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心理治疗十篇

时间:2023-10-27 17:52:38

园艺心理治疗

园艺心理治疗篇1

Abstract Horticultural therapy is a therapy that the service objects participate in horticultural activities under the planning and leading of the professional horticultural therapists to get a certain therapeutic effe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the definition, development and theory foundation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and the ongoing primary horticultural therapy association scheme.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the possible target group of the horticultural therapy in primary school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bring some inspiration to the local development of this emerging treatment.

Key words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imary school; psychology association

1 园艺治疗概述

根据美国园艺治疗协会(American Horticultural Therapy Association, AHTA)于2013年的定义,园艺治疗是在经过专业训练的园艺治疗师策划和带领下,让服务对象参与园艺活动,用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它有既定的治疗计划及目标,同时非常关注活动的过程。

1.1 什么是园艺治疗

园艺治疗和其他专业治疗(例如沙盘治疗、音乐治疗、艺术治疗等)一样,通过一定的媒介介入,以达到身心方面的成长,而园艺治疗的最独特之处便是以植物为介入媒介。与其他治疗媒介不同的是,园艺治疗的能量来源于大自然,植物拥有生命,具备一定的生命周期,需要参与者悉心照料和关怀。另外,园艺是一项适应性与应用性很广的活动,不论参与者的文化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如何,只要能够提供植物的基本需要――空气、阳光、水分和泥土,它们便会健康地成长。小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精细动作水平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园艺治疗能够为其提供较好的成长与抱持性环境。

1.2 园艺治疗与园艺活动的区别

园艺活动是以植物为本,泥土干了便要浇水,植物缺少肥料了便要施肥。参与者在园艺活动中会学习一些栽种知识和技巧,投入忙碌而有趣的种植活动当中。而园艺治疗则是以人为本,注重参与过程。园艺治疗师会评估服务对象的能力和需要,依照情况订立目标,设计适合的园艺活动,以达到治疗效果。因此,园艺活动只是园艺治疗的介入媒介,重点在于对人的身心和情绪健康的改善,种植成果反而不是首要目标。例如,在种植花草的园艺活动中,单纯的园艺活动是为了使参与者能够在学到种植花草知识的同时收获花草成果,而在园艺治疗中,可以进一步反思讨论很多问题,例如:(1)如果你是那个要负责照顾植物却没有做到的人,你会有什么感觉?(2)你是不是曾经应该要负责到底,却没有全程坚持过?为什么?你有什么感觉?(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某人应该要照顾你却没有做到?为什么?他们有什么感觉?你又有什么感觉?在园艺治疗师的带领下,可以根据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展开小组讨论与反思,获得身心与情绪健康的改善。

1.3 园艺治疗的发展

园艺活动对改善身心的效果明显,古时候的人已经加以利用以达到治疗效果,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医生让情绪波动的病人到花园漫步,用以稳定情绪。在十九世纪,美国开始应用园艺治疗于精神病患者。到了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园艺治疗被认可为一种正式的治疗方法。随着广泛应用于不同对象,美国大学开始举办园艺治疗课程,例如堪萨斯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等。近年来一些亚洲国家,像韩国和日本也推行园艺治疗训练课程和本土园艺治疗认证制度。香港的园艺治疗发展也渐趋成熟,有严谨的训练课程和专业认证制度,从2008年开始已培育出本土的注册园艺治疗师,在不同机构开展园艺治疗项目,服务对象包括老年人、青少年、家庭、认知障碍症者、残疾人、精神病康复者、药物滥用者和减压人士等。国内的园艺治疗也在萌芽阶段。

2 如何在小学心理社团中开展园艺治疗

2.1 在小学中尝试开展园艺治疗与心理融合的社团方案

社团开展以园艺治疗相关活动与技术为主要手段,结合心理学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为基础,制定相关活动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社团活动。社团以受过园艺治疗相关训练的小学专职心理老师为主持人,依托高校心理专业大学生为活动辅导员,共同服务学生社团。为保证小组内的学习与活动效果,选取20名六年级学生为社团主体,其中学生来源为老师推荐与自我兴趣参加,社团内学生从性别、学习成绩、行为表现、个人兴趣等方面控制,成员间相对异质。初次社团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社团课程实践考察园艺治疗团体针对哪些学生的成长更有显著效果,评估时采用个案访谈法为主。社团活动频率为每周一次,持续一个半学期,每次活动时间大约一小时。活动场地选取:校团体心理活动室(室内)、学校楼顶园艺种植平台与园地(室外)。因为广东的全年天气温热,无封冻期,四季均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有利于社团室外活动的全年开展。

2.2 园艺治疗与小学心理社团相结合的优势

(1)社团活动形象具体。根据园艺治疗的定义,园艺治疗是一项以植物为介入媒介的治疗手段,这个治疗媒介是实体存在的,没有那么抽象,比起其他流派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便于学生操作。伴随着园艺治疗成长活动的开展,有了一系列实体成就,如花朵、果实、种子、创意手工艺术作品等,参与成长的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成果与收获。

(2)小组模式开展,提前关注未来成长。小学生处在儿童期到青春期这一过渡阶段,其心理冲突还没有上升到青春期那样激烈的矛盾状态,以园艺治疗的思路结合心理小组成长的模式可能是比较合适的方法。针对一些成长中的烦恼与问题,提前在园艺治疗小组中获得成长,在小组中习得良好的人际沟通交往模式以及良好的应对方式,使他们更加有信心面对未来的生活与学习。

(3)巧借大自然的力量。比起传统的心理成长团体,园艺治疗中借助了植物的力量。团体中的成长力量不仅仅来自指导教师和团体动力,还可借助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更多元的资源取向,能够获得更多的成长外力。

(4)趣味性强,符合学生发展水平。团体活动充满趣味,依托园艺活动的各种元素,更加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便于活动开展与学生注意力保持。

(5)便于今后融洽的咨询关系建立。比起学校班主任或家庭转介而来的咨询学生,没有情绪上的抵触,心理咨询师(社团主持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自然融洽,在园艺社团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今后个案咨询工作的开展。

2.3 园艺心理社团中可能较适合的学生类型

伴随社团目前的活动开展,根据笔者的观察,园艺心理社团很有可能对下列学生成长效果较好。

(1)缺乏计划性、做事不能坚持的学生。很多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做事往往缺乏长性与坚持,常常疏于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园艺心理社团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份不得不去坚持的任务,因为植物的正常生长需要定期的观察、维护与细心管理。学生拥有了一小片属于自己的且必须靠自己来负责的植物,如果不能有计划有坚持地呵护植物,植物会长势不好甚至死亡。在社团讨论中,通过如何更好对自己植物负责任的探讨,辅导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商量科学管理植物方法,将所学到的管理技能迁移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

(2)班级中那些默默无闻,既不是品学兼优,又不是问题学生的“中间人”。社团给了平时那些在家里家长疏于关注、在学校不受老师关注的学生们一个安全的成长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可以在活动中更多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老师与同伴的尊重,发展自我意识水平,提升自信。

(3)人际关系技能与水平欠缺的学生。人是社会的人,学生也有与人不断交往沟通的需求。很多人际关系很差的学生不是因为他不想与别人交往,而是没有学习到良好的交往方式。随着孩子逐渐步入青春期,同伴关系的影响将逐渐占有重要的成分。因为社团内学生的成分异质,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帮助学生习得同伴良好的人际关系行为与模式。

