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十篇

时间:2023-11-14 17:38:24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篇1

【关键词】 中学数学 积极思维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63-01

1 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精髓就是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地梳理所学知识,重视知识结构的建立。注意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意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注意方面知识的发展和拓广过程,在对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中让学生展开思维,从而提高辨析能力、应变能力。

例如,二次函数的学习,不妨以长方体为例。某一长方体盒子高10cm,底面周长16cm,则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体积y(cm)与底面的一边长x(cm)3的函数关系——关系式:y=10x2+80x。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个函数关系式与前面研究过的一次函数y=kx+b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的函数叫二次函数。再进行恰当的课堂训练加以巩固。

在学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总结:⑴开口方向由a的符号决定: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⑵a、b的符号可判定对称轴位置,由对称轴也可以判定a、b符号。⑶c的符号由抛物线与y轴交点坐标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决定c的符号。⑷通过图象可以观察当x取何值时y>0、y<0、y=0,揭示了函数与不等式、函数与方程的关系。⑸由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可以判定?的符号。⑹可用配方法、也可以代入顶点坐标(-b/2a,4ac-b2/4a)、还可以先求x=-b/2b的值,再代入函数解析式计算出y的值,求出顶点坐标。⑺求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由两个函数的解析式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揭示了函数与方程组的关系等等。

2 巧设“认知冲突”情境

对某个问题,学生急于要解决它,但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叫“认知冲突”。一旦造成这种心理状态,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探究的动力,这时学生处于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状态,能激发起他的创造欲,促使其积极地去思维。

3 灵活运用假说法

运用假说的方法是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已知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在揭示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的过程中,运用假说的方法可以刺激和保持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时,可做如下假说:

(1)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2)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平行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3)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推导,(1)和(2)通过反例就可以排除的,(3)学生举不出反例来,教师引导学生加以证明得出判定定理,这样学生对定理的条件就会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4 精心设计错例

在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常因某个数学知识不清楚而同一个问题一错再错的现象,教师如果采取平铺直叙的分析,往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效果不理想。如果我们能精心设计错例,然后再公开“诊断”,学生求知欲的火花就会被点燃,就会刺激他们深入思维,找出错误的根源,使错误的重现率下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生对均值不等式的应用时,不妨设计如下错例让同学们去“诊断”。

(1)求y=3x+(x>0) 的最小值

法一x>0,y=3x+≥=,当且仅当3x=即x=时,y的最小值为=。

法二x>0 y=3x+=2x+x+≥=。

(2)求函数y=2x2(5-3x) (0

解:00,

y=2x2(5-3x)≤

当且仅当2x=5-3x即x=1时y的最大值为8

(3)求函数的最小值。

解:

请同学们分析以上错解错在哪里,此时同学们的求知欲望极为强烈,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经过大家的共同分析和讨论得正确结论。应用均值不等式必须满足“一正、二定、三等”这样学生以后出错的概率就会很小了。

5 巧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法

在教学中,当讲完一道习题,再把原题进行改变或增减已知条件、改变设问角度、改变数学过程等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对例题理解更深,起到一题材多得、触类旁通的作用。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篇2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起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也是最持久的方法,是教师的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文的感染力以及人格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很高,不仅能博采众人,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陈出新,时时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而且还要善于点拨,善于提问,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求知兴趣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一首《游子吟》,能让学生重温父母伟大的爱,从而在感情的海洋里去体会《背影》中深沉的父爱;还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用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有时,我也会巧妙地设置悬念,提问激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教师如果把课真正教活了,何愁没兴趣呢?

二、营造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气氛综合地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状态、学习态度。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好坏。另外,教师要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天性,相信每个学生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克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商量的口吻,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语气,都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我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让学生在课前演讲三分钟,然后让学生对讲稿及演讲仪态、语言进行即兴评论,这样不仅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其次,经常展开小组讨论。针对课文的重点、疑点、难点,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既培养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的好习惯,也提高了教学结果。再次,经常让学生自改、互评作文。叶圣陶也曾经说过:“把修改作文的权力还给学生。”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幅度提高。

