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创新的建议十篇

时间:2023-11-07 17:51:50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1

关键词:产业基地 创新体系 建议

当前,正面临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规划实施,为营口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因此,探讨研究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加速提升营口市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营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建立科技创新领导机构 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政策 促进沿海产业基地的环境建设

产业基地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必须要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创造更加优惠的政策环境。要建立产业基地科技创新领导机构,组建精干高效的办事机构。运用政策法规、规划、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把科技创新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财政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重点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驰名商标和国家名牌产品落户产业基地。

2.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为基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通过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建成适应基地经济发展要求,体制全新,机制灵活,功能完善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使大部分企业真正成为科技的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创新集群和自主创新龙头企业。

3.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

通过技术成果展示会、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形式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利用产学研对接机制产生项目,引导更多的企业走上依靠科技进步获得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同时,为企业开展检索、实验、测试、试制、中试等活动提供设备、仪器、场地、咨询、认证和技术指导等专业,帮助企业利用社会服务规避技术风险、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创新效率。尽快建立科技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科技文献保障服务系统,推动各类创新主体的共享服务网络建设,避免科研活动的重复进行,减少科研经费的浪费,形成科研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逐步建设各类的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库,促进相关部门、各类科技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

4.实施院校合作工程 促进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的对接与耦合,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机制,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

4.1引导企业建立技术联盟,为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企业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引导重点骨干企业,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目的与具有相关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

4.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商品化生产。鼓励和引导企业承接省内外技术成果,实现商品化生产,重点支持一批技术成熟、具有牵动产业发展作用的重大创新成果,可采取“带土移植”和“定单技术”等模式,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通过企业转化实施,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竞争实力。

总之,改善服务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鼓励和促进服务、生产要素资本化、市场化,破除制约生产要素按市场机制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体制。统一规划要素市场网络建设,依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都市功能的互补,联手进行环境整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沿海产业基地建设以科技作为引领和支撑,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对实现沿海经济强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2]中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2007,(12)

[3]大力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人民日报,2004-12-30.

[4]尚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软科学,2007,(7).

[5]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6]加快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领导之友,2008,(5).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2

[关键词]武汉 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R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306-02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人才”,“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紧紧依靠人才“第一资源”,大力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才能能形成创新“第一竟争力”。

一、武汉市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现状

1、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武汉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已初步建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为主体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截至2015年底,武汉地区人才总量达到220.4万人,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城市前三位,全市共集聚了高校84所,在校学生超过130万人,总量位居全球城市第一。武汉地区高校与研究开发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以及研发人员数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名列前茅。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吸引回汉工作和创业的留学生逾万人,目前仅在东湖开发区就有留学人员领办、创办的企业近千家,涉及多个领域的高科技项目。

2、人才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二、三产业人才比重逐年上升,高科技产业人才队伍占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比重达到30%。人才结构分布逐步适应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武汉产业新体系。全市的人才效能指数达到6.66(人才效能指数=人才总量/GDP总量= 人/百f元),每创造百万GDP所需人才数量由2004年的8.5人降至6.7人,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

3、人才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吸纳、用好人才,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围绕引进、使用、培养和激励四个环节,大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武汉工作创业。目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聚焦武汉,使我市的产业发展环境、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改善,对人才事业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也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武汉市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武汉在人才资源上具有比较优越的条件,但是与先进地区比较还处于落后地位,人才队伍在整体上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实现中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才资源缺乏相对稳定性

根据武汉市相关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武汉地区每年的本科毕业生中,愿在武汉就业的仅有25%,武汉地区以外院校本科以上毕业生到武汉就业的人数就更少了。从学历上看,有相当一部分人拥有博士学位,学历层次较高,从广度上讲,这些人分布在各门学科,从年纪上看,大多数外流人员都比较年轻,4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占全部流出人才的比例高达92.8%。

2、人才配置的产业导向性不明

武汉地区人才资源丰富与市属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大量技术人才游离于企业之外与企业技术人才队伍相对匮乏等矛盾问题还比较突出,现有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部门和传统产业,经济一线、生产一线以及社会基层的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紧缺。尽管通过项目载体培养、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市人才工作的一个特点,但缺乏企业导向、产业倾向的项目载体,缺乏用完善大产业链的观念来开发大人才链的计划和部署,人才的创新活动与武汉产业发展方向联系不紧密,人才创业实践与产业链条延伸脱节,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工作局面。

3、政策体系配套程度不高

近年来,虽然武汉地区制定出不少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但是目前在政策系统配套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人才政策缺失情况仍然存在。例如人才安全、人才猎头等方面,都存在政策空缺现象;二是人才政策实施时必要的配套办法短缺。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市有“十百千”人才工程、“青年晨光计划”、“学科带头人计划”等,在科技人才创业方面我市也有资金支持,但政策举措普遍缺乏系统性、配套性,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关心的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创业场所、融资保障、人才资源资本化、科研资源共享等问题有待综合考虑、整体突破。

4、人才载体建设滞后

武汉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科研条件对国外科技人员具有吸引力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受体制上的限制,还不能为科技人才提供与其价值相符的有竞争力的薪酬。如何突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的瓶颈,是武汉未来人才开发利用工作必须破解的难题。

三、武汉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约因素分析

武汉受经济发展相对不足、城市对外开放度不够以及金融支撑科技创新创业的力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吸纳力与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资没有吸引力

武汉市人均GDP在全国同类型城市中排名比较靠后。这种经济状况不足以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这正是武汉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当前,有许多高层次人才、知名学者被沿海发达地区挖走,“孔雀东南飞现象严重”,这种现象也正面印证了武汉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够这一观点。

2、政府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武汉市科研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比较低,无法与发达地区单项投入过百万元,投入总额过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气魄相比,从这一指标就可以看出武汉市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由于财力不足武汉市对人才开发的财政投入达不到应有的水准。更为紧迫的是,这些项目的扶持对象往往比较分散,急需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投入渠道,形成集中、集约的投入格局。

3、区域人才竞争加剧

近几年来,上海、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在人才政策上不断创新,出台了许多颇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对沿海发达地区来说,人才资源丰富的武汉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的人才来源基地。随着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竞争加剧,对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就国内而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先发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高端人才,对武汉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缺乏人才交流配置市场

