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标准化建设十篇

时间:2023-11-06 17:54:56

网络安全标准化建设

网络安全标准化建设篇1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在今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从做好网络空间内容治理,增强我国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认清安全与发展辩证关系,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作出重要指示,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重点方向,是中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大战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此背景下,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工作对于维护我国亿万公民网络空间权益、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迫切性和极端重要性,努力做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

安全保障须标准先行

网络安全标准作为构建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网络安全政策法规实施的有效保障,是进行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开展网络安全防范的重要工具,是促进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做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规范性、引领性作用。在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网络安全标准化工作体系和标准体系,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从战略全局高度、网络安全博弈制高点、国际话语权主导、推动企业走出去等方面不断推动着我国网络安全标准化工作进程,组织申报网络安全国家标准325项,制定国家标准166项,提出国际标准提案9项,为维护我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企业和个人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标准研制工作是关键

为落实讲话精神,构建更为科学完善的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围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云计算服务安全、保障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等热点技术领域,应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国家标准研制工作。

一是切实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标准体系,指导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识别认定、安全保护框架、风险管理等重点标准研制,切实做好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

二是不断加强云计算服务安全保障。以云计算服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我国传统行业和应用结合密切,在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新技术、新业务的同时,必须时刻警惕网络安全风险的蔓延,切实分析研判云计算服务的网络安全问题,制定支撑党政部门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管理的相关标准,开展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审查工作,形成针对云计算服务安全的持续监督能力。

三是有效保障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安全。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新型智慧城市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在打破信息壁垒,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同时,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开展新型智慧城市网络安全体系框架、网络安全评估等关键标准研制,做好新型智慧城市网络风险评估,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四是大力发展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在网络安全工作中要体现“为民”“惠民”的宗旨。为民做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工作,必须加快推进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标准化工作,依法加强对大数据的管理,建立健全大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做好《信息技术产品供应方行为安全准则》等国家标准的宣贯培训,通过试点示范,提升我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标准的可操作性,建立一个清朗、安全的网络空间。

网络安全标准化建设篇2

【关键词】 计算机 网络标准 建设 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强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设,是新时期计算网络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良好运营环境,推进计算机网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本文立足于对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设意义及内容的认识,以ISO/IEC7498的标准化为例,阐述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的应用及发展,进而强化对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的认识与研究。

一、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及内容

网络信息技术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对于推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起到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积极推进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设,是新时期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步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实现网络标准化建设,对于提高计算机网络发展,构建更加完备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设,为网络安全运营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对计算机网络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推进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设,是基于计算机网络自身发展的内部需求,也是创造良好运营环境的重要途径。从实际而言,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和,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在确保网络安全、可靠等前提之下,实现操作系统的标准化建设;二是为更好地适应网络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推进检索标准化建设,更符合当前网络趋向于对相关语义运算的需求;三是计算机网络管理是一项复杂性工作,强调整体性、可控性。

二、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应用

在全球范围之内,随着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计算机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权威标准化实体所采纳的国际标准。这说明,网络技术全球一盘棋的大背景之下,国际标准的推进,对于计算机网络标准建设及应用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基于应用实践所形成的事实标准。这一标准模式,在本质上未被行业标准化组织认可,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相应的效果。因此,强化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的应用认识,对于深化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设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节的阐述中,主要阐述 ISO/IEC7498标准化内容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构建,强化对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应用的认识。

在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的应用中,ISO/IEC作为系列标准,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显著地现实意义。如下表1所示,是ISO/IEC7498的标准内容,以及与我国标准内容的比对。

为此,首先,ISO的通信功能划分,其遵循的划分原则为:(1)在计算机网络结点中,不同结点之间具有相同的层次;(2)在不同的结点中,处于同层次的结点应具有相同的功能;(3)服务的提供依循逐下往上的原则。其次,在层次划分中,其主要划分为如图1所示的5个层次,从最底层的物理层,再到最高层的应用层,强化标准化建设的有效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推进网络标准化建设,是全球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实际来看,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设成果丰硕,逐步形成了诸多国际化的网络标注化内容,对于营造安全稳定的运营环境,创造了良好的内外条件。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要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建设的工作落实,并注重其应用及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元嘉.我对计算机网络工程现状及有效对策分析[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02)

[2]张倩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分析与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09)

网络安全标准化建设篇3

关键词: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1-7456-03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如:电话、手机、网络、电子邮件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信息安全是以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等相关学科为基础,通过采用计算机系统或者通信网络等技术保护信息,使信息能够安全保密真实完整的进行传递。其中安全性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能被截获或者外泄,真实性是通过核对信息的来源来保证信息安全,完整性则是保证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不会被更改或破坏,保密性是指信息即使是被截获也难以得到确切的内容。目前我国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其核心为密码技术。

1 我国信息安全的现状

目前信息安全问题是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机构复杂庞大的各类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构建的信息系统普遍存在着信息量大,系统类目繁多,用户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千差万别等问题。在信息安全防护方面,普通用户仅使用杀毒软件和防护墙,计算机的信息安全意识十分薄弱。2008年,普华永道公布的度全球信息安全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内地企业的信息安全防护和管理比较落后,特别是在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印度。同时金山公司出台的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显示,金山毒霸在2008年截获的新增病毒或木马已达13899717个,较2007年相比增长了48倍。病毒和木马的疯狂增长已经成为不可不面对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已经将信息安全列为信息领域的重要内容,同时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七项任务中重要的发展方向。此外,针对目前存在的网络黑客等犯罪行为,刑法中增加了针对此类问题处罚的相关条款。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使信息安全发展为一项世界性的新兴产业,目前关于全球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的产值约为232亿美元,其中美国最多,其次为欧盟。而此方面我国的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安全的相关产业信息十分落后,大量的问题急需解决。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要求提高我国政府的宏观管理能力。特别随着信息安全新兴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对世界信息安全事务的认同和参与、对信息安全的法律意识的增强、法治建设环境的日益完善,政府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目前我国的信息安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产业化程度较低,信息技术对外依赖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差。在我国,信息技术特别是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和产品,基本来源于国外,如构建信息网络需要的网管设备和软件。缺少资金的核心技术直接导致了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较差,十分容易受到攻击,或者信息被截获和破坏。据调查,目前我国的网络在信息传递中主要存在被窃听、干扰、监视和破坏等各种信息安全威胁,目前我国网络安全呈现出较为脆弱的状态。

2)信息技术和产品对外依赖度高是我国网络安全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此外,对引进的各类设备和软件没有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和完善的管理也是造成信息安全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计算机水平普遍较低,人们对计算机信息防护的意识十分薄弱,许多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直接引进国外的设备和软件,缺少对这些软件和设备进行必要的改造和检测,造成入侵其网络信息系统,截获和破坏其信息,造成部门信息的泄露。

3)一方面,在我国普遍缺乏对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技术条件的落后造成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普遍偏弱。我国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十分惊人,机会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网络信息网站,尤其是“政府上网工程”的全面推动,目前各级政府均有了自己的门户网站,然而许多信息网站缺少防火墙设备、安全审计系统、入侵监测系统等防护设备,信息安全隐患十分明显。有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成为网络黑客攻击最严重的受害国之一。

