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3:14:04

丝绸

丝绸范文篇1

清代的丝绸纹样在沿袭明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尤其是在吉祥纹样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几乎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除宫廷帝后所用的丝绸品种外,民间丝绸纹样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显示了一个时代丝织艺术的特色。

1清代丝织业概况官营和民营是清代丝织生产的两大体系。清代废除了匠籍和服役制度,使手工业者从世袭的匠籍制下解放出来,促进了民营丝织业的普遍发展。清代中期,南京的民营织机已达到了3万多张,私人的大型丝织工场已拥有数百至上千张织机。在清代中、后期,民营丝织业已超过了官营丝织业。遍布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织工,不分寒暑,日夜不停地从事丝织生产,形成了每当日落“聚家之老幼,姑率其妇,母督其女,篝灯相对,星月横斜,犹轧轧纺车声达户外也”(《宁河县志》)的景致。乾隆年间著名的画院派画家徐扬所作的《盛世滋生图》,画中就有出售高级丝绸面料和洋货的商店及与丝绸相关的市招十余家,记录了当时丝织业市场经济的一派繁荣景象。

2清代的丝织物及其纹样清代的丝绸织物品种众多,其中提花织物、印花织物及剌绣织物等都具有丰富多彩的纹样,反映出清代独具艺术特色的纹样风格。锦缎中所表现出的纹样特别具有代表性。历史上著名的织锦有:云锦、蜀锦、宋锦和少数民族的回回锦、壮锦、傣锦等,其中以江宁织造局生产的高级丝织品云锦名声最大。云锦出现在宋以前,流行于明清两代,尤以清展更盛。云锦以其图案饱满,色彩浓艳和加金织造称著于世,并广受欢迎。云锦图案设计严谨大方,最常用的缠枝花纹有牡丹、莲花、果子等,龙凤纹及各种造型的云纹也是其主要题材,大量使用金线织造加以五彩之色,产生了色彩绚丽,辉煌灿烂的效果。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中期“蓝地缠枝牡丹纹织金锦”,为纬线提花,以大缠枝牡丹花构成四方连续图案,在花的空隙处,又装饰有类似梅花状的小碎花,与缠枝莲相互交错,相互呼应,活泼生动。在配色上,采用“色晕”的方法。一组红色的牡丹花外套粉红色,另一组杏黄色的主花外套黄绿色,第三组深蓝、月白色相套,最后一组以绛红、品月色相套,每一组都用片金勾边。花中枝藤及花叶的用色,以红、绿、金互相衬托,有的红绿相配,有的金红相配,也有的全部用金,因此整个锦料显得富丽堂皇,金光璀灿。

3清代丝绸纹样的艺术特色清代的丝绸纹样,一方面继承了唐、宋、元、明以来的纹样传统并有所发展。另一方面,各民族、民间纹样与宫廷纹样、外来纹样相互影响,进一步融合,形成了清代丝绸纹样多种风格并存、富丽奢华的艺术形式。

丝绸范文篇2

1皮影及陕西皮影造型艺术特点

1.1皮影造型简介

皮影继承了民间剪纸的外观造型,民间绘画的色彩、线条、雕刻艺术的用刀方法,将具象的形态高度概括成抽象的形态,并随着表演的过程赋予角色,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皮影造型主要有头茬、身段夹子、马靠与马斩、仙场、妖场、辅助夹子等。头茬是影人的头部,头部和身体是分开的,以便于不同的组合搭配。如图1[4]所示头茬包含面部与头饰,头饰又含发饰和帽饰。身段夹子为身体服饰,按照人物身份有龙袍、蟒袍、官衣、靠甲、帅袍、仙衣等分类。马靠是指半身人物骑在马上的形象,身下为马者为马靠,身下为虎者则为骑虎靠等。而如果身段能从马上取下来,则称为马斩。图2[5]63所示的皮影造型即由将帅头茬、帅袍、马靠等组成。仙场由仙人和道士组成,仙人和道士的区别在于顶戴及佩饰。妖场中妖魔鬼怪均以形象手法表示,它们的造型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由艺人自由想象。辅助夹子是指舞台布置中用来点缀环境、衬托人物的布景等。

1.2陕西皮影造型特点

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6]137。陕西皮影造型形象设计饱满生动,面部线条洗练简洁,服饰道具多姿多彩,人物性格卓然可观。人物的头部多为正侧位造型,以顶、额、鼻、颚、后脑为轮廓构图,只刻画出一边脸和一只眼[5]172。皮影雕刻者抓住人物最重要的脸部特征进行适当的夸张处理,对五官的刻画尤为精细,或“实脸”或“虚脸”,既表现出人物的年龄,又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寓褒贬于其中。陕西皮影的服饰图案吸取了民间的印花布和戏剧服装图案的样式,并根据自身的艺术特点加以创造。花朵图案装饰性强,镂花图案虚实穿插、形式多样。衣着服饰的用色上,总是能够巧妙地烘托角色,并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图3[5]173所示的旦角造型面部精致清秀,发饰繁花似锦,衣着用高纯度的艳色,图3旦角Fig.3AfemaleroleofShanxishadowplay经浓墨压边,富丽而不艳俗。陕西皮影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丽而不繁、简而不空。皮影艺术家在创作造型时注重表现对象的神似,取其简而舍其繁,艺术作品写意大气。

2皮影造型艺术在现代丝绸家纺中的应用构思

2.1设计理念

把皮影造型艺术应用在床品、窗帘、桌布等众多的丝绸家纺产品上,使产品既体现出高品位的中国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今世界潮流。首先,可以吸取陕西皮影中人物、花卉和其他装饰搭配物的形态特点和色彩组合,将这些图案整合处理,通过或印花或绣花或织花的手段,应用在各类丝绸家纺中,做出具有民族风格的产品。其次,陕西皮影中的宫殿帅帐、书苑绣阁、天堂地狱等背景设置,构图饱满充实,装饰趣味浓郁,这种大气的背景图案完全可以应用到窗帘或者桌布上,特别是应用到中国风格的室内环境中,能够形成统一的中国风情。再次,陕西皮影中怪兽之类的意象造型极富浪漫色彩,装饰性极强,可以将其应用在室内装饰品中,可以与皮影戏中的各种造型和背景巧妙搭配,将民族文化点缀于室内空间。

2.2设计方法

经过对陕西皮影艺术造型、色彩、风格的分析,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将皮影造型艺术应用于家纺设计的设计方法归纳如下。

2.2.1元素再造陕西皮影造型中有许许多多的高度概括、艺术性强的图形,可以直接挪用,也可以将其繁杂、细腻的图形根据需要予以简化,运用各种设计元素、造型规律和艺术设计法则,将传统图形元素加以提炼、整合,融入现代的审美理念。

2.2.2形式借移形式借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另一种是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图形技巧的融合。在笔者的设计中,将陕西皮影这个传统元素与现代的造型艺术相结合,同时在皮影头饰和帽饰之中加入具有西方特点的图形。

2.2.3色彩转化在现代设计作品中传统色彩的运用非常广泛,许多设计师正是从传统中引出现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陕西皮影的用色基本以红、黄、绿、黑、白为主,色调趋向浓重艳丽,不适合在丝绸家纺中直接使用,这就要求将传统色彩搭配作相应的改善,跳脱既定用色的思维模式,赋予设计者心中的意向,这样就能焕发出新的气象,使作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

2.2.4意象重构意象表现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优秀的现代设计表象要饱含更深的内涵和更悠远的意境。陕西皮影造型正是写意的典型代表,在皮影风格丝绸家纺的创作中,这种意境的追求是值得借鉴的,景在画中,意在画外。

3皮影艺术风格的现代丝绸家纺产品设计——以靠垫为例

“陕西皮影艺术风格”靠垫面料采用全真丝织花设计,图案以陕西皮影中影人的头茬为原型,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将其艺术变形,帽饰和发饰上的图案采用较现代的图案,既体现传统文化的意境,同时也符合现代流行趋势。提花织物织造完成后,根据靠垫的造型设计,拼接富含现代气息的皮革等面料,使整个靠垫更富有艺术感。

3.1图案设计

在靠垫图案的设计中,灵感取材于陕西皮影头茬造型,原型如图4[5]203所示。在保留原有侧面轮廓的基础上,在细节表现上进行了现代装饰性改造。如在女头像的面部增加侧面花纹、鬓发作耳环处理,头饰更加细腻柔美。男头像的五官进行调整,使五官更加清俊,增加了眉毛的层次,脖子及轮廓线进行了装饰性处理等。头饰部分更是进行了图案创造,使造型上更为精致、装饰性强,以便织造出来效果明晰。在色彩设计上,增加了色彩的过渡变化,色调柔和又层次分明,富于时尚气息,图案设计稿见图5。

3.2纹织工艺

3.2.1织造工艺设计产品为陕西皮影艺术风格靠垫面料。经线选用[24.4×26.6dtex(1/20/22D)厂丝80捻/10cmS×2]68捻/10cmZ(米白色)桑蚕丝,经密为1140根/10cm;纬线3组,线型与经线相同。甲乙丙纬依次为红色、黄色和黑色,总纬密为(530×3)根/10cm;成品门幅为208cm;选用主纹针数为12000针的电子提花机织造,单造单把吊装造。

