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十篇

时间:2023-11-10 18:14:30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篇1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生活学习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由原来对健康理解为“没有疾病、不虚弱”、“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就是健康的观点,而变为国际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新的解释“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体健康的全面表现。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也在于运动。身体健康是基础,是心理健康等其它健康要素的发展前提和保证。所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改变自身的生理功能,而且还能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

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主要特点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富于想像、情感丰富、乐于交往等。但近年来,据调查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着很多心理品质方面的弱点,他们忙于应对繁重的学业负担,忽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忽视了体育锻炼。

为了使高职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充分发挥潜能,应该积极培养高职学生进行合理的、适宜的、科学的体育锻炼,对提高和保持高职学生旺盛的生理功能,充沛的精力,促进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运动有助于高职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人体心理健康影响的最重要的指标。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通常会产生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体育运动能使学生从紧张烦恼的学习环境中转移出来,减低应激水平,并从中增强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据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之所以能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运动能使参加者更多的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和兴奋感,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振奋精神,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二、体育运动能提高高职学生智力的的发展

体育运动非常有效的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提高心血管功能,使人体大脑获得足够的氧气,给大脑思维和记忆提供必备的物质,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所以,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智力功能,不仅使学生的视觉、听觉、注意力、记忆、思维和想像等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还能使其性格开朗、情绪稳定等;有助于大脑皮层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体育运动能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学生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总体评价。长期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并正确认识自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增强信心、提高自尊,从而改善提高学生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

四、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总和。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是可以从困难的环境中培养起来。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在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中,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战胜主、客观困难,最终获取胜利。因此,长期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从体育运动中获取的这些优良品质转移到生活学习中去,并能获得良好的学习生活效果。

五、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是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在体育运动中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能培养学生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体育运动可以通过表情、手势、姿体语言等进行交流,在不自不觉中产生亲近感,并获得很好的自信心。因此,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关系,并能培养学生在集体运动中,相互照顾、关心,理解他人,帮助别人,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体育运动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高职学生中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消除和减缓由于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带来的不良情绪,并提供一种宣泄的方法和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洪宝.论体育锻炼与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4):256-257.

[2]高发民.体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篇2

摘要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长期以来人们把身心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被长期忽视。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小视,2000年诸杰等人对2086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有26.99%的大学生心理反应不正常。毕秀淑等人在2003年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得出:有20.3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是比较严重的,在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健康第一”思想已成为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各级学校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体育锻炼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更为激烈,在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问题上,处于接触社会临界点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地被发现,这些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希望能让更多大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理,从而使自己能真正肩负起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

当今社会,人们受到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急剧变化的冲击和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压力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不良刺激,破坏心理平衡。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未成熟的动态变化阶段,他们常出现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如孤独感与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波动与理智的冲突;美好愿望与当前现实的冲突等。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如常见的神经衰弱、焦虑、抑郁、自卑、敌对、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等。

造成心理疾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呵护溺爱,或家庭环境不和谐、教育方法不得当等,是造成不良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在当今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要不可抗拒地面对各种竞争,加上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学生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高层次追求及经济来源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精神压力日趋增大,常感到不适应,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第三,是因为部分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疏导,导致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保健知识的匮乏,造成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它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可以在激烈的体育比赛中,释放体能、展示自我、重塑人格。体会默契协作的团队精神,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会相互理解与包容,是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方式。如在积极热烈的节奏中练习健美操、街舞等,这有利于消除烦恼、缓解压力、调整情绪、维持心理平衡;在球类和游戏运动中,大声的呼唤、喝彩、助威,适当的身体接触碰撞,合理的推拉等,都是转移不良情绪的好方法;精彩的进球、精妙的战术、良好的配合,都会使学生感到身心愉悦;同学的赞许、教师的鼓励,都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释放,良好情绪得到补充。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三)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体育锻炼对提高自尊的作用是明显的,这是因为通过体育锻炼,使大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情绪得到宣泄,而随着体育锻炼对形体的改变,这种改变应是让体型更加健美,提高人的自信,让一些消极的情绪得到宣泄,使锻炼者的心理处于一个较为健康的状态,这些无形之中都将提高人的自尊。

三、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适应能力等功能,其重要价值还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上、社会适应上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篇3

