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十篇

时间:2023-10-23 17:34:28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篇1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康复训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18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12月收治住院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8例,男46例,女22例;年龄35~78岁,平均58.9岁。68例患者中2例有吸入性肺炎,暂禁食、鼻饲流质,按时每2小时翻身拍背,合理运用抗生素,直到肺部炎症逐渐好转,拔除鼻饲管,继续进行小口食量的吞咽训练。使患者恢复经口吞咽进食,及时得到足够营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训练方法: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基础训练,包括感官刺激和面部肌肉训练[1]。

感官刺激:①触觉刺激:如用手指、棉棒、压舌板等刺激面颊部内外、唇周、整个舌部等,以增加这些器官的敏感度;②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咽部冷刺激是使用棉棒蘸少许冰水,轻轻刺激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③味觉刺激:用棉棒蘸不同味道的果汁或者菜汁(酸、甜、苦、辣等),刺激舌面部味觉、增强味觉敏感性及食欲。

口、颜面功能训练:包括唇、舌、颌、渐进式肌肉训练,屏气-发声运动训练等。

摄食训练:首先选择适合患者进食的:常选择两种,①半卧位:头及躯干抬高30°,头颈前屈,患者肩部用枕垫起,有利于口腔期障碍患者食团向咽部运送;②坐位: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坐起时无性低血压反应,就可以取坐位进食,这样容易引起吞咽反射。食物的形态:应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细烂食物最容易吞咽,固体食物最难吞咽,糊状食物不易误吸,液体食物易误吸,还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热量和温度。定量摄食:对病人进行摄食训练时,如果一口量过多,会从口中流出或残留在咽部导致误吸;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正常人一口量约为20ml,患者一般先以3~4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

食物的分配和方法:以少量多餐,定时定量的原则。对舌肌麻痹致搅拌失灵者,可将食团送到患者舌根部,随之用匙轻压舌根部,引起吞咽反射将食物咽下。对面瘫患者,若食物从患侧口角掉出来或潴留在患侧颊部,应让患者用健侧手持匙,把食团放于健侧舌根部或健侧颊部。或让患者自己托下颌,使口唇合拢,舌稍缩回附着上腭,这样才能进行咽下运动。

结 果

脑卒中患者通过早期吞咽功能障碍训练,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

讨 论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率高达50%。吸入吞咽物数量较少时引起刺激性咳嗽(呛咳),或从鼻腔漏溢;吸入吞咽物数量较多时则阻塞气道,发生噎呛,形成窒息,可以立即致死。吞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水及营养摄入,还易引起误吸,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吸入性肺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2]。因此,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改善吞咽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康复护理成为临床护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科学及合理的康复训练,一方面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修复能力;另一方面可防止口腔及咽部肌群废用性萎缩,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残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篇2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也称球麻痹,其发病率为30%~65%,主要由于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或与吞咽有关的神经核或核下性周围神经病变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重者滴水难进,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不能进食者一律用鼻饲管来供给营养,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而且也影响呼吸,长期鼻饲可造成患者鼻咽部黏膜糜烂等其他不适。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常因并发吸入性肺炎、营养失调而导致病情加重,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2006年7月至今本科开展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以来,其中对40例分成两组,经过15天~1个月的康复训练观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7月—2010年12月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中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药物治疗加康复训练组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康复组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62岁;脑梗死患者18例(其中包括脑干梗死6例),脑出血2例。对照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60岁;脑梗死16例(其中包括脑干梗死4例),脑出血4例。两者差异均无显著性。

2训练方法[1]

2.1间接训练

2.1.1口唇、面颊部肌训练

让病人做张口、微笑、反复发“八、八、拍、拍”声、吹肥皂泡、鼓腮、闭唇、持唇的位置,持续5~10s,然后再恢复到原静止状态,每次训练5~10次,每日3次。

2.1.2舌部运动训练

舌做前伸、后缩、左右运动、上抬、抵后硬鄂、在口唇环绕,反复进行5~10次,每日3次。

2.1.3咽部训练

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

2.1.4咳嗽训练

有意识地进行咳嗽训练。

2.1.5 呼吸训练

(1)腹式呼吸;(2)缩口呼吸;(3)声门闭锁训练。

2.1.6门德尔松法训练

当病人吞咽时咽喉上提,让病人在上提拉时停止吞咽动作,保留3~5s。

2.1.7构音障碍训练

(1)下颌、舌、唇的训练;(2)发音训练;(3)减慢言语速度;(4)言辩训练。

2.2直接训练方法

通过调节食物形态、数量、进食体位、进食方法,来进行训练。

2.3饮食的注意事项[2]

2.3.1进食的姿势

通常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50°角),颈部前屈,头偏向健侧,病情许可的病人也可以坐位饮食,陪护人员在健侧给患者进食。

2.3.2 食物的性状

给有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进食应首选:糊状、蛋羹状(如:芝麻糊、米粉、稠粥)、馒头泡菜汤、蛋糕泡牛奶、豆腐脑等。病情好转后,再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禁忌给予干硬、难咀嚼或容易粘在黏膜上的食物和太滑溜的食物,有窒息的危险。

2.3.3食物的温度

对有吞咽障碍的病人冷食比热食好。

2.3.4进食量及速度

每次以3~5ml较为适宜,然后酌情增加。速度应由慢开始,不宜快,避免2次食物在口中重叠现象。

2.3.5进食后残留食物的处理

吞咽后咳嗽、饮极小量的水(1~2ml),这样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清洁口腔。

3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4讨论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不论是真性球麻痹,还是假性球麻痹,均会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窒息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康复训练,并且严格遵守饮食的注意事项,将大大降低患者的误吸、窒息的危险,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使绝大多数患者能自主进食,保证了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大西幸子.康复实用技术(吞咽障碍的代表性间接训练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61.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篇3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7-0139-02

