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十篇

时间:2023-11-14 17:36:29

如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如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篇1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正确理念或成悖论

2010 年中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比大约是1:3,即直接融资比重提高至25%左右,超过2007 年的21.3%,创下了近些年来的新高,但仍低于2000年27%的水平。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一直是中国金融改革与融资体系完善的目标,在2010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明确提出“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但如果从1996 年朱基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时提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算起,至今为止,这一口号已经喊了15年,而直接融资比重上升的幅度依然不大,银行信贷依然是中国融资体系中不可撼动的主要方式。

图1:中国非金融机构各项融资占比(2005-2010)

图2:美国各项融资占比(2005-2010)

为何央行在1996年就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呢?主要是基于当初商业银行从计划经济下转制不久,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不良资产率较高,因此,为了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降低信贷违约风险,提出了这一理念。这一理念的国际参照系中,最典型的是美国,美国长期以来的直接融资占比都在80-90%的水平。当然,由于美国的金融债也算在直接融资之列(中国央行则将金融部门发行的股票和债券都从直接融资额中剔除),故让信贷占比会显得更小些。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企业债发行规模是全球最大的,而且,在美国金融体系中,投资银行所参与的直接融资规模,大大高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

假如中国1996 年就借鉴美国的金融模式,那么我们应该优先发展的是债券市场,尤其是金融债和企业债市场。但事实是,中国银行规模庞大,不良贷款占比较高,所以当初还是把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而且,发展债券市场需要有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但当初国内经济还在遭受“三角债”的困扰,故优先发展的是国债市场。

这些大背景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尽管早就提出,但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作为一种理念见诸于各个行政决策部门的报告中,中国金融体系还是维持着银行主导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直接融资占比的大小取决于国债与股票发行规模的大小,比如,1998 年直接融资比重上升至29%,原因是为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扩大财政支出以保持经济增长,于是国债发行规模达到3890 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400 亿元。不过一般情况下,仍是股市对直接融资比重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A 股市值到2010 年底达到26.54 万亿元,为2005 年末的7.2 倍;上市公司数量超过2000 家,中国股市也成为全球市值规模第二的大市场。

要扩大直接融资比重,股权融资固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但纵观全球资本市场,无一例外都主要通过债权融资方式,最极端的例子是日本,债权融资占到七到八成,而信贷几乎为零。而美国的股权融资占直接与间接融资的总额不足10%。因此,中国借扩大股权融资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空间也不大,且股市发展20年来,在融资方面面临两大问题。

一是银行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上市和上市后再融资,不断增加和充实资本金,规模不断壮大,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规模不断膨胀,间接融资规模增加而直接融资比例难以上升的悖论。

据统计,中国上市银行的A 股股权融资总额为5632 亿元(含IPO、再融资),加上A 股可转债融资后达到6387 亿元,以及H 股股权融资额5208.9亿元,合计总融资额达1.16 万亿元。其中,仅自2006 年大型银行在A 股上市至今,银行的首发融资加上增发配股融资,股权融资总额即达5254 亿元,占过去5 年上市公司融资总额的20%以上。可见,银行完全依赖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了自身,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市值分别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二。

在经济高速增长、银行信贷成为融资主渠道的背景下,中国信贷规模增长的速度也非常快,如2009 年达到9.59 万亿元。而监管部门为了降低银行资产风险,则不断提高对中国银行业包括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拨备率三大工具在内的资本监管指标,比如,对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及总资本的最低要求都高于巴塞尔协议III 的规定,这意味着,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以符合监管要求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由此产生的悖论就是,资本市场原本是为直接融资比重的提升服务的,但由于银行的扩张也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来融资,这不仅挤占了直接融资份额,而且使得银行增强了间接融资能力。而银行渠道间接融资规模的增速不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二是中国股权融资虽然规模增长很快,但长期存在一级市场投资者收益率远高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局面,而一级市场融资方的收益率更堪称暴利。就上证指数与H 股国企指数过去10 年的涨幅对比看,前者仅上涨了35%左右,而后者则上涨了6.8 倍。因此,国内直接融资市场存在极大的收益率不均等,即融资方(卖方)暴利、二级市场的投资方(买方)实际亏损(考虑交易成本和通胀因素)。这显然也与通过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目标相违背。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从金融机制和机制改革入手

2010 年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建立在信贷规模被严格控制的基础上,这并不能保证今后直接融资比重会不断上升,也不意味着信贷主导的融资模式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不从金融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在今后中国经济增速放慢之后,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的风险就有可能再度暴露出来。

记得2004 年周小川行长曾对当初规模巨大的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作过分析。他认为,接近30%的银行不良资产是各地政府的不良决策造成的,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留下了巨大的不良资产;另有30%是国有企业经营不善所致;还有20%是银行自身因素造成;剩余20%则为法律法规不健全及经济结构调整原因。

可以说,2006 年以来四大行的陆续上市,给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抵御风险提供了保障,而其上市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国有企业盈利丰厚的背景下,银行业盈利增长又成为中国金融体制可以维持现状的绝好理由。

然而,从全球每隔若干年都会爆发一次金融危机的现象看,金融风险的发生与金融体制和机制有很大相关性,而融资结构又与金融体制有很大相关性。比如,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巨大,尽管没有确切权威数据公布,但到2009 年末,一般估算在8-9 万亿元左右,其中银行信贷又占大头,估计在5-6 万亿元左右;今后这一数额还会继续增加,这或许会成为未来银行坏账率迅速提升的诱因。因此,如何降低信贷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以降低坏账风险,应该未雨绸缪。

为此,需要对现有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

首先,银行与证券“适度混业”的模式是否可以试行?混业经营是目前金融跨国企业普遍采取的做法,比如德国早就建立了“全能银行”如德意志银行,而美国则经历了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再分业、再混业的过程。但金融业发展至今,实际上很多金融服务已经分不开了,次贷危机之后,又发生了美国银行合并美林,成为美银美林,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等案例,而之前是JP 摩根和大通银行的合并。因此,要应对金融深化,满足投资者便捷通畅、模式功能健全的投资和交易需求,银行与证券的深度合作是必然趋势。

就国内而言,随着中国货币供应量M2 规模达到全球第一,对应的资产规模也急剧扩大,如A 股上市公司已经超过2000 家,房地产、黄金、古玩艺术品等投资品种非常之广,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就需要通过专业理财服务来提供资产配置方案了。目前的状况是,银行有众多的储户资源,但缺乏理财的专业水准,而券商因规模过小,虽有专业理财技能,却缺乏客户资源。

因此,银证合作可以彼此取长补短。我们可否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允许商业银行控股券商?这实际上也有利于做大证券业。如美国的金融债发行规模超过国债,其中很大部分是给投资银行增加杠杆率的,而中国证券公司的杠杆率过低,如果能够通过发债来提高杠杆率,则有助于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通过银证适度混业的模式,可以让证券公司获得更多资金来源。

其次,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企业债规模增加的空间还比较大,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降低企业债的发行门槛。在目前的体制下,企业债发行由不同机构监管,比如,企业债发行归发改委审批,公司债发行归证监会,中期及短期融资券发行归央行管。能否制定一个能够涵盖各种企业债发行的管理办法,并统一监管呢?这就需要对目前的金融体制管理架构进行调整。

如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篇2

直接融资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经济要转型,政府、企业降杠杆,必然伴随着直接融资的增加,直接融资的重要环节就是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的重要性在提升,并且越来越高,在中国,没有比股票市场融资成本更低的市场。2015年年中的股灾使人们谈疯牛色变,但我们无法回避股票市场,就像不可能回避债券市场一样。

1998年到2003年前后的经济转型期,通过剥离不良资产、上市,解决了中国的国企、银行债务风险,通过WTO、房地产、汽车三大工具使中国顺利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现在是中国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高科技与高信用产能不足时期,与金融风险相叠加,解决前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股市,通过并购重组化解过剩产能企业的成本,通过高科技板块挂牌、上市,打通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通道。

从政策上说,直接融资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议程。2015年12月25日上午,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介绍,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金融结构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降低我国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二是降低我国企业的杠杆率,三是分散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到2020年,基本建成市场化、广覆盖、多渠道、低成本、高效率、严监管的直接融资体系,直接融资比重显著提高。方兴海先生着重提及了股票与债券市场。

一个会议或者一份文件,未必能够让股票市场重振雄风,其他配套举措跟随而上,会使股票市场从受冷落到受抬爱。

货币购买力下降与利率下降驱使资金进入货币证券市场。2015年12月25日,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降至218%附近,以目前的形势看,下降还远未到底,2016年可降至2.5%左右。这意味着投资者的无风险收益率急剧下降,余额宝的收益率、银行理财基金收益率今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投资者从6%左右的年化收益率下降到4%左右的年化收益率。

