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教学学期计划十篇

时间:2023-11-15 17:46:07

篮球教学学期计划

篮球教学学期计划篇1

关键词: 教练员 训练计划 训练情况

1.柳州市中学篮球教练员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执教年限分析

柳州市中学篮球教练员没有一个是专职的,全部是体育教师兼教练员,他们既上体育课,同时也带篮球队训练。我们随机抽样调查市50名教练员,男教练员占被调查教练员总数的84%,女教练员占被调查教练员总数的16%;平均年龄41.2岁;学历层次大专与大学各占被调查教练员总数的40%,与现代中学体制改革的学历要求是相吻合的;研究生学历占被调查教练员总数的20%,与未来发展的学历要求是相一致的。教练员的职称等级情况:高级职称占被调查教练员总数的36%,中级职称占被调查教练员总数的46%,初级职称占被调查教练员总数的18%。中级职称的人数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才是高级职称。平均执教年限14.2年。说明柳州市中学教练员中青年教练员占绝大多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工作的热爱程度是非常热爱篮球工作的占被调查教练员总数的92%,持一般态度的占被调查教练员总数的8%。说明他们的态度很积极,对篮球很热爱。但他们缺乏篮球训练经验和指挥比赛的能力及管理队伍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

2.柳州市中学篮球教练员训练经费的来源与落实情况

中学每年无训练经费的学校占市中学总数的84%,有经费的占中学总数的16%。经费落实情况(见图1),仅有16%的经费全部用于学生的占市中学总数的56%,一半用于学生的占市中学总数的44%,反映出市中学篮球训练的经费严重短缺。

3.中学篮球教练员在篮球训练中对场地的要求

市中学篮球训练的场地大部分在室外篮球场的占市中学总数的74%,室内体育馆占市中学总数的26%,训练场地条件差,场地非常紧张,无配套的训练设备。说明场地设施的提供非常困难,现有的场地远远满足不了中学教练员的需要。

4.中学篮球教练员制订训练计划情况

在被调查中学教练员中,62%的教练员制定周期性训练计划,22%的教练员制定了年计划,16%的教练员制定了月计划。说明了柳州市教练员为了应付一个比赛,制定一个应急计划,因此对周期性时间安排有计划。而没有长远的计划,同时每天训练计划也很少,甚至没有。一个队伍的发展必须要有周密的长远计划、周期性计划、月计划。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人才、高质量的运动队伍,如果没有计划则无从谈起。

5.柳州市中学篮球教练员每天、每次训练情况

市中学教练员每天、每次训练的时间安排与中学生的期望值是一致的。只是教练员希望每天训练二次以上的占被调查教练员总数的78%;每天训练一次的占被调查教练员总数的22%。他们希望学校能给更多的时间投入训练,保证训练时间的充足,才能保证训练的效果。每天训练的次数教练员与学生的要求出现反差。

6.柳州市中学篮球教练员待遇偏低严重影响其积极性

市中学篮球教练员训练待遇普遍偏低,影响其积极性。在调查的50名教练员所在学校每年给篮球队拨款用于篮球训练的只有3所学校,要求一星期训练6次,按每月训练24次,每次1小时来计算,其训练课时的报酬只有3―6元。而市中学生的其他任课教师一个课时补课费一般在15―30元,存在巨大的差异,不利于提高教练员的积极性。因此,训练中教练员的热情不高,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各级的教育部门对学校收费管理很严,将课外有偿业余训练视为乱收费现象;另一方面媒体的宣传有差异,未能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体育消费,导致学生、家长的观念未能得到转变,这些原因造成市中学推行“有偿训练”走向篮球市场化的道路步履艰难。

7.柳州市中学篮球教练员的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有绝大多数的教练员都是违规执教,虽然他们是体育教师的职称,但并没有真正达到国家规定的教练员等级任教资格证书的要求,即使一部分教练员具备了执教经验,由于工作环境差,很难全身心投入工作,在日常训练、生活中目的性不强,责任心不高,随意性较大。队伍管理尚未完善,部分责任心不强的教练员在教学中不重视训练计划的制定,甚至出现不备课的现象。因此训练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从而导致市中学生篮球训练水平不高,在全国也渐失领先优势。

结论

市中学教练员所面临的困难据结果显示依次是:“经费投入不够”占据22%,场地设施提供困难占18%,学校领导不支持、不重视占18%,训练时间不能得到保证占12%,学生重视程度低占12%,学生的整体素质差、生源差占12%,家长不重视占6%。说明目前市中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费无来源,场地设施太差等困难,严重影响了市中学篮球运动的发展。

作为一名业余篮球队的教练员,首先要协调好队员的学习与训练的关系,不能因为训练而耽误了学习。在篮球的圣地美国,NBA所有的球员基本上是大学毕业,他们在大学期间的成绩也是非常优秀的,所以他们在打球的时候比一般的球员拥有更多的智力优势,在今后退役的时候也有着更多的发展道路。这一点值得我们在今后对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反思与学习。

其次,教练员要想带好一支队伍,做到出成绩、出人才、出经验,必须加强对运动员的管理工作,培养出球队的核心力量。

一支队伍没有骨干与核心力量是不行的。在平时的管理训练中需要有人起带头作用。所有的队员都处于中学年龄段,自觉性不强、比较散漫,对比赛感兴趣,但是对于训练不感兴趣,爱偷懒。针对这种情况,教练员就要认真做队员的思想工作,帮助队员们提高认识;有意识地在队员中培养骨干与核心,以团结带领全体队员去完成训练比赛任务;教育队员:一要有坚定的事业心,有为篮球献身的精神,二要团结互助,有全局精神,三是刻苦训练,比赛有顽强拼搏精神。为了锻炼和提高队员们,在平时遇到困难时多交给他们自己去解决;在遇到硬仗时更要锻炼队员们,锻炼出一支作风硬、技术精、打不垮的队伍。

综上所述,教练员要想带好一支队伍,必须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种关系。根据业余队的特点,加强科学化的管理,才能做好训练、比赛工作,培养、造就出更多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相飞,宣金传,李磊.中小学寒假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0:20(2):88-90.

[2]陈明清,张建军,易锋等.湖北省中学生体育素质的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2001:8(6):100-101.

[3]白喜林等.中国篮球运动的持续发展与篮球后备力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3):10-12.

[4]王水之.男子篮球少年运动员素质选材模型及标准的研究[C].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0,(一):143.

篮球教学学期计划篇2

1、现行篮球课程的内容体系缺乏灵活性

从课程计划可以看出篮球课程内容整齐划一,导致了教学过程成为了单一的技术和理论的灌输,教师虽然有一定的选择权,但也非常有限,就不要说学生了。在课程内容选择权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师、学生权利的不平等,导致教学成为了机械地重复,人才培养成为了铸造。借鉴国外的经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大多数国家,人们倾向于把普通教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共同的,所有人都必须掌握的,另一部分是各种选修,选择性内容是一套可根据学生愿望、兴趣、才能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需要来确定的专门内容。在篮球课程中,在基本的必修内容外,增加限制性选学内容、选学内容,能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也利于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培养的多样性。

2、篮球课程内容庞杂,缺乏必要的整合

篮球运动的职业化和市场化,使篮球运动的影响日益扩大,从事篮球运动和理论工作的人群也逐渐扩大,这使得篮球运动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改变。篮球的功能由娱乐和健身发展到经济功能,甚至是振奋民族精神。篮球的技术在逐步地更新,理论内容更加丰富。在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有限的学习时间之间进行篮球课程内容的取舍,最大限度地合理安排好学生的上课内容,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学到他们需要的知识,是课程研究的重中之重,因此,对篮球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科学化处理变得尤为迫切。

二、现行篮球课程计划的实施程序束缚师生的创造性,违背了计划的可变性。

从篮球课程计划内容时数分配表可以看出,篮球的教学主要是以篮球技术教学为主。他占了整个教学时数的85%以上,所以篮球课程计划实施的程序设计主要是篮球实践部分的实施程序设计。篮球课程计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篮球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主次顺序的安排,不同的教师思想和主张有所不同,反映出的是教师对技术特点的理解和把握的不同;不同的执教风格和特点,教学重点的强调和把握也不同。其次,由于学生性别、年龄、训练情况、学习情况的差异,使学生对课程学习进度的把握也不一致,硬性的学习进度安排,可能形成学生学习过程中,“吃不饱”和“不够吃”的现象同时出现。篮球技术教学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一个技术动作没有掌握影响的是随后的多个动作学习,甚至是整个动作单元的学习,例如:运球技术中球性的差异决定着运球突破----运球急停—急停跳投的动作质量。如果不顾教学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学进度的安排,强行地让学生在没有完全掌握一个动作的前提下去学习另一个动作,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而且,长期的动作失败会产生挫败感,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甚至诱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对于篮球课程而言,它需要学生的不断参与,良好的动作基础会让学生在随后的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篮球课堂教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三、现行篮球课程计划实施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1、教师旧的教学理念影响

