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风及班级文化建设十篇

时间:2023-11-06 17:53:10

班风及班级文化建设

班风及班级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班级集体活动;班风

中国分类号:G4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教育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建设好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学校个性,通过它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核心理念,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此培育个性化的班级精神,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班级的物质文化主体是物,是有形的,主要有班级的桌椅摆放、教室布置、内务整理和学生着装等。它尽管是表面的东西,但它很重要,它最直接体现着班级的外在形象,影响着班级的精神风貌,左右着班级的外部评价;精神文化主要指班级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班级的规章制度建设上。这些都是无形的,是不能通过眼睛看到的,它只能被感受到,但却是最核心的。狭义的班级文化就是精神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班级文化是班级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同学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地自觉地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班级作为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完善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律自控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见,班级文化建设是管理班级的迫切要求,也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一个班级要构建健康和谐的班风必须要依托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作为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属于管理诸要素中的软要素,处于核心地位。它在班级管理中起着导向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和激励作用。班级文化是全班同学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着全体同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班级文化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能使学生彼此合作,同心协力,和衷共济,能减少同学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增强其内部的凝聚力;班级文化能通过制度和道德规范对所有成员的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班级文化还能激发干劲,从而更加主动、自觉、积极地去做某件事情。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良好班风的形成。下面就如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谈谈自己几年来的做法和体会。

(一)确立班级发展目标

班级管理首要问题是先使建立团结、进取、健康、和谐的班风成为学生的共识,使其成为班级的奋斗目标。而班级文化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班级成员围绕班级目标并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个人目标,并以此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开学初我就让班干部在墙报上布置这样的标语:“我爱我家,班荣我荣,班耻我耻”、“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以及“我以班级而骄傲,班级因我而精彩”使学生一进班就能看到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做努力。

(二)利用制度引导,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建设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养成正确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但做事易冲动,自我意识过重,心理素质较差。据此,一方面,可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光荣校史,校风、学风、教风“三风”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成果,让学生熟悉学校环境,增进热爱学校的情感。

(三)、完善班级设施,优化学习环境

班级物质文化即班级设施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充分发挥班级设施资源的教育功能,如精心布置教室,有意识地粘贴有关名言警句,开辟学习、评比专栏,做到艺术性与教育性融为一体,既美化环境又熏陶学生。把黑板报办成引导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宣传阵地,既锻炼学生又教育学生。为更好地完成教室内的环境布置,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班主任、宣传委员、墙报小组、全班同学共同用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

(四)、充分利用集体活动的教育功能,从精神层面打造班级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班级集体活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在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中,正确的、合理的东西得到肯定、弘扬,错误的、不良的东西则为大家所不齿。这样,正确的舆论和班风就会逐步形成、发展起来。所以说班级活动是创建班集体的血液,是形成集体主义思想的摇篮,没有活动就没有集体。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几年来,自己一直都坚持利用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等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提高学生思想修养,确立正确人生观,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精心组织文体活动(如校运会、大课间运动、广播体操比赛等),形成健康、快乐的和谐班集体,在文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意志品格和心理品质;在文体活动中凝聚班集体、树立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在文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只要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出发,利用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相信班级会由此而更加健康和谐,而每一个学生亦将在班级建设中绽放出无限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晓光《管理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班风及班级文化建设篇2

关键词:班级文化;集体荣誉感;良好学风

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好了,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因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1.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班级文化建设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对教室布置的过程中,教师从旁指导,学生们自己动手设计布置,兴致较高,同学们积极查资料,想对策,并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加以分组,小组分工合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意识,更加强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2.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良好班风

班级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形成班级的规章制度,在工作中,我们一改以前由老师制定,学生遵守的做法,而是让学生自己讨论、修改、完善,由班委会牵头形成了学生公约,因为几经学生讨论,学生比较熟悉,很容易就做到了模范遵守,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3.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风”对学生的学习影响甚广。一般来说,学习风气与班级文化是紧密相关的。班级文化建设不仅制约着学生个体行为的方式和习惯,还左右着学生品德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只有平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就会逐渐形成“文明守纪,争先创优”的学习风气。

