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十篇

时间:2023-10-26 17:54:25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1

关键词:河南;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2―0056―06

收稿日期:2006―08―09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河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利用外资从1985年的1208万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1626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565万美元上升到87367万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河南的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提升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和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却存在巨大的差距,2003年河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6位,但吸引FDI却排名第14位,存在巨大反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河南省尚需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为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提供外源动力。

一、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的现状与特点

(一)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现状截至2004年底,河南省共有登记注册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600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1486106万美元。平均规模为571.58万美元,其中投资规模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为301家。仅占全部企业的11.6%,体现了河南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规模仍显过小。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共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74家,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总数的2.85%,第二产业共有2035家,占全部的78.27%,第三产业共有491家,占全部的18.88%。第二产业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部门,从投资额来看,情况基本一致,一、二、三产业占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1.34%、76.94%和21.72%(表1)。

分时期考察,河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存在变动,表2选取了1998、2001和2004三个年份来进行考察。总体来看,仍然是第二产业吸收了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最低的年份2001年,仍然超过60%,到2004年则高达78.23%。不同的是,第一产业吸收直接投资的比例均比2004年底统计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比例要高,2004年甚至高达4.94%,基本接近国际上对于第一产业吸引外资的一般比例。如果考虑统计口径的因素,比一般比例还要高一些。一个原因是河南省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加大了对:于二第一产业的倾斜力度,二是因为河南省有一些比较大的涉农企业,这也促使外资向第一产业进入;三是本表使用的数据是协议投资,而非实际投资,第一产业的实际投资比例往往较低。

深入国民经济各部门内部来考察,制造业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2004年底企业个数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分别为70.15%和52.53%。其次是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占22.37%)、房地产业(占8.403%)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5.278%)。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也是企业注销比例最高的行业,截止到2004年。制造业共注销512家企业.占全部注销企业633家的80.88%。体现了制造业是外商直接投资最多也是活动最频繁的部门。

(二)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非均衡分布的特点

1.第一产业利用外资明显不足。表1可见,河南省第一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明显不足,仅为1.34%,这虽然略高于全国第一产业利用外资1.15%的水平,但一般发展中国家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为5%,虽然这里面存在统计口径的问题,在国际上统计外商直接投资时,第一产业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农、林、牧、渔业,另一部分为采矿、采石、采油业,而我国统计时将采掘业计入第二产业从而降低了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即使将采矿业加入第一产业,河南省第一产业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也仅为1.75%,不足2%,距一般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2.第二产业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也是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最频繁的部门。第二产业是河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部门,符合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的一般规律。截止到2004年底,河南省第二产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的76.94%,和全国的68.93%相比。处于较高水平。这一方面说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第二产业比例较高,第二产业既是国民经济活动最活跃的部门,也是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最频繁的部门;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更注重于强调利用我国低成本劳动力的性质。从第二产业部门内部分布情况来看,河南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为52.53%,低于全国60.35%的水平,而河南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却高达22.37%,远高于全国5.09%的水平。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具有高垄断性的行业,换言之,高垄断部门的高垄断收益成为河南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力,这种情况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第二产业市场结构的优化。

3.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略显不足且内部存在不平衡。河南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的比例为21.72%,低于全国31.07%的水平,低了近10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总产值比重和全国相比而言,这一比例虽略显不足,但是相对适中的。2004年,河南第三产业总产值比重为30.08%,全国比重为32.01%。由于和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区域相比,河南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尚有差距,因而过度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未必有利。河南第三产业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较高的部门主要在房地产业(8.403%)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5.278%)。这两个行业占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61.17%,另外住宿和餐饮业(2.19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077%)的比重也在2%以上。虽然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尚需要时间,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国际直接投资的60%都是集中在第三产业,与之相比,我国及河南的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1.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间非均衡分布的理论解释。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国际投资部门的重点具有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并继续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这一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可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得到理论解释:(1)配弟一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总是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转向第三产业,这是由产业之间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现实经济中第二产业的附加价值高于第一产业,而第三产业的附加价值又高于第二产业,劳动力便具有由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的趋势,则产业结构的转移也

出现相应的梯度转移趋势;(2)国际投资引力定律指出国际投资部门投向的决定主要取决于行业投资密度的高低。据世界银行统计,1952年世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投资密度平均比值约为4:3.8:3.2,因此,战后国际投资重点必然依次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3)产业内同向投资理论。产业内的同向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某一行业的企业在对外进行直接投资时,也常把资本投向国外的同一行业。国内产业发展由第一向第二再到第三的梯度发展,导致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引起相同的效应。

2.国有经济产业分布的影响。一般而言,国有经济在产业或行业中的分布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变量。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背景,国有经济体系相对成熟,同时通过与外资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国有企业还能享受到国家为吸引外资而提供的一系列税收、信贷和原料供应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成为吸引外资进入的主要原因。但并非所有高国有比重部门都成为吸收外资的主要部门,因为受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指导目录》的影响,在同一部门内部的不同产业也受到较大影响。但总的来看,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如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房地产业同时也是吸收外资较多的部门,但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却是受到较多限制的部门。

3.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经营目的的影响。从河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性质来看,截止2004年未,外商独资企业725家,占总计的27.88%,而合资和合作企业分别占61.62%和10.35%,合资经营是河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从趋势来看,1995年中外合资企业登记注册为3532家,到2004年为1602家,10间减少了超过一半,而外商独资企业则从1995年的606家上升到2004年的725家。独资倾向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华投资的一大倾向,这一点在河南表现也很明显,一般而言,独资企业更强调将中国作为一个出口的平台,通过大量使用中国的低成本劳动要素,依托其自身较高的生产技术和全球营销途径来获取利润。河南虽然是农业大省,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高,难以成为吸引外资进入的力量,而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所导致的工资成本低,和河南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高的特点,却为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提供了条件。

4.外商直接投资初始行业分布的影响。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初始分布对后来的外资进入具有强的效应,这一方面在于产业本身的关联,如大量的处于同一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人员调动、商业联动等联系来实现“知识溢出”,相互促进。更重要的是,外商直接投资毕竟跨越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体制和不同的文化制度背景,从而会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而影响其投资和发展,这些信息包括对劳动力市场的动作、东道国外资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策略等,以前的投资无疑能够积累起当地经济和商业环境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减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

5.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东道国的行业市场发育情况也会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选择,多数文献证实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东道国市场竞争不够充分的结果,也有文献认为当东道国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时,会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抑制效应,但另外的研究认为已经形成垄断效应的行业对外商直接投资会带来吸引力,因为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兼并东道国的企业而实现快速占领市场的目的。事实上,河南省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相对较小,2004年底河南外资直接投资共2600家企业中,投资规模超过3000:万美元的只有42家,而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就占了33家,这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过于注重短期利益,既不利于技术的获取,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长期调整。

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河南国民经济的贡献

(一)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2004年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增加值为144.2亿元,比2000年的85.72亿元增长了1.68倍,年均增长33.64%。同期全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增长了2.02倍,年均增长40.4%。从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中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贡献来看,2000年到2004年五年间,河南省分别为7.43%、6.87%、6.67%、6.56%和6.18%,而同期全国则为23.98%、25.16%、25.98%、27.62%和27.81%。和全国相比,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存在两方面的明显不足:一是贡献率过小,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在10%以内,而全国则高于20%:二是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全国则为上升趋势。

(二)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2004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099.38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经济为169.31亿元,外商贡献率为5.46%。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贡献率尚比上年的5.39%有所增长,并且比2000年2.69%的贡献率高了一倍,但低于1995年的7.86%的水平。全国情况来看,2004年外商投资经济对全社会固定资产的贡献率为9.89%。就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而言,2004年全国比上年增长了41.94%,河南省则增长了35.96%,仍然落后于全国指标6个百分点。而且,就全国各地区情况而言,全部“三资”企业对总资产的贡献率河南在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25位(图1),这与河南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是极不对称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近年低于往年的情况,一个解释是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更注重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所涉及到的科研及技术并不需要过多的固定资产投资。

(三)对工商税收的贡献2004年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利税总额为50.51亿元,而河南省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税总额为794.78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率为6.36%,相比之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贡献率为49.04%,集体企业为11.44%,私营企业为19.49%,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利税的贡献最低。从全国情况来看,产品销售税金和增殖税两项,“三资”企业的贡献率为16.62%,二者虽然并不完全重合,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商税收的贡献率仍显不足。

