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9:34:02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范文篇1

1.丝绸之路

西汉年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洛阳、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路运往西域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因而被称为“丝绸之路”。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2.丝绸之路中的中国艺术文化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联结在了一起,也大大展现了中国灿烂丰厚的艺术文化魅力。正是这些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国,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美洲的棉花、烟草、番薯输入中国,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如果把中国的艺术文化比作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符号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就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将这些珍贵的传播符号给传播出去,发扬光大。综上所述,无论是灿烂的中国艺术文化,还是西方的一些技术文化,要想实现两者的相互借鉴,就始终离不开一条筋脉,这条筋脉便是传播,传播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丝绸之路上,中国艺术传播是条筋脉

在这条丝绸之路上,传播作为贯通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一条筋脉,其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美,吸引受众,进而将美传播出去。丝绸之路充分体现并且肯定了中国的艺术文化,并通过传播的手段将中国的艺术美宣传、发送出去,因而传播的作用十分重要,可以被说成是一条“筋脉”。有了这条重要的、基本的筋脉,艺术和文化才能如血液一般地在其中畅游,将中国古老、神秘、美好的艺术文化带到西方,传到全世界。人文研究艺术的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它包括艺术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也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获得最终实现的根本途径。艺术接受既是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诠释和创造,也是接受者与艺术家的精神交流和对话。艺术接受还可以对艺术家乃至客体世界予以精神性的反馈,从而实现艺术活动与社会活动的联结,它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使艺术活动融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宏大系统中,并在其间发挥积极的作用。这种艺术的接受与被接受都是通过传播来完成的,可以说,没有传播,艺术再美好也只能孤芳自赏,而得不到外界认可和欣赏的艺术,也只是伪艺术。因此,中国艺术文化的传播过程实际上是对自己灿烂的艺术文化的一种肯定,并且让外界知道、认可、欣赏,对自身艺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促动作用。

三、中国艺术传播是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一条彩色道路

中国的丝绸、绘画以及其他特色技术通过传播大批大批地输送到西方世界,这样一种独特的中国艺术传播途径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传播就是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一条彩色道路,铺设了这条道路,东西方的艺术文化才得以充分交流。自张骞通西域后,汉代使者、商人便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宝也输入中国。从9世纪末到l1世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阿拉伯世界兴起,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同时,丝绸之路上的安全也越来越难以得到保障,这就降低了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元代统治者西征,甚至直接统治了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使东西驿路通畅,欧洲许多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东来中国,丝路又繁荣一时。明朝建立后采取闭关政策,陆上丝路作为中西交通路线已远不如海路重要了。在这里,如果把东西方之间交流的通道比作一种传播手段的话,当这条传播道路繁荣顺畅时,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利益就都得到了保证;当这条传播道路被阻塞时,双方的经济文化利益就远不如以往了,甚至会走下坡路。因而,中国艺术传播是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一条彩色道路,这一路上不断地呈现着精彩的东西方文化。

丝绸之路范文篇2

一、玻璃艺术贸易的萌芽时期

镶嵌玻璃珠俗称“蜻蜓眼”,是指在单色玻璃珠母体上嵌进另外一种或几种不同与母体颜色的玻璃,从而构成美丽的图案。镶嵌玻璃珠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即使在今天,仿制古代的镶嵌玻璃珠也很不容易,因此,在玻璃制造的初期阶段是很难达到的。与镶嵌玻璃珠的起源地西亚相比,中国镶嵌玻璃珠的出现非常突然。在西亚,单色玻璃珠出现约1000年后,才有了彩色玻璃珠,而镶嵌玻璃珠的出现则还需要几百年,可以说,单色玻璃珠经过漫长岁月后才发展成镶嵌玻璃珠。而在中国,镶嵌玻璃珠和单色玻璃珠同时出现在春秋末期。镶嵌玻璃珠的复杂工艺决定了它价格不菲,不仅拥有者将它视为稀世珍宝,而且拥有这些玻璃艺术品的人通常都是身份显赫的贵族。这样说来,镶嵌玻璃珠只有可能是进口玻璃艺术,那么,它所依附的贸易通道在哪里呢?我国新疆地区位于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交汇点,也是古代游牧民族最活跃的地区,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游牧民族生活迁徙无常、行踪不定,对史前人们的往来起了很大作用。这一地区发现的镶嵌玻璃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早期玻璃贸易的证据,其中一件带有梅花图案的镶嵌玻璃珠可以追溯到伊朗高原的史前时代。安吉尔(A•Engle)在《中国的玻璃制造》一文中提出,中国最初的玻璃制造可能和西亚的胡里安(Hurrian)民族有关,胡里安(Hurrian)民族的一支在亚述结束了乌拉尔图王朝后,有可能到达中国,并带来了镶嵌玻璃珠的制造技术。与北方丝绸之路相比,南方的贸易通道与玻璃艺术的传播更为密切,包括西南(佛教)丝绸之路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即通过云南、两广等地或海路,经东南亚、南亚再通往西方。南道考古发现的古代玻璃艺术展现了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索,尽管这种交流是辗转式的,数量也很少,但它的存在与楚国玻璃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希腊等地的玻璃制造开始成倍增长,参与贸易的玻璃艺术品也有相应的增加,丝绸之路南道沿线均有当时的玻璃制品出土,今长沙地区不仅是楚国玻璃生产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今天考古挖掘出土玻璃艺术品最多的地区。楚国在中国玻璃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为了制造出类似玉的材料,创造了我国独有的铅钡玻璃;楚国人还将青铜的铸造工艺运用到玻璃产业,发明了模压工艺,生产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玻璃璧、玻璃剑首等;模压工艺还为平板玻璃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在西汉早期的广州南越王墓中发现多块长方形的平板玻璃。春秋末战国初期到战国中晚期虽然时代相连,但镶嵌玻璃珠在图案纹饰和材料上有很大差别。初期,中原地区的镶嵌玻璃珠可以在西亚找到相似物,尤其材料是一致的,属于钠钙玻璃,战国中晚期的镶嵌玻璃珠则属于铅钡玻璃。在纹饰上,战国中晚期的镶嵌玻璃珠丰富多彩,不仅有单纯的同心圆,还出现了同心圆和几何纹的组合,弦纹、菱形纹和三角纹作为底纹,同心圆均匀地分布在底纹上,或是用点连成线,形成网纹,将图案分割成小的单元。伴随着镶嵌玻璃珠的演变,一些典型的中国风格的玻璃艺术品也开始出现,如玻璃壁、玻璃剑饰和玻璃印章。镶嵌玻璃珠在古代中国的出现和演变,不仅证明了丝绸之路上玻璃艺术的贸易交流,而且还刺激了新兴的玻璃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经过国产玻璃多年的发展以及对西方玻璃的引入,玻璃艺术具备了在中国发展的基础。

二、玻璃吹制技术的传入

吹制技术的诞生源于玻璃吹管,何时采用玻璃吹管有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公元前40年,最早在叙利亚诞生,以后在罗马帝国流传;另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发明了吹管。除了玻璃制造本身的发明,玻璃制造史上最有意义的发明就是吹制技术,这项先进技术使玻璃业发生了重大转折,吹制技术的采用简化了生产过程、降低了成本,使得玻璃制品进入一般市场,玻璃艺术也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不再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奢侈品。罗马帝国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开始了一段和平时期,为玻璃吹制技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时机。西北(沙漠)丝绸之路是人们所熟知的汉通西域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其主要通行区域在新疆境内。可分为南、北和新道三条路线,其中的南路是从敦煌经鄯善(今新疆若羌东北)、于阗(今新疆和田)、莎车等地,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中部,主要在阿富汗境内)、安息(波斯,今伊朗),再往西,达条支(今波斯湾)、大秦(今地中海东部,即罗马帝国)等国。沿沙漠丝绸之路的南路,古代玻璃的出土地点是连续的而且分部较密,同时,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也随之传入。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战争不断,分裂割据。另一方面,思想活跃,文化碰撞,民族融合,为隋代统一、唐代辉煌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上流社会荒淫奢侈,彼此较量物质生活的高低。伴随着上流社会对奢侈生活的追求,西方的玻璃艺术成为他们彼此“斗富”的宝物,进口的罗马和萨珊玻璃开始增多。虽然吹制玻璃容器在公元2世纪即进口到我国,但技术的传播还有赖于工匠的迁移,因此比商品流通要慢得多。在战国两汉时期流行的铅钡玻璃由于没有固定的发展条件而逐渐衰落,受到西方玻璃制品和技术的影响,最晚在北魏时期,中国已经采用玻璃吹制技术。据《魏书•大月氏传》记载大月氏国人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瑠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世祖时西域商人不仅将玻璃吹制技术引入我国,而且在北魏京师平城(今大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玻璃吹制工厂。这是中国玻璃艺术史上的重要转折,北魏以后的玻璃生产,广泛采用了吹制技术,并开始了玻璃制造的中兴。

三、玻璃制造的中兴

丝绸之路范文篇3

〖设计思路〗

一、活动准备:

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收集、甄别历史资料的能力,我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搜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各类资料,包括普及性历史读物、图片、实物、音乐、诗歌等材料。之后,老师指导学生从所查找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剔除多余内容。

在历史学习中,编演历史剧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而且本课的部分内容适合用这种方式来处理,所以我安排一些同学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丝路商队》和《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锻炼他们的文字、语言表达、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任务是纠正剧本当中出现的史实性错误,其他基本不做改动,以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课堂教学:

1.本课是学习与探究课,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机会,而教师应略向后退。所以我挑选了一名同学作为主持人,负责整节课的串连。

2.为了增加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台上与台下的生生之间的交流,我在学生朗诵丝绸之路的诗歌时,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台下的同学回答,其中包括一些其它学科的知识(如地理等)。这样,既调动了全班同学,也培养了初步的文史、史地等学科渗透能力。

3.为了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我把全班分为六个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各组之间展开竞赛。另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还创设了如下的一个情境。将六个组假设为六个旅行社,让他们依据自己在课下查阅的资料,分别在最新版的中国地图上设计自己的游览路线,并选择本组认为最好的景点,最后推举一名代表以小导游的身份发言。比一比,看看在当今的旅游热潮中,哪家旅行社能赢得最多的游客。

4.为了培养学生识别古今地图,我特意准备了一张《张骞出使西域》的古地图和最新版的中国地图。另外,要求学生在最新版中国地图上画丝绸之路的游览路线时,注意古今地名的对比。

5.为了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使得更多的同学愿参与到以后类似的活动中来,我在学生的表演和发言结束后,对所有参与的同学予以点名表扬,特别是一些幕后英雄,如课件的制作者、剧本的编写者等。同时也要对课上踊跃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

6.为了将本节课的内容做一总结并升华,我设计了三道思考题供学生讨论。

ⅰ.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哪些可贵的精神呢?