论文关键词:焦虑;抑郁;运动处方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了高等院校教育和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人才库”和“人力资源”建设,给国家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主要是因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复杂,加之社会环境、家庭和学生的健康意识不强等因素,造成一部分大学心理出现问题。其中焦虑或抑郁等心理疾病最为严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调节和干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单项篮球运动(以下简称单项)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以下简称复项)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处方,对患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行运动调节和干预,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分析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节与干预作用,寻找合理调节和干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水平的科学运动处方

一、实验设计

(一)实验对象和分组

选择云南师范大学生科院2005—2007级有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个45人。按照焦虑和抑郁分成两组,组成4个实验组。说明:实验成员是身体基本健康、无特殊疾病,适合运动锻炼的本科学生;排除残疾学生和留学生,每一个实验组样本由不同程度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组成。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二)测量工具

l_测试量表:并采用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对在师大2005、2006、2007级学生600名本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从中选取有焦虑和抑郁心理障碍的学生各90人作为实验组,将焦虑和抑郁学生随机再分为两组各45名。

2.焦虑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是由zung于1971年编制而成。它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的自评量表。主要用于评定被试者的焦虑主观感受。焦虑自评量表采用四级评分。

3.抑郁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是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zung1965年编制的,由20个问题组成,使用方便。

(三)实验程序与运动处方

1.实验验时间:2008年9月8ii开始至1i月28日结束,共12周。

2.运动处方:(1)锻炼内容分别采用篮球和篮球与太极拳组合两种。(2)锻炼方式单项班篮球采用小型比赛;复项班的项目程序和时间安排为24式太极拳i0min的准备活动和15min的整理放松活动;其余时间为篮球小比赛活动。(3)锻炼时问与频次为每周锻炼3次,为星期二、五早上6:00—7:00和周三下午4:00一5:00,每次实际锻炼时间为60min(含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4)锻炼负荷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用心率指标进行控制在中等强度,心率控制在130—150次/min。采用每隔15min随机检测5名学生的心率方法,并记录每次运动前、后的心率以供制定计划是参考.合理控制运动强度。(5)锻炼监控由研究者指导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采用《体育活动等级表》(pars一3)对其运动量进行测试和监控。

3.对照组情况:对心理健康学生随机抽取同样组数、人数的学生进行同等条件的锻炼,在练习时段结束后与心理障碍组进行对照。

4.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对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分别在实验前后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且实验班所有同学焦虑和抑郁2项指标均在安静状态下测试。所有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5.0软件包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班学生焦虑、抑郁在实验前、后水平变化的差异性比较

注:表示p≤0.05,为显著水平。一表示p≤0.01,为非常显著水平。以下各表同。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在实验前后的焦虑、抑郁水平出现差异,其中实验复项班的焦虑和抑郁都水平出现显著差异;且焦虑出现非常显著差异。而单项班抑郁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并且单项运动和复项运动对焦虑和和抑郁水平的影响不同。

(二)实验班中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对焦虑与抑郁的影响效果比较

1.实验单项班和复项班之间在焦虑和抑郁水平的变化差异

从表3的结果可知:经过对实验班的单项班和复项班的t检验,在焦虑方面单项班和复项班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抑郁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比单项篮球运动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的焦虑水平,进而改善心理健康,而对于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方面,二种不同处方的锻炼对焦虑和抑郁心理障碍的调节没有差异。

2.焦虑和抑郁不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遇到的两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人对其进行分析。1990年,诺瑟等人(north,mccullagh&tran,1990)多年1969—1989进行的80项有关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进行了分析: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体育锻炼能更有效的降低抑郁。彼得鲁茨罗等人对1960—1989年问进行的104项有关体育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进行分析。表明运动活动量必须常于20分钟,才能有效降低焦虑;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体育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能有效降低特质焦虑。1992年,拉方泰等人对1985—1990年间涉及有养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观研究分析总结+结果与诺瑟等人的研究和彼得鲁茨罗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体育运动的实验班同学在实验前后的焦虑、抑郁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实验班中的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的焦虑和和抑郁出现显著差异(p≤0.05);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的焦虑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但对抑郁没有显著差异。不但支持了前人有关身体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同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设计了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处方的研究,补充了关于运动处方的制订和调节与干预心理障碍的研究。

