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相关理论十篇

时间:2023-11-13 17:4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风险相关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篇1

摘 要: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运动,财务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核心内容理应受到财务会计理论界的足够重视。本文针对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薄弱环节,在借鉴国外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经验以及风险管理等其他学科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今后在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新课题,以期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推动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有的学者[1]分析,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备受企业和各国政府重视,因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以一定的成本,通过科学优化组合管理可以使企业的现实财务损失和损失的影响度最小化,很多国家(地区)成立各种形式的学会或协会,以推动风险管理教育的普及和风险管理运动的发展。作为风险管理核心组成部分的财务风险管理已经伴随着风险管理全球性运动的兴起而备受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越来越快,不仅要重视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和程序的研究,而且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借鉴国际研究经验和成果,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积极拓展财务风险理论研究的领域,是我国财务风险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亦是拉动我国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迫切要求。

我国目前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表现为:一是与风险管理其他领域相比,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比较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偏少。近年来,我国对财务风险的研究[2]比较分散和零星,分散于财务理论之中,被肢解在理财的筹资、投资、耗资、收回和分配各个环节,缺乏深层次的财务管理理论做支持,缺乏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总体性研究;二是研究领域较窄。近年来,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集中于程序和方法研究上,没有将财务风险管理置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之下、针对实施环节、文化层面进行全方位、深入探讨,不仅缺乏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而且应用层面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

鉴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研究。

一、 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研究

我国财务风险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一是从现在国内所编财务管理学或理财学教材看,特别是权威院校学者所编教材看,财务风险概念基本与国外(主要是美国)统一,企业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使用了负债而给普通股股东所增加的风险。换言之,财务风险产生的基本原因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负债,使用负债越多,财务风险越大,不使用负债,则没有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即是债务风险,除了债务风险之外企业存在其它风险是经营风险。由于概念界定清楚,可以方便地使用数学模型来测度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即使用复合杠杆或总杠杆度量企业总风险,以经营杠杆度量企业的经营风险,以财务杠杆度量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是从学术界看,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上无法摆脱我国传统财务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对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成果重视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如在财务风险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争,财务风险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职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而对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意义重大的财务风险目标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概括。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及管理内容的研究没有与实证研究直接相联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对定性的理论推导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增生出财务风险理论诸多“研究成果”,深刻与肤浅共存,正确和错误并生,应该说不利于我国财务风险理论向纵深发展,影响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

所以,今后我国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比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的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大厦,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

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称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国外如美国,现代财务理论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活动的目标函数,把各种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构建了前后一贯、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大厦。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的、运用极广的理财学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理财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多篇论文研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理财学的面貌,使理财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国外财务理论研究成果,在财务风险基本理论上注重实用,讲究方法科学,少走弯路,取得共识,达成统一,以推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

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宋明哲.2003.现代风险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 2.姜绪荣.2001.高层管理者弱性与企业能动风险控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3.汪平.财务理论.2003.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4.詹姆斯.T .格里森.2001.财务风险管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5.张俊瑞、刘东霖.2005.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10

The Think On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Abstract:Risk management has gained its worldwide popularity nowadays. Being a central part of risk management,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should be given enough emphasis by the financial theory circ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studies abroad and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some disciplines including risk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weakness in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new issues for future consideration, hoping thi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heory in China.

Keyword: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theoretical construction;education;culture;organization;mode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篇2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1.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

2.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3.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4.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5.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篇3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负债经营 资产负债率

债务资本是一把“双刃剑”,与利润既有正相关关系,又有负相关关系。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也指出:在有效市场前提假设下,资本结构的变动会影响企业价值和企业的财务风险,债务融资方式相对于股权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有利。本文分析了相关理论,并结合案例这件事上市公司实证分析,研究样本公司的资本结构是否影响公司绩效和财务风险以及怎样影响公司绩效的财务风险,检验国外经典的资本结构理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适用性,对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Aghion.Boloton(2008)认为企业利用负债融资提高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可以降低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但是同时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Agrawal .A(2009)认为不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综合资本成本都是固定的,因而企业的总价值也是固定不变的,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无关。Allen.M.P(2011)加权平均成本取决于权益成本和负债成本,当企业用负债来减少发行在外的股票时,权益资本成本上升缓慢,负债成本平稳不变,而且比权益资本成本低,所以加权平均成本逐渐下降。当负债比例加大,权益资本成本加速上升,虽然负债在全部资本结构中比例增加,但不能抵消权益资本成本快速上升的影响,结果使加权平均成本下降到最低点后开始上升。

(二)国内文献 肖游(2006)从财务风险的特征、成因入手,提出财务风险控制的目标、原则和程序。而关于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法,在结合之前研究的结果,引入了财务杠杆系数作为控制筹资风险的风险。吴井红(2005)认为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有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盈利有关。肖作平(2007)认为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和上市公司的财务费用比率有关。沈根详(2005)主要以权衡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资本结构与破产成本以及税盾效应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最优资本结构应该是资产负债率在60%至70%之间,大于百分七十,破产成本将急剧上升,超过了税盾带来的效应。刘星(2011)放宽了MM定理关于所得税率恒定的条件,考察了在中国特殊国情下所得税率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得出了资本结构与所得税率成正相关的关系。

多数学者研究的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财务风险的关系,很少学者考虑到负债收益与财务风险之间权衡利弊的关系,本文研究是基于负债收益和财务风险之间权衡的关系,以期完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理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企业负债规模越大,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也就越大相应地财务风险也就越大。企业的负债规模越大,要偿还的本金及利息就越多,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也就越大,因而其财务风险就越大。尤其是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到期债务的还本付息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会使企业破产。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企业财务风险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

在企业负债经营的条件下,负债越多,则所需偿付的利息费用也越高。高的利息费用增加了企业可能因无法偿付债务带来的风险,故提高了财务风险。另一方面,财务费用比率的高低也与营业收入密切相关,与营业收入成反比。如果企业具有较高的营业收入,则财务费用比率低,而其将具有较多的资金流用于偿还负债,因此财务风险也会相应较小。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企业财务风险与财务费用比率正相关