目前,武汉人才市场在对国外人才资源的配置功能上还很弱,到目前为止,武汉人才市场还是以有形市场为主,无形的网上人才市场体系还未很好建立起来,其发展明显落后于有形人才市场。目前武汉人才市场运行的基本格局是政事不分,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职能没有分开,现有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真正实现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运作的很少,人才中介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较低,需要尽快的在体制、管理、服务等方面与国际人才市场接轨,才能更好的为国际人才交流服务。

5、缺乏人才成长的机制环境

有什么样的机制和环境,就会吸引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国际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是武汉人才国际化面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完善人才措施,营造好国际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更好的发挥海外人才的作用。以创新创业活动为例,创新创业活动是高风险,而目前武汉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多少有点“赢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成分,因此,尽快制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动的退出机制,努力营造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成也英雄,败也好汉”的社会氛围急需培养。

四、武汉加快构筑创新型城市创新科技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1、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科学人才观”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求人才工作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科学人才观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深刻内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思想观念对人才社会作用的认识,强化了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武汉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应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对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形成正确认识,并以此前提开展人才工作,正确处理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人才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人才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

2、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

要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必须把构建、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放在战略地位,作为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成败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抓实。

一是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的行业、部门分布结构。目前,武汉市属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学、卫生、经济、会计类,这些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近70%。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高科技人才比较偏低,短缺的矛盾日益显现。武汉在行业人才需求上,对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的人才需求较突出。从三次产业来看,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缺少技术性的人才,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人才;第二产业目前对汽车、钢铁、电信、电力和桥梁建设的人才需求较高;而第三产业中是以包括房地产、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为主的,但是人才多集中在传统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却很紧缺,所以应主要引导存量人才向物流、动漫、金融、外贸、法律、咨询以及现代管理等领域流动。

二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优化高层次人才年龄结构。受传统论资排辈观念的影响和单位职数的限制,大量中青年科技人员在高级职务晋升中遇到瓶颈,而科技人员在薪酬待遇、申报项目上往往又与职称紧密挂钩,使得中青年科技人员的事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薪酬偏低。要抓住化人才年龄结构的有利时机,加大存量人才年轻化的力度。提倡干部年轻化,不是干部低龄化,关键是要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梯次结构。要广开渠道,不拘一格,把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优秀人才选,让一批专业素质较高、发展潜力较大、能出成果、快出成果的人才走上科研领导岗位,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年轻化。

三是面向产业结构高度化调整要求,优化存量人才素质结构。要充分发挥在鄂“两院”院士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在鄂“两院”院士联系服务机制,定期听取院士及知名专家学者对我省人才培养、引进、评价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由院士参加或推荐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并对在应用技术研究领域特别优秀的中青年专家中推荐院士后选人。要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结合国家“十百千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黄鹤英才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大“楚天学者计划”、“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楚天技能名师”等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力度,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努力培养一批各领域的优秀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充分发挥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作用,完善资助方法,加大对青年接触人才和自主创新群体的资助粒度,加强社会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要进一步引导创新创业人才向重点产业聚集。围绕重点产业,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武汉在稳步发展支柱优势产业同时,还需大力发展太阳能、电动汽车、燃料电池、LED与光伏构件、农村新能源、水污染治理与水设备、RFID(射频识别)、建筑节能等新型产业,进一步完善分配机制,提高吸纳和承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能力。

3、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全而夯实创新型人才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投入力度。整合我市分散的人才投入渠道,建立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高集约度、高强度的人才投入机制。市财政设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形成规范、持久、有效的人才投入体系,重点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开发、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创新创业扶持等工作。

二是完善创新人才创业平台机制。发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对新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创新活动给予资助。做好武汉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工作,提升创业园区的服务功能,谋划新建武汉留学生国际产业园,启动软件、集成电子设计中心和生物专业园区的建设,完善孵化功能,形成“一园四中心”的园区发展格局。提高武汉大学生实习基地的服务功能和实习质量,扩大实习基地的数量。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薪酬机制,鼓励和支持以管理、知识、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实现形式。扶持一批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科研实践基地、艺术院校院团、艺术研究创作中心和文化产业创业基地,为各类创新人才提供来汉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使其成为部级创新基地,吸引世界和国内更多的500强企业落户武汉。

三是健全创新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制度,营造良好创业环境,逐步形成符合武汉特点和顺应国际化要求的人才政策法规制度框架,进一步优化引进、培养、使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法制环境。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开展包括落实科研项目,配置科研设备,购置房产、医疗保健、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社会保障等优惠措施,通过在科研、教育、信息、生活、医疗等方面实实在在的优惠服务,确保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营造融合发展的创业文化,鼓励人才激发潜能、突破自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低层次的需要基本满足后,更多的追求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最渴望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因此,创造一个有利的创业环境,对经济的成功和人才的l展是非常重要的。构筑武汉创新科技人才高地,实现从人才储备大市到人才开发利用强市的跨跃,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多元文化的建设。

一是提倡业绩文化。克服过去那种把学历与人才划等号、职称与人才划等号的观念和做法,在人才的使用上从学历取向走向业绩取向,从职称取向走向实绩取向,并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二是要不断致力于五个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培育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这“五个精神”分别是: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不尚空谈、埋头苦干的求实精神,不畏艰难、不怕挫折的吃苦精神,永不满足、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同舟共济、宽容失败的合作精神。

三是营造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杜会氛围,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武汉市要积极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激发人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人们把学习纳入工作和生活,努力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机制和氛围,鼓励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宗荣.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人才引进问题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01)

[2] 魏颖辉,陈树文.创新型城市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凝聚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3

1、及时传达部署,明确学习贯彻要求。为及时抓好大会精神学习贯彻,7月9日,省科技厅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迅速传达学会精神,研究提出学习贯彻意见措施。7月10日,李斌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7月12日,张宝顺书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分别听取了省科技厅关于大会精神以及贯彻意见的汇报,就贯彻落实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做出具体安排。要求重点抓好三件大事,即出台一个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好一个大会(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共建一个先研院(与中科院共建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张宝顺书记和李斌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作出明确指示与要求,为抓好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加快推进科技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2、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学习贯彻氛围。为迅速在全省掀起学习贯彻大会精神的热潮,安徽省一是组织了一场学习报告会。省委省政府邀请科技部党组王志刚书记来皖作了大会精神的宣讲报告,省直各部门、各市科技部门,有关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共5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二是印发了一个学习贯彻通知。向全省科技管理系统下发《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通知》,部署要求各地制定具体方案,抓好学习贯彻,抓紧谋划推进好科技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三是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宣传。省有关媒体及科技网站分别开辟专题、专栏,结合迎接党的十、科学发展成就辉煌等专题宣传,集中宣传大会主要精神、报道学习贯彻动态以及近年来安徽科技改革发展成就。科技部网站和科技日报给予支持厚爱,多次对安徽学习贯彻情况作了报道。