园艺心理治疗篇2

关键词:园艺疗法;健康;园林;应用

引言:人们的健康受到病原体、环境、社会、心理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态度转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健康的治疗方式。园艺疗法是指利用植物或者围绕植物开展各项活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精神焕发的一种手段,适用于不同年龄、各种身体状况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实施以城市园林为重点的园艺疗法战略,既可改善城市环境,又可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还可节省大量医疗费用。本文对园艺疗法的作用、应用形式进行了探讨,从而为我国改善市民健康状态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为城市园林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园艺疗法的概念

当前对园艺疗法概念的认识,长期以来的观点是美国园艺疗法协会对其下的定义:园艺疗法是对有必要在其身体以及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其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方法。园艺疗法的概念不断拓展,对象不仅限于上述特定人群,也适用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的人;治疗的方法除园艺操作外还包括利用植物的生态作用和保健效果。广义的园艺疗法是指利用植物或者围绕植物开展各种活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精神焕发的疗法,是治疗与康复的有效手段,包括芳香疗法、森林浴、色彩疗法、景观疗法、光疗、氧疗和声疗等。可适用于不同年龄,各种身体状况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人。

2、园艺疗法的功效

2.1 具备药效作用

由于植物的“尖端放电”和“光电效应”可增加空气负离子的浓度。空气负离子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其兴奋和抑制过程正常化。促进高血压、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康复。空气负离子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力和体液免疫力。某些植物能产生挥发性芳香物质,被人类嗅感之后产生生理和心理反应,可以使神经体液进行相应调节,改善人体神经系统、分泌系统。许多芳香植物的挥发油本身就具有药效作用,现已被证明,芳香油分子同药理活性物质一样具有确切功效,可被人体吸收并转移进血液中,对人体产生显著作用。

2.2 保健身体方面的的功效

园艺疗法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而且对人们的身体有一定的保健效果。刺激感官。植物的色、形对视觉,香味对嗅觉,可食用植物对味觉,植物的花、茎、叶的质感对触觉都有刺激作用。另外,园林中的虫鸣、鸟语、水声、风吹以及雨打叶片声也对听觉有刺激作用。强化运动机能。在园艺操作过程中,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了锻炼,可改善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退化状况,减少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是防止衰老的最好措施之一。

2.3 改善市民精神状态

园艺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绿地会给人以安全回归的感觉,有镇静安神作用,消除紧张与急躁情绪,使心情得到放松,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园艺操作可抑制冲动,气味也与人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优美的植物景观激发起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精神境界也会有所提高,从而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利用城市绿地提供休憩游乐场所等,促进市民间各种交流的产生,可培养与他人的协调性,提高社交能力。

3、园艺疗法在我国城市园林中应用

多学科、多途径研究园艺疗法养生疗疾的实践体系,将导致人体科学划时代的革命。目前,园艺疗法在国内外应用于庭院和医院等单位附属绿地。笔者认为,园艺疗法可推广至城市园林绿地中,既可改善城乡环境,又可让普通大众保健、疗疾。以下就园艺疗法在园林中应用的意义、应用形式、规划设计方法进行探讨。

3.1我国城市园林中实施园艺疗法的规划策略

将园艺疗法应用于城市园林中,涉及到城市规划、园林、园艺、医学、体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生态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必须由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和规划,为建设这种新型园林形式提供新的规划方法。城市园林应成为保健益体的人居环境,改善居民的健康状态也应成为城市园林的基本功能之一。在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和疗养院、医院、居住区附属绿地中,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医学知识、普及园艺疗法的功能及应用,促使市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促进市民充分利用城市园林来改善自身健康状态。

3.2园艺疗法在城市园林中应用的规划设计方法

(1)改善城市大环境。科学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强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创造有效防治和减少各种污染、能对某些疾病预防和治疗作用的绿地系统,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

(2)创造保健小环境。营造保健绿地在城市绿地中多采用防病、强身、祛病的保健植物,从而使城市绿地成为市民健康的绿色空间。在该类绿地中,使市民消除疲劳,疗病化疾,提高人体的自然免疫力,来获得身心的和谐健康。如上海徐汇区爱建园住区的环境绿化运用生态学理论建设,以业主的生活、游憩、交往、健身、养心等行为方式为根本。以保健植物为基调树,按照中医五行学说与现代功能、技术相结合,使植物挥发有益健康的气体,形成有规律、有功能的系统,提高保健效能。

(3)创建双重保健场所。户外活动是一种能明显改善健康状态的治疗方法。目前,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将室外活动空间与城市保健绿地结合,可发挥植物和活动的双重保健作用。该类活动空间的设置以恢复和提高人体机能为目的,使用的对象包括各年龄段、病人和残疾人的全部市民。该类场所一般应选择在与周围服务人群有良好的连接关系,满足一定的服务半径,且背风向阳处。在城市公园、滨水景观带和居住区、医院等附属绿地中应作为设置该类活动空间的重点。活动的安排包括休息、娱乐、交往、运动、健身、观赏、园艺操作等。完善的无障碍设计是老年人、残疾人和某些病人等参与该类场所的前提和基础;活动空间的设计特别要注意市民的可达性、人性化尺度、安全性、活动多样性,尤其要注意保健性。同时,要设计好进行各种活动必要的服务设施。

(4)多方面改善市民健康状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对各种疗法组合应用。通过嗅觉吸入芳香物质和负离子、观看自然景观或有疗效的色彩、聆听疗效音乐,配合进行园艺操作或开展健身等活动,在多方面调节人体机能。在进行森林浴时,可结合日光浴、景观疗法、氧疗并开展散步等轻微运动,能增强嗅觉、视觉、听觉及思维活动的灵敏性,使人心情愉快,消除疲劳,促进睡眠,并可增强人体骨骼、关节部位肌肉的灵活性和延缓衰老过程。

(5)科学进行植物配置。植物应重点选择改善环境作用强和具有防病、治病和健身等功能的植物,包括释杀菌、吸收有毒气体、降噪滞尘能力强的植物,释放负离子、芳香物质的植物;同时,植物选材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多应用抗性强、生长健壮、管理粗放的植物;不选用妨碍人们进行活动和对人身体有害的植物。注意保健效果与景观效果相兼顾,通过观光与保健,观光与环保兼优的植物种类,注意不同季相植物合理搭配,不同形态的树种合理搭配,达到生态上的科学性、配置上的艺术性和保健功能的显著性。

4、结语

园林绿地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为城市发展和广大市民服务的。园林主要功能是创造与改善人居环境,必然要担负着改善市民健康状态的功能。人们健康更多依赖于综合利用周围的环境,而城市园林中的自然环境、活动空间必将成为市民改善自身健康状态的重要场所。应用好园艺疗法对改善城市居民的身体素质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园艺心理治疗篇3

关键词:园林疗法;自然;景观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有关园林疗法的说法,在国内近几年才被人关注,到目前为止,园林疗法的应用和相应的作用依然没有被深层次挖掘。那么园林疗法是怎样的呢?我们试想一下,为什么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坐在草地上嗅到淡淡的青草清香,看着远处伫立的树木,心情就会舒缓很多,当眼睛疲乏时抬头看看窗外摇曳多姿的树木时,眼睛很快就了,心境也放松了。这是最简单最初级的对园林疗法的诠释。

一、国内对园林疗法的研究状况

越来越多从事园林工作多年的园林人,把挖掘园林景观深层次的功能为工作重点。那么从上面浅显的事情让我了解了园林疗法,也感到园林景观更深层次的重要性。将园林疗法有意识的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和建造中,这是我一个普通园林工作者的心愿,园林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更能帮助一些身心亚健康的人。