不仅如此,从泛亚、大大集团到某些城市房地产烂尾楼,2015年的投资风险在上升,投资者不得不承受有意的欺诈,与经济转型难以避免的风险。相比之下,投资者对于股票市场的投资风险已经具备较高的承受力。

这两年货币发行量不算高,但广义货币(M2)余额不少,央行网站2015年12月11日公布,截至11月末,广义货币余额137.40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2个和1.4个百分点,创2014年6月以来新高。2014年为12.2%,2013年为13.6%,看上去货币发行量不大,一则基数大,二则2015年10月开始发行量上升,为了稳经济,货币政策略有宽松是可以预见的。

2016年股市持稳略有上升,但波动率整体不高,个股之间的分化将非常严重。

2015年十几次的千股跌停世所罕见,导致波动率大幅上升,6月中旬A股出现两轮非理性暴跌,沪指从5178点跌至2850点,累计最大跌幅超过了45%,机构数据统计,截至12月15日收盘,约有22万亿的市值财富被蒸发。从2015年的IVIX波动率指数来看,3月份到9月份波动率高,目前已经回到2015年2月的低波动率水平,2016年要注册制、战略新兴板要顺利改革,维持低波动率、整固底部是最好选择。

个股分化将极其严重,中国经济结构在转型,上市公司结构在调整,一些蓝筹重要性下降,一些凤凰变成乌鸡,一些乌鸡变成凤凰。未来股市的希望在新经济中,在改革后效益提升的股票中。

如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策略;融资方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06年末,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30多万户,创造了全国GDP的60%,缴纳税金占总量50%,吸纳75%以上城镇就业人口。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融资难却仍然是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由于美国次级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既给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又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我国中小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畅通的资金融通渠道和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作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后盾。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更成为中小企业领导者的“心病”。企业如何以最小的资本实现最大的投资收益? 如何巧妙争取政策优势和运用科学的融资为企业服务?势必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敲门砖。

一、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直接的市场融资渠道,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总量中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占到了50%以上;其次是借贷期限较短且数目普遍不大,主要是用来解决临时性的流动资金,很少用于项目的开发和扩大再生产等方面;另外现在整个社会包括许多商业银行信贷观念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普遍认为将资金投向中小企业风险高、成本高、工作量大且收效不大。

衡量一个成功的企业并不仅看其能否筹到或筹集多少资金,还要视其筹资过程的合理组合及他们之间的能力转换,既要注意到不同限期的筹资方式的配比,又要充分考虑各种筹资渠道风险。一是能否抓住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扶持。国家在“十一五”期间要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任务之一便是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务院总理强调: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表示优先考虑吸引更多资金上市,这为中小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二是要加大力度解决自身资信水平,提高信用意识。市场经济本身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把信用看成成长发展的生命线,大多数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不符合银行发放信用贷款要求,也缺乏房屋等可向银行抵押贷款的不动产。中小企业要想真正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就要过信用关,要以诚信谋求长远发展、以诚信获取所需资金。三是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一些中小企业的融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味指责银行或中小企业本身都不是解决办法。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中小企业不仅要借助“协会、行业”等组织向政府和社会呼吁政策和支持,更需要新观念和新政策的出台。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策略

中小企业要突破只能适应而无力左右外部环境的束缚,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灵活性、机动性等特点,积极地寻求和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要适应融资环境复杂多变的现实,要有超前预见性,及时掌握金融市场的反馈信息,准确预测影响融资环境的因素变化及趋势,以寻求最佳时机,大胆决策。

1.融资总收益大于融资总成本

企业进行融资之前,先不要把目光直接对向各式各样令人心动的融资途径,更不要草率地做出融资决策。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企业必须融资吗?融资后的投资收益如何?因为融资则意味着需要成本,融资成本既有资金的利息成本,还有可能是昂贵的融资费用和不确定的风险成本。因此,只有经过深入分析,确信利用筹集的资金所预期的总收益要大于融资的总成本时,才有必要考虑如何融资。这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首要前提。

2.融资规模要量力而行

由于企业融资需要付出成本,因此企业在筹集资金时,首先要确定企业的融资规模。筹资过多,或者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可能导致企业负责过多,使其无法承受,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如果企业筹资不足,则又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它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量力而行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

3.寻求最佳资本结构

中小企业融资时,必须要高度重视融资风险的控制,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的融资方式。企业高额负债,必然要承受偿还的高风险。在企业融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条件,企业所承受的风险大不一样。企业为了减少融资风险,通常可以采取各种融资方式的合理组

合,即制定一个相对更能规避风险的融资组合策略,同时又能谋求最大收益,寻求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三、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

融资的方式和渠道很多,评价企业资本状况不仅仅是筹资多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其资本结构的优劣。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法。目前国内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采用的融资方式有股权性融资、债权性融资、企业保留盈余三种,此外,还有项目融资、政府基金、DPO等方式,这些方式之间虽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在企业进行融集资金方面却有着紧密的互补关系,因为每种融资方式都有着不同的融资工具,而企业使用这些融资工具却不能孤立、单独地使用。

1.直接融资(股权性融资)。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2.间接融资(债权性融资)。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3.企业保留盈余。企业保留盈余主要是企业要增加投资时用应付给股东的利润进行再投资,其融资的性质相当于股权融资。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股份有限公司。

4.BOT项目融资。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企业投资公共工程时,政府给予企业项目建设的特许权时,通常采用这种方式。采用BOT方式比较容易得到一些财团的支持,其在融资时主要是将项目抵押给财团或金融机构,然后进行建设,建设后从经营的利润还款,或卖掉某个经营期给金融机构或财团。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投资规模较大的公共工程设施,比如,公路、桥梁、大型电站等,公司可以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吸收财团作为股东,然后以这个公司为工程建设承建主体,并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政府通过银行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并给公司一定的经营期限进行经营,经营期限满后,整个项目工程就归政府所有。

5.政府基金。目前政府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许多基金,比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业基金、科技发展基金、扶持农业基金、技术改造基金等。这些基金的特点是利息低,甚至免利息,偿还的期限长,甚至不用偿还。但是要获得这些基金必须符合一定的政策条件。

6.DPO。所谓DPO,就是互联网直接公开发行,即证券的发行者不通过承销商或投资银行公司,通过在互联网上上市信息、传送发行文件,从而直接公开发行公司的股票。对于我国来说,目前还没有出现DPO这种融资方式,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融资方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它也的确能解决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因此,在适当的情况下,我国可尝试着引进这一融资新方式,通过部分地区的试点,待时机成熟后可加以推广。不管怎样,我们可以预计,DPO必将蓬勃发展,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特别是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上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近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有所好转。在党的十七大上,指出,要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此前,国家发改委、银监会、财政部、税务总局等有关机构已经开始调整策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抑制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对担保机构新增的贷款担保余额、风险损失给予一定奖励与补助,并推动创业投资发展,计划通过在政府采购中确定一定比例。在2007年10月22日召开的全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高层研讨会。来自发改委、银监会、财政部、税务总局的高层主管均表示,目前占我国GDP60%的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主要依赖于银行间接融资。今后将加大各方面政策扶植力度,减轻税收负担,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在中小板上市、创业风险投资和私人股权交易。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北京市发改委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入手,提出了构建中小企业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的工作方案,搭建了政府协调引导、银行合作支持、担保基金配合、企业主动参与的智能高效企业间接融资服务平台;四川省政府也将要出台《关于做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的意见》。这份意见明确要求全省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开展金融创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根据各自市场定位,将中小企业业务由小做大,并且要占有足够比例。

参考文献:

[1] 王铁军.中国中小企业融资28种模式[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王伦道. 企业资金融通实务[M]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1

如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 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全球经济持续衰退,我国商业银行也收到了严重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部分银行倒闭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借鉴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发展自身的弊端和不足并进行改革与创新,如何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和社会体系的改革进行一定的调整,这些问题值得研究与探讨。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危机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受到了技术、体制与宏观政策的制约,其金融创新主要表现为数量扩张,金融创新的品种非常少,规模比较小,创新的金融服务范围也比较少。但是打多数都是直接从发达国家引进过来的,因此我国缺乏适合自己的金融审查制度与个人评价制度以及各种金融业务范围。金融危机必将会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安全。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间接影响

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逐渐增加。随着金融危机的严重发展,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口下滑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逐渐增加。美国消费减缓,导致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经营利润也逐渐下滑,经营有一定的困难,还本付息的能力也大大下降,从而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变成了坏账、呆账的现象。我国商业银行从20世纪末剥离了大量不良资产之后,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2.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大。