ⅱ.从楼兰古国的消亡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ⅲ.现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开发丝绸之路呢?

通过第一题,可使学生感受到古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第二题可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第三题,让学生思考丝绸之路是否还能重现昔日的辉煌,在现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面前,应当如何开发丝绸之路,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过程〗

师:2001年12月11日,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那就是中国在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后,终于正式加入WTO,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也标志着中国的对外贸易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提起我国的对外贸易,可以说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王朝,在我国西北的沙漠戈壁中就曾经延伸着一条沟通当时东西方的重要商路——丝绸之路。可能很多同学都是只闻其名,而对其详细情况并不是特别了解,那么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寻她辉煌的过去,并展望她美好的未来。

主持人: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首先给各位同学提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最早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吗?

生齐答:张骞。

主持人:对,他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

学生表演课本剧:《张骞拜别汉武帝》

主持人: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打通了由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一支商队在出发前,还不忘来看望他这位老功臣。

第一幕

(商队一行三人前往张骞家中探望)

齐:拜见张大人。

张骞:快快请起,请问三位到寒舍有何贵干?

大哥:我们是生意人,想到西域做生意,但我们对那边的情况一无所知。听说您曾经两次出使西域,所以特地来拜访您,希望你为我们介绍一下。

张骞:好吧,请跟我来看这幅地图(指《张骞出使西域图》)。你们先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了阳关和玉门关后,可以到达楼兰,这是一个重镇。从楼兰继续西行,经过疏勒、龟兹,翻越葱岭后可以到达大宛,当地的汗血马是很有名的。从大宛向西,还可以到达大月氏、安息等地。

大哥:谢谢您的介绍。请问去西域可以骑马吗?

张骞:最好骑骆驼。沙漠干旱,骆驼适应那儿的气候,可以长时间不喝水,所以它们将是你们这次旅行的好伙伴。

大哥:那西域人喜欢咱们大汉的什么货物呢?

张骞:丝绸,那里的人们对咱们精美的丝绸最感兴趣。

大哥:谢谢您的介绍。我们明天将起程,就此告辞。

张骞:恕不远送。

主持人:在和张骞告别后,商队携带着大量的丝绸等货物登程了。

第二幕

(商队出了玉门关,来到大戈壁上……)

二哥:大哥,你看前面是不是一个城镇。

大哥:从地图看应该是楼兰,走,去看看。(这时一位姑娘走过来)

姑娘:请问三位是从那里来?

三弟:我们从大汉来这里,一路很炎热,请问姑娘有水吗?

姑娘:有啊!请进我家来。

三弟:谢谢你姑娘,你们楼兰有什么好玩、好看的地方吗?

姑娘:在楼兰当然有好玩的地方啦!自从这条商路开通以后,来往的商队真是越来越多了!琵琶是我们这儿最著名的一种乐器,它是一种小型乐器,弹起来会发出动听的声音!

三弟:为了谢谢你,这是我们大汉有名的丝绸,今日送给你。

姑娘:啊!以前就曾听说过中原的丝绸很好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谢谢你们,我可以用它做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了。这是小女子的一点心意。

三弟:这都是什么。

姑娘:这些都是楼兰的一些土特产:有核桃,石榴,大葱和大蒜!

三弟:我们要走了,后会有期。

姑娘:后会有期。(商队一路上艰辛,在沙漠中看见一个骑骆驼的人)

大哥:小兄弟,请问前面是什么地方。

小兄:前面不远就是大宛了,我是那里的人,不知您三位是哪里的人。

大哥:我们是大汉商人,一路又渴又饿,现在天快黑了,不知可否能在您家借宿一晚。

小兄:好啊,请跟我来。(到小兄弟家后,我们吃晚饭)

大哥:请问大宛有什么有名的特产呀?

小兄:我们大宛有种汗血马,因为它流的汗是红色的很像血,所以叫它汗血马,它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耐力超群,是难得的好马!有机会我带你们去看看,让你们感受一下那风迟电掣的感觉!天色已晚,三位请睡吧。(第二天,他送行时)

三弟:这是我大汉有名的丝绸,今日送给你时我们一点心意。

小兄:这丝绸太漂亮啦,这是我们的特产有葡萄,葫萝卜。请大家随便尝一尝!此外,这三杯酒就当做为三位饯行的酒,干。

三弟:这是什么酒,味道这么好,和中原的不一样。

小兄:这也是我们大宛特产的葡萄酒,因为我们盛产葡萄,所以葡萄酒自然就很美味了。

大哥:小兄弟多谢啦,后会有期。

小兄:后会有期。

主持人:来往频繁的商队使得原本荒凉的戈壁滩繁盛起来,也出现了许多绿洲,丝绸之路沿途一派热闹景象。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东汉初年,匈奴再度控制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被截断了。在此情况下,有识之士纷纷致力于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控制,从而使丝绸之路早日畅通,班超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幕

班超:我乃大汉使臣班超,奉命出使西域。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鄯善。(鄯善国)

班超:去通禀一下你们的国王,就说汉朝派使者来访。(门卫急急忙忙去禀告)

鄯善王:何事如此匆忙。

门卫:报大王,汉朝使者已在门外。

鄯善王:赶快红毡铺地,出去迎接。

班超:(恭恭敬敬)大王好,我区区一个使者,怎麽能让大王亲自来迎接呢?

鄯善王:您说得哪里话,您的到来真使我国蓬荜生辉呀!

班超:大王过奖了。

鄯善王:来来来,赶快到殿中一叙。

班超:(随大王边走边聊)

鄯善王:来人呀,给使者看座。

班超:(坐了下来),谢谢大王。

鄯善王:汉朝使者千里迢迢,长途跋涉,想必已是饥饿劳累了吧。(关心)来人呀,上好饭菜美酒招待来使,并让来使好好休息一天,明日再叙。

第二天

班超:大王,您好(鞠躬)

鄯善王:(微笑)不知来使是否休息好了?

班超:承蒙大王关心,我休息得很好。大王,我正好有一事要与大王商量。

鄯善王:有什麽事就说吧。

班超:是这样的,大王,我国的皇帝知道鄯善国经常受到匈奴的威胁,十分忧郁。因此,我国大王很是心痛,他说:“我们国家能安居乐业,却不曾想到贵国的处境。”所以我国大王特派我来跟大王说,如愿意同我国结盟,您将不必再担心匈奴的威胁。

鄯善王:若真能如此,我真是太高兴了。来,贵使今天就与我同进午餐吧。

班超:且慢。大王,这是我们的一点小礼物,请您笑纳。

鄯善王:来使果然想的周到。

班超:谢大王夸奖。

第三天

门卫:报大王,匈奴使者来访

鄯善王:快快有请。

匈奴使者:(坐到座位上,表现出狂妄的样子)大王这儿是不是有汉朝人呢?

鄯善王:贵使何出此言呀!

匈奴使者:倘若没来,门口的马匹、丝绸、礼品又是怎麽回事?

鄯善王:贵使果然聪明(树大拇哥)。

匈奴使者:我说大王呀(套近乎),汉人没有一个好人,您怎麽相信他们呀。

鄯善王:真的吗?(疑惑)

匈奴使者:大王呀,我骗您干吗。汉人来访是想从中获取利益,联合贵国以及其周围国家,消灭我们,然后再逐一消灭,其中也有您呀。现在如果您投靠了我们,汉朝没有办法,就会投降咱们,到时候,天下就是我们的。

鄯善王:(惊讶,哑口无言)

第四天

班超:通禀一声你们大王,班超求见。

门卫:报大王,班超求见。

鄯善王:不见。

门卫:

班超先生,大王说不见。

班超:(疑惑,但不出声)回到住处。

班超:鄯善王有点不对劲呀?

班超手下:是呀是呀,他都好几天不请咱们吃饭了,我们都饿了,他也不管咱们。

班超:他好像突然对咱们有了敌意。

班超随从:那天我去城外买东西,看到一个匈奴使者往宫殿方向走去。

班超:啊!原来是匈奴使者在捣鬼,看来咱们必须杀掉匈奴使者。

班超随从:您疯了,人家人多,咱们人少,要是真玩命,咱们白给。

班超:咱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当天晚上班超率人来到匈奴的营地,把匈奴使者杀死了。)

第五天

班超:通禀一下你们的大王。

门卫:不见。

班超:我有要事求见。

门卫:报告大王,班超有要事求见。

鄯善王:叫他进来。

班超:大王您好,您与我去一趟匈奴的营地看一看。

鄯善王:为什麽要同你一块去呢?

班超:您一去便知。

(到了匈奴的营地)

鄯善王:(惊呆)他……

班超:他已被我杀死,您的威胁、顾虑解除了。我们并不是那种人,我们只想与贵国建立友好关系,抵御匈奴,别无他意。

鄯善王:汉使有勇有谋,经您这一说,我愿与汉友好相处,愿我们两国世代友好,共灭匈奴。

主持人:班超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关系。而且,他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把丝绸之路延伸到了遥远的欧洲。从此,欧洲人才见到了“天下第一织物”——丝绸,所以他们称中国为“赛里斯”,意即“丝绸之国”。时光飞逝,历史发展到了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继续着她传递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作用。她不仅吸引着往来商旅,还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一些诗人围绕着丝绸之路写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班的几位同学一直很喜欢丝路诗歌,下面请他们为大家朗诵其中的名篇。同时,还会提一些与诗歌有关的问题,希望大家踊跃回答。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焕

从地理的角度,“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什么意思?

生答:玉门关外是沙漠地区,比较干燥寒冷,不象中原温暖,所以说“春风不度玉门关”。

2.“边城暮丽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凉州词》张籍

“铃声”指的是什么声音?

生答:驼铃声。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为什么说“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答:因为西域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的人,没有特别熟悉的,所以说“西出阳关无故人”。

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王翰

你知道“葡萄美酒”是哪儿的特产吗?你见过夜光杯吗?

生答:西域地区。

(教师展示实物)

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

为什么“不破楼兰”就要“终不还”呢?

