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创新的想法十篇

时间:2023-11-09 17:53:27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篇1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自强不息与永攀高峰的精神、“重人伦”思想对现代科技创新起到积极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中庸之道”、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又是与现代科技创新文化要求格格不入的。应通过机制建构与“文化形塑”,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科技创新是基于创新主体的文化与价值取向而进行的一项合逻辑与合价值的实践活动。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它潜移默化地对科技创新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涉及到从观念、方法、价值等等各个方面。一方面,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促进性的,亦可能是消极的、阻碍性的。另一方面,脱离实际的文化背景进行科技创新,或对科技创新进行理解与评价,既是不可能亦是毫无意义的。本文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影响。本文所指“中国文化”指的是中国传统精神形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等;还近代以前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体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是都是基于“重人伦”这一核心展开的。即“重人伦”这一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基本准则,进而影响到科技创新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重人伦”的思想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而言只有积极影响,而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可在“重人伦”思想那里找到根源。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有益于科技创新活动。这种凝聚力表现为文化心里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当代的科技创新,尤其是高科技创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各领域、各层级的科技创新主体共同协作完成。创新主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创新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是与当代科技创新的趋势相适应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自强不息,永攀高峰的精神。《易经》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代人观察到自然运行的规律,又将它作为激励人们的准则,即表现出“重人伦”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总是充满着困难与曲折,这在根本上是由科技创新主体的历史性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的复杂。因此,对于科技创新主体而言,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就尤为重要了。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重人伦”思想是与当代科技创新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相适应的。特别是在当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所引起的各种灾害日益引起人类的注意。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全球变暖等等问题都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而在本质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传统文化所倡导“重人伦”的思想同样要求科技创新主体要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因此,“重人伦”思想实际上是当代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

第四,教育功能是作为文化的科技创新的基本功能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一贯重视教化作用,这亦反映了传统文化“重人伦”的一面。科技创新的教育功能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科学知识或强大的工具,还在于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而传统文化历来将伦理道德教育置于第一位。在某种程度上说,科技创新的目的就在于扩展人类的视野,提高人类认识能力,即开化人类。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通过教化科技创新主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求科技创新主体始终将开化、解放人类作为自己的目标。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亦包含这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虽然这些因素看似繁杂,但是仔细审视之下便会发现“政治本位”思想始终隐藏在这些因素的背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我们将看到这些因素与“政治本位”思想的内在联系。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传统文化中重官轻民的思想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而科技创新在在古代曾被认为是“奇技淫巧”。上述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容易导致将科技创新置于一种从属的地位。从而或有人根本不屑于从事科技创新事业,或有人将科技创新事业作为“做官”的进身之阶,无论如何,上述思想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是危害极大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一条重要的伦理道德标准(亦即指导规范古代官员言行的金科玉律),对于处理人伦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科技创新总是一种对原有传统的反思、批判的行为。科技创新内在地具有冒险,激进的特征。因此,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是与科技创新的精神相背离的。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亦是“政治本位”思想的延伸。中国传统上一贯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关系。在奉行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环境里,科技创新主体日益滋生崇拜权威的思想,进而导致创新主体个人个性和创造性的泯灭。同时它还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公平竞争与进取。

三、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就“为何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而言,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文化的历史性所决定的。首先文化总是变动不居的。虽然文化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与历史时期,保持着宏观的稳定形态,但是从整个历史长河,以及微观层次上,都可以观察到文化总是处于流变之中。而科技创新又受到文化的根本性影响。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创新本身的历史性是由于文化的历史性所决定的。始终处于一定文化情境中的创新主体规定者科技创新事业。锁业科学认识与科技创新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总是与文化紧密相关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包含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因素。譬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等等。但同时亦包含着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如政治本位,遵循守旧等方面。因此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应科技创新之要求,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也是文化实现自我否定、不断演进、辨证发展的体现。

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与文化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机制。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的构建性力量,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知识或能够让人类移山填海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既包括科技本身的系统化样式,还包括相应的科技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机制包含两个基本维度,即组织和制度。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两大思潮的影响下,17世纪英国成为了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技术发生兴趣。但是对科技感兴趣只是科技创新体制化的条件之一。而近代科技创新体制化的标志就是以格雷山姆学院为代表的新型大学的诞生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的建立。英国皇家学会的诞生,其真正意义就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个为官方认可的科技创新组织。这一方面表明科技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所认可,另一方面,表明科技创新一个有共同目标并遵守一定规范的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在法国,科技创新的体制化进一步确立了,其标志便是法国科学院的建立。在19世纪,科技创新体制化在德国最终完成,其标志是1826年于吉森大学建立的现代化学实验室。从上述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大学的出现、科学学会的建立以及实验室制度的建立是科技创新体制化的基本表现。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组织也越来越丰富。

科技创新机制的制度维度指的是相应的科技政策与法规。这其中又包括课题申请机制,评议机制,奖励机制等等。各国通过科技政策与法规实现着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宏观管理,引导,激励着本国的科技创新。

在19世纪中叶,德国的产品以低质、仿冒闻名。而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德国的科学技术突发猛进。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当时德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入,一些有识之士倡导成立了国立研究所。因此帝国物理研究所(PTR),德国威廉皇室学会(KWG)等各类研究所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在德国政府缺乏资金支持科技发展的情况下,一批银行家、科学家等则成立相应的基金会。而现在,遍及德国的各类基金会已经成为资助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第三,现行的匿名评议制度,其雏形亦是在德国形成。近年来,德国通过产权制度、专利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一系列法规以保护科技创新主体的利益,激励科技创新活动。并且在科技奖励方面,德国洪堡基金会与联邦科研部联合设立的两项科研奖——沃尔夫冈-保尔奖和索菲亚-克瓦雷夫斯卡奖以高额的奖金吸引着国内外的科技创新主体来到德国,投身于科技创新事业。有次可见,科技创新机制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再次,改革应试教育,倡导创新思维,提供有利于现代科技创新的良好教育基础。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与前提。从创新主体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1810年,威廉-洪堡等人倡导建立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倡导教学自由,教育与研究相结合,且这一理念很快成为欧洲新型大学共同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就是从柏林大学开始的。可见大学的功能之一就是进行研究,生产知识。另一方面,从上面的例子同样可以看到,大学的另外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教育。因此大学还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地。

在当代,应试教育已然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基于知识的教育是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相背离的。当代科技呈现出的一个基本态势就是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融合。这一态势亦解释了当下知识爆炸的现象。在当代一个人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对所有的知识都所有掌握。因此,倡导科技创新就必然要求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

对应试教育的改革,首先在于改变教育观念,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转向实际上标识的是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向。在英文中,导师被称为“consultant”或“instructor”,前者还有“咨询师”之意,而后者则还有“指导者”之意。这表明,在西方高等教育中,教师不再以“教授者”的身份高高自上,而倾向于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讨论。

教师与学生的这种身份转变,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权威。它鼓励人们提出“异见”,挑战权威,而科技技术史的发展也表明许多科技创新就来自于这些“异见”,无论这些“异见”在最初提出之时有多么幼稚或离经叛道。由此可见,倡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实质上是倡导创新思维,倡导创新思维是改革应试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TOPSIS法;均方差分析法;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3-0704-04

