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十篇

时间:2023-10-30 17:57:56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篇1

关键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6.003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结合,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发展思路。农旅结合对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农旅结合的规划因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而各具特色,无法建立统一的建设模式。本文基于此,对农旅发展在基础规划方面的共性进行了总结。

1 准确把握当地惠农政策

了解当地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农耕改革、合作社扶持、生态农业、优特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扶持政策,并从中着眼于补贴力度大、扶持力度强的产业。重点向当地农业管理部门、“三品一标”管理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咨询,同时关注各大部委及省、市相关政策。特别要注意优选政府支持项目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状况和当地特点,选择适合的农业项目。在此期间,多与当地政府、专家沟通,并按要求及时提供相关材料。

2 理清当地的资源状况和文化脉络

主要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三个方面入手。

自然资源方面: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貌、气候特点、水源、植被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保护多元化的原生态植物群落。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乡村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都市所不具备的最优资源,结合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规划,打造特色乡村风情。在此基础上,无论选择何种经营模式(养殖业、种植业、种养结合等),都不得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项目规划需做到可持续发展、节能、高效并重。

社会资源方面:从旅游交通的空间尺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即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的交通、旅游景区内的交通。

由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体系具有公共交通属性,难以按旅游要求进行变动(项目区位是受交通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在旅游交通的设计中,主要考虑旅游原有道路与旅游景区的交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旅行通道。

人文资源方面:重要考察当地的古镇、旧居、村落特征、文化脉络(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信仰文化、农耕文化、古文化及艺术等)。了解文化背景对现状梳理、改造或再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农旅项目规划中,这些因素常常用来构建项目的人文特色。比如河北太行山腹地的小龙窝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石墙石瓦古朴大气,穿梭其中,恍若隔世,曾被评为河北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从这点可以看出,以文化的传承作为项目特色,其自身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的。

3 做好项目区经营状况调查

一是目标人群的调查。需考察资源优势及项目特色主要吸引的目标人群,针对目标人群需求做市场调研,并制定各个单项的开发定位。

二是周围同类项目的考察。包括经营模式、特色定位、商业推广、规划设计团队等,科学定位自身特色,避免项目雷同产生的风险,也可从中进行参考和借鉴,提升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4 做好项目区民众认可度调研及项目财务分析

与当地村民加强联系,实现资源与效益共享,减少资产投入,避免利益冲突。通过共同开发,合理利用当地水系、沟渠、古井、水生动植物等营造生态环境的平衡和景观美,既减少费用,又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要做好项目财务分析。要借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包括招商引资和村民土地、房产入股等)分担资金成本和运营风险。也可将传统商业模式、服务业态和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比如与企业培训基地、宠物训导中心、婚纱摄影基地、单位疗养基地联合开发,增强项目的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农旅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本着严肃谨慎的态度,分析项目所在地区域价值、项目特点、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制约因素,从而合理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充分结合客户群体的消费愿望和消费特征,满足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让消费者从关注到参与,从消费到自觉维护,形成完整、高效、生态的产业链,提高项目竞争优势,规避经营风险。

总之,要做好农旅项目开发,首先要做到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然后科学制订项目规划,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长期优势。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5-11-24.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篇2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对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省积极开发农业和农村蕴藏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民族风情等休闲旅游农业资源,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1.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加快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步伐

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近几年发展迅速。据统计,全省现有休闲旅游农业企业2720户,规模以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已达58个,休闲农庄16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20个,农家乐1500户,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6.5万人,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00多亿元。休闲旅游农业不仅使传统农业直接受益,还带动了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重要的是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为了把这新兴产业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我们在工作中合力推进以休闲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1.1科学规划,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紧紧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农民文化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培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突出生态特色,增加科技和文化内涵,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使其成为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坚持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市民,依托农村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探索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品。

1.2政府引导,合力推进发展 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投入机制,即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各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扶持力度,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并被评为五星级休闲旅游农业项目,视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列入信贷扶持范围和相应的贷款计划;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积极鼓励工商企业、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搞好自主经营、股份经营和联合经营。

1.3以农为主,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现农旅结合、互相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园区化、区域化、产业化进程,大力引导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向园区和优势地区聚集;注重培育龙头企业,以点带面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全面发展;坚持充分利用荒山、荒滩、荒地等后备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坚持突出乡村生态、乡村文化和乡村遗产保护,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休闲旅游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明确目标、强化措施,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快速高效发展

按照我省的《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意见》(吉政办明电[2010]29号)要求,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规范提升休闲旅游农业业态为重点,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方针,全面推进休闲旅游农业文明高效发展。

我省休闲旅游农业总体发展目标是:全力实施“551”工程,就是用5年时间创建5个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打造5条特色休闲旅游农业路线;发展100个三星级以上示范企业(园区),其中20%进入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行列。使我省的休闲旅游农业步入科学、规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结合我省农村实际,重点开发城市依托型、景区带动型、农业观光型、民俗特色型、农家体验型等休闲旅游农业产品。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我省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把这一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抓出成效,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1强化领导,加强统筹协调 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意见》的要求,我们召开了全省休闲旅游农业工作会议,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加强休闲旅游农业行业管理,把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作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作为提升农业、致富农民、发展农村、拓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相关单位加强配合,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加大对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形成推动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对乡镇企业协会进行换届的同时成立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充实了省级协会的领导力量,增添了新的活力,完善了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了对休闲旅游农业的组织领导。