3、深入调研谋划,制定贯彻实施意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于7月中旬开始研究起草省“实施意见”。制订过程注重集思广益,强化部门间统筹协调、分工协作。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省直13个部门参加的文件起草小组;分18个专题组织开展调研,分类召开省直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合芜蚌试验区5次专题座谈会,征集各地各部门、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200余条。其间,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听取文件起草汇报,作出指示要求;分管领导亲赴企业、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调研,3次主持召开协调会、座谈会,推进文件起草工作。经多次修改完善,目前“实施意见”及任务分工已报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待省委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将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前印发。“实施意见”坚持将中央精神与安徽实际相结合,在发展目标和任务措施上既呼应中央文件要求,又坚持了安徽发展特色,重点推进实施“33122”目标计划,即合芜蚌试验区、人才特区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3个特色创新载体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打造3个千亿元国家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培育20个百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和200个十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力争科技改革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国争先进位。

4、立足先行突破,构建特色创新载体。把推进建设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取全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中科院系统尤其是中科大的创新资源优势,以省院合作、市校共建、社会参与、开放联合、协同创新的方式,打造合芜蚌试验区和全省创新发展的特色载体,探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先研院规划面积2000亩,规划建筑面积270万平方米,总投资30亿元,初步确定了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量子信息等5大发展重点领域,将立足推动科技与教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与金融投资“四个融合”,注重与安徽产业发展需求、与中科院系统先进成果、与中科大海内外优质科教资源、与国际前沿先进技术“四个对接”,努力创建人才、科研、管理一流的新型研究机构,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聚集、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先进技术成果研发、转化基地。7月28日,先研院正式开工建设,并成立了以李斌省长和白春礼院长任双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建设及发展规划、理事会组成以及建设投资公司组建等事宜。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专门为先研院开工发来贺信,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工仪式。

5、强化推进举措,落实改革发展任务。省委省政府将于近期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做出全面部署。省科技厅将率先全面领会、全力落实中央精神和省里要求,努力在改革发展上先行一步、取得新突破,为加快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是着力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加快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加强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入推进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科技应用示范工程实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达到16%和8%。

二是着力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上取得新突破。落实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引导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集聚,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和研发投入的主体。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支持产学研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建设新型产学研实体和联盟。

三是着力在强化区域创新载体建设上取得新突破。重点推进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国家高新区创建国家科技创新型园区,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抓好合肥“一中心三基地”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路路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四是着力在放大试验试点辐射带动效应上取得新突破。发挥合芜蚌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为全省创新体系建设探索经验、做示范。推进试验区人才特区建设,加快培养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科技企业家。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重大政策试点,争取国家赋予更多先行先试政策。抓好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和引进创业风险投资,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支持。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4

今年的“创新科技亚洲会议”将提供更广泛精彩的信息、探讨能源效益科技的投资机会,并展示全球最佳的环保科技应用,务必令与会的创新科技人才、学术研究员、投资者及服务使用者等各阶层人士获益良多。会议将主要探讨四个范畴,包括:

1.中国内地“十二五规划”为能源发展带来的启示:探讨在中国十二五计划下新的能源措施、规划及未来方向;政府的政策和计划,帮助企业提高工业、制造业和商业能源效率;投资者如何利用中国在能源管理和供给方面的创新等;

2.创新能源管理的应用、解决方案及服务:从欧洲和德国能源行业的现状开始,深入研究整体能源转换链的发展,包括发电、输电、配电以及能源的有效利用;分享能源效益和未来电力设施经验等;

3.可再生能源科技及基础建设:与国际资深行业专才交流讨论在城市中高效、可持续、智能化和惬意地生活的理念;如何在建筑环境中最好地采纳可再生能源目标(RET)以推动节能等;

4.节能科技的突破:探讨引领全球变革的高能效绿色建筑和城市的设计及促使人们改变观念,从关注初始成本转为关注能源效益/节能,着力展示节能 LED 照明对循环型社会的贡献等。

会议的主讲嘉宾乃西门子公司副总裁兼公司研究与技术部主管Reinhold Achatz博士。Achatz博士将以“绿色革命:保护气候的创新解决方案”为题发表演说,分享他对欧洲不断转变的能源需求的独到见解。

科技园公司主席蒲禄祺先生表示:“‘创新科技亚洲会议’对科技园公司来说别具意义,让我们藉此汇聚本地及国际资深行业专才,就可持续发展技术及发展交流最新信息。为庆祝科技园公司成立十周年,今年会议将包括董事长论坛,探讨不同领域的创新能源策略,为香港未来可持续增长及发展为地区科技枢纽共谋思路。同时,我们十分高兴继续得到理大、中大及科大等众多友好机构的鼎力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唐伟章教授表示,很高兴理大再次成为这次盛事的策略伙伴。他说:“‘2011创新科技亚洲会议’以‘高能效与可持续未来’为题,正好切合香港这个人口稠密的国际大都市的需要。是次会议集合能源与持续发展两者的国际视野,本人深信各讲者所分享的真知灼见将有助促进香港的可持续城市发展。”

“2011创新科技亚洲会议”包括以下主要活动:

第一天(假香港科学园举行):开幕典礼、主题演讲及本年亮点─董事长论坛

第二天(假香港唯港荟酒店举行):技术论坛,内容包括政策、市场和商机;建筑设计与自动化;工业及制造业;以及照明和显示技术的创新

第三天(假香港科学园举行):香港科学园应用研究商业化论坛(商业配对会议);香港创投及天使投资者会议

“2011创新科技亚洲会议”再次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支持,担任策略伙伴;而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及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亦以协办方的身份支持是次盛会。会议将于11月15日及17日于香港科学园举行,而11月16日的会议将假香港唯港荟酒店举行。

“2011创新科技亚洲会议”是今年不容错过的盛事,业界翘楚济济一堂,让与会者能掌握可持续科技的最新动向。有关“2011创新科技亚洲会议”的详情及网上登记。

关于香港科技园公司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5

制定《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关系到为建设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首都走上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提供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市人大常委会协同市政府相关部门,用创新精神开展这项立法工作。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成立由一名市委常委为组长,市人大常委会两名副主任、市政府一名副市长为副组长,市人大、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先后召开8次会议,就法规起草、修改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

