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娱乐行业分析十篇

时间:2023-10-31 18:07:55

传媒娱乐行业分析

传媒娱乐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 现状 问题 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媒在传播理念、运营模式、操作方法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商业化取向,并以此催生了“新闻娱乐化”的潮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抓取大众眼球为主要目的的软性新闻骤增,无论从内容到形式皆体现出对娱乐化效果的明确追求,使新闻和娱乐的界限日益模糊。其间,相关从业者和研究者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现象,并撰写了大量论文。今天,面对新闻娱乐化的汹涌之势,重新回顾和审视这一研究的发展脉络,探讨和思考其中的问题、对策和未来趋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新闻娱乐化”的提出与界定

对于新闻娱乐化,当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学界引用最多的是林晖于2001年给出的解释,即从媒介“最初的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开始,强行把新闻向娱乐拉近,刻意消除两者之间的界限。“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实现硬新闻软着陆发展到极致,演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①此后,众多文章虽然对新闻娱乐化做了各种不同的界定,但一直没有离开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的表述。当然,这并不表示众口一词。不少研究者还提出了新闻娱乐化趋势、新闻娱乐化倾向等概念,并与之做了比较。例如,曹舒雅认为,新闻娱乐化是媒体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的,努力迎合大众的负面心理现象,集中表现为媒体夸大、编造事实、煽情、炒作等作为手段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而新闻娱乐倾向是传播者围绕创新传播途径、提高传播效率的一种新闻实践方向,不以媒体盈利为根本目的。②郑西帆则从新闻理念、新闻内容、新闻叙事方式与叙事语言、新闻传播市场等四个方面对新闻的娱乐化与专业化进行了说明和区分。③

“新闻娱乐化”研究的现状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比较发现,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研究,从内容上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成因与表现、影响与态度、建议与对策。

成因与表现。新闻娱乐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就现有成果归结起来看,尽管表述各有不同,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众(心理角度)的需求为新闻娱乐化提供了生存空间;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促成了新闻娱乐化;第三,新闻娱乐化是全球化消费主义潮流在传媒领域渗透影响的结果;第四,大众文化的流行为新闻娱乐化的发展提供了温厚的土壤;第五,官方意志的默许是新闻娱乐化现象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

此外,滕腾认为,一味地娱乐新闻、哗众取宠,也反映出一些媒体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④申玲玲指出,我国媒介如此热衷于娱乐化的新闻报道,除了有市场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媒介普遍底气不足。⑤黄良奇则从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功能和传播载体等多方面对新闻娱乐化成因做了详细阐释。他认为,娱乐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传媒走向娱乐化,而受众接近权的实现、心绪转换以及人际关系效用的需要等,加速了娱乐化的进程。⑥

一句话,新闻娱乐化的兴起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社会的也有文化的,既有媒体的主观诉求也有受众的客观需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为此,它又有不同的表现:从理论上讲,在题材选择上,淡化硬新闻,抢占社会新闻,唱响民生主题,重视本地题材,实现了新闻题材的多样化;在新闻立场上,放弃纯粹的官方立场和一味的喉舌功能,尤其是在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上,初步实现了新闻立场的非官方化;在新闻表达上,重视电视叙事功能,展现的播报风格轻松自然,节目形态生动灵活,注重电视新闻的可视性、艺术性。但在现实社会中新闻娱乐化却发生了异化:一是从题材的多样化发展到随意化,二是从新闻立场的平民化、非政府化发展到个人化、无原则化,三是从新闻表达的故事化发展到电影化、传奇化,四是从追求新闻节目的好看到新闻价值观的异化。⑦具体表现在:第一,娱乐新闻大大增加;第二,以娱乐的视角来报道非娱乐新闻事件;第三,以娱乐的态度评论新闻事件。⑧

影响与态度。新闻娱乐化的影响,无非是利弊互现,可分为两类,即负面为主和正面为主。其中,持前一种观点的占多数。大部分研究者对新闻娱乐化的对策也都是以此为前提。

就负面影响看,可概括为:其一,弱化媒体教化功能,消解严肃文化,恶化社会风气;其二,损害媒体公信力,丧失社会责任,麻木社会心理。例如,赵黎刚认为,新闻娱乐化日益导致新闻信息首先应具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信度等重要价值因素的减弱和次要化,使新闻的严肃性、教化作用等在轻松愉悦的感官享受中不知不觉地被边缘化,并导致社会大众对现实生活的感知日渐平面化、浮浅化乃至“身体化”。⑨刘艳认为,在传媒娱乐化的进程中,娱乐化传媒普遍把暴力、性及放纵等题材作为关注的重点大肆渲染,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助长了暴力化、色情化倾向社会风气的形成,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⑩刘艳凤认为,娱乐化使新闻内容滑向“媚俗”,媒体自身的权威、公信力、专业精神也在娱乐中解构。

就正面影响看,首先,娱乐化推动了新闻传播的社会化、大众化,既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又提升了社会民众参与社会交往、行使公民文化的权利。其次,娱乐化不仅给媒体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媒体的自身发展以及参与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为媒体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教育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时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随着我国传媒的日益市场化,它也从高高在上转为贴近生活,走到了普通老百姓中,受众逐渐取代了传播者成为传播的中心。

对新闻娱乐化影响的分析,决定了研究者对它的态度。主流观点是要关注娱乐化带来的危害,警惕娱乐化的过度膨胀。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娱乐,如果换一种说法,其首要的价值是作为符号物品的一种来源,符号活动的一种环境。如果从学术观点看,这种活动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理解为对主流意识的颠覆”。例如,政治新闻的娱乐化,一方面反映出现代市民社会下的大众对传统政治的不断疏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其政治面目通过娱乐化后接近生活本原的回归。当然,对此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特别是政治新闻,还是应以严肃为前提,须知娱乐化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需要冷静对待,既不能一味叫好,也不能盲目封杀。

建议与对策。针对新闻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者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提出了众多建议和意见。例如,有研究者就电视新闻提出了新闻娱乐关系不错位、新闻底线不放弃、新闻生态不恶化、新闻文化品位不降低的四原则。综合起来,现有研究主要强调从三个角度(政府、媒体和受众)处理好两个关系(新闻与娱乐的关系、新闻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

就政府而言,面对娱乐化浪潮的席卷,在大众传媒受利益驱动,行业自律还未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政府应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防范和抑制新闻异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政府对媒体的控制管理主要体现在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国家能够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使新闻媒介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确保不向大的方向出轨。政府的监督作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优化舆论导向手段;建立、健全大众传媒业的法制法规,加强新闻行业的他律;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及加大对违规媒体和个人的处罚力度等。

就媒体而言,面对市场竞争,为了争取受众的最大化,首先要尊重受众的消费心理,在新闻题材上选取大多数人感兴趣的东西,要符合新闻传播原则,但也要分清楚通俗化和庸俗化的差别。

就受众而言,面对越来越大的各种压力以及各种诱惑,受众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认识程度,主动抵制和拒绝各种不良影响,切实发挥舆论监督者的作用。

“新闻娱乐化”研究的问题

国内对于新闻娱乐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参与这一现象研究的学者有所增多,对问题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视野也日益开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就中国期刊网的论文来看,数量上,从2000年发表于《传媒观察》的《不容忽视的新闻娱乐化趋势》开始到2010年8月,总共有300余篇相关论文。内容上,一类是总体评述,包括有关新闻娱乐化的界定、表现、成因、影响以及对策等,这类论文占到了全部论文的半数以上,题目如《浅析中国当代新闻娱乐化现象》、《浅谈新闻娱乐化》等,其中也有专门对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的,如《浅析新闻娱乐化的内涵》、《对当代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成因的分析和思考》;另一类是通过媒体或新闻的区分,细化为电视新闻娱乐化、报纸新闻娱乐化或是法治新闻娱乐化、体育新闻娱乐化等;还有少数几篇就新闻娱乐化在国外的发展做了总结。结构上,几无例外地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论述。研究方法上,纯理论分析占了绝大多数,个别几篇还进行了实证分析。从作者身份来看,多数是媒体从业者和在读研究生及高校教师。而文章来源则集中于《新闻爱好者》、《青年记者》等新闻刊物及众多层次不等的学报。除论文外,国内尚未见专著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吴飞主编的《新闻批判力》、蔡尚伟编著的《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时代的影视方法论》等对新闻娱乐化现象做过专章论述。

加强“新闻娱乐化”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不断呈现出新特点,同时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态势,对此现象的研究也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要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下工夫。

研究要具前瞻性。纵观十年的新闻娱乐化研究,研究内容或探讨的主题多集中于要不要新闻娱乐化、新闻娱乐化的影响等。在娱乐化已是大势所趋的形势下,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新闻如何娱乐化的问题,诸如娱乐化的原则、娱乐化的方向、娱乐化的专业规范等,特别是对受众的研究还很不足。更重要的是,对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尚没有做出科学的预估和判断。

思考要有宏观性。现有研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媒体发展、受众精神两方面,而新闻娱乐化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意味着什么;在大力倡导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的今天,这一现象的泛滥影响如何;当全社会都在追名逐利时,掌握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媒体人的社会良心何以体现等,既少涉及,更没有在社会转型和改革的宏观背景下论述。

研究要有关联性。新闻娱乐化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现象,而是众多“娱乐化”中的一个方面。如今,娱乐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甚至是一种态度。因此,新闻娱乐化不仅是新闻传播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需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对策要细化和可行。如果说最初的研究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今天新闻娱乐化已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空对空的议论显然已不合时宜,需要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来解决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具体问题。

加强基础调研。新闻娱乐化现象充斥社会,但其发展现状到底如何,它给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带来的影响究竟怎样,无论是全国范围内还是地区范围内都缺乏有效的社会调研。多数的观点和结论,都建立在主观臆想的基础上,没有数据支撑。因此,理论界和业界都需要潜下心来做一些更有价值的实证研究。

加强合作研究。对新闻娱乐化的集体注意,并没有促成相关研究的合作开展。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新闻娱乐化现象需要媒体和理论界的共同关注。在当前条件下,媒体如何强化社会批判功能和舆论导向任务,克服在政策、人才、技术、资金上的难度,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研究者如何打破既有的思维框架,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等等,都需要开展交流合作。

注释:

①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3)。

②曹舒雅:《浅析“新闻娱乐化”和“新闻娱乐倾向”的差异》,《新闻三昧》,2009(10)。

③郑西帆:《试论新闻娱乐化与专业化的分界――从电视新闻泛娱乐化现象谈起》,《新闻实践》,2009(6)。

④滕腾:《浅谈新闻娱乐化现象》,《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⑤申玲玲:《浅析新闻娱乐化对传媒经济的影响》,《新闻爱好者》,2009(1)。

⑥黄良奇:《新闻娱乐化成因解析》,《新闻界》,2007(2)。

⑦曹多胜:《论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生成与发展》,《江淮论坛》,2010(2)。

⑧周元:《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及“度”的把握》,《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1)。

⑨赵黎刚:《被改写的知觉:“新闻娱乐化现象”透析》,《新闻界》,2006(2)。

⑩刘艳:《论新闻娱乐化对传媒教育功能的影响》,《民族论坛》,2007(7)。

刘艳凤:《媒体功能失衡下的娱乐化新闻及其负面影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张玉坤、李大敏:《浅议新闻娱乐化对媒体发展的影响》,《新闻知识》,2009(9)。

詹姆斯・库兰[英]著,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王璜:《时政新闻:“娱乐”一下又何妨?》,《采写编》,2007(3)。

郭浔生:《关于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反思》,《改革与开放》,2009(18)。

岳健能、房尚文:《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新闻知识》,2008(12)。

易静、谭欣怀:《从娱乐新闻到新闻的娱乐化浅谈》,《怀化学院学报》,2009(4)。

传媒娱乐行业分析篇2

【关键词】过度娱乐化 原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媒体具有传递信息、监测环境、引导价值观、提供娱乐等功能,随着我国新闻体制的改制和发展,媒体在具有商业属性的同时也承担着社会责任的功能,然而,当前我国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这与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担当是不符的,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多个层面的。当前,以“过度娱乐化背景下的媒体社会责任研究”的论著较为鲜见,缺乏学理性的探讨,本文以媒体过度娱乐化为前提,在对过度娱乐化进行简单界定的前提下,对过度娱乐化的危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分析,最后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过度娱乐化的简单界定

过度娱乐化,从表面意思来看,并不难理解,就是娱乐化超出了其原有的量,超过了度和临界值,因此想要深层次的理解过度娱乐化,要从“度”上着手。

“度”首先指的是量,以我国的电视媒体为例,我国目前已经拥有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组成的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网,全国电视台有360家,电视节目套数2058套,卫星系统传输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节目47套,有线用户人数达1个亿。①我们知道,观众不可能同时观看2个节目,因此,众多的节目就存在过剩的问题。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度”还指的是节目本身的功能,以娱乐节目为例,娱乐节目的功能在给观众提供娱乐的同时也要兼具寓教的功能,如果单纯的娱乐而没有深层次的内涵,从哲学上内容起决定形式的这一论断出发,单纯依靠形式的娱乐节目不会发展长远,当前我国不乏诸多被观众喜闻乐道的娱乐节目,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这两个节目之所以发展长久,除了主持人号召力、节目形式外,内容起了绝大的作用。而相对应的是某些娱乐节目遵循娱乐至上的原则,在节目中刻意的增加一些娱乐的元素,制造矛盾冲突点,窥探隐私等,使节目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过度娱乐化产生的后果

首先,误导大众,冲击主流价值观。媒体具有传递信息、引导价值观的功能,在我国特殊背景下,媒体又承担着喉舌的作用,是社会公器,但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综艺节目时将娱乐的元素过度的掺杂其中,推崇娱乐至上、膜拜金钱,久而久之,误导大众,致使他们的道德底线弱化。最有名的就是南京的彭宇案,该事件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民事案件,但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给大众传达出怎样的讯息,试想,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还会出现第二个彭宇吗?人文关怀遭受到冲击,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极为不利。

其次,同质化严重,媒体公信力缺失。在追求收视率和经济利益的诱导和促使下,越来越多的媒体向市场看齐,因此,综艺娱乐节目满天飞,当打开一份报纸或者一个电视频道,你会发现,同质化现象严重,而观众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这就导致资源的浪费、观众审美的疲劳、媒体从业人员创造力弱化。另一方面,在媒体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过度追求娱乐化,也容易导致媒体公信力的缺失,媒体公信力的树立、品牌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媒体管理者在运营中格外的注重这一点,但是也不乏娱乐化的影子,江苏卫视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是“凤姐”的出现一度让该卫视蒙羞,也使大众对其产生了质疑,而这样的事件并不只是电视所有,在网络上更是大行其道,在复旦大学出现学生毒死舍友事件发生后,某网络媒体竟在新闻下方发起了投票,这无疑与媒体的形象不符。

我国媒体过度娱乐化的原因解读

媒体过度娱乐化对大众、媒体自身、社会都会产生极其不良的后果,导致媒体过度娱乐化的原因又是多层面的,在该部分,主要对导致媒体过度娱乐化的原因进行解读:

首先,历史因素。媒体娱乐化古来有之,在我国媒体传播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的历程,特别是印刷时代,廉价报纸初期,就有了“黄色幼童”的《新闻报》这样的报纸,②到现在电子传播的时代,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有针对性的娱乐栏目、节目就出现了,只不过从最初的自娱到现在狂欢的演变,之前的娱乐节目,大众只能通过媒介进行观看,对于一些影视明星只能“距离”的崇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综艺节目越来越接地气,随着诸如《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奔跑吧,兄弟》、《偶像来了》的逐步亮相,明星们走下神坛,大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互动,大众参与的意识逐渐强烈,进入到全民狂欢的时代。

其次,体制因素。随着我国新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除了少部分的党媒外,大部分的媒体被推向市场,自负盈亏,为了维持媒体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媒体不得不向收视率、点击率要收益,这就需要媒体要制作一些满足市场需求的节目和内容,同时,在当前各种媒体形式并存的前提下,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强有力冲击的大背景下,一些传统媒体为了稳定受众,增加收入,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协,充当广告商与大众之间中间人的角色,在角色扮演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把握失当问题的存在。最为普遍的例子就是在节目中的广告植入现象,《奔跑吧,兄弟》中英菲尼迪的车,《偶像来了》中的东鹏特饮,《快乐大本营》中的vivo手机等等,作为一档栏目,最主要的就是其内容呈现,但在节目中却出现广告的植入,虽然并不影响整体的观感,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观众的疲劳。

第三,受众因素。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媒体制作的节目最终要受众买单,因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是媒体考虑的最大因素。根据传播学当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体所提供的节目能够给受众提供娱乐和消遣,帮助受众暂时逃离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同时可以通过某档节目建立人际交流圈,扩大社会交际面。③另外,高质量的节目内容及形式也能给受众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如《天天向上》,该节目作为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自开播之日起就受到了受众的欢迎,该节目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天天兄弟团在汪涵的带领下或插科打诨,或妙语连珠,或亦正亦邪,整个节目观看下来并不觉得疲乏,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喜爱。当时需要指出的是,当前这样的节目并不多见,为了满足某些受众的需求,过分的追求血腥、暴力、色情等,从长远来看,对节目本身及其所在的媒体都是不利的。

第四,媒体自身因素。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媒体自身因素既包含媒体自身,也包含媒体从业人员。从媒体自身来看,因为角色定位不准,缺乏监管,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媒体在运营过程中责任感不强,与其担当的责任和功能逐渐背离。前不久,娱乐明星黄晓明和杨颖结婚,看似平常的婚礼却轰动一时,各大媒体,都纷纷削了脑尖的挖新闻,结婚第二天各大媒体,特别是娱乐性质的媒体头版头条用巨大版面刊登了这一消息,对婚礼的细节、新娘的装束、嘉宾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而与此事件发生几乎同步的我国著名的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我国的一大荣耀,理应受到极大的关注,但与黄晓明婚礼相比,则逊色不少,很多人对屠呦呦是谁,做了什么并不关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大众的关注点外,媒体的媒介设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媒介从业人员层面来说,主要是由于媒体素养不高、新闻理想缺失、缺乏监管、入职门槛低造成的,当前,媒体发展迅速,需要大量的媒体从业人员,因此入职门槛降低,而这种速成的办法,导致一部分媒介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业务技能不高,导致在甄别信息真伪和选择新闻素材时出现错位,刚刚落幕的《中国好声音》引起较多的受众参与度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媒介从业人员在对其进行报道时除了关注节目本身外,对歌手及导师的私生活进行了深挖,这从保护人的个人隐私方面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五,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出现过度娱乐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或滞后,无规矩不成方圆,特别是当前我国媒体发展迅速的现状下,更需要一部完备的法律法规进行相关的约束和规范,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相关的法律,在某民间节目大行其道时,发表评论,抵制“三俗”,在综艺节目扎堆时,出了“限娱令”,但这些评论或者法规在打击力度和制约性上与正规的法律是有差距的,而且呈现明显滞后的态势。

除此以外,国外娱乐化思潮对我国的影响也是造成我国媒体过度娱乐化的一大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逐渐与世界接轨,国际上的一些思潮逐渐向我国灌输,其中就包含了娱乐化思潮,我国目前较火的娱乐节目,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都是来源于国内,这些节目在迎合大众需求的同时也使得娱乐化倾向逐渐加大。

加强媒体社会责任措施探析

在我国当前的背景下,媒体作为传递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公器,要时刻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媒体的过度娱乐化现象削弱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对受众、对媒体、对社会都是极其不利的,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改正,在该部分,主要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媒体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学界和业界提供一定的参考。

首先,政府层面:加强行政干预的同时,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怎么加强行政干预呢?以电视为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电视节目的准入机制,当前电视节目,特别是综艺节目数量惊人,其中不乏一些直接从外国引进的节目形态,如引自于韩国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引自于美国的《与星共舞》,源自于荷兰的《中国好声音》,这些节目的引入丰富了大众的生活,使节目形态多样化、活跃化,但同时也使得节目数量超越了市场的需求,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容易引起跟风,导致节目的同质化,同时削弱了国内创作团队的创造力,因此,为了营造良好的媒体生态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提高电视节目的准入机制。第二,加强对电视节目生产环节的规定和制约,电视节目生产环节主要包括前期的策划、中期的制作、后期运营等管理环节,这些环节所需时间较长,内容涉及面广,但是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其的审核和把关,前段时间火爆一时的《武媚娘传奇》,因其强大的明星阵容、华丽的制作受到了大众的追捧,但同时里面大胆镜头表现形式也被大众所诟病,因此,政府进行了干预,对镜头进行了修补,但这时已经处于开播阶段,我们知道,影视剧在开播之前都要经过审查的,为什么在审查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而开播了才采取措施呢?值得深思。但不可否认的是,为了防止电视节目数量过于庞杂,我国政府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广电总局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中就要求卫视在每天晚上的7点到10点之间,娱乐性质的节目一周最多2档,国内选秀类的节目全年不得多于10档。④

