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18:0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

篇1

关键词:商业空间;清明上河图;行为;环境心理学

1 商业空间与人的关系

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人所处的物质空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人类社会自产生了商品交换,就出现了商业空间。所谓商业空间就是指提供有关设施来满足人们进行各种商业活动的场所。人类的商业活动,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周易・系辞》中就有所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古代的:“以物易物,互通有无”的交易方式就形成了商业活动的原始形态――集市。在没有城市之前,“市”的概念是人们剩余物品交换的场所。最初的集市是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的,一般是几日一集。集市的形成与宗教、节庆、农耕繁闲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的赶集庙会可以说是定期性及流动性的商业活动。由于这种交换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方便,这样就逐步形成了固定的交换场所。因此,商业活动由非定期发展到定期,由流动式的交易变为固定的营业;商业空间由流动的时空进入到特定的时空,由最初的集市向自由市场、夜市发展;由农村的集市贸易向城市的市场发展;由摊贩进入店铺。固定的店铺聚集了不同的商业种类,同类商品聚集成街,如:“布匹街”、“杂货街”、“绸缎街”等。不同种类的店铺又连成街市。商业街的形成,使人们不仅可以购买东西,而且还可以游玩、休闲。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商业空间除了传递商业(或商品)的信息之外,还要处处满足消费者各方面的需要。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均离不开商业活动的范畴。为了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求,如银行、交通、音乐厅、展览馆、邮电等,使商业环境由“线”发展到“面”,形成了综合性的商业区域。从古到今,商业空间经历了一个由单个独立店的“点”到不同种类店铺连成的“线”最后形成了综合性的商业区的“面”的发展过程。

顾客的购物行为按照消费心理学的观点,是“需求”动机支配下的“求”、“需”行为的实施过程。商业经营者的获利来自源源不断的顾客。现代商业空间环境主要是通过多种手段的吸引刺激、信息传导等来使顾客对商业空间感兴趣。因此,必须使商业空间具有足够的吸引能力。

2 《清明上河图》中环境的真实性

依据《清明上河图》来研究建筑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首先会考虑到所绘建筑和城市景观的真实性。《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典范,很多学者都论证了它的极高的现实性。比如,它描绘了很多船只。其中画有一艘19个船室的木船,立了一根高高的帆柱,前方有5个纤夫拉着船正逆流而上。帆柱的后侧固定着12根绳子,蹦得紧紧的,前方的6个绳子很松缓。如此来表现拉力的细部,是非常合理的。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杰出代表作的《清明上河图》,图中对宋代建筑的描绘可以说精确到了建筑细部。宋代的《营造法式》是著名的建造寺院,宫殿等建筑的规范书籍。此书和《清明上河图》所绘的年代相一致。将图中的建筑与《营造法式》中对建筑的规范进行对照,我们发现《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空间环境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资料性,可以作为研究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关系的分析资料。

3 环境心理学与《清明上河图》

3.1 度尺构形――对街道空间尺度的研究

对于人的心理感受来说,我国传统商业街道的尺度,既不感到闭塞,也不觉得空旷,因为这类商业街多形成于车马交通时代,以步行为主,所以街道空间有较好的围合感和亲切的气氛。由于地域差异,如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区的街道比较宽,从而能够吸纳更多的阳光。在炎热多雨的地区,如华南、西南等地区的街道则较窄,甚至在某些小巷只能容一人通过,这是由于把街道的宽度压缩到最小,有助于街道处于两侧建筑的阴影之中,达到庇荫纳凉的效果。

虽然建筑与街道的比例不同,但是,由于形成的时代背景相近,人们生活节奏都比较缓慢,街区中的活动主要是观看、购物。因此,南北城市街道同样具有内向的亲切感。建筑与街道的比例是获得亲切感的重要因素,《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街道空间关系是马车时代的产物,沿街建筑比较低矮,多为1~2层。这种街道断面的尺度关系虽然感觉比较开阔,但是可以在不影响城市交通的前提下,进行商业活动,促进商业行为的发生。

3.2 街道空间与建筑空间的相互渗透性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讲,环境与商业具有互为推动、促进的作用,安全、舒适、美观的环境吸引人们“闲逛”的兴趣,从而给商业以更多的“潜在顾客”,提高商业的营业利润。同时,良好的环境又依靠商业的发展来维护和提高。同时,促进商业行为的情况下又会进一步促进商业街外部环境中的社会行为和交往。促进商业与交往的实质空间设计主要包括增加界面开口,增加商业机会,合理利用广告等手段吸引人流,创造供人们停留休息的边界空间,多创造人们的活动和交往最容易发生的空间如建筑物的入口、空间的放大或凹入区域等等。

《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商业建筑与道路之间,具有一种不定的模糊空间关系。图中沿街建筑大都采用挑檐、披子、骑楼等形式。店面相互毗邻,大多是开敞的,设有檐廊,或者更为简单的,门前只支出个棚子,或设个小摊。这些檐前楼下的空间,既不属于室内空间,也不属于室外空间,这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过渡空间,即灰空间。灰空间是一种模糊的复合空间,柔化了由店铺空间向街道外部空间的转变过程。它把人与店铺,店铺与店铺紧密地联系起来。它既是交通空间、街道空间的一部分,又是“商业空间”,延伸了店铺内的售货空间,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扩大了店铺的有效面积。可以说《清明上河图》中建筑与街道之间是一种不定的的空间关系,没有西方的传统街道空间所具有可逆的“图底”转换关系。同时沿街建筑底层和街道空间活动联系密切,建筑的内外界面模糊,街道空间和建筑室内空间也是流通的。同时街道空间成了两侧商业空间的延伸。无论是店内交易还是沿街买卖,都会阻滞行人,影响交通。《清明上河图》中的交通主要是以步行、抬轿和马车为主。(水面上的活动很少发生商业行为),这种交通行为形式与呈现的“马路经济”是相辅相成的。

3.3 街道与商业的刺激性因素

商业空间环境是以商业功能为主,其根本目的就应该是吸引人流、刺激消费。交通也只是基于本目的下的一种实施策略。如果说消费者是商家的上帝,市民是城市真正的主人,那么出于人性化的考虑为大多数人提供服务设施也就必不可少了。

