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十篇

时间:2023-11-10 18:15:44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162-04

1创新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由一系列心理活动组成。人们通常会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巧来激发创新力或使他们专注于某一事情,比如著名诗人Andrew Motion时常利用“冷疗法”诱使自己的内心处于抑郁心理状态,因为他发现这种状态有助于创作。在某些领域,这些特殊方法被称为创作者的“独门手艺”。

此外,还有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思维习惯和倾向也有利于创新,这里用“习惯”和“倾向”,而不是方法和技巧是为了强调创新不仅仅依赖于思维能力和对所做事情的专注程度、反应方式等,而且还依赖于做事情的习惯和乐趣等因素。富于创新的人随时准备并乐于关注一些在做事情过程中出现的迷人细节,并能承受挫败和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满足感。除了思维习惯和倾向外,兴趣、信念和价值观等因素也会影响创新的产生,这些往往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创新思维习惯形成的因素。

此外,创新还受到一些更加本质的、更加底层的因素影响,比如与生俱来的大脑记忆方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等,而这些因素是认知科学家广为研究的话题。由于已有大量研究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重点放在更上层一些的因素,即思维习惯、价值观和做事情的态度等(即上一段提到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改变以培养或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新思维习惯和倾向

本文将有利于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倾向分为以下6类:

2.1好奇心

富于创新的人常常会对一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提出质疑,虽然这种倾向更多地表现在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的知识。这种好奇心、质疑方式和想把事情弄得更加明白、看得更加清晰的企图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如果交给青年人一个要求有创新性的课题,而他们却对此毫无好奇心,也不愿意对已有的研究结果提出质疑,那么这个课题的研究就很难有所创新,因为他们错过了一个发现问题的关键过程,而该过程是创新产生的源泉。

2.2坚持与毅力

真正的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困难而且枯燥的过程,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产生的。创新所带来的满足感来自于面临和应对外部的挑战(比如制作一个小发明)或者内在的理解事物本质的需求,富于创新的人有一种寻求事物本来面目的强烈欲望,而不愿意接受已有的观点和方案。这种寻求本质的欲望和克服挫败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创新产生的必要因素。而这种承担挫败、面对挑战、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是富于创新的人的主要特点。

此外,富于创新的人有一种坚韧的毅力:坚持自己的质疑和想法,即使别人没有意识到他所质疑的问题,并且认为他是在胡言乱语。创新意味着思维、做事情的方式和行为过程都要有所不同,富于创新的人往往能从人群中站出来,独立思考,虽然可能最终的结果证明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独立思考与判断是富于创新的人的另一重要特点。

2.3乐于尝试

富于创新的人喜欢尝试使用新材料、新思想和新的可能性。虽然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对他们而言很重要,但他们仍会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试图从新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愿意花时间去重复前人走过的路。“如果这样做结果会如何呢?”,“也许应该……”,这样的问题是富于创新的人时常问自己的。如果年长的人在青年人面前说:“你们应该知道你们正在做什么,你们要做什么?”,这往往会抑制他们去尝试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抑制创新产生的可能性。

2.4专注力

在尝试的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如果没有引起注意,也是不能产生创新的。富于创新的人通常会有强烈的、而且对他们而言是很容易的专注精神,他们能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尝试的事情和想象的世界中,并能全神贯注,沉迷于其中。即使正在做的工作很紧急,他们也会花相当时间专注于尝试新的方法,在他们大脑思维的后台,始终期望着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和惊喜。一个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人往往会采用成熟的、已选定的方法去求解问题,而对与之无关的方法视而不见。相比而言,一个热衷于创新的人却会避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会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和线索都有所关注,并沉迷于其中,从而有利于出现他们所期望的新的突破口。

2.5思维活动

人们如何利用大脑活动空间和思维会极大地影响到他们的创新能力。有以下几种内在的大脑活动和思维方式:

1) 考虑你所遇到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2) 深入的、系统化的思考。

3) 为寻求事物本来面目的敏感性的思考。

4) 处于幻想状态时(比如刚刚醒来、进入睡眠或者做一些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时的大脑状态,如洗澡或者驾车……)大脑的半自动“图像放映”(或者叫半意识想象)。

