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十篇

时间:2023-11-03 17:53:28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篇1

信息时代,现代社会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创新意识。改革开放三十年进程,我党教育方针全面明确,应注重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与积极主动的实践能力。目前,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改革教育已经逐步成为新时期社会全面认同的方向。锻炼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意识为核心基础以及物质准备,可引导学生科学适应创造教育过程,进而推进创造学理论的科学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锻炼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策略

1.开创问题情境,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为提升教学水平,初中语文教师应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能力,探寻有效的策略方式。应引入直观模式,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形象化、喜闻乐见的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提升语文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发散思维。教师应科学引领学生就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以及不同人物由多视角、多层面入手展开研究分析,突破思维定势与禁锢,积极形成良好的敏捷思维,提升学习灵活性,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另外,教师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研究思考,通过启发教学摒弃传统灌输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引领学生感悟前人进行知识创新阶段中应用的思维模式,并给予学生合理的点拨,令其注重学科发展建设阶段中有关前沿热点问题,核心难点环节,进而为学生的持续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开展创新教育,应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方能令学生各个创造愿望均能良好实现。为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将问题情境视为良好的切入点。例如,在讲授有关描写建筑物的文章内容时,在课程初始阶段可向学生提问:日常生活之中你见过怎样的建筑,你对其会形成怎样的感受,你认为最美的建筑是什么等等。通过问题情境设置,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创建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并令学生在思考问题中优选合理的课文学习方式。有所思才能有所疑,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带着问题思考,其思维火花将全面被激发燃烧,通过边读边议、自由发言,可令学生抒发内心想法,进而更加踊跃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锻炼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技能,扭转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研究,令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

2.丰富知识领域,引入新型教育技术手段,锻炼创新能力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篇2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影响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Impa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AO Zhiqiang

(Rongan Middle School, Liuzhou, Guangxi 545400)

Abstract Physical exercis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has played a certain positive imp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disorders, made a number of specific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

Key words physical exercise; mental health; impac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1 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

体育锻炼是维持和加强生命活动,延缓人体衰老,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的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导致中学生们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增加和增大,从而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及现状

2.1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学习方法得当;能应付一定的挫折。

2.2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表现

2.2.1 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

2.2.2 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2.2.3 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

3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3.1 体育锻炼能促进中学生智力的发展

(1)首先智力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储存和处理的综合能力。它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等基本因素所构成。作为处于青年中期的我们,智力发展水平已相当成熟,其智力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身体锻炼,同时,体育锻炼又能促进我们的智力开发。(2)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智力发展的良好影响是表现在多方面:首先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发展空间、时间和运动知觉,如用力感、运动感、重力感、速度感等,这样可以促使我们运动更灵活。其次,体育锻炼能提高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提高智力的核心――抽象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想象能力。再次,体育锻炼也能促使思维的敏捷性、独自自主性、控制性等品质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是我们中学生的智力能进一步发展。

3.2 体育锻炼能培养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1)个性是指具有一点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力量特征的总和,亦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包括反映个性倾向的需要、机动、兴趣、理想与信念,也包括反映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与个性。人的个性一方面受到遗传的影响,另一方面更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体育锻炼是促进个性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每一个中学生的个性都不尽相同,有的成良性发展,有的则相反,这时我们就要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扭转个性呈恶性发展的同学,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优秀中学生。(2)体育锻炼对于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多方面。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运动能力(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46页)强的学生一般具有行动活跃和个性外向的特点,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使他们的兴趣较为广泛,学习效率较高,社会动机较为强烈,在社会中更容易立足。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篇3

《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精神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在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上下功夫。 一、在动作规范性教学上求突破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它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的方法。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而中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直接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因此,体育教学中正确的动作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可见,教师的示范对于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示范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对教师形体动作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并使之“内化’,经过思维的加工,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因此,教师的每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教授新教材时,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的示范,让学生先观察,了解整个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过程,然后结合教学要求,把动作分解,用慢速或常速做重点示范。使重点示范的动作更加鲜明、突出,以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大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一种力的鼓舞、美的熏陶。 二、在良好的锻炼习惯上求发展 一个学生体育素质的高低,取决于自身锻炼的习惯。同样一个老师授课,但学生学习成绩高低不同,运动成绩亦有差异,一定程度上在于自己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三、在体育技术和技能上求创新 体育课要积极营造新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让学生知道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就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从而增长学生创新的理解和浓厚兴趣。体育教学中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之间,既有其内在的联系,又有其本质的区别,根据动作技能的正负迁移规律和体育技能的表象使人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所以多增加些外界感性形象的刺激,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是提高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图片、影视等,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总之,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篇4

20xx个人党性锻炼计划范文一在组织的关心与安排下,我来到省直机关工委党校,成为干部培训班的学员。为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现拟定个人学习与党性计划:

一、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努力提高政治素质

开学的第一天,我发现在七楼大教室的前方,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加强理论武装,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这四句话就是我们此次上党校的目的,于是当即把它们抄在了我的笔记本上,它们将时刻提醒我、勉励我。