台湾大学张俊彦教授研究了自然环境对人脑波的影响。通过脑波测试,记录了在静态、半静态、半动态、动态等各类行为活动中脑波的不同变化,证明了自然环境对人身心活动的影响。

北京清华大学李树华教授等研究者为敬老院30位老人进行盆栽组合、插花等园艺疗法园艺疗养试验。结果证明,园艺疗法可以有效缓解高血压症状,老人的心情也普遍好了许多。

二、园林自然疗法的体现和依据

通过查阅和学量资料了解,园林景观应用中的植物颜色、气味、叶子和枝条的手感、果实的颜色味道口感、流水的声音、树木摇曳的姿态和摇曳产生的声响等等都会对人的感官产生影响,下面的表格是人的五感与植物、感觉神经与植物所对应的内容:

表1五感与植物

以上人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建造有所要求,比如在植物的搭配上注意树叶的季相变化,包括颜色的变化、树姿态的变化、味道的变化等等,再比如在设计水景时注意人观看的距离,感受流水声的远近、大小等的,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内容,这些不但让园林起到美观作用,又能让人在是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上感受到愉悦,从而得到被动园林治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得到缓解压力等方面的治疗。

实验以量化的手段,从理论上论证了室外果园赏花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紧张的情绪,使人的精神状态趋于平静、放松;同时脑波也是反映人体受视觉环境影响而产生相应情绪趋向的一个比较敏感的指标,进一步丰富了脑电图学理论。为今后园艺疗法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为郊外观光果园环境中园林疗法研究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那么主动的、有计划的园林疗法中,需要有的是植物、植物观赏栽培的场所以及达到人们能与植物一同活动的工具。人们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在植物培育、生长、结实、采收、使用等活动中通过感觉获得过程中的享受和劳动成果的满足与喜悦,来达到对心身的治疗,园林疗法可以促进身体运动(全身、上肢和手、下肢的运动,筋骨与关节可动部位等协调性),可以刺激感觉;可以提高集中注意力,从而增加智慧,加深理解力;可以使得人们通过动手劳作,适度的疲劳,增加体力与促进心脏机能。目前在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这样的园林治疗场所已较广范围地存在,应用到残疾人、高龄老人、精神病患者、智力低能者、药物乱用者、犯罪者以及社会的弱者等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改善的人,也有正常人士的园林保健。

美国园艺疗法协会(AHTA)对此做的定义是对于有必要在其身体与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展望

在国内近年来,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果园观光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休闲方式,春夏季赏花、夏秋季采摘,人们在绿色的环境中得到情绪的恢复和精神的愉悦,这实际上是一项以城镇市民为参加对象、面向全社会的园林疗法活动。

园艺心理治疗篇4

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园艺疗法主要是指通过对园艺活动的参与,对身心进行调整,对疾病进行治疗,它具有长期性和参与性的特征。主要是对植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应用,刺激人的情绪,进而对人的精神状态进行改善。它早期是用于对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如今全社会都在倡导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和全龄养生,因此,对于园艺疗法对人的社会、精神和身体等各个方面的调节作用,已经被更多的人所关注。通过不断地拓展园艺疗法的概念,已经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辅助医疗的功效。

对于风景园林而讲,其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植物。植物景观不仅仅能对舒适和优雅的环境进行创造,还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所以,基于生态学的视角,植物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内容,不仅仅能对气候进行调节,对空气进行净化,还具有娱乐和休闲的功能。现代都市具有较大的工作压力,单调的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一切都导致了现代人巨大的心理问题,可通过营造园林景观,在植物的习性、声韵、香味、颜色和形态方面,将人的精神压力缓解,并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对焦躁的情绪进行控制,培养自豪感和自信心,创造激情、陶冶情操。

2在我国城市园林中园艺疗法的应用

2.1从多方面对市民健康状态进行改善广义的园艺疗法有着广泛的内容。在设计和规划园林中,应组合应用各种疗法。通过聆听疗效音乐,欣赏有疗效的色彩、吸入负离子和芳香物质,对园艺操作进行配合,开展健身活动,对人体的机能,从各个方面进行调节。在森林浴时,可通过养疗、景观疗法、日光浴等开展轻微运动,使思维活动、听觉、视觉和嗅觉的灵敏性增强。促进人的睡眠将疲劳消除、保持精神愉悦,同时延缓衰老,将肌肉和人体骨骼的灵活性增强。色彩疗法、运动疗法和芳香疗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应根据使用的人群和活动的内容来确定颜色和浓度。

2.2对植物进行科学的配置应重点选择那些可健身、治病、防病和具有改善环境等功能的植物。包括具有芳香物质,对负离子进行释放,具有较强的滞尘和降噪能力,能对有毒气体进行吸收和具有杀菌能力的植物。植物的选材应是那种管理粗放、生长健壮、抗性强的植物。在城市园林中应用园艺疗法,在配置植物时需依据服务的人群、场地的功能和性质,对植物的类型进行搭配。如那些为老人提供服务的休息场地,应选择那些对老人的脑血管和血压具有调节作用的地被植物、灌木和乔木等,配合的相得益彰,形成良好的休息环境。还要兼顾景观效果和保健效果,所选择的植物种类要具有环保、观光和保健的功能。同时,应合理搭配不同形态的树种和不同季项的植物,实现显著的保健功能,配置的艺术性和生态的科学性。

2.3对保健小环境进行创造应尽量选择那些祛病、强身和防病的保健植物作为城市的绿地,使之成为市民健身的绿色空间。市民在该绿地中休憩,可消除疾病、缓解疲劳,将人体的自然免疫力提升,促进身体的健康和身心的舒畅。保健绿地可分为体疗类、听觉类和嗅觉类几大类。嗅觉类采用的形式为负离子吧、森林氧吧和芳香类园,可将充足的氧气进行利用,同时将负离子和芳香物质的治疗和预防作用进行利用。听觉类植物可利用风雨中植物撞击后发出的响声,如荷清蝉鸣、雨打芭蕉和松涛竹啸等,达到保健和养生的目的。体疗法是利用植物进行呼吸,达到舒筋活络、祛风燥湿的功效。在柏类植物前锻炼,可温中行气、消肿和安神凉血。在杏林中锻炼,对咳嗽痰喘、心悸怔忡、胸闷心痛等大有裨益。

2.4对城市大环境进行改善应遵循生态学原理,来设计和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创造的绿地系统应对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能对各种污染有效地减少和防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应尽量的安全、健康、舒适和优美。将绿地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使绿地的利用率提升。绿地结构应均匀分布,同时可促进城市的良好通风。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纳入郊区绿地,对契形绿地和绿色生态通道进行设置,大力引入城市的新鲜空气。使绿地的可参与性增强,将健康步道、绿色通道和休闲绿地进行设置,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交流和运动场所。对水资源大力进行保护,将水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2.5对双重保健场所进行创造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户外运动可对人的健康状况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目前,城市用地呈现紧张化趋势,紧密结合城市保健绿地和室外活动空间,可将活动与植物的双重保健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设置该活动空间,对人体的机能进行提高和恢复。全体市民,包括残疾人、病人和各个年龄段的人是使用对象。场所的选择应尽量是那些向阳背风处、满足一定的服务半径,如医院附近的绿地、居住区和滨水景观、城市公园处,将其作为重点活动的空间。安排的活动包括操作园艺、观赏、健身、运动、交往、娱乐和休息等。病人、残疾人和老年人参与该场所的基础和前提是完善的无障碍设计,所设计的活动空间应实现保健性、安全性、人性化,并对各类活动的服务设施进行设计和完善。

