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养院环境设计十篇

时间:2023-11-14 17:54:43

疗养院环境设计

疗养院环境设计篇1

事业的发展也关乎社会民生的安定与和谐。而如何建立更加适应人们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疗养机构则是本课题探讨的关键所在,通过对疗养院的功能构成、空间组合模式的研究,全方位解析疗养院建筑的内部结构,以期建立高效、实用的医疗系统。综合研究病人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无障碍设计等多学科相结合,旨在运用建筑空间的规划手法,立足于人住化的设计理念,意在打破与创新,有别于传统医疗建筑形式。重点协调医疗建筑设计的功能要求和患者的心理需求相统一,以提供人文关怀和具有疗愈作用的调养和治疗环境。将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强调环境对恢复健康的重要性,从而营造出自然、和谐的住宅式疗养空间氛围。

一、医疗建筑研究概述

    (一)医疗建筑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超负荷工作、亚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现代人特有的标签和常态。人们长期处于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倍增的精神状态下,身心俱疲、体力透支,各种职业病和心理健康疾病办被大众忽视。由于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隐患事件和各大疾病肆虐,为人们的健康状况敲响警钟。国民身体素质的普遍下降、过劳死和慢性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引起了社会大众对于健康问题的深刻沉思。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更加崇尚自然绿色、养引呆健的疗养方式。随着我国医疗机制的改革,疗养院的发展和建设迎来了新的契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观念的转变。医疗建筑研究关注的不仅是医疗设施设计研究,还包括建筑环境对人们健康影响关系的更广泛研究,其意义在于设计者通过建筑环境影响泞人及全民健康,创造能够促进人类健康的建筑环境。

    (二)疗养院建筑研究的目的及要求。医疗建筑是区别于其他建筑形式的,具有特殊功能结构和空间构成的建筑类型。疗养院属于12个医疗机构的第4类,因此疗养院与医院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与医院虽不尽相同。但两者都是为患者提供治疗以恢复健康为目的而产生的。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疗养院更加注重“以养为王,以疗为辅”的治疗方法,包含了治疗和调养等综合服务。疗养院充分利用天然疗养因子(日光、温泉、海洋、森林)为基础,强调通过自然环境的熏陶,调节心理状态,改善生活习惯的保健方式来防病治病。疗养院建筑作为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形式,与普通的居住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不管是建筑形式或者空间布局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JGJ40-87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从198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规章内容涵盖广泛,从选址到基地,从建筑平面到各疗养用房及后勤保障等都有着系统的规划和精准的数据。以此规章为准则,对疗养院进行全面的设计和安排,整体建筑设计则更具有功能性和可行性。

二、疗养院功能构成及空间组合模式

    (一)疗养院的功能构成。疗养院根据其职能有所不同,分类多样,其中包括综合性疗养院,特殊机构疗养院、自然景区疗养院和针对某种专业疾病的疗养院。根据疗养为治疙养护的含义,从而界定了疗养院的两大职能范围。其中包括疗养、理疙医技用房、行政办公附属用房以及文体活动场所等功能空间相互构成,其功能性比较复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疗养院由疗养区和生活区两大分区构成(如图1),疗养区王要承担着治疚医护的王要功能,具体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室、诊疗室、治疗室、复健室等医疗用房。生活区王要承担疗养者的生活起居等职能,包含疗养卧室、餐厅洗衣房、行政后勤等生活用房。《JGJ40-87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对各个功能分区的布局及职能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制度,应以此为依据,对疗养院的功能进行细化和总结。

    (二)疗养院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疗养院设计以营造适应于疗养者康复的环境氛围为重点,通过整体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建立起高效、融洽的医疗环境。常见的疗养院总体布局模式有:分散式、连廊式、院落式、集中式、拼联式。根据功能构成的划分,疗养院空间可被划分为疗养居住空间、医疗空间和公共休闲空间三大类。疗养院的空间组合和划分应完全满足疗养员、医疗引乍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使用需求。不仅要提供舒适的疗养环境,还有轻松的引乍氛围和精简的管理模式。用直观的空间系统引导、有序的空间单元的排列、明晰的层次空间设计方法,合理划分流线走向,满足州门对不同空间功能的使用需求,创造便捷、宜人的建筑空间。

总结

    本课题是对医疗机构中的疗养院建筑设计的研究,从患者的心理、生理、行为模式、情感需求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和整

理,将环境与建筑充分融合,本案设计立足于人文关怀的基础,提出“住宅式”疗养院的建筑模式,探索人性化绿色疗养空

疗养院环境设计篇2

关键词:以人为本;公共医疗空间;人情味;高情感

谈到医疗,谈到医院,他是我们公共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普通公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主要场所。医院环境是为医疗保健提供一切的必要条件,作为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不可回避的一部分,医院的环境同样应该被我们所重视。而设计,正是因社会公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之需而存在,且通过改善、美化他们的生活来确证自己的存在价值。

而设计的社会公众对象和设计的以人为本是有着本质联系的两个空间。因而医院作为与公众密切相关的场所,设计也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现在社会中,什么才是我们最需要的设计呢?我觉得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好的去站在我们所要服务的对象的角度去设身处地的去考虑,怎样对于被服务者是最优的,最舒适的,最具有人情问的,最使之幸福感最大化,不适感最小化的设计方式。这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主题——以人为本,具体到医疗公共空间的设计,我们可以把其理解转化为以患者为本,同时也要以医护工作者为本。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呢?又怎样才能做到以患者和医护人员为本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医疗公共空间的营造的时候,在医院建筑规划的时候,都要更深入的去思考,去设计,使我们的医院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单纯的就诊环境,而使之成为一种集预防,治疗,康复与一体的健康服务中心,尽可能的去改变高科技医疗设备和严肃的气氛造成的冷漠与恐惧,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对于医疗环境的第四维——即人文关怀和使用者的内心感受更加关注,用心去做设计。这不仅仅是对医护工作者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让患者认识到医疗环境应该是改善人类健康的理想环境和健康空间。

撷取几个关键点来梳理一下我对于怎样营造更加具有高情感和人情味的医疗公共空间的几点思考,并简述之。

首先所有的一切必先在满足基本功能性上展开,这是我们毋庸置疑的,南丁格尔曾经说过,医院的首要条件就是不能加害病人。作为一位设计者,了解医院布局,了解各诊室医疗流程,合理安排人流车流路线,注意之间协调有序等这都是最基本的需要考虑的。在这里我们我们主要谈的是如何在这一基础上去营造更加具有高情感的医疗环境。

高情感和人情味,都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一种的诉求,怎样才能满足这样心理上的诉求呢?我认为在整体环境营造上可以考虑使之地域化,艺术化,和人文化。地域化,即将一些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的元素运用在设计的细节方面,这种柔软的设计可以使之在具有所有医院共性的同时,又具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和感觉,使人们产生一种微妙的亲切感而不是本能的去排斥这一环境。而艺术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不同的空间分割和艺术化处理都可以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愉悦感。我们可以在医院的大厅,候诊室,诊疗室,医院外部环境,放置一些有意味的艺术品,比如装饰画,比如小的雕塑,比如建筑小品,亭廊构架以及室内的书吧服务区等。这样就会形成具有艺术的氛围,人们在这个空间里自由的欣赏,观察,思考,这样不仅开阔了心情,甚至可以减轻和扫除病痛带来的阴霾心情。

再就是考虑对于人文性的因素,医院的设计不应该是单调而缺乏文化氛围的,所以文艺,除了艺术上的设计考量,我认为文化性也同样的重要。一个医院的设计同样反映着这个城市,这个民族对于文化的一种领悟和积淀。我们的文化中有太多可以汲取的营养,比如我国的传统养生文化,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先人的积累,智慧的积淀,中国的传统哲学,传统中医药文化,健康文化,对现代的医疗保健,康复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种以古代哲学为指导,以阴阳,精气等学说为基础,注重整体,人文与现代医疗模式的结合,可以对我们现代医疗环境的设计提供启迪。同样又如,传统养生文化中的传统风水理论,道家的养生理论,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养生文化,传统养生理论对于空间的营造和规划,地理位置的选址,对于养生等作用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将其运用于现代医疗环境的设计中,则是一次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次对于人文性的新探索和尝试。在一次毕业习作中,我尝试着将养生文化的理念尽可能的与我所规划的西海岸医院的整体环境所结合,设计了太极广场以供人们健身,康复,理疗,交流,设计了八卦栈桥,这不仅是一次形式上的尝试,更重要的是希望可以为就诊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一个具有人文气息的休憩环境。

当我们谈到如何营造一个高情感和人情味的公共医疗空间,人情味,首先我能想到的就是一个温暖的,带有情感的空间,那么这样的布局应该在设计中主要考虑那些方面呢?我认为主要是要考虑良好的采光性及舒适怡人的色彩感觉。提高植被绿化,远离交通要道和工业废气,尽可能的创造优良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让候诊空间有足够的换气量,不断补充新鲜的空气。

