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宣传红色文化十篇

时间:2023-11-09 17:46:51

如何宣传红色文化

如何宣传红色文化篇1

——在政协遵义市四届一次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根据议程安排,现在,我就打造“经典遵义·中国红”文化品牌的构想做如下发言,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标志着我们国家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过程中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正式把文化强国的伟大构想摆在当前。那么,作为革命老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遵义,我们该如何定位文化品牌,建设文化遵义,这是全市人民共同聚焦、共同期待破解的课题。

遵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毋庸置疑。然而,文化需要主流引领作用,我认为:红色文化是核心,文化品牌则是以“红楼”、“国酒”、“赤水河”为核心的“经典遵义·中国红”。

一、现状

遵义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地区,在众多的文化体系中,谁是遵义文化的标杆?赋予这个城市的文化品牌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长期以来,有关专家、学者在研究遵义文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把遵义文化归纳为“十大文化”,包括:以清代“三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和研究方向的沙滩文化;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长征文化;以酿酒历史悠久而名酒荟萃为代表的酒文化;以播州旧制的发展走向消亡为代表的土司文化;以辉煌的古建筑和桥梁、隧道、广场等现代化高端建筑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绥阳诗歌队伍庞大作品众多为代表的诗乡文化;以三十年遵义杂技成果丰硕为代表的杂技文化;以辣椒500年种植历史和产量、质量居全国之首为代表的辣椒文化;以仡佬族民俗风情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湄潭、凤冈、绥阳、余庆等地盛产茶叶为代表的独特的茶文化。

这“十大文化”中,沙滩文化、长征文化、酒文化、土司文化、建筑文化属传承文化,诗乡文化、杂技文化、辣椒文化、民族文化、茶文化为特色文化。

二、问题

文化多元是好事。在众多的文化体系面前,专家学者研究的范畴有别,无法为遵义锁定一个精准的文化风向标,致使遵义人见酒说酒文化,见茶说茶文化,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一个响亮的遵义文化品牌。遵义“十大文化”本身没问题,问题在于:

1、谁是起引领作用的标杆文化。

2、文化没有广泛植根于遵义人。

三、原因

1、文化多元,没有文化权威和官方的文化品牌,导致“风向标”的主流文化缺失。

遵义文化多元,却没有方向性的文化品牌。文化研究需要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引导。重庆、江西“唱红”,遵义比重庆更“红”,比江西更“艳”,遵义会议让开国领袖毛泽东重新回到了军事指挥中心位置,四渡赤水战役成为毛泽东平生得意之笔,这是历史无法假设和任何地域无可替代的。这些都是文化学者已经研究成功的精神财富,也是正在研究和深入研究的文化范畴。但是,为什么不能响亮地作为遵义文化的“风向标”?为什么看不到红色文化的主流引领作用?而让人看到的却是杂乱繁多的文化种类,让每一个遵义人无法向外来的客人说清楚我们的品牌文化。

2、宣传不力,文化研究成果不能在民众之间广泛流传,导致遵义人不知道文化的方向。

近几年,遵义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四渡赤水研究中心等,为深入研究红色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红色文化是否植根于全市各县(区、市),植根于镇乡村居?不仅是红色文化,包括其他种类的文化也一样,基层的干部、群众,谁能一举说清遵义的“十大文化”?主要原因还是宣传不力,学习不够,导致遵义文化的传播程度缩减,传播质量不高,老百姓有享受文化的愿望,想看到有关遵义文化的报纸、电视。相反,读图的多,读文的少,传播文化的少,赌牌娱乐的多。

四、建议

文化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要追求的一种精神财富。遵义,站在贵州历史和发展的前沿,没有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如何称之为贵州“文化重镇”?如何面对“贵州文化在黔北”的历史定位?在当前实现文化强国梦,打造文化大遵义的关键时期,建议如下:

1、确定遵义文化品牌。遵义文化厚重,历史悠久,“红色文化”是遵义文化核心,“红楼”(遵义会议会址)、“国酒”(贵州茅台)、“赤水河”(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文化名片。我们的文化品牌可以归结为“经典遵义·中国红”,这需要市委、政府进一步组织文化界权威研究、探讨,最后确定。一旦确定,就要尽快掀起“红色文化宣传风暴”,让遵义红遍中国,让世界知道遵义。

2、广泛宣传文化遵义。遵义的文化品牌是遵义人在世界的骄傲,要让以“红楼”、“国酒”、“赤水河”为核心的“经典遵义·中国红”文化品牌植根于遵义人民心中,植根于各机关镇乡村居,一是要加强学习培训,让干部成为红色遵义的“播种机”,成为市委、政府建设红色遵义的“传声筒”,让老百姓知道红色遵义的内涵和遵义的文化品牌;二是要利用现有的媒介大肆宣传红色文化研究的成果,把该留的版面留出来,该留的时段频道留出来,从城市到农村,长久掀起红色宣传的高潮;三是要通过唱红色歌曲、写红色标语、绘红色图案、读红色经典等活动,把遵义红色文化品牌普及到各乡镇村居,各中小学校,让“经典遵义·中国红”的文化品牌遍布遵义。

如何宣传红色文化篇2

一石激起千层浪。重庆卫视此番改版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以为,这是重庆卫视在当前我国地方卫视同质化时代的突围之举。其打造“主流媒体、公益频道”的理念和举措在全国具有标杆意义。

一、卫视频道特色定位的突围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电视市场的竞争空前热烈,市场主体变得丰富和多元,既有中央电视台,又有省级卫视、各级地面频道,沿海部分地区还有境外电视频道。作为一个地方电视台对外(全国范围)宣传的重要平台,地方卫星电视频道自身特色定位一直困扰着我国各地方电视台。因此,自2003年湖南卫视率先提出“锁定快乐、锁定全国、锁定年轻”,把“娱乐”作为自己明确的市场定位以后,其他的地方卫星电视频道纷纷效仿,努力塑造自己的特色。纵观近十年的发展,当下全国地方卫星电视频道的内容特色塑造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为代表,提出一个明确概念作为整个卫视的定位,如湖南卫视的“娱乐”、江苏卫视的“情感”、天津卫视的“曲艺”等等;二是以海南卫视为代表,整个把卫星电视频道转型为一个专业化频道,就是现在的旅游卫视;三是其余大部分卫视,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内容定位口号,只是突出电视剧的地位,如播出总量、首播剧数量和自制剧数量等。

改版前的重庆卫视很长一段时间在内容特色如何定位上苦苦求索,其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重庆显见的地域文化特色是码头文化,刚猛、火爆、粗犷,把这样的显见特色变为一种媒介宣传化的内容定位显然不太合适。如何既突出重庆特点,又可以成为优质的宣传资源,还符合电视节目统合标准的要求,成为一个有难度的课题。2008年初,随着“红色文化”的城市文化定位日渐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兼之电视剧收视一直是重庆卫视的最大支柱,两者结合,重庆卫视提出“英雄大戏”的明确概念。同年(2008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发出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的号召,“红”成为重庆一项深入市民又在全国广泛传播的概念,因此2009年重庆卫视在“英雄大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红”的定位,自此重庆卫视的内容特色定位有了明确的概念。

此次重庆卫视的改版与“中国红”概念定位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主要有三层。第一,相比浙江卫视提出的“中国蓝”概念,重庆卫视的“中国红”概念有更明确的内涵意义,“红”在中国传统心理中本来就有热烈、主流、开放、包容等含义。改版后的重庆卫视宣传片明确宣示“红是温暖的守候、红是进取的奋斗……”,这与整个频道提高节目内容的有效传播时间,增加新闻节目、民生节目、传统经典播出量与突出市民关怀的节目内容调整是匹配的。第二,重庆卫视改版,力争成为“第一红色频道”,不仅是“中国红”概念的升级,而且也是整个重庆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并不狭隘地指某一时期或某一特定性质的文化,而是一种高度包容又可生长的文化,既囊括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又不断注入时代新的内容,重庆卫视改版就是要让重庆成为一座“有思想、有内涵的城市”。 第三、 弘扬“中国红”概念,突出地把新闻民生、传统经典、“红歌”作为内容定位,对于摆脱当下地方卫视竞争中的同质化现象意义重大。这突出表现在娱乐节目与电视剧两个领域。在湖南卫视提出“娱乐”定位之后,山东卫视、浙江卫视纷纷向娱乐转型,同时娱乐节目形式也呈现“一唱俱唱、一情俱情”的样态。另外,电视剧的播出也有很明显的交叉现象,几个地方卫视同播一部电视剧的情况屡见不鲜,虽然不少电视台提出“自制”、“独播”,但是从另一个侧面而言,地方卫视竞争过分依靠电视剧的弊端暴露无遗。重庆卫视改版后的定位就与当下的地方卫视在内容上形成了鲜明的差异。

二、卫视频道性质定位的突围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电视媒体从体制属性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公共型管理体制,以英国的BBC、德国的ARD以及日本的NHK为最大代表;二是商业性管理体制,以美国的四大电视网(ABC、CBS、NBC、FOX)、英国的ITV为突出代表;三是国营型电视台,以印度电视台及中东的大部分电视台为代表。与商业型电视台不同,公共型电视台与国营型电视台都不以营利为目的,都几乎不播放商业广告,两者的重要区别在于公共型电视台是由一个半政府性质的公共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而国营型电视台则是由国家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

因此,根据这一区分,我国的电视体制呈现出极大的特殊性,既不属于公共型(我国电视台是由党委宣传部领导、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依法管理),也不属于商业型(我国电视台作为党的宣传喉舌不可能完全商业化),也不属于国营型(我国电视台自身承担经营管理的责任)。经过1998年开始的新一轮电视体制改革,我国电视台由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逐渐转型为“自收自支、管(党委、政府)办(电视台)分离、宣传与经营责任两分开”的事业化集团性质。这一改革的原因一是国家遵循市场规律,认识到电视媒体有营利的可能和娱乐属性;二是一定的市场竞争有利于电视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我国电视媒体在整个国际电视领域的竞争力;三是国家财力也不允许完全单方面提供财政的支持。因此,在这一转变之下,一方面,电视台纷纷组建电视集团,成为有营利责任和压力的实体;另一方面,电视集团作为党的宣传喉舌,其舆论导向和宣传领航的责任和义务又绝不能动摇。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全国电视台都面临的迫切问题。