3.由于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比较快,规模扩张的也比较大。金融危机导致房地产的价格直线下降,如果房地产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不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结构平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对我国银行相关的信用风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到目前为止,14家上市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占货款总额的15.5%,房地产一些相关的贷款合计占贷款总额的28%。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幅度超过了贷款抵押的相关比例,将直接导致开发贷款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大大上涨。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

由于外汇管制和监管机构审批收到一定的限制,绝大多数的企业要面临破产。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规模比较小,其受到了的损失以及衍生品的投资所占的规模也比较小,因此所承受的来自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处于可控的状态。我国商业银行直接面临着资产减值以及贬值的风险。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基本都是购买了美国的债券,加上次贷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我国债券价格持续下降,我国商业银行的账面损失业持续扩大。商业银行持有次贷相关的资产不断减值,同时也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和股东的权益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根据美国次啊证部门相关的披露数据进行分析,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券投资组合总数量为1.06亿美元,其中有51%的债券投资属于美国国债,而42%是政府支持企业的债券,剩余的债券公司主要包括资产支持证券和抵押债务证券在内的企业债券。假如中国上市银行按照美国国债持有的比例投资,并假设企业债券的损失比例为40%,这样商业银行的盈利就会大大减小。美国金融危机救援计划已经使得美国金融机构破产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但是,如果金融危机控制不住的话,美元就会进一步贬值。即使金融危机因为美国救市计划刹住了脚步,因此已经面临着巨大的财政损失。

三、进一步防范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加快经营模式的改变,优化收入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就必须加快业务经营模式的改变,优化收入结构,在规范传统业务信用风险的同时,积极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效改善盈利的结构。在贷款方面,为了不断推出新型贷款的种类,使贷款的方式比较灵活多样。从组织的架构、市场营销以及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不断推出中间业务的发展,从而拓宽表外的业务,不断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风险管理等多方面推进中间业务的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和投资的收益总比例。总之,我国商业银行要继续加强表外业务的创新,才能不断拓展表外的业务,进行优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

(二)创新金融业务与金融监管工作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要理性开展金融业务的创新。在创新金融监管与管理的基础上,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大力提高市场效益等积极意义,同时给投资者带来更高回报的同时,也可以将风险在更广的群体中不断进行分散,从而才能不断降低单个金融中介机构的风险水平。但是,由于金融危机漫步全球世界,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因素不能忽视。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在充分了解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以理性和谨慎的态度进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可以充分保证金融市场的安全运行,在防范金融危机带来风险的基础上,推出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三)稳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

就目前的情况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改革还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政府一直对金融行业实施谨慎、循序渐进的对外开放政策。因为政府的金融严格管制,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受到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应对国际经济的转变趋势,我们要稳妥地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的工作,在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基础上,大力提高金融机构抗击风险和危机的能力,从而才能使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稳定的生存与发展。

(四)以金融服务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应对危机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质量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危机能力的基础。因此,现代应该注重以金融服务质量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应对金融危机,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具有较强的同质性,服务质量就成为了提升银行品牌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服务质量是对着经济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改变的,细化服务对象,从而才能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培养金融服务的文化,由被动的管理事和物以及向客户提品转为管理人和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一定的服务。从管理人的行为向管理人的思想逐步形成一种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与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张礼卿.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业开放及其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7(03).

[2]谭鹏万.外资银行进入对中东欧国家内资银行绩效的短期影响研究――基于10国105家银行的面板数据检验[J].国际金融研究.2007(03).

如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篇5

[关键词] 企业融资 融资管理 建议

所谓融资管理是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前提下,为实现融入资金的成本与风险的双重控制,企业通过风险分析选定可行的融资战略和选择相适应的融资模式, 从而建立更有弹性的资本结构。随着新企业融资准则的实施,对企业融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新企业融资准则下,如何加强企业融资管理来进行探讨。

一、企业融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企业融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环节。从微观角度讲,企业融资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宏观经济角度讲,企业融资关系到全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合理配置,关系到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与效果。因此.企业融资活动十分重要。“物竞天择,适安生存”企业也像生物体一样,要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同样,企业融资活动也存在融资环境问题如: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和金融市场环境等,其中,金融市场环境是企业融资活动的根本所在。任何一种环境的变化,都可能给企业带来麻烦:企业融资管理的任务,就是利用环境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目前,我国正逐渐形成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导、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与企业规模结构。与此相适应,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支持大企业、大项目“走出去”的同时,有选择地发展了管理规范、产权清晰、有发展后劲的中型客户,并积极研究制定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3000 多万户,对GDP 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 对税收的贡献率也占到40%以上。全国66%的专利、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外经贸体制改革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出口的行列中,并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中小企业发挥的重要作用相对应的,是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融资难”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瓶颈。

二、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不同企业融资渠道资源差别很大, 有的企业规模已经很大了,但从没有与银行发生过融资业务,甚至不知道其贷款主办行是企业的首选融资渠道。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银行类融资渠道的储备,不重视商业融资渠道的储备;重视外部融资渠道的储备,不重视内部融资渠道的储备;重视眼前融资渠道的储备,不重视长远融资渠道的储备;资金短缺时注重融资渠道的储备,资金充裕时不注重长远融资渠道的储备,着重眼前利益;渠道储备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思想上,但没有资源的投入,没有人员投入和财务安排;储备资源过程中没有侧重点,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储备资源。

三、如何加强企业融资管理

1.依托中小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开展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业务。

政策性银行开展此项业务应遵循市场原则和有效控制风险原则,着重从资金和技术两个方面支持中小商业银行改善面向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贷款风险由具体参贷银行自负。进出口行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已经发展壮大、经营状况好、财务透明度高的成熟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如绩优上市公司、知名品牌的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支持;对发展稳健、有适销对路的核心产品、财务相对透明的成长型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有选择地适度支持。同时,针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特点,积极改革创新,研究建立符合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制度,构建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逐步建立与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相适应的信贷文化。建议政府对给予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以高息补贴,即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过高支出及风险溢价, 从政府那里以利息补贴的形式得到补偿,而中小企业以正常的利息获得贷款。因为只有在获取相对较高的收入和风险溢价的条件下, 银行才有兴趣参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而在融资成本相对合理的条件下, 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才能获得正常发展。以现在政府担保公司资本金规模及日常经营成本估算,给予贷款机构的补贴支出会低于上述两项支出,并引发贷款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规模的大幅增长。

2.监管部门应当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再融资在制度层面上做更详细的规定。

除了对融资比例的限制外,还应当对再融资的具体用途、时间间隔等方面进行限制。比如,上市公司首次融资后,第二次融资至少间隔三年以上;如果没有重大收购行为,再融资额度不得超过首次公开发行的规模等。通过制度规定来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在充分考虑上市公司融资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达到融资者和投资者“双赢”的效果。这样,股市才能像不竭源泉的活水汨汨流淌,带给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更多的滋润和营养。

3.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

通过培训,使企业的会计人员进一步掌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财政政策,支持和督促会计人员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增强会计法制观念,提高守法意识和财务管理水平,正确行使会计人员的职责权利。树立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并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从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具体行为上担负起社会责任,是强化会计工作内在的自我监督的有效措施。同时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综合能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能够在保持合法合规操作的同时,从全局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判断.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全面性,使得会计监督能够有效地得以执行。

4.开辟直接融资新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一直仅有10%左右,整个金融体系中银行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偏重间接融资的金融结构,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问题,如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等等。2009 年,股票市场融资额虽有所增长,但直接融资整体所占比重依然较小。直接融资比重过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在一些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债券融资比例一般远远大于股票融资,而去年我国发行的企业债仅相当于同期股票筹资额的44%。正因为此,今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作出了“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的部署。

公司债发行的启动,开辟了企业直接融资新渠道,无疑将有力推动直接融资发展。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与发行股票和银行贷款相比较,一批质地优良、负债率低的公司更急需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开辟新的筹资渠道,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财务成本,以进一步增强其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5.报表完善与规范。

很多有银行融资经历的企业,都知道银行对报表的要求。银行融资一般都实行限额管理, 即对一个企业的授信额度与企业净资产、利润额、现金流量有一定的关系。国际投资者对企业会计报表也比较关注,往往要求中介机构进行审计,根据审计评估结果决定投资与否和投资额度。

业内人士介绍,中小企业报表的常见问题主要是:报表时间短;资产、收入、利润规模太小,资产规模、收入规模和盈利规模不符合资金的要求;资产和负债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过高;报表不实,大多数企业报表“明亏实盈”;报表没有合并,很多企业实际上建立了母子公司运营体系,但没有合并报表;报表科目核算内容不规范,名不副实。

参考文献:

[1]陈嘉明: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3,(04)

[2]江陵:试论企业融资市场中的风险防范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06,(30)

[3]元海华:企业融资管理及风险防范[J]. 商业融资, 2008,(18)