此外,发达国家在像我国输出信息安全技术的时候进行了保留也是造成我国信息安全技术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2 信息安全发展趋势

2.1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体上讲由于信息安全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职称,因此我国的信息安全技术的主要呈现出可信化、网络化、标准化和集成化四个趋势。

可信化:近年来,传统的信息安全理念也难以应对严峻的计算机安全问题。因此,信息安全会摈弃传统的计算机安全理念,以发展可信计算理念的信息安全为主要突破点,即将安全芯片装入硬件平台上,将原来的计算机变为“可信”的计算平台。有关可信计算机理念的信息安全已开始展开探索,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基于TCP的访问控制、基于TCP的安全操作系统、基于TCP的安全中间件、基于TCP的安全应用等。

网络化:目前信息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如网络病毒、木马等都是有网络化带来的,网络的普及为人们带来便捷的信息传递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问题。因此网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也是由网络应用、普及而引起的变革。因此网络是推动信息安全技术改革和创新的缘由,是引发新技术出现和倡导新应用领域的原因,未来网络化特别是网络安全管理和安全监测将是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此外,网络可生存性,网络信任也需要重点研究和探讨。

标准化: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标准,目前信息安全各方面的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在我国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目前信息安全技术的专利标准化已逐步被人们接受。我国要想发展自己的信息安全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必须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的的标准化工作,特别是信息安全标准的的进一步细化研究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应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如基于加密算法、签名算法等的密码算法类标准、安全认证与授权类标准(PKI、PMI、生物认证)、安全评估类标准(安全评估准则、方法、规范)、系统与网络类安全标准(安全体系结构、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路由器、可信计算平台)、安全管理类标准(防信息泄漏、质量保证、机房设计)等。

集成化:目前有关信息安全的技术和产品十分多,多为单一功能,这种信息安全产品的推广和应用较难。因此如何将过去多个单一功能的技术与产品,融合为一个具有多功能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此外也可以开发多个功能相结合的集成化产品,不在开发单一功能的产品。此外,信息安全产品的技术方面将向硬件化和芯片化的方面发展,高安全度和高速率的硬件和安全芯片也是未来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2.2信息安全其他的发展趋势

信息交换和传递中的“安全”仅仅为相对安全,但“不安全”则是绝对的。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信息安全标准不段的发生变化,信息安全不断呈现新的问题。因此信息安全的主要特征是“发展”和“变化”,针对信息安全的主要特征信息安全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 信息安全重要性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信息安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构建安全的信息系统的是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信息安全的构建必须基于一个强大自主研发的技术支持,如(密码学、芯片技术、硬盘技术等),同时配备高效的管理模式,才能形成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系统。以为有效地防护国家信息安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2) 信息安全概念在不断扩展,信息安全的概念主要包括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行性和可控性等。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信息安全问题的多样性是信息安全方法不断更新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安全概念需要不断深化的主要原因,因此信息安全概念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改进。

3) 信息安全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是现代信息系统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信息安全解决的方法离不了新技术的支持,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不断的代替旧的方法信息安全技术。特别是防火墙技术,病毒与反病毒技术等。

3 信息安全保护策略

3.1改进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技术的改进是实施信息安全防护的主要渠道。密码设置是保证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用户可以通过设置密码和管理密码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一般来讲,密码设置时尽量不要用自己的生日和名字等容易被猜出来的作为密码,设置一般要求6位数字以上,最好是中英文字母、数字还有其他符号等多种组合方式进行设置。密码的管理也同样重要,泄露密码是导致网络系统被入侵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改进网络安全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人们的安全保护意思,特别在计算机中插入U盘和移动硬盘时要进行病毒扫描,设置的各类密码要定期更换,不能随意在网上下载不明文件等。此外在网络安全技术中必须加入对网络端口和节点信息流量的实时监控,定期实现网络安全检查和查杀病毒,即使的对相关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可见建立一套安全的网络防护措施是防止信息外泄的重要手段。

3.2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研发

网络安全构建关键技术的对外依赖度高是我国信息安全系统构建的重要缺陷。特别是操作系统、关键芯片和硬盘等技术的滞后,是信息安全设备和软件依赖进口的主要原因。要想突破这一瓶颈,我国必须成立属于自己的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和研发团队,建立良好的政策,培养有潜力的研发人员,尽可能多的设计和开发属于我国自己的知识产权的硬、软件。以近几年来,我国信息安全中有突出成果的是国家密码主管部门批准建设的数字证书认证系统,此外,“双证书”与“双中心”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电子商务中,加上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体制,为我国信息安全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 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要求提高我国政府的宏观管理能力。特别随着信息安全新兴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对世界信息安全事务的认同和参与、对信息安全的法律意识的增强、法治建设环境的日益完善,政府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我国目前存在的信息产业化程度较低,信息技术对外依赖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差,对引进的各类设备和软件没有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和完善的管理等问题使中国已经成为网络黑客攻击最严重的受害国之一。而通过改进网络安全技术、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研发等一系列措施和策略对加强我国信息安全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谦,沙红,刘冰,等.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新特点与新举措[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5).

[2] 阙喜戎,孙锐,龚向阳,等.信息安全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网络安全标准化建设篇4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要求

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上海已建成5条线总长约112km(运营里程123km,因含共线运营部分)的轨道交通网络基本框架。为适应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实现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的建设目标,上海计划在近期内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目前,上海轨道交通正处于网络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

1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概述

上海市根据城市性质、规模、布局以及城市交通现状和交通发展战略,借鉴国际大城市的经验,完成了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总体规划。规划的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由17条线路组成,其中市域快速轨道线4条,市区地铁线8条,市区轻轨线5条,总长约810km,其中中心城内(外环线内)长度约480km。上述轨道交通远景网络建成后,上海将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轨道交通客流将占公交客流的50%左右。

2005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并原则同意了上海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目标,即在2005—2012年间新建10个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含既有线延长线),线路全长389km。按照上述发展思路和发展要求,至“十一五”期末,上海轨道交通网络总规模将超过400km,形成“中心区十字加环、中心城三横六纵、区八向辐射”的网络型态,届时轨道交通客流占公交客流的30%以上。

2 网络化技术特征分析

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认识可以从规划、建设、运营多角度来看。网络规划是描绘网络,是网络建设的指导;网络建设是编织网络,是网络形成的过程;网络运营是运转网路,是网络建设的最终目标。

网络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对交通需求的基础上编制的。网络规划指导网络建设,网络建设服务网络运营,网络运营服务社会;同时,网络运营会带动、促进和引导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要求网络规划的不断优化和调整,形成了网络规划-建设-运营-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如图1)。因此,网络规划的稳定是相对的。目前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的规划已经确定,正处于网络化建设时期。建设中如何体现为运营服务、运营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必须要对网络化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

2.1 网络化的本质

网络化的本质体现在轨道交通网络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网络发展的持续性。

轨道交通网络的开放性表现在轨道交通网络与其他交通体系的有机衔接、相互支持、融合和一体化;同时,也体现在构成网络专业系统的技术接口的标准化、模块化和公开化。

轨道交通网络的扩展性表现在网络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城市的发展以及其他因素变化),整个网络应具有可调整和可扩展的弹性特征;同时,网络系统技术具有可升级和可拓展的特征。