随着“三农”问题重要性的逐步凸显,党中央已经连续10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并在2012年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了全面部署,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通过定量研究中部6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和能力水平,有助于突破资源和市场对中部6省农业发展的双重制约,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中部6省农业经济的腾飞。戴小枫等[1]认为建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的原则为:根据国家目标需求、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特点,调整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对农业科技组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充分盘活现有农业科技存量,重组优化科技机构的组织、层次、布局和学科的结构、比例,实施分类管理和运行,调动千百万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蒋兴华[2]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灰色关联度评价理论建立评价模型,对佛山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巴吾尔江等[3]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李俊等[4]采用OWA算子和加权的TOPSIS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完善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王亚伟等[5]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南省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还有部分学者采用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和分析[6-8]。TOPSIS法是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的常用方法。均方差分析法是客观赋权法,具有计算简单、无任何主观因素的特点。将这两种方法进行结合,可以客观地分析湖北省2008-2011年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情况。以湖北省为例,基于前人研究基础设计湖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分析法确定权重,利用TOPSIS法对湖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1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许多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评价指标体系繁简不一,各有其特点,还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标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业问题复杂多样,影响因素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的不同,致使评价指标的选择、筛选过程的侧重因素都有所不同。进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到科技创新活动本身的特性,又要体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内涵及评价的特殊性,同时在相当长时期内要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和适用性。因此,本研究在遵循系统性、科学性、重点性、实用性和可比性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与评价等方面的指标体系研究,构建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2 TOPSIS法的基本原理

1)列出原始数据表。将n个评价对象的m个评价指标排成n行m列的原始数据表。

2)指标同趋势化。在综合评价过程中,要求所有指标(高优指标或低优指标)的变化方向一致,即同趋势化,也就是将所有的指标都转化为高优指标或低优指标。研究中常用的是高优指标转化法。

3)归一化矩阵的建立。即对同趋势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且建立归一化矩阵Z,归一化处理公式如下:

经归一化处理后的矩阵Z为

4)建立最优向量和最劣向量。根据归一化矩阵Z得到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3 湖北省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3.1 原始数据的搜集及权重确定

数据来源于2009-2012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和2009-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权重的确定方法很多,常见的有Delphi法、层次分析法(AHP)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均方差分析法等。由于均方差分析法计算简单,而且客观、合理,不存在人为主观因素,为了使评价结果更科学,本研究选择均方差分析法确定权重。均方差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以各评估指标为随机变量,各方案Si在指标Xj下的无量纲的属性值rij(即标准化数据)为该随机变量的取值,首先求出这些随机变量(各指标)的均方差,将这些均方差进行归一化处理,其结果即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10]。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及权重见表2。

3.2 TOPSIS法的应用

3.2.1 指标的同趋势化 除了指标C43(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低优指标外,其余指标均为高优指标。因此,将低优指标C43采用差值法转化为高优指标,得到同趋势化矩阵如下:

3.2.2 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根据公式(1)对上述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例如,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C11)的归一化值由如下方法求得,

3.2.3 正负理想解的确定 依据上述数据,用公式(2)可以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Z+=(0.640 0.608 0.620 0.517 0.633 0.581 0.528 0.548 0.708 0.689 0.648 0.682 0.539 0.707 0.538)

Z-=(0.372 0.411 0.325 0.489 0.384 0.455 0.462 0.450 0.056 0.373 0.285 0.342 0.452 0.355 0.448)

以此类推,可分别求出2009、2010和2011年的欧氏距离(表4)。

3.2.5 Ci值的计算 根据公式(4)计算2008-2011年各年度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相对接近程度Ci值。

3.2.6 排序 根据Ci值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如表5所示。排序结果表明,湖北省2011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最强,其余依次为2009、2008、2010年。

从表5中可以看出,2011年和2009年与正理想解的接近程度分别为0.861 1和0.674 5,均超过了0.5,这说明湖北省2011年和2009年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强;2008年和2010年与正理想解的接近程度分别为0.370 7和0.247 7,比较靠近0,这说明2008年和2010年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差。2008-2011年这4年间湖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波动性很大。2008-2009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增幅不大;2009-2010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出现了急剧下降;2010-2011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4 结语

科学技术是立国之本,强国之举,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一个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了该区域农业经济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和评价能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不仅让管理者在以后的区域建设中有的放矢,而且对区域规划和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各地区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投入,调整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改革科技评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指标,努力提高本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本研究利用设计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均方差分析法确定权重的TOPSIS法,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说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参考文献:

[1] 戴小枫,边全乐,汪学军.关于如何建立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J].农业科技管理,2000(1):1-4.

[2] 蒋兴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64-68.

[3] 巴吾尔江,董彦斌,孙 慧,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2):26-30.

[4] 李 俊,张嘉瑜,何 刚.基于OWA的TOPSIS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8):112-114.

[5] 王亚伟,韩 珂.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以河南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3):119-124.

[6] 张 鑫,陶化冶,隋金雪,等.基于可拓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42-45.

[7] 郑雨苹,张良强,郑建锋,等.福建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评价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58-63.

[8] 陈 磊,刘秀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河南省平顶山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3):340-344.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篇3

论文摘要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对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要从内容、方式和方法上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农业科研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突出实效性,争取主动性,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为现代农业和“三农”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1 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意义,增强主动性

新的形势下,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关系到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的重大问题。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是有思想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和动力,有正确思想才有正确的行为,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为。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必须依靠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做人的思想工作,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科技创新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思想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先进的文化教育人,传授给人们科学的认知方法,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的理性思维,需要先进的哲学思想提供正确的指导,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理性思维工具,才可以更好地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途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根据科技创新的实际,主动适应科技创新的新形势,主动把科技创新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以此促进和推动科技创新深入发展。

2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增强实效性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党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科技人员集聚的科研单位的党员,思想更呈现出复杂性、多样化。面对农业科研单位内外诸多新问题、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内容、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空洞说教和死板灌输的刻板模式,善于寻找载体,通过不同载体和不同形式,使工作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空洞为生动,增强工作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一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农业科研单位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农业科研单位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自觉融入到科技创新工作之中,服从和服务于科技创新工作的这一中心任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软任务”尤其要善于找准与中心任务的结合点,注重改进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做到围绕科技创新抓思想政治工作,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二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充分利用党建理论最新成果,不断充实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内容,提高科研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当前要着重抓好科研人员的“信仰、信念、信任、信心”问题,加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科研人员头脑。大力开展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教育,围绕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时代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强化民主空气。要结合科研人员思想敏锐、观念超前以及敢想敢说的特点,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民主气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融政策、理想信念、理论知识、团队精神、形势教育于一体,寓教于乐,使科研人员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受到教育,从而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达到理顺关系、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增进友谊、增强向心力的效果。 转贴于

3 创新机制体制,构建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篇4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和形成的思想共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局领导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了学习态度上自觉,思想认识上坚定,工作实践上一以贯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几年来,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分析科技形势、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工作思路,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基础上,注重自觉将学习成果用于指导谋划科技工作思路。科技工作重点必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中心工作开展,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这条主线,着力抓好“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科技创新支撑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切入点。所有重大科技活动的开展以国家、省、市出台的产业政策、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为指南。