三、树立学生的信心

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要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目标。教师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地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如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作文比赛及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如自己办小报,办小周刊,写社会调查报告等,极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要善待他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热情地予以肯定。此外,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老师,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动脑、动手,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只有树立了信心,才有可能创新。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篇3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再发现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建情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否积极参与与教学质量、效果有着莫大的关联. 观察力是大多数学生所具备的一种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学生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小学生.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力?首先,通过创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 在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观察前,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告知其任务的目的及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观察对象进行有序的观察,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观察结果做讨论总结,最后对学生研究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观察与探究. 例如,在学习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学生对围成的概念难以理解,教师通过准备长度不一的小木棒,让学生任意选出三根,然后使其形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使用小木棒摆三角形,会发现有些长度不等的小木棒无法形成三角形,学生在自行摆放小木棒后,发现三角形的两边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长,否则将难以形成三角形,同时也能够知道三角形不是随意的三条边就能组成,学生对三角形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二、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其主动探索的欲望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认识到自身才是课堂的主人,难以发挥出主动学习的作用. 学习是一个信息吸收、信息加工、信息处理的过程,在必要时,还需将已学过的知识提取出来,运用知识,由此可见,学生信息存储的多少将决定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当学生在需要时将信息提取使用,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以加强学生知识的存储为主,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从而使其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够自主探究和摸索知识,逐渐培养出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才能将知识灵活性、合理性地运用. 数学想象是指知识的连接与挖掘事物内在的价值,为此,数学想象必须在学生拥有扎实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然后通过知识与知识的构建,善用观察力、洞察力,进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先决前提是,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够找到新知识与已学知识间的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向学生展示平行四边形的图像或建筑,使学生在脑海中重新唤醒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然后向学生展示菜园图像,在形状各异的地块上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有正方形、长方形,让学生计算这些蔬菜的种植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很快计算出这些形状的面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去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回答出不同的答案,根据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法,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在板书上一一试验,对学生富有创造力的答案给予认同,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勇于探究与摸索的欲望.

三、加强思维训练,引导提高学生勇于求异的创新意识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倡导每名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和分析,不断运用创造性思维,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怀疑是学生进步的阶梯,只有敢于怀疑才能积极找寻新的思路,进而学会创新. 教师通过创建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创新,鼓励学生运用多方面的思路来考虑问题,在不同的答案中不断发现与创新,充分调动创造性思维,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多层次、多方面的思考. 教师可通过一题多解式、一题多变式、多题一解式,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同一数学问题提出更多可能的答案,当学生对同一类型数学题有所掌握后,再学习相关知识也会容易一些. 一题多解式的优点在于加深学生记忆使其能够灵活运用,具有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想象空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闪光. 一题多变式的优点在于数学题的多变,变化即是一种创新,在同一类型数学题中,经过反复的变化,起到良好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共性与创新,继而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 多题一解式的优点在于巩固同一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数学知识也能有更内在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通过创建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想象力、发散思维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刘二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24).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如今,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不断地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这就需要大批高水平 的外语人才。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更意识到了当前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特别重要的 问题,合理的教学对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思维去掌握语言的本质,从而增强语感。不善于运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语法概念、理解教材内容、解答各种习题、达到运用英语进 行交际的目的。因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求各种类型的思想活动,思维与学习英语的效果有直接关系,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1.激发求知欲,增强思维的自觉性

有许多学生误认为学英语就是死记硬背,课堂上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记什么,无需动脑筋去思考,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英语学习也需动脑筋思考,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交际工具,若想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先思考,怎么讲得出?进行英语会话,做英语练习,学习英语的基础知识都需动脑筋考虑。在学习中一个学生愿不愿意动脑筋,喜不喜欢积极思考,是他思维能力能不能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完成时态和被动语态时都要用到动词的过去分词,过去分词的构成形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规则动 词的过去分词按照规则比较好记忆,而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比较难记,也容易记错。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 动脑筋想办法,把那些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按一些规律进行归类记忆,如:“AAA式”“ABA”式、“ABB”式 、“ABC”式等。又如:学生把单词或词组孤立地去记,往往比较乏味,难记,若教师在教一些词或词组时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单词或词组进行造句,适当造出一些幽默甚至荒诞的句子来,则更容易记忆常言道求知欲与好奇心密切相关,可以说,求知欲是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学生学英语,对英语的特点、英语的文化背景、交际习惯、人文心理等都有种好奇心,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点燃学生心中的好奇心之火。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单元的重点语法内容;课文中的难句、长句;与汉语文化背景、交际习惯、人文 心理大相径庭的特殊英语语言现象;学生容易混淆、弄错的语言现象;一义多句的语言表达现象;以及其它。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的自觉性就会大大增强,就会自觉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使其思维 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生 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起着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各种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