轨道交通网络的持续性表现在网络建设和运营应集约化和节约能源,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成本的合理性和可经营性,网络发展应形成持久良性循环。

2.2 网络化的核心

轨道交通网络化的核心是要保证整个网络的安全、可靠和高效的运营。

网络的安全性表现在要保证乘客乘车的安全,保证车辆运行的安全,保证网络系统运转安全。

网络的可靠性表现在要保证整个网络整体运转平衡和网络运转系统的稳态。

网络的高效体现在网络管理的界面分明、层次清晰,网络管理的体系系统科学、流程固化,网络信息的交互准确、传递及时,以及网络整体运转的高效、成本合理。

2.3 网络化的支撑

1)管理体系

网络化的管理支撑围绕网络运营协调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需要建立从运营协调中心到线路控制中心再到车站自上而下完整固化的网络化运营管理流程。

2)技术体系

网络化的技术体系是指支撑整个网络安全、可靠、高效运转的技术支撑系统,主要包括供电系统,通信系统(包括传输系统、同步系统、交换系统、无线系统、电视监控系统、乘客信息导向系统等),信号系统,票务系统,命名与编码体系,综合信息平台,车辆与车辆基地,联络通道等。

3 网络化建设的要求

根据以上对网络化技术特征的分析,要实现轨道交通网络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转,必须加快建设网络层面的管理支持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3.1 网络化建设的解决方案

围绕网络化的核心和技术支撑,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需要在管理体系、技术基础平台、网络互联互通以及网络的资源整合与共享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见图2)。 1) 管理体系

通过建设网络运营协调中心、网络应急中心、网络清分中心,构建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的高效运作管理体系。

① 整个网络确立“两层集中管理、三级分散控制”的网络运营管理业务架构,即建立网络管理层和线路管理层两个集中管理层,线路控制级、车站控制级和现场控制级三级分散控制体系。

② 网络运营协调中心负责网络各种运营状态下的运营指挥协调,建立列车运营管理信息、乘客信息、设备信息以及管理信息的平台;同时建立一套自上向下、各种运营状态下的、覆盖所有岗位的、固化的运营管理流程。网络应急中心负责紧急情况下网络运营的指挥协调,同时建立各种紧急状态下的应急预案。

③ 网络运营协调中心和网络应急中心实现网络监控与应急处置体系的集中与统一,实现网络运营信息的汇集共享,实现与其他交通信息的及时准确互通,实现与市应急中心和相关部门的同步快速联动,从而保障网络运转的安全、平衡、稳态。

④ 清分中心与上海市公共交通卡清算系统完全兼容,并实现联网结算。系统具备每天1600万人次的数据处理容量,具有实现5min内在线客流监督统计功能,能实现网络24h内票款的清算到账;可以适应多票种、多方案票价体系,以及适应复杂网络、多因素、综合优选的精确清分算法;同时系统采用模块化(插件式)设计,拓展性强、灵活性高,可适应网络持续发展和管理方式变化的要求。

2) 技术支撑基础平台

通过建立传输、交换、无线等网络支持系统,构筑网络运作基础平台。

网络传输采用层叠式传输网络结构,能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制式、技术升级等网络建设发展要求;无线系统采用数字集群技术,适应无线技术发展方向,同时具有与公务网互通的特性;交换系统适应轨道交通分组、分类用户管理的特点,网络采用交换机异地互备方式,系统可靠性高。

3) 网络互联互通

通过协调制式、统一标准、规划通道,最大程度实现网络互联互通。

互联互通首先是网络信号制式统一。整个网络统一采用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制式,为不同线路、不同信号供货商提供的cbtc系统之间的车辆的联通联运奠定基础;对当前集中建设时期,可以实现延伸线不同信号供货商提供的cbtc设备与既有线cbtc系统之间兼容,即实现延伸线不同信号供货商提供的车载设备、轨旁设备与既有线cbtc系统设备的兼容,并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cbtc系统。

网络统一的无线系统、交换系统以及信息传输系统为整个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创造了条件。

网络联络通道是实现网络互连互通的物理条件。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设联络通道29条,其中城轨23条,国铁6条。这些通道可以实现网络各线之间及与国铁的联络,同时各线的联络通道为网络车辆的统一调配和维修资源共享创造条件,与国铁的联络为网络提供了车辆和大型设备的运输通道。

4) 资源整合与共享

在互联互通基础上,通过网络统筹、系统整合,实现资源利用高度共享与集约化。

网络供电系统、控制中心与车辆基地的共享整合原则是:局部服从整体,近期结合远期,分期分步实施;共享后要确保功能,力求先进,实施的可操作性强。

①共享前网络需建设50个主变电站,整合后整个网络只需要建设39个,减少11个110kv受电点,少占22个公用电网110kv间隔,节约土地约1.3hm2,节省投资约15亿元。

②整合后全网络设8个控制中心和1个运营协调中心,分别设在:新闸路(1、2号线)、宝兴路(3、4号线)、颛桥(5号线)、民生路(6、18号线)、新村路(7、16号线)、中山北路(8、10、12号线)、虹梅路(9、15号线)、隆德路(11、13号线)、上海西站(14、17号线、兼运营协调中心)。

③全网络共设车辆基地32处,其中:7个车辆段,25处定修段(场)。整合后车辆基地7处。共享后节省土地约200hm2,同时可以实现设施和人力资源的相对集中,提高设施的利用率,为检修和管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创造条件。

3.2 网络化建设基本要求

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网络建设标准化、系统配置人性化、网络功能最优化、资源利用集约化、综合维修专业化、网络成本合理化、网络管理信息化以及网络效率最大化。

1) 网络建设标准化

网络建设标准化可以提高建设速度、控制建设质量、减低建设风险、方便运营维护、控制建设投资。

2) 系统配置人性化

系统配置人性化旨在改善网络系统环境,赋予网络文化内涵,提升网络服务质量,降低运营劳动强度。

3) 网络功能最优化

网络功能最优化是网络建设的基本目标和要求,网络功能要保证系统运转安全、保持系统平衡、维持系统稳态、提高运转效率。

4) 资源利用集约化

资源利用集约化可以有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网络设施资源,集约利用管理维护资源,保证网络运营的可经营性。

5) 综合维修专业化

综合维修专业化、社会化可以集约利用维修资源,实现综合维修社会化,提高维修维护质量,降低运营维修成本。

6) 网络成本合理化

网络成本合理化重点着眼降低网络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形成网络运营的良性循环发展。

7) 网络管理信息化

网络管理信息化能够保障网络信息交互传递及时准确,提高网络运营管理效率,确保网络运转安全高效。

8) 网络效率最大化

网络效率最大化主要是实现网络的最大运能,通过实现网络互联互通、高效管理以及合理运营,充分发挥网络效益。

4 结语

随着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的迅速推进,网络系统综合统筹与共享已经成为网络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通过网络管理体系、网络基础平台、网络互联互通和网络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建设,建成安全、可靠、高效的轨道交通网络系统,以提升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的整体水平。

