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预防十篇

时间:2023-10-31 17:59:42

突发事件的预防

突发事件的预防篇1

1突发性伤害事件的特征及界定

1.1突发性伤害事件:①造成群死群伤或对居民生命财产和心理造成巨大威胁的天灾;②化学中毒或职业中毒,包括职业毒物或毒物泄露等事故、化学恐怖袭击、故意投毒、意外中毒;③严重的火灾或爆炸事件;④重大交通伤害,如空难、海难、机车事故、地铁事故或特大道路交通伤害;⑤工程(矿山、建筑、工厂、仓库等)事故;⑥公共场所、娱乐场所或居民区的骚乱、暴动;⑦恐怖活动,有组织的大规模暴力活动,如暗杀、枪杀、袭击、劫持人质和集体自杀等;⑧国内或国际的恐怖袭击。

1.2突发性伤害事件的特征: ①突发性和意外性:发生突然,较难预测,有的甚至不可预测。②群体性或社区危害性:往往同时波及多人甚至整个工作或生活的群体。③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由于其发生突然,累及数众,损失巨大,往往引起社会惊恐不安,危害相当严重。④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现场抢救、控制和转运救治,原因调查和善后处理涉及多系统多部门,必须在政府领导下综合协调处理。⑤常与违法行为、违章操作、责任心不强等有直接关系。

1.3突发性伤害事件的界定:①范围为一个社区(城市的居委会、农村的自然村)或以上;②伤亡人数较多或可能危及居民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③如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事态可能进一步扩大;④需要政府协调多个部门参与,统一调配社会整体资源;⑤必须动员公众群测、群防、群控;⑥需要启动应急措施预案。

2突发性伤害事件的预警

突发性伤害事件的频繁发生,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科学、有力的预警和应急理论,并建立起一系列快速、有效的应急机制,尽可能地将突发性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2.1预警方法

2.1.1①伤害监测;②伤害隐患;③急救系统功能;④安全促进;⑤上述各项的评价。

2.1.2部门协作:在政府统筹下卫生部门与公安、交通、消防、教育、宣传、工程、技术、劳动、消协等部门的协作。

2.1.3学科合作:临床医学(创伤、烧伤、急诊等),基础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法医学等),预防医学(流行病、职业中毒、环境卫生等),以及康复医学间的学科合作。

2.1.4提高领导和公众对突发性伤害事件预警的认识与理解,获得支持与配合。

3突发性伤害事件的应急措施

应急体系是指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在短时间内配齐人员、物资和能源,并且迅速采取措施,以便将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的一种体系。

3.1措施的法律依据:国务院公布的《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是应对突发性伤害事件的法律依据。政府可以在紧急状态下依法采取应对措施,包括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启动或终止应急预案、建立突发性伤害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技术平台、组建应对体系和队伍等。应急队伍则由抢险、公安(武警)、公共卫生、医疗急救、卫生监督人员组成,依法维护现场秩序,控制局面,抢救和运送伤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检验等,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3.2防控监测与社区诊断:充分利用现有的气象、安全、疾病、环境、市场等社会监测资源和有关报告体系,建立统一的防控监测、报告网络,提高对突发伤害事件监测的准确性、敏感性;进一步完善与整合专用报告软件,实现信息共享。社区诊断是通过搜集与人群生产、生活有关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资料,分析与确定社区的主要安全问题、社区的隐患及影响因素。

3.3群测、群防、群控与安全促进:形成一个地方政府负责与部门协调的突发伤害事件管理网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群测、群防和群控就是这一方针的具体体现。安全促进包括促进个人行为和政府行为改变,树立安全观念,提高防范意识,增强处理突发性伤害事件的能力。居民要懂得预防和应对各种伤害的常识,学会自救、互救技能和逃生、求生的本领,必要时组织一些演练。医疗卫生单位是整个应急行动的依托,医疗卫生人员是义无反顾的应急人员,医疗卫生单位应明确在伤害事件出现时的职责和任务,有计划地对全体医疗卫生人员进行培训。 3.4常备不懈:建立处理突发性伤害事件的医药器械、应急物品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包括现场抢救工具、急救药品、医疗器械、卫生防护用品等。保证应对突发性伤害事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日常运转经费和突发性伤害事件处理经费等。

4突发性伤害事件的预防与控制

突发性伤害事件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的预警应急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是国家在社会层面上应对突发性伤害事件的宏观对策。预防与控制突发性伤害事件及其所带来的危害,还要有具体的措施和策略。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本辖区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理工作。隐患险于明火,防范重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务必提高对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理工作的认识,把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理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抓紧抓好。

4.2设立突发性伤害事件应急或指挥部,主要任务:①拟定各类突发性伤害事件应急预案,并视情况及时修正应对策略和具体措施;②构建完善的监测和通讯网络,与有关地区联系,互通情报;③组织应急队伍,收集和提供资料、情报和技术方法,组织学习、培训与演练;④应急物资的储备,定期补充、更换。

4.3指挥者必须亲临伤害现场第一线,迅速鉴别和准确判明事件原因,决定应对策略与措施,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抢救和转送伤员,防止事态发展或扩大,把损失降到最小。

4.4组建由临床急救、卫生、流行病、检验(检疫)、心理医生和现场工作者共同组成的快速反应队伍。

4.5尊重公民知情权,让公众了解这些事件,增强居民的责任感,开展群测、群防、群控。

4.6与驻地部队的情报交换,取得部队的支持和配合。

5突发性伤害事件发生后

①居民的妥善安置;②恢复社区的交通、生活和生产;③事件原因的调查分析;④应急措施的及时性、合理性、成本与效益、总体损失等方面的评估;⑤居民和救援人员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⑥预案的评估与修改;⑦总结、报告和通报。