生答:这首诗表明了楼兰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

请同学展示自己根据诗意所画的作品。

(同学们展示作品)

主持人:其实不只古人被丝绸之路所吸引,直到今天,她仍然是许多人心目当中的旅游胜地。下面把全班同学分为六组,每组就是一个旅行社。给每组发一张最新版的中国地图,各组分别在地图上设计游览丝绸之路的路线,并选择本组最喜欢的景点,同时注意古今地名的对比,最后推举一名同学作为小导游代表本组发言。大家都知道现在是旅游热,各旅行社之间竞争非常激烈,那咱们就看一看,哪组的路线更吸引游客,哪位导游的讲解更生动有趣。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各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本组设计的路线)我们组最喜欢的景点是敦煌莫高窟。敦煌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现存491个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平方米壁画。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和财富。自从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五万多卷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惊了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第二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本组设计的路线)我们组最喜欢的是鸣沙山和月牙泉。鸣沙山,又称神沙山,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达数十米。整个山体由红、黄、绿、黑、白米粒状沙粒堆积而成。游人登山下滑,沙子发出嗡嗡隆隆的响声,犹如鼓鸣,又似雷声,鸣沙山因此而得名。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成为敦煌十景之一:"沙岭晴鸣"。鸣沙山虽然不高,但要登上鸣沙山山顶,可不容易。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天地豁然开朗,心胸顿时开阔。下山最为有趣,顺坡而下,只觉两肋生风,一跳十步,驾空驭虚,有羽化成仙飘飘然的感觉。当人多结伴下滑,推动流沙疾速下跌,只见沙浪滚滚,犹如山洪奔泻。此时就会听到咚咚咚的响声,似敲锣打鼓,又像笙笛吹奏,令人动魄惊心而又玩味无穷。月牙泉位于鸣沙山北麓,泉形酷似一弯新月,故名月牙泉。泉被鸣沙山四面环抱,但并不为流沙所掩,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风景十分优美。它的神奇之处就是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第三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本组设计的路线)我们组最喜欢的景点是麦积山石窟。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第四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本组设计的路线)我们组最感兴趣的是神秘的楼兰故地。楼兰古国曾是中原与游牧民族战争的重要据点,是中、西方贸易的中心,还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枢纽,更是令人向往而又神秘莫测的地方。楼兰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是因为她曾从光辉灿烂的文明都市突然魔法般地消逝,在沉寂1500多年后,又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她的传奇历程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难解之谜。有的学者认为人为的因素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楼兰衰亡以至湮没的重要的原因。他们指出,楼兰的废弃以及城周围的沙漠化产生,直接与当地居民兴修水利迫使孔雀河、塔里木南流进行灌溉,造成孔雀河、塔里木河改变流向不再流罗布泊相关联。此外,我国古代历史上频繁的战争,特别是政局最混乱的东晋十六国时期,由于纷争造成水利设施和植被的破坏,也使得不少沙漠中城市失踪了。楼兰的失踪,可能也和这种人为因素有关。(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第五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本组设计的路线)我们组向大家介绍的是酒泉。相传,霍去病征匈奴获胜,驻军河西一带,汉武帝赐酒一坛,霍去病认为功劳应该归全体将士,但酒少人多,他将酒倒入泉中,与众同饮。从此,这眼普通的泉水就成了有名的酒泉。九泉最著名的特产是夜光杯。(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第六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本组设计的路线)我们组先给大家看一张图片(展示“马踏飞燕”图片)。这件著名的文物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的象征了。大家知道它是在什么地方出土的吗?对,是武威。武威古称凉州,为河西走廊东端之咽喉。因公元前121年汉大将霍去病出征河西,西击匈奴大获全胜,以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武威不仅是历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区,物产丰饶,有“凉州不凉米粮川”之说,被称为“银武威”,现为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武威市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评选最佳路线和优秀导游)

主持人:听了各位导游的讲解,更让我们觉得丝绸之路确实非常美丽和神奇,我们应该大力开发和保护她,让她重新焕发往日的光彩,重现当年的辉煌!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走到台上来为大家表演,从同学们的掌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表演非常精彩,他们为此在课下也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还有我们今天看到的非常漂亮的课件是韩昭同学制作的。另外,今天很多同学主动举手发言,积极参与本组游览路线的设计,在此,对所有这些同学提出表扬,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同学走到台上来一展风采。通过今天这节课,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哪些可贵的精神呢?

从楼兰古国的消亡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现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开发丝绸之路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案点评:

丝绸之路范文篇4

[关键词]丝绸之路;陕西省;旅游小镇

1引言

凭借着文化传播的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已经将文化遗产旅游模式逐渐深入实施。但是,由于陕西省文化遗产分布空间跨度较大,旅游小镇难以完成单独保护与开发,需要遵循创新驱动新发展模式,对旅游小镇的功能进行定位研究,应用小镇旅游业带动陕西省的经济发展。

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理论背景

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一带一路”上的各国打造“利益共同体”,以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因此,“一带一路”指的就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下陕西旅游经济的定位为,在新的发展机遇下,陕西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源,确定旅游经济发展定位。陕西作为旅游发展大省,需要契合“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将旅游经济确定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突破口,统筹陕西城乡一体化旅游,打造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中心,彰显陕西华夏文明,让陕西能够成为旅游强省,中华文化旅游的经典之地,闻名全世界的旅游目的地。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陕西旅游将会产生更多的新业态、新品牌,智慧旅游将被大力推进,以促进陕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陕西旅游注重将历史文化全程化渗透,旅游景点实现生态全场化覆盖,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用户个性化的体验设计、旅游方面的基础设施特色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市场旅游产品品牌化推广,最终实现陕西旅游产业复合化拓展,为陕西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3陕西小镇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收入不断提升,当人们的物质需要被逐渐满足时,开始寻求精神文化上的追求,我国的旅游业在此背景下发展迅速,各个城市中的旅游小镇可以随处可见,并依然在不断扩大建设范围。但是城市小镇旅游总收入不断增长,旅游产业值逐年提升,并不代表已经完成了旅游发展任务与目标。陕西省凭借自身独特的民风与地域特色,其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在乡村旅游模式中,旅游示范县内的村民年收入持续增长,游客的数量也在呈现不断上升的状态,促进了陕西旅游的品牌化发展。在小镇旅游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时下各个城市中似乎都已经开始发展“小镇旅游”模式,它们大多数由老街道、老的建筑群落改造而成,在进行翻新装修之后,形成了一条条的商业旅游街。此种旅游小镇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组合,使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更为丰富。旅游小镇正在被人们快速消费的过程中,逐渐走向膨胀发展的阶段。小镇中的旅游纪念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并且缺乏一定的文化特色,由于一些商家从外引进大量雷同商品,令陕西小镇的旅游产品失去自身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对小镇整体的文化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1]当下现代化的旅游产业中,游客对于旅游产品的质量要求日益提升。但是在小镇景区内交通状况仍然有待改善,并且部分景区的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还有一些小镇景点的文化氛围不足,景点的居住处不够“整洁”与“便利”。陕西省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地域,其文物资源应当隶属于全国首位,旅游资源自然数不胜数。尽管陕西省拥有众多的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在小镇旅游产业模式中,由于商家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导致旅游产品中普遍缺乏文化创意。再有,一些地方政府管理统筹不规范,导致旅游环境不符合标准要求,一部分具有文化底蕴的小镇被改造成了现代化购物广场,令历史文化资源无法发挥自身的价值。总之,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与低层次的旅游模式,不利于小镇旅游的长期发展,所以对陕西旅游小镇的功能要进行准确定位。

4陕西旅游小镇在丝绸之路背景下的功能定位分析

4.1开发小镇创意旅游产品。开发小镇创意旅游产品需要引进创新创意人才,来提升陕西小镇的审美需求与文化消费层次。对此,小镇旅游模式可以与当地各大高校联盟,来培养旅游产品创新创意人才。比如,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西安外国语大学,都对历史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开启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创意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深刻挖掘陕西小镇中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而研发出更具历史内涵的旅游产品。陕西省的各个县城具有独具魅力的自然风景与民俗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可以为小镇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将旅游产业与文化遗产以及创意产业结合,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建设旅游产业链,充分挖掘当地具有特色与代表性的资源,创新创业旅游产品。例如,同样位于西北地区的宁夏银川镇北堡镇,以西夏文化与葡萄酒文化为核心展开建设特色旅游小镇,依地域优势种植“酿酒葡萄”,放大了附近贺兰山旅游的辐射效应,令镇北堡镇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且有效传承了当地的酿酒文化。由此可见,陕西小镇也可效仿银川镇北堡镇的创意发展模式,令经济效益与文化产业一同发展。4.2打造文化旅游创新产品。在小镇产业的发展中,要注重与陕西当地文化资源的结合,精确地找到自身发展定位,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小镇当地的文化特色。在“一带一路”经济模式的发展背景下,陕西旅游小镇与当地文化结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有必要在建设的过程中紧抓历史文化内涵,以此来创建旅游文化产品的主题。对于具有文化遗产遗迹的小镇,要不断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大力发展民俗文化类旅游产品,在小镇旅游产品中展现出来历史文化深厚性与连续性。在小镇文化街区的建设中,可以将古代战争故事与历史人物故事增添至“小镇文化”建设中,用诗词加以点缀,来增加历史文化的灵性。旅游小镇通过与当地文化特色产业相结合,能够令游客更加了解小镇的生活习俗与历史故事,深化了旅游产品的内涵,对于中外游客来讲,很好地宣扬了我国历史文化。[2]当下“互联网+”经济模式的发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所以陕西旅游小镇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也需紧随时展,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智慧旅游建设,注重开发跨境电商创新旅游产品,不断扩大陕西旅游小镇的行业市场,打造品牌形象。4.3加强政府宣传与统筹力度。在旅游经济市场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保障小镇旅游产品的质量不仅是旅游企业的责任,也是政府统筹管辖范围内的责任。虽说提高小镇旅游产品的质量,关键在于提升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但是,政府作为小镇旅游经济活动的宏观组织者与管理者,需要对当地旅游市场秩序进行维护,促进小镇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利进行保护,对旅游产品的质量加强管理力度。在小镇旅游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强统一宣传力度,不断开发小镇旅游市场。比如,以“丝绸之路”为品牌核心,在本城市进行“小镇旅游”宣传模式,并为小镇设计一系列宣传口号“丝路起源,中西枢纽”“唐人故里,丝路源泉”,并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3]运用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不断开发和建设新、奇、特、险、乐为特点的旅游产品,如开通“长安号”丝绸之路旅游专列和“精彩游丝路”等专题旅游线,并同时加强沿线区域的产品配置、交通体系改善和产业优化升级等,实现产品系列营销一体化,产品形象一致化。4.4合理设定小镇旅游发展目标。陕西省可以建立丝绸之路陕西段文化遗产旅游合作管委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管委会建立的目的一方面打破各自为战的分离局面,统一协调规划该区域的旅游合作;另一方面整合资源,对于离西安较远的彬县大佛塔石窟和张骞墓,完善交通建设,建设互补性的旅游产品,突出区域特色,明确整体形象,形成各区域旅游的互补发展。通过管委会协调,使旅游合作突破政策瓶颈,为旅游者提供方便安全的旅行保障和标准化服务。旅游合作应该注重政府先行,坚持包容互信、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稳定的沟通联络机制,增加人员往来;组织和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共同开拓扩内、国外市场。丝绸之路陕西段已经申遗或准备申遗的相关政府应该加快建立政府层面的合作机制,真正做到丝绸之路陕西段旅游的无障碍化。[4]设置合理的旅游小镇发展目标,可以适当发展“第二产业”,比如,以小镇特有文化底蕴建设“西部影视城”,开展手工艺品创意产业园,吸引游客参与剪纸、绘画以及工艺品制作等活动,设定多样化小镇旅游发展目标。4.5完善小镇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对于陕西旅游小镇中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筹集改造资金,对陈旧的基础设施进行集中统一改造,并对小镇内的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对小镇旅游区内的环境进行全面改善。当地的旅游企业需要做好服务协调工作,在不破坏当地文化遗址的基础上令旅游业与商贸服务业相结合,强化小镇旅游的服务承载功能,进一步提升小镇景区的城镇化水平。在完善小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打造影视文化中心以及休闲度假区,建设起“陕西小镇”文化旅游品牌,令小镇文化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以“富民强镇”为发展目标,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借鉴。