网络安全标准化建设篇5

一般而言,计算机网路安全管理指的是计算机在连接网络后进行信息的交换、浏览以及下载的过程中,对信息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防止信息被他人窃取或者破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对计算机产生了很强的依赖,从儿童到老年人,计算机的影响无处不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对其安全性就有了顾忌。对于计算机网络,只要连接互联网,随时都存在被攻击的可能,相对而言,没有任何计算机是绝对的安全或者是不受到任何的攻击。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攻击或者盗取个人信息或者是企业信息的事件凡乎每年都会发生,计算机网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要及时的认识以及了解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隐患,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

2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应用的现状

2.1对神经网络在计算机安全管理运用中的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网络安全是因特网发展的最基础的目的,但与此同时近乎所有的计算机网络在开创以及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都趋向于实用以及便利,相反却在一定程度卜没有重视对计算机的安全管理,更没有将神经网络技术运用到计算机的安全管理中,进而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留下了严重的隐患。另外,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主要是对计算机的网络安全进行评估,然而由于不重视对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的运用,使得没有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标准体系。

2.2对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型的设计和实际运用不够合理。一般来说,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主要是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一定的评估,在对其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就需要设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型,主要包含刊浦俞入层、输出层以及隐含层的设计;但是,目前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对于评价模型的设计还没有将这三方面有效的联系起来、除此之外,对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实际运用中,不能科学、合理的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评价模型运用,不注重对评价模型的学习以及不关注对评价模型进行有效的验证。

3加强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采取的措施

3.1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要科学、合理的设计网络安全评价模型。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要科学。合理的设计网络安全评价模型,以便更好的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高效的运行。为此,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型需要进行一下设计:首先是对输入层的设计,一般来说,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运用中,对于输入层考虑的是神经元的节点数以及评价指标的数量,尽可能的使这两者数量保持一致。其次是对隐含层的设计,对于隐含层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若某个连续函数在任意的闭区间中,可以通过在隐含层里的神经网络来靠近,大多数情况下,神经网络通常运用的是单隐含层。最后是输出层的设计,神经网络的输出层设计主要是获得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评价的最终结果,例如可以设置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评价的输出层节点数为2,那么相应的输出结果(l,)l指的是非常安全、(o,)l指的是较不安全、(,l山指的是基本安全以及(,0切指的是非常的不安全。

3.2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运用中要对评价模型进行有效的验证。需要注意的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运用中要对评价模型进行有效的验证,一般体现在一下几方面:首先是要关注评价模型的实现,为了实现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的良好运用,就要依据客户满意的评价模型,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创建设置含有输入层、隐含层以及输出层的神经网络模型,然后再对网络安全进行检验。其次是要注意对评价模型的学习,在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评价之前,需要对神经网络进行标准化的处理,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评价中的误差。最后要注意对评价模型进行验证,当神经网络经过标准化处理以及在计l章机网络安全评价之后,就需要刊输出的结果进行一定的验证,以便确定神经网络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评价输出结果是否与期望的评价结果相一致,进一步验证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安全评价模型的准确与否。

3.3重视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运用以及建立健全安全评价标准体系。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运用中主要的任务是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进行一定的评价,并且将评价的结果准确、及时的反馈给用户,所以就应该对其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引起高度的重视,为此就应该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评价标准体系。一方面是评价指标的建立,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是复杂的过程,同时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比较多。因此,建立科学、合理以及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评价标准,对于神经网络高效的开展评价工作有很大的关联。另一方面是刊评价标准的准确化,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因素非常的多,就应该对各种评价标准进行细化,以达到评价的准确。

4结束语

网络安全标准化建设篇6

一、建设现状

在省工商局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全州系统信息化工作经过各县市局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全州系统全部建立了政务内网(局域网),成为支持日常办公的基本系统;二是建成了州局联接省局及各县市局,能够承载语音、数据、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的政务专网,实现了与省和各县市局网络互联互通;三是建设了以州局为中心,以县市局为站点的12315申诉举报系统,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申诉举报平台;四是大部分县市局建立了数字档案查询系统,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查询企业数据提供了方便服务;五是实现了州局、省局、县市局公文、信息、会议等网上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办公成本;六是州局建立了红盾信息网站,部分县市局在州局门户网站上建立了二级网站,在政务公开、对外宣传、便民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七是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八是部分县市局单独设置了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专门机构,选派了业务骨干负责信息化工作,加快了信息化的发展。

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显著问题,主要有:一是部分县市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统一规划、整体推进意识,影响了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二是业务系统版本较低、功能少,需要更换新的版本;三是业务系统应用少,基础性数据采集、整合未达到要求;四是网站建设缓慢;五是缺少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没有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六是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市局信息化工作比较滞后。

二、主要目标

在国家工商总局“金信工程”的总体框架基础上,结合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工商局的要求和本地实际,今后五年内,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一)积极推进基础网络建设,逐步网络互联、业务互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二)积极开展12315申诉举报、广告监测、食品监管、移动执法平台、网上远程登记、名称预核、年检等业务系统建设,并在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

(三)认真组织基础性经济户口数据库、标准化业务数据库及州局中心数据库建设,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四)加快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州系统信息网络综合保障能力,使网络维护和管理得到加强。

(五)逐步建立起依托信息化带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发展的新机制。

三、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工商局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起步,依据工作需要和实际建设能力,制定全州系统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标准,并积极推进统一规划和标准的贯彻落实。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考虑全州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开发与应用、风险与安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防止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避免浪费。

(二)应用主导、突出重点。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和改革创新,依托完善的网络体系和应用系统,以推进职能到位、促进改革创新、提高工作水平为目的,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优先建设对履行监管、执法、服务职能起关键作用及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业务系统和支撑平台,科学务实、规范高效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三)整合资源、促进共享。在广泛应用基础上,对现有网络、业务系统科学分析、总结,在确保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加快网络和应用系统整合、优化,强化各系统的衔接,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涵盖全部工商业务、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内网办公平台、外网服务平台和集成化基础数据库,并促进各系统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充分发挥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效益。

(四)讲求实效、保障安全。坚持从需求上找准切入点,从应用效益和现实情况出发,确定近期和长期建设内容,立足现有条件,突出实用性和便捷性,多在推广应用上下功夫,注意投入与效益的统一。综合平衡安全与风险,把创新技术手段、健全管理体制、强化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制定并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方案,建立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全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在已经基本搭建完成的政务专网、政务内网、政务外网的基础上,加快完成还未完善的后续网络建设,全面实现州、县(市)、分局三级联网。20__年前,县(市)、分局之间联网率要达100%,网络传输速率要进一步提高,加快业务数据传递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要积极推进与税务、技术监督、卫生、海关等部门进行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及数据交换,为促进跨地区、跨部门执法协作奠定基础。

(二)重点抓好全州系统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健全和开发利用各类经济户口信息资源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一是州、县(市)局数据中心按照各类经济主体信息和相关数据资源物理分布存储,逻辑集中建库和信息整合的建设思路,建立全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实现内资、外资、私营企业登记、经济户口动态监管数据、行政处罚案件数据全部入库;二是加强数据资源质量控制与应用管理,确保数据信息全面、完整、准确、实时、开放、安全,要能够提供具有统计和分析功能的数据信息,满足不同层次和领域的需求。