在今后两个月的学习生活中,我将端正态度,明确目的,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目标,深入学习党的xx大及xx届四中、五中、六种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努力使自己的党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树立优良学风

在校期间,我将严格遵守党校的校纪校规,服从组织员及班委、小组的安排,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不无故迟到、早退、缺席、外出。尊重每一位讲课的老师,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好课

堂笔记,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同时,我将积极参加班级和小组安排的各项文体活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三、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切实提高学习水平。

第一,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后自学相结合。在学校安排的专题辅导课程中,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班级研讨,及时归纳、整理、撰写学习笔记。

第二,坚持指定教材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认真阅读领会《xx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等必读和选读书目及文件,积极加强课外阅读,学习时政知识,关注国外国内重大热点问题和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事件,保持个人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准确判断力。

总之,我将十分珍惜在党校学习培训的这两个月的宝贵时间,以加强理论武装,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为指导思想,认真完成党校学习任务,做一个合格的党校学员!

20xx个人党性锻炼计划范文二根据本期XX党校培训班的有关要求,每一名学员在入学之初都必须明确培训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撰写党员党性锻炼计划。为加强自身党性锻炼,结合教学计划和个人学习生活安排,特制定个人党性锻炼计划如下。

一、锻炼目的和内容

党性锻炼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为目标,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群众观,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廉洁自律,成为符合《中国共产党章程》要求的、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 通过党性锻炼,真正做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理想信念,牢固的宗旨观念,良好的思想作风,严格的纪律素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二、党性锻炼的措施

党性锻炼要贯穿于党校学习的全过程,为进一步提高学习锻炼效果,我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党性锻炼的重要性,提高党性锻炼的自觉性。党性锻炼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党性锻炼,可以不断提高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的必要性和自觉性。我们要不断明确党性锻炼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和应遵守的纪律,尽快实现由领导干部到普通学员、由工作岗位到学习环境、由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转变。

(二)珍惜学习机会,统筹安排时间精力,确保学习质效。要切实把本次培训学习当作一次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良好机遇,珍惜这次难得的机遇,真正静下心来全力搞好学习。合理安排时间,严格生活学习规范,坚决杜绝不良习惯,减少外界干扰,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保证学习质量和效果。

(三)树立服从意识,严格服从管理。认真按照培训班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遵守各项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做到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按时出勤、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听课、认真做好课堂记录,积极参与培训班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学习交流、搞好调研活动,确保全面完成学习培训任务。

(四)加强理论修养,主动开展党性分析。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学,制定读书目标,加强党性的理论修养。认真学习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总结出、提炼出理论,再以提炼升华的理论指导工作实践。争取每周看一本书,并结合工作实际思考和改进工作方法,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指导意见。同时,结合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优良传统,增强党的观念和群众观点,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着重结合回顾个人成长过程中,在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的要求存在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分析,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明确方向。

(五)加强研讨交流,提升能力素质。一是切实提高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听讲、交流、学习,看老师是针对具体问题是怎么分析的,同学是怎么讲的,从几个方面讲,有什么逻辑,是如何与实际相联系的,从而进一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与同学的交流。通过请教、交流、沟通和研讨,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开阔思路,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吸收其他学员的创新思路,并积极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总之,在党校学习的两个月时间里,我将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完成党校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切实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切实加强党性锻炼,努力提高党性修养,争做优秀学员。

20xx个人党性锻炼计划范文三在党校的学习中夯实理论基础,拓展 自己的视野,培养思维方式,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自己的党性在 学习中得到锻炼,按照教学计划要求,特制定本人党性锻炼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为指导, 以提高思想政治素 质和执政能力为目标, 将党性锻炼要贯穿于在党校学习的全过程。 通过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 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群众观,使自己在理论武装、世界眼光、战略思 维、 党性修养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进一步增强运用马 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做好 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

二、加强党性锻炼的措施

1、提高认识,充分把握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性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党性锻炼是提高党性修养的必然要求。 党员不 仅在入党前、入党时加强党的基本理念、路线、方针、政策的

学习,更要 在入党后,时刻锻炼党性,永葆党员本色。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党性锻炼是提升党员先进性的有效途径。 党员 应与时俱进, 认真学习基本政治理论, 切实提高修养,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党性锻炼是增强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 只有通 过不断地学习, 把学习的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 才能促进工作上的提高、 水平上的提升,以更好地胜任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2、党性锻炼的具体计划 我一定珍惜学习机会,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集中精力抓好 学习,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圆满完 成学习任务。努力做到狠下五个功夫 :

一是在学习基本理论上狠下功夫。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认 真研读党的报告、 xx届三中全会精神、 系列重要讲 话以及党的重要论述等方面的书籍,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认真记好 学习笔记,写好学习心得,注重用联系的方法搞好学习,把理论学习与当前国内国际局势相联系,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 与党的建设相 联系。