5) 对直觉(预感、大脑暗示、灵感等)持以的敬畏怀疑态度的思索。针对以上方式,富于创新的人往往知道何时该尽力而为去深入思考,何时该放弃,就像一位精湛的管玄乐作家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脑电图研究发现,富于创新的人能自如地在朦胧意识状态和深入思考状态之间切换,而一般的人常常会陷入某一思考状态,难以脱离。

2.6环境

富于创新的人通常觉得身边的环境(物理的、社会的)会影响他的创新。在不同时候,他们会选择和设置不同的环境以有助于创新的产生。他们尽可能地选择和调整社会环境以便进入他们所需要的思维活动状态。富于创新的人常常喜欢与那些有利于他们产生创新想法的人交流,无论是情感的、智力的、还是实用性方面的,他们知道如何利用时间节奏去平衡各种思维活动,他们知道一天中什么时候该辛勤工作?什么时候该幻想?他们知道幻想和休假的意义,他们知道一天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助于他们的创新思考。

以上是富于创新的人的一些思维习惯和倾向,也是让一个人持续创新的长效因素,当然这些习惯和倾向会因为个体的细微差别而有所不同。总之,使自己持续创新和让自己一时处于头脑风暴(Brain Storm)状态相比,前者的要求要高得多。

3改变教学理念

为了了解创新思维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这种习惯,我们分析了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并研究了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理念和过程。创新思维习惯形成的速度较慢,但对创新的产生有着长期持续和更为深层次的效果。总体而言,培养理念体现为一套大家共同认可的信念和价值观,这些信念和价值观又会加强大家的共同判定准则,比如:什么是常规?什么是好?什么是违规?什么是危险,什么是创新?为了养成真正的、有效的创新思维习惯,现有的培养理念必须做一些改变,改变身边发生的事情(即使有些事情可能看上去很小,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并将这些事情累积并联系起来。这些改变产生的结果不仅仅只是营造出产生创新的思考方法,而是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倾向,并且使之得以强化。培养理念的转变包括如下几方面:

1) 改变可获得的教学材料与资源;

2) 改变所允许的、所鼓励的学生行为及活动;

3) 改变教学时间的组织和分配的方式;

4) 改变空间和环境的利用方式;

5) 改变对学生行为、成绩和所做事情的评价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有时候不一定做出公开评价,但表示默许的态度);

6) 改变评价尺度,知道哪些应该正面评论,哪些不宜正面评论;

7) 改变评价方式,如采用玩笑和故事;

这些改变如果持续有效进行,将会对青年人创新思维习惯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4实例说明

本节引用两个例子说明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在培养创新思维习惯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英国加的夫小学师生开展了一项为期4年的研究,涉及到大约150位老师和所有学生,研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他们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估,现列举两个实例以说明之。

实例1:一年级教师维多利亚发现孩子们最初不能意识到创新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而她也没有从根源上去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她的报告中写到:“虽然我教学和传递知识的方式有所改变,以求鼓励他们能有创新的想法,但是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的具体教学形式、行为以及执行这些行为所采用的方式是简单有的、有限的、依照惯例的,因此没有能发挥出孩子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而这个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教师维姬改变了教学中的空间利用、教学资源以及语言表达等方式,并通过一块黑色的布帘将教室的一角布置为一个创新角,这是一个安静的、相对隔离的地方,有微弱的灯光和优美的音乐。维姬鼓励孩子们尽可能地利用创新角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她会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时段的全班性想象力培养课,在这些时段孩子们要闭上眼睛,让自己的思想在大脑里自由驰骋,然后记录下自己想象的内容,并编制了各自的《幻想之书》。在课堂上,维姬对孩子们明确表示书中的内容由孩子们自己确定和编写,而且她不会评阅这些《幻想之书》。此外,每个孩子也为自己制作了“想象力徽章”,一旦发现自己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到了这些想象画面和内容,就给自己戴上一枚徽章,逐渐地,讨论创新在学习中的作用与价值变成了学校的热门话题。

该课题也对孩子们做了一些个人调查,结果发现,经常利用想象力的孩子的比例有所增加,从16%到22%,而通过想象力来帮助学习的孩子的比例有明显提高,从4%到19%。针对后一部分孩子做了进一步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孩子中绝大部分都表示:

1) “当我需要帮助时,我可以利用发挥想象来解决”;

2) “想象可以为你提供思路,因为它让你想得更多”;