二、具体策略

正因为班级文化建设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不容忽视,但是,怎样建设班级文化,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我们认为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发动学生用自己制作的剪画、贴纸画、书法作品及写生作品来点缀教室、装饰教室。②开辟学习园地,长期展示优秀作业、优秀文章等。③每个月要求板报小组出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④张贴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学习成才类的内容)及名人挂象等。⑤在黑板上方挂国旗、班旗及班的口号,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受到班级文化的存在。由于美化了教室的环境,讲文明、讲卫生蔚然成风,在文明卫生的班级中还能获得好评,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组建各类兴趣小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工作中,我们注重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如:板报小组、写作小组、体育小组、美术小组等。这些班级文化团体从文化和舆论导向上影响着学生。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增添各种文化设施,如:创办班级图书室,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如:“班运动会”“赛故事会”“赛诗会”等等,使得班级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不断地得到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从而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3.树立班级品牌形象,促进班级文化的深层次发展

我们十分注重班级品牌形象的建设,班级品牌形象好,班级的凝聚力就更强。从我对学生的引导看,表现好的学生属于价值型的,而特殊学生则主要是强力型的。一方面我注重树立正面典型,以营造好的班风学风;另一方面对于特殊学生,主要强调如何做好人,赢得口碑。同时,充分利用班上一批表现好、成绩佳的学生为班级带来荣誉。每次考试,我班成绩能在八年级名列前茅,我借机强化榜样的力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

4.适时进行班级文化成果的总结升华,促进班级良性发展

班风及班级文化建设篇3

关键词:班级文化;教育作用;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49-01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下面笔者将从班级文化的作用、建设措施的落实与完善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起抛砖引玉作用。

一、班级文化的作用

1、教育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凝聚作用。班级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约束作用。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4、激励作用。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二、班级文化的建设

第一方面是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包括教室墙壁布置、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第二方面是制度文化建设。首先是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

其次是抓好制度的实施。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三要成立督查小组,以督促检查制度的落实。要使学生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一般需要一年左右。

第三方面是精神文化建设。首先是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在新形势下就是营造和谐班级的关系。构建和谐班级,就是要形成平等、友爱、默契的师生关系,形成团结、互助、共进的同学关系,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良好班风,使每一名同学在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在和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其次是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要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就要做到对舆论的引导和对小群体的引导。

再次是培育优良的班风。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以形成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合作和竞争是影响班级风气的两个重要的变量。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对班风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三、班级文化节建设措施的落实与完善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学生心理不断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在建设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学生有抵触情绪,制度不完善,执行有偏差等)因此要成立督查小组。班主任为组长,值日班长为副组长,值日班委为组员。督查小组要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指出不足,提出改正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符合自己班实际,经得实践检验的特色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的成效。

杜威说过,“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假如说学校是教育的“社会”,那么班级就是教育的“家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文化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级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班风及班级文化建设篇4

学风是高校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班级和宿舍为主阵地,通过加强班级建设、宿舍氛围培育,达到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浓厚风气,以此来感染、影响和鞭策学生,是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班级宿舍建设;学风建设

班级和宿舍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和氛围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下面以怀化学院通过将班级和宿舍建设作为“两个主阵地”,以积极营造良好的班风和舍风来加强学风建设为例,从“两个阵地”学风建设的目标、思路、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探讨班级、宿舍建设,促进学风建设。

一、“两个阵地”学风建设开展的主要目标

怀化学院以班级和宿舍建设为主阵地,通过加强班级建设、宿舍氛围培育,达到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浓厚学风,以此来感染、同化、影响和鞭策学生,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发展。学风建设目标包括:一是加强班级建设,促成良好班风形成。良好的班风对每一位学生有着积极的鞭策、激励作用,“两个阵地”学风建设通过全力打造向上、浓厚、和谐稳定的班级风气,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二是营造宿舍氛围,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宿舍氛围与宿舍成员的专业学习、行为养成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两个阵地”学风建设通过构建宿舍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三是班风舍风奠基础,学风建设铸新篇。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任务,既要在宏观上建立长效机制,也要在微观上激活各要素的积极作用。“两个阵地”学风建设以培养良好班风舍风为出发点,以点及面,通过构建班级和宿舍的常态化建设模式,推动学校学风建设。

二、“两个阵地”学风建设开展的思路

2012年以来,怀化学院“两个阵地”学风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阵地”“四项建设”的开展思路。一个中心:以营造良好学风为中心;两个阵地:以班级建设为阵地,以班风促学风,以宿舍建设为阵地,以舍风促学风;四项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活动建设。