(二)坚持突出实践特色,发挥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打造产业品牌积极出谋划策。为全力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市钻机产业集群名牌效应,带领相关业务科室人员深入到园区为企业上门服务。积极组织"河北省岩土工程机械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参加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共性\关键技术专家答辩会"并通过了专家答辩,被列入河北省第四批“高新技术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将可获得省科技厅至少30万元的资金支持。二是加强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设。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围绕农村产业创业链创业,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推荐以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为牵头单位的科技特派员“创业链”——沙城产区葡萄产业,申报部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三是强化科技服务,搭建融资平台。为了帮助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破解初创期资金紧张的难题,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活率,为企业提供拓宽融资渠道新思路,开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及创新扶持政策大讲堂。举办《“进企业,送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及创新扶持政策宣讲》活动。全市各县区科技管理干部和科技型企业共约10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邀请到省专家向广大中小企业管理人员面授国家对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及创新扶持政策,以及申报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的相关程序和政策。为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瓶颈问题提供全新的途径,帮助中小企业尽快摆脱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四是跑部进厅,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广拓思路,迎难而上,立足部门实际,扎实推进工作开展取得成效。5月20日,由市领导带队赴科技部汇报我市科技工作。科技部高新司冯记春司长、戴国强副司长,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处周处长听取汇报。我局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主导产业振兴发展思路,深入研究我市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特点,积极谋划创建“部级矿山装备特色产业化基地”和“部级新型能源基地”。高新司领导对我市将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建立产业化基地的想法表示肯定。千方百计谋求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河北省科技厅厅长贾红星来张调研期间,我局在对全市科技工作进行总结汇报时抢抓时机,积极向省科技厅提出申请对我市科技工作予以重点支持。贾红星厅长对我市科技工作围绕本市中心工作开展的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在结束调研后立即组织相关处室按照职能分工,对有关工作认真研究后提出了相应的支持意见。五是积极开展各级各类项目推进工作。我市在2009年河北省第一批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中有3个招标项目中标,共争取到省财政科技补助经费83万元。怀来县、阳原县两个项目获省科技支撑计划共计25万元支持。三个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通过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组织的验收。获得省市两级政府科研补助经费150万元,通过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转化,共引导企业投入研发资金720万元。组织了9个项目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积极筹划10家中小企业申报2009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三)坚持科技政策创新,优化科技环境。组织起草“关于自主创新示范企业的认定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增强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品牌意识的引导,为企业产品注入科技含量,全面提升产品的品质。继续深入生产建设一线,加大调研力度,就“*市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侵扰与对策研究”、“产业集聚区动态可持续发展运行成本研究”、“*市高新技术产业现状研究”、“*市污染源现状分析及环境治理对策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调研。

(四)坚持加强科技合作,强化科技服务。

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走向企业,直接参与服务企业的创新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力争签署我市与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协议,创新合作机会,为我市引进人才和技术,吸引先进科技成果和重大科研项目落户我市。在全市组织较大规模的科技招商活动,同国家科技部共同开展“863走进*”活动,将组织100项高新技术与我市300家企业进行对接。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作用;通过不同的参与方式,帮助企业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通过广泛的服务渠道,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管理和信息服务,提升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管理水平,向全社会展示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结这几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结合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局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干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谋划推进科技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科技发展的行动指南。只有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科技工作的正确思路、推进科技工作的政策措施、领导科技工作的实际能力,才能确保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谋划推进科技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在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所在。谋划推动科技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只有这样,科技发展才能不断推上新境界。

(三)谋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立足本职做好实际工作。今后要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按照“严细深实快”的要求,各项工作都要力争做到提前谋划尽早介入,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严格办结时限,加快工作节奏,提高运转效率。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弘扬求真务实作风,牢固树立帮企业就是保增长、保民生、保产业、保后劲的思想,自觉地从文山会海中摆脱出来,从繁杂的应酬中摆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落实工作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以身示范,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求真中推进发展,在务实中让群众得到实惠。

(四)谋划开拓创新必须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大胆工作。要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把工作热情与科学态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每个同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依法办事和依法决策的水平,提高驾驭和运用经济规律办事的能力。要对照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对照先进地区的经验查找工作中的差距,争取在重大创新项目的争取、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五)谋划推进科技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思路、创新的意识解决科技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围绕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积极探索和创新平台建设模式,着力加强我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基地、科技园区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集聚科技资源、培养科技人才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这些年来我们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探索出了许多好方法、好经验。但是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对照检查,按照“深、准、实”的要求,经认真梳理和剖析,存在以下七个问题:

(一)对推进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把科技工作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有待于加强,市县区科技部门在科技发展上很难形成合力。科技重视程度形式化,科技工作还没有真正摆上位,科技创新意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有效的科技法律法规政策和科技管理办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认识。

(二)科技创新的投入明显不足。满足不了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真正用在科技上的财政投入甚少,一些县区科技经费有名无实,科技部门是“过路财神”,科技经费被挪用或截用比较普遍,多数县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还未形成,科技投入基本依靠财政投入。在科技研究项目经费使用上、手续上要加强严格规范,进一步加强科技经费向基层农业(推广、成果转化)倾斜。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

(三)科技服务手段有待于加强。全市科技服务体系整体不健全,县、区域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急需加紧组建,加强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加快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由于科技市场发育缓慢和服务体系的不健全,致使科技成果在基层推广应用不顺畅,不健全,尤其是在基层从事科技成果推广、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和科技研发的人员极为匮乏。

(四)科技管理体制有待于加强。我们的科技管理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向市场经济的轨道,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不能充分有效发挥。需加大科技调研力度、加强科技合作,加大对企业、基层科技服务手段,帮助谋划、包装、跑办科研项目,引导企业主动寻求合作,承接技术转让,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工作中的创新意识不够强,工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时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过得去”,开拓性、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意识不够强。特别是围绕*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超前谋划、深层谋划不够,工作中存在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平面推的问题。充分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争取部级项目、在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方面尚未取得突破。

(六)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工作上有差距。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科技管理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更大,需要做的工作更多。由于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深,向科学发展转轨的紧迫感不够强,在抓自主科技创新方面思路不宽、办法不多、起点不高、力度不够。特别是觉得*工业企业总量少、规模小、行业分散、科技含量低,在谋划和争取重大创新项目上有差距。

(七)有待于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强化全局干部职工的中心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大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力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方面原因,也有主观方面原因。从客观上看,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改革中的问题,解决的不彻底,不到位是客观条件所限,但受制约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影响还需要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原因有六个方面:

(一)学习不扎实、不深入,缺乏科学发展观理念。一方面,总认为理论是务虚的,离实际工作太远,或者是觉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工作经验,满足于一知半解,没有必要再深入系统地学习掌握。平时只注重日常的学习任务,没有很好的坐下来、静下来、学起来,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真正没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由于业务工作多,学习时间相对不足,学习时间难以保证。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和省科技法律法规政策、科技投资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掌握不够全面,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也远远不够,更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二)思想解放程度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虽然我们也先后开展了几次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但思想观念这个“阀门”一直没有完全打开。究其原因,一是对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仅把解放思想停留在喊口号和流于表面形式上,忽略了从更深层次对解放思想重要性的认识,往往是浅尝辄止,只求皮毛,或者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二是对解放思想的内容把握不深。对解放思想的根本要求做不到很好的理解和把握,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对问题聚焦不准,找不出症结所在,对如何推动科技工作发展这个问题上,具体措施不够,没有很好的用科技创新的理念谋划整体工作。三是对解放思想的要求存在误区。认为解放思想只是一个简单的表面问题,觉得一两次就把解放思想的问题解决,认识不到解放思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认为解放思想是别人的事情,距离自己很远或与自己无关,置身事外,怕出问题,怕提意见,不愿意出人头地,怕干了工作还得受批评,存在求稳怕乱心态和怕得罪人的好人主义思想。四是不善于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对一些新事物、新问题反应不够敏捷、接受能力不强,处理问题没有新思维、新方法,新创举,开创性工作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往往凭经验办事,重传统、轻创新;重形式、轻效果;重表象、轻根源,甚至不求甚解、不了了之。

(三)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的认识不深刻,还不能自觉从科学发展观高度去认识和把握科技工作,引领科技,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强。特别是与科技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相比,与推进科技进步向纵深发展相比,与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相比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科技进步的推动,科技难题的破解,没有形成科技工作自身科学发展的新思维、新机制、新举措。