3) “想象让我的写作更加动人”。调查发现,更多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了利用想象力的习惯,而丰富的想象力也变成了这些孩子有别于其他孩子的重要特点。现在,这些孩子已经很少到他们曾经经常去的创新角,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并且在他们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例2:另一个子课题围绕着如何让6岁的孩子对所做的事情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思考,并逐渐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教师路易丝首先分别对班上每个孩子所说的:“老师,我已经做完了,现在该做什么?”进行统计。然后将结果分别反馈给他们,以激发他们对学习态度和习惯进行讨论。接着再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才能更好理解和体会学习中的关键问题。逐渐的,路易丝只告知孩子们去做什么,并提供一个做这件事情的要领的建议,让孩子们养成思考的习惯,独立考虑如何去做这件事,并且如何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并对各种实现细节和可能性进行比较和分析。路易丝表示,教学思路和理念的转变是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的,刚开始,有必要开展一些全班性头脑风暴活动,引导孩子们自己去讨论如何去做好一件事情。接着,这种活动可以逐渐减少,因为孩子们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正逐渐发生改变,他们能更加独立地去制定自己的学习策略,做事情的方式。此外,路易丝发现,孩子们学习的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她说教学理念的转变是要让孩子们专注于他们所要做的事情,老师和孩子们都需要明确共同的目标,深入交流,逐渐让孩子们养成创新思维习惯。

5结论

本文引用了两个实例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习惯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其中一个是关于如何鼓励孩子们养成对所做事情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以加强他们的想象力。另一个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个课题都表现出改变课堂教学理念能有效改变孩子们的思维习惯和倾向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而这种改变比教会他们一些创新的技巧更有价值和意义,并且这些改变都在课题教学中是能够有效实施的。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习惯和倾向是有必要的,也是有长效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徐光伟,史有群,黄秋波,孙莉. 培养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07,(7).

[2] 张菁.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7,(3).

[3] 马云,何淑雅,曹运长,龙石银,虞佳. 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生物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3).

[4] 黄庆. 开拓创新培养途径,推进本科研究型教学进程[J]. 中国高等教育, 2006,(2).

[5] 贺定修.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教育探索, 2003,(11).

[6] 卢焕章,吴东. 创造性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1,(2).

[7] 刘宝存. 大学理念的传统虞变革[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8] Hmeloce, Ferrarim.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tutorial: Cultivating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J].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1997,(4).

作者简介:

廖勇(1976-),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实时计算,嵌入式操作系统,最优控制。

雷航(1960-),男,博士,教授,副院长,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负责人,研究方向: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测试。

桑楠(1962-),男,博士,教授,省级精品课程《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主讲教师,研究方向:高可信计算,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构件。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2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品质;关键素质

一、核心素养及思维品质的内涵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

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而初中恰好是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形成起着关键作用。语言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向,这在一个人的长期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和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二、该课堂如何体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胡波老师这一堂课设计巧妙,环环相扣,富有逻辑性和创新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包括扫读、跳读、精读,但是胡老师的目的远不于此。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胡老师不断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1.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胡波老师剪出一个漂亮的“帧弊忠入课文。胡老师的剪纸引入方式自然巧妙且新颖,富有创新性和灵活性。随后的小视频又让学生更加了解用英文讲述中国文化。课堂结束时,胡老师总结,希望孩子们要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同时他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张红纸条贴在之前写关键词的红字条上,一个大写的醒目的“美”字,便在黑板上呈现了。最后,他还以一首押韵诗歌,让孩子们一起诵读,并配以背景轻音乐,倡导要做一个有心人。整堂课设计灵活,展现清晰,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胡老师让学生花一分钟时间扫读课文并找出文章的结构,在核对答案环节,他问学生是如何找到答案的,深度挖掘孩子的思路,助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形成批判性思维。在精读第四段后,其中一组孩子们拿起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图片中间是一个可爱的中国泥人娃娃,周围以树状结构清晰地展示了本段的关键词。学生报告该组成果后,胡老师予以表扬,但他同时问孩子们:“How can you make it better?”其余学生纷纷提出可行意见,比如可以多加一点颜色以及报告者应该更加自信一些。

这个环节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们自主合作学习探究能力、动手

能力。

3.思维品质的创新性

文章一共有四段,第三段由胡老师引导孩子们以思维导图(mind map)的方式,围绕贴在黑板上剪纸“帧弊郑将本段的剪纸文化内容以树状结构铺陈在黑板上,看起来栩栩如生,清晰明了。在给孩子们示范了思维模式导图精读后,他鼓励孩子们分小组探究完成第四段的思维导图,孩子们热情积极地参与。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十分新颖,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并且富有创造力。