二是在加强交流研讨上狠下功夫。 能在一起学习、 研讨, 是一种机遇, 更是一种缘份。班上的学员来自省直各部门、各单位,在学习过程中,我 将积极参与研讨,加强交流,交流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方法,交流学习成 果。研讨中,就相关议题,与老师、同学

充分交流讨论,提高成效,并将 研讨体会、收获等做好记录。通过请教、交流、沟通,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吸收其他同学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引入到自己 的工作中,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狠下功夫。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带着问题学, 带着任务学,带着目的学,在学习中寻找方法,寻找思路,寻找解决问题 的答案,达到学用结合,理论水平与工作水平同步提高。学习过程中,积 极深入调查研究, 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进行研究 和思考,增强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在培训学习后,将学到的理论知 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 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身工作能力。

四是在加强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在于更好地 做人做事。我要通过这次学习,切实加强自身修养、锤炼过硬的本领,做 到有真才实学,肯真抓实干。通过学习,更加坚定对党的理想信念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忠诚我们党的事业;通过学习,提高道德修养、纪律修养和 作风修养等,树立党员干部的新形象。要在这两个月的学习中,注重把树 立求真务实作风与干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 把廉洁奉公和勤政为民结合起 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是在不断总结提升上狠下功夫。 定期开展学习总结, 撰写学习体会 和心得,真正把在思想、宗旨、作风、道德等方面的状况进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是指一般学习能力的上升和发展的高级智能,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是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引导发现激发兴趣

心理学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处在积极的状态,就能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主动探求知识,否则,处在消极状态对学习无精打采或应付而被动学习,其结果就会出现学习效果的巨大差异。中学生突出的一个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它是学生乐于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以奇取乐,以乐助学,能使课堂学习情趣盎然。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一定要重视发现学生的新删点、新思维或是某种奇思特解(尽管不尽完美),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可贵的创新思维训练要靠教者长期率先示范,潜移默化,同时要不断地引导和鼓励自己的学生敢于去思考问题,并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新见解。如在数学习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四联”训练,用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兼及思维的流畅性;采用多题归一,锻炼求同思维能力;用整体代换方法解题,锻炼统摄思维能力;用反证法解题,锻炼逆向思维能力;用类比方法解题,锻炼相似思维能力;用难题巧解锻炼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也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用多解择优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等。

对学生新颖别致的解法加分,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思维的独特性。欢迎学生对老师的解法提出不同意见,表扬学生的解题方法超过老师,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成功,从而增强他们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三、培养学生勇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人手的,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爱因斯坦曾讲过一段精辟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就应当培养。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数学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索、讨论、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之间积极争辩,各抒已见,陈述矛盾,揭露弊病;四是鼓励学生解放 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创新精神,大胆向老师质疑性提问;五是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活读书,敢于对课本,对参考书提出疑问。

四、启发学生富于想象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大多能预示着可能的后果,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证实。被誉为科幻之父的凡尔纳写过潜水艇、直升飞机、电视机、导弹、坦克而这些都是当时未发明的东西。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要努力把学生的想象振奋起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增长。

五、引导学生乐于合作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篇6

一、做法

1、思想上关心,营造温馨的关爱环境。县委高度重视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制定出台了《**县挂职干部管理工作意见(试行)》,坚持把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纳入人才强县战略,把挂职干部的接收培养与人才的引进和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建立挂职干部座谈会制度。在接收和选派挂职干部时,县委召开座谈会,向他们表示欢迎问候,认真听取意见,征求挂职锻炼需求;挂职结束时,召开总结会,交流收获体会及经验。二是建立帮带制度。要求各接收单位主要领导与挂职干部建立帮带关系,通过“一帮一”的方式,注重给挂职干部搭建锻炼平台,提供锻炼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建立跟踪考察制度。县委组织部定期到接收单位听取领导和群众的意见,了解掌握挂职干部的工作及锻炼情况,并及时反馈给选派单位组织人事部门。

2、使用上放心,营造信任的工作环境。对挂职干部的接收安排坚持全盘考虑,充分酝酿,根据挂职干部自身特点及培养方向,结合**实际,大胆使用,把挂职干部安排到最适合他们的岗位锻炼,让他们既分管某方面的工作,又熟悉单位全面工作。有的挂职干部还分管和参与了全县(乡镇)的主要工作和重点任务。

3、服务上尽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一是实行定额补贴。针对挂职干部生活不便的问题,每月给予每位挂职干部生活补贴500元,尽力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二是完善沟通联系制度,县委组织部通过电话、座谈等形式与挂职干部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挂职干部的思想动向和工作情况。

二、成效

一是改善了班子结构,增强了班子活力。我县乡镇和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在综合素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还有一些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选派到乡镇和村级组织中挂职的年轻干部文化素质高,都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涉及法律、宣传、经济管理、财经、水利水电等专业,他们有热情、有干劲,接受新事物快,创新意识强,给各乡镇及村委会带来了新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基层领导班子的素质、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增强了生机和活力。同时,通过他们有效地促进了基层与机关间的联系与沟通。

