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必要性十篇

时间:2023-11-16 17:50:49

体育锻炼必要性

体育锻炼必要性篇1

关键词:体育锻炼;生活方式;体育运动

体育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它是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培养健美体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调节情感,防治疾病,益寿延年乃至提高和改善整个民族体质,都有重要作用。其特点是群众面广,各种年龄、性别、不同职业和健康状况的人,都可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适宜的锻炼。

一、我国的体育锻炼动机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以往大多数研究都以调查研究为主, 如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来考察参与者的体育锻炼动机, 但使用的问卷要么借鉴国外的, 要么在问卷编制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 其信度和效度上都存在问题。今后的研究应从问卷调查转向实验研究和现场研究, 并编制有效的、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另外, 对无关变量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办法。

(二)研究水平上不够深入。目前对有关动机调查研究结果的解释较多停留在推测和理论分析上, 用实验法进行因果探索的研究很少, 今后的研究应以系统的理论为指导,努力建立一个完整的体育健康理论模型。

(三)从研究对象来看, 以往研究主要以大学生和老年人为主, 而对中年人的研究很少。中年人承受着最大的工作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 他们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尽管他们很需要体育锻炼来缓解压力, 改善健康, 但他们却是锻炼量最少的一群人。从动机的角度, 分析这一矛盾的原因, 提出解决的办法是一个潜在的很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四)由于我国体育锻炼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晚, 这就需要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 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了解国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另一方面更多的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与合作研究。

二、体育锻炼的功能

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生命在于运动”深刻地体现了体育锻炼在促进人体发展和增强体质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召开,以及校园阳光行动的启动,使得体育在我国现代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那么先让我们来关注一下体育锻炼的具体功能:健身的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大肺活量、提高运动能力、增强免疫力;娱乐的功能,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产生快乐的情绪,陶冶情操;改进个体社会的功能,健康心态,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获得和谐氛围;教育的功能,锻炼优秀的人格品质,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社会感情的功能,促进交往,融入集体,加强沟通;经济的功能,体育产业和复合体育产业,体育传播、旅游、场馆建设等。就是这些功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使人们看到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和有利条件也更加明显。而且,日趋现代化的社会生活条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一系列非常不利的因素。

三、新形势下对健康的影响

(一)日常生活的省力化对健康的影响

省力化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存状态,出门可以打车,有事可以打电话,上楼有电梯,尤其是网络的飞速发展,这一切都极大的简便了人们的各种活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繁重体力劳动已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精密复杂的机器和仪表。那么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据清华大学对2056 名教职工进行体检,其中35.2%的人患病。中国科学院计算机90%的女性患有乳腺增生。中关村地区中科院七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每年都有二三十人病逝。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53.3 岁,比全国平均寿命短了近20岁,这是何等触目惊心的数字。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日益文明,人们体力活动越来越少。运动不足,肌力减退已成为现代社会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活水平提高后,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现代“文明病”患者大大增加。据统计,每两个死亡人中,就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病,这活生生的实例,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警惕。为了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全民健身迫在眉睫,所以经国务院批准,每年8 月8 日成为全国的“全民健身日”。但是如何让健身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是我们要去做的。

(二)都市生活对人类的健康的影响

我们假想一下,当你站在高处环顾我们所住城市的时候,面对林立的高楼大厦,拥挤的住房,你会有什么感觉?而当你面对满山的绿色、呼吸着大自然那清新的空气,你又是什么感觉?诚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都市生活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享受。面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使不少人隔绝了大自然和阳光。人的有机体本应该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接受大自然的哺育和阳光的照射,可都市生活中,城市工业化带来的空气污染、污水长流、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些都构成了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再者,由于电信事业的广阔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处理公务,但面对面的沟通变得少了,人心变得冷漠了。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使人们的活动和走路的机会大大减少。相反,食物构成的改善,人们从食物中提取的热量越来越多。这种热量增加而活动减少的生活条件必然产生运动缺乏。营养过剩的矛盾,这是促成现代文明病的原因之一。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化社会在不断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同时,对人体的健康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发展体育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才能改变都市生活这一现状。我们应该从这一高度来调节人们的精神,增强人们的体质,丰富人们的生活。已经不仅是个体的需要,而是整个社会的需要,而面对现代化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必然带来两个积极的结果:一是社会物质产品的丰富;二是余暇时间的增多,这就为开展体育锻炼提供了保障。各种体育场所、娱乐中心、文化站、俱乐部等场所的兴起,又为我们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场所。法国著名医生曾这样说过:“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一切药物,但所有的药物代替不了运动。”

四、加强科学的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锻炼虽大大有利于身心健康,被称之为健康长寿的良方。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重性,掌握不好还有损健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去认真对待,才能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

在加强身体锻炼的基础上,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千万别透支体力和睡眠,注意劳逸结合,主动休息;要善待压力,心胸开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再就是要注意膳食合理,多食瓜果蔬菜,多食粗粮,饮食要少盐少糖,多食高蛋白食物,鱼和海产品,避免单调化,吃多种食物。凡是暴饮暴食,大饥大饱,瞎吃乱吃都是不科学的。一定做到定时定量,有针对性,均衡消化,保证营养。

四、结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因缺乏体育锻炼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每年超过二百万,另据资料显示,中国人口中健康者只占15%,病人占15%,那么剩下的70%就处在亚健康状态之中,这个比例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法国著名医生曾这样说过:“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一切药物,但所有的药物代替不了运动。”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预测到新技术革命将会对人的身体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不注意锻炼身体,运动不足的“文明病”不久的将来将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身体将会受到新技术革命的严重冲击。

[参考文献]

[1]林志超.高职体育与健康规划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体育锻炼必要性篇2

关键词:体育  习惯  培养

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古今中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早期的培养对人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志和技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锻炼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好奇心和上进心强等特点,通过多年来体育教学的实践,就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1.从小做起,抓好开端。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习惯从小培养,比较容易获得成功。根据习惯形成的后天性和习惯定型的稳固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最好从小学低年级抓起。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看,开端是关键。在培养良好习惯之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学生朝着一定的目标奋斗。开始做起来也许比较勉强,但只要持之以恒,时间长了就能逐渐适应形成习惯。