医疗环境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设计者对于医学意义上的谈讨和人本质的关怀,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我认为与色彩的辅助是息息相关的,密不可分。合理的色彩可以使人心理产生愉悦感,对患者的影响尤其显著,因而我们在设计中应该根据病人的年龄结构,病因生理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方位心理需求特点来对房间等进行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设计。

比如在儿童患者的治疗区域,可以增加一些色彩比较丰富的图案,一些比较活泼或具有趣味性的卡通图案,同样也可以给孩子们设置一下手绘板等区域,改善他们住院期间的生活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减轻病痛对于他们的痛苦和不安。一个温馨而生动的治疗环境对于他们的康复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而曾经有研究表明,在能够看得见绿色的空间居住的患者相比于不能看到看到绿色的患者康复速度要快,因为绿色,是一种能够给人带来生命力和希望的颜色,那种勃勃的生机可以带来一种生机与活力。因而我们在设计时可以在老人的房间或者重症患者室考虑运用一部分绿色调融入之中,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一种对生命的思考和争取,也许,在这样的环境中病人会更加具有求生的意志和毅力,会对病情起到良性的发展。

在我们谈到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的时候,我想到了美国设计师和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为现实世界设计——人类生态学和社会变革》提出设计的三个原则: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特别要注意第三世界的人民服务;设计应该既为健康人服务,又为残疾人服务;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和生态平衡服务。而其中设计既该为健康人服务,又该为残疾人服务这一原则更是必须要应用于医疗环境的设计当中,医院是病患比较集中的区域,病患中往往会有许多身体不便者,因而无障碍设计在医疗环境中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考虑为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病患提供更加方便的户外空间,这些都是医院在进行无障碍设计时需要进行综合考虑的。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本着节约与更优设计的理念,我们在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去提倡不仅仅是无障碍设计,更多的是去研究一种通用设计的概念,通用设计不仅可以更广泛的应用于生活中,不仅仅节约了资源成本,更重要的是对于弱势人群的一种人文关怀,而这对于我们设计者来说就是新的不断发展的挑战。

医院是每一个人拥有生命,开始生活,承受疾病,又被治愈的地方。病人不是冷冰冰的受损的无生命机器,人类的疾病也不仅是生物学因素,因此医院在治愈肉体的同时还应给予人以人文关怀,它不仅体现在医护人员的对患者的关怀,还体现在医院建筑内部与外部医疗环境的人性化的设计。

总的来说,医疗环境的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居住空间设计,它有其特殊性,作为设计者,应该如何营造一个更加以人为本的,具有高情感和人情味的医疗公共空间,我们应该付出极大的爱心和耐心,真正的站在患者和医护工作者的角度去考虑,去研究,去设计,只有这样我们的设计才会让使用其中的人产生随处可感,随手可触的人情味。

参考文献:

[1]杨通进走向开放的环境伦理学[J].道德与文明,1998:34.

[2]熊应军,吴进军.谈现代医院环境色彩设计[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9):645-646.

疗养院环境设计篇3

1.1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护理,观察组行项目管理法,具体措施如下:

1.1.1科室中组成“智能团队”:由疗养护理经验丰富、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护理人员为团队成员,通过有效沟通对老年疗养院住院期间的安全隐患进行沟通,制定项目管理计划并对各部门、相关人员责任加以明确,制定详细实施方法[2]。经讨论,老年疗养院住院期间的风险因素包括疗养员因素、环境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管理因素等内容。

1.1.2制定管理目标与具体实施:

①制定并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以老年疗养员特征与护理工作特点制定合理到了管理目标,积极探寻存在的风险并制定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考核标准予以细化。建立疗养员跌倒坠床评估表和疗养员意外风险评估表,及时填写评估表,对于评分高者,护士给予重点关注、重点巡视,制定护理质量监督机制并加强监督、考核,实行弹性排班制度。

②不断增强专业素质:定期展开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板报、观看宣传片、标语等加大护理安全宣传力度,鼓励护理人员参与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其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增强其安全意识。新上岗护理人员应给予充分岗前培训,增强其和疗养员沟通的技巧,待各项考核均合格后才可上岗。

③创造舒适的疗区环境:疗养房间应保持整洁、舒适温馨,温度及湿度应适宜且应保证空气流通],为疗养员营造家的氛围。入院时详细介绍疗养房间内的设施,房间设计合理,物品摆放整齐。卫生间设有安全扶手,做好防滑标识张贴、防滑垫安装等,为疗养员安全提供最大限度保障]。

④对疗养员展开全面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保证仪容整洁大方,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主动为疗养员讲解医院环境,根据疗养员性格、家庭背景、职业、学历展开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同时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要对随员介绍疗养员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养生保健知识及疗养期间的注意事项等,增强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⑤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护理人员应主动引导疗养员逐步熟悉医院环境,耐心讲解各项设施使用方法及效果,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给予疗养员充分的尊重与关怀。对疗养员疑问应耐心解答,同时应针对老年疗养员不安全因素制定意外风险防范措施、预防跌倒措施,减少突发事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具备相应的应急能力。

1.2观察指标

设计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疗养员关于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进行分析,包含6项内容,分为满意、很满意、需改进3个等级,同时记录两组护理纠纷、跌倒等发生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以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0.05。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2.2两组疗养员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3.讨论

疗养院环境设计篇4

为了积极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的需要,贯彻全军疗养院研讨会精神,按照创建先进疗养院的标准,我们应围绕疗养职能作用拓展疗养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1军队疗养院疗养服务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任务

1.1军队疗养院疗养服务发展的现状自建国以来,军队疗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军队疗养院作为我军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增强部队官兵身心素质,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宗旨。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自然疗养因子为基础,辅以人工物理因子、社会心理因子,利用非药物保健方式来防病治病,为全军广大干部尤其是海军、空军、二炮等特勤人员的健康保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主要接收离退休军队干部,在职中高级干部,军区优秀基层军官,海军、空军等军兵种特勤人员。军队疗养任务具有计划性,坚持持证疗养制度,疗养期相对固定。疗养院大多建在风景区、海滨、矿泉区或林区,具有丰富自然疗养因子和自然环境比较清静优美的风景名胜地,且制定了科学的疗养制度,为促进疗养员的健康提供了良好的疗养环境。

20世纪80年代后虽然我军疗养院建设与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但我军能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疗养院的发展建设,比较重视发挥疗养专业优势和对疗养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疗养学术水平的提高及学科建设,顺应医学模式的改变,逐步形成了与现代军队疗养需求基本相适应的“一体化”的服务体系,提倡“一条龙”疗养优质服务。以疗养员满意为目标,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1.2疗养院疗养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2.1疗养服务认识偏移由于疗养院技术服务长期发展滞后,现有疗养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大多数人对疗养服务内涵不清楚,甚至医务人员和疗养管理人员对疗养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曲解,主观认为疗养就是休息、度假、旅游、接待等,片面认为疗养服务能满足吃好、住好、玩好就可以了,由此就出现了疗养员的服务需求与疗养院的服务领域、服务质量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

1.2.2 疗养服务特色不突出长期以来疗养院过多强调以微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一般服务,单纯强调服务工作宾馆化,忽视疗养院服务的科技含量,忽视技术服务的必要性。也有部分疗养院没有摆脱医院医疗管理的模式,体检、疾病诊治、疗案记录等都基本等同于医院管理,盲目引进高档仪器设备,强调药物的治疗作用而轻视自然疗养因子、心理、康复及预防保健医学在疗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导致了对极具治疗价值的自然疗养因子视而不见,对人工疗养因子和心理疗养因子运用不足,从而导致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产品”,有的虽然有一定特色,也没有形成优势。

1.2.3 疗养服务技术含量不高,学科建设薄弱由于过去收治模式是单纯的接待计划分配的疗养对象,收治对象单一,病种少,疗养技术难以提高。受季节的影响(疗养院存在疗养旺季和淡季),疗养淡季疗养员极少,工作人员闲置,而疗养旺季疗养任务繁重,疗养科室医务人员缺编,要完成疗养员的管理、健康教育、检查、诊断、治疗、疗效观察、书写疗案等繁重的任务,造成了医务人员只能勉强完成日常工作,难以保证较高的疗养服务质量。疗养、康复技术发展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第一,对自然疗养因子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应用自然疗养因子一直沿用老方法,方法单一,没有发挥最大效益。第二,物理疗法、中医中药、推拿按摩等技术也徘徊在低水平。第三,由于心理医生和体疗医生严重缺乏,心理疗法和体育疗法大部分疗养院基本没有开展或即使开展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第四,康复发展面临困难。康复技术薄弱,缺乏知名专家,加之需要康复的病员不足,医师缺乏临床实践机会,故疗养院很难形成自己的康复特色。