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可以先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使学生 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接着就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提得好的同学,老师要给予表扬,当学 生能够踊跃提出各种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要求提高问题的质量,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经验、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例如;在教高一英语Unit16 Fire,Lesson61时,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 出问题。“你会煮饭吗?(Can you cook?)”,“当你煮饭时油锅着火了,你该怎么办?(When you are cooking the pan of oil catches fire,what should you do?)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教材内容,找出答案,

从而达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教材内容的目的。掌握了本课对话内容之后,启发学生去思考“发现火情怎么办 ?”让学生就着这一问题开展讨论,进行“会话练习”,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为学好下一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发展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 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他认为,学生和科学家的智力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无论掌握一个概念还是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科学理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他大力提倡发现法学习,所谓发现法,就是让学生 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要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可见,教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十分重要。例如,一般的英语教学,学生多是处于被动地位,听 教师讲解,识记单词、语法规则、句型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上课进行了教法改革。现举一课例。在教初三英语Unit20The world's population Lesson77时,教师在班上出示一幅世界人口分布图(1993),然后给出 下列国家的名称:Australia 、 Canada 、China、France、Germany、GreatBritain、India、The USA…让学 生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拥有的人口数量,提出问题并且回答: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思维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一个语言表达水平很低的人绝不可能具有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语言混乱的人,其思维大多也是混乱的,英语是一种语言,所以在英语课上提高英语的语言表达水平,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主要是要熟练地掌握英语语言和灵活地运用英语,也就是善于运用英语这种语言来准确地、清晰地、系统地和生动地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当教师的常常会听见学生在英语考试后诉苦说:“这道书面表达题不难,但我 就是说不好。”其实,说不好又写不出,就是懂得不透彻,思路不清晰。学生如果能够经常把内部思想变为外部语言,并对展开的外部言语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用词恰当、结构严密、前后连贯、符号逻辑,那么,他们 的思维能力必将得到迅速的提高。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篇5

一、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对于刚入门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或者,数学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口袋里的零花钱罢了,所以数学学得再好似乎都不影响正常生活。久而久之,这门功课就被淡忘,因而就学不好了。所以应当从培养兴趣开始。“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量身高,可以帮学生正确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可以帮学生理解“千米”的含义;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可以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诱发求知欲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可做些点拨、归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如《10以内的减法》的教学片断:

在课堂上老师问学生:“树上停着10只鸟,猎人打下一只,树上还有几只?”

“还有9只。”部分同学说。

“还有1只,因为它被吓晕了,飞不起了”。一个同学这样说道。

“没有了。”大部分同学说。

然后老师分别抽问不同回答的同学,让他们说出理由,并加以鼓励。

(三)要有善于观察、阅读的好习惯

要引导学生做数学的有心人,细心观察、思考,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多方面、多种渠道来学习数学。如:从电视、网络、《小学生数学报》《数学小灵通》等报纸杂志上学习数学,不断扩展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也是尤其重要的。要求学生“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

(一)寓教于乐,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对于小学生老师要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方法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学生主动、自愿地学习和思考。如: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在生活动中的运用。学习了《元角分》后,让学生在教室里进行模拟购物,在购物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元角分进行换算,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

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三)鼓励独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四)多形式的训练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篇6

【关键词】创造力 创新 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我们的教育总是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人,用一种格式去评价所有的事,并且认为标准是不能被改变的,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框架中,他们的想法、创意都无法释放。这也要求我们要抛弃传统教育中以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法则,要学生自己去寻找适合各自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专家认为它是由三个方面结结实实的组成的。第一是“吸收”。也就是通过学习和借鉴东西方传统中那些最优秀的文化艺术,掌握前人总结出来得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就是我们说的“师古人”;第二是“体验”。这是一个很宽范德概念,对人类社会,对人生命本身,对世界万事万物的了解、研究、体悟,对大自然的热爱、欣赏,包括我们的“社会实践、春秋季写生、外出考察实习”,都在这个范围里。这就是我们说的“师造化”;第三是“融合”。有了“师古人”、“师造化”仍然不够,还要融会贯通,要在姐妹艺术中吸取营养,把音乐舞蹈融进来,把诗歌融进来,把哲学融进来,现在我们可以把数字技术融进来,甚至可以把不同学科的思想融进来,打开思路,大胆联想,也许表而不上毫不相干,然而在本质上都有可能找到共同点。有了这三方面的支持,“创造性”才成为一个实在的东西。