2.明白事理,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科学锻炼的方法,激起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同时,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充分利用教材教法,适动内容及组织形式的新颖性和情趣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借助体育运动特有的魅力,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从而保持对体育锻炼的稳定兴趣。锻炼态度端正,参加锻炼兴趣浓,必然促进锻炼习惯的形成,有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锻炼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3.循序渐进,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把握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由易到难,从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培养和训练,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能为学生打下体育锻炼的良好基础。

4.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要靠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严格的要求,努力的实践。就是在学生了解必要的道理,提高认识的同时,必须引导和督促他们自觉地去实践,达到锻炼习惯的养成。例如:为使学生养成做准备活动的习惯,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生理变化和心理的特点,认识到在每次锻炼开始,都必须由静到动的规律,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等知识。并根据体育锻炼的内容需要,认真地做好相关的准备活动。逐渐使他们认识到准备活动转化为从事身体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体育常规教学,严格地规定练习内容,运动科学的练习方法,还要长期的严格要求,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5.顺应心情,扶正诱导。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创设种种良好的锻炼情境,诱导和启发学生自觉去锻炼。在锻炼中即使发现个别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也要因势利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其活动。例如:“前滚翻”教学中,个别学生觉得自己会做,就练起自己喜爱的动作,此时教师不应斥责这些学生,或禁止其活动。而应心平气和地讲清道理,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认识到遵循动作的规律和动作的规范来学习动作,并养成按动作规范来练习的习惯。

6.树立榜样,正确评价

少年儿童活泼可爱,喜欢模仿,我们在培养学生锻炼习惯过程中,应该采取先树榜样,再启发学生的方法,引导他们不断产生自我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则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者,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应该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标准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还可向学生讲述杰出人物的体育锻炼事迹,组织学生交流锻炼的经验等,启发学生,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学生锻炼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进步作出正确的评价。适当地加以肯定和鼓励,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7 。体育教师,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8.促使学生,形成自律?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必要性篇3

关键词 课间操风气身体锻炼习惯

1 引 言

课间操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课间操身体锻炼风气,如同一个学校的校风,主要由学校所有学生与教师、领导共同构建,同时它又作用和影响着每一个个体。探讨课间操身体锻炼风气的涵义、特征、功能、形成条件及其方法,不仅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同时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实施终身体育,促进体育社会化具有积极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查阅并研究了教育学、文化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多学科文献资料和国内近几年有关刊物,收集和参阅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

2.2 调查问卷法

调查了福建省(福州地区、宁德,龙岩、南平、三明,莆田、厦门、泉州)九个地区的50所(重点、普通、一般)中学的体育教师和学生。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3.1 课间操身体锻炼风气的内涵

什么是课间操身体锻炼风气,体育界对此研究甚少,目前尚未见有确切的文字表述。《现代汉语词典》对风气的注释是;“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笔者认为,所谓课间操身体锻炼风气,是指一个学校,在课间操时间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现和相对稳定的师生员工共建的一种校园文化,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据调查统计,认为在当前课间操形同虚设的情况下形成课间操身体锻炼风气非常必要的体育教师占76%,学生占57%。

3.2 课间操身体锻炼风气的特征及其功能

3.2.1 课间操身体锻炼风气的特征

3.2.1.1 自觉性

它是指主体对课间操活动有所认识和觉悟,在意识的驱动下表现出的一种自愿、主动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校师生对课间操活动的自觉参与,而并非强迫或硬性规定。

3.2.1.2 经常性。

是指学生课间身体锻炼行为发生的重复性与不间断性,它以师生经常性地参与体育实践为基础,把课间身体锻炼作为校园,内学习和生活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3.2.1.3 群体性。

指学生对课间身体锻炼活动的普遍参与,是以人数、班级、年级学段共同构成,表现为大多数成员的一种群体行为,具有明显的组织性。

3.2.2 课间操身体锻炼风气的功能

3.2.2.1 教育功能。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重要的,学校课间身体锻炼是一种良好的体育氛围,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学校建立了课间身体锻炼风气后,它能形成该校集体的心理定势。集体中的多数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就会形成一致的态度和共同行为方式。有研究认为“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类化现象,无论是理想、价值观念等,个人都会受到群体中他人的影响。因此学校中多数人对课间操锻炼的态度必然成为影响所有成员的巨大力量,甚至使原先对课间操淡漠的人转变态度。而一定的锻炼行为,一旦成为多数人的共同行为方式,就将通过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心理机制,使少数行为方式不同的个体内化自己的行为,从而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起来。因此,课间身体锻炼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3.2.2.2 导向功能。身体锻炼的意识性原则告诉人们,体育锻炼是一种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它不能自然发生。导向功能表现在对学生个体充分发挥积极性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通过课问锻炼实践,培养课间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自觉抵制和排斥某些消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3.2.2.3 规范约束功能。课间身体锻炼作为一种群体锻炼文化,它有赖于群体的共建,同时又反馈作用于每个个体,使个体把这种集体的锻炼化为自我要求。因此,在客观上对学生的行为方式必然产生一种“规范”和“约束”的效果,对学生的课间锻炼行为习惯养成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

3.2.2.4 辐射功能。作为课外体育锻炼一部分的课间身体锻炼,一方面对学生个体身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多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产生积极影响。更有意义的是,当学生进入社会转换角色后,学生已形成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兴趣、爱好、习惯,会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社会,体现出向社会辐射的功能。对奠定终身体育,促进社会体育具有一定作用。

3.3 课间操身体锻炼风气的影响因素

3.3.1 社会因素。课间操身体锻炼风气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它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人的体育观念等密切相关。比如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等,无不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课间操身体锻炼风气的形成。无疑,良好的锻炼风气对造就现代社会全面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3.3.2 学校因素。

一个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课间操身体锻炼风气,学校领导是关键一环。据调查统计,30.4%的体育教师,42.2%学生反映学校领导对课间操活动不够重视。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学校的领导能全面理解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认识课间操的深远意义,课间操就不会出现“形同虚设”的状况。实践证明,凡具有良好课间身体锻炼风气的学校,无一例外地都对课间操高度重视,制度措施落实。