(四)对出口贸易的贡献外商投资企业在国际市场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和渠道,所以为出口商品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特别是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对出口商品的贡献率更大。由于政府在审批外商投资项目时,除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既是国家鼓励又是国家急需的产品,可以全部在国内销售不受限制外,对于一般产品,均要求投资者做出产品全部外销或至少70%以上外销的承诺,否则不予批准,这种规定在客观上决定了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较高的出口贡献率。2000年以来,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

总额的5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表3),然而观察河南,情况不容乐观,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仅16.87%,且在2000年以来呈逐年递减趋势(表4)。

(五)对城镇就业的贡献2004年,河南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为14.87万人,比上年的14.04万人增加了0.83万人,从其所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例来看,2004年为1.71%,比上年的1.67%仅提高了0.04个百分点,基本持平。但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业增加值、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出口贸易的贡献来看,这已经是较好的表现.而上述各项指标均处于下滑趋势。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为15.16万人,对城镇就业的贡献为1.76%,这样看来,就业方面基本趋于稳定。但与全国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对城镇就业3.90%的贡献率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从趋势来看,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对城镇就业的贡献一直呈上升趋势,2000年到2004年分别为2.77%、2.80%、3.05%、3.37%和3.90%,相较之下,河南在这方面仍有不足。

(六)对地区平衡发展的贡献 以人均生产总值来粗略的度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则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是郑州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233元,其次是济源市,为18417元,最低的是周口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912元。从图2可见,除矿业城市资源存在较大差别外,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趋势线与实际利用外资走势线基本一致,各地区生产总值走势线和实际利用外资走势线也具有大致相似的关系。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经济发展存在重要影响。

三、加大吸引外资的产业导向性政策建议

(一)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从河南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下降,使得产业结构偏差变得突出。目前,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中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较之以前已有所上升。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则相对下降。如表1和表2所示,虽然截止到2004年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投向第一产业的比重仅为1.34%,但当年新签协议投向第一产业的比重却高达4.94%,已经体现了这一变化。但河南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与河南当前的产业结构之间仍存在差距,因此应该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低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这不仅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二)引导外商增加对重加工业的投资,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 目前外商对河南工业的实际投资中,大概有65%的“三资”企业分布在消费品工业,重工业只有35%左右。2004年,河南重工业中“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为80.23亿元,占河南重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3.27%,特别是在重工业内部,重加工业比重较低,规模以上“三资”企业中,重加工业“三资”企业为91个,占全部规模以上“三资”企业的21.26%,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4.33%。但是,河南甚至全国的情况却是,消费工业的产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闲置相比重工业却非常突出。“十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适度重型化,加强重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相应控制消费品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因此,需要引导外商对工业的投资更多地转向重加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部门,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比重。

(三)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第一产业倾斜,包括向涉农第二产业的倾斜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强调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更强调产业发展与资源要素禀赋的结合情况。河南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农业大省,农业产值居全国第二位,第一产业从业人数达3245.6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58.09%。但河南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存在不平衡性,农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08%。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向第一产业的倾斜力度,有助于河南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有效的促进第一产业的市场化水平。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向第一产业的倾斜有两条思路,一是直接向第一产业投资,二是向涉农第二产业投资,特别是那些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公司+农户”型的涉农企业,加大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的发展,在促进第一产业发展的同时,拓展产业链条,密切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

(四)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利用外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引进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缺口,促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进步,从而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除了大型跨国公司外,目前外商投资过度集中于一般加工工业,而一般加工工业中,有些是生产能力过剩和竞争激烈的产业,包括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重复建设、引进的产业。外资的大量涌入,加剧了这些产业的过度竞争,造成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企业的强烈冲击,致使部分国有一般加工企业的处境十分困难。目前,外资工业虽然在机电工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对河南省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外资企业同时在加工工业中占有更高比重。而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具有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趋势,因此应利用这一趋势,进一步重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引导外资更多地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比重。

(五)引导外商增加对薄弱的第三产业投资,减少对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投资 外商对河南省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这和全国的情况非常类似,从而导致外商对第三产业投资波动比较大,并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在经济扩张时期,外商对房地产和社会服务的直接投资高度扩张,往往导致整个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在经济相对紧缩时期,外商对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直接投资迅速收缩,导致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度下降。由于第三产业中投资结构倾斜现象的存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的外商投资大幅度波动会直接造成整个第三产业的大幅度波动。显然,只有当第三产业外商投资结构过度倾斜趋势得到逐步改变后,外商对第三产业投资的周期性波动现象才会明显减少。第三产业中,目前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低的部门,如金融、保险、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和文化艺术等。多数属于层次较高的服务部门,要提高其发展水平,必须通过相应的外资产业结构导向政策,引导外资合理地向这些行业投资。

(李恒电子信箱:hdlh@henu.edu.cn)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2

美国对华投资的项目数、合同外资及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绝对数目来看不断增长,但自2000年以来,美国合同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却是逐年下降的,对华投资项目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在2000年经历了一定幅度增长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1)。2006年美商在华投资新设立企业3025家,比2005年同期下降14.33%;合同外资金额120.44亿美元,同比下降10.8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8.65亿美元,同比下降6.41%。2006年,美商新设立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国同期吸收外资总量的7.73%、6.22% 和4.55 %。美国对华投资的特点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技术起点较高。美国企业注重长久的战略发展,在转移生产基地的同时,转移核心技术,美国以我国东部商业地区为重点投资区域,其投资最多的省份为江苏、浙江等全国商业繁华的地区。 而且经营状况良好,商务部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在华投资六年以上的美国在华企业中,8l%的企业盈利颇丰。与其全球利润率相比,美国在华企业平均收入增长和盈利状况均高于其他地方,2002年,有42%的美国在华企业利润率超过了全球利润率,而到2004年达到75%的美国在华企业利润率超过了全球利润率。?

2 近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减少的原因分析?

2.1 美国经济不景气使其对外投资大大减少,对华投资因而受到影响?

2001 年美国经济结束了十年的快速增长期,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经济的不景气使美国企业对外投资也大大减少。2001 年美国直接投资流出量比2000 年减少12.4%,2004 年直接投资流出量虽有较大增加,但2005 年直接投资流出量却是-127.14 亿美元,表明资本的回流大于资本流出。1998 年到2001 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3.4%,而2001 年到2005 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年均增长率只有9.1% 。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2.2%,为近年来最低水平。2008年美国经济继续呈现疲弱态势。反映制造业发展状况的ism制造业指数在1、2月连续低于50,处于走弱状态。总体建筑支出1月份下滑1.7%,降幅为14年来最高水平,已连续4个月下降。其中住宅建筑支出较上年同期下降19.4%。新屋销售2月份降至13年来最低水平,下降1.8%,连续4个月走低。个人实际消费增长自去年12月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08年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64.5。在楼市降温、次贷危机恶化、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就业市场严重受挫。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下降6.3万,创5年以来最大跌幅,当月失业率为4.8%,3月份进一步升至5.1%。

2.2 美国的投资政策对美国企业在华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一般而言,美国海外投资的优势在于技术的先进,因此对外投资大多在不同程度上涉及技术的输出。美国政府在技术输出与转让方面虽然较为开放,但仍有诸多限制。《1979 年出口管理法》规定,除了可以向加拿大直接输出多数商品和基础数据外,美国向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出口的所有商品和技术数据都必须获得由商务部出口管理局签发的普通许可证。?

2.3 发达国家交叉投资的上升对我国吸纳美国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直是美国对外投资的首选, 约占其直接投资总额的50% 以上,而加拿大由于与美国在地理空间上的邻近,也占有美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0%。近年美国对我国直接投资减少的同时,对部分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长却较快。2001年到2005年美国对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直接投资存量,年均增长率达到42.14%。促进发达工业国家之间交叉投资上升的因素在于这些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似性,劳动力素质比较高等因素。因此投资环境的优劣及因投资环境决定的生产效率仍然是影响美国直接投资地域分布的综合因素。尤其是美国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相当复杂、对投资环境的要求相当严格,对各类风险,特别是对国家风险和政治风险的防范意识相当强烈。所以对华投资至今没有脱离试探阶段,与中国投资市场的巨大吸纳力很不相称。2.4 中国本身存在一些吸引投资的局限? 。

(1)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局限。目前,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基本缺陷是对外商投资的管理和引导仍然偏重于审批管理,而忽视用市场手段进行引导。外商投资的所有项目,都要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进行立项及合同章程审批。由此而导致了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开放度不够,限制类项目过多,而鼓励类项目却缺乏真正力度。?