一、从教育观念上看

1972年,UNESCO在《学会生存》中向全球推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自主、思维、创造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把以教师为主宰的课堂教学转向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进步的“双边活动”。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好的教学应该是在问题中不断启发学生的想象、感受、判断等意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今天敢于质疑、敢于判断,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创造、善于超越。

二、从教学方式上看

美国学者波依尔认为,学校应当时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的中心使命是使使所有儿童都直接受优秀教育的权利……。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把学生从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里解放出来,进而能够快乐的、有个性地去感受、去体验、去学习美术。即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主动参与课堂中,才能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创作作品。

《卡通天地》教学过程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投学生所好,以录像、故事、语言交流、表演、绘画造型等综合性的活动设计,以趣味化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教学中,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与生同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和心灵、行为的参与,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中相互交流,拓展对卡通形象的了解,在游戏与造型活动中获得多种能力的训练,从而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意。

三、从兴趣和热情上看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是当今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究,并表现心驰神往的状态。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里特点去引导,创设最佳的学习情景,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新潜能就能得到较好的开发。

四、从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上看

2000年,新西兰颁布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把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等艺术学科,同语文、数学、科学、技术、以及体育等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人类知识是统一的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的。将各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技术操作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配合、贯通,这样既可以减少各学科之间的交叉重复,又可以克服学科之间的隔绝,缺少沟通的弊端,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掌握知识的综合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年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齐白石巧用神思,几天后一挥而就:抹出远山映衬山涧,乱石中泻出急流,6只小蝌蚪在激流中晃着尾巴顺流而下。奇妙的构思让人们似乎从没有青蛙的画面上听到青蛙声,偶在这咫尺空间看到了十里之外的山高、草盛、水清、树荣。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教学需不断地改革,学生的学习是他们运用已有的表现能力和新知识的互动,使认知结构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的过程,美术教师美术教学更要关注和爱护的是伴随学生获得技巧同时产生的探究、创新的意识,以及用技巧表达怎样的想法,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将来发展的本质。

参考文献: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篇7

【关键词】设问 思维 情景式问题 启发式问题 探究式问题 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进行。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而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提高的,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那么教学中要采取哪些方法或手段才能达到此目的呢?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可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通过设问来调动。日本的课堂设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下面就《原电池》的教学中,利用设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的几点探析:

1 采用情景式设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设计情景式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原电池》的教学中,在导入新知识时,利用实验创设一组情景式问题:①铜片和锌片分别浸入稀硫酸中;②铜片和锌片同时浸入同一杯稀硫酸中;③铜片和锌片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同一杯稀硫酸中;④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分别放入两杯稀硫酸中;上述实验各有什么现象?学生思考后,回答的现象各不相同,这时教师对四个实验进行演示,在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后点评正误:实验①锌片上有气泡;②锌片上有气泡;③铜片上会冒气泡;④锌片上有气泡。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到惊讶,进而发问:为什么?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情景式问题,在上述的问题情景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化学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造成悬念,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化学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情景式问题,把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出来,让思维从解决问题开始,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思维的良好环境,学习的动机就能被激发,思维积极性也就被启动。

可见,在每节课导入时,联系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2 采用启发式设问保持思维的持续性

情景式设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接下来要持续这种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使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就《原电池》的教学中,当思维启动后,继续创设启发式问题:①铜和锌浸入稀硫酸中现象为何不同?②发生的具体反应是什么?③电子转移情况如何?④连接两金属的导线有何作用?⑤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是多少?⑥该装置的特点是什么?这一组问题分层给出后,均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因为思考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分析、讨论后,掌握了本节知识点:原电池原理、形成条件、电极反应式等,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式设问的问题并不需要很多,但要是关键性的,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沿着思维的阶梯,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潜力。启发式设问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要循序渐进,分层次给出,使学生造成连续的思索,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把思维的积极性一直持续下去,在主动获取知识后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3 采用探究式设问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动力。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科学成果的发现和发展都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不断探索才能得以实现。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这就说明,利用探究式设问可以把学生导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亲临其境,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猎取新成果,激发其旺盛的创新激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探究式问题或实验,为更深入的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学生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思维积极性在持续一段时间后能不断向前发展而具有创新性。