二是增长了知识才干,提高了领导水平。下派挂职的干部,虽然文化素质较高,但缺少党内生活的严格锻炼和艰苦环境的磨练,缺乏做群众工作和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通过挂职锻炼使年轻干部的理论知识得以进一步升华并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促使他们改进工作的思维方式,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丰富工作的阅历,尽快地完成了角色的转换,提高了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三是强化了奉献意识,密切了干群关系。通过下基层锻炼,挂职干部增强了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毅力。大部分挂职干部都能把组织的信任作为自己的一种荣誉,把挂职作为一种责任、作为做好工作的动力,自觉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舍小家顾大家,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党和集体利益。由于奉献意识增强,挂职干部与基层干部和群众同甘共苦,在干部和群众中作出了表率,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密切了干群关系。

四是培养锻炼了年轻干部,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挂职锻炼,使年轻干部有机会在新的岗位和环境中看到过去看不到的事情,了解到过去了解不到的情况,学到过去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了阅历、拓宽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增强了党性,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挂职锻炼,也使各部门能从新的视野发现人才,拓宽了选人用人的渠道。

三、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认识上有偏差。少数干部群众对下派干部挂职锻炼的做法不赞同,认为没有必要,培养不出干部,反而使下派干部丢生了所从事的专业,下派干部是向基层掺沙子;同时少数干部还担心机构改革后这些干部留下来和他们争位子。

二是在工作中不压担子或担子压得太重。有的认为年轻干部不成熟,情况不清,担心他们履行不好职责而误事,只安排做些一般性的工作,不压担子,不给应有的职权,让挂职干部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有的地方则走另一极端,担子压得太重,使情况不熟、工作经验不足的挂职干部,一时难以打开工作局面,同时也给挂职干部在思想上造成较大的包袱。

三是在干部管理上走极端。有的认为挂职干部是上级派来的,挂职一年两年以后抬头不见低见,怕影响关系,不愿做更多的教育管理工作;有的忽视干部的成长规律,期望值太高、求全责备,使得挂职干部不敢大胆工作。

四是部分挂职干部加强锻炼不够。极少数干部忽视挂职锻炼的过程,认为挂职锻炼只不过是换换工作环境而已,挂职锻炼一年、两年期满后,仍可回机关工作,因而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工作上主动性差、纪律观念不强。

四、建议

一是抓途径创新,促进挂职锻炼形式的多样化。采取内外结合、上下联动的方式和“三派”模式,全方位,多层次拓宽挂职途径。即外派挂职,实施“走出去”战略,借用沿海发达地区培训平台,积极开展县(市、省)外挂职锻炼。下派锻炼,利用基层广阔的天地,大力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村(居)挂职锻炼,使干部在农村工作中提升自我。上派充电,每年选派干部到省、市直机关跟岗学习,使干部在“高门楼里长见识”。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篇7

一、体育主体意识能力

主体意识是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练习中自我表现的欲望就愈高,从而也就愈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性,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而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学生积极地吸取前人长期积累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赖于他们主动地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发展和提高。

二、体育思维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诱导、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体育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启发诱导,拔动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去思考,打开学生思维大门,例如:蹲踞式起跑,为什么身体要前倾? 内脚背踢球为什么要斜线助跑? 这些问题,可诱发学生动脑思考,但这仅仅不够,这只有“启”而无“发”,“诱”而无“导”,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前倾”的姿势与时机? 斜线助跑才能踢好内脚背? 教师启发诱导,构成了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同时,也可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多样型的思维能力,多样型思维能力也叫多维型思维,是在事物多样性统一中进行的思维能力活动,“举一”是关键,如果“举一”只是似是而非,那么,“反三”就是一句空话,例如:“在田径教学中径赛项目为什么要沿逆时针方向跑而不沿顺时针方向跑?”这一举,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它既涉及了人体解剖学知识,也涉及力学知识,运动生理学知识,生物力学知识,若学生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做基础,是答不上来的。在教师提示下,学生就可答出这一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了,教师再提出“400米跨栏运动员为什么最好是右腿起跨”这一问题,学生就会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我们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体育实践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身体能力和运动的适应性,是体育实践了基本的表现形式,而支撑这种最基本表现形式的能力,就是体育实践能力,它包括体育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观赏能力。

l.体育锻炼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能力培养,是体育教学中,重中之重的环节,它不仅包括了技能、技术、理论,还包括自我调节,自我锻炼。在体育教学中,是“让学生练”还是“教学生练”?是强调利用尽可能的练习时间和运动负荷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体? 还是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我们对教学效果的其待是“练”,还是“既练了也会练”。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当继续重视在体育教学中有效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的身体状况,怎样地去选择自己的练习内容,运动量,如何去调节和控制运动负荷,怎样去身体恢复和怎样保证安全等等。也就是我们说的“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既运动处方的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加强体育技能、技术的能力培养,也要加强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另外,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能力,特别是自我锻炼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当前,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虽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但离开课堂,就不懂得如何进行锻炼,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所以,体育教学中应注意:①结合知识、技术教学培养认识能力。②结合练习组织和方法培养调控能力。③结合常规教学培养自治能力。④培养学生知识能力。