2.2加强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为了加强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指导,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我们重点强化了对基层工作的指导:一是加强休闲旅游农业基础工作的指导,我们从休闲旅游农业规划入手,加强规划指导,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思路指导开发、建设和发展。二是加强项目开发指导,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准确定位休闲旅游农业规模、档次和水平,开发出各具特色的休闲项目,避免雷同化、单一化。三是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把休闲旅游农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研发、掌握现代服务技能和营销手段的新型实用人才。四是充分发挥省休闲旅游农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合作交流。五是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同时按照《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办法》规定的标准,认真开展星级企业审核评定,切实规范竞争行为,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2.3营造氛围,打造休闲旅游农业品牌 我们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加强宣传策划工作,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洽谈会、节会、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扩大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知名度;各新闻媒体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休闲旅游农业的品牌,努力构建具有北方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品,营造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篇3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加快推进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经市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

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现代农业是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充分发挥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到十二五”末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把建成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重要措施。

乡村旅游是现代农业的实现形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体现。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充分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和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家生活,吸引市民观光、品赏、习作、体验、休闲、旅游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改善农民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促进城乡资源互动,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同时,积极开发“两翼”地区蕴藏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民族风情等休闲旅游资源,两翼”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是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重要内容,对于缩小“圈翼”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坚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本原则,理清思路。

一)市场运作。统筹安排,政府引导。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鼓励工商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和个人等投资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形成多元投资格局,广泛开展自主经营和联合经营。

二)环境友好。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等因素,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突出乡村生态、乡村文化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立足乡村,服务“三农”突出特色。以农为本。服务城乡,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依托农村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培育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突出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规模化种养、农产品加工、餐饮、农产品流通等行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联动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四)社会参与。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主体。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重点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的农家乐”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休闲农庄”鼓励城市资本下乡,参与建设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以大带小”带动周边“农家乐”发展。

三、硬化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手段,坚定措施。

一)努力实现农业提升、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旅游业拓展的目标。加强部门协作,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农业主管部门会同旅游主管部门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强行业管理,积极开展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税务、工商、国土房管、建委、规划等部门支持,协同发挥职能作用,形成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创造条件,落实扶持政策,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立和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投入机制,加强政策扶持。按照“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原则。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性投入,加大乡村道路、水电设施、信息网络、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级农业担保公司,各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持力度,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月经营收入未达到起征点的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个体经营户免征营业税。

三)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充分利用现有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依法解决用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用地应符合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并需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农民利用现有宅基地、承包地发展“农家乐”和休闲农庄,可视为临时用地,但不能改变农用地用途,不得修建永久性建(构)筑物。发展大型休闲农庄,可以依法采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资、联营或者征收集体土地的方式进行。鼓励企业依法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地的土地经营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篇4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

中国的农业资源丰富,不仅包括农业资源,还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诸如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乡村文化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源开发、整合、规划,使得农业资源特色化发展,以此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旅游项目,以其浓郁乡村气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但是,要确保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探索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理念缺乏创新性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如果在研究的层面上发展缺乏广度,且深度不够,就要会导致农业产业的定位低而无法突出特色。大众化的产业发展就必然导致农业资源无法充分开发。现代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就是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打造休闲农业项目,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如果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时候没有对所具备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以明确定位,就会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着眼于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期利益,使得乡村旅游小型化发展,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

要将农村资源打造为旅游资源,就要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目前农村所具备的资源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所以,在休闲旅游项目中,多是对现有的自然农业资源进行旅游化发展,但是,乡村旅游要产业化发展,就要配套设施齐备,而现行的乡村旅游存在着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工作人员多是农村当地的农民,他们没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专业素质,无论是在服务技术水平上,还是服务观念上都不具备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这就使得乡村旅游难以标准化发展。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项目模式单一

农村地区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够更好地产业化发展。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发挥着监督职能,特别是农村旅游发展,政府就要实施监督管理,以使得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但是目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着脱管的问题,一方面旅游经营活动没有规范化、秩序化,游客的权力也无法得到保护,另一方面,旅游项目模式单一而缺乏创新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乡村旅游市场没有深层次开发,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多数的旅游项目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而没有对农业资源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进行整合,缺乏了创新性的旅游项目就难以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有所扩展,也因此而使得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问题的有效对策

1.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对农村的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就会导致资源浪费,而且没有创造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要以休闲旅游为指导思想,对农村的资源科学规划,做到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做到布局合理。这就需要在乡村旅游管理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对各项农业资源都要优化配置,以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休闲农业,就是要保持农业生态,且要促进农业休闲化发展,使得农业生态化、市场化,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化发展,所以,对于乡村旅游项目要深入研究,做好科学论证工作,从长远的角度将管理经营模式建立起来,以使乡村旅游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2.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强化基础建设