上文提到,出现一系列问题的一大原因就是我国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因此,为了规范媒体市场,我国政府要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的惩处力度,同时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

其次,媒体层面。对于出现过度娱乐化倾向的媒体,想要规避这种倾向,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媒体被推向市场,向市场要效益,追求收视率和点击率,满足某些大众的喜好为出发点无可厚非,但是要考虑的是,在我国特殊的背景下,媒体充当肩负起传达党的思想路线、反应群众生活、引导舆论的作用,因此,媒体可以娱乐化,但是必须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坚守立场。第二,走做高品质的节目定位。纵观媒体发展的历史,只有那些高品质的电视节目才能发展的更加久远,呈现勃勃生机,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方周末》,该报纸创办于1984年,到目前为止已经30多年的历史,但依然受到学界和大众的追捧和尊重,这与该报纸一直坚持的关注民生、维护正义、坚守良知的定位有着极大的关系。第三,加强自律。媒体要加强内部制度的建立、细化和执行,加强监督,加大惩处力度,科学运营,避免出现把关不严状况的出现,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第四,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有学者指出,当前不少论断提出纸媒必亡,很大一个层面的原因是媒介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或者弱化,将新闻理想抛之脑后,因此要全方位的提高他们的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失信的成本,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净化媒介从业人员队伍,但同时,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收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摆脱“新闻民工”的尴尬境地。

再次,社会层面:营造健康的文化生态。有学者指出,过度娱乐化产生的原因是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对当代文化的浸染,大众文化承诺在给大众带来欢乐的神话和思想解放的背后,隐藏着大众身心的疲乏和焦灼。⑤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受众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通过合理的渠道和方式进行娱乐和排解。整个社会要逐步摒弃享乐主义、金钱主义的思维导向,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圈,促进我国媒体的发展、社会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媒体是可以娱乐的,也必须是娱乐的,但是这种娱乐并不是拒绝责任的单纯的嬉戏,而是应该承担必要的建设力量,娱乐中包容着鲜明的精神特质,承担着严肃的文化责任。⑥诚然,在我国当前的背景下,媒体出现娱乐化无可厚非,但是要掌握一个度,过犹不及,为了防止媒体过度娱乐化,需要社会、政府、媒体、受众等各个层面的坚持和努力,学习国际上在防止过度娱乐化层面的经验,同时对国外节目的引进要进行仔细的甄别和参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积极的生态圈。

(作者单位:成都文理学院)

【注释】

①黎明:“娱乐至死:我国电视传播娱乐化现象评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3月。

②程雪:“过度娱乐化背景下电视娱乐节目的社会责任探析”,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③喻国明:“报纸的定位・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考察―来自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接触传媒状况调查的报告”,《新闻战线》,2000年7月。

④纪小春:“解析市场化条件下新闻娱乐化现象”,《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

⑤侯敏:“过度娱乐化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采编》,2012年1月。

传媒娱乐行业分析篇3

《娱乐财富密码――引爆传媒心经济》,2006年7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传媒“心经济”的含义,在作者看来,所谓“心”,是指核心。一是指娱乐传媒产业以人的智能开发和心灵满足为宗旨;二是指娱乐传媒产业是“心经济”的核心产业,具有高度的关联度和渗透性。即,“高心产业”是娱乐传媒产业本质的诠释。美国传媒业顾问、经济学家沃尔夫在《娱乐经济》一书中认为,“21世纪将是娱乐经济推动的新世纪”,“娱乐已经成为未来30年严肃的大生意,娱乐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未来多数产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结合娱乐”。

在中国,2005年被称为“中国娱乐年”,湖南卫视在全国掀起的“超级女声”的狂潮,央视和东方卫视紧跟而上的“梦想中国”、“我型我SHOW”等大型选秀节目,让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亲身感受了“娱乐”所带来的视听觉、心理上和文化上的全面冲击,学者们也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诠释和解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有更多人在关注和分析的是,在“超级女声”的运作过程中,湖南卫视是如何在此次娱乐盛宴中再次赚得“盆满钵满”,娱乐业和传媒业整合并取得成功的奥秘何在?途径何在?本书作者曾任光线传媒总裁助理兼首席研究员,并为新闻传播学博士,对娱乐传媒业的滥觞、运作、发展,从实践和理论上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力图为读者勾勒出中国娱乐传媒业的发展之途。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书的内容和结构上得知,作者通过对“超女”、HBO等国内外七个案例详尽且颇具启发意义的阐释,最后整合出为较系统的娱乐传媒业理论。

《娱乐财富密码――引爆传媒心经济》除了提供丰富而有代表性的案例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对娱乐传媒业的本质、相互关系、基本问题、研究方法以及发展模式做出了理论上的梳理和整合。作者详尽阐述娱乐本质、娱乐产业与传媒产业结合发展的七种整个模式,重点提出了娱乐业和传媒业发展模式优化的“二八”法则,列举了超级品牌、相关商品开发、资本运作、产业价值链整合等优化模式,为中国娱乐业和传媒业调整发展模式,相互之间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优化企业治理结构,确保娱乐传媒业能够保持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方向。

何谓“娱乐”?作者分别从传播学和社会学、生物学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认为娱乐是人性的集中体现。传播学中的游戏理论认为,媒介传播的目的是传播玩耍-愉悦,而非传播-痛苦;从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感官的延长”,以及热媒介、冷媒介理论出发,提出现代社会中,传播过程要特别注重人的多重感官参与,娱乐项目与传播媒介的整合。

娱乐业和传媒业如何整合运作?娱乐业对传媒业的依赖日益增强,娱乐业需要传媒业的注意力资源和影响力、内容扩散、流行推广、品牌传播、收入补偿。娱乐产业的发展又导致传媒产品、体制、运作方式、以及传媒在社会中的功能发生全面的变化:媒体兼容化、内容娱乐化、工作正常化、经营娱乐化。书中认为中国未来娱乐业和传媒业变革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趋势是:糅合了娱乐市场化、娱乐传媒化、传媒市场化、传媒娱乐化交互推动的发展过程。转变实质是:造就市场化的娱乐传媒业。

中国娱乐传媒业的发展模式如何?书中几位作序者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整合力”、“整合资源能力”、“复合资本聚集资源”等字眼,这或许是娱乐传媒业走向发展壮大的根本条件。作者提出的发展模式和理念有:“二八”法则;版权产业将推动21世纪娱乐经济;树立品牌、制造影响力经济效应;在盈收模式上实施“下游化”战略,积极开发相关商品;资本运营和进行产业整合。

在案例解读中,作者对包括湖南卫视、光线传媒、华谊兄弟、阿里巴巴、时代华纳HBO、维亚康姆MTV、迪斯尼ESPN在内的媒体成功经验进行了剖析。

湖南卫视:电视品牌建设的先锋

从“快乐大本营”、金鹰电视节到“超级女声”,湖南卫视凭一省级电视之力不断引领着中国电视娱乐的潮流。随着一档新内容、新形式的节目推出,便会出现一些跟随者纷涌而上,在中国电视娱乐业市场中,湖南卫视隐隐约约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形成与央视抗庭之势。《娱乐财富》作者把湖南卫视的成功归结为,首先是对自身定位的准确界定。“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2004年6月,这一目标被正式确立。“这也是国内所有电视么体中,对自身品牌进行清晰定位于形象区隔的第一家”,并成功构建了“四轮驱动、整合营销”的服务模式。作者举例说,为配合蒙牛乳品在成都地区的造势,甚至特意选取成都作为唱区之一,让内容与广告效应有效配合。

光线传媒:“四化整合”的玄机

本书作者曾在光线传媒任要职,这一节是在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的演讲稿上修改而成。

这“四化”是传媒娱乐一体化、传媒娱乐工业化、传媒娱乐品牌化和传媒娱乐资本化。在作者看来:娱乐和传媒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甚至媒体本身就是“人的一件娱乐品或叫”;在内容好的前提下,建立娱乐传媒业工业化的流水线,拥有自己的传播渠道;树立品牌效应来壮大企业影响;同时,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和资本管理一直是制约中国娱乐业的因素,传媒主动和资本联姻成为必然之路。

华谊兄弟:中国式娱乐家

华谊兄弟普通人可能不太熟知,但是冯小刚的贺岁片,如《手机》、《大腕》、《天下无贼》,以及周星驰的《功夫》,几乎无人不晓。实际上,冯小刚正是华谊兄弟旗下的签约导演。凭借冯小刚贺岁片的品牌,在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上创造了连续3年冠军的传奇神话。华谊兄弟一跃成为中国最大、最具知名度的民营电影企业,并在电影市场上演绎着资本化的进程。

阿里巴巴:互联网娱乐业

对搜索兴趣浓厚的马云在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后认识到,娱乐正成为网民最为关注的互联网内容,雅虎搜索要成为第一搜索引擎,必须全心投入娱乐,引导娱乐。在确定内容发展方向后,雅虎投资1.1亿元人民币,展开了大型营销攻势,有品位、时尚的娱乐必须引导未来的趋势,雅虎搜索要成为搜索中的第一品牌,娱乐算得上一条“捷径”。随着网上购物日趋流行,淘宝网成为亚洲最大的个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仅仅是买卖商品,出于对超级女声巨大成功的向往,淘宝网同样也跃跃欲试,意在互联网世界上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传媒娱乐行业分析篇4

2.新闻娱乐化的弊

新闻娱乐化使新闻业逐渐走向“媚俗”,现在的新闻媒体过度专注于吸引大众眼球,将炒作当做所向披靡的利器,如果说纯粹的娱乐新闻娱乐些无可厚非,但是严肃的 政治 、法制、 经济 和社会新闻被炒作或者是通过以猎奇的手法演绎后,就形成了新闻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情况。

新闻过度娱乐化可能导致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下降。大众传媒承担着社会舆论监督,树立社会典型,宣传教化,文化传承及娱乐大众等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也因为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等得到了大众的尊敬。但是因为新闻媒体为了最求最大化的利润把娱乐化作为自己的核心,那就会因此发生新闻扭曲、失实的情况。