二是坚持把创新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促进自主创新的制度创新作为这项法规的主要任务,并用这个要求统领法规起草和审议的全过程。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针对自主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资源部门分割,产学研用脱节,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以及创新成本提高等问题,法规在建立对科技人员的权益保障和利益激励机制,建立以项目为统领,企业为主体或以企业化组织模式整合科技资源的创新机制,健全首都自主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搭建政府自主创新服务平台,改进政府土地、资金配置方式,发展科技金融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制度安排。

确立示范区建设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根据近期上报国务院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市人大法制委在《条例》(表决稿)中,将《条例》(草案修改稿)第四条修改为:“示范区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坚持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建设成为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列为《条例》(表决稿)第四条。

明晰示范区产业发展格局

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已初步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为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发展,下一步本市将重点加强中关村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和南北两个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据此,市人大法制委将《条例》(草案修改稿)第七条第二款修改为:“示范区重点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等海淀区和昌平区南部平原地区构成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区整合后空间资源构成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列为《条例》(表决稿)第七条第二款。

市政府统筹示范区建设发展

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市政府对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整体统筹,推动创新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根据委员意见,市人大法制委将《条例》(草案修改稿)第十条修改为;“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服务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市人民政府设立示范区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工作落实。”列为《条例》(表决稿)第十条。

增加筹建登记效力内容

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提出,《条例》(草案修改稿)应增加筹建登记效力的内容,以与现有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相衔接。根据委员意见,市人大法制委将《条例》(草案修改稿)第十一条第二款修改为:“在示范区申请设立企业,经营范围中有属于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的,可以申请筹建登记。对符合设立条件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直接办理筹建登记,并将办理筹建登记的情况告知有关审批部门;企业获得批准后,应当申请变更登记。筹建期限为一年,筹建期内企业不得开展与筹建无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列为《条例》(表决稿)第十一条第二款。

要形成利益共享的自主创新机制

为借鉴鸟巢机制,实现需求拉动创新,市人大法制委将《条例》(草案修改稿)第十九条修改为:“示范区应当推进自主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围绕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大项目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以企业为主体或者采取企业化的运行模式,聚集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整合土地、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创新要素,链接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各个创新环节,形成协同创新、利益共享的自主创新机制。”列为《条例》(表决稿)第十八条。

支持战略科学家领衔组建新型科研机构

为支持战略科学家领衔组建新型科研机构,发挥其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引领示范作用,市人大法制委在《条例》(草案修改稿)中增加一款,表述为:“支持战略科学家组建新型科研机构。”列为《条例》(表决稿)第二十四条第二款。

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使用

为提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可以允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按照有关规定使用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收益,市人大法制委将《条例》(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鼓励示范区内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法转让科技成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和教学、科研及事业发展。”列为《条例》(表决稿)第二十五条第一款。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制度

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提出,应根据示范区发展实际需要,建立与促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相适应的人才引进和职称评价制度。根据委员意见,市人大法制委在《条例》(草案修改稿)中增加一款,表述为;“本市在示范区建立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适应的职称评价制度,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职称评价服务;对示范区内的企业引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的紧缺人才,建立侧重能力、业绩、潜力、贡献等综合素质的人才评价机制和突出贡献人才的直接引进机制。”列为《条例》(表决稿)第三十七条第二款。

建立示范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健身,为构建高效有力的创新支持和服务平台,市人大法制委将《条例》(草案修改稿)第五十但条修改为:“市人民政府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建立示范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服务平台,健全跨层级联合工作机制,统筹政府的资金投入和土地、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配置,推进政策先行先试、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型人才服务、新技术应用推广和新产品政府采购等工作。”列为《条例》(表决稿)第五十三条。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6

一、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这次会议是局党组认真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会议;既是“xxx”科技工作的总结会、表彰会,又是谋划“xx”科技发展的动员会、部署会。会议规格很高,局党组成员全部到会,全局各部门一把手和高级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全部参会。会议内容充实,既有“xxx”的科技发展总结,又有“xx”的科技规划审议,还有xx年科技委工作报告的审议,议程紧凑,参与充分,达到了预期效果。兰影局长作了《科技引领,建设强局》的主题报告,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与会代表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会上向总局科技兴检奖获奖者、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全国质检系统“检测技能大比武”比赛获奖者及局科技兴检奖、优秀科技论文获奖者颁了奖,营造了重视科技、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与会代表审议了“xx”科技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探讨了科技促进的有效措施;四个中心的代表作了典型发言,进行了科技工作的经验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局党组决定召开这次科技大会,是落实全国质检科技大会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人才强检”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的开局之篇,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兰影局长的主题报告,充分肯定了“xxx”期间天津局科技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形势,明确了“xx”时期我局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我局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科技发展责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大家围绕报告内容,结合业务发展,联系各自实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讨论。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一次强化科技引领作用、深化科技重点发展的大会,是一次讲科学、求创新、励斗志的大会,大会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振奋精神、激发士气,找准思路、明确目标的作用,达到了提升创新意识、浓厚科技氛围的目的。

二、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

这次会议很重要,在天检验检疫发展史上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学习好,传达好,落实好会议精神极为重要,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学习贯彻意见。

(一)认真组织,深入学习

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要认真组织,深入学习会议精神,特别是兰局长的讲话,兰局长的工作报告,他从技术支撑能力、科研攻关能力、实室建设能力、科技队伍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5个方面对“xxx”的科技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们五年来的工作情况和主要成绩。同时,兰局长对xx规划,提出了进入系统五强的目标,提出了八大能力建设要求,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发展方向(科技水平、体制机制、实验室能力、人才队伍、信息平台)。要很好的思考、深入研究,找出不足,提出努力方向。

(二)学习先进,开展赶帮超活动

这次会议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他们事迹突出,成绩喜人,先进是旗帜、是力量、是方向,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先进为榜样,以先进为动力,以先进为导向,结合创先争优,结合检验检疫工作,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努力是天津检验检疫更上一层楼。第三次科技工作会议上领导讲话稿样本

(三)大力宣传创新精神,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兰局长在讲话中畅谈了天津局在“三集中”改革、口岸直通模式、业务流程再造、大项目支持措施、三全服务中尝到了甜头,产生了作为,取得了成绩,得到了认同,受到了欢迎。实践表明检验检疫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离不开创新。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在创新中求发展。