3.2.2意匠图的编辑将纹样进行选色、分色处理后,设置小样参数。然后对其进行去杂、自由勾边等处理,使其满足意匠图边缘光滑,颜色干净的要求。放大意匠片段如图6所示。

3.2.3组织设计说明甲乙丙纬按1︰1︰1的排列比进行投梭,织物采用纬三重组织结构,为保证织物表面的密度均匀,均采用两组纬线表面显色,一组纬线背衬的方法,组织以16枚纬缎为基础,运用一系列的加强纬缎,作层次的变化,甲乙丙纬依次分别选用红色、黄色和黑色。以红色和黑色混合显色为例,如图7所示,a组织中,红色纬线16枚纬缎,黑色纬线16枚加强9个点的纬缎;b组织中,红色纬线16枚纬缎,黑色纬线4枚加强10个点的纬缎;c组织中,红色纬线16枚纬缎,黑色纬线16枚的纬缎;可在织物上依次显示由浅到深3个层次的红色。

3.2.4上机织造图案设计完成和组织设计完成之后,进行上机织造,下机面料如图8所示。

3.3靠垫造型设计

3.3.1靠垫结构靠垫造型设计,以织花面料为主体,配以其他面料进行艺术拼接。靠垫正面面料拼接构造如图9所示。主体部分采用皮影风格真丝织花面料,其他部分分别采用皮革和墨绿色的真丝面料。

3.3.2褶皱制作为了丰富靠垫的表面立体效果,拼接的真丝面料作褶皱处理,以突显面料的立体造型能力,给人以更多视角的美感。皮革由于材质稍厚,做直接拼接处理。

3.3.3靠垫制作靠垫正面经过面料拼接后的两组靠垫如图10所示。一组采用真丝褶皱拼接,另外一组用咖啡色的皮革直接拼接。实物效果如图11所示。

丝绸范文篇3

1.丝绸之路

西汉年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洛阳、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路运往西域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因而被称为“丝绸之路”。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2.丝绸之路中的中国艺术文化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联结在了一起,也大大展现了中国灿烂丰厚的艺术文化魅力。正是这些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国,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美洲的棉花、烟草、番薯输入中国,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如果把中国的艺术文化比作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符号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就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将这些珍贵的传播符号给传播出去,发扬光大。综上所述,无论是灿烂的中国艺术文化,还是西方的一些技术文化,要想实现两者的相互借鉴,就始终离不开一条筋脉,这条筋脉便是传播,传播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丝绸之路上,中国艺术传播是条筋脉

在这条丝绸之路上,传播作为贯通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一条筋脉,其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美,吸引受众,进而将美传播出去。丝绸之路充分体现并且肯定了中国的艺术文化,并通过传播的手段将中国的艺术美宣传、发送出去,因而传播的作用十分重要,可以被说成是一条“筋脉”。有了这条重要的、基本的筋脉,艺术和文化才能如血液一般地在其中畅游,将中国古老、神秘、美好的艺术文化带到西方,传到全世界。人文研究艺术的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它包括艺术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也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获得最终实现的根本途径。艺术接受既是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诠释和创造,也是接受者与艺术家的精神交流和对话。艺术接受还可以对艺术家乃至客体世界予以精神性的反馈,从而实现艺术活动与社会活动的联结,它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使艺术活动融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宏大系统中,并在其间发挥积极的作用。这种艺术的接受与被接受都是通过传播来完成的,可以说,没有传播,艺术再美好也只能孤芳自赏,而得不到外界认可和欣赏的艺术,也只是伪艺术。因此,中国艺术文化的传播过程实际上是对自己灿烂的艺术文化的一种肯定,并且让外界知道、认可、欣赏,对自身艺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促动作用。

三、中国艺术传播是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一条彩色道路

中国的丝绸、绘画以及其他特色技术通过传播大批大批地输送到西方世界,这样一种独特的中国艺术传播途径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传播就是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一条彩色道路,铺设了这条道路,东西方的艺术文化才得以充分交流。自张骞通西域后,汉代使者、商人便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宝也输入中国。从9世纪末到l1世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阿拉伯世界兴起,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同时,丝绸之路上的安全也越来越难以得到保障,这就降低了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元代统治者西征,甚至直接统治了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使东西驿路通畅,欧洲许多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东来中国,丝路又繁荣一时。明朝建立后采取闭关政策,陆上丝路作为中西交通路线已远不如海路重要了。在这里,如果把东西方之间交流的通道比作一种传播手段的话,当这条传播道路繁荣顺畅时,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利益就都得到了保证;当这条传播道路被阻塞时,双方的经济文化利益就远不如以往了,甚至会走下坡路。因而,中国艺术传播是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一条彩色道路,这一路上不断地呈现着精彩的东西方文化。

丝绸范文篇4

1丝绸手绘的肌理艺术表现方法

丝绸手绘肌理不受纹理套色与接回头的限制,设计师可以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艺术设计创新,其颜色块面大小,线条粗细、曲直与水的干湿、浓淡都会千差万别,可设计出新的富有特殊视觉魅力作品,其方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在先前的报道中,程霞[5]对丝绸手绘的创作技法进行了总结,将丝绸手绘归纳为湿画法点印法、多次绘制法、拓印法、快速绘制拼贴法和与其他工艺结合法等。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从肌理表现的艺术效果角度考虑,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1直接手绘法

染液直接绘是通过涂抹、滴落、喷射或用海绵揩拭等方法。图1为笔者设计作品,先用底纹笔将所需的蓝、绿2种酸性染液晕染在真丝素绉缎上,待被绘织物干燥后,将笔蘸清水垂直在干的真丝素绉缎上停滞2~5s,让色彩自然晕开,从而形成特殊的肌理的效果。另外,在喷雾瓶(或喷枪)内装入染液,或用牙刷头蘸取少量染液,采用喷洒、喷雾或溅泼等方法将染料施加到织物上,会获得很有趣的效果。但是在采用这些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戴上护目镜和面罩,防止染液溅到身上。

1.1.1水彩式直接绘法这种绘制方法是指运用水彩技法在绷好的真丝绸上用染液作画,直接快速地在潮湿或干燥的织物上进行手绘,绘时要控制好落笔的力度。绘染到丝绸上的染液通过毛细作用渗透到周围的纤维中,当染液停止迁移后,丝绸上呈现出柔和、晕染的图案效果。当然,还可以在一层染液完全干燥或未完全干燥时,再施加其他的各层染液,在画面细微处还可以采用较小且较干的笔来进行创作。图2为笔者指导的学生手绘作品,是染液在具备有良好渗化性的交织丝织物上直接绘,根据设计需要,织物在绘前可以作防渗或强渗化处理。具体绘制方法是在绷好的真丝素绉缎上,将酸性染料加温至80~90℃,用大笔在丝绸上多次叠加着色,颜色由浅变深,绘时应控制好画笔上染液的量,还需在留出一部分白色部位涂上清水,使之自然渗晕。在绸料上多次着色,可产生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且几种染液颜色在渗化过程中交汇、碰撞所产生的混合色,可恰到好处地起到色彩的调和作用,从而协调整个画面。这种通过水彩式叠加出的肌理画面,微妙而生动,形成流光溢彩的效果。当然,染液的运行轨迹并不是完全随意的,通过实践,可以准确估计出染料扩散的距离及扩散后的效果。图3为笔者设计作品,在真丝双绉织物上绘制需要的形状,留出丝绸的白底。应控制好画笔上染液的量,还需在预留出底色的部位涂上清水,染液自行渗化,穿行在纤维间产生奇特而美妙的肌理。

1.1.2国画水墨式直接绘法将真丝电力纺绷紧固定在一个木制框架上,用大狼毫笔蘸上染液,由浅至深依次绘上所需的颜色。染料很快渗入织物中,因此,画笔在蘸取量不能太多。画笔在蘸取染液后,应用一定厚度的抹布吸去多余的染液,以免滴在织物上出现不想要的斑点。下笔时手要稳,尽量避免对周围织物造成斑迹或污点。清水同时进行绘制,清水用以阻止渗化,从而达到塑造形象的目的。图4为笔者设计作品。

1.2防染手绘法

防染绘是用防染剂在织物上先作防染绘、再敷彩或两者穿插进行的一种方法[6]。防染绘以防染剂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2.1液态防染剂手绘目前,液态防染剂使用最久、最普及的是隔离胶。隔离胶能渗透进纤维并阻止染料的迁移,使用时首先用防染剂勾勒轮廓,而后在轮廓内手绘各种染料,防染剂可以防止染料向外渗透。图5为笔者指导的学生手绘作品,完全靠手工操作,线条的勾勒与色彩的配置也依赖于设计师的个人水平。另外,可以通过一些手法来增强防染剂的造型表现力。比如:调整隔离胶笔头造型和粗细变化,以增加隔离胶笔的表现力;调整隔离胶的稠度,当用稀薄的隔离胶勾线时,液体流速加快,再结合行笔上的抑扬顿挫的变化,会得到富有表现力的防染剂线条;做隔离胶色彩变化,丰富了它的表现效果。