篮球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现象比较普遍。

大部分教师的课程实施方式、方法,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较低,课堂目标达成度不高,教学质量低迷。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知识更新的不够和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统一规划、集中授课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这些严重影响了高师类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那么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篮球教材,使篮球课堂焕发活力,是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方向。

2、教学环境和设施的制约

教学的方式方法在受到教师知识和思想制约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教学环境和设施的问题。由于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人们对高校趋之若鹜,迫使高师院校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而教学环境的改善和硬件设施还制约着教学课程的实施。

虽然学校的师资和教学的环境在不断改善,但相对于学生人数几何级数的增长,无疑是杯水车薪,导致的后果是专选班的不断增加,每个班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课堂空间的相对狭小,教师在家庭和教学之间疲于奔命。这种情况下,强调课程计划的实施优化,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无疑是缘木求鱼。

3、篮球比赛是篮球课程实施的重要调控手段之一

篮球教学学期计划篇3

关键词:眉县;中学生;篮球队;组建

前言

随着广大青少年对篮球运动的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篮球也成为了青少年体育科目的必修课,为了给校园篮球爱好者提供充分展现自己的平台,眉县教育局、眉县体委联合举办每两年一届的中学生篮球联赛,以此选拔人才来进军宝鸡市中学生篮球联赛。为了这每一届的篮球盛宴,眉县各个中学更是摩拳擦掌,纷纷组建自己的校篮球队,因此眉县中学作为各学校的领航者,组建一支优秀的具备较高竞技水平的篮球队,则是成为了学校拓展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宝鸡中学篮球队以及眉县的初高中的篮球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对眉县各中学学生篮球爱好者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做以总结分析为本文提供一些数据依据。其中随机向普通中学生篮球爱好者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8份。向眉县各中学现有篮球队员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6份。回收率94%,达到预期效果。

1.2.3访问及访谈法。访问眉县各中学的篮球教练员,请教老一辈教练员的建队经验。随机访谈其中的一些篮球队员,了解其参加篮球队筛选队员的过程。

2.篮球运动在眉县中学生当中的开展情况

眉县现有三所高级中学,三所中专院校,十二所初级中学,学生共计45000人,在校园里篮球爱好者比比皆是。在这其中的每所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自己的校内篮球联赛,以此选拔人才组建自己的篮球校队。因此现在这十八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一支篮球队。

3.眉县各中学篮球队现状调查汇总

3.1眉县现有篮球队

高中组六支队伍,初中组十二支队伍,共计十八支。

3.2各篮球队存在问题汇总

(1)在队伍初建时,选拔队员时比较笼统随机性,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规划方案。(2)队伍组建后没有一个系统的训练规划,以及训练过程中的管理条例。(3)教练员本身的素质素养有待提高。

3.3篮球队发展的优势

(1)由于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的多方关注,使其在成长过程中营养均衡,能够健康快速的生长。(2)篮球运动的氛围好,爱好者广泛,发展前景更为长远。(3)一批批高水准、高素质的年轻教练员不断崭露头角。

3.4解决问题的方案

3.4.1科学合理的选材。科学合理选材的意义:

1、充分地利用运动员的先天性竞技能力: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一部分是通过训练得到明显改变的,即是可训练的;而另一部分则主要是由遗传特征所缺定的,也就是所谓的先天性。

2、保证多年系统训练过程的顺利完成:一个运动员要达到运动的高水平,不是一两年的训练就可以达到的,必须经过一段长期的系统训练才能达到的。

3.4.2篮球队员的选材

(一)篮球队员选材原则

1、多样性原则。选材应从生理、生化、心理、遗传等方面进行综合和多指标的选材。选材的方法也不可单一,出了用科学测试法外,还应该结合经验法、追搠等方法。

2、动态性原则。选材指标维度,篮球运动训练和运动技术水平不断发展,选材指标和方法也应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

(二)选材的过程

1、目测。目测是通过提问简单问题来观察,选择那些五官端正、身体匀称、身体灵巧、反应迅速的学生。

2、复测。复测主要是对目测初定的对象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心理等方面的测试。

3、试训。试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半个月,通过15次左右的训练课,全面观察、分析、摸清每个试训队员的特点,做好记录,使目测和复测所产生的印象和看法得到进一步验证。对这些队员进行筛选,留下更好一些的队员,进入第二阶段的试训。第二阶段约4∽8周。观察他们技术、素质增长的速度,深入了解队员的个性特征,为最后确定队员创造条件。

4、录选。录选,即最后确定组建校队人员(大概15人左右)。

5、选材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选择可塑性大的指标。(2)选材指标要反映篮球运动的特点。(3)正确处理选材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3.4.3优秀教练员应具备的素质素养

(一)篮球教练员素质的概念。篮球教练员的素质不仅仅指的是教练员先天的某些生理、心理特征,更重要的是指通过后天修养形成的品德、知识、技能、情操、风度、胆略、作风等。与其他类型的人才相比,篮球教练员不仅需要具有一般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更需要具有篮球专项所要求的专业素质。

(二)篮球教练员的重要素质要素。(1)篮球教练员的重要素质要素包括: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观察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决策指挥能力、教育激励能力、专业竞技能力、科学训练能力和领导指挥能力)。

3.4.4篮球队伍的训练过程规划及管理

(一)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1、教练员要针对队员个人的特征,结合实战分析进行训练。2、训练过程中,训练手段要新颖,形式多样化。3、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最好能够做到一少三多,教练要少讲解,多示范,多纠错,队员要多练习。4、在训练的过程中技术动作要求要规范化,标准化。

(二)训练管理。训练是运动员在教练指导下为创造和保持篮球专项运动最高成绩所准备的全部活动过程。在训练管理中,教练员必须注意调动运动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应该使运动员了解教练员设计的训练计划中的每一环节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各阶段计划的目标,期间要善于听取运动员的不同意见,要他们自觉地、积极地执行计划,从而加快他们成才的进程。

作为体育运动竞争性直接表现形式的篮球竞赛,是实现篮球运动价值的重要途径,是衔接篮球运动训练的主要通道,是篮球运动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篮球运动的发展动因和重要杠杆。因此,依据篮球运动竞赛规律,对其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的撰写,是从眉县中学生乃至整个宝鸡市中学生的篮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出发。以眉县各中学的现有篮球队的基本情况调查为基础,以宝鸡市中学生篮球联赛的传统强队为参考,进一步探究分析眉县中学生中现有篮球队存在的硬性问题。结合查阅的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各球队的优略性,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文的撰写完成,在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同时,更为眉县中学重新组建一支优秀,具有较强竞技能力的篮球队,做了理论与探索性铺垫,更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性与可行性实践基础。(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曹威.浅谈篮球运动员选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11(4):21-28.