三、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关键素质

1.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龚亚夫先生认为,“‘结构+功能’的教学路子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所以教师要在备课中学会设计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优良品格、行为规范等活动。”而不是一味的“满堂灌”,只注重词汇和语法,教会学生写句子,记叙就行,而是要学生学会自学,学会用英语进行

思维。

2.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英语学科思维品|主要是指逻辑思维水平和批判思维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具备培养这两种思维品质的理论和实施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各学科和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英语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语言能力提高都有很大帮助。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批判思维、动手能力等,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很有裨益。

3.教师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用前沿的教学方式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胡老师学习剪纸,并在阅读教学中用到了前沿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由英国人东尼・博赞提出。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最后一段的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效果也因此而锦上添花。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式。

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要不断学习,用精心的课堂设计,带给孩子精神食粮,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思维习惯等。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3

星期二下午,学校的阳春厅内暖意浓浓,四年级的家长们汇聚在一起,认真地聆听区家长学校校长、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李映本老师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注意孩子的创新启蒙》,家长们无不觉得受益匪浅,仿佛收获到一本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秘籍".

创新,意味着改变,意味着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李老师说:"以新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创新能力的". 创新能力,是如今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成才、成功必不可少的才能。创新精神,惟有从小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李老师生动详细地讲述了三点:

讲座3.jpg

1、启迪孩子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和各种才华

3、发展孩子的创新思维

1

启迪孩子的创新意识

父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第一要素,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以家长自身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我们要充分地相信孩子,采取启发、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独立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好奇、好问更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好奇,才会去思考和探索,逐步发展为创新或创造的能力。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我们应特别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发现孩子智慧的火花,采用"助燃"方式,鼓励孩子提问,并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想像,去创造,去寻求答案。李老师也语重心长地指出,家长们应该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呵护好孩子的童心,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观察、多动手,鼓励孩子的创新意识。

讲座9.jpg

记下来回家再消化

讲座10.jpg

讲得有道理,赶紧做好笔记

2

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

李老师针对孩子的各种特点,将孩子分成7种智能型,即:语言智能型;数学逻辑智能型;音乐智能型;空间思维智能型;肢体动作智能型;交际智能型;自理智能型。这就要求身为家长的我们,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年龄小,经验缺乏,学习中的他们极易被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学习,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孩子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并在学习上产生莫大的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从而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父母要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创新兴趣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讲座11.jpg

会场专心听讲的家长们

— 2015 —

12.15

3

发展孩子的创新思维

李老师说:"家长们应该培养孩子的联想能力……同时,他也将联想能力归为四类,即:归类联想;快速联想;多义联想;类别联想。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离不开推理、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刘勰说:"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就是强调联想的重要性。丰富的联想,可以提高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对于孩子来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对孩子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身为家长的我们,应尽量发掘孩子进行活动的想象功能,促发想象。对于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等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孩子的创作。我们还可以采用一字多义、一词多义、一题多解的方法启发孩子思考,培养孩子的联想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孩子,则是父母生命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让身为父母的我们一起,唤起创造的力量,心怀关爱、赏识、尊重、耐心,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吧!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4

关键词:语文;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科,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是不能回避的,是责无旁贷的,语文学科要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学科,作为教师要做到思想到位,行为到位,把这一目标真正落实到位,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一、创造民主氛围,发挥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创造了

