应扬长避短,把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技术,不断增强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另外,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努力把高校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四、结束语高校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不可缺。在高校科研的过程中服务地方经济,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高校科研的发展,如此协调发展,才可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可以更持久地走下去。对高校来说,应把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其科研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高校应该借助地方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将服务地方经济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同时,地方政府也要为高校营造利于科研发展的平台,激励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常运琼.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

[2]孙鑫君,霍妍.在服务地方中提升高校科研能力[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杨小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3).

篇6

【关键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启示

目前,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发展代价,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结构优化、地区差距拉大、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矛盾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以开放的眼光审视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充分借鉴发达国家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寻求实现河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可行之路。

一、发达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做法

纵观发达国家的经济史,它们都经历了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一场涉及质量、效益、环境、民生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1、美国的做法。美国作为全球市场经济的开拓者和领跑者,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二是以优秀人力资本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四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保障。

2、日本的做法。战后日本的发展经历了由统治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三个阶段,主要经验有:一是侧重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二是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三是实施有效的政府干预。此外,为确保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政府还十分重视建立市场秩序。

3、北欧各国的做法。北欧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形成,并不源于历史和自然生态,主要是自觉利用了现代产业和科技发展提供的机遇,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其经验做法在于:一是重视国家的宏观指导;二是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三是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四是调整发展战略以适应国际市场。

4、亚洲“四小龙”的做法。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增长方式演变过程中显示出大体致或相似的过程,且这几个经济体的工业化过程与河北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对河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特殊的借鉴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起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尽快形成科技产业化;二是积极推行产业政策,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三是适时适度发挥政府与市场的积极作用;四是高度重视资本积累和提高投资效益;五是重视全民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综上所述,以上各国虽然有着不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但它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的发展经历和成功经验,如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注重转变产业结构以提高经济集约化程度;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适当的政府干预;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这些共性特点对河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对河北的启示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现代社会大生产的内在规律,是实现社会、经济高效性和永续性发展的根本途径。河北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善于借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资源条件、技术水平、文化背景、生态环境、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走渐进式发展的道路,先从数量增长型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从粗放增长型向粗放、集约并重转变,最后实现质量增长和集约增长。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构建以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系统

借鉴美国多元化发展目标的做法,河北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要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平衡与共同发展,即不是简单的线性增加,而是一定条件下有关联的整体最优。这就要求各部门进行高度整合,协调发展。在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中,经济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和推动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以牺牲环境来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建立能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是协调发展的根本目标,让人们都能享受发展带来的优越生活条件和良好生态环境。当前,在河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生态和社会的发展提出过高的要求,会淡化、模糊甚至冲击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所以,在协调发展中,既要克服在社会、生态等方面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倾向,又要防止过分要求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倾向,努力实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和根本推动力,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科技研发和应用,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做法和经验:一是重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应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发达国家的科技经费呈现逐步增加的态势,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R&D投入占GDP比重都在2%~3%之间。二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三是重视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促进技术商业化。特别鼓励中小企业不断应用新技术和革新生产方法,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的研究和开发,倡导国家实验室与民间企业合作,实现民、军民技术结合,以及不断更新设备、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极大地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必须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和合理化

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使其合理化,来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国外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条通行的做法和重要经验。但是,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合理化以及产业类型的演进,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而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因此,要使社会生产正常进行,并且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必须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主要比例关系恰当,产业结构合理、协调。要做到这些,仅靠市场机制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国家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来弥补和修正市场机制的不足。首先,政府应确立产业目标,对高科技产业进行统筹规划与政策支持,提供一揽子保护和扶持目标产业的综合支持措施,如金融、税收、折旧等优惠。其次,政府应提供给企业能够按政府导向运行的刺激,但不能取代企业家和市场的作用。最后,努力创造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并借助产来政策来推进市场机制的完善,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反垄断的政策,以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基础;通过产业技术政策的推行,来提高新技术产业或战略性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当今世界所有经济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曾经面临过经济增长引发的资源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受到程度不同的破坏情形。发达国家为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减轻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压力,都曾强制性地推行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如从国情出发,选择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发展目标;以立法为先导,依法规范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制定相关政策,重视宣传教育、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重视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重视发挥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核心作用等。这些做法对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但需要引进注意的是,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成效的国家都是在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基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才着手进行的。由于目前河北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等均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走一条特色之路。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注重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表明,在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的阶段上,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主要是由市场力量来完成的,但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政府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适度和适时的干预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通过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以规范和鼓励竞争,保证竞争的有序进行。政府还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资源的、环境以限制市场盲目性对人类长期发展的破坏作用,减少负面外部效应。二是政府大力投资于教育、卫生和其他公共福利领域以改善劳动者的素质,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此外,政府还大力投资于基础科学的研究开发,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速技术进步。三是政府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经济手段调节社会分配,避免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同时,政府还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以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为经济增长创造条件。四是政府或通过直接投资,或通过产业政策,完善基础设施,消除瓶颈产业,扶植和发展有前途的重点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五是政府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支持企业提高规模效益,鼓励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经验对河北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发挥政府作用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河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河北要抓住环渤海、环首都、冀中南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良好契机,依托优势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有选择地借鉴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发展路径,加速自身转型升级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曹成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特区经济,2010(5).

