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十篇

时间:2023-10-25 17:23:26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篇1

1.丝绸之路

西汉年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洛阳、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路运往西域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因而被称为“丝绸之路”。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2.丝绸之路中的中国艺术文化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联结在了一起,也大大展现了中国灿烂丰厚的艺术文化魅力。正是这些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国,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美洲的棉花、烟草、番薯输入中国,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如果把中国的艺术文化比作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符号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就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将这些珍贵的传播符号给传播出去,发扬光大。综上所述,无论是灿烂的中国艺术文化,还是西方的一些技术文化,要想实现两者的相互借鉴,就始终离不开一条筋脉,这条筋脉便是传播,传播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丝绸之路上,中国艺术传播是条筋脉

在这条丝绸之路上,传播作为贯通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一条筋脉,其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美,吸引受众,进而将美传播出去。丝绸之路充分体现并且肯定了中国的艺术文化,并通过传播的手段将中国的艺术美宣传、发送出去,因而传播的作用十分重要,可以被说成是一条“筋脉”。有了这条重要的、基本的筋脉,艺术和文化才能如血液一般地在其中畅游,将中国古老、神秘、美好的艺术文化带到西方,传到全世界。人文研究艺术的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它包括艺术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也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获得最终实现的根本途径。艺术接受既是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诠释和创造,也是接受者与艺术家的精神交流和对话。艺术接受还可以对艺术家乃至客体世界予以精神性的反馈,从而实现艺术活动与社会活动的联结,它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使艺术活动融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宏大系统中,并在其间发挥积极的作用。这种艺术的接受与被接受都是通过传播来完成的,可以说,没有传播,艺术再美好也只能孤芳自赏,而得不到外界认可和欣赏的艺术,也只是伪艺术。因此,中国艺术文化的传播过程实际上是对自己灿烂的艺术文化的一种肯定,并且让外界知道、认可、欣赏,对自身艺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促动作用。

三、中国艺术传播是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一条彩色道路

中国的丝绸、绘画以及其他特色技术通过传播大批大批地输送到西方世界,这样一种独特的中国艺术传播途径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传播就是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一条彩色道路,铺设了这条道路,东西方的艺术文化才得以充分交流。自张骞通西域后,汉代使者、商人便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宝也输入中国。从9世纪末到l1世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阿拉伯世界兴起,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同时,丝绸之路上的安全也越来越难以得到保障,这就降低了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元代统治者西征,甚至直接统治了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使东西驿路通畅,欧洲许多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东来中国,丝路又繁荣一时。明朝建立后采取闭关政策,陆上丝路作为中西交通路线已远不如海路重要了。在这里,如果把东西方之间交流的通道比作一种传播手段的话,当这条传播道路繁荣顺畅时,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利益就都得到了保证;当这条传播道路被阻塞时,双方的经济文化利益就远不如以往了,甚至会走下坡路。因而,中国艺术传播是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一条彩色道路,这一路上不断地呈现着精彩的东西方文化。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篇2

[关键词]丝绸之路;物质传播;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34-03

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文化交流和意义,首推中国文化的外传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特别是以丝绸为代表的包括茶叶、瓷器和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其次是中外文化思想的交流和民族大融合产生的影响。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它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

这条通往西方的国际通道,打通了中国文化首次外传的道路,将沿途的各个国家联系起来,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连结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一、物质文化的交流及其意义

(一)四大发明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优秀且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东方与西方,中国先进的文明源源不断地传人西方,在不同层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所以,丝绸之路不仅丰富了沿途各个国家的物质生活,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在物质交流的基础上,还把我国当时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入西方国家。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的。四大发明的西传对整个人类社会,特别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的传入,促进了西方国家教育的普及化,对当时欧洲的宗教、政治,以至资本主义的建立、思想文化的交流及传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西方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对整个世界文明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近现代文明的出现与发展起了奠基作用,使西方实现了向现代文明的跨越。

(二)物质方面互通有无及其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为中亚、欧洲地区带去了中国先进的冶铁技术,为中亚带去了先进的水利灌溉技术。冶铁技术的广泛传播推动了民族融合及各民族的广泛交流,而其最大的意义是对生产力的促进和提高。

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铁器和冶铁技术便沿着丝绸之路经由新疆地区传入中亚,铁器的使用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了手工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为西方商品经济的出现及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的水利灌溉技术是在汉代西传的,水利技术传人中亚后,改变了该地区的旧有面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灌溉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这些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中国的医学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了阿拉伯,公元8世纪,中医诊脉这一诊断手法传入阿拉伯地区。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期,欧洲人利马窦、汤若望等人来华,将《本草纲目》翻译、介绍到欧洲,东西方医学的会通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汉朝初通西域,中国除了丝绸之外,还有漆器和铁器等输出;唐朝时,瓷器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输出物产;宋元时期,瓷器外销十分多,同时,茶叶也成为重要的输出品。此外,如黄连、肉桂、生姜、土伏苓等中药原料,以及无患子、桑树、马鞍、铜合金等,在不同时期以各种途径西传。

西方一些物产和珍禽异兽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一些中原没有的物种,其中以葡萄、曹荷最为知名,还有安石榴、黄蓝等。此外,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带有“胡”字的农作物,如胡麻、胡桃、胡豆、胡椒、胡瓜、胡蒜等,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这些称呼一直延续到今天。从西域传来的香料也很多,如阿拉伯的乳香,索马里的芦荟、苏合香、安息香,北非的迷迭香,东非的紫植等。这些香料多采用成品方式运入中国,滋润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且,许多香料在当时被作为药物使用。同时,玉米、占城稻、花生、向日葵、土豆、西红柿等农作物传人中原,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华夏民族的饮食结构。另外,大批珍禽异兽从西域和中亚输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得乌孙马好”,后来“得大宛汗血马,益壮”,“名大宛马曰‘天马夕云”。据记载:“条支出师子、犀牛、孔雀、大雀,其卵如交。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安息(今伊朗)王满屈献师子、大鸟,世谓之“安息雀。”“永元六年(94),郡徽外敦忍乙王莫延慕,遣使译献犀牛、大象。”许多稀有动物也随朝贡而传入中原,在很大意义上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二、文化思想的交流及其意义

(一)佛教的传入

沿丝绸之路散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石窟佛洞,这些石窟无一不是在丝绸之路上开凿的,与外来文化联系紧密,并且其中多有反映丝路贸易往来的内容。这些石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不同信仰的信徒们的出游带动了主神灵的相互往来,佛教由西域传到中土,道教也随着长春真人的西行在西域各国引起强烈的反响,不同社会、不同文明的思想如潮涌一般互相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西方、南亚等地的宗教得以传入中国。西汉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天山以南及河西走廊一带,西域及河西高僧辈出,传教译经盛极一时,修寺凿窟成风,龟兹、高昌、敦煌、凉州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和传播中心。丝绸之路带给中国的还有景教和祆教、摩尼教等。宗教蕴藏着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佛教的东来,给中原固有文化以很大的冲击。中国古代文化正是因为与佛教相遇,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以说佛教是丝绸之路带给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礼物,而佛教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层面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教、儒教、道教成为几千年来对中国文化发展有很大影响的思想流派。