没有好的环境和条件,任何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会受到限制,不会被无限的发挥出来,创造民主氛围是很好的途径之一,直接决定着创新性人格和创新性思维的生成。假如我们教师强调学生的学习,强迫学生干什么,孩子们不能自主学习,打击挖苦嘲笑孩子们,不能容忍孩子们的一点点的错误,不能容忍学生们的不同见解,不能有什么风吹草动,只要自己的教学一帆风顺,孩子们的思维被禁锢,创造力被遏制,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就只会迎合和顺从,就像是个温柔的小山羊,就不会有什么创新能力可言。教师要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的陈旧架子,把孩子们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把孩子们的思想解放出来,为孩子们创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为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形成铺平道路。我们的学生都是好学生,身心都是健康的,知识水平都是相差无几的,都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欣赏与尊重和鼓励,叫孩子们来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不断前进,不断有新的水平的产生,不能被分数所限制,所左右,也不能按照分数的高低来判定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孩子们的品质性格要培植、张扬和促进其发展。我们要鼓励个性,听取多方面意见和见解,鼓励有新的思维的产生,鼓励开动脑筋、自由想象,才会有创造思维的存在和成长的,才会有创新能力的形成的。我们看到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长的充分展示和发展,只要是孩子们身心是愉悦的,思维才能是活跃的,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突出学生主体性,做到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们的最大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眼中要是没有学生,只有教材,知识点,永远不是好老师,教学成绩也只是一般般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学会了,会学了,才是最好的原则,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愚蠢做法,做到根本的改变,把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真正的突出和发挥出来,才是我们的正道。如何上一节有效的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填鸭式教学已成为过去式,这样的教师只会把自己搞得很累,盲目而无目的,没有多少功劳。一节课的好与坏不是看你教师讲解的多么详细,多么满头大汗,不是看教师有多么丰富的知识容量,不给学生留下一点思考余地,而是看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方法,会不会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做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要留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去充分的阅读、充分的质疑、充分的思辨、充分的表达,孩子们就会有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创新能力就会挖掘出来。叫孩子们学会自我调控,动脑思考,打开心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独立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主体对外在事物和自我的超越。

三、善于变通,灵活运用,改变任务完成教学

没有变通性和灵活性,就没有思维的开放性,就没有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养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去教,只要是研究透彻教材和教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是可以的,不能被教材所限制,只要是教学目标达到了,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也是可以的,学生们更会乐意学习。我们要从培养孩子们的能力出发,确定处理教材的深度。应该灵活的安排和控制教学的流程,每课都有最合理的切入点,都有从发展学生创造力出发而确立的突破口,不是全面扫荡,而是重点出击。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必须有区别于传统讲授法的新教学方法,如发现法等,最大限度激活学生思维,挖掘其创造潜能。

四、做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不能有遗漏和遗憾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要经过长时间培养的,不是一朝一夕,短时间内是不能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孩子们的自身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去培养,无论是语文中的听,还是说,读,还是写,要做到时时刻刻都注意,节节课要培养,有系统性地、有顺序性地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教师和学生都是以分数作为重要的内容的,每节课都是以提高孩子们的成绩为基础的教学目标的,至于学生们的能力被丢弃,被忽视,每天做不完的习题,篇子,心中只有考试,只有分数,唯分数是论,没有创新意识,更不能有的是创新能力。所以我们现在的课堂,以树立长远目标增强学生创新的内驱力,以新鲜感、愉悦感、充实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快乐情绪,在困难挫折面前锻炼他们的顽强坚韧、锲而不舍的坚持性,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诱发他们强烈的兴趣,激起浓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让他们养成热情、独立、自信、乐观、幽默、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等良好的创造个性。我们要教给孩子们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开动脑筋,不拘泥,不刻板,能看到和善于捕捉事物的发展前景,灵活的运用迁移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全方位思考问题,把事情搞清楚,想全面,不留遗憾。做到有自己的思维,不人云亦云,具有自我独创性,鲜明的个性品质,善于总结规律,提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们要养成深入的思考问题,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总结规律,抓住关键,切中要害,不浪费时间和生命。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5

关键词: 数学学习 习惯培养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当然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样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婴儿阶段

俗话说得好,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已经开始了“学习”。哭,闻,瞅,听,都是在学习,都是在认知。为什么婴儿只要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就可以止住嚎哭。那是因为经过长久接触,婴儿敏感的嗅觉已经可以辨别妈妈身上特有的气吸。妈妈的一举一动都会时刻影响婴儿。这种感知其实就是一种学习习惯的雏形。伴随着时间的变化,婴儿也会慢慢感知白天黑夜的差别,感知喝奶的频率,感知睡眠的周期,也会知道何时应该入眠,何时应该喝奶,何时应该排泄。这些其实都是一个简单数学习惯的模型。可能刚开始这一切都是紊乱无序的,但是妈妈应该在与婴儿的互动中让婴儿感知周围发生的变化。这是他们学习习惯养成的最初级的形式,感知时间,感知顺序,感知频率。婴儿就是在感知中成长的,按时吃饭,到点方便,就是养成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这一时期过来的,或许有着相同的习惯,但也可能会有个体的差异。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学习习惯也要处处留意。