使大众对于世界的理解趋向简单、肤浅。新闻媒体在人们面前构建了一个片面、单一的世界,使接受信息的受众对世界的理解趋向单一。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为了迎合人们的娱乐需求,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将猎奇、惊险、稀奇古怪做为报道的重点,娱乐新闻充斥了了人们的信息生活,人们的注意力不再重视国际的变化和 发展 ,不再重视 自然 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喜欢新闻快餐,不愿意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导致受众对于世界的理解开始简单和肤浅。

三、把握好新闻适度娱乐化的对策

1.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新闻基本 规律 。新闻报道不同于一般的娱乐报道,它有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wwW.133229.coM新闻的传播规律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在新闻娱乐化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新闻的传播规律和基本原则。规范过度的新闻娱乐化倾向。

2.强化新闻媒体的意识。新闻在为受众接受和喜爱的同时,也一定要提高精品意识,提高新闻的人文含量,加强新闻的深入报道,引导受众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

3.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新闻从业者的素质决定了新闻媒体的层次,只有提升了新闻从业人员素质,使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达到一个高度后才能使新闻媒体的内容不断提升,具有人文精神。

4.完善 法律 法规,加强相关行政部门的执法力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要规范新闻媒体就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长远保证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同时有关行政部门的执法人员也需要严格执法,保证有关规定能落实到位。

总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值得我们正视,它既不是大逆不道的妖魔,也绝非使媒体得到认可的灵丹妙药,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媒体和受众正确认识娱乐化的现象,采取积极地措施,使我国的新闻媒体健康发展。

参考 文献 :

[1]张振华.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弊端和发展对策.大家,2009.11.

[2]李玫.浅析我国新闻娱乐化.新视野,2005.2.

[3]岳大伟,李静涛.新闻娱乐化现象初探.新闻知识.

传媒娱乐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体育新闻 娱乐化 纠正

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与过度娱乐化

所谓“体育新闻娱乐化”,是对体育报道的传统外延进行延伸,将报道的内容从体育赛事本身扩展到跟赛事相关的人、事、物等方面。娱乐化的体育新闻在内容上强调文化和娱乐含量,是在充满着阳刚之气和力度美的体育赛事中渗透进娱乐性,让体育比赛好看起来,让原来的面目可憎的技术战术分析和枯燥的数字轻松起来,竭力从各种关于竞技体育的人和事中挖掘新闻的娱乐价值,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加强贴切性。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娱乐功能本来就是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之一,娱乐性也是体育与传媒结合的基础性要素之一。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因过分强调政治需求,我国的体育报道忽视和压抑了个体、人性以及对体育美与娱乐性的追求。伴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体育的政治化色彩已逐渐褪去,游戏和娱乐功能开始回归。因此,体育新闻娱乐化是一种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是与体育本身的娱乐特质一脉相承的。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采取娱乐化的手法来吸引和招徕受众,对于处于激烈竞争中的现代媒体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事情。问题是当前有一些媒体在体育新闻娱乐化大潮中,已经大大超越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出现了一些过度娱乐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使体育新闻滑入了泛娱乐化的泥潭。

第一,体育新闻报道中喧宾夺主的现象成为时尚。一些媒体在体育赛事的报道中,不是将其报道的重点放在体育赛事本身上,而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跟赛事相关的人、事、物上,尤其是侧重于报道明星运动员的生活和花边新闻。有时一场大型赛事的报道,读者却在众多版面中看不到什么关于比赛过程和结果的翔实报道和深入的评论。

第二,体育新闻报道中低俗化趋势明显。一些媒体对“星”、“性”方面的内容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在报道中倾向于用视觉的盛宴刺激受众的欲望,用暧昧的文字人的理性。有些杂志甚至将半或近乎的女郎作为封面,刻意放大那些稍纵即逝的时尚内容,从而忽略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事实,而陷受众于无关紧要的、虚幻的娱乐之中。

第三,体育新闻报道中措辞失当,言语暴力现象严重。当前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媒体为了追求紧张、刺激,更多地采用了武侠化的写作手法。如:在有些体育报道中,教练成了“帅”、“掌门人”,队员成了“炮弹”、“”,甚至“杀手”;比赛成了宣战、伏击、歼灭、生擒;“死于自杀”,“流浪者去杀豪强”,川深两军预谋”大屠杀”等。另外,在描写国与国、队与队之间的比赛时,诸如《德意志血洗英格兰》、《高丽战车碾过巴林》、《10分钟玩死阿曼》、《森林狼加时“咬死”国王》等充满血腥味的标题比比皆是。

第四,体育新闻报道中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但是,在当前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常常充斥着强烈的“拜金主义”情愫,以成败论英雄。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名人、冠军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报道的主流,而那些赛事成绩较差的运动员却鲜有报道。不仅如此,一些媒体还对一些运动员一时的失败或挫折大肆宣扬,置运动员的情感于不顾。

从中国体育娱乐化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体育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的产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但无论怎样娱乐化,“体育”是核心词,即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本身是最根本的东西,体育娱乐化不等于庸俗化,更不同于色情化,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而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媒体将这种体育娱乐化的内容过度地进行庸俗化报道,不仅对体育的健康发展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没有好处。

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倾向的负面效应

目前,体育新闻娱乐化正日益成为中国传媒界的一种风潮。其积极意义不可抹杀,但过度娱乐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影响传媒的公信力。在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中,新闻的首要功能是监督或守望环境,为人们的行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而在当今“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潮流中,体育新闻在其价值取向上,以“趣味性”作为首要标准,表现在媒体内容上,就是严肃新闻大幅下降,而休闲性的“趣味新闻”大幅上升。这使体育新闻的首要功能变成了娱乐,成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体育新闻中出现的过度娱乐化现象,在给媒体带来表面和短暂收益的同时,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的负面影响,对媒体的公信力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某个媒体过分关注一些奇闻轶事,而对正常的赛事视而不见的话,久而久之就会使那些忠实的体育迷因看不到“货真价实”的体育信息而放弃该类媒体。

大量低俗甚至色情化的报道内容,也会让人们对媒体的“报格”或“台格”产生怀疑。当媒体上屡屡出现低俗和色情的内容时,不仅会在公众中造成恶劣影响,也会败坏媒体自身的形象。武侠小说式的捏造虚假新闻或者蓄意夸大某种情节,还必然会使媒体招致众多读者的批评,使媒体陷入一种信任危机之中。《南方体育》连续五年来一直使用的娱乐化手法不能不对其早早夭折负有责任。这一经典案例无疑为中国体育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敲响了警钟。

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第一次把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核心内容之一。众所周知,体育新闻有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报道体育信息、传播体育文化、传承体育文明,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体育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就是教育,它是一种很好的教化工具,而充斥着语言暴力和缺少人文关怀的体育新闻报道与体育评论却与体育的精神南辕北辙,在满足受众低俗的体育信息需求的同时,也毁损了体育得以良性发展的社会基础,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损害了体育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体育新闻报道中出现的种种过度娱乐化现象已经或正在给体育当事人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每一次大赛结束后,众多媒体都会对一些冠军、明星作深入的采访报道,然而,有些媒体并没有深入地去采访、挖掘这些冠军获得者背后的艰辛以及家人的支持等正面的新闻,而是为了吸引眼球,进行“深入采访”后,对明星的绯闻加以大肆传播。从王励勤、福源爱、“亮晶晶”到罗雪娟等一系列绯闻事件,在近几年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这些报道对当事人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使被中伤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失去信心,以至失去美好的运动前程。另外,体育新闻报道过多地关注体育明星们的私生活、花边新闻、体育暴力及各种小道消息等,使人们不仅不能接收到正常的体育信息,还会对体育产生各种各样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判断。比如说人们会认为从事体育就能挣大钱,可以“一掷千金”,随意去享乐,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长。

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倾向的纠正

体育新闻的过度娱乐化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国家和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要改变目前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倾向,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优化舆论导向手段。这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优化政府对社会大众的舆论导向,用新时代的精神、新的价值取向、良性的新闻消费习惯等引导大众回归正确的、健康的体育新闻消费。其二,优化对媒介的舆论导向。媒介是实现对社会舆论导向的阵地,在健康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的形成方面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政府从媒介的实际出发,探索媒介的常态增量空间,提高对媒介态势、机遇、挑战等前瞻性的把握,增加政府调控的可信度和质量,这样才有助于媒体扭转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建立、健全大众传媒业的法制、法规,加强新闻行业的他律。一、要加快体育新闻立法的步伐、加速体育新闻传播相关法律的起草,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明确媒介及从业人员的职责与义务。二、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加大对违规媒体和个人的处罚力度。三、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媒介良性发展的市场体制。寻求跨媒介、跨地域经营的理想途径,多方拓展可行性融资渠道,健全媒介竞争机制等,尽量为大众媒介的发展创造政治的、经济的条件。

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加强职业道德培训。目前,全国高校有600多所院校设有新闻传播专业,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都将进入新闻媒体工作,因此,构建完整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特别是加强新闻传播伦理规范与原则的建设是学界的当务之急。努力争取在“源头”上杜绝新闻伦理道德失范的现象。职业道德培训是对记者加强教育的长期工作,时刻不能放松,常念“紧箍咒”才能确保新闻报道客观、公正。媒体应该加强对采编人员的培训,提高媒体的竞争力。

塑造媒介个性,培养依赖受众。现在媒体的信息高度同源,提供的原创性新闻很少。所以,真正能让媒介立于不败之地的不是刺激和低级趣味,而是媒介在长期的采编过程中形成的媒介特色。如独特的洞察能力、高超的加工能力以及为媒介受众所依赖的价值判断体系等。打造品牌栏目,培养受众对文章和节目的“期待意识”。

更新传播理念。一、体现人文关怀。体育新闻报道要体现对人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决;体现对个体的人的主体性及其存在方式的关怀,对人的本性、价值、尊严等各方面的呼唤、保护和推崇,对人的情感、理智、思想等全面的理解与尊重。改变以往单纯地以“欲求”信息代替其他信息的传播现象。二、优化体育新闻传播手段。对传统的专刊、副刊、频道进行“新闻化”处理,通过体育行业焦点等突出新闻的冲击力,同时增加新闻性来体现服务性;对体育新闻进行形态或梯度重组,细化阅读路径、收视频道,形成多头版、头条模式或者多重点栏目,以提高报道中的新闻性。