根据心理学的知觉原理,个体对感官所获的外来刺激要加以主观解释和组合才能形成知觉。因此,人对商业空间环境的知觉取决于街道和商家的刺激因素以及个体因素本身。由于从图片中我们无法将人的个体因素作为我们的调研分析对象,所以仅就商业空间和商家的刺激因素进行分析。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是从一系列刺激的整体而非从任何个别的刺激得出含义,即“整体大于其各部分之和”。商业空间的设计应该利用相似、接近原理尽量获取整体的和谐。

(1)相似原理,是指人们在感知各种刺激物时,容易将具有相似自然属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由于商家本身各具特色,刺激较大,所以根据相似原理,不适于采用过多元素。

(2)接近原理,是指在感知各种刺激物时,彼此相互接近的刺激物比彼此相隔较远的刺激物更容易组合在一起,构成知觉的对象。对于街道狭长的空间带,可以据此原理在功能布局上使相似性质的商家组成一组,例如在《清明上河图》中一组临时的货摊集中在虹桥端头,形成强烈的群集效应。

4 小结:人的行为活动是商业空间环境设计的起点和终点

传统的建筑教育过于强调把建筑体量作为设计的基础,就会造成对形式和形态的过分强调,注重的是传授外表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公共设计过程也是同样,设计者过于强调形式和美学景观效果的环境空间,在实际使用中,并不被大多数受众所认同。

相反,空间对于行为倾向的支持和对多样活动的激发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行为倾向是源于使用者自身,商业空间环境的设计作用只能激发人的行为活动,却不能创造,即虽然物质环境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可能性,个人依然可以自由决定哪些行为应该实施或实现。商业空间环境设计并不在于要决定人类的活动或行为而应该被看作调节人类活动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的一种方式。建筑师伦佐・皮亚诺指出,城市设计本质上是关于场所的制造,场所不仅是一处明确的空间,还应包括使其成为场所的所有活动和事件。由此可见,商业空间环境的设计过程在实质上变为一种对商业活动的激发、对人的商业行为倾向需求契合的过程。从实际效应的角度,贯彻设计中“重视人与空间互动”,直观上可以营造更积极的空间,集聚人气,提高使用率,节约更多的公共资源,也丰富了公共生活,提升城市活力,获取公共空间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

[2]亚历山大C.建筑模式语言.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

[4]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5]徐兵.环境艺术设计(商业环境).中国美术出版社,2001.

[6]石峰.度尺构形――对街道空间尺度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谭刚毅.宋画中的民居与商业建筑研究.

[8]吴卉.天津市和平路步行街环境心理学分析.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9]田树军.地下商业空间中的环境设计.硕士论文.

篇2

(西北工业大学,西安710129)

摘要院基于环境心理学拥挤感基本理论和当代高校寝室拥挤现象的研究,分析了拥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探究,针对大学生的行为心理需求对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男女生寝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相应的改造设计。

关键词 院大学宿舍;环境心理学;拥挤感;家具改造

中图分类号院TU241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156-02

0 引言

高校宿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空间。宿舍空间的质量往往会影响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与完善,综合价值观念的取向和确定。我们在调研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的宿舍时,发现宿舍拥挤及室内空间环境较差,分区混淆,学生缺乏个人领域感和私密性。因此需要亟待解决寝室的拥挤问题,优化室内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1 宿舍拥挤的原因分析

造成寝室拥挤感的原因有多方面,通过对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男生宿舍星天苑G 座与女生宿舍云天苑B 座的实地调研,对拥挤的原因进行概括:

1.1 寝室平面尺寸我们调研的两座公寓,都采用竖向分开式布局形式,即睡眠空间和活动空间上下分开,上层床铺,下层为书桌、衣柜等家具。寝室4 人间,室内空间分为四个领域,将床位两两分开,寝室中间为交通空间。寝室的开间为3.3m,除去家具所占的空间,中间留下的交通、交流空间只有800mm 左右,尚且能够满通需求,但调研时我们发现物品占用了走道空间,使原本不宽敞的走道显得拥堵,不利于相互的交流沟通。

1.2 阳台疏于整理、利用率低寝室阳台为开敞式,除晾晒衣物外,利用率低。尤其是冬天不利于在阳台的活动,阳台不能放置贵重物品,自然地成为了堆放杂物的场所,加之疏于整理,部分阳台的物品混乱拥挤。

1.3 家具设计不合理淤衣柜:宿舍衣柜是一个宽73cm,高133cm,深60cm 的立方体储藏空间。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男生的衣柜几乎又满又乱,相对于男生不善整理,女生的衣物则摆放整齐,对衣物较少的女生可基本满足需求,但还是普遍反映衣柜无法满足需求。部分男生表示,衣柜不能放下一个学生四季常穿的衣物、被褥。其次,行李箱放在衣柜外面会给原本就小的宿舍造成更大压力,放在里面会打乱衣柜原有的布置方案,很多女生还把一些衣物放在了行李箱里,取用十分不便。于脸盆与鞋架:衣柜下边的架子上可放鞋子、脸盆,但空间不足。在调查时发现,女生基本选择在衣柜下面放鞋子,但不够四季的储藏,需要鞋架。尤其在高年级女生宿舍中,放置鞋架很常见,使原本拥挤的宿舍空间就越发糟糕。盂书桌:在男生宿舍中,调查时发现一些男生配备了台式电脑。书桌被显示器,书本、零碎物件占用空间后所剩无几,学习空间太少。因此男生宿舍玩游戏的情况下就大大影响学习效率。在女生宿舍,这种现象相对缓解一些,女生大多使用笔记本电脑,使用时所占空间相对较少,可以满足学习需求。但所使用的书桌设置了放主机和键盘的地方,这对于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同学是不适用的。另外女生喜欢的各种装饰品和需要使用的日常卫生、护肤品占据了书架很大一部分空间。

2 不同的学生对宿舍使用的需求差异分析

寝室的拥挤现状,使同学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需求也随着性别、专业、年龄的差异而有不同,了解这种差异,有利于我们合理设计室内空间和家具,减少寝室拥挤。

2.1 对储物空间需求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的数量与质量也有质的变化。了解大学生对储藏空间的需求,对我们研究大学宿舍的储藏空间,以及预测大学生宿舍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在个人物品上,女生普遍要比男生多一倍的衣物,尤其是鞋子的储存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宿舍都有鞋架。另外还有各种饰物摆设,比如护肤品等瓶瓶罐罐,这些物品在视觉上容易造成拥挤感。因此女生宿舍需要更多的个人储藏空间。