从理论上说净资产收益率(ROE)受三个因素驱动:资本回报率(ROIC)、ROIC与R的差异即经营差异率、净财务杠杆(DFL), 资产收益率(ROE)高的公司往往是因为资本回报率(ROIC)比较高,拥有着极高的经济商誉和较强的经济特许权,具备着较高的行业壁垒,往往不需要通过高的财务杠杆来获得负债收益,因为这样往往也会同时增加财务风险。而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长期不盈利,资本回报率(ROIC)低下,那么企业要偿还借款的本金及利息就会非常困难,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可能使企业信誉受损,不能有效的再去筹集资金,导致陷入财务风险。盈利是支付长期本金利息所需资金的最可靠、最理想的来源。企业投资回报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其偿还债务的保障也就越大,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3:企业财务风险与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我国2011年浙江省在沪深两市A股的上市公司。剔除了以下特殊样本:(1)金融类上市公司;(2)研究期间内为特别转让和特殊处理的公司,以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过否定或保留等审计意见的公司;(3)净利润小于零,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4)数据异常的公司。最终得到12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本文的所有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以及新浪财经网上公布的各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本文的研究变量主要包括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即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本文用综合杠杆(简称DTL)作为评价指标。综合杠杆是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共同所起的作用,用于衡量销售量的变动对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的影响程度,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财务风险越大。运用综合杠杆来衡量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是能综合全面的考虑到企业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综合杠杆等于财务杠杆乘以经营杠杆,财务杠杆的高低和企业的筹资风险有紧密的联系,财务杠杆越高,企业的筹资风险越大,因为高的财务杠杆往往会导致企业较高的筹资成本,导致企业偿债压力加剧,经营杠杆的高低与企业的投资风险有精密的联系,经营杠杆越高,企业的投资风险越大,因为高的经营杠杆往往要求企业投资的项目的净现值也要较高,一旦投资项目净现值不如预期,企业的经营就会遭受风险。(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即上市公司的负债经营效益,根据企业成长效益的指标,综合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共选取了3个解释变量来衡量上市公司的负债经营效益: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用DAR表示)。企业的负债经营效益首先要确定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其表示公司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该指标是评价公司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企业财务费用比率(用FE/IFM表示),企业财务费用主要包括企业为负债经营所支付的利息费用,财务费用比率描述企业财务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是描述负债经营大小及效益的一个双重指标。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用ROE表示),描述企业在剔除负债效益之后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是企业资产对企业的收益最直接的贡献,描述企业的经营效益指标,结合上述两个指标,能很好的对企业的负债经营效益进行分析。(3)控制变量。财务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除了上述提出的3个变量之外,还会有其他的因素,如宏观经济环境,企业的管理效率等等。为控制上市公司其他因素对财务风险的影响且基于数据的可取得性,引入企业的成长性(CIGR)、企业的所有制性质(OWNSP)、企业的规模(SIZE)作为控制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企业负债经营效益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根据以上假设,建立模型如下: DTLi=β0+β1*DARi+β2*FE/IFMi+β3*ROEi+β4*CIGRi+β5*SIZEi+β6*OWNSPi+Ui,其中,βi为待估系数,Ui为随机扰动项,i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的数据。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了我国2011年浙江地区在沪深两市A股的304家上市公司来研究企业负债经营效益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通过筛选,最终选取了127家上市公司共计127个样本的数据。样本数据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二)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综合杠杆与资产负债率、财务费用比率和企业资产规模显著正相关,与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增长率成显著负相关,与公司的所有者性质关系不显著。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企业资产负债率、财务费用比率和企业规模显著正相关,净资产收益率与主营业务增长率也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对实证分析的结果的有效性产生影响。但是根据统计分析的原理,如果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8,一般就认为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从表中各相关系数值可以明显得出数据样本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不明显。

(三)回归分析 为了探究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在回归结果中计算了各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各变量的VIF值都接于1,通常情况下,当VIF值大于等于10时,共线性才会在变量间显现,所以本文模型中的各个变量之间并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另外,从表中可以得到,除主营业务增长率和所有制性质外,其他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均通过了0.0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可以发现:(1)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对其财务风险的影响最大,在1%(sig=0.00

四、结论

从本文分析结果看,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财务费用比率对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有着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而资产收益率对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代表着的是公司的资本结构,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水平有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内,一个公司资本结构越高,获得的税盾效益也就越高,但是必须要承受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要在可控的财务风险水平下,采取合适的资本结构。公司的财务费用比例代表着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一个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越高,财务风险也就会相应降低,公司必须要学会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降低自己的财务费用率,这样就能其他条件的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财务风险水平。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代表着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公司的财务风险越低,这给我国的上市公司带来的启示是,要从根本上在保持一定盈利能力的前提下,同时也承受不过高的财务风险水平,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净资产收益水平,而要提高公司的净资产收益水平,必须引入优质资产,提升自身的产品竞争能力,加强公司的营运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德芳、曾慕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6期。

[2]吴井红:《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初探》,《经济周刊》2006年第8期。

[3]肖游:《试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商业研究》2006年第13期。

[4]沈根详:《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风险》,《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5]刘新:《上市公司所得税与财务风险关系研究》,《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6]李春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6期。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篇4

如按目前财务界认可的风险理论:用公司风险,即财务风险(负债风险)和经营风险,加以解释这种不确定性,似乎并不严密;用市场风险加以涵盖,则更不妥当。如何确切解释这种不确定性,成为目前财务理论研究的一个盲点。从而,在客观上要求财务风险观念要有所突破,树立一种全新的风险观念。

国家财务论、本金理论、所有者财务论的提出,从理论上为解释这一不确定性提供了理论源泉,使权益风险问题得到了逐步澄清。对权益风险的认识,真正起源于国家财务论。国家财务理论认为,“与国有经济多层次性经济体系相适应,国家财务活动也呈现多层次性的特点”,并进一步明确国家财务活动分国有资产产权代表部门、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三个层次。从而,一方面,在理论上为以后所有者财务论等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前两个层次财务经营方式、风险控制等财务问题的深入研究,逐步明确了“两层次的主要财务经营形态是什么”、“该种财务经营有无风险等理论”问题,为初步认识权益风险提供了思想萌芽。本金理论、所有者财务理论的发展完善,则为权益风险概念的提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一、权益风险的概念

我们认为,权益风险可以定义为:产权主体(所有者)进行资本经营等经济活动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对于这一概念需要解释两点:

第一,产生权益风险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指企业资本经营。这里的资本经营概念是相对生产经营而言的,引用的含义“指买卖资产与企业的经济行为”,并且主要强调产权资本运营。此外,产权主体自身其他一些经济活动也会产生权益风险。

第二,产生权益风险的经济活动主体是企业所有者(产权主体)。目前,财务分层理论认为,“资本经营主体应该是所有者,而不是经营者”。我们认为,所有者可依据出资者所有权进行资本经营,经营者可依据企业法人财产权进行资本经营。前者强调自身及子公司产权运作等问题,后者强调法人企业投资公司(孙公司等)的产权运作等问题。这一分权问题也应说是分层理论的应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权益风险是由所有者层次资本经营等经济活动产生的,而非经营者层次产生的。