参考文献:

1.《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5(2)。

2.曹湘君:《体育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传媒娱乐行业分析篇6

    本研究选取我国内地的优酷网、土豆网和56网三家视频分享网站,除此之外还选取了美国的YouTube视频分享网站,作为参照,一共对四家网站进行抽样分析。2012年在Alexa网站上的排名,优酷网排名第58,土豆网第142,56网第114,YouTube网第三。中文排名优酷第一,土豆第二,56网第四。1.资料来源本文研究内容来自于国内三家视频分享网站主页的搜索引擎,由于无法进入YouTube网站主页,该对象的资料来源于暨南大学图书馆数据库检索,保证了样本的覆盖性和代表性。2.抽样本次研究的跨度为2012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一年的时间。3.分析指标视频分享网站的分析指标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是网站视频被用户浏览的情况,有“最多观看”、“最热话题”、“ 最多评论”、“最多引用”、“最具争议”等指标,另一个是网络视频在搜索时的时间单位。本次分析,在第一层面,采用了“最多观看”和“最多评论”两个指标,周期为2012年全年。

    二、调查数据分析

    根据分析可以发现各类娱乐短片在视频分享网站的内容份额中占了绝大多数,例如56网2012年视频总数为87785个,其中79402个为娱乐视频,娱乐视频占了全部视频的90.45%。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娱乐视频中,包含了大量低级、庸俗甚至色情的内容。在娱乐化方面,视频网站比电视娱乐节目发展更加凶猛。根据上述分析指标所选取的视频,主要区分为“娱乐性”和“非娱乐性”,这就是对视频分享网站中娱乐性内容的界定。这四家视频网站“娱乐性频道”占所有频道的百分比分别为:优酷网:70%;土豆网:75%;56网:65%;Youtube:58%。

    以一个月为时间单位,对这四家视频分享网站2012年一年内的视频进行了统计分析。限于篇幅有限,根据“最多观看”指标得出的视频统计,优酷网娱乐类视频10个,非娱乐2个,娱乐占83.3%。土豆网娱乐类12个,娱乐占100%。56网娱乐类7个,非娱乐类5个,娱乐占58.3%。YouTube娱乐类9个,非娱乐类3个,娱乐占75%。我们发现娱乐类视频在视频分享网站的全部内容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地位,特别指出的是,中国视频分享网站的娱乐化程度总体高于YouTube,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已经高度娱乐化了,视频分享网站的在近几年的走红正在加剧这一趋向。

    三、网络视频的个案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视频网站中某些视频内容的娱乐性质,本文选取了几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2012年最火的节目非《中国好声音》莫属,最火的歌曲就非《江南Style》莫属。网上还出现了小学生版、吊丝逆袭版、周星驰版、唐山版等各种模仿版本。包括上述三家视频网站在内的网站中都可以找到不同版本的经改编的各种Style,甚至各高校的同学也纷纷跳起了骑马舞,不亦乐乎。网络爆红的“第一推动力”究竟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互联网营销,试图以人造的“第一推动力”掀起网民的参与传播热潮,甚至不惜雇佣大量水军。“江南style”并不是个例,它的全球蔓延反映了流行文化的影响力在网络的助力下强势出击,也无形中折射出在经济危机和社会大转型期全球性的精神焦虑。

    2012年10月24日,浙江省温岭市发生一起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幼儿教师颜艳红因“一时好玩”在该园活动室里强行揪住一名幼童双耳向上提起,同时让另一名教师用手机拍下,之后这个视频被上传到网上[1]。视频经网友争相转载,表达人们对那个老师的痛恨和对幼童的同情。在“揭露残忍”与“博取同情”的背后,有多少人实际是要拿这件事来开涮。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以视频方式传播是一种流行趋势,当一切信息都可用娱乐性来包装时,当娱乐性信息正在成为媒介的重心时,最痛苦的事情就可以拿来“苦中作乐”。

    四、反思视频网站“娱乐至死”

    (一)全民“食信息”狂欢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根据“食肉动物”这个词给我们重新下了一个定义:“食信息动物”。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比较了人的思维方式和电脑的架构:“人不仅是一种食肉动物,他已经逐渐变成了食信息动物。人对信息充满了饥渴……[2]”视频分享网站为何如此火爆,就源于人们对信息的渴求。但与大众媒体时代不同的是:当下的人们更热衷或习惯于不加思考和想象的视频信息。

    全民开始“食信息”的狂欢时代,中国甚至使世界的传媒表现出的娱乐化倾向,这与我们的消费文化密切相关。从电影的出现到今天的网络视频分享,我们发现视觉技术的发展是和我们人的视觉需求及欲望同步增长的。网络视频的迅速发展在于吸引人们的眼球,通过吸引眼球,获得尽可能高的收视率,凭借高收视率来换取高额的广告收入以及其他资金的支持。在海量的视频短片中,人们对视觉快感的追求超过了对文化价值的追求。网络视频就是在欺骗人们的眼睛,在麻痹我们的思维,让人们对它逐渐习惯进而上瘾。

    视频分享网站的传播是任意的,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具有难以匹敌的优势。根据上面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三家国内视频分享网站的娱乐类视频占所有视频的比率都很高,与美国的同类网站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说明视频分享网站的“娱乐至死”倾向已在全球蔓延,这可以说是一个全球化的倾向。

    (二)价值迷乱下的低俗娱乐恶搞

    总体上看,我们时代的显着特征是:没有信仰,价值观混乱,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个体陷于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的泥淖中不能自拔。我们在消费主义所堆砌起来的庞大景观面前,失去了自由、个性与尊严。年轻一代受此蛊惑最深——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摒弃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急功近利,追求一步到位、一劳永逸[3]。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相比,传播娱乐节目的成本低下,传播方式更加互动,并且无时空限制,其娱乐化的程度和广度都比电视媒体来得凶猛。网络视频无时间限制,24小时无限制点击。这些更加增加了年轻一代在网络狂欢的便利性,网络传播同时也印证了“六度空间理论”,网络上任何一个节点发出的信息经过不超过6次以上的转发就能到达网络上任何一个节点。2012年一曲《江南style》不仅红遍大江南北,甚至在各大文艺节目中都出现作为一曲压轴戏,不管是大学晚会,还是国家军队晚会,都以上演骑马舞为乐。网络视频纷纷上传各种版本的骑马舞,一时间全球的节目都在“骑马”。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网民在反主流文化的同时,颠覆传统的审美,制造大量恶搞的视频刺激和麻痹其他网民的审美意识。在网络视频中,高层次审美节目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娱乐化视频是比较低级的刺激人们的感官本能。在很多人价值迷失错乱的今天,到底追求什么,大家都不知道,只好人云亦云,流行往往就始于盲从。当低俗的娱乐成为年轻人盲目模仿跟从的一种消费时,恰是迷失一代的最大特征。

    (三)打开镣铐的狂舞者——娱乐化

    在中国,有关社会的政治、法律等方面的言论受到很多的限制。而娱乐类信息方面的禁区则几乎没有,于是娱乐节目的大口越张越大。90年代的综艺节目以《综艺大观》、《正大综艺》为代表,到2004年兴起的平民选秀娱乐节目《超级女声》为代表,再到2012年赢得头彩的《中国好声音》,2013年浙江卫视《中国星跳跃》和江苏卫视《星跳水立方》两档最新的玩“明星真人跳水”节目,更是把窥私从文字信息方式直接引向对明星肉体形象的直接消费。《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节目自开播以来,媒体舆论的焦点一直关注是女明星的泳衣是否高开叉,女明星互拼“凶器”博“出位”,某某女明星动作“撩人”……等等类似的纯属“物化”女性的话题,实在是没有任何品位而言。而此类明星跳水节目还以“励志”自居,实不敢苟同。正因为国家法律法规对娱乐化的界限与程度没有任何约束,导致现在媒体上的娱乐节目内涵和风格日渐“物化”,节目的品质和精神丧失殆尽,令人担忧。这背离了“娱乐专业主义”的精髓,“娱乐专业主义”并非一种娱乐至上、娱乐至死或者泛娱乐的主张,主要是指以高品质的内容为立身之本,创建优质要素组合以致规范化生产机制以形成强大的制作能力、融合新媒体的多媒体平台构建与营运、与之相适应的创作制作等团队建设和适应市场博弈的品牌塑造与营销等[4]。

传媒娱乐行业分析篇7

由艺恩咨询主办的第四届中国_文化娱乐产业年会10月18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顺利召开。中国文化产业基金、小马奔腾、华策影视、中影集团、合润传媒、优酷土豆集团、万达院线、国影基金、新丽传媒、追光动画等影视以及新媒体机构高层发表精彩演讲并展开热烈讨论,以前沿视角和独特观点引领文化娱乐产业发展新方向,会议现场反响热烈。上下午会场累计近千人次出席参与,到场嘉宾集合了影视动漫、新媒体等业内公司以及金融机构和相关产业链企业。

本次年会设立上午文化娱乐产业主会场和下午电影、新媒体电视剧、娱乐营销、影院四大分会场。分别围绕大数据推动文化产业创新、文化娱乐产业资本运作、跨媒体整合;电影产业升级方向、资本驱动电影;电视剧市场投资、网络自制内容发展;娱乐跨界营销、明星价值透视;影院资本整合、影院技术发展等话题,全方位、多维度地结合目前政策、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共同探讨。

上午的主会场中,艺恩咨询总裁郜寿智在“蝶变、裂变――中国文娱业趋势洞察”的主题演讲中首次揭晓了中国文娱类首份系统评选榜单――ENAwards紫勋奖。在蝶变的行业分析中,郜寿智用“井喷、大并购、内容为王”三个关键词总结了近期中国文化娱乐产业所展现出的突出特征,并预测2014年文娱产业规模将首次突破2000亿(包含电影、电视、动漫、音乐、视频新媒体、游戏)。在裂变的行业想象中,郜寿智从创新(可穿戴设备为娱乐产业提供新动力)、重构(技术改变娱乐产品和服务形态)、变革(大数据应用将改变娱乐内容的生产方式)三方面揭示了未来科技技术对于文娱产业发展的深层影响,并通过三组数据对未来十年产业规模发展进行了想象预测。同时,中国文化产业基金董事总经理陈杭发表题为《文化产业链的M&A》的演讲,从资本层面介绍了国内文娱产业掀起的并购浪潮,指出并购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并预测国内文化传媒产业的并购浪潮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会进一步发展。

