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4:36:45

传媒教学

传媒教学范文篇1

与英语专业相比,大学英语学习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备、学时和学习氛围与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课时的限制,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只开设了读写课,听力和口语融于阅读教学之中。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师队伍及相关的教学资源配置严重不足,语言教学需要的小班教学难以实现。

不仅如此,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不高还与其他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脱节。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多以反映英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为主,学生在教师讲授、词典解释、教参注释及翻译的帮助下,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即把英文语篇转换成汉语翻译语篇。二是学生倾向对语言要点进行分类或强制式机械记忆,从而割裂了语篇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关系,把词汇、表达方式与汉语对应起来识记,忽略其语法范畴知识和语篇情景意义。由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重重阻碍。

首先表现在课堂口语复述和相关的阅读语篇练习中。学生不能用学过的、语义上相互连贯的词和表达式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更不能依据英文语篇的形与义的衔接与连贯规律再现原文的主要内容。词汇英汉对应式能记忆方式,导致语言应用中的“硬译”现象,出现汉式英语。

其次,学生缺乏必要的巩固和内化语言知识的交际环境。除了课堂之外,学生很少有应用英语的机会。不仅小班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如此,条件差的大班教学情况更糟,学生依赖的课堂英语交际机会十分有限。再加上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他们了解的大多是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知识和此背景下的高校生活。这样就造成课堂上教材语言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背景知识的交际语境不协调。

其结果充分反映在学生的日常主题交际和写作中。在英语口语角训练中,学生谈论的范围有限。了解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知识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很系统,很熟悉,但专业性太强,需要大量的术语和逻辑较强的语篇结构,学生无法表达;另一方面,对每天通过不同的汉语媒体了解的社会和自己熟知的校园生活,无法从“英汉对照”的词汇库中灵活地再功和调用。

口语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从四、六级作文和课堂作文练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方法和效率的问题。记忆词汇缺乏语篇联系性、英汉对译式存记、复用式词汇有限等。在正式文体中使用大量的口语和汉语结构表达式,说明其语言句式结构规则和词汇知识与规则的储存是相互割裂的。词汇和结构由于缺乏相关情景交际应用的巩固和内化,从而难以达到自动化的合理复用。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找到最简单便捷的渠道,即中国传媒英语的阅读与欣赏。首先,中国媒体英语除报道国际新闻、海外风情之外,主要是反映中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秀丽河山、历史遗产等。而且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偏重。有的以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动态为主:有的则以中国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为主。以中国社会为背景的媒体英语,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特色。媒体英语的专栏性特征也同样反映在中国的英文报刊杂志中。同国外期刊一样,定期发行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及时反映变化的社会,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媒体以相对固定的栏目从不同的社会视角追踪报道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其语言风格、词汇选择的倾向性也就相对一致,即某一语域的词汇出现频率就比较高,有利于语言词汇的认知与巩固。如自然景观类的栏目,固定刊登描述中国的名山大川。这里不仅可以反复出现描述山河壮丽、秀美的语言词汇,而且具有许多反映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底蕴的“特有”语言表达,如:beautyspots,scenicspot,attractions,landscape,beautiful,charming,spectacular,theSilkRoad,Taoism,Taoist等。其次,中国媒体英语与汉语媒体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和协调性。由于中国媒体英语的目的在于对外宣传中国,因此其内容与汉语媒体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外交事务、国际形势等领域,英汉媒体以不同的语言形式,传播同样内容的事实信息。最后.现代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大众传媒,融声音、影像为一体,使英文材料更富有真实性和形象性。如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和国际频道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真实地传播和宣传发展中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与此同时也为现代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声像资料。

传媒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传媒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成为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

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是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这一误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传媒类专业教育的狭隘理解和片面认识,认为传媒专业必须注重专业上的训练以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因此要多花时间在专业训练上,通识教育只需要有一个简单的基础就可以了。这种错误思想在于没有认清传媒教育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模式呆板固定

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虽然开展的时间较长,但是在教学模式上仍然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未做到与时俱进。例如,其教学模式依然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对于教学的重点,仍然停留在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面,而对知识点的创造、发现和运用,不作要求或要求较少;一些教师还在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如果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获取知识,其个性难以得到发展、创造力很难得到有效开发,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学生毕业进入岗位以后后劲普遍不足,容易被其它非传媒类专业学生超越的重要原因。

(三)教学要求难以与社会需求衔接

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现代传媒业的要求来看,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法律、经济、文化方面的常识,还必须掌握新媒体的特点和传播技术,具备对社会的深度观察力和敏感性。这就要求传媒类专业培养出业的人才,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实践动手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对比目前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还停留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层面上,其教学要求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二、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一)通识与专业教育并重,增大基础课程比例

根据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传媒类专业的认识,传媒类专业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信息技术,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功底。因此,拓宽我国的传媒类专业的基础学科,是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的一大重点。在教育实践中,片面强调专业教育,会造成学生职业能力及发展后劲的不足,如果只强调通识教育,又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最佳的方案,还是在于合理处理好二者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比例保持适当。从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必须进一步压缩专业课程的比例,增加相关的社会和人文科学课程,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自然科学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其实,在我国一些著名高校,已经意识到重专业轻通识的教育对于传媒类专业教育的局限性,于是在教育实践中开始进行试验和改革。

(二)增强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方式

传媒类专业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完成。自从我国高校扩招以后,出于专业热门和学生分配等因素考虑,不少高校突击式的开设了传媒类专业,短时间的大量扩张,造成了专业教师的不足,为解燃眉之急,不少非传媒类专业的教师被学校选派到传媒专业课程任教。这些教师由于没有受到过传媒类专业的系统培训,多数只能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开展教学,其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高校的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必须从增强师资力量入手:第一,对本校传媒类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清理并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要及时调离岗位;第二,要严把用人关,对选用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和考核,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类专业教育在国外已经较为成熟,可以通过引进海归人才等方式选聘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到高校任教;第三,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鉴于传媒类专业的发展特点,高校要定期安排教师到国内一些重点高校或者是国外的知名大学参加培训,对教师在教学岗位中的表现要进行考核;第四,要改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三)对接社会需求,培养实践能力

高校要加强与社会上从事传媒工作的单位或组织联系,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健全沟通和合作机制,实现双方信息交换的常态化和动态化。高校要把从用人单位得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纳,从中发现社会对传媒专业教育的需求,并和教学目标进行对比,找出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教学和实践的对接,高校可以通过向合作单位定期输送实习生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必须把学生到单位实践作为在校教育的重点环节,一是要保证学生在单位实习有一定的时间量,二是要派出高校教师定期收集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三是要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考核。

三、结束语

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必须多管齐下,通过通识与专业教育并重、增强师资力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适应现代传媒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作者:吴锐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参考文献:

[1]盖伟.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传媒类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2):57-58.