1.2.4疗养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影响了疗养服务的高水平首先,疗养专业人才来源不足。医务人员大部分都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疗养院,或从医院调入的临床医生,没有接受疗养、康复专业的系统培训,所以对疗养服务内涵认识不清楚。其次,军队执业医师法对医师的从业管理也主要是针对临床医生。我军还没有建立如何培养疗养医师的良好运行机制,包括在校教育、在职培养、医师资格认定和晋职等管理办法。第三,疗养院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人才流失严重。因受市场经济影响及疗养院收治模式对专业技术水平发展的制约,疗养院技术队伍不稳定,一些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才和有一定实践经验及技术水平较高的骨干认为疗养院收入低、技术发展受限,通过调动、考研等方式流失。

1.2.5医疗、康复设备明显不足医疗设备部分还沿用建院初期的设备,数量少,种类不全,且运转多年后严重陈旧老化,由于疗养经费不足,不能及时更新,现有医疗设备和药品供应与医院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康复设施、在职干部体疗设备、特勤素质训练器材和体能评估仪器等严重缺乏。现有设施设备与现代疗养技术发展和高科技诊疗手段不相适应,影响了疗养保障能力的

提高。

1.3疗养服务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1.3.1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疗养服务面临的新情况军队疗养院不只是服务保障单位,也是一支重要的卫勤力量,担负着“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的重要职责。在平时训练时我军广大官兵,特别是特勤人员训练强度和难度增强,身心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加之复合性的危害因素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广大指战员、院校教员及科研人员,由于高强度的军事训练、长时间脑力劳动、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不良的居住环境及不重视保健,这些因素对他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在当今高技术战争中,参战人员处于持续性的高度紧张状态,加之综合性不良因素的危害,对身心健康必将造成更大的威胁。所以疗养服务既要适应平时增进军队干部和特勤人员身心健康,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预防保健的需求,又要适应战时减少非战斗减员、实施康复疗养、最大限度提高返员率的需求。这是新时期疗养服务面临的最现实和最紧迫的任务。

1.3.2联勤后疗养模式的变化疗养服务面临的新情况三军联勤后,疗养任务实现了下列变化:由单纯完成计划性疗养任务向“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转变,由单一兵种的特勤或老干部为主的疗养保障到特勤和在职干部为主的综合型疗养保障转变,由被动接收按计划疗养到主动去基层部队服务的转变。由此可见,目前疗养保障任务更加繁重,疗养服务保障范围扩大,疗养服务专业技术要求不断提升,能否适应军事斗争卫勤准备要求,以更优质的服务满足广大干部和特勤人员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保障效能,体现联勤保障优势是疗养服务目前需要解决的最紧迫的现实课题。

1.3.3健康观念的更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疗养服务提出的新情况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健康是指不仅仅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疗养服务如何顺应健康观念的提升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由单纯的简单的服务向生理、心理、社会全方面整体的综合服务转变也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此外现代医学和相关科学的快速发展也给军队疗养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拓展疗养院技术服务内涵的设想

2.1创新服务新理念,探索“一体化疗养技术服务”新体系“一体化疗养技术服务”就是以疗养员为中心,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疗养服务体系。它是探索建立一种以满足个体全方位健康需求为目的服务方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健康服务理念。其主要思路是把传统疗养期的简单疗养服务拓展为病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健康监测、健康干预等,病期实施综合疗养治疗,病后进一步康复,横向联合心理、社会、环境、文化等,形成覆盖生理、心理、社会多层次全方位的疗养服务体系。“一体化疗养技术服务”是疗养服务理念和方法的创新,能更加贴近疗养干部身体健康实际,满足疗养干部健康需求,极大地提高了疗养效果,对提高卫勤保障水平有重大现实意义。

2.2建立疗养服务新模式传统疗养服务模式是按计划疗养,疗养干部按级别分科收治,特勤疗养科室分成几个均等的疗养科室,平均接收疗养员。长期以来造成了人员无专长,科室无特色,疗养技术一直滞后,保障能力和综合效益低下,影响了军队疗养院的生存和发展。专病专科疗养是将健康疗养和康复疗养分开,按病种分科收治,实行健康疗养按计划疗养,康复疗养按需疗养制度。康复疗养实行疗养院和医院相互转诊制度。国外经验已经证明专病专科疗养将成为疗养学科技术得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专病专科疗养实现了收治模式、疗养特色和服务内涵三个方面的创新。新模式的优势是:第一,对疗养员个体服务针对性强,突出了疗养技术服务能适应疗养员个体健康需求,可明显提高疗效。第二,科室有特色,人员有专长,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疗养和康复技术体系建设。第三,更好的发挥疗养院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适应了市场的医疗服务需求。

2.3发挥疗养、康复特色技术优势要根据本地疗养资源、技术优势、人员专长谋划疗养特色项目,不断扩大疗养服务范围。疗养专业服务领域可扩展为:群体保健疗养,亚健康疗养预防,慢性病疗养预防,慢性病疗养治疗,伤病后功能疗养康复。疗养治疗可以涉及各病种,特别是战斗应激不良反应的疗养治疗,战时心理障碍与精神病的疗养治疗,战时疲劳综合征的疗养治疗,战时不良环境对身心伤害的疗养治疗,当今美、俄、法等国正积极发展非致死性高技术武器,如电磁脉冲武器、微波武器、次声武器、强声武器,这种性质的武器主要造成人脑损伤等。疗养康复涉及病种广泛,如在心肌梗死临床治疗阶段结束后、大手术后、一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阶段过后、脑血管病临床治疗结束后、精神创伤后(精神状态初步稳定后)、癌症患者放疗、化疗

后等。

3提高军队疗养服务内涵的对策

3.1加强疗养院先进文化建设,积极构建人文型疗养院疗养院先进文化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构建疗养文化:要强化姓“军”这个根本,履行好“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的历史使命,坚持“以人为本”,以不断满足疗养员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为最高目标;同时也要履行好“以军为主,军地兼容”等为核心内容的先进疗养院文化。我们要按照全军疗养院研讨会精神,瞄准创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疗养院为目标。培养全体官兵积极向上的精神,倡导“忠诚使命,竭诚为兵;求实创新,追求一流;求真务实,敢于负责;和谐奋进,敬业奉献”的疗养院精神。积极营造个人干一流工作,团队创一流业绩,疗养院创一流品牌的文化氛围。加强疗养院文化建设并确立具有积极奋进的疗养院精神,能使全体工作人员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确保疗养服务保障水平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动力。

3.2推行温馨化、亲情化、人性化的全程优质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服务理念,为疗养员提供温馨化、亲情化、人性化的全程优质服务。我们不但要重视自然疗养因子对疗养员的医疗作用,同时也重视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对疗养员身心健康的影响。第一,我们要适时转变服务观念,在传统以生活服务为主和宾馆化服务的基础上拓展,再造优质服务一条龙的流程,达到服务程序制度化,服务内容规范化,服务措施具体化,服务评估科学化。制定《疗养院优质服务细则》和《疗养院优质服务流程》,规定“疗养四个环节”程序服务标准,对各个阶段疗养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服务内容以疗养员身体健康和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注重细节服务中见真情。如在入院准备阶段,在各疗养房间配发温度计,根据不同季节规定了最适温度、湿度,为疗养员提供一个卫生、整洁、舒适、温馨的疗养环境。疗养员外出回来,及时为疗养员送上一杯茶水,院里组织为疗养员过生日等为疗养员提供一个亲情化的疗养环境。科室配发了全自动洗衣机和蒸汽熨斗,制作疗养指南、健康小手册和温馨卡片,方便疗养员的日常生活。我们应注重加强和疗养员的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真实需求,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疗养员尽快适应疗养生活和疗养环境,努力消除他们在异地的不良情绪,积极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疗养环境,进一步促进身心健康的恢复。第二,开展以提高疗养员的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优质服务活动。围绕健康主题,引导疗养员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辅导疗养员掌握一种健身方法,帮助疗养员克服一种不良生活习惯等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为疗养员提供健康服务。第三,为疗养员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疗养员的文化生活,组织他们进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他们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疗养假期。第四,为疗养员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优质服务,精心调配食谱,突出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兼顾地方特色小吃,尽量满足不同人员的口味需求。全方位、高效、快捷的全程优质健康服务,丰富了服务内涵,贴近了疗养员的需求,受到疗养员的欢迎和赞同,极大地满足了疗养员的疗养需求,提高了疗养效果。

3.3推行疗养员全程个性化综合性保健康复方案疗养员全程个性化综合性保健康复方案就是疗养员在入住科室后由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全面了解疗养员的情况,包括一般情况、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既往健康情况、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理测试等资料,由科室主任、主管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共同制订《个性化综合性疗养方案》和出院后《个性化保健康复指导》。医务人员要为疗养员制定明确的疗养目标,对慢性病的治疗要遵循 “循征医学”来确定。要及时把疗养员的健康状况,需要改进的不良生活习惯,疗养的综合措施和疗养保健康复的出院指导等告知疗养员,以争取本人的积极配合,并明确自己的健康状况,使其自觉培养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疗养员出院时由指导医生将《个性化保健康复指导》交给本人,并接受疗养员的咨询,出院后电话随访为疗养员提供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疗养员全程个性化综合性保健康复方案,为疗养员提供了个性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服务新模式。提高了疗养员健商和健康水平,优化了生活方式,强调治疗达标的理念。建立疗养员健康档案,有利于体系医院和本单位医疗人员掌握了解情况,加强健康管理,达到了一次疗养,终身受益的目的。