篮球教学学期计划篇4

关键词:体育课程;指称;教材;对话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3-0113-05

研读贾齐先生在《体育与科学》2010年第6期“关于体育课程若干基本概念之指称对象的考察”一文(以下简称贾文)与相关的文章,深感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的匮乏与完善建设的必要,贾齐老师的文章在深化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理论方面可谓独树一旗,其意义与价值在此不再赘言。基于百家争鸣的视角,本文针对贾文中的三个基本观点进行讨论,以期通过对话,实现深入探讨之目的。

1 问题之一与讨论:有关课程内容与教材定位的思考

贾文首先提出的第一个矛盾是:“比如在一节体育课中,教师围绕‘篮球的运球’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练习。那么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这节课的教材(或内容)就应该是‘篮球的运球’。但是,当我们进一步追问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在该节课中,学生所进行的身体练习实际上包括‘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等三种不同的具体形态,那么这节体育课中的教材(或内容)是相同的还是不相同的呢?” 如果认为是不同的,就与这节体育课的教材(或内容)是篮球的运球这一判断发生了矛盾。而若认为是相同的,那么这显然不是对这三种不同形态身体练习的指称,而是对其共性的指称。因为按照后者的逻辑,意味着体育教材(或内容)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抽象性的存在。那么,到底应该是依据事实上的不同,还是应该依据其共性上的相同进行判断呢?”[1]

在这段话中,若按作者的思维逻辑,“篮球的运球”与课堂教学中的“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的指称确实存在着合理对接的两难困境,但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可对以上两者之间的指称做一合理解释,并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注:为了与贾文讨论的一致性,本文的课程内容所指就是教学内容)。

首先,我们从教材的缘起进行思考。由于体育与运动的概念一直以来都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权威性的定论。因此,此处的“体育”含义主要沿用与“身体教育”相关的词意,且与“运动”含义不同。作为体育教学的教材,它是组成体育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教师——教材——学生),而教材的上位概念是课程内容,那么课程内容的上位概念呢?不难推理,应该是运动素材。运动的素材很多,有形形的运动项目、竞技项目、身体娱乐与健身项目等,但并不是所有运动素材都可以成为课程内容,只有那些适合于青少年身心需求、适宜于课程教学的运动素材才有可能被选择并作为课程内容。

因此,运动素材与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着上位与下位、多与少之间的关系,一旦课程内容被确定,那么课程内容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当然从运动素材到课程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课程内容中可不断增加新的运动素材)。

按贾文引用他人划分的课程内容来看(注:划分与分类有本质的区别,确切地说,应该的划分,而不是分类):中国的课程内容为(田径、体操、球类、武术、舞蹈、游泳等),日本为(田径、体操、球类、武道、舞蹈、游泳等),英国为(田径、室内竞技、器械体操、游戏、越野跑、游泳、野外活动、舞蹈等),前联邦德国为(田径、器械体操、一般体操和舞蹈、游泳、球类、击剑和柔道等)。若以篮球为例,课程内容的第一层面是“球类”;而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则是“球类”中的“篮球”、“足球”、“排球”等;篮球中的各项技术(如传球、运球、投篮等)与战术又是课程内容划分的第三层面,这样的分步划分与思维逻辑是没有问题的,那么问题在哪儿?

问题就在于课程内容的继续划分是无穷尽的,即“篮球运球”还可以划分为“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体前变向运球”和“转身运球”等等,其中“原地运球”又可以划分为“1分钟原地运球”、“5分钟原地运球”等等,那么到何处为止才能穷其尽呢?其次,课程内容要划分到哪一个层面才能称之为“教材”?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讨论最核心的问题。但在贾文中前后都没有看到这个结果,因此,笔者想以此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关联。

要理解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我们还需要对“教材”的本质与定位进行一翻考察。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另外,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从目前来看,教科书除了学生用书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2]

从以上广义和狭义的教材概念来看,主要的区别有两点:一是课堂资料还是课外资料;二是仅指教科书还是其他所有的教学材料。按体育学科理解,虽然学校体育是副科,用不着诸多的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幻灯片等,虽然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一些辅助教学材料也适应于体育教学,但体育教学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材料为主体(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连教科书都极少使用),因此,笔者以为狭义的教材概念比较适合体育教学,这里实际上也包含了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一些辅助材料。

我们了解教材概念的主要意图并不是陈述“教材”是什么,而应透过教材概念的描述,进一步探析构成“教材”需要的条件与课程内容划分之间的关联。

先考察的是课程内容的指称。什么是指称?在语义学中,“指称”(reference)通常被用来解释名词或代词和用他们来命名的具体目标对象(object)之间的关系。所提到的目标对象被称作文字的“指称对象”(referent)。[3]因此,课程内容的指称有多种不同层次的含义,课程内容的具体划分如下图所示:

以篮球为例,所呈现课程内容的第一层面首先是“球类”,第二层面是“篮球”课程内容,第三层面是“篮球运球”、“篮球传球”、“篮球投篮”课程内容,第四层面是 “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课程内容。当然,前已所述,我们还可以把“原地运球”再划分为“1分钟原地运球”、“5分钟原地运球”、“在同伴干扰下原地运球”等等,但这样划分下去是没有止境的,课程内容要划分到什么程度才能演变成“教材”呢?

笔者认为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面或第四层面时,课程内容就成了“教材”。其主要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第一,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一个条件是:课程内容(或学习的经验)需要划分到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其结构内的各子项既具同一属性、且密不可分,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个结构可直指我们通常讲的“单元”。

什么是单元?“流行的单位是单元,使儿童的思维活动有一个段落,将教材或学习经验构成一个个有机的单位,谓之单元。单元包含两个侧面:一是依据儿童的思维结构与过程,进行教材与学习活动的程序设计的单元构成侧面;二是依据这种计划,指导儿童的思维活动,以形成一定的概念与技能的单元展开侧面。”[4]体育课程内容的划分也存在这个道理,处于第一层面的课程是田径、球类、体操等,其中的球类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或结构,但是组成“球类”的各子项如篮球、排球、足球等是互不关联的,其属性虽皆属“球”,但却属于不同性质的并无直接联系的“球”;划分到第二层次的课程内容是“篮球”,虽然组成“篮球”的各子项如“运球”、“传球”、“投篮”等同属“篮球”,满足了“各子项同一属性”的条件,但是篮球中的各子项中“运球”、“传球”、“投篮”的技术不同,即各子项技术皆是较为独立的教学单位,没有本质性的关联,如“篮球传球”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段落,它与“投篮”没有本质的关联。只有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次的篮球运球、篮球投篮、篮球传球等时,“篮球运球”既是一个独立的经验单位,同时,组成“篮球运球”的各子项“转身运球”、“原地运球”“运球突破”等的属性既皆属“篮球”,且各子项相互关联,是同一完整技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它们的集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篮球运球”教学单元。若该单元学时为3,那么单元内的3次课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位。这时,“篮球运球”就是单元教材,“体前变向运球”等则是“课”的教材;如果“篮球运球”单元只有1学时,那么“篮球运球”就直指“教材”,也就是说,此时的“篮球运球”既是“单元”教材又是“课”的教材,并不需要再继续划分了。那么,课程内容具体要划分到第三层面还是第四层面呢?这就要看课程内容的难度了,较为容易的课程内容(单元课时为1)划分至第三层面就形成了单元或课的“教材”,难度较大的的课程内容(单元课时为N)则需要划分至第四层面才形成课的“教材”。 因此,笔者认为“单元”和“课”是区分“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边界点。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继续追问,为什么不能继续划分到第五、第六、第七层面才形成教材呢?这与以下提供的依据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二个条件是:组成“教材”的各单元与课次需要按一定的编排方式排列并构成一个有机的逻辑关系。

从教材的排列角度来看,教材排列是指:“按一定的顺序编排一门科目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两种:(1)直线式排列;(2)圆周式排列(螺旋式排列)”[5]以这个视角分析,既然构成了“教材”,就有其特定的排列方式,且具体教材内容之间也就必然有相应的逻辑性,这是由学科特点所决定的,而对于第二层次、第一层次的课程内容而言,却没有这样的规定性,即不需要具体的排列方式,也没有具体内容的先后、前后的逻辑关系。那么,分解到第三层面与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之间就必然具有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了吗?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了解教材的性质。所谓“教材”是指:“教师与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教材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其中包括文字教材(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图表和教学参考书等)和视听教材。”[6]在上述概念与含义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材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当然教育学包含各类学科科目,落实到体育学科,那就是说“教材”是“按年级顺序”进行编辑的。年级教学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在落实具体的课程内容时,也是以“单元”作为最终落脚点的,学期教学计划则落实到了“课”的层面。其实,学期计划的编排也是把单元中的各课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则进行排列的,因此,学期教学计划也与单元紧密相连。据上分析可知,“篮球”是课程内容的第二层面,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与其他的课程内容如田径没有什么关联,但如果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面的“篮球运球”之后,“篮球运球”和单元内的各课次(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必然与其他的教材如田径的挺身式跳远单元中的各课次(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有着必然的联系,即各课次先后排列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这种逻辑关系既是编制学期、学年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条件。由此可见,第一层面、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而处于第三层面、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就已具备较为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这种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正好与“教材”的定位是相吻合的。

第三,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三个条件是: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应具有明确、直观、可操作等特点,以便于教学实施者——教师进行必要的“教材”分析。