1.2.2浆料防染绘法浆料防染绘法就是在染液中加入少量羧甲基纤维素(俗称浆糊)也可加明矾、海藻酸钠、甘油等,调成色浆,避免过于渗化。运用色浆作绘,要比染液容易控制,设计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作绘,可用色浆表现粗犷和抽象的肌理,若结合染液及其他染化助剂的绘制,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肌理效果。但有一点必须引起注意,要想获得较好的浆防效果,就必须在色浆未干之前进行上色,否则浆防效果不好。当应用到真丝雪纺等轻薄织物上时,色浆应调成蜂蜜状,而用于厚重织物时,色浆调制成蛋黄状。建议在手绘前先用小块织物进行预试验,这样可以确定色浆在织物上发生渗化和渗透时黏度的极限。图6为笔者指导的学生手绘作品。

1.3印绘结合法

印绘结合法的印法有多种,主要有扑印与手绘结合法和压印与手绘结合法。扑印与手绘结合法,此法操作时,用纸张、塑料、不同粗细的线、海绵等直接沾上染液在丝绸上扑成所需的肌理,然后用笔添绘其他色彩或点缀性地进行修饰,图7为笔者设计作品。压印与手绘结合法,选有不同纹理树叶、花草等涂上颜色,直接用拇指按印的方法在丝绸上压出所需的图形,此法需注意的是水分与色调的把握。

1.4助剂染绘法

当染液在丝绸上还是液态时,可以通过在绸上洒助剂的方法,使之与染液产生物理现象或化学反应,从而获得奇妙的效果。因为染料会受这些颗粒的吸引而移动,从而产生有趣的晕染纹理。在绘满染液的织物上用其他助剂及晶体,如粗盐、盐水、平平加O等绘制,从而形成特殊的纹理,这些作绘方法较适合抽象而随意的图案。图8为笔者设计作品,制造大理石般的肌理。方法是先选用重磅真丝双绉,用弱酸性染料染涂上蓝绿色的染液,随后按设计需要撒上细盐,于是随着盐的溶解,染液不断流动,使之产生大理石般的肌理效果,最后抖去绸面上的余盐。另外,通过在干燥的染色织物上刷涂或用海绵揩拭酒精,会获得朦胧的三维立体效果。在施加酒精处,颜色会由于染料迁移而变得由深到浅,从而出现深色晕环,显现出未接触酒精处的轮廓。

1.5多种绘法综合运用

在实践中往往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增强和丰富肌理效果。不同织物风格与染料之间的一些偶然现象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在设计实践中将这些偶然现象变成可以控制的必然结果,将大大丰富设计的表现语言。图9为笔者指导的学生手绘作品,先绘液体防染剂画线条,再用蓝、黄色染液晕染,待被绘织物干燥后再次在上面作绘,可以是染液、清水、盐水、固色剂、净洗剂及其他助剂等泼染。使用这些材料会出现不规则的水迹效果和其他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

丝绸范文篇5

一、玻璃艺术贸易的萌芽时期

镶嵌玻璃珠俗称“蜻蜓眼”,是指在单色玻璃珠母体上嵌进另外一种或几种不同与母体颜色的玻璃,从而构成美丽的图案。镶嵌玻璃珠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即使在今天,仿制古代的镶嵌玻璃珠也很不容易,因此,在玻璃制造的初期阶段是很难达到的。与镶嵌玻璃珠的起源地西亚相比,中国镶嵌玻璃珠的出现非常突然。在西亚,单色玻璃珠出现约1000年后,才有了彩色玻璃珠,而镶嵌玻璃珠的出现则还需要几百年,可以说,单色玻璃珠经过漫长岁月后才发展成镶嵌玻璃珠。而在中国,镶嵌玻璃珠和单色玻璃珠同时出现在春秋末期。镶嵌玻璃珠的复杂工艺决定了它价格不菲,不仅拥有者将它视为稀世珍宝,而且拥有这些玻璃艺术品的人通常都是身份显赫的贵族。这样说来,镶嵌玻璃珠只有可能是进口玻璃艺术,那么,它所依附的贸易通道在哪里呢?我国新疆地区位于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交汇点,也是古代游牧民族最活跃的地区,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游牧民族生活迁徙无常、行踪不定,对史前人们的往来起了很大作用。这一地区发现的镶嵌玻璃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早期玻璃贸易的证据,其中一件带有梅花图案的镶嵌玻璃珠可以追溯到伊朗高原的史前时代。安吉尔(A•Engle)在《中国的玻璃制造》一文中提出,中国最初的玻璃制造可能和西亚的胡里安(Hurrian)民族有关,胡里安(Hurrian)民族的一支在亚述结束了乌拉尔图王朝后,有可能到达中国,并带来了镶嵌玻璃珠的制造技术。与北方丝绸之路相比,南方的贸易通道与玻璃艺术的传播更为密切,包括西南(佛教)丝绸之路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即通过云南、两广等地或海路,经东南亚、南亚再通往西方。南道考古发现的古代玻璃艺术展现了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索,尽管这种交流是辗转式的,数量也很少,但它的存在与楚国玻璃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希腊等地的玻璃制造开始成倍增长,参与贸易的玻璃艺术品也有相应的增加,丝绸之路南道沿线均有当时的玻璃制品出土,今长沙地区不仅是楚国玻璃生产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今天考古挖掘出土玻璃艺术品最多的地区。楚国在中国玻璃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为了制造出类似玉的材料,创造了我国独有的铅钡玻璃;楚国人还将青铜的铸造工艺运用到玻璃产业,发明了模压工艺,生产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玻璃璧、玻璃剑首等;模压工艺还为平板玻璃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在西汉早期的广州南越王墓中发现多块长方形的平板玻璃。春秋末战国初期到战国中晚期虽然时代相连,但镶嵌玻璃珠在图案纹饰和材料上有很大差别。初期,中原地区的镶嵌玻璃珠可以在西亚找到相似物,尤其材料是一致的,属于钠钙玻璃,战国中晚期的镶嵌玻璃珠则属于铅钡玻璃。在纹饰上,战国中晚期的镶嵌玻璃珠丰富多彩,不仅有单纯的同心圆,还出现了同心圆和几何纹的组合,弦纹、菱形纹和三角纹作为底纹,同心圆均匀地分布在底纹上,或是用点连成线,形成网纹,将图案分割成小的单元。伴随着镶嵌玻璃珠的演变,一些典型的中国风格的玻璃艺术品也开始出现,如玻璃壁、玻璃剑饰和玻璃印章。镶嵌玻璃珠在古代中国的出现和演变,不仅证明了丝绸之路上玻璃艺术的贸易交流,而且还刺激了新兴的玻璃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经过国产玻璃多年的发展以及对西方玻璃的引入,玻璃艺术具备了在中国发展的基础。

二、玻璃吹制技术的传入

吹制技术的诞生源于玻璃吹管,何时采用玻璃吹管有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公元前40年,最早在叙利亚诞生,以后在罗马帝国流传;另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发明了吹管。除了玻璃制造本身的发明,玻璃制造史上最有意义的发明就是吹制技术,这项先进技术使玻璃业发生了重大转折,吹制技术的采用简化了生产过程、降低了成本,使得玻璃制品进入一般市场,玻璃艺术也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不再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奢侈品。罗马帝国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开始了一段和平时期,为玻璃吹制技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时机。西北(沙漠)丝绸之路是人们所熟知的汉通西域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其主要通行区域在新疆境内。可分为南、北和新道三条路线,其中的南路是从敦煌经鄯善(今新疆若羌东北)、于阗(今新疆和田)、莎车等地,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中部,主要在阿富汗境内)、安息(波斯,今伊朗),再往西,达条支(今波斯湾)、大秦(今地中海东部,即罗马帝国)等国。沿沙漠丝绸之路的南路,古代玻璃的出土地点是连续的而且分部较密,同时,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也随之传入。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战争不断,分裂割据。另一方面,思想活跃,文化碰撞,民族融合,为隋代统一、唐代辉煌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上流社会荒淫奢侈,彼此较量物质生活的高低。伴随着上流社会对奢侈生活的追求,西方的玻璃艺术成为他们彼此“斗富”的宝物,进口的罗马和萨珊玻璃开始增多。虽然吹制玻璃容器在公元2世纪即进口到我国,但技术的传播还有赖于工匠的迁移,因此比商品流通要慢得多。在战国两汉时期流行的铅钡玻璃由于没有固定的发展条件而逐渐衰落,受到西方玻璃制品和技术的影响,最晚在北魏时期,中国已经采用玻璃吹制技术。据《魏书•大月氏传》记载大月氏国人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瑠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世祖时西域商人不仅将玻璃吹制技术引入我国,而且在北魏京师平城(今大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玻璃吹制工厂。这是中国玻璃艺术史上的重要转折,北魏以后的玻璃生产,广泛采用了吹制技术,并开始了玻璃制造的中兴。