3.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员整体素质疗养院拓展服务层次,提升服务内涵关键是人才,要树立人才是疗养服务最重要资源的观念,要高瞻远瞩,把人才培养作为当前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努力培养出一支疗、教、研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一要稳定专业技术队伍,合理保留人才。要对现有人才资源加以整合,优化配置,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认真分析人才梯队和个人需求的基础上加速人才规划,全面调配技术力量,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用人机制。要创造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的良好用人环境。二要广泛招纳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应坚持多渠道引进人才,从部队医院调整,地方医学院校、地方医疗单位或科研单位引进人才。要接受“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大人才观念,可以借助社会人才来发展自己,达到聘用一个人,培养一批人;引进一个人,发展一个学科;借用一个人,形成一个特色的良好局面。三要采取超常措施培养人才。要在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科学、运动医学、理疗、营养和行为医学等方面进行培训,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疗养、康复技术发展前沿。利用军医大学、科研单位、国内外疗养康复科研机构,建立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同时要重视对疗养管理干部的培养,不断更新观点,更新疗养管理,保证内行管理。四要加强人才队伍管理,完善人才建设的激励机制。在人才管理上,努力创造有利于干事业、出成绩、出人才的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和生活环境。在人才使用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唯才是用。严格实行科主任、护士长竞争上岗制和专业技术干部任期考评制,使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技术精、管理水平高、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走上科室领导岗位或发展为业务骨干,不断激发人才队伍建设的生机和活力,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5 改善疗养技术服务支撑条件,合理配置医疗设备新时期条件下军队疗养院为适应平时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必须加大对医疗、疗养、体疗、康复设备投入的力度,形成设备引进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疗养保障任务与设备相适应的良好机制。医疗设备要达到医院诊疗设备水平;疗养急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及远程医疗会诊网络的建设等;特勤高空生理训练和加速度生理训练器材,如低压仓、快速减压仓、离心机、地面抗荷装置等;康复医疗设备要瞄准国内外康复技术发展前沿,在职干部体疗器材等也要不断更新。

3.6强化疗养学组织机构建设在全军成立疗养科研机构并建立疗养实验室,深入研究疗养医学,为疗养临床不断输送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军、地部分医学院校增设疗养专业,设立疗养医学本科专业并建立疗养医学硕士、博士培养学科。另外,在医学界应成立疗养医学会,定期进行学术交流,组织疗养专家制定各种疾病疗养康复指南并定期修订,确定疗养效果评定标准。倘若能广泛参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那么会更有利于促进疗养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疗养院环境设计篇5

我们劳动的任务是在疗养院农场种植各种饲料、蔬菜,养奶牛、养猪、烤酒,管理苹果、板栗等果园,产品首先供应疗养员们的需要,劳动场地主要在疗养大楼前方,北至又一村,南到现今交通疗养院。这里山清水秀,疗养大楼面对浩瀚滇池水。那时的疗养院南北备有一幢配套建筑,是一座有500个床位、有一定知名度的规模疗养院。虽然是困难时期,疗养院依然住满了疗养员,医护职工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全院在一种宁静而不失生气的环境中过着紧张有序的生活。一个月的劳动经历,我对省工人疗养院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前,我大部分时间是在省总生活部工作。生活部的职责之一是联系省工人疗养院和全省疗养事业。在计划经济年代,每期(一般是三个月)疗养券由生活部发放到各地、市,各省级产业工会和大型厂矿企业,疗养员由各单位、组织派送,基本是公费医疗。疗养是对劳动者有效的身心关怀,让一般病患得到治疗康复,从而使他们身心愉悦、精神充沛地重返劳动工作岗位。人们常常把能到疗养院疗养当作一份光荣。

1994年2月,我奉调省工人疗养院任党委书记兼院长,这时的疗养院职工依然是那样朴实,自然环境依然是那样优美,但它却变得冷清多了。分析起来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疗养院的房屋及设施已经显得陈旧了;二是由于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对疗养事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疗养院有些萧条了,走入了它事业的低谷。在上级的指示下,我作为在任书记与院长,同院领导班子一起,主要的思考与工作着力点是:一、稳定职工思想,上下团结一致,尽力保住政策范围内的职工工资和福利水平;二是调整疗养院部分功能,在保持疗养医技特色的同时适当转变,增加休闲度假、会议服务,开辟新的生产经营门路,调整了部分机构和体制,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三是积极主动争取客源,保住老客户,扩大新客源;四是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接待中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努力做到周到、细致,让客人满意。通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职工思想是稳定的,各项业务工作是能够组织开展的,维持住了全院的基本经济开支,并小有建设,但整体局面还难以令人满意。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省工人疗养院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春天。1996年初,省政府决定改建省工人疗养院,它像一股强劲的春风抚慰着从事工人疗养事业的人们以及为疗养事业服务的工会干部们。在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省总工会的直接领导下,省工人疗养院不断传来一个个喜讯。规模宏大的新疗养大楼建成了,又一村休养区装修了,道路平整了,院区环境更加优美了,疗养体检中心的设备更加充实和先进了,同时建盖了一批职工宿舍,可以说,疗养院焕然一新。与物质条件根本改观相适应的是,人员、机构、机制有了明显变化与提升,新的省工人疗养院有条件更好地为职工群众、为工运事业服务。

省工人疗养院改建之初,正值我在疗养院书记、院长任上,以及奉调返回省总机关在事业部任部长又继续为疗养院服务期间,我为疗养院起草了改建的规划报告,呈送省政府,并随省总几位领导跑省政府、省计委、省财政厅等部门,落实项目、资金,做了一些实际工作。省总领导为省工人疗养院的建设不遗余力,从项目立项、资金落实、基建监理、经营管理、环境建设、客源开拓等,都给予了全面的、有力的领导与帮助。

疗养院环境设计篇6

一、基本情况

截止__年10月底,我市卫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938人,医疗卫生单位在职职工19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33人,占干部职工总数的89.4%。在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5人,占0.3%,大学本科411人,占23.7%,大学专科681人,占39.3%,中专及高中636人,占36.7%;高级职称95人,占5.5%,中级职称696人,占40.2%,初级职称942人,占54.3%。工勤人员189人。年龄状况为:35岁及以下508人,36-40岁490人,41-45岁468人,46-54岁366人,55岁以上90人。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机制创新,引、育人才。人才引进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卫生人才工作的重中之中。我们结合各卫生单位实际,广泛吸纳借鉴先进经验,着力创新人才建设的机制,夯实了人才兴医战略的基石。一是创新“五湖四海”引人才机制。牢固树立人才不问出处,不论身份的理念。制定“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出台人才引进鼓励政策,对引进取得硕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及重点专科人才,提供租赁住房、补助金,并在科研、课题申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招聘录用的硕士研究生,除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外,优先考虑课题申报、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及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协助安排配偶招录聘用,每月发放补助金。今年4月,由党组书记、局长挂帅,由分管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带队,到武汉、宜昌等地招募人才,全系统计划招聘19个工作岗位,报名人数206人,5月,对符合参加笔试面试条件的131名考生进行了公开招聘考试,择优录用48人,其中本科15人,专科33人。近年来,各医疗单位先后引进重点专科人才、急需专业人才、学科带头人100 人,招聘录用硕士毕业生3名,大学本科毕业生99名,大大充实了卫生系统的人才队伍。二是创新“千方百计”育人才机制。出台“人才成长计划”,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举措。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定期选派人员到大专院校进修深造,驻上级医院跟班学习;积极开展“传帮带”和学科竞赛活动,鼓励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培训。依托继续医学教育和省市级卫生人才培养项目,积极开展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管理者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近年来,各医疗机构共进修培训一万多人次,多次请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举办讲座500多场次。按照《湖北省乡村医生实施基本药物》的要求,卫生局积极做好项目落实工作,制定了《当阳市卫生局乡村卫生人员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方案和培训计划。分两次对乡村医生及乡镇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共培训 550人。每年卫生专技人员都参加了继续教育网上公需科目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已有一大批业务技术精、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走到了关键岗位。

(二)科学使用,规范卫生人才的管理。局党组始终把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为医疗发展的第一要务。各医疗机构先后制定了“人才梯队建设制度、人才引进、岗前教育制度、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人员聘用及评价管理办法、职称管理制度、专业技术岗位(特殊岗位)准入规定”等制度,按照规章制度管理人事工作。建立优秀人才评价体系,出台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等及人才聘用评价,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束缚,“不拘一格”用人才,确立全新的用人导向。卫生系统先后有14人担任学科带头人,3人成为当阳市市管专家。

