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

时间:2022-08-19 09:24:03

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吞咽障碍康复路径式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8,吞咽障碍康复路径式护理)和对照组(n=38,临床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吞咽功能、血清白蛋白水平、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及体质量。结果入院时与干预2周后,两组的吞咽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研究组的吞咽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TSF、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周后,两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TSF、体质量均高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周后,研究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TSF、体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障碍康复路径式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的改善,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路径式护理

脑卒中属于临床较为多见的脑血管病症,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一旦发病,会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吞咽困难等症状,还易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根据有关研究统计,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概率接近50%,常表现为吃东西时无法咀嚼、吞咽困难等,若未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干预对策,则易诱发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多个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情况下容易危及生命,所以针对吞咽障碍患者展开必要的护理干预是非常关键的[1]。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的集群护理干预、饮食护理干预等措施尽管效果明显,但是缺少系统性,整体来看临床护理服务效果不佳[2]。康复路径式护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主张以患者为中心,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路径护理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提高整体的护理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对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开展分组研究,分别给予吞咽障碍康复路径式护理与常规护理,并对两者的效果进行比较,旨在探究吞咽障碍康复路径式护理的优势,从而为临床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方案选择提供可靠的临床指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61~83岁,平均(71.28±1.76)岁;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中2级21例,3级12例,4级3例,5级2例;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1例,脑出血17例。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60~82岁,平均(71.25±1.74)岁;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中2级20例,3级11例,4级4例,5级3例;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2例,脑出血1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满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②入院当日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为2~5级;③意识正常,且生命体征稳定,可正常配合临床医师进行治疗。排除标准:①存在恶性肿瘤,且肝、肾功能严重异常;②咽喉异常、咽喉功能障碍;③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患者入院后实施用药指导、心理干预、健康宣教等措施,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加以观察,若出现异常情况,需即刻向主治医师汇报。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吞咽障碍康复路径式护理,具体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入院当日: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掌握病情,并对其展开首次跌倒、压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评估,结合临床评估结果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服务;结合洼田饮水试验的评估结果决定患者的进食方式,同时对其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营养食谱,并且协助患者完成入院检查。②入院第1周:对患者实施胃管留置干预并施加常规护理,即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客观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结合评估结果为其制定1周的食谱;对患者展开吞咽训练,即通过运用冷刺激干预方式在吞咽之前利用冷喉镜等工具对患者的前后腭弓、软腭、腭弓、咽后壁等部位进行轻轻碰触,增强吞咽反射部位的敏感度,从而强化患者的吞咽能力。③入院第2周:对患者实施用药干预,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若出现不良反应,需即刻向主治医师汇报,以便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对策;对患者展开吞咽功能指导练习,观察干预效果;另根据患者营养情况调整饮食计划与护理方案。④入院第3~4周: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碍的相关并发症,并对其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合各项评估结果对患者展开健康宣讲并教授自护的方法,以纠正错误的认知观念,让患者意识到自我护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护理配合度,使其能够自觉展开吞咽功能锻炼。⑤出院当日:结合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为其制定家庭康复计划,给患者及其家属耐心地讲解进食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干预2、4周后的吞咽功能。入院时及干预2、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分5级,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让患者处于端坐状态,自行饮下30mL温开水,根据有无呛咳及分饮次数多少进行评定,评估标准:1次性顺利完成吞咽为1级;分两次吞咽,不存在呛咳现象为2级;1次性吞咽,存在呛咳现象为3级;分两次以上多次吞咽,存在呛咳现象为4级;无法吞咽,频繁呛咳为5级。其中,<5s完成吞咽为正常(1级);5~<15s完成吞咽为可疑(2级);≥15s完成吞咽为异常(3~5级)[5-6]。(2)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干预2、4周后的营养状况。利用全自动分析仪器通过免疫比浊方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入院时及干预2、4周后通过测量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skinfoldthickness,TSF)评估营养不良程度。其中,男性的标准值为12.5mm,10.0~11.3mm表示轻度营养不良,7.5~9.9mm表示中度营养不良,<7.5mm表示重度营养不良;而女性标准值为16.5mm,13.2~14.8mm表示轻度营养不良,9.9~13.1mm表示中度营养不良,<9.9mm为重度营养不良[7-8]。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干预2、4周后的吞咽功能比较入院时与干预2周后,两组的吞咽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研究组的吞咽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干预2、4周后的营养状况比较入院时,两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TSF、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周后,两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TSF、体质量均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考2、4周后,研究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TSF、体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吞咽障碍主要是指固体或者液体从口腔到胃传递过程中存在的运动障碍[9-10],其是脑卒中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研究显示,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而脑卒中吞咽障碍已经成为影响患者工作与生活的主要诱因之一[11-12]。研究表明,近50%的脑卒中患者伴有吞咽障碍,这主要与脑缺血缺氧、舌咽神经等原因引起的假性延髓、麻痹有一定联系[13]。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会出现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易引起营养摄入量减少,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此外,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还容易因呛咳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从而影响康复效果[14-16]。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4周后,研究组的吞咽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TSF、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周后,两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TSF、体质量均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周后,研究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TSF、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为,研究组运用吞咽障碍康复路径护理干预对策,通过对患者的营养水平、防跌倒、吞咽功能等进行评估,便于进一步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以便为其制定更完善的护理方案,并展开健康知识、并发症预防等护理干预对策,使患者对治疗的自信心逐渐恢复,从而提高整体护理配合度;除此之外,通过展开吞咽指导干预措施,对患者的中枢神经加以刺激,有助于促进其吞咽反射功能的恢复。综上所述,吞咽障碍康复路径式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其不仅有助于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改善营养状况,提升患者的身体素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李蓓 赵悦 单位:陕西省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