其次,学校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对学校课间操锻炼风气的形成具有更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教师相对学校而言,它们是稳定的非流动性的校园主体,他们的体育观念、敬业精神、职业能力、编操能力等等,极大地影响着学生。据调查统计,70.1%的学生回答课间操身体锻炼需要体育教师指导。因此,一个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课间操身体锻炼风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奉献精神。在这当中,体育教师的“一专”,即专业特长,往往对培养学生课间锻炼的兴趣爱好,以及锻炼习惯是有诱导作用的。所以“一专多能”,一直是社会赋予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班主任、年级长,以及其他科任教师也是组织、指导和管理课间操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重视’’程度,对课间身体锻炼风气形成有一定影响。据调查统计,46.9%体育教师、37%的学生反映班主任不重视课间操活动;40.6%的体育教师和60.4%的学生反映课任教师较常占用课间操时间。由此,如何改变班主任、年级长及课任老师的态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再次,学校体育的规章制度与物质条件,也影响与制约着学校课间身体锻炼风气的形成。青少年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等尚未真正确立,尚需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往往对创设一种心理环境能起到促进作用。它有助于学校全体成员由被动到自觉、由少数到多数,主动积极地参与课间身体锻炼实践,形成稳固的课间操锻炼习惯。学校体育经费和场地器材设备,是开展课间操活动的物质基础。据调查统计46%的体育教师认为课间活动体育场地不足。增加器材设备,对课间身体锻炼风气形成有重要作用。

3.3.3 学生因素。一个学校能否形成课间身体锻炼风气,学生是主要方面。关键是使学生对课间操身体锻炼产生兴趣、爱好、养成锻炼的习惯。据笔者调查统计:学生认为做课间操不能振奋精神或感到厌烦的占52.2%,认为自己做课间操不认真与很不认真的占28.3%,学生对第七套广播操不感兴趣的占36.7%,87.5%的体育教师反映学生课间操做操不认真。内容与形式对培养学生身体锻炼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对课间身体锻炼的兴趣,是指对课间操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在对体育的特点,功能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和形成。它可以转化为对课间身体活动的动机,成为激发学生从事课间身体锻炼的推动力。

3.4 课问操身体锻炼风气的构建

3.4.1 课间操身体锻炼风气构建的基本方法

3.4.1.1 培养学生课间锻炼的兴趣,爱好和锻炼习惯,要从学生入学开始抓起。这是因为体育锻炼习惯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锻炼习惯的稳定性。二是锻炼习惯的养成性。三是锻炼习惯的省力性,即“习惯成自然”。因此,培养学生课间锻炼兴趣、爱好和锻炼习惯,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抓起。锻炼的过程还应遵循身体锻炼的意识性原则,反复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只有这样锻炼习惯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

3.4.1.2 多条途径,全面实施。课外体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它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等多种组织形式,构建课间操身体锻炼风气,必须各种组织方式结合,发挥综合的整体效益,以形成锻炼的风气。

3.4.1.3 注重实践,长抓不懈。构建课间身体锻炼风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天天坚持课间身体锻炼,领导和教师要长抓不懈。

4.4.1.4 表扬先进,突出榜样。在课间形成良好锻炼风气的重要心理机制是模仿。突出榜样是模仿的关键。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自己要乐于参加课间锻炼,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在自我锻炼中形成稳固习惯。

4 结论与建议

体育锻炼必要性篇4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无老师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对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目标程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评价,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应该注重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所获得的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自我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引导他们根据教师安排的内容,自己归纳技术要点、重点、难点,自行选择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自我调控运动负荷。同时,教师在教学上适当的给学生“自由”的运动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行组合或个人自练,在练习中多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和自我表现的时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欲望,逐步具备自学、自练、自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一、影响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因素

1.教育者重视程度不够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学校的体育教育,仍然停留在老的、旧的模式当中,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只注重外表,不注重实际。绵羊式教学一览无遗,忽略了大学生自身兴趣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严重地违背了教学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育教学必须要以“健康第一”为教育理念,以兴趣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为根本目的,建立终身体育锻炼思想。

2.大学生锻炼的思想意识不够端正

目前,大学生普遍不够重视体育课,缺乏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自我锻炼的能力低下,导致他们多数采取应付的方式接受体育教育,轻视体育课,漠视体育锻炼。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就没有必要锻炼了,对自己没用,体育课可有可无,只要按学校的要求过关即可,认识不到自我锻炼的重要性。

3.家长和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的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所以,总是希望孩子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交往上,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育没有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根本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今后工作与生活的影响。而社会的影响也客观存在。

二、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方法

1.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明确大学体育的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而学校体育是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技能的主要阶段。要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己一生的重要性,懂得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育的资源以不断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为今后的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明确大学体育的目的,转变学习态度,使体育锻炼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培养大学生体育的兴趣,激发自我锻炼的热情。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挖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还是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培养体育兴趣,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

体育锻炼必要性篇5

关键词:天津;研究生;体育锻炼;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6-0102-03

Research on th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of the Exercises of the Tianjin Postgraduates

GAO Xu-xiu1, ZHANG Jian-Feng2, YAN Lin-lin1

(1.P.E.Dept.,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130,China;2.P.E.Dep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By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tistics,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sports exercises of the non-sport majors. It shows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ports exercises of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The participation rate is not optimistic and the exercise organization is poor. Then it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changing the mindset of the management, paying high attention to the sports education, build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s, increasing the input of the sports facilities, organizing various activitie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 references to the facilitate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physical sports of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of these students.