重庆卫视2011年3月1日的改版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此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在集团内部成立电视媒体经营公司,剥离原电视台可经营部分如广告、房产等领域注入经营公司;从电视节目内容层面剥离娱乐、生活等宣传责任不强的部分也注入经营公司,电视集团则牢牢守住新闻节目这一阵地。改版前的重庆卫视也主要通过电视剧的播放获取广告收入实现营利,改版之后彻底剥离经营性业务,放弃商业广告和减少电视剧的播放时间,凸显其公益性和民生服务性,从而较为彻底地在集团内部真正实现宣传与经营责任两分开,即通过让集团内部的一个主要频道(卫星频道)完整体现事业性质,真正成为一个党宣传喉舌的阵地,鲜明地承担和彰显舆论导向的宣传责任和作用,凸显其公益性质,使集团在继续履行盈利责任的同时,确保整体的事业性质不变质。

三、卫视频道作用定位的突围

重庆卫视改版后完全不播放商业广告,如何实现盈利呢?如上文所说,自1998年始的我国电视体制改革的目的并不是追求电视机构的商业化,而是在尊重电视媒介一定的经营性质基础上提高电视媒介的市场竞争力,这竞争力既包括市场盈利能力也当然包括舆论导向能力。因此,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指出,“随着重庆财力的不断增强,决定由财政扶持卫视改版,充分体现了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战略远见,体现了政府更好地履行推动公共文化发展的职能。”

其二,认识重庆卫视的改版还应该结合地方电视集团内部卫星电视频道与其他频道或资源之间的关系界定和重组的问题。目前全国各个省级行政单元及部分副省级城市都有自己的卫星电视频道,因此,一个地方电视集团内的卫星频道就理所当然地拥有其他地面频道所没有的一项重要功能――即对外(全国)宣传的主力平台,当然也同时是整合提升自身资源和能力的主力平台。地方电视集团承担的宣传和舆论导向责任自然更多地应由卫星电视频道来执行。但是就目前全国整体情况看,几乎所有的地方电视集团并没有从这个意义上来定位卫星电视频道与地面频道的不同,卫星电视频道与地面频道共同承担着广告经营的任务,也就是都有盈利的压力,区别仅在于卫星电视频道同时还具有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的责任,所以只是在节目的审查和自制节目的比例要求上更加严格。重庆卫视的改版让地方卫星电视频道真正回归到开办的初衷,即成为重庆市对外文化宣传、对内引导服务民生的有力窗口,把经营责任更多地交给其他专业化(影视、生活、娱乐)的地面频道。这使集团内部各个频道之间的分工和责任更加明确,也更有利于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

就目前的实际形势看,卫视的市场盈利也存在诸多瓶颈,除了在全国层面上面临央视的强力挑战外,还要在地方市场上面临与其他省级地面频道甚至城市电视台的商业竞争。而后一竞争领域首先会出现资源内耗,比如优秀的节目创意首先保证卫视还是留在地面频道,湖南卫视与湖南经济频道的竞争就具有代表性。此外,省级卫视与其他地面频道的商业竞争也并不平等,省级卫视由于卫星租用、自制节目比例等因素,成本的投入较地面频道高得多,同时也由于其承担更多的宣传责任,在实际经营中没有地面频道灵活,所以我国不少地方卫视频道都在苦苦地进行市场挣扎,突围成为众多地方卫视的必由之路。比如陕西卫视广告经营权权已交由中资企业新华悦动传媒,初涉传统电视市场的资本演习;新疆兵团卫视也在私募基金的重资助推下,向音乐频道转型;而安徽卫视与搜狐“联姻”,在技术开发、广告经营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但省级卫视过多的商业合作又必然会模糊其宣传喉舌的功能和义务,侵蚀其舆论导向阵地的存在意义。重庆卫视改版后,完全改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撑,卸掉其盈利的职责,在向完全的宣传和公益职责回归的同时,也避免了现有卫星电视频道与地面频道同质化商业竞争带来的内耗问题和自身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定位困惑,为我国其他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个参考的范本。

如何宣传红色文化篇3

古语有云: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牢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因此,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临床药学三班特此成立红色足迹追忆团,分别到沈阳三大高校:鲁迅美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和东北大学通过调查问卷和采访的形式对沈阳市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进行了调研。其中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活动的态度、学校和社会对红色文化宣传程度、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宣传红色文化的途径喜爱程度排名等。

我们将调查问卷分别根据性别和是否是党员分类,结果显示性别对沈阳市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并不大,而党员则明显比不是党员的同学对高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了解度高出很多。

调查结果分析

总共做了20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200份,有效调查问卷份数为198份,其中男性99人,女性79人;党员48人,非党员150人。

前两题是针对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分别为

1.您的性别是?( ) a 男 b 女

2.您是党员吗?( ) a 是 b 不是

第三题开始为对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的调查。

3.会去看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吗?

a非常想看 b已经看过了 c可能会看 d不想看

4.经常参加红色旅游吗?

a经常(一年多次) b偶尔(一年一次)

c 很少(几年一次) d 不参加

通过三四两道题,能够看出沈阳各所高校的大学生对于我国红色文化基本常识的摄入缺乏主动,对切身体会红色文化缺少积极性。

5.如果去红色景点旅游,是因为?

a欣赏怡人的风景

b领略红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

c没什么目的,放松放松

综合4、5题的调研结果,由下图可以看出:对于去红色景点旅游频率,一年一次和几年一次占大多数,而红色旅游越频繁的人群其旅游目的越是倾向于领略红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

6.[多项选择题]对于红色旅游(参观遗址,学习继承革命精神)您的看法是?

a是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一种方式

b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c可以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d是提升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e就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f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选项

是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一种方式

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可以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是提升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就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比例

65%

75%

68%

88%

23%

67%

这一题,除了就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这一选项选择的人次较少外,其他选项分布比较均匀。这一题旨在考查大学生对红色旅游的看法,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红色旅游对于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有着重要作用。

7.您所在的学校或者单位会举办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吗,如红歌比赛、演讲比赛等?

a经常(一年多次) b偶尔(一年一次)

c很少(几年一次) d 没有

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作为宣传红色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对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柱形图能够看出,学校还是比较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如红歌比赛、演讲比赛等的,宣传力度很大。

8.如果举办红色文化的活动,愿意参加嘛?

a非常愿意 b视情况而定 c没兴趣

由圆环图可以得出结论:在在校大学生的潜意识当中,举办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等手段对于传承革命精神、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有着重要作用,他们本人也都十分愿意参与其中。这表明在思想上,绝大多数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

9.[多项选择题]您通常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红色革命事迹的?

a网上查询 b书刊杂志 c 电视媒体 d 课本知识

选项

网上查询

书刊杂志

电视媒体

课本知识

比例

43%

74%

84%

83%

本题深入考察了大学生了解革命事迹的途径,其中媒体与课本占主导,这一结论也为我们宣传红色文化做出了指导。

10.您知道几个与红色革命史有关的景点、公园或遗迹?

a4个以上 b 2~3个 c 1个 d 不知道

11.[多项选择题]您知道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吗?

a粉碎4次围剿 b长征 c遵义会议 d井冈山会师 e其他

这道题98%的人均全部选择。剩余2%的人选择分布较为平均。

这两道题是针对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我国国史、红色革命事迹了解程度的考察。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沈阳大部分高校在校生对我国红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不够系统、深入。

12.您认为在许多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的潮流下对红色文化有影响吗?( )

a影响非常大 b有一定影响 c没什么影响

选项

影响非常大

有一定影响

没什么影响

比例

49%

37%

14%

13.如果红色文化正在逐渐消亡,您会怎么做?

a极力挽救 b遗憾惋惜 c顺其自然 d与我无关

这道题真正能够看出沈阳各高校同学对中国红色文化的真正感情以及重视程度,图中,能够做到遗憾惋惜的占绝大多数,超过了百分之五十,排名第二的人次为极力挽救,而认为顺其自然和与我无关的占绝少数。根据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对传统文化十分关心也十分热爱,但超过百分之五十却不愿将他们的热爱与关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14.在您看来,认为近几年社会对红色文化的宣传程度怎么样?

a宣传力度很大 b宣传力度一般 c不了解或从未听说

15.[多项选择题]如果有关部门计划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您希望是以何种形式?()

a展览会 b网络媒体 c电视节目 d书报期刊 e其他

选项

展览会

网络媒体

电视节目

书报期刊

其他

比例

86%

74%

78%

23%

46%

如何宣传红色文化篇4

关键词:德育功能;红色旅游;整合;实现途径

2005年以来,我国红色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全国范围内纷纷掀起了红色旅游热潮。云南作为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战场,其作用和地位,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会长吴宝璋老师用了九个字慨括“大后方、结合部、最前线”。[1]在漫长支援抗战和参与斗争过程中,云南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云南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并不是很高,红色旅游的德育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如何利用云南省多姿多彩的生态、民族旅游资源带动云南省红色旅游的发展,让全国乃至世界认识云南在新民主主义民主的重要作用,并凸显红色旅游的认知、导向、规范和调节功能,打造出云南的红色品牌。

一、 影响云南红色旅游德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红色旅游具有认知、导向、规范和调节等德育功能,但这种功能不可能自觉走进人们的视界,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让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生动的融入旅游的过程,成为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云南省在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上仍存在一些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一) 红色旅游资源宣传、重视不够

滇军出省抗战、修筑滇缅公路、修建机场、支援前线等等,都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革命遗址、革命文物,这些珍贵资源都体现出云南人民敢于担当、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段历史并没有得到积极正面的宣传,以至于人们提到抗战都觉得跟云南关系不大。因此,云南省应该积极主动的梳理各种各类红色文化资源,从物质层面内容(如革命遗迹、战场旧址)到精神层面内容(如不怕牺牲精神、自力更生精神的精神),并借助图书、影像等各种媒体加强宣传。

(二)红色旅游形式单一

尽管云南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多样,但是我们利用红色资源的形式却比较单一。就目前云南来说,红色旅游仅停留在建立革命遗址或者基地、供游客参观这种形式上。旅游资源内涵开发不够,产品展陈方式老旧,旅游解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旅游者来说,这种旅游仅仅是被动接受红色事迹知识,纯粹是“你说我听”的说教形式,缺乏互动式、参与式,旅游者较难体验精神层面的东西,更不要说感悟,这减弱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呈现无序状态,缺乏有效整合