6结语

突发事件的预防篇2

一、北京铁路局高铁概况

自2008年8月1日我国开通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以来,在我局管辖范围内先后开通了石太客运专线、京沪客运专线、京广客运专线、津秦客运专线,还将相继开通京津城际延长线、津保铁路。我局管辖高速铁路线路长,地形、设备复杂,运行动车组列车种类多,为安全风险管理与应急处置带来很大的挑战。高铁安全事关成千上万旅客的生命和国家巨大资产安全,如何处理好高铁突发事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铁突发性事件安全风险管理

(一)突发性事件与风险、事故的关系

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高铁系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需要应急处置措施施予以应对的事件。对于高铁系统而言,突发性事件可能产生于时间、空间或作业环节。而风险是指引发风险事件发生的潜在因素,它可以促使风险事件的发生,是发生事故的间接的和内在的原因,是由于人的因素、设备质量、环境因素、管理因素而引起的不安全因素。

在高铁系统里,突发性事件可能是由一个或多个风险因子引起,而铁路事故则是因风险控制不当或未能进行及时处理所引起。高速铁路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存在着潜伏的风险因子,不管理这些风险因子一定会引起高铁突发性事件,当高铁突发性事件不能得到相关部门的及时和正确的处理就会发生高铁事故。

突发性事件与风险、事故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高铁安全风险管理

高铁风险管理是指为了降低风险导致高铁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减少突发性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而定制实施的相应对策与措施。高铁风险管理包括四个方面: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风险识别是指利用各种方法查找潜在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对影响高铁运营安全的各个方面去寻找潜在的风险,避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或减少其的影响。特别对新开通线路上设备的不稳定性、作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和经验、各站旅客的乘降和换乘等方面重点识别。

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计。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是否会由风险变化成突发性事件,从而对高铁的生产运营产生影响。

风险评估是通过对识别的风险源进行评估,并以此作为对突发性事件处理的依据。面对突发性事件要摸清想透,充分了解现场情况,对突发性事件的起因进行分析,对所产生的影响作出预判。

风险控制是指为减少或消灭突发性事件所造成损失的各种措施和方法。通过之前的评估,对突发性事件的关键环节进行卡控,避免突发性事件影响扩大化,对已造成的损害妥善处理,恢复正常的运输秩序。

在高铁的安全风险管理中,风险的识别和排查是预防和正确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基础工作,必须做到坚持不懈、落到实处。

三、高铁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性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和多种多样的,面对事件的突发性、必然性、多样性,如何及时和正确的处理突发性事件就是工作的难点。

(一)坚持以人为本

高速铁路的目的就是为了安全、快速、便捷的将旅客和旅客的行李运送到目的地,因此最大限度的保障旅客的人身财产不受侵害就是应对高铁突发性事件的第一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在我局“三个重中之重”的安全理念得到突出的体现。所以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对旅客的生命财产的保护是第一考虑因素。同时,在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过程中,铁路职工的人身安全同样重要。

(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直以来就是我国铁路的生产管理的指导方针,在高速铁路领域更是如此。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风险识别,对可能会引发突发性事件的风险因素及时分析,提前估计突发性事件的影响,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做到早有准备,防患于未然。只有把突发性事件扼杀在摇篮中,才能尽可能的减少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只有事先做好预防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控制突发性事件减少造成的损失。

(三)快速反应妥善处置

由于突发性事件的突然性,突发性事件通常发生在职工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由因为高速铁路速度快、制动距离长的特点,工作人员对突发性事件的反应速度直接关系到对局势的控制。由此,迅速的针对突发性事件的预警、预控就格外重要了。在突发性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快速的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影响的扩大化,有利于事态的下一步处理。

(四)统一领导协调配合

高速铁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不仅关系到铁路内部车机工电辆各个部门,还会涉及到社会上卫生、公安、交通等部门。因此,应对高速铁路突发性事件要实行统一领导的原则,做到统筹兼顾、协调配合。

(五)损失最小化

高速铁路的突发性事件关系着旅客的生命财产,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有效的控制事态的发展,减小危害的扩大,避免事件升级是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重点。

(六)尽快恢复正常运输

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或多或少的都会对正常运输产生影响,然而高速铁路的运输秩序又是精确到秒,任何一个对突发性事件都有可能影响到整条线,甚至整个路网的正常运营。所以,以最快的速度恢复高速铁路的线路通畅和列车的正点安全运行是减少突发性事件影响的重要手段。

四、面对突发性事件的对策

(一)健全监测、预测和预警体系

利用CTC、高铁车载监测装置等设备对大西高铁的运营时刻监测,加强日常对线路设施的检查,及时发现潜伏的风险。建立快速的、完善的风险汇报体系,对每一风险对人负责、对人处理,将突发性事件的源头堵死。

(二)转变思维、提高认识

高速铁路不同于之前的普速铁路,这点在新技规的出台得到体现。面对新事物、新技术、新设备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开拓思路。从思想上有所转变,摒弃原来的思维惯性,提高对高速铁路的认识,剖析突发性事件的发展规律、内在原因,提高责任感。从行动上有所改变,改变工作管理方法,落到实处,尽可能的遏制突发性事件的产生,减少其的危害。

(三)创建全面合理的应急预案

对高铁运运生产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进行全面的预想,针对各种不同的突发性事件,创建与其一一对应的应急预案,做到面对每件突发性事件都有办法去参考、有标准去执行。优化应急预案的各个作业环节,充费思考每个处理步骤的目的和影响,避免增加或缺失作业步骤,造成突发性事件的额外危害。同时,加强救援队伍的建设,做好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抗风险能力。