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不同于十年前的现象。即使衣柜有足够放衣物的空间,仍然有不少衣物挂在宿舍里学生自行粘的挂钩和绳子上。这一现象在女生宿舍十分普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女生更注重搭配,而不是由于气候变化或者衣物脏乱而更换。根据场合变化或温度变化换下的衣物不需要清洗,但又不能将其放置在衣柜中,所以,女生宿舍对衣柜之外的置物空间需求较大。

2.2 专业差异在对本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宿舍使用中需求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宿舍设计时进行区别化和特殊化。以建筑学为例,该专业学生对制图工作空间有特殊需求。该专业学生普遍反映晚上在宿舍里,需要图版和纸张的徒手作业中,最大的问题是灯光太暗和桌面太小。晚上熄灯后用来照明的应急灯光照的范围和亮度都很欠缺。另外桌面除了图纸,还有工具,需要能适合制图工作的工作台。此外,熬夜期间对宿舍他人干扰也是问题。因此,对于设计类学生来说,置物空间的需求及个人空间的需求更强烈。

2.3 年龄阶段差异调查发现, 高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宿舍使用的需求存在差异。交往方式上,年级越低的学生越倾向群聚,年级越高的学生越趋向个体。随着年级增高,这两种倾向在同一人身上出现不同的比重。一、二年级有密集课程与社团活动,群聚的需要,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宿舍的使用上体现为对小聚会空间的需求。到了高年级独立倾向逐渐增强。研究生比本科生有更明显的独立倾向。考研、写论文、求职等因素,使这一时期的学生对宿舍使用上集体活动的需求减少,生活上独来独往的情况增多,并要求更多的私人空间。

3 寝室改造设计

基于以上研究以及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分析,从人体工学角度出发,以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宿舍为例,对家具设计中(床、书架、储物柜、衣柜、书桌等)存在的诸多不合理提出以下改造建议:

3.1 阳台的改进设计西安在气候分区中属于寒冷地区,冬季室外温度较低,利用率极低。因此改为封闭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在阳台活动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了其储物能力。物品可以在阳台上进行分类储存,例如鞋柜、吊柜的设置能够大大减少室内物品的堆积,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室内的拥挤感。

3.2 床铺空间的改进设计针对学生常在床头看书和在床上放置书、小物件的习惯,可在两床头之间设置一斜靠靠背及简易壁橱,以便于学生依靠和放置物品,靠背设为活动式,睡觉或不用时可取下,以不影响睡觉时长度空间尺寸。当然,为了简便和节约成本,此靠背也可不设,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自买靠垫倚靠。靠背高约0.35m,与床面大概成110-115毅。靠背弧形弯曲符合人体脊椎自然曲线,材料可使用简易的框架结构,既经济合理又渗透着时尚感。简易小壁橱可为与床体相连、由床部提供支撑的直立双层结构,可放置手机、眼镜等常用物品。壁橱高度设计可参考标准中的男性18-25 岁和女性18-25 岁第50 百分位坐姿肩高,设为60-75cm 可调;两层搁板之间的高度,可参考一般书本的高度20-26cm,设为28-30cm 可调;壁橱宽度参考一般书本宽度15-19cm,取20cm。

3.3 书桌及储物空间的改进设计目前的电脑桌即是书桌,桌上既放电脑又放书籍等物品,因此可采用“L”型设计,将电脑桌和书桌分隔开,较小的一边放置电脑,较长一侧用于学习,转角处设置成弧形。将L 型书桌的用于放置电脑的一侧设置为可活动性可以增强书桌的适应性。在需要更多的活动空间时,可将电脑桌部分收起来。反之,则可以将其展开。在储物空间方面,可以去除放置键盘的抽屉,在书架处增加部分隔断,在书桌下方增加两排鞋架。这样更有利于物品的分类收纳。(如图1、图2)

3.4 衣柜改进设计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大学生审美需求的变化,大家喜欢频繁地更换外出着装,加之当下服饰材料的变化,大家对隔断的需求并不高。因此在衣柜的设计上,可以适当地去除一部分隔断,加大晾挂衣服的空间。尤其是女生的衣柜,可以适当得增加井字形分割的抽屉来收纳小件衣物。(如图3、图4)

4 寝室改造设计后的效果

寝室环境改造后,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宿舍空间的拥挤感,完善并优化了室内环境,利于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同时创造出合适的个人空间,促进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与完善;进而推动学生宿舍设计理论体系的建立,推动校园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

篇3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公共活动中心,社区,居民行为需求

Abstract:The article, accounting to the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y, an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basic functional unit from the city - residential areas, aims to explore the design of public activity center based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y by study the Xi’an Tieyongfang, and to provide a few ideas in the wider application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Environment behavior study,Public activity center,Residential areas,Behavioral needs of the residents

中图分类号: P64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环境行为学的必要性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已不再局限于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落实,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安排和对城市未来发展前景的建构,在我国当前转型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正在向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公正公平的公共政策转变;城市规划正在从以前的技术工具转变为政府管理城市、引导城市发展的政治手段。新的变化给我们如今进行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人群及其活动的载体,城市要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提供一个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空间环境。《马丘比丘》中讲到:“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映这一现实”,因此我们如今进行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到城市中各种功能要素的空间落实,更要努力促进居民间的接触、交往乃至共鸣。杨·盖尔在其《交往与空间》中也提到,“正是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激情感受构成了富于生气的城市生活,而单调枯燥的体验则使城市死气沉沉”,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环境行为学则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本文从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居住社区入手,以社区中最能体现居民交往需求的公共活动中心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西安铁路局家属院实地考察,来探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设计,以此为在更大范围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环境行为学提供些许思路。

2环境行为学概述

环境行为学是探索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既是心理学、行为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它还广泛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和环境工程学知识。

环境行为学是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中的应用。在具体规划设计中,我们需要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系统为设计提供依据。其理论系统的内容包括: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对于感知、认识和偏好的研究;通过设计来实现人与环境共生关系的建构。