云南省红色旅游的发展一直欠主动,这可以从她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可见一斑。云南红色旅游只是停留在建遗址建基地的层面,而对如何有些利用旅游资源,尤其是“白红绿”旅游资源的有效组合,整合开发主动思考较少,红色旅游资源缺乏吸引力,其配套设施跟不上,直接导致红色资源的条块分割,造成红色资源在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确实,甚至对其进行断章取义的理解,没有充分挖掘红色旅游的应有价值。

二、云南红色旅游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对云南红色历史及文化的了解

正如前文所说,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云南人民通过自己特殊方式,谱写了云南人民敢于担当、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但由于历史的因素,这段历史被尘封和屏蔽,这不利于云南红色旅游形象的塑造。在当前开放的背景下,云南政府或某些机构组织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把那些年代云南人民的红色精神加以宣传,让世界了解云南人。具体可以通过拍摄反映当地红色岁月的影视,来吸引旅游者。如现在反映滇西的影片就很多,如滇西1944,中国远征军,它们生动的体现了当时的红色历史,让观众在影视的带动下,亲自到实地感受红色氛围。

(二)加快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促进云南红色旅游整体发展

目前云南主要红色旅游线路有两条:一条是会泽红色遗迹为主的滇东北乌蒙高原红色旅游线路;一条是滇西红色旅游线路。在这两条路线上,除了按常规建立遗址保护区、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外,还有必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景观,整合旅游资源,让游客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领悟山河得来之不易。在旅游资源的整合中,不仅要突出当地的红色经典景区,尤其更要把当地的特色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得到不同文化的享受。在唯美的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的德育教育。

(二)以旅游发展为契机,优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提升云南红色旅游的知名度,除了资源的整合外,还应该注意在旅游的过程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质量。

1.挖掘内涵

扩大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性,针对游客的不同需求层次,制定不同的旅游规划与策划,既保持历史的原貌,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又要能把真实的历史故事、人物生动的展现给游客。因此,应该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工作,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讨论的活动,对历史事件进行讨论,深度挖掘其人文内涵,更好地体现出红色旅游吸引物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特色。

2.产品展陈方式先进性和多样性

红色旅游的产品要注重体现参与性、体验性、针对性。首先产品的陈设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使展览形式丰富多彩,生动逼真,直接震撼游客心理;其次把红色文化的德育教育与游客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他们在旅游体验中能感染到红色资源的精神价值所在;最后红色产品的开发与展示要与时俱进,保持浓郁的时代气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立红色文化资源网站,开发设计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红色资源软件,构建红色文化资源网络文化,不仅有利于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时俱进的一种创新。[2]

(三)完善旅游解说系统,让红色文化的意义被理解

随着大众时代的到来,解说被广泛的应用在旅游活动中,以帮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旅游信息,理解旅游景观的意义的需求,旅游解说系统有服务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及开拓功能和关怀功能。[3]因此,云南省建立一个完善的红色旅游解说系统显得尤为必要。首先,解说系统要确立一个明确主题。解说系统应该围绕红色旅游德育意义为中心,红、古、民俗相互融合这一主题来进行;其次,旅游解说系统的内容设计要科学合理。应根据红色旅游的特点,从人员解说,到产品的陈展与陈列、标牌系统和旅游指南等进行系统规划,实现红色旅游在时间、空间、功能、价值上的统一。(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宝璋.史学家:云南是抗战的大后方、结合部、最前线.中国新闻网.2015年8月14日.

[2]姚米佳,万生更.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研究.党史文苑.2010,(07):75

如何宣传红色文化篇5

明清瓷器的鉴定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发掘的墓葬很少,而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就更少,出土瓷器罕见,难以作为我们断代的依据。明清瓷器又不像唐宋瓷器那样具有较固定的标准,各个具体朝代的年限又不长,瓷器的品种相当繁杂,并且还有一个后代继承前代的连续性问题等等。又加上现在“假古董”充斥,鱼目混珠,真伪难辨。所以,明清瓷器鉴定就成为目前较难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陶瓷鉴定是一门科学,要求鉴定家们必须学习研究陶瓷鉴定相关学科的知识,如陶瓷史、烧造工艺、陶瓷美术、陶瓷科学等方面的内容,用以丰富自己的鉴定知识,因为这些都是造就各个时期陶瓷器特征的最直接的因素。实践证明,我们在断代时,往往对一件陶瓷器在说不明道不白的时候“走眼”。这恐怕就是由于我们在某些领域缺乏应有的知识造成的。所以,要求鉴定家不仅要有实践经验,同时也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

近年来由于新出现了一些元代青花与红绿彩瓷器,明永乐、宣德青花釉里红瓷器,还有极其罕见的宣德五彩瓷器等,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向我们扑面而来。单凭过去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所谓“眼力”就能解决当前我们所遇到的新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要克服那种既不学习也不研究的故步自封的思想。鉴定家们既不能把假看成“真”,更不能把真当成“假”。

新出现的明永乐、宣德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以及特别重要的明宣德五彩瓷器,它们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与我们一般所看到的同时期的官窑瓷器有所不同,与现代景德镇的高仿品也有较大的区别。对这些文物的真、伪断定,就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稍有失误,对国家的损失就无可挽回。

现以广东省揭阳市博物馆筹备处收藏的永乐、宣德青花釉里红瓷器与宣德五彩瓷器为例,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供大家研究参考。

1. “大明宣德年制”款釉里红海水云龙纹梅瓶(图1)

瓶小口,卷唇,短颈,丰肩,肩腹以下微敛,浅圈足无釉。通体纹饰以釉里红绘成,腹部以云龙纹为主题纹饰,足部绘海水纹。釉里红呈深红色微泛紫。肩部书“大明宣德年制”6字楷书款。

釉里红瓷器在明洪武、永乐时期多呈色偏灰(暗红),真正精细的釉里红制作应该始于宣德。此件釉里红梅瓶的造型继承永乐,红色鲜艳。宣德时期釉里红瓷器传世极少,而且多以三鱼、三果小件高足碗为多,大件梅瓶实属罕见,即使在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宣德遗址发掘中亦出土无多。此件梅瓶器大而完整,无论从造型、纹饰与胎釉特征上看,均可称宣德时期精品。其与景德镇珠山明御窑厂遗址出土的一件永乐釉里红海水云龙纹梅瓶(图2),在造型、纹饰等上完全相同,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

2.“大明宣德年制”款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图3)

梅瓶的造型纹饰与前述釉里红瓶基本相同,唯瓶口微外撇。圈足满釉,中心书“大明宣德年制”6字楷书双圈款。龙纹为釉里红,海水云纹为青花绘制。宣德釉里红远少于青花瓷器,青花釉里红瓷器就更少了。此件青花颜色艳丽,未有铁色斑点,不甚晕散,线条稳定,但因颜色有深浅之区别而具立体效果。可见为国产青料绘制,与进口的苏尼勃青料明显不同。

青花与釉里红着色原料分别来自釉下钻与釉下铜两种原料在同一种火焰与同样气氛中烧成,要两者都能得到鲜明艳丽的色泽是极不容易的。此种方法虽然起始于元代,但效果不佳。真正烧制成功应当是在宣德时期,但成功之作还是很少的。正因为如此,才有釉上红替代釉里红的青花加彩的新技术的出现。在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发掘中出土了一件永乐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梅瓶(图4),两者相比,除造型上瓶口稍低外,在纹饰等方面均基本相同,显有渊源关系。

3.“永乐年制”款青花缠枝莲纹笔盒(图5)

盒长形,平底,底部无釉。盒有盖,子母口相合。盒分隔成三格,盒与盖内均满釉。盖与盖面绘青花松竹梅纹,盒口沿上书“永乐年制”4字篆书款,是一件稀少可贵的永乐青花瓷器珍品。

传世之瓷笔盒,最早为宣德青花器。此件上有“永乐年制”款,具有早期特征,其造型除盒内分格式稍有不同外,其他均基本相同。此件青花呈色浓艳,具有铁色结晶斑点与晕散的特点,明显是用进口青料绘制的。永乐青花瓷器带款者极少,此件带款器因而引起置疑。然而,永乐青花瓷器大部分是外销产品,在瓷器的造型与纹饰上均为满足外销的需要。这类用于外贸的瓷器当然是不书永乐年款的,只有少量宫中用瓷才书写年款。这是“永乐款少”的主要原因。

在景德镇珠山明御窑厂永乐地层中也出土了一件笔盒(图6),除不带年款外,在造型与纹饰风格上与此大体相同。

4.“大明宣德年制”款五彩海水云龙纹尊(图7)

尊广口外撇,口以下内收,高圈足。器身绘双龙,一为青花,另一龙为釉上红彩。云纹由釉下青花与釉上红、绿、黄、紫多种色彩绘制。口外沿绘回纹一周,由釉下青花与釉上红、绿彩绘制并穿插排列。足部绘青花海水与蕉叶纹,蕉叶纹由釉下青花与釉上红、绿彩有序穿插排列。底满釉,中心书“大明宣德年制”6字楷书双圈款。

5.“大明宣德年制”款五彩双凤纹盒(图8)

盒为鼓式,有盖,子母口相合。盖与盒各有一周鼓钉装饰,盖面与器身均绘云凤纹。釉下青花与釉上红、黄、绿、紫、黑各色彩绘穿插排列,线条流畅,色彩浓艳。底满釉,中心书“大明宣德年制”6字楷书双圈款。

6.“大明宣德年制”款五彩龙凤纹袋式枕(图9)

枕若长形口袋,袋中装满粮食,口上用带子系蝴蝶式节,寓意“高枕无忧”。枕面双菱形开光,开光内绘龙凤纹饰。以釉下青花与釉上红、黄、绿、紫、黑各色彩绘,有序排列。色彩浓艳,绚丽悦目。平底无釉,袋口上部横书“大明宣德年制”款。

宣德朝(1426~1435年)虽时间很短,但瓷器生产成就空前,除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瓷器外,五彩瓷器的创烧更是其成功佳作。但由于传世实物稀少而不被人们所认识,长期被存疑。