[4]王辉: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分析[J]. 现代商业,2008,(06)

如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篇6

对于“微调”的概念,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是在“稳健”的基调之上,偏松、偏紧都属于微调的范围。与此同时他认为,为前瞻性地合理安排银行体系的流动性,2013年初可能适度下调准备金率1到2次,每次0.5个百分点。与之相比,更多的市场人士更倾向于理解为,2013年货币政策在“扩内需”的背景下可能会“由紧到松”。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此表示,从2012年下半年的情况看,货币供给基本处于比较适中的状态,既较好遏制了通胀,银行信贷或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也没出现滑坡,“因此2013年将继续保持这种连续性和稳定性政策的态势。”

谁是Mr.Rright

“2013年的信贷计划和今年差不多,年初应该有一拨放贷高峰。不过现在大客户的第一要求就是降低成本,企业对发债的兴趣比对贷款的兴趣高出很多。”一位国有银行公司部人士之前对媒体如此表示。

在风险管理和支持优势企业的原则上,银行提供的钱肯定是每年都存在缺口的,但是随着社会融资渠道的丰富,企业应该找到哪种最为合适的“钱”的确开始成为一个命题。正如青岛福日集团CFO董运启所说的那样,现代企业融资方式也有先后,第一是内源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关键是企业的最佳融资结构应该是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价值最大化的时候,保证由于债务上升所带来的财务风险成本最小化。”

郭田勇对当下一些应该鼓励或限制发展哪种融资方式的说法并不认同,他认为各种融资方式之间都是一个竞争的方式,不存在好坏,只能说哪种方式最适合企业那它就是最重要、最好的。

银行:忧郁的主体

近期一些国有大行纷纷表态,2013年将更加注重优化信贷结构。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要按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求,及早谋划明年信贷计划,适度增加信贷投放总量,把握好投放力度、节奏和投向,优化信贷结构。农行董事长蒋超良表示,科学配置并用足用好信贷资源,持续推动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确保信贷投放符合中央的要求,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建行行长张建国表示,加大形势研究分析力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行自身发展目标,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

实际上,社会融资总量结构在2012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直接融资的比例快速上升。来自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间接融资占比已经由2006年的91%下降至2012年1至10月份的84%,债券融资占直接融资的比重由60.35%%增长至89%。

这一趋势将在2013年继续延伸。预计2013年企业融资结构将进一步改善,以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比例进一步下降,直接融资比重将明显提高。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放量,预计全年社会融资总规模在16万亿元至17万亿元。专家初步预计,2013年的人民币贷款增长仍将控制在8.3万亿元。而且这些贷款的投放更加注重支持结构调整。

直接融资的比重上升,意味着通过债券和信托进行融资的方式已逐渐为企业所热衷,银行信贷已不再是企业融资的唯一渠道,而这也直接带来了金融脱媒现象的日益明显。来自中国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很大压力,而这也说明的银行存贷款利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

郭田勇认为,只有利率市场化银行业才能成为真正的银行。“不断推进的利率市场化会给银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压缩其传统盈利空间,同时有可能带来破产等问题。”但是这是必须要走的一步,郭田勇建议银行要做好战略转型的准备,一方面从传统的依赖于存贷业务和利息收入转向依赖和强化中间业务;另一方面不断发展金融创新,推动混业经营,寻找更多的盈利点。

债券: 意料中井喷

用郭田勇教授的话说,既然体制内无法满足资金需求,那必然寻找体制外的。因此2012年直接融资呈现出井喷之势,尤其是债券市场在宏观调控稳增长、政策鼓励直接融资的大背景下,2012年俨然成了“债券年”。

2012年12月2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全年公司发债额度突破3000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会计师王国梁日前在“中石油2012年债券融资研讨暨总结会”上说,从结构上,公司债券融资以境内为主,形成国内外、本外币、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在2012年央行连续两次降息后,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一度降至3.6%左右,低成本吸引了大量央企、国企。据Wind数据统计,去年超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额达5822亿元,同比大增178.6%。

截至2012年11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整体发行量约7万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超过15%,交易量超过240万亿元。除了银行间市场债券发行规模大增外,交易所公司债发行规模亦出现大增。数据显示,2012年公司债发行总额达2594.33亿元,同比大增100.9%。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3年债市扩容的现象将会持续。

在债券市场急速扩容的情况下,中国债券市场一直还保持着“零违约”的纪录。虽然这对于持有人除去风险是好事,但也不乏担心风险的集中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债券的品种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2011年底开闸的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成为2012年银行青睐发行的品种,2012年银行共发行金融债1680亿元,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贷款。

影子银行的尴尬

“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在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野村国际(香港)曾在2010年对中国内地的“影子银行”做过调研,后来IMF也曾警示过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

在中国,“影子银行”主要集中于三种形式的融资。第一类是银行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第二类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等;第三类是民间金融。对于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多家机构预测普遍在20万亿元上下。

虽然对“影子银行”至今还没有特别一致的定义,但郭田勇认为一直存在,只是现在多了这样一个名词,不用谈“影子银行”色变。

郭田勇表示,“影子银行”对直接融资比重的提升有很大作用,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对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影子银行”长期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郭田勇也表示对于系统性风险还是要防范。

IPO:更多期待在香港资本市场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的数据显示,在海外13个市场和境内3个市场上,2012年全球共有425家企业上市,合计总融资823.43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共有201家上市,总融资额为263.27亿美元,占全球上市数量的47.3%和总融资额的32%。

2012年仅有47家中国企业在海外5个市场上市,其中香港主板是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主力市场,共有38家企业上市,合计融资95.58亿美元。这表明中国企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等海外主要资本市场数量仅为9家,这其中还不乏唯品会等的流血上市。这也意味着“中概股”危机并未过去,美国的资本市场并没有太多值得期待的地方。

而在境内资本市场,2012年全年仅有154家企业在境内三个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额为164.84亿美元,较2011年同期下滑62.3%,上市数量减少127家。

而据安永于2012年12月28日的《安永年末全球IPO最新报告》,2012年创业板成IPO发行主角,创业板成立以来上市数量与融资额双双位列A股第一。

根据目前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800家公司在证监会申请上市的名单之中,融资总额约为5000亿元。由此可见,国内排队过会的企业数目及融资规模远大于国内市场当前的规模,这也就意味着企业通过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通道基本已经关闭。

由此安永大中华区高增长市场主管合伙人何兆烽判定,2013年将会有更多中小企业赴香港上市,而且赴港上市的门槛有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何兆烽预测,IPO活动有望于2013年下半年增加,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等待上市的好时机。

内生性力量

亨通集团CFO生育新表示,当下他正着力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我们现在主抓资金的集约经营,公司已经有两个资金中心,现在正积极申报财务公司。”与此同时,亨通集团的债务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中,“现在短期债务占比80%以上,我们通过上市公司再融资可以加大一部分长期债务的比例,加上做了一些中期票据,未来的目标是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能达到5:5。”

作为全球发电和轨道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企业,阿尔斯通的资金管理一直比较先进。虽然银行一贯支持传统基础设施的行业,融资上没有遇到大的困难,但是徐连生也坚持表示在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首先考虑内部资金调配,其次才会去考虑外部融资。徐连生强调,阿尔斯通的资金利用效率主要依靠“高效、便捷、优势化”的资金管理理念。“高效是指资金有效率,便捷是指资金管理中调配资金的手续可供操作,操作简单便捷。优势化则是资金集团化使旗下公司的资金使用成本比银行的现有利率要低。”

即使是在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行业,作为新兴城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绿维创景CFO苏杰也认为,政府投资主导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几乎走到了尽头,在未来城镇化建设中,相信民间资本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当下苏杰将人力资本放到了工作首位,“如何加快人力成本周转是提高公司获利水平的关键所在。财务部门协助公司管理层开展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运用时间资源驱动作业成本管理模式,辅以绩效考核等各种手段来不断促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获得较高的人力资本回报率。”

房地产何去何从

2012年是楼市调控持续深入的一年。房地产市场开始走向分化,龙头企业依靠自身资金优势“以价换量”,销售业绩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中小房企在资金压力下“断臂求生”,转让股权;还有一些房企“另谋出路”,寻求转型,走向多元化经营。房地产行业“圈地运动”的集体暴利时代逐渐走向终结。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房地产仍是支撑经济的重要行业,相比之前那个草莽的神话市场,现在的市场显然更加理性、健康。鉴于此穆迪近期也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信用评级前景上调至稳定,自2011年以来该评级一直为负面。

近日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在其微博上引述万科总裁郁亮的看法称,“2013年房地产市场最大风险在于部分城市复苏过快,政府想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手段是无穷的;房地产市场最好不要有什么春天、夏天。如果出现春天,离死寂也就不远了。”这似乎预示着地产老大万科对2013年的楼市持“谨慎悲观”的预期。