在环境行为学中,无论是相互作用论还是相互渗透论,都强调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只是作用方式有所不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 = F (P,E),其中,B表示行为(Behavior),P表示个体(personality),E表示环境(environment)。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个体P与环境E的函数,即行为随着个体需求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人的行为是自身的需求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行为是由人控制的,空间能诱发、促进或阻碍人的行为;而空间又是由人设计产生的,所以行为与空间的关联是必然存在的。

3社区中居民行为活动及其特征

人的行为是对自身需求的实践,这个实践过程需要有环境作为载体。在城市社区中,最能承载居民活动的空间环境即为公共活动中心,它是居民对环境认知和开展活动的动力根源。现代社区理论认为,要形成社区,就要有一个公共活动中心,没有中心,社区内部生活由于没有内聚力而呈现混沌状态。因此,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应着重强化其中心,我们研究社区中人群行为特征也从这里入手。

3.1居民行为活动概况

此次研究地点选择在西安太乙路东侧的铁路局家属院。此社区居民多为西安铁路职工,区内各种配套设施完善,房屋多为50年代所建,年久失修。但正因为社区年代久远,居民长期居住生活在此,彼此认同,交往频繁,至此已形成一幅其乐融融,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

11月20日,星期日,晴天

时间 使用者概况 不同人群活动内容 停留人数

老年人 中青年人 儿童 老人 中青年人 儿童 总数

8:00-

9:00 中老年锻炼者在此时间段占大多数,且多为集体运动 主要是锻炼身体,少数闲坐 主要是穿行,买早点 少量穿行 40 21 4 65

9:00-

10:00 仍以老年人休闲健身为主,中青年人和儿童人数增多 集体舞剑,撞球,踢毽子,扭秧歌,演唱,下棋,穿越,交谈 看棋,健身,哄小孩,看书 在家长的陪伴下玩耍 51 30 8 89

10:00-

11:00 中青年人和儿童人数最多,老年人主要以休闲类活动为主 闲坐,聊天、陪小孩玩,下棋 陪小孩玩,看棋,穿行,闲坐 在家长的陪伴下玩耍 27 32 17 76

11:00-

12:00 人数渐渐散去,多数为穿行 穿行,晒太阳,聊天 哄小孩玩,购物回家,穿行,打乒乓球 玩耍 20 22 10 52

12:00-

13:00 主要为家长带着小孩穿行,或短暂停留 少量闲坐,晒太阳 穿行,短暂停留 穿行,少量玩耍 21 13 6 40

13:00-

14:00 主要为一些家长开始带着小孩出来聊天 少量闲坐,晒太阳 休憩,群聊 追逐打闹 24 27 10 61

14:00-

15:00 人数最多时段,主要以中青年人健身和儿童休闲为主,许多残疾老年人出来晒太阳,下棋,聊天等 闲坐,群聊,哄孩子,下棋,打牌,晒太阳 闲坐,看报,穿行,谈恋爱,看书,看海报,刺绣,群聊,打乒乓球, 追逐打闹,玩耍 50 43 22 115

15:00-

16:00 人数开始减少,少数老年人健身,多数人闲坐,聊天或者哄孩子玩耍 闲坐,聊天,观看,哄孩子,打牌 闲坐,围观,穿行,哄孩子,打乒乓球,打篮球,遛狗 穿行,围观,玩耍 33 28 11 72

16:00-

17:00 主要为部分老年人在此停留,还有中青年人在此运动 休憩,聊天 打乒乓球,打篮球,陪孩子玩,穿行 穿行,短暂停留 27 20 6 53

3.2居民的行为活动类别及对公共活动中心设计的要求

根据丹麦设计师扬·盖尔(Jan Gehl)对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类:必要性活动指人们在各种条件下都要参与的户外活动,即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自发性活动是指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户外活动。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在社区中,居民的必要性活动包括上学、上班、买菜购物等。由于必要性活动在各种居住环境的小区中都会发生,从活动内容和频率上讲,它们很少受到居住环境物质构成的影响,但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便、舒适和安全程度与否受居住环境构成很大影响,特别是硬环境布局。此外,这些必要性活动对公共活动中心来讲可能只是简单的穿越行为,但良好的设计能够增加人们之间接触的机会,进而触动人们的交往需求,这样即使是在匆匆忙忙的行程中也会让人们看到、听到周围人的活动,对熟人招招手、问声好,或者进行短暂的停留寒暄两句。

社区中的自发性活动,正如上表,包括闲坐、晒太阳、看书等。与必要性活动截然相反,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环境条件下才会发生,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反映出社区环境的质量,公共活动中心的设计要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人们进行此类活动的行为需求。

社区中的社会性活动,包括群聊、下棋、打乒乓球、小孩玩耍等。社会性活动是公共活动中心中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活动强度最大的一类活动。其具有 3 个方面的功能作用:一是组织功能,即通过社会性活动使居民有秩序、有组织、有系统地结合起来;二是协调功能,即通过社会性活动增进居民的相互了解、同情和支持,协调行动,共同对社区承担起社会责任;三是保健功能,即社会性活动是人具有社会性的反映,保持人与人的思想感情交流、信息交流,从而有利于人的心理平衡和身心健康。

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是满足居民高层次需求的活动,是一种精神要求,是小区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因此在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的规划设计中,要着重考虑如何引导、激发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同时要为必要性活动的发生提供便利、安全的条件。

3.3居民的行为活动特征

3.3.1老年人活动特征

通过表3可看出,老人是社区公共活动中心最主要的利用者。对于老年人来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无论是肢体还是感官、智力技能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衰退、下降,他们逐渐对台阶、沟槛、楼梯等公共场所的部分设施,开始感到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尤其对于需要特殊照顾的老年人。

此外,老年人的生活模式也由以前较单纯的物质生活需求转变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目标。他们需要安静但又害怕孤独,对交往的渴望也胜于其他人群,并主要以休闲娱乐活动和健身类活动为主。