三、“两个阵地”学风建设开展的实践方法

第一,以营造良好学风为中心。怀化学院“两个阵地”学风建设贯穿于活动总体构思、思想宣传引导、具体实施过程、交流总结经验各环节。4年来,组织校级活动21次,系(部)级活动150余项,树立和表彰各类典型376个,受活动直接影响的学生累计达到3万余人,培育了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校园氛围,打造了务实、活跃、创新、和谐的学习风气。第二,以班级建设为阵地,以班风促学风。从某种意义上说,班风是学风的缩影。怀化学院先后开展了学风优良示范班和学风优良标兵班评选、“我的班长我的班”展评、班级建设论坛等活动,编写了《班干部工作指南》等教材。围绕学风建设这个中心,规范了班级建设的内容,提升了班级建设的内涵,树立了班级建设的典型,引领了班级建设的方向。第三,以宿舍建设为阵地,以舍风促学风。怀化学院先后开展了宿舍文化节、百佳文明宿舍、百家学习型宿舍。活动与学风建设、校园文明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为学校学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两个阵地”学风建设开展的内容

(一)制度建设

学风建设具有长期性,单靠一两个会议或者文件无法保证成效。“两个阵地”学风建设以贯彻落实《怀化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十条意见》为根本,通过学生基层班级建设的活动实施方案构建班级、宿舍建设的整体框架,以《怀化学院学生班级建设条例》《怀化学院学生宿舍管理条例》等文件为依托,形成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健全的制度体系,确保学风建设的正常进行。

(二)组织建设

班级建设要坚持以班级党支部(党小组)、团支部和班委会为学生工作的基元,明确党支部(党小组)、团支部、班委会的工作职责,发挥各类组织在班级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注重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文化建设

“两个阵地”学风建设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包括建立班级宿舍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建设等,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创建班级口号、宿舍公约、班训、班徽等形象文化,开展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育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浓厚的学习气氛。

(四)活动建设

“两个阵地”学风建设注重活动平台的搭建。4年来,建设体系和平台进一步完善,优良学风标兵班和特色宿舍评选已成为重点工作。学校对各系(部)开展的班级、宿舍建设活动给予大力支持,活动的品牌效应突显,切实有效地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塑造了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级风气。

作者:焦音凯 单位:怀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南江辉.关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247-1250.

班风及班级文化建设篇5

关键词: 高职 班级文化 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类型,经过多年的发展,发展非常迅猛,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建设、教学教改、招生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并向内涵建设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项内容。据统计,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1300余所,并涌现出一批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它们办学特色鲜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有的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有的未能彰显高职特色;有的校园文化与专业建设严重脱节。这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匹配的。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次级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本文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班级文化内涵及内容

国外学者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对班级文化进行了研究探索,美国学者杰克逊1968年开始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我国学者吴立德、吴康宁、李学农等从二十世纪末对班级文化及其建设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关于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则是近几年开始关注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各种制度等。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班级文化就是精神文化。

班级是一种组织,班级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班级的建立不意味着班级文化的建立。作为组织文化,首先,班级文化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其次,组织成员详细沟通这个愿景,并消除阻力;组织成员共同参与;规划执行流程。班级文化是班级组织发展到高水平的标志。

因此班级文化是在班主任(辅导员)的引导下,以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为引导,通过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努力所创造的满足全体成员发展需要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它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班级的灵魂,是微观的校园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1.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班级物质文化是通过眼睛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它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教室的设置、宿舍的设置、班级网络阵地等是其外在表现,尽管是表面的东西,但它很重要,它最直接体现班级的外在形象,影响班级的精神风貌,左右班级的外部评价。

2.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制度文化是夹在表层和深层之间的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进一步深化,不是浮在表面的东西,表面通过眼睛不能看到,要深入进去才能看到。主要表现在班级的规章制度建设上,规章制度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精神文化是深层文化、核心文化,是不能通过眼睛看到的,它只能被感受到。主要表现在班级共同的目标愿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

4.行为文化层面的建设。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是行为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班级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文化意识,改变错误观念。

意识到并重视文化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行动。

改变思想上认为班级文化无足轻重的观念,如果没有文化意识,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的前提是要求班主任和全班同学都要有文化意识,必须认识到建设班级文化很必要,认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不能认为班主任有文化意识就可以了或者认为高职学生已经有了文化意识不需再进行引导的观点。