(2)吸收外商投资载体的局限。由于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至今为止我国引资的主体都是国有企业。但完全市场化的外商投资与国有企业在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并且近年尚未合资的国有企业优质存量资产也越来越少,导致近年外商控股甚至独资企业越来越多。而我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民营企业,与外商的合资合作在本身水平较低之外还受到各种政策的局限。?

3 对我国今后利用美国直接投资的思考与建议?

3.1 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

我们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国际贸易准则和wto 的承诺,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优化贸易结构,积极而有效地规避中美贸易中的摩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美在华企业的沟通,尤其是要推动大型跨国公司对美国政府发挥积极影响,通过他们将更多真实情况反馈给美国公众及决策层,帮助缓解与中美贸易摩擦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

3.2 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美国企业投资我国的信心?

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从而实现对美引资多层面的推进。?

3.3 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促进美国对服务业的投资?

服务业是美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产业,也是美国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的行业。虽然入世后,美国对我国服务业的投资有较大增加,但美国对我国服务业的投资比例总的来说仍远远低于其对亚太地区投资和对外总投资中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这和我国许多服务业具有垄断性质和对外开放程度低有很大关系。因此,应逐步扩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美资流入服务业。?

3.4 改善吸收外商投资方式?

近年来,收购、兼并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导形式。跨国收购、兼并所以能够实现,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有载体,即东道国有值得收购、兼并的企业;二是有适宜的环境,使外资进行的收购、兼并能够顺利实施。对于我国来说,前者有优势,而后者却极为欠缺。尤其是缺乏兼并、收购所必需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3.5 改变吸收外商投资要素优势?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主要依靠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丰富而且廉价;二是市场广阔,开拓余地极大。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的加深,以及技术创新突飞猛进,廉价生产要素对于吸引外商投资的作用相对减弱;国内市场则由于生产能力的急剧增加、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增长缓慢造成阶段性饱和,大部分产业出现供过于求状况,市场优势也在减弱。因此我们需要在技术创新能力、劳动力素质、市场机制、服务体系方面做出改善来创造吸引外资的新优势。?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3

[关键词]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FDI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FDI流量呈现下降趋势。作为全球外商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国,近年来中国吸收FDI的产业格局已从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而FDI企业区位转移更倾向于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由于制造业吸收FDI总量及增速逐渐下降,作为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浙江省在吸收FDI也将受到一定影响。笔者通过对浙江省吸收FDI的规模和内部结构分析研究,以期由表及里深入考察浙江吸收FDI的质量及发展趋势,从而为提升浙江省对FDI的吸引力提供借鉴。

一、浙江省吸收FDI的规模

表1列举了近几年来浙江省吸收FDI的规模情况,总体来看浙江省吸收FDI的规模呈增长趋势,至2015年浙江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达到了169.6亿美元,而大量的外资流入对浙江经济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数据来源:历年《浙江统计年鉴》

如表1所示,2015年浙江省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778个,比上年增加228个;合同外资2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0亿美元,分别增长14%和7.4%。由此可知,浙江吸收FDI的状态良好,呈上升趋势,增速略有下滑。另外于2009年开始,其平均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开始迅速反弹,投资项目数量减少,但是相比之下,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反而上扬,可见浙江省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方向逐渐转向大型的投资项目。

二、浙江省吸收FDI的产业分布

浙江省吸收FDI总体保持上升趋势,FDI在其各行业的分布上也逐渐合理。浙江省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沿海发展省,如表2所示,由于省内要素供应趋紧,制造业成本持续攀高,浙江省第三产业吸收FDI的增加速度开始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从2013年开始的第三产业的实际外资超过了第二产业,这也预示着,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未来浙江省吸收FDI增长点方向则会继续朝着第三产业不断移动。相较之,第一产业比重基本比较稳定,但所占份额小,虽然由于技术的改革创新和国际政府政策使其在份额所占比例偶尔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小,无法与其他产业相比。

三、浙江省吸收FDI的来源地结构

浙江省所吸收的FDIX部分来源于亚洲的地区和国家。其中香港一直保持第一的位置,且实际投资金额也远超其他国家。然而作为国际避税天堂的英属维尔京群岛,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却在逐年下降,但经数据明确统计,其2006年-2015年累计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占总金额的11%,远超出香港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也说明虽然在受金融危机后或是在修改规定后,来自维尔京群岛的外资的确有所减少,但这并不没有对浙江吸收外资造成冲击。而且只要浙江省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优化,其吸引外资的总体形势就不会受大的影响。此外,虽然欧美个别国家在浙江省的外商投资中也占有一定比重,美国甚至超越日本排行第三,但总体所占比例不高。如此相比之下,欧美资本仍无大规模进入。

四、浙江省吸收FDI的地区分布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一直存在吸收外资投向区域分布不平衡的情况,到2015年这种情况也未得到较大改善。具体数据表明,外商投资重点仍旧集中在浙东北地区(即环杭州湾区域),其2005-2015年实际累计吸收外资所占比重为90.47%,其中排名第一的杭州市吸收外商投资至少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且其所占比重于2015年更是达到了53.70%。相较之,浙西北(即温台沿海地区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实际所占比重依旧不可观,仅为9.53%。m然浙江省2015年实际吸收外资相比2014年的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仅仅增加了2.83%。该原因主要是温台沿海地区民营经济过于活跃,对外资需求不大,即使其对外经济开放较早,其吸收FDI实际累计金额所占比重也不超过10%。另一方面,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大都为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因此在全省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它只占据很小的一部分。

五、总结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4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国内生产总值;现状;影响;应对措施

一、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根据FDI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将整个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1979-1991年、1992-2000年、2001年至今。

1、1979-1991年为开始阶段。改革开放后,外商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成为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阶段利用FDI仅有233.5亿美元,FDI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很低,投资区域基本上集中于广东、福建两省及沿海城市。

2、1992-2000年进入成长阶段。第二阶段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速,国内吸引了大量的FDI,加快了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掀起了经济发展的新高潮。FDI比1991年增加一倍以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投资区域分布开始由沿海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辐射。

3、2001年至今进入了稳固回升阶段。2001年起,由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外商投资显著增加,当时中国的FDI为468.8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94%。2002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超过了美国而跃居世界的首位。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跨国公司。如今中国已经是许多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而且也正在成为一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

20世纪80、90年代中,中国是世界上吸收国际资本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中国从建国初期的完全自力更生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发展成为居全球第二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的吸引外商投资国。截止至2002年6月底,中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05180个,合同外资7892.8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198.02亿美元。中国利用外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FDI是主要的引资形式。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影响

(一)积极影响。1、加快了国内资本的形成,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递的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形式,是在国际范围内促进生产力提高、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法,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增长。2、增加了国内就业和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了国际收支。在FDI的作用下,我国国内就业机会得到增加,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会产生三方面的就业效应:(1)扩大就业(2)转移就业(3)扩大失业。另外,外商投资企业对国内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的教育和培训投资对我国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促进了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3、促进了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后,我国的技术进步得到积极的推动,技术和经验比以前大有进步。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依据经济增长理论来考察,一国想提高其经济业绩,则必先提高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效率,而其前提条件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变化、不断更新。4、优化了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FDI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的影响存在双重效应:即贸易的创造与补充效应或贸易的替代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一国国际贸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进出口规模及结构的影响上。由于我国实行鼓励出口的政策,出口加工型外商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我国进口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消极影响

1、削弱了我国企业自主进行技术开发的能力,抑制了我国幼稚产业的成长。外商在我国处于幼稚期的产业中建立大企业,对我国相似的产业造成很大的威胁。FDI的加入,对我国企业日渐进行操作控制,我国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受到限制。我国幼稚产业相对还很薄弱,没有足够的能力与外商的大企业竞争,往往造成很大的威胁,渐渐的使我国对外依赖性越来越强。

2、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各地区经济的不均衡发展,破坏了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产业,这种情况和我国政府提出的地区发展战略不一致,容易导致我国各地区之间和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失衡,使产业结构遭到破坏。

3、对环境有污染的外国行业进入,对我国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威胁人类生命。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已经淘汰的产业,是不利用经济快速增长的,会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那些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投资国不在自己国家进行投资,将污染物排放在他国,间接的破坏东道国的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命的安全。