5结论

综合所述,在“一带一路”的倡议发展背景之下,陕西旅游小镇要寻求更好的发展,必须克服当下其中存在的问题,除了要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以外,更需注重其文化内涵的传达。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丝绸之路遗产文化产业,令陕西省实现旅游新业态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必强,王会战.丝绸之路陕西段文化遗产旅游合作对策研究[J].度假旅游,2018(8):85,87.

[2]张武康.“丝绸之路”背景下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演进评价[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30(5):63-71.

[3]王西娅.丝绸之路经济带需求下陕西旅游产品创新开发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8):149-150.

丝绸之路范文篇5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智慧旅游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道路,粤港澳大湾区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但是,从智慧旅游的角度来开发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值得探讨与研究。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智慧旅游概念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来研究旅游行业,利用智慧旅游来进行旅游景区提升等方面。也有一些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的研究。上述研究成果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理论保障。从内容层面进行分析,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是对于如何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景点景区开展智慧旅游,以及如何通过智慧旅游将各个景区串联起来,与此相关的研究内容却并不多。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考察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线路,经过一系列研究后,基于智慧旅游为依托,推动景区的高质量发展,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在区域內打造出独特的海上丝绸之路品牌。

一、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景区建设背景介绍

纵观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要的发祥地,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类史迹景点,其中可包括港航遗存、文化交流遗存、外销品生产基地、海防设施以及海神信仰建筑等,累计数量多达438处,传承了数千年大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的精华主要集中在广州、汕头、阳江、江门、汕头、潮州、梅州7个城市的19个景区,也是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景区建设中的重点景区。2019年4月,总书记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从开展申遗工作之后,政府主动承担责任,让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保护工作有了很大的成果。除此之外,政府机关也促进了相关的旅游开发事业,增设相应的旅游线路。在2020年6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提出,要大力开发建设两条相关的文化遗产路线。第一条线路即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遍布在广州、江门以及佛山地带;第二条线路即为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遍布在深圳、东莞以及虎门地带。

二、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景区智慧旅游建设的必要性

(一)游客出游方式的变化为智慧旅游带来机遇

相比于之前的游客出游方式来说,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出游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亲子游、研学行等形式的家庭游成为热点。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蕴含着丰厚的遗产文化,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旅游资源。根据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现阶段,游客在出行之前,充分借助于“互联网+”的力量,有选择性地查询出游路线与目的地,对景区门票与酒店提前进行预订;在旅游期间,也会提前下载相应的旅游软件,选择心仪的餐厅,并对旅游景区进行观光游览等;在结束旅游之后,再利用互联网将自己旅游的心得体验传递给大家。所以,为了响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发展该景区的过程中,应实现智慧旅游服务的建设,将各景区串联起来,让游客更加方便地进行吃、住、行、游、购、娱。

(二)智慧旅游是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景区发展升级的重要途径

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景区不能简单理解为“文化遗产景区”,而是新时期“文化旅游+智慧旅游”相融合,用互联网来推广景区与文化,利用互联网广泛传播的特点,引导文化资源逐渐过渡到旅游资源。针对智慧旅游而言,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了解游客的旅游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之后,不但可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所以,智慧旅游适应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景区升级的重要途径。

三、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智慧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互联网+文化旅游”大力实施背景下,文化遗产旅游呈现高速发展趋势。然而,智慧旅游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在线路遗产的建设方面,目前还在摸索阶段。综合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智慧旅游建设现状,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区域经济不平衡导致智慧旅游水平参差不齐

广州、阳江等城市的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景点智慧化程度已有明显发展,以南越王墓为例,其票务系统、VR全景欣赏系统、文创商店系统、导览系统等诸多模块均已经实现了智慧景区的建设,并收获了十分显著的成果。然而,对于粤东西北等地区来说,由于处于经济欠发达的状态,并未充分重视旅游信息化事业,推广力度比较差,同时也尚未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缺少充足的经费保障,另外,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总之,整体智慧化配套设施的薄弱对发展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智慧旅游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二)产品整体性不足,品牌意识不强,智慧旅游发展各自为政

目前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发展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景点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如位于阳江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游客推出了微信公众号“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通过关注公众号可以购票、预约讲解、获取博物馆的最佳参观路线指引,但是对于大湾区其他的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景区,博物馆却只字未提。这让博物馆成为一个孤岛,并不能在行路、住宿、研学、餐饮方便到前来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景点的游客。当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旅游模式早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同一主题集体“抱团发展”,更能满足游客需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多头管理,体制不顺

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核心景区地处大湾区7个行政市,各政府单独管理,是影响大湾区遗产景区融合发展、资源整合开发的瓶颈,需要进一步突破和创新。单靠广东省文化旅游厅单方面的推广远远不够,需要各级政府一齐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的旅游品牌。

四、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智慧旅游建设策略

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景区在进行智慧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构建规范完善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在该平台的作用下,实现与相关景区的有机结合,基于智慧化渠道为依托,对景区的各项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从多元化的角度将景区的历史文化与风光景象呈现到游客面前,带来更多新奇的体验。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也可以搭建电子政务平台,面向企业搭建相应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综合化服务的目的。广东省智慧旅游建设开始时间早,试点城市多,有良好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目前拥有“广东文博智慧导览”系统、珠海横琴新区全域智慧旅游平台等代表性的平台。将这些智慧化项目串联起来,融合到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智慧化建设中,主要总结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是智慧旅游顶层设计;二是智慧旅游管理;三是智慧旅游服务;四是智慧旅游设施;五即为智慧旅游管理。

(一)智慧旅游顶层设计方面

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智慧旅游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一个全面的规划和各行业的资源整合,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因此需要政府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一是建立专门的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旅游项目部门,将旅游信息共享,加强行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在原来旅游统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重点扩展和完善各项指标,扩展到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行业。

(二)智慧旅游服务方面

1.景区景点智慧化宣传与展示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精华区主要分布于广州、汕头、阳江等7个城市,各地有其独特的文化,沿线景点众多,为了“讲好岭南故事,传播岭南文化”,可以以一些景点为例,采用制作纪录片及VR等多种形式,便于游客进行观看体验。在景区体验服务中,VR虚拟旅游体验则是重要的拓展延伸,可以为游客带来更美妙的体验感,便于对方更加了解大湾区海上丝绸遗产的历史发展进程。2.景区智慧导览系统建设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根据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导览方式,游客可以扫描二维码查看各个景点原本的风貌,观看相应的历史视频,倾听导游的讲解介绍,领略此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繁华景象;或者采取景区APP自助导览建设的方式;或利用电子导览参观景区,比较常见的包括实时定位、触摸视频等多种方式。3.景区智慧购物建设通过建设景区智慧购物系统,不仅为游客购买创造便利条件,也有效促进了商家营销工作,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从商家营销层面来看,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计算出最佳的广告投放地点、时间以及途径等,旨在取得最好的投放成果。在旅游产品推荐方面,会按照游客的喜好来推荐商品。在游客购买方面,比较常见的方式包括自动贩卖、网上直营店等。充分发挥出电子支付与物流的优势,为客户提供贴心的一条龙服务。特别是在旅游景区购买一些不便携带的商品,可以通过现代物流为游客提供便利。商家能够对产品的售后状态进行查看,有利于对产品进行跟踪管理,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

(三)智慧旅游管理方面

1.建立景区实时游客流量监控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景区的客流量信息,比较常见的包括电子门票、红外线识别以及摄像等方式。游客流量监控方式以预测客流规律、变化趋势,不仅为分析出游客流量控制策略、最优化游览路径等提供有力参考,也为游客带来了更好的体验感,提升游客的满意度。2.建立互动交流管理系统构建出统一规范的交流互动平台,借助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形式,游客可以利用终端载体连接到平台,不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也可以相关信息。游客通过微信小程序了解景区特色、历史、当地风俗人情等内容;也可以在平台上欣赏景点图片或者发表见解和感受;或者利用该平台组建协会或交友,定期举行旅游活动。3.旅游链管理在智慧旅游平台的作用下,实现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游客在出行之前,能够利用该平台查看当地的景区、天气以及交通设施等;或者结合自身需求有选择性地输入信息,平台将会为游客提供比较全面的旅游计划。游客可以参考这一计划实现预订酒店、在线购票等服务。

(四)智慧旅游营销方面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化带,促进整体宣传,采用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充分借助于新媒体营销的力量,与传统营销有效结合。在利用传统营销的同时,也要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来进行营销。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活动、大V宣传营销等方式,使线上线下一齐努力,强化景区的宣传效果。1.发挥出专业互联网新媒体的力量,实现景区的推广营销在此过程中,可以强化与专业互联网媒体的合作,包括旅游电商平台如携程网、去哪儿网等;旅游攻略网站马蜂窝等;抖音直播大V推广等,进行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攻略、游记的征集与推广,对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旅游资讯进行全方位推广,并对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重点旅游区域进行广泛地宣传和推广。2.建设自媒体营销体系建设景区的微信公众号,打造新型宣传平台;更重要的是将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景区整体开发一个APP,提供更多全面、系统的旅游信息服务以吸引游客。

(五)智慧旅游设施方面

应该加大相关地区旅游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其成为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旅游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一是提倡相关地区政府优先支持和投资大数据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及社会治理能力等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类项目,投向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类项目。二是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型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推进相关地区全域旅游的Wi-Fi普及与覆盖,尤其是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核心景点。

五、结语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沿线景点发展智慧旅游,已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促进景点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优化沿线地区的旅游功能,而且也可以实现城镇与景点联动,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顶层设计认同,打造智慧旅游设施体系的过程中,构建出健全的管理、服务以及市场营销体系,强化景区的服务质量,尽可能地改善旅游环境,从而达到对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宣传推广,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振兴,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郑君雷,张晓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中的“航线遗存”———边疆考古学与民族史续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鲁元珍.“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95亿人次[N].光明日报,2019-05-05(03).