按照课程内容的划分情况分析,当我们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四层次时,我们就十分清晰地感受到具体的教学材料了,即把抽象的第一层面的课程内容“球类”与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篮球”转变为非常具体、直观、可操作的第三层面的“篮球运球”或第四层面的“篮球转身运球”。若把“篮球运球”这样的“教材”呈现给教师,体育教师也就十分明确体育课该“教什么”了;其次,也能展开对“教材”的具体分析,如分析“篮球运球”的概念、原理、运动特点、动作路线、重点难点等内容要素,从而为进一步实施教学打好基础;但是,仅把第一层面的课程内容“球类”与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篮球”呈现给教师还是远远不够的,此时教师无法对“球类”或“篮球”课程内容的有关原理、步骤、阶段、重点难点等内容要素进行分析,因为“球类”或“篮球”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层面:“球类”包含各种大大小小的球,“篮球”包含“运球、传球、投篮、上篮”等等各项技术,还有篮球战术等。

如上所述,“单元”与“课”是区分课程内容与教材的两个关键词,由于单元是由数次“课”组成的,因此,作为教材,它始于“单元”,也就是说课程内容划分到“单元”(此处的单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单元,而是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内部各子项密不可分的小单元)时,课程内容的称谓发生了变化,课程内容形成了“教材”,而“课”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小单位,又是单元中必不可少的成份,“课”的内容也可称之为“课的教材”。当然,作为学期教学计划或学年教学计划,不能把单元中课的次序直接安排到学期之中,必须按照教材的编排方式进行排列,即把各个单元的课拆开并按一定的编排规则进行合理排列,从而构成了具有较强逻辑性的教材。

最后,我们把思路拉回到问题之一的起始点来看看矛盾的解决情况。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在问题之一中提出的“篮球的运球”是体育课程内容划分的第三层面,属于“单元教材”,而“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是第四层面的体育课程内容,属于“课的教材”,因为“篮球的运球”单元包含了“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的3课次,至于课的教材“原地运球”之下的划分如“1分钟原地运球”、“在另一个同学干扰下原地运球”等等则属于课中的教学方法内容。(有关教学方法与教材的区别将在下文中阐述);如果“篮球的运球”单元只有1课时,那么,“篮球的运球”既是单元教材,又是课的教材。而“篮球的运球”上一层面的“篮球”和“球类”指称对象是课程内容,而不是“教材”。

这里还有一种特例需要说明,那就是在高校体育专业中,有专门的田径教材或教科书、篮球教材或教科书等,是因为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课的编排方式具有特殊性,如田径课是连续排列的、不间断的,往往一个学期都是田径课或篮球课,这与中小学体育教学、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2 问题之二与讨论:有关身体练习与学生自我评价所属“教材” 范畴的思考

贾文提出的第二个矛盾是:“按照当前通行的说法,身体练习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即所谓的练习法)。然而按照这种说法对上面那节体育课进行描述或指称时,就会注意到原本被指称为教材(或内容)的那些作为身体练习的运球形态又‘变’成了教学方法,从而导致了在相同的背景和语境中使用不同概念指称同一对象的矛盾。”[7]

在这段话中涉及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关系:身体练习、教学方法、练习法、教材的内容要素,因此,只有理清这些概念与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明确道理其中所在,并解决矛盾。

首先,我们从分析教材的内容要素入手。当课程内容落实到教材之后,我们将面对什么是教材的内容要素?对于这个问题,教育学理论有不同的表述。如:百度百科中的阐述:“教材的内容要素由事实(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的事件过程或者是试验中进行的过程和结果)、概念(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原理(已经被验证了的、公认的、不需要加以论证的命题)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构成(事实、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教育大词典则认为:“教材内容要素包含三个方面:(1)构成知识体系的术语、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2)与技能和能力相关的各种技术、作用方式和步骤;(3)作为世界观基础的态度、观念以及可以激发非认知因素的事实。”[8]结合体育学科,教材的内容要素到底是什么?首先,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是教材的术语、概念、原理、内在观念等,毫无疑问,这些要素是构成每一门学科的基本特性,那么,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是什么?体育教学是一门理论性与操作性兼具并侧重于操作性的学科,没有师生身体的直接参与和实践操作,就不可能成为体育教学,那么,有关身体直接参与活动这方面的内容要素应该用什么词汇来表述?是身体练习?运动技术?还是练习方法?这个问题如果含糊不清,就会导致几个概念之间的混淆,也正如贾文所言的矛盾之二——导致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练习法之间的混淆。

其次,需要理清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练习法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要梳理这些概念及其关系,需要分几个层次来进行:第一,考察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内涵与关系。运动技术是指:“能充分发挥运动员和其他体育活动参与者的身体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特定动作的方法。”[9]显然,运动技术是方法论,而身体练习所指呢?“是指构成体育手段的各种具体动作。”[10]查阅《体育概论》教科书,没有身体练习的概念,只有“身体运动”一词,但书中表述了:“身体运动实际上就是我们习惯所讲的身体练习,并认为身体运动比身体练习更贴切。而身体运动是指体育手段的核心部分。”[11]进一步说明身体运动属于体育手段,但之后书中又指出:“作为体育核心手段的身体运动,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本由不规范,通过不断地改进提高,最后达到规范的模式而发展,这种规范化的身体运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体育运动技术。”[11]按这样逻辑思考,身体运动就是运动技术(这里把体育与运动一词合起来使用也是有问题的),同时,身体运动是核心体育手段,也是身体练习。因此,通过简单的梳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身体练习就是身体运动,也是运动技术,只是运动技术是一种规范性很强的身体运动或身体练习。如果以上分析成立,那么笔者认为,“篮球体前变向运球”教材中的一个内容要素是“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的运动技术”, 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而是具有正确和规范意义上的运动技术。当然,教材的其他内容要素还有“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的相关概念、原理、方法与结构等。

第二,搞清楚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区别。虽然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都是方法论,但这两个方法论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运动技术属于教材层面的内容,即构成教材的内容要素之一,而教学方法并非是教材的内容要素(关于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将在下文阐述);其次,运动技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前人留下的经验与文化,也是学校体育要传承的体育文化之一,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是否实施教学,它都一样独立存在着,但教学方法却迥然不同,它必然与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没有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存在并无意义。

第三,分辨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如前所述,身体练习与身体运动、运动技术是同一个层面上且含义相近的概念,只是运动技术的表述比身体运动与身体练习更为合适。然而,由于教学方法中存在着“练习法”之称谓,容易把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误以为是“身体练习”,从运动技术与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的区分来看,身体练习可以被运动技术所合适替代,那么有关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的区别,我们前已有述,进一步说,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是不能划等号的,它们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概念与内涵,即运动技术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而练习法则属于教学方法,身体练习又是运动技术的代名词,因此,可显而易见地认为“身体练习”与“练习法”不能等同起来。

根据以上分析思路,笔者认为贾文中所提到的“在‘足球头顶球‘的教学中顺序:(1)双手持球上举,学习头顶固定球,体会用前额顶球的动作;(2)两人相隔一定距离,自抛自顶至对方;(3)二人相距3—4米,将对方抛过来的球顶回去,体会顶球的时机。”[12]这个富有逻辑的教学顺序是学生练习方法的步骤,应从属于教学方法是范围,并不属于“身体练习”的概念范畴。一般来说,教学方法还可分解为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虽然体育教学并不能把教学活动完全割裂为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但关注学法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而上述的练习方法是学法中的一个内容,虽然在练习方法中也存在身体的直接参与或运动的技术含量,如“两人相隔一定距离,自抛自顶至对方”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学生身体参与的练习,也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它仅仅是学生的练习方法,与纯粹意义上的身体练习或运动技术有本质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推断运动技术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教学方法则不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教材所呈现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而教学方法属于“怎么教”范畴;其次,“练习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含义相近,因此,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与身体练习不能混为一谈,练习法不属于教材内容要素,而身体练习则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

同理,教学评价也不例外,它与教学方法雷同,是教材之外的因素,不能成为教材内容要素,即教学评价不属于教材,那么,教学评价中的学生自我评价自然也不属于教材范畴。

最后,我们还需回到问题之二的起始点来看看矛盾的解决情况: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同属教材内容要素,教材内容要素中运动技术的称谓比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更合适;身体练习不属于教学方法范畴,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有本质的区别。

