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十篇

时间:2023-10-23 17:33:55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篇1

关键词:小学 体育教学 身心健康

体育课作为小学生最欢迎的课程之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也承担着完善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职责,是发展德智体美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小学体育教育为例,将小学体育教育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相结合,阐述对小学体育教育的指导作用。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学校体育取得了重大发展。然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也影响民族的前进.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现在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我们应该及时改正这种错误,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要想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就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只有改变他们的思想,才能强化教学效果。要树立心理健康为第一的教育思想.代替教师和学校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思想。既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和品质。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只有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1]

二、简述当前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1.思想引导的疏忽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方式往往都是老套的方法,让学生自由的活动,或者采取一些简单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跑步、做游戏、做体操等活动中,通过体育训练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但是,由于小学生存在害羞、不懂事的心理特点,在有些体育项目上缺乏自我探索的兴趣点,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盲目性.没有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锻炼方式,尤其是给学生造成不同的心理影响,在课程中没有灌输德育教育的观念,尤其是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等情感表现,都有一定的缺失。

2.主动参与的意识不浓厚

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不强。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有些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思想素质的不相同,造成在体育课程中的表现也不相同,尤其是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对新的事物兴趣浓厚,但是心里害羞等因素的影响。让小学生对体育训练的认识有偏差,主动参与的意识不浓厚,不能形成自觉的训练模式。在内心产生一些消极应对的想法,造成整体教学效果的偏低。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没有运动训练的相关项目,也没有一些实质性的技能培养。造成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不浓厚.影响整个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3.学生参与的目的性不强

在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体育训练完全是要靠教师的引导,对于一些体育项目缺乏整体的认识.只对那些好玩、乐趣性大的体育游戏感兴趣,造成自我体育训练的目的性不强。尤其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没有系统化的表现目的,无论是跑步、做体操还是各种自由活动的项目,学生对于体育活动中的个性培养、合作意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等方面的目的没有形成,影响学生体育训练的日的实现。

三、如何加强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调控, 承受挫折, 适应环境的能力

适应环境包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长期参加体育活动会身强体健, 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加, 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也会明显增强。通过体育锻炼同样可以增强人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 优胜劣汰。个性的社会化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 要向同学们反复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树立起学生参加锻炼的信心。经过多次的失败和不断努力争取胜利, 学生的自我调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会大大加强。

2.引发学生形成积极心态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偏爱积极,他们需要被承认、被肯定、被赞美,因此成功教育和赏识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特别是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正面期待中得到幸福感,促进积极心理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运用在体育课堂中,善于发现学生思想上的亮点、鼓励学生的积极情绪,赞美学生的点滴进步,培养他们积极处理问题的能力,减少消极情绪,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塑造学生积极心理观。每一个学生都不应受到教师的忽视,让学生体会到被关心和爱护,在这方面,教师的行动要比语言更具说服力。教师的举止行为要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

3.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研究表明,有一部分的小学生对校园的学习氛围满意度低,许多小学生对上体育课表现淡漠,这对影响学生的终身体育产生不良影响,要引起教师的重视。为了动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去展示自己,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对于一些重复出现的动作,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习,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组织,教师要提供机会给学生,发挥学生的创意,在运动中挖掘学生的兴趣,如此一来,不仅学生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体验,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体育教学坏境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开放性、活动空间大、个体间交往频繁等特性。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分组、分队学习、竞赛, 建立一个团结互助、相互合作的集体。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能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同时再利用一些集体项目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依靠他人、信任他人、帮助他人。在一些对抗项目中教育学生学会面对冲突和对抗,学会公平竞争,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四、结论

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篇2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执行者,应时刻确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提高学生体育保健能力,树立健康意识;同时要配合学校制定课外健康促进的实施要素,做好措施的落实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其全面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学校健康促进落实到实处。

一、确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一体化教育,发挥主角作用

1、建立体育与健康一体化教育的必要性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这两者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身体与心理都健康的人才可能具备良好的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实现社会健康。因此,建立与现代健康观相适应的新的促进健康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具有必要性。这种教育模式应包括旨在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以及旨在促进生理、心理的机能、状态提高的体育教育,也就是建立体育教育与健康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我们可将它成为体育与健康一体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是建立在现代健康观基础上的,它是通过全面的促进健康的教育来达到人的全面健康的目的,是符合新世纪对人的发展需要的。因此,建立体育与健康一体化教育也是学校21世纪新教育的需要。