(三)大力推进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按照全省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立足全州系统实际,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业务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目前的多个业务系统的推广应用,一是重点抓好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实现公文流转、信息传递、内部事务管理的电脑化与网络化。二是抓好经济户口管理系统应用。建立基层分局动态监管机制,建立登记机关、基层分局、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反馈渠道,从而建立一个跨地域、跨部门联动的“经济户口管理系统”。三是抓好“12315”申诉举报系统应用。以“12315”申诉举报电话为受理平台,建立一个组织健全、反应灵敏、执法有力、覆盖全州系统的打假维权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四是抓好广告监测系统、食品监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移动监管执法平台、网上远程登记、名称预核、年检系统等应用。五是抓好数字档案系统应用。从企业登记档案入手,将各类业务档案、政务档案整理、扫描、数字化存储,建立档案原件影印系统及联网互查系统,向政府部门及社会提供查询服务。

(四)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依托全州系统各级局红盾信息网站,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按照有利于密切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有利于规范行政行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通过对州、县(市)局两级门户网站改版优化和整合,进一步完善对外信息服务系统,推进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和网上受理业务服务。在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建立外网网站和内部办公系统的数据传递通道,实现内、外网信息自动交换,提高业务处理和公众服务能力,使各网站形成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一条龙”服务,构建工商电子政务对外门户,为公众提供网上业务受理、投诉举报、审核处理、反馈、公告、信息查询、咨询等服务,实现“网上工商”的目标。同时,坚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宗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整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提高网站服务功能,为企业和公众提供“窗口式”办公和“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

(五)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根据国家和省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总体框架要求,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建立和落实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制,强化网络维护和管理,切实加强病毒检测、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系统备份和防火、防雷、防静电等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加快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等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网络和重点应用系统信息安全实行分级保护,逐步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网络畅通和数据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领导的认识,是“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一定要亲自抓、亲自管。全州系统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按照州局的部署和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局都要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并协调处理系统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承担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统一归口管理信息化建设;州本级局、县(市)局应至少配备2名以上中级技术人员。全州系统都要在组织制度和干部队伍建设上,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考核各项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二)明确分工,求真务实。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继续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办法。州局负责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和技术方案制定、项目调研和过程控制,负责全州系统统一的应用系统开发、推广、整合和优化。各县(市)局根据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和技术方案,负责本县市局信息化建设,并保证州局规划、标准、方案落实。

网络安全标准化建设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务外网 总体设计方案

一、前言

2004年9月30日,根据中办发[2002]17号文件(《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以及中办发[2006]18号文件(《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国家电子政务外网项目立项》(发改高技[2004]2135号),明确该项目由国家信息中心负责组织建设。国家电子政务外网项目一期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建设统一的网络平台,建设数据交换中心、安全保障系统,承载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支持相关部门的专网接入,形成统一的管理服务体系等。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是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省级节点,是国家电子政务外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要求尽快建设的项目。根据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要求,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总体方案,十分强调和突出全局观。山西省的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此,山西省提出了分期建设的思路,先行搭建统一的外网平台的基本架构,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扩展,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逐步实现建设统一外网平台的任务。

图1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总体框架

山西省在实施电子政务外网总体方案时,十分注重统筹协调电子政务建设中各个方面的关系。外网平台建设与山西省电子政务总体建设工作紧密相关,涉及的部门多、地域广、业务领域宽,为此,在进行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方案设计时,通盘考虑了现实和未来各业务部门应用系统对网络支撑环境的具体要求,以保证外网平台既满足各应用系统的现实需求,又兼顾网络的可扩展性,为各业务部门的潜在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按照这样的原则,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归纳为:“统一的网络平台、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二、总体框架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一期工程将建立标准统一的网络平台,支持相关政府部门的专网接入;建设省级外网网管中心;建设政务外网数据交换中心和外网综合门户网站,形成统一的外网服务体系;促进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设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保证政务外网的信息安全和网络运行稳定。

从技术实现层面讲,山西省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建设的整体基础架构分为基础网络层、业务实现层和应用系统层(如图2所示)。

图2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基础技术架构

三、外网一期工程建设内容

根据项目规划,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将上联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横向联接省内各直属厅局,纵向联接11个市级政务外网,边界通过逻辑隔离联接Internet。

一期工程建设的工作重点是: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利用公用基础通信设施和现有资源,建设统一的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重点内容包括省级城域网和省-市广域网建设,实现山西省直属部分厅局城域网连接和山西省与下属各市的电子政务外网连接;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广域网安全保障体系的统一标准,建设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统一的数据交换中心和服务体系,推进应用服务系统建设,突出重点,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网上服务。

⒈网络平台建设

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以外网建设为核心,优先建设省级城域网、外网广域网,一期工程首先实现主要厅局的政务外网连接和省-市的政务外网。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内容:省级城域网、省-市广域网、省级网管中心(NIC/NOC)、大部分省直单位及市级政务外网的接入、互联网出口。

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政务外网的建设,必须符合中办发[2002]17号文件的精神,满足与互联网逻辑隔离的要求,保障外网及其支撑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因此,必须合理划分安全域,实施安全等级保护,建立政务外网的安全保障体系。基于网络建设分阶段实施和投资两方面的考虑,初步建设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包括:网络防护与隔离系统,入侵防御系统,接入认证系统,业务隔离和加密传输系统,防病毒,防漏洞系统等;

⑵网络信任体系,包括:PKI/CA系统、权限管理系统和认证授权审计系统;

⑶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按照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标准,建设省级安全管理中心(SOC);以《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为标准,贯彻执行国家已有安全法规标准,同时制订符合山西省政务外网自身特点和要求的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

⒊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政务外网的建设,不仅是建设网络本身。政务外网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服务体系至关重要。事实上,以政务外网为核心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务外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政务外网运行维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管理服务体系的完善将贯穿政务外网建设的全过程。具体而言,建立的政务外网管理中心,具有以下职能:

⑴网络信息管理,包括域名注册、IP地址规划等;

⑵网络运行管理,包括网络运行监控、设备配置、故障排查等;

⑶安全管理,包括病毒防范、安全认证、授权管理、证书管理等;

⑷客户服务,包括服务受理、热线服务、接入服务、投诉处理等。

山西省经济信息中心有关部门在现有组织机构和队伍基础上,形成山西省、市二级网管中心原型,承担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的建设和今后的运行维护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逐步推广、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⒋应用服务系统建设

山西省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紧紧围绕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面向决策支持和面向公众服务,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建设高效、公开、勤政的公众服务系统。应用服务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综合门户网站、公文交换、电子邮件、干部在线培训、网上审批、数据存储体系等系统。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建成后,将选择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的业务系统、“金”字工程项目在网上进行示范运行。例如,结合山西省发改委职能和中心工作,根据业务需求、经济结构调整以及“1311”项目急需的领域,进行业务应用服务系统建设,其主要内容是:

⑴办公业务系统的建设。公文运转系统,包括登记、分办、传批、办理、审核、督办、归档全过程的网上全程流转;文件、信函的智能交换和跟踪系统;政务信息、信息采编、管理信息系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⑵综合经济管理业务应用服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系统;价格监督信息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高新技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国外贷款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社会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经济结构调整及“1311”项目系统。

⑶数据交换中心建设。建设政务外网数据交换中心,为政务信息资源和国家基础信息资源提供登记、备案、、交换和共享等公共服务,为有需求的部门和地方提供数据备份和托管服务。

⑷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进行原型设计。首先,实现山西省政务信息资源和国家基础信息资源的目录服务,包括外网自身的目录(含设备、系统、管理员等信息)、国家政府部门黄页、白页、Web服务的目录(含各级政府部门机构名称、电话、邮件地址、办公地点、网址)等;其次,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分类标准、登记制度和交换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登记、处理、交换、利用和平台。

⒌综合门户网站建设

初步建设“面向外网用户、以内容管理为基础”的政务外网综合门户网站。政务外网综合门户网站是政务外网用户的入口网站,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互动式和“一站式”服务的总门户。

⒍标准规范建设

统一标准规范是实现政务外网互联互通的基础之一。政务外网建设,要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首先,要遵守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标准规范,执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颁布的我国电子政务相关标准;同时,依据外网建设的实际需要,采用其他国际相关标准和我国的其他有关国家标准,包括国际互联网工作组(IETF)、国际电联(ITU)、国标(GB)等有关标准。此外,在国家信息中心指导下,山西省信息中心还将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地方规范,主要涉及外网工程实施的技术要求和规定,包括外网体系结构,IP地址、域名、路由规划,安全保障体系结构,外网接入规范,设备和软件选型参考规范等;同时,要研究制定整体框架标准,数据建模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应用系统标准和应用集成标准等。

⒎设备选型依据

根据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需求,在方案和设备选型上必须遵循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扩展能力、技术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和可管理性等多方面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从技术角度出发,核心和骨干设备应采用国内外知名品牌(尽量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保持一致),保证质量和服务能力;全网路由器和核心交换机均应具备三层MPLS VPN特性,保证电子政务业务隔离的关键需求;全网设备需具有QoS支持,保证未来视频、语音、数据等业务的流量带宽保证和服务质量;核心网络设备均需满足2.5G核心速率的接口要求。

根据该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将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和衡量,选择合适的网络、存储产品以及解决方案,采用高性能的服务器等;门户网站、各应用服务系统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实力强、产品适合的软件开发公司定制。

从总体上看,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项目既是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节点,又是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中全局性、关键性的工程项目。统一的外网平台是山西省电子政务系统联结各部门业务系统的桥梁和纽带,是未来政务工作的“高速公路”。政务外网提供的高度集成化、一体化、规范化的服务,其本质是为各业务系统的安全、顺畅、高效的数据传输、信息交换等构造网络基础环境,它是未来实现各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以促进资源共享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保障安全的原则尽快建设好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

作者介绍:

网络安全标准化建设篇8

关键词:数字校园;结构;基础设施;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570-02

Summary of Digital Campus System

CHEN Peng1,2, HUA Li1,2, SHEN Jie3

(1.Taizhou Normal College, Taizhou 225300, China; 2.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3. Information Center,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The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regarding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to the digital campus overall frame as well as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 digital campus system construction to make the introduction, had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o the digitized campus construction.

Key words:Digital campus; Structure; Infrastructure; System

1 引言

数字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提升传统校园的运作效率,最终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决策水平,可以说数字校园是学校提高自身综合水平的基础。

2 数字校园框架

图1 数字化校园体系结构图

从数字校园的结构图可以看出,数字校园可以分为五个层次:(1)最内圆是“网络基础”:网络是数字校园的基础的设施,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数字不能流动,就不可能形成数字的空间;(2)次内圆是“网络基本服务”:网络基本服务是数字流动的软件基础,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信息、域名服务、身份认证、目录服务等;(3)其次是“应用支撑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它们是数字校园的核心支持系统;(4)再往外是“信息服务系统”:它是校内用户的主要使用界面,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如后勤服务、信息查询、决策支持、电子商务等;(5)最外层是“虚拟大学”:它是校园数字化后功能的自然扩展,使校园的功能突破围墙的限制,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疆域的大学[2]。

3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采用先进的实用技术,建成满足未来几年发展需要的高带宽、高性能校园计算机网络,使校园内的任何合法用户在任何时间在校园内的任何地点使用任何一种计算机系统都可以进行互联网应用,使大学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达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水平。所以数字校园的网络建设要有远瞻性,不能仅仅只满足当前的需要,更重要的要考虑学校长远的发展。

大学的网络一般应当是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部分信息点千兆到桌面,对于网络核心部分及有特殊要求的部分基于安全等因素有存在链路冗余的需求。大学的网络应达到如下要求:(1)校园内各个有网络需求或其他信息化需求的建筑物应有适当类型和数量的光缆接入或无线网络信道接入。具体类型和数量或无线网络信道类型根据建筑物分布情况和内部网络需求而定;(2)各网络接入单位内部有完善的综合布线系统,能满足网络、语音、视频等传输需求,链路稳定而可靠,能实现10/100M的链路需求。此外,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建设的具体实施应根据学校建设规划的步骤,在对需要入网的楼宇和单位进行实际情况勘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布线系统建设,预留足够的网络节点和主干链路[3]。

基本网络服务包括域名服务、电子邮件、DHCP等公共服务:(1)域名服务是网络的基本服务之一。它建立了主机名到IP地址的映像关系,是WWW,FTP,电子邮件及其它互联网服务的基础。在校园网架设1-2台DNS服务器,完成DNS服务;(2)邮件服务也是网络最基本的服务之一,校园网内的用户通过邮件系统进行沟通,既方便又快捷。原则上,校园内每个部门、每个教职工和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独立的邮件帐号;(3)校园网的IP地址分配策略以固定IP地址配置为主,只在个别地区如教室和无线网络中,使用动态地址。为了便于维护,对一些办公室也可以采用固定分配,动态配置的方式,以减少最终用户的配置工作。

4 数字校园系统的建设

4.1 数字校园系统建设的内容

数字校园系统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1)信息标准的建设;(2)建设一个为全校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统一数据库平台);(3)建立全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并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体系为各种网络应用系统服务,使全校用户在所有的网络应用系统中都使用惟一的电子身份;(4)应用系统的集成,为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全面网络化提供支持;(5)建设面向校内外的信息服务网站(统一门户平台),及时学校各类信息,针对社会公众和校内师生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和进入相应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入口;(6)一卡通系统;(7)建立全校严密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4.2 信息标准的建立

数字校园系统的建设与集成必须重视信息标准的建立,特别是公共信息的标准。在建设和整合信息时,只有遵循统一的信息标准,才能使不同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相互流通共享。信息标准化、数字格式和表示的一致性是信息发展的一个主要议题,同时也是数字校园系统建设和整合的一个重点,整个校园的数据表示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编码,方便学校内数据和行业之间数据流通。如何建立学校的信息标准是数字校园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3 统一数据库平台