(四)加快工作人员的培训

加强高速铁路知识的培训,聘请专家、校方教师开设培训班,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组织干部职工针对经典事故案例进行学习,接班前由班组带领职工进行安全预想,提升干部职工高速铁路知识专业水平。同时,把提升职工的心理素质作为高速铁路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高速铁路中突发性事件发展快速、破坏巨大,高速铁路对于职工又是新技术新设备,遇到突发性事件后的沉着冷静、不忙不乱就是一线职工的基本素质。

(五)深化优质高铁服务理念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铁路部门会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良好的高铁服务不仅减少旅客的恐慌感,防止事态恶化,还会提升铁路的品牌价值,塑造我局优良形象。

(六)加强管理、严格考核

突发事件的预防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突发事件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危害已呈现不断加大的趋势。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是辅导员工作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检验过程。笔者以两个具体案例为基本分析点,结合平时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及预防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事件回顾

案例一:抢琴房肢体冲突事件

11月的一个晚自习,两个年级音乐专业学生因为抢琴房在学校发生了冲突,两方僵持不下,紧接着双方叫来了班里同学帮忙助威,就变成了两群人在学校互相推搡,大打出手。后来班长拨通了我的电话,当她们互相了解到双方都是我的学生时,顿时都泄了气散去了但是心里还是愤愤的。第二天我把三个音乐班的班长和主要班委叫到办公室,让她们互留电话、加QQ,互相介绍专业学习经验,取长补短,并两个年级比赛视频和照片分享给对方班级,利用班委的力量去班级扩散,在第二天召开主题班会,带动舆论力量。这件事也让我更加坚定让自己带的班融合管理,充分发挥班干部作用,培养沉着冷静果断的班干部队伍的重要性。

案例二:学生匿名信事件

大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就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有的学过器乐有的学过声乐有的学过舞蹈,每个人的方向不同,专业水平也层次不齐。学生入校后对音乐专业课程存在疑惑,班里个别性格偏执的学生就有些情绪,但是她的情绪还不愿意直接表达,于是就在全班同学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写了匿名信。学校领导及时发现并给予我指导。这件事也给了我启发,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特长生,除了综合发展外,她们在专业上更需要来自任课教师的引领。于是请来了专业老师利用休息时间给班里同学开展专题交流,从师资力量到人才培养,从课程设置到专业发展,从学时安排到日常学习,面面俱到引导学生专业发展。

二、突发事件的应对

(一)及时到位,安全为先

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以最快速度核实信息的真假,控制事态发展局势。如果不能立即赶到现场,要联系值班老师或学生干部先去现场。这就显现出了班干部培养的重要性。如果是特别严重的事件,要第一时间向自己的上级领导汇报,因为领导有大局观和丰富的经验,能在短时间内帮助我们把控局面。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处理的目标都应该保护和保障学生生命安全,这是处理学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理念。

(二)随机应变,因案施策

学生突发事件主要具有不确定性和处理的非常规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可能走常规路线,没有模板和套路。对我们辅导员来说,就必须随机应变,因案施策,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需要把班级学生特点和心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同学牢记在心,平时多加关注。

(三)有理有节,与家长达成共识

对重大事件,有的是家长必须来校处理的。我们要尽量和学生家长处理好关系,尽早与与家长达成共识,尽快处理问题。首先,对学生及其家长可能采取的不友好态度做好思想准备。一方面我们要对学生家长给予理解,在有限的范围和合理的尺度内允许他们发泄和发表看法,使他们的焦虑情绪得到合理的释放,保持冷静和克制,不能激化矛盾和产生负面作用。另一方面,掌握稳定对方情绪、进行有效沟通的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化解矛盾的应对能力,避免冲突升级。

(四)反省总结,防微杜渐

反省总结是整个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的最后环节,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会给学生教育管理和学校带来必要的教训,也带来一些宝贵经验。所以,对突发事件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不可忽视。

三、突发事件的预防

突发事件看似不可预测,不可控,但是只要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把工作做到位,还是能最低限度的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能把工作做到平时,深入学生心中,那就能实现无为而治,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和影响时,她们思维得到发展,能力有所提升,处理问题冷静理智时,我们就已经避免了很多的突发事件。

(一)明确辅导员职责,体会爱与责任坚守的事业

辅导员虽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但是追根究底还是一名教师。作为教师,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爱与责任的事业。如果你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琐碎的大材小用的事情时,你很难体会快乐也很难实现人生价值。教育不是要改变人,而是要帮助人。辅导员都是德育工作者,我们的道德品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身教胜于言传。作为辅导员要想走进她们的心灵深处,就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吸引、感染、引领她们。

(二)发挥团队力量,寻求资源协助与支持

应对学生突发事件,或者是日常学生工作,靠单枪匹马解决不了问题,必须依靠组织力量,团体协作,由团队处理的模式进行。团队处理问题的优势在于:对问题能有更彻底和完整的评价,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方法,发挥集体合力,较好地控制局面,化解危机,把学生问题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遇到问题或者组织活动等,如果团队成员能齐心协力,不但会让事半功倍,也能让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三)分析学生特点,提前应对学生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般是三年,大致分为新生入学适应时段,知识能力储备阶段,就业求职准备阶段。不同阶段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有预见性的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不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及完美人格教育,主题班会是很有效的应对学生在各阶段可能出现问题的教育形式。