(四)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一是缺乏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能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工作,往往存在得过且过思想,很少自觉主动开展工作。二是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性。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科技干部,往往感觉不到形势的变化,不能运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分析处理问题。三是缺乏自律意识。没有刻苦的努力和超常的奉献精神,不能很好的自我规范。四是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平时不能吃苦耐劳,没有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承担风险、敢于攻坚克难的信心、勇气和勤勤恳恳、扎实工作的态度。

(五)驾驭能力和工作方法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工作中,只注重稳中求进,忽视了时效要求,注重了充分准备,忽视了求真务实。只求完成任务,没有完全做到深入细致,工作方法方面也还没有完全做到统筹兼顾。一是重事务,轻学习。一定程度上存在抓工作落实和理论水平无关的错误思想,客观上总是强调工作的满意度和时效性,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二是重指导,轻实践。存在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现场解决问题的时间少,缺乏深入调查研究。三是重安排,轻要求。在工作安排上,强调每项工作都要有新的提高、新的发展。但在具体落实上,没有按照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去要求、去衡量。

(六)发展理念上有待于进一步转变。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对这个地区、这个单位的发展方向、发展成效至关重要。只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够体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由于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够深入,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上不够自觉、全面,推动工作上存在一定差距。

以上剖析的问题,是局领导班子存在的主要问题。当然还存在一些其他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

三、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

针对聚焦提炼的突出问题和自身存在的不足,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力求边查边改,切实做好文章,集中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市科技工作突出问题,提出了初步的整改措施。总体思路: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科技工作的开展均以科学指导生产实践为宗旨。不断提高宗旨意识,提升服务水平,送服务进企业,充分发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创建部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上取得突破。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工程,重点推进杂交谷子的推广示范和国际合作。开展“科技服务年”主题活动,以“惠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学习,提高落实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提高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一要在提高学习能力上下功夫。把加强班子和自身理论学习列入日程、放在首位,做到自觉学习和常抓不懈,切实加强自身修养。把理论知识学习同科技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带着思考学,带着问题学,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要在提高决策能力上下功夫。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好自身和班子思想解放的同时,带头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集中大多数同志的思想和想法,集思广益,科学谋划,通过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提高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三要在提高落实能力上下功夫。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进一步明确学习的标准、要求和重点,把学到的东西与科技工作实际结合起来,通过提高指导实践的能力,全面提升我市科技工作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依靠科技工作在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全面发展,实现新的突破,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明确方向,破解制约科技工作科学发展“瓶颈”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过程中,我局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职工大胆探索、务求实效;认真聚焦、查找不足;力克难题、全面推进。不断明晰科技工作上台阶的努力方向,抓住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大好机会,局领导班子全体一起努力,通过加强学习,拓宽思路,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用科学发展的正确理念引导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重点抓好五方面的具体工作:

第一、加强部门职能工作建设。一要积极跑部进厅,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加强联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密切保持与国家、省科技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及时摸清摸准上级的政策信息,了解支持的重点和导向,对接国家和省的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搞好科研项目的跟踪和服务。二要科技工作的开展继续紧紧围绕全市重点中心工作开展,充分发挥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三要加强同其他部门间的合作联系,协调联动,提高科技工作推动力度。四要拓展工作思路,重视加强科技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

第二、加强科技部门自身建设。一要做好教育培训,拓展开展工作的前沿阵地,努力提高科技管理干部队伍素质,为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奠定基础。全面启动各级科技传播站、科普宣传阵地、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农广校等科技服务网络,抓好科技培训。二要组织机关干部学习考察,开阔视野,解放思想,谋化思路。三要领导干部带头,带上问题、扑下身子,下基层蹲点调研,全面掌握科研第一线的实际问题和第一手资料。四要“硬化”办公设施,改善办公条件,提高服务能力。五要加强对县区科技工作的指导,调动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准确反馈基层科技工作动态。

第三、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要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丰富科技服务手段,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重点突出几个转化关键,如:杂交谷子的研发育种、种植推广,科学发展怀涿盆地葡萄产业以及杏扁预防冻害技术的攻克等;二要提升科学包装项目水平,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率。三要认真调研主导产业发展现状,掌握企业政策、技术需求,为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强对策分析研究。

第四、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摒弃原来科技项目小而散的状况,加大对集成化程度高的重大专项的支持倾斜,强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手段,对重大科研项目要加强扶持、跟踪、检查、监督。项目的安排要符合我市产业政策,体现科技创新意识。

第五、加强科技政策法律、法规的指导和宣传。加强同政府的沟通联系,建议政府出台系列指导我市科技发展的管理政策,如正在起草制定或酝酿中的《*市工程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政府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管理办法》、《*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落实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多角度服务企业生产实际。

第六、建立健全科技服务平台。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提高项目服务、研发服务、科技服务水平,逐步完善科技信息网络建设。

四、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

把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科技工作的整体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真正使领导班子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践行者。

(一)加强学习、解放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开展好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班子集体学习制度。制定好学习规划,明确好学习内容,把加强班子和自身的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学习放在首位,列入日程做到长抓不懈,在深入学习中要开阔视野,加强理论修养,带头坚持学以致用,把自身学习与科技工作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带着问题学,带着思考学,提高用科学理念指导实践的能力。要在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上下功夫,带头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努力自觉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在抓好自身和班子思想解放的同时,注重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理念。

(二)认真改造主观世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必须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每年深入基层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结合实际撰写调研文章不少于2篇。

(三)抓好班子,实现领导干部作风新提高。一要加大深入基层调研力度。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工作重点放在服务科技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争取多下基层调查研究,通过深入调研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扎扎实实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二要发挥好表率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始终做到严于律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认真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全局广大干部职工树立良好形象。三要加强与干部职工的沟通联系。争取多挤出时间深入基层,深入项目承担单位,了解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加强与干部职工的沟通联系,多与干部职工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意愿与想法,吸取有益的思想和建议,改进工作方法。四要强化对各项工作的督导落实。进一步加强科技法律法规的建设,不断强化对工作的督导落实。按照年初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篇5

科技创新需要坚持不懈的知识积累

科学知识的继承和积累是实现创新超越的基础。创新超越很像赛车中的“弯道超车”,要在赛道上超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前面被“大权威”“大专家”挡住了,要想选准超越的路线、获得高于他的速度,就必须有很好的继承和积累作为能量储备。否则,你将永远跟在后面,无法实现超越。当然,科学知识的积累是很广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要异想天开。唯一的办法是发扬大庆人“缺什么,补什么”“在干中学,学中干”的精神,先突破一块或几块根据地,逐步扩大研究领域。科技创新需要追求卓越的奉献精神创新的动力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我们科技人员要时刻激励自己承担责任,在观念上和行动上养成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把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做得更好、更完美。要有献身科技的精神。我们既然选择了科研工作,就要对事业无比忠诚,不要半途而废。有的人一直很钻研,很有学者的潜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过一段时间“弃研从政”,荒废了学术研究,令人惋惜。科技人员不要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的干扰和影响,要真正理解和认同科学文化,坚守自己钟爱的科研事业,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真正体现我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创新的尊重。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科研工作中要讲求几个“严”字,就是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规范、严密的科学方法、严谨的科学精神。不要仅仅满足于科研项目的鉴定和获奖,要树立更高远的目标,锲而不舍地坚持技术创新和推动成果转化,追求最前沿的需求刺激。急功近利是科学研究的大忌。我们鼓励“十年磨一剑”,而不是“一年磨十剑”。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创新超越的历程充满艰辛与曲折,需要我们像“钉子”一样把自己牢牢地“钉”在科研项目上。判断年轻人将来是否会有建树,除了考察品德、能力、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看面临挑战时,是否有力争第一的勇气和韧劲。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吉耶曼为了研究下丘脑激素花了35年,经过27万次试验,忍受了无数次的耻辱痛苦,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科技创新需要科学理性的创造思维