三、准确把握科技工作的形势任务

第一,要正确把握科技重要性,增强创新发展的紧迫感

检验检疫是靠技术执法的,是靠数字说话的,必须练就过硬的技术能力,才能具有话语实力,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国民利益,是我们的职责,履行职责,完成使命,始终要走科技兴检之路。检验检疫检字当头,检是核心,检是统领,对检的要求,一是准、二是快、三是好。准快好,三个字把我们以技术牢牢捆在一起,可以说没有高超的技术,就很难实现准快好。全局人员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技兴检,人才强检”发展战略,各部门要从对事业发展负责任的态度,把加快推进“科技兴检”作为事关振兴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切实把科技工作摆到重要工作议程上来。

为此,局党组和科技委要在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决策中积极发挥指导作用,要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发展状况的调研和总结部署,加大对优秀、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在全局上下要努力培育认真研究、刻苦攻关、不怕失败、勇攀高峰的精神。一把手要亲自带头抓科技,全力支持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充分协调处理好业务和科研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做到以业务带科研,以科研促业务,实现业务与科研的双发展。科技管理部门要做好局科技委的参谋助手,跟踪前沿,加大调研,加强科技管理工作的协调和服务,为广大科技人员出成绩铺路架桥,搭台唱戏,提供便利,搞好服务。各级科技人员则要立足本职工作,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着重开展检验检疫急需的项目,着力开展检验检疫应用项目,着力开展利用先进设备组合技术的项目研究,发挥科技工作者刻苦钻研,甘于奉献,团结协作,一致取胜的精神,努力为检验检疫事业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要正确认清当前形势,明确科技发展主要任务

正确研判形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从国际大环境看,近年来,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世界经济正在恢复增长,经济全球化问题使得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打起了技术壁垒牌,以期达到贸易保护目的。从国内视野来看,我国经济虽然呈现向好的趋势,成本增加通胀压力等问题日趋明显,扩大内需引导出口的需求日趋迫切,经济形势特别是进出口贸易还不容乐观,特别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使我们质检工作的公信力遭受了质疑,对我们检验检疫工作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此外,由于我们的标准和技术措施落后,相当一些存在安全卫生隐患、甚至严重不合格产品大量涌入了国门。

检验检疫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确保国境检验检疫安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所以我们的工作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打破国外技术壁垒、要想保证国境检验检疫安全,我们必须建立健全高水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必须打造我们精湛的检验检疫检测技术,提高我们的科技实力。当前,天津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一轮腾飞期,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步入了迅猛的发展期,我们的检验检疫工作必须跟得上时展的步伐,必须继续大胆解放思想,大胆转变观念,大胆创新突破。科技工作更要紧密结合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需要,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需要,高举高打,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使用、聘用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委委员、博士、研究员的专家带头作用,把我们的科技建设,放到更好地提高把关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建设上来。

第三,要切实加大科技投入,提供科技发展坚实保障

科技的投入是开展科技工作的基础保障。支树平局长在全国质检科技大会上提出提高质检科技水平,投入是重要保障,我们既要争取投入更多,更要争取投入更好。我们认为,加大科技投入,就是要加强各种硬件建设。近几年,我局加大自身投入、多方争取地方支持,对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和环境设施进行了建设和改造,例如我局的综合实验大楼、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综合实验大楼的建设。我们投入大量资金相继引进多台大型检验检疫专用仪器设备来武装实验室,现5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就有120余台,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业务检测硬件能力的大幅提升。

同时,我们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联合攻关,引导社会资金有效进入质检科技领域。我局今年在合作共建实验室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与社会力量合资创办了部级辐照重点实验室,现在实验室已经按照规划方案进行着土建施工、设备引进,预计明年六月份就要投入使用;中国检科院(天津)卫生处理安全研究室也于前不久挂牌成立了,将就出入境卫生安全方面的任务开展科研攻关。加大科技投入,就是要加强资金配套建设。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科技奖励配套措施,比如总局科研奖和标准立项的资金配套方案、局科技兴检奖和优秀科技论文评选等等,但因尚未形成固定的资金保障体系,使得这些措施无法确实周期性实施,使得我们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这次兰局长在讲话中提出,要建立科技发展基金。我们就要在科技发展基金设立、使用的可持续性上开展重点研究,如从每年各中心的建设经费中按比例划出作为科技基金,对科研工作进行反哺等等,形成良性循环,为科技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第四,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有效发挥科技智囊作用。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7

关于开展职工提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思考

 

按照省、市总工会的安排部署,我会于2014年6月12日至6月17日组织职工深入煤炭、建设、运输行业和经开区所属企业,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深入开展了企业职工提合理化建议活动的专题调研,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2011年来,我们在全县认真开展了以“立足本职、建功十二五、和谐奔小康”、“金点子”、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提合理化建议,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全县713家企业,参与提合理化建议活动的职工达16753人次,累计提合理化建议23756条,已采纳实施14712条,节约和创造经济价值8346.5万元。其中,职工提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5276条,采纳实施3720条,节约和创造经济价值986.7万元;取得职工创新成果106项,创造经济价值6157.3万元。

二、主要做法

在组织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工作中,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县级各部门大力支持配合,企业职工积极参与,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对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工作的领导

县委和县政府历来重视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工作。1992年由县总工会等10个单位成立了县劳动竞赛委员会和县职工合理化建议工作和技术改进活动领导小组。随着形势的发展,2013年又调整健全了由县总工会、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国资办、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人社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地税局、团县委和县科协等12家单位组成的县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活动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县总工会,加强对全县合理化建议工作的领导。同时,为加强对全县合理化建议工作的推进力度,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职工合理化建议工作的意见》,对全县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活动重点、工作机制、工作职责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各基层工会参照建立相应的合理化建议工作机构,并由相关部门和专人负责,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县职工合理化建议工作的意见》,精心组织本单位的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建立和健全“党组织领导、行政支持、企业推动、工会运作、职工参与、各方协同”的合理化建议工作格局,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合理化建议工作体系。加强合理化建议工作的舆论引导、平台搭建、荣誉激励、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全面推进职工合理化建议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二)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献计献策的积极性

在县总工会的组织领导下,各基层工会积极配合行政,建立和健全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引导、参与机制,评估、转化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健全合理化建议工作分工负责制度、分级处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评审奖励制度和成果推广制度;加强中途管理,完善合理化建议的提出、评审、管理和奖励等工作流程,努力实现合理化建议活动流程化运作、网络化管理、程序化控制和项目化实施。同时将合理化建议工作与职工评优、晋级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合理化建议活动作为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积极性。