改变班级文化建设伴随班级建立自然会有班级文化的自然论。班级文化的建立是积极自主的建设过程,必须是有意为之的。

改变班级文化建设一劳永逸论。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同学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要在一个集体中学习生活配合很好,短时间内难以办到。学生今天入校,明天或后天这个班级就很有文化,这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文化建设要一步一个脚印,按照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循序渐进地进行,一个班级的班风要经过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才能定型,一个班级的考风要经过数次考试才能显现,一个班级的班风要经过长期的碰撞磨合才能定格。即使班级文化形成了,也需要与时俱进,常抓不懈。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想要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二)班级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

教师引导学生在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班级制度要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要以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网络文化为抓手,形成良好的环境,做到润物无声。班级行为文化要以日常管理为抓手,持之以恒,同时用多个尺度衡量学生,树立学生典型,引导学生的行为养成。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以学业生涯为抓手,引导班级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培养集体意识,形成良好班风。

(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企业文化。

高职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把优秀企业文化融入班级制度、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建设中,有利于高职学生了解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

班风及班级文化建设篇6

(一)班级形式的同一性与成员多元性相结合班级成员的行为在相关的制度下变得更加规范,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能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是高校班级建设的目的。目前独立学院班级成员的构成,因年龄相同、社会阅历相似、基本都接受过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具有同一性。生源地的不同、家庭背景的差异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使班级成员在价值取向、行为特点和人生目标规划等方面呈现出多元的特点,影响了班级建设的整体风貌。

(二)班级建设过程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高校班级建设与高中不尽相同,除去人事变动等原因,班级从学生入学起建立,导师、班委、班级成员的变化不大,学生上课、开展活动,基本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呈现出稳定性。由班级成员和导师选拔成立班委,班级正式成立,并随着学生毕业而解散,呈现动态性。

(三)班风、学风建设有待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条件优越的城市家庭,从小娇生惯养,所以,自律性差,自立能力不强,从中选出的学生干部,独立工作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较弱。普通学生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团队精神和服从意识较弱,导致班级管理难度加大。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倡导先进的班级理念1.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高校学生会及团委都会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升其素质,满足大多数学生展现自我的欲望,因此,有的学生处理不好参加活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甚至将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到活动上。导师应用正确的理念引导学生,学生活动的确能锻炼能力,丰富大学生活,但大学的学习任务也是必须完成的,在这个阶段需要做的是知识水平的积累、知识结构的完善,以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2.树立平等协作的观念。在高校班级中,平等协作代表着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班级成员要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平等互助。导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平等协作的观念,让所有学生意识到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享有均等的机会;熟悉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评定发放等政策,尽可能扶助经济困难的学生,使其不掉队,圆满完成学业。

(二)建立完善的班级制度,使之与班级理念相适应1.班干部的竞选及改选制度。班级应该制订完善的班干部竞选条件,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同学推荐和自我演讲的形式,平等参与竞选。如果班干部不能以“为同学服务”为准则,不能成为班级同学的表率(如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考试不及格、违纪处分的情况),则应免去其职位,并进行改选。经过竞选合格并任用的班委形成后,应进行定期考察和不同形式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班干部的政治觉悟,提高其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的能力。2.各项活动制度和班级传统。班会和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中配合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开展形式非常多,如简单告知有关会议精神和通知、拓展、主题演讲等,其作用为提供师生、同学交流的平台,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友谊和感情。活动的出发点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内容应将学生能力的展示与班级文化内涵相结合。每次活动的开展要遵循活动前有宣传、有组织,活动中有质量,活动后有总结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宣传班级形象的效果。

(三)塑造班级形象及良好班风班级形象分为两个层次:班级整体形象和学生个体形象。班级制度的规范形成了班级整体形象,个体形象是学生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优秀的班级文化、完善的班级制度对从各个角度塑造学生的个体形象有非常大的帮助,可以促使学生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其逐渐认同所在班级的整体形象,并自觉地使自己的个体形象趋向于班级整体形象。同时,良好的班级形象可以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示范,带动其他班级建立相应的班级文化。

(四)将班级文化导入班级建设中班级文化的设计实属不易,而如何将此文化平稳导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则更非易事。一个班级必须有灵魂人物,这个“灵魂”将主导学生的思想,带领学生形成统一的文化理念和行为模式,而导师和班干部就是这个灵魂人物。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导师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内涵,工作内容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学生管理,要抓住“以学生为中心”这条主线,把文化内涵注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并能将这种素质及能力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真诚地接受文化传播。