下午的电影分会场中,民生银行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副总裁万晓芳阐述了国产电影项目投融资新动向,追光动画CEO王微的“用互联网基因做动画电影公司”的精彩演讲掀起高潮;在新媒体、电视分会场上,乐正传媒总裁张建珍对海外综艺节目引进制作与播出现状进行了精彩的观点阐述,凤凰网COO李亚发表了关于多屏时代的媒体融合新趋势的主题演讲。

下午分会场还分别进行了主题为“资本驱动电影项目”、“中国动画电影的逆袭之路”、“中国电影创新营销模式”、“内容vs渠道――谁是大数据时代的赢家”、“电影技术――梦想照进现实”、“万块银幕时代,中国影院如何提升收益”和“明星的品牌价值”、“品牌内容营销――品牌与情节的双赢之道”等一系列话题的互动讨论。

传媒娱乐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非诚勿扰》 拜金主义 娱乐化

2010年,江苏卫视因为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收视率节节攀升,使江苏卫视的收视率仅次于湖南卫视,排在了省级卫视第二。这档节目也使相亲成为中国式娱乐的话题之王――马诺“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的拜金主义、闫凤娇的艳照门、孟非被媒体评选为“2010青年领袖”、色彩分析师乐嘉的尖锐言论……无不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其它卫视看到相亲节目的市场,也纷纷跟进,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爱情连连看》、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山东卫视的《幸福来敲门》接踵而出,娱乐相亲大有泛滥之势。随着节目内容的日益粗俗,其争议性内容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担忧和广电总局的注意。广电总局不得不对《非诚勿扰》下达了限令整改的通知。然而,在将近两个星期的限令整改后,《非诚勿扰》虽然少了些裸的“钱”、“豪宅”、“权利”等敏感字眼,但人们明显的感觉到相亲节目实际上仍然是“非钱勿扰”。

污谬流传――

娱乐相亲何以引起争议和担忧

娱乐相亲节目之所以引起社会的争议和管理层的担忧,主要还在于节目对社会的错误引导和暗示。综观各类娱乐相亲节目,其在娱乐之余,给观众最为直接的印象就是:

1、拜金拜物的物欲至上

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朱真芳说出择偶原则后,她竟然能够“闻”出男嘉宾有没有钱;马诺宣称自己只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面笑……原本神圣的婚姻更多的演变成了裸的金钱游戏,变成了娱乐、八卦诱导下的公开的金钱交易,已不再是借相亲进行娱乐,而是用金钱和物欲来戏弄相亲。

2、陈陈相因的模仿炒作

为了吸引眼球,娱乐相亲节目抄袭国外经典节目成为一股风。《非诚勿扰》从布景到环节均是模仿英国相亲节目《Take Me Out》。其它同类节目从内容到形式,皆大同小异,只是主持人这类“调味剂”有所区别而已。虽“贵”为抄袭,然不自重,更为甚者,两家媒体竟然因娱乐相亲节目的版权对簿公堂,闹得媒体哗然、社会热观。

3、低俗媚众的媒体扭曲

在相亲节目大行其道的时期,为了哗众取宠,电视台不仅不加剪辑播放极具争议的内容,节目策划人还通过编导控制有意加大媚俗的内容。“马诺宝马门”、“闫凤娇艳照门”、“关敬民软饭门”、“朱真芳豪宅门”、“富二代刘云超”……节目策划人利用当代社会一些扭曲的价值观以及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的“猛料”提高收视率,而对媒体应该履行的“把关人”作用完全熟视无睹,以至于受到社会的批评。新华网网民“淮畔帅哥”说“媒体不能为收视率和发行量而丧失社会担当!如果失去了社会责任,媒体必然失去了他应有的作用。”①新华网网民“长剑当空舞”认为“相亲节目把庸俗当脱俗,让低级趣味成为流行,随意贬低‘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突破社会道德底线。”②

现象溯源――

娱乐相亲节目低俗化的社会基础

娱乐相亲节目低俗化既有其现实标本,更有其社会基础。

1、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中的物质崇拜

首先,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计划经济更多的追求社会公平,忽略了经济个体和个人物质追求,而市场经济为突出效率而鼓励经济个体和个人去追逐财富,这种突然而急剧的转变,使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会自然而然的更多关注个人或小集体的物质追求。其次,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使一些人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感到不安,极力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自己谋求稳定而又保险的未来。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金钱也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物质追求也因为现实的压力而凸显重要。如日益暴涨的房价和人们微薄的薪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高择偶标准,都期望找到富二代、官二代,最起码得是有房一族、铁饭碗一族。

因此,对金钱和物质的过分追求――这种转型时期特定阶段的特定社会现象,也最容易产生对物质的崇拜,而媒体也最易为提高自身影响而迎合这种精神需求,并进一步强化这种趋势。国际知名民意调查机构Ipsos近日的一份全球性调查数据显示,在抽样调查了20多个国家的被调查者中,认同“金钱是个人成功最佳象征”的中国人占69%,高于平均数57%。而美国只有33%的被调查者认同这一个说法。有学者将这一现象归结于转型国家民众普遍比发达国家民众更看重金钱。实际上这正是反映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渡时期,人们对金钱有一种几近疯狂的热爱,而这种热爱裸地反映在了相亲节目中。

2、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下受众需求的娱乐化趋向

现代社会,随着各种竞争的加剧,受众在应对各种竞争压力的情况下,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对文字进行咀嚼、品味和分析、思考,而是渴求以简单和直观的方式了解信息,以至习惯了越来越被动的接受信息;而且更希望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既能满足信息接收的需求,又能轻松愉快地接收,使信息的接受过程成为压力的缓解过程和生活的享受过程。

媒体在受众习惯了“被”思考同时,在形式和内容上追求以更加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受众接受自己所要传达的各种信息,满足其多方面精神需求。波兹曼预言的“娱乐至死”的时代已经来临,“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③

3、媒体应对媒体经济一体化时代市场竞争的现实取向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说“新闻场与政治场和经济场一样,远比科学场、艺术场甚至司法场更受制于市场的裁决,始终经受着市场的考验,而这是通过顾客直接的认可或收视率间接的认可来进行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媒体管理体制的深化,媒体与经济更加紧密的融为一体,自身的生存与经营效益已直接相关。因为媒体的收视率的高低决定着市场份额的大小,而份额也直接决定着其广告收入,也就直接关系着电视台的经营业绩。在争夺收视率、市场份额的这场角逐中,更多的媒体采取的策略是“不管白猫黑猫”。更多的去适应受众的偏好,娱乐节目也因其适应性广和更新性强而大受媒体青睐,成了竞争制胜的最好形式,以至在媒体业界形成了蓬蓬勃勃的娱乐大会,形成了波兹曼所说的“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④

4、西方媒体娱乐化尝试成功的示范作用

由于西方媒体诞生和生存的环境与受众选择有更为直接的联系,十分注意迎合受众的多方位需求,在节目娱乐化上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为我国媒体娱乐节目提供了可供复制的现实标本。尤其是娱乐相亲节目,基本上就是某些西方媒体相类节目的汉语版,从播出现场的布置到主持人的风格,无不是对同类节目的简单模仿。

责任如山――

媒体的功能不只是娱乐

电视的兴起本身既是一种传播形式的兴起,也是一种娱乐形式的兴起。娱乐与文化并不相冲突,高品味的娱乐同样能起到弘扬文化的作用。同样,电视播出娱乐性的相亲节目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如果将一切内容都以某种低俗的娱乐形式和内容展现出来,形成了低俗的娱乐化而迷失了社会的引导作用,那就是可悲的了。就象波兹曼认为的那样,如果电视用它常用的表达方式――娱乐,将一切公众话语重新编辑,让一切的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就会在一种悄无声息的变化中将我们变成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⑤因此,作为负有文化传播责任的媒体,必须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起好导向的作用。

1、认清媒体的定位,发挥社会引导功能

电视媒体既是娱乐载体,也是舆论工具,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社会导向作用。尤其在我国,电视媒体一直是以党和人民的喉舌来定位,并且这种定位已为社会所公认。因此,电视媒体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并被认为是某种社会导向,更应该对人民负责。就娱乐来讲,其本身还是具有强烈的功利意义的,它在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往往会通过精神愉悦的宣召或暗示对人们进行引导,有时这种宣召或暗示作用甚至还要强于一些严肃的媒体宣传形式。因此,即使是娱乐节目,也应对娱乐的内容和可能产生的思维引导进行认真的审视。尤其是象相亲这一类既是角色主体亲身参与,又包含了强烈的伦理道德观点的节目,其中的善嘲与暗讽定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我们更应考虑到新闻传媒娱乐节目的伦理道德引导作用,正确的组织编导,将一些已经偏颇的理论引上正道。

2、把握受众心理,娱乐中树立新风

电视媒体的相亲节目,可以把握受众心理,通过一些娱乐性安排来活跃内容和氛围,以提高收视率。但必须把握受众的心理,把握好娱乐戏谑的度。要防止娱乐戏谑过度而使参与者生厌和受众的反感。同时要坚守媒体的社会责任,通过娱乐实现教化功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我国拜金热的形成与社会发展有关,短时期内不会消失,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各项制度趋向成熟,这种狂热才会逐渐消退。虽然如此,媒体不应对裸的拜金现象熟视无睹,不加任何删减播出极具争议的内容。更不应对拜金主义大肆宣扬、呐喊助威,在迎合了人性中的低级趣味的同时,挑战社会公共道德的底线,潜移默化的宣扬拜金文化、铜臭文化,颠覆性的改变社会价值观、婚恋观,侵蚀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媒体要自觉防止在娱乐相亲节目中对拜金主义的随波逐流,要善于学习和借鉴过去的好经验和境外媒体在这方面的尝试,使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设计的对白、情节中反复出现,潜移默化地对受众起到教育作用。寓教于乐,才是媒体应该做到的根本。

3、倡导新闻专业主义,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社会认知中,受众将电视媒体作为社会指引的重要部分,即便是电视的娱乐性节目。因此媒体应以新闻人的敏感和操守,起到把关人的作用。新闻从业者也应该恪守自己的职业精神,做好蕴涵信息的筛选和植入工作,对一些具有争议的言论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一些娱乐节目在将娱乐进行到底的旗帜下,自甘放弃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与三俗同流合污、共同堕落,让原本权威的媒体变得越来越不可信,使社会对媒体有了更多的置疑,在赢得了短时间高收视率达到商业目的的同时,也失去了公信力。因此,作为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要娱而不媚,乐不取宠,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将娱乐相亲节目做成一档雅俗共赏的节目。