因此,舒适、安全有保障的室外环境和益于通达以及能够提供同其他人相遇和交流机会的户外空间越来越受老人青睐。此外,满足他们对自然和阳光的追求也同样重要。

3.3.2中青年人活动特征

中青年人的活动既不同于老年人需要安静安全的交往环境,也不同于儿童需要特殊的照顾,他们活动较为独立,并表现出随机性、综合性和娱乐性等特征。

中年人通常在一天内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便捷的路线完成一系列众多的活动项目,这些活动大都是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较少发生。他们活动最频繁,处于同一密集时间幅度内的如:上午9:00以后集体出来锻炼身体,下午3:00左右带孩子出来玩耍等等;同时,像上下班、接送孩子等活动具有一定的程序和线路。他们总是尽可能以最便捷、最有效的行动路线完成需要做的若干事情,不愿走回头路。此外,对于中年人来讲,如果有适宜的场所和气氛,与朋友或者家人在户外进行交往交流将是现代人紧张生活的一颗“舒心丸”,不仅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朋友情谊和家人情感。

青年人主要指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这是儿童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心理和智力也逐渐完善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群活动特征非常多样,除上下学等必要性活动外,他们会在社区进行各项专业体育活动,强度较大,例如足球、篮球等。青年人喜欢的交往场所是开放性强,非正规的聚会场所,他们喜欢结帮搭伙在热闹的场所中开展游戏和体育锻炼。

3.3.3儿童活动特征

儿童的户外活动是其成长社会化过程必须的。在社区中,儿童通过接触中青年人,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会怎样使自己适应赖以成长的社会,同时还需要外部环境能提供多种感觉和刺激,能够带给他们趣味和新鲜感。此外,儿童在社区中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倾向和同龄相聚性,并且受时间段的影响也很明显:如表2所示,主要集中在上午10:00—12:00和下午2:00—4:00之间,并且多为大人陪伴。因此,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并适合小集体共同活动的场所至关重要。

上述总结了社区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各自的活动特征,虽然差异明显,但我们仍能看出居民活动的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对健身活动的青睐和对安全舒适性的渴望,其中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人们对群聚的要求,无论是休闲健身,还是享受阳光,还是“静观其变”,人们总喜欢往人堆里扎,喜欢“结帮搭伙”,正如杨·盖尔提到的一样:“人往人处走”。此外,由于人和环境长期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这就是人的行为习性,比如:捷径性、从众性、视觉引导性、场所限定性等。通过研究人群的各种活动特征和行为习性以及人对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去,以进一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思路。

4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的规划设计

如图所示西安铁路局家属院的公共活动中心位置。该中心东西狭长呈长条形,中间被两条机动车道分为三部分。中心虽面积不大,但活力旺盛。儿童嬉戏玩耍,成年人休闲健身,老年人下棋晒太阳,每个人都在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这里也因此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甚至吸引了周边其他社区的居民来此活动、交往。

4.1成功经验

概括起来,铁路局家属院公共活动中心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4.1.1限制机动车通行,保障了中心内部安全、安静的活动氛围

在如今一个小汽车泛滥的年代,社区内的机动车交通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居民活动的重点问题。小汽车疾速行驶和胡乱停放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步行的安全,还占据了大量的公共空间,给居民行走、活动带来极大不便。通过适当的限制措施,铁路局社区中心有力的将小汽车阻挡在中心,给内部居民的交往、交流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环境,这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无安全意识的儿童至关重要。

4.1.2为特殊人群的活动提供了便利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量坐着轮椅的特殊老年人在公共中心活动的比例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他们腿脚不便,但能够轻松进入中心,晒太阳、聊天、下棋等,融入到各种人群的交往活动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公共中心的精心考虑,如图4所示,一个小小坡道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特殊人群的活动通达性,更加体现了公共活动中心的人性化设计。

4.1.3空间边界明显

西方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了“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空间的边缘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区域,也是空间中活动成长的区域。比如城市空间中,树林的边缘,沿街的柱廊、雨篷、遮阳棚、回廊建筑的凹处,都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场所。处于空间边缘的人,与他人或团体保持一定距离,自身却可以较好地观察眼前的空间而不被人打扰。在家属院公共中心中,通过灌木丛,变化的铺装,起伏的地形等手段有效的划分了空间,形成了边界,不仅使居民形成了良好的中心场所感,更为人们提供了休闲、逗留的好去处。

4.1.4空间疏密得当,功能复合多样

铁路局家属院公共中心另一个成功的地方在于其空间变化的丰富性。这里既有满足多数人集体锻炼的开阔场地,也有为情人伴侣提供的私密的空间;既有视线开朗、平坦缓和的硬质广场,也有曲径幽深、高低起伏的软质绿地。正是这些富于变化的空间、疏密得当的布局给人们提供了进行各种功能活动的可能,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4.1.5各种环境设施齐备

铁路局家属院公共中心处设施配置齐备:健身器械、休闲座椅、休息长廊、乒乓球台,篮球架及各种配套商业设施,不仅为人们进行各种交往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更是成为一种“活动触媒”,激发人们的活动与交往。因为室外空间活动是一种潜在的自我强化的过程,当有人开始做某一件事时,别的人就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参与倾向,要么亲自加入,要么体会一下别人正在进行的工作。这样,每个人、每项活动都能影响、激发别的人和事。一旦这一过程开始,整体的活动几乎总是比最初进行的单项活动的总和总广泛,更丰富。正如范·克林格瑞所总结的城市生活经验那样:“一加一至少等于三”。这就是杨·盖尔讲到的“正效应过程”,即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而最能激发活动的触媒就是各种活动设施,它给人们提供了凝聚的焦点,人们交往时也会优先选择有活动设施的地方。

4.2设计要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使用者行为为基础的空间环境设计,是社区公共活动中心乃至更大范围的规划与设计的要点所在。任何一项规划设计,只有与使用者的需求活动联系起来,才能使空间环境与行为活动形成良性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和活力,这有这样的设计才是有意义的设计。

如果在规划设计中只图构图形式的美观和纯粹的视觉表现,全然不顾使用者的行为需求,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样的设计也毫无意义。例如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中表现出来太多的功能主义、形式主义、英雄主义等等,其夸张的尺度、绚丽的色彩、牵强附会的构图和形式美、哗众取宠的视觉冲击效果给城市带来了灾难,这样的空间犹如一个没有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的空壳,对于真正作用于其中的市民来讲意义又何在?