(四)及时把握学生动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辅导员工作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做到信息渠道的畅通。辅导员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指挥学生,应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及思想动态,还要经常与任课老师多联系、多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辅导员要经常与家长联系,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思想动态,并建立档案。辅导员还应培育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主的先进群体,建立信息网络,让他们充当学生动态的信息员,及时迅速的将学生的动态信息反馈上来。在班级管理中,更应侧重于让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班级管理工作。当学生学会了工作方法,在这样的自主管理模式中能力得到提升,而且更加爱班级、爱学校。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突发事件中扮演中极为重要的角色,能对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主动干预,确保校@秩序平稳,保障学生利益,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1随着职业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突发事件出现频率增多,德育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在教育产业化的时代,如何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德育工作规律,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突发事件的预防篇4

关键词: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G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48-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亦指突然发生的、不可预测的,有公共卫生属性的,危害性和影响达到一定程度的突然事件[1]。

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具有突发性,会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破坏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等严重危害影响的事故、事件和灾害。高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直面突发事件的侵袭,高校危机管理也应该相应成为高校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对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更是高等院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和研究课题。

一、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与类型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一般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点。高校突发性卫生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具有很大的突然性,破坏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对高校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事件一旦发生,更要求高校管理者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控制局面,以减少损失,具有控制上的紧迫性[2-4]。

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也有其自身特征。其一,社会联系广泛性。目前,高校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的突发事件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学校具有诸多不同于其他部门和领域的特点,一个学生的安危牵动众多亲人的心,一旦疫情在学校蔓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其二,群体的敏感性。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是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的学生群体,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非常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理,并表现出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热情和冲动。加之现在网络和媒体信息传播快捷,通讯技术发达,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为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所利用,高校管理者如果掌控不当,易使事件朝“非理性”的方向发展,加深事件的危害性。其三,两面性。大学生突发性卫生事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事件的发生客观上破坏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其“危机”的一面。另一方面,如果决策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后正确应对,积极地消除突发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化“危机”为“转机”、化“危机”为“契机”,则会极大地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

高校常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1)急性传染病的流行、爆发和集体中毒,这些是高校最易突发和较常见的公共卫生事件。(2)意外伤害和体育、心理卫生,各种意外伤害和大学生群体中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在各高校中均较普遍,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高校心理卫生教育滞后,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日常生活的安全教育欠缺等为主因。(3)其他自然灾害所致的突发事件,如洪涝灾害、地震等,不仅造成伤害,也易诱发传染性疾病的流行[5]。

二、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欠重视、组织不健全

一些高校管理者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轻视防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没有切实将学校卫生防疫和健康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没把师生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学校卫生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分工责任不明确;有的院校对突发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只有书面预案,缺乏思想上、技术上、物质上的准备,工作不落实,也未经演练的检验。一旦发生疫情,就措手不及,组建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缺乏应对疫情控制和处理措施。

(二)医疗设备、技术投入不足

校医院处在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斗争的最前沿,对阻断传染病流行和妥善处置临床病例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加,但许多高校在医疗保健机构专业人员配置方面却增加很少,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严重投入不足。一些高校医院的基础建设薄弱,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缺乏,防护意识不强,没有正确掌握传染病消毒隔离知识,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技术准备,应对突发危机力不从心,甚至可能成为传染病传播的疫源地,造成医护人员、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三)预警信息缺乏

信息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因素。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过程中,许多高校不重视不及时对当前国际、国内、当地传染病疫情流行情况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情况的准确掌握,在建立疫情和突发预警制度建设、信息沟通机制建设等方面欠缺。

(四)基本卫生知识教育的欠缺

不少高校学生基本卫生常识和医学知识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合理承受能力还很贫乏和脆弱。校园生活的不文明、不健康、不卫生现象仍处处可见。在校园卫生管理工作中,简单地把公共卫生理解为搞清洁卫生,这种错误的认识也给疫情的扩散和传播埋下隐患。此外,学校特别是高校医院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配合协作不够,也是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存在的重要问题。

三、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对的建议

突发事件的预防篇5

关键词:化工企业;突发污染事件;预防;应急处置;对策

化学工业在中国发展迅猛,化工产品不仅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等各个领域,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一些化工企业急功近利,在项目建设上违反法律规定,出现先建设后环评、不环评就建设等现象,有的即使经过了环评,但对环境风险的评估轻描淡写、避重就轻,有的在项目建设和运营中缺乏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能力不强,且疏于安全管理,一旦发生突发污染事件时,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因此,预防和处置化工企业突发污染事故,科学的对策与措施必不可少。

1项目环评中注重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价

始于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关于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风险评价的通知》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对建设项目风险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2004年12月11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导则》明确指出:为有利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畴。在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中,要科学预测评价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提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3]。通过环境风险评价,可以预测不确定因素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严重程度及波及范围。从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和物质(包括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火灾和爆炸、泄漏等次生/伴生的危险物质,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主要环境风险源的扩散途径(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可能受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的识别,发现事故隐患,找出项目存在哪些风险,哪些是重大风险,引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同时,通过源项分析和后果预测,确定事故产生的后果和发生几率,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一旦事故发生,可以采取科学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手段,使污染降到最小,危害降到最低。

2项目施工中落实环境风险防范

设施项目建设实行“三同时”是防治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重要关口之一,项目建设中首先在设计阶段严格按照国家《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的具体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等按一般规定,污染源控制到废气治理,废水贮运,污水处理场(站)设计,事故应急措施,固体废物贮运与处理等污染要素精心设计。切实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落实污染治理和应对突发污染事故的防范措施和标准[4]。环境监察部门加强对建设项目日常施工监管。对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隐患的建设项目,施工中建设单位要委托环境监理单位实施环境现场施工监管,重点监管项目施工中的污染防治,以及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建设情况,并将监理报告作为“三同时”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7]。环保部门开展项目竣工验收时,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所提出的执行标准和具体要求,对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和应急措施落实情况重点进行现场检查和核查,如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不予验收并限期整改;对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厂区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如达不到环保、安全、消防验收的,一律不得投入生产。