[2]李义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政府职能[N].西安日报,2010-04-05.

篇7

一、科技金融基础理论

“科技金融”的概念在1993年由深圳市科技局首次提出,国外至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金融”理论研究,但“科技金融”作为新兴概念在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的热潮,其中最为权威的解读是赵昌文等人(2009)的首次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是由向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2011年科技部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于“科技金融”的解释是:“科技金融是指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安排”。[2]

上述两种概念描述一个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成果,另外一个基于政府层面的实践操作指引,将两种权威观点结合方可领会科技金融的内涵所在:

一是科技金融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对象,注重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从金融资本的角度使科技创新链条得到完善,并最终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通过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实体经济有序、安全发展。

二是科技金融的关键在于金融资本的扶持和支撑,在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逐利性的本质,要求金融体系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与风险分散功能,并推动金融组织机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改进服务模式,以匹配科技创新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因此,科技金融的投融资对接也是实现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高级化的过程。

三是科技金融注重的是政策引导和制度的约束与激励,需要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共同参与,是政府宏观调节与市场化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在发展初期有赖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政策引导并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过渡的过程。

四是科技金融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果,一方面金融资本促使科学技术资本化,创造新的财富,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产业化,带来资本增值空间,双方的协调发展将推动新经济模式的形成。

二、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科技金融需求

2011年5月《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1-2020)》及《加快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实施意见》的,标志着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据广州市金融局数据,2015年广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629.42亿元,同比增长14.2%,占GDP比重达到9%,金融业已成为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 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地位也得到初步确立,科技金融作为广州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的重要成分,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金融体系完善的关键,能有效满足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的需求。

(一)完善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需求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本质表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匹配的融资服务,从根本上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根基。

纵观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证券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等重要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交易平台缺失,“新三板”及股权交易中心仍处于起步阶段,发挥作用有限,而各类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较少,未能给市场释放更多的活力,可以说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仍未真正成型。科技金融之所以能满足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需求,在于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发挥,一方面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基于金融政策和制度对金融资源进行调控和分配的配置机制,重在突出政府公益性资金的引导作用,既引导其他社会资金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又建设各种融资平台发挥资金放大作用;另一方面以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为主体,基于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关系,以市场化运作为资源配置的机制,实现资本供应与不同规模、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企业资金需求的对接(见表1),因此,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亟需科技金融的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带动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实体经济安全、有序发展的需求

区域金融中心的健康发展必须兼具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共生,只有夯实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金融体系的高级化所带来的发达虚拟经济才能有更好的安全保障。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该阶段仍需要通过良好的实体经济发展来催生大量的金融需求,从而带动金融组织、金融体系、金融产品的发展,现阶段对于广州实体经济来说,如何有效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的经济下行压力,培育创新动力,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已迫在眉睫。科技与金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保障,其目的是使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有效融合,推动新经济模式的形成,对产业升级和机构调整至关重要――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创新发展,不仅能集成金融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也能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从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动广州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加速广州区域经济科学发展。[3]

总结来说,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而实体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需要科技金融的不断催化和推动,形成新的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实体经济有序、安全发展。