三、玻璃制造的中兴

丝绸范文篇6

也是茧丝价格处于高位运行后的回落调整时期,是实施茧丝绸行业“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季。做好茧生产收烘工作至关重要。县茧丝办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县情实际动身,努力优化茧丝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以实现霍山茧丝绸产业继续、协调、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县蚕茧产量稳步上升,蚕茧质量提高明显,收购价格提高较快,蚕农实现增收1000余万元,收购秩序基本稳定。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推进工作,现将茧生产收烘小结如下。

一季生产实绩

较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加张种产量达46.5公斤,年我县蚕茧张种产量高、茧质优、茧价蚕农满意。季共发放蚕种2.2万张。同比增产9.8%全县共产鲜茧1023吨,较去年增长108吨,增长11.8%主渠道收茧818吨,占总量的80%综合收购均价25.2元/公斤,同期相比增长8.8元/公斤;蚕农收入约2578万元,较同期净增1078万元,同比增长71.8%方格簇上簇、小蚕共育、大棚养蚕等养蚕技术推广率均有增加。蚕茧生产逐步走向规模化、规范化,蚕农栽桑养蚕信心十足,专业大户不时增多。茧丝绸产业在县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二茧生产收烘

措施得力,今年季蚕茧生产收烘工作是宣传到位。效果明显。

一)蚕桑生产

奠定丰产基础。年初,1抓蚕种供应。茧丝行情上涨,全国蚕种供应紧张的形势下,县内蚕农养蚕积极性高涨,原预留本县年用蚕种严重缺乏。为确保我县蚕农有蚕可养,县茧丝办把解决蚕种供应的现实问题与产业久远发展、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极积采取应对措施。年底就开始对本县用蚕种数进行了统计,摸清实情,掌握数字,及时协调关系、与外地蚕种场联系,组织从外地购入局部蚕种,弥补县内用种不足,加大对蚕种的调控,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蚕种管理,对调入的蚕种严格调入手续,仔细检查对方的质检演讲书,不合格蚕种坚决不准流入我县,保证了蚕种供应和质量的平安。加大对催青设备的投入,抽调专人具体负责蚕种的催青工作,实行规范化催青,蚕种的一日孵化率提高明显。统一全县蚕种价格,从外地调入高价蚕种的差价局部,由茧丝办予以补贴,仅此一项补贴近4万余元。

提升技术水平。技术服务从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着手,2抓技术服务。发挥网络、电视、光盘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优势,提高服务效果,采取多种形式,掀起栽桑养蚕技术培训的高潮,提高茧丝绸行业的技术水平。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发挥信息服务功能,依托《蚕业信息网》迅捷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更新知识,提高科技素质,开展宣传报道,传送科技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开展以提高蚕茧质量为课题的技术培训、示范活动。加强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实行技术人员联系户制度。对技术人员实行业务工作量化考核、目标管理、绩效挂钩。送技术下乡,各交通要道、重点村组和新蚕区召开各类培训班、现场会,针对当地存在缺乏,举办技术讲座、开辟宣传专栏,让蚕桑实用新技术进村入户。月至月在重点产茧乡镇的片、村举办培训班期,培训人员3000人次。

提高蚕茧质量。年季优质茧基地建设重点放在优质蚕茧生产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示范,3抓优质茧基地。蚕茧产量、质量水平提高等方面。不时总结前期基地建设胜利经验,着力推广蚕桑生产新品种和新技术,积极探索和运用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根据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的要求,以示范点、片向周边带动辐射,推进优质茧基地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把优质茧基地建设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机结合,提高了栽桑养蚕的科技含量。采取技术带动,实行跟踪服务,督促蚕农落实各项生产技术措施。加强对小蚕共育的扶持,通过培训、考核、奖励,推进小蚕共育工作。以蚕茧价格引导、簇具补贴、售茧返利桑园肥的政策措施、推进方格簇上簇应用。以深入蚕室农户开展技术辅导服务作为内容,以示范户为中心,抓点带面,推进大棚养蚕等省力化养蚕技术应用。增加产业整体发展的后劲,争取今年我县优质茧基地建设上有新的发展,实现霍山县茧丝绸产业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推进产业化。产业化的发展关键要靠龙头企业的带动。龙头企业对维护蚕茧收烘秩序、指导农民理性养蚕、优质茧基地建设、蚕茧质量的提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就是维护茧丝绸产业,4抓龙头企业壮强。更是维护广大蚕农的最根本利益。县始终把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积极为企业搜集信息,协调关系,发明环境,做好服务,争取项目,协助企业扩大生产。引导蚕桑技术干部主动融入企业的各项生产和管理中去,自觉接受企业的领导,做联系企业和蚕农的桥梁纽带。鼓励协助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扶持争创省级著名商标和中国著名商标。

深化改革。自年我县茧丝绸一体化改革以来,5抓制度完善。不时完善各项制度。今年在原有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对茧丝绸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表现的缺乏和矛盾,把事关蚕农切身利益和机关工作作风问题,作为重点问题逐一解决。建立了蚕病预防机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理,争取不发病或少发病,把损失减小到最低水平。建立蚕农和技术服务电子档案,为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可靠依据。蚕种生产销售实行预约生产,合同订购。

二)收烘管理

县今年茧收烘管理井然有序。主要做法是

宣传及时到位。茧上市前,1领导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召开了茧收烘工作会议,下发了茧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蚕茧生产收烘期间,抽调专人组建了联合执法队,实行县茧丝绸生产管理领导组成员联系重点产茧乡镇制度,加强蚕茧收烘的督查管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让广大蚕农了解政策,掌握行情,提高蚕茧质量。

加强蚕茧收购市场和价格管理,2依法管理。联合执法队严格依照相关规定。维护市场和价格秩序。鲜茧收烘严格资格准入制度,严格《鲜茧收购资格证书》复审和公示,未经鲜茧收购资格认证的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经营收购。

各执法部门统一步伐、协同作战、各司其职,3执法形成合力。对未取得收烘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擅自收购或长途贩运鲜茧的由工商部门依法查处,对私收滥烘造成茧质破坏和抬压价格的分别由技

市场秩序逐步好转。监、物价部门依法查处。做到全县上下“一盘棋”严厉打击了私收滥烘行为。

对重点地区、重点人员加强了监控,4突出重点。惩办了一批茧贩子,教育了群众,稳定了市场。

确保现金收购,5蚕茧收烘企业资金准备充分。严格按标准收购,坚持按质论价、价格一次到位、拉开了价格差、优茧高价,今鲜茧最高价达30元/公斤,提高了蚕农的蚕茧质量意识。

三存在问题

但各环节间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优质茧基地不大,县茧丝绸产业一体化已基本形成。亟待发展;私收滥烘现象仍然存在产业链条有待进一步延伸。

四下半年主要工作

一)做好“东桑西移”项目争取和实施工作。

全部引进优良品种。

二)新辟相对集中连片桑园7000亩。

力争夏秋蚕发种26000张。

三)加强宣传引导。

四)抓好小蚕共育、大棚养蚕等省力化养蚕和方格簇推广应用。

丝绸范文篇7

【关键词】刺绣文化;服装设计;应用

1传统刺绣文化的历史演变

1.1汉代刺绣文化

汉代刺绣的用途,本着装饰衣物来表征地位的尊卑,这种用途具有政治辅助工具的色彩。帝王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统治,下诏商人不得穿用刺绣服装。但当时刺绣的应用范围相对来说更加广泛,刺绣品从服饰品衍生到生活用品,种类繁多,针法多样,刺绣的艺术性也随着发展阶段变化更具特色。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专业的刺绣匠师。汉代的刺绣针法主要是辫绣,其针路整齐,绣线牢固。汉代的刺绣文化为后来刺绣文化飞跃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唐代刺绣文化

刺绣发展到唐代玄宗时,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随着佛教的流传,许多达官贵人修建庙宇、习读佛经,憧憬安乐生活。刺绣文化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从刺绣在服饰上的花鸟草虫,延展到欣赏价值较高的绣字和绣像。唐代刺绣的另一创新就是刺绣工艺的革新,唐代以前刺绣一直是锁绣法,至唐代才发明了平针绣,这种绣法因其针法变化自由,更具艺术表现力,受到当时刺绣者的青睐而风靡唐代流传至今,除此之外,唐绣的加金银,缀珠技术也很高,唐绣揭开了刺绣发展史的另一崭新篇章。

1.3宋代刺绣文化

刺绣发展到宋代,由于朝廷实施奖励制度而空前发达,宋代刺绣艺术品位和审美意识均有所提高,改进了刺绣的工具和材料,研发了新的装饰针法,将书画等欣赏类的艺术品用刺绣的形式展示出来。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

1.4明代刺绣文化

明代刺绣规模继续扩大,刺绣的艺术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的规模更大,并大量搜集民间刺绣贡品,但是其绣品形式机械,内容千篇一律。明代手工艺极度发达,总体上继承了宋代优良的刺绣工艺并对其进行补充完善,使其蓬勃发展。刺绣的种类和用途均有所增加,广泛应用到各个阶层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中,提高了技艺水平、改进了制作材质、优化了刺绣针法,而且与宋代的繁缛华丽有所迥异,并在承袭宋绣传统下推陈出新[1]。