《非诚勿扰》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娱乐节目里程碑式的进步,它所宣扬的娱乐精神是有利于媒体多元化探索,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的。但这并不代表着它所宣传的言论是正确的,它在节目创新的同时,也在争议声中成长。我们希望这类娱乐性节目能坚守媒体的导向责任,在促进电视节目百花齐放的同时,也为树立正确的社会文化意识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①②百度百科,

③④⑤[美]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传媒娱乐行业分析篇9

关键词一:媒体融合

这年经济危机的大背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影响,由此引发广电业界与新闻传播学界关注传统媒体的发展路径问题。关于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研究更多是细化研究,与3G、数字化等新媒体技术的融合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加强新旧媒体的联合,实现多元化媒介的多通道互动,可以满足现代受众对节目的深度参与需求。与新媒体的即时传播相比,电视媒体在难以保证首发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资源,在尽可能获取第一手信息的同时敏感捕捉新媒体所引发的舆论热点,把握舆情,借用素材,跟进深入报道;可以将精彩视频上传网络、编制短信,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空间。①

另一些研究者从节目内容方面进行了研究。面对挑战,广播电视应该不断改善节目的制作理念,重视节目的制作手段,运用高科技和摄录技术,制作出更多吸引受众的节目。此外,随着新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个人音像作品的制作中。广电媒体要认识到这一现状,努力发动受众参与到各类节目的制作中来。②

还有研究者提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满足了受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但并没有使受众发生质的变化,而是使他们在新的媒体平台上实现了重新聚合。这种重聚使得传统广播电视受众的划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受众个性化、多媒体化需求。因此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应在追求内容更丰富的同时,追求更精准、效率更高的传播。

关于媒体具体发展路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整合电视媒体的资源,打造原创的网络视频节目播出平台,是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之道。也有研究者探讨了媒体的新赢利模式和营销战略,认为整合营销是电视媒体的发展通路,即形成打造品牌平台、确定目标市场、加强互动传播以及整合各种传播渠道的完整产业价值链。

关键词二:制播分离

2009年是制播分离改革步伐较大的一年。7月16日《广电总局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意见(修改稿)》下发,其中明确规定:“除影视剧外,电视台从市场购买节目的比例,原则上每年不低于播出总量的30%。”10月21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分拆成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此次分拆被称为这年制播分离改革的破冰之举。

关于制播分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背景、制约因素及发展趋向等方面。有研究者指出,制播分离改革与新媒介业务发展不无关系。随着我国电视频道数量激增,网络电视、车载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介的发展,对电视节目内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电视台的制作能力又无法与播出能力同步增长,因此以提升节目生产力、专业化、建立节目竞争交易市场为目标的制播分离改革应运而生。③

关于制播分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制播分离不仅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以某种形式分离出来的一种市场化导向的节目交易机制,同时“也是国家谋求广播电视节目多样化和市场化的一种政府规制形式”。④但是目前政府对广电系统的管理,均依赖于实施政策、下达行政指令等行政手段,因此这种规制具有不透明、随意性大的特点,从而严重阻碍了制播分离的推进。另一研究者则指出,制播分离中的瓶颈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前中国电视节目流通市场依靠每年固定的影视节(展)进行交易,存在时间跨度大、交易时间有限的缺点,而且价格形成机制缺失,缺乏科学公正的节目评估指标。二是制播双方关系复杂,矛盾突出,难以在机制、资源和利益方面形成良好的协作共享关系。三是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节目经营体系。

当然也有研究者对制播分离改革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这位研究者根据电视产业现状,认为制播分离存在如下问题:电视剧总产量供大于求,资源浪费严重,精品匮乏;民间制作公司资质良莠不齐,短视和非理性投资造成大量粗制滥造的电视剧;电视剧生产普遍存在盲目性,题材撞车现象严重;制播双方地位不平等使“制播”无法真正“分离”。⑤因此,他们认为制播合作才是制播双方共同利益诉求的体现。

关键词三:央视改版

新媒介环境下的央视改版引来业界和学界的关注。这是央视新闻频道在开播6年历经大大小小5次改版之后的再一次改版,此次改版的目标仍是“新闻立台”。业界与学界对这次改版的研究,综合起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改版的背景与原因的探讨,二是对改版效果的研究,三是对改版实质的分析。

关于改版的背景与原因,一位研究者指出,这次央视改革所面临的新的历史语境是,网络时代的观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公共意见的积极行动者。如果央视不能适应这个新的语境或者无视公众的期待,就会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从而丧失相应的新闻话语权。关于这次改版的效果,有的研究者认为,外界对新闻频道评价最低的是内容。目前电视新闻面对的是能够接触多种信息来源和多样化新闻内容的新一代受众,电视媒介如果还局限于内容的直播与否而不是直播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进一步说,新闻业的首要责任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⑥关于这次改版的实质,有研究者认为:“‘某某立台’的说法,其实质是要解决媒介的基础价值或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具体说,就是世界交往一体化的形成以及传播技术革命,使传播领域的“游戏规则”发生改变,“媒体要成为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更加开放的媒介运作的模式,其实质就是要实现一种传播权利的让渡”。⑦这种权利的让渡主要表现是选择权分享、受众的参与权以及媒介接近权。

关键词四:受众本位

这年传媒业界与新闻传播学界对电视受众给予了不约而同的关注,在研究范围上比较广泛。

有研究者谈到电视受众本位的重要性。以往媒体对受众的关怀只限于表层(诸如收视率的崇拜与强调),受众本位思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众只是电视媒体与广告商合谋为自己赢取利益的牺牲品。满意度被忽略了,受众对节目的真正看法被忽略了,受众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而后来对满意度指标的引入,以及对受众的分析调查、更为全面的社会影响力评价标准的引入,无疑表明电视媒体对受众本位的理解有了深化。当然,以受众为本位并不是简单的迎合,而是要真正做到尊重受众作为人的社会本性,对受众予以全方位的关怀与尊重。

另一研究者通过对具体节目的分析,认为任何一个节目的比较和分析,都要针对其市场环境进行本土化改造,这样才会真正赢得受众。而媒体可以从模式简约化、收视目标化、编排差异化等方面考虑不同受众的收视需求,从而在媒体层面作出调整。还有研究者通过对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网络观众的研究,分析了网络电视迷社区和电视行业之间的关系。研究者认为,互联网使得双向互动成为可能,从前分散于各地、互不相识的电视观众找到了新的平台,可以对他们共同关注的电视内容进行讨论。同时,新媒介技术也使个人对媒介内容的消费更加多元化,观看的体验也更加丰富,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空间的愿望更加强烈。这是一个电视媒体了解电视受众的好途径。还有研究者以西北地区一个村落为主要作业场所,通过对电视受众的深入调查,对电视的影响作了考察,认为电视的普及对传统社会原有公共空间的影响较大。⑧

关键词五:娱乐化

这年有关电视娱乐化的探讨比较多,出现了一些迥异的观点。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延续传统思维对娱乐节目庸俗化进行否定性批判,另一种是对娱乐化否定性批判思维的再批判,还有一种是对娱乐节目的肯定。

有研究者对传媒娱乐化批判进行了再批判。研究者认为,“娱乐”既有浅表层的感官娱乐,也有内核层面的精神娱乐。而大众在理解和使用“娱乐”时偏离了“娱乐”的本性特点,只是将“娱乐”贬抑为仅满足于人的感官享受的低级活动。而目前有关娱乐批判的研究主要表现出两点不足。一是论文的观点相似,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传媒领域,尤其集中于对电视的批判,研究的方法和角度比较单一,多从电视传播业务的角度去分析“娱乐化”问题。二是对电视娱乐化问题“分析了其现象、成因以及带来的危害,多集中于业务操作的层面,而对电视泛‘娱乐化’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层的文化批判,缺乏建设性的观点”。⑨作者认为,有必要抛开对电视娱乐化先入为主的成见,不作简单的是与非的价值判断,而应对电视娱乐化问题的来龙去脉、娱乐化程度的分层,进行理性地分析和阐述,这样才能避免各执一词的片面观点。

也有研究者以选秀节目为例,肯定了电视娱乐的作用。作者认为娱乐是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其一在于娱乐节目满足了观众自恋的需要。其二在于娱乐节目满足了观众自我认知、自定角色的需要。在娱乐过程中,观众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投票,“享受可以改变命运或者决定命运的和满足,这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⑩

还有研究者既肯定了电视娱乐节目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这位研究者认为,电视娱乐节目有使受众获得愉悦的积极一面,同时电视作为一个产业,也可以为维持生存开拓自己的盈利点和盈利模式。但娱乐要有度,许多真人秀节目存在过分炒作的现象,也存在拉票等不公平现象。更主要的是,这些娱乐节目制作本身还需要融进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以便尽可能地消除不当的娱乐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六:3G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近几年受到关注,但由于各种制约因素而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颁发3张3G营运牌照,这意味着多年来制约手机媒体发展的障碍开始得以突破。随着体制瓶颈的突破,3G技术可能带来的发展机遇及可能遇到的制约因素,使得手机电视再次成为新闻传播学界关注的话题。

有研究者对3G手机电视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3G手机电视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技术融合为先导,关注内容融合,以依靠人与媒介的良性结合实现人性化传播为终极诉求,整合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的信息资源,发展成为大众生活的贴身伴侣,从而改变大众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11}

也有研究者谈到内容建设对3G手机电视发展的重要性。“摆在我们面前最核心的却是‘付费’问题,其关键是手机电视的运营模式是什么,业务如何定位,手机电视拥有哪些值得老百姓掏钱来看的内容。”{12}这些内容不应直接来自传统电视媒体,而要大力整合来自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动漫制作机构、视频网站的视频资源,经过格式转换和技术处理,变为手机电视内容产品。

但也有研究者谈到目前手机电视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一位研究者认为,即使是国内发展最完备的上海数字手机电视项目,目前信号的覆盖仍然较为欠缺,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终端的普及和渠道的成熟。另一研究者则指出,尽管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广告早已满天飞,优酷、酷6等视频网站也纷纷准备在3G时代大展拳脚,但目前已拥有3G手机的网民比例仅为8.5%,过半网民对换机仍持观望态度。3G手机电视前景仍不能盲目乐观。还有研究者认为,面对互联网视频迅猛发展、手机内存越来越大、下载保存互联网视频越来越方便的现实,面对着其他无线视频网站的快速崛起与占领市场的威胁,手机电视台的内容建设基本失去了发展空间与发展动力。{13}因此,手机“电视”实际上将回归到手机“视频”时代。