[3]于世豹,胡家铭,陈小林,白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特色小镇智慧旅游建设路径研究———以张掖航空航天特色小镇为例[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08):103-108.

[4]庄伟光,邹开敏.广东“互联网+旅游”融合供给侧发展研究[J].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7(05):17-20.

[5]张昊.分析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市场,2017(07):42-44.

丝绸之路范文篇6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语言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4)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刚毅坚强、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意义及启示的探讨,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开放改革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兴衰。

(4)探讨丝绸之路兴衰落原因;夹带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关注西部开发,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处理

本课新课标的内容有两个:一是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二是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重点:一是张骞通西域,二是丝绸之路。

对于课标中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我把重点定在学习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和张骞的优秀品质上。

对于这个重点内容,我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打下了伏笔,用大葱大蒜等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来导入新课,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生活中这些必需品和张骞通西域有着直接的关系。

先设置问题,如: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看视频及教师补充讲解等方式来突破。

本课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对于这个重点和难点,采用发现法教学,设置情景的方式。教师指导学生查阅处理历史信息,同学交流互助,教师补充说明等方式来突破。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课前导学

1、查找西部大开发资料和新疆博物馆“楼兰美女”丝绸之路出土文物古迹等资料;

2、收集敦煌、吐鲁番等地旅游照片和门票;

3、准备历史小品《张骞惜别匈奴夫人》;

4、设计一段《重走丝绸之路·过交河故城》导游词;

5、以消失的楼兰和交河故城为主题,自制小报。

教学策略

本课内容为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抓住重点。

本课里涉及到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可以让学生用对比方法,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合作,以及对本课内容的研究、总结,使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课教学围绕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问题展开。丝绸之路上的风土人情资料,可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海上丝绸之路,可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几个便利因素,从中概括出它的对现实生活价值和作用。

教学资源

1、多媒体教学设备,VCD、电影机、或小黑板

2、网络:

3、影视剧片断,历史资料片《上下五千年》

4、《汉书·西域列传》《汉书·张骞传》

丝绸之路范文篇7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成本;收益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当中由于存在有巨大的地理环境差异,以及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差异也相对较大,因此无论是地缘环境还是人缘关系均较为复杂,但是同时也正是基于区域中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导致在产业结构、社会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存在有巨大的合作空间。而要想实施好这一战略规划,开展相关的成本与收益研究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据此下文将主要就相关的成本与收益展开具体的分析,并就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措施。

1成本分析

1.1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做好相关的基础性设施项目是核心关键。相对于我国的其他地区,西北地区基础建设工作长期以来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截止目前为止依然未能够建立起同我国东部沿海以及中亚各国的物流网络体系,然而近几年来伴随着国家对于开发西部的日益重视,也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潜能巨大。通过实施以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促使我国广大西北地区的陆路、铁路以及航空运输等基础设计与东部沿海以及中亚各国建立一体化的物流网络体系,从而形成能够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高效物流体系,并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的发展成本得以显著降低。

1.2经济体制改革成本

高度的市场化经济体制是全国经济自由的前提保障,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必须要依靠市场经济这一主体。虽然在历经了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受制于经济发展时间短、发展水平较低等因素,特别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性影响,促使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依然存在有许多不尽完善的方面,特别是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这一现象更为明显。而要想改善这一现状相关的政府单位便应当积极转变自身职能,将各地方性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能够予以协调,构建起新型的服务型政府,以促使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能够得以规范化。在目前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之下,要想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就必须进行体制改革,而由此所带来的成本必将是十分巨大的,对此应当积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工作,从而将经济体制的改革成本降至最低,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切忌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

1.3地方利益流失成本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当中,区域当中的市场实行自由配给,这难免会出现部分地区或产业的过度集中情况,从而使得相关的要素难以做到合理的配置,进而使得地方利益出现损失。

2收益分析

2.1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实施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能够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各个成员国消除贸易壁垒,并促使本国的市场规模能够得到质的提升,还可有效的确保各个生产要素的畅通性,提升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实现区域当中资源的配置共享,达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目标,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

2.2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中亚各国与我国的西北地区是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曾经是历史上著名的古丝绸之路,而目前这一区域又已成为了“亚欧大陆桥”的交通要道,其位置具备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区位优势明显。以我国的新疆地区为例,这一地区由于具备有口岸、交通等方面的优势,目前正在构建横跨亚欧的国际物流中心与金融中心。伴随着该地区的基础交通设施日趋完善,以及相关软件设施的快速发展,必将会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最终促使该地区的国际竞争能力得以显著提升。

2.3实现经济优势互补

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视域之下,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以及中亚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且已经探明的储量较大,类型较多,具备有十分可观的潜在价值。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能够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以充足的原材料,能够同我国的整体社会快速发展相配套。而我国在历经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后,已经积累了较为强大的资金与技术水平,这些也正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所急需的。

3问题分析

3.1经济壁垒

区域性经济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于资源是否进行了合理化的配置。因为区域当中不同经济体的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利益促使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受到了制约,使得当前区域当中的多边合作水平相对较低,依然处于一些低层次的合作层面当中,而一些跨区域、多边范围的深度合作依然有待开发。虽然在区域内的各个经济体都已经认识到了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自身的根本利益,然而在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之下,不同的经济体在短时间之内依然还是很难摆脱自身的眼前利益,从而促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无形当中出现了一道道壁垒,使得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严重受制。此外区域当中市场的自我配置能力依然还十分有限,区域当中市场经济水平的低下促使政府不得不承担一些市场行为,不同经济体由于缺乏有内在的合作动力,进而使得区域中不同经济体的互补优势难以体现出来。

3.2区域内的经济不平衡性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不但存在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之中,由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的经济实力相较于其他国家更为强大,因此也就成为区域发展的领头羊,并且,两国间的经济贸易互补性较强。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同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当中,不同国家、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极度失衡。而要想实现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各国的共同发展,便需要各方能够将自身的优势资源予以整合,实现经济产业上的互补与协调,从而构建起和谐共赢的经济发展局面。

3.3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目前经济结构的趋同性,均导致中亚各国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大多发展的是重工业,而不当的重工业比例水平则必将致使轻工业的水平占比降低,轻工业、重工业间的发展不均衡现象甚至还表现出了愈发严重的趋势。尤其是在中亚各国,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其所赖以生存的便是丰富的石油能源,其石油工业的总产值已经占到了整体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左右,这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区域内不同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便决定了必须要开展广泛的互相合作,以促使本国的经济能够得到全面性的发展。3.4缺乏协调机制首先,在交通设施方面,目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当中,相关的基础交通建设水平十分低下,且普遍存在有布局缺陷,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能力较弱,无论是国际间还是区域之间的交通通信硬件设备与软件服务合作水平均普遍较低,很难有效地满足于客货运的扩张需求。其次,在产业构成方面,区域当中的产业同质化情况严重;无论是同一层次行业还是不同城市间的竞争发展往往难以达到良性的发展水平,由此所带来的后果便是大量的低层次重复性建设,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能力较弱并且产业结构往往千篇一律,以上诸多问题均表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当中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4建议措施

4.1明确目标与方向

在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与方向确立工作时,应当注重对于资源、自然、地缘以及劳动分工的配置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来尽可能确保发展目标适当、方向正确,以促使区域当中不同经济体的协调定位;将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作为发展导向,使区域优势能够得以有效地发挥,并通过在产业与地域上的合理化分工布局,来提升整体区域经济实力;制定出涵括有经济发展整体目标、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当中的整体性规划,以及符合当地实际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应当包括以总目标、阶段性目标、质量目标与经济增长等数项指标,并且每一种指标均应当对其开展全面性的评价工作。

4.2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明确企业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核心,并尽可能提升政府开展经济、政策调控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即为转变政府职能,并尽可能缩减政府参与微观事务的管理工作,以促使政府能够脱离于日常的市场经济行为,从而使之能够准确地定位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引导者与服务者的角色,为推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及时清除一些政策性障碍,环节区域利益的矛盾与冲突行为,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做好服务工作。

4.3经济发展环保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当中,将环境保护原则作为主要的发展原则之一予以规划、落实,在基于对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下,构建起区域间的生态保护机制与经济发展原则,积极开展国家政府间的联合规划与执法,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出相关的法规制度与补偿机制;加大对于区域内生态治理的资金投入。

4.4互利共赢发展原则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之中,不同国家的文化均存在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且所具备的资源条件也不尽相同,各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程度与产业结构也决定了其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不同国家出现利益上的矛盾与分歧是在所难免的,然而,各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目标是完全相同的,因此由我国所提出的这一战略构想才能够得到普遍性的支持与赞赏。“互利共赢”是促使区域当中不同经济体开展贸易合作的主要原则,因此基于这一原则,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可在广泛性合作的基础之上发挥出差异优势、互补不足、共同繁荣。

5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国家正在筹划与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促使我国的西北地区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并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上升一个新的台阶。而要想实施好这一战略构想,就必须要就其所存在的成本与收益展开具体的分析探讨,以促使其在发展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各类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能够得以及时解决,并最终促成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此本文主要提出了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转变政府职能、明确环保原则与互利共赢发展原则等建议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作者:沈雁飞 单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丝绸之路范文篇8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宁夏;文化艺术