传媒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实验教学;演播室教学;人才培养

目前的演播室教学被广泛应用于高等学校的多个专业领域,艺术学门类下的戏剧与影视学,文学门类下的广播电视学涵盖的多个专业都有演播室相关课程的开设,其中,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像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作为艺术教育的新兴专业,更是把围绕着演播室教学开设的一系列课程与实践实训作为必修课程。同时,对于演播室教育的研究也相应地在技术配置、电化教学、行业衔接等领域内展开。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实践中心下设400平米高清演播厅、60平米虚拟演播室等多个演播系统,可以充分满足传媒艺术实验教学的目的,并培养出大量具有市场适应性的专业型人才,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演播室教学改革方法。

一、演播室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实验教学不仅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是连接知识与实践、实践与创新并使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桥梁。”①对于演播室的实验教学研究目前主要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侧重于技术分析、行业衔接、培养模式等不同角度。(一)通过全面利用演播室来保障教学进展的合理性与规范性。比如《关于演播室在教学中的应用》《高校演播室教学应用研究》等文章侧重于从教育技术研究角度来讨论高校演播室的教学应用,认为演播室在高校课程教学、资源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素质拓展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充分发挥演播室的教育功能,提高演播室的使用效率,是演播室教学优化的根本办法。(二)以业界实践革新来指导演播室教学中技术指标的升级换代。比如《虚拟演播室系统在传统教学演播室中的应用》《高校教学型全景演播厅高清视频系统设计与选型的思考》等文章指出高校的设备配置应尽快与行业技术接轨,通过硬盘录像机、高清及4K摄像机、虚拟演播室技术的运用,与当前的影视行业进行素材交互。(三)探讨不同专业在演播室教学中的培养方式或实训模式。比如《谈演播室实训性主持教学模式中主持人如何调整镜前状态》《综合实践性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以演播室照明实验为例》分别以播音主持专业和灯光照明专业为例,详细讲解了在开展演播室教学时的课程设置与资源配备。如何将复杂的任务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务群以降低实验难度,如何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采用替代性教学策略的渐进性设计。这些研究提供了教学思维展开的不同路径,无论是技术领先,还是教学资源的开发,抑或是不同专业的演播室实训方法,都可以视之为一种综合的教学参照系。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演播室作为传媒艺术的集中呈现领域,它所拥有的教学功能还未能被全部开发。特别是,艺术类院校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演播室教学不单是为了改善传统教学缺乏互动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等问题而拓展的教学手段,也不单是完成某个单一技能的学习,而是可以通过演播室实验教学让学生有全面了解影视行业的机会,并且掌握传媒应用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二、演播室实验教学的现存问题及解决途径

演播室实验教学应该围绕传媒艺术所涉及的前沿领域,打造综合型应用人才。目前,以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像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为代表的传媒类本科专业所涵盖的实操课程包括:视频导播、舞台表演、灯光照明、音响伴奏等多个视听艺术方面的技能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基于资金、人才、历史等原因,很多实践教学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一)传统演播室教学功能单一。无论是艺术类院校,还是综合类院校的影视专业、传媒专业,几乎都配备有演播室的实践场所,但其教学内容却相对单一。经过调查,多数高校的演播室教学还只是停留在单一的三讯道训练、播音发声练习、录制精品课程等方面。没有真正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开发演播室所涉及到的视频拍摄、场面调度、舞台导演、造型艺术等技能训练。(二)师资力量缺乏所带来的行业断代。音频、视频领域内的技术更新很快,艺术匠心运用和行业审美风格也不断变换,演播室作为影视艺术的集中呈现空间,承载了技能培训和艺术想象等多重任务。而通常行业技能的维持需要有充分的从业经历保证,单纯靠讲座式、见习式的粗略指导无法保持稳定科学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因此,相关师资力量的配备就显得严重缺乏。(三)教学大纲的科学性有待提高。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有科学的教学计划、完善的教学大纲以及相应的教材、讲义。这方面,演播室教学显得严重滞后。一方面,它属于个性化较强的专业课程,不同老师会有不同的教学手段,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它属于不断更新的专业课程,新技术的引用强调衍生出新的艺术操作理念,旧教材讲义很快就会过时。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原则上要有针对性地寻找有效解决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突破:1.从单一技能训练向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转变。传统演播室教学倾向于三讯道的切换训练。我们应充分利用综艺演播室的特长,重点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熟练地掌机调机能力、多视线关系组合的空间想象力,新闻/歌曲/小品多节目形式的策划能力、舞台调度与机位调度的协调配合能力、灯光效果立体造型设计能力、音乐音响现场效果的处理能力等。2.双师型师资配备及行业专家与年青教师共同授课。山东艺术学院依托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项目配备了双师型师资,实践老师具有多年的电视台从业经历,拥有行业资格证书,充分了解传媒业操作规范和生产流程。在讲授“电视节目分析与策划”“演播室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导播”等课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熟悉学生如何从初步接触到自由发挥艺术想象力的循序渐进过程。另外,实践中心还聘请多位行业专家,采用行业专家与年青教师共同授课的方式,保证课堂操作中示范性与组织协调的有序进行。3.层级式的教学大纲与演播室实训结合。实验教学中采用了综合实践性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释问题、细化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交流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理解与应用知识,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从形式简单的新闻节目入手,层级推进歌舞节目、小品剧节目、大型游戏节目的内容策划。以多机位拍摄中的影像设计作为基本课堂技能问题做突破点,同时涉猎广电编专业在灯、服、道、效、化相关能力上的拓展。