三、基于科技金融视角的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内生动力探索

广州将金融中心建设定位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该发展阶段强调的是金融资源的高度聚集优先,其中,区域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通过金融聚集提升区域内金融功能的辐射能级,促进金融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格局。从全球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为人所熟知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步往往依托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端化,金融体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兼具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经济调节等功能,虚拟化趋势明显,金融中心也随之发展成型。但金融系统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虚拟化发展,导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全球金融中心建设敲响了警钟――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互为支撑,是金融中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探索国外知名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规律,依托实体经济发展而成的区域金融中心往往更富活力和竞争力,其形成一般遵循“经济发展――金融聚集――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4],该规律表明金融中心的形成其实是金融资源聚集的过程,但为避免金融聚集过度虚拟化又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即经济发展和金融聚集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要素,其中,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第一生产力,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是金融聚集的第一推动力,而科技金融作为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的产物,既能推动经济发展与变革,又能完善区域金融体系,促使金融要素进一步聚集,是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基于此观点本文以科技金融和经济发展作为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子系统,通过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作用吸引金融资源的进一步聚集,再通过金融聚集有序地完善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其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金融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

科技金融兼顾实体经济与金融虚拟经济的发展,其服务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事关广州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键要素,所以,科技金融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是以科技金融系统的发展为基础和引导的。科技金融系统基于金融资本的供需关系又可分为科技创新子系统和金融服务子系统,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是科技金融形成与发展的前提,不同的科技创新主体以及科技创新产出的不同阶段催生多样化的资本需求,这也要求科技金融服务子系统通过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金融组织和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来匹配科技创新的资本需求,当双方供求关系得到良好互动后,便会促进科技创新子系统和金融服务子系统内部得到充足的发展并相互促进――科技创新子系统引发的技术变革能极大推进科技金融的发展,反过来科技金融服务子系统在提供金融资本的同时,通过股权或债权的作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或实施监督,确保科技创新的实现。

正是通过科技创新子系统和金融服务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使科技金融子系统产生整体的协同效应――科技创新引发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促使广州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经济的产生,科技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和完善的资本退出机制,实现金融资本的增值和积累,最终推动广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促进广州财政税收的增加、形成财富增长效应、基础环境的建设等,反过来,广州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市场需求和物质的保障,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资本来源和市场化的调节机制。

因此,基于科技金融视角,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创新发展能实现广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并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此过程中金融体系也得到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和相关产业也会因此向区域金融中心不断聚集,产生产业聚集效应,从而形成广州区域金融中心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

篇8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 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和灵活的经营机制方面占有优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力量。据相关报告显示,调整经济结构,需要把握发展实体经济,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1 有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叙述

1.1 有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主旨

科技型小微企业主要是指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高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等企业,科技企业具有这两方面的能力。目前,在各开发区中,有很多小微企业,主要从事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软件开发等新兴企业。通过实践验证,已经证明科技型小微企业能够培养高技术产业的人才,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

1.2 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的特征

第一,对其投资较少,其规模也比较小。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说,其员工数量在十人到一百人之间,相对来说规模比较小,该企业具有其自己的财务体系,可以凭借自己的资金和财产从事一些民事活动,能够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有法人资格,但是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企业财务制度还不够完善,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差,财会方面的信息资料不够全面,信用度低。因为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小,其融资的难度就相对增加,促使融资的成本高、代价高,从而导致各个银行不信任大多数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不愿对其给予资金支援。第二,在年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企业内部员工素质相对较高,而且员工都比较年轻,在该企业中,技术型人才很多,其素质也高,他们都有高学历,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岁,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企业市场的时效性强,灵敏度高。高科技产业可以靠自身对高新技术的研发占据市场,其原因就在于这种产业可以领先竞争对手。因此,在创业期、发展期到成熟期,各个阶段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因为各阶段的收益是无法预知的,从风险控制角度看,银行需对科技型小微企业采取观望政策。

1.3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重视不够。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一直都是侧重于大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其认为大型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大,却忽略了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其没有专门的服务机构为其提供资源,另外,小微企业与政府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造成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举步艰难。第二,营业状况不佳。企业规模小,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低,而且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阻碍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因为其规模小能力有限,同时管理方法不够规范导致许多小微企业面临倒闭。第三,小微企业的负担很重。根据了解,小微企业也要缴纳各种税金,而且税率和那些大型企业都一样,还有其他一系列费用,如此重的税务负担严重阻碍了小微企业的发展进步。

2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出发,经济增长就是产量的增加。通常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经济增长,也就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产品与劳务增加,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二,优化经济结构,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技术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等经济结构方面的改进;第三,对经济质量进行改善和提高,即经济效益的提高、卫生健康状况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的提高及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改善等。

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方法及模式,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向着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要素结构的方向发展,也就是所谓的良性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打破现有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及相关的结构,重新构建合适的结构。

3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第一,调整经济结构。首先对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进行调整;其次对城乡结构进行调整;最后,调整地区的经济结构。第二,提高效率。首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然后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的素质;最后,改革事业单位,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第三,建立经济体制。转变增长方式,重在打破传统的增长模式,建立全新的增长模式及体制。

4 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者之间具有交互的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给科技型小微企业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可以改变传统的、低效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福建社科院课题组,李鸿阶.世界各国(地区)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借鉴意义[J].亚太经济,2012(06).