1.5清代刺绣文化

清代的刺绣继承了明绣的艺术形式,刺绣技艺在整个清代兴盛不衰。清代的日常用品多用刺绣装饰,服饰、装饰字画、生活用品等,品种繁多、绣法精湛的清代刺绣日渐成熟,各种绣派如雨后春笋般在清朝兴起发展,包括众所周知的四大名绣,各有特色,形成争芳斗艳的局面。到了晚清时期,外来文化的渗入,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刺绣中也融入了西洋绘画观点。

2传统四大名绣的艺术特征

2.1苏绣艺术特征

苏绣发源地在江苏苏州,苏州的刺绣起源很早,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运用刺绣来装饰服装了,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清新、优雅、别致、极富韵味。刺绣工艺八大特点:平、齐、细、密、匀、顺、和、光。而在视觉审美上注重线与丝理的变化,从布料肌理、设计色彩、图案题材、制作针法综合方面考虑绣品制作。苏绣通过创新设计,又创造出发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样绣等。

2.2蜀绣艺术特征

蜀绣发源于四川民间,是在汉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蜀绣在盛唐时期已有记载,发展到宋代,其技艺已日渐精巧,在20世纪70年代末,川西的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蜀绣绣工独特,以套针为主,分色清楚,绣品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在用料上,采用软缎和彩丝为原料。针法上严谨精密,针脚整齐,掺色轻柔,虚实合度,民间质朴喜庆气息浓厚,独具地方特色。蜀绣的绣工,用料与针法的结合,使得蜀绣绣品有张有弛、浓淡适度、密疏得体。蜀绣刺绣针法不断创新,又研制出交叉针法、螺旋针法等,增加了蜀绣的艺术表现力与审美价值观。

2.3湘绣艺术特征

湘绣源于湖南长沙的民间刺绣,其历史悠久,是在清代后期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体系。湘绣在汉代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在原本具有深厚底韵的长沙地区民间刺绣技艺上,借鉴苏绣、粤绣、京绣的刺绣技法,形成针法多样、材料考究的独特风格,又由于湘绣在色彩上多运用深浅灰和黑白色,使得绣品质朴优美,形象生动,加上适当的明暗对比,使画面增强了立体感。湘绣通常多以绘画题材为主要图案,在整体构图上,虚实结合,巧妙留白,使湘绣有一种水墨画般的素雅品质。

2.4粤绣艺术特征

粤绣是明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刺绣名品,有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绣品之一。粤绣具有西方绘画韵味,用线种类繁多,根据艺术造型的需要而不受限制,多用浓郁的七彩原色,注重光影变化,用色浓艳,配色常选用反差极强的色线,红绿相间,较有视觉冲击力,眩耀人眼,绣品内容欢乐热闹。粤绣的针法富有装饰性,施针简单,针脚长短参差,线迹粗松,均匀多变,纹理分明,且常用金线围绕构边。纹样构图繁而不乱,花纹生动写实,整体感觉较有民俗韵味,备受欢迎。

3传统刺绣图案的造型题材

3.1花卉造型

在中国的传统服饰刺绣文化中,花卉图案色彩鲜艳,形态万千,代表着吉祥如意,物丰人和,中国人对于花卉的喜爱从历代文化中即可看出,许多的花卉图案被用不同的形式点缀在服装上,发展到现代,花卉图案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服饰图案中的花卉图案已经成为领导流行的主题。牡丹纹,牡丹刺绣在服饰上,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也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渴求;荷花纹,人们多以写实的手法展现其姿态优美,荷叶疏松有序,用来寓意爱情、友谊、幸福等美好愿望;梅花纹,用以表达人之友情长存,不因祸福而动,永葆情谊;宝相花纹,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富贵吉祥的象征[2]。

3.2动物造型

刺绣动物图案也是刺绣服饰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龙凤纹,是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且广的图案,龙的神奇威武与凤的艳丽美妙构成了人们意念中美好与祥瑞的生动组合,被奉为地位最高的吉祥物,龙象征着男性,凤象征着女性;鱼纹,鱼在中国人心目中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希望生活富裕;鹿纹,指官吏加官进禄,官运亨通。

3.3人物造型

古时上层统治阶级广征天下方土,大兴求仙拜佛之风,整个社会享乐思想抬头,神仙祥瑞题材的创作也日盛于世,还有一些当代或神话中的仕女,以刺绣的形式保留。

3.4风景造型

气象与农牧业生产密不可分,因为农牧业生产的好坏关键是气象,古人对气象有着神秘的幻觉,遐想神仙来到人间,在萦绕的云形中,挥挥衣袖,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祈祷神灵能够适宜地调节气象变化。人们信奉云神、水神、火神等神灵,经过抽象或者具象的形态变化,更完美地出现在刺绣上[3]。

4传统刺绣品的工艺技术

刺绣是将彩色丝线或者棉线,在丝绸、锦缎、布帛等基布上用针穿刺,形成绣迹组成的纹样、图形或者文字。刺绣品主要包括彩绣、雕绣、白绣、黑绣、十字绣、补花、饰带绣、珠绣、饰片绣、褶绣等。

4.1手工技艺的绣品

手工绣品是通过手工缝制的技法,用线迹形成装饰品,可以归纳为普通手工绣品和高级手工绣品两类,经过千年的技法的优胜劣汰演变,保留下来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质、风土习俗、文化意识的刺绣技法。手工绣品有着很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普通手工绣品多用于民族服饰、生活用品的装饰,高级手工绣品多用于高级服装定制,增加服饰品个性化的视觉效果。

4.2工业技艺的绣品

工业绣品是用机械设备进行大批量的生产,绣品生产效率高、制作针法细致、技术操作规范、设计方法多样,符合了批量生产的要求,符合了大众服务的设计思想。在高速生产过程中,量的控制成为关键,工业刺绣品需要多样化、品质精美化、材料创新化和产品时尚化。

4.3手工技艺与工业技艺结合的绣品

手工技法和工业技法相结合的方式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设计与流行趋势结合紧密,使绣品的设计形式细分化、系列化、个性化,将手工技法和机械化设备织造技法融合,以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进一步需求,用多种技术手法、多种材质组合等方式绣出创新产品。

5传统刺绣文化在丝绸服装中的应用

5.1在唐装设计中的运用

近年来,唐装渐渐成为都市的流行元素,它仅仅是中式服装的一个统称,只要含有中式服装的元素,均可以称其为唐装。唐装作为一种礼仪服装,深入到高品位生活。最初的唐装设计是平面的,现代高档唐装已经吸收了西方的立体剪裁,更符合人体的曲线。唐装除了款式的变化外,刺绣图案和色彩也应用到唐装设计中,形成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含蓄、典雅、精致的服装,唐装的传统图案、时尚款式、文化底蕴,风靡全国,乃至世界。

5.2在旗袍设计中的运用

旗袍是中华女性传统服装之一,能够把东方女性的美刻画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能够达到人衣的完美结合并不失传统文化的内涵。旗袍上多以刺绣花卉为主,用刺绣把花卉展现得尽善尽美,通过花卉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旗袍的韵味,与华贵的传统图案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美好的意境。在知名时装设计师会上,频频有中国传统刺绣元素被运用,使传统文化重放异彩。

6结语

传统刺绣技艺针法繁多、装饰性强,刺绣手工艺术的魅力,使服饰有了丰富多彩的变化,提高了服饰艺术特征的附加值。刺绣的品种类别丰富、制作工艺精湛、设计题材广泛,恰如其分地对服装进行装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服饰刺绣上的传统图案,使服装看起来别有一番韵味,传统刺绣使服装更有内涵,更具个性。刺绣会以更时尚的姿态出现在丝绸服装设计中,美化服装,装饰生活。

参考文献

[1]忻惠珍.服装图形装饰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6):39.

[2]刘洋.丝绸服装创新设计影响因素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2):16-18.