三、演播室技术升级的原则与方法

基于通常情况下传媒教育的师资情况和教学场所现状,传媒实践中心的设备购买与升级面临着资金、标准、思维方式等诸多难题。针对这些问题,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实践中心制订了一整套演播室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多渠道筹资、技术指标选择及跨学科思维等方式,在完善400平米高清演播室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对摄像系统、导播系统、灯光系统、大屏系统、音响系统进行了升级。(一)多渠道筹集教学资金。目前,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实践中心是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负责实验室,能够鼓励各专业教师开设实验教学课,能够利用条件让年轻教师或新引进教师去实验室开课锻炼,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让教师在专业教室和实验室之间自由转换,实现专业与实践的结合。”②但是,带来的问题是校方提供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演播室的设备采购。二级学院往往采用申请科研经费、与企业联办活动的方式多渠道筹集教学资金。在科研经费申请上,单纯的艺术人文学科的经费相对较少,但可以通过申请教育专项与科技类项目增加经费投入。目前支持实验室的经费有两大来源:山东省高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项目和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总经费在200万左右。同时承办腾讯手游大赛、高校街舞大赛等非电视播出类赛事获得经费。(二)设备采购因地制宜。由于行业更新速度很快,演播室技术设备往往无法跟上技术前沿。以教学为主业的高校无论在资金投入上,还是设备维护使用上都无法像业界那样随时购买更新设备。这就需要传媒教育建立一套对标体系,既要确保教学中的专业技能掌握,又要确保在资金人才的可控范围之内。比如,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实践中心在视频系统上,以相对低廉的专业级数字高清代替广播级摄像机,但配备了7路SDI及HDMI的讯道数量,可保证进行多角度的信号切换训练;在音频系统上,保留了原有的模拟调音台,增加了多路身上带及手持麦克,同样是为了保证舞台多人表演的需求;灯光系统则在原有珍珠2010数字调光台和钨丝面光灯及LED染色灯的基础上增加BEAM光束灯,提高舞台效果。(三)跨学科教育思维。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采取开设跨院系、跨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等举措,来克服学科专业壁垒森严、文理互通不够的弊端。传媒是艺术与技术深度融合的专业,因此,演播室实践教学不可避免地涉及学科的多样化与综合化。首先,要涵盖不同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和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将艺术的感性认识与技术的普遍规律相结合,才能实现全面了解演播室实验教学的目的。其次,要注重多元文化的互相影响,对传播学、社会学知识的领悟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在节目策划中的话题选择、人物刻画等的深度与力度。再次,教师也要具备跨学科的视野,这样,无论是在具体指导学生操作设备,统一调度各工种互相配合上,还是在申请不同学科的研究项目、教改项目上,都有利于最终目的的实现。

四、三级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

演播室实验教学体系可参照国内通行的“三层次”法,将“基础实验平台、专业拓展实验平台和综合创新实验平台”③相结合。在“以学生为本,培养传媒综合型应用人才”的教学理念指引下,三级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日渐成熟。尽管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像与制作等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略有不同,但都可以在三级模块下熟练操作演播室设备,并且可以创意新颖、过程流畅地进行节目制作与舞台设计。(一)基础实验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演播室基本技能。第一模块的实验教学主要通过开设理论课程、通识课程、简单技能操作和演示等基础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为下一层次实验教学的实施打下基础。这包括了EFP/ESP的主流制作方式、节目形态;演播室技能训练的应用前景;演播室三大系统录制系统、音频系统、灯光系统三者之间的关联。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跨学科教育思维训练,将技术应用、艺术创作、社会现实在形式/内容/渠道的层面上进行理解消化。(二)专业实验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分工种技能。第二模块涉及具体的分专业实验教学。比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侧重于节目流程与内容控制,影视摄像与制作专业侧重于视频拍摄与音频灯光系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侧重于在线包装、背景电子幕放像制作。目前,多数传媒类高校并未开设独立的录音艺术与灯光工程专业,而是在具体专业下设立相关课程,但传媒专业学生毕业后,往往要从事类似工种,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加这些录音、灯光专业方向的实践就尤为重要。特别是传媒业的发展要求学生尽快具备顶岗操作的能力,通过学分制、选修课等可以依据兴趣爱好挖掘有天赋有热情的学生。(三)综合创新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各专业技能配合。第三模块的实验教学要在多个专业之间配合展开,这一阶段的实验内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注重跨专业设计综合创新能力。该层次的实验教学应该与具体的大型活动对接,可联合毕业班级进行大型文艺晚会的毕业创作,对演播室多功能的实训效果进行考察。传媒类院校新年晚会、迎新晚会、毕业晚会作为常规的三类重大校内活动成为检验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窗口。在具体课程安排上,以实践小组的形式展开,明确岗位,分成导播、摄像、录音、灯光、背景制作、放像录制等十余个岗位,在具体大型活动的实战中检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实验教学的成果与创新点

传媒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现代教学传媒技术应用

当今社会,现代传播媒体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计算机等已广泛服务于社会、学校、家庭;当今时代的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在一个由现代媒体组合而成的社会大教育环境中。

而如今教学媒体日新月异,其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因而现代教学传媒技术的先进性,直接影响着人类教育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多维发展。

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媒体技术非常有优势

(1)英语是一门语言科学,课文中以英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为主,语言点多,单词量大,这就给学生的学习英语带来了重重阻碍。因此不少学生感到英语难学,不敢开口说英语,更不用说用英语去交流了,对英语课常常是望而生畏。现代教学传媒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且媒体资料的速度快、随意性强,和时代联系紧密,便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利用现代教学传媒技术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不断地了解社会,调整自我,提高自身素质,使学生在兴趣阅读中,巩固和内化所学语言知识,实现自动化的语言应用技能。

(2)现代教学传媒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等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它能把文字、图像、音像、动画等传播媒体集于一体,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是先进的、多功能的辅助工具。这与教师单纯地使用教科书、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可向学生提供当时当地无法看见或感知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因此可以使课堂的感染力更强。从一定程度上讲,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单纯的只是叫学生记单词、背课文、背语法点,而是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将单纯的知识熟记、知识再现的教学方式转换为理解型的思维教学。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配合多媒体教学,实现学生网上学习、教师网上指导答疑,相互交流,做到教学相长。

(3)利用现代教学传媒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所具有的交互性特点,不仅能实现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储存与反馈,还能调控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现代媒体技术选择不同的章节、难易各异的内容进行学习;对重点的内容一次弄不清楚、弄不明白的可重复播放;还可以参与练习。总之,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选择知识。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Internet查阅相关的英语知识,比如收听BBC,VOA等电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现代教学传媒技术还可以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积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数字化教学材料,具有可以长久保存、通过网络技术或其它通讯手段广泛传播的特点,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交流。信息知识的传递手段方式对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教学中,许多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耗费心血编写的教案,由于传播后保存不善,缺乏交流,随着岁月的流失而遗失,从某种意义上讲,造成了知识和经验的浪费。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智慧和经验都将以电子技术的方式记录,后继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发展和授课对象的要求,吸收经验,更新完善。