明人王士性《广志绎》卷4日:“宣德五彩,堆垛深厚。而成窑用色浅淡,颇具画意。”高濂《燕闲清赏笺》亦载:“宣德年造,如漏空花纹,填以五色,华若云锦,有五彩实填,绚丽悦目。”可见,早在明人笔记中已较多记载了宣德五彩瓷器。然而,长期以来因缺乏实物而得不到印证。20世纪80年代,由于在日喀则的萨迦寺秘藏中发现了一件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五彩鸳鸯莲池纹碗(图10)才得以认识。1988年,在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中又出土了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鸳鸯莲池纹盘(图11),更进一步得到了证实。但这是否是明人文献中提及的宣德五彩呢?究竟宣德时期有没有五彩,宣德五彩是什么样子?学术界意见并不一致。所以有的学者把它称为 “五彩”,也有的称其为“斗彩”,也有人称之“青花五彩”。

所谓“五彩”,应是釉下青花先绘一部分纹饰(局部),上釉后在大窑烧成,再用红、黄、绿、紫等色彩绘制另一部分(绘青花时有意留下的)纹饰,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组成一幅完整图案的,称为“五彩”。“斗彩”则是先用釉下青花勾画出整个图案的轮廓线,上釉后在大窑烧成,再用红、黄、绿、紫等各种色彩完全按青花轮廓线填彩色。五彩一般强调的是色彩丰富,有多彩之意。斗彩则主要强调釉下彩与釉上彩争奇斗艳。五彩以浓艳为美,斗彩以淡雅为秀。

宣德五彩色彩丰富,呈色浓艳,除青花外有红、黄、绿、紫、白、黑等多种,而每种色彩又有深浅之不同。如红有深红与浅红、黄有深黄与浅黄、紫有深紫与浅紫等的变化。这应当是宣德五彩有别于以后的嘉、万五彩的一个最大的特征。

萨迦寺收藏的五彩鸳鸯莲池碗与景德镇明珠山御窑厂出土的宣德斗彩盘(考古图录中称斗彩),显然与上述宣德五彩在色彩效果上明显不同。从这些宣德瓷器的色彩丰富、呈色浓艳以及各种色彩深浅之变化上看,正是文献中所记载的“华若云锦,绚丽悦目”“堆垛深厚”的宣德五彩。

这些带宣德款的五彩瓷器,由于过去从未见到过,在故宫博物院的清官旧藏瓷器中又未有收藏,并且在景德镇明御窑厂的发掘中也没有出土,在这里不禁要问,它们究竟从何而来呢?结论只有一个,可能就是现在景德镇的高仿品,要不就是墓葬中新出土的,总之,可疑。因此我以为对它们如何定位、判断其真伪,就成为当前国家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引起文物部门及全社会的重视。保护文物是我们的“天职”。

为此,在我们鉴定领域里,有几个重要问题是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第一,“未见过”的依据需要考虑。

明、清瓷器的断代主要是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为标准器,用类型学的方法排比出来的。然而,带年款的官窑瓷器多为传世瓷器,这就不可避免地给我们的鉴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陛。尽管鉴定家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但它总是有限的。因此,鉴定家以“未见过”作为自己鉴定时的依据是不可靠的。

第二,以青花原料为断代依据需加分析。

青花瓷器断代,青花原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过去一向认为宣德以前的青花瓷器是用进口的“苏尼勃青”料绘制的,成化以后用的是国产青料,特别是宣德的青花瓷器更强调是用进口“苏料”绘制,那种典型“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官窑瓷器尤为如此。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并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青花瓷器,有些就不是用“苏料”而是用国产青料绘制的,如前述青花釉里红梅瓶(图3)就是如此。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提供的30多个宣德青花官窑瓷标本进行了测试,其结果为高锰低铁的国产青料。这一科研成果尽管还不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事实却是如此。又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御窑厂遗址宣德层中发现了书有“乐一号”“乐三号”等字样的江西乐平产的青料(阪塘青、平等青)试料盘(图12),这充分说明宣德已试验并大量使用国产青料,有单独使用、混合使用多种情况。特别是在五彩瓷器中,多为国产青料。

第三,文物的“多少”不应作为断代的标准。

文物“以稀为贵”常常被鉴定家们视为一个重要标准,某类文物多了,人们往往就不管它在历史与艺术上的价值如何,自觉不自觉地人为降低其价值,这是应当反思的。与此相关的是,有些文物在过去不见,一时又突然大量出现,更容易被人们怀疑为“赝品”。这批宣德五彩瓷器被鉴定家们视为“赝品”就是一例。

事物发展的两面性总是相依存的。我们既不能把假看成“真”,更不能把真当成“假”。采取类型学的方法进行排比研究时,既要把它们与过去所看到的真品相比较,同时更要把它们与景德镇的新仿品相对照,进行深入研究。正如《饮流斋说瓷》中说:“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与真者相比,可能视为“伪”;与其伪相比可能视为“真”。过去我们在多数情况下只与其真相比,不与其伪相对,正像《饮流斋说瓷》所说“非真知也”,这样对比的结果并非是正确的。

第四,走科学鉴定之路刻不容缓。

如何宣传红色文化篇6

关键词:红安县 珍贵树种 培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S78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238-01

1 红安概况

红安县地处大别山南麓、湖北省东北部。这里资源丰富、物华天宝;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有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这里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位共和国的将军,诞生了三支主力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是全国红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红安县总版土面积179383.5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8547 hm2,占49.4%;全县活立木蓄积量319.8万 m3,全县森林覆盖率44.5%,林木绿化率46.3%,是“全国绿化先进县”,是镶嵌在鄂东北大别山南麓的绿色明珠。莽莽苍苍的林海里,已发现80科、267种木本植物,生长着南方红豆杉、秃杉、连香树等世界级珍品树种群落,发现了几十种药用植物,拥有杜仲、厚朴、红栀子等众多名贵药材;生物的多样性,为珍贵树种的传承发展和培育示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亦将成为建设生态红安、绿色红安的突出亮点。

2 红安珍贵树种培育现状

近年来,红安县把发展珍贵树种作为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建设景观绿色通道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县红豆杉、黄连木、香樟等珍贵树种达32种,全县珍贵树种面积达2900 hm2。其中人工造林1163 hm2,定向培育改造珍贵树种基地1737 hm2。建有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基地25处,面积291 hm2。培育的主要珍贵树种和面积有:樱桃1165 hm2,银杏255 hm2,香樟556 hm2,栓皮栎497 hm2,马褂木208 hm2,黄连木143 hm2。初步形成了天台山刘家宜银杏园、县城“一河两岸”银杏和香樟绿化景观带、天台山野生樱桃园、老君山黄连木自然群落分布区、永佳河马褂木基地、烈士陵园香樟绿化景观等多处示范点。全县共建珍贵树种培育苗圃面积28 hm2,每年提供苗木400万株以上。

3 红安珍贵树种培育存在的问题

红安县珍贵树种培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一定的规模,培育的珍贵树种面积占红安县国土总面积的1.6%,占红安县林业用地面积的3.3%。二是有多种培育模式,比如政府投入种苗发动农民栽植、国有单位投入经营、非公私营业主自行培育、政府全资、政府引导,引进公司培育等。三是有重点培育的珍贵树种,全县重点发展樱桃、银杏、香樟、栓皮栎、马褂木、黄连木等。尽管有一些成就,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没有形成合力。全县没有统一领导协调的组织,林业、城建、交通等部门以及其他单位、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业主各自独立发展,没有密切配合来合力推进珍贵树种培育工作。

二是没有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全县没有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适地适树的原则制定一个珍贵树种发展的总体规划。尽管有的实施业主有单行的规划,但都是各自为政,显得散而乱,从全县的层面上看,显示不出珍贵树种的区域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是科技支撑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没有加强科技支撑的意识,相关科研机构人员待遇低、经费严重不足,没有与有关院所进行科技合作,导致适用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开展得很少,珍贵树种的良种、育苗和造林等研究滞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当有限。如采种难,育苗难,缺少必要的遗传改良等。

四是宣传力度不大。对目前取得的成就宣传少,对珍贵树种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宣传少,在全县没有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氛围。

4 红安珍贵树种培育建议

红安县地理自然条件、珍贵树种种植数量具备了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的评选条件。当前,红安把创建“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工作提到议事日程,积极与湖北省林业厅、国家林业局沟通联系,争取将红安创建成为黄冈市首个“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办事机构。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要成立领导小组,农办、发改、林业、城建、交通、国土、财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在珍贵树种培育上要加强政策引导、舆论宣传。各部门都把发展珍贵树种作为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推进园林城市创建、建设景观绿色通道的重要抓手,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珍贵树种培育工作。

强化科技支撑。一是进行科技研究和合作,要与各级相关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有关珍贵树种培育试验。二是搞好科技推广,推广应用珍贵树种大苗移栽技术进行城市绿化、公路绿化,推广应用樱桃上山造林技术。三是做好技术培训,全县每年都要举办多期珍贵树种培育技术培训,培训内容有银杏育苗实用技术培训、马褂木育苗实用技术培训、银杏高位嫁接公枝技术培训、野生樱桃抚育技术培训等。

注重价值宣传。一是注重生态价值宣传。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培育成功的示范点来宣传,重点宣传天台山刘家宜银杏园,“一河两岸”银杏、香樟绿化景观,新型产业园区香樟行道树等,县城香樟、银杏绿化带和行道树,天台山野生樱桃园,红安县烈士陵园香樟绿化等示范点。二是注重典型培育模式的宣传,引导发展。重点宣传银杏“思源工程”,政府投资提供种苗,让农户栽植受益。政府引导、引进公司培育,晨鸣公司在我县流转林地13335 hm2,培育马褂木等,带动当地群众致富。三是注重综合效益的宣传。重点宣传天台山野生樱桃园带动旅游业如何发展。公司和民间组织培育,通过租赁土地,如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珍贵树种苗木、叶、果等产品如何为农民增加收入。

参考文献

[1] 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管理办法(试行);(国家林业局林造发[2013]27号).