科学思想是创新的灵魂。科学思想来源于科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科学实践。我们要实现科研工作的创新超越,就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性思维。要有思维的独立性,就是要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方案,而是要经过自主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科研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为什么”是追究问题的原因,“怎么办”是考虑解决问题的对策,只有搞清原因,才能想出办法。此外,还要经常问几个“可能吗”,提出可能的疑问就是对权威、前人成果的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偶然性思维。思维的偶然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科学思维中的“灵感”在解决科学问题中是有独特作用的,但其前提是知识的广泛准备和经验的积累。“意外发现”在创新中非常重要,一位绘画大师说过,缺少“意外”的绘画作品,没有灵魂,只是简单的描述。其实,“灵感”不会从天而降,更不是他人的恩赐,而是长时间的实践与思考之后,受到某种启发而融会贯通时产生的新思想。冒险性思维。在科研工作中,我们要有冒险性思维,敢于面对失败或批评,敢于怀疑并在逆境中完成任务,敢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社会不是理想的“世外桃源”,往往不能宽容失败,来自社会、工作单位、家庭、领导及同事间的各种压力,有时令我们不堪重负。因此,我们要提高在困难中工作、在逆境中承受、在风险中进取的能力。

科技创新需要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篇6

1.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

1.1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基本因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般用申请专利的数量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1985年?2012年国内申请数量从9411项增长到1912151项,根据表1可看出我国1985年?2012年国内外专利受理情况。

1.2我国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

我国创新投入不断增加,1995年?2011年我国R&D经费从1995年的248.6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687亿元(见图1),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支出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首次突破万亿元。”由于政府和全社会开始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对我国创新的投入,我国自主创新随创新性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加快了脚步,有了一定的发展。

2.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软环境因素

2.1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方面

2.1.1机构人员配置不当。科研院所建具有很全的部门,但单位主要领导的精力大部分用于政治方面,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科研,真正从事第一线科研工作的人员极为少。

2.1.2科研项目多头管理,资源浪费。现行的科研体制,很难适应科技创新需要,主要是科研项目配置缺乏规划和协调,使得信息不对称、资金投入不合理等现象并存,使得效率不高。

2.1.3管理工作不规范。①上级部门干预过多,造成一定的工作困难;②不能很好地对科研工作的要求以及本单位有关的规章制度进行贯彻和落实;③由于不正当竞争,使得科研项目分配不合理,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2.1.4科技评价机制不健全。科技体制运行效率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其评价机制是否科学合理。我国科技评价体制仍存在两方面问题:①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论文质量;②在创新成果评价的标准上将应用与创新混淆。

2.2人力资源方面

科技发展的根本是营造科技人才的氛围,但是一些地方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不高,人员的培养与管理机制、激励机制都不完善,严重打击了积极性。我国科技创新的人力方面,主要有以下问题:①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②研发人员分布不合理;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2.3法制建设方面

保护自主创新的重要法律保障就是保护知识产权,这是创作者对智力劳动成果所享受的的权力。近些年来,我国很多项目都是模仿,数量远远大于创新,一部分新开发的产品与成果不能受到合法的保护,知识产权常被侵犯,经常出现毫无科技含量的“抄袭与借鉴”无序竞争现象突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①缺乏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根据统计局调查显示,我国超过一多半的成果都没有申请专利,知识产权管理不完善;②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还存在_些缺陷,公民自觉守法率普遍偏低、法律执行力度不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较弱,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政府彻底打击违法行为的进度。近些年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无法大幅度提高,其主要表现在自主研发的市场化成功率较低,其根本原因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不完善。

2.4科研投入方面

我国科研投入在近些年来虽说是不断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依旧较低,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研发投入强度作为一项指标来衡量某一国家的科技投入水平,较高的强度则代表科研水平提升,反之则相反,这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体现。

投入结构不合理。①我国一般注重应用研究的投入,而忽视基础研究的投入。为了快速获得成果,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技术应用上,忽略了基础研究的根本性,导致研究内容在水平上交叉重复。②技术引进与运用再创新的投入结构不合理。③各级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的投入较为分散。

2.5传统思想的束缚与科研道德规范的缺乏

思想运动是影响科学技术创新的潜在的基础因素,传统的守旧思想往往束缚着思维的创新,科技创新的根本条件是政治民主与学术自由。我国“大一统”的传统思想贯穿在几千年的发展之中,早已根深蒂固,这是创新精神最强大的阻力。

科研的道德规范的缺失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它改变了科学技术发展原本的精神,偏离了原本的价值与目标。科学伦理道德是一个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它是规范人们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它规定了科研人员应具备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科研道德规范对于科技创新有着能动作用,它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科研水平的本质性。它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前提鞭笞着科技交流合作的进行,是培养创新人才必备的方式之一。当前,科研道德不端行为在科研活动中普遍泛滥,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之一。

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要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一定的发展,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为此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重视健康的科研文化建设,使我国科技创新环境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

3.1优化科技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机制对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我国国情,相应的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发达国家,不断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质,使之遵守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约束和监督行政权力,实行合理分配权力,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增加成果转化的评价权重。要淡化以职称、奖项为条件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要加强职称与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前景的关联度,增加科研人员的尽责敬业、诚实守信、科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权重。

32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

321多方面的培养创新人才。①在一些较大的科研项目或者其他学术活动中,有效合理的整合各方面人才,加大创新团队建立。②从根本上改变高效的办学理念,把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思想加入到对学生课程中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③充分利用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的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机构。

3.2.2建立平等择优的用人机制。消除_切阻碍人才培养、流动的内在体制和政策。鼓励人才在创新方面的进步。

1.2.3吸收海外人才。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海外人才和智力的引进,根据国情,吸收在科学技术或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

3.3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知识产权制度是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要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合理的保护、管理知识产权。”主要从以下3方面入手,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①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培养一批科技创新管理队伍,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②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根据我国国情和现存问题,制定和修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条文;③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加大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提升执法者的综合素质,鼓励群众建立监督组织。

3.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①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建立多渠道的科技创新资助机制,提供税收政策支持。②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应不断加大。③实现资源共享。让投入的科技资源合理的分配与应用,促使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合作和共享。加强财政性科技经费管理,完善科技投入统计体系。

3.5解放思想,加强科学道德教育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改革的时代,在这过程中出现很多新鲜事物,需要我们去创新,改变传统思想,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国际科技界强调:高等教育课程中必须要有科学道德相关课程作为基本课程普及,要全面培养各种高级人才的基本道德修养,提升其综合素质。”高度重视积极向上的科研文化建设,塑造全新的科研价值观;构建科学民主、严谨求实的学术环境;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对任何学术造假、学术腐败采取零容忍态度。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篇7

1.科技创新思维的内涵

(1)科技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相对高级形态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的基本依据和模式”,[1]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作为人类高级的思维活动,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体现,它分为三个层面:日常生活创新思维(也称常识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维和哲学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相对高级形态的思维方式。

(2)科技创新思维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它与保守思维相对应,独创性和求异性是科技创新思维的根本特质。创新思维是指主体通过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一种具有独创性和求异性的思维方式。“不难看出,创新只能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具体活动结果与原认识、原事物的比较中来判定。……凡是在具体思维活动中能够产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东西的思维方式,都可视为创新思维。或者说,任何一种思维方式,在具体思维活动中都可以归之于创新思维或保守思维”。