在《原电池》教学中,学生掌握原电池原理、形成条件后,设问:①不用导线,只用电解质溶液和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怎样可以形成原电池?②利用生活中的食物代替教材中的稀硫酸形成原电池,可以选用哪些食物?探究其效果如何?③根据反应Cu+2FeCl3 =CuCl2+2FeCl2,怎样才能设计成原电池?这一组问题给出后,让学生从生活常识、化学性质方面思考,先将不正确的思路排除,再将学生引入正途,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多种创新的想法,而得出多种不同的答案。如第②问,可用西红柿、苹果、橙汁、酸奶等食物。得出答案后,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答案的可行性。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同时也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

探究式设问的提出,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变了那种习惯于单纯吸收、记忆、了解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而不善于运用所学基本概念,定理去解决问题的现象,可以让学生不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转向对问题实质的把握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养成辨证思维习惯,进而上升为创新思维。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创设问题,使问题内容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使问题具有启发性并符合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也就是学生“跳一跳”能达到的区域),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问题创设,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和原理,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课堂设问是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爱《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 王志高《培养创造性思维,引导研究性学习》,《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2合期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篇8

一、优化课堂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优化课堂导入。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引入,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平均速度时,就用幻灯机打出一个故事《龟兔赛跑新说》,内容是:“乌龟第二次失败后,就拜名师学艺,练就一绝技;这天,它找到小兔,进行第三次决赛:赛程为100米;开赛后,小兔以5米/秒的速度跑完全程;乌龟呢?先用3米/秒的速度跑完前50米;然后使出绝技,丢掉龟壳,以6米/秒的速度跑完后50米,问这次它们谁胜了?”这则故事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新鲜,兴趣浓厚,纷纷提笔欲算,但又遇到障碍。这时,教师提出:用今天所学知识就可解决。学生的学习欲望很强烈,思维异常活跃。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优化引入,让它达到激“思”效果。

(二)优化整体设计。要激活学生思维,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好整个教学流程和环节。新课程虽然淡化学科本位主义,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教学大纲,在吃透大纲、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情。在备课时教师应在考虑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如何设计扣人心弦的导课情景,或者激发学习兴趣的导语。多考虑教学的流程和环节,在什么样的环节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什么样的环节教师应点拨,在什么样的环节应引导学生思考,哪个环节应成为本节课教学的高潮部分等。也就是教师在整体设计时要预想如何激活学生思维,预想教学的全过程,优化课堂整体设计。

(三)设计要有高潮,有起伏,切忌平铺直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避免因“满堂灌”而使课堂没有起伏。最重要的是设计时应考虑如何讲课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起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愿望。

二、激活学生思维,课堂教学是关键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深入体验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求知,做学习的主人。

(二)角色转换,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换自己的角色,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备课时设计的教学环节,不断转换角色,对于课堂内容的难点部分应精讲,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节奏,以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展;对于教学内容中学生经过思考就能学会的部分,教师的角色应是引导者,不断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产生成就感。这样,教学就由一个又一个问题或环节组成,才能够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学习电功率时,备课时我设计了一道计算题,该大题共有三个小问题。当时我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困难,准备引导学生分析前两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独立完成。讲课时,当我分析一个问题并强调解题规范性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已学会分析的方法,于是我说:“第二小题同学们会不会做呢?”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会。”于是我改讲授为学生共同分析。于是我叫了三名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其余学生在下面完成。结果三个板演的学生完成得相当好,随后我让全班学生对这三名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存在的小问题进行纠正,第三个问题在很短时间内迎刃而解。后来一名基础较差的学生反映那一节课听课效果最好。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改动,却激活了全体学生的思维。

(四)渲染物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而大胆地发言,积极思维,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动意识逐渐增强。新课程中的内容大多涉及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教师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动机是激发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兴趣是最好的学习老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开发智力。

(五)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动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不断增强主体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变“要学生学习”为“学生要学习”,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索,并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从中感受到“不亦乐乎”的乐趣,真正使物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六)学生自主课堂小结。教学中我一改教师一人总结,学生听讲的旧的教学模式,每一堂课上完后,根据课堂内容,选择一名学生总结,其余学生和教师一起补充。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够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激活思维的方式应有所不同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对他应多一些关爱,多一些理解,针对他们自尊心强、爱面子的特点,课堂上给他们提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并适当引导,使他们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这些问题,每当他们完成任务时,给予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于中等生,应多引导,多给予重视,多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尤其在讨论问题时,多让这些同学发言,充分激活他们的思维;对于尖子生,多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法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更灵活,思维方式更科学。