理论界一般认为,从公司本身来看,风险可分为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也叫筹资风险抛。为明确区别,又可称为负债风险。我们认为,财务风险不应仅仅是负债风险的代名词,其内涵应包括权益风险。

1、权益风险与负债风险。它山’]之间的联系是:无论是权益风险还是负债风险,都是企业理财活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一般可通过产权运营方式多样化、多角化筹资等财务手段加以分散、控制。并且,同作为财务风险,它们通常只是起到放大或缩小企业经营风险的作用,通过经营风险间接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企业价值。其区别在于:权益风险是由于产权主体自身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属于所有者财务层次风险;负债风险是由于法人企业负债经营而产生的,属于经营者财务层次风险。权益风险主要是由产权资本运营(如产权转让)等财务活动引起的;负债风险多是由企业资本运营(如筹资)等财务活动引起的。

2、权益风险与经营风险。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权益风险与经营风险都会带来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这种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价值。此外,它们都属于公司特有风险,这种风险是可以分散的。其区别在于:权益风险主要是由企业产权主体财务活动产生的,可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运营方式多样化等特定的财务手段加以分散;经营风险是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是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会具有的,可通过多角化经营等措施加以防范。

总之,公司风险可分为财务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又可分为权益风险和负债风险。在公司理财活动中,不仅负债经营可带来财务风险,权益自身变动也会带来财务风险。

二、权益风险观念的理论基础

(一)本金理论。“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本金理论以本金运动为主线,系统地将国家财务、企业财务、家庭财务融合为统一整体,形成了“大财务”理论框架,明确了本金在国家财务中具体体现为国家财务资金,在企业财务中体现为企业资本(或称企业资金),在家庭财务中体现为个人本金。并进一步指出"财务的基本矛盾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之间的矛盾灼。

结合国家财务理论的启发,可以认识到: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本金在产权主体层次上的运动也形成了一种财务活动,并且这种财务活动也存在本金投人与收益矛盾问题,即存在投入成本与最终收益之间均衡的不确定问题。将这种不确定性理论抽象,可以得到权益风险的雏形。通过对本金运动规律的深入研究,将深化对权益风险产生根源的进一步认识,并为权益风险防范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所有者财务理论。该项理论认为:在现代企业法人结构框架下,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必然要求企业财务的分层管理。“不仅经营者要进行财务管理,出资者也要进行财务管理”。并深入指出,“所有者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其资本的投入与收益活动”。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本金在所有者层次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形成了所有者财务。所有者财务的目标也应是追求本金增值的满意化。所有者财务活动必然存在本金投人与收益的矛盾问题,出资管理、收益管理等财务活动必然使企业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价值。即客观上存在一种财务运营风险,就是权益风险。

应该说明的一点是,许多研究所有者财务理论的学者将企业财务等同于经营者财务,便所有者财务游离于企业财务之外。这一提法略欠妥当。我们认为,所有者财务是本金在企业所有者层次上的财务活动,其运营管理效果同样影响企业经营成果。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由于“两权分离”,公司内部形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两个相关利益主体、理财主体。相应地,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也共同构成了企业财务。当然,这并不否认在国家财务体系中,也存在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份层管理问题。如果所有者财务独立于企业财务而存在,那么权益风险就成为企业财务所不可控风险,就不可以成为企业风险的组成部分。

三、权益风险构成分析

在认识财务本质的基础上,可以对权益风险进行适当分类。“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人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据此,权益风险可分为产权主体财务关系变动风险和产权主体财务活动风险两类。下面以上市公司分析为主,迸一步解释这两类风险。

(一)产权主体财务关系变动风险。这是指由产权结构、规模等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财务风险。具体有以下几种风险:

(1)产权结构变动风险。产权结构变动对公司经营活动、市场价值影响是十分敏感的。公司股权集中情况、大股东之间力量对比状况等,对公司能否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活动影响深远。这一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就是产权变动风险。

(2)产权主体规模变动风险。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内上市公司股东规模将呈扩大趋势。这便产生了“控制权转移”、“有效控制”等问题。如何在尽少投入资本的前提下取得控制权,并有效防范、化解由规模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便是研究产权主体规模变动风险问题。

(3)产权主体代表变动风险。不可能全部股东都直接参与公司管理。董事会等权力机构作为产权主体代表;掌握着公司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经营、财务决策权。其自身整体素质、管理能力,对公司正常运营、健康发展关系重大。产权主体代表的变动,意味着公司具有了经营方向等重大方面变动的可能性,带有一定的风险,即产权主体代表变动风险。

(二)产权主体财务活动风险。这主要是指产权主体资本经营活动,尤其是指产权资本运营活动。从这一角度,产权主体财务活动风险主要是指产权运营风险。

从财务活动过程看,产权运营风险可分为:经营前评估风险、经营中控制风险、经营后整合风险。具体地说,产权经营风险来源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采用的产权转让方式,是股权置换还是资产置换,是有偿转让还是无偿划拨;第二,确定的产权转让方向,是向法人股东转让还是向国有股东转让,是面向社会经济集团还是面向全体投资者;第三,成交的产权转让数量,是全部股权转让还是部分转让,是全部资产出让还是部分出让。这几方面的选择直接产生了产权运营风险。

四、权益风险观念提出的意义

(一)对财务理论发展的意义

1、深化国家财务理论的研究。通过对权益风险的逐步认识,将促进对国有资产产权代表部门、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两层次财务经营方式的创新研究及财务运营风险的有效控制研究。

2、充实了本金理论内容。本金在所有者层次的投人与收益活动,也是一种财务活动。这种财务活动也主循本金投入与收益矛盾规模。权益风险是其本金运动在的矛盾性的一种外在表现。

3、初步定位了所有者财务。在“大财务”理论框架下,除家庭财务外,国家财务、企业财务都具有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两个层次。所有者财务对应的风险主要是权益风险,经营者财务对应的风险主要是负债风险。

4、为资本经营纳入财务框架提供了纽带。可以近似认为:资本经营活动主要面临的风险是权益风险;而权益风险是所有者财务层次的主要风险;因而,从理论上资本经营可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的主要方式。

(二)对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构建的实践意义

权益风险观念的确立,可以深化对国有资产管理仍制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重大问题的认识。这对于构建全新、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大有裨益。

首先,对产权主体结构、规模变动风险深人认识,可以有效指导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管理体制的建立。针对风险的防范,可采用中介公司交叉持股经营等运营方式。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篇5