一丝路文化的历史启示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央层面被正式提出和确立,全国各个地方开始挖掘自身区位优势,试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国家建设。[1]宁夏作为一个区域概念,无论从政治、经济角度,还是从文化、艺术的角度,都应承接这一历史机遇,这既能充分发展自己又能有所担当,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助力。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真正走出自己鲜明而又有特色的接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方式并不是一个简单而不言自明的道理,许多地方的做法可以说是简单粗暴,别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口头上说发挥自身优势,手底下却是大干快干。上马项目,最终结果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真正能够做到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而又不重复建设,关键要看能否在较深层面真正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真正挖掘出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源和现实意义,尤其是挖掘文化艺术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首先应该着眼的是,文化艺术的古丝绸之路对于形成我们今日之丝绸之路上的一颗颗如宁夏般的“明珠”起到了什么作用,留下了哪些文化和思想资源?我们以须弥山石窟等宁夏境内的古丝绸之路艺术载体为例,初步探究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丝绸之路的形成不仅仅基于通商需求,文化的传播从来不可避免,宗教文化尤其如此,佛教文化的形象载体如石窟、佛像如繁星点点,散落在丝绸之路沿线,见证了沿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研究这些石窟、佛像,可以深入了解所在区域的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和产生的思想资源。宁夏须弥山东麓的须弥山石窟对丝绸之路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它不仅对中国境内石窟造像艺术影响深远,同时佛教东传日本这一历史事件也能看到须弥山文化的影子。须弥山石窟位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的过渡带上,云岗、龙门石窟的造像手法与须弥山石窟极为相似。日本佛教信徒多有前往须弥山寻根之举,不断见证着须弥山对日本佛教文化的影响。须弥山石窟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在此之前长期缺乏重视,如果不是后期学者的不断考证和发掘,领域之外的人很难理解须弥山对后期几大石窟的影响以及作为日本佛教文化源头这一事实。[2]这让我们管窥一豹,了解到宁夏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历史节点,在文化艺术领域发挥了如何重要的作用,更让我们了解到,伴随着丝绸之路上的驼队与贸易,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播实实在在改变和塑造了后来以及今天的人们。作为文化历史研究者眼中的丝绸之路是人类文化历史研究领域的一颗明珠,从这一角度来讲,不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都说明跨文化交流有着极为重要、难以替代的现实作用。曾经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历史带来的巨大影响唤醒了我们今天对于文化交流的价值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文化交流的意义,从而对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艺术交流的价值方向进行反思。涉及的所有国家、所有民族和个人共同面对着如何把握人类进入新时代后精神文化的走向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不仅是对沿途人们在政治、经济领域带来的一次重大机遇和变革,也是在文化艺术领域为我们带来的一次契机与革新。丝绸之路文化的价值走向有机会改变西方社会“中心—边缘”这种二元认知的藩篱,建立具备共有、融合、交叉、冲突、互利共赢等等精神内涵的思想理念。丝绸之路文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必须坚定走文化共通、艺术融通的理念,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融入国家战略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宁夏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自古以来,宁夏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和节点。丝绸之路在宁夏,一条是汉唐时期从长安出发经由宁夏穿越河西走廊的沙漠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的主道。一条是草原丝绸之路,如西来佛教文化经由宁夏转向蒙古、西伯利亚,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大量沿线出土的文物可以清晰展示这一地域传播的文化脉络。据此可以有力证明,宁夏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作用,即由宁夏始,沙漠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分道扬镳,南来北往的商队以及随行而来的各类人群在宁夏汇聚、扩散,文化艺术也得以在此集中,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宁夏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区域繁荣,使得宁夏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宁夏境内的固原古城、开城遗址、固原北朝、隋唐墓地等体现了丝绸之路宁夏段的中西文化交流与商业贸易的繁荣,以上历史资源的发掘,在学术界与考古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宁夏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时至今日依然保有。一方面,交通区位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依托高速铁路的贯通。宁夏即位于这一大陆桥国内段的中部位置,直达欧洲的铁路不会绕开宁夏。另一方面,经济区位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预示中亚及向西各沿线都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腹地,在这种未来背景下,宁夏不再是西北边陲,而将是对接这一经济腹地的前沿。针对这两点优势,宁夏应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理想定位自身,清晰应对未来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布局。伴随着经济贸易的往来,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交流、传播上,宁夏同样应找准自身文化战略支点定位,立足自身资源、找准发展优势、早做产业布局、促进文化交流,开创宁夏自身独有的文化艺术发展新模式。2.促进中阿文化交流的人文基础。宁夏在国内外文化交流认知度以及已有的文化交流成果上都具备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的必要性上来说,中东—中亚地区既是极为重要的能源区域,也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在逐渐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将极大地盘活世界最大大陆的整体资源,为未来的世界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说,推进中阿文化交流,实现两地民心相通,能够极大的助力经济带各地区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因此,宁夏在促进中阿文化交流方面具备很大的优势,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具备较好的共性文化基础。

三宁夏文化艺术的前景和创新

1.积极践行文化。“走出去”战略宁夏积极践行文化“走出去”战略,重视宣传自身,通过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参与国际文化盛会,不断加深外界对于宁夏文化的认识,提高知名度。宁夏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通过组织文物交流、回族书画作品赴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使之具有十分明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文化方面,积极践行着宁夏作为国内第一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区域定位。[3]当然,文化走出去战略需要我们重视自身文化资源的发掘、文化产品的包装、文化交流平台的构建,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框架下,文化发展的各领域、各层面全方位发展,形成合力。当前,宁夏在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形成品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何秉持更加包容、开放的理念,如何拥有更加深入、理性的人文学术研究,从而实现高质量、高竞争力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政府、学者乃至民间机构的努力方向。从目前来看,在文化品牌树立上,较多吃老本,存在宣传方式陈旧、创新力度不够的问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大背景下,宁夏文化艺术要实现“走出去”战略,必须融合已有资源、树立品牌意识,在新媒体应用、文化产品包装上更新理念、积极运用,实现弯道超车,走出一条有自己独特优势、成熟高效的文化传播之路。2.重视文化交流。推进文化交流是宁夏实践自身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支点定位上的重要举措。文化交流促进地区之间经济贸易的往来,也极为有利于加强民众之间的理解和熟悉,这是促进经贸合作的不竭动力。对于文化艺术领域来说,不一定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可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不仅如此,文化艺术也应该发展自己领域的更高层次、更深入的交流平台。宁夏由顶层设计,汇聚各方力量打造各类人文交流活动平台,已成功举办多项人文交流活动,很好地促进了中阿文化交流,为宁夏拓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示范,也为宁夏逐步提高国际知名度,成为国内文化之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典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不断加强交流工作,使平台建设系统化、深入化,让活动举办规范化、平台化,做到体制、机制健全化、示范化,进一步拓展宁夏国际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3.打造产业文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本身在具备经济功能的同时,也在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整体建设上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较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及文化交流更加具备能动优势,更加有利于动员民间力量,引入民间资本,从而更加广泛的凝聚文化软实力,促进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格局。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国家知名度,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国家影响力。国际上有许多成功案例,比如韩国文化,美国好莱坞文化,这些文化走入千家万户,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国家的影响力,传播了价值观,甚至改变了别国国民的基本认知,提高了文化输出国的国际地位。[4]从这一点来看,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在经贸合作领域有着良好的口碑,但文化产业输出不强,配套软实力展示不足,造成当地人有时存在着中国人就是土豪、慈善家、企业家和工程师的刻板印象。这表明我们配套的价值观输出并不到位,文化影响力薄弱。国家进入21世纪后,逐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化,文化输出也逐步跟进,但方式方法单一,比如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在国家形象塑造和自身宣传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文化产业多元化、规模化,在国际上,至少在地区间和专属领域形成潮流。就宁夏而言,应以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大量引进和积累优秀国内外人才,开辟专项资金,打造若干项重要的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包容、开放、便捷的服务为宗旨,大力推进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宁夏文化艺术事业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使宁夏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记访问中亚四国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EB/OL].http://www.gov.cn/ldhd/2013-09/13/content_2487564.htm,2015-10-30.

[2]薛正昌.丝绸之路与宁夏石窟文化[J].现代哲学,2010(6):121-125.

[3]陈岗.宁夏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9):477,479.

丝绸之路范文篇9

[关键词]古丝绸之路华夏文明传播

Abstract:AncientSilkRoadhasbecomeahistory,butthecollisionsoftheorientalcivilizationwithoccidentalcivilizationitkickedoffhavepromotedthedevelopmentofhumanhistorybylearningandabsorbingthenutrition,beneficialtotheirownculturaldevelopmentfromeachother.

Bymeansofmediaanalysis,controlanalysis,contentanalysisandeffectanalysis,thisarticletriestodemonstratethesplendidpicturethatancientChinesecivilizationwasdisseminateddownthroughtheSilkRoadandtheconclusiondrawnisthatcivilizationgrowsinthecourseofdisseminating.

Also,itisinferredfromthearticlethatmodernChinesecivilizationwillberevitalizedontheancientSilkRoadintheprocessofwesterndevelopment.