三、我国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

(一)深化市场机制改革,加快法律法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市场机制已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已显得不够完善,应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健全法律法规。在国际上,要占据经济的重要地位,获得更加公平的待遇。加强国内反倾销反垄断立法和执法,保护我国的产业,防止进出口对我国的消极影响,减少国外倾销垄断造成的损害。同时,加入国际一些重要的经济组织,积极的参与有关协议的制定与修改,维护国家的声誉及权益。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下,政府适当的进行干预,使外商直接投资带给我国更多的积极效应。

(二)考虑环境问题,防止环境的污染。外商的直接投资,或多或少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新技术引入的同时,无意中对环境造成了威胁,可能存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等。在FDI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应考虑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危害消灭在污染源处,使经济高效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控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外商直接投资形式越来越多,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进入国外市场的主要方式。随着市场准入条件的进一步放宽,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应在适当范围内控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避免超过自身能力范围,对我国某些行业造成威胁。另一方面,应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外商直接投资质量,更加合理、高效率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应。

因此,当前应通过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协议,系统全面的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调整,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少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凭借中国自身的魅力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争取我国经济发展与外商企业发展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杨宏恩,王晶.日本对中国投资的变化与影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佟东,李孟刚.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演进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5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它通过向外活动来获得更高的利润,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东道国经济的发展。

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效果的原因

(一)自然地理条件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自然风光、自然资源状况、与海洋接近程度等,自然地理条件因素是最明显的因素,其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我国沿海地区如广东,直接毗邻香港、澳门两个国际性自由港,尤其是毗邻香港这个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受到这些经济先进地区的辐射和传导,推动了本地区的贸易合作和技术交流,对外商直接投资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为外商直接投资节省了原材料成本及运输成本。且西部地区不仅有人文景观,其历史文化悠久而辉煌,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特色品牌。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外商直接投资活动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表明这一国家或者地区的收入多,需求大,市场规模大,盈利机会多,因而能吸引较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进行改革开放,尤其有着众多的海港区,其有着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加上政府政策的倾斜,使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这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基础设施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物质条件,其是否完备直接影响到投资效益的高低和盈利的多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日渐加深,外商直接投资者在评价投资环境时,必然考虑基础设施的完备情况。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港口码头、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通讯信息设备、供水供电设备等。我国沿海地区容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容易引进外资,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海岸线的中段,是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临近渤海,海陆兼备,有“黄金海岸线”和“黄金水道“之称,其有众多的优良港口,其中上海港、宁波港、南京港和南通港等一起组成了我国最大的港口群,上海港更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因此沿海地区拥有内陆地区无法比拟的便利交通和优良港口,便于产品原材料的运输,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的增加。所以外商直接投资常常选择沿海地区,而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交通运输综合能力低,邮电、通信体系不健全,电力供应还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制约了外商直接投资。

经济政策包括外资政策,一国的外资政策直接影响到外商投资的领域、规模和效益等;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和行业是限制投资的,而对于有绝对优势的产业和行业是鼓励投资的,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产业政策也是不断变化的。

贸易政策对外商直接投资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对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及产业进行一定的贸易保护政策,防止受外商投资企业的冲击,加大对外商投资国的依赖程度,从来使其投资者形成独占优势,一旦其改变投资政策或者撤资,将会对国家或地区及其相对应的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不但制约了其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不安定因素。

财税政策也直接关系到外商直接投资者的利润及其效益。如果东道国的纳税率低,财政政策宽松,这样投资者就会进行积极的投资计划。相反,如果对某些行业征收高额关税或者报复性关税,那投资者会绕道而行的。

外汇货币政策。如果东道国进行外汇管制或没有可行的货币金融政策,那么就不能为外商直接投资者提供便利的融资条件,也不能进行自由兑换,这会限制外商直接投资者投资。

贸易与国际收支状况。东道国一般欢迎进口替代型投资。经济制度及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也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三)政治因素

政治环境与政府的作用和行为密切联系在一起,它直接关系到外商直接投资的安全性。

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一国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由于与经济制度密不可分,因此政治体制的健全程度以及演变趋势往往直接表现在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方式以及干预和控制的程度上,从而对外商直接投资活动产生影响。

政治稳定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有无被颠覆和的可能性,其稳定性包括政权的稳定性;政府的执政能力;反对派的状况;国内一定时期内发生政治冲突的情况;国内民族、宗教及其工会;军队警察的状况等七个方面。

政策的连续性是指一国政府政权发生换届时,该国的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仍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政府及公众对待外资的态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政治经济问题。公众对于不欢迎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往往会示威、抗议、罢工、游行等;政府对于反对的项目则施加更多的额外限制,如在税收政策方面。

国际地位是指该国在国际中的地位,特别是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国际政治组织中的态度

(四)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 教育水平、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等。

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在外商进行直接投资时,教育水平不仅影响劳动力的供给水平,而且影响到外商投资者的投资意识、风险意识和管理意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沿海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人才开始流向东部沿海城市,使得沿海城市聚集了充裕优秀的劳动力资源,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且我国本来就有着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政府又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这样大大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成本,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成为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而我国东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落后,思想观念守旧,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不完善,人们对教育的认知程度浅薄模糊,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在知识、技能和健康方面都十分欠缺,没有能力接受外资,虽然有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难以管理和培训,所以中西部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

(一)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实现利用外资的地区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广东和福建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随后其他十几个沿海城市也陆续宣布对外开放,政府给予这些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在自、税收和资源配置上等优惠政策,使得这些地方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同时也造成了东西部之间的差异,这时政府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使得政府政策开始向西部转移,以加快外商直接投资者在西部的投资进程。为此颁布了一系列针对西部的优惠措施,包括进一步开放金融、保险、电讯等投资领域,放宽外商设立代表机构和营业分支机构的限制,对投资于该地区的外资给予税收优惠等。这一系列政策的施行,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和东部相比较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并认真贯彻落实,使外商在西部的投资真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公共基础设施依赖程度加深,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东部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水平,投资环境中经济环境是关键,基础设施是经济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基础设施无论哪方面达不到要求,都有可能影响该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因此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准备好首要的物质条件,继续加强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最近几年不管是东部还是中西部,交通运输方面的改善尤为突出,新建、扩建、改建了许多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动车、高铁、地铁等高科技运输工具的应用,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参考文献:

1.黄晓霞,王欢.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对吸引外资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3(5)

2.经合组织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调查问卷主要结论与分析[N].国际商报,2001

3.刘建民.APEC国家和地区公司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J].国外财经,2000(2)

4.李焜文.国际投资学[M].湖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

5.卢进勇,刘恩专.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国际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6.孙淑红.国际投资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7.聂建红.国际投资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何军,石静.西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现状及对策[J].西部论坛,2004(3)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6

关键词:两税合并 税收优惠 FDI 外商投资企业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17-02

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在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高票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内外资企业税收走向统一,中国利用外资政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两税并存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两税并存的弊端日益显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的时机已经成熟。

但是普遍存在的担心是,税收政策的变动是否会导致大量外资撤离中国,转向周边低税国家和地区,从而大大减少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并进而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由于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都是以城市(镇)为对象的,而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在全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引进外资方面上海在中国的排名中一直是名列前茅。

一、影响FDI流入因素选取

一国或一地区对FDI 的吸引力主要包括以下因素:一是市场潜力因素;二是政局和法律制度;三是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源等;四是特定产业的集群程度;五是成本和激励因素,包括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等。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威勒和莫迪的研究,外国直接投资者在实现一体化扩张的过程中最关心的因素为政局和法律因素、基础设施、现有外资状况、工业化程度和市场容量等,而不是优惠政策。为了检验现有财税政策对上海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发挥效应,或者说,上海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税收优惠是否敏感,本文拟通过建立线性相关模型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采用计量分析方法,通过对中国各省的特点和FDI的分布,陈春来(2002)认为,GDP总量、人均GDP、FDI的累积存量、交通基础设施的密度和效率工资决定了FDI的投向。鲁明泓(1997)利用1988―1995年29个省、区的外商投资数据,分析了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区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GDP、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城镇人口比重、优惠经济政策和地区经济外向度与各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成正相关,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和国有工业产值比重与外商直接投资成负相关。陈倩(2007)利用江苏省1985―2005年数据,分析影响外资流入的因素主要是累计外商投资与FDI成正相关、职工年平均工资与FDI成负相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FDI 成正相关。