四、教师要激活自己的思维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篇9

福州八中 陈 光

[内容摘要] 在信息技术课中开设《几何画板》的选修活动课程,其教学目标是:用任务驱动教学,激活大脑,激发兴趣,激起灵感,构建问题,探讨规律,设计实验,勇于创造。在任务的驱动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求解上,通过认识、实践的不断变化过程中,悟出规律,构建模型,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打破定势思维,让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从数学知识中要方法,要规律,要模型。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环境。在锲而不舍的探求中解决问题,引发创新的线索。

[关键词] 几何画板任务驱动探讨规律构建模型发散思维创新精神  《几何画板》作为电子尺规,是研究几何图形的关系,动态地观察几何图形运动状态,探索数学信息的有力工具。是一个很适合用于几何教学和学习的工具软件平台,同时又以CAI创作工具的形式出现,应用于代数、立体几何、解析立体几何、物理等其它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在信息技术课中开设《几何画板》的选修活动课程,其教学目标是:用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构建问题,探讨规律,发现特点,设计实验,勇于创造。

1. 熟,能,生巧

进入几何画板,打开几何世界之窗。教会学生用电子尺规工具熟练地作基本的几何图形。并能运用几何关系完成相对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例如布置学生完成"作平行线族","从圆外一点向圆引切线","最少的步骤作一正方形",见图1,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运用画板中提供的功能,完成好课堂作业。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犹如一枚石子,在学生平静的心湖激起层层创造性思维的涟漪。有人巧妙地应用标识向量和平移实现"可控的"平行线族;运用两次的旋转变换作出了准确的正方形;连接圆心与圆外的一点的线段为直径作辅助圆,两圆交点即是所求的切点。以此类的例子作为授课的线索,拉开几何画板基本操作学习的序幕,旨在激活大脑,激发兴趣,激起灵感。

2. 任务驱动,寻求规律

在学生充分感知、兴趣盎然之时,为学生提供有代表性、规律性、创造性的范例,来诱发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想象力,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求解上,通过认识、实践的不断变化过程中,悟出规律,构建模型,解决问题,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

(1) 从实践认识中摸索规律

任务一:模拟"活塞运动"过程。

作如图2所示的模型(容易想到),但让它运动起来无论如何都不是"活塞运动"过程,而是l的伸缩运动。怎么办?通过反复的实践比较,学生们会摸索出让定线段l运动的规律,作出如图3的模型。

往下的任务是对图3进行加工美化,使之逼真地模拟"活塞运动"过程。

(2) 从数学知识中悟出规律

任务二:以参数p,作y2=2px的抛物线轨迹。

完成任务二可以给定p的实数值,通过测算变换画出抛物线来,那是真正意义上"画" 抛物线了,对抛物线几何性质的学习研究用处不大。这里要引导学生对抛物线定义和几何性质的钻研,因势利导,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悟出抛物线点运动的规律。作出如图4的模型。

从抛物线的定义知,焦点F与准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M的轨迹。这就是我们作抛物线的依据,同时从中垂线上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中得到启发,于是之,作抛物线的步骤归结如下:

在准线l上任取一点K,连结F 作线段KF的中垂线 过K作X轴的平行线交中垂线于M

跟踪M点,当K点在l上往复运动,M点轨迹即为抛物线。拖动F点,改变参数p,观察抛物线形状,准线的位置。

获得的启示:要尽可能打破由方程做轨迹的定势思维,让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从数学知识中要方法,要规律,要模型。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3) 从发散思维中总结规律

任务三:作一定长的线段l的两端点在坐标轴上滑动过程的轨迹。

如图5,让定长的线段l的两端点在坐标轴上自由地滑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指导学生求异、求新、发散思维,进行多角度联想,充分借用已有知识与技巧,独辟蹊径,构造线段滑动变换的运动模型。使发散性思维的成果熠熠生辉。构思巧妙,耐人寻味。

图6的模型形成:以O为圆心,l为半径作辅助圆;在辅助圆上任取一点p,过p分别向两坐标轴引垂线,交Y轴于M,交X轴于N。易证MN恒等于l的长度。这样点p绕辅助圆运动,而线段l就在坐标轴上自由地滑动。

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诱导下,轻轻松松总结出运动规律,可真谓"四两拨千斤"。通过多层次的刺激,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创造性地思维,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不断跃上一个个新的台阶。