三、结论

(1)中等强度的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方式均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篇4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心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的专门条件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体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心教育教学理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品质[10],是研究参与身体练习活动的人,研究的内容涉及人的心理活动,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门科学[11].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学生身心发展出现的特点,激发了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者对体育心理的全面、深入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使运动心理学家们逐渐重视体育心理的发展,体育心理利用人类的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原则试图解释、预测或改变与运动相关的行为,在其中找出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使体育专业人员能够运用,帮助人们运动并从中获益[12].在人们运动的过程中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心理,即体育心理.它是与体育运动同时产生的,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再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的情况下,可以往大脑传递的冲动就越多,大脑的受刺激程度就会越高,随之情绪高涨,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还能培养人的意志.体育教育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体育活动也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系更加和谐,让人们正确的认识自我等.这些都是与人的心理相关的.学习体育心理学有助于未来或在职的体育教师、教练提高自身的运动意识,熟悉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新的教学方法,并掌握测量和提高人们的潜能,也是基本的手段和实验方法.对于体育心理学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知识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使学生了解运动参与的心理能力.而且除了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外,还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体育教学中合理的教学,训练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13].

体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

缺乏体育心理学指导可能导致以下严重问题:1)影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智力的发挥.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意志力容易动摇,看法和认识相对浅短、片面,对有些体育项目带有盲目性和兴趣性以及冲动性等,因此,体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假若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指导,那么会不利于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技能的同时开动脑筋,大胆创造,也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影响学生的聪明才智的挖掘和主观能动性的加强.比如在攀爬这项体育运动中,假如教师没有适当的运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来完成这项运动,那么有的学生可能会对攀爬形成胆怯心理,会退缩.而有的学生会对攀爬形成好奇而自作主张地去攀岩,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培养.2)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心理素质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人际关系良好的前提.比如篮球、足球等很多集体运动就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凝聚力,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团结,能相互认同和赞扬,促进彼此的学习,会加强人际间的交往,降低人际困扰率.如果我们把体育课堂视为社会的缩影,那么就应该把体育教学视为人际交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的传授,也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假若缺乏体育心理的指导,就不能很好的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观念,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3)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假若在体育运动中没有体育心理的指导,学生就不能对体育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体育运动关.学生只是在盲目的参加运动,掌握不了体育活动的技能,感受不到体育活动带来的益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可能会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比如在登山这项体育运动中,假如没有体育心理学来很好的指导,那么学生在登山中只会感觉到身体累,根本体验不到登山的乐趣所在,反而会降低他对登山这项活动的兴趣,从而降低运动频率,缺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精神,根本不会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这样一来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重在运用,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体育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的科学,在推行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由于它的特殊性,应用理论进行体育教学就显的至关重要了.具体体现为体育心理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体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到现实教学中,比如运用心理学理论中的表象训练法来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各项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并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表象是对过去感知事物形象的再现,在体育教学训练和运动竞赛中运动员正是凭着自己的表象进行运动来练习或表演,假若在表象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这一体育心理理论,则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就是有预定目的的,人的足额系,受训练,知识的增加等任务都是有意注意的作用,在教学中这种注意是一种主动的,服从于当前一定任务的,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任务的重要性理解越清楚,越深刻,则完成该项任务的愿望也就越强烈,从而也能够坚持有意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过程是以感知做基础的,如果教师能利用体育心理理论来有效指导,从各方面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身体肌肉来感知动作,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要准确无误,语言简洁,以免学生产生误解,影响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时时刻刻伴随着复杂的体育心理活动,在教学中掌握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和运用心理学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贯穿着整个体育教学,所以体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心理学理论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实践体育学是符合教学发展趋势的,因此,要改革教育机制,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置学生以情感交流的情景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重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男生不喜欢集体练习,集体练习这种体育活动有束缚性,负荷小,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性,无兴趣等,同时男生好动也不喜欢集体练习,女生则与男生不同,她们较喜欢集体项目,不喜欢自由练习,原因是女生有依赖性,单独训练时常有害羞的心理,所以在女生训练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可以开设其他集体练习的项目,由此来适合女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才能使体育教学更好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和改进体育心理学理论要深入实际,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教学练习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探讨体育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发现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改进.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及其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前提,在重视具体问题研究的同时,还要将研究成果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次,建立有特色的体育心理学,坚持教学联系科研实际.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动向,充实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更加深刻的认识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有利于改革体育心理学理论.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心理学理论,就必须优化和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丰富教材的教法,目前对于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对实用性不大的内容进行精简,因此,体育心理学理论需要进一步的精简与融合,建立自己的体系,吸收国外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对改进体育心理学理论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重视加强教学实验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除此之外,还需要将特定文化情境中的体育心理学知识再造,努力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教育学辩护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体育负担着应有的育人作用.而且,体育不能与其他教育相脱离,不能孤立地看待体育,更不能狭隘地看待体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体育不仅给人以健康的体魄,还能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发展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给人以生命的提升.因此,只有对体育心理学理论做认真全力的辩护,才是改进和改革心理学的前提.多种体育心理学的交汇融合,是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取向,多种体育心理的融合就包括自然层面、生理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只有将融合的内容在体育实践中及时发挥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将体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今后我国研究体育心理学理论也离不开多种体育心理学的交汇融合,融合研究也会越来越重要.体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融合并不是多种理论的纯粹拼凑,而是要经过全面综合的系统认知,是要经得起体育实践检验的综合融合.假若对心理学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层面上,体育心理学研究必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使心理学理论出现闲散,毫无头绪可言的状态,缺乏理论性和逻辑性,无法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总而言之,体育心理学的融合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综合,是在更高层次和更高理论水平上的综合创新.多种体育心理学是以一个结合体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起来的,而从更高更广的视觉,我们可以认为学科发展的源头在于实践的要求,因此,多种体育心理学相融合也是实践的需要.体育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本身就是各种科学研究成果包括自然层面、生理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的现实产物.体育心理学的科学综合观赖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现代科学心理学领域与人文历史心理学领域的整合重建.综上所述,将多种心理学进行相通融合有利于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应用.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篇5