统一数据库平台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面向应用、安全可靠、规范统一、灵活可扩展的统一数据库平台,为学校今后进行进一步的深层次的数据仓库、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高级数据应用准备数据基础,逐步实现学校整体规划、统一协作的数字化环境。对于现有的数据库系统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数据库整合:(1)将原有数据库和应用完全移植到新建的数据中心数据库平台上;(2)保留原有的数据库,在数据中心数据库中添加新的数据结构,然后通过专用的数据交换软件保持两个数据库之间的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4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数字校园中所有应用系统进行认证的平台。用户登录成功后,访问其它应用系统,不必再次登录。

图2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示意图

如图所示,通过指定相应的集中认证技术规范,提供统一的应用系统用户管理接口,最终实现所有新建系统用户认证的统一集中化管理,做到真正意义的集中认证。实现各应用系统的“集中认证”,可以彻底改变各自为政、管理松散的用户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内部网络管理维护部门的管理职责,规范用户操作行为,强化用户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的意识[4]。

4.5 应用系统集成

现在各校已经建成的若干应用系统为学校实现管理信息化做成了很大贡献,但随着系统的不断建设,也造成了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的现象,数据不规范、不统一,难以共享成为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瓶颈。应用集成系统就是要采取对各个系统的整合集成,解决存在的上述问题。应用集成系统的核心是校内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是数字校园各个应用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数据交换平台的使用可以将校园内各种不同应用平台,不同数据结构的应用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统一门户和统一身份认证的使用,实现数字校园数据安全、高效、动态、一致、自由地交换共享。

4.6 统一门户平台

统一门户平台是数字校园的窗口,它位于各类应用之上,以浏览器的方式向用户展现数字校园的应用信息,整合各类应用系统之间的间隙,使得学校用户自由定制个性化的信息内容。用户通过系统认证进入门户后,即可以获得与其身份相对应的各类服务访问权限。通过校园统一信息门户提供的全面信息和服务,用户可以在特定的权限内使用校内各应用子系统或者访问相应的数据信息。校园信息门户以“网络门户”的形式向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士提供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信息、内容与服务。校园信息门户服务不仅能完成门户站点本身的所有功能,而且能根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要求,提供各种服务的接入,如电子邮件系统、行政办公系统、校园虚拟社区、主页托管系统、统一用户管理系统等。

4.7 一卡通系统

一卡通以智能卡为信息载体,结合微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诸多高新科技,使其作为电子身份的载体,是其他应用系统的基础,可实现校园消费结算、内部身份识别,有机结合校园现有信息资源和网络硬件资源的使用。通过银行学校合作、校企合作实施校园“一卡通”。校园“一卡通”采用学校与银行联合发行的具有金融功能智能校园卡。“一卡通”系统具有电子钱包和身份识别功能,并建立校园卡与银行卡的链接,实现银行卡向校园卡转账。电子钱包功能应用于学生注册交费、后勤服务和行政收费,身份认证功能实现工作证、学生证、医疗证、上机证和借书证的电子化,还可应用于门禁系统、会议签到系统等,达到教、学、考、评、住、用的全面数字化和网络化[5]。“一卡通”系统的建设,将给现代化的高校实现财务统一管理提供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将加速资金周转的效率,也为高校财务部门和师生员工提供更加及时、周到的金融服务提供良好的空间。

4.8 网络安全体系

通过网络、数据、以及系统三方面的安全技术手段,为校园网络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的解决方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校内用户使用安全标准来增强校园网络的安全。通过技术防治和管理防范相结合,建立有效、健全的管理体系,最终达到保护校园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目的[6]。

5 结束语

数字校园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工程,认识的更新以及新技术的不断诞生,将引导数字化校园建设永无止境,但在数字化校园的规划中如何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这是提高大学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参考文献:

[1]许鑫. 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架构[J]. 教育信息化,2002,(8).

[2]王宝山,武继军,冯永玉. 论数字校园建设与系统设计[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5,25(3):376-378.

[3]北京希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白皮书. 2005.

[4]姚林修.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和实施技术可行性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06.

[5]刘臻晖. 校园一卡通工程的网络设计与安全实现[J]. 安徽: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004.

[6]张万民. 青岛滨海学院数字化校园设计与实现[D]. 山东:山东大学, 2006.

[7]高山. 高校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 管理信息系统, 2002(3)32-33.

[8]焦中明.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几个问题[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6):52-54.

[9]蒋东兴, 陈怀楚, 沈培华, 王映雪. 清华大学数字校园建设发展与规划.

[10]姜辉,许鑫.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 情报杂志,2003,(增).

网络安全标准化建设篇9

关键词:学院;网络机房建设;经验

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的教育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在数字时代的必然目标,它将对中国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学校网络机房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保底工程,又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的复杂系统工程 [2]。因此,学院网络机房建设至关重要。

一、扎实建设、严格标准,确保了配套设施的高质量

学院网络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是百年大计、长远之计,必须在筑牢基础上下真功、使真劲。我们主要通过狠抓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实现了工程建设的高质量:一是扎实实施建设。学院下大力推进专用机房建设,严把机房选址、面积规划、承重加固、防水防潮、电力扩容等关键环节,做到了选址科学、面积达标、配套齐全、便于拓展。统一购置了机房专用空调、防雷接地、强弱电桥架、抗静电地板、“三铁一器”、应急照明、遮光窗帘等机房专属设施、设备,做到了整齐划一、功能完善、全面达标。二是严格标准整改。我们优化调整标准,会同监理单位对机房配套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对机柜承重支架、走线方式、烟感报警、机房检测系统进行了整改,确保了各项建设技术指标符合项目需求,具备了设备安装的配套设施。三是精心制定标准。我们在抓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参与了标准制定,对房间吊顶、抗静电地板的安装高度、装修材料的选材、照明灯具的照度、遮光窗帘的厚度,都进行了量化处理,使标准更具有操作性。

二、认真研究、反复论证,确保了设备安装的高标准。

学院网管中心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装什么设备、怎么安装、如何确保质量直接关系到具体的功能、关系到能不能在校园形成完善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为此,我们在机房设备的安装上,认真研究解决了三个问题,实现了设备安装的高标准。一是认真研究,解决装什么的问题。学院网管中心作为支撑层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对下承担基础网络的信息融合和运维管理,对上支撑各类应用系统的运行,在安装设备的选择上,既要保持系统功能的先进性、稳定性,又要做好原有设备和软件的平滑迁移,与新系统搞好综合集成和系统融合。为此,我们结合学院网管中心业务实际,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对需要安装的软、硬件设备进行了认真研究、细致分析,确定了如何配备服务器、存储备份系统、交换机、UPS不间断电源和机柜的详细的安装方案,解决了装什么的问题。二是反复论证,解决怎么装的问题。在设备的安装上,我们坚持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对服务器、存储、交换机等设备尺寸大小、电源功耗、噪音分贝、发热量等参数进行了抽象量化,对各类设备的功能用途、内部联系、组织关系进行科学论证、优化整合,最终形成了业务系统区、网络管理区、安全管理区、数据存储区、应用服务区、数据库区、虚拟化区的功能设置。为了便于现场操作,我们还研究制作了机柜设备安装摆位图、网管机房系统拓扑图,进一步简化了操作程序,增强了系统安装的可操作性。三是严格把关,解决如何监理的问题。为确保质量,在发挥监理单位职能的问题上,我们坚持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工作。与监理单位充分沟通,认真研究建设方案和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在建设过程中全程参与施工,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反映给监理人员,并配合监理人员制定解决方案;在工程完成后,积极配合监理人员做好竣工验收,确保了工程建设组织严密,协调顺畅。