3结论

园艺心理治疗篇5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康复景观 医院 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外医院环境景观的演变

1.1国外医院环境景观的演变

医院作为一种公共机构,其任务是诊治疾病、收容伤病员、进行健康检查等。医院源于印度,早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印度已设立医院。日本最早的医院外部空间是由寺院提供的,现有记载的有“禅宗花园”。欧洲最早的医院组织,为基督教妇人建于罗马的医疗所。到了中世纪其僧院社区中的拱廊庭院是最早的专门提供医疗服务的花园之一。

1.2国内医院环境景观的演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置医院的国家。苏轼在元佑四年(1089)在杭州“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建立了一所名为“安乐”的病坊。在苏州的宋朝石刻《平江图》中,有一古式房屋图样,上镂“医院”二字。宋人陈耆卿的《安养院记》载:“安养院在州(苏州)钤厅后,旧名医院,宝庆中改今名。”这是在中国有实证可考的最早出现的“医院”名称。远在西汉年间,黄河一带瘟疫流行,汉武帝刘彻就在各地设置医治场所。隋代有“病人坊”,收容麻疯病人。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设有“患坊”,布及长安、洛阳等地,还有悲日院,将理院等机构,收容贫穷的残疾人和乞丐等。

中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医院萌芽的。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在首都临淄创建了养病院,收容盲人、跛足等残废者进行集中疗养。在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空前繁荣,在个体手工业组成的各种“作坊”的同时,个体医生也组成“坊”的形式,初期称之为“悲田坊”(如图1-2)后称“病坊”,形式上只是套用一般的“坊”的模式尚无典型的医院建筑模式 。

2国外研究现状

医院(hospital)一词直到12世纪才出现,但具有医院功能的医疗机构在公园前5世纪以前的印度就曾经出现。美国于1973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部级的“园艺疗法协会”,将园艺疗法作为一项科学和事业进行研究和推广。

林德海姆的《不断变化的儿童医院环境(Changing Hospital Environments for Children)》和奥尔兹与丹尼尔的《儿童医疗护理设施(Child Health Care Facilities)》。这2本书就如何处理儿童保健设施的问题,讨论了为儿科病人提供户外娱乐场所空间。

若勒夫(2001)从4个方面概括了人和植物的关系:(1)生理上依赖植物;(2)生理和心理对植物影响的回应;(3)保健园林对人的影响;(4)增加社会交流的程度。园艺疗法是植物与人的密切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日本学者宫崎(2006)进行了使用大脑显示器让实验者看各种森林风景的照片。几乎所有的被试者主观评价是舒服、自然、镇静。山根等(2003)研究园艺活动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发现每天进行园艺操作的时间长短和老年人的活力和心理健康成正比。

克莱尔・库珀・马科斯(2005)提出四条康复景观的设计原则:(1)物理运动和锻炼身体的机会;(2)选择拥有隐私权机会及有控制感的经验;(3)提供社交的场所和聚会的座位,增加社交活动的机会;(4)提供自然正面干预的其他机会。

德特沃克斯(Dirtworks)修建的纽约市特伦斯库克健康护理中心的约尔・施纳普纪念花园荣获ASLA2004年度优秀设计奖,美国园艺治疗协会2004年度全美康复性园林设计奖。这一座康复花园在对影响和提升医疗环境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体的思想,认为人类的生存、健康和疾病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园艺疗法在国外发展已趋成熟,但在我国园艺疗法的提出还是近几年的事。

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有园艺疗法相关文章发表。基本上都是科普性质文章。2000年,李树华发表的《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科学体系》一文,第一次全面提出了中国实施园艺疗法的思路。之后,园艺疗法在园林、医院等领域被展开研究。在对康复性园林环境的研究上,我国几乎是一片空白。中国林业大学于2002年出版的《医院疗养院园林绿的设计》从医院的角度介绍了医疗景观的设计的作用、原则、常见植物等知识。

罗运湖发表的文章《跨世纪中国医院发展的趋势》一文中认为建设自然生态的绿色医院,呼唤人性的回归,也许是跨世纪医院发展的需要。

杨欢和刘滨谊于《中国园林》上发表的《传统中医理论在康健花园设计中的应用》将中国的传统中医理论与康复花园的设计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景观设计理念。

张文英发表的《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一文,从康复疗养医学的角度论证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作为辅助人类康复的治疗因子的重要意义。提出“循证设计”应该作为医疗景观中的一种重要的设计方法。

现代医院康复性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努力创造不同使用功能的场所,让康复景观走进医院,通过自然的力量、人性化的设计、温馨的环境,让医院更加舒适、安全、温暖。

参考文献

园艺心理治疗篇6

1 观光园艺概述

1.1 观光园艺的含义及类型

观光园艺是集生产、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新兴观光旅游模式[2];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门园林与生态、农业、旅游、城市规划等相交叉的边缘学科。目前观光园艺的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科技农园、生态科普教育、乡野畜牧、森林旅游、农庄民宿、民俗旅游、渔业风情。

1.2 我国观光园艺的发展

我国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南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以及风景区周边地区[5]最先出现以观光农园和休闲农场为主的休闲方式。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迅速,随后,我国相继成立了北京、上海、武汉、成都4个都市农业国际示范城。

2 重庆市观光园艺在旅游业中的发展概述

2.1 重庆市观光园艺的发展优势

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有“山城”之称。独特的山地地形也发展了别具一格的山地乡村风情游,四季的明确划分也造就了不同的四季景观。重庆市有维管植物2000种以上,还是中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经济作物和果树种类丰富且名优特产品多。重庆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国家中心城市,这为重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及多元化的交通路线。

2008年12月,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山水都市”旅游精品――“太阳”工程建设的意见》,对“太阳”工程建项目实施优惠政策。2014年,重庆市新增4个示范县(点),将成为重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又一张烫金“名片”。

总之,重庆市独特的地形及气候,造就了多样性的生物空间,更利于构建观光园艺区。而且,人们对精神生活地不断追求,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所在。现如今正在飞速发展的重庆绝对具备发展观光园艺的良好优势。

2.2 重庆市观光园艺的发展现状

重庆市现阶段的观光模式主要还是在传统农艺模式和乡村文化利用模式上,同时也形成了少数的科技观光园,因技术的限制还并未成规模化。目前有一些已建成的具规模的观光园区,比如国内规模最大的红掌生产基地――皇田现代农业观光区等。除了比较著名大型的观光园,各个郊区乡镇也开始形成了一些小型的富有乡村特点农场体验园及一些瓜果采摘园等。

3 重庆市观光园艺发展策略

3.1 以温泉带动观光园艺的发展

重庆先后获得“中国温泉之都”和“世界温泉之都”称号。在观光园艺起步不久或是园艺旅游不太盛行的重庆,完全可以在温泉旅游的模式下推动景区观光园艺的发展,坚持把泡温泉与休闲观光相结合,为游客打造一个真正的放松、休闲、健康的旅游区。

3.2 构建基于园艺疗法的观光园

园艺疗法是指对于有必要改善身体以及精神方面,利用植物本身或者借助于植物开展各类园艺操作活动,从而达到调整身心,治疗疾病的一种参与性、长期性的治疗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艺疗法就成了一种健康的治疗方式,且其发展前景巨大。