相反,如果在设计中对使用者的行为需求稍加考虑,哪怕再小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铁路局社区中心,很简单的一条步行道设计,将各类人群的行为特征考虑在内:儿童需要安全、自由的玩耍,成年人需要在匆忙的穿行中与其他人打招呼,老年人需要享受自然和阳光的温馨。基于这些考虑设计出来的步行道充满了活力,熙熙攘攘人群不断,想必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5结语

社区公共活动中心是社区的精华所在,其因人的行为与活动而获得意义,这种意义不仅是人与场所的功能有效地发生关系,而且是人的情感释放、交流与认同的需要。通过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将行为和空间环境建立联系,是设计的人性化回归,也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

正如上文所讲,新时期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面临新的挑战,规划师在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人文、社会的同步协调,环境行为学为我们开启了动力的阀门,但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研究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文晓枫,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开敞空间环境分析,山西建筑,2010.10

[2]宋岭,张少伟,李志民,住区居民活动特性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影响,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6

[3]凌秋月,环境行为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9

[4]李翔,傅诚,环境行为学导向下的公共空间活力营造,华中建筑,2010.7

[5]郝晴,肖平凡,浅谈环境行为学在居住社区建设中的运用,山西建筑,2011.1

[6]杜宏武,李海东,住宅区小尺度室内外休憩空间的营造——以珠江三角洲小区为例,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9

[7]王颖辉,西安市住区宅间交往空间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5

[8]于冬亮,住区交往空间研究,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

[9]李志民,王琰,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

[10]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

篇4

摘要:以某综合性大学在校师生及校外访客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心理学中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及访谈,探讨校园使用者与设计者的意象元素的差异,分析大学校园的使用现状与设计规划的匹配程度,并就校园空间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与提升提出建议,以期为大学校园的未来规划改造提供新的参考方向,促进大学校园空间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关键词 :校园空间;意象元素;认知地图

作者简介:葛国宏,男,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陈丽丽,女,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27-05

《四书·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繁盛的基础,大学则是国家发展的源泉、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校园则是实施教育、培育人才的主要环境空间,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谚语,均体现了环境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高等教育的场所——大学——人类精神活动的空间,是师生工作、学习、交往、生活等活动在空间上的表达。校园空间规划的理念在于创造一个满足教育功能、符合师生认知需求、可识别性强的空间环境。[1]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作用开始突显。大规模的校园改造运动轰轰烈烈,但是,大学校园发展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如缺乏长期的规划、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忽视使用者的需求等。通过调查在校师生与校外访客对校园空间的认知,对使用者与设计者的空间意象元素进行研究,分析大学校园的使用现状与规划效果的匹配程度,可为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Kevin Lynch(凯文·林奇)在1960年发表了《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城市意象的理论。书中,他介绍了市民对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三个城市的认知地图,深入研究了“城市感知”意象要素。书中他指出,一个城市,其街区或道路应是容易被认知的,每个城市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意象。城市意象有一系列具体的内容:包括区域、边界、节点、标志以及道路,即是从点、线、面的角度赋予城市自明性与认同感。[2]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相比,大学校园则是中等尺度。校园使用者单一,独立性较强,外界干扰较小,意象组成元素完整,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主要围绕校园展开,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校园是一个“微缩”的城市。[3]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原理,人们对大学校园空间同样会形成意象。一个大学校园,使用者观察其边界和标志,感知其路径和场所,体验其区域景观特征,通过整合校园的整体形象形成大学校园认知。因此,研究校园主体对校园的认知状况,了解使用者的空间意象,对大学校园的未来发展及改造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宁波大学本部校区(以下简称宁大本部或校本部)为例开展研究,其做为中国东部的一所年轻的综合性大学,始建于1986年,自2006年校区整体规划实施已过去8年的时间,规划预期效果与当前使用现状是否匹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以此探讨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情况。

一、研究的方法、依据及意义

宁波大学有3个校区:校本部、西校区、北校区。拟选择宁大本部作为具体的校园空间研究对象。本部占地90公顷,在校学生2万余人,校园以主教学楼为中心,45度方格网道路为骨架布置,学院教学区及学生生活区形成中心放射状布局,建筑布局采取轴线式的组群布局形态。[4]校本部各类设施完善,拥有核心教学楼、专业教学楼、图书馆、阅览楼、行政办公楼、体育中心、食堂、学生宿舍等,能较好地满足全校师生及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近几年,学校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外,也更加重视校园空间的建设。在新形势下学校面临着校园改造、扩建的挑战,以该校区为例进行空间调研有一定的典型性。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宁波大学校本部在校师生及校外访客为调查对象,运用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及访谈,被访者根据记忆绘制出校园环境意象草图,完成调查问卷、访谈,内容包括校园学习、休闲空间的认知,识别标志、道路交通情况、景观形象评价、校园改造的建议等,收集意象地图81份,问卷及访谈100份。对于不同个体的意象地图,进行解构、统计分析,使用百分比表示不同要素在所有被访者的意象地图中的出现频率,并将这一结果反映在校园平面图中,从而得到一张认知地图。

(二)研究依据

“意象”是指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是一种由体验而认知外部现实的心智内化。空间认知是一种心理现象,对其分析需要用间接方法使其外显,意象草图即为一种常用的图示方法。意象图是建立在使用者对周围空间体验基础之上的,人对具体空间的意象是使用者头脑中的“主观”空间。由于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背景,行为规律性较强,对环境空间的认知能力较强,同时,对空间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对大学校园空间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研究意义

人与空间存在复杂的双向关系,理想的空间设计是为使用者服务的,满足使用者多样化行为及心理需求,但同时空间又对使用者的行为做出限定。人们在感受空间的同时,结合经验也会对空间做出判断和评价,从而对空间做出反应。因此,了解使用者对空间的认知是空间设计的根本。通过研究使用者对校园空间的认知,分析空间认知因素与使用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为校园空间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科学依据。

二、校园空间意象调查分析

(一)大学校园意象的确定

以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元素为基础,结合大学校园规划方面的资料[5-6],通过对问卷及访谈的分析,从中归纳整理出大学校园环境意象元素:校门、建筑、标志、道路、区域、场所、边界。校园环境意象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有一定差异,因为大学校园与城市相比,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建筑脱离区域,单独成为一项重要的元素出现,以其具体的形象塑造了校园的个性,并在校园空间中占据大量的空间,是校园景观重要的元素;需要提出的是,这里的区域并非城市意象中的区域的概念,文中的区域是为了说明空间意象的分布而简单描述的一个概念,并为了方便表述而进行的冠名,如核心教学区域、后勤服务区域等。校门是大学的“门面”,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重要标志;而校园节点空间丰富,给人的概念比较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广场、景观等一些小型的场所空间。