3加强环境突发污染事件保障体系建设

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首先,化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环境风险源特征等因素,分别制定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明确本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建立企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和设施建设,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建设有效的环境风险管控和应急救援体系,设立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控和指挥机构[5]。环保部门在督促、指导企业编制应急预案的同时,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并着重考虑设立环保现场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专家组,明确职责,为企业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环保部门所属监测机构在掌握各化工企业主要污染因子的基础上,做好特征污染因子的监测应对准备,有针对性地配备相应的现场应急交通设施、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和防护设施,培训相关人员,开展常态化演练,强化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手段,及时准确提供监测数据。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明确分工,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污染事件时,在人力、财力、物资、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治安维护、通信、技术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4严格企业内部管理并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很多都是因为安全事故而引发。由于化工行业原料或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且有毒有害等特点,如果安全出问题,容易导致爆炸、燃烧、泄漏等安全生产事故,从而引发污染事件[6]。因此,化工企业首先要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培养安全生产技能。其次,化工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把安全生产作为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保障,制定安全发展规划,配套保障措施,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问责制,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检查,杜绝违规操作,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行为者,安监部门要严厉追责。第三,由于化工企业生产工艺复杂,因设备因素引发的污染事故也不在少数,因此要加强对主要设备检修,监控检查,制定合理检修周期,定期对危险源进行检测,评估,监控,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实施危险源控制管理,建立巡查制度,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2]。第四,要加大安全投入和科技创新,推广新技术应用,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通过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改变旧的工艺和模式,降低设备及操作带来的不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做到万无一失。

5加大执法和宣传力度的同时强化环境现场监管

新《环保法》赋予环保部门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制生产、停产整顿等多项强制执行权。因此环保部门要敢于执法,严于执法,要铁面无私,决不能不作为,乱作为。对辖区内的化工企业要做到“一厂一档”,建立健全各化工企业污染源动态管理档案,摸清各化工企业可能存在的污染隐患,有针对性地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实行远程监控管理。要加强对环境风险源的监管,尤其要按照环保部的有关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规定,重点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开展巡查,要查看各项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应急防范设施是否存在隐患。对于擅自闲置污染治理设施、偷排暗排污染物的企业,要严管重罚,决不手软。坚持管理与服务,教育与执法相结合的原则。既服务企业发展,又服务广大群众,同时要强化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尤其是增强企业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广大企业员工把保护环境,维护环境安全能够转变为自觉行动,从而有效减轻环境突发污染事件的发生。

6结语

当前,中国化工企业发展迅猛,污染事故频发,只有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防范措施,政府部门和企业切实履行各自责任,一定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作者:游大龙 阮强 胡涛 马哲河 罗李 单位: 1. 湖北省咸宁市环境监测站 2. 湖北省嘉鱼县环境监测站 3. 湖北省公信检测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田野,赵文喜.环境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

[2]孔繁琦.当前化工园区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新疆化工,2013(2):7-8.

[3](HJ/T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S].2004.

[4]环发(2012)7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Z].2012.

[5]宋美华,张辉,韩璞.对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的几点思考[J].辽宁化工,2012,41(4):356.

突发事件的预防篇6

由于事出突然,老师与学生事先都没有思想准备,也往往没有充裕的时间仔细考虑处理对策。因而,突发事故往往都是棘手的事故,而处理这些事情恰恰是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不可避免的工作。处理得好,可以迅速平息事端,将恶性影响到最小,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威信,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一旦处理不当,极容易使事态恶化,导致师生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甚至发生难以挽救的恶性事故。因些,班主任要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和掌握一定的处理技能。

1 突发事件的特点

1.1 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总是在突然之间就发生了,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谁的身上表现怎样,班主任都难以预料和防止。突发事件总是人们意想不到的事件或是突然发生的紧急情况,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以灵活应变的能力,临场机敏地应付和平息、抑制事件的发展,否则问题就会越来越复杂,后果也越严重。例如:有一天早上,我正在上金属材料课,班中的冯强同学不经意地望了小勇同学一眼,小勇立即对冯强说“看什么看?圆眼贼!”(注:圆眼贼为雷州方言,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眼睛很大,也可做贬义用)小冯听了,怒气冲冲,顿时就要对骂起来。我一看矛头不对,赶紧说“大眼睛有什么不好,有多少人为了拥有大眼睛整容呀!我也很想像小强一样有双大眼睛呢,那该多漂亮呀!”听了我的话,小冯和小勇俩个都笑了起来,一场即将暴发的危机也在俩人的笑声中化解了。

1.2 危险性和多样性。实践证明,突发事件往往正好集中暴露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弱点,说明了班主任工作中的不足。学生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有的涉及到个别人,有的关联到整个集体。对个别人的,会给他的思想品德,个性和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有的甚至会产生不少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而关联到班集体的,则会使班级产生震荡性的效应,引起全体学生或大多数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强烈震动,处理不当,会造成混乱而难以收拾的局面。如空调班的学生在压缩机厂实习期间,工厂的一位男师傅看上了空调班的小陈,经常在上班期间对小陈甜言蜜语,常硬塞一些小礼物给她,这位男师傅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小陈的同班男同学小林的强烈不满,为了争夺小陈,在某天中午上班之前,小林约对方在工厂旁的一条小巷子里,进行谈判,结果双方谈判不成功,并由争吵发展到殴斗。在双方的殴斗之中,小林和与他一起来参与谈判的同班同学小何均受伤。由于发生该事件时,同学们都在厂里正准备开工,小林与小何被工厂的师傅打伤的事情传到同学们耳里后,全班同学集体罢工,强烈要求工厂里就该突发事件,给个说法。由小林同学的打架引起全班同学集体罢工事件,给学校及工厂带来了较大的不良影响。