[关键词]社会经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提升,相应的我国企业数量也呈现出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突出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大趋势就是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发展和培育。随着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而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具有巨大破坏作用,而金融危机无论在规模,速度还是在对企业影响力方面都让生产经营者无法预料。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普遍存在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不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措施不完善,在对之前市场发展环境和政策保障下,对缺失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给中小企业带来的综合性影响或许能够应对,但是在全球经济发展都存在危机的前提下,无论何种生产经营及投资策略都对我国企业来说都会导致毁灭性的打击,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渐恢复的发展趋势下,不断优化和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已经非常迫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将以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中心,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向便是优化企业资金结构、盘活企业资金存量、将企业资金成本更为合理控制,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企业展开财务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更为合理地管理风险、控制风险,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研究现状

国外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早从20世纪就已经开始,并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RejieGeorge和RezaulKabir(2008)主要对企业公司内部业绩和利润分配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分析表示,对于不同企业来说,公司内部生产经营业绩较差的主要因素是集团公司内部利润分配问题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最终企业扩大发展规模将会引起资源转变,这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而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中大型企业而言,对于该问题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同归对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再进行利润分配。RobertScapens(2009)研究认为在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和治理来说相互依赖,不能进行分割。公司主要治理目的就是实现企业价值和利润最大化,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来说意义突出,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管控来说作用不小。国内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赵波(2012)指出,当下企业必须实行风险防范机制,并且要制订发展战略方案,才能够推动企业发展,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该不断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具体认识,并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财务风险防范对策和措施,来降低企业经营经济损失。于新花(2013)通过研究指出,随着市场竞争发展越来越激烈,风险管理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当下我国企业集团对财务风险管理上仍然不够重视,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财务风险管理也出现了多方向发展趋势。

3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内部财务风险管理欠缺

我国企业虽然构建出了一套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但是对于财务风险控制具体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资本结构以及所应实现的发展战略都缺乏认识。无法对自身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对症下药的制定相应财务风险管理方式,是目前我国企业所欠缺的,也是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3.2财务风险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对于企业财务人员来说,财务风险管理就是将不同部门,不同科室财务风险防范规章制度进行有机整合,这样不但对企业规避财务风险不利,也同时对企业业务发展来说有直接阻碍作用,甚至严重造成恶性发展循环。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但是其专业能力及素质仍需不断完善,在实质上无法有效掌握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风险管理及经营管理战略中财务风险的把控,无法对风险管理分析方和预警机制来实施有效利用,从直接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产生。

3.3财务决策机制虚化

目前来说,我国企业中存在的财务决策主要有经验和主观决策两种,这种决策由于不进行周密的项目考察和可行性分析,往往发展决策失误,而进行盲目投资,盲目多元化发展,而出现决策行动盲目过快,这与我国房地产企业所执行的财务决策机制有关,而企业所执行的财务决策机制无论企业如何规定但实质上都实行的多元化的单线报批模式,也就是经过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经理及办事人员模式,这种模式最为突出优势是制定相关责任决策较为简单,但是从风险规避角度分析较为简单粗狂,虽然项目投资需要多级别共同研究,最后由企业最高层进行集中商量决定,但是实际过程中项目论证不足,在具体决策中个人占据部分较大,原有逐级把关效果不大,或大部分决策权集中掌握在企业最高管理人才中,事实表明,决策失败都是企业简单发展模式的产物,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机制过于虚化对财务决策科学性制定来说严重不足。

3.4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较差

由于受到企业生产资源及人才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控制,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所需要的管理资源相对不足,实际管理机制过于粗狂,专业能力差,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尚需完善。不同财务风险管理人员都是忙于自身业务,对财务风险管理风险没有专人进行专业化分析,对企业财务状况仅仅是季度综合报表来体现,对于科学化的企业管理工作严重不足,财务决策规范程度不够,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缺乏有效性管理。同时,企业目前生产经营状态仍处于微存利润阶段,这很难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进行系统全面分析,作为企业内部最为重要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更无从说起。

4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优化措施

4.1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首先,将日常风险管理手段和意识不断纳入企业文化和日常管理工作流程中来,通过不断学习、培训及讨论过程,使得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得到全体员工的普遍支持,通过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案例体现,提升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认同性。其次,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断纳入企业文化构建整体过程中来,不断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化,为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提升所有员工财务风险防范理念,将具体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和员工自主工作氛围相结合,使其形成在日常工作流程中都时刻体现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企业构建高效、规范化、系统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使得在公司内部不同员工都能够体现风险管理理念和意识,同时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不断提升对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基层管理者应该将风险管理文化纳入员工日常工作流程中,高层管理者应该注重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化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并起到领头作用。在企业财务风险文化培育过程中企业重要工作岗位及相关工作流程中要起到相应的带头作用,使企业整体风险防范意识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4.2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首先,在公司内部应该构建股东大会制度,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理会,高级经理层及不同职能部门经理共同管理的权利制衡系统。其次,不断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理会及高级经理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在实施企业法人核心治理结果中董事会是最为核心的管理阶段,也是企业进行财务风险防范最为关键的领导阶层。最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向董事会成员提供全面风险评估报告,为了不断优化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从而最大限度规避企业重大决策性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害,本文建议企业高层领导者应该至少1年内向董事会成员提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工作报告。

4.3健全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系统

首先,建立以人为本的风险控制机制。在企业风险管理防范体系中,作为基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身份都是人的因素出现,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只能依靠以人为本,不断发挥人的主观积极性,才能实现企业风险防范最终发展目标,为了有效确保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目标实现,确保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运行,应该构建以人为本的风险防控体系。其次,建立独立内审机构,加强风险导向的监控机制。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来说最重要的防线就是内部审计,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理合适则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对不同业务部门财务的综合管控能力,有利于企业快速实现预期发展战略目标,反之,则会直接造成公司财务资源无限浪费及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失控,因此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来说内部设计是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4.4依托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对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时掌控公司实际生产运营情况和组织结构中存在的发展弊端及时发展有效手段就是利用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来完成,从而及时调整公司发展战略,政策及发展方针,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综合控制和防范,对促进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来说作用突出,我国企业要不断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来确保有效的信息和沟通渠道畅通。

5结论

总体来说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发展方面都较为突出,随着企业资金链和现金流逐渐延展和拓展,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和影响也日趋突出,为了有效避免和规避公司存在的这些财务风险,对其产生因素和防控体系进行系统分析非常必要,在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都有财务风险存在,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有效规避这些风险对于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降低企业损失的可能性。同时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遵循风险和报酬同等原则下,使得公司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需求资本增值,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研究对于优化我国企业经营活动规范性及科学性来说具有突出意义,对于资金流转速度来说大大提升,从而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波.浅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J].时代金融,2012(17):43-44.