关键词七: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数字化传播的电视技术。它能提供包括图像、数据、语音等全方位的服务,是计算机、传输平台、消费电子三个环节的聚焦点。由于数字电视的入户进程开始加快,因此新闻传播学界开始关注与此相关的问题。这种关注聚焦于数字电视发展的困难与不足方面。

有研究者探讨了数字电视的用户特征。“数字电视的利润点不再是集中在收视用户数上,而是集中在精确可计量的分类用户和市场细化上”。{14}高端用户是数字电视的获利来源,而普通用户是数字电视的获利保障。数字电视用户数目越大,细分的各类用户就会越庞大,相对应的利润就会越多。当然用户的碎片化也使得实现成功传播的难度加大。

另一位研究者认为,首先使数字电视发展受到制约的就是节目内容源的问题。目前我国数字电视所提供的内容大都是原有模拟电视内容的复制以及在原有内容基础上的简单加工而成的专业频道,例如影视、体育、股票等。这些内容并不适应数字电视的发展需要,因此“急需开发更多的互动点播节目、游戏娱乐节目、各类具有针对性的资讯节目以及服务应用”。{15}比如随次计费节目、电影选播系统、新闻选取、电视在线教育、电视购物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

还有研究者认为,目前的数字电视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可。尽管政府和各利益集团在推广数字电视时都打着“公众利益”的旗号,极力宣传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环绕立体声等优势,甚至用滚动字幕在电视上打起“数字电视,利国利民”的口号,但事实上,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国内付费频道主要来自于央视、上海文广和一些地方机构参与付费频道节目,多数城市宣布不向大众提供境外频道,只有个别城市可以有条件地购买到如Phoenix、StarTV、HBO、CNN等境外频道。也就是说,观众需要花更多的钱去看与以往模拟电视相似的内容,这是不符合公众利益的,当然不可能得到公众的认可。{16}

关键词八:电视突发事件报道

2009年4月下旬,央视正式启动了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并同时向广州、上海、武汉、成都等城市派出驻点记者,这一行动引来新闻传播学界对电视突发事件报道的思考。

有研究者认为,突发事件报道中应注意新闻理念的创新,把报道重心转换到百姓身上来,关注受众的需求,关注民生。在传统报道思维中,一些媒体只考虑上级领导的需求,而不考虑受众需求,有不少报道从领导人、党政部门、自身工作的角度向受众介绍情况,使突发事件报道变成了当权者的政绩展示,引起公众的反感。

也有研究者提醒:突发事件报道中应注意避免“再度伤害”。所谓“再度伤害”,是指新闻媒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对重大突发事件及其相关人员的新闻采访或报道中,对受灾受害人群及其亲属造成的身体与精神的伤害。{17}这些伤害包括:缺乏常识的直接身体伤害;对当事人紧逼盯人的拙劣提问;不同媒体的交错采访让受害者身心俱疲,心灵受到伤害;新闻作品中肆意渲染和细节再现等。

另一位研究者提出了3G技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影响。“随着3G网络的互联网业务的进一步开展,这种传与受之间的互动会越来越频繁,甚至能够实现‘共动’”。{18}因为通过3G网络,用户可以在3G手机终端与MSN、QQ等即时通信工具相融合,通过收发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及时传播信息,这样公众就可以使自己成为“与媒体平起平坐的信息传播者”。

有的研究者对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电视台建立突发事件报道应急机制,是在第一时间迅速报道的保障。该应急机制应该包括组织保障、技术保障以及报道人才保障,以便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做到管理有序、高效,发挥整体协调能力。(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郑d:《略论媒介多元化下的电视发展》,《东南传播》,2009(1)。

②余海龙:《科技时代下的广播电视发展》,《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③李岚:《新时期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现状、问题与趋势》,《电视研究》,2009(4)。

④顾宜凡:《制播分离的政府规制》,《国际新闻界》,2009(5)。

⑤杨鸣:《从制播分离到制播合作――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趋向分析》,《电视研究》,2009(9)。

⑥陆晔:《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全新闻频道的理念与策略――兼议央视新闻频道改版》,《新闻记者》,2009(10)。

⑦喻国明:《“新闻立台”:时代的发展与内涵的转变》,《南方电视学刊》,2009(5)。

⑧陈新民,王旭升:《电视的普及与村落“饭市”的衰落――队古坡大坪村的田野调查》,《国际新闻界》,2009(4)。

⑨张爱凤,李钧:《“电视娱乐化批判”之批判》,《电视研究》,2009(1)。

⑩颜鲁贞:《娱乐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声屏世界》,2009(10)。

{11}邓倩,赖姝玲:《媒介融合视阈下的3G手机电视》,《新闻界》,2009年5期。

{12}高杰:《内容为王:3G 手机电视大众化的核心》,《声屏世界》,2009(6)。

{13}陆地,高菲菲:《从“手机电视”回归“手机视频”――手机电视的用户偏好和发展前景》,《视听界》,2009(4)。

{14}方仕兴:《浅析数字电视的发展及运营》,《产业运营》,2009(4)。

{15}杨斌成:《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困境及出路》,《传媒观察》,2009(1)上。

{16}杨慧:《从“天盛”透视中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东南传播》,2009(3)。

传媒娱乐行业分析篇10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受众;大众文化;媒介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74-02

一、新闻的娱乐化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学界引用最多的新闻娱乐化涵义,是林晖博士2001年2月在《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一文中对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综合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来看,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潮流,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另一个结果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不段加快,受众在生活的压力之下,稍带娱乐性的新闻比严肃的政治新闻更能迅速进入受众的视线,这也为新闻朝着娱乐化方向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对媒介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目光。他们喜欢关注的不再是高雅的艺术和严肃的政治、经济发展问题,而是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低俗平庸、易于接受理解的低级信息,寻求与自身发展,兴趣爱好相匹配的信息。从一些调侃、八卦的资讯中寻找心灵的寄托,排遣日常生活中的沉闷压抑、空虚无聊。可以说,受众需求这些娱乐化的时尚,因而促使新闻朝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

二、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

(一)文化的交融与渗透

自古都有文娱不分家的说法,由于文化传播的全球化,新闻的娱乐化受到西方媒体的影响,具有了西方新闻的典型特征,从本质上来说,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与渗透的结果。娱乐化新闻最先在港台盛行,也是受世界这个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而最近几年新闻的娱乐化也已成为内地新闻传播的一大主流特点,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在这个娱乐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的感染与渗透最终让受众融入到了娱乐化的浪潮之中。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1990年至1998年之间,国际新闻比例从43%下降到了15%,而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软新闻的比例则从8.5%增加到17%。美国三大新闻网1996年一年花在娱乐性新闻上的时间比前两年增加了一倍多。在美国新闻工作协会的调查中,美国16家重要媒体中的硬新闻与软新闻之比在1997年为25%比40%,而20年前至1994年间,这一比例为32%比15%。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受国际文化潮流的影响,媒体新闻比例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受众接受心理和审美趋向的转变。

(二)媒体的市场化运作要求

我国的新闻改革已经走了20多年的历程,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造就了许多新闻媒体的纷纷改制,要利润就得创造出好的产品迎合受众的需求。另外广告收入同样是媒体存在的生命线,追求市场利益也在促使着新闻产品朝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新闻为人民服务,新闻更在向市场要钱,媒体只能让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吸引受众注意力获得经济利润。在平面媒体中,市面流通的报纸、杂志等只是一味的追求发行量、覆盖率,以此可以看出,卖信息就等于卖广告,等于卖关注度。另一个方面,受众对多元文化的特殊需求和兴趣爱好限制了新闻传播的角度和趋向,娱乐化的新闻自然占据了很大的市场空间,获得了受众的青睐。其次,媒体的主观作用也在促使着新闻朝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形成娱乐化的新闻传播格局。

中国的新闻发展也同样融入到了跨文化的这个热潮当中,吸收和借鉴了一些西方国家的传播思路并加以创新,新闻的娱乐化也就成为了这个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受众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需求决定着新闻选择的中坚力量。以受众为核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走到普通的人民大众中去。在这一过程中,传媒有必要发掘新闻的娱乐化因素,在表达方式上尽量从受众接受心理出发,加强贴近性,增加趣味性。新闻的娱乐化现象从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看,它是顺应了时展的要求,也符合了现代传媒的发展思路与方向;从各种新闻娱乐化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来看,媒体同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也自然是这个信息时代的必需。

三、新闻娱乐化的弊端分析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是完美的,由于新闻娱乐化是一个别具特色的存在,使得新闻业逐渐走向“媚俗”,现在的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专注于吸引大众眼球,将炒作当做所向披靡的利器,忽视职业道德底线,为了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把严肃的政治、法制、经济和社会新闻被炒作或者是通过以猎奇的手法演绎后,就形成了新闻过度娱乐化、低俗化、低品位的情况。 大众传媒肩负着社会舆论监督的职责,树立社会典型,文化传承及娱乐大众等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也因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等得到了大众的尊敬。但是因为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把娱乐化作为自己的核心,那就会发生假新闻、新闻扭曲、失实的情况。

新闻娱乐化也使大众失去了理性判断,造就了世界观的单一和肤浅。新闻媒体在人们面前构建了一个片面、单一的世界,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狭隘,使接受信息的受众对世界的理解趋向单一。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为了迎合人们的娱乐需求,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将猎奇、惊险、稀奇古怪做为报道的重点,娱乐新闻充斥了人们的信息生活,人们的注意力不再重视国际的变化和发展,不再重视自然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喜欢新闻快餐,不愿意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导致受众对于世界的理解开始简单和肤浅。

四、结语

在如今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娱乐新闻,还是别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必然祸害无穷。加强他律和自律,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安定、高雅的新闻生产空间。 只有对现象进行理性的剖析,才会得到合理的应对之策。新闻的娱乐化只是新闻传播发展的一个阶段,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它同时也能反映我们现今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特征。正视娱乐化倾向的存在,趋利避害,积极的引导,坚持新闻事业的正确方向,相信中国的电视媒体会更健康蓬勃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