3.3 打造富地域性的观光园

在尊重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利用合理的设计,进行适当的重新塑造,创建和谐平衡的自然景观环境。主要包括地域性植物配置及种植方法、地域性的风俗民情、生产生活、地域性自然、农业、人文资源等。

园艺心理治疗篇7

79岁杨增和:

抗癌20多年,是癌症患者的抗癌榜样

79岁高龄的杨增和现在是北京抗癌乐园园长、党支部书记。他曾在中央机关工作,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组组长。由于他长期以来工作过度劳累,吸烟过多,1989年发现罹患唇癌并于1991年转移到颈部的淋巴结。癌症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20多年的抗癌历程中,他成为社会癌症患者群体抗癌的组织者、北京抗癌乐园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世界癌症患者抗癌的榜样。

他说:“抗癌乐园对癌症患者主要采取医疗、心疗、体疗三结合的方法,帮助癌症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快乐和幸福。有关调查显示,过去在我们国家,癌症患者5年的生存率不足20%,而北京抗癌乐园的成员中,10年以上的生存率高达80%以上。”北京抗癌乐园如今已发展到19个分会,在北京的各大公园都有抗癌患者的身影,有的是参加文艺活动,有的是听健康讲座,还有更多的人走进了多种形式锻炼的队伍中。这说明,癌症并不等于死亡,癌症患者同样可以长寿。

杨增和认为:癌症的发现和治疗都比较困难,医院治疗是首选,但这仅仅是治疗的开始,只有把医院的常规治疗与院外的康复治疗相结合,充分发挥医院和群体抗癌、医生和患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有希望遏止人类社会癌症发展的严峻形势。他把自己的这种认识报告给党中央国务院和卫生部领导同志,得到了肯定。卫生部陈竺部长和张茅书记在致北京抗癌乐园的信中写道:“群体抗癌,已经成为医院治疗的继续和补充。”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院长赵平指出:“群体抗癌是医学模式转变的一种必然”。

2010年,北京抗癌乐园创建20周年,杨增和打报告给中央和有关部门,当年4月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群体抗癌与癌症康复研讨交流暨世界华人百名抗癌明星表彰大会”,国内百多个群体抗癌康复组织的负责人和8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会议,对推动全球抗癌事业的发展,拯救更多的癌症患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由于他是大会实际工作的第一负责人,经这近一年的过度操劳又罹患前列腺癌。然而他无怨无悔,甘愿为群体抗癌事业奉献余生,并愉快地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行放疗,还在医院进行健康讲座,让癌症患者破涕为笑,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住院放疗的50多天中,他一天也没有停止为北京抗癌乐园、为人类社会的群体抗癌事业费心操劳。鉴于杨增和对抗癌事业的突出贡献和对广大癌症患者生命的关心,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在成立时就把他吸收为理事,并于2010年12月评选他为“全国十佳生命关怀志愿者”;和谐中国年度影响力人物征评活动组委会于2011年评他为“和谐中国2010年度十大功勋人物”。

杜静:

把“癌龄”当“爱龄”,感悟生命的可贵

“北京十佳”乳症康复明星杜静的“我今年11岁”的演讲,让在场的很多人留下感动和钦佩的泪水。她微笑着说:“这是我的癌龄”。11年前,正当事业黄金期,杜静不幸患上了乳腺癌,那时的她常常一个人偷偷掉眼泪。有一次,为了不再拖累家人,她离家出走了。弦子回到家没有见到妈妈,急促地拨打着电话:“妈妈,你在哪儿?我找不到你,你快点回来。”是女儿的哭喊声把她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杜静下了决心:为了孩子,为了亲人,一定要坚强地活着。

一个偶然的机会,杜静看到了一则有关“北京抗癌乐园生命绿洲艺术团”的消息。她说:“他们的故事就像黑暗中的一缕阳光,给我的生命带来了希望。抱着好奇心我加入了团队。”杜静和伙伴们的原创舞蹈《雪梅》荣获了北京市第十二届舞蹈大赛特别大奖。著名舞蹈家潘志涛先生在评价这个团队时激动地说:“你们就是雪梅。”手捧奖杯的耶一刻,她和队友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艺术团到少教所演出,在表演舞蹈《命运》时,台下失足的孩子哭成一片。当他们得知这些舞者全部是癌症患者时,他们顿悟了生命的可贵,深深地忏悔自己的过去……2007年,杜静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说:“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要用我的余生在这个特殊的战斗集体中和更多的患者继续谱写生命的赞歌。”

一次,艺术团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歌声与微笑”的节目录制,合唱团的王先生癌症转移到脑部,需要马上住院。没想到,比赛那天王先生硬是拖着虚弱的身体,依靠轮椅完成了演出。他的顽强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在他弥留之际,大家微笑着、流着泪陪他唱完了人生的最后一首歌。杜静说:“王先生走了,但他对生命的挚爱和顽强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深深感受到在生命绿洲艺术团这个大家庭里,大家把癌龄变成了‘爱龄’,在生命的感悟中,我更加热爱这个社会,更加热爱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

孙桂兰:

把抗癌经验传给别人是自己最大的欣慰

北京抗癌乐园常务副园长孙桂兰是1995年发现患乳腺癌的,同时已是淋巴转移。她说:“当时真是天崩地陷,生不如死。”她在化疗的过程中,因为用的是大剂量化疗,天天呕吐,白细胞下降到只剩1000,十天水米没打牙,脸色黑得就像锅底,体重只有90多斤。前来医院看望她的人都感到她快不行了。她当时在上小学的儿子,天天中午都要赶很远的路到肿瘤医院看望妈妈,生怕有一天回来时再也看不到她了。有一次,懂事的儿子高烧到40℃都不愿意告诉妈妈,只是看着妈妈一句话都不说,一个劲地掉眼泪。这突然让孙桂兰意识到:“孩子需要我,先生需要我,我决不能倒下!”一种强烈的活的愿望在心底涌动:“只有我活着,我的家才是一个正常幸福的家。”于是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治疗上,想让自己快一点好起来。

后来,她走进了北京抗癌乐园,看到这里有很多比自己更不幸的癌症患者,但都开心快乐地活着。她就想:“别人能活着,我也能活着,只要精神不垮,阎王老子拿我没办法。”于是,她每天在公园里坚持走步锻炼,每走一步,就当踩死一个癌细胞。后来虽然还发现骨转移,可是坚持锻炼加上合适的治疗,两年的时间过去了,生命的奇迹出现了,至今她已成为北京抗癌乐园的常务副园长。

现在她每周都要到肿瘤医院去给癌症患者进行健康讲座和咨询,把自己的抗癌经历和经验告诉初来就诊的癌症患者,让人们少走弯路、错路,正确认识,积极配合,使得许多准备放弃的人看到了希望。其中,有位患有乳腺癌的澳大利亚籍华人,她的丈夫和孩子因为她的病都不会笑了。回国治疗听到孙桂兰的经历后,全家人都笑了。她对孙桂兰说:“原来癌症患者还能活,还能活得如此精彩,我一定向你学习,回归到生活中来。”

园艺心理治疗篇8

《秘密花园》的由来

当一本只有246个字,96页黑白花纹的涂色书被推到大众视野的焦点,当各大网络商店和书店几乎脱销的神奇减压书横空出世,我们难免会想要了解这本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当初作者创作时的情形又是怎样?伴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一同来探析本书作者乔汉娜・贝斯福的创作灵感。