[2]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J].中国发展观察,2012(04).

[3]叶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中外企业家,2012(03).

篇9

    节能减排是为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调整和规范经济发展的空间秩序,成为必然之选和必由之路。 

    去年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发出了调整和规范经济发展空间秩序的强烈信号。 

    《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了“三个支持”、“三个不支持”和“一个创新”的新要求。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国家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对列入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淘汰类的新建项目、耗能和污染问题突出且整改不力的企业和项目及列为落后产能的项目不予支持;鼓励银行开展节能减排授信创新。 

    这一系列金融授信管理规定的出台,无疑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的空间格局。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将因无法得到信贷支持而逐渐失去发展甚至生存的能力,而能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企业,则将因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而发展壮大起来,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从而使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产业、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消亡,逐步退出经济发展舞台。银监会的这一“意见”,压缩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空间,扩大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空间。这两个空间的一收一放,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空间秩序的形成。 

    科技领域也在为这一新空间秩序形成做出努力。 

    在日前召开的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科技部已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的科研经费,调动全社会500亿元的资金投入,实施科技节能减排工程,规模化推广一批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重点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攻克一批重点行业、重要区域急需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众所周知,当前包括节能减排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不少,却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用到企业生产、人民生活中来,不仅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也影响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着生产行为和经济发展方向。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让社会看到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它们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流力量,将有效地扩大高新技术经济体及其产品的生存、发展与竞争空间,使工艺落后、产品初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经济体及其产品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和科技是影响市场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任何经济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信贷资金的投向,影响着产业或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经济发展空间的构成;而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支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科技的保障,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社会,以什么水平的科技手段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力量,决定着它们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科技的运用和提升,影响着不同发展模式在经济空间中的消长兴衰,对经济发展空间秩序的完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长期以来,在我国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正是由于对经济发展空间秩序的完善缺乏足够紧迫的认识,导致市场经济体系这样那样的问题层出不穷,价格与价值体现的错位,不顾成本、不惜后果的恶性竞争,在落后的产业基础和狭小的经济空间里重复建设、恶性循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环境问题也由此愈演愈烈,缺乏经济发展空间的科学划分和由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的合理引导,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必然在单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原有的经济发展空间中运转而没有脱胎换骨的动力。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形势下,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成为贫困地区的倚重,也成为一些正在转型地区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的鸡肋。 

篇10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得到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充分显示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一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包括3个层面,即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1.1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以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推广给农民,使农民能将新知识与新技能应用至农业生产过程中,达到增产的目的,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技术指导是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2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在技术指导基础上,增加产前咨询指导及产后的销售服务,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与组织农民经营均属于该范畴。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对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拓展深化[2]。教育是广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指基于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作用下,通过多样化形式,使农业新成果、新信息扩散至三农中,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推动三农综合发展[3]。沟通与咨询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2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2.1农业技术推广是传播科技成果的纽带科技成果的传播以农业技术推广为媒介,将农业技术扩散至农业生产中,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科技成果是农业专家与学者研究的成果,基于实践基础上得以归纳、总结和研发的农业成果。如何有效将农业科技成果传播至农业生产中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媒介,充分发挥着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

2.2农业技术推广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目的在于转变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农民以农业科技成果为指导,优化农业种植技术与生产技术,以农村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新科技成果的创造

若想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需求,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应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新技术成果研发中的创造作用,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熟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发展状况,为研发新科技成果提供依据,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4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综合素质具有教育作用

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诸多农民仍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作用,结合多样宣传方式,使农民接受并认可农业技术推广。

2.5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方针、政策等的制定具有参谋作用

基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下,农业技术推广员充分掌握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存在问题及农业发展基本状况,为制定新的农业方针及农业政策提供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再完善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

3小结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保障。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促进作用、创造作用、教育作用和参谋作用,推动农业发展。

作者:蒋洪元 单位:云南省巧家县老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剑飞.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