二、在英语课堂上要正确应用现代教学传媒技术

现代教学传媒技术的运用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媒体及手段。课堂教学的主角是教师和学生,教科书、黑板等传统媒体仍然是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媒体。教师需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法与现代媒体教学法的关系,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媒体技术是对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

(1)先进技术是教学辅助手段。对现代媒体技术的利用不能走死胡同。我们要看到,先进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从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师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英语教学锦上添花。而在现实的课堂上,有些老师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外表华丽,内容中看不中用或者是用了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这样在使用中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结果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某些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教学,使教师成为现代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如果把教师比作教学过程的“导演”,现代媒体只能算是“道具”,导演利用先进的道具,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这个“主角”的潜能,使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

(2)媒体资料的选择要慎重。现代教学传媒技术对教学资料的运用包括录音资料和电影资料等。这些资料对英语教学帮助很大。但我们在资料的选择上要慎重,特别是当前的一些影视作品,能否成为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利用,是值得商榷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进行认真的挑选。

(3)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选任何一种媒体作为辅导手段都具有其本身的局限性。比如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上课,课堂笔记记录困难:信息量大、速度快,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易丧失新鲜感,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教学的。

因而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如何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把优秀的英语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互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并且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来努力应用现代教学传媒技术;在英语课堂上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为目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观念不仅仅是教学设备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不能取代其他教学手段,要让它发挥独特的作用,才能尽显其优势,同时促进英语教学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传媒教学范文篇5

高职语文教学作为文化教学工作的重要代表课程,在现代传媒文化的影响下,同样也在不断发生变革,尤其是在高职学生文化积累与知识应用方面,语文教学工作的变革更加彰显了现代传媒文化的积极影响。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应当切实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条件,尝试探索现代传媒文化所带来的教学变化,继而利用好这些直接的影响,实现高职语文教学工作的进一步优化。

现代传媒文化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影响

高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高中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大学的教育模式,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现代传媒文化对高职语文教学产生的特殊影响尤为值得关注。本文尝试结合现阶段教学的总结,对现代传媒文化对高职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

1.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更具有吸引力

现代传媒文化的形成使得人们的生活、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电子化的阅读、浏览等成为现代社会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而在信息化支持下,高职语文教学的方式也同样获得了相关的完善,高职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板书授课与朗读背诵。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可以随时实现多媒体与语文课程的对接,例如电子课件的展示、动态知识架构的搭建、课堂自媒体拍摄于互相的点赞、投票等,使得传统的语文课堂变成媒体信息的交流平台。高职阶段的学生知识积累相对薄弱,对于学习的兴趣仍然有待进一步培养,通过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程教学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因此更多的学生会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最终不断提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语文知识多样化

现代传媒文化的形成不仅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更改变了信息的展现与表现方式,很多新的用语、趣味性的表情包、知识结构图谱等都使得现代信息的展现内容更加丰富,展现形式更加多样化。高职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在这一背景下同样变得更加丰富,一方面,知识的展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语文课文通过FLASH视频、审阅朗读等变得更加丰富饱满。另一方面,知识内容更加丰富,现代词汇的出现使得传统知识变得更加趣味生动,现代自媒体的出现使得语文知识实现多角度的解释,网络媒体信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案例。

3.教学效果不断扩展,第二课堂伴随左右

高职教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智能终端实现与学生更加紧密的联系,高职语文教学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教学内容,对文章的思考、对写作的不同视角都需要学生与教师随时保持紧密的联系。现代传媒文化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教师愈发地接受与学生通过互联网智能终端的交流,继而使得语文交流实现动态化。受到现代传媒文化的影响,高职语文的教学效果不断扩展,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还可以结合网络媒体上对文化作品的推荐与点评来与学生进行探讨,提高学生文章品读的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而同时,通过微信、QQ群等形式,教师也可以随时开设第二课堂,在课后随时为学生答疑,与学生一同探讨相关问题,实现语文课堂的拓展,帮助高职阶段的学生打牢文化基础,并以经典文章为载体,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现代传媒文化的影响下,高职语文教学的效果不断地拓展提升。

现代传媒文化影响下高职语文教学的发展

在现代传媒文化的影响下,高职语文教育得到了良好的支持,教学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知识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而整个教学效果也在不断扩展。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下,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发挥出现代传媒文化的积极影响,继而实现高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改革升级。

1.语文教学内容电子化处理,为现代语文教学提供支持

现代传媒文化的流行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使得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积极地为现代传媒文化作用的发挥提供有效的支持。在这种条件下,教师首先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电子化处理,即要熟练掌握现代多媒体工具,制作精美的电子课件、FLASH动画,并且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以使得高职语文课堂的内容不断丰富,让经典文章转变成活的文字,让文化情感转变成视觉动画,让语文课堂成为一堂聆听、赏析的盛宴。只有通过语文教学内容的电子化处理,高职语文借助现代传媒文化开展现代课堂才能成为可能,高职语文的教学质量才能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才能提高。

2.构建互动课堂,让现代传媒文化走入语文课堂

现代传媒文化的形成与流行为高职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的条件,现阶段,无论是现代教学理念还是现代传媒文化,都力求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实现交流互动。高职语文教师同样应当在相对宽松的高职教学课堂内开展互动教学,在备课时为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思考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借助现代网络工具进行查阅分享,并实现随堂的讨论互动。学生成为课堂的自媒体,成为第二课堂的主体,通过知识点的分享、课堂内自制课件与视频的讲解,实现对高职语文知识的充分探究,从而改变传统机械化教学模式,让高职语文课程成为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平台,让现代传媒文化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推手。

3.积极提升教师综合素养,营造健康课堂

现代传媒文化的流行为高职语文教学的优化带来了巨大的正面影响,但是网络媒体的流行同样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负面的信息、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反而使得高职语文教学的效率降低。高职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人生阅历也相对缺乏,现代网络信息所带来的负面的信息、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往往会造成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倒退,例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沉迷网络快餐文化,或者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等等。因此,教师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下,要积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以自己的知识积累与阅历对信息进行甄别,构建健康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纠正学生的不正确的行为习惯,继而借助语文所承载的传统和现代文化,带领学生在现代信息传媒环境下保持继续前进的动力。

综上所述,从现阶段的教学环境来看,在现代传媒文化的影响下,高职语文教育得到了良好的支持,教学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知识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而整个教学效果也在不断扩展。教师应当积极发挥好现代传媒文化的积极影响,优化高职语文教学工作。一方面,实现教学内容电子化处理,为现代语文教学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积极构建互动课堂,让现代传媒文化走入语文课堂;同时,教师以自身知识的积累与阅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现代教学环境,让学生在高职语文课堂上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作者:刘维国 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苗岩.试论现代传媒文化对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5(16).