如何宣传红色文化篇7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所创造的先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包括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等。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是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经济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一、毕节市红色文化底蕴丰厚

毕节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试验区,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党史上创造了很多亮点。

1934年,在毕节建立了第一个贵州省的地下党支部。中共毕节支部成立之后,就及时实施了提出的“发动武装斗争,创造条件建立苏维埃政权;加强对草原艺术研究社的组织领导,推动群众性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的组织;继续设法与党的机关取得联系”等四大行动纲领,并取得显著成就,为中央红军胜利走出贵州提供了重要的情报,为红二、六军团进驻毕节作了重要策应工作。

毕节有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会址。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径毕节林口,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 “鸡鸣三省” 分工会议,根据提议,决定由接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从组织上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会后不久,成立了由毛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进一步确立了在军事指挥上的领导权。“鸡鸣三省”会议在党和红军历史上成功地完成了遵义会议决定但尚未完成的中央最高层组织调整任务,为长征的最后胜利赢得了组织上的保障。

毕节有红军长征以来建立的唯一省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1936年2月6日,红二、六军团占领大定(今大方),2月7日,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在大定(今大方)成立了中共川滇黔省委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这是红军在长征以来建立的唯一省级红色政权,由任弼时任省委书记,任革命委员会主席,标志着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形成。1936年2月17日,红二、六军团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由大定(今大方)迁到毕节百花山福音堂内。福音堂成为川滇黔省人民抗日并开展革命活动的指挥中心。

毕节有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1936年,在红二、六军团的领导、宣传和号召下,以中共贵州省工委掌握的明、周质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装力量为基础,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宣告是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成立,并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毕节有全国第一个喀斯特(岩溶)反贫困试验区的特色资源。1988年6月,由同志亲自倡导、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毕节市红色文化中的统战文化在新时期的延续和体现。

此外,毕节市还有大量的革命文物、图片、文献、音像、雕塑、革命战争遗址、文学艺术作品、实物、纪念地等红色文化实体形式和物质载体。

二、毕节市红色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5年中央关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相关文件出台以来,毕节市的红色资源得到了一定的利用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与其它革命老区相比较,毕节红色文化的发展还明显滞后,尚未完全得到应有的宣传和利用,红色遗址也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开发,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一)宣传研究的力度不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度不高

毕节市虽然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在宣传上也做了大量工作,但就宣传的广度和深度看还远远不够。特别是缺乏简单、通俗易懂、普及性强、参与性强的宣传形式和方法,缺乏对社会、对农村、对大众进行普及宣传。尤其是对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战文化未能充分挖掘。虽然建立了同心阁、同心大厦等硬件设施,也建立了统战文化宣传陈列馆,但尚未形成品牌,统战文化对试验区经济社会尤其是对试验区旅游业的的发展影响还十分有限,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度不高。

比如,“鸡鸣三省”会议作为遵义会议的延续,按理说其宣传和研究价值是很大的,但这方面研究成果并不多,能够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论著很少,影响力很有限,同时,由于当地交通落后,政府对于会址的资金投入和宣传有限,因而鲜有人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即使知道,也因为当地只有一个会议遗址,没有其他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匹配,能够用来陈展的资料不多,因而其旅游价值远未开发出来,更不用说把它的知名度打出去了。

(二)资金投入不足,保护和建设的力度不够

一是经费缺乏,保护力度不够。由于毕节市地理条件差、人口密度大、经济落后,保护修缮红色文化旧址、遗址的工作跟不上。因为经费有限,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红色文化景点的培育和打造受到限制。近几年来,除金沙钱壮飞烈士墓、毕节烈士陵园等少数得到投入外,大部分仍然保持刚修建时的原貌,使红色文化自然功能的发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遗址没有标识、没有历史由来简介。由于经费紧缺,年久失修,自然毁损严重,毕节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基本上处于“原生态”状态,众多的革命旧址、遗址亟待抢救、维修和进行环境整治、改善交通、增设展示内容。

二是景区景点建设力度不够。长期以来,由于无科学、合理的保护建设规划,无经费投入,毕节市的红色文化景区景点的彰显只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给人一种“听得到,看不到”之感。现除七星关区、大方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四处旧址、金沙钱壮飞纪念馆、毕节夏曦烈士纪念碑、黔西英雄桥、大方将军山战斗遗址纪念碑等有一定的展示内容外,其它均不具备展示功能。能够达到有停车环境、人流环境、休闲娱乐环境、展示参观环境的公共文化旅游产品的,非常之少,导致人们对红色文化遗址上发生的历史逐渐淡忘。

(三)基础设施薄弱,资源整合和利用水平不高

毕节市红色遗址大部分散落在各县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不利于管护,在日晒雨淋中易失去光泽,知名度也会大受影响,从而有可能失去重视和修缮机会,最终造成红色文化遗产的丢失。由于各红色文化景点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虽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道路、排水、停车、供电、消防等基础设施不完备,各景点间分布比较散乱,规模不大等等因素,难以保证旅游交通顺畅连接,供游客游览观赏。

(四)规划落实不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造成革命遗址的严重损毁

试验区先后出台了《2005―2010 年毕节地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毕节地区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总体规划(2009-2014年)》等文件在形式上进行了总体规划,用于科学保护和利用这些红色资源。然而,由于资金短缺、认识缺位,一些地方对革命遗址的开发建设急功近利,对规划重视不够,落实不力,导致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处于零敲碎打、各自为战和低层次的开发建设状态,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未得到充分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改造和建设进程加快。由于部分革命遗址处于城中心,正好处于商业投资的黄金地段,难免在城市扩容、道路亮化和拆迁改造中受到严重的毁损。如:七星关区位于南门口的林青故居、麻园路段的秦天真故居、威宁路的“群益书店”和“七月文具体育用品社”及“读书室”等已完全毁损,没有留下革命遗址的痕迹。农村公路建设、群众住房改扩建同样对革命遗址造成损毁。由于没有任何标志物,很多战斗遗址已改变了原貌。如七星关区长春保卫战遗址、金银山战斗遗址、燕子口战斗遗址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毁损。

总之,由于我市一直以来都属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规划落实不力等,导致绝大部分红色遗址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或者说,开发利用滞后,一些遗址红色文化处于静止状态,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因此,无论从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利用的角度,都应该引起各级各部门及其社会各界的重视。

三、加红色文化建设,打造毕节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

(一)增强对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统一领导和规划管理是推进毕节红色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前提

革命遗址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其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依据。各级党委、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保护和利用革命遗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工程。它是一项文化工程、经济工程,更是一项政治工程。因此,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和规划管理,高度重视对革命遗址的宣传和保护。特别是在深化试验区“三大主题”和开展绿化毕节行动过程中,要加大对革命遗址周围景点的绿化和生态保护,实现把保护革命遗址和发展红色旅游、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二)积极筹措资金,加大红色文化基地、景点建设的投资力度是推进毕节红色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根据已经制定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有步骤地对全市县级以上红色文化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逐步维修及景点建设。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整治工作,包括完善景区旅游公路、步行通道、旅游景区停车、公共厕所、供水供电等旅游配套设施;同时,想方设法拉近景点之间的距离,将各景点有机串联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黄金旅游线路,逐步培育、打造好我市的红色旅游景观。

想方设法争取资金,整合资源,加大对全市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建设的投入。一是向市、县各级财政争取资金支持,逐年增加投资;二是全力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三是充分利用好中央扶持老区发展资金,包括转移资金支付,拿出一部分来用于老区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建设;四是增加非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在政策上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促进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全面提高全民红色文化的保护意识,开展“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推进毕节红色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革命遗址是不可再生的红色文化资源,绝不能走先破坏再建设的老路。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把革命战斗遗址强拆以后,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完全无法恢复。各级政府应强化《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认真贯彻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建立政府保护为主,并动员全社会参与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机制。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时,既要有科学规划,又要保持规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做到一张蓝图画到底。对一些不具备开发条件的革命遗址不要盲目发掘,重在保护;对需维修、维护的革命遗址,要以恢复和保持原貌为目标,不能搞所谓创新出奇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对处于居民密集点上的革命遗址,要结合实际,慎重开发。绝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红色文化遗产为代价给城市发展让路,为了小城镇一时的发展而破坏试验区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愿望,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红色经典遗迹和纪念空间。

(四)深化红色文化研究,加大宣传规划力度,打造红色品牌是推进毕节红色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议进一步搞好遗址、遗迹的文物征集、考证整理工作。广泛征集相关文物、图片或撰写文字简介,用以丰富馆藏和展示内容,使人们更多地知晓毕节红色文化内容,更深刻地认识毕节红色旅游的厚重程度,充分发挥其资政育人的作用。

要加强革命老区的红色人文景点建设。我区红色文化景点众多,对这些景区和景点,应当按照规划加快建设,精心打造成一个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一张张旅游名片,在省内外都产生宣传效应。特别是“鸡鸣三省”作为三省红都的象征,其知名度和影响力都亟待提升,应加大开发和宣传的力度。目前,市委、市政府对请专家对该景点进行了全面的布局和规划,效果图相当不错。要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力争尽早动工,逐步完成景点的建设。

(五)加大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促进红色旅游业不断发展,是推进毕节红色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措施

如何宣传红色文化篇8

苏区领导登台演红色戏剧

军事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军事与文化相互作用,便产生了文化百花园中的独特一族——军事文化。戏剧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苏区的戏剧运动,是先从红军部队开始的。一开始就不是单纯地只为娱乐,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话剧运动”的目标,它完全是由于部队政治工作与当地群众工作的需要,在部队中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的。当时所有革命武装部队:工农红军、赤卫军、农民自卫军,在反帝反封建的游击战争中,到处消灭白匪军队和地主武装,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兵自己的民主政权,所以当时的部队,既要打仗,还要紧张的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建立民主政权等民运工作。宣传方式中,除了口头的、文字的演讲、传单、标语、图画、口号外,演话剧是发动群众的主要形式之一。

文艺宣传是红军文艺创造的重要形式。1927年9月,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10月进行了“三湾改编”。改编后的部队,加强了文化宣传工作,各连队都成立了俱乐部,组织战士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俱乐部活动是红军的文娱活动,也是红军文艺的萌芽。当时,在海陆丰、洪湖、海南岛等根据地、都出现过这种用戏曲曲调填写新词的表演形式,这些地方的群众称之为“文明新戏”。后来用戏曲曲调填写新词的表演形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受其表演形式和观众文化普及的限制,也难以表现丰富的政治内容和广阔的战争、土地革命生活场面。因此,以活报剧、话剧为主的红色戏剧异军突起,逐步发展起来了。苏区戏剧是从红军中逐渐扩展开来的,如红四军中的士兵委员会就设立了娱乐科,开展各种娱乐活动。随后,各部队中都开始组织随军剧社,经常练习与排演各种新剧、活报剧及歌舞,以便经常在驻军中举行晚会。