丝绸范文篇8

关键词:中式服装;丝绸面料;设计创新

我国经济处在不断发展中,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消费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让国人建树起了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以中式服装展示国人风貌的自豪感成为了一种追崇。伴随我国举办世界级活动的增多,国人身着中式服装的风貌展示中国人精神底气的形象已经给世人留下了深刻而近乎完美的印象。丝绸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服装面料,它以其特有的柔软飘逸感和附着在其上的精美刺绣,几乎被世人所公认为一种完美。以往的我国丝绸面料中式服装多以传统工艺制作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对丝绸面料中式服装求新的消费需求,让丝绸面料的中式服装载有流行的时代感元素,是摆在丝绸面料中式服装设计中的重要问题。创新丝绸面料中式服装设计并应用到丝绸面料中式服装制作上,需要服装设计者具有一定创新理念,并改进丝绸面料中式服装传统制作工艺,使丝绸面料中式服装实现具有时代感的新奇视觉效果。

一、丝绸面料中式服装设计中的平面化工艺处理

1、丝绸面料印花工艺的处理

服装面料的印花,一般是指用辊筒、圆网和丝网版等一些设备,将设计好的图案以色浆或涂料直接印在服装面料上的一种制作方式,其最大的优势是制作工艺简单,并适合进行批量印制。这就需要服装面料图案设计者在设计丝绸服装面料印花图案上既要体现时代感,又要体现创新。服装面料印花工艺能将服装面料设计者的设计图案给予完整而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在丝绸面料图案设计中,改进以往那种一统的单调图案设计,而需要重点突出丝绸面料局部装饰性单独图案的设计,用以满足现代人对服装那种既追求简约,又偏爱个性化心理需求的要求,让丝绸面料的中式服装在图案表现上体现流行元素。

2、丝绸面料染色工艺的处理

染色是人类很早已掌握的一种材料加工工艺艺术。服装面料染色的工艺有很多,但比较常见的染色工艺主要有扎染、蜡染和夹染等,而这些服装面料的染色工艺能使服装面料在颜色变化上既可做到丰富多彩,又可体现颜色的自然,还可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以丝绸为面料的中式服装颜色色彩在设计创新应用中往往需要表现为层次丰富的色彩视觉效果,以多样化的颜色搭配尽展中华民族风情。以天然染料对丝绸面料实施染色,将我国丝绸染色中那些传统图案和色彩处理在丝绸面料上,既显得精美华丽,又显得富有中国特色,尤其更能体现染色工艺的创新,使现代环保理念体现在丝绸中式服装之上。因此,丝绸面料的中式服装在染色工艺创新设计中需要将其现代性、环保性和特色性进行有机融合。

二、丝绸面料中式服装设计中立体化的工艺处理

1、丝绸面料绣的工艺处理

绣一般是指对丝绸面料上的刺绣,这种工艺是一种很传统的在丝绸上所表现图案的手段。在以丝绸为面料的中式服装设计中,运用刺绣这种工艺手法进行设计,既能提高丝绸服装的高贵,又能体现丝绸服装的精致美感,在一般情况下,丝绸是刺绣这种工艺不可缺少的加工方法,它也是表现丝绸服装高贵气雅的手段。中式服装设计中丝绸面料刺绣的创新运用需要采用诸如针绣、包边绣和结子绣等传统手刺绣工艺,再结合现念让丝绸面料在立体感上呈现出层次的丰富,进而给人产生以一种新的视觉感受,但刺绣工艺的应用需要体现出它的创新性,以提升现代丝绸中式服装的价值,并以此作为吸引特定消费者的理由。现如今,丝绸面料的中式服装需要在刺绣工艺上实施创新,并尽量体现其精致、细腻和丰富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地得到一些特定消费群体的青睐。

2、丝绸面料缀的工艺处理

丝绸面料中的缀是用一种“立体”饰品来表现面料图案的手段和方法,它一般是将某一立体缀饰物的一部分固定在丝绸面料的服装上,而让另一部分再呈悬垂的状态。运用此种工艺处理。可使丝绸中式服装上的缀饰图案富有一定的动感,也能更好体现服装的空间感。这种图案会伴随穿衣者的运动而不断产生丰富的动感变化,增强丝绸面料中式服装的飘逸感和灵动感,以此提升其美的效果。为此,丝绸面料的中式服装在创新设计的运用中,需要在丝绸面料缀的工艺处理上下功夫,既要对缀的图案做符合现代人穿用需求的创新设计,也要在具体的工艺处理上体现我国民族特有的那种对服装服饰的精工文化,以增添丝绸面料流行色的魅力。但对此工艺的创新需要体现丝绸面料中的工艺在创意上体现多种要素的完美结合,以真正体现丝绸面料设计上的创新价

三、结语

国际化趋势进程处在不断加快当中,促使人们审美观的变化也趋向国际化与多样化,因此,我国的丝绸中式服装所能表现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在创新设计方面,既不能丢掉我国传统丝绸服装文化特色,还要紧密结合当代生活形态,将丝绸面料所具有的优雅与华贵运用印染、绣和缀的工艺进行创新化处理,提升丝绸中式服装的美感品味,向世人展示良好的民族特色服装。

作者:刘媛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丝绸范文篇9

关键词:丝绸品牌;品牌传播;市场营销;网络传播;自媒体

丝绸不仅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色出口产业之一,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当下的“一带一路”,都为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长足贡献。2015年我国出口额达2.27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1]。由于我国养蚕制丝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产量丰富,自古以来中国便有“丝国”之美誉。但统计数据显示,2010至2015年期间,我国丝绸行业主营业务增速连年下降,出口行情同样不容乐观[2]。由于高端技术欠缺,品牌影响力弱等原因,当下我国的丝绸产业正面临低价出口原材料,高价进口制成品的尴尬局面。我国虽是当之无愧的丝绸生产大国,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丝绸产业强国[3]。除上游原料供给不稳定,技术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等生产方面的挑战外,市场传播领域的欠缺也已成为限制我国丝绸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的落后,直接导致我国丝绸品牌营销新生力量薄弱,难以与现代市场与消费者接轨,致使品牌影响力小,附加值受限。

1代表性企业网络传播现状

2015年,由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组织,全国重点省市丝绸协会秘书长、丝绸院校教授、行业媒体与质检机构等专业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针对协会中丝绸终端成品品牌进行了“丝绸行业优秀品牌”评选活动。“达利发”、“大地蓝”、“金三塔”、“凯喜雅”、“美麟”、“瑞蚨祥”、“桑罗”、“太湖雪”、“万事利”、“鑫缘”获得十大丝绸行业优秀品牌称号。获奖品牌均为在商标注册年限、单品牌年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品牌。本研究选取以上十个有代表性的丝绸领导品牌一个月内的自媒体运营情况(数据统计时间2017/9/24~2017/10/24),以期对我国有代表性的丝绸品牌自媒体运营现状进行初步探讨。自媒体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自主建设并掌控的企业信息传播平台”[4],目前我国使用范围较广的互联网企业自媒体主要包括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品牌网店、企业宣传片等。下表为以上十大品牌的网络自媒体传播现状。上表中“√”表示该自媒体正投入使用;“—”表示虽该自媒体存在,但已有一年以上未进行内容推送。统计结果表明,以上十大品牌均已设立官方网站、品牌电商、新浪微博官方账号与微信公众号。但其中大地蓝、凯喜雅、鑫缘三个品牌的官方微博已有一年以上未进行新内容推送,处于废弃状态。官方微信公众号方面,除瑞蚨祥已停止使用外其他品牌均处于更新状态。以上品牌均为我国丝绸行业领先品牌,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资金资源与相对先进的管理理念、专业人才,然而这十大品牌的网络自媒体运营依然存在诸多问题。1.1与网络环境适应性较差。虽然现个大丝绸品牌已经开始意识到互联网营销与自媒体传播的重要性,纷纷建立了企业自媒体平台。然而,不同品牌互联网营销力度相差很大,大部分丝绸品牌对于互联网传播的理解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领会精神。总体来讲,丝绸品牌自媒体受关注度偏小,粉丝数量较少,营销力度不足。其中内容更新缓慢,热点捕捉能力较弱,网络语言运用能力较差,品牌视觉体系混乱落后等问题非常显著。例如,多数企业在结合热点时只会选取节日、天气等最基本的话题,内容的创造性、趣味性、可读性弱。热点与产品难以进行有机结合,导致无法与消费者产生有效互动。1.2品牌文化表现力不足。丝绸为我国之精粹,是我国传统文化与技艺很好的代表。然而当前丝绸品牌的网络传播中对丝绸文化、传统艺术、品牌文化的挖掘和表现少之又少。除了官方网站可以搜索到品牌历史与品牌文化等相关内容外,消费者接触率更高的社交媒体传播内容则多为商品信息、促销打折、行业新闻等,无法充分让消费者从企业自媒体的传播中体会到丝绸真正的魅力、品味与丝绸品牌的独到之处。1.3品牌传播差异化小。丝绸行业的同质化不仅体现于产品设计,也体现于品牌的传播与营销方式。因为官方网站视觉表现空间较大,信息量充足,通过品牌官网消费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品牌风格与文化的差异。但各品牌的官方网店、微博和公众号却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不同品牌的个性与差异化。无论是文字风格、视觉呈现还是营销活动,绝大多数品牌均是大同小异,很难给消费者留下深刻记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品牌不同,桑罗的自媒体运营呈现出了鲜明的年轻化倾向。不仅在产品展示、视觉设计、文字风格方面都很好的与当下互联网语境和年轻消费群体需求相融合,更是与网红合作,推出了“睡衣挑战赛”等创新型社交媒体活动,代表我国丝绸大品牌迈出了很好的一步。从数据可知,桑罗的网络营销在十个品牌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可见丝绸在新媒体与新消费者中的落寞并不是时代导致的必然结果,通过有效的传播策略与运营手段,丝绸品牌也一样可以成为网红品牌。