2、体育与健康教育一体化教育是促进健康的有效途径

由于历史及现实的诸多原因,体育与健康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离培养21世纪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据一次对全国1075所大中院校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因病退学率为0.07%,病休率为0.075%。其主要原因如下:

1、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和自我保健能力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在因素;

2、缺乏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患病的诱发因素;

3、缺乏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外在因素。

二、参与课外健康促进的措施制定与落实,发挥配角作用

1、协助学校建立学校健康促进组织网络

建立学校健康促进网络是开展学校健康促进的必要前提,在学校内部应组织由校长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学校健康促进委员会,建立健全在学校领导下,以健康教育科或其他主管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科室为协调指导,以医务室和体育健康组为基础的三级健康教育网络。体育教师的职责是建议、协助学校建立好网络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具体实施中体育教师除让学生掌握课中的基本技术与技能外,课外可以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气候特点、人口素质特点、生活习惯特点等对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卫生常识和生活卫生习惯的教育。另外,体育教师应按不同季节安排各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比赛活动。

2、创造有利健康的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一方面学校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改善自然环境,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环境,创设学校卫生健康教育的宣传栏,及时向学生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另一方面要提升学校人文环境的育人功能,如在体育课外活动中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敢于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感情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学生认识、能力和人格的主动发展,有利于发现学生某一方面的潜能,给每个学生以体验成功的机会。学校领导要经常召开师生座谈会,真诚听取师生的意见,使学校形成了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总之,营造健康与安全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学生健康、安全、快乐成长。

3、协助医务室做好健康服务

一般来说学校的医务室人员较少,健康服务项目都由医务室来完成困难较大。因此,体育教师应协助医务室做好一些健康服务项目,协助医务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并及时检查,将结果筛选、统计、评价、分析,对不符合其年龄和有相关标准不符合的学生应及时通知班主任和家长,必要时要求家长带学生到医院及时专科复诊治疗,根据情况对部分的学生家长个别谈话,提出矫正建议,这样就堵死校园疾病的传染、蔓延,消除了潜在疾病隐患;协助医务室抓好学生各种卫生习惯的引导和督促工作。

4、改善学校教职工的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篇3

“健康第一”的理念是诸多教学理念中最具体育本质特征、最能引导体育教学向学生健康方向发展,最能将学校体育阶段效益与长远小于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健康第一”的理念是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中,其理念内涵体现“大体育”意识,本质在于针对中学学校教育过分追求升学率等功利性效益而忽略人才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使学生能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且在此过程中达到体技学习与自身健康向统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的。

二、以多种手段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中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学校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更好地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从教学目标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非常强调“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健康是每个人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保证”,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把“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作为新的体育教学目标。所以,在校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主动从亊体育活动,养成体育緞炼的习惯,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终身进行体育的意识,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全方位“健康第一”的总目标。

(二)从教学内容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被动地安排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新的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基本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使教和学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以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从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三)从教学模式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从系统的观点看,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某种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程序”。要求体育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利用体育教学优势,制定走班学习,选项学习,采用模块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向体育,走向健康,同时根据学生自已的强项、兴趣和爱好任意选择所喜欢的体育項目进行学习。发挥学生充分的自,为他们所喜爱项目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空间,为体育课的有益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从教学评价体系贯彻“健康第一”理念长期以来,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往往把评价内容的中心放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考评上,对教学其他的目标,如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很少兼顾,而这些都会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评价一定要对学生有一个积极促进的作用,可以根据自已学校状况,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学采用的形式,制定出自己的评价体系,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喜欢、热爱体育运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养成强身健体的习惯,直至终身体育,达到“健康第一”的目地。

三、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对教师要求

(一)思想重视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作为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教师必须牢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教学思想,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适应的新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达到体制将抗标准。

(二)转变观念

教师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健康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建立新型教学结构

新课改理念要求体育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不知不觉学会体育技能,使学的开心、学的有趣、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以“健康第一”实施体育课程教导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学校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精选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特别是游戏性教材内容。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形成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二)精简竞技体育内容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篇4