(三)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重点学科的建设。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结合年初卫生系统人才培养计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岗位传帮带等方法,分层次有重点的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市医院与宜昌市一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宜昌市一医院每月派专家教授到市人民医院出诊。各医疗单位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把医务人员派到北京、武汉、宜昌等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医院进修学习,市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共选派业务骨干进修学习30余人,各乡镇卫生院共选派业务骨干70余人到市直医疗各单位进修学习。这些人才回院后给医院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增长点。

卫生局党组始终把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为专科建设指导思想,走特色专科建设之路。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一批独树一帜,各具特色的专科基地,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科技(拔尖)人才。市人民医院已发展成为肝胆外科、神经外科、白内障复明、微创介入治疗、腹腔镜治疗、妇科等专科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医院,现已开设临床科室23个,一级专业学科达到19个,二级专业学科达 到46个,共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12项,宜昌市科技进步奖14项,当阳市科技进步奖50项,有7个专业学科被命名为宜昌市乙类重点专科;市中医院以中风病防治、慢性病治疗为特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流行病、传染病的预防和防治为特色;市妇幼保健院以产科、生殖科为特色。这些特色专科的成立,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的患者前来就诊。

(四)提高待遇,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环境。环境是吸引人才的感召力,我们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人才建设的关键环节,一切围着环境转,一切盯着环境干:一是政治上给待遇,深入开展“双推”活动:推荐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推荐党员优秀人才担任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充分利用墙报、宣传栏,张贴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的照片,介绍他们的事迹;让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开会坐前排;每年举办一次优秀人才迎春茶话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在卫生系统上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风气,营造出爱才、重才、容才、护才的氛围。二是事业上给平台,各医疗卫生单位十分注重根据人才特长选人用人,竭力为人才队伍营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形成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干事创业平台。不断加强硬件建设,购置医疗设备,为人才队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三是经济上给待遇。薪酬分配向卫生专技人员、骨干人才倾斜、向有特殊贡献的岗位倾斜。对获得当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宜昌市卫生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每月发放200元津贴,市医院对获得医院任命的专业学科带头人每月发放500元津贴,对获得既是宜昌市乙类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又是优秀科主任的每月发放津贴1500元,对评为医院“十佳服务标兵”的送出疗养。市中医院对近年来引进的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每月150元的住房补贴。妇保院、疾病控制中心等医疗单位也相继建立了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奖罚分明,实现有效激励,在培养、晋升、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实施主诊负责制等分配激励制度,积极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人才缺乏。尽管我局在人才的引、管、用、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人才队伍建设依然问题突出,困难重重。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从学历层次上来说,整个卫生系统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仅5人,高级职称人员也只有95人,只占专业技术人员的5.5%。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

2、外部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差距。随着人员培训力度不断的加大,业务骨干纷纷到省、市医院以及发达地区医院进修,他们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经营管理理念,良好的学术氛围,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丰厚的工资待遇,尤其是与同龄人相比、同学相比,各方面差距很大,这些人便产生极大的失落感,心理失衡,随后便想方设法离开,去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建议

1、充分认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医改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进行一次次医疗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卫生人才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整体水平不能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医改能否取得重大成效,不仅要有相关政策和财政保障,更要有人才保障。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卫生人才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强化“人才兴医、人才强卫”战略的宣传,促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和条件。

2、改善环境、提升职业素质。

现在的医患关系表面上表现为医、患之间不信任,但实质上有着体制、医疗保障和社会变革等多方面的原因,日益紧张和逐渐增多的医患纠纷及矛盾也在影响着卫生人才的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在不受尊重,不被信任的执业环境下,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自保,而不是如何治病。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对卫生人才强化职业道德的政策导向,广泛宣传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在专业技术队伍中形成优良的学术道德风气和团结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要有政府正确的舆论导向及社会各界的理解、信任和沟通。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希望构建出良好的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才能让卫生人才有更多的精力去钻研医术,提升治病救人的能力。

3、完善加强卫生人才队伍中的相关机制和政策。

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卫生人才发展的内在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 一是继续从市直医院选派优秀人才开展 “人才支援农村医疗卫生”项目,通过城乡拉动,促进乡镇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快速成长。二是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三是继续实施高层次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定期选拔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科技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卫生人才作为培养对象,通过科研及学术交流的方式,促进其快速成长。四是继续做好村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项目工作,提升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五是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六是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

五、__年卫生人才工作思路

1、制定并实施免费镇处卫生院培训全科医生计划。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支持开展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2、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引到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市直医疗单位与镇处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医疗集团,实行对口支援,促进医疗集团内部人才上下流动。

3、加强镇处卫生院技术人员在职在岗培训。建立镇处卫生院技术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__年安排10名镇处卫生院技术骨干人员到市级以上医疗机构进修学习。

疗养院环境设计篇7

关键词:军队疗养院 成本核算 机构设置 外部环境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61-02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健康检查、亚健康治疗和康复疗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需求,疗养院逐步成为全社会健康保障与服务的热点。军队疗养院形成并提出了为战场和市场服务的新理念,出现了优先为军队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有偿医疗服务的新格局。这样就要参与市场的竞争,竞争就要讲求效益,因此疗养院必须加强成本核算,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优质,高效,低耗为目标建立新时期科学、有效、全面的军队疗养院成本核算管理系统。

一、建立成本核算财经管理机构

疗养院设有财务科、经管科、门诊收费室等财务管理机构。门诊收费纳入财务供应科管理,统一隶属于院务部,负责日常经费保障和门诊收费业务;经管科隶属于医务部,只对医疗成本进行单独核算,没有成本――收益的统一部门,在进行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经管科和财务科基本是各行其是,各归其管。这种管理模式,政出多门,多家管理,多家提供信息,无法形成有效数据,造成当前财权分散和使用效益不高。因此合理的核算机构是加强成本核算的首要环节。

1.归并机构设置,增加非编人员,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军队疗养院应按编制和财经管理需要统一设立财经管理中心,经管科等科室的财务业务归入财经管理中心。应当从体制上明确没有编制财务部门的编配体制,为疗养院统一组织会计核算和科室成本核算奠定坚实的基础。经管科组织的收入核算、费用核算、床位核算、体检会议费结算等经济活动均由财经管理中心统一领导管理。财经专业干部短缺问题可以根据需要从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优秀士官、职工中调配一部分同志充实到财经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财经管理中心的职能作用。

2.理顺业务关系,规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财务集中统管监督作用。在疗养院成本核算工作中由于各个经济管理部门职责不清,难以保障核算的质量,必须改变院财务和经管科两个平行部门之间的平行关系,统一由财经管理中心领导和组织,完成全院的核算工作。按照职责分工,财经管理中心所属的财务办公室负责院级会计核算,同时指导和监督经管科的科级成本核算;经管科负责康复疗养、会议体检的收费结算工作和科室成本核算,给财务部门提供院级核算所需的统计资料;信息科要及时给财经管理中心提供军地疗养院天数和床位数;药械科要准确统计军地疗养员消耗的药品和材料数额;后勤军需、营房等部门要及时提供被装拆洗、水电消耗等统计资料。财经管理中心要对所有成本核算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医院所有财经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监督和检查。

3.明确部门职责,强化责任管理,充分发挥院级核算的统揽作用。财经管理中心成立以后从组织上明确了财务部门在院成本核算中的重要地位。财经管理中心应按业务要求,明确分工,相互制约,在努力营造实施院级核算的同时,统一指导监督科室、个人成本核算,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日常的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疗养院成本核算制度规范,严把院、科、单元(个人)三级成本核算,收集各个监督员的意见建议,强化责任心,发挥成本核算的优势,给党委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

二、完善成本核算管理客观环境

成本核算管理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多、内容复杂,在运行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构建有军队疗养院特色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必须首先创造一个内外通畅、协调一致的运行环境,使成本核算发挥最大的效能。

1.提高积极性,创造全员关注的氛围环境。军队疗养院实行成本核算管理,是提高全院人、财、物使用效益的创新财经制度和核算管理方式,能够对疗养院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虽然成本核算最终在财经管理中心,但是真正的执行者是全院工作人员,要注意宣传对象点与面的结合,范围不仅包括疗养院的主要领导、财务人员,而且要把宣传发动的重点放到各个科室主任、护士长和广大医护人员身上。要让“成本”意识深入人心,让大家认识和了解核算管理的内容、意义、作用,采取宣传栏、知识竞赛、评比成本核算明星岗等多种形式,进行反复动员、宣传教育,调动积极性,确保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创造良好的氛围,确保成本核算的顺利实施。