(3)科技创新思维是特指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维包括科学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思维,判断科技创新思维的标准是要看它的成果要物化在科学技术当中,具体表现在发明了新的定理和定律、了前人的定理和定律,或将科学领域中发现的成果应用于技术领域,发现新产品、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运用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科技创新思维”界定为人类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以独创性和求异性为根本特质的人类思维的一种相对高级形态的思维方式。”

2.科技创新思维的类型

(1)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它试图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收敛性思维是指主体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围绕既定核心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运用比较、排除、综合、概括等方法,最终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思维方式。

(2)求异性思维与求同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或超越,通过对事物共同本质的探究,找出事物特殊的运行规律与过程。求同性思维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接受和认同,通过对已经认识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从而类推到认识事物一般的本质的思维方式。科技创新思维是在求异性思维和求同性思维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3)经验思维与理论思维。经验思维人运用生活的亲身感受、活动的直接体验以及习惯传统观念而进行的非规范化、非模式化的思维活动。其功能主要是认识和把握具体的事物、现象及其外部联系。理论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理论把握事物的整体、本质和发展态势,它可以透过现象把看本质,能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预测未来,显示出科学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经验思维是理论思维的基础,经验思维有待于上升为理论思维,“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

(4)逻辑性思维与非逻辑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按着严格的逻辑规则进行,具有单一过程的严密性、不可逆性、确定性。非逻辑思维是指用通常的逻辑程序无法说明和解释的那部分思维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觉、灵感、想象等。这里要注意,所谓非逻辑思维并不是没规律的或不符合逻辑的,而是指它不能用传统的形式逻辑来解释和说明,非逻辑性并非“不逻辑”,它渗透着逻辑性,可以用以辩证法为基础的辩证逻辑来解释。科技创新思维的类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几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分为实在思维与虚拟思维、还原思维与生成思维、后馈思维与超前思维等。

3.科技创新思维的特征

科技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包括:独创性、求异性、怀疑性、批判性和超前性。

(1)独创性。所谓的独创性,含义有二:“一是独立于他人,二是,不论方法还是结果,没有雷同”。[4]科技创新思维就是人的个性在科技活动中的体现,是人的自主性、创造性的标志。只有具有首创精神,才能在科技领域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求异性。求异性就是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它是科技创新的基本特征。法国哲学家艾米•查提尔说:“当你只有一个点子时,这个点子再危险不过了”。[5]求异求变,从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问题,敢于突破思维定势的干扰,以开放的心态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人,坚持独立思考,才可能发掘新事物,发现新规律,提出新见解。

(3)怀疑性。怀疑不是对前人的成果简单地说“不”,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而是为了确信而怀疑,即把前人发现的真理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以便为人们继续探索真理寻找“阿基米德之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怀疑性又是批判性的必要条件。

(4)批判性。坚持批判性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对现状的不满、否定和超出,不受框框条条的惯性束缚大大开拓了我们的思路,从而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批判的头脑是科技工作人员的一个主要仪器。正是他们这种敢于批判的精神,使他们在科技领域有了一个又一个创新。

(5)超前性。超前性是指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趋势的大致情形进行的推断和估计,是对未来的一种瞻望。它可以对创新前景进行前瞻性思考。其特点是在科技实际变化之前,就考察其未来可能出现的主要趋势,状态和结果。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探析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指出:“科学的跃进往往取决于方法上的成就,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也仿佛升高一层,从那高处,我们就可以望见广阔的远景,望见许多先前望不见的事物。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方法。”他还说:“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

1.融合文理知识,拓展创新思维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是拓展创新思堆的基础。我国大学里的文理专业人为分科已经成为制约创新思堆的瓶颈因素,因此,要打破文理科人为设置的藩篱,融合文理知识,拓展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同时具备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力争做一个文理兼备的“通才”。具体来说,理工类的大学生要主动加强人文科学素养,弘扬人文科学精神,发展他们的想象、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以便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博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文科类的大学生也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的定性、定量、推理、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以提高他们思维的精致性。这里要注意,兼备文理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机械的拼凑,或者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知识板块的机械组合,而应当理解为对各种不同知识的一种整合能力,内化能力,表现为知识的融合性、渗透性。必须明确,学生知识整合、内化能力的培养,不是传统的“专业”叠加,即“专业+专业”,也不是狭义的专业再加局部的综合,即“专业+综合”。

2.更新教育理念,推行创新教育应试教育即使在大学教育中还大有市场,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考试疲于应付。由于这些传统教育的惰性思想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社会方方面面的人的头脑之中,从而成为应试教育能够存在的社会基础,而从本质上看应试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死敌,应试教育占据支配地位,便没有创新教育的立足之地。创造性教育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有适于萌发、产生的土壤。“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以继承为中心、以发展智力为中心、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必将被以育人为中心、以创新为中心、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思想所替代,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的趋势已成定局”。

3.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各种环境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学校教育环境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全社会的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要改变观念,积极探索,努力营造一个适于创新人才涌现的良好氛围。而在大学里,对创新思维培养影响最大的是学校的社团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以各种智力竞赛为代表):以知识为载体,以创新为主导,以思想为导向,以娱乐互动为媒介的校园社团文化。这些社团不仅能活跃学术气氛、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凝聚力,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诸多培养和提高,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9]令人感到可喜的是,当前在大多数高校,第二课堂被提到较高的位置,成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发挥着潜在的教育功能;但尚需要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打破科技竞赛往往成为少数拔尖大学生的“专利”,力争让每一个立志于科技创新的学生享受到创新带来的乐趣。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篇8

Abstract:In today's era of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economic competition is the ess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talent competition, in particular, innovative talents of the competi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innovativ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should have the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measures to be taken, and how innovative talents to create a good supporting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关键词:创新 科技人才

Key words: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一、 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1.首先要具备爱国,敬业的思想品质

创新型科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顾全大局,具有奉献,牺牲精神,把自己的科研工作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有远大的理想和宽阔的胸襟。立足本职放眼世界。

2. 不能缺失强烈的竞争意识

强烈的竞争意识,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够顺利进行、科技成果能够不断涌现、科技人员能够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决条件。所以要提高强烈的竞争意识,积极投身全球经济竞争。有前瞻性的思索,有敢于和经济强国,科技强国思齐并进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3.具备高度的法制观念

在经济领域,世界强国的法制建设已经遥遥领先。因此我们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法律意识和高度的法制观念。要深入地研究国际法律法规,有效地规避法律风险。严格遵循国际规则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切实注意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

4.应该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应该有一专多能的适应力,不但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具备多项业务专能,向国际化人才方向努力和发展,面临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具体的相关问题时,有独到见解和处理能力。

5.有较强的公关、社交能力

成功的科研活动是群体协同作战结果。新技术革命的出现,“科研―成果―产品”的转换周期越来越短,这个过程仅靠一种专业人才或专业知识,无法完成,需要各类人才精诚合作。成功的合作,各类人才的吸纳,是需要公关社交能力。是能胜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工作的开拓型、复合型和国际通用型的人才。

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措施

1.在高教部门培养和发现创新型科技人才是重要步骤,要做到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爱祖国,爱人民。具备勇于奉献,牺牲的精神。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能够在学习中有创新、创造的欲望和要求。将学习取得的技能或方法融会贯通地运用到科研实践中。给他们创造一切可能机会,使他们早日投入到研究、创造的的领域,进入角色,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材。

(3)注意对“一专多能”的能力培养。提倡学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全面、扎实。还要了解和掌握其它相关的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熟悉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博学多才又富有创造性。

2.强化对创新型科技带头人的重点培养

(1)重点培养,分类管理。 选择一批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开发能力强,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创新型科技带头人的重点培养对象。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及时发现、调整、补充人员,保证创新型科技带头人才队伍后继有人,在提高整体科研水平上下大力气。