关键字:学生、学校、心理健康、培育学生人格

中图分类号:G441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全国各个省市的中学生殴打视频在网上被广泛传播,人们对学生的教育由重视学习成绩到重视心理健康的转变。产生校园暴力的现象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仅仅是身体的创伤,更无疑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心灵伤痛。据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青少年儿童之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作弊说谎、厌学逃学、焦躁不安等。种种行为因素都体现了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生活环境、家庭坏境、学校环境的影响,家长、老师仅重视科学文化成绩的提高,没有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没有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长期的学习生活导致学生压力大,学习情绪不能得到适当的疏解,长期抑郁,由此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由此导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偏差现象,不利于自身素质文化水平的提升,更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学校而言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同时加以辅导和课程内容讲解,正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其的教育行为势在必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曾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为建设祖国现代化发展所培育的中心力量,加强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校中是被容易被忽略的教育方式,但这又是国家教育政策有关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帮助学生培养和健全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为提升学生的素质文化教育奠定扎实的心理基础。

在青少年阶段,随着自身生理条件的变化,各种生理机能趋向成熟发展,必然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心理影响和问题,而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少年往往没有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心理矛盾的加剧,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在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类型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平均检出率大多在20%左右,个别的更高,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这给竞争日趋激烈的学校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2]。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从各个阶段针对不同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疏解,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在校学生的家庭类型、家庭情况、学业阶段等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各种心理症状有抑郁、焦虑、强迫、注意、充当等问题相对较多(8~10%);人格品行、神经敏感和精神症状相对较少(2.7~3.9%);总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当高(21.3%),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28.5%)处于亚健康状态[3]。通过数据能看出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是应该要得到重视的,在心理不健康的错误思想引导下会导致学生行为不规范,危害校园环境等后果。

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的校长林福智曾说过,学校的教育理念是通过人文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不仅要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更要坚持完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有重要意义。

对于学校来说,通过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引导和帮助,对学生培养积极独立的人格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制定,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讲解,让学生针对自身的学习生活问题去了解自我心理健康状态,引导学生重视自我心理健康。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帮助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近距离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生活和愉快的学习气氛,促进校园环境的稳定以及学生之间的友好相处。

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完善学生人格的内在因素。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缓解和引导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遭遇到的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通过帮助学生提供解决生活压力和学习问题,避免学生由于压力环境造成的心理不健康的情况。一方面遏止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偏差现象,另一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指导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重要行为准则。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己,通过努力得到性的发展,在促进科学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通过引导教育,更好地完善自己和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是规范学生行为和思想的重要指导。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和谐的个人发展观念。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对素质教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人格的培育是长期累积的过程,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导学生正确思考和规范行为的准则,对其人格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并通过自身努力完善个人文化水平,促进学习生活良好健康发展。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良好而强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不应该仅仅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通过自我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成长,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以减少校园暴力行为,从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精神文化素质的发展,促进校园生活稳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睿.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制度建设研究[M]重庆师范大学,2008.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篇5

【关键词】高校 教职工 运动保健

运动保健是指在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比赛中运用临床医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者进行监督与指导的过程。它包括了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创伤及医疗体育等方面的内容。高校教职工在职业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往往出现一些现代文明病,从而导致老师身体状况变差。所以运动保健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教职工坚持运动保健,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缓解压力,同时也提高教学质量等。健康是人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基础,学校教师的健康状况优良,可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充足的精力面对教学任务,能胜任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各类型人才,有了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合格的毕业生,学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有关高校应该注重教职工的运动保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增加老师运动项目,帮助老师进行脑部保健、眼睛保养、嗓音保健与训练、心理健康保健和颈椎养生等等,促进高校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和愉悦心情。

一、高校教职工运动保健的意义

(一)促进高校教职工身体健康

“健康在于运动"这是人们都懂得的生活真谛。人们都知道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一方面,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调节和兴奋大脑的神经中枢,增强和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运动还可以增加饮食,提高睡眠质量。高校教职工坚持运动保健,注重个人身体的健康发展,在工作中定期休息,注意眼睛、颈椎、嗓音、脑部、心理等等的保养与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教职工的身体健康,保持机体有更大的动力去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人才,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带动学生运动保健,形成良好运动氛围

老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老师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高校教职工坚持运动保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学生一起进行运动保健,营造一种良好的运动氛围,让学生也共同参与进来,使得老师与学生共同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使得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精力和兴趣,最终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高校教职工运动保健的现状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没有注重个人的运动保健,无法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高校教职工运动保健状况仍然需要改革:

(一)高校忽视教职工运动保健

有些高校在教学中更多的注重学生的运动健康发展,专门设立体育课程来帮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忽视了高校教职工的运动保健。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方案来促进教师的运动保健,没有组织学校老师共同运动,这样无法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校健康文化,从而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二)高校老师自身没有提高对运动保健的重视度