(二)校园空间意象元素分析

校园意象是在校师生通过对校园环境和建筑形体的观察,实现对校园的认识并形成意象,是通过感受物质空间而产生的主观心理环境。校园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人们识别一所大学的符号,人们通过观察这些符号形成感觉,进而逐步认识校园的本质。进入一个校园,通过了解校门、建筑、道路、区域、标志、节点、边界这7个意象元素,便能产生出对这个校园的意象。根据上述七要素本文试图对设计者和使用者各自的校园意象进行比较研究,现分析如下。

1.校门。大学校门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发挥着交通枢纽和安全防卫的功能,还承担着第一印象的“门面”的角色。校门既是校园建筑的典型标志,又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特色、诠释着校本历史文化和精神理念。通过研究,发现宁波大学校本部正大门在校园公共意象中出现的比例较高,有79%的受访者能画出正大门的大致平面现状或其造型标志。受访者普遍认为宁大本部正校门简洁、朴实、大方、有厚重感,是宁波大学一张亮丽的“名片”。

2.建筑。在大学校园环境中,建筑主要包括校园内比较有标志性的、或对使用者而言功能意义比较明确的建筑物。[7]建筑最易被记忆和再认,是识别校园景观的重要参照。就大多数受访者而言,建筑群是直接被感知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意象元素。建筑群的体量、尺度、空间、功能、造型、用色等对校园空间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是校园空间布局。[8]意向图调研中发现,建筑在意象元素中出现率最高。如“宁”式建筑楼群在181份样本中有161份样本表明了其意象的主导地位,占比89.0%。根据调查,受访者认为,宁大本部校园的“宁”式建筑楼群(又称包氏教学楼)、阅览楼、图书馆、安中大楼等建筑风格多样、外形差别显著、功能差异明显、可识别性较强。尤其是“宁”式建筑楼群中1、2、3、4、5、6号楼的群团式结构使整块区域的建筑空间结构清晰、形体特征鲜明,色彩宁静,整体围合感和环境的可意象性较强,与阅览楼连成一体,形成轮廓清晰、恢弘的空间,统称为南天门,构成意象地图图中最主要的组成元素。由此可知,使用者的意象与设计者判断结果基本吻合。

大多数被访者在绘制宁大本部意象草图时,均首先绘出重要建筑,再以建筑为重心组织其他区域或道路交通线。建筑的功能越主要,表达的意象就越强烈。但是,建筑元素出现的频率在校内使用者与校外使用者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校内是使用者对建筑单体的使用程度较高,因此,其意向性就越强,而校外使用者则建筑的形体特征产生较强的意象,而且建筑所处的位置及与交通线的连线也影响着使用者的意象。

3.道路。道路是使用者或观察者移动的通道,道路有联接其他环境元素、划分区域边界的功能,两条道路的交叉路口还可以起到节点的作用。因此,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道路占据重要地位。道路在城市意象中不仅具有有自明性与连续性,还具有指向性。[9]结构清晰、主次分明的道路易成为校园整体意象的骨架,给校园人群以较高的校园空间认知度,常用的路径对意象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经典的校园规划中,设计者坚持四个最重要的原则:人车分流;划分区域;指示交通流向;连贯通畅。[10]宁大本部的道路设计是菱形方格线路,设计者的初衷是主干道行车、次干道行人、支路停车,实现人车分流。(见图1)通过调查发现,本部校区中起到意象骨架作用的几条主路与规划中的主干道一致,这表明校园的整体规划在意象的结构性上起了应有的作用。阳明路、宗羲路、祖望路与舜水路作为校园规划与意象的重要线路连贯了几个重要的区域意象,是校园整体的“骨干”。但由于这几条道路方位不同,使用频率不同而致使意象的差别。阳明路与舜水路联接、界定学生生活区与核心教学区,其意象程度远远高于宗羲路与祖望路,成为校内使用频率最高的线路。而宗羲路、祖望路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性较低,故其可意象性也较低。可见,校园空间意象与校园行为模式存在较大的关联性。

整体来说,宁大本部道路可意象程度较高,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路牌设置不清、人车混流、道路指向模糊等问题。校外受访者表示宗羲路、祖望路的标志设置很不明显,加上受到斯同路的影响,由此感觉道路规划比较混乱,常常让人“误入歧途”。同时,由于受菱形网格的道路设计的影响,校园道路的方向性较差,80%的受访者对道路方向的认知是以建筑(南天门:中轴线)为参照,知道怎样到达目的地,但问及从哪个方位过来却语焉不详。因此,使用者(学生、教师、甚至是校外人士)习惯性地以建筑来指示方向或目的地位置。就道路指向性这方面来说,使用者的意象与设计者的意象判断存在冲突。

4.区域。此处的区域是为说明空间意象的分布而进行的简单的命名。宁大本部校区按照功能特征划分成区域的原则,设计者把研究区划分为6个区域,分别是核心教学区、专业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服务区、后勤商贸区、绿色开放(green open)区。(见图2)通过访谈,使用者对这种划分结果基本持认同的观点。区域的主题单元明确,功能特征及环境特征清晰,对使用者具有独特吸引力,区域的可意象性很高。对于本研究范围内的6个区域的主题元素的分析和评价如表1所示。

5.标志。标志是空间中的外部观察焦点,其功能是帮助人们定位,利于人们观察认识环境。[2]标志通常是一些简单的、特殊的实物,如建筑、路牌、店铺等。标志的重要性在于使用者在辨别方向时对它的依赖程度。[11]校园的标志主要包括校园的塑像,或建筑的某个部分、或其聚焦视线作用的自然景物等。通过调查,发现受访者心中对宁大本部的印象,包括点状标志(建筑物)、线状标志(南天门),及面状标志(大草坪)。对于宁波大学的地标,近90%的使用者认为,正门是宁波大学的地标。安中大楼——校园最高的建筑——也被认为是宁大校园主要的地标,原因在于安中大楼的突出的空间可见性,使它在校园空间中易引人注目、易于识别。也有受访者认为南天门是判别方位的重要的标志。宁波大学图书馆也被受访者多次提及,但因其建筑高度较低导致其可见性偏低,故其可意象性偏低。白鹭林、大草坪凭借其奇特的自然景观也被使用者认为是宁大校园的标志性景观。(见表2)设计者普遍认为入口、主楼为大学校园的主要标志,可以对校园起到主控作用,有利于形成环境的整体意象。在这一元素上,设计者所做的判断和使用者的意象基本吻合。