休闲农业就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乡村旅游项目要规模化发展,就需要当地的政府对农村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对公共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并将相应的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乡村旅游项目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化方向发展,就是要提高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争取更多的投资。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力量起到引导作用。政府参与其中,就可以将基础建设平台建立起来,出台相应的政策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运行中所遭遇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3.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品牌化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除了要将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注重当地文化的有效应用,以使得旅游产品具有文化内涵。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对农村的原始资源予以保护,对地域文化要从保护的角度求发展,以使得当地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还使得旅游产品充满生机和活力。注重农村地方文化旅游的优势还在于,突出地方文化,实施旅游差异化发展,从而发挥旅游品牌效应。旅游差异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就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与当地的文化充分结合,实现旅游产品的精品化,以提高行业市场优势。在农村自然资源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重点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当地的特色资源被开发出来,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是加大乡村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对当地农村资源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开局,以在保留原始资源的情况下将当地的经济带动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已经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所谓的现代农业,就是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项目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并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实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以使得乡村旅游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鲁阳,冯成骁,杨唇.“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70―72.

[2]耿红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2(04):50―53.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篇5

灵川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最先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时最受游客欢迎的是钓农家鱼、尝农家菜、观农家景、做农家活、住农家屋等为主体的“农家乐”形式。近年来,该县利用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把农业与观光、休闲、旅游相结合,积极打造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1.1将“生态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农业观光型乡村旅游为打造独具特色的观光型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灵川县将“生态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主推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建设。先后建成了潭九柑桔、九屋百香果、秦岸提子、薛家蔬菜、尧乐桃子、正义食用菌等7个标准化生产园区。同时,围绕打造“春之花、夏之果、秋之叶、冬之雪”四季农业景观的思路,以拓展东江竹海天然氧吧为目的,在景区沿线的九屋、公平建成了万亩百香果、千亩油菜花、千亩紫云英基地;以拓展东部农业体验游为目的,努力提升草莓、提子、特色蔬菜等采摘体验产业的品质和面积,特别在大圩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大投入,建成采摘大棚、观光休闲长廊、观景台、停车场等设施;面对具有振憾之美的海洋之秋,引导当地村民成立种植和休闲观光合作社,保护和开发古银杏资源,引导合作社把各类产业引入休闲观光体系,在桃子、辣椒、西红柿、红豆杉等产业引入采摘、盆景制作、徒步等项目,延长海洋秋季休闲游的时间,提升休闲体验。

1.2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结合“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专项活动,灵川县将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起来,打造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通过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进生态林业建设,保持和扩大“山清水秀生态美”的品牌优势,打造“天长蓝、地长绿、水长净”的良好环境。2013年至今,全县投入各项建设资金3.92亿元,清洁田园28873.4hm2,清洁水源2239处,清洁垃圾101467.57t,新建了一批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在全县1500个自然村成立了清洁乡村理事会和环卫保洁员队伍。当前,全县许多新农村被打造成了一个个“美丽乡村”,在乡村里建有农家乐147家,其中有2个广西四星级农家乐和1个二星级农家乐,这些休闲度假型乡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来开展休闲、娱乐、体验、旅游等活动,有效促进农民增效增收。

1.3将“文明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乡俗文化型乡村旅游灵川县充分发挥民俗节会多,古镇文化浓厚的优势,将“文明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乡俗文化型乡村旅游。利用古镇古村文化以及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文艺和农耕文化,开展游览体验游活动。目前主要以江头爱莲文化为背景,举办“五月十四姑娘节”;以瑶族农事活动为主题,举办“六月六尝新节”;以古东景区林木资源为依托,举办“古东红枫节”;以发展桃子产业为目标,举办“海洋乡采桃节”;以弘扬地方饮食文化为出发点,举办“桂林灵川美食文化节”。大量的市民到农家乐、山庄、水果基地观光、消费,把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源源不断向农村输入,在潜移默化之中悄然影响着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实现了城乡交流互动、融合发展,使乡村文明达到更高的水平。

2制约灵川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完善,政策扶持不到位近年来,灵川县结合“美丽乡村”等项目加大了对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力度,但是因为投入不足,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还不够,所以,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远远满足不了市民节假日期间争相出行的需要。特别是随着自助游、自驾游、徒步游的盛行,在人气最旺的三月赏花、避暑度假、银杏摄影等时节,出行沿途较为拥堵,加上,县域内上规模、上档次的接待场所较少,热门景区园区的接待能力极为有限,游客和车辆的大量涌入造成车子无处可停,游客的饮食、住宿、入厕等需求受到限制的情况随处可见,这不仅影响了景点的声誉也影响了游客的心情。

2.2规划管理不科学,特色产业不明显目前,全县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缺乏专门的政策和扶持手段,还没有出台实质性的支持文件和管理办法。由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发展中缺乏正确的引导,也没有专门为全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切合实际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统一规划,致使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出现规模不大、经营雷同,重复建设等现象,全县低档次“农家乐”比较多,总体品味不高、市场生存能力弱,有的休闲山庄建设“扎堆”,形成无序竞争的资源浪费。另外,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忽视资源的综合开发,追求盲目模仿,缺乏特色,景点开发大多功能单一,存在重餐饮、轻配套现象。由于要素支撑不足,特色产业不明显,配套不齐,难以吸引和承接外地及一定规模的旅游群体,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