脑卒中发病率较高,吞咽障碍为多发后遗症之一。吞咽障碍影响患者进食,导致患者水分及营养物质摄入量不足,影响卒中患者康复。吞咽障碍还可能引起患者误吸,出现吸入性肺炎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窒息,威胁患者生命。康复训练是改善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必要措施[1,2],本组研究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6例,均经颅脑CT及/(或)MRI检查确诊,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53~75岁,平均(59.7±6.3)岁;病程0.4~6年,平均(3.4±0.3)年。脑梗死者30例,脑出血者26例。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符合假性球症状。排除标准[4]:①存在食管功能异常、感觉性失语、认知及智能障碍者;②感染严重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心等脏器器质性疾病者。56例患者均签属知情同意书,给予早期功能锻炼的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给予常规指导的2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及临床表现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与起病10~12 d时开始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于术后3 d开始给予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包括控制软腭训练、机械刺激、温度刺激,颈部和面颊利用冰块按摩刺激、利咽棒刺激、咽喉运动训练、吞咽反射能力增强训练、空吞咽训练的吞咽训练、张口闭口训练、发音训练。发音训练从最简单基本的字词进行发音训练,单音节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加强口咽部的肌肉运动功能。

1.3 疗效评定

1.3.1 吞咽功能评分[5] 评定方法为洼田氏饮水试验。患者取坐位,饮用一杯30 mL的温水,观察患者的饮水经过,进行评级。Ⅰ级(优):30 mL的温水喝尽时间

1.3.2 疗效判断标准[6] 显效:吞咽障碍基本消失,吞咽功能提高1~2级;有效:吞咽障碍症状显著改善,吞咽功能评定提高1级;无效:吞咽障碍及吞咽功能评定无改变,或者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吞咽功能评分

治疗前两组吞咽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74,P>0.05),治疗后两组吞咽功能评分比较,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t=5.49,P

2.2 临床疗效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53.8%(14/26),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6.6%(23/30),两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临床多易伴发吞咽障碍,是指口腔、咽、喉和食管的协调功能受损,不能够将食物由口腔送入胃内,出现胃出口堵塞,主要表现为饮水呛咳、进食吟咏、进食缓慢等影响摄食及营养吸收,影响患者不能正常恢复。如不及时纠正,还易导致食物误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加重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7]。临床单一应用药物治疗,对于关节挛缩畸形、肌肉萎缩没有显著的帮助。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因此临床工作中对于该类患者行康复训练意义重大。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和功能重组能力较强,通过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卒中患者病后早期行康复锻炼,对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促进其重组和代偿的作用,建立新的神经系统联系,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吞咽肌群的活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8,9]。卒中后疾病不再进展,病情稳定后,即可行功能康复训练,本组研究从72 h后开始进行训练。早期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软腭训练、机械刺激、温度刺激,颈部和面颊利用冰块按摩刺激、利咽棒刺激、咽喉运动训练、吞咽反射能力增强训练、空吞咽训练的吞咽训练、张口闭口训练、发音训练。患者发病早期时,尚不能自行进行康复锻炼,此时需帮助患者进行锻炼。早期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摆放,帮助患者活动患侧关节,患者于病床上取仰卧位,依次进行上肢肩关节前、肘关节、腕关节的活动;同时行掌指关节屈伸、对指、释拳、握拳等训练。同时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情绪障碍,在指导患者行早期康复时,也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疏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全面配合康复训练达到尽早康复的目的[10]。

本组研究比较早期康复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的临床总有效率及吞咽功能评分,治疗后两组吞咽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6.6%,也高于对照组,证明了对脑卒中后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有一定效果。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降低吞咽功能评分,值得临床应用推广。但是本组研究样本量较小,因此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华. 吞咽功能训练对患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3,19(3):81-82.

[2] 佟剑平,赵春艳,李翔,等.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评定及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5):915-917.

[3]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2):200-201.

[4] Barer DH. The natural history and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of dyspha2 after hemisphere stroke[J]. J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89,52(2):236-241.

[5] 薛文雄,吴秋义,汤文达. 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37-38.

[6] 蔡斌,林薇,林翠红,等.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0):219.

[7] 王秀坤,黄旭明,石艺华,等. Vitalstim 刺激结合吞咽训练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2,18(13):14-15.

[8] 邱永珍. 早期护理干预管理对颅脑损伤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评价[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2):149-150.

[9] 蒋京育. 急性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5):718.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篇4

【关键词】 脑梗死;吞咽障碍/康复训练;摄食运动

吞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临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脑梗死患者中有71%的患者存在吞咽障碍[1]。因此,对脑梗死患者应及早认识、及时进行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我科今年来收治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者49例,通过康复训练取得理想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至2011年2月我科共收治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49例, 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58~78岁,平均65.6岁。 全部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梗死。诊断采用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按吞咽障碍程度的评定标准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吞咽障碍:进流质食物有轻度误咽,进糊状或赫团状食物无误咽;中度吞咽障碍:进流质食物误咽严重,进糊状或赫团状食物轻度误咽;重度吞咽障碍:进糊状或勃稠状食物也有严重误咽。其中轻度吞咽困难12例;中度吞咽困难25例;重度吞咽困难12例,所有病例无意识障碍及咽喉病变,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等体征不再进展。均有不同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