总之,自我锻炼能力的诸要素不是孤立的,在教学中,应注意全面培养。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必然会涉及到课的组织、教法、教材、运动负荷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做准备,以便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过程得到很好落实,得到很好发展,让学生将来走出校门也能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独立进行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体育娱乐观赏能力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篇8

人类迈入了21世纪,迈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曰新月异,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并导致从经济到上层建筑,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教育属于上层简单的范畴,它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者,研究教育创新和知识经济教育发展的方向时,不能不正视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完全可以说,以电脑化,网络化,教学化为重要内容的“信息化”不仅是知识经济到来的标志,也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要标志,离开了教育信息化,教育创新失去了载体;而没有这种载体的所谓“创新”,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而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门学科而存在,也要适应“知识经济”这一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将起着巨大的堆进作用,信息技术将影响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体育教育的改革需要超前的规划和发展。在此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初步的论述。

一、现代信息技术将有效地优化体育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手段提供了现代化模式的框架,其构思基于:“以计算机作为储存、传输数字化“了的教学内容的载体;以“网络化”、“智能化”了的信息技术作为驱动载体高效率的储存、传输教学内容的动力。“数字化”是引发信息技术革命的契机,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文字材料等教学内容中的元素就能以一定数字格式输入计算机,从而达到借助计算机进行存储、传输的目的。网络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腾飞,拓宽了信息技术传播时间。“智能化”的多媒体、超媒体、人工智能等,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软件的功能,更好协调教与学的活动的互动性。当“智能化”与“网络化”融合一体,则现代化教学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功能奇妙。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主要通过校园网来实现,而校园网的建设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完成实现。以现代高新技术的设备和师生的智慧可以使校园网的各部分之间都能互相联通,互相渗透,融为一体,这样可以使校园网发挥更好的效益。

当今学生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的兴趣比较浓,乐于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恰恰会满足他们的这种兴趣,并且能适应他们理性思维不强、学习的持久力弱的等持点。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引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扩了知识领域,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促进教学效果达到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往体育课教学由教师边讲边示范,学生已经对这种教学模式感觉枯燥土无味,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截然不同。学生面对的是一台电脑,在这里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体育教学软件中教学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里,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授课时学生顿时会精神百倍,劲头十足,兴致盅然,课堂气氛异常地活跃,以此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锻炼欲望。体育课教学中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把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理解,让学生掌握动作。而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中,动作的重点与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讲解,一堂体育课中重复多次,遇到复杂迅速的动作,不利于学生观察和仔细了每一个动作细节。例如:在山羊分腿越的教学中,学生初学时,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不一定能完全听懂、看清楚,对动作的了解多数依赖于观察,但是此项动作迅速连惯,不一定让学生看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形成分解做动作的习惯,忽视了迅速连惯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授课,就会避免上述存在的问题。教学中体育教师的动作讲解与示范直接播放给学生听与看,对于重点与难点进行反复慢放,并用特定的声音、图象显示,突出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全面的掌握动作,提高教学实效。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动作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思维,观察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终身体育教育的第一选择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技术特点,这些特点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资源——网络教学为学习和锻炼者提供必要的信息环境,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主观形式。学习内容的非线性传递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强大的数据库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学习者的极大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方位的信息资源。

2) 锻炼者——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加大锻炼者的参与程度,帮助锻炼者协作意识的形成和学会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上,强调更多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协作学习。网络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参与程度。信息时代的新型公民不光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的能力,也要学会进行协作学习与他人交流,共享信息,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信息资源来促进更多新知识和新思想的产生。另外,网络提供的检索功能,使锻炼者能够根据自己的信息 需求分析问题,选取恰当关键词进行搜索、筛选、存储或做出相应的变换,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3) 教学活动——网络的交互性促进师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习与锻炼环境的营造、学习与锻炼团体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用价值的支持。学习与锻炼者在决定锻炼目标后,分析问题,利用信息工具获得相关资料并加以分类、综合、建构,通过网络与体育教师或服务器联系,或在学习与锻炼之间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现场讨论,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应乐于听取其他人学习者的异同点,慎重考虑后,对自己的原始资料做出调整,进行再整理,从而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与目标。由于在整个过程中锻炼者可以通过网络多方面地取得相关信息,使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可以得到体育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因此,锻炼的目标能更好地完成。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逐步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及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3.1 转变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提高体育教师对教育的深刻认识