(二)儒家思想对世界的贡献

在佛教传入的过程中,中国本土文化思想、儒家思想也通过丝绸之路得以传播,并给当时的东南亚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齐名。明中叶以前,由于中国的经济、科技、文教的发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武力,不靠政府政治背景,仍能远播海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教文化圈。这充分说明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早在明朝初年,朝鲜就已创设成均馆,祭孔于文庙,促进了文化、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及东方文化的代表,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的精粹之处,自有超越地域和时代、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客观需要的价值和成分,值得我们吸取和发扬光大。

三、文化习俗的相互融合及其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丝绸之路也是一条民族融合的道路。在这条商贸通道上,人们交流的不只是商品、思想,还包括生活习惯、生活艺术等各种民族文化。成批的遣唐使和留学生来自海外,又分散向四面八方,进行文化交流。西域艺术也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大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艺术,不论是艺术种类、艺术形式还是艺术思想,对中原文化都有所影响。西来的文化艺术与中国固有的本土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与舞蹈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的音乐艺术以主流的形式传入西域各国,西域文化也大量进入中原,西域的各种琵琶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和钱等乐器在公元4世纪传人中国。“舞四夷之乐”,始于张骞通西域。西域音乐传入中国,主要有乐曲、乐器、音乐家等多种方式。西方音乐参与了对中国古代音乐系统的构建,对唐朝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域舞蹈开始进入中原,一度成为人们喜欢的音乐形式。

(二)丝绸与服饰

从西汉开始,中国的丝绸就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丝绸作为一种生活品或艺术品为西方社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成为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在当时,它不仅提高了东南亚地区人民的文明程度,而且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文明的进步。与此伴随的养蚕技术和纺织技术也成为中华民族对全世界的主要贡献之一。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变俗胡服,习骑射”,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西方各民族往来日益频繁,服装交流的局面也因此形成。隋唐宫廷一度盛行西域服饰。

(三)诗歌和戏曲

在诗歌方面,唐朝许多边塞诗人的诗歌至今仍在丝绸之路所经地区广为传颂。唐朝文化大多通过丝绸之路流传至东南亚各国,甚至流传到西方各国,尤其是东亚,唐代文化奠定了它全部文化日后发展的基础。吐蕃的《四部医典》,代表了少数民族医学对汉文化的丰富。西方的百戏就是各种杂技,在汉代时期传入中国。杂技在中国自有悠久的历史,在吸收了西域的杂技后,更加丰富多彩,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

(四)绘画和研究艺术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西域艺术通过佛教艺术也在中国开花结果,佛教的石窟、造像、壁画等,都充分地反映着中西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等石窟所表现的佛教艺术都有外来文化艺术的风格。这些艺术主要源于印度的佛教艺术,同时,也有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到唐代时期,波斯文化开始影响中原文化。西域绘画技法的传入,促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通过交流,大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发展,丰富了各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为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也为近现代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外文化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今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交流出现人类历史上最辉煌、最壮观的历史背景下,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意义更耐人寻味。如何让丝绸之路重放光彩,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篇3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国古代音乐;交流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91-02

丝绸之路,指的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由于在这条路线上运送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研究中,丝绸之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丝绸之路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则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本文所研究的丝绸之路主要是狭义丝绸之路,即陆上丝绸之路,以下文章中简称“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由长安西行至敦煌后,在新疆境内分为南北两道。南道出阳关(今敦煌西南),沿昆仑山北麓至于阗(今和田西南),然后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向西可到大月氏、安息、条支、大秦,向南可达身毒。北道出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沿天山山脉南麓至疏勒(今喀什)等地,再越过葱岭,可到大宛,向西北可达康居、奄蔡。这是一条重要的中西陆上交通干线,不仅是东西方商贸交易之路,更是中国和亚欧各国政治、文化、艺术交流的通道。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均通过此路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纺织、制瓷、绘画、建筑、凿井、造纸、医学、儒学、道教等,也通过此路传向西方,因此丝绸之路对彼此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构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人民以其勤劳与智慧,造就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从中也孕育着辉煌的中国音乐历史。就音乐作品的性质而言,中国音乐可分为传统音乐和创作音乐两大部分。以时间为序,中国音乐的发展经过了古代音乐、近现代音乐和当代音乐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发掘的河南舞阳贾湖骨笛,以科学的依据将中国音乐的可考历史推进到八千年前,自此中国音乐历史序幕拉开。回望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演进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远古―春秋战国)、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歌舞伎乐阶段(秦―唐),以及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古俗乐阶段(宋―清)。其中,在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歌舞伎乐阶段,伴随张骞丝绸之路的开辟,西域音乐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原,形成了中原地区与西域诸国或诸民族之间极为密切的音乐艺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丝绸之路带来的音乐文化交流的表现

丝绸之路开辟后,民族间的大融合带来了音乐文化上的繁荣景象,大量具有异域风情的乐调、乐器传入中国,一些擅长乐器、歌舞的乐人也随着本族音乐的传入而进入中原定居、生活并与中原人民进行音乐文化交流。

在乐器方面,竖箜篌、凤首箜篌、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羯鼓、都昙鼓、鸡娄鼓、铜钹、羌笛、笙、箫等都是这一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乐器,有些乐器经过中原乐工的改进,与中原固有的琴、筝融合,构成了丰富的音响。如西域传入中原乐器中的曲项琵琶传入时四项无品,以木拨鼓弦,到唐朝开始废木拨改用手指弹奏。