6.场所。凯文·林奇把城市节点分成两类,一类是连接点或交通线的中断处,如火车站;另一类是主题集中的场所,即广场,它们“构成了城市意象中最鲜明地节点”。[2]在校园语境中,节点内容丰富,给人的印象复杂,因此,把区域与区域的节点空间看做是一些小型的场所,用场所要素来分析大学校园。研究表明,宁大本部经常被使用者利用的场所空间共有四个。这些空间边界清晰、空间功能明确、是学生室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对使用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可意象性较强。这四个场所空间分别是:(1)三角地带被认为是餐饮、学生活动、社团服务、娱乐的空间场所,为主要场所;(2)东门口,由于附近的商务区分布着众多商业,是学生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是主要场所;(3)阅览楼前广场是师生散步、休闲、小型活动、交友、聊天的重要场所,但由于远离生活服务区,利用率不高,其重要性稍次之;(4)北门前广场是一个道路交汇口,承载的主要功能是交通转换,属于次要场所。这四个场所空间都是沿道路展开,使用者不会产生封闭感或者失去方向,属于外向性节点。此外,三角地带和东门口这2个节点本质上是主题集聚点,凭借其典型的空间、景观及活动,成为意象地图中最突出的部分。

7.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具有界定与分割的功能。在大学校园空间意象中,边界是指校园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交界线,通过研究边界可以判断使用者对校园界线、对校园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程度。宁大本部校园边界清晰,三面环水(护校河)、一面环路(镇宁路),区域特征较为明显。这一点与设计者的边界的可见性判断基本吻合。在研究过程中,受访者表示,宁镇路及轻轨线,对人们心理的隔绝作用较大。除非乘坐公交车或到北校区上课,很少有人愿意跨越到对面去。可知,这条边界的隔绝强度较高,属于强边界。东部边界的护校河,以东是使用者经常出入的农贸商务区,是学生餐饮、休闲、娱乐、生活的集聚地,河岸两边的人员交往密切,河流已成为他们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南部边界的护校河对面是甬江江堤,而甬江江堤是学生散步、聊天、休闲的好去处。可以说,东界与南界护校河与校外联系紧密、融合程度较高,因此这两段护校河是弱边界。西部边界的护校河,对面是曾经繁盛一时的双桥村商贸区。但随着双桥村的拆迁及西校门的封闭,两侧的交往彻底切断了,西界护校河因此成为强边界。

总体看来,大学校园景观意象元素中,校门是校园的“门面”,建筑成为意象的主体,道路不再像城市意象那样起决定作用,标志成为丰富空间认知的元素,区域的可意象性较高,节点场所受到重视,边界的作用依然存在。对于宁大本部校区,设计者的设计判断与使用者的意象认知基本一致,尽管在一些小的方面依然存在不匹配的方面。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意象图及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校师生及外访者对宁大校园总体景观较为满意,设计者的意象判断基本与使用者的意象一致。80%的受访者认为校园环境优美,区域功能布局良好,中轴线空间识别性较高。但校园道路结构不明朗,公共开放空间利用率不高,环境细节设计识别性较低、校内交通混乱等问题依然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有如下建议。

(一)尊重使用者

经典的设计理论致使设计者的意象判断与使用者的意象存在不同,因此规划设计工作必须明确“为了谁而设计”。大学校园设计的宗旨应立足于使用者,即立足于师生的学习、研究、交际、生活等方面。在交通规划方面,应考虑到校园主体的特征,校园空间坚持“步行优先”为原则,实行人车分流,设置合理的步行路径系统使学生便捷的进行学习、生活。同时,步行系统也要保证大学主体的交往空间的易达性,提高空间使用的可能性,增强空间的活力。总之,大学校园的设计或改造过程中,应坚持以使用者的意象为基准。

(二)提高校园空间的可识别性

无论是每年的新生入学,还是众多的外访者,大学校园的空间可识别性显得尤为重要。增强空间景观的可识别性可以从上述的7个意象元素着手,但这7个元素仅仅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只有有机地组合才能构成清晰、有序的整体。[12]在中轴线空间可识别性强的基础上,增强两侧区域的认知率,比如在斯同路和祖望路的节点设置标志物,或在白鹭林设置塑像等。

(三)校园设计师生的共同参与

完美的校园设计者需要与学生、教师、职工的积极参与。设计者只有对调查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后才能做出完美的规划方案,才能保证规划效果从纸张上落实到现实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可以增进师生与环境的关系,有利于校园使用者对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一种支配感、使命感和归属感。

大学校园空间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交际的重要环境载体,校园使用者通过感知形成对校空间的意象,以此获取校园环境的方位感、归属感及认同感。校园空间意象关系着大学精神、育人环境、学术氛围、文化底蕴等各方面,并对使用者的行为及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校体制改革的宏观布局的精神下,众多校园空间环境面临着更新、改造,但在此过程中,校园设计者忽视了使用者的心理及认知。因此,校园设计者在用自己的理论来衡量一切的时候,也应思考一下是谁的“意象”、谁的“校园”。在校园意象的评价和改进过程中,不仅要呼唤校园规划需要公众参与,更需要切实的行动,尊重使用者的意愿,这是才是校园设计的核心出发点。

参考文献:

[1]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J].建筑学报,2001(2):59-64.

[2]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意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戴俊骋.大学校园意象空间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9(1).

[4]宁波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所.宁波大学校园总体规划(2006-2020)[Z].2006.

[5]徐进,张金荃.大学校园文化培育与展示——以宁波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7):43-49.

[6]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26,29-32.

[7]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J].规划师,2000(2):36-39.

[8]李世庆.城市设计的准则:以“公众意象”为本——以上海市鲁迅公园附近为例[M].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9]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01(1):64-74.

[10]王琰,李志民.意象图调查在大学校园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2-66.

[11]王琰,李志民.认知地图在城市总体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以西安市为例[J].华中建筑.2009(5):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