[2]宋雷.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弊端和防范对策[J].财会研究,2011(22):1-4.

[3]高秀兰.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研究[J].财会通讯,2010(20):139-140.

[4]龙振江.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管理探究[J].中国市场,2011(52):43-45.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篇6

【关键词】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财务预警机制

1 风险概念的阶段性发展

国外对风险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1895年,Haynes从经济学意义上提出风险的概念。他认为:“风险一词在经济学和其他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

世界上第一个对风险进行理论探讨的经济学家是美国学者威雷特,1901年他在其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给风险下了这样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

研究风险的国内外学者站在不同的学术视角,给出了风险的内涵。由于概念具有本质性的特点,清晰阐释概念是对风险的政策制定提供有效指导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可以将风险理论特征归纳为五点: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客观性;风险的复杂性;风险的动态性;风险的可度量性。

2 财务风险的内涵及分类

2.1财务风险的内涵

学术理论界对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两种认识:一是企业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结果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二是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本文将前一种观点称为广义财务风险,将后一种观点称为狭义财务风险。

广义的财务风险从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角度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认为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带来财务活动成果与预期收益的偏离,这种偏离一般是指财务活动成果的减少,带来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降低。

狭义的财务风险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负债经营引起的,风险的中心在于货币资金的运动,这种运动以货币资金为起点,也以货币资金为终点。

2.2财务风险的分类

依据划分标准的不同,可对财务风险进行不同分类。按照财务风险的可控程度,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按照能否通过多角化的方式分散,分为不可分散风险和可分散风险;按照风险发生的状态,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按照风险设计的层次和范围,分为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但通常上人们按其成因及性质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及汇率风险五类。根据上述分类标准,本人更认同将财务风险按成因及性质进行划分。

3 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3.1财务风险识别

叶冬梅(2006)提出财务风险预测的主要方法是充分认识、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经济信息,利用财务比率,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及时向决策者提交风险分析报告,形成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贺妍(2008)认为风险分析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根据风险大小和事件的重要性设定优先次序,以合理安排资源配置。

3.2财务风险的控制

3.2.1确定风险反映态度。确定风险反应态度的出发点是降低企业风险管理成木,提高风险管理效益。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对风险的控制力度也就不同。

3.2.2风险预防方法选择。回避风险法:综合评价各种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选择风险最低的方案;降低风险法:努力通过措施使其降低;分散风险法:通过联营,多种经营及多元化投资等方式来分散企业财务风险的方法;转嫁风险法:通过某种手段,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承担。

3.2.3风险处理措施选择。风险成本摊入:企业可将一部分风险损失事先以成本加价的形式摊入成本,将风险自行消化;建立风险基金: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很大而损失有限的风险,有计划地提取一定数量且独立于企业运营资金之外的货币资金,防止风险发生对企业正常运营资金的影响,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3.2.4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初始财务指标的确定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通常使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它相关明细表和在此基础得出的各类财务比率来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大类(如图1所示):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按照普遍性、相关性、可比性、动态敏感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同时借鉴前人的经验,选取了四大类中的20个指标作为初始财务指标。

图1 公司财务预警机制——初始指标4 企业财务风险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4.1研究不足

财务风险理论研究已取得较大成果,但也缺乏对实践的普遍指导意义,研究存在着些许不足之处:(1)鉴于研究财务风险的学者有着不同的专业学术背景,研究视角各异,使得该理论内涵的界定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议;(2)研究的内容大多以浅层次的描述和分析为主,缺乏更深入的对财务风险内部综合性的定性和定量研究;(3)缺乏对多层次财务风险的特殊性进行深度探讨,致使财务风险差异性很难得到准确划分。

4.2未来展望

纵览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的现状,笔者认为未来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对财务风险开展研究:(1)风险管理的思想和视角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可以从现代企业价值链管理与金融管理的新视角来做新的理论发展研究;(2)从主要以规范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向实证研究方法转变;(3)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衡量和指标的确定应采用动态和系统方法相结合,运用动态的视角观察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环境确定企业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何茜.外资企业WCDP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2

[2]许焕升.风险管理的方法工具[J].管理视角,2008,(4):48-49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篇7

关键词:财务战略管理;基本假设;具体假设

在科学和学科建设领域,假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而任何基础理论的形成都需要事先提出若干基本假设。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理论,同样也不例外。财务战略管理假设一般由基本假设、具体假设和派生假设两个层次组成。前者是假设中的基本构成,由理财主体假设、货币时间假设、资金增值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构成。具体假设是财务战略管理在上述四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所演绎推理出来的,主要由十项具体假设构成。派生假设则是具体假设的进一步延伸。下面主要就十项具体假设展开深入讨论。

一、有效资本市场假设

有效资本市场假设,事实上是关于理财行为的一个环境假设。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是以下列假设为出发,即:“金融市场上各种证券的价格完全地反映了所有可得信息。”[1]P672该假设实质上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金融市场的延伸,它是联结财务管理与金融市场的基本纽带,是财务战略投融资的基本前提。有效市场的有效性表现在资源配置有效性、市场运行有效率(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要完善,使市场运作能够有效率的自如进行)、评价的有效性和信息有效性。有效市场的形成是投资者相互竞争所引起的,作为投资者都竭尽全力研究所得到的信息,研究的结果使所有信息都发掘殆尽。有效市场分为弱式市场(市场最低程度的效率)、半强式市场(高于弱式效率程度的有效性)和强式市场(市场最高程度的有效性)三个等级。其划分的意义,在于人们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信息对有效资本市场的公允对策模型进行经验上的验证。三个等级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符合半强式有效性的市场必然符合弱式有效性,符合强式有效性的市场必然符合半强式有效性和弱式有效性。实证研究表明,强式有效市场只是一个抽象而已,大凡有内幕交易的市场或市场中存在“犹抱琵琶半遮面”刺激别人去猜相关信息就不具备强式效率。一般而言,人们研究证据往往与半强式假说一致。有效资本市场假设,对财务战略管理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市场没有记忆、相信市场价格、没有财务幻想、投资者自我选择、公司股票的需求是有较强的弹性以及内部信息是极其重要的。对投资者而言,该假设提供如下启示:⑴股价不能被预测,而只能被现在不知道的未来事件所影响;⑵带着寻找价值被低估的个股的企图而对个别股票作详细分析是没有用的;⑶投资者应尽量减少交易的次数,以使交易成本最小化;⑷在投资活动中,资本规模是非常重要的;⑸最佳的管理是组合管理;⑹应充分认识到投资的风险;⑺对投资专家、顾问的言论不能完全相信,因为市场有效,投资者根本不可能通过他们的建议获取超额收益。[2]P9该假设的内涵还派生出市场公平假设和资金借贷无限制假设。前者是指理财主体在资本市场上公平竞争,不存在内幕交易;而后者则指无论哪个理财主体都可以依市场利率水平借贷所需资金。