(2)国家研发基金中,应该专设创新型科技带头人科研活动基金,对需要重点扶持的项目,给与必要倾斜政策。鼓励他们紧密结合生产、科研、教学实际,积极争取和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全身心投入科技攻关、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活动。

(3)为他们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经济合作提供方便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与国内外同行互通信息,共同发展。形成有利于创新型科技带头人成长的科学民主氛围

3.多渠道筹措资金

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筹措资金要和争取科研经费紧密结合起来:

(1)基础科学研究为应用开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非常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在这个领域得到锻炼和发展,投入较大力量去争取获得诸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计划项目经费是非常必要的;

(2)充分利用高校和有关国际组织、海内外友好人士、培养的大批学生及董事会成员单位之间联系密切的有利条件,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获得他们的经费资助。

4 给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长效性的系统工程,管理部门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须有国家政策和经费的重点支持、全社会各方的配合协作。

(1)进一步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多年来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竞争平台,也吸引了海内外科技人才的积极参与。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了的强大凝聚力。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创新型科技人才成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

(2)建立中央和地方相互协调、分层次实施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作体系 中央负责创新型科技带头人的培养,每年从我国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工农业生产的重点学科、重点领域、重要行业遴选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造就一批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科技人才。各地方、各部门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情况,有组织、有重点地培养创新型科技骨干。

总而言之,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不仅仅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管理机构的责任,更应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同时也应引起全社会的切实关注,共同创造良好的支撑环境,使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计划得以全面实施,使创新型科技人才真正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华:《谈驰名商标及其保护》,《中国专利与商标》1997年第4期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篇9

[关键词]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法

随着总书记“中国梦”理念的提出,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逐渐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毕竟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僅仅要让他们敢想,多思,还必须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他们的动手能力加强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要提升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做到一下几点。

一是千方百计激发小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强的心理特征。如果我们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利用好这点,就能点燃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科技创作要鼓励学生自主参加,自主开展活动,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也可参加中队组织的,还可以几人自愿组合的活动;可以对老师规定的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自主找课题进行研究,使科技创作自主化,有力地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问题的刺激和带动下,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兴趣而思维,进而会提出新的质疑,并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创新实践。

二是训练孩子们的科技创新观察能力。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教学的显著特点,其中观察又是最基本的,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更加强烈的想去探究,但是,他们不知如何去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用眼看,用手、耳、鼻等全面的感知事物。观察事物时,不仅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为此,在观察事物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观察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做到观察有“法”、观察有“序”。教师在自然教学中主要应指导学生掌握四种常用的观察方法:①从整体到部分按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各类植物的外形特征,应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每个部分还可以分为(或长有)那些更小的部分。②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如观察植物的根,观察直根、须根、变态根的对比实验,应指导学生重点观察那些要对比的内容、指导对比的方法。③用间接的方法进行观察。如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的存在,借助塑料笔、尺子、毛皮等,间接地感觉到摩擦起电现象确实存在。④使用一些简单的观察仪器进行观察。规范化的观察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指导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质疑,质疑是孩子们“问题意识”形成的开始,“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问题是科学的心脏,在科学教学中通过教师设计活动,引导学生观察,逐步形成善于捕捉生活中或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是训练孩子们的科技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学生在亲历“做科学”中,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分析结果、形成结论的过程中,需要归纳、分析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能培养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等实验基础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交流汇报中,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因此,实验不仅是建立科学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些能力之间具有相辅相承的关系,以实验过程为载体,能够得到综合的培养和发展。

四是深入探索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出发。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创造,利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新大赛等平台,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满足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在教学中组织趣味游戏,寓教于乐,同时深入探索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不仅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更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充分展示学生发明创造科技成果,提高学生爱科学、爱发明的热情,还是科技辅导老师获得社会认可,展示教学成果的良机,有益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和老师投身科技创新。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篇10

关键词:技术进步;人文;宜技人文

一、技术与技术进步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只是盲目地顺从自然规律而生存,人类虽然也顺从自然规律,但更多的是领悟或认识这些规律而支配自然。人类领悟或认识自然规律,并把它们在实践中加以利用,就是技术——“技术一般指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①即技术具有“人为”和“为人”两重属性。技术既是人为了特定目的而改造世界的手段,又是增加人类活动效率的全部资源之和,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而进步,技术进步不过是技术的一种表征。

科技活动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创造性活动,而创造是人之为人最宝贵的品质,是对生物本性的一种超越。斯诺曾说:“就在科学活动本身的核心之中有一种内在的道德要素。寻求真理的愿望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冲动,至少是包含着道德冲动。”②技术始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性的,因此,人文因素在技术创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的三个基本要求:社会需求、社会可用资源和社会公众认同,都包含一定的人文因素。因此,营造理想的人文环境,创造宜技人文,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不可低估。

二、宜技人文

人文(humanities)字面上首先是一种知识分支,是关于人自身以及人类文化,用分析和批判的方法获得对人类价值的评价和人类精神唯一性的特殊知识分支。人文精神是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独特的精神文化。人类有其特有的人性、灵性,更有人性与灵性交融升华而成的人的精神境界。人性的发掘,主要靠人文启示;灵性的开发,既要靠人文启示,也要靠科学指引。

科学技术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然而科技本身并不能保证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能为人服务、造福于人,引导这一方向的是人文。人文是精神世界的,主要满足人类精神世界的需要与终极关怀,是求善,是“为人之本”。然而,人文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的正确性,保证这一基础正确性的是科技。人文为科技导向;科技为人文奠基,两者本应相互感应。人文精神中所倡导的人的价值观、尊严、对命运的关切,以及人的信仰等都是科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怀海特说过,在现代科学理论还没有发展以前,人们就相信科学是可能的,因为科学精神弘扬的自由精神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

人文能否适宜并促进科技进步是现实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人文是科技创新中的一种潜在可能性,即人文潜力。人文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因素,无法具体操控,默顿曾说过:“一个社会的普遍的或扩散的价值复合体可以包含对文化变革的含蓄的或坦白承认的各种态度,这些态度包括从极端对立的一级到绝对偏爱的另一级。”③人文的主题即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塑造自己的能力,是潜伏的,需要唤醒、需要让它们表现出来加以发展,所以称之为一种潜力——亟待开发的潜力。因此本文将能够适宜、促进技术发展的人文称之为“宜技人文”或“宜技人文潜力”。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文潜力,宜技人文潜力对科技创新有重要的影响,分别通过人们的认知、情感、动机、态度、价值观以及信仰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而人文精神则是这些方面的集中体现。

三、宜技人文潜力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提到人文精神,人们往往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相联系,虽然我们现在的人文涵义已经远远超越了17、18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但谈到人文就不得不提到这两者,谈到技术创新也不能不提及18世纪的英国的工业革命。就让我们先从这两个事件入手来考察宜技人文潜力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文艺复兴是一个历史过程,从10世纪开始的一系列运动,使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宗教禁锢,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不断增长,各种思潮在欧洲广泛传播。人文主义赞美人性和人权,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提倡个性自由和世俗生活,使人们的创新思想空前活跃。在人的信仰中,“经过路德•加尔文改革后的新教派认为,上帝就在自然之中,通过发现自然秘密就是发现上帝、就能与上帝沟通,提倡人们勤俭节约,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有利于科学的发展。”④也同样有利于后来技术的进步。