在歌舞乐方面,凉州(今甘肃敦煌)一带《西凉乐》逐渐形成,西域的《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康国乐》、《高昌乐》以及古印度的《天竺乐》,古朝鲜的《高丽乐》等等都纷纷传入中原,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自然交融,中国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的长期融合,为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西域音乐的大规模传入,一批西域音乐家也进入中原,与汉族人民一起创造着中国古代音乐的灿烂文明。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曹妙达为代表的曹氏家族,他们对于我国琵琶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外一位著名的西域音乐家是龟兹人苏祗婆,他不但擅长于龟兹琵琶的演奏,而且精通龟兹音乐的宫调理论,他带来了龟兹音乐“五旦七调”乐律理论,并将“五旦七调”乐律理论传授给中原音乐家郑译。到了隋代,音乐家万宝常和郑译便在苏祗婆“五旦七调”乐律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八十四调”乐律理论。这一理论的产生,适应了汉族传统音乐和外来的西域音乐交流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古代音阶、调式发展演变中的一个历史里程碑。苏祗婆对于促进西域和中原地区的音乐交流,以及对于后来隋唐燕乐宫调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重大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辟,改变了上古时期华夏文化的发展相对处于封闭式状态的格局(这是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中国大陆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开启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崭新篇章,开拓了中外艺术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大量的乐器、乐舞、乐人以及音乐理论从西域传入中原,与中原的音乐相融合,形成了更为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众所周知的唐代大曲《霓裳羽衣舞》就是中原、西域乐舞艺术的集大成者。从中古时期开始,中国古代音乐逐渐形成了以华夏音乐与西域音乐相互交流融合为特征的音乐文化面貌,对促成中古时期音乐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丝绸之路的历史性贡献,在于它沟通了古代人类之间文明的交流,不仅使汉唐音乐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多民族的音乐在古老的中国音乐文化中积淀下来,形成了多样性的音乐文化传统。从丝绸之路开辟的西汉时期开始,我国古代音乐艺术形式就从先秦时期单一的乐舞走向多样化的汉唐歌舞大曲,体现了各民族人民在艺术文化方面的互相吸收和合作交流。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开辟开始,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一直在多民族交流、融合的传统中延续、发展并逐渐走向辉煌。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繁荣,丝绸之路中的文化艺术交流,对促进中西文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丝绸之路音乐艺术的研究有利于全面了解东西方艺术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发扬与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因此,无论从音乐理论研究层面到音乐理论的实际应用层面、从汉唐时期的音肺幕到当今的文化现象的研究、从国内和国际音乐文化的交流等诸多方面来看,对丝绸之路音乐的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都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丝绸之路从古至今在音乐文化交流方面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在古挥了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一条重要的文化艺术长廊,在其沿途各地区各民族的艺术和文化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寻觅到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身影。新时期,在党中央“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我们将通过多样性的音乐文化与教育合作,使作为文化交流与融合象征意义的“丝绸之路”继续延伸并发挥重要作用,孕育音乐创造的内在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再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12).

[2]陈应时,陈聆群主编.中国音乐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篇4

湖丝传人

“我从17岁进丝绸工厂工作,到今年总共有41个年头,命运已经把我变成了一只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梦想成真心始干,我决心和我的员工,共同为民族丝绸事业,为民族丝绸品牌呕心沥血、肝胆尽献。”几十年来,凌兰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自古以来,湖州丝绸就名甲天下。2002年,湖州丝绸整个行业陷于困境,所有工厂停产歇业,上万人的丝绸工厂面临改制下岗,一时间,“丝绸之府”成为“丝绸之苦”。“当时,仅‘昌荣’一家被列为改制企业,停产一年多,2989个工人要下岗安置。招商拍卖的公告刊登了100多天,无人问津。”凌兰芳如此说道:“这家企业里的几千员工曾经和我朝夕相处,这些年纪在40、50岁左右的兄弟姐妹在这个岗位待了几十年,一两万块钱就把几十年的工龄买断,对这样的处境我深有体会。他们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如果我不收购,不仅一支队伍散了,而且他们走出工厂踏上社会后如何生存呢?”

“我有饭吃,你们不会喝粥:我有粥喝,你们不会喝汤!再要下岗,让我老婆先下。在我老婆下岗之前,你们不会再下岗!我们抱团前进,相拥取暖,艰苦创业,共同做到退休。”

在“当掉裤子也要上设备”的闯劲下,在“再苦再难也要咬紧牙关”的坚韧下,在“要实现缫丝自动化、织造数码化、服装品牌化、家纺国际化”的宏图下,凌兰芳带领“4050”员工不仅实现了扭亏为盈,还使企业走向了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湖丝在他的手里也重现辉煌。

从投资5000万元建设集制丝、数码织造、丝绸服装、丝绸家纺产业链一体化,到收购家纺研发中心,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跨出浙江,发展丝绸”战略的实施,到“丝绸进入家纺领域,家纺进入丝绸时代”概念的提出,从借助世博《富春山居图》一鸣天下,到创立“欢莎”品牌:从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到成为中国丝绸家纺产品色彩研发基地,通过创新发展,凌兰芳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把一个传统制造型企业改造为了一个拥有自主研发、自主营销、自主品牌的先进制造型的大企业,并使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完美结合,丝绸之路在双轮驱动下,实现了双翼齐飞的快速发展。2010年,丝绸之路实现销量达20亿元,利税6000多万元。

首次进京“赶考”

300平方米的展位典雅华贵,精美的丝绸制品、舒缓的音乐、柔和的灯光……奢美中国丝绸在传统与时尚中流淌。难怪一位来自西安的客人在留言本上这样写道:“哇,中国丝绸可以做到这么美丽富贵,真是神马神力神功”;还有一位来自意大利安特卫普的客人写道:“Silk Road is in credible,I couldn’t believe it(丝绸之路太神奇了,我太难以置信了)。”展位前人流涌动,仅当天就已有80多家境内外客商洽谈合作方案,总意向金额达到3亿多元人民币。据悉,这次是丝绸之路集团首次在北京参加展会并亮相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也是服博会上唯一的丝绸服装家纺大品牌企业。

“丝绸之路的工艺亮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数码制造新技术。丝绸之路集团以前是通过外交做生丝和坯绸出口的,但近几年来我们觉得这样做还不行,我们国内的衣食住行,通过30年改革开放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老百姓都讲究生活品质,讲究生活文化。我们的品牌欢莎系列产品大胆采用了暖色调和冷色调,推出了最新的丝绸科技成果。二是挖掘传统时尚的魅力。丝绸是传统的民族产业,一讲起丝绸就跟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跟博大精深的丝绸文化紧密联系起来,但是要把丝绸融进时尚元素,要能够体现国际一流的流行趋势,这中间有很多的文章要做。目前,我们在法国和意大利设立了工作室,成立了自己的设计研发团队,我们在努力打造两条微笑的曲线。”凌兰芳介绍:“今天,丝绸之路第一次上京赶考,我们交出了两份答卷,分别是丝绸服装和丝绸家纺。亮点有二:一是我们的科技工艺,遥遥领先的数码织造技术,精美的提花印花绣花三合一的制作;二是我们的设计创意,自主、原创、唯美、高雅。”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在听完凌兰芳的介绍后,高兴地说:“凌兰芳对丝绸的热爱和执着,令我们心生感动。对于丝绸之路集团这几年转型升级的成果,我们表示衷心的祝贺,我们期待他取得更大成就。中国京剧有个梅兰芳,唱出了民族京剧的国际品牌,现在中国丝绸有个凌兰芳,希望你能创造出民族丝绸的国际品牌。”

精益管理 创新到底

“3年时间,我们的企业效益要倍增,我们的员工收入要倍增。精益管理是我们转型升级战略得以成功的必然选择,是我们把传统制造业做成先进制造业的唯一途径。”对此,凌兰芳强调,“企业要发展,必须苦练内功。推行精益化管理一定要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时时激励处处改善。”他指出,要精益化发展,只有不断建立和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各项技术管理要实行标准化,全面推行6S管理和ISO9001质量体系,逐步向ERP微机化管理推进。并在做好做精常规产品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研发,大力推进真丝大提花织物生产,才能不断扩大利润增长点。