3 问题之三与讨论:有关“教材”与教学方法关系思考

贾文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考虑到长期以来我国的通行说法是将示范讲解以及身体练习等作为教学方法,而本研究却将其作为教材予以定位,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这一观点,本部分以一节体育课的观察记录为例,就体育教材的分类展开讨论。

一、准备活动(略)

二、学习的展开(Ⅰ)

1.教师组织学生领取器材和调动队形

2.教师讲解示范(篮球急停急起运球)以及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在慢跑(走)中自主进行急停急起运球

4.教师示范“之”字型急停急起运球,并提出练习的要求事项

5.学生在慢跑(走)中看教师手势进行“之”字型急停急起运

6.教师针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示

7.学生在慢跑(走)中看教师手势进行“之”字型急停急起习

三、学习的展开(Ⅱ)

8.教师组织调动队形

9.教师示范(急停急起运球接上篮),并讲解技术要点以注意事项

10.教师将学生分四组于四个半球

11.学生进行急停急起运球接上篮的练习

12.教师巡回观察练习情况并进行提示

13.学生自我评价

按照前面有关体育教材之指称对象的讨论,这节体育课的观察记录中除了‘1、8、10’属于‘教学组织’的范畴外,其他部分都应该归属于体育教材的范畴。”[13]

与贾齐老师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上述的体育课教学流程不能定位和称之为“教材”,否则就把教材与教学方法等同起来了,并构成了自相矛盾的困境。其理由有三:第一,贾文中明确指出了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明显区别:“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在教学过程中将经验以形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教材,而将这些教材按照一定逻辑关系依次呈现的方式则是教学方法。”这段话阐述了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区别,但在此处却把体育课记录(基本是教学方法与流程)定位于教材范畴,似乎又把教学方法与教材等同起来了,有些自相矛盾。第二,教学方法是指:“(1)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总称。可用于一切学科与年级。(2)师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获得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14]教材与教学方法之间要构成一定的逻辑关联需要一个中介因素,那就是教学目标,没有教学目标,形形、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的存在与选择就会失去意义。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当然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的素质与特长、教学环境条件有关。也就是说,一旦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方法就开始被选择与实施了,并呈现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旦实现了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方法就会随之失去存在的意义,但教材却还是依然存在着。也就是说,教材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教学方法是灵活的、多变的,并以教学目标的存在而存在,以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消失。这就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教材可以相同,若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与手段则完全不同,教学方法存在的意义在于为教学目标服务。第三,教材只说明“教什么”,而教学方法表述的是“怎么教”,以上所述的教学流程说明的是“怎么教”,而不是教材所呈现的“教什么”,因此,教材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不同范畴的内容,应该区别对待。

通过以上的进一步论证,认为课的教材与课中实施的教学流程有本质不同:课的教材寓意着“教什么”,课中实施的教学流程意味着“怎么教”,它们具有两个不同层面的内涵;教学流程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既有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又有教学评价,还有教学要求与教学常规等,这个有序的排列构成了体育教师独特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流程。

4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明晰了几个概念及其关系,运动素材是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上位概念与基础,只有那些适合于体育课程教学的运动素材才可以成为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的划分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以篮球为例,第一层面球类;第二层面是篮球;第三层面是篮球运球、篮球传球、篮球投篮等;第四层面是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等;课程内容划分到了第三层面或第四层面,就可称之为单元或课的“教材”。身体练习、身体运动与运动技术含义相近,运动技术是规格化的身体运动或身体练习,它也是教材的内容要素之一。教材与教学方法意味着“教什么”与“怎么教”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把教材与教法联系起来的中介要素是教学目标。教材是客观存在的,而教法是灵活多变的,教法依赖于教学目标的存在而存在,教法因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消亡。

参考文献:

[1] [7][12][13] 贾齐,朱妹,李国红等. 关于体育课程若干基本概念之指称对象的考察[J].体育与科学 (南京),2010.6:89-92

[2] [3][10] 省略/

[4]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32.

[5] [6][8][14] 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59, 695, 695.

[9]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01.

篮球教学学期计划篇5

关键词: 高校篮球运动员 竞技水平 提高措施

1.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进场馆设施

充足的经费投入和专业的场馆设施是促进篮球竞技运动发展的重要保证。但在我国现有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影响下,经费投入和场馆建设是困扰高校篮球竞技运动的两大难题。

目前,我国高校经费不足的情况非常明显。高校经费来源渠道非常单一,基本都是靠相关部门的财政拨款。因为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发展需求,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多,再加上竞技体育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导致很多高校对组建竞技篮球队望而却步。即使有的高校建立了篮球专业队,但用于球队管理和比赛的资金也是捉襟见肘。再者,当下篮球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竞技项目。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对专业的篮球训练和比赛场馆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纵观全国篮球场馆建设,即使在职业篮球俱乐部,场馆的建设也远远落后于篮球运动发达国家,场馆的硬件设施也难以满足现代篮球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综合分析,要促进篮球竞技运动的发展,首先学校相关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打破部门间的壁垒。然后在相关政策的范围内,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场馆建设,以此为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保障,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竞技水平。

2.明细训练计划,夯实基础技术

篮球的基础技术包括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贯穿整个比赛过程。运动员扎实的篮球基础技术,是领悟和贯彻教练员战术意图的基础,是临场竞技水平发挥的保证,也是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重要条件。

据了解,受现阶段教育体制和运动员培养体制的影响,很多运动员在高中接受篮球训练时,对基础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加上升学和比赛的压力,对基础技术的训练不够深入,导致很多球员在比赛中很多动作变形,影响到其竞技能力的形成,难以满足比赛的需要。而进入大学之后,很多教练员认为球员属于成熟性人才,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忽略对球员基础技术的练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运动员粗糙的基础技术,降低了比赛的观赏性,这是高校篮球比赛不能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

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在不同项目竞技能力结构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才能制订切实有效的训练计划,做到准确地选择与专项竞技需要相符的训练内容、手段及制定相对应的运动负荷方案,从而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1]。

现代篮球运动对运动员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要使得运动员技术全面发展,适应比赛节奏,就必须在训练计划中增加基础技术的训练时间和内容,增强运动员的篮球基本功。

3.完善训练制度,储备竞技能力

运动训练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竞技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运动训练的本质是对人体施加一定的生理负荷刺激,引起机体各器官系统在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有规律的反应与良好的适应,实现预期的训练目标,以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能力[2]。

完善的训练制度包括训练内容和训练计划两大部分。详细的训练内容应包括具体的关于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的训练。根据球队建设和比赛的要求,完整的训练计划应包含多年(长远)、短期及课时等各个训练周期的训练计划。根据不同周期的训练需求,训练内容在各种训练计划中的具体程度是不同的。相比而言,课时训练计划中的训练内容应非常具体。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体能作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优异比赛成绩的物质基础[3]。没有体能的支撑,球员很难发挥出自身的技战术水平,更不会将运动训练中获得的竞技能力通过参加竞赛转化为运动成绩。

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效果的最终体现。完善的训练制度是遵循训练规律,确定有针对性、计划性、具体量化的训练内容,是运动员储备竞技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运动员竞技水平发挥的根本保证。

4.改善训练手段,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能力在现代体育竞赛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运动员心理能力是运动员的大脑对于其运动行为的把握与控制的能力,包括运动员训练与竞赛行为的动员能力、控制能力、意志能力等。

心理技能的训练是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科学化训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一样,对促进运动员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校篮球运动员普遍都比较年轻,心理成熟度还不高。加上高校篮球比赛有限,经验积累较少,所以在重大比赛中,很容易出现急躁、焦虑等心理波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运动员心理能力的训练提供了多种手段和措施。目前国际上运用较多的心理能力训练方法主要是虚拟现实训练法,这种方法是将未来篮球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比赛场景,提前运用高科技设备在电脑屏幕上虚拟出来,让球员在实践中不断练习。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球员的预见能力和灵活运用战术的能力。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包括心理技能训练法和意志品质训练法,例如目标设置训练法、想象训练法、放松训练法、注意集中训练法等。

心理技能训练影响和制约运动员其他竞技能力的提高。加强心理技能的训练,有助于运动员获得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促使运动员更好地适应训练和比赛的需要,为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应改善训练手段,加强运动员心理能力的训练。