二、学龄前阶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的刺激最易产生疲倦,而疲倦状态下的孩子是很难做到认真细致的。简单的数学运算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先天的天赋可能是决定孩子数学学习潜能的关键,但是后天对于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能激发孩子的巨大潜能。不可否认这时候的孩子,玩具才是他们最好的伙伴,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爱不释手的玩具,所以我们在选择玩具时也要根据孩子的喜好渗入数学的意识和思想,让其在畅快淋漓地玩耍中,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尽情释放发挥自身无尽的潜能。当然玩具不仅仅是玩具,也是最好的教具。不同种类的玩具可以培养孩子们不同的个性。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细心,方可受益终生。细心学习的前提是细心观察,应引导孩子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从自己到他人,从家里到幼儿园,从今天到明天。其次,要培养孩子有条理的习惯,物品有条理,生活有条理,行为有条理,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也会变得有条理。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幼儿受益匪浅。

三、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灵有一块神奇的土地,只要你在这块土地上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当然进入了小学意味着系统地培养数学学习习惯的开始。在这里每个学生先学习规范,并按要求,有顺序、有步骤地展开学习。小学数学教育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中国传统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其次是创造发展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有就是互动交流探讨合作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常常看到媒体在谈到中国教育时总是批判我们的教育体系完全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国每年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出国留洋不就是去国外恶补创新意识吗?其实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理念的最佳时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数学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当问题出现时会与人探讨交流,当解决问题时会与人分享快乐和光荣,学会合作,学会取长补短。有人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是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期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以后学习数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中学阶段

跨入中学,学生已经基本养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老师事事亲力亲为反而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中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分析数学模块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简单的是会而不对,复杂的是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数学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重视作业的检查,在布置作业时要适量适度。培养学生一边做题一边思考,理清解题思路。考试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学习数学时分阶段进行提炼,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串联,从而让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数学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订正纠错整理错题集的习惯,把数学试卷中的错题难题偏题一一总结罗列,进行重新整理学习,查缺补漏,扬长避短,“知错就改”,避免重复犯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分数的好习惯。数学试卷有时难易不好把握时,学生成绩不理想时,老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释解他们心中的疑惑。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说教。培养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表现,教会他们人贵在自知之明的道理。学会正视自我,引领追求进步的良好学风,转变学生学习中学数学时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思想状态。

同样智商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而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就不好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绩好的孩子普遍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生活和学习中加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让好习惯伴随他们终身,成为指引他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一个又一个五彩的阶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克服怕数学、认为数学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数学。时代的发展要求每个人既要学会做人做事,更要学会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参考文献:

[1]沈子兴.用智慧解决问题[J].现代教学,2013(Z1).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6

人的创造潜力与生具来。对孩子来讲,创造潜力人皆有之。日本著名创造学家恩田彰认为,这种幼儿的创造性,对别人未必是新颖的创造,但对孩子自身却是前所未有的,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

它虽然没有社会价值,但可产生独特的个性活动。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这种人皆有之的创造性就会朝特殊才能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其中某种低级的、原始的创造力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会走向高级的、有真正创新意义的创造力。

有位幼儿园老师讲过这样一个事例:

一个三岁男孩穿着背带裤,活动时被小朋友拉掉了裤扣。他没有求助老师,自己叫了一名女孩替他按住胸前的裤兜,自己把两根背带分两边,揽腰系住了裤子,然后继续玩耍。

这个急中生智的办法,对一个学龄孩子来说不算新,对一个成人来说更不足挂齿,但对一个三岁男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他知道不让裤子掉下来除了背带还有第二种方法,即在腰部系住,同时他还“发明”出用背带代替腰带。

有个六岁的孩子开看见外婆每拖完地板总会捶背喊累。他就对外婆说:“我长大了就要造一种拖把,上面有五六个按钮。外婆只要按一个按钮就能自动拖地,再按另外的按钮又能自动洗拖把,再按一个按钮又能自动绞干......

这是一种大胆的设想,属于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孩子中较为常见。如果注意培养和训练,并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就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如何培养和保护好孩子的创造性呢?