3.发挥创造力的想象空间

《几何画板》为学生活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创设了一个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环境。它注重的是动态观察和分折计算,在锲而不舍的探求中解决问题,引发创新的线索。

例题:在直线l:y=x+3的上取一点P,过点P且以双曲线12x2-4y2=3的焦点为焦点作椭圆,求椭圆长轴长的最小值及此时P点的坐标与椭圆方程。

通过几何画板解决这个问题,在探索性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现创新的命题和成果。在求得椭圆的两焦点为F1(-1,0),F2(1,0),探索P点在直线l:y=x+3上,做出长轴长2a的动态椭圆且求出长轴长2a的最小值。

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坐标轴,画出两焦点F1(-1,0),F2(1,0)以及直线l:y=x+3上的任一点P。 (2)画线段PF1和PF2以P为圆心,线段PF1长为半径画圆交PF2的延长线于F3则PF3=2a。 (3)以F1、F2为焦点,长轴长F2F3=2a画椭圆: 以F1为圆心,F2F3=2a为半径画圆; 在所作的圆上任取一点Q,连接QF1,如图7; 连接QF2,做QF2的中垂线,交QF1于N,如图8;

图7图8

随着Q在圆上运动,N点轨迹就是椭圆,如图9(隐藏一些辅助线)。

(4)如图10,拖动P点,观察椭圆的变化,当l:y=x+3与椭圆相切于P0时,P0点即是最值点。于是,以直线l:y=x+3为标识镜面,做F1反射点F1',连结F1'F2交直线l于P0点,连结P F1',则P F1'=P F1,于是有:

2a = |PF1| + |PF2 = | P F1'| + |PF2| ≥ | F1'F2|

图9图10

同学们在构造椭圆的方法是很巧妙的,但同学们没有停留在构造椭圆上,而是通过改变决定椭圆形状的参数,非常直观、形象地了解这个图形系统对轨迹(椭圆)的影响,发现其中的几何关系,靠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相结合去归纳总结,逐步向目标状态(问题的解决)逼近。使对数学问题的探讨,通过实验、观察、归纳的方法去解决,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数学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学习的探索与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几何画板》潘懋德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联想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应运而生。正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所具有的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工具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信息技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种种优势,因此,本文研究分析了初中信息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1.创新思维发展的必要性

1.1创新是竞争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十一世纪被称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世纪。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因此,我国的教育事业十分重视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但是,由于我国国情和创新教育的不普及,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现教学创新就变得尤为重要。

1.2新课改要求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教育部颁布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它强调倡导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简而言之,这个时期需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2.影响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

2.1教师的创新意识

首先,许多教师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已经形成自己的教学习惯,缺乏创新求异的思维意识,在这种氛围下,自然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真正的培养。其次,当前中国传统教育“圣者光环”使师生地位不平等,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只能“无条件的接受”老师的言论。这种“权威”阻碍了创新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2学生的质疑、联想能力

第一,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锻炼创新思维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问题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联想想象可以由点到面,在由线到面,由此及彼,通过发散性思维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3.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3.1通过实例演示,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浓厚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不仅能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还能激励他不断去探索新的未知的领域。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法用一些实际例子使学生课上得有趣,对所学的知识感到好奇,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激发创新思维。比如在讲解E-mail的发送使用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快递的收发过程,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再比如教师在讲解Flas制作过程时,应该放弃原有教学方式的束缚,先介绍其概念、方法,然后再举几个实例,将抽象的概念放到具体操作中去,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目的。因为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他们自然会去探索了解。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能够获取新知,提高自身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学生有浓厚的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观察、思考、研究,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3.2通过交流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就要合理把握互动原则,创造性的灵活运用教材和其他资源,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开展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讲解制作电子报纸的过程时,教师可以完全放开手脚,诱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讨论,踊跃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问题或者是大家遇到的共同问题,通过学生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探究,利于学生的大胆创新。

3.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目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来。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表独立见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促进学生联想,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如在讲解Flas制作过程时,教师可以首先播放几段小视频,让学生思考这些动画是如何做出来的,激励学生学习动画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出课堂的教学内容--动画的制作。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发问,促进学生联想,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引导、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兴趣,尽可能地创造情境,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4.小结

如何将创新思维运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目前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的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着眼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宪君文.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大江周刊:论坛,2012(6):220-220

[2]李光清.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创新能力的激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