Keywords:ancientSilkRoad;Chinesecivilization;dissemination

如果把“丝绸之路”理解为一种技术而不是单一层面上的途径,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在众多的传播途径中“丝绸之路”是如此让人难以释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丝绸之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这就像电话或是电报技术进入人类通讯的视野一样,“丝绸之路”作为一种很好的物化形态的技术,使其他有关生存状态的信息,以其他载体的形式在延伸中得以传达。

因此,“丝绸之路”上传递的不仅有丝绸,还有一种信息。在“丝绸之路”上流动的是一种夹带着精神的物质。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文明第一次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互相激发、互相学习、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份,相互滋润,使得人类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本文试图澄示华夏文明沿着丝绸古路传播的图景。传播主体是华夏文明,更具体的,向外传播的华夏文明。

一、媒介分析

媒介分析更侧重的是“丝绸之路”本身,作为一种高度具体化的技术手段,它是华夏文明传播实现的现实途径和渠道。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地中海的一条世界贸易的古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和芬首命其名。在我国古代,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共有三条:

最主要的一条即是指西汉张骞始而开辟的东起长安,西达大秦(印度),横贯亚洲的陆上通道。这条“丝绸之路”是汉武帝为了联合中亚地区的大月氏人共同抵抗匈奴而派张骞开拓的。此后,汉朝大规模经营西域。进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两边开辟正规的驿道,并向西延伸到帕米尔高原以外,与中亚、西亚、南亚原有的道路衔接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于丝绸西传的“丝绸之路”也形成了:它是连接亚、欧、非三个大陆的大动脉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被人们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的四个亚非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以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腊和罗马,都是“丝绸之路”所通达的地区。

这条陆上“丝绸之路”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在一条直线上形成了许多条类似射线的路线,其中的一路可以到达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而另一条可达伊拉克,进而跨越叙利亚沙漠,到达地中海东岸的帕米拉、安都奥克等地,并可以从这里取海路到达罗马。在穆斯林初期的前倭马亚朝时代,“丝绸之路”进而从开罗通过北非沿岸西进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我国的造纸术从巴格达传至开罗后,一方面由意大利传入德国,一方面又由摩洛哥传入法国和英国,这正是因为“丝绸之路”远达伊比利亚半岛的缘故。

和横跨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齐名的还有一条传播中国丝绸和交流其它商品以及文化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代,我国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通过陆路与世界各国交往贸易的同时,我国还通过海路与亚非各国建立了贸易关系。这条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有东海和南海两条起航线。南海起航线东起中国的扬州、泉州、广州等港口,连接东南亚,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西亚和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这条以传播丝绸到外国的航路,在传播丝绸的同时,对促进各国之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传播和影响,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东海起航线以山东的登州为起点,跨黄海、抵朝鲜,再东渡日本。

除了这两条以外,连接东西方的纽带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西南丝绸之路”。早在上古时期,西南各族的人民出于交换产品、相互往返的需要,开辟了一条从成都地区出发,经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到达中亚的商道。这条古道比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及东南的“海上丝绸之路”还要早些,而且是我国西南地区与西欧、非洲距离最短的陆路交通线。“西南丝绸之路”使用骡子作为运输工具,将已经蜚声世界的蜀地和云南丝绸运至印度,又转运至欧洲。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正好与今天的川滇、滇缅、缅印公路的走向大体一致,并且有一些段落重合在一起,它所经过的地区历史上曾分布有六个少数民族,因此,可以说这条古道在当时是一条各民族往来的走廊。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丝绸之路”并不只是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一条以主干道为依托而形成的具有辐射性的四通八达的商道。“丝绸之路”被认同并投入使用的最初动因是人们需要利用它进行物物交换,然而同时信息的传播也随着物质的交换在相同的时空产生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信息遵循了一种自高级文明部落向次高级文明部落流动的秩序。

二、控制分析

传播者或者叫做把关人也许是在有关“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研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内容了。丝绸古道上的所有关于传播者的叙述都被笼罩上了一层神话的外衣。最早的传播者可以算是周穆王了。虽然关于他的“西行见西母王“的故事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但在人们的头脑中揭开了西行的一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上的商贾、使节、僧侣、以及屯田戍边的官兵等各方人士,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商贾

在各种有关“丝绸之路”的史料中,商贾是在“丝绸之路”上来往最频繁的一群人,也是为数最多的一群人。商贾往来于丝路,早于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大月氏时,已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了四川的“邛竹杖”和“蜀布”,大夏人告诉张骞,这些货物是“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就是说这些货物来自“身毒”这个国家,而据考证,“身毒”的位置在今天的云、贵、川一带。由此可见,在丝路开辟前,已有中国和印度商贾往返于中国与南亚、中亚的千里交通线。

西汉时,丝路的开通使西域各国和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商贾往往假借汉使的名义赴西域从事贸易,携带价值万金的丝绸等物资前往西域各国换回珠宝等物品。丝绸的大量外销,对输入地区的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千多年来,丝路上东来西往的商贾不绝于道,但留下的具体记载并不多,从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他们的一些真实生活。生活的艰辛和风险,疾病和野兽的侵袭,盗匪的劫掠和屠杀都挡不住超额的商业利润。他们为中国和各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他们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把我们的古文明传到了西域各国,又将西域各国的古文明带到了中国。一千多年来,友谊之桥很大部分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架设起来的。

2.使节

中外使节是“丝绸之路”的文明传播中最自觉的一类。从唐代文化交流的先驱鉴真到唐代的第一个到达非洲的文化友好使者杜环,再到14世纪畅游非洲大陆的汪大渊,最后到历经七次西洋的明代航海家郑和,都在有意或无意之间传播了礼仪之邦的种种先进文明。

杰出的中日交流使者鉴真是唐代扬州人,14岁出家,20岁成为佛门高徒。他作为律宗的一名僧人,深入研究了佛教中严守戒律这一宗派。由于当时日本佛教戒律制度尚未确立,因此日本政府请鉴真出使日本讲学。冒着恶劣的自然条件和55岁的高龄,鉴真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地将最成熟的唐代文明介绍给了日本。他带去了许多书籍,传播了医道,讲授了建筑知识。日本的唐招提寺就吸收了唐代建筑的最新成就。此外,鉴真和他的弟子们在文学、雕塑、绘画、书法及榨糖、制酱油、豆腐、缝纫方面对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僧侣的往来也传播了文明的种子。三国僧人朱士行是中国西行求经第一人,此后,西行僧徒日众,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他们舍身求法,不仅对佛教经籍的流传而且对古代东方文化典籍的保存和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3.移民

在以传播为己任的主流传播者之外,还有一些传播者的传播行为的发生是无意识的。这其中就包括因为各种原因而移居境外的中国人。

在汉朝以后,由于连年战乱,一些中国人为了躲避战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逃到了日本,他们被称为“归化人”。这些人有不少技术人才和士人出身,他们向所居住地区带去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从西域往外迁居的中国人也都无形之中将华夏的文明传至各地。据载,早在公元2世纪末中国人就迁居到了亚美尼亚边境,其中一些还成了当地著名的家族。

4.战争的领袖和士兵

军队在战争中是破坏者,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却又是文化的传播者。13世纪的时候,蒙古帝国兴起并不断向外扩张。后来蒙古军攻下了巴格达,建立伊儿汗国,它以大不里士(今伊朗境内)为首都,疆域以波斯和小亚细亚为中心。蒙古西征时征集了大批中国的抛石机手、炮手、弓弩手从军,并带去大量火药武器。蒙古军之所以所向披靡,和这些先进的火药武器及制造技术的传入不无关系。伊儿汗国时期,波斯在史学方面成就最高,出现了一些历史著作,最著名的是丞相拉施都丁负责编纂的历史巨著《史集》,有两位精通天文历法与历史的中国学者李大迟、倪克孙参加了该书的编写。

[page_break]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有时候战争的胜利补给可以使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施加统治,而且还可以使一种文明俘虏另一种文明,毕竟战争的失利在一定程度上同文明的发展高低有关。后来,在蒙古军队和阿拉伯国家的对峙中,欧洲人慢慢接触并学会了火药的制造和火药武器的使用。近代欧洲的文明的确得益于古代中国的文明,也得益于蒙古铁骑的西征。

三、内容分析

通过上述三条“丝绸之路”可见,文明的传播经历了很多种形式,比如实物的形式传播,像陶瓷、丝绸、漆器等器物。还有关于技术的传播,像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冶炼技术等,还有伴随着书籍的传播而名扬海外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些传播,华夏文明沿着“丝绸之路”不停地向着对于他们陌生的区域延伸。

1.器物传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织丝的国家,而到汉代,我国就能生产出各种精美的丝织品。中国丝绸的西传到了隋唐时期达到高潮。在约公元4世纪时,欧洲各国的贵族阶层都穿上了美丽的丝质服装。在丝绸西传时,中国丝绸也不断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东方的朝鲜和日本。古罗马作家曾赞誉中国丝绸“色彩像鲜花一样美丽。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阿拉伯的《古兰经》曾记载:“中国的丝绸是天国的衣料。”罗马的上流社会尤其喜欢中国的丝绸。随着丝绸的西传,我国的蚕种和养蚕技术也逐渐传于各地。公元6世纪时,中亚和波斯等地已经学会了制丝技术。

漆器是我国传统工艺品,与北京的景泰蓝和江西景德镇瓷器并誉为我国工艺品的“三宝”。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就能制造漆器,而且已有朱墨两种漆料。远在汉代,就随其它器具被送至西方各地。当漆器传入欧洲后,特别是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掀起的“中国热”中,它和中国画、瓷器、家具等一样,受到狂热的欢迎。法国路易十四爱好东方艺术,在他执政时,法国的“中国趣味”极其浓厚,在他的宫廷里摆满了中国的桌子、瓷器、花瓶和漆器。北欧各国还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用漆器作壁饰。

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所以有不少外国人称中国为“瓷器之国”,而我国的英文名字“CHINA”就来源于瓷器。我国的瓷器早在唐宋时期,即以造型优美、色彩清雅、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驰名中外的“唐三彩”向来被认为是古代文明艺术的杰出代表。大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我国的陶瓷便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华盛顿和杰斐逊是美国的两任总统,他们都有自己专用的中国陶瓷餐具。而在墨西哥,贵族们以拥有中国瓷器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财富多寡的标准,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深浅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瓷器、漆器、丝织品以及绘画等传入西方,在欧洲上流社会中出现了采用中国物品、模仿中国式样为时尚的“中国趣味”或称为“中国风格”的风气。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器物传播也许是最早的中西文明沟通的内容,同时器物也作为一种审美倾向的载体在东西方之间流动,不论是丝绸的景物图案还是漆器的山光水色,都在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把这种审美倾向通过器物之载体传播出去。

2.技术的传播

中国是四大发明的产生地,而四大发明向西传播也大多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纸张发明后很快随丝路西传。首先在阿拉伯的撒马尔罕形成了造纸中心,后来进一步西传至欧洲、美洲。西方各国都受惠于这项技术发明。中国印刷术的传播首先指向朝鲜和日本。8至12世纪传入波斯、埃及。元代时传入欧洲,德国谷登堡就是受到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发明了更加先进的铜活字印刷技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西传,对17、18世纪欧洲产业革命的发生和科学技术的兴起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世界的变革作用是巨大的,火药和指南针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和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作用不可低估。而造纸术与印刷术的传播则大大帮助了西方资产阶级宣讲或者迅速传播资本主义思想,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是在东方文明的技术支持下兴起的。

此外,中国的铸铁技术使西域大批国家完成了由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过渡,促进了这些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凿井灌溉技术也是随着丝路的发展和西汉大量的外移居民由中国传入中亚和印度的。这种技术成了沙漠地区的主要灌溉技术方法,为西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医学都取得一系列世人瞩目的成果,通过丝路的传播,对到达地区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进步影响。