[关键词]:高中体育 高中学生 心理健康 价值分析

一、高中体育学生心理状态的现状

从传统视角来看待体育的基本功能,大凡有如下几种:能增强个体的身体条件。有助于形成群体的集体主义精神,诸如此类。对上述观点进行考察,发现:这些都是从体育作用于个体的外部、宏观的角度进行的理解。根据这种习惯理解,在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上也就体现为:以竞技、力量的训练为主。

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同时,通过心理学与其他学科所形成的交叉研究表明:个体在体育方面若坚持科学、合理的锻炼,将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状态的形成。所谓心理健康,可以理解为: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由概念界定所规定的要件可知:体育与心理健康之间形成了一种映射关系,通过体育活动所形成的个体间的互动,将增进个体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能力。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和普通的身体锻炼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因此,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已不能满足他们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就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学生善于快速分析,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任何一种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者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个体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个体心理的发展。

同时,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三、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形成

1.认知行为设定

参加健身运动能够促进个体积极思考,以此来削弱那些消极想法,改变沮丧和焦虑的状态。尽管不经常参加运动的人把开始运动和坚持运动视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一旦他们实现了目标就会加强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对自我能力的认可。自我能力认可与努力和坚持密不可分,这两种因素帮助参加者继续健身锻炼,并取得收获。

2.注意力分散的设定

参加健身运动时,运动量的增大和运动动作的发挥,可以分散人们对自己焦虑和沮丧的事情的注意,并且,把这种情绪在不断地运动中得到发泄,从而使人身心轻松,大大受益。健身运动把人们从焦虑和抑郁的琐事中解放出来。

3.身体所产生激素的设定

健身运动之所以使人的个体生理、心理受益,是与运动后人体内荷尔蒙激素的分泌量的增加有关。人的荷尔蒙激素,是大脑在外力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化学物质。大量的荷尔蒙分泌,可以改变人的情绪状态,加强愉悦感,增强健康活力。这种健康感可以降低沮丧、焦虑和其他消极状态的程度。一些研究认为,任何健身运动均具有以上三个方面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而高中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高考压力,各次考试带来的不良情绪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

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形成,具体可以表现在这6个方面: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自我个体意识更为清晰;有助于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消除心理疾患。

四、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实现的途径

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的实现,需要体育与心理学两方的共同作用,相互渗透来完成。

1.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体育运动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晨练的人们多数选择在公园,因为那里鸟语花香、绿菌环绕,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能够使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因此,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及时更新体育设备和器械,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和学生体育锻炼的环境。