高校老师在工作中经常因为追求效率、追求成功而缺乏自身运动保健,没有提高对运动保健的重视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更多的锻炼,久而久之就形成不良习惯,导致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降低,比如眼睛视力下降、出现各种颈椎病、嗓音受损、体力下降、脑部保养不足、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等等,最终影响到生活、工作。

三、有效促进高校教职工运动保健

(一)增加嗓音保健与训练

现在,大部分高校在授课过程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老师为了能够与学生更多的进行学术交流,传授文化知识,在课堂上更多的使用嘴巴来进行讲课。比如有的老师一天要讲一到两门课程,讲课时间比较长,这就增加的嗓子的负担。由于长时间的说话,可能导致嗓子干涩难受,影响老师的健康。所以有关高校教职工应该注重嗓音保健和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喝水,保持嗓子湿润;平时多注意嗓音训练,调节自己的发声方法,从而节省一定力气而发挥更大的效果;可以在讲课时借助扩音器,扩大自己的声音,而减少了个人发音力气。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高校教职工的嗓音保健与训练,有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

(二)颈椎养生方法

高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长时间站立讲课,在办公室进行办公时会长时间坐在位置上,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颈椎的健康,很多老师可能出现一些颈椎病等,在一定程度上给老师造成不利影响。所以高校老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采用颈椎养生方法,有利于颈椎的健康。比如工作一定时间后活动活动筋骨,舒展身体,保持身体处于一种舒服轻松的状态。还有就是高校老师应该培养良好的运动兴趣,平时利用休闲时间多多进行体育运动,跑步、打球、爬山、游泳等等,让身体得到放松,从而促进自身身心健康。

(三)有必要进行眼睛保养

高校老师的工作对眼睛的利用是非常多的。很多老师由于长时间的用眼阅读书籍、查阅资料、上网浏览、批改作业等等,造成视力逐渐下降,影响老师日常生活。所以有关高校老师应该注重眼睛的保养,有必要进行眼睛保养。他们可以在日常工作时注意眼睛定期休息,适当眺望远方;定时早中晚进行眼保健操训练,保证眼睛的健康;平时注意饮食健康,多食用对眼睛有益的水果、蔬菜等,摄入维生素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来促进眼睛的保养与健康。

(四)心理健康保健

高校老师随着职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渐增加。所以有关学校老师应该注重心理健康保健,当遇到问题时多多和朋友、同事交流,不要把压力积累在心中,应该得到朋友的帮助,这样有助于自身压力的释放,心理更加健康。有关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平台,方便老师心理健康咨询,最终使得高校老师的心理健康保健,生活更加美好。

(五)体育保健

高校教职工应该注重体育保健,增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体力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比如有效利用校园课间操时间,与学生一同进行保健操训练,或者组织老师一起在体育场进行健身走,让身体在长期工作中得到片刻运动与放松。还有就是可以成立学校体育兴趣小组,组织老师一起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比赛中得到锻炼。通过这些方式来使得高校教职工增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体育保健。

(六)注重饮食健康保健

高校教职工在日常饮食中也应该注重营养保健,多食用一些绿色安全食品,保持机体健康,营养均衡,从而为运动奠定一定基础。学校应该投入一定资金来建设优秀餐厅文化,购买足够良好、种类繁多的食材,保证餐厅饭菜的健康安全与营养均衡,聘请专业厨师来给餐厅做饭等等,让老师与学生能够吃得放心、喝的放心。通过从饮食方面来促进高校教职工的营养保健,促进老师的健康。

四、小结

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之中,健康备受关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它的概念、本质、内容、形式被注入新鲜的血液,体现了它的与时俱进,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本质认识。健康第一的思想已转化为行为,终身体育已成为人们的基本思想,同时健康也是素质教育的功能目标之一。体育运动可缓解精神压力,预防各种疾病的产生是科学研究已证实的事实。而保健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以其动作简单、协调、锻炼身体全面,同时有节奏强烈的音乐伴奏而著称,是缓解精神压力的一剂良方。在轻松的保健操锻炼中,练习者的注意力从烦恼的事情上转移开,忘掉失意与压抑,尽情享、受保健操运动所带来的欢乐,得到内心的安宁,从而缓解精神压力,使人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最佳的心态。总之只要控制好运动范围和运动量,保健操练习就能在预防损伤的基础上,达到医疗保健的目的。高校教职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个人身体运动保健,增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保持身心愉悦,长时间坚持最终有利于高校教职工的生活更加美好,以更好的精力去培养国家人才,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高校教职工需要坚持运动保健,所有人类都应该坚持运动保健,注重个人身体健康,全员运动,促进全民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爱英.浅谈高校教师的身体保健方法[J].考试周刊,2009,(37).