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和上海实际情况,以及考虑到模型的可信度、变量的量化、数据的获得等限制,选取可能影响上海的七个因素。具体分析如下:外国直接投资(FDI)为被解释变量,经济发展水平(AGDP)、市场规模(SALE)、反映集聚效应的(TFDI)、劳动力成本(AWAGE)、劳动力质量(EDU)、基础设施(FI)和税收负担(TAX)等七个解释变量。

(一)被解释变量

外商直接投资(FDI),在《上海统计年鉴》中,外商直接投资有合同资金和实际到位资金之区分,本文采用上海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被解释变量。

(二)解释变量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AGDP)。一般来说,人均GDP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宏观经济发展越平稳,外商对投资获利的信心也就越大。数据用地区GDP与市辖区总人口的比重表示。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ALE)。该指标可以反映当地的市场规模。较大的市场规模和快速增长的市场潜力,对外商直接投资具有较大吸引力。备选地区的市场规模越大,表明该地区对其产品的未来需求也就越旺盛,投资欲望就越强。数据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

3.累计外商投资额(TFDI)。该指标可以反映集聚经济的示范效应大小。一个地区累计的FDI规模反映了该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累计规模越大对外资吸引力越大,外商投资的成功率越高。

4.职工年平均工资(AWAGE)。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决策的成本因素中最为主要的。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具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种成本竞争优势对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是往往低劳动力成本经常意味着低的劳动生产率,只有那些低成本并且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区位,才更具有吸引力。数据用职工年平均工资表示。

5.劳动力质量(EDU)。劳动力质量高低对于吸引高新技术方面的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吸引了,劳动力素质比较高,外商可以节约培训成本和培训时间。数据用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市辖区总人口的比重表示。

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FI)。该指标间接反映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发展状况。 东道国的资源禀赋、可利用的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数量,决定着社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企业如果生存在一个基础设施薄弱的经济环境中,将会导致投资收益递减。由于无法得到确切的基础设施投资数据,故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

7.税收负担(TAX)。所得税费用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一种支出,一种实实在在的负担,而税收减少外商投资企业可以节约成本,对外资流入具有较高的吸引力。数据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以下简称涉外企业)所得税表示。根据模型要求,选取相关的数据,样本范围是1994―2007年。所用数据来自《上海统计年鉴》各年,并进行了整理。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所用数据来自于《上海市财政与税务年鉴》各年。

本文使用的都是年度数据,为消除数据的剧烈波动,在做实证检验前对这些数据取了自然对数。

二、数据处理结果

采用SPSS软件,用向后筛选策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拟合优度检验:决定系数为0.916,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为0.900,即所有解释变量在90%的程度上解释了FDI的增长,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较好。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方程的F统计量F-statistic为36.158,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接近于0,所以应拒绝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原假设,认为各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建立线性模型。

三、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展示了每个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情况。如果显著性水平a为0.05,则在前四个模型中由于都存在回归系数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因此这些方程都不可用。第五个模型是最终的方程,其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基础设施、人均GDP和劳动力质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显著,它保留在模型中是合理的。最终的回归方程为:

LN(FDI)=-2.945+1.568LNFI-1.320LNAGDP+

0.909LNEDU

在向后筛选过程中先后被筛除的依次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外商投资额和和所得税税收因素,所得税税收因素是最后一个被筛除的,这说明从上海的数据看,它和FDI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弱,税收政策的改变对上海的外资流入影响不大。这点我觉得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比较能说明问题,据上海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上海2008年1―6月,上海外商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吸收合同外资82.99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实到外资50.33亿美元,同比增长17%。

结论:(1)该方程意味着投入基础设施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使外资流入平均增加1.568个单位。该指标系数为正,与FDI正相关。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会降低投资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吸引FDI。有的FDI流入还能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改善投资环境,从而相互促进。(2)人均GDP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使外资流入平均减少1.320个单位;偏回归系数为负,说明人均GDP与外资流入具有负相关性。这点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资的依赖会逐渐减弱。而两税之所以选择在现在形势下合并,这也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程度是相关的。(3)劳动力质量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使外资流入平均增加0.909个单位。该指标系数为正,与FDI有着正相关关系,高技术、高质量的人才对外资流入具有吸引作用,这点对于上海以发展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是有利的。沈坤荣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地区较为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可以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和生产扩张,降低培训成本,加快产品的本土化进程,对外资有很强的吸引力。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统计数据获得上的限制,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税额无法查阅1994年之前的数据,所以数据只有十四年的,故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李宗卉,鲁明泓.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世界经济,2004,(10):15-21.

[2]沈坤荣.人力资本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管理世界,2002,(11):26-31.

[3]钟炜.企业所得税并轨对中国引进外资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05,(5):56-59.

[4]祝树金,付晓燕.政策优惠、经济环境影响FDI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15-27.

[5]姚文宽,王恕立.中国税收政策的变动对FDI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2):23-25.

[6]雷广平.企业所得税制改革对中国利用FDI的影响[J].税务研究,2006,(4):27-30.

[7]陈春来.中国吸引外商投资要素分析[EB/OL].省略,2002.

[8]鲁明泓.外国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与中国投资环境评估[J].经济研究,1997,(12):22.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7

突如其来的“非典”对中国吸收外资产生了影响,许多招商引资的谈判、考察、签约暂停,许多外资企业出口订单减少。

但“非典”对吸收外资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为就企业经营行为而言,一项跨国境的投资活动并非一朝一夕的举措,只要影响其决策的根本性因素没有改变,这项决策就能保持持续性。“非典”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吸收外资的诸多优势,如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庞大而深具潜力的市场优势、市场经济初期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社会稳定的安全效应等等。

事实上,在“非典”期间,各地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补救措施。如加强网上招商,利用电视会议谈判甚至草签协议等等。以重疫情区北京为例,在“非典”最为肆虐的5月上旬,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总裁亲临北京,签订了一项一千多万美元的投资项目备忘录。一些跨国公司如美国沃尔玛、英国百安居、德国麦德龙、欧倍德及泰国易初莲花等公司都将按计划近期内在北京开设零售店,他们均认为“非典”对北京市场的影响只是短暂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要远远大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但从外资投资的角度看,没有证据证实这个观点。我认为今年吸收外资不但不会负增长,还将取得高增长。

今年一季度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额分别同比增长60%和57%,是多年来罕见的高增长。4月和5月受“非典”影响增幅减小,虽然连续两个月增幅回落,但依然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

去年中国吸收外资取得两位数增长,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而去年曾有3个单月出现过负增长。今年,估计“非典”的滞后影响还将拖低以后几个月的增长率,但从今年吸收外资的发展势头来看,全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到或超过15%的高增长是很有可能的。

甚至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外资情况都可以持乐观的态度。理由是:中国加入WTO后许多领域将对外商开放,中国国民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增长,与此同时,世界制造业正进行新一轮转移,跨国公司普遍调整全球经营战略,纷纷将中国作为世界生产乃至研发基地,另外,诸如主办奥运、世博、西部大开发等也都使外商产生兴趣。

我们现在要考虑的不是外资投资会不会减少的问题,而是要为更大规模的外资进入早做准备,现在我们是年50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一旦达到年1000亿美元的规模,我们为外商提供的各种配套服务是否能相应配套。

目前世界FDI中约80%是以跨国并购形式实现的,而流入中国的FDI中仅约5%采取了并购形式。美国吸收外资突破500亿美元是在1995年,而到了2000年美国吸收外资高达3000亿美元,导致突飞猛进的主要原因是跨国并购。

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引资规模,特别是中国吸收外资已逐步进入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推动外资的跨国并购应该成为重要的策略。目前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大量吸收新设直接投资,吸收新设直接投资的竞争愈演愈烈,利用跨国并购作为利用外资的一项重要形式,是十分可取的。

可喜的是,经过几年酝酿,中国实施以跨国并购形式吸收外资的政策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2003年4月12日《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正式实施,这是一个在外资并购上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2003年5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又颁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股权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8