事实上,作为和金融最息息相关的行业,房地产金融在2012年得到了迸发。自2011年就开始过冬的房地产业,在寻求资金方面已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即使是背靠海尔集团、在2011年之前一直没有贷款的海尔地产也努力搭建了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相平衡,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相平衡”的策略之下,与各大银行、信托、基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合作。

复地集团高级副总裁周纯在出席第二届亚洲地产融资模式创新峰会时表示,“房地产归根结底是金融行为,房地产专业化与金融创新要相辅相成。”周纯强调,第一关拿地的成本一定要控制好,现在复地集团能把拿地项目控制在13%左右。

信托脱缰狂奔

房地产信托开始做春节前的最后冲刺,据统计近两月来信托发行数量呈现抬头趋势,单周发行规模曾一度突破百亿元,2012年最后一周(12月23日~30日),共有13只房地产信托成立,足可看出房企通过信托融资的需求依然强烈。

短短几年,信托资产规模已从2007年的3500亿元暴增至现在的7万亿元,这背后房地产的资金需求成为主体推动力量。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统计,2012年仅11月便成立房地产信托54只,共募集资金169.49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年房地产信托产品发行数量达648只,募集资金总额为1531亿元。

不过随着2012年楼市低开高走,货币政策出现放松,很多房地产企业便以销售回款提前偿还了信托。信托界人士也表示,“大房企、国企不缺钱了,信托不好谈。”因此2012年信托募集资金总额较2011年出现了下降。

但信托业的“野蛮增长”也令信托产品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一并迸发,2012年信托融资骗贷、抵押资产大幅缩水、信托投资计划不能按时兑付等风险在去年一并迸发,而这也将意味着信托业将在2013年被进一步规范整治。

不过,国土资源部近日称将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在保持从严从紧基调和监督政策执行的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实行分类指导。一方面“分类指导”有可能透露出官方在调控思维上已经拒绝“一刀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方向不会改变,未来信托仍旧是补充房地产企业资金需求的一条主要通道。

房地产基金突进

在房地产调控下、地产企业“输血管道”受阻的情况之下的另一受益者便是房地产基金。根据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11年人民币房地产私募基金总规模已达千亿元,而2012年地产基金规模大都实现翻倍,保守估计也已突破2000亿元。

如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融资对策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概述

融资就是指资金的融入,即通过各种方式或途径获得资金的过程。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不可能完全利用自有资金满足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为了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和扩大再生产,必须不断从外界获取必要的资金,进行融资活动。

从筹集资金的来源的角度看,融资渠道可以分为企业的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

二、中小企业融资存在不足

(一)企业直接融资方式单一

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对称,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目前,西安玉川葡萄酒庄园有限公司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主要是依赖企业业主投资、内部职工集资和申请银行贷款这几个融资途径,尽管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发行股票和债券等融资方式也早使用,但由于国家政策限制比较严格,所以应用范围比较小。由于融资方式单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窘境,因而出现了融资渠道不畅的状况。

(二)企业间接融资较难

企业从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困难,而这种贷款困难,一方面表现为企业获得贷款难,另一方面还表现为银行放款难企业贷款难,主要原因是抵押机会少,同时还由于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加大了企业间接融资的难度。

(三)企业抵押机会少

一方面中小企业可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目前抵押贷款的抵押物土地、房地产,另一方面是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昂,资产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因此,各家银行都进一步减少担保贷款比重,增加抵押贷款比重,使得企业抵押机会大大减少。企业视去银行贷款不得已走上民间借贷的途径。

(四)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

负债过度,表明企业缺乏足够的偿债能力;长期负债率过低,意味着企业以长期资金弥补固定资金缺口的机会较少,进而只能“以短补长”,这就加大了企业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导致企业各种获利能力降低,以至于融资难度加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中小企业融资不足的原因

(一)企业特定的原因

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经济业务首先较为简单,为减少成本,企业通常采用集权制,所有权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并且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极易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从而严重影响了信贷资产的质量,也影响了银行信贷投入的积极性,这样最终影响了企业的整体信用。

(二)企业特定的外部环境

1.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与中小企业的需求不匹配

在我国目前的银行组织体系中,还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虽然我国已有遍及城乡的中小商业银行。但由于他们没有得到政策性融资权,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要。在这种形势下,中小企业贷款越来越受到抵押和担保要求的限制。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物少,而且抵押物折扣率高,抵押物评估手续繁琐、收费高昂,客观上面临抵押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又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担保难进一步制约了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的能力。

2.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并不能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它与资金使用方的信息不对称就带来了矛盾和问题。通常,中小企业资金在经营管理状况方面比银行拥有更多信息,因此,中小企业就有优势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或事后的资金使用过程中损害银行的利益,使银行承担过多的风险,使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的动力减弱。

3.政府对融资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都设有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帮助。在我国,长期以来,政府在资金、税收、市场开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一直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特殊的扶持,造成了中小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和竞争条件的不平等。中小企业也很难以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因此直接融资渠道基本没有。

4.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对策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持续而充足的资金是任何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大企业、大项目已相对稳定,而中小企业会更加活跃,其发展质量高低不仅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经营质量和发展水平。

(三)完善企业信用体系

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企业的资信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个人素质和信用观念,中小企业应该以互惠互利原则与银行协作,要诚实守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取银行的支持,逐步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四)发展中小型政策性金融系统

同大型金融机构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多数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具有地域性的直接依存关系。相对大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拥有交易成本低、监控效率高、经营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等比较优势。而且,中小金融机构产权关系明晰、具有权责明确及分工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拥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应持续拓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创造公平的融资环境。

(五)完善企业自身信用担保体系

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企业信用评估管理、银行政策与机制转换、国家产业政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行业自律与规范、政府财政政策与补偿机制、人才培育与市场配置、内部治理与管理等多个方面。目前,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就总体而言,有三种选择体系选择,一是完全市场化体系。其特点是小、广、活,市场化程度很高,有可能长出参天大树。二共同推动体系:即“市场+政府+民间”三者共同参与体系。三是政府主导体系。

参考文献:

[1]OECD.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Financing of Dynamic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in Turkey,2005,7(7).

[2]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与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45-48.

[3]车毅,翁尔博.浅析中小企业贷款担保[J].财经视点,2008(5).

[4]高正平等.中小企业融资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60-63.

[5]刘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如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篇8

正当市场对商业银行如何化解缓释不良贷款风险、债转股如何具体操作感到迷惑之时,《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意见》(下称“《意见》”)的适时出台,为企业去杠杆、降低债务率明晰政策思路。

从短期来看,《意见》旨在鼓励直接融资,从而降低间接融资的比重,表面上看,对银行业影响偏负面,但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来看,鼓励发展直接融资的政策可降低企业居高不下的杠杆率和债务率,而企业债务风险的下降将导致银行资产风险的降低,从而实现估值的逐步修复。当前来看,尽管市场需要消化该政策短期的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一旦负面影响消除后,银行的价值或许会被市场重新认识。

银行资产整体风险提高

当前市场对银行自己公布的不良率存在一定的不信任,实际上,国有大行的不良率都是按照国际标准来统计和公布的,经过严格审计过的数据相对比较真实,而且,在经济基本面下行的驱使下,银行也没有粉饰数据的必要。截至2016年6月底,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提高至1.81%,与国际同业相比,中国的不良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截至2015年年末,法国巴黎银行的不良率为5.82%,汇丰银行的不良率为2.3%。

而且,从整体上看,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风险是可控的。判断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风险是否可控主要看银行是否仍然正常经营,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均正常运营,风险可控。尽管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体系在不良的释放和暴露中存在跨期平滑的可能性,使得不良释放的过程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但这不能成为银行粉饰不良的证据。

目前,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处置主要有对内和对外两种方式,对外主要包括卖给资产管理公司(AMC),但是仅限于对公和10户以上的贷款才能转让给四大AMC和地方AMC;还有不良资产证券化(ABS)和不良资产收益权,但前者目前是额度控制,后者则处于探索阶段。对内主要是现金清收。

其实,银行不良资产的提高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良资产回升,银行的信用风险提高,银行的信贷结构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2016年信贷投放主要方向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和居民已经开始加杠杆,这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去杠杆。

不良资产不断上升,贷款的风险总体性提高,银行资产配置的结构也开始调整,主要表现在非信贷资产类的占比开始提高,尤其是投资类产占比的回升。在这一点上,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表现尤为明显,兴业银行的贷款占比已经下降到33%。这种调整有助于银行更加适应利率市场化的经营环境。此外,贷款资产风险的提高也促使银行表外业务的大规模发展,主要表现为理财规模的大幅提高,表外业务规模提高使得非信贷类资产风险也在提高。