除了先进的设备、工艺,丝绸之路还积极运用和推广自动缫丝先进操作法和《新型自动缫丝机工艺设计办法》,特别是“缫丝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企业的竞争优势越发明显。凌兰芳表示,“今后几年,我们还将不断打造高档家纺以及高档丝绸产品市场,并投资4个亿使其销售点达到960个,届时整个集团销售收入要达到33亿~35亿,每年的利税要超过5亿。”

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制丝、数码织造、丝绸服装、丝绸家纺一体化的形成,大大提升了丝绸之路价值链。“今后,我们还将以丝绸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如涉足影视业,以丝绸之路广袤的时空富蕴的丰富题材发掘炼制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演绎人性光辉,展现民族精神;出版业以及工业旅游,把丝绸工业园区建成文化园区,除了完整的缫丝、织绸、服装、家纺等产业链上各生产流程外,我们还要配建丝绸展示馆和博物馆等。”凌兰芳介绍,丝绸之路将建立集传统丝绸工艺博览、丝绸科技展示、丝绸工业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的丝绸工业文化大园区和先进的技术中心,借助文化和科技的提升,丝绸之路有着最新鲜的血液。

“2011年是丝绸之路精益管理的关键一年,

必须要全面落实,把创新贯穿到管理的每一步、每一个细小环节,只有坚持创新,坚持精益管理,丝绸之路才能华丽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凌兰芳表示。

高品质打造民族品牌

近几年从蚕丝被的火爆再到全套真丝绸大家纺的推出,丝绸只不过三、四年的时间就在家纺领域赢得了大市场,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质的提升,用舒适温馨的家用丝绸来装饰铺陈最恰当、最精美。于是,丝绸之路瞄准商机,进军丝绸家纺。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当听到刘欢与莎拉・布莱曼同唱“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凌兰芳当即拍板,丝绸家纺的商标就定为“欢莎”,寓意四海一家、和谐欢爱。欢莎问世以后,立即引领了中国丝绸家纺的色彩和款式之先。2010年6月,由中国丝绸协会在深圳举行的全国丝绸创新产品奖表彰会上,丝绸之路集团“欢莎”丝绸家纺再获创新产品金奖。“欢莎”丝绸家纺作为丝绸之路集团转型升级的成果品牌,一问世就受到追捧,不到半年时间,就已经进入包括杭州大厦在内的全国一线大都市的20多家高端品牌商厦和遍布十多个城市的加盟店。半年来,我们仅丝绸家纺一项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3000多万。

欢莎家纺的产品风格之所以得到消费者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其富丽堂皇、款式新颖,更重要的是工艺面料贴适肌肤,做工精巧,工艺独特,印花、提花、绣花三大工艺都富含吉祥隆庆、高洁典雅的风格,婚庆、乔迁、赠礼三大系列既展现了丝绸的雍容华贵又融入了现代工艺的精美工巧,同时还克服了真丝绸产品色牢度和洗后缩皱的不足。丝绸之路力做中国最好的丝绸家纺,打造百年品牌。“凌兰芳凭借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厚的丝绸情结,远大的振兴丝绸抱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博学睿智的文化底蕴,不仅成了一名丝绸专业人才,更是一名丝绸研发创新的领路人,值得我们丝绸业界各位同仁向他学习。”中国丝绸协会秘书长钱有清赞誉道。

转型布局赢走未来

目前,丝绸之路已适时推出的“湖商牌”蚕丝被、“欢莎牌”丝绸家纺以及与之配套的丝绸家居服、丝绸洁卫用品、丝绸地毯挂毯、丝绸书画等,力争用天然绿色华贵的丝绸给消费者创制一个美丽温馨的丝绸之家。

面对未来发展,凌兰芳早已胸有成竹。“丝绸之路‘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主要有五项。第一,创建一个民族丝绸的国际化品牌。中国是一个丝绸制造大国,但不是一个丝绸强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品牌是我们企业生存的生死牌。中国人做不好自己的传统产业,还能奢谈什么纺织强国呢?第二,打造两条微笑曲线,企业微笑主要是提升企业研发和营销能力;产品微笑主要是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第三,做好三个丝绸:品牌丝绸、科技丝绸和文化丝绸。赋予丝绸国际化的时尚,赋予丝绸以现代化的开发,赋予丝绸以人文化的承载。第四,加快四大改造,把老设备、老工艺、老产品、老市场改换成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新市场。第五,力争在‘十二五’期末把丝绸主营业务做到50亿,利税达到5个亿,全员人均年收入5万元,全球5大洲有500个国际化营销渠道。”凌兰芳自信地说。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篇5

“海上丝绸之路”是名副其实的跨文明、跨文化线路,它是东西方文明的汇聚处,各民族人民的文化长廊,它所连接的港口、庙宇、城市、村落、建筑、墓葬、水下沉船等是古代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近年来,泉州、南京等9个城市提出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庞大的一个系列遗产。

海南岛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沿。海南陆地与海洋现已发现的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遗迹和遗物,既有历史文献、水下遗存,也有考古遗迹、历史建筑。现有标示和登记的水下文化遗存136处,已经确立的海上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1]。华光礁一号遗址发掘已完成,2011年由海南博物馆推出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一号沉船探秘”专题展,曾先后在北京、新疆、浙江、甘肃、日本东京等地巡回展出并获得巨大反响。本岛的一批古代港口、古村落、古窑址、古墓葬、古建筑正在发掘、修缮和整理。此外,谭门渔民出海更路薄已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以达到两者的互动发展,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搜集和整合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综合体,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相互影响、吸收和融合,显现了包容性、变异性和发展性的文化特质。为了全面展示其文化特性,我们不但应该重视现有历史文化遗迹的整理,更应该关注对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和精神的挖掘。可以通过网络、报纸、参观展览、现场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与丝路文化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不同类型的资源。具体如下:

文字资料:通过网络、书籍和报纸,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的发展背景、现状。

图片资料:通过网络、书籍和观看展览,研究海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概况、艺术特征。

影像资料:通过实地考察,采访丝绸之路文化遗迹的相关专家、当地居民等,拍摄音像资料。亲身体验丝路文化历史遗迹的风貌、现存状况,还可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的整合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研究一般包括资料整合和筛选、本体研究两方面。

(一)资料的筛选和整合。“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积淀着历史、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价值和信息。海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大致可分为“海洋文化”:如目前已发掘完成的华光礁一号。“南洋文化”:海口骑楼老街、文昌铺前老街、琼海博鳌蔡家老宅等;“伊斯兰墓葬文化”:三亚的藤桥古墓、梅山古墓群、大蛋古墓群、回新拱北古墓群和陵水的干教坡古墓、土福湾古墓群。古港古码头:海口白沙律、文昌清澜港、琼海潭门港等。古村落:三亚藤桥凤凰镇的回辉村、回新村等;古窑址:海南岛东部的福安窑和西部的碗窑村窑;更路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海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多且零散,但具体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时,只有那些能唤起大家共鸣,即有一定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内容才能引入其中,且要依据创作主题和文化历史脉络的主线,最终显示的是具有故事情节、文化价值、发展脉络的统一体。