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是开放性和跨时空性。信息时代教育对所有地区、所有学校和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学生锻炼兴趣的培养,关键于体育教师,教师教育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展的象征,而且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正确、合理、高效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从而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使“以人为本”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构建学习的良性循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3.2学生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符合锻炼规律提高锻炼效率。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师道尊严”,以传统教师的主动传导和学生的被动吸收为主,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原则,学生只有在体育教师固定的思维模式下去吸取知识和锻炼方法,学生学习与锻炼的主动性和思维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这样培养的学生在今天是很难适应时展的。随着网络的出现,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充实了人们的大脑,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资源,是一个教师远远不及的,学生在互联网的海洋中,可自由自在地获取他想要的东西,这一发明,摆脱了教师固定思维的束缚,在锻炼活动过程中迫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能力与锻炼能力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知识资源使教育教学内容与教法发生一场深刻改革,它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3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

动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基本运用现代信息进行体育教学时的教学模式的教师、学生、媒体三者的关系。( 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信息是多种双向传输方式,即师〈——〉 生、 生〈——〉生、网络 〈——〉生(网络)、师(网络)〈——〉生(网络)、生(网络)〈——〉网络、师〈——〉网络。网络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可以直接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与锻炼,也可以通过网络间接从教师、其他学生处获取信息,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师生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自行获取信自主学习与锻炼,师生、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协作学习与锻炼,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或师生之间的交流,组织、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与锻炼。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4.1 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体育教育学科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有价值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探索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4.2 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网络资料,在获取基本知识之后,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内容以传统型转变为探究型。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篇9

【关键词】体育活动;健康意识 ;生活习惯

健康的体魄是高素质人才的载体,是实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今天的在校学生是明天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身体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到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文章通过对河南省鹤壁市市高中、市第一中学、市外国语中学、浚县一中、淇县一中、山城区综合高中等六所学校的在校高三学生进行整体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13份,回收率90.33%,有效问卷793份,有效率97.54%。

1. 河南省鹤壁市高三学生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1.1 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动机。

调查显示(表一),高三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与其自身需要有密切的联系,说明高三学生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同时也反映出参与动机有着多元化的趋势。

表一 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项目 位次 频数 平均选项系数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1 650 2.74 81.97精神情绪的修养与改善 2 441 1.86 55.65消遣娱乐丰富生活 3 339 1.43 42.75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4 312 1.32 39.34喜欢体育运动 5 238 1.00 30.01锻炼意志 6 230 0.97 29.00加强人际交往 7 131 0.55 16.52为养成体育活动习惯 8 103 0.43 12.99为美容减肥健美体形 9 94 0.40 11.85体弱多病 10 57 0.24 7.19其它 11 13 0.05 1.64总人数 793 总选择人数 2608 平均选项 237.09 总项目 11

1.2 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重要程度的认识。

高三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一定程度上放映了其参与体育活动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调查显示,总体有83.26%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重要,只有1.37%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不重要。显而易见,高三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体育教育后,已经初步形成了对体育活动的正确认识,对体育与未来生活的联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可以说高三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普遍具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1.3 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习惯。

高三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反映了其体育活动习惯的养成。高三学生每周锻炼次数的调查(表二)显示,男女生存在一定的差异:高三学生每天进行体育锻炼的有13.11%,每周锻炼5-6次的有11.48%,每周锻炼3-4次的有22.59%,每周锻炼1-2次的有42.62%,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占9.86%。

表二 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

0次 1-2次 3-4次 5-6次 每天 〈30min 30-60min 60-90min女 13.33 46.64 6.67 16.67 16.69 86.67 9.74 3.59男 6.45 38.71 38.56 6.64 9.82 29.03 64.52 6.54总计 9.84 42.64 22.95 11.48 13.11 57.38 37.70 4.92

高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调查(表二)显示,男女生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每次锻炼时间不足30分钟的有57.38%,每次锻炼时间在30-60分钟的有37.70%,仅有4.92%的学生锻炼时间每次在60-90分钟。

高三学生身体和精神疲劳的调查(表三)显示:由于面临高考升学,加之部分学生体育意识淡薄,所以没能合理的利用时间从事体育锻炼,造成他们体质状况呈下降趋势:身体方面总体有近一半的学生有一定的疲劳感觉;精神方面有六层以上的学生有一定的疲劳感觉。

表三 学生身体、精神疲劳统计(%)

很有感觉 有一定感觉 没有太大感觉 没有感觉 不清楚

女 3.59 49.27 30.51 13.59 3.08 身体方面男 12.90 32.26 35.48 16.13 3.23 总计 8.29 40.98 32.79 14.77 3.16女 9.74 53.33 26.67 6.41 3.59精神方面 男 35.48 35.80 6.45 19.35 2.92 总计 22.95 44.26 16.39 13.11 3.28

以上分析看出:鹤壁市高三学生体育锻炼与在校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的要求相差甚远;学生的体育态度呈良好状态,而体育行为缺少良好的运行势态,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差距。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体育态度只是为体育行为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可能,但并不是决定行为的全部因素,要将这一心理上的可能转化为现实,即形成具体的体育行为,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基础,应使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互引发和促进,共同加强行为的动力机制,强化对体育的理性认识,促使其产生体育行为,并使之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1.4 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