英国著名插画家乔汉娜・贝斯福于2005年毕业于邓迪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织物图案设计专业。在2007年获得ELLE DECORATION(家居廊)设计大奖,两年后又获得英国第四频道最具潜力奖,后来于2013年5月举办个人画展“仙境”(wonderlands)。

乔汉娜擅长以黑白色勾勒出炫酷的作品。大自然是乔汉娜灵感的源泉,她巧妙地以各式各样的饰品、织物为蓝图,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图案。《秘密花园》是乔汉娜・贝斯福的第一本手绘涂色书,这本书的出现引领了全球成人涂色书的风潮。

关于创作出版填色书《秘密花园》的想法,乔汉娜・贝斯福表示她喜欢自然宁静的生活,幼时就喜欢涂色的她结婚生子后依旧沉迷于此。当她在创作儿童绘本感觉焦头烂额时,就会关掉电子设备找出填色本填色。她坚信电脑制造的图案是冰冷而没有内在灵魂的,因此她在创作的过程中从不使用电脑。这个习惯不仅缓解了她巨大的压力,而且当空白线条画被精心挑选的颜色填满的时候所获得的成就感,竟奇迹般地使她找到了问题的解决办法。正是这种神奇的感觉使她决定出版一本填色书。由此,《秘密花园》应运而生。

该书中,奇幻花朵、珍奇植物构成了一个神秘的黑白世界,每翻开一页,你都会发现一些若隐若现的爬虫和珍奇小生物,你还可以在书末的提示清单中找出所有出现在花园中的事物。很多读者称赞,在这个“秘密花园”里涂色、阅读,可以放松身心,舒缓紧张的神经,真的好像亲身步入了大自然美丽的

世界。

《秘密花园》的出现不仅仅治愈了作者焦躁的心,也似乎使得很多读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秘密花园”。

《秘密花园》与绘画疗法

提及《秘密花园》的减压效果,就不得不联想到绘画疗法。绘画治疗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曼陀罗绘画,这一疗法最早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他从东方哲学与宗教中得到启发,在精神几近崩溃的边缘,出于自救的目的全心全意专注自己无意识的心灵历程,将自己的梦境、意象加以记录描绘,形成了各种对称的圆形图案。后来,他发现在实现自我治愈过程中所画出的这些圆形图案就叫曼陀罗。他认为,曼陀罗绘画具有整合心理分裂、增强心理和谐与人格完整的功能。《秘密花园》里面的多种图案中就有类似曼陀罗的图案。荣格借着曼陀罗绘画使其生命得到了延续。

国外已有较多关于曼陀罗绘画的研究。在国内,曾有一本名为《心灵之镜:曼陀罗绘画治疗》的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曼陀罗绘画心理治疗的专著,作者是中国曼陀罗绘画治疗研究第一人、资深心理咨询师和督导师陈灿锐博士和高艳红博士。曼陀罗绘画治疗在国内的运用,也起到沟通西方心理治疗与中国文化的桥梁的作用。《心灵之镜》中写到:深入去研究这个效应时,发现曼陀罗内暖外冷的结构所呈现出的“世界之花”与“海上日出”的意象,居然暗合了密宗的胎界和金刚界二部曼荼罗的原型!而深入曼陀罗绘画的治疗机制“保护、凝聚、整合、指引、超越”,居然与《尚书--大禹谟》中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相呼应。发现这些联系,作者在惊喜之余,似乎修通了文化无意识,有如得到灌顶与心传的体验!在这些正在风靡的各种“涂色书”中,某种程度上的确具有这样的绘画治疗效果。

不同的声音

在众人热衷于探讨《秘密花园》的减压效果的时候,对于这个效果的反面声音也不断出现。同时,网上有关该书密集、细碎的花纹以及长时间涂色会伤眼睛的质疑也相继出现。对于这个质疑,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魏文斌医生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果长时间做这种精细的、色彩非常丰富的细小图案描绘,会加重眼睛的负担,增加视疲劳的机会。时间长了,可能还会引起头痛、眼睛痛甚至头晕呕吐的情况。”

中央美术学院的杨忠老师认为,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在营销一种商品和一种不需动脑的休闲方式。“这件披着艺术外衣的产品带领大家盲从追赶潮流,杀死时间,麻醉生命。”另一方面,她觉得,“涂色书热销的另一个原因是,让大家觉得自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变得艺术。可是只在线框里重复性的涂色,跟美术没有一点关系。没有任何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真正的艺术是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杨忠的建议是,千万别让孩子和大人一起涂,“这种扼杀想象力的做法和艺术背道而驰。”

对于涂色书的“减压”作用,杨忠也并不认同,“一点不减压。细密的图案需要越细致越好,你有没有观察到,小孩在涂的时候更加自由,但是一些大人只要涂出去一丁点,就会很焦虑。其实有情感就有艺术。绘画是人生来就有的能力,只不过长大了就渐渐和艺术分离。艺术成为门槛很高的精英文化,其实是大家故意找的理由让自己与艺术分离。每个人都应该可以在生活中和美发生关系。”

“这件事也不是没有积极意义。仅有的宽慰是,大家对于美是有渴望的。如果你还肯花时间‘费力地’看一本书,找一本艺术史或者神话故事读一读。或者临摹一件实物,进行简单的涂鸦,回归人的本性其实离艺术更近。”杨忠说。

与此同时,先锋女作家,评论人黄雯也表示:“这样的图书热销,除了书面推荐语的所谓减压功能,更多还是一种炒作起来的跟风行为。”她认为如今的“后消费时代”是在消费无聊,这是一种时代的诟病。涂色活动更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产物,满足消费者的炫耀欲和成就感。这种打着“减压”招牌的从众心理向来是商家大发其财的利器。

类似的事件

2006年1月,日本一家颇有名气的少儿出版社白杨社出版了「えんぴつで奥の道(《以铅笔读写奥之细道》)一书,到2007年5月为止,销售逾100万册,成为成年人追捧的“尖货”,引起日本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出版界也一片

哗然。

《以铅笔读写奥之细道》其实是一本类似于小学生描红簿的练字本。抄写的“红模”《奥之细道》是日本俳句圣手松尾芭蕉的著名游记。据当时日本媒体报道,该书主要读者群70%是女性,年龄层分布很广,大多数购买此书的人称自己找回了小学上语文课时握着铅笔拼命练字的感觉。也有评论分析认为,该书热卖的理由,可能是由于当时持续升温的“俳句热”。这种优雅古老的俳句不仅深为日本老年人所喜爱,还成了年轻人慰藉心灵的“新宠”,加之以电视台及各大报纸的营销宣传所言“临摹对锻炼脑力大有益处”。《以铅笔读写奥之细道》成了名副其实的“练脑书”,令生怕自己脑子不好使的日本人趋之若鹜。

与《秘密花园》的涂色减压这一说法相似,有人认为《以铅笔读写奥之细道》一书在薄薄的纸上描、写,这样简单的动作,“能让心情镇定下来”、“脑子得到锻炼”等等,使得这本书获得的好评不断。