(二)资料本体的研究。资料本体的研究包括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结三个方面。

1.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不同地域历史文化遗产的比较,关注其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如三亚藤桥古墓的“双墓碑”现象,就不同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的穆斯林墓葬形制,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差异性。[2]

2.纵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的变迁和发展,如三亚藤桥古墓的墓碑纹样就体现了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在艺术形态上的差异性,早期的花纹粗犷,中期的墓碑纹饰则以文字组成的“长生鸟”为主,装饰性变强,而花纹图案却变小,体现了在时代变迁中艺术形态的变化。

3.与文化价值的联结:“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包含了诸地域、历史、人文的信息。类似史前艺术研究者对史前?^面纹饰岩画的文化内涵的发掘。[3]诸如三亚藤桥古墓群中的圆月纹饰,象征着真主独一无二、完美无缺的宗教观念,宝瓶圣树纹则象征着生命之水。这些图腾寓意无不反映了穆斯林群体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精神。

只有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置于完整的时间和空间下,才能形成整体的历史文化脉络,显现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选择承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视觉图像。“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要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第一步就是要寻找承载这些文化的视觉图像[4]。如华光礁一号古沉船的船体、瓷器的造型、材料、色彩、花纹等都是可直接转换的视觉图像,而它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信息,只有联系具体的历史和人文社会背景,才能显示其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如此,其视觉图像的资源就不仅仅是残存的船只和瓷器等货物,还包括了更深层的人文价值、历史故事等的表达和诠释。

无论是有形的物质资源,还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视觉图像符号,因为只要是人类创造的任何一种文化,必然具有一定的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本身就是一种图像[4]。因此在美术教育中,通过挖掘这些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其显现出来的图像作为学习的材料将相当丰富,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四)图像转化与创作。视觉图像的寻找是前期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这些视觉图像是否适合课程主题,怎样利用和表现图像,选择何种艺术表现形式(绘画、雕塑、绘本、数字媒体)等,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接收程度、兴趣爱好等因素,也只有当这些资源真正进入教学活动中并得以实现时,其资源的转化才是有意义的。但是无论选择何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文字、图像和创意结合的统一体,所以它绝不是视觉图像的简单拼凑。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寻找美术与各学科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注重整体文化的研究和挖掘。

三、关于课程与教学

(一)实施策略。本教学设计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为主轴,结合创意形式发展具有美学特征的图像作品,例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的相关故事、造型、色彩、情境等,并拓展其产品的开发。

实施架构是通过图像、文字、创意三方面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创作的过程,掌握文化符码的译码和编码能力、实践能力。在创作完成后,一方面举办设计成果展,从中选择优秀的作品,与出版社合作印刷与发行;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注册微信公众号,将整合后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资源、创作成果以及创作过程等编辑为微信订阅号文章,此种方式低廉、快捷,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可以有效地达到促进丝路文化传播和影响力的效应。另外,也可以投放于相关论坛、旅游网站、教育网站等,以此来实现社会人员的共享,以扩大教学成果和推进丝路文化的传播。

(二)课程与教学。1989年,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家威廉?派纳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将课程作为一种文本,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民族、文化等背景下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来寻找课程的意义,以后现代课程观理论指导本次丝路文化资源课程开发的具体实践,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变为一种课程文本。我们改变局限于文本表象的研究,对这种“文本”资源建立在不同时期社会、历史、政治、经济背景及不同民族信仰和审美精神上来理解,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从而形成多样化的理解和创作,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更地的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还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和认同丝路文化。本计划课程与教学研发的重点包括:

(1)结合校内外资源协同教学: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有目的地到现场考察,利用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作为教学的辅助,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2)跨领域课程的整合:以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迹作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历史、生态与艺术跨领域课程的整合,实现跨学科知识的互动与促进学科间对接的可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发展学生学习辅导的机制:首先是课程前学生能力的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专业能力和素养,如有的学生擅长手绘,有些擅长摄影,确定学生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次是过程中的反馈,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制定多样化的评价指标: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

因此,增加阶段性评价,将教学过程分为若干个时间段,进行不同时间段的评估,有助于师生共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细节的调整。[5]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篇6

“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现状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提高,现在市场上的旅游纪念品存在着做工粗糙、无创新、泛地域化等缺陷,纪念品的设计仍然处在相对初级阶段。针对十《决定》中提出的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一决定,我们展开对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研究,针对旅游纪念品的弊端进行分析,以丝路地域文化元素作为切入点,进行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据调查,影响旅游纪念品购买的重要因素依次为:特色(46%)、价格(32%)、品牌(15%)和外观(7%)。因此,特色是消费者在购买旅游纪念品时的重要选择因素,而地域文化特征又是创造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特色最有力的方式。

“丝绸之路”地域文化元素分析

关于丝路文化地域特色的挖掘是很重要的,找到专属独特的地域文化,进一步地进行开发,比如本地的自然资源,节庆民俗、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将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进行总结和分析,从中归纳出最能代表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结合现代审美与后期的应用演变,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物质特征。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可以看出“丝绸之路”在天然的旅游和人文资源中有突出的特色和历史积淀,在已有的资源中提炼其中有形的和无形的元素,可以赋予旅游纪念品地域文化的使命。

在丝绸之路沿线,有着众多的古城遗址,这些著名的古城旅游资源随着政府的号召,丝绸之路沿线古城的进一步开放,旅游纪念品需求更是不言而喻。这类资源可以对其造型加工提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具有丝绸之路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形态设计。丝绸之路上有众多的特色服饰、民间工艺品等,以这些特色工艺为内涵开发旅游纪念品,将反映出丝绸之路瑰丽的风情民俗和文化传承,既具有地域性又兼顾文化性,满足消费者在旅游纪念品方面的需求,传递出丝绸之路上独特的情感内涵。

将以上地域文化元素运用分析、归纳、概括、整合的方法,提取其最有代表性的造型、材料、色彩、图案等文化元素,对其进行符号化,形成含有丝绸之路特有的地域文化旅游纪念品的象征。

“丝绸之路”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

在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设计中,设计者应该平衡纪念品自身文化内涵与消费者之间的需求,运用最适合的形式设计,通过有效地设计方法和手段将地域文化元素归纳提炼,在纪念品上实现物化,使旅游纪念品的地域文化和表现形式相匹配,既构建自身了品牌形象,又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从而使产品更具有收藏、纪念价值。按照产品设计的运用方法,这些元素可在造型、在“意”上、工艺和材料等方面得到运用。