突发事件还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同是突发事件,但事件的性质不尽同,大小及严重情度不一样。有的事发生在课堂上,有的发生在课堂外;有的发生在校内,有的发生在校外。有的是恶性事件,有的是一般突发事件。就如我前面所提的空调班打架及罢工事件,该事件是一件发生在校外的、恶性的突发事件。因此,可以说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是班主任工作综合能力的检验和锻炼的过程。

2 班级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

2.1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技校生思想特点主要体现为求知欲强,求实精神差;上进心强,吃苦精神差;敏锐性强,组织纪律性差;可塑性强,鉴别能力差;活泼性强,思想稳定性差。加强技校生思想道德教育,关键是营造氛围,学习先进人物的务实精神;树立榜样,开展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学生思想道德情操。

2.2 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设计职业生涯。班主任要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学习满足感,排除学习的恐惧感,增大学习的实践性。目前,社会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中技生就业更加困难。技工毕业生择业盲从,缺乏职业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对他们择业和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中技生们也应当向大学生学习,尽量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短期心态,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清晰的定位,这是走上社会前不可缺少的一步。

2.3 正确施教。首先,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心。如果你认为这很容易办到,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之所以说难,是因为大多数教师只关心学习成绩好,把成绩好的学生当成了重点培养的苗子,而对一些成绩较差,默默无闻的学生则冷漠无情,这样便是很不公平。偏向好学生,则会使成绩较差的学生心理产生嫉妒,或者更加反叛,时间长了成绩较差的学生会放弃学习,追求自己更加感兴趣的事物。例如现在许多学生都爱去网吧,要么聊天,要么玩网游,尤其是QQ农场,深得广大青少年的热心。倘若老师管教不当,则会激起学生深藏已久的不满,争吵,闹事等等恶劣行为。因此教师应首先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有发自内心的关爱,不因为成绩好坏而将爱给予不均。

其次要经常与学生沟通,这也需要老师的耐心,放下架子,像朋友一样在课堂下交流,聊聊天,开开玩笑,或许老师很忙,没有太多时间,这很正常,其实并不需要太多时间,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总之一句话,交流重在心灵。 2.4 开展青春期教育、正确对待学生的异性之间的关系。青春期教育是在青少年迈入青春期,根据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所进行的针对性教育。青春发育初期的学生,不论男女,因为内受性萌动的刺激,外受社会风尚的影响,他和她都开始寻找心灵的慰藉,渴望找个异性朋友,相互倾吐烦恼,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爱情是以结婚为出发点,友情是以友谊为出发点,这种微妙的区分对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是难以区分清楚的。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观察、多分析、多思索,不要盲目下结论。

2.5 进行安全教育管理。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课在班中开展安全知识教育。例如在车间实习期间,要注意那些事项;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制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要教授学生一些生存技巧,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应急演练。

2.6 正确应对已发生的事件。

2.6.1 及时平息防止事态的扩大。一发现不良现象的苗头,班主任要主动出击,将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让其发展、蔓延而变得复杂化。当事态有可能继续发展和扩大时,班主任必须用果断的语气及时断喝双方,制止事态的发展,抑制冲突。

2.6.2 调查研究弄清事实。突发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不为班主任所了解,因此班主任对事件发生不可能做到事先心中有数,必须认真进行调查分析,弄清真相,这对处理好突发事件非常重要。例如09数控班的男生以宿舍为单位分成两个小集团,相互不和。有一天中午,501舍的小陈放在宿舍里的手机突然不见了,小陈在下午上课时就大声嚷嚷,说什么“有的人见不得别人有手机,想要手机就说一声,何必偷呢!”502宿舍的同学多数没有手机,他们就认为小陈在暗射他们,就吵了起,甚至要打小陈。我接到其他同学的报告后,马上赶到教室,对他们说“大家先冷静下来,我相信我们班上的同学不会做这种事情,把这件事交给老师来处理好吗?”经过我的详细调查,原来是中午同学们外出吃饭时,忘记锁宿舍铁门,被外来人员偷了小陈的手机。

2.6.3 对待打架事件的处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对于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学生,应严肃批评教育;对于保护弱者,或主持公道的,则先肯定他对的一方面,同时教育他不应参加打架;对被打而反击,则进行适当教育。总之,班主任要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弄清性质,有的可在班中处理,有的可由学校处理。如果有受伤的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2.6.4 局部问题、个别解决。问题出现在局部或只影响到少数人,一般应做个别处理。就如我前面所说的小符与小陈上课小声说话,充其量只影响了周围的四、五个人,可英语教师却当众批评小符,反而影响了更多人。像这种情况,英语教师可采取向小符提问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小符心里既明白教师对他提问的原因,也不会出现顶撞老师的现象。

突发事件的预防篇7

[关键词]城市;民族因素;突发性事件;社区预防体系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4-0063-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涉及民族因素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建设与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1XGL009)、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YJA630207)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永政,西南民族大学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张明善,西南民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姚珣,西南民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讲师。四川 成都 610041