三、注重培养、齐抓共管,确保了人才建设的高水平。

“人才就是战斗力”。没有一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系统即使建起来,也管不好、用不起来。为此,我们注重以项目带队伍,培养网管中心建设明白人。一是健全了骨干力量。学院专门成立了工程建设管理小组,全程配合施工单位安装调试设备,边干边学,学以致用,通过建设实践,建立起了具有自主保障能力的专业队伍,培养出能维护、会维修的技术骨干,逐步建立起了一支能管理、会使用,素质过硬的网管人才队伍。二是加强了专业培训。着眼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让重点培养对象全称参与网管中心建设任务,以项目带队伍,减少另行组织技术培训的环节,确保了装备到位有人用、日常维护有人管、发生故障有人修。三是完善了管理机制。为确保系统建成后能够管理到位,针对重点区域、维护周期、具体内容、检查评比、登记统计等环节,相继制定了《学院网管中心维护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提升了系统运行性能,延长了设备使用效能,实现了维护管理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作者单位:武警福州指挥学院训练部信息管理中心参谋)

参考文献:

网络安全标准化建设篇10

论文摘要:实现信息化就是要构造和完善信息化体系,而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为加速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提供行政支持;为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合法性,就必须完善法律法规;为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可用度、高质童和互通性,就必须加快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2002年3月1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IEC)在京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测算第一批数据,同时了国家信息化水平研究报告。据报告显示,2000年国家信息化指数(NIQ)为38. 46,与1999年的30. 14和1998年的25. 89相比,有较大提高。其中,信息技术应用指数最高为65. 89,表明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得到较快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向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拉动中国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信息产品和服务发展指数为53. 78,表明我国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正在改变我国工业化的面貌,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为45. 29,表明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互联网络信息资源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仍不能乐观,因为信息环境发展指数仅为21. 86,在各要素中水平较低,表明信息化发展与其软环境建设的不相适应。

1加强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加快信息化进程的政策,如加快我国微电子、软件及通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对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人,迫切要求我们更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研究,分清轻重缓急,逐项予以落实,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例如,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当前比较急需的有帮助我国信息产业提升竞争力的政策,鼓励风险投资的政策,扶持信息技术相关中、小企业的政策,信息技术人才引进和出口的政策,加快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的政策,鼓励互联网发展的政策等等。

在政府信息化方面,有非密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及管理的政策,政府网络与互联网关系的政策,政府信息化中的技术政策和采购政策,政府信息化中的外资利用政策,私人企业在政府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政策,政府的信息安全政策等等。在推动社会信息化方面,需要有缩小数字鸿沟的政策、帮助西部地区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政策。考虑到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未来的发展,适时制定促进电话网、数据通讯网、有线电视网和无线通讯网“四网合一”的政策,促进各个服务网络互联互通的政策,鼓励境内网址在国内注册域名和限制境内网址在境外注册域名的政策等都会对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信息化发展需要方方面面政策的指引,因此,很有必要组织人力进行研究,以分清轻重缓急,并逐项加以落实。

2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

到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一些规范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一是缺少必要的基本法,立法层次低,多头管理,相互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已有的立法中有诸多缺陷,难以适应规范信息化建设、打击网络犯罪的实际需要。如我国刑法对计算机犯罪的主体仅限定为自然人,而对其处罚却既没有罚金刑,也没有资格刑;在诉讼法中也缺少对“电子证据”的规定;三是缺少大多数发达国家及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已列世界第二,但网上经营的数额在世界上还排不上名次,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缺乏法律规范,阻碍了网络市场的发展;四是在以法律手段鼓励网上传播中国的声音、防范国外不良文化与道德的人侵方面还显得不够。因此,完善法律法规,以规范和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很有必要。

首先,应认真研究信息化建设立法的国际动向,积极参与保障信息化建设安全的国际合作。因为,认真研究信息化建设立法与管理的国际动向,一可以使我们在制定相关国内法及实施管理时,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二可以使我们在打击跨国计算机网络犯罪时,在因网络侵权、网络商务中违约等跨国的民、商事纠纷产生时,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

其次,应将信息化建设立法问题作通盘研究,尽早列人国家立法规划,立法重点要逐步向信息网络转移。一是应尽早制定一部网络基本法。在网络基本法出台前,可先着手制定某些急需的单行法,成熟一个制定一个,如可在《电信条例》基础上,尽快制定电信法。二是在正起草的有关法律中,注意研究与增加涉及信息网络方面的内容,如正在起草的证据法,应重视“电子证据的有关内容”。三是在修订现有法律时,也应注意增加涉及信息网络的内容。如在修订《刑法》时,应考虑针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点,增加法人(单位)犯罪、罚金刑等内容;修订《合同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应增加对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条款,增加对恶意抢注他人商标为域名的处罚条款等等,使现有法律外延包括电子商务活动。

第三,与政策的制定一样,地方的法律法规制定也应在国家和省已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下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就无所作为,地方也需要研究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和现有法规,需要研究国家已有的法律法规,对照本地的实际情况,加以落实或补充。

3加快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如果没有统一标准,信息将无法共享,也将无法实现这一先进性。因此,为了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使信息化工作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首先研究和制定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因为,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制定是信息化工作实施的关键环节。信息化中的标准主要包括:数据/信息标准、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下面以政府信息化为例来做一说明。

数据/信息标准主要是明确的定义和规定政府信息的标准和采集与应用的规范。同时,还应对政府信息的生命周期以及在其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的管理问题作出规定。一切形式的政府信息,包括印刷品、音像制品、电子文件等都是国家和政府的一种战略资源,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都应妥善管理。此外,关于政府工作过程的信息,关于各种技术和应用的信息,也是一种信息资源,应该和政府信息本身一样按相同的原则制定标准进行管理。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政府管理的业务流,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文档管理等,也必须逐渐地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使其所伴随的信息流也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要素”才有可能标准化和规范化。

技术标准是对政府信息化过程中所使用的计算机与通讯系统的软、硬件制定统一的标准,以便于政府内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例如操作系统的标准,通讯协议的标准,计算机的标准,服务器的标准,浏览器的标准,电子邮件的标准,以及数据库的标准等等。此外,技术标准还应包括方法学的标准、软件工程管理的标准。

安全标准是系统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哪一级、哪一类的信息系统必须实行哪一级的安全管理,需要通过标准来加以规范。安全标准应首先明确信息的所有权和隶属关系,明确信息安全的责任者。安全标准包括物理安全标准和技术安全标准。物理安全指对系统、设备、工作环境等在物理上采取的保护措施;技术安全则包括口令和密钥、数据加密标准、防病毒、防黑客以及各种加密措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