虽然初创时期的苏区戏剧还没有专业的作家和演员,也没有正规的戏剧组织,但是红军中的许多干部还有一些地方干部都十分热衷于戏剧活动,经常亲自上台演出,成了舞台上最活跃的演员。在苏区,各级领导都很重视红色戏剧运动。、彭湃、聂荣臻、、、罗瑞卿、邓发、肖劲光、何长工、肖华等人都曾参加过红色戏剧的演出活动。

罗荣恒与“战士剧社”

在红色戏剧发展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30年,担任红四军政委,将“文明戏”的观念带到了红军中。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曾在青岛大学学生会中负责演剧工作,组织排演小仲马的《茶花女》。对于土生土长的红军战士,演文明戏乃非易事。没有剧本,自己编。排演时根据剧情大意即兴发挥。没有道具,自己做。砍根竹子,制成“文明棒”。用旧报纸卷一个高帽子,外加一幅竹蔑绑的眼镜,便是一个活脱脱帝国主义形象。以红四军军直机关的文艺爱好者为主,又选调了连队的一些宣传员,组成文艺宣传队。肖华、梁必业、童小鹏等当时都是主要演员。

“三湾改编”后,红四军文艺宣传队运用活报剧的形式,在井冈山地区演出了《打土豪》、《活捉肖家壁》。1928年元宵节,红四军文艺宣传队在于都里仁演出了进步知识分子陈子材创作的《收谷》,剧情揭露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号召农民起来反抗。同年5月,红四军在龙源口、七溪岭一带,打败了号称江西劲旅的杨池生、杨如轩两个师,并活捉了“两杨”师长。为了庆祝胜利,在宁冈演出了《二羊大败七澳岭》。其中有一段台词是这样的:“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这出戏直接反映了红军的英勇战斗,对红军战士的鼓舞非常大。

1929年12月,红四军召开了第九次党代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会议期间,就红军文艺宣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宣传工作的任务和宣传技巧进行了总结指导。这个决议的实施,使红军文艺迅速成长,群众性的戏剧运动蓬勃发展。“文明戏”演出活动在部队的带动下很快地就影响到地方,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地区,都向部队学习建立俱乐部。演戏是俱乐部经常的活动内容,到后来演戏不只是政治宣传,也是翻身作主的工农兵群众的正常的文化娱乐。当时还没有专业的文艺作家和演员,许多热衷于戏剧活动的部队干部和地方干部,经常和宣传队的同志一起创作剧本,一起演出,有的干部有戏必参加。

1930年6月,红一军团成立了战士剧社。剧社创建初期属业余性质,在战斗空隙中集中机关和部队的文艺骨干进行戏剧活动,组织者有聂荣臻、李卓然、等。后军团政治部又建立了专业性的宣传队,“战士剧社”就成了红一军团宣传队的“艺名”。

在他们的倡导和带领下,战士剧社编演了《土豪取债》、《流氓末日》、《阶级决战的胜利》等十几个剧目,其中罗瑞卿、肖华主演的反映父子都参加红军的大型话剧《父与子》影响最大,成为中央苏区久演不衰的有名剧目。

大半年时间里,红军连续粉碎了反动派三次“围剿”。为了配合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特意要宣传队编排一出反映打土豪分田地的戏。《打土豪分田地》的剧情很快就编好了。地主打长工,地主婆打丫环,红军来了,把地主抓起来,戴高帽子游街。贫苦农民欢欣鼓舞,烧毁了地契,领到了自己的土地证。彩排那天,宣传队请亲自审查。从大家的斗争实践出发,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的道理。这时候,大家才茅塞顿开,感到原来的戏确实太简单了。于是,宣传队又增加了红军宣传发动群众的情节,戏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完整了。

与《庐山之雪》

1932年10月18日,、率领红一方面军第二次解放江西黎川。11月,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驻扎于黎川新丰桥南面的篁竹街。此时,红军第一军团驻扎在三都。这一段时间,第三次反“围剿”已经取得了胜利,红军主力正在进行休整。12月中旬,为纪念广州暴动五周年、宁都暴动一周年,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的李卓然编了一部话剧叫《庐山之雪》。1933年除夕之夜,红一军团战士剧社演出四幕话剧《庐山之雪》。在祠堂里搭起戏台,四周点燃篝火。剧情是说在庐山训练军官,在指挥军队围攻中央苏区时,接二连三被粉碎。最后只会像庐山上的雪,在火红的太阳照射之一下,融化净尽。这是30年代中央苏区红色戏剧运动的一个典型场景。《庐山之雪》剧本简单,但表现出红军将士豪迈精神和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中国话剧史上,《庐山之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强大的演职人员阵容,甚至令后人难以置信。红一军团保卫局长罗瑞卿担任总导演,他主张“兵演兵、将演将”。剧中没有专业话剧演员,他们都是红军中赫赫有名的高级指挥员。剧中的红军将领都由本人扮演,其中有三位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元帅”:红一军团长(男二号)扮演红军司令员,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领衔主演)扮演红军政委,军团政治部主任(男三号)扮演红军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则扮演反面主角,宋美龄由第一军团政治部保卫部秘书童小鹏扮演。演出前,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李卓然只写了《庐山之雪》的剧本大纲,情节和对话都是演员根据剧情发展和场上气氛,现场编排,即兴表演。据战士剧社主要领导人潘振武后来回忆:“李卓然同志只写了个剧本大纲,情节和对话都是演员自己编的,活像上海的文明戏。军团的负责首长都参加了演出。”

戏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红一军团眼看杀上庐山,和宋美龄慌作一团。吹牛说:“我有百万大军,还有美国的钢盔,怕什么?”“亲爱的,给你钢盔!”宋美龄忙中出错,递上一个痰盂。把痰盂往头上一戴,发觉不对,摘下痰盂,破口大骂:“娘希匹!怎么把痰盂扣于我脑袋上?”

彩排《庐山之雪》时候,应邀观看,李卓然请他提意见。说:“戏中敌方主角是,我方主角是个军长,好像不搭配,是不是换成军团一级的?”李卓然苦笑道:“同志那么内向,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让他上台表演?要不你帮助做做工作?”没有说话,罗瑞卿自告奋勇地说:“我来试试。”第二天,红一军团开会前,罗瑞卿故意神吹自己演起戏来如何神形兼备,现在当军人埋没了表演天赋。忍不住打断了:“别吹你那两下子,真正的师傅还没开腔呢?我在中学那时候,也演过老太爷,拄一根文明棍,一步三摇,还是蛮有味道的。”罗瑞卿趁机激将说:“那你为啥不演呢?”说:“现在不方便。”罗瑞卿使出激将法:“恐怕还是不会吧?聂政委那次上台,有板有眼,一看就是行家!”提到聂荣臻,忍不住奚落起来:“他那叫演戏?一口四川辣子味,吓死人!”聂荣臻乘机做的工作:“咱别学天桥的把戏,只说不练,真有本事,咱俩上台亮亮。”果然“中计”,说:“那咱俩比一比。”等李卓然把剧本改好后,又反悔了:“说几句笑话,哪个真的上台。”罗瑞卿说:“军团长向来说一不二,怎么能反悔?”问:“在戏里我跟哪个打?”罗瑞卿太了解了,故意先说:“跟王金钰打。”说:“手下败将,跟他打有么意思?”罗瑞卿又卖一关子:“跟何应钦打,怎么样?他是军政部长。”不以为然地说:“他算老几?你要我演也行,但要把对方换成,林军团长打败,这不是很好嘛。”罗瑞卿进一步激将:“太大了吧?人家可是总司令。”说:“我打的就是总司令!”

大家紧锣密鼓地准备这出戏。1932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军团和闽赣边地方武装共十万人,在黎川县城篁竹街李树坪进行盛大阅兵宣誓典礼,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人阅兵并领导宣誓。气贯山河,声震环宇。阅兵会上,、、王稼祥、等讲了话。会后,部队各回驻地。晚上,《庐山之雪》正式开演。演出就在黄家祠堂前草坪上,四周篝火,台前汽油灯炽亮,观者除部队将士,还有地方群众。、、王稼祥、等都来观看。演员可真算是史上最强阵容:聂荣臻、、、童小鹏、罗瑞卿等都是主力演员。

演出前,大家还有几分担心:平时不苟言笑,性情拘谨,演出会不会砸锅?谁知,一上台,就出人意料地高潮迭起。戏演到最后一幕,台上军团司令部突然电话铃声响了。“喂,我是军团长,什么事?”煞有介事拿起电话。“现在山上缴获许多战利品,请示怎么处理?”“用船装回来。”回答很干脆。

在山上行船,让、、王稼祥等人啼笑皆非。电话里继续有人请示:“俘虏怎么办?”把问题推给了政治部主任,“请罗主任回答”。此时,正害疟疾,无法上台演戏。这一嚷,台下又是一阵哄笑。几个小伙子不由分说,把推上了台。俘虏问题解决完了,“”被押到。“你是?”问。“是!”扮演的罗瑞卿回答。“怎么叫我们抓住了?”问。“我的飞机坏了。”接着,脱离台词了,竟然问“”:“你为什么这么瘦?”罗瑞卿一怔,急忙补台:“我满脑子只想到剥削人民,所以胖不起来。”“那为什么不吃补药?”又冒一句。“补药?”罗瑞卿答不上。“什么补药?”“补药可多,人参、燕窝、罐头、红烧肉……”信口开河,越说越带劲。罗瑞卿灵机一动,临场发挥:“什么补药都不中用,我心肠坏了,吃红烧肉拉白水,无可救药。”

和罗瑞卿脱离台词,效果却出人意料地好,将士们反响热烈。大家情绪高昂,士气高涨。红军部队经过休整后,离开了三都,告别了黄家祠堂,踏上了第四次反“围剿”的征程。在1933年2月第四次反围剿黄陂、草台岗战役中,第一军团和第三、第五军团协同作战,取得两大战役大胜,歼敌三个师,俘获二万五千余人,给以沉重的打击。深感耻辱,他给中路军总指挥陈诚手谕中说:“此次挫败,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