*营造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这对孩子形成独特的个性,表现有创新意识的思维、举动很重要。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小,需要成人照顾而把他看成是成人的附属品,要受成人支配。

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空间。比如:允许孩子有希奇古怪的想法存在,给孩子一块由他或她自主“摆摊”的地盘,接受孩子对成人的合理建议,相信孩子们的每一次保证等等。

*培养、训练孩子的想象。想象是孩子思维活动的主体。想象越丰富,思维也越活跃。培养孩子的想象,在于培养想象的思路。

比如,要孩子们尽可能多的说出红砖的用途。有的小朋友说,红砖可以造房子,砌围墙,铺地等。这些答案仅限于“建筑材料”范畴。有的小朋友说,可以当锤子钉东西,可以在地上画画。他的思维就突破了“建筑材料”的范畴等等。这就是扩散性的想象思维。

还有,老师要孩子们把一只腊制鸭子沉到水里,许多小朋友用各种东西压,都不成功,有一个小朋友用一团橡皮泥粘在鸭子底部,这样蜡鸭子就沉到水里。这小朋友采取了逆向性思维,他成功了。所以,培养孩子的多种思维很重要。

*全方位地扩大孩子的阅历。知识和经验是孩子构成丰富想象的材料。有句老话:“见多识广”。教给孩子的知识要尽可能广博,可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以涉猎生物、化学、电子等等。但要注意,宜广不宜深。

在家中,如果看见孩子在自言自语,不要讥笑他;看见孩子在沉思,不要打断他;要允许孩子做白日梦,多给孩子玩游戏等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发展的。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方法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16-01

当今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更要有创新精神。当人们谈起曹冲称象的故事,就会对这个孩子的聪明机智叹服不已,佩服他在解决难题时表现出来的宝贵品质―― 勇于创新。所以素质教育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填鸭式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思考,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培养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几乎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顽疾。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仅凭多年教学的一点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1 注重创设情境

在语文课堂上,应根据语文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巧妙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把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进去,愿意动脑思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当老师拿出一个乒乓球作道具,写下“取乒乓球”四个字,让孩子画乒乓球,喜欢乒乓球的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乒乓球怎么了?谁取乒乓球?怎么样取?当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随手画下了一条水沟。哦,孩子们恍然大悟,乒乓球掉进水沟里去了!是怎么掉进去的?怎么取出来呢?当老师及时板书一个“巧”字时,孩子们的胃口又被调了起来,是谁巧妙地取出了乒乓球呢?带着一个个的问号,孩子快速有效地读完了课文,并兴奋的讲述了巧取乒乓球的经过。文章很自然的读懂了。老师依旧抓住一个字“巧”字,将问题抛给学生:谁能有更巧妙的办法取出乒乓球?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奇思妙想,畅所欲言,提出了灌气等十几种取乒乓球的办法。学生这样积极地参与学习之中,体会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2 优化设计思考题

从设题的目标性、科学性、典型性入手,围绕“检测学生知识预习、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将思考题的优化设计贯彻始终,要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扎实基础,在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均得到发展,针对较典型的语言现象或能力点,体现“精”和“准”,即找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精心设计和选择典型性训练题,以活化思维,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真正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

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大胆的想象是创新的起点,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思维顺利展开。在教学中,只有教师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际活动联系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想象,有助于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用参考书中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观点,根据新课程标准,重视更大范围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立足教材内容,让学生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开拓思路,积极的独立思考,要求他们不人云亦云,不惟书本、不惟老师是从,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只有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除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外,还要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老师可以问学生:看到课文的题材目你知道了什么?有的说这次课题和以往的课题有些不一样,有的问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和感叹号呢?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呢?这是一条什么鱼?为什么要把这条鱼放掉?结果把鱼放了吗?这些回答,无不闪烁着发散思维的火花。

4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谁能更多的发现问题,谁就有可能实现更多的创想。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能力,教师设计教学时,必须要有吸引学生思考的亮点,特别是要削减那些肤浅性的活动,改变教学中的刻板呆滞状态,促进思维流畅。精简课堂提问,适当延长提问解答的距离,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提供较为充足的思维空间。

教育是一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王菁.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3):166.

[2] 吴湘云.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才智,2010(18):6,55.