2.确保规范性,创造规范完善的制度环境。自2006年12月我军医院疗养院开始在院、科两级核算的基础上开展三级成本核算,即建立院、科、单元(个人)三级成本核算制度。为了确保这项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必须根据各个疗养院管理需要,研究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色和疗养院发展趋势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成本核算管理制度体系应包括两部分:第一是各项实物供应保障使用规范。对疗养院床位、体检医疗设备、药房药品、日常保障耗材等实物的供应、使用、消耗各个环节的时间数量等日常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规范,如《疗养院床位管理制度》、《体检设备折旧成本分摊》、《?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二是成本核算实施考评细则。对成本核算单元划分、成本范围的规定、成本核算的方法、执行情况细节的考核办法、考评指标体系、奖励分配方法等进行规范明确,如制定《疗养院成本管理办法》、《疗养院成本绩效考评办法》。从制度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方便日后的落实与监督,从而使疗养院成本核算工作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3.提倡高效性,创造手段齐全的监督环境。军队疗养院在推行成本核算管理过程中,要做到运行规范,就必须有多层次的监督管理手段,建立全方位的约束成本核算管理的监督体系。一是要层层把关,打破只重视事后监督的误区。从成本核算制度制定、绩效评价、奖惩等都应有相应的监督,层层确保结果的公正性。二是实行高效监督,降低监督成本。要在较低的成本水平上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三是监督人员岗位设置要广泛全面,只有让官兵参与到成本核算的监督中,才更有益于制度的落实。在不同的环节阶段,明确相应的监督人员,不仅包括管理者,而且应当包括广大医务人员,形成一套全方位的监督网络。

三、完善成本核算创新思路

为了使成本核算既能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又能适应微观经营管理的要求,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对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必须进行改革。这里,笔者从成本核算与医院管理、成本管理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尝试提出一些成本核算的改革思路。

1.将成本核算与成本目标管理结合起来。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重在事后综合反映,成本核算时间与成本形成时间脱节,不能及时揭示成本差异。而成本目标管理要求健全各种消耗定额,制定计划价格,编制费用预算和各种服务项目的目标成本,作为控制成本的依据,及时组织成本差异的核算,并分析成本差异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成本。实行成本预防性管理,将着重点从事后转移到事前事中控制上,将实际成本分为目标预算成本和成本差异两部分,能够充分发挥成本核算降低成本费用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2.把成本核算与医院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疗养院加强成本核算要以人为本,将核算单位逐步精细化,改革过去那总在成本责任上“大锅饭”式的核算制度,实行责任成本核算。在实行目标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将疗养院的费用和服务项目成本的预算分解落实到各个责任单元,形成责任成本预算,使各责任单位明确各自的目标成本和应该完成的任务,这就为正确凭借和考核工作成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做到奖惩有据、赏罚合理,从而开创人人关心降低成本费用、千方百计提高疗养院经济效益的新局面。

3.医疗部门成本与服务项目成本应分开核算。医疗部门成本是医疗业务部门的直接成本,而服务项目成本是无业务收入的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的管理费用和服务保障部门的辅助费用,这些支出对疗养院来说是一种间接成本,由于两者成本状态不同,成本控制方式也不一样,在成本核算上应将医疗部门成本与服务项目成本分开,并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尽量减少无效的工作量,为疗养院改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用的信息,切实解决间接费用的分摊问题,这样才能发挥成本跨级管理职能作用,适应成本预测、决策和分析的需要,以满足疗养院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完善疗养院成本核算机制,加大成本核算力度,使现有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尽可能的合理配置,节约成本开支,以最小化的消耗获得最大化的效益,使各类疗养员的疗养费用得到有效的利用和控制,更好的弥补经费不足,用经济杠杆鼓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特色疗养项目的开发,提高军队疗养院的竞争力,推动新时期军队疗养院更好更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3月7日

2.张凯.加强成本核算,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经济师,2008(3)

3.赵宜枕,周瑞,李春.医院财务管理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疗养院环境设计篇8

后勤社会化条件下的环境管理

近几年,随着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医院环境管理普遍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保洁公司、绿化公司进驻医院后,带来了更加专业的服务。此时,后勤管理者在环境管理中的角色由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服务的监管者,需要按照现代管理方法和原则,科学地组织和调配有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好医院的净化、绿化、美化等工作,并持续保持其最佳效果。

环境管理与后勤管理同样是以服务于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为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医院环境管理的职能是为医护人员创造一个整洁、安静、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护人员的环境质量,其作用和效果虽是间接的,但却十分重要。

建设高效专业的社会化保洁服务

据统计,全国三级甲等医院中92%的医院将保洁服务进行了外包,依靠专业保洁公司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建设。医院环境卫生管理的内容虽然单一,但范围却很广泛,包括室内、室外环境卫生,生活垃圾的清运以及“门前三包”。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环境保洁工作中,以3个方面的工作作为重点――

*各部门间协调一致

医院领导积极地支持职能部门的工作,增强医护人员爱护医院环境的意识。各部门之间应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对医院环境卫生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制订并落实有关规章制度

有了规章制度,才能使环境卫生工作职责明确、管理有章可循、检查和奖惩有据可依,使卫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北大第一医院在环境卫生管理规章制度的检查落实和执行中,选聘专人实施,促进职工热爱医院,增强其责任心。

*注重专业队伍的管理

随着医院硬件条件的改善,对保洁服务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从使用笤帚、墩布的简单劳动到现在PVC地板的施蜡养护、石材地面的结晶处理、护理床单的日常消毒等多项工作,要求清洁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以及更加专业的知识。因此,时间长、任务重、要求高的医院环境卫生的清扫和保持工作,必须由一支专业队伍进行有效管理,并严格把控质量。

融入文化的绿化实践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绿地覆盖率达到了《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的标准,且医院绿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在医院整体绿化中充分注意了乔、灌、草的合理配置,院内基本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有高大乔木遮阴,覆盖率达到60%;在适合的区域有较大规模的集中绿地,医院积极开展“见缝插绿、垂直挂绿、拆墙透绿和屋顶铺绿”工作,绿化效果明显。

在进行医院绿化的同时,也注意加强环境的美化,注重医院历史文化及建筑风格,体现医院特色。医院的美化设计中,将道路与地形地貌有机而巧妙地结合,辅助建设一些医院景观小品,如第二住院部外科病房楼分别设计安装了金属浮雕《春的信息》和端壁浮雕《生命的赞歌》,内科病房楼因地制宜设计了沉降花园。

在医院绿化、美化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制定医院绿化美化方案

这是做好医院绿化美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医院绿化美化应具有自身特点。因其复杂性和专业性,在制定方案时,应当邀请有关专家参与,科学论证,精心编制,力争达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培养专业的绿化美化队伍

医院绿化美化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审美水准较高的创造活动。植树移树、栽花补草、养护管理及园林小品的搭配等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医院绿化美化队伍是保障医院绿化美化水平的关键。

疗养院环境设计篇9

昆明市中医医院呈贡新区医院是经云南省昆明市市委、市政府及市卫生局批准的在新区吴家营新行政中心的西南侧进行建设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建筑规模为门诊量3000人次/日平均,住院床位数1000床,总建筑面积124041.35m2。

二、设计理念

1、 深入把握现代医院建筑的使用功能,着力体现功能的合理性、设施的先进性和设计理念的超前性,为人们提供优质、高效、周到的医疗服务。

2、 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规划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立足于国情,注意节能、节地,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注重医院建筑的环境保护、三废处理和污物转运与管理,更要考虑日后运行使用的经济性。

3、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人”为主体,为“人”服务,追求自然、生态的空间意境,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做到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改变传统医院建筑的阴暗、不通风状况,创造令人愉悦的健康就医环境。

4、 结合城市设计,对基地周围的环境做综合细致的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基地内较大的地形高差,在保持城市的整体规划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的现有资源及原有地形,既减少土方平衡的工作量,也利用高差来丰富了建筑本身的环境景观。

5、通过对城市空间、基地特征的分析,结合昆明市中医院各功能区的功能要求,提出“一纵一横,四面展开”的规划结构设计理念。一纵一横:即整个医疗园区分别以南北向的市民医疗文化长廊和东西向医疗街为划分主体。四面展开:一纵一横的规划将用地划分为四个区域,并由此四个区域分别展开各自的建筑空间。

6、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引入医疗文化长廊、共享中庭、室外阳光庭院、建筑灰空间等生态概念,营造郁郁葱葱的绿色环境,从而极大地改善医院形象,提升建筑的品位和档次。

三、总平面设计及交通组织与流线

根据基地实际条件以及《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结合城市规划、交通组织、日照、通风、卫生、防火、环保等要求合理布置总平面。即以集中式的“矩形”建筑为基本母题,分为四个功能区,分别为两栋五层两栋三层的门诊区;一栋四层的医技区;一栋十五层住院区;一栋四层(二层架空)行政办公区及制剂楼。四个功能区沿南北向呈“一”型摆放。

(一)外部出入口及洁污流线组织

在医院建筑总平面设计中,功能分区与交通流线的组织至关重要。正确处理好医疗区、感染医疗区、清洁服务区、污染服务区和职工生活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设计一个优秀医院建筑作品的前提和基础。本项目外部出入口及洁污流线组织如下:

1、外部出入口

1)主要出入口一 ―――门诊、急诊出入口,设在基地南侧主干道上,其位置明显,是该医院最繁忙的人行主出入口。

2)次要出入口二 ―――急救、探视出入口,设在基地东南侧次干道上,以车行为主,减少对城市主干道的压迫。是该医院重要的车流主出入口。

3)后勤辅助出入口 ――利用地形高差,该出入口直接与地下室相通,主要用做供食物、药物、燃料及行政办公人员使用的货运后勤出入口,设在基地西北侧,以车行为主。

4)污物出口 ―――设在基地东北角临次要道路上,人流相对较少,远离医疗区和生活区,且处于城市常年主导风下风向。

5)行政办公出入口――― 设在基地北侧,以人行为主,与行政办公楼联系便捷。

2、外部流线组织

对外流线组织在于洁污、医患、人车等路线清楚,避免交叉感染。

1)洁净与非洁净分开

a、 洁衣污衣 ――住院楼在楼层末端设置污物电梯,将换下来的污衣经医院的污物出口送至社会化洗衣场所,洗净后的洁衣经医院的后勤出入口送至各住院单元。再由住院部专用洁梯送入住院单元各部门。

b、 营养餐洁梯与医生专用电梯 ―― 在住院楼污梯的另一端靠近住院单元出入口处设置营养餐洁梯,为专用时段洁梯,平时兼作医生专用电梯。

c、 垃圾尸体 ―― 由住院楼末端设置的污物电梯和手术部专用污梯运送。

d、 探视流线 ――住院楼在一层设置了探视出入口,并在二、三层与门诊医技楼的医疗文化长廊和共享中庭相连。既对门诊、急诊、急救、医技等部门不造成任何影响,又可以便捷的到达门诊、医技的任何部门。

2)住院与门诊病人分开

为保持住院部的病房安静和正常秩序,设计上考虑在住院部主入口、医疗文化长廊进入住院区处设置管理门,使门诊和住院病人各有其活动范围,以防止无关人员对住院部的干扰。

3)医患分流

a、门诊医技部门围绕医疗文化长廊布置候诊大厅,病人活动区域在医疗文化长廊及共享中庭附近;在门诊医技诊室和检查室的另一侧布置医生办公休息区域,医生与病人的接触与沟通在诊室和检查室内进行,可有效避免其他不必要的交叉感染。

b、 住院楼病人由公共电梯厅进入各住院单元,再经过3米宽的患者走廊进入各病房;医生及药物、营养餐等洁物由专用电梯送入护理单元护士站后侧的医生通道。

(二)室外空间组织与环境、景观、绿地设计

本项目通过集中布置且建筑与环境高度交融的总体布局,较好地解决了建筑空间组织和室外环境、景观、绿化的关系。并结合总体规划及基地地形的特点,在基地西侧形成下沉式广场,通过上行的内部通道及大台阶将整个基地串成一整体的立体景观系统,,形成自己独特的景观环境。大面积绿地、生态停车场、自然景观及环境景观空间相互交融。并结合建筑空间布置绿化、建筑小品等环境设施,营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生态氛围。

四、技术经济指标

1、总用地面积:62552.232、总建筑面积:124041.35

3、绿地面积:25396.2 4、建筑密度:30%

5、容积率:1.45 6、绿地率:40.5%

7、停车位(地下) 920辆

五、建筑设计

大型综合医院是民用建筑中最为复杂的建筑类型,如何组织医院内部的流线,怎样处理好功能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是我们创作中着重思考的问题。结合医患分流、洁污分流的原则我们作如下介绍:

(一)平面设计

1、各层功能布置示意

2、功能分布及设计特点

(1)地下一层平面由中心药库、中心供应、太平间、设备房及大型停车场组成,中心药库由专用的货梯与一层的门诊药房相连通。通过基地西侧后勤货物出入口,药品可直接进入地下一层停车场,再通过中心药库将药品分配到门诊药房、住院药房。中心供应与手术部有专门的洁梯和污梯相联系。便于手术部洁物的快速传递。

(2)结合昆明当地的气候特点,本次设计将门诊入口大厅及医疗文化长廊设计为开敞的室外空间,既节约能源的消耗,又为各功能单体带来丰足的通风效果。在门诊入口处设计了四层通高的共享中庭,与医疗文化长廊相通,并通过医疗文化长廊及四层通高的共享中庭的立体空间体系将不同的功能体在水平及竖向上有机联系为一整体,暗示医院内部交通体系的逻辑关系。

(3)急诊安排在一层入口东侧相对独立的区域,便于夜间的管理,急救出入口设置在基地东侧,有独立小广场,与急救车出入口直接相连,体现了急救的高效率特点。急诊、急救区域设置了东西向的绿色通道,与南北向医疗文化长廊相连。通过绿色通道及医疗文化长廊与一层的药房、影像及输液直接相连,保证了急诊、急救夜间工作的需要。

(4)门诊药房通过药房专用电梯与地下一层中心药库相通,使药品能快速便捷运输门诊药房区。门诊药房是医院人流最为密集的区域,本工程设计了宽敞的候药大厅,提供了舒适的等候环境,采用电子叫号的方式,提高了患者的取药效率。

(5)预留医技科室分别与东南侧的ICU及急诊住院部紧密联系为一体,为后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需求。

(6)康复、理疗、针灸、推拿、养生、保健门诊、设置同一层,极大突出了本项目中医院的特点。

(7)四层中心手术部为医院最核心区域。本工程设计了十一间手术室,其中包括2间百级手术室,1间千级手术室及7间万级手术室、1间感染手术室。手术室、洁净走廊、卫生通过间、器械回收廊等均严格按照卫生级别区分,并人性化的设计了谈话室等需要医生与病人家属谈话的区域。手术部通过宽敞的洁净走廊分别与东南侧的病理、血库及下层同位置的ICU、急诊病房紧密联系为一体,极大的减少了病人来回的路线,同时也方便了医生的使用和管理。

(8)标准层平面由各层不同护理单元组成。

1)标准护理单元设计了45张病床,绝大部分病房为两人间,并且朝南。

2)每个病区均设计有医患通道。

3)病房内两侧分别有独立的洁梯、污梯系统。

4)标准护理单元大部分病房为双人间病房,同时也根据不同病人的需求分别设计了三人间及单人间的病房。

(二)建筑空间环境及造型设计

本工程的建筑造型正是基于“融入城市环境,丰富城市风貌,创造城市新景观”的设计理念之下,努力追求富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化、生态型、高技术的建筑形象。其立面设计简洁、庄重、大方、得体,柱廊、阳光庭院、玻璃通廊(医疗文化长廊)、连廊等建筑以及建筑灰空间等形成统一完整的综合体,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建筑中庭(有玻璃顶),阳光庭院(无玻璃顶)极富规律性,与环境的结合自然,相辅相成。医院主入口门诊大厅通高四层、横贯东西;每层科室都设有室外绿化平台,厅内布置垂直绿化,种植生态的绿色植物,美化与净化空气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基地西侧依地形形成下沉式广场,与上部的内部通道及一层屋面绿化形成立体的景观系统。形成新时代大型综合医院建筑个性的“绿色医院”形象。

疗养院环境设计篇10

关键词:公共卫生;医疗卫生;需求;供给;调整;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97 ― 03

一、卫生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涵义

卫生服务供给侧改革,就是在卫生服务供给的一端按社会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进行改革,以需定供,实现供需紧密衔接,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要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事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力推进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应当从“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对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和医疗机构设置进行结构性调整〔1〕。

二、齐齐哈尔市卫生服务基本状况。

优势方面:1.卫生服务功能键全,基础设施完备;2.各专业学科完善,梯队健全;3.先进技术和设备普遍应用;4.城市拥有自己的医学人才培养院校;5.区域卫生辐射能力较强,防治能力显著提高。

不足方面:1.缺乏鹇苑⒄构婊和政府相关配套政策支持;2.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配置无序;3.初级卫生保健及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低;4.各类医疗机构专业分工不明确,整体结构有待调整;5.科技力量不强,重点专科较少,外转患者较多〔2〕;6.卫生应急及急诊急救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7.缺少全市统一的卫生服务网络云平台;8.卫生监督与执法力量薄弱。

三、具体存在的问题

卫生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总体供给质量有待提高,存在结构性矛盾,群众获得感不强,卫生服务的水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差距。

公共卫生:

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不足,综合处置有待加强。由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综合执法不在同一部门,加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不足,高端监测设备有空白,部分项目需委托省疾控中心监测,监测时间长,信息滞后,县区大部分项目不能检测,受污染及有害食品时而流向餐桌,食源性疾病时有发生,危害群众健康。

2.农村居民饮用水大部分没有开展监测。由于县、区疾控中心检测人员、设备、经费缺乏,包括对辖区的饮用水、食品、环境、医疗机构消毒和感控等各种检测能力不足,居民饮用有害、污染水不能及时发现和控制。

3.学校卫生监测和学生常见病控制薄弱。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学生常见病监测、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学校环境卫生监测还都在规定的监测内容之外。学生常见病如沙眼、视力不良与近视、龋齿、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脊柱弯曲、肠道蠕虫感染、超重与肥胖等现阶段危害学生健康的主要常见病没有得到监测和科学控制。