2.3农旅结合不全面,农民受益面不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应该要最大限度惠及当地群众,所以,在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鼓励当地群众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参与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格局和多方共同参与建设经营的局面。但是,由于旅游功能拓展不足,消费活动项目较单一,灵川县90%以上的休闲农业开发区受益的仅是开办餐饮的极少数人,当地村民的收入并没有因此明显提高,极大影响了农民参与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另外,对于一些休闲生态建设项目,给予农民的只有征地时一次性补偿,项目建成后当地村民没有共享收益,制约了村民对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这些年来,全县休闲农业虽然发展迅速,涌现了许多经营休闲农业的企业,但真正经营有道、效益突出的却很少,大部分休闲农庄的经营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品牌意识薄弱,不重视宣传促销和品牌建设,影响力不够大。

3加快发展灵川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议

3.1加强政府引导,统一科学规划建设休闲城市是桂林市重要的定位,被列为国家旅游改革试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灵川县毗邻桂林市,是桂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最主要的区域之一。因此,对于全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中国最佳田园乡村”的要求,高标准编制全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具体落实到每个乡镇、村,实现规划全覆盖。在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功能定位与开发,以农业基地、农业设施、农村风情、民俗、农业文化为依托,充分赋予休闲农业以观赏、娱乐、消费、贸易和文化等功能,把农业生态功能的开发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旅游文化的开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建设三大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群。其中,以甘棠江为核心的中区建成市民假日休闲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休闲农业区,以青狮潭镇为核心的西区建成山水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民族风情休闲农业区,以大圩镇为核心的东区建成特色观光、景区型休闲农业、民族风情休闲农业区。

3.2注重规范管理,强化政策扶持目前休闲农业发展的管理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在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时应先明确各部门职责,简化相应审批手续,建议建立休闲农业建设会审制和经营共管制,即项目建设由农业、旅游、规划、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会审,生产经营由农业、旅游、卫生、工商、税务、公安、消防等部门共管,制定统一的政策标准和管理办法,确保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和依法规范经营。另外,应进一步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研究,配套出台扶持政策,把休闲农业列入新农村建设公益设施投入的支持范围。建议政府设立发展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将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用于编制规划、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和示范创建等。同时,统筹安排项目,将公路建设、水利设施、电力、电信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各种培训补贴等资金和项目进行捆绑,优先向休闲农业发展地方倾斜。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篇6

关键词:井冈山;休闲观光农业;现状;建议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奠基石、“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11年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2012年,井冈山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达132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而且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成为井冈山市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农村致富的多元化,对于加快井冈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1 井冈山市休闲观光农业现状

1.1 政府高度重视 井冈山市出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优惠政策,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首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5年规划,确定了年接待游客总数达200万人次以上,年增长25%以上,重点建设了旅游农业5个观光采摘园,6个主题休闲农庄,8个特色景观性农业观光园,60个乡村农家乐,实现了休闲农业产业年总收入3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

1.2 有扎实的基础 从2001年开始,井冈山市的旅游开始向农村外延扩张,逐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以及乡村旅游,到2006年,已初具规模,现在有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企业15家,260多家“农家乐”餐饮,种养基地85家,旅游产品加工基地23家。投入巨资,开展了“三清六改”,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行了“吃农家饭、住农户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活动,将泰井高速公路及连接线打造成集采摘、观光、寓教、品尝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如井冈山市金葡萄园休闲农业园,以采摘葡萄为主;新盛种养观光农业园,以畜禽养殖为主。

1.3 游客资源丰富 井冈山具有辉煌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还有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是一个集绿色风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身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依托丰富的“红、绿”特色旅游资源,每年来井冈山的旅客达450多万人次,开发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潜力无限。

2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建议

2.1 加强组织领导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使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要切实加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政策、规划、措施和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2.2 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与农业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以及新农村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井冈山市农业发展实际和区域特点,依托井冈山旅游资源优势、文化特色和发展基础,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走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2.3 以农为本,强农兴旅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它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新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是旅游业拓展的新领域。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放在首位,坚持“以农为本、强农兴旅”的发展思路,重视耕地的保护,鼓励通过科学合理开发低洼地、沉降地和废弃鱼塘,通过美化沿河沿路环境和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民风等来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2.4 制定完善扶持政策 把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支农工作的重点,一是资金扶持。制定井冈山“农家乐”、“观光园”示范点扶持标准,达到验收标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为了鼓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还要从财政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休闲农业企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技术扶持。邀请旅游专家老师,为“农家乐”、“观光园”授课,加强服务礼仪礼节、餐饮客房服务、井冈风情等知识培训,提高旅游的实际操作技能。三是宣传扶持。将井冈山优秀的“农家乐”、“观光园”向社会推介,力争把井冈山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另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大力宣传井冈山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关注和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创优发展环境,提高我井冈山市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2.5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 积极鼓励客商投资井冈山休闲农业的发展。聘请规划设计机构对重点发展的休闲农业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包装,以争取上级对项目的支持。引进大项目,把现有小规模农业旅游企业实施兼并,增大规模,完备实施,提升档次,提高接侍能力。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篇7

一、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市城镇郊区和旅游景点周边就出现了一些依托农村和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吃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和休闲农庄,并且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以旅强农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市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