园艺心理治疗篇9

在人类历史上,艺术一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艺术治疗(Arttherapy),即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其中,表达性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1〕。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ArtTherapyAssociation,AATA)对艺术治疗的定义为:“利用艺术媒介、艺术创作过程和当事人对所创作艺术作品的反应,实现对个人的发展、能力、个性、兴趣以及内心关注点与冲突点的反思的服务。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的机会〔2〕。”狭义上来讲,艺术治疗通常只指绘画治疗。艺术治疗中的“艺术”最早可追溯至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而近代艺术治疗则发端于21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精神治疗运动。此运动主要受到Freud、Jung两位心理学家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艺术治疗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艺术治疗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治疗当中,比如神经症、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治疗对象有智力障碍者、成瘾患者、癌症患者等〔3〕。在我国,艺术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年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均有所发展〔4〕。本文综述近十年国内艺术治疗的应用和进展情况,并指出未来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可能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国内艺术治疗实证研究的发展现况

(一)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艺术的治疗功能为人所熟知,如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艺术和教育都有着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目标。

1.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在中小学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整合艺术治疗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的心理成长。国内外均有研究证明,在学校正规课程中,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促进作用〔5~6〕。我国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了如何将艺术治疗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中。2002~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7〕。通过五年的研究和实践,学者们认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艺术学习。这项研究探索了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两个领域的交融点,突破了以往艺术教师不能担任艺术治疗师角色的观点。沈建洲的《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通过对两个案例的探讨〔8〕,说明对儿童而言,美术是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其中的情感体验的直接方式之一,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多了解一点艺术诊断和艺术治疗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林晨《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认为,从实际教学的案例中发现,绘画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对情绪的调节,使其情感能健康发展,这有益于大学生在人格、自我意识方面的健康成长〔9〕。苏琪、张琳《艺术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一文认为,在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中,教学的重心并不是学生艺术水平的提升,而是学生内在的心理经验的变化与改善〔10〕。相应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设计合适的艺术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欣赏或是艺术创作活动中实现内在心理经验的整合与发展。概言之,美术教育可以帮助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健全的人格发展这一观点已得到人们的普遍的认同。

2.与特殊教育结合———艺术教育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欧美等国家已将艺术教育应用于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残障儿童以及患有器质性疾病儿童等的治疗中。欧美等国家的学校、社区、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该项治疗目前在国内还很少应用,但还是有一些研究成果值得关注。郝振君、曹燕瑛的《低年级智力残疾儿童美术艺术治疗的初步尝试》叙述了对10位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艺术治疗过程〔11〕,结果发现这10位中的大部分人的直观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邓慕芯《脑瘫儿童的社工介入点———艺术治疗》一文介绍了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社工为4名脑瘫儿童开展的一个绘画治疗小组〔12〕,另外还为10名长期卧床的脑瘫儿童进行了音乐治疗。经过治疗发现这些儿童在活动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响应,这表明不善于言语沟通的脑瘫儿童通过绘画、色彩和音乐,能表达他们的内心情绪及感受。陈琨的《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美术治疗的探索———儿童攻击的个案研究》就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两名有攻击性的儿童进行了艺术治疗〔13〕,结果发现:

(1)同是有攻击的儿童,可能有不同的导致攻击的深层原因,而投射绘画技术可以帮助儿童投射出他们内心不同的冲突和矛盾,以便人们找出其不同的深层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他们。

(2)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儿童的绘画投射发生了变化,它能帮助儿童将其混乱无序的心绪导入清晰有序的状态,从而促进了儿童认知、情感的发展,减少攻击的发生频率。张雯、顾昭明指出,绘画艺术干预活动包括了让自闭症儿童画自己眼中的自己〔14〕、他人眼中的自己或自己希望他人眼中的自己;让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一起创作家庭动物贴画;还可让家长带领儿童到户外郊游、散步,或是做游戏,然后将其活动过程采用绘画的形式让孩子记录下来等。并认为:长期利用艺术治疗能在多个方面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认为,艺术治疗因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点〔15〕,可缓冲人的紧张情绪,使易出现封闭、不安情绪的孤残儿童更容易接受心理辅导帮助。周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一文具体探讨了将美术治疗应用于特殊儿童时,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为儿童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与儿童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并通过游戏来引导儿童进行美术创作,鼓励并尊重儿童自己对其美术作品的解释〔16〕。

3.艺术教育为校园心理辅导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刘中华运用艺术治疗测评工具“房—树—人”绘画测验有效地评估了宁波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17〕,并运用自由创作、色彩探究和绘画这三种艺术治疗和干预手段,帮助留守儿童提高自我形象和改善人际关系。尚晓丽、周颖萍的《绘画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与思考》一文叙述了对30位大学生采用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进行团体辅导过程〔18〕。该活动包括:让学生自由选择三色卡纸并粘贴心中的宠物形状;描绘曾经居住过的城市;画最尴尬的自己;画出此时此刻的感受等。作者认为,通过绘画可帮助具有回避倾向的大学生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结合了团体和艺术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综述了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绘画治疗的应用价值,认为采用绘画治疗的方式有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19〕。易春丽、钱铭怡、丛中采用“画一个家庭”测验让30名大学生每人各画两幅能展现家庭的图画,一张是能展现现实的家庭,另一张则是能展现理想中的家庭〔20〕。通过对绘画的比较和分析,能够发现被试大学生对其家庭关注的重点所在,以及被试大学生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二)医疗领域

1.灾后心理干预198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大地震,在震后心理救治中,PaulJosephDowling发展出了以绘画为主要干预手段的艺术治疗方案(arttherapyproject)。随后,1999年中国台湾地区发生了9•12大地震,赖念华根据华人的特点对PaulJosephDowling的艺术治疗方案做了修订并尝试在台湾采用该治疗方案〔21〕。有关学者指出:当最不能让人承受的时刻迫近时,人们难以用言语的方式来表达,有时候他们会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例如绘画。如果创伤记忆有视觉特性,那么通过绘画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呈现这些无法抹灭的印象的最有效、最原始的方法之一〔21〕。张雯就是在整理修订赖念华艺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21〕,将该治疗方案应用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后危机干预中,并对灾区的不同群体进行了灾后的心理干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卢勤通过对5•12汶川地震中的灾区人们进行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尤其是对一个在地震中有8名同学死亡的班级的同学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方案〔22〕,说明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的方式是适合对灾区人们开展集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方式。汲新波认为,“绘画是灾难过后的一种简单的、对无法抗拒的环境进行象征性控制并建立内部安全感的方法”〔23〕,并主要使用赖念华的“画说灾难———艺术模式减压”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对地震灾民进行了心理干预。刘斌志《论艺术疗法在地震灾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适用性》一文探讨了将艺术治疗应用于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一般要经历建立关系、重现创伤经验、艺术治疗师的同理与回应、转化创伤经验以及重新积蓄力量等步骤〔24〕。胡知凡编译了LenoreSteinhardt于1989年写的《SixStartingPointsinArtTherapywithChildren》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国外绘画治疗的一些具体做法〔25〕,以期有益于国内灾后的心理救助。2010年6月,由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了首期为期3天的“玉树震后儿童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培训班”。针对玉树5000余名大中小学生开展了“创造性艺术治疗技术连续培训”。一些教师和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接受了此培训。一般灾后的心理救援与重建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因此有必要在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长期的艺术治疗活动,以帮助灾区儿童进行情感的宣泄和表达,促进儿童的心理重建。