张娟.试论当代网络流行文化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影响[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传媒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现代教学传媒技术应用

当今社会,现代传播媒体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计算机等已广泛服务于社会、学校、家庭;当今时代的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在一个由现代媒体组合而成的社会大教育环境中。

而如今教学媒体日新月异,其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因而现代教学传媒技术的先进性,直接影响着人类教育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多维发展。

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媒体技术非常有优势

(1)英语是一门语言科学,课文中以英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为主,语言点多,单词量大,这就给学生的学习英语带来了重重阻碍。因此不少学生感到英语难学,不敢开口说英语,更不用说用英语去交流了,对英语课常常是望而生畏。现代教学传媒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且媒体资料的速度快、随意性强,和时代联系紧密,便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利用现代教学传媒技术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不断地了解社会,调整自我,提高自身素质,使学生在兴趣阅读中,巩固和内化所学语言知识,实现自动化的语言应用技能。

(2)现代教学传媒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等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它能把文字、图像、音像、动画等传播媒体集于一体,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是先进的、多功能的辅助工具。这与教师单纯地使用教科书、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可向学生提供当时当地无法看见或感知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因此可以使课堂的感染力更强。从一定程度上讲,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单纯的只是叫学生记单词、背课文、背语法点,而是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将单纯的知识熟记、知识再现的教学方式转换为理解型的思维教学。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配合多媒体教学,实现学生网上学习、教师网上指导答疑,相互交流,做到教学相长。

(3)利用现代教学传媒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所具有的交互性特点,不仅能实现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储存与反馈,还能调控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现代媒体技术选择不同的章节、难易各异的内容进行学习;对重点的内容一次弄不清楚、弄不明白的可重复播放;还可以参与练习。总之,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选择知识。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Internet查阅相关的英语知识,比如收听BBC,VOA等电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现代教学传媒技术还可以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积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数字化教学材料,具有可以长久保存、通过网络技术或其它通讯手段广泛传播的特点,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交流。信息知识的传递手段方式对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教学中,许多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耗费心血编写的教案,由于传播后保存不善,缺乏交流,随着岁月的流失而遗失,从某种意义上讲,造成了知识和经验的浪费。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智慧和经验都将以电子技术的方式记录,后继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发展和授课对象的要求,吸收经验,更新完善。

二、在英语课堂上要正确应用现代教学传媒技术

现代教学传媒技术的运用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媒体及手段。课堂教学的主角是教师和学生,教科书、黑板等传统媒体仍然是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媒体。教师需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法与现代媒体教学法的关系,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媒体技术是对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

(1)先进技术是教学辅助手段。对现代媒体技术的利用不能走死胡同。我们要看到,先进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从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师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英语教学锦上添花。而在现实的课堂上,有些老师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外表华丽,内容中看不中用或者是用了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这样在使用中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结果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某些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教学,使教师成为现代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如果把教师比作教学过程的“导演”,现代媒体只能算是“道具”,导演利用先进的道具,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这个“主角”的潜能,使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

(2)媒体资料的选择要慎重。现代教学传媒技术对教学资料的运用包括录音资料和电影资料等。这些资料对英语教学帮助很大。但我们在资料的选择上要慎重,特别是当前的一些影视作品,能否成为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利用,是值得商榷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进行认真的挑选。

(3)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选任何一种媒体作为辅导手段都具有其本身的局限性。比如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上课,课堂笔记记录困难:信息量大、速度快,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易丧失新鲜感,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教学的。

因而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如何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把优秀的英语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互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并且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来努力应用现代教学传媒技术;在英语课堂上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为目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观念不仅仅是教学设备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不能取代其他教学手段,要让它发挥独特的作用,才能尽显其优势,同时促进英语教学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传媒教学范文篇7

一、更新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理念,培养多媒体教学素养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国高校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如何优化当下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促进高校思政课程转型是值得关注的议题。传统的思政教学理念已然不适于移动互联时代,滞后的教学理念只会导致单一的教学模式,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结合多媒体技术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有助于丰富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首先,高校思政课程教学须引用多媒体技术进课堂的教学理念,不仅是传统课堂中的黑板及教科书教学,而是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图片、声音及视频与思政教学相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思政课程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思政课堂的主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性提供个性化的多媒体教学视频,让每位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发挥,以此增强高校思政教学活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而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创新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创建多媒体教学氛围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冲击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面临挑战,如何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进而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是目前需要探索的课题。首先,高校思政教学要大力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互联网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快、更新的思政知识。依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切换不同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其次,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思政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交流互动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自主学习,还可以在其中与教师和同学展开讨论互动,以此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现代传媒技术与高校思政教学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更高效更有趣味性的学习空间,以此丰富我国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多媒体教学应用能力

传媒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融媒体;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媒介的加速融合驱动着传媒产业的大洗礼,自媒体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对新环境下从事传媒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巨大的挑战。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作为创新人才产出的集聚地,也是创新成果的策源地,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传媒人才是高校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纵观各高校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越来越提倡理论和实践并驱前行的教学方法,如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艺术、表演、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摄影等传媒专业,其特点就决定在课程开设中将涉及较大比例的实践类课程,合理有效地运用融媒体大环境下的资源及特点,让实践教学方法变得更具多样化、趣味性和创新性,是各传媒院校为国家培养好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有效地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引导传媒专业学生发挥青年人优势,运用最新科技手段开展好宣传服务工作,引领新媒体变迁的时代步伐。