Key words: Tianjin; postgraduate; sports training; intervention; strategy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体育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研究生体育教育不受重视,导致研究生体育意识淡泊,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文化水平高但是身体素质较差,照这样发展下去将会影响研究生毕业后的社会工作。研究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建设者,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为国家做贡献的根本保障。为了提高研究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本研究以天津市部分高校研究生为具体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研究生的体质水平、运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为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与教育改革提供相关的对策和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6所天津高校的在读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男女学生共700人。调查日期为2010年6月1日―2010年7月30日。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2)文献资料法;3)访谈法;4)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在读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的意义与必要性 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环节,研究生体育正处于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转轨的过渡阶段,学生能否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直接影响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健康状况和高层次文化水平体育人口的数量状况, 同时也关系到“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全民体育思想的全面落实[1]。因此分析研究生在校期间锻炼现状对研究生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可以为天津高校在校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有利参考。

表1显示,大部分的教师及学生都认为在读研究生的体育锻炼是有必要的,其中,教师45%认为非常有必要,学生57%认为很有必要。可能由于部分教师及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等因素的影响,少部分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在读研究生的体育锻炼没有必要。

体育锻炼对于每个人有不同的价值,对于研究生更是价值不同。如表2所显示:100%的研究生都认为促进身体健康是首要的体育锻炼价值。其次,由于研究生一般都对生活或工作都要求较高,学习、科研、个人的社交能力提升是他们在读研究生阶段的首要目的,因此,体育锻炼对于研究生来说还有帮助研究生社会交往、排除心理压力、丰富业余生活、增加社会竞争力等的作用和价值。

2.2 对高校在读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

2.2.1 天津高校在读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学生将体育愿望转变为体育行为的心理动因,是发动和维持体育行动的内部力量。如表3显示:硕士研究生锻炼的动机男生以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为主,占男生的45.9%;女生则以塑造健美体型为主,比例占到37.6%[2]。所以,由于学习、科研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生缺乏体育动机,对身体锻炼没有太大的兴趣。通过调查还发现,部分研究生将体育锻炼作为调节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丰富业余生活,增加社会交往的途径,体现了体育活动功能的多样化,这些动机虽然不是以身体锻炼为主,但也起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所以研究生多参加体育活动好处是非常广泛的。

2.2.2 喜爱运动项目的差异性 由于研究生文化层次较高,所以在选择体育锻炼的方式时偏向于多样化、娱乐化且健身效果明显的运动项目。研究生喜欢从事的体育活动项目以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为主,占71.5%;从性别来看:男生喜欢运动量较大、对抗性或挑战性强的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等[3]。女生因为性别差异多喜欢从事运动量小、对抗性较弱、动作相对简单、且无身体接触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和慢跑等,女生对健美操的喜爱,与女生爱美、健体的强烈愿望紧密相关[4]。这些都反映了男女生在体育健身项目选择上的差异(表4)。

2.2.3 体育锻炼观念和行为不一致性 研究生是高知识阶层,认知能力较强,对体育价值、功能的认识也进入到了较深的层次,大部分研究生对体育的态度都能给予正面的评价。但是,研究生体育态度好并不代表他们的体育实践能够与认识相一致。如表5显示: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一周三次以内的占到73.2%,说明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不高,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尤其是女生一周锻炼三次以上的(包括3次)才占14%,表明研究生从事体育实践的行为与观念的认知严重失调[5]。

2.2.4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随意性和非科学性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天津高校在读研究生进行体育锻炼有运动处方的占29.06%,没有运动处方的占70.94%,其中男生略好于女生。说明天津高校在读研究生的锻炼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没有规律性,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和盲从性。认为只要锻炼就可以增强体质,轻视了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方法,缺乏锻炼的科学性。科学的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健身方法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其中包括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锻炼效果的评价,以及解决锻炼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2.2.5 影响和制约研究生参与体育健身的因素 影响和制约天津高校在读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有多种因素,其中有38.2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紧张、没有时间是影响他们参与体育健身的重要因素, 25.6%的在读研究生认为缺乏必要的组织与管理助长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惰性。同时,场地不足、实施不完善也是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影响研究生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时间紧、缺乏组织管理、自身惰性、缺乏运动群体、场地设施等。

由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体育锻炼对于研究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目前天津市研究生体育锻炼积极性不够,每周参加的次数较少,每次锻炼的时间较短;大部分学生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体育锻炼;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包括没有合理利用时间、不良的锻炼气氛和错误的体育观念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体育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缺乏有组织的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另一方面也说明体育教学、运动锻炼条件不足,缺乏研究生体育教学师资、体育场馆和设施不完善。

3 在读研究生体育锻炼干预对策分析和建议

3.1 开设研究生体育锻炼的课程 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研究生体育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8]。研究生管理部门应重视对研究生进行体育教育,为研究生开设体育课,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师资的建设,并制定相应的学分制度,保证体育课完善化、规范化,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使他们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同时,成立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带动研究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比赛[8]。国家、省教育部门应设立研究生体育管理的相关机构,以加强对研究生体育的指导。

3.2 组织、建立研究生体育教育长效机制 以构建“终身体育意识”为基本目标,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培养研究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各类体育俱乐部积极组织活动,吸引研究生参加,在欢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活动习惯,为研究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同时对推动研究生体育活动和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9]。再有,就是将研究生部评优与体质健康测试联系起来,以奖罚制度保证研究生有积极的动力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能力。因此,建议各高校制定研究生体育和健康合格标准,列入培养计划,使之成为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客观条件之一。

3.3 加大体育师资,体育设施的投入 我国应该制定研究生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从政策层面保障研究生体育正常开展。陕西省高校应根据研究生体育教育的需求逐步补充体育师资,加强体育指导。并加大经费投入来增加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完善配套的场地设施,并加大开放程度,以满足日益增大的研究生体育教育需求,满足研究生运动锻炼的场地设施需求。

3.4 针对性开设相应运动项目 研究生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呈现出性别差异。但游泳、游戏性运动项目及球类项目受到研究生共同的青睐。针对目前研究生体育锻炼不足的现象,应根据他们对体育锻炼项目的偏爱情况来针对性的设置体育锻炼项目,并给以必要的辅导。如羽毛球、乒乓球、游泳、体育舞蹈等都是研究生较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有关部门就应该在这些项目的场地设置和教师辅导上加大力度。缓解研究生的压力,使他们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并着重加强女生体育活动意识,培养其体育活动习惯。

参考文献:

[1] 赵殿军,徐金尧.部分高校在校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项目情况及影响因素[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57-59.