5.加强培训力度,提升教练水平

篮球队是教练员团队和专业运动员在同一行为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所组成的正式社会组织。而教练员是这个组织中最具影响力的权威人物,是指导和带领球队实现奋斗目标的领导者,同时也是组织调动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及实现成功目标的决策者和实施者。

教练员作为运动团队的领导者,是团队中所充当的一个重要角色,而教练员的领导行为则是一种职能,是教练员在训练、比赛中带领运动员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心理和行为关系的体现[4]。教练员的决策能力,对球队训练和比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教练员的引导能力对球队实现预期训练和比赛目标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等人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研究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绩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凝聚力或低凝聚力的群体是怎样被引导的。

但在我国高校篮球联赛中,因为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无法聘请篮球理念先进、执教经验丰富的外籍交流,所以球队的教练员基本都是高校从事篮球教学的老师。据调查,目前,CUBA的教练员基本上是由高校从事篮球课程教学的老师担任的,绝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正规的、专业化的竞技篮球运动训练,缺乏高水平的执教经历。

高校教师作为篮球教练,在篮球理论功底和对先进篮球理念的接受速度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缺乏高水平比赛的经验,也会限制其捕捉赛场关键时刻的能力,以及临场的应变能力。加大对教练员的培训力度,不仅有助于提升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和引导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教练员间的相互交流探讨,丰富经验,提高其领导艺术,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和球队成绩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6.改进后勤保障,建立奖励制度

现阶段,高校篮球运动队的后勤保障措施不完备和奖励机制不完善是影响球员积极性和球队成绩的重要因素。营养补充不科学,力量练习和疲劳放松无场馆,取得优异成绩无奖励等现象,非常普遍,增加了球队的管理难度。

科学的营养补充,是运动员获得竞技能力的物质基础。力量的增加和疲劳的恢复,是运动员提升竞技能力的根本保障。营养的及时补充是现代训练理论的重要环节,不仅能促进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恢复,而且能为迎接更大负荷的训练和比赛奠定基础。专项性的力量练习,会促进运动员保持竞技能力的连续性。疲劳的有效恢复,会使得运动员获得更多的超量恢复,继而促使其运动能力不断提升,这些都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或场馆等后勤服务的保障。

为提升球员竞技水平,提高球队的成绩,建立奖励制度是必要的。经济学假定,努力工作会给团队成员带来负效用,作为理性人的团队成员只有在预期通过团队合作能够提升个人福利、满足个人效用的前提下,才会努力配合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团队生产[5]。由于每位运动员从事竞技运动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其运动动机和成就动机也不尽相同,那么对他们的奖励措施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作为大学生篮球运动队,队员的身份首先是学生。因此高校在设立奖励的内容时,可以对运动员的动机进行深入了解,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奖励对象的特殊性,然后制定出更为有效的奖励措施。总的来讲,优质的后勤保障,会消除球员的后顾之忧,使得球员对训练和比赛更为专注;而完善的奖励制度,是调动球员积极性,促进其竞技水平提高的重要措施。

7.结语

普通高校是推动篮球运动发展的又一重要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对篮球竞技运动的投入,进而影响专业场馆的建设和后勤服务的水平。而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球队科学的管理和系统的训练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都是促进高校篮球运动员临场竞技水平提高的因素。所以,学校的重视和保障不仅能提升球员的竞技能力,提高球队的竞技水平,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7.

[2]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43.

[3]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3.

篮球教学学期计划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篮球选修课,改革教学

一、篮球选修课开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高职学生人数在逐年上升,在体育选修课的开设上篮球课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学生选课人数也逐年增加。

在学生人数增加后就出现学生体育基础不相同、学生对上课的内容、上课的形式及期望达到的目标不相同的一些情况。源用以前的上课形式就存在有的学生“吃不完”,有的学生“不够吃”。学习内容单一,学生觉得枯燥。考核内容简单,学生不用怎么努力考核成绩就相当高。学习内容随意,学生没有系统地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战术知识。根据新的形势,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二、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

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进行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学生选修篮球课,说明学生比较喜欢篮球,在篮球的基本技术上有一定的了解。在运球、传接球、投篮、进攻、防守等基本技术上有一定的掌握。在基本战术上如传切、掩护、策应等配合上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

在学习的初期对学生的篮球基础进行摸底,可以按学生已掌握的基本技术分成基础小组、提高小组及精英小组。

基础小组总体要求对篮球的基本技术部分如运球、传球、投篮要基本掌握及简单的配合战术了解,篮球的基本规则及裁判法了解。提高小组要求要高于基本部分学生,除对基本部分学生要求内容掌握外,还要求掌握如三步上篮技术、二人快攻等技术,会用基本的如传切配合、掩护配合及二打一及三打二配合。精英小组则要求更高,个人基本技术要会熟练运用,能有一些个人的特长技术。在战术上对常规的多打少、快攻及联防及区域进攻或防守都要比较好的掌握。

三、创编一套适合篮球选修班的校本教程

在篮球选修班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凭经验,所选内容没有体现连续性和系统性,内容也没有分层次。特别是在教学的后阶段,多以教学比赛为主而忽略了基本技术内容。教师应在教学的初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化,把每学期的36学时分为四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内容学时具体化。在教学初期告之学生,让学生知道几单元该学哪些内容心中有数。

设置如图

在确定了基本内容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调整。同时,每一个教学单元又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有些知识点进行精学,特别是教学比赛后总结出来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根据学生的情况也可以对教学内容的的先后顺序进行适度调整。

四、多渠道提高学生的比赛实战能力

学生选篮球选修课的初衷除锻炼身体外,更多的是想学好技术后打比赛能赢,能为班集体或系或学院争光。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上就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后就可以安排半场三打三、半场四打四练习,在练习中要求必须用到规定的技术和战术个数。在半场比赛后可进行分组的全场比赛,规定分数后输球方下,赢球方继续打或反过来进行。下方必须完成下蹲或俯卧撑之类的素质练习,学生的积极性往往非常高。在完成班级内部比赛后可预约其他班级进行比赛,为提高参与度可规定一二节是不同的队员上场,三四节不作限制或一二三节是不同队员上场等方式进行。如果有条件也可与其他学校或单位进行比赛。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或不足,为今后的努力找到方向。

篮球教学学期计划篇7

[关键词]公共体育 篮球选项课 分层教学

一、前言

篮球运动因其对抗性强、比赛激烈而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并在对大学生的体育参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篮球项目在公共体育项目中成为最受大学生喜爱的项目之一,与其他各类体育项目相比,在公共体育项目课中选择篮球项目的人数相对较多。然而,由于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大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篮球项目中的大学生篮球运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使项目课中同一个教学班内篮球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取得进步,就有必要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以避免因教学方法单一或针对性不强使学生吃不饱或者吃不了而降低参加这项运动的积极性。篮球项目课中采取分层教学法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目的。

二、公共体育篮球项目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实验过程

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篮球运动技术基础水平差异、个体学习能力差异、个体性格差异等,克服教学中的“一刀切”,实行因材施教、实施异步教学,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异步化,使教学成为教师的指导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高效统一的过程。对公共体育项目课中运用分层教学法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对比分层教学法的效果,分析分层教学法的优点,从而为更好地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实施分层教学法,提高篮球项目课的教学效率起到促进作用。

研究对象来自于我校2010级、2011级公共体育课的6个班的学生,共240人,每周每班上一次体育课。为了掌握学生篮球知识、篮球技能的基础状况,在开课前对学生的篮球知识、篮球技能基础进行调查,即学期开始的摸底测试。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分为四种类型。篮球项目课教学班中各类型篮球知识、篮球技能基础状况的学生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篮球项目课教学班中各类型基础状况的学生所占比例统计结果

分层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实验方法是将我校公共体育课篮球项目6个班的240名学生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分层教学法重新调整分班,按照开课前进行调查掌握的学生篮球知识、篮球技能的基础状况,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班进行分班教学,对照组三个班不同基础的学生统一进行教学。学期末进行考核和二次调查,并将考核和调查结果与学期开始的摸底调查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教学方法是:专项授课前后对240名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基本知识、专项技能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一次测试。然后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三、公共体育篮球项目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分析

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即在采用分层教学法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身体素质、基本知识、专项技能方面测试的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素质、基本知识、专项技能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没有什么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法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素质、篮球技能方面测试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教学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础状况对照表