文艺复兴绝不仅局限于狭隘的人文文化,它涉及到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追求的是“竭力要恢复要求理想自由的古典思想的真精神。”⑤以这种精神为代表的人文主义为科学未来的振兴铺平了道路,并在开阔了人们的心胸——只有心胸开阔了,才可能摆脱原有成见的束缚,克服外界的阻碍,科技创新才有可能。达•芬奇说过,谁要靠引证权威来辩论,他就是没有运用理智。文艺复兴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人们坚信自己的眼睛和头脑,相信实验和经验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这种求是态度、这种思维方式、这种科学方法为后来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和技术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宜技人文潜力。

当文艺复兴的影响传播到英国,与当时的英国社会背景相结合,为大规模的技术进步提供了良好的人文基础,工业革命一触即发。值得注意的是,人文复兴所带来的后果是整个社会大面积的人文主义觉醒,而绝不是几个学者或者少数贵族的专利。17世纪的科学传播使得科学获得了大众性。“新型的实验哲学开始受到重视,探索自然奥秘成为时尚。如果说这种新获得的大众性本身并没有产生出显著的科学成就,它至少促进了理智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以前使人们感到十分神秘的领域。”⑥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崇尚发明创造的良好氛围,甚至把发明家作为人们所敬仰的理想人物。“科学变得时髦起来,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许。查理二世本人对化学和航海颇感兴趣,从而树立榜样。鲁珀特王子称赞自然哲学事业并躬亲这类活动......人们开始认为,一个‘有文化的绅士忽视科学的’魅力是近乎反常的事情了。虽然这些显贵名流的兴趣对科学发展所作的贡献微乎其微,但是这作为社会对科学探索的尊重并提高其价值的一种象征性表示,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⑦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非常重视科学技术,成立了皇家学会,对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种种贡献专设了奖金,整个社会重视科学技术的工作,大学也逐渐参与到科学技术的开发中来,各项研究工作十分活跃,研究成果连接不断地问世,英国成为了欧洲科学技术活动的中心,自然而然地成了近代技术革命的发源地。

民间的科技活动也日益活跃,“在英国,市民们对政治变革采取回避的态度,他们直接占有了技术。新教徒改革者们远离伦敦政治权力中心,建立了一种以新的动力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工业。早在1712年,一个英国铁匠完善了第一台实用的蒸汽发动机并为之申请了专利,他就是托马斯•纽卡门。在整个18世纪,像纽卡门这样的平民百姓就是通过技术抓住了权力,并且通过驾驭技术的方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⑧正是这种人文主义所倡导的对人的尊重和自由的精神,使得人们普遍的参与到了技术创新活动中并占有技术。整个社会对科技发明的热衷最终导致了各种技术发明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浮现,纺织、采矿、交通运输业都出现了一大批技术工人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又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符合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有些新兴资本家不仅吸收别人的发明,自己也从事科技发明创造、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以使技术更加进步,这样,英国的技术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完美结合了起来。与此同时的思想启蒙运动,使新思想更趋成熟,对旧意识的清除更彻底,延续了文艺复兴的主要精神,与英国的工业革命相互促进,使科学,技术,人文相互交融,使英国在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虽然工业革命有许多其它的历史因素,但文艺复兴所倡导的自由精神和信仰的人文因素是极为重要的。无论在公众信仰、价值观和对人性追求等几个因素,都与科技创新精神相符合,宜技人文的潜力一旦得到发挥,人们的精神力量得到解放、聪明才智得以实现,大规模的科技创新时代必然成为可能,社会进步势不可挡。人文精神在宏观上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对科技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微观上对于科技从业人员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人文精神可以使科技工作者眼界开阔、思想活跃,产生灵感。科技创新特别是重大的科技创新不是常规的逻辑理性推理就能实现的,往往需要某种灵感或顿悟,这种灵感很可能源于人文领域。虽然不难发现科学家和发明家“通常总是选择那些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兴趣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⑨大多数成果和研究方向都与当时的时代性联系紧密,但人文精神所倡导的自由精神并没有被时代所湮没,科学家大多是在其时代背景中自主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造,甚至有些人提出了超越时空的理论和延续至今的技术发明。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们的工作方向。爱因斯坦也曾强调,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科技发展史证明,尽管科技工作者们的自觉程度不同,但他们总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来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19世纪德国出现了科学家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积极成分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康德的“二律背反”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对科学家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思维奠基作用。上述工业革命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四、我国宜技人文现状和对策

宜技人文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然而在我国,这种潜力还亟待发掘。增强人文素养,培养人们不断探求的科学精神,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学风、治学氛围和评价体系,在当前是极为重要的。

我国科研体系中政府导向性强,重视对科学活动的政治评价和科学家的社会形象,关注科学家的学风,往往忽视了科学家的兴趣、专长对于科研和原创性的特殊重要性,忽视了科学思想的自由交流,低估了宽松和激励的治学氛围对于科技创新想法迸发的特殊作用,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科学家们在学术上能自由思考,知识底蕴要广博而丰富,充分交流,以及能激发新颖的创新思想的人文环境,也就是我们说的宽松、活跃和激奋的软环境,即发挥宜技人文的潜力。

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非专业人员在不辞辛劳地进行着科技创新和发明研究。社会上对这一部分人的看法不一。但无论其出发点和目的如何,都应该对其进行鼓励和肯定甚至进行一定的奖励和支持。人们之所以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的智力活动,正是体现了人文精神对于人自身的尊重和对世界好奇心的探索。虽然有些人的研究不能立即转化为经济动力,但是整个科学史可以证明,真正有益于人类的伟大发现,大多数起初并不是由实用愿望所推动的,而是源自人们的好奇。由此,充分发掘我国宜技人文的潜力,从政府政策、教育和科普入手。

形成崇尚科学的人文环境是科技创新的沃土。日本自20世纪后期至今已有12人获诺贝尔奖,不能不说与日本良好宜技人文有关。日本社会到处弥漫着崇尚科学的气氛,人们普遍尊重科学家的工作,外界也不以其暂时没有成果而施加某种压力,使科学家们以一种理想主义心态,在稳定的岗位上进行持续性的研究。我们要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立足中国实际,完善科技法规,以政府行为和立法手段引领出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科学思想,使宜技人文潜力得到发挥,促进技术进步。

人们的价值观相对盲从,缺少自由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的接受式教育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普遍偏差,缺少怀疑和批判精神,而这恰恰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无论各种层次的人在讨论问题上应该是平等的,给“小人物”充分的机会。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指出,科学普及所蕴藏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将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社会人文基础,科学普及可以带动全民族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激发人们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关注科学、崇尚理性、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念,要把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和科学普及密切结合起来,努力破除公众对科技的迷信,揭去科技的神秘面纱,使科技走向大众、走向社会,确保科技始终为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服务。⑩同时,科普应该是双向过程:科学家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公众也要参与到科技创造和发明中来。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宜技人文潜力的作用,促进科技创新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陈昌曙.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凡.技术社会化引论——一种对技术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 袁江洋.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再检视[j].科学文化评论.2005.2.

[4] dina gusejnova, concepts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 germany, 1916-1933: ernst cassirer and oswald spengler,journal of european studies. chalfont st. giles: mar 2006. vol.36, iss. 1.

[5] john m.artz, 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 foundations of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1; 2,4;abi/inform global, p249-250.

[6] leder, drew, the rule of the device borgmann′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philosophy today; spring 1988; 32,1;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p17-29.

[7] michael kelly, making a case for husserl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philosophy today; fall 2005; 49,3;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p225-235.

① 《哲学大辞典》第77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22年版.

② [英]c.p.斯诺:《两种文化》第212页,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③ [美]p•k•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第341页,范贷年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④ [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121页,于晓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⑤ [英]丹皮尔:《科学史》第156页,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⑥ 同③第61页

⑦ 同③第37页

⑧ [美]约翰•h•立恩哈德:《智慧的动力》第112页,刘晶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