二、财务风险与收益均衡假设

现代财务领域中有关风险与收益均衡理论主要包括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旨在寻求一种最佳的投资组合,按照美国著名学者马科维兹的观点,有效投资组合是一种具有预期收益水平下的最小风险或一定风险水平下的最大预期收益的投资组合。它对于企业进行多角化投资,分散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具有重要作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多样化投资组合中资产的风险和所需要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套利定价理论认为,风险性资产的收益率不只是同单一的共同因素之间具有线性关系,而是同多个共同因素之间具有线性关系。财务风险与收益均衡假设意味着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由于高风险项目的预期收益较高,所以投资者有时也会选择风险高的投资项目。问题的关键是此时人们更加关心如何能够降低风险,使收益率一定的时候风险最低,或者风险一定的时候收益率最高,以及如何确定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来帮助企业作出合理的财务战略决策。该假设还体现在:融资风险与融资成本的逆反性和资产流动性与收益性的互换性。财务风险与收益均衡假设是评估股票、债券以及新投资机会价值的重要前提。由于此假设作用的发挥,企业竞争性财务战略制定与选择才具有生机和活力,现代财务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许多著名的理财数学模型都与财务风险与收益均衡假设有关。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篇8

【关键词】 财务风险;报酬;匹配;矛盾

企业财务活动经常是在有风险的情况下进行,企业冒风险就是要求得到额外的收益,否则就不值得胃险。企业在理财时必须研究风险、计量风险、并设法控制风险,以求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财富。

一、财务风险的本质

风险是事件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由于对未来结果予以期望所带来的无法符合期望结果的可能性。风险是期望而无法控制,事件的不利性让人们感受风险,事件的有利性驱动人们追逐风险。财务风险(financial risk)是指财务管理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各类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用资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财务风险按照其影响投资主体的程度可以分为市场风险(系统性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非系统性风险)。

财务风险的本质可以归纳为: (1)财务风险是一种交换性的风险,是价值在其载体形态上转移、交换和复原的风险。(2)财务风险的实质是资本价值形态转化中的有确定性。(3)价值形态转化质的方面,存在着价值形态变换的困难,上一阶段的资本价值可能无法转移到下一阶段,要么无法创造价值,要么无法实现新价值,如再投资风险、资本配置风险、资本支出、资本复原风险。(4)价值形态转化量的方面,存在着资本价值量不利波动的可能,资本价值可能在形态转化中耗损减值,如购买力风险、资本支付风险、资本消耗风险。

二、财务风险与报酬的匹配关系:高风险,高收益

财务风险与报酬的基本关系是风险与报酬相均衡,即风险越大,预期报酬率就越高,投资者投资于任何一项资产,都会要求资产的报酬率与其风险相匹配。在市场经济中,各投资项目的风险大小是不同,在投资报酬率相同的情况下,理性的投资者都会选择风险小的投资。高风险项目就必须有高报酬,否则没有人投资;低报酬的项目必须风险很低,否则也没有人投资。风险与报酬的这种关系是不同投资者进行博弈所形成的市场均衡结果。风险与期望报酬率的均衡关系可表示为:

期望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

期望报酬率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无风险报酬率,它等于纯粹利率加通货膨胀附加率,在实务中通常用短期国债利率表示。另一部分是风险报酬率,是投资者要求的除纯粹利率和通货膨胀之外的风险补偿。它与风险的大小有关,风险越大则要求的报酬率越高,是风险的函数,即:风险报酬率=f(风险程度)。风险报酬率的本质是投资的风险溢价,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它是两个变量的函数:(1)β系数,测算的是资产的系统风险,反映了资产的报酬和市场投资组合报酬之间的关系。(2)单位风险的价格,指市场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减去无风险报酬率。它是市场对投资者承担的每一单位风险而支付的(额外的)必要报酬率。

三、财务风险与报酬的矛盾关系:高风险,低报酬

由于以下原因,风险与报酬存在不均衡:

首先,投资组合未完全分散化。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关系以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是完全分散化为前提条件,在风险完全分散化条件下,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仅与不可分散风险相关。如果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未完全分散化,该投资者就要承担额外风险。一般来说,持有单一证券的投资者比完全分散化投资的投资者承担的风险更多,市场会对投资者承担的不可分散风险给予相应的报酬,市场对投资者承担的可分散风险不给予任何补偿。相对于完全分散化投资的投资者而言,非完全分散化投资的风险较大,投资者获取的风险报酬较低,即风险与报酬不相匹配。

其次,由于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人可以利用其私有信息作出对委托人不利的决策,委托人面临道德风险。其结果是,投资者缺乏做出正确决策所需的信息,投资收益低,风险与报酬不相匹配。如债权人将其资金投资于某企业,其所有者未经债权人同意就要求经营者改变资金用途,将资金投资于比债务契约约定项目风险高的其他项目,加大了企业的偿债风险,也使债权人债权价值降低。如果高风险投资获得成功,超额利润由所有者独享;如果投资失败,债权人将要与所有者共同承担损失。对债权人来说,这项投资的风险与报酬是不对称的,是一项“高风险、低收益”投资。

最后,企业发展处于混沌行为阶段,在企业中存在着“风险收益悖论”。在常规的状态下,企业经济系统的结构是稳定、可以识别,因而未来也是可以预见的。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职工、消费者、金融机构之间以及政治、社会等环境呈简单线性关系。当企业发展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由于受到“系统内力、政策力和随机力”等内部、外部因素之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将从稳定性、周期性的发展状态转向混沌状态,导致财务风险和报酬不相匹配的矛盾关系的存在。投资者应根据企业混沌状态制定新的决策规则,控制资源的分配。

四、财务风险与报酬关系的协调

风险与报酬的关系问题,并不是某个要素的完全舍弃问题,而是各个要素的程度选择问题。达到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则是矛盾协调的结果,财务风险控制的过程就是风险与报酬矛盾的协调过程。

1.财务风险与报酬的基本关系是风险和报酬相匹配,即高风险、高收益或者低风险、低收益。投资者应树立风险价值观念,对财务风险及其经济利益进行认识、判断、比较和权衡,并根据自己对待风险的态度进行适度的风险性项目的投资。通过对财务风险管理决策的选择,使财务风险的直接损失、有形损失和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都最小化,以协调财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匹配关系。