[3] 靳印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J].学周刊,2012(2):90.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8

2.营造浓厚的创造氛围、激发孩子的创造兴趣

从园环境的创设上做到能提供给孩子展开想象空间的物体,如,沙、水能够操作的实验室,工具房等,具有丰富想象意境的儿童乐园,让孩子们在这里随心所欲,尽情玩耍,大胆创造、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美工室里用自己聪慧的脑力,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展开无穷的想象和创造,制作和绘画出一件件,一副副优秀的作品,给周围带来无限的美。孩子们每天在幼儿园里都有新的变换,新的创新,他们对自己的成果深感愉悦不以,为此,他们喜欢上了制作和创新,从他们每天完成的作业上不断有新的创编就能说明,孩子的进步说明创新也在提高。我们还充分利用家园互动栏地,宣传橱窗的作用,及时反映知识经济及科学技术信息,及时宣传班上孩子研制的小成果,真正营造一个创造天地,使之成为学习创造的“升华剂”。

3.1 优化活动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是室内外活动场所,也是培养孩子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一日活动中,要有创新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活泼有创新地学习,以适应培养孩子创新精神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确立孩子的主体意识,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程度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①鼓励孩子大胆质疑,敢于善于质疑是创造的标志,鼓励、指导质疑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要求老师鼓励孩子大胆提问、善问、都给予表扬。②要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不是解答的唯一性,而是让孩子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思路去思考,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或独特的想法、解法和可能性。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9

关键词: 教育 知识 思维

1994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所学校1300多名选手参赛,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磅礴。然而,比赛结果却令人寒心,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国孩子连边也没沾上,最后只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在人家想象大胆、构思独特的作品面前,中国孩子的作品显得那样苍白,缺乏独创性,这怎能不令中国的家长们感到震惊。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教人去思维”。教育教人以知识。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比教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恰恰是促进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教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我们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不仅要善用发问的技巧,而且要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不仅问得清楚,而且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这样孩子提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地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利用衬衣口袋,别住“小队长”标志;

可以用它夹住散乱的头发;

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

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指甲缝的脏东西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针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

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

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下面是一则成功的家教案例:

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让人捎口信要我们去,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数学教学正进入竖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惟独儿子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顽固地一意孤行。

我们回家盘问时,儿子振振有词:“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听他这么一说,我们意识到,儿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篇10

发散性思维也称为求异思维、扩散思维、放射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思维宽阔,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散性思维有两大特点,首先就是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认识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其次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目前,美术教学已经不再是以往老师画一笔学生跟着画一笔的陈旧做法了,而是给予同一主题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创造出不同的画面和故事情节,这样就更注重学生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对这一故事情节的创造。这种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儿童进行绘画创作主要是依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所以观察能力在美术教育的培养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儿童一般靠记忆画画,他们喜欢画他们记住的形、知道的形和看到的形,并不懂根据客观物象去画。既然说绘画教育依靠视觉,那么就要经常引导儿童注意观察物象的特征,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就如我们引导学生画长颈鹿,他们记忆中的长颈鹿往往最明显的特征是脖子很长,而落实到画面上可能也只有这一个特征。但是如果老师在上课前先让学生观察长颈鹿的特征,并引导学生对其色彩、外形、眼睛、斑纹、也包括动态引导中散步、喝水等这些细节进行观察之后再创作,那么学生创作的长颈鹿将是生动自然的,并且不同的学生会画出不同表情、动态、造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独自思考,也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在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中,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儿童会对新鲜、好玩的事情产生兴趣,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儿童会有探索这一事物的激情,引发他的创造欲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安排课程就要是好玩的,是儿童现实生活中没有见过又充满好奇的。就如孩子们在画外星人的时候,外星人的造型大胆夸张,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除此以外让儿童画自己熟悉又带厚重情感的题材也会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如画《老鼠偷东西》,孩子们可以画出不同的场景,有正在吃的,有搬运的等。可见,兴趣可以导致积极的幻想性创造。

三、提倡学生探索求异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一定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鼓励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大胆地创作,从而突破以往认识事物的固定模式,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找到新的观察事物的角度。

比如在《为海洋妈妈画宝宝》这一课中,课程需要创造一些海洋宝宝,学生们描绘自己将要创作的海洋宝宝各有不同,海洋宝宝在海洋中的故事也是生动有趣。在作画过程中,孩子们边画边讲为什么要这样画,状态是处于积极兴奋的。在最后的观赏讲评中,大家积极发言,而设计的鱼的外形完全打破了以往自己心中三角形的鱼。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形象上引导学生突破记忆中认识的鱼的形象,创造出神态笨拙,色彩大胆的鱼,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四、多鼓励学生、促进创新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儿童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在绘画过程中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而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往往可以促进学生对这一事物学习的激情,并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样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论是家长和教师都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评价看待儿童的绘画作品,否则会使儿童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