班风及班级文化建设篇7

关键词:和谐班级 班级建设

党的十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其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被放在了最首要的地位。大学生做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既是最活跃的群体,又是感应社会生活最快捷、最强烈的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强有力的后备军。高等学校班级既是高等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主要阵地,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第一线,和谐班级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和谐班级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巨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利益格局重组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利益严重分化、利益纠纷和利益冲突加剧,已冲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大学生这一受过高层次教育的知识群体来说,深刻理解这一现实背景下出现的社会问题,尤其重要。随着社会变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现代意识及良好品德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因此,和谐班级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旨在建设团体合作和相互交流的学习平台,通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来学习和理解和谐社会建设和利益协调之间的相互关系,辨析我们现阶段出现的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正确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

二、和谐班级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因素

和谐班级建设的关键是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是建设和谐班级的根本性因素,只有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互相尊重、理解支持的良性人际互动关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建设和谐班级的强大合力,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创造出宽容谦和的氛围;只有互相理解,才能善待他人,才能具有博大的情操和气度,才能创造出支持的和谐氛围。

三、和谐班级建设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状态就是自教自律,其本真意义是促成人们自教自律的习惯的形成与能力的获得。和谐班级建设就是要使学生们在创建和谐班级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自主意识,从他教转向自教,从他律转向自律,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和谐的班级氛围,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谐班级建设从本质上是对学生的教育,同时也是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使学生们在接受教育和日常行为的规范中达到认识、理解和谐的意义,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以此达到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学生与学校的和谐,学生与社会的和谐。

和谐班级建设对于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及强大的推动作用。和谐班级建设的关键因素,如班主任、班干部等要素,直接决定着和谐班级建设的质量。

1.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对于和谐班级建设起着核心的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领导者和指导者,对于班级建设起着灵魂和核心的作用。班主任应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和艺术修养以及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热心,并以自身的行为举止为榜样,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迎接挑战的积极心态,才能塑造出很强的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尊重并支持班主任的工作,才能建设出和谐班级。湖北工程学院把班级建设作为教育和管理的基本着力点,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逃课、沉迷网络、考试不及格等现象,班主任们摸索出各具特色的学风建设举措,形成了各有千秋的班级建设亮点,值得借鉴。

2.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对于和谐班级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发展变化的特点表明,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注重完善自我,不仅注重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班级也逐渐成为学生认可的增长才干的学习平台,交流思想的互动平台,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对于班级建设起着重要的执行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好的班干队伍,能够使班级呈现出团结进取,互相尊重,互相友爱的和谐氛围;反之则往往呈现出死气沉沉,自由散漫,人情冷漠等不良氛围。因此,建设和谐班级,必须要有一支学习成绩优异,思想品德优秀,工作能力强的班级干部队伍,需要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人品质等等,从中选择合适的学生做班干部,发挥班干部的特长和才能去组织和管理好班级。大学生尚不成熟,能力有待提高,班主任既要保护班干部的积极性,又不能放任自流,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守底线。只要真正发挥班干部的组织和管理作用,就能促进和谐班级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3.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和谐班级建设起着推动的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和班风、学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班风、学风建设是外在的,具有显形特征,班级文化建设是内在的,具有隐性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和风貌,具有约束、鼓舞和感化的作用,是形成学生良好品质的精神动力。它决定了班风和学风的趋向,并通过班风和学风体现出来。

和谐班级建设不仅是强化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途径,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重要的一份子,其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需要政府和高等学校大力支持和投入,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

[2]陈正祥主编,《大学生骨干培养理论辅导读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10月。

[3]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4]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宣传处、湖北省教育厅思政社科处组编,《湖北高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优秀实例选编》,2007年4月。

班风及班级文化建设篇8

本文主要研究在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学分制,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统一、文献法与问卷调查法结合对四川高校教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立足整个高校的学分制现状,提出在学分制下如何利用高校班级建设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班级文化;教学管理;学分制

一、学分制与班级文化关系概述

(一) 高校班级文化概念的界定

高校班级文化是指参与班级教育活动的师生接受社会主导文化的指导,吸收校园文化的积极因素,弘扬当代青年的闪光面,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成员在班级管理者的引导下,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 学分制概念的界定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已成为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要根据学分制的含义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和校情,以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育管理制度。学分的计算原则是以课程为单位,把每门课程的各种教学形式所需的课内外时间合并计算,折算为学分。具有以下特点,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察的变通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等。

(三) 高校班级文化与学分制的关系

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今后对社会的适应性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学分制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导致班级文化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提出在学分制下从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建设和谐班级文化的思路,可见学分制影响班级文化的建设。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着班级概念弱化、班级建设松散化等现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年制逐渐向学分制、学年学分制转变,班级概念日趋弱化,这将不利于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因此四川各高校在进行学分制改革的同时,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完善学分制。