1.2 康复训练方法

1.2.1 基础训练 ①对意识清楚的患者,让其听从简单命令,发音清晰响亮,产生有力的咳嗽反应,不费力地处理自己的口腔分泌物;咽部冷刺激,使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寒冷刺激能有效地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易于诱发吞咽并使吞咽有力。提高口腔黏膜的感受性,包括每天清洁口腔,避免口腔黏膜由于义齿不合适而受损伤,刷牙和按摩齿龈3次。②舌肌、咀嚼肌运动:在患者未出现吞咽反射的情况下,先进行舌肌和咀嚼肌的按摩,再嘱患者张口,将舌尽力向外伸出,先舔下唇及左右口角,转至上唇及硬腭部,然后将舌缩回,闭口做上下牙齿互叩及咀嚼10次,如患者舌不能运动,可用压舌板或匙子在舌部进行按摩,同时让患者听口令随同运动。颊肌、喉部内收肌运动:2次/d,每次反复做5次。③吸吮训练,患者食指戴上胶套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动作,体验吸吮的感觉每次吸吮20次。④ 发音运动训练:先进行单音单字训练,每次每音发3次,连续5~10次,3次/d。屏气-发声运动:患者坐于椅子上,双手支撑椅面作推压运动,屏气,此时胸廓固定,声门紧闭,然后突然松手,声门大开,呼气发生,此运动不仅可以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强化软腭的肌力,而且有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⑤咳嗽训练:努力咳嗽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防御反射。训练2周后,患者吞咽功能有明显好转,再进行摄食训练。

1.2.2 摄食训练 摄食训练包括进食时患者的正确、食物形态、用量及综合训练,目的是促进摄取足够营养,使患者具备足够的体力,逐步恢复自行进食能力。患者应取坐位,颈部稍向前屈曲,使舌骨肌的张力增高,喉上抬,使食物容易进入食管;不能坐位者取仰卧位,躯干上抬30°,头颈前屈,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另外颈部向偏瘫侧转90°,选择的食物应密度均一,有适当的黏性,不易松散容易变形,不在黏膜上残留。开始一汤匙给3 ml左右,然后酌情增加,食物团以每次一汤匙大小为宜,约为15 ml。每次进食吞咽后,反复做几次空吞咽动作或饮极少量水,使食物全部咽下再行进食。以后根据吞咽功能的改善逐渐降低食物的密度。

1.3 疗效标准 痊愈:吞咽困难症状基本消失,饮水试验1级,营养状况良好,无并发症;明显好转:吞咽困难症状明显改善,饮水试验2~3级;好转:吞咽困难有所改善,饮水试验4~5级,在安慰中可进少量饮食;无效:吞咽困难症状无明显改善,仍不能经口进食。

2 结果

本组49例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经8~10周的康复训练,其吞咽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轻度吞咽困难12例全部痊愈;中度吞咽困难25例中痊愈20例,明显好转3例,好转2例;重度吞咽困难12例中痊愈5例,明显好转3例,好转2例,无效2例。

3 讨论

脑梗死是吞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约1/4的吞咽障碍患者是由于脑梗死造成。吞咽障碍时进食困难,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患者易出现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早期对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加强舌和咀嚼肌按摩及运动,可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并能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因此,对脑梗死患者应及早认识、及时进行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在康复训练中应注意一下几点:①食物的选择:食物的形态应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选择的食物应密度均一,有适当的黏性,不易松散且容易变形,不在黏膜上残留。通常选用果冻、布丁、蛋羹、豆腐等食品。②进食量及速度:早期患者进行摄食训练时,每口进食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宜。过多易导致误咽或是从口中漏出;过少则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一般开始时以3~5 ml较为适宜,然后酌情增加。开始时进食速度不宜过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避免发生误咽[3]。③进食时的姿势:通常采取仰卧位、侧卧位和坐位,仰卧位:一般让患者取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肩可以用枕头垫起,护理人员位于患者健侧。它的优点在于: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根部运送,还可以减少鼻腔逆流及误咽的危险;侧卧位:通常采取健侧卧位,利用重力的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减少了食物在瘫痪侧的残留,使吞咽较顺利地完成;如果可以坐尽量采取坐位,患者端坐于桌前,头颈部处于竖直位,躯干伸直,患侧手放于桌上。除了以上几点,还应注意改善患者的认识功能、呼吸训练、言语障碍的训练、排痰法的指导、进食前后口腔卫生的保持、上肢的摄食运动训练、辅助具的选择与使用、心理支持等方面的综合治疗和指导。

参 考 文 献

[1] 张银清,陈汉民,余锦刚,等. 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754.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篇5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1.052

吞咽障碍是指固体或液体从口腔至胃的传递过程中出现运动障碍或传送延迟。它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1]。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45%,占全部吞咽功能障碍者的25%[2],主要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患者可因进食困难导致营养摄入不足,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抑郁、进食恐惧、社会隔绝等负性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评估,采取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是指与吞咽有关的中枢部位或神经损伤使吞咽的一个或多个阶段损伤而导致各种症状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3]。正常吞咽过程分为口腔期、咽喉期、食管期[4]。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主要发生在口腔期、咽喉期,由假性球麻痹或真性球麻痹引起。前者主要是由大脑皮质或皮质脑干束损害所致,皮质损伤表现为咽反射延迟,而脑干损伤导致的吞咽障碍主要是咽阶段延长;后者是由舌咽、迷走、舌下神经等损害所致,临床上以假性球麻痹更为常见[5]。

2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护理评估及分级标准

2.1 饮水实验 1982年由日本学者洼田氏提出,是一种经典的床旁评估方法,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次数。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半卧位,将30 mL 37~40 ℃温开水以平常速度饮用,一次饮完无呛咳为吞咽功能Ⅰ级;分两次以上饮完无呛咳为Ⅱ级;一次饮完,但有呛咳为Ⅲ级;分两次饮完且呛咳为Ⅳ级;不能全部饮完,呛咳明显为Ⅴ级。目前这种方法得到了延伸,将饮水筛选试验与血氧饱和度测定相结合,两者联合评价的准确率高达95%[6]。

2.2 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定法 提倡把症状和康复治疗的手段相结合,将吞咽障碍分为7级[7]。

2.3 临床护理用吞咽功能评估工具(CNSAT) CNSAT是黄宝延等[8]研制的适于护士使用的简便的吞咽功能评估工具。总得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36分,得分越高吞咽功能越差。