关键词:美国;对华投资;减少

1 近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概述

美国对华投资的项目数、合同外资及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绝对数目来看不断增长,但自2000年以来,美国合同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却是逐年下降的,对华投资项目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在2000年经历了一定幅度增长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1)。2006年美商在华投资新设立企业3025家,比2005年同期下降14.33%;合同外资金额120.44亿美元,同比下降10.8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8.65亿美元,同比下降6.41%。2006年,美商新设立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国同期吸收外资总量的7.73%、6.22% 和4.55 %。美国对华投资的特点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技术起点较高。美国企业注重长久的战略发展,在转移生产基地的同时,转移核心技术,美国以我国东部商业地区为重点投资区域,其投资最多的省份为江苏、浙江等全国商业繁华的地区。 而且经营状况良好,商务部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在华投资六年以上的美国在华企业中,8l%的企业盈利颇丰。与其全球利润率相比,美国在华企业平均收入增长和盈利状况均高于其他地方,2002年,有42%的美国在华企业利润率超过了全球利润率,而到2004年达到75%的美国在华企业利润率超过了全球利润率。

2 近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减少的原因分析

2.1 美国经济不景气使其对外投资大大减少,对华投资因而受到影响

2001 年美国经济结束了十年的快速增长期,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经济的不景气使美国企业对外投资也大大减少。2001 年美国直接投资流出量比2000 年减少12.4%,2004 年直接投资流出量虽有较大增加,但2005 年直接投资流出量却是-127.14 亿美元,表明资本的回流大于资本流出。1998 年到2001 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3.4%,而2001 年到2005 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年均增长率只有9.1% 。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2.2%,为近年来最低水平。2008年美国经济继续呈现疲弱态势。反映制造业发展状况的ism制造业指数在1、2月连续低于50,处于走弱状态。总体建筑支出1月份下滑1.7%,降幅为14年来最高水平,已连续4个月下降。其中住宅建筑支出较上年同期下降19.4%。新屋销售2月份降至13年来最低水平,下降1.8%,连续4个月走低。个人实际消费增长自去年12月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08年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64.5。在楼市降温、次贷危机恶化、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就业市场严重受挫。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下降6.3万,创5年以来最大跌幅,当月失业率为4.8%,3月份进一步升至5.1%。

2.2 美国的投资政策对美国企业在华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一般而言,美国海外投资的优势在于技术的先进,因此对外投资大多在不同程度上涉及技术的输出。美国政府在技术输出与转让方面虽然较为开放,但仍有诸多限制。《1979 年出口管理法》规定,除了可以向加拿大直接输出多数商品和基础数据外,美国向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出口的所有商品和技术数据都必须获得由商务部出口管理局签发的普通许可证。

2.3 发达国家交叉投资的上升对我国吸纳美国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直是美国对外投资的首选, 约占其直接投资总额的50% 以上,而加拿大由于与美国在地理空间上的邻近,也占有美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0%。近年美国对我国直接投资减少的同时,对部分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长却较快。2001年到2005年美国对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直接投资存量,年均增长率达到42.14%。促进发达工业国家之间交叉投资上升的因素在于这些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似性,劳动力素质比较高等因素。因此投资环境的优劣及因投资环境决定的生产效率仍然是影响美国直接投资地域分布的综合因素。尤其是美国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相当复杂、对投资环境的要求相当严格,对各类风险,特别是对国家风险和政治风险的防范意识相当强烈。所以对华投资至今没有脱离试探阶段,与中国投资市场的巨大吸纳力很不相称。

2.4 中国本身存在一些吸引投资的局限

(1)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局限。目前,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基本缺陷是对外商投资的管理和引导仍然偏重于审批管理,而忽视用市场手段进行引导。外商投资的所有项目,都要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进行立项及合同章程审批。由此而导致了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开放度不够,限制类项目过多,而鼓励类项目却缺乏真正力度。

(2)吸收外商投资载体的局限。由于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至今为止我国引资的主体都是国有企业。但完全市场化的外商投资与国有企业在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并且近年尚未合资的国有企业优质存量资产也越来越少,导致近年外商控股甚至独资企业越来越多。而我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民营企业,与外商的合资合作在本身水平较低之外还受到各种政策的局限。

3 对我国今后利用美国直接投资的思考与建议

3.1 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

我们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国际贸易准则和wto 的承诺,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优化贸易结构,积极而有效地规避中美贸易中的摩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美在华企业的沟通,尤其是要推动大型跨国公司对美国政府发挥积极影响,通过他们将更多真实情况反馈给美国公众及决策层,帮助缓解与中美贸易摩擦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

3.2 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美国企业投资我国的信心

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从而实现对美引资多层面的推进。

3.3 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促进美国对服务业的投资

服务业是美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产业,也是美国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的行业。虽然入世后,美国对我国服务业的投资有较大增加,但美国对我国服务业的投资比例总的来说仍远远低于其对亚太地区投资和对外总投资中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这和我国许多服务业具有垄断性质和对外开放程度低有很大关系。因此,应逐步扩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美资流入服务业。

3.4 改善吸收外商投资方式

近年来,收购、兼并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导形式。跨国收购、兼并所以能够实现,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有载体,即东道国有值得收购、兼并的企业;二是有适宜的环境,使外资进行的收购、兼并能够顺利实施。对于我国来说,前者有优势,而后者却极为欠缺。尤其是缺乏兼并、收购所必需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3.5 改变吸收外商投资要素优势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主要依靠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丰富而且廉价;二是市场广阔,开拓余地极大。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的加深,以及技术创新突飞猛进,廉价生产要素对于吸引外商投资的作用相对减弱;国内市场则由于生产能力的急剧增加、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增长缓慢造成阶段性饱和,大部分产业出现供过于求状况,市场优势也在减弱。因此我们需要在技术创新能力、劳动力素质、市场机制、服务体系方面做出改善来创造吸引外资的新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楠.美国对华投资在其对外投资中低地位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8) .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9

关键词 中国 印度 FDI 比较分析

一、中印利用FDI概况

(一)中国利用FDI概述

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的近三十年时间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基本上是空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979-1986年起步阶段、1987-1991年稳步发展阶段、1992-1996 年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97-2001年为调整阶段和2002年入世以来进入发展新阶段。

自1979-2006年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以年均约为3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这在战后世界各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情况中是罕见的。资金来源遍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各种方式中,以合资经营方式的项目数与外资金额最多,此外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印度利用FDI发展进程概述

印度利用FDI的发展屡经波折,大体经历了独立之初限制FDI进入阶段、80年代印度FDI政策开始松动阶段,以及90年代以后大幅度放宽外资投资领域,提高外资股权阶段这几个阶段。自1991年印度经济自由化以来到2005年间,外国直接投资商对印度的协议投资额为672.1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为322.9亿美元,占协议额的50%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印度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外商投资并不包括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再投资,也不包括跨国公司内部的资金转移,还不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公司的海外借款。因此按照标准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外商投资的定义,历年印度真实的FDI流量应该远远大于其公布的数字。

(三) 中印利用FDI概况比较

1.利用FDI流入量比较

中国自1993年以来,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一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除个别年份外,外国直接投资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相比之下,印度并没有出现快速的增长。印度的FDI从1994年以后一直在两位数上波动。从总量上讲,两国不具可比性。以2005年为例,流入中国的FDI占世界FDI流入量的6.59%和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量的18.06%左右,而印度相应指标只有0.68%和1.89%,大体仅相当于中国的10%左右(详见表2)。

2.利用外资政策比较

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外资政策方面各有特色。

改革前,印度对引进外资极其谨慎,除行业和比例限制外,还明确规定外资必须与先进技术捆绑引进。1985年印度开始放松对外资的限制,1991年起印度经济向外向型转变,采取的主要外资政策有:取消对FDI必须与技术转让挂钩的限制,建立外国投资促进委员会来鼓励FDI;降低外资准入门槛,提高外资在合资中的比例;简化投资手续,大幅度提升审批速度。1998年以来,印度在知识产权、国民待遇、公共事业及服务领域等方面进一步放开。这些改革措施使印度迅速成为了对外资最具有吸引力的国家之一。

中国自80年代至今,政府先后颁布了500多个涉外经济法规,以《中外合资经营企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三大基本法律及其实施细则为主体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已基本建成。中国的主要外资政策可归纳为:一是外资享有优惠政策和待遇,某些方面甚至是超国民待遇。二是建立开发区是中国引资的一大创举,既有利于产生产业集群效应又便于集中管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创举被其他发展中国家广泛模仿。三是引资导向具有一定规划性,早期对外开放主要以民族感情为纽带吸引华商资本,技术含量较低,属于劳动密集型;随着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引资重点转向欧美跨国公司和科技含量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欢迎研发机构在华建立,并且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四是坚持稳步开放国内新生的脆弱的资本市场。到9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引资第一大国。