当经济持续低迷、资产荒日益严重之际,银行资产的风险似乎无处规避,这就需要政策的扶助。此前出台的银行直接债转股就是一种必要性的政策手段。

根据测算,四大AMC现有的处置能力有限。目前,一家AMC1年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近300亿元,四家也就1200亿元,而当前需要处置的资产规模远远超过1200亿元。1999年债转股时,银行体系的贷款约为10万亿元左右,不良贷款2万-3万亿元,如今银行体系的贷款为100多万亿元,不良加关注类占比6%左右,粗略计算,需要处置的资产规模接近6万亿元左右。

因此,如果需要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在现有不良处置机构能力有限的前提下,需要有新的不良资产的处置机构,并且要按照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展开。在实际操作中,重组类的资产可以给外部机构,而处置类资产只能在银行内部处理。

《意见》的如期落地,摆脱了银行不良资产风险处置的政策窘境,去杠杆,化解企业债务风险的方法相对较多,包括加快供给侧改革、动用金融手段降杠杆、杠杆转移。而《意见》中重点提及两点:一是动用金融手段来去杠杆,二是加大杠杆转移。

金融手段主要是指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降低债权融资比重,提高股权融资比重,配合降杠杆。此类政策包括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投贷联动、鼓励各类债券发行、银行直接债转股、PPP、产业基金模式、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保险资金投资范围扩大、拓展涉外投融资等。

而此前一直受困于操作层面的银行直接债转股在《意见》出台后,关于直接债转股的详细政策也将出台,部分银行筹划的直接债转股项目将陆续落地,此次政策对债转股极有可能不设规模和额度上的要求,政策超预期的可能性大。而且,此次债转股主要是为了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预计市场化程度不高,会有一些政策性债转股,并辅之于财政补贴等手段。对银行来说,鼓励其通过子公司的方式推进直接债转股,可以避开12.5倍资本监管的要求。

杠杆转移是指打通投融资渠道,拓展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充分挖掘社会资金潜力,让更多的储蓄化为有效投资,有效缓解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中国杠杆转移可有效降低非金融企业的债务率。尽管中国非金融企业的债务率为全世界最高的167%,中国企业的债务风险较大;但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可有效降低企业的杠杆率。中国居民储蓄率为40%-50%,储蓄/实体经济的债务覆盖率高达50%,居民加杠杆可以帮助企业降杠杆。由于中国的高储蓄率,企业的债务风险相对小于美国和日本当年。美国当年的储蓄率在10%以下,日本的储蓄率只有15%左右,储蓄/实体经济债务覆盖率不足20%。

不良处置模式力度有限

不良资产证券化2016年的试点规模为500亿元,主要是基础资产池的规模,按照10%-30%的折扣率,预计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为50亿-150亿元左右。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动力非常强劲,有足够的积极性,毕竟不良ABS可以实现不良的完全出表,而且银行自己处置不良资产的回收率高于专卖给外部机构。

银监会82号文规定,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后按照原信贷资产全额计提资本,并且按照会计处理和风险实际承担情况计提拨备,实际上使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通过收益权转移出表这一方式失去了意义;同时规定不得通过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本行信贷产收益权、不得承担显性或隐性回购义务,打消了商业银行和不良资产接盘者从事此类业务的积极性。

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信贷资产债权及收益转让规模合计仅300多亿元,相比于商业银行近1.4万亿元的不良贷款规模相去甚远,因此,新规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比较有限。预计2016年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的规模不大,对银行业的利好非常有限。

由于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的是资产的收益权,贷款仍然归出让方,从而相应的资本拨备等监管要求仍需执行,确保出让的贷款有风险缓释的措施,避免任何一笔贷款游离在监管之外,符合审慎监管原则。

假如100亿元不良贷款做了收益权转让,之前银行就可少提8亿元资本和150亿元拨备,节省资本又增厚利润。新规实行后,资本和拨备依然需计提,对资本、拨备无影响,但是不良贷款回收,如果回收率高,也可增加当期业绩。如果回收80%,可收80亿元,计为当期现金,确认为营收也可增厚净利。目前,此块业务规模不会上的太快,对2016年业绩的正面影响不大。2016年行业净利润预计为1.6万亿元。

总体来看,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对银行业是利好,但市场对此早有预期,加上82号文的规定表明监管在加强,预计2016年信贷资产转让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占新增贷款规模的1%左右,对行业的净利正面贡献较小。

相比而言,不良ABS属于一种标准化的产品,定价和发行都已市场化,推进的规模速度相对较快,且银行积极性也较高。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不是标准化产品,目前也在试点推进阶段,试点机构的名单尚在确定中,预计下半年才会正式推出,估计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在规模上也相对不足。

除了不良ABS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两种模式以外,不良资产处置还出现了不少新的模式。

首先是基本通道模式,银行先将不良贷款组包出售给AMC,同时利用理财资金认购一个和转让规模相匹配的资管计划。AMC将资产包收益权转让给资管计划,并由资管计划转让支付对价。接着,AMC将资产包委托处置权和管理权授权给银行和AMC的合资公司,后者再委托银行分行对资产包进行清收处置,回收资金用于划转给资管计划专户,根据合同支付理财本金和收益。

根据监管要求,AMC不得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规避资产质量监管提供通道,而且,出让方银行不得通过本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本行信贷产收益权,实际上是叫停了此类纯通道业务。

其次是资管计划分级持有模式,该模式将基本通道模式中的资管计划进行了分级。以某大行的分级持有模式为例,该行理财资金认购30%的优先级,AMC认购50%的中间级和10%的次级,银行自有资金认购10%的次级。

在该模式下,根据监管规定,不良资产收益权出让方银行不得通过本行理财金直接或间接投资本行信贷资产收益权,因此,用于投资优先级资管计划的银行理财金需要替换。除此之外,该模式基本符合监管要求。

但是82号文规定,出让方银行应当在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后按照原信贷资产全额计提资本,实际上使得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这条出表途径失去了操作意义。此外,在上述两种模式中都可能涉及到银行对不良款包的回购,具体形式有提供流动性支持、收益互换、提前赎回、差额补足等。而目前的监管要求均明确禁止设置任何显性或隐性的回购条款。

第三是不良资产处置基金模式,即由银行投资子公司和由AMC子公司合资成立的一般伙人,以及AMC共同组建不良资产处置基金。不良资产处置基金委托银行和AMC子公司的合资顾问进行管理,再由其委托产服务商进行处置。优先级由AMC认购,次级投资人包括AMC,银行子公司和其他投资机构。

在该模式下,由于认购基金的资金中没有直接来自银行的理财资金,也不涉及各类回购条款,目前并不违规。

最后是不良资产池对应资金池模式,即几家银行共同打包不良资产转让给AMC,AMC再将收益权转让给资管计划。其中银行和AMC的资金通过信托公司再转给资管计划。

目前,该模式尚未被明确叫停,但实际上接近违规边缘。该模式虽然规避了银行的资金直接投资本行的不良资产(利用银行和AMC的资金池对应几家银行的不良资产池),但资产池和资金池之间存在交错匹配,有涉及间接投资的嫌疑。

子公司化运营减轻包袱

在MPA监管框架下,银行业务分拆独立成子公司将成为一种趋势。而且,好资产和坏资产要逐渐分开,坏资产要加快处置,“新资产”和“旧资产”分开运营,新资产引新入机制。尽管这种变化只是点滴的改善,边际贡献有限,但是这种变化却有一定的持续性。新资产引入新机制,就使得部分银行业务子公司化运营陆续变为现实。

依据国际经验,在银行集团公司规模扩大到一定阶段后,子公司化运营的案例较多。子公司化经营的主要好处在于,既有利于经营上的风险隔离,也有利于监管实施并表监管。

截至2016年6月底,建行养老金子公司、兴业银行数金子公司、中银租赁子公司相继成立。而投贷联动试点的子公司也在陆续成立过程中,北京银行投贷联动试点子公将成立,建行在苏州已成立投贷联动子公司,民生银行正在谋求直销银行的分拆经营等。

银行子公司实现独立的考核体系,有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和风险隔离措施;有利于专业化发展,形成新的金融牌照,培养竞争能力。此外,分拆的子公司的估值一般均高于母公司的估值,有利于估值抬升,但由于母公司的体量较大,提升空间有限。

由于银行传统业务面临经营的压力,而新兴业务在经营模式、激励机制建设上都与传统业务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冲突和不一致性。同时,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偏好上,资产管理业务、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内在的基因同传统的业务发展也存在差别。随着互联网金融整改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银行将主导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而这个主体就是直销银行,预计下半年直销银行成功分拆成立子公司的概率大为增加。