影响高三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包括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体育意识与价值观、体育态度与习惯;客观因素主要有:缺乏余暇时间、学业负担重、锻炼场地缺乏等方面。调查显示(表四):缺乏余暇时间及学业负担过重是影响学生参见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表四 影响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选项 位次 频数 平均选项系数 %缺乏余暇时间 1 676 3.39 85.25

学业负担太重 2 546 2.74 68.85身心疲惫 3 238 1.19 30.01锻炼场所缺乏 4 156 0.78 19.67没兴趣 5 117 0.56 14.75不懂锻炼方法 6 91 0.46 11.48不适合自己的行为举止 7 78 0.39 9.84身体较弱不宜参加锻炼 8 54 0.27 6.81身体很好不用参加锻炼 9 31 0.16 3.91其它 10 7 0.04 0.88总人数 793 总选择人数 1994 平均选项 199.4 总项目 10

【摘 要】数学美可激发兴趣,启发创新,以美启真,启迪心灵。数学有如同诗一般的简洁、对称、和谐和奇异之美,领悟到数学学习中所蕴藏的美学意象、美学情趣与美学精神,会使他们在对数学美学的欣赏中,享受数学学习。

【关键词】数学美学;审美特征;魅力

数学的抽象与严谨,使其易陷于无味;数学的庞大与繁杂,使其易陷于枯燥。因而使一些无法进入数学堂奥的学生,渐渐对其敬而远之,甚至失去兴趣,以致人生中失去了体验数学大美的机会。因此,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学,体验数学美学,于数学学习中培养审美情趣,应当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1. 数学美学具有独特审美特征

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追求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青年学生,以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激情,一旦感受到数学有如同诗一般的简洁、对称、和谐和奇异之美,领悟到数学学习中所蕴藏的美学意象、美学情趣与美学精神,会使他们在对数学美学的欣赏中,享受数学学习。

数学美学蕴藏于数学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概括、模型示范、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之中。繁杂的数学其实具有在逻辑结构、方法和表达方式上的简洁性,以其简洁的方式表达深刻的内容,反映出自然的简单性。简洁性成为数学美学的首要审美特征,也成为数学最本质的美学特征。

数学中的中心对称、轴对称和镜面对称,都给人以美感,这就是数学中的对称美。数学审美特征中的对称美在数学中比比皆是:代数学中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图像的关于原点对称;几何学中的许多图形,圆、球、圆柱、圆锥、长方体、圆锥曲线等都体现了对称美,并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在数学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具有和谐平衡与一致。数学概念、规律、方法,三者高度统一,甚至数学与其它学科也是统一的。数学中的公理化方法,使零散的数学知识用逻辑的链条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本质上体现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体现着和谐之美。

作为“奇妙的数学”,其数学结论或解决问题方法的新颖、奇巧、出乎意料,往往勾起思想上的震动,引起人们的赞赏与叹服。数学领域中的一些新的观念的产生,就是来自对奇异美的追求。数学让奇异成为一种美学现象,而且让人们享受奇异的美感,令人产生惊奇的愉悦。奇异性是数学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显示世界中非常规现象的一个侧面,也是数学发现中的重要美学因素。

数学美学是客观存在。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有着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数学美学不是抽象的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具体形象的表现方式。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用美的眼光挖掘、审视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呈现别具一格的数学美学,寓美学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2. 数学美学魅力无穷

法国近代数学家彭家勒说过这样的话,科学家之所以执著地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乐趣,他之所以能从中得到乐趣,是因为他美”。在数学教学中,呈现数学本身特有的美学魅力,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学因素,会使数学课堂展现出现更强的活力和魅力。

(1)数学美激发兴趣。既然数学学科中蕴藏着美,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发现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把教学组织成为发现、鉴赏数学美的过程,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章节顺序,有重点地向学生介绍、呈现美学因素。在实施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的愉悦,从而引领学生以数学美为路途,进入更为深奥的数学殿堂。这是在数学教学中引进数学美学内容的主要宗旨。在履行这一宗旨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体会到数学美的力量。同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组织学生进入感知数学美、享受数学美,并为数学美所陶冶的境界。

良好的数学美感和较高的数学审美能力,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能由此而领悟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活跃数学思维能力。

(2)数学美启发创新。美不但是发现,更是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常发掘教材中的数学美,能大大提高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逐步使学生达到运用数学中的美学方法进行美的创造的初步能力。美与创造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完善的体现。数学美学的简洁性旨在寻求问题的最优解答或简缩思维过程;数学美学的对称性要求对命题作出类比,推广和引伸,从而发现新问题;数学美学的和谐性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提供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思路;数学美学的奇异性倡导激发学生探索、发现、创新的精神。

所以说,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享受数学美的过程,就是启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把发现数学美的活动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工作结合起来的教学必然会收到极好的效果。

(3)数学美以美启真。在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解题的策略不但是学习的方法,更是是思维的方法与能力。通过发现与实践,自觉地将美学观念引入数学思维,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将会提高。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将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与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相结合,再凭借知识、经验与审美直觉,从而确定解题总体思路或入手方向,数学学习将是一片新天地。这种出于数学美的考虑而导致解题思路的设计与发现,叫做以美启真。美的启示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了数学中的美学方法。