3.图书及东方思想的传播

图书是记录人类社会知识的重要物质载体,它永远是人类社会文献体系交流中最重要的工具。我国图书进行国际交流的历史悠久,同一文化圈内国家间的图书交流历史更加久远。至少在3世纪时,中国的图书就已经传入日本,这些图书传到日本是通过迁移到日本的“秦汉归化人”和公元3至7世纪的新汉人带去的。日本民族的文字也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日本留学生回国曾带回了《唐礼》、《大衍历经》等书。鉴真赴日时带去了《华严经》、《大集经》、《大品经》、《道教经论》、《六妙门》、《禅门》、《梵纲经疏》、《诸经要集》等。据《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载,当时在日本已有中国藏书1579部。日本还参照唐朝的学校制度,创造了一套适合于日本国情的教育制度。

中国的儒学通过书籍在日本广泛传播。日本统治者尤其重视儒家的忠、孝、礼、义,并以此作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儒学从6世纪初传入日本,直至现在的几千年间,一直对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书籍,尤其小说传入欧洲以后,曾对欧洲的现实主义小说产生强大影响。如莱布尼茨受过《周易》的影响,歌德受过《好逑传》的影响。

四、效果分析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原有道路得以衔接起来。中国与上述地区的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状况。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己博大的胸怀,无私地将自己数千年里创造的文明贡献给了各国人民。频繁的交流、融合,丰富了各个国家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首先,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丝绸的外传,不仅给所到之处带去了精美的物品,还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例如丝绸,有助于改善当地人民穿衣问题,丰富美化了人民的生活,还有助于一些国家的丝织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丝织工业的发展。

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是传播的重要贡献,这从郑和七下西洋的活动中可以看出。郑和刚到马六甲时,这里的生活非常原始,人们懒于生产,没有追求,寝、食的地方和厨、厕都在一起,生活条件极差。郑和派人教居民建造房屋,并用中国带去的砖瓦给他们盖房顶,又派船队的医生到各处为当地居民治病。今日东南亚有不少药用植物就是用从中国带去的种子繁殖出来的。

中国的儒家文化对于全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曾作为一种替代文化,后来以此为母体孕育生长出了日本的本土文明。儒家文化对于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历代的传教士将大量的中国文化介绍回了欧洲,中国的《四书五经》相继被翻译成拉丁文和法文介绍到欧洲。中国成了欧洲启蒙主义者心目中的理想国度,孔子一度成为欧洲思想界的偶像。可以说中国的古典经籍对欧洲近代文明的诞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至于更具体的内容,在上面的内容分析中已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说明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阶段性变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与它的开放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丝绸之路”作为物化的形态,展现了我国古代要求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的愿望。的确,“丝绸之路”应该算是比较出色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向世人展现了它1500多年的光辉历程。“丝绸之路”虽以丝绸贸易为开端,但其意义却远远超过了贸易的范畴。它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古国如希腊、罗马、埃及、波斯和中国联系在一起;又把世界文化的发源地如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美洲印加文明和中国文明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连接亚、非、欧、美的大动脉,使这些文明经过大动脉的互相交流而放出了异彩。

文明只有在交流之中才能更加发展。华夏文明的发展的确也是借助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交流产生需求,也才更加刺激文明的发展。到今天,这种规律依然发挥作用。中国的发展还是离不开与外界的交流。特别是在开发大西部的呼声中,远方静静躺着的“丝绸之路”仿佛在召唤我们。曾经的不论陆上还是海上的古道,现在已是崎岖变通途了,随之重新恢复和发展“丝绸之路”的呼声高涨起来。中国为了恢复古道的繁荣正在积极创造条件,“欧亚大陆桥”的建设就很能说明问题,现在从中国的连云港到地中海的铁路基本接通,一些货物集散地和中转站的建设,正在运转和完善。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古“丝绸之路”在传播华夏文明中焕发生机,今天中国的对外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也必将在繁荣昌盛的国力面前稳步前进。借古思今,这正是本文的论证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①马通.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②董锡钦,金秋.丝绸之路[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

③中国教育报刊社图书编辑中心.丝绸之路史话[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

④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⑤江玉祥.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⑥沈济时.丝绸之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⑦马树德.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丝绸之路范文篇10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经济合作法律现状

“一带一路”在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发展了两条经济带,让全球经济更均衡发展,促进内陆文明的复兴、海上文明与内陆文明的融合。中国作为未来亚洲甚至是全球的经济增长引擎,要通过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一起分享发展的成果,必须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宏观经济风险,必须要有创新的法治保障体系,必须提出制度性的标准和国际话语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合作过程中,法律能够对活动双方的行为起到重要的约束作用,以法律为框架进行区域合作,对主体行为进行规范已十分重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到我国与沿线诸多国家和区域的战略合作,包括次区域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产业分工、能源互助、基础设施改善、金融合作等全方位、多维度交往,以便利交通、职员、货物及很多生产要素流动为抓手,“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合作面临各项威胁和挑战,都迫切需要法律的及时保障。在“丝绸之路”次区域合作的过程中,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法律建设如何有效保障,我国与一些沿线区域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备忘录,与一些相邻国家缔结了地区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以及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但是这些文件的落实都需要双边遵守法律,按照法律的要求开展双方业务。直至2017年底,共签署互惠文件63个;出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国际投资争端仲裁规则(试行)》等133项政策法规。核阅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达到60多个国家,有些国家法律体系区别于我国,属于欧美法系,法律保障机制存在信息失灵的风险。当前,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合作法律保障问题的研究框架基本上是以WTO和上海合作组织为背景的讨论。“次区域经济合作区(SubRegionalEconomicZones,SRES)”的问题,学者白莉(2009)提出:基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通过双边自由商贸协定模式稳步推动上合组织RTA(区域贸易协议)的缔结、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建立贸易、外资、能源与环境争端解决机制。“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沿线区域的合作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体系构建仍有待完善。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视角下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法律的相关法律要有超前考虑,要通过缔结双(多)边条约,相互承认和执行法院判决和仲裁机构裁决的形式,探索建立超前的涉外民商事纠纷、打击犯罪等法律机制的保障,共同维护“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良好环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区合作符合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而保持稳定的合作区域的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需要制度化的协同创新法律保障。截至2017年11月,沿线国家和地区共缔结了65项,法律保障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动能、全球发展方式、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刻转变。

二、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保障新动能分析

(一)技术进步催生。“中国标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各自的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全球各国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等问题,急需激发新需求、创新增长新动能。开放型经济中,提高技术进步率是推进经济动力的主要牵引器。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促进全球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被科技催生深刻的变化,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创新投入,转变了发展方式,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出了“中国标准”。《“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中指出,阿里巴巴、华为、腾讯、联想、京东等互联网IT类企业入围前50名综合影响力企业榜单,这些企业持续不断地将“中国制造”“中国产品”“中国标准”输入其他国家,获得了世界关注。图1“一带一路”企业影响力排名前50名企业的行业分布(数据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二)人力资本提升内生增长。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加速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的内生经济增长,知识和人力资本作为其关键要素,使得各国资本回报逐年递增。因此,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依托人力资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一带一路”沿线的政府应学习中国经验,在发展的同时改善和保障民生,改善家庭支出结构的恩格尔系数,完善相关立法,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第二,扩大小微企业的扶持与指导力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保护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使得员工在技能培训方面获得更多关注与机会。第三,加强“一带一路”沿线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技能型产业工人的培养与储备。第四,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发展,我国西部地区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需要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与法律保障制度,以吸引海内外的优秀人士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创业,以增加人力资源存量的累积。(三)开放环境实现互利共赢。开放带来进步,目前我国实施高水平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造福了“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的人群。我国主动适应了全球产业分工的再布局,打造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宽松的税收制度、“互联网+金融”结算体系保障、定居投资适宜环境保障、智能优选的物流运输保障、职业教育与医疗服务保障,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体系等等,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了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四)制度创新促进联动发展。制度创新作为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内容是社会关系规则的变更,是市场环境相互作用的交替,是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从而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断创新,以及有效、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使得社会财富源源不断地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效的中国方案。因此,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区联动发展需要在法规制度、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下功夫。“改革先于开放,先试先行”,为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首要是制度环境和创新机制。基于此,我国与沿线国家签署了标准互认、科教文卫、经贸合作、产能和投资、战略和政策对接等合作协议(见图2),帮助各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发展共同体。图2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协议类型分布情况(图片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

三、法律保障建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专门性法制建设刚刚起步,为促进多边、双边、区域等各个层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通互联,加强经济政策与法律保障建设是前提和基础。现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法制建设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平等协商、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区域合作框架亟待搭建;(2)“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机制保障需要完善;(3)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贸法律法规包容性仍不足;(4)缺乏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5)复合型一带一路专门的法律人才急需成长。因此,结合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法律保障建设正在加快脚步,强化问题导向,必须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法律保障体系,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治理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的,与时俱进,最终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合作规范化、秩序化进行。在《“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中国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动指南,更是法律保障的关键词。要实现这五大发展目标,必须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命运共同体,重点打造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容性增长、互通互联等方面加强法律保障建设。具体实施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合作协调机制亟待健全。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多、地区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利益诉求很不相同,应尽快制定操作性强的合作协调机制与立法,促进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培养、开放的环境与制度创新,使此区域合作的项目可以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战略对接。第二,完善跨界多式联运与司法联合保障法律机制。第三,促进国际贸易规则与法律的完善。第四,完善争端解决机制。第五,构建次区域预警机制。第六,积极提升国际经济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经济合作法律保障会涉及到诸多方方面面的问题,不仅要研究从经济发展的外部诱因和内部机理形成两个角度,还要考虑到制度变迁等诸多因素。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谋求“一带一路”合作更大的发展,需要切实解决“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遇到的机制与制度建设问题。同时,亦从规范化的角度,对次区域经济合作区从法律、部门规章、地方法规、政策、制度、机制,甚至也包括经过改造的传统的一种规则综合体同步的研究,从而打破了单纯法律不能表达和覆盖到的规则作用,即通过法律的外延性更加深入地探讨了约束性制度的动态性过程。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经济合作区的法制保障的探究,未来仍有路要走。

参考文献:

[1]RMSolow.AContributiontotheTheoryofEconomicGrowth[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56,70(1):65-94.

[2]RomerPM.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5).

[3]RobertE,LucasJr.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22(1).[4]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5]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34.

[6]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J].经济学(季刊),2005,4(2):26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