2.财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矛盾关系是风险和报酬不相匹配,即高风险、低收益或者低风险、高收益。收益和风险的并存促使投资者在财务活动中,必须对备选的各种投资机会,分别估算其预期的成本、收益和风险,并在预期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理性的投资者只有在项目的风险和报酬相匹配时,才会对其做出投资决策。

如果投资项目出现风险和报酬不相匹配(高风险、低收益)的迹象时,投资者应认真地分析风险、报酬产生矛盾关系的原因和性质。对于可分散风险方面的原因,投资者应针对项目的风险性质,制定、选择理想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将可分散风险尽可能地分散掉;使不可分散风险和报酬相匹配;对于市场失灵方面的原因,投资者应该进一步地完善有关投资契约的条款,以此来激励和约束人,改变财务信息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尽可能地减少决策失误,使投资者承担的财务风险和报酬相匹配;对于企业处于混沌行为阶段方面的原因,投资者应根据各种非线性因素对投资项目的影响程度,采用不同于企业常规状态下的投资决策理论和分析方法,合理地利用“收益风险悖论”的思想来实现预期的投资效果。

参考文献

[1]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篇9

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财务,是一个企业的命脉,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企业也必须正确的认识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也就是关于财务风险的管理。企业无论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最终都表现在财务上。财务风险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全部风险的货币化的表现形态,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企业风险的大小及损失程度都直接和清楚地表现于企业财务收支的变化之中,最终表现为企业财务收益的减少。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资本筹集、资本投放、资本使用、资本回收和资本收益分配。本文针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

企业财务;财务风险;避免风险

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风险是无时不在的,无处不有的,这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关于风险的研究起源于德国,后来形成并发展于美国。直到20世纪60年代,财务风险作为一种经济上的风险现象,才得到了广泛认识。1986年财务风险管理已经走向全球。在我国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多变化的市场状况,存在着各种难以预测和不可控制的因素,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导致企业生存困难甚至破产清算的现象不断增加,财务风险给企业、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时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财务风险亦称筹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一切风险的财务表现,受内部和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具有不确定性。

一、财务风险综合概述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决策理论家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是风险的狭义定义。日本学者龟井利明认为,风险不只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给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这就是风险广义的概念。其结果总共有两个方面:一是财务活动成果即收益;二是财务状况即企业的偿债、营运、获利能力。一般情况下,财务风险是指财务状况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财务风险的特征主要有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收益性或损失性、激励性。只有了解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要降低公司财务风险,必须要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各种特征,在掌握特征的基础上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及控制。1.客观性即财务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人们无法回避它、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从而避免费用、损失的发生。2.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3.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财务管理人员不可能在事前准确地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4.共存性(收益性或损失性)即风险与收益并存且呈正比关系,一般来说,财务活动的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高,反之,风险越小收益越低。5.激励性即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会促使企业采取应对性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三)财务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在十九世纪就已经提出了风险的概念,认为风险是经营活动的副产品,经营者的收入是其在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报酬。美国经济学家富兰克.H.奈特(FrankH.Knight)在1921年出版的(Risk,UncertaintyandProfit)一书中认为:风险是指“可度量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是指不可度量的风险。风险的特征是概率估计的可靠性,概率估计的可靠性来自所遵循的理论规律或稳定的经验规律。与可计算或可预见的风险不同,不确定性是指人们缺乏对事件的基本认识,对事件可能的结果知之甚少,因此,不能通过现有理论或经验进行预见和定量分析在财务控制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有: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在1948年创立的控制论;1932年FitzPatrick开展的一元判定研究;Altman在1968年首先创立的zeta模型等。总体看来,国外对财务风险研究起步较早,理论体系完善,应用领域广,且研究成果多且系统。如:国外的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还出版较多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编写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王继华在《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及内部控制》一文中说到,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探讨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文章认为,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密切相关。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内部控制是手段,财务风险防范是目的。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从而制约和调整企业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最终达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杜芳修在《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监测与危机预警研究》中,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危机发挥预警作用。文章以财务风险监测与危机预警为切入点,采用规范和实证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紧紧依托财务危机的诱发源,对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进行探讨。我国学者对于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解决机会都离不开规避的防范,观点不一,本文会在此基础上对问题提出对策。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表现

(一)财务风险的成因

1.外部原因

(1)经济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及企业自身机制对筹资和投资的影响;(2)金融市场因素,主要是指金融市场的发育完善程度以及利率和汇率的变化;(3)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因素,如政治是否稳定、有关法律如何变化;(4)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资金主要指企业全部资源来源于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资金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严重影响企业的偿付能力,从而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5)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缺乏规范性。(6)利率水平和外汇汇率水平的影响。

2.内部原因

(1)在筹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资本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风险水平和企业的总体负债能力。(2)盲目投资,加大企业财务风险有很多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效益,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期望通过扩大规模来进一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3)企业管理的缺陷,放大了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1)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没有对财务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2)财务决策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决策失误经常发生。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3)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机制不健全。(4)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5)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企业财务信息不准确、不及时、不全面,会直接的影响了企业的决策和效益。

(二)财务风险的表现

财务风险的表现多种多样,在我国企业中比较典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获利能力低,经济效益差具体表现为成本费用高,毛利率低;资产收益水平差,投资回报率低。

2.资金不足,缺乏偿债能力具体表现为资金匾乏,负债过度;信用等级低,融资能力差。

3.经济能力不佳,不良资产比例大具体表现为资产质量差,沉淀下来大量不良债权和“残次冷背”存货,资产周转率低。

4.成长能力弱,企业发展停滞不前

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资本积累率和销售增长率下降,业务不断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技术方法

(一)分配法

分配法就是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一些方式来分散财务风险。

(二)转移法

转移法是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法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三)回避法

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四、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树立风险意识和正确评估风险,是建立有效应对财务风险的前提。有以下几个方法:

(1)建立风险基金。就是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建立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专项预备金。

(2)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

(二)建立财务风险识别预警系统

1.财务风险的识别

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组织规模不断变大,组织结构也日趋复杂,这些都使得企业的管理也变得复杂多变,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有:现场观察法和财务报表法。现场观察法,是指通过直接观察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具体的业务活动,了解和掌握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财务报表法,即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的会计资料,确定企业在各种情况下的潜在损失和原因,对主要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已确定风险的存在和风险暴露程度。

4.2.2财务风险的预警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首先是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主要是通过现金流量来完成。通过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部地反映出来。