2.4 荧光影像直视检查方法 目前认为荧光影像直视检查是诊断吞咽障碍的金标准[9],可在直视下观察是否存在吞咽障碍。

3 康复训练的时间窗

多数学者强调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应早期评估、早期治疗[10]。早期、科学和合理的康复训练,一方面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修复能力;另一方面早期训练还可防止口腔和咽部肌群失用性萎缩。贾海燕等[11]报道,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有效率达89.3%。早期康复训练应选择在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进行[12]。

4 康复护理措施

4.1 基础训练

4.1.1 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 如鼓腮、微笑、发“i U”音、吹吸水管、鼓腰、吹气球、使用婴儿奶嘴做吸吮动作,舌向前伸、向上抬,舌抵压硬腭,舌尖在两侧嘴角间来回摆动,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舔上下唇。被动活动可用勺、棉棒或压舌板进行,每天2次或3次[13]。

4.1.2 颈部放松训练 头部和躯干的过度紧张会妨碍舌部和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降低吞咽控制能力及咳出误咽物的能力,在训练前和进食前放松颈部可防止误咽。具体方法是前后左右放松颈部或通过左右旋转以及提肩、沉肩、前俯后仰等放松颈部[14]。

4.1.3 吞咽训练 咽喉部冷刺激,在吞咽前使用冷的喉镜触及前咽弓或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长时间地触碰、刺激前、后腭弓、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在上、下午各进行20次,使触发吞咽反射的区域变得敏感,有效强化吞咽反射,然后做空吞咽动作。在经口摄食前进行冷刺激治疗,既能提高食块知觉的敏感度,又能通过刺激提高对摄食、吞咽的注意力,从而减少误吸。如出现呕吐反射则应中止,以免呛咳、误吸[15]。

4.1.4 呼吸功能训练 鼓腮呼吸,咳嗽训练,提高咳出能力,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防御反射。训练2周后,待患者吞咽功能有明显好转,再进行摄食训练[16]。

4.2 摄食训练 大多数吞咽麻痹患者保留了智力和吞咽肌肉的自主控制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进食的训练中加以利用。

4.2.1 环境及餐具的准备 餐前30 min休息,作好进食的准备。环境宜安静、明亮、舒适。适当的餐具有助于摄食训练的顺利进行,可选择匙面小而光滑,难以沾上食物的汤匙。

4.2.2 进食 视病情而定,能坐起的患者取躯干垂直头稍向前20°。身体也可倾向健侧30°,这样可达到最大气道保护,防止误咽。不能坐起者一般采用躯干30°。仰卧头前屈,偏瘫侧肩部用软枕垫起,家属于患者健侧,可以减少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误吸。进食结束后抬高床头30°~40°,保持30 min防止食物返流[17]。

4.2.3 食物的选择 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以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食物形态,指导患者先从糜烂食物或糊状食物开始。每餐用完后用温水漱口3次或4次。吞咽功能明显改善后,改为碎状食物如粥,最后改为进食普通食物和液状食物。此外,还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热量和温度[12]。

4.2.4 喂食方法 用长柄、边缘钝厚且容量为5~10 mL的小勺喂食,并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部或颊部。过少难以触发吞咽反射,一般从2~4 mL开始逐步增加,也可每次进食后饮少量碳酸盐饮料1~2 mL,既可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又能去除咽部残留食物以免引起误吸[18]。开始进食速度不宜过快,每一口必须充分咀嚼,待口腔内的食物咽下后再吃下一口,确保口腔内无残留食物,避免两次食物重叠入口。

4.3 中医康复技术 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对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中药冷刺激疗法[19],除疗效显著外,其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也明显下降。穴位按摩[20],运用特定手法治疗吞咽障碍,患者依从性好,施用安全,且不受医疗设备与场所限制。耳穴贴压及灸法[21],单独使用耳穴贴压及灸法干预本症的报道极少,常与其他中医方法配合应用,结果表明患者吞咽功能明显改善,但临床疗效并无差异。

4.4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 有研究发现,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有效率达85.71%,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22]。针刺咽喉部位,可以刺激脑部和咽部的穴位通经活络,利咽通窍。现代医学也证明,针刺可以调节和兴奋脑部神经功能作用,重建和恢复吞咽反射弧。从西医中看,吞咽运动依赖于舌肌和咽肌,由舌下迷走神经支配。刺激廉泉可促进脑部神经功能的修复,针刺诸如风池、风府、翦明等穴,可心刺激外周神经功能,还可以通经活络,使气血通畅,改善吞咽困难。针灸介入治疗,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后吞咽困难的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4.5 神经肌肉电刺激 神经肌肉电刺激[23],目前,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被广泛地应用于脑卒中治疗中,选用Chatta公司(美国)生产的Vitalstim低频电刺激吞咽障碍治疗仪,双向方波,波宽700 ms,1 kΩ电荷,固定频率30~80 Hz,波幅0~25 mA,小电极,连续刺激,电极放于吞咽肌肉表面,打开电源,强度逐渐增大到患者最大耐受后保持,同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2次/d,30 min/d,疗程为4周。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正是通过电刺激咽喉部肌肉,使咽部肌肉收缩,防止失用性萎缩,并强化肌肉协调性,改善吞咽功能,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在刺激咽喉部肌肉的同时可间接刺激大脑皮层运动中枢,重建和恢复正常的吞咽反射弧,促进新的中枢至咽喉运动传导通路形成,治疗吞咽障碍安全有效。

4.6 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 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25%~60%,焦虑发生率为18.4%,心理护理是吞咽功能恢复的前提,应贯穿治疗的全过程[24]。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与健康教育,树立正确观念,了解自我康复的重要意义,以积极配治疗,自觉进行吞咽的功能锻炼及语言功能的恢复训练[25]。同时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指导,发挥家庭成员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作用,减少了家庭成员的盲从性,积极配合康复护理,提高了治愈率[26]。此外,还可以列举一些功能恢复良好的病例,介绍他们的康复经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目前应用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已经非常广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治疗过程,应综合采用吞咽障碍的评定方法,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制订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同时注重大脑神经功能的康复,偏瘫肢体功能训练,做好患者的摄食管理,注重患者心理护理[27],在治疗组中配备心理治疗师,完成心理监控、心理治疗等任务,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全面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冰洁,张通.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及康复效果影像学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5):301-304.