二、班级文化建设对学分制下学生学习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四川各高校学分制状况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学分制的现状,得出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原因分析。

高校学分制状况调查的基本方法

1、调查对象

本课题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四川部分高校,总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对象为学生 。

2、调查内容

通过《关于学分制下的高校班级文化状况的调查问卷》[3],从了解程度、课程目标、选课问题、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设计,共计14小题,均为单选。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5份,调查问卷情况汇总如下:

(1)班级概念弱化,学业重视程度下降

表(一)

对学分制的了解 基本了解(52.53%) 有所了解(33.46%) 不了解(14.01%)

学分制下学业状况 优秀(10.33%) 良好(65.66%) 中等及以下(24.01%)

如何看待班级与个人的关系 相互联系(43.54%) 关系不大(45.98%) 分离(10.48%)

表(一)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在学分制条件下学业状况为良好的居多,可见自主学习 、自主选课的体制及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大多是定向学习和盲目跟从。从表中可以看出,班级与个人的关系中关系不大占了2/3。可见学分制下,班级观念弱化、集体观念淡化。

(2)课程质量不高,课程具有自由性,班级建设松散

表(二)

必须课的必要性 都有必要(28.3%) 大部分有必要(64.2%) 大部分没有必要(7.5%)

选修课与专业

的联系 紧密联系(70%) 有联系,但不大(18.3%) 没联系(11.7%)

逃课原因 授课质量低(39.21%) 自学能力强(20.42%) 娱乐玩耍等(40.37%)

表(二)表明,开设的必修课中,64.2%的人认为大部分有必要,少部分没开设的必要,但大部分与专业联系紧密,少部分离自己专业太远。在回答逃课理由时,授课质量低达到了39.21%,课程要求具有自由性。可见,学分制下提高课程质量与选修课质量是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缺乏的。

此外,学分制下,同学间的感情变得疏远和冷淡,导致班级缺乏向心力与凝聚力,同时班风、学分、校风建设松散化。因此,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建设也愈发艰难。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跨学校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因此学分制也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改革要求,对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以上实例以及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实行学分制后,给了学生学习的自,出现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工作量将成倍增加。过去学年制管理手段无法适应学分制管理要求,因而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新管理制度。高校和谐班级文化的建设可以弥补学分制下班级概念弱化、集体意识弱化、同学友情淡化、课程质量不高、课程自由性、学业重视程度等不足,进而促进学生学业进步。

三、 学分制下学生在缺乏良好班级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 班级概念弱化,教学管理困难重重

目前,在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载体一般由“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四级体系组成,其中班级是最基础、关键的一环,一旦这个环节弱化,链条松散,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缺少实施载体,极易造成各种学生思想问题。学分制实行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时间地点、学习进程,存在着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级的现象,因此会逐步淡化班级的概念,也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缺少一种直接联系的固定纽带,教学管理存在困难,最终不利于学生学业进步。

(二) 班级建设松散,学生学业重视程度下降

班级建设是指辅导员、班干部、班级成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对班风、学风、班级文化诸方面的探讨、研究、落实等行为,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基础。由于学分制教学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因选择同一门课程而产生了不同的听课群,形成了课程班级或教学班级。课上课下流动性强,面对不同的选课老师,同学们也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探讨,班级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少,班级如同一团散沙,进而导致学业重视程度下降。

(三) 集体意识弱化,同学友情淡化,无法开展班级管理

实行学分制,许多高校采取辅导员带领为主,学生上课也是采用专业为主,大群体的教育与授课;班级在学院构成方面也仅仅起着一个结构群体的作用,而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文化建设主题,同学之间也缺乏了解和沟通,出现班集体随着公寓社会化,学生住宿相对分散,使得同一班级、专业间相互交往减少,组织活动困难,最终出现班集体意识弱化,同学友情淡化,班级管理开展困难等问题。学生流动性大,很难形成稳定的集体,与过去行政班的班级管理相比,由于没有一个督促、竞争的集体的推动,学生学业存在众多问题。

四、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对学分制下学生学习的探索

新形势下,学生跨专业选修和学分制的实行,班级不再是教学的基本单位,自然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降低。四川各高校纷纷进行了学分制的改革,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通过班级党团组织、干部,带动班级学习气氛

针对学分制下,班级概念弱化,教学管理困难重重的问题,班级高校应注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业水平。