我们可以这么设想,当学生走进宽敞明亮的健美馆,踏着柔软的地毯,听着优美的音乐,墙壁上的大镜子映出他们青春活力的身影,必然会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乐于接受体育,对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或者,当学生们走出沉闷的教室,来到蓝天开阔的操场,各种他们喜爱的体育器械一应齐全,学生们的心情该是多么愉悦,多么轻松。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我认为,高中体育学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体育心理卫生课是定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和重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卫生常识,了解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障碍、如何克服等。做到自我诊断、自我预防,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达到防患于未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建立高中学生体育课程心理健康档案

实施健康教育;要做到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非常必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应包括:大学生来自的省份、地方;家庭状况(如成员状况、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有无重大变故等);大学生气质、性格特征;是否确定恋爱关系;有无焦虑、抑郁、孤独、空虚、苦闷等不良心理倾向;产生的原因等。以此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这项内容可与健康教育教研室,和负责学生工作的有关部门配合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傅君芳.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路径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0,(5).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篇6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41-01

一、体育运动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

(一)体育运动对自我认识的影响

体育与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的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活动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体育运动还可以有助于自我教育。在体育运动中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发现自己的优点,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对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改正和克服,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二)体育运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他不仅需要做体力上的努力,而且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作、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这也有助于心理健康。

二、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运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

(三)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三、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早己引起人们的注意。体育运动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人们如何在体育运动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活动效果;利用体育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通过中小学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身心并进,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二)建议

1.要有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在体育运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健身情绪,要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2.在体育运动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健身方法等方面上来。

3.要尽力使体育运动轻松。可以在体育运动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健身活动。在活动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篇7

运动心理学是充分科学的运用心理学相关方法和理论,来研究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的学科。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心理年龄的了解、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改善学生的体质,以及学生体育活动能力的培养等,科学的运用运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人的所有行为和思维活动大都由一定的动机所引发,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如此。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动机的强烈程度,决定着学习效果,因为只有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学习动机,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并保持稳定而持久的正常的情绪状态,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质量。老师可适当的采用运动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清楚课堂教学的目标、目的以及所学动作和技能的要点和难点,从心理的认知上做到教与学的一致性;简单介绍其他班级在参与同样教学内容的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激发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教学活动相比其他课程的教学,原本就是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兴趣是学生的多种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和主动的成分。运用运动心理学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兴趣,要求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的灵活性,要根据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更为恰当的教学步骤和教学组织形式,在生动形象的进行动作要领和技能的讲述之后,可让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演练,以互学、互勉和互助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要切实可行,老师要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在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同时,消除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胆怯和畏惧心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所表现出的胆怯与畏惧,主要指学生自身因为缺乏相应的运动能力,而对某个动作或某项练习产生的害怕心理。当学生认为自身具备的技能和体能水平与要完成的该项技术动作所需要的能力相差太大时,就会因为担心发生伤害事故而产生一定的胆怯和畏惧心理。老师要找出学生产生胆怯和畏惧心理的原因,从原因入手,如果学生认为是动作难度大,老师可以加强相应的保护,并采用心理暗示不断的鼓励学生完成动作,教师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多向的互动交流,切实的了解和体会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克服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胆怯和畏惧心理。

吸引学生课堂之上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范畴内对一定的对象的集中和指向性专注,是心里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大多将课堂设置在校园内的操场上,因为空间相对较广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运用运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组织学生教学活动中的注意力,对于保障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的开始阶段,学生往往对该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活动等抱有较大的兴趣,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关键阶段,此时学生普遍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彼此之间交头接耳等现象,老师普遍会采用整队集合以及报数的办法让学生尽快恢复至上课状态,但学生如果因为天气、课前考试等原因造成的精力不集中,老师可进行集中注意力练习或采用游戏方式,如颠倒口令、追拍游戏等,此时调整学生注意力的游戏要简短精炼,避免冲淡了体育课堂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老师可设置循序渐进的活动,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等都能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例如本课堂是要讲授携带篮球慢跑一段时间再上篮的教学内容,可组织学生围绕篮球场慢跑两圈,老师要控制好慢跑过程中的节奏,为接下来携带篮球慢跑做好准备。在技能的练习阶段,采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处于适当的兴奋状态,运用运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参与一些带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对抗游戏,来强化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课堂之上的注意力,但要注意设置的游戏内容要与开展的教学内容相关,达到练习体育技能和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老师要对于学生在课堂之上的体育表现和技能的学习状况,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可以鼓励那些成功欲望并不高、不想参与竞争,或者是因为胆怯畏惧而不愿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利用外在因素激发起学生的行为动机,并保证课堂之上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任务结束后可采用局部锻炼的活动方式,让学生从激烈紧张的学习状态中走出,让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兴奋恢复至身心的平衡。