据初步摸底调查,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园区1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500万元)园区或企业24家,从业人员1.7万人,其中农民工1.65万人以上,2011年全市各类休闲农庄接待总人数超过200万人次,营业收入过1亿元。

我市各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条件,基本形成富有特色的各功能类型的休闲农业格局。

观光观赏型:农业特色明显,浮梁的茶叶、乐平的蔬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还有瑶里的油菜花、三龙的绿化苗木、西湖和瑶里的山珍、德宇生态园的继树、根雕等,为开发观光观赏型休闲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是观光园艺、观光特种农业、观光林业等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中的德宇龙头山庄、生态路休闲农业观光长廊、乐平镇桥特种蔬菜基地、浮梁优质茶基地,都是观光观赏型休闲农业的典型。

参与体验型:我市参与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城郊周边,主要以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为主体,“茶乡农家乐”、“菜乡农家乐”、“水乡农家乐”、“瓷文化农家乐”等一系列产品现已初具规模。据调查,参与型采摘项目普遍受到旅游休闲者的欢迎,如湘湖、三龙的草莓,王港、历居山的杨梅、早熟梨、葡萄,镇桥的大棚蔬菜,浮梁的有机茶叶,乐平的特色蔬菜等名优特果蔬生产基地,以及遍布各地的水上垂钓基地等均已经或准备开发这类旅游项目。

休闲度假型:我市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如汪湖原始森林、高岭古矿遗址、金竹山寨、冷水尖风景区、洪源仙境、历居山等地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天然“氧吧”。不少地方已经或正在利用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建立各式各样的度假村。市郊则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建立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给人提供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田园风光、乡村休闲度假、农业公园等场所。

民俗节庆型:我市地域风俗、节庆活动特色浓、类型多,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让人陶醉享受其中。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陶瓷节、浮梁茶文化节、浮梁农民艺术节、瑶里原始森林音乐节、乐平农民趣味体育运动会、元宵龙灯会、瑞午龙舟赛等节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人流连忘返。

二、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成效

1、省、市各项政策的出台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基础

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绿色家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业产业大省建设若干意见》、《关于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省乡村旅游十万人创(就)业行动方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市旅游业总体规划(十一五)》和市委、市政府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系列规划、决策、意见的相继出台,2011年3月我省还启动了“省居民旅游休闲三年行动计划”,标志着省、市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的高度认识及信心和决心,力求打造“生态瓷都、绿色家园”品牌,明确了全市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2、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全市涌现出以浮梁瑶里、金竹山寒、王港、湘湖,乐平的历居山、洪源仙境、文山,昌江区的荷塘等为代表的依托旅游景区和特色农业产业等条件而建设的休闲观光农庄、观光示范园、果蔬采摘园、科普教育基地和具有乡村特色的农(渔)家乐休闲旅(餐)馆。开发了以瓷文化游、浮梁茶文化游、乡村风光山水游、特色产品采摘游、古村落游、油菜花游等为主题的精品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村风文明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了休闲旅游带来的实惠。

3、休闲旅游农业的示范效应有效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和旅游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休闲旅游农业作为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休闲旅游农业不仅带动了餐饮、旅馆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种养和加工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例如,浮梁瑶里的瑶园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与旅游景点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的竹笋、香菇、苦槠果、农家土猪肉和粮食等农业自然资源,相继开发出了笋尖、花菇、苦槠豆腐、农家腊猪手、碱水粑等有机休闲观光食品供应游客。还有乐平高家庄食品有限公司、盘圣食品有限公司、浮梁景瑶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赣森食品有限公司、市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老曹土特产、市桃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不是立足本地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出系列旅游食品供应游客和全国各地。

4、农业休闲观光已经成为主要节庆活动的主角,有效推动了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会、瓷文化旅游节、浮梁茶文化节、浮梁农民艺术节、瑶里原始森林音乐节、历居山杨梅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大力打造文化山水游、度假休闲游、绿色生态游、陶瓷艺术游、乡风民俗游、科普修学游、果蔬采摘游等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展现出我市旅游市场和休闲旅游农业的喜人局面,推动了我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促进了农民工创(就)业,实现农民的就业增收。

省委、省政府去年7月下发了《关于印发省乡村旅游十万人创(就)业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件,旨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旅游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工作作为一项富民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吸纳农民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返乡农业工纷纷当起了导游、厨师、农家乐老板或服务员、民俗演员等,有的到景区做起了小生意甚至做成了老板。例如浮梁瑶里镇的瑶园食品加工厂老板张顺标、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的老总丁来保、乐平高家庄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焕春等就是返乡农民工回景区创业的典型代表。返乡农民工在家乡就业后,有了较稳定的收入,对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能交叉,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休闲旅游农业涉及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行业,管理部门多,职能交叉,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从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注册登记、农业生产、总体规划、旅游管理、监督检查、环境保护和治安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引导和培育规范的消费市场。

2、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发展不规范。目前我市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仍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缺乏统一规划,一些休闲旅游农业项目未经过规划和论证,存在建设随意、项目雷同、低水平重复开发、特色不突出、效益低下等问题。