“形”是产品最具表现力的视觉符号,可以获得直观、快捷、深刻的体验。文化元素以“形”的方式呈现,能很好的实现产品与文化之间的融合。有世界第奇迹之称的秦兵马俑,以“形”的提取进行秦兵马俑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通过运用形式美法则对其进行分解和重构,使得皇兵马俑变得俏皮可爱,一扫其以往严肃威武的形象,变得人见人爱,再次重现了秦的情怀与气派。把传统历史文化和悠久的陶瓷制作工艺技术进行创意合成,通过时尚包装,在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髓的同时又使其具有很好的纪念、收藏价值。

不同地域和民族由于其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行为方式和审美文化。中国的传统材料与手工艺凝聚着老一辈人们的智慧和心血,其地域风格是由不同的材料与加工工艺决定的,是材质特性与表现形式的最佳结合。在旅游纪念品中加入传统的设计元素,既可以增添旅游纪念品的人文气息和地域特色,同时也可以传承和发扬传统工艺,弘扬地域文化,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情。例如凤翔木版年画,在现代邮票中的应用。

结语

《考工记》为良器制定了四条原则,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下,将传统材料与工艺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纪念品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不断提出新的设计理念,运用现代的设计方法,设计出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地域性旅游纪念品。现在,丝绸之路上造型独特、风格鲜明且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正成为等待开发的巨大资源,设计者在进行开发时,要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设计出既有地域特色又具有当今时尚风潮的旅游纪念品。

(第一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第二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篇7

为了繁荣新疆题材影视创作,运用影视艺术的力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更好地在全国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2015年11月11日,《丝绸之路传奇》座谈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召开,、国家民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等相关部门领导及与会专家对该剧创作的成功,以及对当前影视创作带来的启示和经验进行研讨。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电视剧《丝绸之路传奇》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大庆重点献礼剧目,被列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重点剧目。该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工业题材的电视剧,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抓,国家民委所属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立项,与大业传媒集团等单位共同出品。

座谈会上,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对这部电视剧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该剧受到了多方人士的充分肯定:高层领导及基层群众对《丝绸之路传奇》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评价;该剧在网络上的关注度很高,好评如潮;同时得到了专家学者和文化界人士的极大赞许;新疆地区的民众也给予了高度认可;引发了不同民族同胞们的强烈情感共鸣。大业传媒集团苏忠总裁作为出品方代表发言,发言中讲到:“《丝绸之路传奇》是一部兼具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商业价值于一体的优秀电视剧作品,将《丝绸之路传奇》播映后各方面的评价概括为:朴素、真实、清新、美丽、感人、经典。”苏总认为:“现在已经进入由追求利润率向追求价值率转化的时代,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追求的是价值率,《丝绸之路传奇》用文化艺术的方式发扬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团结,展现维吾尔族浓厚的新疆地域文化,具有极大的文化艺术价值,它将会为企业长久的发展带来巨大回报。”苏总对艺术与文化价值的深入解读,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认可,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同志认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就是要追求最大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学军同志对苏总关于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思考,以及大力支持民族文化事业的行为表示肯定与敬佩。苏总表示,大业传媒集团一直致力于传播与发扬民族文化,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艺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篇8

走进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千年桑树园、亿年木化石林、灵气生动的桑浮雕勾勒出了极具特色的达利生态工业园,这样的工业旅游景点与传统丝绸文化及产品融为一体,折射出丝绸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无限魅力。

创新抵御寒冬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平经常用这样两句话激励自己。2009年,在严峻的形势下,公司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扩大了市场份额,取得了不错的效益,抵御了严冬的不利形势。

尽管2009年产品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因高附加值产品销售比重的增加,公司利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客户不断压低价格,压缩公司利润空间,但新产品、新技术有效地增强了公司的盈利能力。金融危机下,美国、欧洲主要客户需求下降,面对此种情况,公司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发展中小客户,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也有所增长。除此之外,公司还积极调整市场力量,加大了国内市场销售力度,今年1~6月份,公司发展了丝绸家纺成品(蚕丝被等)加盟商及经销商50家,丝绸成品国内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3倍以上。预计今年可发展加盟商及经销商200家。公司发展的根本在于人,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公司实现了不下岗、不减薪的承诺,还引进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及意大利籍专家,并成立了美国San Francisco研发中心,加强了公司的研发实力。公司通过内部挖潜,实现了从产品开发到成品一条龙的清洁生产,环保节能,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以保证公司的持续稳健发展。

达利丝绸拥有国际最先进的织造及其配套设备,专业生产真丝梭织/针织面料、真丝家纺成品、真丝领带及各类真丝纱线等,是全国最大的高档真丝绸面料生产基地。年产各类真丝梭织绸缎1200万米,真丝针织面料1000吨,真丝家纺成品300万件,真丝领带300万条,针织服装200万件,各种规格的包覆纱丝和加捻厂丝1000吨。达利丝绸在新产品研发和新材料、新技术运用方面先人一筹,2001年被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指定为全国唯一的“国家丝绸产品开发基地”,是中国丝绸产品流行趋势研究中心。2004年又被中国丝绸协会认定为“中国丝绸产品研发基地”。2007年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公司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多年来连续荣获全国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

达利丝绸建立了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2006年,“达利发”真丝绸产品荣获“国家免检产品”荣誉。2007年,“达利发”牌真丝绸被评为“中国名牌”和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纺织品牌。2008年色织宽幅家纺面料系列产品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企业发展愿景是,经过五年的发展,达到全国丝绸行业第一,世界丝绸行业第一。

文化打造未来

中国拥有7000多年的丝绸文明史,丝绸之路中外闻名,那是中国文明走向世界的标志,源远流长的丝绸史其实就是一部悠久的中国文明史。“以文化为依托进行产品创新和品牌塑造,全力打造中国丝绸的新形象,也许是中国丝绸未来发展的道路。”林平说。达利丝绸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挖掘中国7000年的丝绸文化内涵,并结合江南丝绸特色,以工厂景观化、景观主题化为原则,开辟了千年桑树园、万年乌沉木、亿年木化石林等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主题景点,积极发展丝绸工业旅游。

丝绸故事,统领着达利集团旗下包括雅慕,遨世、达利发、丝绸世界、丝绸1号等诸多品牌。在丝绸故事品牌系列中,雅慕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雅慕新产品的研发是在国家丝绸产品开发基地、国家丝绸产品流行趋势研究中心的背景下,不仅注重专业化,同时不断提升研发速度,每年均有近百款新品上市。