让学生建立起集体幸福感

成功多与愉快积极的情绪相联系,而失败常伴随着消极甚至是愤怒、屈辱的情绪,从情绪和归因角度上来说,失败的学生应该得到相应的安慰,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幸福感。就教学实践经验看来,在进行球类项目的教学活动中,如果运动员没有得到老师公平的评价,很容易产生消极甚至是愤怒的情绪,在言语和行动上表现出对老师的敌意。老师要运用运动心理学原理,充分的了解和感受学生的心理,对其进行适当的沟通安慰,让学生从老师的安慰中感受幸福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和交流,在效果上不如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对于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的作用大,因此在体育课堂上老师可以有意识的丰富课堂上的互动型教学内容,利用心理学相关策略让学生之间多进行相互鼓励与帮助,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心理活动都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运用运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以及受到体育活动影响后的变化、发展规律,对于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郝晶晶.浅谈体育运动对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篇8

关键词:体育运动 学生 身心发展

体育运动作为丰富学校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身体活动,其“健身”的功效人所共识,而对体育运动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认识较少。为此本文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论述,以明晰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全面地认识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影响的功能价值,为运用体育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在运动中对同伴、对手、体育器械等对象有迅速准确的感知,协调自己的行为以保证动作的完成。这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同时,能使学生在空间、时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重力觉、触觉、速度觉、高度觉等更为准确,从而改善大脑皮层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此外,体育本身蕴含着丰富科学知识,它在知识上、技能上与其它学科有着共同的要素和密切的联系。如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而这些能力正是构成智力的主要要素。作为一种教育和训练活动,体育运动在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培养及增强体质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这几种能力,有所不同的是,体育运动是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智育发展。

2、体育运动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和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由于运动的内容、难度和达到目的与其他运动个体的接触,就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研究表明,通过体育运动后运动者的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这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养成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其选择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和能力进行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其运动的内容,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运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实力。

3、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懒散、懈怠、无所作为,为体育运动所不耻;而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如果学生能和紧张、激烈的运动对抗,敢于向自身运动极限冲击,必定产生强烈的生理、心理负荷,它就要求参与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有时是极大的)意志力,克服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的矛盾,达到完成预定的任务。而这一运动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4、体育运动能调节学生不良的情绪。情绪是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不良的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但通过体育运动可使不良情绪得到调节,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使学生自信、自尊、自强,并使烦恼、寂寞、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从而改善心理健康。如:麦格曼等人(1993年)对体育锻炼后的人立即进行测量,发现他们焦虑、抑郁、紧张的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在精力和愉快程度上却显著提高。拜巴沙(1985年)认为,体育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心理坚韧性。

5、体育运动有助于消除疲劳。“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它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人的身心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统一体,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情绪能加速消除疲劳。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从而减轻疲劳、消除疲劳。所以,当学生学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产生疲劳时,可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来进行心理调节,使人的情绪处于积极良好状态,从而有助于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果。

6、体育运动有助于矫正学生某些心理缺陷。人的心理不是孤立的,心理和身体、心理和周围环境、心理和周围的人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而体育运动则为人提供了一块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学生心理与学校环境、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充分地交融在一起,从而能促进学生对环境的适应,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使某些有心理缺陷的学生达到身心平衡,获得身心健康。

7、体育运动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锻炼价值,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同的影响。

遇事不够冷静,易冲动,就可以多参加慢跑、太极拳、下棋等项目,可帮助你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急躁、冲动性格得到改进。

性格胆小、怕事,那就应多参加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这些项目要求你不断克服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的精神去战胜困难。

有好逞强、易自负的短处,可以选择一些难度大、动作复杂的项目或找些运动水平比自己高的对手对垒,你会发现“山外有山”而收敛自己不良个性。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健康第一 教学内容 创新与变革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c)-0172-02

《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根据身体、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体育科学的特点和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将体育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领域,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顺应了时展的需要。

1 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指学习者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它包括了使学习者“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态度是学习内容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行为。