[2] 郦树龙.关于我国在校研究生体育锻炼动机的研究[J].体育师友,2002(5).

[3] 夏祥伟.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王念辉,谢奇.陕西省普通高校研究生余暇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5):69-73.

[5] 陈善平,闫鹏程,李淑娥.研究生育课程需求调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

[6] 张丰涛.高校研究生体育态度与行为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47):63-65.

[7] 徐红旗.普通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4).

体育锻炼必要性篇6

1 前言

受到教学改革趋势及教学理念更新的影响,体育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普遍认可。但目前的教学模式限制了体育教学功能的发挥,使其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十分有限。在此种情况下,现实中必须要尽快推行较为彻底和全面的改革,借助有效措施,改变体育教学面貌,放大其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2 结合终身教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探析

2.1 终身教育视角下体育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从终身教育视角出发来看,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终身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反映出来。由于高校师生普遍不够了解终身教育,实际教学往往并没有落实终身教育的要求。这一点体现在目前依旧有很多学校将学生成绩作为关注重点,对其体育兴趣毫不关心。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使参与了相关的体育锻炼,目的也只是通过考试,并未真正感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自然也就不会形成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其次,教学体系尚不完善,相关内容也还有待补充。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反映,旨在借助系统教学使学生可以长期参与锻炼。与传统体育教学不同,终身体育的特点在于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学校依旧是将竞技体育作为中心,休闲活动和健身活动的开展次数寥寥无几,再加上竞技体育进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和体育能力,致使体育教学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再次,思想引导略显不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有误。高校体育更加注重自主性,表现为很多学校均实行学生自主选课的方法。此种做法使得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错误认识暴露无遗,最明显的情况是部分看起来比较累的科目,往往没有学生愿意选。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思想引导不足有关,反映了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认识有误这一问题。

2.2 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为了满足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现实中就必须要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此种做法的现实意义体现为下述两点:首先,此种做法可以增强学生的锻炼热情、提升其对体育的兴趣。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高校的普遍做法是按照“考勤+成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学生要想顺利通过考试,就必须参与锻炼。这种“必须”激发了学生的抗拒情绪,也是其在体育课上表现消极的主要原因。终身体育与此不同,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体育锻炼与自身发展的关系,进而消除学生的抗拒情绪,使其主动参与锻炼。比如,学生在相信锻炼于自身健康有益的情况下,就不会对相关活动过于抗拒,甚至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出于健康考虑而自觉的进行锻炼。

其次,此种做法有助于学生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体育锻炼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下锻炼的学生极少。这种情况体现了体育教学的局限性,也说明了现行模式的失败。体育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还包括使其养成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将终身体育理念融入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做法与此相吻合,旨在使学生在明确体育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锻炼,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锻炼意识和习惯。

3 结合终身教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状况来讲,若不尽快实行改革,体育教学将长期处于一种教学效果甚微的局面,不仅难以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还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进行形成制约,最终造成高校教育目标无法实现。所以,当前阶段必须要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改革实践中,以实现体育教学的全面创新。

3.1 加强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传统教学中实行的评价机制将体育锻炼和成绩、考试“捆绑”在一起,对学生思想产生了误导,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锻炼的意义就在于获得成绩,并未真正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影响意义。在此种情况下,在学生不需要考虑成绩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进行锻炼。所以,教学改革的一大要务就是纠正学生对此的认识偏差,摆正其锻炼态度,使其意识到体育锻炼是一件能够使自己受益终身的事情。这样一来,学生参与锻炼的动机就会从获得成绩转变成“强健体魄”,对于体育课的态度也会变得更加积极。为此,学校和教师有必要加强思想引导,通过摆正学生的学习心态,来为终身体育的推行奠定基础。

3.2 在健全教学体系的同时丰富教学内容

我国不少高校的体育教育都只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极为有限,再加上教学活动大多都局限于课堂教育形式、缺乏课下补充,体育教学往往难以形成完善体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高校必须要注重课下时间的合理利用,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从而使体育教学冲破课堂局限,深入学生生活。另外,考虑到教学活动因缺乏灵活性而难以吸引学生这一点,教师有必要改变认识,遵照终身教育要求,关注大学生心理和锻炼需求,适当引入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个性活动,增强体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3.3 教师应创新理念,强化终身体育教育意识

教学改革需要师生双方的参与,尤其是教师,对于改革成败的影响极为显著。所以,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创新理念、强化终身体育教育意识,在教学活动组织和安排中也要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为指导。体育教学改革需要体育教师注重教法、思路和模式的调整,而只有教师明确终身教育的内涵,才能把握好改革的大方向,确保相关活动安排及举措的正确性。所以,广大教师有必要先从自身理念和思想的改变入手,来为终身教育要求的贯彻提供保障。其中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必须注重对教学模式的完善,力求实现课堂教育与课下锻炼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发现锻炼的乐趣,进而使其在体育活动中形成锻炼习惯。上述要求的具体实现策略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根据学生反应科学调整。

体育锻炼必要性篇7

[关键词] 校外体育锻炼 持之以恒 小学生

教育部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体育锻炼不足,体能素质下降,肥胖人数增加的情况。提高民族素质,首先要从小学生抓起,增强小学生体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小学生处于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通过随机调查和追踪调查,取得了许多数据资料,发现经常坚持体育锻炼的人的身高、体重、胸围的增长幅度,普遍高于不经常锻炼的人。这说明,体育锻炼对于人的肌肉、骨骼系统的发育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经常锻炼,还能使肌纤维变粗,肌肉收缩能力和张力增强,从而提高肌肉的爆发力和耐久力。体育锻炼仅仅依靠体育课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小学生加强课外体育锻炼。我们知道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很差,要把课外体育锻炼长久地坚持下来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么,小学生校外体育锻炼如何才能做到持之以恒呢?