[2]李桂芝,崔凤华,姜桂芬. 论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与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J].河北医学,2002,(12).

[3]尤晶.论"生命在于运动"的保健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7).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篇6

[摘要]本文将对健康的理解置于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型分析中,认为健康是指向个体生命全过程的教育,与运动情感、运动技能及体育文化的传递密切关联。结合我国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实践与探索,尝试提出从健康干预到健康促进教学的学校体育健康促进范式,从而推动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实践。

[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健康促进 人本位 发展

[作者简介]曹勇(1978-),男,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湖北 荆门 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118-03

“健康促进是一种融合了自然科学、健康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通过改善包括身体活动、饮食习惯和心理状态等在内的生活方式,寻求与整个环境的和谐统一,以提升生命质量的整体策略。在青少年健康促进发展中,体育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学校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学校体育便承担起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任。然而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中,对健康促进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对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还缺乏深入研究。为此,有必要在青少年健康促进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战略的背景下,结合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与青少年健康促进实践历程,进行一定的理论梳理与探讨,以提高学校体育在青少年健康促进中的有效性。

一、从社会本位到人本位: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型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对课程价值的抉择倾向,这种抉择倾向受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哲学观念、个体对社会及儿童发展的认识等因素影响,因此课程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元的。纵观课程发展的历史长河,课程价值取向不外乎知识中心取向、学生中心取向和社会中心取向。“从价值主体维度看,历史上课程价值取向曾在很长时间内陷入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模式误区,以至于‘缺乏人性’成为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的隐忧。”人性的回归、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新时期课程价值取向的呼唤。实际上,课程价值取向不应该也不能割裂个人、社会与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应“以学生、社会与知识为坐标构建起和谐、平衡的三维立体课程价值体系。”

回顾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价值取向的体育课程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正趋向人本价值转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首先表现为从阶级性、工具性的角度来看待学校体育发展及界定学校体育的社会职能,强调学校体育是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延续到60年代,强调社会的需求,强调体育教学以教师、课程和教材为中心的原则,过于重视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了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竞技体育内容为体系的学校体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1979年由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扬州会议”对学校体育价值取向进行了理性思考,以技术为主还是以学生体质为主的大讨论标志着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促进了学校体育价值取向从社会价值取向逐步向人本主义价值转型。由素质教育引领的教育改革重视学生的健康与发展,重视社会需要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问题,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由以竞技体育内容为主体、以竞技技术传授为体系、以追求学生体质发展为目标的生物体育观向个人、社会与知识的三维体育观转变。运动技术学习开始逐渐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竞技体育技术技能传授模式,注意运动技术对学生的应用价值,不断改革教材、教法与评价方式,“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以人为本”等思想成为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价值判断的依据。

教育范围内的体育所具有的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全体性的,人本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课程凸显了人,但并不是在个人、社会与知识的三维中只凸显出人的因素。因此,人本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在课程设置与实践中更需要在学生、社会与知识三维间寻求制衡,不能舍本逐末、走向极端。

二、学校体育课程人本价值取向中的健康

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人文精神和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界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而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更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1.健康教育是一种指向个体生命全过程的教育。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不管哪个学科,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如此。就人本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育教育而言,对健康的追求应该是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在内的健全状态,而且这种状态贯穿生命的全过程。那么学校体育教育就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也必须考虑到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运动与健康和学生生活中的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考虑到学校教育阶段所实施的体育教育与学生未来生活之间的关系。而影响学生在课外校外是否从事体育运动、未来是否愿意终身喜欢体育运动,又与他们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技术技能紧密相关。

2.健康与运动情感、运动技能及体育文化的传递密切关联。体育学科因其以身体练习为表现形式而异于其他学科,但就其机能而言,它具备其他学科所具有的普遍特征:知识与价值的传递,以及在此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体育作为一种实体的传递,是指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体育作为一种精神的传递,是指学生在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所形成的对其所具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实际上是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对体育学科的种种感受构成了影响其生活态度的情感体验。体育教育过程一方面需要学生通过操纵身体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即对运动技战术的学习);另一方面由于运动的团体性氛围使得学生需要学习解决和处理各种关系所必需的态度和方法(即社会适应能力的学习),按照体育教育目的所组织的教学内容或者活动具有游戏的性质,能够唤起人类自身原初的运动欲望,进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热爱运动的情感倾向。只有与运动情感、运动技能和体育文化的传递紧密相关,只有将健康纳入个体、社会与知识的立体维度里,健康才具有贯穿生命全过程的指向性。