态度是个体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指习得的、影响个体对某事物、人或活动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在《课程标准》里,运动参与既是体育学习内容,也是学习领域的目标。那么,作为体育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形成先前未有的态度或改变现存的态度,这意味着我们要求学习者从事一项态度(运动参与)的学习任务。

从体育学习内容分析的角度来看,要对态度学习内容分析,需要研究的是,为了达到使学习者形成或改变一定态度的教学目标,学习者应学习什么和如何习得积极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据此,目前其他学科教学设计实践中,一般从两方面分析态度学习内容:一是当学习者形成或改变态度后(表现出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态度时)应能做什么?二是学习者为什么要培养这种态度?前者实质是动作技能或智力技能学习内容的分析,后者则要求学习者了解培养态度的意义。这些同样适用于体育教学设计实践。所以,体育态度学习内容分析可以从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的分析着手。而积极的体育态度的习得,也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学习者自身对成功学习的体验直接获得;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者效仿榜样人物而间接获得。

2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能力”。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学习内容的主体,包括了使学习者“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心理学研究证明,运动技能不是简单的外显反应,而是受内部心理过程控制的。也就是说运动技能中包含着认知成分,故又称为心理动作技能。例如,学习者想参加任何一项体育活动并取得成功,仅有运动技能是不够的,他还得学习要领、规则、策略和良好的态度。所以,运动技能的学习往往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课程标准》将获得运动基础知识纳入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符合运动技能学习规律的。

根据运动技能的这一特点,对运动技能领域学习内容的分析,不仅要剖析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各项从属运动技能,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要列出学习这些运动技能所需掌握的相应知识,包括运动技能的性质、作用、要领、规则、动作难度、动作过程和注意事项等。

对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的分析,可运用层级分析法,使复杂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经过分析后,变为具体化的一系列学习步骤,便于学习者循序渐进的学习。

运动技能的学习条件包括,为学习者提供动作程序的指导;重复训练;及时反馈动作的准确性;鼓励运用脑力训练。

3 身体健康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向教育战线提出的任务,它不仅是体育的指导思想,而且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所以,在体育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都要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始终。“健康”在这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身体健康是健康的下位概念,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技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身体健康学习内容包括,使学习者“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身体健康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习者只有在长时间中才能使身体健康得到增进,而不是在一节课、几节课、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就能完全实现的。

身体健康学习经常与运动技能学习及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所以对其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通过身体健康知识学习,使学习者关注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懂得营养、环境、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基础因素。

第二,通过运动技能学习,改善学习者身体姿势,发展技能,是培育因素。

第三,学习者理论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自身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营养膳食卫生、作息制度卫生、体育锻炼卫生和环境卫生的习惯,是养护因素。

4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很确切的阐释,较多的只是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课程标准》中将其解释为,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并规定了心理健康的学习内容,包括使学习者“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品质”。

在国家颁布的体育教学文件里将心理健康作为一个学习领域的规定,在我国还属首次。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且从我国当前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也是很必要的。有人对北京和香港地区2 009名10~18岁的青少年心理压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80%以上的青少年学生在考试、学业、个人前途、环境污染、金钱、同学关系、家庭、师生关系、生理问题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辽宁教育学院1995年对北京和上海的独生子女进行的调查表明,心理表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这种心理压力的困扰不仅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伤害,而且也对他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无数事实证明,体育活动可以调节身心状态,增进心理健康。上述对北京和香港地区2 009名青少年所做的调查也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心理困扰程度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运动的人。《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作为一个学习领域,意味着从此要求学习者要从事此能力健康的学习任务。心理健康学习同身体健康学习一样,往往与运动技能学习、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所以对心理健康学习内容的分析,不仅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使学习者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而且要在运动技能学习中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情绪;形成客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教学中,应通过营造课堂心理气氛、运用心理规律、考虑学习者特点、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心理技能。

5 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社会适应学习内容包括,使学习者养成良好的合作与竞争精神;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现代社会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教育和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和大量的新兴的体育社会学科的诞生,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体育的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开发,它不仅具有促进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体质增强的生物学功能,而且具有促进青少年儿童从自然的人向社会化的人转化的社会学功能,还具有培养人的意志、情感、个性,发展人的认识能力的心理学功能。体育教育从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