一、强化学生的锻炼意识

通过对小学生的调查发现,90%的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都比较被动,不少学生课上虽然能积极参加锻炼,但是除了体育课上的锻炼课外基本不进行锻炼,更不懂得如何自我锻炼和提高。有的同学是因没人组织而放弃锻炼,其主要原因是在没人组织的情况下,自己不知道适合的体育项目该如何选择。还有很多小学生没有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对自己身心发育的重要性,有些小学生错误地认为课外体育锻炼就是浪费时间。所以,许多小学生自我限制了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也就谈不上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了。另外,有些学生觉得体育锻炼又脏又累,纯粹是自找苦吃。有些学生虽然出于改善身体条件,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想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而且意志又不够坚强,所以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以持之以恒,因此就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有些学生也因此而失去锻炼的信心。针对上述的这些问题,首先要改变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让他们知道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体育锻炼与学习以及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真正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然后根据小学生的身体条件以及小学教学特点,给他们讲述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锻炼方法等,以强化学生的锻炼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90后的学生对体育锻炼往往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加上家长的万般呵护,进一步滋长了学生怕苦、怕累的思想,而且当今时代学生的课外娱乐项目太多了,同时来自社会的诱惑也很多,林林总总的游戏机室、网吧等。他们宁可坐着聊天、打电玩也不愿意运动出汗,所以引导学生强身健体不但是学校和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全社会责任。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对周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点,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来引导小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这样他们就有了锻炼的欲望,小学生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喜欢上这项活动进而形成行为习惯,锻炼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等活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兴趣;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告诉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要拘泥于形式,任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都可以采用,让学生寻找出最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活动形式,在课外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利用丰富多采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这样他们在课外就能比较容易地坚持锻炼了。

三、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很多学生经常暗下决心进行体育锻炼,而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半途而废,不能持之以恒,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外部和内部的强化。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那些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行为和学生要给予鼓励,对那些动辄就中断体育锻炼的行为和学生要给予提醒和引导,这属于外部强化的手段。除外部强化的手段外,学生内部强化也很重要,锻炼习惯的养成靠的也主要是内部强化。我们知道,锻炼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不间断地练习。任何行为习惯都必须要付诸行动,体育锻炼更是需要不间断地练习,这是形成习惯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比如,丰富他们的体育知识,加深学生对课外锻炼的意义的理解,尤其是要让学生体会和体验体育锻炼给他们的身心带来的好处。这样引导学生主动不间断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形成习惯。另外,学校教育可以通过改革体育课教学模式,邀请学生的家长参与,使其了解学校体育活动课的情况,以便家长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对子女进行体育教育,使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拓宽体育教育环境,营造一个身体锻炼的良好氛围。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和补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当今时代体育社会化的需要,学校的体育向家庭延伸,打破校园界限,实现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互动,达到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的目的。

四、教给学生锻炼的方法

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但是教师要事先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学自练的能力。体育技能的掌握能让学生轻松进行锻炼活动,帮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而体育锻炼的乐趣反过来又会刺激学生体育行为的积极性,使之经常化。相反,在没有掌握体育技能之前,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会体验到真正的锻炼的乐趣和好处,而且没有组织有序的学习来达到比较坚实的技能掌握,会妨碍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积极情绪的体验,课外体育锻炼行为不能长久。实践表明,那些体育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比一般学生表现出更浓烈的体育兴趣和更大的活动欲望,其体育习惯也就更易于形成,因此,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加强技能的学习与指导,同时要注意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适中。

总之,适度的体育锻炼是小学生增强体质的必要手段,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以科学合理的营养为物质基础,这样才能使机体积聚更多的能源物质,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同时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体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体育锻炼必要性篇8

关键词:大众体育 体育教育 教学现状 生产方式

一.大众体育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机制的日益发展,大众体育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随着体育活动的不断普及,社会大众的身体素质不断得到提升,我国大众体育逐渐进入一种新的发展境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社会民众对于大众体育的需求日益强烈,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大众体育教学模式依旧存在较大的问题,其发展模式是比较落后、传统的,这受到人们的健康意识理念、体育锻炼意识等的影响。

二.大众体育教学问题

1.体育基础设施的缺乏。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健全,但是整的来看,我国体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发展不平衡。在某些比较偏远的落后地区,难以找到固定的体育锻炼场所及基础设施,体育基础设施的缺乏、体育锻炼场所的封闭性等不利于大众体育教育的开展,在居住区内,社区居民缺乏多样性的体育锻炼设施,缺乏多样化的公共体育场所,这些场所的收费水平比较高。有些学校缺乏健全的体育设施,难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求。

2.大众体育参与意识的缺乏。人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取决于人们的健康锻炼意识,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社会民众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缺乏相应的体育锻炼知识,从而不利于大众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这就难以满足现阶段大众体育教育工作的要求,不利于提升社会民众的体育健康素质。

三.大众体育教学方法

1.健全大众体育教学队伍体系。为了适应现阶段大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势,必须建立健全大众体育指导体系,确保专业性体育指导人员的配置,通过对大众体育指导方案的优化,有利于实现大众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进行大众体育引导人员素质的提升,大众体育的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社会大众。大众体育以增强社会民众体育健康素质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对一系列科学锻炼计划的制定,进行一系列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体育锻炼活动的有效性、协调性、趣味性、娱乐性、健康性,切实提升我国民众的体育锻炼水平,增强其身体健康素质,满足我国大众体育工作事业的要求。

2.提升教育宣传力度。只有人民群众具备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及身体健康意识,才有利于推进大众体育事业的稳定运行,提升社会民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其身体健康观念是现阶段大众体育事业的关键点,这需要引起相关政府机构及社会组织的重视。通过对信息网络及相关传播媒介的应用,做好社会大众体育锻炼的传播工作,实现大众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宣传,宣传的主体主要是各高中小学生,这可以积极开展大众教育志愿者活动,进行农村社区的体育锻炼宣传普及,从而促进社会民众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对科学化的体育锻炼观念的普及,使社会民众充分意识到大众体育活动锻炼的重视性,从而实现社会大众体育事业的不断开拓。