3.不能将健康与体质测试简单挂钩。随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的不断修订实施,当前体质健康与监测已成为学校体育的一面大旗。在实践中,有的学校对体育与健康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被局限于可以测定的身体指标上面,并根据测量结果对照标准赋予其健康与否的意义和等级性价值,意在强化学校体育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体质监测,与测试指标高度相关的项目却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形态予以实施,体质健康所应具有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健全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仅有身体健康被突出出来,基于这种理解所确定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以及其表现形态与我们所真正期望获得的健康谬以千里。

三、新时期基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学校体育发展思路

在学生健康促进中,由于学校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和发展学校体育对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这一模式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中心,在横向上从学生健康分析、指导、监测、合作实施到评估,在纵向上从学生入学跟踪到大学毕业,以科学的范式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增进学生体育锻炼,在学生中倡导和实施终身体育活动。

1.多重数据采集与切实指导并行的健康干预。当前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主要是围绕学生进行,对于采集学生的体质健康信息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与意义,但以学校体育为实施主体且通过学校体育进行反馈的基于学生体质促进的健康检测,或者说数据采集,不应仅局限在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监测上,还应包括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和学校环境。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面调查与数据采集,应主要包含学生体质健康、学生危险行为监控、学校健康环境。学生体质健康即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进行,每年测试一次。学生危险行为监控根据监测对象的年龄不同,监测危害学生健康的行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药物使用、暴力行为等,旨在针对监测结果改进项目,制定更有效的措施。学校健康环境主要包含学校健康政策和项目、学校健康概况调查,学校健康政策与项目活动通过地区、学校、班级等不同主体评估学校的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活动、营养与健康服务、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教职员工健康促进、家庭和社区参与等,以监测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活动政策,内容涉及学校体育课程开设、体育课外活动、校际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开设等;学校健康概况则主要是当地教育或者健康机构调查获得的学校健康政策及实践活动方面的数据,评价预防、营养服务与实践、体育教育、体育活动方面的特征与趋势。具体调查诸如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情况、体育活动的量、体育课程的安排、个性化体育活动的制定与实施、教师的体育活动等,并以此指导学校的体育活动与体育教育发展。

数据采集调查研究在有效率的指导下才能真正发挥出反馈激励作用,用调查指标的等级性价值与奖惩代替不了由上而下的指导所带来的内生性驱动。针对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调查研究数据,在国家层面上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活动及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方面的指南,以指导学校体育活动及学生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的开展。例如类似《学校与社区体育活动指南》帮助学校在与家庭和社区的联动中,针对不同的孩子能提供竞争性与非竞争性体育活动的广泛选择,重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享受式参与等,从政策、环境、培训、服务、项目、评估等方面给予建议与指导;类似《学生自我评估与健康指南》提供评估指标、工具与资源,帮助学生、父母、老师等进行评估并指导改进,从而促进体育活动和健康行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类似《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分析指南》,帮助学校基于国家标准实施体育课程,并对体育课程进行完整与科学的分析,以改进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2.多元参与合作的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我国关于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实践活动,直到近几年才开始逐步走向系统化,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以从不同层面支持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工作的推行多以教育、体育或卫生部门的纲领性文件引领,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学校体育独扛健康促进大旗。而健康问题涉及多个方面,身体干预、心理调适、营养保健、环境支持等在不同层面与学生健康促进紧密相联,有必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有必要在政府的组织与协调下,建立体育、卫生、教育等多系统广泛参与的协同机制。

推动非政府组织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推进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国目前已有诸多与体育健康促进相关的实验室和研究会,借助实验室与研究会的力量长期跟踪学生健康状况,验证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方法、体系和标准的科学有效性,研究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干预方法,掌握真实的学生健康状况,构建学生体育行为数据库,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提供技术支持与专业支持,为政策与活动的制定推行提供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支持。

确立学校、家庭与社区体育多维联动的发展策略。个人、家庭与社区的共同参与是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目前家庭与社区对青少年群体缺乏关注,学校体育的健康促进活动未能有效地迁移到学生生活中。应积极发挥家庭和社区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引导作用,构建体育、教育、卫生、地方行政机构共同参与、职责明确、资源整合、合作协调的机制,科学制定健康促进活动细则、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多元筹集经费、推动资源共享,进一步促进青少年体育精神与运动兴趣的培养。