2.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艺术治疗可以作为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它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王琳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对一位有焦虑症的大学生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26〕。潘润德采用“房—树—人”绘画测验对6名来心理咨询门诊的面对情绪障碍的中学生进行评估〔27〕,以更好地找到这6名中学生情绪冲突的原由。闫俊、崔玉华对存在心理问题,但病情又处于稳定状态的5位患者(其个人又有心理治疗的要求)进行了一次集体绘画治疗的尝试,结果发现:患者绘画表现出来的情况与其内心状态是一致的,患者可以借助绘画和团体治疗的方式释放自已的情绪,并进行自我反省〔28〕。李梅花、赵小琴对124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发病早期或恢复期病人、神经症病人、心理障碍病人)采用艺术治疗方式,结果发现艺术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29〕。孟沛欣等对86名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干预分为6个疗程,每个疗程包括五个主题绘画任务,分别是涂鸦、人像、场景、感受(情绪)和团体共同绘画,每次完成一个绘画任务。结果表明,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能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缓解,使患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30〕。赵玉波对120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艺术治疗,发现艺术治疗有效地促进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提高了其自理能力,降低了该病复发率〔31〕。

3.成瘾患者的辅助治疗李仁鸿、罗俊明、吕明春对283名海洛因依赖康复者的333幅绘画作品进行了分析,发现在333幅绘画作品中呈现出70多种象征符号,其中包括正面的意象和负面的意象,并认为,通过采用绘画治疗,使得治疗师及时的了解了戒毒者的心理状态,可促进其心理治疗〔32〕。艺术治疗除了应用于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外,也被应用于企业培训中。严文华的《心理画外音》一文就把图画应用在团队建设培训中。作者认为这种方式最大的益处是:很多人在享受作画过程中,能感受到轻松的团队氛围,让其在愉悦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3〕。这种轻松氛围本身就是团队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所以绘画活动的性质与团队建设的目标比较吻合。

三、国内艺术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应用范围的扩大

国外艺术治疗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精神医学至教育、危机干预及社区等领域,我国在实践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1.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目前我国已有一些中小学正在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的方式是由美术、音乐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组成教学小组,进行合作研究或教学。但艺术教育活动普及程度较低,主要以鼓励学生创作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34〕。另外,在学校正规课程系统中引入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譬如,艺术治疗教学的原则、实施过程、课程体系以及教师的素养等。笔者认为,未来艺术治疗将作为有效的辅助方式,应用于各类学校,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2.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艺术治疗是非言语的表达和沟通形式,不受年龄与教育水平的限制,因此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应用,使更多的人受益〔35〕。李士青的《艺术治疗学与现代医院环境设计探讨》一文阐述了在医院的设计中,应注意视觉形象的使用,通过这种艺术的方式能帮助病人建立自信心,从而达到促进其治疗的效果〔36〕。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艺术治疗模式的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艺术治疗的传统模式。十年前美国艺术治疗期刊便以专刊形式讨论了科技发展与艺术治疗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将如何直接影响个案与艺术治疗师〔37〕。现在又出现一种文学治疗的新方式———心理性作文,它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治疗师通过网络和患者进行接触后,发现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让患者以作文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增进双方的交流,达到治疗的效果〔38〕。这种治疗方式即是借助网络工具,如QQ视频、MSN、手机、网络日志等进行的。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将在远距离艺术治疗,数字影像科技的新媒材,艺术治疗电脑化等领域影响未来艺术治疗的发展〔37〕。4.艺术治疗全球化过程中的本土化在我国运用和发展艺术治疗,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艺术的创作媒材方面,应根据各地的文化不同,选择民众生活中易取的材料。如中国的书法已在书法治疗中广泛应用〔39〕,而中国人新年贴的春联,也可以应用到媒材选择中,以增加媒材的多元化。

(二)理论研究的深入

1.艺术治疗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在艺术治疗中,绘画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常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需要在总结由临床实践中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绘画治疗的操作性定义及效果评价,以建立一套系统的绘画测验、诊断、治疗的原则和方法〔40〕。目前只有少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进行了标准化的修订,而大多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还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未来要重视绘画分析方法的标准化处理,以使治疗师的分析更客观、更准确。

2.相关科学技术与艺术治疗相结合20世纪以来随着神经认知领域的发展,科学界对于许多现象都提出了以大脑运作机制为出发的解释,利用新的研究工具,连“意识”、“直觉”等过去被科学家认为无法研究的现象,也都发现可能对应的神经处理机制。所以,以艺术为沟通媒介的艺术治疗,是不是有类似的生理证据来支持?当下的一些研究有:镜射神经元与同理心,脑波与绘画治疗,穿颅磁刺激与同理心等〔37〕。

(三)艺术治疗师的组织、教育与培训

1969年,美国成立“艺术治疗协会”,该协会负责组织每年的艺术治疗学术研讨会议和发表学术论文,并在艺术治疗领域方面提供专业培训。另外,在艺术治疗认证方面,美国有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CB和ATR-BC。ATCB负责对艺术治疗硕士学历所需要的资质进行核准,并颁发艺术治疗相关的证书。而另一个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R-BC则是评定和考核那些通过继续教育途径获得的艺术治疗证书的认证。在美国,艺术治疗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美国已有27个艺术治疗的硕士点得到认证。另外,英国的德比大学就设有艺术治疗的本科教育专业〔41〕。对于艺术治疗的运用,亚洲地区的国家都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1998年,韩国第一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设置,目前已有十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五个大学课程,十四个在职进修的课程项目,并且成立了六个相关的学会〔42〕。2004年,中国台湾地区艺术治疗学会(TaiwanArtTherapyAssociation,TATA)成立。2005年,中国台湾地区第一所艺术治疗硕士课程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成立〔37〕。华人艺术治疗联合会(CAAT),则是由中国香港地区、澳大利亚、美国等注册艺术治疗师组成的专业性、行业性、权威性、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机构设置于香港。CAAT主要负责整个华人艺术治疗各专业的课程制定、培训、考核、认证、授权等工作,以及联合会会员资格认证、督导、继续教育等监督和管理工作。

园艺心理治疗篇10

‘安理和总统热爱园艺活,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种种花草,搞搞园艺,对身体健康很有益处;搞园艺时,锄地、拔草、洒水、捉虫,举手弯腰,人的全身肌肉都可以得到锻炼,血液循环更为流畅,腹及腰背部肌肉弹性日渐增强,变得结实而有韧性;人在充足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下劳动,会很自然地感到精神焕发,生气勃勃,心旷神怡;园林中的红花绿叶,蝶舞鸟鸣,又会使人的心灵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陶冶,即使原来有些心情不愉快,此时面对满眼春绿,烦恼也会一扫而光,让人心胸开阔。

园艺活有这么多长处,它可以使人长寿是显而易见的。安理和总统活到70多岁依然健朗,除了他性格开朗为人随和外,热爱园艺活亦是他长寿的因素之一。

园艺活动不仅可以健身,而且还能治病。国外有些医院正在推广一种特殊的“园艺疗法”,医生让病人,特别是一些老年病人、残疾病人和精神,病患者,从事轻微的园艺活动,促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美国旧金山有一家麦考莱医院,医生们专辟了一片空地,安排一些慢性病人种植花草和蔬菜。医生们认为:让病人到户外去从事力所能及的园艺活动,可以使他们忘却苦恼,减少病痛;种植一些可食作物,病人能够经常吃到自己亲手栽培的新鲜果品,使他们从内心产生一种“陶醉感”、“新奇感”和“自豪感”,心情变得轻松愉快,“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共”。再者,病人与他人一道挖土、整地、浇水、施肥时;又可以自由自在地谈天说地,交流感情,增进友谊,享受到集体劳动带来的特有乐趣,使病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忘记了呆在病房里的那种因寂寞失望而引起的沮丧情绪,对病人疾病珀々康复十分有利。该医院独树一帜的“园艺疗法”,治愈了一大批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