雅慕,AUGUSTMOON――八月的月亮,以丝绸文化激荡家居文化,将东西方历史、艺术等多元经典要素,以风格化创意设计共炼一炉,带着独特且历史弥新的经典韵律,将现代丝绸优雅、柔美、精细的特点,演绎的完美而不凡。雅慕家纺以“雅致生活,慕尚于心”为品牌理念,长期坚持把消费者的利益和需求作为产品研发的基本出发点,全心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健康优质、华贵雅致、温馨舒适的家居环境。雅慕家纺产品研发在传承中国传统丝绸文化底蕴的同时,本着“品味高雅、追求卓越、推陈出新、引领时尚”的产品定位和创作原则,不断发掘传统丝织艺术元素,融合现代东西方前沿设计理念,利用当代一流织造技术,锐意打造中国丝绸新形象,古典神韵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更加体现出现代丝绸的时尚、文化、风格和艺术魅力,在创新中形成亲和时尚的品牌风格。产品涵盖了套件、枕芯、被芯、毯类、家居服和家居用品等六大真丝系列产品,近300个品种。

同时,企业还严把产品质量管理关,始终坚持将“品质至上”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战略之中,不仅高标准要求产品原材料采购,还不断斥巨资更新国际先进的大型生产设备,以保障产品生产工艺与效率持续保持国内的领先水平。日常的生产作业也严格执行ISO9001质量标准要求,成品检验更是苛求100%的合格率,一件产品要经过多道全检、抽检等环节后,方可出库流通。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篇9

[关键词]2010年上海世博会;丝绸;《富春山居图》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23-02

丝绸源于中国,历史悠久。丝绸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绝不逊于陶瓷。中国是丝绸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由于其魅力独特,使中国曾一度被古希腊人称为“丝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丝绸重新屹立于世界舞台提供良好契机,一幅两卷合一的《富春山居图》寄托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成为世博会上引人注目的亮点。

一、丝绸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

丝绸早在第一届英国万国工业园博览会上就已亮相。清咸丰元年(1851),英国伦敦举行了第一届博览会,即伦敦万国工业园博览会,徐荣村带着12包湖州丝绸勇闯伦敦世博会,经博览会评委组评定,中国丝绸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荣获英王赐予的金、银牌各一面和“翼飞洋人”的执照。作为中国丝绸进入英国市场的重要凭证,“荣记湖丝”也因此成为获得国际大奖的第一个民族工业品牌。丝绸作为在世博会上夺取第一名的中国产品,远比贵州茅台提前几十年。

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丝绸贸易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自西汉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以丝绸为主的中国丝织品逐渐传到西方市场。丝绸不仅轻盈柔软而且色彩鲜艳,引人入胜,欧洲人视之为珍宝,一进入市场就被抢购一空,很多王公贵族出入重大场合多穿丝绸衣服以显示其尊贵地位。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代替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丝绸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欧洲的纺织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获得极大发展,使得欧洲对中国蚕丝的需求量急速增加,然而中国政府坚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严格限制蚕丝的出口量,但物美价廉的湖州蚕丝仍是中国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为后来“湖丝”进军世博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大炮和鸦片打开中国国门,湖州的丝绸商人抓住历史机遇,把中国丝织品推往世界。清咸丰元年(1851),徐荣村获悉英国伦敦即将举行历史上第一届博览会,及时捕捉中国产品打入欧洲市场的难得时机,遂包装12包精选湖州丝绸,紧急船运到伦敦参加展览。但是由于丝绸的包装过于粗陋简单,刚到伦敦时受到了忽视甚至蔑视。幸运的是,徐荣村一贯恪守质量第一的原则,而此次远渡英国,他做到精益求精、优中选优。万国工业园博览会历时半年,湖州丝绸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在包装精美的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赢得评审团的一致好评,最终获得金奖和银奖,在世界上引起很大轰动。这是中国丝绸第一次参加世博会赢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为此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为徐荣村亲自颁奖,赐予他“翼飞洋人”的营业执照,作为中国丝绸进入英国市场的重要凭证。中国丝绸参加世界博览会不仅是保守的晚清政府面走向世界的重要象征,也是世界博览会发端见证者,对2010年上海入选世博会主办城市亦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据历史资料证实,产自湖州南浔辑里的“荣记湖丝”在此后的多届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多项殊荣。

徐荣村为中国丝绸打入世界市场做出重要贡献。总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当英国伦敦在1851年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时,清政府对科技的飞速发展仍茫然不知,把世博会戏说成“赛奇会”,徐荣村带去的湖州丝绸荣获金、银两项大奖,开辟了中国近代产品走向世界的先河,使丝绸与世界博览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丝绸与上海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期间,存放于中国馆内的丝绸样品大放异彩,引来无数中外参观者驻足欣赏,博得一致好评。这些珍贵的“丝绸国宝”主要分为展品和用品两大类,展品以丝绸书法、典籍出版物和织锦画为主,用品主要有靠垫、靠背、桌旗等。

中国馆内最引人注目的当是全丝绸制作的汉英双语版《道德经》以及两卷合一的丝绸织锦画长卷《富春山居图》,另有整幅的由江南丝绸织就的《清明上河图》和《水乡古镇蚕花节》。中国馆内展示的80多件艺术华美、光彩照人的国宝级丝绸样品,是现在中国丝织技艺的最高代表。正如丝绸之路控股集团董事长凌兰芳所说,从接到图案纹样到做出面料样品整个流程下来只需要短短7小时,这是过去的四肢技术所不能相比的,足以证明我国丝绸织造技术的高超。中国馆内的80多件丝绸展品,大到《富春山居图》,气势磅礴、雍容华贵,小到每一个靠垫、桌旗等都十分精致、无与伦比,把整个中国馆衬托得愈发气势恢宏、富丽堂皇。浙江馆内的镇馆之宝“辑里湖丝”,勾起了国人对源远流长的古老丝绸文化的追忆与反思,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湖丝一举夺得金、银两项奖牌将是中国人民永远的骄傲,值得我们世代永远铭记。

另外,宝钢大舞台是凝聚中国元素的活动场馆,二楼的传习区被划分为展演、展示以及传习三个区域,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馆内现场教授观赏者有趣的简单技艺。二楼展示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品包括织坊、乐坊、画坊等,其中织坊展示的是十几幅色彩绚烂、高贵典雅、精美绝伦的织品,吸引了无数海内外的游客驻足欣赏。其中,南京云锦因其美如天下的云彩而得名云锦,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是中国最为华丽的锦缎。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南京云锦不仅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还作为特许商品为海内外参观者竞相购买。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南京云锦还担负着在世界博览会中国馆内的“智慧长河展区”里向无数国人和外国朋友展示中国丝绸的独特文化内涵和经久不衰文化魅力的责任。除了在展厅里展示了米地骑士纹织金彩花缎、童子攀枝和五龙大地屏等绚烂夺目、光彩耀人的云锦精品之外,在展厅外还有一架足足高4米的云锦织机供人们欣赏。在整个世博会期间,部级云锦工艺美术大师金文为每位参观者现场演示精美云锦织造的过程。正如金文所言,云锦是中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丝绸当之无愧的桂冠,如今的云锦在古老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些现代时尚的元素,这种新旧文化的融合交汇,使古老的艺术焕发出青春的生机与活力。