一、融媒体环境对实践教学的影响

随着“融媒体”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传统传媒行业迎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给高校传媒专业的教学提出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发挥传媒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见长的特点,推动理论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是完善课程体系、发挥应用型专业优势的主要思路。1.创造丰富的实践机会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实践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开通注册,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制作、播报等模拟训练。而高校如何运用融媒体大环境为传媒专业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值得进一步探索。密苏里大学的新闻学院倡导动手能力,创办了按商业运作模式经营的《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学生每周六天为社区提供早上发行的日报,为整个社区服务。杂志专业学生办了三份杂志,全部按商业规律出版发行;国际新闻专业的师生办《环球新闻》;广播电视专业实践的“天堂”就是被称为KO-MU的电视台(NBC的分台),是整个密苏里中部首屈一指的电视台。传媒专业可以率先运用原有校园电台、有线电视等,通过内容创新和新媒体技术的融合,赋予学生管理和执行权,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此外,教师可以结合国内外一些专业竞赛进行实践内容的布置,学生在修改调整作品的过程中,相关专业技能也会得到充分提高。学生参加相关的竞赛可以有机会和外界进行交流。教师可引导其关注相关赛事资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给予参与学生在设备、指导等需求上以最大程度的支持,这样学生的实践机会自然越来越丰富。2.作品形式多样化传媒类专业学生在电视、报纸、杂志上刊登署名文章或投播视频作品的较少,其难度也相对较大。在哔哩哔哩、抖音、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盛行的环境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者,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喜好开设自媒体平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都可借助网络等平台进行,短时间内便能传播到世界各地。这种体验并不会因为身份各异而有任何不同,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媒介的传播力量,同时也能感受到作为一名传媒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传媒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促进传媒专业教育模式的创新转型过程中,可以结合当下学生特点,增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开拓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出具有一定综合素养的传媒人才。专题化实践和跨学科实践方式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创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专题性实践摒弃了按时间顺序循序渐进的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更具针对性、趣味性、巩固性的实践训练。例如,故事版专题创作在摄影教学范畴内算是一种创新,故事版最早起源于动画行业,随后在电影电视中转化成为一种可视化剧本,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广告、美术等领域。融媒体时代的契机给平面作品展示带了新的机遇,摄影作品的展现形式不在单一枯燥,通过连贯的故事画面编创,加上高科技的融合,已经可以实现与观众的交互式体验,故事版这一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但能培养学生们的编创能力,也为后续其他传媒课程的学习及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跨学科实践基于传媒类专业自身的复合性,可以实现专业间的融合互通。例如,2016年起,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今影视传媒学院)的实践教学课程中,新增一门“平台课”,学生可以选择除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以外的实践课程进行学习。跨学科的课程设计打通了不同专业间的“隔阂”。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相应的传媒职业岗位变得多元化和细致化,因此,推动多专业间的互通共融,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打造专业合作模式,成为实践类教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表演专业的毕业大戏,动画专业的同学可以参与宣传视频的设计制作,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同学参与现场演出的录制、导播切换等工作。

三、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的制度安排

1.认同制度合理运用自媒体,关注个性化学生。学生通过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化工具向周围的家人、朋友或是陌生人展示着私人化、自主化的信息,或是文字图片,或是视频。这一现象的背后,无不透露出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希望时刻“被关注”、“被认可”的内心独白。设立各类职责岗位,建立学生自信。传媒专业实践课程需要兼顾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增强及创新力发展需要,学生需要通过自由分组完成作品的拍摄、制作等步序。期间,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工种,或是导演,或是摄影,又或是剪辑。与此同时,整个实践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还需要设立组长、课代表等职责岗位来协助进行,这些职务的建立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肯定。创建作品互动展示空间,鼓励学有所成者。传统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会以摄影、微视频等数字作品展示方式进行成果提交,教师给予评分,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作品优劣的渠道则是通过成绩来得以知晓。在当今融媒体触手可及的环境下,优秀作品展示评价已不再局限于这种单一的方式。我们可以建立课程联动机制,进行综合作品展映交流;可以利用融媒体平台进行作品分享、留言、点赞、转载等;可以开设具有传媒专业特色的微信公众平台,用于学生作品供大家交流学习,师生们可以随时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及时有效的进行阅读、观看。这些创新的教学互动方式会让传媒专业学生从中获取极大的认同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授科目的认知度和兴趣度。刘静,解建峰融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新探2.选拔制度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具有知识传授的功能外,也有着遴选功能,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高校的教学具有全面性、普遍性的特点,同时也缺乏深入性和针对性,大多数课程对知识点的讲授只能较为浅薄。针对这一点,可以建立有效的选拔制度进行深入学习。实践工作坊的构建。这种方法可以协助教师缩小搜索培养人才的范围。首先,学生通过自主报名方式进入工作坊,这里为有志于从事该学科研究方向的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不定期举行沙龙活动,学生们在此进行作品交流学习,教师给予分析讲解。最后,通过交流互动挖掘学生潜质,选拔后给予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游戏规则”合理制定。教师可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选拔优秀人才的规则,充分利用学生们具有迫切求知欲的这一心理特点,从低年级学生入手效果尤为显著。合理公平的选拔过程不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了解,而且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力,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优先制度对于高校教学工作者而言,每位教师都有其不同的实践教学资源,教师可将这些资源巧妙运用在课堂教学时间以外的学生培养上。例如,借助微信群、课堂派等即时通讯工具,将部分能够给予学生直接参与的拍摄、演出、观摩等资源广而告之,通过先到先得的原则形成饥饿营销模式。这样限制性的设定不但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参与该类学习的主观欲望。公平合理的优先选择制度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鼓励和认可,也能促进学生间的共同学习。4.激励制度教师长期的现场莅临指导后,学生最终将具备独立创作、独立拍摄的能力,此时他们缺的不再是专业技能,而是更多的市场化锻炼经验。教师可大胆将自己的资源共享给学生,学生在独立担当之际,可以从社会劳动中获取应有的报酬,碰到的棘手问题也可及时有效地与教师进行沟通询问。教师不必担心学生会抢占自己仅有的社会资源,恰恰相反,这将不断开拓教师的社会资源,让集聚在象牙塔内的师生走近社会、走向市场,这也是教学成果市场化检测的必经之路。

四、小结

高校传媒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全方位的转变,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全方面研究。而实践类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需适应和运用于新的融媒体大环境,从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多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作为一名高校传媒专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通过重塑教学观念,秉承传统的教学优势,探索新的创新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从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向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经历、自我体验、自我探索,从而为社会培养有市场、有创新力的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伟超.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出版广角,2017(11).

[2]谢幼如,吴利红,邱艺,张惠颜.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

[3]张景华,吴国新,刘一飞,王忠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2).

[4]王丽芳.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微信平台建设[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5]高贺胜,付超.融媒体环境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7).