4.室内环境监测没有开展。包括居民住房、企事业单位用房、食堂、浴池等室内装修材料对居住环境的污染带来的各种疾病不断增加,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人类健康的杀手,目前供需双方还没有实现有效对接,改善室内环境,杜绝和防止室内污染成当务之急。

5.卫生监督力量薄弱。公共卫生的食品安全、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都有差距。医疗卫生对非法行医、非法广告、游医药贩、医托、超范围医疗、消毒与感控监督也存在一定差距。

医疗卫生:

1.全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急诊急救管理体系。在急诊急救制度建设、功能划分、人员设施经费投入、急救技术衔接、网络建设上都有较大差距。全市九县七区各类急救车辆不足50台,其中市急救中心专业急救车辆仅有25台。急诊急救供给与需求同地市必备功能不匹配。因供需信息不联网,急诊绿色通道不畅,特别是夜间急诊患者,即使使用120急救转运,也时有在各家医院折返病例。耽误急救时间,延误病情治疗。如果急诊急救能够实行网络化统一调度管理,不但导诊准确,接诊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医生护士提前做好抢救准备,将极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2.全市综合医院多,专科医院少,专病不能得到专治。全市二级以上40余家医疗机构,除传统的传染、结核、精神、五官、妇幼专科医院外,绝大部分为综合医院。缺少儿童、肿瘤、脑科、心脏、骨科、消化、康复、糖尿病、风湿病、皮肤病等专科疾病诊疗医院。市内各类医院专业分工不明确,结构不合理。医疗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

3.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然人才短缺,全科医生比例较低,设备落后,不能完成社区守门人承担的基本卫生服务供给。常见病、多发病仍要挤到大医院排队,增加治疗成本和陪护成本。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缺乏基础。

4.没有统一的卫生服务信息平台,不能满足互联网+医疗的需求。网上挂号、预约治疗、患者选择专科专家、远程会诊、健康咨询等项卫生服务还不能在网上开展,卫生服务信息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5.医学技术水平低,外转患者较多。市医学会40余个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专业技术达到部级水平的只有3-5个,达到省级水平的只有10余个,其余专业都有一定差距。全市每年外转患者近万人,转省外占45%,转省内占55%。外转疾病中各类肿瘤占31%;脑部疾病占10.5%;心脏疾病占9.7%;妇产疾病占7.5%;肾脏疾病占7.1%;骨科疾病5.4%;血液疾病占4.2%;呼吸系统疾病占4.2%;消化疾病占3.3%;另外五官、皮肤、肛肠、泌尿及其他类型疑难杂症共占17.1%。

6.医养结合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卫生服务供给对养老需求缺口较大。2015年底齐齐哈尔全市总人口549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99.4万人,全市老年人口数量占到全市人口总数18.1%,高于全国(16.7%)和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据统计,医疗机构服务成本60%以上用于老龄人口。2015年全市有170家养老机构,其中,养护机构只有13家,养老床位25281张,其中,养护床位只有1490张,占5.89%。养老机构中设卫生所的只有少部分,养老机构中需配置医疗资源的缺口较大。

四、我市卫生服务供给侧建议

建议市里抓紧研究制定健康产业战略发展规划,加速“医疗互联网+”转型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卫生服务从供给侧改革角度看,突破结构性弊端,以百姓健康而不是疾病为出发点,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公共卫生应弥补历史欠账和需求增长的较大缺口。医疗服务调结构,抓两头,引导中间。杜绝过度供给的问题,在重症疾病、疑难杂症、专病专治、急诊急救等方面着手,提升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1.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出台与国家政策要求相对应的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支持政策。如政府多元卫生投入机制、高效规范的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卫生科技创新与人才保障机制、卫生信息网络云平台系统、“三医联动”、“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改革等典型的供给侧和结构性改革政策。

2.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一是各级政府要强化疾控中心食品风险、学校卫生、饮用水检测能力建设,及时揭示健康危险因素,提高应对危害的社会综合处置能力。重视对学校环境卫生和学生疾病控制监测:应高度重视学生疾病控制监测,强化对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工作,保障学生的身体发育、身体健康。学校生活环境卫生监测含运动场、厕所、宿舍等。教室卫生监测包括人均面积、课桌椅、黑板、教室采光、教室照明、教室微小气候、噪声等。开展学校环境卫生监测,深入了解、评估影响学生健康的有关危险因素,对于有效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开展居室等室内装饰有害物质监测,控制和防范室内环境污染,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室内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满足百姓需求,对提供室内环境O测的技术服务应提到议事日程。二是加快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步伐,软硬件建设和全方位支持系统,提高全市急诊急救供给和保障能力,挽救更多的生命。三是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加大卫生执法政府支持力度,处理各种违规违法现象。在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同时,要保护医疗市场公平的竞争环境,打击非法行医,虚假广告,超范围医疗,促进医疗机构公布真实的医疗质量信息,强化社会监督,保护患者利益,保护人民群众健康。

3.以需求为导向,引导医疗机构调整功能。医疗服务体系抓两头引导中间。顶端以三级医院为主打造高精尖医疗,创建更多的省级部级重点专科,提高诊断与治疗能力,服务疑难杂症患者的医疗,减少患者外流。制定全市卫生重点专科发展战略,建立机构、专业、学科带头人分工与协作机制,在目标上、期限上、措施上详细规划,采取人才带动、国内国际合作、高额奖励等,打造一批过硬的市级领军人才学科梯队,研发一批省级、部级科研成果,打造一批省级、部级重点专科,全面提升我市整体医疗水平与服务能力。基础是抓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满足百姓足不出社区就解决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问题,为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创造条件。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分级诊疗的最基层网底,而全科医生又是实现社区首诊的守门人。随着全科医生培养和培训力度的加大,人们最需要的其实不是大医院,而是近在身边的全科医生。多种方式培养全科医生,作为提高全科医生培训质量的重中之重,参照国家全科医师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推进师资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定期出诊制度,实行社区医生与居民签约制度。中间是鼓励和引导二级医院和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特色专科,发展上述提到的十大专科医院,实现专病专治的目标。实现卫生服务对需求的精准提供。

4.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实现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调整卫生服务供给方向,将供给与需求进行有效对接。供给侧改革,关键要改变资源分配的能力,让医生有序流动,从制度安排层面入手,让好医生‘长’在基层。建立紧密型的“医疗联合体”,由一所三级甲等医院联合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机构,组成医疗联合体合作医疗组织。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加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康复和护理机构发展,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形成“首诊在社区,病重转医院,康复回社区”的三位一体模式。

5.围绕健康产业做好大文章。健康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活品质。随着我国老龄化加深和“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卫生服务的刚性需求正在进一步凸显。一是发挥齐齐哈尔市产业优势,打造健康产业链。从中草药的种植、中药饮片、制剂、成药的生产,到药品流通和配送,进入医保用药目录,医疗部门优先使用,形成大健康产业链。齐市的参鸽药业、安泰生物灭菌有限责任公司都是很好的资源,要由指定部门统一抓,在财税价政策上扶持,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从健康产业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二是优化医养结合政策环境,促进医疗养老机构有效衔接。缩短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时限,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紧密协作。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提高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和老年人服务的能力。如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老年患者提供急性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进一步开发精准的服务项目。

6.建立卫生服务与需求信息云平台,实现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议市政府建立统一、规范、智能、先进的卫生服务信息云平台系统,为政府、社会、患者及时提供重要的卫生服务信息。《黑龙江省“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计划(2016版)》,到2025年,全省基本形成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计划重点实施居民健康卡工程等项目。行动目标是统一部署46311-2规划。“4”是建设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6”是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作;“3”是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基本覆盖全省人口且信息动态更新;“1”是普及应用一张居民健康卡,实现就医“一卡通”;“1”是一条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的卫生专网;“2”是建立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系统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3〕。“医疗互联网+”在全国已经迅速推开,传统医疗服务与互联网产业相互渗透也在提速。国内省内形势为齐市启动该项工程提供了绝佳契机。明确“医疗互联网+”在卫生服务供给侧及医疗改革等方面的战略使命和发展方向,加大对“医疗互联网+”产业转型的扶持和监管力度,及时掌握全市卫生资源总量、结构与分布信息,提高齐市政府卫生政策决策能力发挥建设性作用。如为社会及时提供疾病分类信息,病种费用成本与收费价格信息,专科专家专病信息,医疗服务质量信息,新设备、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信息,床位使用信息,急救能力及专业分工信息,针对老年人、儿童等不同服务群体的信息,健康咨询、心理卫生治疗信息等。建设费用省、市政府专项补助一部分,各家医疗机构参与可按会员制交费,居民会员可分免费服务项目和深度资讯公益收费项目。

总之,通过对齐齐哈尔市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解决本市历史形成的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配置无序,供需矛盾较突出的问题。促进卫生服务提供与需求良性对接,卫生服务市场健康发展,为全市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 考 文 献〕

〔1〕张鹏程.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发力点在哪里〔N〕.健康报,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