三、丝绸织锦画长卷《富春山居图》献礼世博会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画,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取自浙江富春江的美景,因以其作为整幅画的大背景,故名之曰“富春山居图”。全图用墨淡雅,没有过分修饰,其中山、水的布置安排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虽只以简单墨迹勾勒,却极富变化,仔细观察画中风景,如身临其中,可谓是黄公望的代表作品。明朝末年战乱不断,《富春山居图》历经坎坷辗转到当时著名收藏家吴洪裕手中,深受吴洪裕喜爱,以至于他临死时不忍心此画落入他人之手而下令要将画烧毁殉葬,幸运的是吴洪裕的侄子冒险从火中救回此画,但遗憾的是此画已被烧成大、小两段。如今,小的那段长约50厘米被称作“剩山图”,珍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大的那段长约600厘米,收藏于博物院,名为《无用师卷》。

一幅名卷献礼世博,不仅向世人传递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丝织技艺高超的信息,也深深地表达了海岸两地祈盼团圆的共同心声。为此,4月25日,包括中国人民网、中国台湾网等多达23家新闻媒体共同走进为世博会献此殊礼的丝绸之路集团,其中也许蕴含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富春山居图》丝绸织锦画在馆内的60多件为世博会献礼的丝绸精品中格外引人注目,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游客驻足欣赏。从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那里得知,《富春山居图》之所以从众多的中国名画中选取出来作为献礼上海世博会丝绸织锦画的素材,原因就在于3月份总理在回答一位台湾记者提问时提及这幅分散两岸的中国名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简单的八个字说出了所有中国人渴望两岸统一的美好心愿,而在世博会上展出《富春山居图》更能体现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据报道,《富春山居图》自3月开始正式构思制作到4月顺利制作完成并运达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历时不到一个月。这幅长1130厘米、宽37厘米的《富春山居图》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以1:1的比例进行仿制并合二为一,选取上好的蚕丝精心织就。真丝具有光泽柔美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力,这幅完整的《富春山居图》借助于真丝的这一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丝绸雍容华贵的品质发挥到极致。

四、结语

广袤的神州大地是丝绸的发源地,悠悠古国,丝绸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承载着中华的古老文明穿梭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大路上。自西汉以来,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有了一条繁荣的通道。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丝绸又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为丝绸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新舞台,集古代传统元素和现代时尚元素于一体的丝绸文化将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篇10

一、丝路文化资源对中国动画创作形式的影响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段极富见地的话:“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自成影响而又影响十分深远的文化只有四个,那就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再没有第五个了,诚然这个文化交汇之处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由此可见,丝绸之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处的文化,文化交流与融合频繁,正是这种文化迁徙与交流,给丝路文化艺术创新带来了契机,使丝路文化呈现出兼收并蓄的恢弘气度,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绝伦的艺术形式。丝路文化艺术不仅具有经过漫长的历史而沉淀下来的深厚内涵,而且还在整体上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性特质,蕴涵着中国动画创作者可以直接开发利用的丰富的素材。这些文化素材凝聚着千年的人文精神,蕴涵着中国人朴素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同时也兼容了西方文化的豪放与求实,成为后来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题材宝库。丝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务实探索、融汇贯通、自成一家的内核也跨越时光,绵延至今成为对当下时代极具指导性意义的“新丝路”文化精神。中国动画电影从诞生之初在艺术形式上就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从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中国动画不仅增添了独特的民族审美愉悦感,而且不断地带给全世界观众一个又一个惊喜,并且奠定了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地位。中国动画自诞生发展至今,在内容上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故事等,总量之中接近半数之多为古典题材,显现出国人对历史文化的欣然接受与积极崇尚。在这些文化资源中,丝路文化显然是最为丰富和独特的。首先是丝路民族神话、传说故事对中国动画创作的滋养。无论是改编自古典浪漫主义名著《西游记》的《大闹天宫》还是集成原作敦煌壁画的《九色鹿》,都是丝路文化资源精华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丝路民族英雄史诗、民间叙事长诗、民族民歌、谚语等,更像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库,等待着人们的挖掘与利用,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二、丝路文化资源对中国动画审美情趣的影响

动画艺术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它的本意为“赋予生命”。动画在诞生之初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不论儿童还是成年人都被动画世界里那色彩斑斓场景、栩栩如生的动画角色、惟妙惟肖的动作、简单纯真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然而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题材、角色、场景、是动画的血肉,那么蕴涵在其中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精神才是动画片内在灵魂,才是动画片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

审美情趣也叫做审美趣味,是人类对审美对象的价值判断能力。任何个人或民族、社会群体的审美情绪都是由地理生态和人文地理环境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可以推论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风格特征都是由它所生存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审美活动以及民间文艺创作都融合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因素。他们通过诗歌演唱、表演故事、歌舞弹唱把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并使观者产生心理与情感的共鸣。他们所塑造的人物都渗透着本民族的强烈情感,也寄托着本民族的理想追求,体现了民族传统的精神和品格。作为丝绸之路民间艺术形象的代表,阿凡提这位身着新疆民族特色服装,骑着毛驴周游四方的长须老者已经日益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艺术形象,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已经成为丝绸之路各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构成了丝绸之路文化最具特色最富有光彩的一页。由此可见,动画片仅凭外在的形式美是不足以打动人的,更重要的是能在精神情感上给予观众内心共鸣。

在丝路美学精神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动画在创作实践中开始使用写意手法,结合动画艺术的假定性特点,创造出了独具匠心的意韵,用一点一线、一招一式来表现出描述对象的神、形、气,以求得画面的形式之外的意境美,这一点在享誉世界的水墨动画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中,幽静的荷塘小景,小蝌蚪随着悠扬的古琴和琵琶乐曲摆动,艺术大师用简单淳朴的线条勾勒出小蝌蚪的游动姿态,向观众传达角色丰富的情感语言。再比如在水墨动画片《牧笛》中,影片造型借鉴国画大师李可染简练而绕有墨趣的绘画特点塑造牧童和水牛的形态,尽管全片没有对白,但是影片有意淡化情节,放慢影片叙事节奏,通过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情节,表达了“艺术高于自然”的主题。影片配以南方民乐,用音乐引导剧情,暗示人物心理情感,优美动听的乐曲将观众带入田园世界。在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艺术家们有意识地将花果山描绘得生机勃勃、阳光普照;而把天庭、龙宫设计得阴森肃杀、死气沉沉,以景寄情,表达出影片对花果山的褒扬以及对天庭、龙宫万丈深渊的暗示。在人物造型上,不仅将中国京剧的脸谱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还在线条的使用上,充分利用敦煌壁画流畅、飘逸的主要绘画风格,兼具写意与写实之美,使其媲美西方动画却又更胜一筹。丝路文化孕育培养出国产动画电影所特有的民族风格,它经过历史的沉淀、时代的提炼与升华后逐步走向成熟,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民族艺术殿堂中的一块瑰宝。

三、让传统文化艺术做坚强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