各级工会配合行政,对在合理化建议活动中做出突出成绩的职工予以表彰;对经实际应用,并在生产或工作中取得成效的合理化建议,要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未被采纳实施的合理化建议,只要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也可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已形成技术秘密和知识产权的合理化建议成果,要积极探索实现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激励方式,保护和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合理化建议活动。

(三)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合理化建议工作的管理水平

合理化建议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系列,同其他系列一样,必须实现规范化和程序化。近年来,由于职工参与率、建议条数和实施率的提高,原来的管理方法遇到了报表填表数量多、工作量大,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准确,统计、综合、分类、反馈不便于处理等问题。现在全县普遍采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合理化建议,做到数据准确齐全,查找方便,避免重复造表,提高了工作效率;分类明确,便于考核,统计工作快速、及时、准确,存档内容安全齐备,可供查询、考核、验收和评比,提高了全县合理化建议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存在问题

县开展的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已形成一种态势,逐步形成了一条适合企业特点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新路子。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县的合理化建议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上还不够深。如一些单位的领导对合理化建议工作认识还不足,重视还不够,忽视了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潜在效益,因而对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组织和资金投入力度都不够大。

(二)机制上还不够强。不少单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推进合理化建议活动工作发展的有效管理机制,有的单位管理组织机构还形同虚设,管理不到位,运作不顺畅。有的奖励力度不够,合理化建议活动还未能同职工的晋级、评优挂起钩来,有的对已实施的合理化建议奖励不到位,影响了职工提合理化建议的积极性。

(三)推进力度上还不够大。表现在有些单位的发动面还不广,合理化建议活动成为了少数人的活动,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群众性。有些单位还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效益的“广种薄收”现象:“提出建议上百条,效益却难找得到”。

(四)县总工会对基层开展活动的分类指导力度不大。合理化建议活动怎样适应多种所有制发展的需要,怎样在非公企业,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大力推进合理化建议活动,这方面的指导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工作建议

今后,我们要把开展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作为激发职工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坚持以人为本、以职工为主体的理念,以深化职工素质工程为主线,以“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和谐奔小康”活动为主题,广泛发动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深入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形成企业人人提建议、个个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的良好局面。

(一)抓住“一个重点”

要把解决企事业生产经营管理上的难点作为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重点,着力在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上下功夫。要紧紧围绕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围绕引进设备和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造;围绕实现服务标准、服务项目、服务功能的创新;围绕解决疑难课题攻关、优化工程方案,在各行各业广泛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当前,要重点围绕“节能减排、资源节约,降本增效,环境保护”组织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特别是在一些高能耗企业中,当前要结合“查跑冒滴漏、比节能创新、看节约贡献”活动,广泛发动职工献计献策,为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作贡献。

(二)注重“两个提高”

1.注重提高合理化建议活动广泛性。一是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参加的广泛性,即领域的广泛性。不仅要在国有及控股企业和非公企业中深入开展,而且要在事业单位中广泛开展。国有及控股企业要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成为合理化建议工作的“领头羊”; 非公有制企业要把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作为实现企业和员工和谐共建、互利共赢的工作切入点,作为增强工会活力、推动企业发展、建立劳资和谐关系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适应自己特点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机制和方式,通过动员和组织职工围绕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科教文卫系统以及行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要重点围绕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强化服务功能等方面,推进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提升本单位的服务、管理水平。二是参与对象的广泛性。各单位要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挥每一个技术工人、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聪明才智,合理化建议活动不能成为少数人的活动。各基层工会要积极配合行政,每年提出合理化建议活动的主题和重点,确定主攻目标,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设立“合理化建议箱”,建立“合理化建议日”,举办“合理化建议金点子竞赛和优秀成果会”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引导、组织和鼓励广大职工广泛参与提合理化建议活动。

2.要注重提高合理化建议活动实效性。合理化建议活动要坚持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从切实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出发,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高合理化建议的参与率、采纳率、实施率和贡献率。合理化建议活动不能只讲形式,不讲内容和效果,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同时,要重视对职工新技术、新知识培训,普及创造知识,推广创造技法,增强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创新水平,以提高合理化建议的质量,促进合理化建议的进步性、可行性和效益性。

(三)抓好“三个结合”

1.要与推进职工实践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和岗位奉献相结合。合理化建议的提出,首先要有主人翁精神,只有在主人翁精神的驱使下,才会去关心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才会通过观察及时发现问题。主人翁精神是责任感、使命感,是敬业精神、职业意识;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学会对事物的观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构想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推进职工实践岗位学习、岗位创新,才能经科学论证创造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8

新任市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局长就职前演讲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市长提名我为**市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局长人选,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如果市人大常委会任命我为**市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局长,我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恪尽职守、努力工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职责,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我市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率先全面振兴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导向、集群发展、重点突破”的发展方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战略产业。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重点,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着力培育高档数控机床、光电子、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增长。二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为载体,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宣传培训,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专利申请年均增长20%以上。三是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组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装备制造业技术提升、节能减排和科技支撑社会发展等科技示范工程。四是完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全面构建以孵化器、二次孵化基地和创业投资为核心的创新孵化网络;加快中科院**科技创新园建设与发展,形成我市新的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引导其服务手段和组织形式向创新活动高端延伸。

五是全面推进开放式创新。加强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建设海外软件、ic设计等创新服务平台,开展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引进高端研发机构与风险资本,使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二、以科技管理队伍建设为核心,打造廉洁高效服务型机关?我将与全局同志一道,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增强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和发展意识。一是不断增强科技队伍凝聚力与战斗力。努力建设和谐机关、效能机关和服务机关;倡导“任人为贤”的选人用人导向,形成选贤任能、才尽其用的环境和氛围。二是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继续开展“创新科技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工作,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改善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廉政建设。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力度,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三、以法制建设为保障,推进科技管理规范化知识经济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一是贯彻和完善科技法律法规。深入落实《科技进步法》、《科普法》、《专利法》和《**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市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发展条例》等科技工作法律法规,规范执法主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二是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对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定期向人大汇报,坚决执行人大常委会决议;在科技法规和制定政策过程中,认真听取人大的意见与建议;积极邀请各级人大代表对科技工作进行现场指导。三是认真办好人大代表建议。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目标责任制,不断提高办结率和满意率,并以建议办理为契机,注意查找和纠正工作和政策上的偏差。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非常感谢多年来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无论这次是否通过对我的任命,我都将继续努力,勤奋工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谢谢!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9