市场流动性、政策、宏观经济是银行板块价值提升的主要驱动力。下半年,市场流动性的主要驱动力依然来自增量资金,如深港通等。而政策面的预期主要来自去杆杠落地、混业监管框架确立以及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进程的深入推进等因素。经济增速的波幅有限,从而难以对银行股构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且由于可能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和“债务通缩陷阱”中,债务问题成为银行股最核心的基本面难题,需要多种渠道大力化解和改善。从政策面看,妥善化解债务问题也是下半年的核心重点,这极有可能成为下半年银行股估值提升的主要催化剂。

因为当前无风险利率没有下行空间,风险溢价成为左右贴现变动的核心因素,也是银行股估值变动的核心因素。在企业端风险暴露的过程中,贷款的风险溢价在提高。如果风险缓释措施能有效对冲掉风险,贷款风险溢价抬高幅度有限,甚至出现下降,则银行股估值修复的程度才会比较高。反之,若风险缓释不得力,贷款的风险溢价将继续抬高,则银行股估值将继续回落。

如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篇9

关键词:银行;经营转型;经济均衡

引言:基于战略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在信息化、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实现了全面的快速提升,然而通过细化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充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却始终处于不均衡的单边式发展状态下,具体表现为人们储蓄与投资行为的不均衡、消费与收入的不均衡、经济进出口发展的不均衡等。诸多的不均衡发展状态导致一些企业的高储蓄仅能通过向银行的间接融资来实现高投资的转化,因此凸显了我国金融运行中存在分布不均,间接融资高于直接融资、资金储备多、资本量有限、银行服务主要以存贷业务居多,其他服务业务较少的不合理现状。因此,单就银行体系来讲,如何解决这些不均衡的发展矛盾,关键就在于如何促进银行的经营转型,使他们通过合理的业务拓宽推进储蓄向投资的高效转化,并在提升良性转化率的同时进一步强化银行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稳定性,使人们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从而真正缓解人们储蓄行为与消费活动的不均衡发展现象。

一、调节经济失衡发展、切实推进银行经营转型

(一)合理的银行经营转型方向

合理的银行经营转型方向主要在于如何有效优化银行的储蓄投资,使之路径进行彻底转变,将储蓄资金一部分从间接融资形式中分离出来,将其合理的投入直接融资计划中,从而转化为投资效能,体现投资转化的真正价值。在这一转型方向中,需要我们构建综合经营的银行体系,合理促进银行开展丰富的业务服务,切实发挥人性化的优势服务功能,并主动承担更多的直接融资服务职能,使有资金需求及提供资金的双方在银行的直接融资调解中开展丰富的直接融资交易。当然在直接融资的交易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无论银行调节的多么规范,融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与间接融资的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不同,直接融资以资金融出一方作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有效的降低了社会融资的集中风险,令银行体系免受系统性风险的压力,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社会经济金融运行的高效性与稳定性。从民众的角度来讲,银行体系在综合的经营开展中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投资渠道与投资工具,他们不再唯储蓄论,而是通过丰富的投资工具将储蓄延伸到直接融资进程中,合理增加了金融资产的健康流动性,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效应无疑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提升全社会的直接融资比例,令银行进一步扩充长期资金的合理来源,同时居民在较低的投资风险中其平均的投资收益将持续增长,这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人们的保障性收入并提升他们的消费信心。另外成功的投资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资产变现能力,并变相增加他们的持续投资能力与综合消费需求。

(二)科学的银行经营业务转型思路

为了切实促进银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与经营效益的持续盈利增长,推动银行服务格局的全面变革与战略化转型,我们应科学的通过深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变与金融服务的需求增长,展开激烈的竞争比拼,并进一步强化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从而切实促进银行脱离传统的融资中介禁锢,实现向智能型、全面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合理转变。在转型实践中,银行将不再是社会资金的提供者,而是国民经济财富的综合组织管理者。基于以上科学目标,我们必须摒弃以往落后的业务发展思路,促进优势业务结构的合理整合、完善调整落后的以存贷业务为主的批发式服务模式,使其扭转为综合的、全方位的、多元化的业务服务体系,通过科学的业务转型真正强化银行自身的竞争优势与服务经营特色,展现银行转型经营的深刻核心理念。当然在谋求业务转型之路上,我们应充分依据当前国际及国内银行的发展特点及行业发展趋势,遵循市场的战略转型准则,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立足于现代化的金融行业服务本质,即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服务理念。总之我们应积极探索、丰富探究存贷业务及其增值服务的新境界,促进两者的并重发展,以营利为主,淡化特色服务与效益增长对单一资本的依赖需求,力争营造银行业务服务的突出特点,树立良好的品牌服务形象,并使之跻身于国内银行业的前列,突破固有经营格局,真正实现银行经营业务的全面发展。

二、银行经营转型的科学策略

(一)逐步深入,促进银行综合管理业务的广泛开展

基于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经营业务较分散、各项监管机制仍属于严格的分业管理等现状,我们应合理转变,促进银行体系综合经营业务的广泛开展,令其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同时在业务实践中我们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积极的在金融机构的合力监管下顺应市场环境特点,增强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并在人才储备方面下功夫,实现逐步深入的拓展管理。首先我们可促进新兴业务的拓展,促进金融延伸产品的服务发展,例如令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促进资产托管、代客理财等创新业务的开展,并使银行服务业务的范围及内涵进一步深化。另外我们还应合理促进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开展证券保险业务、基金理财、信托业务等,有力的加深复合交叉等新型产品的推广力度。银行体系拥有较多的机构网点,因此具有客户分布广泛、联系高效等特点,我们应充分利用银行的这一优势将各机构网点作为产品的代销服务站点,合理丰富交叉销售服务业务。再者银行体系具有资金储备实力雄厚、面向广大受众操作规范、在客户心中信誉度较高等优势,因此我们可利用高信用等级将其他金融产品进行信用升级操作,尤其对一些特定的债权或信托产品可提供担保服务,从而合理提升发行效率,降低银行发行成本。人性化的托管服务是银行提升公信力与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因此银行体系应有效的利用这一途径丰富开展信托基金服务业务,为私募筹集基金提供托管服务等,通过高效、规范化的运营操作进一步提升银行的群众影响力。再者,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与创新突破给银行体系带来了丰富发展的创新突破机遇,因此我们可大力促进银行系统对非行业新领域的深入探索研发,可令其先行跨入一个或几个非金融银行业务中,通过逐步的深入再进行循序渐进的拓宽。待相关行业环境成熟后,银行体系可利用风险可控性开展全方位的收购、兼并等拓展计划,从而真正实现全面的综合经营。当然并不是所有银行均能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对于规模较小的银行只要坚持将一项或几项业务做强,坚持合理的选择性,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核心业务,才能真正实现结构强劲的高竞争力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价值。

(二)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比重,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提升金融业务比重就是要求我们以扩大内需为宏观目标,促进居民储蓄合理的向消费转化,并继续通过多热点、多元化的服务业务拓宽调整居民的消费结构。为了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性发展,我们只有切实扭转以往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比重,并促进两者的均衡性发展。首先我们应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种类客户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并结合时下流性的消费热点,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目前房、车、旅游、保健医疗、子女教育、保险已成为社会消费的新一轮热点,而这些投资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我们可充分发挥银行的消费信贷服务职能,使其支持领域进一步拓宽,例如增加分期付款的消费范围、零首付贷款服务、还本付息服务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收入计划变现能力,令其通过合理的消费切实提升生活质量。

结束语: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及其结构性整合不均衡的现状,我们只有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政策,深化银行的经济调控职能,以经营转型为目标丰富银行体系的融资渠道、实现综合服务业务的拓宽,并合理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的比重,才能真正使我国经济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均衡、持续、高效、全面、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篇10

国际金融危机显示金融综合化经营的优越性

由于金融市场之间的不断融合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各类金融业务之间的关联程度显著增强,金融风险交叉转移,从而造成涉足众多金融市场的大型金融集团在风险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金融集团在危机中损失惨重,典型的例子便是曾被尊为金融帝国的花旗集团解体,并被政府“托管”。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本次金融危机中银行体系的资产减记规模将达到2.8万亿美元,有毒资产引发的亏损还将进一步削弱银行的资本实力。如果将“去杠杆化”的目标定位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则美国和欧洲银行的资本金总缺口高达1.7万亿美元。上述事实表明,即便是大型国际金融集团,也难以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如果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金融机构盲目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更容易招致危机。

但是,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而轰然倒下的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从事单一业务的投资银行相比,大型金融控股集团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及降低单一业务所产生的行业风险等方面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受到的损失较小,更容易渡过危机,这也正是花旗集团历经磨难而能够保持“大而不倒”的关键所在。事实表明,综合化经营仍然是现代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最佳选择,金融危机后综合经营将更加重视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协调发展以及商业银行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中国目前仍实行的是金融分业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下的金融机构显然难以与全能型的金融控股集团相抗衡。在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金融新一波的全球化浪潮下,金融综合经营模式替代金融分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发展势在必行