通过分层次进行教学,用篮球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欲望。通过学期末的测试结果反映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通过篮球项目课的学习,在身体素质、基本知识、专项技能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实验组采用分层教学法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专项篮球技能方面与对照组在篮球技能方面出现显著性差异。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比较,结果显示,分层次进行教学的效果明显,尤其是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篮球技能的效果最为显著。分层后,在同一个教学班中的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基本接近。同时,教师便于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无论是内容、教法、运动负荷等方面均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大大增强了教学过程的针对性,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篮球项目的兴趣,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等,从而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增强。

四、公共体育篮球项目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通过采用分层教学法的实验教学表明,分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篮球技能的效果明显。但同时,我们对公共体育篮球项目课中运用分层教学法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得到了一些新的启示。即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制订相应教学目标的客观依据,所订目标应是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能达到的最高目标。教材是制订教学目标的蓝本,教材本身就有不同层次的具体内容。例如篮球项目课的教材就有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之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将这些内容划分为不同层次,教学过程中各有侧重。这些都为我们制订目标时划分层次提供了依据。对学生划定层次时首先做了思想动员工作,使学生真正认识分层进行教学的目的,了解分层教学的方法,懂得如何配合教师进行学习,教师再根据全班情况,做适当调整。

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科学认识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过程要统筹安排,及时调节。分层次教学由于涉及几个层次的教学,因此教师必须统筹安排。同时教师制订的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往往会出现不切实际的情况,教师必须经常注意计划实施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节。在此基础上各层次学生对照安排进行自学,老师按照计划,分课时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分类辅导教学。分层次的讲与练,往往是交叉安排,循环进行的。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的教学应有所差异,比如对低层次学生的讲解要“少吃多餐”讲讲练练,这就要求教师对每课各层次的讲练内容及交叉序列作科学周密的安排。同时,精讲精练,辅导为主。因为讲与练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的,讲与练都宜精。教师可以凭借经验,联系本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尽量让学生篮球技术技能和知识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对于课内练习的内容教师应精心策划,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适时进行反馈矫正。

五、结论与建议

在公共体育篮球项目课中,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进行层次分组教学其效果好于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分层次进行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全面的、系统的持续性教学工作,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运动中所获得的技能,即运动技能本质上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成千上万的练习,掌握篮球技术也是如此。同时,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素质训练是很重要的,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在对抗性比赛中,技术动作很容易变型,不可能发挥自己的技术特点。因此平时训练中要以多鼓励、多疏导的方法来培养。多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技术上的错误,培养他们冷静、沉着、坚定、自信的心理素质,通过一般训练提高心理素质,通过心理训练促进一般训练的效果。这既有利于提高篮球运动技术水平,也有利于提高今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伟.运用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J].中国民族教育,2008(6)

[2]宋燕.浅谈分层教学的依据与效果[J].黑龙江教育,2012(2)

篮球教学学期计划篇8

【关键词】中学 体育 体能 篮球

中学体育教学大多数注重技术的教学,而忽视体能的教学。因此,部分学生在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会出现“高原期”。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体能训练不足,或体能训练方法不正确。本文以篮球的体能教学为例,对体能教学的构成与注意事项。

一、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探究

1.速度体能训练。速度是篮球运动最重要的武器之一,能否在高速度、高对抗下完成一次进攻或防守,对于一个人的篮球水平评价有重要影响。自身速度能赶在防守队员做出反应之前完成率先甩开对方,或者在进攻方做出动作时及时地紧跟防守,这在很多时候决定了比赛的胜与负。

速度训练通常可分为一般速度训练与专项速度训练。一般速度训练是速度训练的基础部分,需要运动员按组数分别完成小步跑、蹬腿跑以及高抬腿跑,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可逐步增加训练强度。专项速度训练是运动员在球场上最常应用的基本动作组成,包括以快速稳定的速度运球训练,面墙拍球训练与急停折返跑训练等。扎实的速度训练在实际比赛中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力量体能训练。篮球运动与乒乓球等运动不同,其通常的打法是在身体对抗中,寻取优势,并能收放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力量,最后完成进攻或防守。可见在篮球运动中,力量占据有重要的地位。

针对力量的体能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围绕在篮球运动中常用的身体部位,主要包括下肢的爆发力、腰腹力量、上肢力量与手指手腕力量等。下肢爆发力训练主要训练方式为蛙跳与负重跑,以高强度的训练促进下肢肌肉强度,从而增加爆发力。腰腹力量的训练内容主要有负重仰卧起坐与悬挂抬腿。上肢力量训练主要包括卧推杠铃连续挺举等。手指与手腕的力量决定球员出手时的柔和度与力道,其训练方式主要为实心球投篮练习与抓铅球练习等。

3.运动耐力体能训练。运动耐力是指运动员在高强度对抗下所能坚持运动的能力。篮球比赛在不打加时赛的情况下,一场比赛的时间是48分钟,主力队员一般在场的时间会达到30分钟以上,在如此高强度的比赛中坚持30分钟,对球员的耐力是一项十分严峻的考验。在篮球体能训练中,常见的训练内容为负重3000米跑、高抬腿400米跑与连续急停折返跑等。

4.心理机能体能训练。运动员的心理机能在比赛中也是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篮球运动中,时常会出现比分落后较多或领先较多的情况,以及在比赛快要结束时,比分依然焦灼的情况。在这个时候,最考验球员的便是其心理承受能力。在篮球运动中,拥有“大心脏”的球员时常是球队依赖的对象。

二、篮球体能训练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体能训练能有效提高球员的体能及综合篮球实力。然而,在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仍然存在许多训练不规范、效果不明显的训练情况,球员的体能不仅没有得到提高,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对于球员和教练的信心都起到消极作用。因此,合理、科学的体能训练对于球员体能的提升十分关键。

1.合理运用负载与适应原理进行体能训练。负载与适应原理是篮球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它是利用训练中对球员进行逐步负载,并在长时间的训练与运动过程中,使其适应这种负载,进而提升自身实力的过程。我国中学篮球运动员受到的系统性训练较少,因此对其进行负载-适应体能训练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应时刻观察球员所能承受的负载范围,避免球员因训练造成的伤病及身体机能的损伤。

2.体能训练的关键在于有计划、系统性地训练。篮球体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未经历或较少经历系统训练的篮球运动员而言,计划性与系统性尤为重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应聘请专业的体能训练师,制定详细的体能训练计划,系统性地对篮球运动员进行训练。在制定计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篮球运动员的自身条件,以便充分发挥其身体特性。

篮球教学学期计划篇9

1.1体育分层次教学概念分析

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主要就是指体育老师根据班级里的学生之间不同的个性差异以及其他现实中存在的区别性,然后在体育课上课中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切实的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体质和掌握运动技术的能力来进行分层教学,有针对性的对已经分好层次的学生进行与之对应的有计划的教学方向,教学方案,教学实质,教学条件以及教学评判的设计,进而能够科学有效合理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公平平等的教学条件下进行体育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展,激发了学生们对体育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强烈的兴趣,也使体育老师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能够看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潜在的能力,进而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挖掘,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了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发了学生对于体育知识渴望学习了解的强烈愿望以及思维的创新能力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觉到体育学习带给他们成功的快乐心情,进一步就提高了体育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达成新时期下要求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要求的一种教学方式。分层次教学方法对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够轻松快乐的学习以及快速的掌握运动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逐渐使学生自动的培养自身坚持体育运动的良好意识。

1.2体育分层次教学要求分析

在体育分层次的教学中,对体育老师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体育老师在运用分层次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个人差别,其次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区别实时的把握新颖的体育信息,及时的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的提升老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最后在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体育知识以及较高的业务水平,积极的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得到提高,使自身和学生在体育学习上一起共同进步提高。

2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篮球科目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一项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在对高校篮球教学现状的文献资料查阅得知,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主要是以学生学习篮球一些技术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体育老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总是强调学生对于篮球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单调,高校生渐渐的就对篮球学习没有了积极性,也就造成了高校生不愿意上体育课,体育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根本就得不到有效的保证。虽然现在有些高校的篮球教学方法和内容较以往传统教学方式有所变化,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些体育篮球游戏的运用,没有再进行单调式的篮球技术动作教学,但是从整个高校篮球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来看,篮球教学并没有一个长足的发展,还是处于“换汤不换药”的阶段,表面上有了形式上的变化,可实质却没有改变,只能取得一时的成功,而篮球背后更深远的篮球校园文化以及高校篮球运动开展等相关方面的教学还处在落后的阶段。因此,高校的篮球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体育老师要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及时的更新教学观念,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改变教学内容,使篮球教学适应于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需求。