[2]李冰洁,张通.脑损伤所致吞咽障碍的评定技术[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1):70.

[3]汪进丁,徐丽君.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666-668.

[4]何玉兰,陈小红,王冰.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7):10-12.

[5]支淑华.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09,8(8):27-29.

[6]贾海燕.吞咽功能障碍的护理诊断和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12-15.

[7]高怀民.脑卒中吞咽障碍的7级功能分级评价[J].现代康复,2001,5(10):78.

[8]黄宝延,沈宁.临床护理用吞咽功能评估工具的信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2):127-130.

[9]张蕊芳,宋晓丽.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的功能训练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8(6):1461-1462.

[10]顾莹,郇瑛.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综合康复的方法及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71-72.

[11]贾海燕,胡莱东.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早期康复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296.

[12]彭晓艳.脑梗死吞咽障碍病人的系统性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09,7(12):3215-3216.

[13]廖喜琳,包艳,刘海兰.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早期康复的循证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8):2111-2112.

[14]刘毅俊.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J].护理实践与研,2009,6(23):90-92.

[15]方丽波,王拥军.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及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5):404-405.

[16]邵灵燕,吴小梅,黄德文.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12):2583-2585.

[17]郝秀梅,赵淑清.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09,6(1):127.

[18]王艳平,王艳芝,王艳丽.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198.

[19]廖喜琳,蔡超群.中药冰棒咽部冷刺激辅助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J].护理学杂志,2009,14(29):15-16.

[20]刘立志.穴位按摩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52例[J].按摩与导引,2008,24(4):22-23.

[21]刘礼梅,张庆萍,黄学勇.耳穴压丸配合项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1):49-50.

[22]任国平,孙智军,漆成军.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36-137.

[23]焦慧娟.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个体化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27-29.

[24]廖喜琳,钟美容,包艳.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22(12):11-12.

[25]于瑾.脑梗塞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9):727-728.

[26]栗江霞,王建芬,侯学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8):2123.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篇6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治疗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生率约占30%―40%,吞咽障碍可造成营养不良、脱水、误吸、吸入性肺炎及窒息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营养摄取,疾病康复及生活质量(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62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积极予以康复治疗以观察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1年9月因脑血管意外收治我院神经内科患者62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均为神志清醒,听从指示,身体状态良好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其中男36例,女26例,脑梗死41例,脑出血21例,年龄48―85岁,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吞咽功能障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功能障碍开始康复治疗时间为发病5―14天。

1.2 评价方法 使用日本洼田氏(2)咽水试验判断吞咽障碍的程度。

1.3 方法:训练前对两组患者进行饮水试验评估,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每天进行康复治疗2次,每次30分钟。

1.3.1 间接训练:a.声门上吞咽:病人吸气,摒住呼吸然后吞咽,吞咽结束后,紧接着自主咳嗽,这样可以清除咽部的滞留食物;b.声带闭合训练:经鼻孔深吸气,闭唇屏气5秒,然后做清嗓动作,如发长“a”音,重复数次后,让病人反复做声门关闭或发长“a”音5次屏气5秒,然后咳嗽;c.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下颌运动,患者尽量张口,然后松弛及下颌向两侧运动练习。口唇闭锁练习,用被动、自动抗阻运动,口唇突起、圆形闭口、张口等口形训练。舌运动训练,患者向前及两侧尽力伸舌,后伸卷、下降,伸舌不充分时,可用纱布裹住舌尖轻牵拉,然后用力缩舌,促进舌的前后运动。面部运动,双腮鼓起,瘪下左右歪斜等。d.寒冷刺激法:将冰冻棉棒轻轻刺激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作空吞咽动作,反复训练,使之易于诱发吞咽且吞咽有力。

1.3.2 直接方法:a.进食,躯干与地面成45度或以上,30度半卧位,偏瘫患者健侧卧位,颈部稍前倾。b.进食餐具,应选择匙面小,难以粘上食物的汤匙,患者能自己进食者要选择勺炳粗长都适宜的勺子。c.食物形态,先易后难,首要条件是在口腔内运转和吞咽不易误咽,食物特征是密度均一,有适当粘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道时容易变形不在粘膜上残留的食物。d.一口量,一口量过多,食物易从口中溢出或在咽部滞留,增加误咽和误吸危险,一口量过少,则难以触发吞咽反射,容易引起误吸,应从小量(1-5ml)开始,逐步摸索合适的量。要注意患者的就餐环境及进餐时的方式方法,原则上是尽量让患者自己进食,进餐时环境应安静整洁,还需必备一此急救器械,如吸引器等,以及具备急救知识的医护人员。