3、企业资产产权不明晰,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由于休闲农业企业大多是租赁农村集体或从农民手中通过流转方式使用的土地,存在土地使用权证手续不够完备、地面建筑物产权证办理困难、种植的果林没有果(林)权证、养殖的水域办理不了养殖证等问题,企业资产产权不明晰,企业不敢扩大投资规模。当企业需要扩大发展规模需要融资时,其土地、房产、林产、养殖等资产不能进行资产抵押登记,给企业造成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发展。

4、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政策相对滞后。目前我市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大都是由民间或工商私人资本投入,政府在财政上缺乏专项支持。当前我市各级政府尚未制定专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政策措施,规划审批、登记管理、市场监管、标准体系、行业管理等重要的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建立,政府部门也没有落实专项管理经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

5、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我市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存在知识层缺失、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管理和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的需求,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6、休闲旅游农业普遍层次不高,品味较低。我市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但大多数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采摘体验、垂钓、打麻将等休闲观光项目,对功能性、高品味的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开发不足,特别是休闲旅游食品加工、销售产业链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市场未得到有效开发,其附加值没有得到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四、进一步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建议

休闲旅游农业无疑是一项朝阳产业,要推进休闲旅游农业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就必须要强化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政策引导,积极推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具有鲜明瓷都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休闲旅游农业纳入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进行推进。市政府应成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统一负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工作,及时解决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的实施和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各涉农涉旅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协作,优化服务,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机制。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所需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市级(包括市级)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建设,主要用于休闲旅游农业重点建设项目的补助、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的认定与奖励、休闲旅游农业行业协会建设、休闲旅游农业整体宣传推介等。各县(市、区)政府都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3、着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旅游农业发展。鼓励各经营主体通过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地、荒山等进行开发整理,盘活集体存量土地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妥善解决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问题,对其涉及的非农建设用地,在其选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同时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通过资本嫁接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发展一批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设施配套的品牌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和产业,进而带动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4、加强行业规范管理。结合本地实际,着手制定休闲旅游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重点要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适当放宽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市场准入条件。加强休闲旅游农业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休闲旅游行业协会、休闲旅游农业专业合作社及中介服务组织,促进行业间合作与交流。积极组织开展市场拓展、人员培训、行业交流等活动,促进休闲旅游农业有序健康发展。

5、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出台认定办法和验收标准,开展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和示范点的创建活动。每年评出若干个示范园区(或企业),对被确定为市级及市级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单位的园区和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扶持。近期工作重点: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将市生态路打造成为一条集市民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展示、生态高效农业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路;二是依托现有资源,利用政策引导,将“景瑶线”培育成一条集度假休闲、采摘体验、科普教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瓷源茶乡休闲游”精品旅游线路。

6、开发旅游食品新品种,开拓旅游食品新市场。建立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销售产业链,以旅游市场人气带动旅游食品销售。以茶叶、蔬菜(山野菜)、食用菌、绿色水果、油茶等名牌农产品观光、采摘等形式,吸引旅客,促进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扩大旅游食品宣传,塑造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的整体形象,推动分散的旅游食品走向集约化的旅游市场。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绿色健康的旅游食品新品种,打造名牌,培育精品,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游客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活动,如茶文化节、杨梅节、草莓节、菜博会,品果观花,不断促进休闲观光旅游,拓宽旅游食品销售渠道。

7、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制订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保障培训所需经费开支,培养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高级管理人才,保证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促进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龙头企业的良性发展。

8、建立农村农业金融支持和融资担保机制。我市休闲旅游农业正处在发展上升期,需要大批的建设资金,由于抵押贷款金额有限,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建立融资和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满足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组织开展休闲观光农业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根据信用等级,确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篇8

关键词:土地利用;休闲农业;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农村一种新兴的综合型产业,其用地的特点决定了当前我国实行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既难以对其进行科学准确地分类和定位,又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在“休闲农业”的用地开发、建设和使用过程总,按照现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很难管理到位。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休闲农业产业格局;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有较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型支柱产业。《意见》强调,要强化政策落实创设,鼓励各地将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

1 什么是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满足人们观光、度假、体验等需求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2 休闲农业的类型

2.1 自然生态游模式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兴建休闲、娱乐、就餐、住宿等服务,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生活的消费需求。

2.2 乡村休闲游模式

以乡村生活、乡村意境、乡村生产为核心,开发的独具乡村氛围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垂钓基地,开展垂钓、划船、烧烤等休闲活动;利用农(林)场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农作、垂钓、骑马、狩猎等活动;开发建设高山农庄,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等。

2.3 农业观光游模式

利用农村的基本设备与地理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旅游者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2.4 农家度假游模式

主要依托旅游景点、生态优势、特色农产品或民俗风情,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乡村特色村。同时,充分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餐饮、品茗、避暑、度假等服务。

2.5 民俗文化游模式

就是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旅游活动。

2.6 农业经贸游模式

就是充分挖掘农产品研发和加工能力强、市场活跃、商务会展业发达的优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特殊设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借助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和多种形式的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节庆活动,创造商机、吸引游客,宣传品牌、带动消费,把乡村旅游和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2.7 综合开发型

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科学规划,综合开发,多业并举的一种休闲农业模式。

3 如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3.1 加强规划,合理布局

围绕农业生产全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布局,形成串点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圈的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多规合一”,注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异地扶贫搬迁规划等的有效衔接。