3分层次教学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必须性

高校生由于自身的客观条件限制以及对篮球知识的匮乏,就确定了体育老师在篮球教学中应该运用分层次教学方法。如果体育老师还是一味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行“填灌式”的学,这样只能实现个别热爱篮球运动学生的需求,而其他大部分的高校生则不能顺利的进行篮球学习。所以,为了使高校生都能够全面的进行篮球运动的学习以及达到体育老师期望的篮球教学质量和效果,体育老师就应该认真深入的了解每一个高校生的身体素质和篮球学习以及掌握能力,再根据学生差别设计与之相对应的进程式的教学以及学习方案,使不同层次的高校生都能否满足篮球学习需求,让高校生在不同的学习计划中取得篮球学习的进步。分层次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高校习以及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因人而异的分阶段的逐渐掌握篮球运动知识以及技术动作,篮球技术动作练习的难度由高难度逐渐转变为容易,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和巩固高校生的篮球技能。分层次教学方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使高校生学习以及掌握最基本的篮球知识和技术动作。这一教学基本目标的确立,就是体育老师在篮球教学中,会根据高校生篮球掌握能力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规划不同的教学方向,向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有效的指引,再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分层次教学的运用不仅可以使高校生在篮球运动学习中得到最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效果,还能够使体育老师的篮球教学目标得到全面的提升。

4结语

分层次教学的特点就是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分组教学,在篮球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篮球教学,分层次教学方法运用在高校篮球教学中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放在属于自身的学习环境中,进而去勉励学生,使各个层次的高校生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都可以感受到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功心情,更加有兴趣的进行篮球运动的学习。分层次教学方法适用于高校的篮球教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旭明. 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学科教育.2002(2)

[2] 路明等.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3)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篮球教学学期计划篇10

【关键词】安徽省 普通高校 篮球 教练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是以安徽省参加第十三届省运会的48所普通高校48名篮球教练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教练员45人,女教练员3人。通过一对一现场发放问卷并及时回收的方法,调查参赛学校篮球教练员的综合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章和文献资料,以及在站上阅读并下载相关文件进行收集和整理,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同时进行比较分析,为文章提供了理论指导。

1.2.2 问卷调查法

本人设计制作出含有33项问题的问卷,发放48份,回收48份。现场一对一发放回收,回收率是100%。其中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100%。

1.2.3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多名相关专家进行沟通,探讨篮球教练员现状中存在的严峻问题,听取并记录其所反映和提出的问题,之后进行整理和分析。

1.2.4数理统计法

将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其他数据均在Excel软件和SPSS 20.0统计学软件包中进行分析和整理。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现状

篮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教练员的训练活力和发展潜力。参加安徽省第十三届省运会普通高校篮球比赛中篮球教练员一共有48人,其中,25-34岁有17人,占总人数的35.4%;35-44岁的有18人占总人数的37.5%;45-54岁的有12人,占总人数的25%;54岁以上的有1人,占总人数的2.1%。总体表明篮球教练员中青年为主。

篮球运动训练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篮球教练员只有经历了日积月累的实践过程,才能准确的把握训练和比赛的规律,提高训练水平。调查得知,有18人执教时间在五年内,占总人数的37.5%;六至十年的14人,占总人数的29.1%;十一至十五年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16.7%;十五年以上的8人,占总人数的16.7%。结果显示,目前我省大部分普通高校篮球教练员都具有了十年以上的执教经历。

篮球教练员等级是评定篮球教练员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程度的标准之一。调查中没有国际级的教练员,其中部级篮球教练员2人,占总人数的4.2%;一级篮球教练员9人,占总人数18.8%;二级篮球教练员3人,占总人数6.3%;未考级的篮球教练员有34人,占总人数70.7%。 结果显示有70%教练员没参与篮球教练员的等级考核,说明70%的参赛学校对于篮球教练员这个职位没有专业的要求。

篮球运动等级能够直观的表现出篮球运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高校篮球教练员有5人是国家篮球一级运动员,占总人数的10.4%;有17人是国家篮球二级运动员,占总人数的35.4%;有2人是国家篮球三级运动员;其中还有24人未获级,占总人数的50.0%。高校篮球教练员的篮球运动等级普遍偏低。

3.2科研与学习能力

我省普通高校篮球教练员的学历,表示该名篮球教练员所受教育的程度,是衡量一名教练员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其基本上反映了篮球教练员的知识水平,教学训练以及科研能力的潜力。参加第十三届省运会男子篮球的普通高校篮球教练员队伍中,其士研究生仅有1人占总人数的2.1%;硕士研究生有31人,占总人数的64.4%;本科学历的有16人,占总人数的33.3%。如果缺乏正规系统的职业教育,那么训练中只能靠经验多一些,这就不符合科学训练发展趋势。

篮球教练员的职称结构基本上可以反应出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和学术水平。调查显示,有1人为教授,占总人数的2.1%;副教授有19人占总人数的39.6%;讲师有18人,占总人数的37。5%;助教有10人,占总人数的20.8%。我省教练员职称目前以副教授和讲师为主,说明我省高校篮球教练员的职称比较高,他们具有一定的训练、科研、理论水平。

3.3教学与训练

篮球教练员的训练方式的制定,是提高训练水平提高队员综合能力的关键。一名优秀的篮球教练员会对自己的篮球队制定长期稳定的训练计划。调查显示,有14所学校的篮球教练员采用的是常年有计划的训练,占总体的29.2%。有20所学校采用的是赛前集中训练,占总体的41.6%。有14所学校的篮球教练员采用的是课余不固定训练,占总体的29.2%。数据表明有34所学校篮球教练员采用的不是常年有计划的训练方式,存在着训练不稳定不持久等因素。

根据调查,安徽省第十三届省运会男子篮球教练员48人,全都是在校教师兼职篮球教练员。从表11中可以看出,只有三名教练员一周上课次数是在一到四次,二十名教练员一周上课次数为五至八次。经过统计分析,有52%的教练员一周上课次数达到九次以上,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数据表明,有三所学校的篮球教练员一周上课时间在一至四次,其中两所学校分别是,合肥工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这两所学校在十三届省运会上,一个是丙组第一名,另一个是甲组第三名,合肥工业大学是安徽省综合实力最高的学校之一,而中国科技大学是全国排名前十的学校,两所高校非常注重篮球的发展,减轻了篮球教练员的教课次数和工作任务,提高了学校的篮球水平,促进了学校篮球的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我省高校篮球教练员以中青年为主,执教时间较短,执教经验不足。调查表明,多数篮球教练员没有参与篮球教练员的等级考核,专业性不强。

(2)篮球教练员的整体学历较高,再学习潜力较大。职称以副教授和讲师为主,大多数学校篮球教练员的职称较高,具有一定的训练、科研、理论水平。

(3)篮球教练员们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带队训练中去,阻碍了篮球队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4.2建议

(1)高校体育部门应加强对高校篮球教练员教练等级的考核,制定高校篮球教练员的聘任制度,教练员达到一定的篮球教练专业等级才可以担任高校篮球教练员

(2)我省普通高校应具备系统的篮球训练与管理的制度。篮球训练不能是针对某一次比赛而短暂进行的训练,篮球教练员要为自己的球队制定出长期、科学、有规律的训练计划。高校在选择一名教练员后,应适当减轻该教练员的教学任务和工作任务,要让教练员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球队训练工作中。

(3)我省高校在对于篮球教练员职位的选择上,可以采用聘任制聘请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担任球队教练,同时还可以配备一名校内有较高水平的篮球教师给予辅助,完善教练团队。

【参考文献】

[1]全志刚.我国高校教练员队伍建设之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43-45

[2]黄春桥.运动训练学.我国篮球教练员执教能力素养的探讨.[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崔海明.我国高校篮球教练员研究.[M].体育文化导刊.2010.5. (3):23-25

[4]费瑛. 中美高校篮球教练员相关问题的对比研究[J].江苏.镇江:,2008.12.(3):63―64

[5]任明霞.山东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篮球教练员现状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7.9(6):21-22

[6]费瑛,宋华.高校篮球教练员队伍现状与对策研究.[M].教学探索.2010.5. (3):52-53

[7]秦为锋.安徽省高校篮球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05.10. (4):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