2丝绸品牌网络传播不力之原因

2.1品牌建设基础弱。虽然我国丝绸纺织品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但当前多数丝绸企业为中小规模企业,创新能力与品牌建设能力受限。虽然目前丝绸行业正在加快品牌建设与产业升级,但我国丝绸“名牌”依然具有较强的地域限制。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基本只局限于省内或国内,与国际一线品牌距离尚远。产品设计方面模仿抄袭现象严重[5],知识产权3意识薄弱,产品质量缺乏保证。且在我国丝绸行业中“重加工、轻品牌”现象非常普遍[6],难以形成自主品牌影响力。很多中国丝绸企业都以为“Armani”(阿玛尼)、“GUCCI”(古驰)、“LV”(路易威登)等国际奢侈服装品牌提供原料为骄傲,但却无法孕育本土国际品牌。由于我国丝绸出口规模庞大,丝绸企业中大多数为外向型企业,且“订单经济”比重很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导致了丝绸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知名度”的困境[7],使得我国丝绸品牌化水平与生产水平不匹配。2.2生产方式与产品结构落后。目前我国蚕茧生产依然普遍采用分户种养模式[8],规模化程度低,桑蚕养殖的基础保障欠缺。蚕业生产方式落后,主要依靠手工,生产效率偏低。且由于“贴牌经济”的影响,在丝绸产业链中我国丝绸产业一直扮演着原料生产与产品加工的角色。部分商家为追求短期利益,使得我国丝绸产业沦为国外丝绸品牌廉价工场,此局面已严重阻碍我国丝绸行业发展。质量认定困难与产品标准化不完善也是制约我国丝绸品质提升的重要原因。由于丝绸商品标准化程度低,标准制定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商品检验制度不完善,我国丝绸制品质量认证体系的建立十分困难。虽然近年来我国为积极推进国际化品牌的发展也在实施高档丝绸认证等举措,但总体来讲,质量认定体系的欠缺仍然导致我国生丝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产品总体质量走低,缺乏国际竞争力。2.3行业老化。我国丝绸虽以历史悠久为傲,但古老的行业也更容易产生固守经典、难于改变的现象。首先在设计方面,我国丝绸产品以家纺、时装、睡衣、内衣、丝巾为主,产品与时尚产业息息相关,消费群体也以女性为主,但很多产品却只关注材质质量,忽视商品本身的文化、创新、美感与实用需求,导致设计多陈旧呆板[5]。红色、唐装、旗袍、龙纹等最初级的文化符号依然在反复使用,款式花色与当下时尚潮流与市场走势严重脱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丝绸产品在消费者心中已经成为了老气与过时的代名词,严重阻碍了年轻市场与高端市场的开发。其次,专业人才的更迭进步是我国丝绸行业得以弘扬壮大的根本。然而近年来由于丝绸行业不景气,人才流失与老化现象严重,青年人才储备不足,众多企业甚至面临无人接班的困境。尤其在当今丝绸生产智能化、数字化的背景下,技术落后与人才匮乏问题愈发显著,从业人员的老化正严重限制着丝绸新品的开发能力与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7]。营销模式与宣传手段决定了企业与市场的接轨方式。丝绸产业作为我国传统制造业,如欲向现代先进制造业转型,营销模式与宣传手段也必然要与现代市场模式与市场环境相匹配。在“贴牌经济”体系下,大多丝绸企业的生存发展只需通过接订单来实现,不需要直面消费者进行主动的营销活动,导致丝绸企业的营销宣传能力普遍偏低,网络营销能力更是远远落后。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媒介接触方式与消费方式已经彻底网络化,这就导致丝绸企业与现代消费者生活方式渐行渐远。这样一来不仅会对丝绸行业的未来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也很大程度上错失了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所带来的销售机会,限制了丝绸品牌的跨地域传播。

3丝绸品牌网络传播收益

针对我国丝绸产业现有网络传播问题,结合当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大众信息接收主渠道与消费者主要媒介接触点的社会现实,笔者认为重视网络营销,建设新时代丝绸品牌自媒体传播体系,是当前我国丝绸企业与丝绸品牌突破瓶颈的必经之路。3.1提高品牌推广效率。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自媒体具有很高的主动性与可控性。企业可以通过几乎零成本的方式,向受众在无时间、地点、语言、内容限制的情况下进行信息传输。规避了传统媒体庞大的媒介投放成本与多重市场障碍,自媒体运营可以大大降低丝绸企业与新媒体接轨的门槛,提高网络运营积极性,提升品牌推广力度。其次,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自媒体具有很强的双向互动能力[9]。通过自媒体渠道,企业可以迅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增强消费品牌认知度。同时通过点赞、留言、浏览量、转发量、粉丝数等具体信息,企业可以直接切实地掌握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品牌的态度与想法,有效缓解丝绸企业在消费者洞察方面的空白,提升品牌传播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自媒体营销中图像、视频、音频比文字更具吸引力,由其产品设计师采访、新产品、品牌故事以及产品使用教程几方面内容对消费者会产生深远影响[10]。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企业可以很轻松地为消费者提供高趣味性与可读性的视觉信息,提供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与品牌好感度。3.2扩大市场范围。近年来伴随着新媒体的普及,跨境电商迅猛发展,为全球贸易和商品流通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众多产业已从中受惠。例如,近两年通过跨进电商,借我国市场需求猛增之机,泰国乳胶枕原材料价格已上涨约3倍。由于我国桑蚕养殖与丝绸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聚集性,企业分布比较集中,导致以企业为中心的丝绸品牌的市场营销活动也相对集中,传播范围狭窄。而网络传播可以有效打破地域限制,拉近品牌与全球各地消费者的距离,从而扩大企业销售渠道与销售规模,推进我国丝绸国际化发展。3.3推动行业与品牌的年轻化。传统模式下,品牌市场推广普遍侧重于对产品或服务的单向展示,对于用户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而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消费者在品牌推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11],用户导向型传播已是必然趋势。传统的丝绸企业受订单经济影响,服务消费者经验不足。网络传播的推进可以帮助丝绸品牌转变商业模式,向消费者导向型经济靠近,与当代市场环境相适应。且进行网络营销传播必定要求丝绸企业培养新型网络人才与互联网思维方式,会为丝绸行业带来年轻的活力与变革的契机。

4结语

丝绸范文篇10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丝绸贸易;中外交流

说起古代中外丝绸贸易,人们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所描绘的画面———“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丝绸的确曾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但在唐末五代,陆上丝路主干道绿洲丝绸之路走向衰落,丝绸贸易也随之趋于停滞,而海上丝绸之路的丝绸贸易却贯穿了自先秦至明清的中国古代历史。关于中国纺织技术通过海上航线东传的最早记载出现在西周,据说“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1],春秋时期,管仲曾与齐桓公讨论如何在齐国与朝鲜之间开展商业贸易活动[2],中国丝绸在先秦时代已经传到印度[3]。当然,印度乃至希腊等地的丝绸有可能是通过陆地运输而来的,但也不排除经海运而至的可能性。如果说先秦、秦汉时期是海上丝绸贸易的探索起步阶段,那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则是海上丝绸贸易的发展、繁荣时期;宋元时期,虽然瓷器、茶叶已上升为海上贸易的大宗商品,但不可否认,此时的海上丝绸贸易也在继续扩大;明清时期,中国原有的海上丝绸之路受世界局势影响,成为环球航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丝绸也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商品。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多条不同航向的海上丝绸之路输送到海外的丝织品数量庞大、品种繁多,在古代中国与东亚、东南亚邻国及南亚、西亚、欧洲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特殊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加以梳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促进了中外丝织品在海上的双向流动

说到海上丝绸贸易,长期以来人们的固有认识是中国丝织品的输出,其实,频繁的海上丝绸贸易推动了阿拉伯、东亚、东南亚等国丝织业的进步,逐渐有外国丝织品流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形成了中外纺织品的双向交流。如日本、高丽曾向中国进献本土产的丝织物。宋代来华的日本僧人奝然自称日本“产丝蚕,多织绢,薄致可爱”[4]卷489,14131。神宗元丰元年(1078)二月六日,“明州言,得日本国太宰府牒称:附使人孙忠遣僧仲回等进二百匹、水银五千两。本州勘会孙忠非所遣使臣,乃泛海商客,而贡奉之礼不循诸国例。乞以此牒报,仍乞以所回赐钱物付仲回。”[5]是一种粗绸。《宋史》载高丽国“少丝蚕,匹缣直银十两,多衣麻纻”[4]卷487,14053。《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说其“不善蚕桑,其丝线织纴皆仰贾人自山东、闽、浙来,然颇善织花绫”[6]。然而高丽并不是完全没有丝织业,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闰四月,高丽国王楷“遣其礼部员外郎崔惟清、合门祗候沈起入贡金百两、银千两、绫罗二百匹、人参五百斤”[4]卷489,14051。由此可见,日本、朝鲜在中国的影响下,丝织业有所发展。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东南亚阇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进贡的物品中,就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吉贝织杂色绞布五十六段……杂色绣花销金丝绞八段”[7]。宋真宗时,东南亚中南半岛的交趾(今越南北部)也曾遣使“以金银七宝装交椅一、银盆十、犀角象牙五十枚、绢布万匹来贡”[4]卷489,14064,绢布就是粗丝织成的绢,质地不够细致。西亚的大食多次向宋朝进献丝织品,淳化四年(993),蒲希密附亚勿来献红丝吉贝一段,五色杂花蕃锦四段,白越诺二段;大中祥符四年(1011),被宋封为归德将军的大食商人陀罗离进绣丝、红丝、碧黄绵、细越诺等丝织物;熙宁六年(1073)勿巡又贡兜罗绵、毬锦襈、蕃花簟等物[4]卷489,14119-14122,其图案、风格均具有浓厚的异域色彩,深得宋人喜爱。