传媒教学范文篇9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传媒人才职业能力落后于新媒体产业发展需求。高校传媒人才需要掌握的主要能力是产品制作和传播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传媒人才职业能力的内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新媒体需要针对小众对象进行针对性的信息传播,要在具备深度和新颖的同时具备有趣、有料的能力;新媒体要求要具备理性的分析能力,从群众的评论和点赞中了解各方面的用户需求;新媒体的运营要注重举办线上线下活动,以吸引更多粉丝,新媒体的策划要具备创意性和价值性。目前高校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通过课程学习,实习学习等方式来进行传媒人才的培养,而在实际的职业能力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新媒体人才需求的标准存在很大差距。新媒体对于网络新闻采编、微博、微信等内容写作、视频制作、产品设计与开发、美工制作等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这些都是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所没有做到的。(二)实践教学观念滞后于新媒体产业发展需求。高校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课程学习,实习学习等方式,但是,课程实验的综合设计和创新性不够,对于实践教学考核的激励机制存在不足,高校实践教学的方式仍然比较封闭。新媒体要求具有创新性和活力性的传媒人才,但是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实践教学应当有效的服务教学、学生、科研等,因此管理人员应当从观念上做出改变,以切实解决问题。

二、高校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难点

(一)实践教学内容改革。高校传媒专业应当根据社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要深入进行校企合作,联合企业一线人员,深入研究专业教材的编写,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高校应当开设有关的导论课程,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增设与新媒体策划与运营、文案写作、网络营销、网页制作等课程。高校教研室应当多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开展教师研讨活动,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课程设计工作。教师还应当结合有关网站,将网站内容与实际教学任务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网络活动或者线下活动,例如:文案策划、短片剪辑等,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激励学生做出更好的设计或文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二)实践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的方式应当重视对创作的指导、对技术的创新等,重视孵化作品、孵化创业等新型职能。在实践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封闭,而新媒体环境下的实践教学应当更多采用项目制、竞赛制、悬赏制等,多开展竞赛活动,多组织设计实验,多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和创作条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学校可以举办有关专业技能竞赛,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制定完善的奖励机制,并且制定校内外的获奖认证,从而鼓励学生们申报竞赛项目,完成创业训练等。再者,学校可以制定考核机制,进行理论、操作、团队等多方面考核。(三)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库,可以实现各种教学资源、学生作品、教师作品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同时还可形成人才资源库。资源库的建立与网络形成了对接,通过网络等媒体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作品等的交易工作。大部分的高校并没有建立作品储存与传播中心,因此很多优秀而课程、实践训练以及学生的个人创作作品都在师生个人的手中,也就无法实现资源的传播。因此建设资源库,建立一个资源分享平台就可以有效对师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传播与分享。另外资源库的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专业氛围和专业创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韦佳,倪杰,吴远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3:207-210.

[2]李晋林.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当代传播,2008,01:88-89.

传媒教学范文篇10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求新求变的现代社会,教育一直想要领先各方走在时代的前端,但不知为何总是缺少一些力度,略显吃力。就像是不管科学如何发展,技术手段多么先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所谓改进都只是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入到课堂上,比如曾经的黑板、粉笔和写着板书的教师,变成了投影、电脑、鼠标和带着耳麦读着PPT的教师。虽然课件的运用似乎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仍然充斥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没有得到改观。数字时代,我们应该在懂得利用先进的设备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教学两个字,“教”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教?怎么教?其实才是重点;而“学”,很多教师可能也理解错了意思,以为这个“学”只是学生需要学习,而忘记了,其实这个“学”也包括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升值,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才是“学”的真正目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如今看来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教学发展,但并不是说它是错误的,或者是有问题的。在信息闭塞,知识来源单一的过去,教师以课本为中心,以理论为基础,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倾尽所能的用语言或者一切手段去解释一个个知识点,已经可以满足当时学生们的需求。毕竟在信息落后的时代,多数的信息都来自于书本,而未经历过太多的学生,如果你给予太多的东西,也不一定能全部吸收,就好比你让刚能站立的孩子,不学走路就直接跑,实在是过于勉强。而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昨天的理论都可能被今天的信息所推翻,学生们在互联网上了解的事物,知识含量之多,方面之广,也许早就超出了教师所想,所以一旦用书本上有的知识点去教导他们,可能取得的效果会不尽人意,毕竟很多东西学生早就能够在各种渠道获得,而他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讲解那么简单,可能更需要的如何引导。作为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就更是如此,因为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就注定了这些学生对于新生信息的求知欲远超其他专业,所以,如何在正确的将已知的知识正确传达给学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巧妙的运用到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上,成为了教学的难点。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基础课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所需,需要真正的了解学生所需,以学生为中心去制定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互联网建立与学生的沟通渠道,不只是在校学生,还有已经毕业的学生。通过这种沟通了解在校学生所想,也知道毕业学生所需,根据学生的所需、所想,调整教学方法。文学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纸质图书、铅字印刷、一篇篇文章、由教师去一句句解读……高校教育与应试教育没有丝毫的区别,只是换了个授课的人和讲课的地方,导致很多高校学生只会填鸭式的机械学习,而没有真正的自主学习,也使得很多学生在离开大学后,在工作岗位上无法将所学灵活的运用。所以,改革教学方法已然非常迫切。建立以网络多媒体为主的教学平台,搭建起一个教师与在校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学生可以沟通的桥梁。在校学生、毕业学生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发言,教师针对学生们在校和毕业后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等媒体手段,将纸质图书内容,变成一个个有图像有声音的立体化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互联网收集学生们的问题,进行整理,将有特点有针对性的问题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变讲授式教育为引导式教育,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对于之后的教学,让学生多提意见,针对这些问题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网络、计算机多媒体作教学平台,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讨论式教学,变一听一讲的枯燥学习方式为教师、学生集体研究式学习,变课堂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式教学,变以课本和教材为主体的学习内容为网络学习内容。让学生真正能从学习中得到知识,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也让老师能够与学生共同进步。