2 结果: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见表2、表3。

表2 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饮水试验测试

两组比较:治疗前P>0.05,治疗后P<0.05

表3 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病人的吞咽功能障碍是由于存在假性麻痹,使舌咽、迷走及舌下神经受损,造成口唇、面颊肌、舌及软腭肌等麻痹,口腔内压力不能充分升高,食物经口腔向咽部及食管入口移动困难。典型表现有口控制能力和食物咀嚼能力减弱,吞咽反射出现延迟,吞咽后咽部遗有残留食物,在吞咽之前、之中或之后,残留食物被吸入气管,从而导致呛咳,甚至引起窒息,危及病人的生命(3)。同时因不能从口腔进食,需留置胃管,增加患者痛苦,易引起营养不良,且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常规治疗虽有效,但时间长,效果有限。而康复治疗加强了对面部、舌、喉部肌群肌力及其协调性的训练,防止咽部肌肉废用性萎缩,提高了患者的实际吞咽能力,有效地改善了吞咽功能,缩短了胃管留置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本组研究表明康复治疗介入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治愈率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早期积极给予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恢复较为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大西章子,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赵峻译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综合康复训练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213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据调查, 大约有30%~70%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吞咽障碍并发症[1]。本次研究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用常规内科治疗+综合康复锻炼, 取得显著成效,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8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按治疗方式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4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25例, 年龄56~82岁, 平均年龄(65.9±11.4)岁;对照组中男22例, 女22例, 年龄55~85岁, 平均年龄(66.3±12.5)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脱水、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心理指导、病情观察、并发症处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训练, 主要内容为:①基础训练。让患者对着镜子反复进行口唇的闭锁训练, 缩唇、吹气、发音。a.进行下颌运动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多张口, 使得下颌松弛并向两侧运动。b.进行舌训练。将冰棉棒逐步刺激软腭、腭弓、舌根以及咽后壁, 边刺激边做吞咽训练, 每次做10 min左右, 每日早中晚各做1组训练。c.进行呼吸道训练。指导患者深呼吸、憋气并咳出, 提高患者的咳出能力以及预防误吞现象。同时让患者努力咳嗽, 尽量将气道中异物咳出来, 改善吞咽功能[2]。②进食训练。让患者采取端坐位, 若无法坐起的患者则将床头抬高30°, 取仰卧位, 并指导患者将头部前倾, 选用较小的表浅汤匙, 在汤匙入口后先在舌前的1/3处稍微向下后压, 让食物顺利从健侧嘴角入口, 进食速度稍慢, 每餐进食时间控制在45 min左右。进食完后让患者继续保持现有约15 min, 预防食物反流。③代偿训练。让患者取一定, 改变咽喉部的形态。通过改变食物入口的方式和方向来减轻患者的吞咽障碍, 逐步提高吞咽效率以及减少误吸。如:让患者进行反复吞咽、侧卧位吞咽、用力吞咽等训练。④声带训练。让患者深呼吸, 屏住呼吸, 然后用力吞咽, 接着自主用力咳嗽;还可以做吹哨子运动, 先深呼吸然后吹哨子, 重复进行10次。通过反复的训练增加声门闭锁[3]。

1. 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的吞咽障碍消失, 且进行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有效:吞咽障碍得到明显改善且饮水试验评定为2级;无效:吞咽障碍未缓解或加重, 饮水试验评定为3级。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19例, 有效21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0.91%,

对照组治愈13例, 有效18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70.4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42, P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其给患者的心理带来极大痛苦, 患者无法正常进食, 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且吞咽障碍使得患者容易出现误吸现象, 进而容易引起肺部感染, 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吞咽障碍是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受损引起, 一般中枢神经受损后无法修复, 但是经过长久的研究发现中枢神经在受损后还能进行一定的重组和可塑, 只要神经元未彻底受损, 那么其轴索、树突、突触就可以发芽再生和重组[4]。

根据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发病机理, 对患者采取综合康复训练, 通过对口、唇、舌、颊部等构音器官进行反复的功能康复锻炼, 逐渐增强口腔的自主运动能力以及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能力, 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在康复训练的时间上, WHO推荐当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且神经系统症状停止发展48 h后开始进行早期综合性康复训练, 此时患者不存在意识障碍, 能严格遵照护理人员的指导进行各个功能锻炼, 逐步恢复吞咽功能[5]。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出现吞咽障碍后, 其心理发生较大变化, 大多数患者会产生焦躁、绝望等心理, 护士则在综合康复锻炼前给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产生的原因给予心理疏导, 让患者认识到吞咽障碍只是暂时的, 通过循序渐进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很快就能恢复正常, 以本院成功的病例鼓励患者, 还可邀请本院最近收治的已康复的吞咽障碍患者来给现身说法,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使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康复训练。

在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康复训练, 从基础训练、进食训练、代偿训练、康复训练几个角度开展康复训练, 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在脑卒中吞咽障碍中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诗丹, 陈启波, 李荣祝, 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6): 569-573.

[2] 安晓蕾, 郭亮军, 李彦梅, 等.针灸电刺激康复训练结合因时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山西医药杂志, 2015(18):2190-2193.

[3] 廖喜琳, 钟美容, 蔡超群, 等.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及预见性护理对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8):2036-2038.

[4] 施加林, 鲁俊玲.吞咽言语诊疗仪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临床内科杂志, 2014, 31(1):62.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篇8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综合康复治疗

吞咽障碍是一种非常常见并且十分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非常高,患者如果出现了吞咽障碍就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严重脱水并且出现吸入性肺炎等多种症状,这样患者就不能正常的摄取营养,对患者的疾病康复以及日常的生活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针对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显示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现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的疗效探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130例,男79例,女51例;对患者头颅进行MR以及CT的检查,最终确诊,发现几乎患者都会出现饮水时呛咳并且不能正常进食等吞咽障碍,并且脑出血的患者50例,脑梗死的患者有80例,都是首次脑卒中患者,这些患者无认知障碍,所以在医生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积极配合,使医生能够顺利对其进行检查与治疗。