3.注重兴趣与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健康促进教学。学生健康促进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功能,这一功能实现的关键在于学校体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健康是指向生命全过程的,且与运动情感、运动技能和体育文化的传递密切相关,因此注重兴趣与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体育课程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也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由健身功能向健康促进的有效转化。

用健身娱乐性课程项目引领健康促进教学。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应能满足学生终身性、生活化、个性化等需求,由以传授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转变到以传授健身娱乐性项目内容为主,内容涵盖发展各种身体素质的练习、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练习、个性化发展方面的练习。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不是目的,而是增进健康的手段。根据不同情况,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项目的“兴趣点”所在,科学设置各项目内容所占课时数及课程时间分配。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篇7

>>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素 在体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系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宽严结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论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改进体育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注体育教学安全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作为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在身体上得到健康发展,更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健康发展。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才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世人关注的大问题,提高人才的心理健康素质是现代教育的责任和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以实现素质教育为宗旨,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创设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情景,建立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之上的评价机制,使学生逐步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他们的挑战,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作为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在身体上得到健康发展,更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抓住学生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心理需要,适时进行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心理就能够健康地发展,就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一、抓住学生的成就心理需要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解放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体育教师必须转变和更新传统的教育思维;其次是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把学生解放出来。如今的学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在对于健康认识转变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意识到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它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因此,在体育课中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过大的压力,使之紧张,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锻炼,并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身心带来的快乐,这就使学生得到心理的满足,产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境,从而使学生对学好体育产生信心和希望。比如有的学生速度素质较好,有的学生弹跳能力较强,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得较快等。这就要求体育老师要根据各自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活动、比赛。

二、多赞扬,少批评

学生在学习某一动作取得进步时,会产生“我的动作很优美,希望老师表扬”的想法,希望得到赞扬、肯定、合理评价的情感性心理需要。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应该做到认真地分析研究和对待,及时给予合理评价并做出适当的赞扬,同时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情感就能够得到满足,就会更加努力去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视而不见,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或者是教师只表扬优生而对差生不闻不问,也会让差生产生“老师看不起我”、“学好学坏无所谓”的想法,形成心理障碍。

三、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自卑

在体育教学中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学生心理的平和、积极、舒畅,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训练中要妥善科学地安排一些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的练习,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实现健康的心理提供了坚固可靠保障。对于某个教学案例,教师不能单一地、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或引用一个观点,提出一个问题,导入课堂,做到有目的地合理安排一系列的练习手段,让学生在科学地安排下轻松愉快范围中总结归纳动作要领、技术原理等。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情感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去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正确对待各种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如进行短跑测试时,对一些个子较矮或体型较胖和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导致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明确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身体素质和先天条件造成的,使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认识不足,克服自卑。特别是学生犯了错误,总是希望老师对他个别教育,不希望把问题、缺点、错误暴露在同学们面前。所以教师查充分了解学生当时的心理,课后进行心平气和开导教育,就会收到良好效果。相反,如果采用疾风暴雨式的严厉指责,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消极情绪。

四、利用好体育课外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和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利用好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中,从中让他们的心理健康、运动技能、自主创新、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学校的课外活动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并能积极参与,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在“玩”的过程中使自己能力得到提高,也使大量空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在“玩”中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他们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他们置于社会大课堂中锤炼。比如,在进行班级篮球赛、校运会等大型体育活动前后,学生的思想就表现的非常稳定,违纪的学生明显减少,这正是体育活动收到的良好效果。

五、利用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篇8

一、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身体健康一般狭隘的含义是指人体的器官(如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与组织(如骨骼、肌肉、神经、大脑等)发育和功能正常,维持着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正常运行,保持着人体的重要生命体征。进行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对身体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心血管系统功能

人体通过血液循环,使各器官与组织细胞从血液得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并把代谢物如二氧化碳素、多余的水等,输送到肾、肺、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保证新陈代谢的进行。心脏的腔内和血管内充满着血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起着“泵”的作用,使血液的朝一个方向周而复始的在血管内循环流动,同时维持了一定的血压。由此可见,心血管的正常功能对生命有重要作用。

通过体育锻炼,能使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活动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还能使心脏增加储备血液的能力。当人体劳动量加大或激烈运动时,耗氧增加,需要提高心肌供氧量,经常锻炼的人,心脏功能提高,心脏充盈增大,收缩有力,每搏量增加,充分发挥代谢能力,泵出足够的新鲜血液,满足全身组织器官代谢的需要。