3.增强对大众体育教学的重视。学校教育模块是大众体育教学的重要构成因素,其对于大众体育整体事业的推进起到广泛而深远的作用,为了解决大众体育教育推广过程中的问题,必须做好学校体育教学的相关工作,增强学生的体育健康素质,提升其体育活动锻炼意识,促进其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观念,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一种良好的健康锻炼习惯。在校园体育教学模块中,学校及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系列的校级体育锻炼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实现大众体育教学影响力的扩大,优化社会大众教育综合环境。

为了提升现阶段大众体育教育的效益,做好大众体育活动的宣传工作是必要的,这需要引起相关政府机构的重视,进行大众体育应用方案的不断优化,给予其充分的社会支持,有效增强大众体育资源的应用效益,实现大众体育活动的有效性推广,这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为创造融洽性的大众体育教学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确保人民群众大众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满足现阶段大众体育事业的工作要求。

四.结语

体育锻炼必要性篇9

科学锻炼是提高健康水平,促进身体健康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何进行科学锻炼,那就需要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和采取正确的锻炼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

【关键词】科学锻炼;促进;身体健康

【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06-02

体育锻炼是一门科学,要想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就要按照人体生理基本规律,每个人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根据体育锻炼原则,有计划地进行锻炼,才能有效地增强体质。

1 科学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基本原则

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改善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对各种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必须指出,如果违反科学规律进行锻炼,不仅不能促进身体全面发展,还有可能发生运动损伤或引起疾病,损害健康。参加运动锻炼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1 全面锻炼的原则:

全面锻炼,是应包括多种不同性质的活动,使身体生长匀称,全面发展。体育锻炼中,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有着特别重要意义。因为在体育活动时,无论那种身体素质都不是孤立或以某种单纯形式出现的。任何体育锻炼都必须有一定的力量、一定的速度、一定的耐力为基本。由于身体素质间具有相辅相成的特点,决定了任何项目锻炼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体素质的发展。只有全面锻炼,才能使各种素质相互促进,全面发展。只有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某种专门素质,以利于提高人体基本活动能力。

人体机能的全面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都是通过反复地进行各种性质不同运动而实现的。因此,全面锻炼的过程,也是学习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的过程。动作技能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提高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的基础。而如果没有熟练、协调、完善的动作技能,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水平的提高,也是不能达到理想程度。只有把发展身体素质与掌握动作技能结合进行锻炼,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全面锻炼就是要全面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努力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对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地良好作用。

1.2 坚持经常的原则:

参加体育锻炼,必须坚持经常,持之以恒体质才能增强,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人体在运动中发生的各种适应性变化,只靠一两次锻炼是不可能的。如果断断续续的锻炼,前一次作用痕迹已经消失,后一次锻炼的累积性效果就会小了,也就不可能有明显锻炼效果。运作技能的形成,也需要不断强化,否则也会消退,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恢复就需要很长时间。如经常练习健身跑的人,中断一段时间再跑就不那么轻松。其原因是内脏器官功能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大量事后充分说明只有坚持锻炼才能逐步增强体质。如果中断锻炼,体质会下降。

1.3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基本规律。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缓慢的量变到质变过程,要想使身体由弱变强,身体各器官、各系统功能必须逐渐适应和提高。学习运动技术,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学习和掌握。运动负荷的安排,随着锻炼水平的提高,由小到大逐渐增加。运动量的加大,不应是直线上升,应按照提高――适应――再提高――再适应的规律,有节奏的上升,逐步提高对机体的要求。开始锻炼时,强度应小,时间要短些,待机体各方面都适应后再逐步加大运动负荷。如果长期把运动负荷停留在同一水平上,机体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小,工作能力也只能保持在这一水平上。负荷也不能突然加大,过急地加大运动负荷,对机体提出过高要求,超出了机体负担能力,便会降低机能水平,甚至引起运动性疾患。

2 科学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主要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按照客观的规律,去完成追求的目标。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是体育实践中,根据人体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而提炼出来的,它是贯彻体育锻炼原则,达到体育锻炼目的的桥梁。

2.1 重复锻炼法:

重复锻炼法,就是身体或某一部位,按一定负荷要求,进行反复锻炼的方法。学习新的动作应用此法,重复锻炼有利于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并在重复刺激机体过程中加速人体新陈代谢,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2.2 间歇锻炼法:

间歇锻炼法,指在重复锻炼之间作短暂间歇,然后再进行锻炼的方法。它是为了更省力地完成最大锻炼负荷,以取得最好锻炼效果。间歇时间长短,要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及锻炼负荷来决定。锻炼水平较差,负荷相对较大,则间歇时间长些;锻炼水平较高,负荷相对较小,间歇时间宜短些。间歇时要不要静止休息,应边活动边休息,如慢速走步、放松手脚、屈伸腰腿。因轻微活动能使肌肉对血管相按摩作用,帮助血液回流和排除代谢时产生的废物。

2.3 循环锻炼法:

循环锻炼法,是用简单易行的运动动作组成固定不变的锻炼“程序”。这对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和能力有显著效果。由于循环锻炼内容多,方法多变,要求灵活,身体各部活动交替进行,有利于提高全面锻炼效果和培养锻炼兴趣,所以受到中学生普遍欢迎。

2.4 综合锻炼法

综合锻炼法,是根据锻炼目的、任务,将上述各种锻炼法结合利用,以便更灵活地调节锻炼负荷、休息时间,取得更好锻炼效果的方法。各锻炼法的组合运用,要因人、因时、因任务而异。综合锻炼变化多、组合多样,能适应不同性别年龄、身体状况、锻炼水平的不同需要。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等. 运动训练学[M].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年.