3.利用外资结构比较

(1)FDI来源地比较

中国的FDI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华人经济圈,尤其是中国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相对于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是中国所享有的特殊优势。另外还有为数不少来自于自由港,而自由港中有相当大部分是中国国内资本借道迂回――由于内外资企业税率不统一,故国内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出,在自由港注册后再以外资的身份回到大陆,以享受外资的税率优惠。从中国的主要投资来源地分布情况来看,2005年中国57.4%的投资都来自于华人圈。

作为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吸收FDI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需要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拥有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较多的日本、欧盟、韩国、美国在中国的FDI总量中只占33.81%,比重并不高,因此这种资金来源和技术来源相脱离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效率。

印度自1991年8月开始鼓励FDI流入,虽然在总量上无法与中国比拼,但从FDI来源国的分布上却优于中国。

对印度直接投资居第一位的是毛里求斯,亦是一个自由港。紧随其后的是美国(17.82%)、欧洲国家的比重达到了18.83%。前十位除了毛里求斯外,其余9国都是发达国家(包括新兴工业化国家),这9国流入的FDI占印度吸收FDI的45.84%,比中国高出约12个百分点。

(2)FDI投资产业结构比较

中国在吸收FDI时,充分发挥了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的优势,在制造业方面吸引了大量的FDI。

2006年中国制造业吸收FDI的金额占中国吸收FDI总额的57.69%。从前10位看,整个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72.37%,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3.92%。大量FDI涌入制造业,为中国制造业产品的技术改进、扩大出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制造品生产在全球市场份额自1985年以来一直保持5%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最大的制造品出口国家。

印度的FDI主要集中于服务业、软件业等技术上具有复杂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而简单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纺织、食品加工等方面的投资并不多。印度软件业大量外资的涌入,促进了该行业的迅猛发展。2004年服务业吸收FDI的金额占印度吸收FDI总额的9.96 %,是印度吸收外资最多的行业。

通过分析两国吸收的FDI的行业构成,可以发现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制造业,而印度的优势则体现在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业。

二、 中印吸引FDI的原因

(一)中国吸引FDI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1.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使外商看好中国市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持续快速地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正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 所能创造的国际直接投资激励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这种发展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客观上为外商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2.熟练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外资进入中国的重要因素

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丧失殆尽,迫使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纷纷转向发展中国家。2003年3月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结果表明,在制造业领域,纽约、东京、上海三地人均月薪分别为2300美元、2500美元、207美元。显然,中国上海更具有成本竞争优势。

3.中国拥有庞大的潜在市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指出,市场因素主要为市场规模、市场增长、市场的格局及顾客的类型, 是跨国公司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国, 拥有13亿多人口, 市场庞大, 投资有利可图。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快速膨胀,世界排名快速前移。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四位(美、日、德、中),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从2003年至2006年,中国持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而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中国具有了吸引外资的重要砝码和更大的发展潜力。

4.加入世贸组织为外商提供了更大的进入空间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放新的投资领域:中国入世以后,要进一步开放服务业、金融、证券、商业等跨国投资集中发生的领域,因此,吸引外商投资的潜力很大。

二是开放新的投资方式:中国以往吸引外资以设立新企业为主,包括设立新的独资企业和设立新的合资企业。入世后逐步放开外商以收购兼并方式进行的投资。全球跨国投资中,以购并方式进行的投资比例日趋增加:1998年全球直接投资6440亿元,其中以购并方式进行的有4110亿元,占64%。中国开始允许并鼓励外商以并购方式在中国投资,就是开放了一个极具潜力的新投资方式。

三是取消某些限制:原来中国政策的外资政策中,还存在一些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非国民待遇问题,例如:不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在注册地之外设立分销企业等。入世以后,这些不当限制逐步取消,有利于吸引新的投资者。

(二)印度吸引FDI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近年来, 印度成为世界最具吸引力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之一并非偶然,而是印度国内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

1.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外国直接投资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 印度经济以6-7%的增速发展。一些投资机构出版了关于印度的研究报告, 研究证明印度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动力, 并证实印度具有经济潜力。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强大的经济基础, 一方面为基础设施建设、国内投资环境改善等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加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使印度成为跨国公司关注的对象。

2. 印度政府利用外资政策规制进一步自由化、规范化、简单化

1991年经济改革后, 印度政府改变了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在管理上采取松绑政策, 外资比例进一步放松, 允许进入的部门继续增多。新政策规定, 在34 类“高度优化”发展的工业部门中, 外国直接投资达51%的企业无需经过批准而自动结关(即清除关税), 对技术合作协定也实行自动批准的办法,可不经政府批准, 由公司自由地同外国公司谈判引进外国技术的条件。对合资企业由外资股本支付的进口资本货物也无需政府批准。同时, 取消了对外商必须转让新技术的要求。90年代, 印度政府设立三人投资小组作为政府和投资者之间的“接口”。因此,印度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对外国投资者来说 “最好的国家”,而“成熟的政府机构”是该评选结果的一个重要理由。

3.印度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奠定了人才基础

印度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人力资源丰富。据印度科技部统计: 目前研发机构的从业人员达30万人, 其中30%从事研发工作。印度拥有工程师类技术人才约200万, 每年还有30万工程师从技校毕业, 居业界第三, 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另外,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 会讲英语的人数居世界第二位。印度的外资来源国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 这也凸显了拥有英语这个世界通用语言的优势。印度丰富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工程师和科学家等高科技人才,是许多发达国家对印度投资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原因。

4.印度IT业一支独秀, 拉动了外国直接投资在印度的发展

IT业作为印度经济发展的引擎, 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近年来印度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仅次于美国。正因为印度软件业的蓬勃发展, 使世界各国IT业群聚于此。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 如摩托罗拉、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太阳公司等都在印度设有研制中心和生产基地。印度的班加罗尔获得了“亚洲硅谷” 的美誉,有力地拉动了外国直接投资在印度的发展。

5.印度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拥有约10亿人口,市场庞大。而印度中产阶级人数接近3亿, 极具购买力。随着印度经济突飞猛进,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将产生更大的购买需求。欧美作为印度最大投资伙伴, 其对印度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拓、占领印度巨大的市场, 把印度变为“第二个中国”,并把在印度投资的企业纳入全球生产、营销网络体系中,实现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可以说印度巨大的市场潜力是众多跨国公司争相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

三、中印利用FDI的比较与评价

(一)中国与印度总体引资环境差距较大

中国的引资环境总体好于印度。中国从1979年开始进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二十多年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1979-2006共27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4%。

印度共和国成立于1947年,但其经济体制改革却比中国晚了十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开始逐步启动经济改革。与中国相对照,印度在1982年到1992年间,GDP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6%,1992年到2002年为6%,只相当于中国的2/3。

(二)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侧重点不同

中印两国采取不同的工业发展战略,因而两国关注的FDI类型不同。

中国积极推行开放型发展战略。自向FDI开放起,中国就对FDI提供比对本国企业更优惠的政策,特别是对出口导向型FDI的特殊待遇更为明显,使得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形成了某种“超国际化”的生产活动。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58.29%,表明外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资的作用。

印度长期以来奉行的是进口替展战略。印度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资源在国内转移的模式,并没有对出口导向型FDI提供特殊的鼓励措施。跨国公司在印度的国际化活动直到今日仍然没有取得重要的地位,FDI的活动只在部分高技术领域中受到鼓励。印度国内的传统私人企业具有广泛的基础,印度的知名公司,如软件业巨擘――印度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和维普罗公司、生物技术和制药领域的后起之秀兰巴克西公司和雷迪博士实验室,都是土生土长的。

(三)中印两国人力资源比较

中印两国相比,从国民素质的总体情况来看,中国高于印度。资料显示:2001年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中国为88.37%,而印度仅为65.38%;大学生入学率中国为12.7%,印度为11.4%;2003年人文发展指数中国为0.75%,印度为0.6%。但与印度相比,中国在以下方面不具有优势:

第一是中国软件行业的人才供应与印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中国软件人才缺口较大,据最新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比较而言,印度软件从业人员约110万,此外,在海外工作的印度软件工程师达10万人,使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人才国,为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

第二,印度的人力成本目前低于中国。据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咨询2005年11月中旬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中国42种职位中,95%的基本工资成本要高于印度 (如表3所示) 。