3.2 项目升级,保质保量

对休闲农业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发展多种类型相结合的丰富的休闲农业项目。提高内涵和品质,把握旅游需求的发展方向,开发多种具有浓郁乡村景观、淳朴风俗民情、浓厚乡村文化的旅游项目,深化内涵、增强整体综合竞争力,实现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 基础设施,完善建设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着力改善开展休闲农业村庄的道路、供水设施、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餐饮住宿的洗涤消毒设施、农事景观观光道路、休闲辅助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和演艺场所等基础服务设施,改善休闲农业基地的种养条件,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村容环境净化美化和休闲服务能力同步提升。

3.4 政策支持,积极引导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各级对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出台地方休闲观光农业乡镇扶持政策等,对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项目优先列为乡镇重点建设项目,在用地审批等方面给予指导。

3.5 健全制度,加强监管

政府要在政策扶持的同时要加强用地管理,严格用地报批制度,不得以发展休闲农业为由破坏耕作层或擅自改变用地性质,在农用地上进行建设,不能让休闲农业变成违法用地的新发地和土地管理的盲区。一旦发现违法用地和违规经营,必须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

3.6 注重协调,部门联动

政府要协调好各部门,明确管理责任和分工,避免出现管理“真空”或“多头”管理F象。各部门根据各自的只能,切实做好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编制、项目报批、用地审批、环保测评、产业发展指导、管理服务等工作,促进休闲农业依法、健康、有序发展。旅游用地限定在风景名胜区的范围比较狭隘,不利于休闲农业发展。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篇9

关键词:秦皇岛 休闲农业 发展路径选择

一、秦皇岛休闲农业发展现存问题透视

1.秦皇岛休闲农业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在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休闲农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休闲农业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秦皇岛休闲农业缺乏规划和策划,具有盲目性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休闲农业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休闲农业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休闲农业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休闲农业的特色。

3.秦皇岛休闲农业开发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当地特色

目前国内休闲农业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此外,还存在休闲农业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除了采摘旅游者参与比较多外,旅游者参与程度不高。而且活动往往比较初级,只是在满足城市来的对农村一无所知的旅游者的好奇,使其对于农村生活不再陌生,还不能满足旅游者休闲的需求。

二、秦皇岛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根据休闲农业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生产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对有优势旅游资源的乡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防止出现一轰而上、产品雷同、布局混乱、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产业是一个政府主导性极强的产业。国内外旅游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就上的快、效益好。党委、政府要因势利导,寻找切入点,积极创造条件,采取低门槛进入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当地有文化、有素质、热爱旅游的农民青年充分利用资源,开发田园风光休闲旅游景点,开设农家饭店、农家旅店等,想方设法把每天有成千上万过往家门口的游客留住,拉动消费,促进农民增收。

2.注重对秦皇岛休闲农业文化内涵的发掘及保护

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是休闲农业的灵魂,文化可以提高休闲农业的品位和丰富性。同时,休闲农业也可以成为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因为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自觉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只要科学合理地发展休闲农业,对秦皇岛当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地引导和规范,完全可以实现在发展和利用中保护民族文化。

3.注重保护秦皇岛乡村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

在发展休闲农业中,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注意保持传统文明和本地特色,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要保持乡村的特色风貌以及当地居民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对古村民居、古树名木等文物古迹应保持原貌,妥善维护。

4.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

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休闲农业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休闲农业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5.开发秦皇岛休闲农业特色项目,增强旅游体验性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急行军式的观光体验,期望近距离的、多方式的与旅游吸引物接触,游客投入时间和费用参与旅游活动是为了“换取一次旅游经历,”其根本追求是获得旅游体验。但是由于休闲农业开发深度不够,使游客的体验类型单一;旅游跟风现象严重,又使体验内容雷同。因此应注重地方文化挖掘力度,表现旅游个性,提升竞争力,增长旅游生命周期。游客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在休闲农业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以及他们的个性化旅游需要。可开展与农家畜牧有关的动物表演,如笨猪赛跑、野鸭放飞、松鼠散果等;还可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如放羊、放鸭、果园采摘、烧架做饭以及农家喂猪等;同时,也要设计使游客完全沉浸其中的深度体验项目,如让游客最大限度与当地居民接触,了解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如可推出“当一天农民”、“做一回渔夫”等旅游项目;此外,要加大传统工艺品和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振华:开发我国休闲农业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篇10

一、大庆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大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5-2020)》中也明确:“建设大庆美丽乡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大庆市农村向“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发展,使农村地区成为农民和谐宜居的幸福家园、致富增收的就业田园和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

根据大庆市农委的统计,大庆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大庆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年接待人数为200万人次,年收入达到了5亿元。根据大庆市旅游局提供的《大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及规划》可以看出,近年来大庆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硬件设施”相当不错。大庆市拥有63万公顷耕地、70万公顷草原、27万公顷天然水面、64万公顷湿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产品基地和水产品基地。

目前,大庆市依托特色景观、设施农业、民俗风情、沿江文化等优势资源,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以八井子、大同镇等为代表的果蔬采摘游,红旗林场部级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旅游,莲花湖、衍福寺景区等为代表的沿江旅游,当奈湿地、鹤鸣湖为代表的湿地旅游,阿木塔蒙古风情城、吉禾民族赛马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旅游,连环湖、北国温泉为代表的温泉度假旅游,红骥乡情园、银浪生态园为代表的农牧旅游等乡村旅游景区,都对游客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商贸等配套设施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