[2] 杨桦.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

[3] 候广斌.关于学校田径运动会向体育艺术节转轨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报,2006, [2]体育卫生与教育司.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情况与发展对策[Z].体育卫生与教司,2006:9-10

体育锻炼必要性篇10

【论文关键词】 体育教育 终身体育 大学生 体育锻炼

【论文摘 要】 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终身体育行为有利于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终身体育行为的方法是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养成身体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培养体育消费意识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大学教育是培养我国高级专门人才的黄金时期,也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而高校体育教育也同样如此,它是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身体健康方面的保证。这一保证不仅体现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在校期间积极锻炼以确保身体素质的提高上,还体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自我锻炼能力及健身方法的掌握上。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是造就未来人才的需要,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的重要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体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合格的人才除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面对社会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人才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作为物质基础,而体育能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人体的健康状况,保持身体健康离不开长期有效的体育锻炼。但终身体育行为的形成需要养成锻炼的习惯,了解相关的人体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健身方法,这些都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教育内容对学生影响很深。高校体育教育应当不失时机地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锻炼身体的过程,提高其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强化终身体育观念,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与正确方法,使高校成为实现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实际场所。

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的思想更加成熟,自我意识也逐渐完备,自控能力基本形成,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对他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此时是培养他们自觉进行身体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任务,不仅要注意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和增进身体健康,从而保证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和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与能力,使其在今后能终身受益。大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迫切性已十分明显,高校体育教育应当也必须把建立终身体育行为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二、建立终身体育行为的作用

1、促进身体健康

终身体育行为是通过体育锻炼所表现出来的,对人体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神经系统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系统,在神经系统的统一调节下,机体各器官系统进行着不同的生理活动,并保证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统一与合作。所以,它在各器官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体育锻炼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以保证机体对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2)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呼吸频率逐渐减慢,呼吸深度较大,能使胸围和呼吸差增大,肺活量增加,呼吸效能提高。

(3)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内脏器官机能的提高,促使心肌增强,心脏发达。

(4)体育锻炼还能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

大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少,因此自身的免疫力较差。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提高对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的免疫能力。

2、促进心理健康

终身体育行为不仅是学生发展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心理健康、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起着积极作用。

(1)增进学生智力发展。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欲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善于观察、想象丰富、注意力集中、加深记忆。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将身体练习与大脑智力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同时,由于运动过程情况千变万化,要求必须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立即付诸行动,所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另外,体育锻炼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从而促进大脑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如脑腓肽和内腓肽)。研究表明,这些物质可以促进学习和记忆。

(2)消除学生不良情绪,稳定心理平衡。在大学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一些紧张、恐惧、焦虑、忧伤、沮丧、悲观、嫉妒、抑郁等消极情绪,在某些国家,体育锻炼已经被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心理医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所以,对于这些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消除或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它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4)消除疲劳。疲劳是指人在学习和工作后,人体的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工作能力下降的表现。疲劳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有关。对于大学生来说,紧张的脑力劳动和长时间的伏案静坐学习,可能会使大脑供氧不足,使人感到疲劳,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神经的功能,达到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3、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了一个人的成熟程度。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使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三、培养终身体育行为的方法

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有一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以及方法的掌握等方面的内容,但要使学生真正接受终身体育观念并转化为行动,首要的任务还要加强对终身体育观念的教育和培养。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才可能持之以恒并最终养成习惯。

在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快感,同时还应该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于国家、民族和自己都是大有裨益的。把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象征,又是现代人素质的体现。

为使大学在校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而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习惯责无旁贷。只有当老师真正理解其重要形式时,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学生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热情就越大,终身体育的观念就会越牢固。

此外,建立完备的电化教学,把录像机、计算机多媒体、国际互联网络等高科技,视、听新技术运用到体育实践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必要的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的投入,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硬件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锻炼的兴趣。

2、培养大学生身体锻炼的兴趣与习惯

兴趣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活动的喜好。在高校学生中培养终身体育行为,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源于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动机的产生又与兴趣爱好有直接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注意采用各种措施,以多种形式培养、保护和充分调动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从生理和心理感到满足,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坚持经常身体锻炼就会逐渐养成身体锻炼习惯。良好的锻炼习惯是终身体育行为的重要条件,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学生积极主动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还使他们养成锻炼的习惯,自觉地坚持体育锻炼。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保证学生有地方、有东西可锻炼。其次,要引导学生无论学习多紧张都要抽出时间锻炼,无论多困难都要坚持锻炼。第三,要将学生锻炼习惯情况列入考核评价体系,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能在一生中不间断地长期坚持。而且,持之以恒地体育锻炼,本身就是一种顽强毅力和坚强品质的磨练。

3、加强体育锻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

终身体育是相对于人的一生全程化的体育活动,处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时,采用的锻炼内容、方法和手段也应不同。这就需要运用卫生、保健、康复、健身等多方面的科学理论知识加以指导。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着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重任,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锻炼,锻炼什么,怎样锻炼,并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的运动处方,以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是奠定其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基础。学生通过教师技能的传授及自身掌握的身体锻炼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的实践,从而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获得锻炼身体的效果,使学生今后乃至终身在各种生活工作条件下去自觉锻炼。

4、培养体育消费意识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物质丰富的追求正在转向对生活的质的追求,而体育运动的终身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物质条件。相对于某个人而言,想尽情“玩体育、享受运动”,则必然要有消费。花钱买健康、买运动享受成为当前的一种新趋势。因此,培养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就很关键。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体育正在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人类健康体魄的重要手段,明白众多体育场地有偿服务的道理;其次,要向他们讲明优、劣运动装备、场地与运动感觉、技术水平的关系,以及需花费的体育社交正成为社会时尚;第三,要向学生讲明大学体育场馆收费的目的、校内外场馆费用对比、场地少活动者众多的矛盾和场租制定的依据。道理明白了,体育消费意识自然就容易形成。

四、结语

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而终身体育又是高校体育的延续和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利用学校为终身体育提供的良好实践环境,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养成终身体育的行为习惯。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接点,因而对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玉金.终身体育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相关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5):47-49.

[2] 王小林.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J].体育文化导刊,2002.6.

[3] 宋旭.高校学生终身体育目的形成的策略与方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42-44.

[4] 范丽萍,杨云琳.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关联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6):56-58.

[5] 罗玲红.论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

[6] 赵广辉,鲍志宏.21世纪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

[7] 徐和庆.学校体育长期效果论析[J].北京体师(体育教学),1988.9.

[8] 高宇飞.终身体育观念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9] 刘艳,刘晶.终身体育思想刍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1(4).

[10] 王汝英.论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J].北京体师(体育教学),2003.6.

[11] 李谦斌.试论体育教学如何与终身体育自相接轨[J].北京体师(体育教学),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