民族问题是我国社会问题中具有特殊性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少数民族群众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市民族格局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呈现出多样化状态。城市已成为民族关系特别是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性事件的主要引发区,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着许多不同以往的问题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城镇中的突发事件已进入高发阶段。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管理,特别是涉及少数民族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当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容易使不明真相的群众对少数民族产生抵触情绪。这些心理反应不仅存在于受事件直接影响的群众中,它还能通过媒介以网络舆情的方式间接影响到周围的群体,并把这种不良心理反应进行放大、扩散,从而导致舆情的变化,引起更大的危机,对社会安定团结造成严重冲击。因此,对于城镇化进程中涉及民族因素的的预防与控制不仅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学术界也在进行积极的研究。如,金炳镐(2004,2009)对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民族概念、民族结构、民族属性以及民族意识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石路(2004)、杨安华(2005)等对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王建伟(2009)对当前民族地区预防和控制进行了探讨。王来华、温淑春(2007)从舆情的角度,讨论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变化特征。史云贵(2010)基于公共理性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效治理途径进行了研究。胡百精、高小平、薛澜、王郅强、刘铁民等学者也对突发事件的特征分析、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理论研究推动了学界对涉及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认识,对于政府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但总体而言,目前相关研究还比较泛化,没有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和影响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对城市化进程中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研究不够深入。

作为城市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社区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聚集地,是多元化、多层次的组合,在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各族群众的交流融合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积极作用。因而,切实做好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积极预防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既有利于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也有利于各个民族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就当前而言,如何发挥社区在预防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性事件的基础性作用是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课题组一行先后深入到新疆乌鲁木齐市、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吉林省长春市的部分社区就当前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新特点、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和控制进行了调研。

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新特点

(一)进入城市社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1]与此同时,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城市化不断提高,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超过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49.68%,城镇人口比重比2000年普查时上升13个百分点。[2]因而,在这种大的发展背景和趋势下,进入城市生活的少数民族群众也会急剧增加。以成都市为例,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该市少数民族人口12.69万人,比2000年增加5.97万人,增长88.7%。少数民族人口占该市总人口比重达到0.9%,比2000年提高0.3个百分点。[3]

(二)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更加明显

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因素,社区中各个民族杂居的情况更为普遍,城市中很难找到单一民族居住的社区。另一方面,很多少数民族群众基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因素而聚居在一起,就业就学就医等相对集中。如成都市郫县安德镇成为省内民族地区和、甘肃、青海等省区商品物资集散地;武侯区的浆洗街社区、洗面桥社区、蜀汉社区等成为本市藏族民众往来频繁、聚居较多的地区;青白江区弥牟镇成为成都市最大的回民聚居区。[4]再以长春市为例,少数民族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净月、朝阳、宽城、高新、绿园、南关等区流动人口数量较多,外县(市)相对较少。[5]这样,各个民族在城市中生活学习工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典型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

突发事件的预防篇8

为了提高我系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我系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系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宿迁市学校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系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 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 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 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系在学校、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系卫生工作应急领导小组负总责。

4. 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一)系卫生工作应急领导小组及职责

系在学校、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入应急状态后,全面启动突发事件紧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亲自指挥。

组 长:张健康

副组长:华明明 万贵和 夏朝凤 吴小亮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检查督导全系的卫生预防工作。

主要职责:

1. 在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校园突发事件防治的各项工作。

2. 监测、汇总和收集系各班突发事件的信息和防治工作情况,分析、研究系防治工作形势,提出系防治突发事件的对策。

3. 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宣传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保健知识,减少这类疾病的爆发。

4. 指导、落实并督查各班级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的落实情况。

5. 总结、推广各地、兄弟系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和做法。

6.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预警控制措施的相关要求,对系的教学安排及其他相关工作作出及时调整。

(二)工作职责

各班级相应成立由班主任负责的班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系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 根据学校、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班级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班级学生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 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 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除及时向系卫生工作应急领导小组汇报并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 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 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7. 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系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系将各班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的职责落实情况纳入学校、系先进班级的综合评估体系,并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 学校、系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系卫生投入,切实改善系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系卫生规范化管理。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 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电视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出事件的能力。

3. 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 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急性化学物品中毒)、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监测

1.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系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 重视信息的收集。与所属区域的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

2. 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尖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系有关部门应立即向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3. 任何处室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 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处室和个人有权向系报告突出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的职责的情况。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宿迁市学校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系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立卫生室和隔离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人力资源保障

系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突发事件的预防篇9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及早发现,及时上报

建立每日晨检、午检制度,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三、学校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四、学校职责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因病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午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及时向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7、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8、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9、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定期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五、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一)突发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应急预案

1、做好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公共卫生工作,宣传防治知识,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2、建立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制度,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传染性、流行性疾病,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和区教育局报告,听取卫生防疫部门的处理意见。

3、对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师生交叉感染和扩散。

4、在校园、教室内做好必要的消毒工作。对可能受到危害的该班学生和任课老师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5、坚决杜绝染病学生带病来校,必须由医院出具诊断证明已康复并不再存在传染危害后方准来校上课。

6、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共同配合预防和诊治。学生病愈回校后,任课老师要做好补课辅导工作。

(二)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预案

1、凡就餐后,师生出现不明病因的肚痛、胸闷、恶心、乏力昏沉、呕吐、水泻等症状,各班主任、值周值日教师、完小负责人应马上报告校长室。

2、迅速与医院联系、诊治,采取救护措施,并向教育局、镇政府及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包括:时间、地点、中毒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

3、保护现场,做好预留食品、蔬菜的取样工作,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急于冲洗,以备卫生部门检验。

4、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师生名单,并查询他们的身体状况。

5、根据事态发展情况,迅速与家长联系。

6、如实汇报有关情况,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诊治、调查、事故处理工作。

(三)预防接种炎症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突发事件的预防篇10

【关键词】政府 预防和应对 突发事件 能力建设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并着重强调:“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各种矛盾逐渐显露,在社会总体上趋于和谐稳定的同时,一些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也随之增加,这就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各级政府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在迎接挑战和应对挑战中努力加强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