第三是人口老龄化。印度目前有近10亿多人口,其中大部分为青壮年、儿童,年龄结构很年轻。数量如此众多的劳动力 (或准劳动力) 资源,是印度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以2003年数据为例,印度65岁以上老人的总数为5400万人,占其总人口比重为5.07%;而中国65岁以上老人的总数为9401万人,占其总人口比重为7.27%。这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比印度严重。

第四,印度劳动生产率高于中国。印度的经济增长能够达到奋起直追的速度,主要归功于印度自身对资金的高效配置。就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而言,1980-1994年中国高出印度853美元/人,而1995-1999年中国却低于印度233美元/人。据德勤研究部调查报告称,考察中印两国增量资本产出率(ICRO,即增加多少额外投资可实现一个额外产出),中国近几年是4.4, 而印度为3.7,意即中国需要4.4美元的额外投资来实现1美元的增长,而印度只需要3.7美元的投资即可实现1美元的增长。

(四)中印两国基础设施比较

中印两国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FDI的流向。从表9所列举出的可量化的主要基础设施指标来看,印度除公路总长超过中国外,其他均落后于中国。但是印度的公路质量不高,并没有国际意义上的高速公路。总体而言,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中国有些距离,这也从某个角度解释了中国目前比印度在FDI方面更具吸引力的原因。

四、在利用FDI方面中国可向印度借鉴的经验

印度目前在吸收FDI总量指标上不可与中国同日而语,但在一些微观指标如FDI的来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力资源构成等方面与中国相比有一定优势。因此中国有必要向印度取经。

(一)调整目标定位,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虽然中国在吸收FDI的总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但FDI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加工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这确实发挥了中国的比较优势,但不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印度吸引的FDI则突出重点,主要集中在发展自己具有优势的软件业上,有效地将外资的优势和自己的优势结合起来,培养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对中国有积极意义的启示:中国早已不存在“两缺口”,并且目前中国拥有位居世界首位的外汇储备,所以利用外资的主要意义已经不是资金,而在于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而中国恰好在这些方面存在引资不足的问题。故而中国有必要调整吸引外资的目标定位,吸引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重心应该转变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上来。

(二) 加强吸引更多的来自发达国家的FDI

中国目前FDI总量上的优势不容置疑,但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的FDI主要来自香港以及自由港的华人资本。这些外资很多都是外商或中资公司以避税和享受外资在中国的税收优惠为目的流入中国的,其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真正推动作用甚为有限,带来的先进技术则更是寥寥无几。因此,中国政府应加强对这部分外资的监控,吸引更多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外资,以期达到真正推动中国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陈涛涛:《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吴定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文副德:《印度经济发展:改革与前景》,成都巴蜀书版社2003年。

杨冬云:《印度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制度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陈继勇:《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杨先明等:经济发展阶段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效应,《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年第4 期。

郝前进、雷志友:中印利用FDI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4 年第12 期。

Alyssa Ayres,Philip Oldenburg ed.,India’s Briefing:Quickening the Pace of Change,Published in Cooperation with Asia Society 2002.

Arvind Virmani,Potential Growth Stars of the 21 st Century:India,China and the Asian Century,Chintan Occasional Paper,October 1999.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10

近十年来,外资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带动了该地区出口的增长,而且使一些国家从农业以及原材料的供应国,逐渐转变为工业制品的出口国。研究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有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吸引外资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的差距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依赖程度比较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和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重比较客观的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外资的依赖程度。

首先,从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来看,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自1990年以来一直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到2003年我国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比重达到35.6%,高于发达国家31.4%的平均水平。不过与东南亚的四小龙和东盟四国相比,我国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还是存在差距。“四小龙”中的我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尤为突出,基本上都在100%以上,远远高于我国同期水平,表现出明显的自由港城市经济特征。东盟四国中的马来西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比重也远高于我国,达到了60%左右。不过,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由于传统上比较依赖于对外借款等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韩国在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仅为8.5%。

其次,从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重来看,亚洲四小龙当中,香港和新加坡的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重也均大大高于我国。东盟四国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在绝大多数年份里,马来西亚和泰国外商直接投资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重都高于我国,菲律宾也在某些年份里比我国要高,而印尼则由于国内投资环境总体上消极因素比较多,外资出现了净流出现象。我国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大致保持在10~14%之间,与同期世界和发展国家的平均水平大致相当。

通过比较,我国虽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从绝对金额来说比较可观,但如果用GDP和固定资本修正后的相对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不少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都颇为成功,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和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重高于我国的比比皆是,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相对于经济规模而言,并非特别突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我国仍然有拓展空间。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比较分析

从产业分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服务业起点低,发展水平也相对滞后,对外开放程度有限,使得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工业部门,对初级产业的投资比重很低,对服务业的投资比重也相对偏低。1995年,我国的初级产业、制造业、服务业占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分别为1.6%、58.5%和36.1%,到2002年,则分别变为1.9%、63.2%和31.4%,相比而言,初级产业所占比重有所增长但仍然微不足道,制造业的比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继续占据绝大部分份额,而服务业所占比重却有所下降。与同期“四小龙”相比,我们看到2002年“四小龙”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中,与1995年相比在制造业领域所占比重有所降低,而在服务业领域所占比重较1995年则均有所提高,且高于我国。尤其是香港和新加坡,2002年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中分别有93.0%和63.8%流向了服务业,而2002年韩国外商直接投资在制造业领域所占存量的比重为57.4%,虽然在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较高,但仍然低于同期我国所占比重,并且与1995年相比还呈下降趋势的。从东盟四国来看,1995年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三国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中制造业比重均超过50%,其中印尼更是高达64.5%,而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与同期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结构基本相同,但印尼和菲律宾在初级产业方面所占比重明显高于我国,而泰国吸引外资的结构则完全与我国相反,制造业占36.6%,服务业却占57.4%。到2002年,除印尼因数据缺失无法进行比较外,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制造业所占比重均有大幅下降,分别为38.0%和39.3%,而服务业所占比重则分别上升至38.0%和43.9%,其中马来西亚初级产业所占比重也有了明显上升,为24.0%。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所吸引的外资均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次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制造业所占比重还在逐步提高,而服务业所占比重却有所削弱。我国这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状况不但与世界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差距较大,就是与四小龙和东盟四国相比也有很大差别,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方向还有待完善。

(三)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比较分析

从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并购投资所占比重来看,1990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仅为0.2%,此后随着1999年我国加入WTO前景逐渐明朗化之后,在国际跨国并购热潮和我国入世的驱动下并购投资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才得以逐步上升,到2003年达到最高峰7.1%。相比之下,“四小龙”由于区内经济比较发达、金融市场相对较为完善,因此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以并购投资方式进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占相当的比重,除少数年份在15%左右,其他年份均在30%以上。近年来更是达到40%以上,远远高于我国同期水平。而从东盟四国情况来看,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前的1996年,东盟四国并购投资占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就已达11.4%,高于我国同期4.6%的水平,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盟四国为了更多的吸引外资,加快国内经济复苏的改革步伐,继续推行经济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政策,对外资进一步开放了国内市场,鼓励跨国并购,一时间跨国并购资本纷至沓来,并购投资占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急剧上升,甚至超过100%(如2000、2001年)。

我国利用外资20多年来,由于资本市场发育缓慢、融资机制不健全、企业制度改革落后,加之我国以前对跨国并购方式采取了事实上的严格限制,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一直偏向于绿地投资方式,通过跨国并购方式进入我国的外资很少,从而造成并购投资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一直很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国家平均水平,就是与东南亚四小龙和东盟四国相比,也有相当的距离,吸收并购投资有待加强。

三、促进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利用外资方面,我国还存在许多不足。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等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的实行,我国仍然需要大量外资的流入,为此我们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调整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

1、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外资的引进步伐,大幅提高服务业引资比重。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4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构成已从制造业外包为主转向服务业外包。服务业外包和高科技、高增值的制造业环节的转移成为带动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重要引擎,也是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大对服务业的引资力度,以便有效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

2、把并购投资作为重要的引资增长点,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已成为世界普遍流行的利用外资形式,它不但能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而且有利于缩小东道国的绿地投资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减少企业过度竞争,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20多年的绿地投资,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已经造成诸如重复建设、产业结构扭曲、资源配置不合理、环境污染、加剧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但需要通过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来解决,而且更需要通过跨国并购的市场竞争机制来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