二、加强了中外丝织技术的互相借鉴

与丝织品双向流动相伴随的自然是中外丝织技术的互相借鉴,据史料记载,中国与东亚、欧洲一些国家之间曾存在过丝织技术的交流。日本是中国丝绸的传统进口国,长期向中国学习,早在南朝宋时,日本来华使节就曾将江南织工带回国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一些长江流域的汉人东渡扶桑,将农耕水利、养蚕缫丝等先进技术传入日本。唐代以后,日本称进口的唐朝丝织品为唐绫、唐锦,售价远高于大和民族自产的和绫、和锦。至南宋,周密记载日本人所衣多布,若得中国绫绢之类丝织品,则极其珍爱。[8]比周密时代稍早的藤原明衡在所著《新猿乐记》一书中也记载,日本贵族们非常喜爱中国绫锦等制作的高级丝织服装。[9]除了进口中国丝织物,日本还积极学习、引进中国丝织技术,博多(今九州福冈)是日本当时重要的贸易港,在这里产生了“博多织”的丝织技术,这一纺织法是在镰仓时期受宋朝中国丝织技术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严勇在《古代中日丝绸文化的交流与日本织物的发展》一文中指出:镰仓前期歌人藤原定家(1162—1241)在日记《明月记》中说“唐绫”是深受当时日本社会喜爱的一种织物,此“唐绫”其实名不副实,其真实产地乃是日本。日本丝织品之所以自称“唐绫”,一是因为有利于打开销路,另一方面也说明日本纺织技术对中国纺织技术的推崇与学习。13世纪,意大利已掌握中国的丝绸纺织技术;15世纪,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10]69明清时期欧洲各国和日本购买生丝数量远远超过对绸缎的需求,这正说明随着中国丝织技术的不断传播,各国的丝织业逐渐发展起来。中国也有受到外来影响而开发出的丝织品。17世纪初,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记曰:“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丝质来自川蜀,商人万里贩来,以易胡椒归里。其织法亦自夷国传来,盖质已先染,而斮绵夹藏经面,织过数寸,即刮成黑光。”[11]清代所修《福建通志》卷五九《物产》记载漳州物产有天鹅绒,“本出倭国,今漳人以绒织之,置铁线其中,织成割出,机制云蒸,殆夺天巧”。从这两个记载来看,明代末期福建漳泉地区应已有了比较成规模的绒缎生产。但也有学者认为宋应星的记载不准确,中国自古有织物起绒技术,倭缎乃学自中国[12]188;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天鹅绒的技法是学自欧洲,称呼则来自日本[13]35;还有学者认为倭缎制法来自国外,虽难以肯定是日本,但与日本有着紧密联系。[14]158从道光十二年《厦门志》卷七《关赋略》记载“漳缎、倭缎、漳绒每疋例七分”,说明这是三种不同的丝织品,至于技术流动的方向,宋应星曾在福建汀州为官,与漳州相邻,《福建通志》的编纂者陈寿祺、魏敬中均为清代福建名儒,他们所记均应有所凭依,不可遽然判为错误。万历四年(1576),菲岛总督的弗朗西斯科·德·桑德曾写信给西班牙国王说:“中国什么都不缺,唯独没有绒织物。”[13]35而日本文献中谈到在明朝末年,日本人从葡萄牙货船上见到未完工的天鹅绒,学到了制作技术。[15]鉴于明清之际的葡萄牙、荷兰等国热衷与日本贸易,日本机缘巧合得到西方天鹅绒制作技术并传到中国并非没有可能。今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很多漳缎匹段和漳绒制作的衣服、鞋子、荷包、挂屏、垫料等物,这两种织物与来自日本的倭缎有一定的关系。

三、丰富了中华文化多元审美

1997年,一艘沉船被发现,对这艘10世纪沉没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附近的“印坦号”,有学者研究认为:当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以出口为导向的针对南洋各种社会不同阶层的生产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当时已经存在较大规模的国际贸易系统[16]409,虽然船上发现物多瓷器、铜、铅、银等金属而未见丝绸,但这只是保存不易所致。据此可以想见,早在唐宋时期,中国外销丝绸已经不再只展现自我,而是开始考虑买方市场的需求,在出口物品中适应对方的审美特点。到了清代,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有西方学者认为洛可可风格与同时期的东方中国古老文化在情趣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相通点就在于二者都欣赏纤弱精巧之韵味。随着18世纪欧洲逐渐走向繁荣,富裕阶层有能力得到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与丝绸,他们陶醉于熠熠生辉、形制各异的景德镇瓷器和薄如蝉翼、轻柔妩媚的江南丝绸所展现的中国文化之风雅。[17]清代丝织品的花鸟图案融入欧洲的油画味道,中国的亭台楼阁中出现了西方才子佳人的身影,这充分体现了审美融合,或者说洛可可风格与中国文化原本就有某种内在的精神相通,二者看似并不一样,但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着同样的对精美雅致的追求。对于西方来说,来自神秘东方的丝绸充满了异国情调,同时西方审美情趣也在逐渐渗透到中国上层社会。这类专门的定制丝织品在欧洲十分畅销,如18世纪中后期,中国外销丝绸刺绣披肩风靡欧美,色彩以白色和艳色为主,每年的进口量高达八万多条,其中法国就占据了四分之一的份额。[18]8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些披肩的原材料来自长江下游苏杭地区的浅色或素色丝绸,如薄纱、缎纹和平纹织物等,但加工却是在珠江流域的广州完成的,因为这里的工人更加了解欧洲社会喜爱和流行的花样纹饰,他们知道西方仕女、卷曲奔放的花卉图案和具有中国元素的假山、植物等深受西方消费者的青睐。图案常常采用手工绘制的方法,或者先在纸上手工绘制出图样,再在丝绸表面压印。[19]45这种特点也同样表现在外销的丝绸服装制作过程中。

四、海上丝绸贸易促进世界互联互通

在古代长期的海上丝绸贸易中,除了中国与其他海洋国家之间直接发生的丝绸赏赐、贸易等活动,还存在丝绸中介贸易国购买中国丝绸并运销世界各地以牟利的现象,后者对促进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不同时代的海上丝绸中介贸易主要参与国也在不断变化。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上贸易主要被罗马、波斯人控制,唐五代宋元时期以波斯、阿拉伯商人为主,明清以后,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欧洲各国纷纷组建贸易公司开展对华贸易。《中国印度见闻录》中有阿布·赛义德·哈桑听闻的唐末黄巢起义之事,称回历264年,即唐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进军广府,战乱之中,除中国人外,伊斯兰教徒、犹太人、基督教徒、拜火教徒,死亡者多达十二万人。[20]96暂不讨论这一数字准确与否,不可否认的是,战争对广州繁盛的对外贸易的确造成了重创,以至于当时的阿拉伯学者阿布·萨伊德(AbuZaid)和马嘶乌啼(Mas’udi)皆特别提到这对当地丝绸业的破坏,导致阿拉伯丝绸贸易的衰退。[16]409马嘶乌啼被猜测是《中国印度见闻录》的作者,阿布·萨伊德来自波斯湾的尸罗夫港,曾著《见闻录》续篇。[20]9、12另一部阿拉伯著作《黄金草原》的作者马苏第生活在唐末五代,且曾亲至中国海,[21]在他笔下也反映出因广州兵事所致阿拉伯丝绸贸易的衰退,恰是中古时期世界经济早期全球化的真实呈现。明清时期,由于海上远航技术的提高和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是圆的”已经成为被认知的现实,这一时期的海上贸易更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丝绸贸易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换取日本与美洲的白银,葡萄牙占据印度果阿和中国澳门、西班牙以马尼拉为中转站、荷兰占据中国台湾岛,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前往拉丁美洲,再转至欧洲等数条重要航线,以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取大量白银,这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参与进来,如吕宋、琉球等各国商人都积极投入到这一世界性贸易活动中来。早在16世纪,“漳泉的商船,每年至少有三四十只停泊于马尼剌,运来各种生丝及丝织物。这个地方生丝市场会这样的发达起来,还有一个原因,即自倭寇之乱始中日商人乃利用吕宋作为中介贸易地,所以日商率往吕宋转贩生丝。”[22]琉球是明清海禁时期允许来华贸易频次较高的国家,该国船只在中国、东南亚与日本、朝鲜等国间转贩贸易,从琉球学者整理成册的古琉球国外交文书汇编《历代宝案》看,琉球船只多以中国丝绸、瓷器等与东南亚诸国、日本交换香料、倭扇等物,从这种中介贸易中琉球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通常获利100%,有时甚至达到500%~600%。[23]更重要的是,琉球在客观上扮演了当时重要的世界贸易中介国的角色,为明清海禁政策下的世界贸易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