积极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如学院学生会、研究生会、班级班干部推进大学生学风建设。通过一系列的班团活动,使班集体风气严谨活泼,团结向上。通过学生会以及各种社团:经贸协会、管理协会,心联、书画摄影社等,举行了商务礼仪大赛、素质扩展大赛、速算大赛等特色活动,此类活动既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有利于培养其合作、创新等意识,由原来全寝室看韩剧、打游戏到积极参与活动,带动学习氛围,促进学院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巩固学生学业。

(二) 通过良好“班风、学风和舍风”的建设,促进学业进步

班级隐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班风和舍风建设需要持续努力、常抓不懈。班风,可以通过系列主题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入学之初安排“如何过好大学生活”的主题班会,为每个人更好地把握大学四年奠定基础。期中考试前一周各班安排 “诚信考试”为主题的班会,警示大家“作弊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诚信”,杜绝考试作弊。期中考试后,针对部分同学成绩不理想而对上课失去兴趣的情况,各班针对学风建设展开了讨论班会,之后建立起了“学习小组互助制度”,督促每位同学去好好上课好好学习等,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

关于舍风,大学里每个班没有固定的教室,但是我们还有固定的宿舍,所以如何利用好宿舍这个固定场所,将班级文化建设渗透到宿舍中去是需要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寝室可以通过组织一起学习进步等方式,以及室友间的和谐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为生活学习营造良好的气氛。

(三) 建立小组、学习制度,加强教学管理

学分制下,采取辅导员带班级,大班上课为主,由于一个班级的选课不同,具有分散性。各高校可以采取建立课程兴趣小组为主,选取组长等班级建设,时刻使组员团结在一起,共讨论、共奋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建立一系列的学习要求、制度等,弥补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有利于班级有效管理,上课的考勤,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干部的评定。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很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校过程全靠自觉,纪律无法保证。针对以上状况,班级也可以组织统一上自习,小组监督,对于选课不同,老师不同的情况下,大家可以展开交流,分享所学,借鉴,取长补短,进一步促进学风的形成,推动学业进步。

综上所述,学分制下,学生学业的发展是我们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如何通过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来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宋丽华,普雁翔,包函可;学分制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 2013年27期.

[2] 李小玲,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西南大学》 2012年.

[3] 刘华丽,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 2009年35期.

[4] 杜秋虹,钟志,梁玉晖;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成人学生学业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刘佳龙,张红梅,王菁,李军;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6]周祥龙,学分制下高校管理模式探析[J].江苏社会开学,2009(3).

[7] 陈坤华,谭千保,刘成伟;大学生学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03期.

作者简介:

班风及班级文化建设篇9

一、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的依据

(一)小学班级文化创设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新旧社会形态及其文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发生剧烈的文化冲突。小学班级文化创设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例如形式化、表面化、成人化、功利化等。目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任务。对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而,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迫切需要培养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素质的真正适应公民社会需要的未来公民。这对教育战线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基础教育因此开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第八轮课程改革的深刻变革。学校文化成了影响学校素质教育效应的重要因素,成了衡量一所学校发展的文化进步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性构成,小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构成。因此,就国民教育系统而言,建设好学校文化,乃至广而言之,建设好小学班级文化就成为每一个真心想办好教育的人的愿望。但怎样建设好学校文化,以什么来指导学校文化的建设也就成为这个时代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领域关注教育的人文价值,让这样的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学校文化的主流文化价值,进而通过班级文化的形式获得实现。可以说,小学班级文化创设是全社会的呼唤,也是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与职责。

(二)小学班级文化创设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事业是在国家关于教育的宏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的,教育事业必须遵循国家从统领各方、统揽全局出发制定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目前正在执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在长期的积累中有意识地摸索所并加以总结出来,因而必须体现了这所学校中的人的共性的特点,也符合这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历史、生源、家长素质、学校位置、社区文化等)。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更是与学生的特点以及班主任的工作风格密切相关。小学班级文化凝聚着学校的文化传统、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可知,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小学文化建设,突出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的特色,对学校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小学班级文化创设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方针,认真落实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人的发展及才能的养成,是遗传、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不仅受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改变环境,这个环境又进一步影响他人和自己。长期处在某一学校文化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学校文化的熏陶感染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乃至受教育者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后,也会把这种特有的文化印迹带到工作岗位上,对社会文化、社会心理、民族精神产生积极的影响。健康生动的学校文化乃至班级文化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会产生一种无形推动力,激发人们开拓进取、积极上进,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反过来不良的学校文化则是一种破坏力,它使人消沉松懈,精神涣散,缺乏学习内驱力,缺少进取精神,整体素质的发展显出不和谐的旋律。因此,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的路径