1.2 方法

将13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功能训练组以及综合康复组,每组有65例患者。针对功能训练组:选择专业的康复护师来帮助患者进行有关吞咽功能的训练。在训练前要进行吞咽功能的评估,根据吞咽功能评估的结果来进行训练。首先注意进食前应嘱患者放松精神,保持轻松、愉快情绪15~30min。选择适于患者进食的、食物的形态及进食的一口量,进食前后须认真清洁口腔。 方面:对卧床患者,一般取躯干呈30度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护士位于患者健侧,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利于食物向舌部运送,减少逆流和误咽。对能下床者,取坐直头稍前屈位,身体亦可倾向健侧30°,使舌骨肌的张力增高,喉上抬,食物容易进入食道。如果头部能转向瘫痪侧80°,此时健侧咽部扩大,便于食物进入,以防止误咽。 在食物的选择方面,根据患者饮食特点及吞咽障碍的程度来定,温度适宜;在一口量方面:对于正常人而言,在进行吞咽的过程中每次的一口量大约在30毫升左右,如果多于30毫升就会有食物从口中漏出或者在口腔内有残留食物,最终造成误吸,但是如果一口量太少就不能有效达到对患者的刺激强度,所以应根据评估结果来定病人训练的一口量;在进食速度方面:要求患者的进食速度要比正常人缓慢,时间都控制在50分钟左右。具体的做法就是先让患者上下左右活动颈部,按摩患者的颞颌关节,护士使用冰冻棉棒对面颊部及相应的穴位进行冰刺激,然后对患者的软腭、舌根以及咽后壁等部位进行轻轻刺激,之后要求患者做出空吞咽的动作,不断进行训练,这样就能够有效诱发出吞咽并且保证患者吞咽有力;第二步,针对评估时的薄弱环节进行唇操和舌操的练习,唇操包括张口,闭口,抿唇,咂唇,鼓气,左右漱气等,舌操为先舌肌按摩。再嘱患者张口,将舌头向前伸出,然后做左右运动摆向口角,再用舌尖舔下唇后转舔上唇,按压硬腭部、上下牙龈,然后将舌缩回,若患者不能自动进行舌运动时,治疗师或护士可用压舌板或匙在舌部按摩,或嘱患者将舌伸出时用纱布轻轻把舌向外牵拉,然后进行上下左右运动;最后是发音练习: 病人张口发“a”音,向两侧运动发“yi”音,然后再发“wu”音,也可嘱患者缩唇然后发“hu”音,像吹蜡烛、吹哨动作。每次每音发5次。进一步让患者发“你、我、他”简单音。然后唱一段熟悉的歌曲,鼓励他们自然地大声唱。通过张闭口动作,声门开闭来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重复以上步骤,每次训练时间为20分钟。而综合康复组则是除了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之外,还应用电针与吞咽治疗仪对患者进行治疗【1】。

1.3 疗效判断标准

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30d后,如果发现VFFS的评分提高了7分左右则证明效果比较明显,如果提高了4分左右,则只能证明有效,但是如果只提高了1分或者2分,则证明没有任何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与完成治疗后的诸多因素采用VFFS评分来进行比较,主要利用方差进行分析,以p

2 结果

在对全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15d后,发现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非常明显,其中功能训练组效率为37.2%,综合康复组的总有效率为64.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如果出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病情的恢复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医生必须研究出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最终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以及减轻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主要是对患者的口唇、舌部以及面颊等部位进行相应的运动,最终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进行吞咽,经过一系列训练与准备最终有效加强了患者吞咽机群的运动,对患者咽喉部的血流也进行了明显改善,最终恢复了患者的吞咽功能【2】。

根据本组资料,采用功能训练与综合康复这两种方法来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15d后发现,综合康复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功能训练组。在30d后,综合康复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100%。最终证明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3】。

参考文献:

[1] 姚萍,张玲,孙静等.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J],中国康复,2011,(03):203-205.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篇9

摘 要 目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45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基础训练,同时用吞咽障碍治疗仪进行同步训练。结果:训练后的吞咽功能优于训练前。结论: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吞咽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康复训练

资料与方法

2007年4月~2008年3月收治脑卒中患者45例,男29例,女16例,所有患者经头颅CT/MRI检查,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全部病例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吞咽障碍诊断明确,无明显听力及理解力障碍。

吞咽基础训练:①舌肌训练:嘱患者主动做伸缩舌、舌左右摆动、舌尖抬高运动,并用勺子或压舌板给予阻力。舌运动不灵活的患者,护士协助或患者被动做舌不同方向的运动。②颊肌训练:示意患者做吸吮动作,可吸吮筷子、冰棒,继而做鼓腮、吐气等动作。③吞咽训练:用冰冻后的棉棒刺激软腭、舌根以及咽后壁,反复多次后,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刺激咽反射,以上训练每项每日2次,每次20分钟;吞咽障碍治疗仪配合治疗:采用美国Chattanooga集团公司制造的VitaIstim治疗仪,将吞咽障碍治疗仪电极片放置在舌骨上方、舌骨与甲状上切迹之间,可根据病情调整位置,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进食训练:根据吞咽障碍程度选择流质、半流糊状食物。方法:①根据病情嘱患者坐起或抬高床头45°,实际操作中因人而异。②一口量。每次喂食量取适合于患者的吞咽量。过多,食物从口中漏出或在咽部滞留,增加误吸危险;过少,难以触发吞咽反射。一般从2~4ml开始逐步增加,亦可每次进食后饮少量碳酸盐饮料1~2ml,既可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又能祛除咽部残留食物,以免引起误吸。

心理护理:因患者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并尽可能讲清病情治疗过程及转归,积极疏导,多给予鼓励,取得患者积极配合。

评价方法:于入院时及出院时进行评价[2]。评定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护士中指按喉结,示指按在喉结上方,无名指、小指按在喉结下方。嘱患者吞咽口水,同时记录时间,5秒内吞咽1次为正常;5秒内吞咽1次力量减弱为功能减弱;5~10秒以上发动1次或无吞咽动作,饮水呛咳严重为功能消失。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秩和检验。

结 果

患者康复训练5~15次能进水及流食,呛咳减少,住院10~15天出院。康复训练前后患者吞咽功能比较,见表1。

讨 论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而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它是由于双侧大脑皮质或脑干损伤产生的假性球麻痹所致,发生率45%。吞咽障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食物误吸、饮水呛咳,易发生肺部感染,影响疾病康复和生活质量。