(2)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财务风险是由于举债等导致的,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从综合评价企业的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

(3)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营运能力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保证

加强企业资产管理,防止不良资产产生,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是防范财务风险重要的管理手段;从长期看,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而保持高盈利水平的企业往往是其负债能力高、财务风险相对低的有效保证和标志,一个健康企业的偿债资金一般来源于其盈利,而非负债资金。

(4)实施债务重组

在债务人陷入财务危机时,债务人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拖延,等到债权人通过法律强制执行甚至宣告破产;二是债务重组,通过债务重组的收益减轻负担,获取生存发展的空间。而债权人同样有两种选择:一是强制执行债权直至债务人宣告破产;二是接受或提出债务重组。

(5)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

财务风险本身具有综合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风险最终都反映在财务风险中,使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所以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3.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必须拥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只有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组织化运作,才能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得到充足的重视和真正的规模运行。企业可以单独设立一个财务风险管理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能及时发现并且化解风险,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

五、结束语

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于整个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其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它的成因的复杂性、效应的双重性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规避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加剧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财务风险控制得好,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如果一个企业对财务风险不重视,或财务风险分析出现错误,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应当充分分析和认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措施来控制风险的发生,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熟练掌握财务风险控制的途径和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人员更要重视财务风险的管理,保证企业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昌广勇.刍议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经营管理者.2010(12).

[2]刘婧,王加青.浅谈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集体经济.2010(22).

[3]孙宁.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冶金财会.2010(03).

[4]勇.浅谈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26).

[5]王晓晖.AH天然气有限公司的财务风险防范研究[D].安徽大学2012.

[6]李雅凤.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

[7]沈隽.船舶融资租赁的风险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2010.

[8]韩志芳.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J].现代农业.2011(04).

[9]夏亚军.对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0).

[10]安菁菁.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

[11]孙运珍.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浅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0(01).

[12]刘宁.论财务管理目标[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

[13]赵金燕,李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经济师.2010(06).

[14]赵艳欣.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河北企业.2010(05).

[15]陆春芬.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06).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篇10

一、财务政策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政策一般指财务主体利用一定的办法有意识地改变财务对象,以达到企业理财目标的指针。财务政策因具有国家和企业两个不同的主体而产生两种不同的目标取向和表现形式:

(一)就国家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规则、制度等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所作的规范,它是一种强制执行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配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限制。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资本金的来源形式和管理的规定、现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利润及其分配政策的规定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是《企业财务规则》和各行业的财务制度。

(二)就企业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企业在国家财务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的一套自主的理财行动指南,它是一种自主选择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配合企业经营政策,调整企业财务活动和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力求提高企业财务效率。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支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它是一套自主的、灵活的内部财务制度。

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无独立自主经营权,企业财务行为只能是一种被动行为,财务政策也基本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强制执行性财务政策,供企业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导致企业“无财可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特别是具有法人地位的财务主体的确立,企业财务行为成为一种积极的、主动行为,自主选择性财务政策成为理财人员自主理财的外在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财务政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实现整个企业经营政策和财务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规范和优化公司理财行为,提高企业理财效率的重要基础。

二、当前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原有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而我们现有的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维护“业主产权论”,忽视了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事实上,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创造、接受、利用、加工信息和掌握知识技术的员工在企业财富的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已不再仅仅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的问题,现代企业实际上是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契约”,是“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合作。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只注重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置,忽视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只注重出资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排斥智力劳动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剩余分配权,从而,会加剧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应该以谁的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的理财目标。

2、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会面临更多的风险:(1)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倘若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当局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2)由于知识积累和革新的速度加快,倘若企业及其员工不能及时作出反应那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3)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这不仅加大了存货风险,而且加大了产品设计、开发风险;(4)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由此使货市风险进一步加剧;(5)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资决策的需要。

4、现有的财务机构设置与财务人员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识化理财。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并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我国现有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大多数是金字塔型,中间层次多、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习惯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切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去甚远,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三、财务风险的预测和衡量

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将财务风险划分为:

(1)筹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2)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

(3)现金流量风险,指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风险。

(4)外汇风险,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具体包括经济风险、交易风险和换算风险。经济风险是指未预料到的外汇市场汇率变动,使企业外汇业务受到的影响。交易风险是指企业进行外币业务时,由于交易发生日和结算日汇率不一致,使企业可能受到的损失。换算风险是指企业将以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折算为一某一特定货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时,由于汇率变动而对会计报表造成的影响。

正确了解财务风险的来源和种类是进行财务风险预测和衡量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建立财务信息网络,保证及时获得数量多、质量高的财务信息,为正确进行各项决策和风险预测创造条件。企业收集和整理有关预测风险的资料,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和生产技术资料、计划和统计资料,企业对部的市场信息资料和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情况的资料。

在初步预测的基础上,可以借助简化模型来衡量财务风险,即计算有风险情况下的期望收益。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情况的分析判断和数据的整理计算结合起来。由于风险和概率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常借助概率统计方法来衡量风险程度。先分析各种可能出现情况的概率和可能获得的收益或付出的成本,计算收益或成本的期望值、方差和标准差,最后根据变异系数判断风险程度。还可以运用敏感性分析来测定各风险影响因素的作用范围,尤其在投资风险的预测中,常通过测定每年现金流入额、投资回收期和内含报酬率等指标的敏感性,选择投资项目,以降低风险。

四、财务风险的管理策略

1、制定严格的控制计划,降低风险。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分散风险的首选方法。多元化经营,是指一家企业同时介入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若干类无关联的产品,在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市场上与相应的对手展开竞争。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理论依据在于:从概率统计原理来看,不同产品的利润率是独立或不完全相关的,经营多种产业多种产品在时间、空间、利润上相互补充抵消,可以减少企业利润风险。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前提条件下,可以结合自身的人力、财力与技术研制和开发能力,适度涉足多元化经营和多元化投资,分散财务风险。

2、风险转移法,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非保险转移是指将某种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如将产品卖给商业部门,将一些特点的业务交给具有丰富经验技能、拥有专门人员和设备的专业公司去完成等。保险转移即企业就某项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交纳保险费。

3、自保风险,就是企业自身来承担风险。

企业预先提留风险补偿基金,实行分期摊销。目前,我国要求上市公司提取应收帐款坏帐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正是上市公司防范风险、稳健经营的重要措施。在财务活动过程中,有些风险能够在计划阶段进行预测控制的,可以将实际状况与计划状况相比较,分析控制效果。有些风险是突发、未能预测到的,应查明风险的来源及性质,测算损失、力求找出最优方法来控制或削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