二、大庆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优势

(一)大庆市观光农业资源丰富

大庆市农业观光游可分为:温泉旅游度假区、湿地旅游观光区、少数民族风情园、观光农业园。

鹤鸣湖湿地温泉风景区是部级AAAA级旅游景区,它拥有湿地草原、水域湖泊和芦苇草甸共3万亩。大庆市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将“湿地”、“温泉”两张牌打得不错。

九道沟满族风情园,是国家AAA级景区,主打少数民族风情游。

色氏湿地人家旅游度假村,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地处林甸县三合乡胜利村,水面面积4万平方米,陆岸上面积3万平方米。设有射箭场、游泳池、采摘园、水上迷宫、文化展览室、康体健身房、美食居等场所。

五星温泉旅游度假村。主要由“室内温泉区”、“水上动感娱乐区”、“五行养生区”、“心灵养护区”、“豪华休息大厅”、“家庭式酒店公寓”、“特色演艺厅”和“绿色美食养生餐厅”板块组成,共有14个温泉池。

当奈湿地人居生态村,重点建设千亩经济园区,建设完成大棚215栋、温室50栋,进一步发展特色种植,开发休闲采摘旅游项目。同时,当地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发展以旅游业和畜牧业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形成牧、游、农、渔、苇多元结构的农业观光体系。

八井子观光农业园,打造“品味乡村”之旅这一品牌,推动观光农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共有旅游景点十二处,分别是采摘园、民俗园、八井子农业科技主题公园、李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井乡坑烤部落村寨、远航广场、原味蔬菜小区等,达到了“一园一景”,“一点一品”,“一线一特”,既满足了游客对农业、农村的好奇心,又增强了吸引力。

龙凤铁东村特色餐饮。铁东村借助濒临龙凤湿地、大庆东站及客运枢纽站的地缘优势,快速发展乡村特色餐饮旅游业。目前,铁东村发展乡村旅游餐馆30余家,年收入290万元。

(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间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前瞻》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

根据农业部对全国13.5万家典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农民占其从业人员的92.4%,其土地产出率每亩接近12000元,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

按照农业部对全国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与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比例,可以大致推算出大庆市经营休闲农业人口的人均收入:大庆市上一年的农民人均收入为13766元,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应该是13766×2.75=37856.5元。

农业专家认为,大庆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改变农村的面貌,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减城乡差距。有利于农村产业的融合和发展,这也是大庆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重点提到的内容之一。

三、大庆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一)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无论是现代示范区规划还是旅游部门的规划,共同提到了“美丽乡村旅游”,这也说明了“美丽乡村旅游”迎来了发展良机。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子课题,大庆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是:把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范畴。

同时,坚持以市场经济思路发展“美丽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乡村旅游规模。

在美丽乡村发展方向上注重发掘项目的个性化和文化内涵。充分调研、科学规划、创新观念,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引导“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

(二)完善景区基础设施

旅游可以促使大庆经济转型。政府需要做好大庆市旅游统筹和规划的工作,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团队,对大庆市的旅游资源和发展目标进行整体梳理,做好大庆市旅游发展规划,有序推进旅游发展,哪些区块可以开发观光游,哪些区块可以开发体验游,彻底改变目前各自为战,零散经营,无序竞争的现状。

其次,政府应该做好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如道路、标识、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并且做好九道沟满族风情园、色氏湿地人家旅游度假村、八井子观光农业园、林甸北方温泉欢乐谷、红旗林场瑞鹤庄园和阿木塔蒙古风情岛等景区的投资建设,促进景区提档升级。

大庆市还对各县区尤其是涉及乡村旅游景区主要交通道路、通往主要景区的路口、市内主要交通站点、城市出入口等处,按照标准选址建设旅游道路交通标识和城市旅游导览图。

(三)谋划三条旅游产业带

林萨让温泉产业带。将依托林甸至萨尔图区的地热温泉旅游资源,以林甸镇综合服务区、黄牛场物流产业区、花园镇休闲商务区、鹤鸣湖休闲旅游区、四季青镇温泉果菜产业区、让胡路区星火温泉度假村、萨尔图区黑鱼湖旅游区等温泉产业聚集区为节点,建设独具特色的林(甸)―萨(尔图)―让(胡路)温泉产业经济带。

环连环湖旅游产业带。积极推进环连环湖及周边地区旅游开发,建设以连环湖为核心,周边村镇融为一体的特色湖泊郊野公园,打造环连环湖旅游度假区。

大庆市肇源县沿江旅游经济产业观光带。选址在肇源县松花江――嫩江沿岸,依托松花江国堤建设,以堤顶路为主轴,串联沿岸白金宝遗址、望海屯古城遗址、出河店古战场遗址、衍福寺、八家河、莲花湖、西海湿地等景点,以水乡田园景观营造、历史遗址公园开发、文化历史符号活化为重点,创新文化、美丽乡村旅游产品,开展自驾游等多种休闲娱乐方式,打造沿江历史文化度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