为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科协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及中组部等五部门《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的若干意见》,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团体,就加强新时期的学会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学会工作的责任和使命

1.学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作为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是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织形式,负有孕育创新思想、激发创造活力的重要功能,承担着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推进自主创新、传播科学文化、规范学术行为、推动学术生态建设、提供服务和反映诉求的重要职责,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学会的重要作用。

2.努力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社团。近年来,各级科协及学会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不断深化学会改革,提高学会自主活动、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学会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学术活动日趋活跃,承接政府社会化职能有了一定进展。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学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仍未打破,对会员的凝聚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还未充分展现。在新形势下,要充分认识学会发展对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按照“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强自身建设”的工作定位,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团体发展规律、具有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现代科技社团,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

3.促进学术建设,培育创新人才。学术交流是促进学术发展与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手段,是学会凝聚科技工作者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同行认可和社团认可的优势与功能,把开展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促进自主创新作为主要任务,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促进学科群建设,培育创新人才,增强学会学术影响力,提高社会公信力。注重质量,创建学术交流精品。积极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形式多样、互动充分的学术交流活动,每个学会每年下力气办好1~2个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联合其他学会共同举办跨学科、交叉性学术活动。提倡理性怀疑和学术争鸣,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营造自由平等、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信守科学道德规范,健全学术评价机制和学术规范,建设和谐学术生态。开展学科发展史研究,把握学科发展趋势。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活动。

4.创新活动方式,提高学术交流成效。建立学科进展研究及制度,推动学科发展。健全学术年会制度,促进科技工作者间的交流。举办不同形式的学术沙龙、圆桌会议等活动,为萌芽期的学术观点、创新学说提供交流平台。举办青年学术会议、工程师论坛、产业发展论坛等有针对性的科技交流活动,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广泛参与。开辟学术网站或专题网页,推动在线学术交流,促进学术信息的快速流动和资源共享。学术活动选题既要关注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的前沿问题,也要关注关键性、紧迫性的技术瓶颈问题;既要关注学科领域内的前沿课题,也要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课题。避免有活动无交流、有交流无争鸣、有规模无互动的现象,遏制学术会议中的不良倾向,进一步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5.提高论文质量,提升期刊影响力。倡导专家办刊,实行主编负责制,建立作者、审稿者、编辑、读者四位一体的期刊队伍,提高编委会和审稿队伍的国际化程度。采用选题策划、组约稿、缩短发表周期、提高英文摘要质量等方式,吸引高质量原创论文。建立完善期刊数字平台,实现编审程序化和学术上开放存取。以建立高素质期刊人才队伍、提高刊载论文水平、提升编辑出版质量、扩大同行认可度等为重点,积极培育在行业和专业领域内有良好声誉的精品学术期刊。

6.提高学会在国际科技界的地位与作用。积极与国际同行组织建立联系,组织和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研究项目、担任重要国际科技组织领导职务并发挥应有作用,组织和支持会员特别是青年会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考察培训活动。争取在我国主办或承办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和科技会展活动。充分利用国际知名科学家和专家来华的机会,邀请他们讲学或进行专题交流。学术会议要注意吸收国外先进的运作方式,积极面向国际开放,吸引国外同行参加,注重在华国际会议的实效。积极参与“海智计划”,加强与海外华人科技团体的联系与交流。开展培训,提高会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7.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学会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横向沟通便利的优势,调动和集成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地方和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参与重大工程项目、行业技术标准的咨询研究和论证工作。围绕区域发展、行业科技进步以及与科技发展相关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问题,组织会员深入开展跨行业、高层次的调查研究活动,举办专家论坛,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不断提高学会建言献策的质量和水平。

8.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新农村建设服务。积极探索学会开展科技服务的有效形式。围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采取“厂会协作”、“金桥工程”等方式,在企业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组织会员和科技工作者赴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诊断等科技服务活动,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涉农学会要积极主动组织会员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参与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提供科技咨询、典型示范和信息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增强科普能力,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9.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积极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面向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等重点人群,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主题,在科学家纪念日、世界活动日等与学会相关的公众活动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积极与媒体合作推出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产品,通过不同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创新成果,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10.创新学会科普工作机制。以社会化的工作方式,吸纳社会资源,共同开展科普工作;健全科普工作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的新途径,积极鼓励和引导每位会员、特别是获得各种科技奖励的科学家,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科普活动,支持会员开展科普创作活动;推动科普工作队伍建设,发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强化科技传播能力培训,建立职业化科普队伍,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为会员参与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五、努力为会员服务,不断增强学会凝聚力

11.把会员满意作为衡量学会工作的主要标准。会员是学会的立会之本,联系会员、服务会员、发展会员是学会的基础性工作,会员是否满意是衡量学会工作的主要标准。设立会员工作机构,完善会员发展、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多元结构会员制度。创新服务方式,加大服务力度,按照“会员优先、会员优惠”原则,及时充分地满足会员的学术需求,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学会对会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12.建立完善会员沟通服务制度。设立“全国会员活动日”,建立会员建议呈报制度等,完善会员联系、沟通和交流机制,积极主动听取会员意见和建议。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和帮助会员,协助科技工作者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沟通,建立健全广大会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科技问题的建言献策制度,及时准确反映会员意见和建议。

13.建立学会诚信制度和会员诚信档案。制定科学道德规范,倡导良好学风,反对学术不端行为。成立学会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监督会员执行科学道德规范情况。积极受理会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认真组织调查,对投诉事实成立的予以处理或公布,对事实不成立的予以澄清或公告。逐步建立完善会员诚信档案,对学会组织和学会会员的学术不端行为予以记载、跟踪、披露、谴责和惩戒,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活动要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坚决抵制不良因素对学术建设的影响。

14.为会员专业发展服务。加强对会员专业发展的指导,以促进会员的学术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为重点,创新继续教育工作模式,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审、科技奖励和表彰奖励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的导向作用,通过设立优秀论文、科技成果、科技工作者等奖项,做好会员表彰宣传工作,举荐优秀人才。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及双边、多边及国际互认,推动会员学术水平和职业资格的国际认可。利用学会信息渠道,为会员提供择业援助服务。

六、加强组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15.进一步深化学会改革。自觉接受学会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管理监督。以增强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主线,以发展会员和服务会员、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办事机构能力建设、承接社会职能等为突破口,制定学会发展规划,完善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学会自律、自立、自主发展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组织,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团体。