几乎是同一年代,教学论研究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即教学具有一种社会性的交互作用。因此,“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活动系统,还是社会活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着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构,有着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它们作为教学过程的社会情境,给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以各种影响”。于是,教学过程的社会观被提出并被确认。

总之,无论是体育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教学理论的发展,都要求体育教学理论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认为,将社会适应作为体育学习内容的一个领域,是体育教学论的进步。

社会适应作为学习者的学习任务,从学习内容分析的角度看,它属于态度的范畴。如前所述,学校教育目标中涉及到态度的是多方面的,如良好的社会交往态度,对某种活动的肯定和喜欢,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态度等。所以,社会适应学习与运动参与学习、运动技能学习、认知学习等也都交织在一起。

社会适应学习的理想条件是有一个良好的学习集体。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良好的学习集体应具备三个社会心理学特点:(1)集体成员间的积极交往与相互依赖;(2)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一致奋斗、人人参与;(3)通过一定的社会结构进行交往、相互影响。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按这些特征组织好学习?首先,树立民主化的教学生活(包括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全体学习者一视同仁、重视教授方式上的“间接影响”);第二,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第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空间形态。

以上五个类型的体育学习内容,虽然性质不同,但相互联系,每个内容都不能脱离其他内容而独立实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汤利军.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实施效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 谢晓玲.对体育新课程“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的认知[J].文教资料,2006(5):147-148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篇10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运动;心理健康;促进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可见,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当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除了要求人精神充沛、奋发向上、思维敏捷、情绪良好外,还要有追求之志、好奇之心、探险之勇、求实之诚、专注之境,有百折不饶的精神,有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而现在的高中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有部分学生早在初中时期,就养成了不守纪律,不爱学习的习惯。在校受教师的批评多,在家受家长的责备多,在社会遭人瞧不起的多,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低,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尤其是受家庭的影响,大部分家长不懂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的管得过严,孩子行为略有出轨,动辄打骂,不懂正面引导,使其发展为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有的家长对子女在生活上百依百顺,只关心学习成绩,忽视品质与个性的培养,使得子女的性格趋于畸形发展,养成任性、傲慢、情绪不稳定,不够活泼开朗,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特征。这些现象与我们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人格发展出现缺陷也有直接关系。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本文仅从体育运动角度来认识怎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体育运动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心理建设是从心理品质方面对人进行培养,国外称为“精神力培养”,是通过教育及各种措施和专门性活动,使人的心理品质按照期望的模式更完美地发展。而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其中必然包括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能。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讲,学校体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心理疾病往往要比生理疾病对他们的影响更为严重和深远。

2、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意志。

体育运动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在参加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经常进行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谦虚谨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意志,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意志坚强的同时,培养学生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这种变化通过量的积累,就会逐渐形成影响人终生的性格,从而增强心理健康的功能。

3、体育运动能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学生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也趋向冷漠。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同时,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自身、家庭和群体的健康,这也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良方

现在的学生当中存在着不少的心理障碍,尤其是体现在高中时期,我就学生的典型心理障碍,结合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一些建议性的运动项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除心理障碍。

1、增强信心的运动。

学习生活工作中缺少不了信心,有信心就有动力。这就需要成就感来支持信心。有些学生不够自信,老是担心自己完不成任务,老是觉得自己不行,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敢尝试一些动作技能较复杂的运动项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应该建议学生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活动,如跳绳、广播操、跑步等简单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一学就会,学生坚持锻炼一个时期,自信心会逐步得到加强。

2、消除急躁情绪的运动。

在学习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而情绪容易波动,产生急躁心理,感情容易冲动,调节不好,往往影响学习。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建议学生多参加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游泳、下棋等缓慢、持久性的运动项目。这类运动能帮助学生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经常进行这些项目的锻炼,能使学生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以改善。

3、消除紧张的运动。

学生在遇到重大的事情情绪心理过

分紧张、行为失常,常常导致结果不尽人意。这样教师应建议学生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运动,如篮球、接力跑等运动项目。经常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益处。

四、结束语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与其他教学相比,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将体育教学的隐显性化,也是当前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方向所在。各学校应正视当前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的现实,积极有效地利用体育这一独特学科的优势,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真正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红胤,胡茵.高校体育对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151-152

[2]孙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3(5):56

[3]许芳.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及途径[J].宁德师专学报,2005,17(1):39-42

[4]吴龙.关于体育课选项教学法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