戏剧骨干与“八一剧团”

1931年以后,由于从苏联回国和从上海转移到中央苏区的大批文艺骨干来到中央苏区,大大推动了中央苏区的红色戏剧运动。1931年春,后来成为红色戏剧重要骨干的李伯钊从苏联回国辗转到了闽西苏区,任闽西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彭杨军事学校政治教员。在庆祝“五一”活动中,她排演了从苏联带回来的中国留学生创作的《明天》、李伯钊自己改编的苏联话剧故事《骑兵歌》,受到热烈欢迎。在此前后,从苏联回国的有、危拱之、沙可夫等,从上海转移到苏区的成仿吾、钱壮飞、胡底、石联星、彭舜华等到了中央苏区。这些知识分子和苏区的文艺战士汇合到一起以后,大大地促进了红色戏剧的发展。

在1931年秋第二次反“围剿”后,闽西、赣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势相对稳定。红二军团教导队与闽西彭杨军事学校合编组成了中央工农红军学校,李伯钊、危拱之、等调入该校任教员或干部。为活跃红校的业余生活,政治部设立俱乐部,分文化、体育、戏剧管理委员会三个组,经常开展宣传、文娱活动。戏剧管理委员会由、李伯钊、赵品三、危拱之、蔡纫湘等组成。每到周末,俱乐部就组织晚会演节目,演出的《父与子》、《燃箕煮豆》、《旧世界》等剧目,广受群众和战士欢迎。徐特立、何叔衡、蔡畅等领导人经常参加客串,演出影响很大。中央工农红军学校俱乐部成为瑞金的文艺活动中心。在能容纳几百人的俱乐部里,人们总是挤得满满的。看节目的除红校人员外,瑞金各界的干部群众也都闻风而来,红校俱乐部无形中成为瑞金文艺活动中心之一。

在苏区还没有成立剧团之前,从部队到地方都成立了俱乐部,组织各种群众性的文娱活动。1932年初,以开展戏剧活动有成绩的红军学校俱乐部为基础,在瑞金成立了第一个专业文艺团体——红军学校八一剧团,赵品三任团长,剧团委员有黄火青、霍步青、、李伯钊、危拱之、蔡纫湘、宋发明、钟惟钊、洪水、张欣等。俱乐部内又组织了文化、体育、戏剧等管理委员会,负责教育和文娱工作。八一剧团的成立,标志着苏区戏剧从自发的、群众性的、临时性的表演发展到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戏剧运动。

与赣东北的新剧运动

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史上,有一位英年早逝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身于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他在狱中留下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十几篇遗作,已经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绝唱,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鲜为人知的是,还十分重视苏区戏剧。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带领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赣东北苏区新剧运动。

1928年,首次在赣东北苏区创编了组织武装暴动、夺取苏维埃胜利的多幕歌剧《政权》,并亲自登台演出。1929年,他在《信江群众斗争的经过和苏维埃历史》一文中,充分赞扬了“晚会演新剧”的苏区文艺活动。1930年,他在赣东北首府葛源创建了第一个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红色新戏团,1931年10月又成立了领导全省戏剧运动的工农剧社。1933年,他在《文化工作决议案》中,再次总结“新剧运动”的经验,并明确地把编演新戏剧列为整个苏区文化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934年,他派出参加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以地雷战和红色剧团为赣东北苏区的两大突出事例向《红色中华报》记者作了介绍,把新剧运动与军事斗争放在赣东北工作的同等位置之上。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赣东北的新剧运动非常活跃,当时,“每个苏区的角落,那怕是三两家的山沟里,也能看到戏剧听到歌曲,每一个村庄的俱乐部里、音乐队、戏剧队、慰劳队、工农剧团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是能歌善舞的演员,他们是苏区文艺的表演者,又是苏区文艺的创造者”。赣东北的新剧运动,就是这样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的,成为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色戏剧”三大活动区域之一。

赣东北新剧运动自始至终把编戏演剧与政治教育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文化娱乐与革命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曾多次指示省苏维埃文化部,向红色新戏团提出“为工农大众和革命战争服务”的政治方向,要求省县俱乐部,工农剧社应不失时机地宣传革命战争的胜利,深入山区,深入工农,奔赴前线,用艺术形式去鼓动宣传群众。赣东北苏区的新剧运动,在红色戏剧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长久以来,传唱着这样一首歌曲:“青布包裹弯柄伞/草帽草鞋裹腿绑/歌舞话剧样样有/放声高唱共产党。”这是当年苏区人民对领导的赣东北新剧运动的赞颂,也是当年苏区人民对赣东北新剧运动的形象概括。

海丰地区白话剧的始祖彭湃

1919年,彭湃从日本回到海丰,组织知识青年开展救国宣传活动。在当时,“文明戏”是一项最新的宣传方式。服装、布景、道具都非常简单,有时连布景也没有,只挂上一幅白色的或蓝色的底幕就是了。台白是用海丰的方言,连五岁小孩也听得懂,所以很受群众的欢迎。

彭湃召集了一些老同学和社会上的进步青年,其中包括海丰中学和陆安师范学校的一些学生,在潮州会馆筹组话剧社。剧社组成后演出的第一个话剧是《朝鲜亡国恨》,是在县城桥东的龙舌埔临时搭个戏台演出的。观众很多,起码有一千人左右。戏的内容是讲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怀着亡国的悲痛和愤恨去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彭湃不仅自编自导自演,而且演人家所不敢扮演的女角。当时海丰地区的妇女还未敢登台演戏,所以彭湃便男扮女装,穿着日本的和服出场来饰演日本公使夫人。演来神态酷似,得到观众的好评。那次的演出很成功,激励了观众反日的爱国情绪,使观众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写下了海丰话剧运动的第一页。

因为“文明戏”很受群众欢迎,每次在广场中演出,都有成千观众,而且演出效果很好,给群众的印象深刻,启发教育很大,因而发展很快。起初,仅海丰县城有剧团剧队,后来汕尾也组织了剧团,有的是学校单独演出。戏剧的内容也跟着发展,从救国宣传剧发展到社会剧,有反对封建婚姻的,有反对封建迷信的,有哑剧也有谐剧。

1921年,彭湃配合开展农民运动,创作了不少活报剧,到农村或穿插在城镇学生游行队伍中演出。彭湃在领导海陆丰农民运动期间非常重视海陆丰原有的白字戏、西秦戏、正字戏这三种古老剧种的创新和发展。他认为,这些稀有的剧种蕴含着不可忽视的教育感化力量,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争取创新和发展,使之服务于农民运动。彭湃与相关人员将贴近生活、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且感染力很强的戏改编为新剧,如《彭素娥》是一出争取婚姻自由的戏。它是彭湃及他的助手李国珍根据彭湃创作的《女性先觉》剧本改编而成的。

1925年,海陆丰农民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又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起来,这时候,彭湃一手抓组织,建立工、农、商、学、兵各种革命群众团体;一手抓宣传,继续开展戏剧活动。他除编演《送夫参军》等话剧之外,还建立了各种戏剧队伍。如“梅陇农会话剧团”、“东江特委话剧团”和“海丰人民艺术剧院”等团体多达数十个,并经常开赴惠阳、惠来、普宁等县巡回演出。

彭湃深明戏剧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所以在暴风骤雨般的革命运动中,能很好地争取、团结、教育、改造戏曲艺人,与他们交朋友,如当时西秦戏的演员戴净、玉生、发旦等,都经常被彭湃邀到“得趣书室”共商改良戏曲事宜。从此,一向被统治阶级视为“下九流”、“脚底人”、“戏仔”的艺人,获得了做人的权利,他们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为夺取政权和失败之后掩护革命干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

如何宣传红色文化篇9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倡导的“红色旅游”工程的正式启动,全国各地掀起了“红色旅游”的热潮。江西作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应把握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这一契机,找准市场定位,大力拓展客源市场,开发特色红色旅游产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塑造江西红色旅游的品牌形象,使红色旅游成为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将从营销的角度,探讨如何发展江西红色旅游产业。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2004年底,国家颁布实施了(2004——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红色旅游,并给老区一定的政策扶持措施;2005年,被确定为“红色旅游发展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推动,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已经降临江西。作为革命老区的江西省,如何利用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进一步扩大和提高江西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塑造江西“红色旅游,绿色家园”的品牌形象,树立江西“红色旅游”的龙头地位,以红色旅游带动江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面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闯出一条新路子,是江西目前所面临的急需探讨的问题。

    二、找准市场定位,拓展客源市场的目标市场战略

    一般来讲,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都不可能满足整个市场和全部旅游消费者的需要,所以有必要把旅游市场按其不同的特点细分为若干块,把基本需求相同的列为同一个细分市场,这就叫做旅游市场细分。

对于江西而言,在市场客源来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江西是中国“红色旅游”的故乡,“红色旅游”由江西率先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红色旅游已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培育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的好形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新途径。为此,国家对红色旅游的开展非常重视,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江西应该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在巩固原有的红色旅游客源市场的基础上,重新确立红色旅游的市场定位,大力促销江西红色旅游产品。

    在目标市场定位上,一是由面向国内市场到瞄准国际市场。不应把红色旅游资源只看作是中国人独有的宝贵财富,而应把这种革命精神看作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并将其放人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中去研究、去保护、去挖掘。因此,在红色旅游的宣传促销上,要注重挖掘其人文意义和国际意义,派出旅游促销团奔赴国外进行旅游促销,使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唱响中华,走向世界,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二是由面向特定群体到面向社会大众石红色旅游是由革命传统教育演变而来的,接受传统教育的对象大多数是党员、学生和军人。如果红色旅游仍面向这些特定群体,就难以持续发展下去。为此,在红色旅游的规划和市场定位上,应当使红色旅游既适合年轻人的旅游时尚,又符合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还要注重开发红色旅游的“银发市场”。上世纪60年代,井冈山、南昌、瑞金等地曾是一代年轻人热血沸腾的地方,如今,他们逐步进人了老年,对红色历史充满了感情,对“红色摇篮”情有独钟。针对这一情况,通过举行“访革命圣地,寻青春之梦”的旅游活动,吸引这批老年人来江西革命老区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