二、教材体系的建设

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教学的规定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高校传媒专业培养目标的实施原则,改革文学基础类课程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传统的文学基础课程虽然也考虑到传媒类学生与中文类学生的区别,但是与中文类教学相同的传统内容仍占据教材的大部分比例,很多与所教专业相关的内容并没有体现在教材当中。而且,由于专业不同,很多专业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学的涉猎与积累也各有不同,所以重新建立一个系统的教材体系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文学基础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传媒类的文学基础课程与大部分专业的文学基础课程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涉及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就连在占比方面区别也不是很大。但其实对于传媒类的学生而言,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于以后在工作岗位中的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传媒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不同,学生本身的文学底蕴以及以后在工作中的运用也各不相同,所以根据专业不同制定不同的文学基础类课程教材很有必要。传媒类学生对于互联网和新技术的运用一直走在其他类专业的前面,所以学生对于课程和教材安排的要求也往往高于其他专业,如何将互联网教学更好的融入到平时教学中也成为教材设计的一个关键点。用电子化教材代替纸质化教材,用交互式电子书的形式制作教材,将文字、视频、音频、以及交互手段融入到电子书中,方便传媒学生进行学习和操作。教材设计所考虑的方面也不仅仅只是教材内容安排这么简单,对于课堂教学之后的教学延展,学习计划等等内容也要有所考虑、有所安排。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对于传统中国文学的学习对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更加的多,所以教材中,这部分内容要更加细化;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古代戏曲与国内外戏剧的涉及也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多,也应该在教材的设计上得以体现;动画专业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增加中国古典文学的涉猎……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做定制化的教材设计。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有计划的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动画专业虽然是强调创意和技术的专业,但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口,像前几年大热的动画片《大圣归来》就参考了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对于中国人来说,影片能够受到大家的喜爱,是对画面和技术的肯定,也是对古典文化的推崇。所以提高学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对学生构思故事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提供了思路也推广了文化,兼而得之。传媒行业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宣传窗口,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也包含很多方面,而它传播的内容往往有利于一个国家的蓬勃发展,所以基础文学对于传媒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只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正确的引导大众,只有具备高素养的中国媒体人,才能真正代表中国的形象。所以,制定真正切实有效的文学基础类学习教材来提高传媒类学生的文学素养势在必行。

三、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信息时代,我们总是在提倡信息共享,但是仅仅只是在网上用聊天室建立沟通渠道交换信息和传递内容,是无法保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所以,建立系统的传媒专业文学基础类课程教学资源库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的甄别和完善资源信息,能够合理储存,方便调取与运用,真正的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倡导新的学习资源模式,不能仅仅只是建立一个网盘或者创建一个文件夹这么简单,应该建立一个高效、安全、可升级、易操作的课程资源平台,为课堂教学奠定技术与资源基础。哈师大传媒学院教学团队自2008年开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电子教案、PPT课件、阅读书目、课外作业、模拟试题等都通过集体合作达成共识,作为统一范式在所有开课班级通行,在内容资源的收集上有着较好的基础,为之后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带了个好头。将有限的资源细化出来,就可以变成无限的可能。将课程资源库的用户划分为教师和学生,并设置课堂内外的选项。教师用户可以在数据库中查到历年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PPT课件等等,也可以查到本年的教学进度,以及了解学生近期阅读的书目、课外作业、模拟试题等等的完成情况。教师在课程资源库中可以参考历年的内容,为自己制定当年的教学计划做准备,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比较标准化的范本;教师还可以在课程资源库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阅读了多少图书,涉及什么,作业完成情况,模拟试题的质量,这样方便老师真正了解学生的所需,针对学生的问题,因材施教,而不是毫无参考的盲目教学。而学生可以在课程资源库中,看到本年的教学计划、老师的PPT课件,也可以在资源库中阅读图书,完成课外作业和模拟试题,这样方便学生们提前预习功课,储备知识,并针对课程和自己的不足与教师进行沟通,更好的学习和进步。在课程资源库中加入标签库的设置,通过标签建立相应的关联,比如,给某位教师打上标签,该老师上传的内容就可以很方便的找出来;或者将某一堂课打上标签,将与此堂课的内容都与之关联,这样之后如果有教师想要讲解与此堂课内容相关课程的时候,就有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参考;也可以给某个课外作业打上标签,将与之类似的作业都进行对比,让教师看到学生的成长,也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自己的优势,找到自身的不足。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不仅是对传媒专业已有内容资源的整合与整理,也为之后的调取与运用提供了方便,更为之后教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数据时代,我们也可以将课程资源库的某一类资源作为一个小的研究点,根据某一个点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与对比,就可能得出意想不到的结果。教师可以在课程资源库中吸取前辈的经验,总结自己的不足,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分析学生的成长;学生在课程资源库中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业时间,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完成课后作业与模拟试题,与老师进行交流。教师与学生在课程资源库中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所需,在学习与交流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的考核模式多为考试检测,虽然考试卷面的成绩也可以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我们其实不难看出,这种机制的考核未免略显片面,并且会产生一定比较负面的影响,比如,很多学生只追求卷面的成绩,而不能准确的应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死记硬背大段的理论知识,一旦要在生活中运用,就开始露怯。所以会有类似高分低能这样的词汇出现。对于考核模式的改变,成为教学改革中不得不提出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教学考核的创新性改革。对于传媒类学生而言,与很多理工科专业相似的一点是它的实操性很高,掌握理论依据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动手能力,或者说实际操作的要求会非常之高,虽然可能不像有些比较严谨的专业,需要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多少位,但是它所导致的后果可能会比较快速而直观的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因为媒体,多是以时效性为著称的,所以一旦有问题,会比其他专业更容易被大众所发现。对于传媒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需要加强的同时,实际运用更为重要。而另一点,可能对传媒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也不是那么友好,作为传媒人,仅有的课本知识,根本不能满足日常工作所需,想要成为真正的传媒人,所需要了解的知识之多,问题之广,可能是其他专业的几百倍,这也是传媒人一辈子都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原因。所以,大学的考试考核对于传媒类学生的发展,其实并不是十分有利,只有将所听、所学、所感都变成自己的东西,拓宽视野,充实自己,才能在成为真正传媒人的路上走的更远、更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变被动为主动,是传媒类学生必须转变的观念,也是传媒类老师必须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传媒类文学基础课程作为传媒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课程的考核也应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样才能为传媒类学生在以后的企业选择中增加竞争力。将传统的考试检测变为、参与社会活动、出版与学习表现等进行综合考核,激励学生提高综合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而不是在卷面中背出概念,这种用实操代替死记硬背的方式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诉求,只有真正的开始学会动手,去实操、去实践,才能在这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针对问题进行改正,针对不足进行完善,这也就真正的实现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丰富自己成长阅历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竞争力,毕竟,能力比成绩更重要。教师在学生参与活动与实践中观察学生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在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教会一个学生知识并不是很难,但是培养一个学生独立的人格与技能却是相当艰难。不断的沟通,不断的改进,也许只能看见一点点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的与卷面上的数字相比却显得难得而且珍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肩负的责任十分的重大,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每一点都是一种修行。教师只有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惯性思考有时虽然可取,但是一味的坚持保守,坚持传统,可能也是一种故步自封,无法真正的前进。高校传媒类文学基础课程网络立体化教学改革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是一种尝试,它应该成为一种标杆,一把打破常规思维的利剑。以传媒类文学基础课程网络立体化教学改革为实验,加速全科类课程的网络立体化教学改革,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菱,王而立.浅谈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

[2]李康.网络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