一、加强政府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1、现实紧迫性

我国目前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日益增多,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从自然角度分析,我国地貌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超过上千亿元。从社会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和新动向,如果处置失当,极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

因此,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给我们各级政府在执政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应急管理,努力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

2、客观必然性

对于许多突发事件而言,虽然私人或者社会组织在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不可小视的作用,有关法律条文也赋予公民与社会组织以法定的自救与救他的权利与义务。但是,无论如何,来自私人与社会组织的松散、脆弱、十分有限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对于有效应对和快速处置突发事件而言通常只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政府在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领域具有十分鲜明独特的行政功能与法定职能。结构决定功能,机制设计服从于功能定位。相对于社会组织而言,政府运作机制更能体现政治权威、更具有强制性、更加重视宏观性与系统性、领域更加广泛等等。政府的行政管理运作机制最突出的特点是“理性官僚制”:层级设置,等级森严,上下级之间是命令与服从关系,信息传导网络发达。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才使政府在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与个人所不具备的优势。

从实践上看,由于政府信誉、政府能力、政府作为公益代表的身份以及政府本身所受到的各种法律监督与社会监督,因此通过政府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其风险成本相对而言也要小得多,因此,必须主要依靠政府,而非其他国家机关、社会与组织与个人来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二、政府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运作模式和行为内涵

1、理想运作模式

政府要想在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发挥最大功效,就必须遵循科学的运作模式,即由常规行政来主导突发事件的防范,由紧急行政来主导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所谓紧急行政,专指当突发事件既成事实时,政府依法采取专门性的应急性处理措施加以防治,从突发事件出现到宣告其终结为止这段区间内政府专门用来防治突发事件的行政。相对应地,在突发事件出现之前的预防措施以及结束之后的善后处理措施,以及在应急处理过程中可能动用的其他非应急专用的行政措施,都只是一种常规性行政。突发事件出现之后,虽然常规行政也会以各种方式对其防治做出贡献,但无论如何,主要被设计用以解决一般普通行政管理事件的常规行政,在突发事件面前,由于运行机制、管理权限、可供采取的措施、处理期限、责任追究等各方面的法律授权不足,因此难免会显得行动迟缓,缺乏足够的行为能力去有效制止事态的扩展。正因为如此,政府就需要及时启动立法专门授予其用来解决突发事件的紧急行政权,以便最大限度地拯救公共利益与私人权益。

2、理性作为

现实生活中,突发事件形态各异、变化诡谲,大都具有起因复杂、爆发突然、蔓延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交织,处置不当便会产生连锁反应。因此,政府在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正确的步骤,采取理性和科学的方法。

(1)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应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一旦发现苗头,应立即由国家职能部门分不同等级发出警报。例如,美国在对SARS的战役中创造了零死亡记录。这主要归功于其早发现、早治疗和早隔离检疫的监测预警机制。

(2)严格落实完全的信息披露机制。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则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二则为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避免民众情绪失控,促进民众沟通,主动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信息的公开,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到重大公益的灾难性信息,就应该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公众。

(3)整合与完善社会力量的动员参与和应急机制。社会公众既是突发事件的承受者,也是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参与者。突发事件可能会与每个人都有关联,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懂得自救互救、防灾避险的应急知识,就可能在突发事件中大大减少伤亡。因此,政府要面向公众,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提高社会公众有效处置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4)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突发事件经常给公众带来两种意义上的权益损害:一种是直接来自突发事件本身。另一种是来自政府在防治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处理失当,尤其是紧急行政权的非理性运作,也使得公众经常饱受紧急行政减损或限制合法权益之苦。因此,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来加强对应急工作和政府行为的管控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三、加强政府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的几个问题

1、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并非某一个具体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投入问题,而是由政府应急职能、应急体制、应急投入等构成的一个系统,并且其基本的统筹次序应该是“确定应急职能范围构成应急体制框架安排应急投入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体应急处置能力达到最大化。

2、应对突发事件的职能应该清晰和明确

政府应急职能的界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危机管理的划分和主要内容应该是准确的;二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在体系中的职能分工应是相对独立、相互信任、相互协调的;三是服务于职能发挥的基本的资源储备、信息体系建设应是配套的。

3、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应该完整和连续

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体制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危机爆发前的预警。危机管理的知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危机管理的计划系统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提高对危机的预见能力;(2)危机爆发后的应对。要建立危机管理的指挥系统,专门的反危机基金储备,危机管理的监测系统;(3)危机结束后的考评。需要建立危机评估系统、危机复原系统和危机管理学习、创新系统。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的应急机制才能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4、应对突发事件的投入应该是事前和量力而行的

危机爆发后的治理成本,要远远高于事前投入,更为重要的是,在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提前投入中所体现出的体制优越性、政府信任度、国际影响力等都将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

5、应对突发事件的资源配置应力求最优化

当政府在确定如何在各领域配置防范资源以便最优防范突发事件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处理好点与面之间的关系,既不平分笔墨,做到重点突出,又要防止挂一漏万、顾此失彼;二是要处理好社会敏感与实际危害之间的关系,虽然社会敏感性与危害性之间经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社会敏感的突发事件未必就是危害性重大的;三是处理好高风险与高危险之间的关系,有些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很高,但危险性却未必很高;而有些突发事件的危险性很大,但未必风险很大,风险概率与危害程度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

6、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美国建设这一应急机制经历了近30年的时间,发展中国家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发展过程。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公共事务管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的。因此,应急机制的建设尽管十分必要,但建设的速度和程度必须适当和合理。

【参考文献】

[1] 戴维・H・布罗姆著,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莫纪宏、徐高:紧急状态法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3] 叶国文:预警和救治:从“9・11”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J].国际论坛,2002(3).

[4] 柯武刚: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