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竞争需要综合化经营

虽然与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金融业遭受几十年一遇的重创相比,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冲击有限,但是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人们担心的是中国金融业能否抵抗新一轮的冲击。如果说在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之前,国内的金融机构在政府残存的“父爱主义”庇护下,仍可以按照一套独特的游戏规则获得稳定的经营发展空间,那么金融业的全面开放,特别是资本市场对境外金融机构的开放则意味着国内金融机构真正接受市场考验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中国金融业的大门将完全洞开。面对已经实行了综合经营、服务品种齐全、资本实力雄厚、网络发达、创新能力高超、在金融危机后恢复元气的外资金融控股集团,我们只有选择从“分业”到“综合经营”的体制转变,加快发展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组建中国金融业的“航空母舰”战斗群,才能有效提升国内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并在与国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和竞争中实现共赢。

客户需求的急剧变化需要金融综合化经营

从居民角度看。在近年来股市和房市上涨过程中,中国居民追求财富的“潘多拉盒子”已经打开,各类金融资产要进入一个比较快的发展阶段。到2008年底,居民储蓄余额已达到22万亿元人民币,可管理资产在100万美元的富裕阶层人士已经达到40多万人,控制着全国上万亿美元的财富,未来几年,这一财富的规模仍将保持13%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中国将拥有四百多万个富裕家庭(家庭年收入超过25万元人民币的城市家庭),居全球第四。从居民资产结构来看,未来几年虽然传统的银行储蓄仍会保持增长,但是总的来看,居民对于个人金融资产的分布习惯正在从储蓄为主,向储蓄、理财、保险、投资等多种渠道转变。越来越多的银行储蓄存款将被各类理财产品所代替。特别是对于财富迅速上升的高收入阶层,其对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等高端金融服务需求将呈现爆炸性增长的局面。

从企业角度看。一方面,未来几年变化的总体趋势是直接融资的发展要远远快于间接融资的发展,债券发展速度有可能会快得多,基金的发展速度、保险的发展速度有可能快得多。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大型集团企业、政府部门需要借助银行的结算网络强化对资金的集约化管理;企业并购重组活动的增多,需要银行提供并购贷款、委托理财、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业务;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日益高涨。因此,向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解决方案已成为衡量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从银行自身发展看。后金融危机时代,监管部门对银行资本的监管将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传统的依靠大规模资本消耗获取利差收入,提高资产回报率(ROA)的盈利模式,不仅受到股东的制约,也将面临监管的严格限制,银行必须寻找一种通过综合经营,加快向低资本消耗、高资本回报率(ROE)的经营模式转变的发展道路。同时,综合化经营有利于商业银行充分运用人力、资金、网络及渠道等方面的资源,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拓展业务,增强综合竞争力和提高经营绩效,保障中外资商业银行的公平竞争。

中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具有现实的基础

在现实的实践中,我国目前已经涌现出多种类型的金融控股集团,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形成的控股公司,如中信集团组建的中信控股公司、光大集团正在组建的光大金融控股集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等等。第二类是产业资本投资形成的控股公司,如首创集团、东方集团、海尔集团,宝钢集团、招商局集团、新希望集团等,类似企业性质的金融控股公司全国范围还有许多家。第三类是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整合当地的金融机构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比如上海的新国际集团,河南省建投集团等等。第四类是由商业银行搭建的金融控股集团平台。目前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搭建的金融控股集团平台雏形已现。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中信银行拥有中信控股综合经营平台的特有优势,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加快搭建自己的金融控股平台,可以说,中国分业经营体制正在加速向综合经营体制转变,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业务相互交叉融合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加快推进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竞争新形势

虽然从分业经营到综合经营可能会给我国的金融机构带来转型的阵痛,但与分业模式下中国金融机构由于功能不全而在整体效益和长远利益方面的损害相比,功能齐全的金融控股集团更有利于提高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目前,我们还无法准确描述中国综合经营的整体发展趋势,也无法预测具体的时间表,但可以肯定的是,来自市场的力量让综合经营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推动力量。综观中国现状,也许不用怀疑我们正身处中国金融第三次大改革的前夜(第一次为国有银行从单一的人民银行中脱胎而出以及众多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成立,第二次为中国银行业股改上市的提速)。我国的金融业能否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提升核心竞争力,将直接决定中国今后综合经营的路径选择。

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高度重视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

着眼于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从现在开始就必须进一步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试点,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目前的金融格局还是以银行业间接融资为主,因此在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过程中,银行业必须积极地参与。从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国际化竞争的战略高度看,我国的金融经营体制如不尽快作出适当调整,那么目前这种各自为战、手脚被束缚的中资金融机构很有可能在外来冲击之下面临巨大挑战,而恢复元气的外资金融机构则有可能乘机长驱直入,迅速占领我国金融市场的各个制高点,控制住优质客户和优质金融资源。

加快建立金融控股集团综合经营的体制机制建设

当然,与国外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金融控股集团相比,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任务还相当繁重。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成功地实现金融企业从分业经营转向综合经营的转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尽管我国开展综合经营试验已经有多年,但是金融控股集团在国内仍然属于新生事物,作为分业经营环境下的一种金融组织形式创新,金融控股集团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公司治理和组织架构,应当如何确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如何对集团内部金融子公司的人、财、物和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怎样控制由于集团复杂的组织架构和治理关系带来的各种风险,如何建立融合不同金融业务子公司的企业文化,形成统一的集团文化等等,无论对金融控股集团的领导者还是金融监管部门都是具有很大挑战的课题。在我国,发展金融控股集团首先遇到的是产权改革问题,组建金融控股集团不是简单的机构叠加,关键还是实质性的产权改革。

因此,为发展金融控股集团必须要对现有金融体制和产权进行改革。特别是解决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支配权问题。任何市场化的改革都意味着政府这种支配权的弱化,削弱这种金融支配权,对现行体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国家金融会产生哪些不利因素,如何化解这种改革可能带来的各种金融风险等都是必须正视的问题。从金融业的发展现实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其庞大的资产规模和市场影响力,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控股集团化再造所涉及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决非一般国有企业控股公司化改造所能比拟的,这也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下一步金融控股集团化改革仍然是国有金融体制改革的主战场,是金融体系改革的“硬核”。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控股集团化改革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业现代化建设的前途。

同时还应看到,金融控股集团实际上像多种金融机构组合而成的金融机构丛林,债权人和投资者必须明确自己在这种金融机构森林中的位置。对于作为母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如果是一家纯粹的控股公司,它所拥有的仅仅是子公司的股份,在此种情况下,控股公司对子公司发挥的作用有限,主要表现为从子公司向控股公司转移红利的能力。未来的金融控股公司除了管理在子公司投资的股权之外,还必须通过对整个金融控股集团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业务线、营销渠道、信息技术系统、客户信息平台的有效整合,提高整个集团综合运作各种资源的能力,依托强大的各类金融业务协同作战。

有效的风险管理是金融控股集团成功运作的基础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防范风险成为推进综合经营首要的考量因素。从国际经验来看,风险控制是金融控股集团成功运作的重要基础。比如,花旗集团在经济高涨时期,依靠急进的扩张战略逐步登上全球金融霸主地位,但由于忽视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在危机中损失惨重。相比之下,摩根大通银行审慎的风险管理风格使其在金融危机中免受重创,躲过一场浩劫,进而成为华尔街领先的金融集团。因此,发展金融控股集团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控。一般而言,除了收入分流和风险传递之外,缺少透明度还可能导致金融控股集团更大范围的会计失真,在集团内部使一些经营本不完善的金融机构更容易从事不受监管的业务活动,从而增加金融控股集团本身和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暴露程度。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建议,监管者可能不得不采取措施在控股集团合并报表的基础上评估集团的资本状况。从信用评级角度看,评级机构一般给予控股公司的评级要比对控股公司的经营性子公司的信用评级低一个等级。在组建和运营过程中,任何金融控股集团都会遇到一些难题,例如谁拥有子公司资产和负债的最终利益,集团的资本与子公司(如银行)的资本能否有效隔离,以及集团的另一部分子公司是否对债权人提供保证。根本的问题就是在允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同时,保证银行的金融安全网不被延伸到其他金融活动。因此在制度层面应对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关联交易、跨市场风险等问题进行规范,进行有效的风险隔离,防止金融风险传染。因此,要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建立“防火墙”和“信息隔离墙”等隔离机制,对关联交易行为进行规范,限制资金和信息在金融机构之间无序流动,从而规范和约束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

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