目前,在小学教育领域,在充分把握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客观根据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的前提下,我们还要根据文化建设的规律和小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找到目前创设小学班级文化的有效路径。

首先,在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小学师生的主人翁意识。须知,文化乃至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都是需要人来创设的,既是为了人,也必须依靠人,来建设我们的文化生活。在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地关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学校的决策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为学校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因此,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一方面小学班级的老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教师学习坚持正面教育学习为主、坚持集中统一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并接受学生家长对教风的监督。同时,在小学教师的教研组内要进一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积极开展师徒结对、岗位练兵等文化创设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整体班级文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有经验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教师的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作用,通过表彰优秀、宣传模范、树立典型激发激励全体教师自觉履行职责,建设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教师在充分加强自己学习提高的同时,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和意愿来创设本班级的文化氛围,我们必须根据小学生不同年段的身心特点,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知识能力,来增强乃至充分地调动小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本班级的文化建设,一定要让自己班级的文化建设充满童趣童真。

班风及班级文化建设篇10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的特点,如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班级文化的营造是至关重要的。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高考分数偏低的一部分学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来到新组建的班级,大家都十分陌生,通常为了个人喜好而小群体聚集,班级组织就十分松散、没有凝聚力;对待班级日常开展的一些活动也表现不积极;班级里同学之间也欠缺相互了解和认识,对待课堂学习,投入度也不够,容易开小差。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在日常授课环节中就需要综合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如:教学工具、教学案例、教学难度和进度、课堂纪律等)才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要求。

2、班级文化的作用

在大学校园中,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是重要的,这样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同学和同学之间的感情,也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班级文化具有导向作用。班级文化对全面素质的培养主要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展示,是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班级文化具有学风班风建设、塑造学生品格、全面提升学员素质的教育作用,也具有确保个体与整体朝正确方向前进的导向作用。第二,班级文化具有凝聚作用。班级文化可以将学生个体凝聚起来使其对班级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助于班级整体的团队建设和精神塑造,主要表现在各成员在学习中相互帮助,共同奋斗;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敬互爱;在行动上听从指挥,协调一致。除此之外,班级文化还能有效的减少学生个体之间的摩擦与矛盾,增强内部凝聚力。第三,班级文化具有约束规范作用。班级文化的无形约束可以弥补规章制度的缺陷,形成软约束制约着学生的言行,使学生个体自我约束,符合班级文化的规范。这种约束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度制约(如规章、守则、纪律)、氛围约束(如风气、环境等)、观念制约(道德、理念、舆论)等方面[3],可以减少制度惩罚等硬约束的冲击,减少与学生自尊心之间的碰撞,赢得学生内心的约束。第四,班级文化具有激励作用。班级文化能鼓励学生个体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驱动力,主要表现在优秀学生更有动力,向更优秀的方向前进;后进的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向优秀学生靠拢。第五,班级文化具有辐射作用。班级文化不仅能对班级内部个体及整体产生影响,也能对相邻班级、整个学校,甚至社会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班级文化的建立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不仅对所处的一个时期产生影响,也会对未来起作用,展示出巨大的辐射作用,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核心。

3、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全局,有针对性地考虑分析,特别是员工培训院校班级文化的内涵更突出职业性。在考虑分析过程中,必须把握班级期望、校园文化以及职业文化,甚至是企业文化。第一,全面认识班级文化内涵及建设班级文化必要性。将班级文化建设贯彻到切实行动中,使班级文化在班级建设中发挥出最大作用。第二,全员参与,注重个体发展。注重成员个体发展,灌输“每个成员都是班级的主人”这种主人翁思想,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不允许任何人游离于外,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合作精神。第三,美化班级环境,创造和谐环境。从班级环境和教育教学设施等方面入手,美化班级环境,构建良好的班容班貌,使学生自然而然受到熏陶和感染,增添学习兴趣,带来希望和活力;完善相关教学设施配置,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第四,突出重点,切勿肤浅。从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层面打造班级文化,把班级文化建设重点放在班风、学风等方面,打造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信念。第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班级文化是通过学生个体和整体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从初始的参差不齐到形成固定班级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不停碰撞与磨合,因此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多了解、交流。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