16.加强组织基础建设。建立健全会员工作机构,完善会员发展、管理和服务制度。制定会员发展规划,加强在高校学生、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科技工作者中发展会员。加强会籍管理,统一使用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证号,完善学会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会员网上入会和信息交互。制定适宜的会费标准,建立健全会员定期缴纳会费制度,实行会务公开、会费使用公开,使广大会员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理顺全国学会与地方学会之间的会员会籍关系,建立完善会员发展、管理、服务的合作机制。

17.坚持民主办会。建立以会员为主体、民主办会的体制结构,改革会员代表产生制度,明确会员代表的权利和职责,开展会员代表建议案、会员评议制度试点,使会员代表能够充分行使权利。开展学会理事会成员差额竞选试点,将具有奉献精神、较高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优秀会员选入理事会。在有条件的学会开展三理事长制(前任理事长、现任理事长、候任理事长)试点,提高学会决策和执行能力,健全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规则,防止行政化倾向,理顺学会权力机构、决策机构与办事机构的关系。加强对学会分支机构的指导和管理。

18.提高服务能力。坚持因会制宜、因时制宜,培育学会优势活动与特色活动。以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评价、行业标准制定、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科技咨询和培训教育等为重点,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学会的社会公信力,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有关公共服务职能,拓展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

19.加强办事机构建设。全国学会须“有家有业”,即有数量适当的专职工作人员、有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办公场所、有正常开展学会活动的经费收入、有为会员服务的学会活动。建立独立域名网站,完善学会组织、会员管理以及学术、期刊、科普、咨询等各项业务活动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内容。推进办事机构职业化改革,建立健全办事机构管理规章制度,改革用人机制,健全考核奖励机制,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学会,试行办事机构人员面向全社会招聘,提高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

七、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作用,为学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0.强化为学会服务的意识。科协所属学会是科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协组织和工作的重要基础。各级科协要把加强学会工作放到突出位置,为学会的改革发展创造条件,不断增强科协对学会的凝聚力。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反映学会情况,推动有关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学会工作规划或计划,建立科协领导联系学会制度,及时掌握学会情况,帮助学会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协和民政部共同推进科技类学术团体创新发展的试点工作,努力营造学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21.科学分类,加强指导。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学会分类体系,依据学会特点,加强管理和指导。建立学会改革试点体系,开展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总结推广改革经验。举办学会理事长论坛、秘书长沙龙等活动,探索学会改革发展新思路。研究建立体现科技社团特色、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学会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学会评价管理办法,健全竞争激励制度,引导学会健康发展。建立全国学会与地方学会活动联动机制。

22.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加强对学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组织开展对全国学会各类从业人员的分级培训,提高全国学会及其分支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强化专兼职学会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所属学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23.建立择优资助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加强项目集成,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资助学会创立活动品牌。举办中国科协年会、学术论坛等,为学会搭建综合性工作平台。建立学术建设制度,学科发展报告。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科技期刊年度发展报告。组织开展大型学术和科普活动,加强学会科普工作,支持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科普活动。加强和完善科协系统奖励体系建设,开展先进学会、先进学会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奖励活动。广泛宣传优秀学会及学会会员、学会工作人员的典型事迹,全国学会年度发展报告,扩大学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10

■明确目标: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7月6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性科技大会。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进行全面部署,颁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总书记在会上提出,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强调,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6点意见。

总理在会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出了五项具体要求。

会议期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相关主管部门领导明确表示,将出台切实可行的细化措施,确保即将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顺利实施。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要形成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同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颁布实施。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012年5月,、科技部在深圳召开文化与科技融合座谈会,了首批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第四届“文化企业30强”名单。以此次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为起点,我国科技改革踏上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把握重点: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历时一年多时间调研、反复征求意见和建议修改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出台是对2006 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延伸和深化。

7月10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首都科技界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报告会上透露,《意见》主要针对强化企业主体、加强协同创新、完善科技管理、加强人才培养、优化创新环境五个突出问题做出新的部署和突破。万钢强调,此次深化改革的核心是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关键是要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否真正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和引导实力强、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基础前沿研究,为我国基础前沿研究和原始创新增添新的动力。本次改革的另一大亮点是提出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具体来说,统筹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五个体系的建设,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发挥地方主导作用,加强分类指导,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区域科技合作;还要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在完善人才评价方面,改变过去评价与奖励、经费、论文简单挂钩的做法,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在营造环境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重在落实:各地科技创新展开竞速跑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后,各地迅速行动,第一时间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7月9日,科技部、黑龙江省政府在哈尔滨举行2012年部省工作会商会议。双方就培育以石墨产业、铁路货运重载装备、重型燃气轮机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绿色食品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化大农业,推动中俄联合高新区建设,推进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四个议题达成一致意见。自2008年科技部与黑龙江省开展首轮部省会商4年以来,黑龙江共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项目支持1372项,累计获得资金支持近35亿元。专利申请量由2008年的8351件提高到2011年的23432件,增幅居全国首位。

7月10日,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专程到绵阳科技城开展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抢抓机遇,努力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先行先试,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动力机制等问题,推动科技城建设取得大突破、大飞跃。同一天,广东省科技厅专题召开厅长办公会议提出,要结合省委、省政府开展“改善创新环境行动计划”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贯彻落实专项行动计划,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领域,组织实施一系列的行动计划。《吉林省青年科技奖实施办法》已于近日正式下发,不仅在原来只设个人奖的基础上增设了团队奖和个人特别奖,还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增加物质奖励,为获奖者发放奖金,免交个人所得税。

那些人

孙福民——因“我靠重庆”致歉

今年6月开始,利川市旅游局在重庆公交车做了一则关于湖北利川的广告语——“我靠重庆”,不料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争议。尤其是有媒体报道说利川市旅游局局长孙福民曾表示,不论广告效果如何,利川“凉城”被大家记住了。但孙福民大呼冤枉。 10日下午,孙福民正式向重庆市民致歉。

那些事

广西柳州市民在柳江遭3条食人鱼袭击。柳州官方宣布欢迎市民沿江垂钓参与围剿食人鱼,抓到食人鱼每条奖励1000元。受这一“利好”刺激,网上已有网民贴出售卖食人鲳的淘宝网店页面,图中显示标价15元/条,“浙江宁波至广西柳州快递12元”。12日下午,柳州市水产局召开情况通报会,决定从13号下午六点,结束悬赏诱捕食人鲳行动。

那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