通常以鼻饲来维持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营养,时间久了会造成营养失调,吞咽功能丧失,不利于重建。对患者进行针对性舌肌训练、颊肌训练、吞咽训练、吞咽障碍治疗仪配合训练,进食训练方法,使患者口、腭、舌、喉肌群得到锻炼,提高相应肌群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使患者尽早建立良好的吞咽反射,减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篇10

1 吞咽障碍发病机制

吞咽是一种快速且需要许多的神经共同作用的动作,是人类复杂的行为之一,一般把吞咽分为口腔准备期、自主期、咽喉期和食道期四个时期,对于脑卒中后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特别是对皮质吞咽中枢的研究与吞咽障碍的关系更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吞咽的神经受损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

2 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

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化评定量表,国内常用评估患者吞咽障碍的方法有洼田氏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价和吞咽能力评价方法三种。

2.1 饮水实验

洼田饮水实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诊断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半卧位,常速饮30ml温开水,判断结果:1次喝完无呛咳为吞咽功能I级;分2次以上喝完,无呛咳为吞咽功能Ⅱ级;1次喝完,但有呛咳为吞咽功能Ⅲ级;分2次喝完且呛咳为吞咽功能Ⅳ级;不能全部喝完,呛咳明显为吞咽功能Ⅴ级此量表通过观察患者饮水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患者吞咽障碍可能的问题,分级明确清楚,操作简单,利于选择有治疗适应证的患者,但方法较粗略。

2.2 吞咽障碍程度评价

七层次吞咽困难评价:7级是正常:摄食咽下没有困难;6级轻度问题:摄食咽下有轻度问题,口腔残留很少,不误咽;5级口腔问题:主要是口腔内残留食物增多,没有误咽;4级机会误咽:用一般的方法摄食吞咽有误咽,但经过调整可以充分的防止误咽;3级水误咽:有水的误咽,使用误咽防止法也不能控制;2级食物误咽:水和营养基本上由静脉供给;l级唾液误咽:唾液产生误咽,不能进食、进水。

吞咽障碍能力评价由藤岛一郎研究制定,评分为0-10分,10分表示正常吞咽,吞咽能力≥9分为基本痊愈,6-8分为明显好转,3-5分为好转,1-2分为无效,分数越低表示吞咽障碍的程度越严重。量表具体内容如下:1分为不适合任何吞咽训练;2分为仅适合基础吞咽训练;3分为可进行摄食训练;4分为在安慰中可能少量进食,但需静脉营养;5分为可经口进食1-2种食物,需部分静脉营养;6分为可经口进食3种食物,需部分静脉营养;7分为可经口进食3种食物,不需静脉营养;8分为除特别难咽的食物外,均可经口进食;9分为可经口进食,但需临床观察指导;10分为摄食和吞咽能力正常。该量表不仅能够用于治疗初期的评定,还可以用于疗效评定,同时对康复过程中如何选择康复训练方案和营养摄取途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不能对吞咽障碍的程度进行量化。

上述各种临床评价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临床应用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评价和检查方法,以更好地反映吞咽时的病理生理学和机械学变化,指导临床康复和治疗。

3 吞咽障碍的饮食护理

3.1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常并存不同程度的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患者经常产生悲观、紧张、厌食甚至拒食心理,容易激怒或产生抑郁,对此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安慰和关心他们,耐心开导和启发患者,努力消除不良心理,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按时按量进食,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3.2 食物选择

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特征是密度及性状均一,有适当粘性,柔软不易松散,易于咀嚼,通过咽及食道时容易变形,不易在粘膜上滞留等。另外,稠的食物较为安全,能满意地刺激触、压觉和唾液分泌,使吞咽变得容易,禁食块状固体食物以免卡在咽喉部引起室息,慎用流质饮食避免诱发吸入性肺炎。

4 吞咽障碍的康复指导

4.1 基础训练

4.1.1 吞咽功能训练

4.1.1.1 空吞咽与交互吞咽 当咽部已有食物残留,如继续进食,则残留积累增多,容易引起误咽。因此,每次进食吞咽以后,应反复作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亦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少量的水(1-2mL),这样既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称为"交互吞咽"。

4.1.1.2 侧方吞咽 咽部两侧的"梨状隐窝"是最容易残留食物的地方,让患者下颏分别左、右转,作侧方吞咽,可除去隐窝部的残留食物。

4.1.1.3 点头样吞咽 会厌谷是另一处容易残留食物的部位。当颈部后屈,会厌软骨变得狭小,残留食物可被挤出,继之,颈部尽量前屈,形似点头,同时作空咽动作,便可去除残留食物。

4.1.2 舌唇肌运动功能锻炼 嘱患者做伸舌运动,使舌尽量往外伸,然后上、下、左、右摆动,回收后闭口磨牙,反复进行,对舌肌和咀嚼肌进行功能训练。然后让患者鼓腮、吹气、张颌、闭颌运动,对颊肌、喉部内收肌进行训练,分别是5~10 分/次,2~3次/天。或者使用吸管向一个装冷开水的杯子里吹气泡,尽量保持吹气气流的稳定,约15 分,并让患者面对镜子独立练习,促进舌、面颊、唇等相关肌肉群的运动。

4.2 摄食训练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是一个较复杂的训练过程,经过吞咽训练以后,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的基础摄食训练,可以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轻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后遗症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尚无特异的药物治疗,而康复训练已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在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患者自己进食,防止废用性肌萎缩,有利于增强患者自信心和自理能力的提高,避免产生自卑感和过度依赖行为。进食时将头偏向患侧,提高对食团的推动力,如有食物滞留口内鼓励患者用舌的运动将食物后送以利吞咽。在协助患者进食过程中,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确认完全咽下后再喂进第2口,适当给患者喝一点白开水,一般不用吸管,以免液体误入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