通过数学美的指引,获得了解题的突破口,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若能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将会大大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4)数学美启迪心灵。教育的本质就是美化心灵。数学通过探求自然界的规律来启智人类。所以说,中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包含着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享受美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发现蕴含其中美的因素和美的方法。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在劳动中发现自己的力量,本身就是愉悦的享受。在数学活动中,寻求问题的最优解答,寻求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寻求多种可能性。这种思维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过程。通过数学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在数学美享受中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世界观,执着追求真理。

中学数学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引入美学教育,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用美的眼光去学习数学,探索数学,从而最终完成对数学美的创造。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谭本远,数学审美信息六要素 数学通报,2002,(4).

[2] 吴开朗,数学美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3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篇10

【关键词】课外体育;中学生;素质培养;身心健康

现代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当做教学活动的重点,因为除了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外,心理素质的发展也是很必要的。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和生理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关注虽然能够有效的提升其身体的素质,让学生的身体更加的健康,但是因为缺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关注,所以学生的心理情况可能出现一些不乐观的情况。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在中学阶段,学生可能会出现抑郁、内向、不愿意交流等问题。这些都说明学生的心理其实是有问题的。这个时候,通过科学的锻炼其实是能够解决好学生的这些问题的,但是如何利用体育解决这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可以让现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借鉴,所以教师应该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经验,找到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办法。

一、当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实际情况

就当前的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实际情况来说,其是有比较大的问题的。笔者认为,当前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首先是视力的问题。当前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当前不少中学生的视力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问题。这说明学生没有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其次,在进行肺活量的测试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明显的看到,学生的肺活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甚至有一部分学生的肺活量明显的低于平均水平。再其次是肥胖的问题。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就已经能够看到,当前不少学生都比较肥胖,这说明学生的锻炼的方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学生缺乏锻炼才会变得肥胖。而肥胖会带来大量的问题,比如说心血管的问题、血压的问题、血糖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威胁到了学生的身心的健康的发展。最后,当前学生的跑步的能力也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不少学生的跑步成绩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问题是爆发力的问题。当前不少学生因为肥胖的问题,其已经没有办法坚持跑完甚至一圈。而五十米跑步甚至有不少学生的成绩远远的低于平均的成绩。这说明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了巨大的问题。此外,从我们的调查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当前学生的实际锻炼的情况是很有问题的。这主要体现在,不少学生的每周的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有不少的学生根本就没有体育锻炼。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当前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必然出现问题,因为缺乏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必然会出现问题。而因为缺乏锻炼,所以学生没有办法派遣心中的情绪,所以长时间的情绪的挤压也会让学生心理出现问题。

二、为什么要通过体育锻炼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水平

1.课外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

通过体育活动,教师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教师的有效的引导,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基本都是采用自己的摸索,这样学生虽然也会进行一定的锻炼,但是实际上,以为缺乏有教师的有效的引导,所以学生的锻炼的效果是有问题的。并且因为使用的方式不是很科学,所以学生经常会因为感觉不到自己的能力的提升而最终丧失进行锻炼的兴趣。而在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则可以养成良好的锻炼的习惯。这是因为,在生活中长时间的锻炼会让学生疲劳,但是长时间的学习也会让学生感到压抑。这个时候通过锻炼学生明显的可以感觉到自己比较舒服,心情也比较放松。此外,通过锻炼学生也能够感觉的到自己在面对挫折和一些消极的情绪的时候,能够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些因为对于学生的运动习惯的培养都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社交的能力

在进行锻炼的过程中,学生的社交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学生的能力的不仅仅应该限制与锻炼技巧,而且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其他的能力,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大部分都是需要学生相互之间进行配合才能够完成的,这样一来,原本比较陌生的人之间就有了比较多的接触的可能。在接触的过程中,学生就可能会对彼此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社交能力也必然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社交的能力。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会让学生先进行一定的热身的运动,热身运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活动起来,为后面的运动做好准备。而后笔者会让学生男女混合起来进行分组,而后让每一个小组进行比赛。比如五十米往返跑、四百米接力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团队的力量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进行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和队友相互配合,在运动的过程中,学生则需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多的交流的机会,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交流,提升学生的小组凝聚力和小组的荣誉感,笔者会有意识的建立一些奖励和惩罚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笔者则会让输掉比赛的学生当中表演一些活动,以此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的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

3.利用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的利用体育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利用体育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生的血液的流动是有关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的科学的锻炼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敏锐。此外,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到,体育锻炼不是简单的进行运动,身体锻炼固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但是教师要注意到,在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心理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拓展训练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心理的发展。

现代体育活动对于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和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的利用体育活动能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帮助,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科学的利用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让学生得到真正全面的训练,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会来.中职体育教学中影响终身体育的因素及措施[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11).

[2]汪 健.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应用探析――浅谈初中体育课堂的游戏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