    三、开发特色产品和整合优势资源的产品营销战略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游客旅游消费动机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人们不仅要满足于单纯的游览观光,而且对历史文化、休闲度假、民俗风情等旅游产品有着十分强烈的需求,单一的旅游产品对潜在游客的吸引力已大为减弱,因此江西也要克服低层次的观光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打造江西红色旅游的精品,丰富和完善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

    在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时,首先要注意开发当地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根据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资源特色和价值大小,对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要以井冈山、南昌、瑞金为核心,高起点、高品位、大手笔地加以综合开发和利用,形成几条独具江西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打造江西乃至全国的红色旅游精品,把江西建设成为我国著名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次,整合优势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共同发展。江西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山水、历史古迹、红色文化为主。江西省要巧打“红”、“绿”、“古”三色旅游牌,综合开发江西的优势旅游资源,应利用“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古色文化”三色旅游文化概念,把“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古色旅游”结合起来,形成江西三色辉映、风光无限的鲜明特征。既要突出红色主题,又要跳出红色局限,增加绿色、古色等内容,形成色彩斑斓的旅游产品组合,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景点,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这样才能满足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规模效益。

   四、树立红色旅游整体形象的形象营销战略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结束了依靠单一要素来吸引客源的阶段,进人到了主要依靠旅游地形象招徕客源的阶段。

    旅游形象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各种旅游产品整体的印象和评价,同时它又对潜在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著名的旅游胜地往往都凭着独特而鲜明的旅游形象吸引着大量游客。根据江西旅游资源条件、文脉特征和市场环境分析,其总体旅游形象定位应突破现有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形象局限,挖掘和丰富江西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为此,江西旅游整体形象应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游览观光、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疗养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为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树立良好的江西旅游整体形象,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做好市场细分和市场营销策划工作,应紧紧围绕江西旅游整体形象主题,树立立体的江西旅游特色形象,瞄准主要市场,兼顾一般市场,发掘潜在市场。

    二是设计反映江西旅游整体形象的旅游标志。在南昌或其他地方建立一个红色旅游标志性建筑物,并在全省主要交通口岸、机场、车站等大型公共场所树立一块醒目的红色旅游宣传牌。

    三是挖掘整理红色素材,自创红色影视、歌舞、戏剧作品,为游客献上丰盛的文化大餐。如《毛泽东去安源》《红井水》《八角楼的灯光》等节目不仅可让游客一饱眼福,还传播了革命历史知识。

    四是唱响一支代表江西旅游形象的歌曲,可从《请喝一杯茶》、《井冈山上迎客来》等歌曲中评选一首,或另征一首,由此大力宣扬红色旅游,宣传江西这个革命老区。

    五是摄制一部反映江西红色旅游精品的历史片和风光片,应突出江西红色旅游的历史意义及优越的自然风光、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等。

    六是编制精美的江西红色旅游宜传图册,既要便于旅游者携带,又要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利用价值,更要突出江西红色旅游的形象,内容应包括主要旅游景点位置、住宿设施条件、餐饮特色、购物区、娱乐场所和交通线路等。

    七是举办一次“红色之旅导游大赛”,选拔优秀的导游人员,并从中确定一名为江西红色旅游形象大使,从而扩大和提高江西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八是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电子商务,建立和完善江西红色旅游网站。利用网络的宣传效应,宣传江西红色旅游的特色产品,推介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五、塑造红色旅游品牌的品牌营销战略

    1.通过举办大型主题活动,为红色旅游大造声势,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举行大型节会是打造品牌,提升形象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利用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举办红色旅游产品展览会、红色旅游文化节、红色旅游高峰研讨会等大型主题活动,为红色旅游大造声势,把红色旅游做成具有震撼力的产品,进而吸引人们的“眼球”,强化江西红色旅游的品牌形象。

    2.突出江西“红色”旅游营销主题,进行红色旅游品牌营销。江西不仅有秀美的山水,而且其红色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江西应当紧紧抓住这个“红色”的象征进行旅游品牌构建,“红色”是江西旅游的特色和优势,因而其品牌营销应始终以“红色”为核心,以“红色”为主线,突出江西旅游的“红色”主题。

如何宣传红色文化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2004年底,国家颁布实施了(2004——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红色旅游,并给老区一定的政策扶持措施;2005年,被确定为“红色旅游发展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推动,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已经降临江西。作为革命老区的江西省,如何利用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进一步扩大和提高江西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塑造江西“红色旅游,绿色家园”的品牌形象,树立江西“红色旅游”的龙头地位,以红色旅游带动江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面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闯出一条新路子,是江西目前所面临的急需探讨的问题。

二、找准市场定位,拓展客源市场的目标市场战略

一般来讲,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都不可能满足整个市场和全部旅游消费者的需要,所以有必要把旅游市场按其不同的特点细分为若干块,把基本需求相同的列为同一个细分市场,这就叫做旅游市场细分。

对于江西而言,在市场客源来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江西是中国“红色旅游”的故乡,“红色旅游”由江西率先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红色旅游已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培育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的好形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新途径。为此,国家对红色旅游的开展非常重视,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江西应该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在巩固原有的红色旅游客源市场的基础上,重新确立红色旅游的市场定位,大力促销江西红色旅游产品。

在目标市场定位上,一是由面向国内市场到瞄准国际市场。不应把红色旅游资源只看作是中国人独有的宝贵财富,而应把这种革命精神看作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并将其放人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中去研究、去保护、去挖掘。因此,在红色旅游的宣传促销上,要注重挖掘其人文意义和国际意义,派出旅游促销团奔赴国外进行旅游促销,使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唱响中华,走向世界,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二是由面向特定群体到面向社会大众石红色旅游是由革命传统教育演变而来的,接受传统教育的对象大多数是党员、学生和军人。如果红色旅游仍面向这些特定群体,就难以持续发展下去。为此,在红色旅游的规划和市场定位上,应当使红色旅游既适合年轻人的旅游时尚,又符合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还要注重开发红色旅游的“银发市场”。上世纪60年代,井冈山、南昌、瑞金等地曾是一代年轻人热血沸腾的地方,如今,他们逐步进人了老年,对红色历史充满了感情,对“红色摇篮”情有独钟。针对这一情况,通过举行“访革命圣地,寻青春之梦”的旅游活动,吸引这批老年人来江西革命老区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

三、开发特色产品和整合优势资源的产品营销战略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游客旅游消费动机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人们不仅要满足于单纯的游览观光,而且对历史文化、休闲度假、民俗风情等旅游产品有着十分强烈的需求,单一的旅游产品对潜在游客的吸引力已大为减弱,因此江西也要克服低层次的观光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打造江西红色旅游的精品,丰富和完善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

在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时,首先要注意开发当地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根据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资源特色和价值大小,对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要以井冈山、南昌、瑞金为核心,高起点、高品位、大手笔地加以综合开发和利用,形成几条独具江西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打造江西乃至全国的红色旅游精品,把江西建设成为我国着名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次,整合优势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共同发展。江西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山水、历史古迹、红色文化为主。江西省要巧打“红”、“绿”、“古”三色旅游牌,综合开发江西的优势旅游资源,应利用“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古色文化”三色旅游文化概念,把“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古色旅游”结合起来,形成江西三色辉映、风光无限的鲜明特征。既要突出红色主题,又要跳出红色局限,增加绿色、古色等内容,形成色彩斑斓的旅游产品组合,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景点,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这样才能满足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规模效益。 四、树立红色旅游整体形象的形象营销战略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结束了依靠单一要素来吸引客源的阶段,进人到了主要依靠旅游地形象招徕客源的阶段。

旅游形象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各种旅游产品整体的印象和评价,同时它又对潜在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着名的旅游胜地往往都凭着独特而鲜明的旅游形象吸引着大量游客。根据江西旅游资源条件、文脉特征和市场环境分析,其总体旅游形象定位应突破现有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形象局限,挖掘和丰富江西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为此,江西旅游整体形象应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游览观光、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疗养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为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树立良好的江西旅游整体形象,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做好市场细分和

市场营销策划工作,应紧紧围绕江西旅游整体形象主题,树立立体的江西旅游特色形象,瞄准主要市场,兼顾一般市场,发掘潜在市场。 二是设计反映江西旅游整体形象的旅游标志。在南昌或其他地方建立一个红色旅游标志性建筑物,并在全省主要交通口岸、机场、车站等大型公共场所树立一块醒目的红色旅游宣传牌。

三是挖掘整理红色素材,自创红色影视、歌舞、戏剧作品,为游客献上丰盛的文化大餐。如《去安源》《红井水》《八角楼的灯光》等节目不仅可让游客一饱眼福,还传播了革命历史知识。

四是唱响一支代表江西旅游形象的歌曲,可从《请喝一杯茶》、《井冈山上迎客来》等歌曲中评选一首,或另征一首,由此大力宣扬红色旅游,宣传江西这个革命老区。

五是摄制一部反映江西红色旅游精品的历史片和风光片,应突出江西红色旅游的历史意义及优越的自然风光、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等。

六是编制精美的江西红色旅游宜传图册,既要便于旅游者携带,又要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利用价值,更要突出江西红色旅游的形象,内容应包括主要旅游景点位置、住宿设施条件、餐饮特色、购物区、娱乐场所和交通线路等。

七是举办一次“红色之旅导游大赛”,选拔优秀的导游人员,并从中确定一名为江西红色旅游形象大使,从而扩大和提高江西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八是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电子商务,建立和完善江西红色旅游网站。利用网络的宣传效应,宣传江西红色旅游的特色产品,推介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五、塑造红色旅游品牌的品牌营销战略

1.通过举办大型主题活动,为红色旅游大造声势,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举行大型节会是打造品牌,提升形象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利用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举办红色旅游产品展览会、红色旅游文化节、红色旅游高峰研讨会等大型主题活动,为红色旅游大造声势,把红色旅游做成具有震撼力的产品,进而吸引人们的“眼球”,强化江西红色旅游的品牌形象。

2.突出江西“红色”旅游营销主题,进行红色旅游品牌营销。江西不仅有秀美的山水,而且其红色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江西应当紧紧抓住这个“红色”的象征进行旅游品牌构建,“红色”是江西旅游的特色和优势,因而其品牌营销应始终以“红色”为核心,以“红色”为主线,突出江西旅游的“红色”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