(二)促进呼吸系统功能

肺是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与心脏一样,位于胸腔内。肺富有弹性,内含空气,属于呼吸器官。血液中的氧是由肺泡将其吸入至体内,再进入血液循环。体育活动使呼吸的频率加快,深度增加,肺活量明显提高,增加气体在肺内的交换量,促进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新陈代谢。

(三)促进运动系统功能

骨骼形成人体的基本轮廓,对人体起着支持作用,所以人们常称为“骨架”,同时骨骼还具有保护和杠杆运动作用。骨骼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生变化。坚持体育锻炼,可使骨骼粗壮而坚实,否则易变得细小而疏松,骨骼健壮对肌体的活动和抵御外力的碰击有重要意义。骨骼借助于结缔组织相互连接,接头处即关节。关节内有腔隙,在肌肉的牵动下能产生运动。体育活动能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与

灵活性,就是最灵活的肩关节也不易脱位,使人体关节运动自如灵活,且活动幅度加大。骨骼肌具有收缩性,是运动系统的运动部分,它以关节为枢纽,牵动骨骼产生运动。体育锻炼能使颈背部、四肢肌肉等粗壮有力,肌肉弹性与韧性增加,肌肉发达健壮,还展示了人体的健美。骨骼、关节和骨骼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完成各种随意运动,以适应身体和外界环境的需要。

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

人们不但要拥有健康的体魄,还应具备心理健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完善的人格(个性),心理健康教育应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学校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锻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过程包涵了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人的个性特征,如气质、能力、性格与先天及后天均有关,而兴趣、爱好、世界观与价值观则受后天因素的影响更大些。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更新观念,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疾病,开展身心健康活动,学会与人相处及体育锻炼等内容。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

1.促进智能发展。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增加对大脑氧气与营养物质的供应,促使大脑发育生长。大脑主导智能,大脑发育生长健全能使人的思维敏捷,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加速,记忆力增强,同时还提高睡眠质量,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可消除疲劳感,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

2.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构成。体育锻炼能够:(1)提高自我认识,使自我感觉良好。能培养自我观察能力、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能力。(2)能切实培养自尊、自信、自爱、责任感、自豪感与义务感。(3)提高自我控制,培养坚强意志的形成,能克服心理障碍,促进自主、自立、自强和对自身言行的控制、监督能力,使个性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少园.体能教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35):95-96.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篇9

关键词:影响健康因素;体育健康促进;关系

1.影响健康的因素

归纳起来主要有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和体育锻炼等五个方面。据报道美国前十位死因疾病中,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占70%(中国占44%),其次是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而生物学和卫生服务因素排在两者之后。

1.1行为和生活方式

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行为是人类在其主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而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民族习俗、规范和家庭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及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观的转变以及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成为影响健康的首要因素。合理、卫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将促进、维护人类的健康,而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将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如吸烟、酗酒、吸毒、、、滥用药物等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会导致一系列身心疾病日益增多。调查表明,许多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癌症、性传播疾病、精神性疾病及自杀等均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

1.2环境因素

是指围绕着人类空间及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健康不仅立足于个人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更应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健康、环境与人类发展不可分割。

自然环境又称物质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如水、空气、土壤及其他生物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必需物质。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陶冶情操、放松精神、愉悦心情,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恶劣乃至被污染的自然环境则会损害身心健康,如酷暑、严寒、飓风、雪灾、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河流中的有毒微生物等,会引起人体的种种不适,甚至引发疾病。

社会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创造而成的人工环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在社会环境中,有诸多的因素与人类健康有关。安定的社会、良好的教育、发达的科学技术等,无疑对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3生物遗传因素

是指人类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遗传、成熟、老化及机体内部的复合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它对人类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除了明确的遗传疾病外,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亦包含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寿命的长短,遗传是一个不可排除的重要因素。

1.4医疗卫生服务

是指促进及维护人类健康的各类医疗、卫生活动。它既包括医疗机构所提供的诊断、治疗服务,也包括卫生保健机构提供的各种预防保健服务。一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拥有、分布及利用将对其人民的健康状况有着重大的意义。

1.5体育锻炼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整体的健康水平,但是新的健康问题(涉及人的机体功能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领域)不断涌现出来,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生存。体育的真谛和健康的内涵使两者在现代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育成为健康发展的核心主题之一,其对健康的特殊意义越来越得到肯定和重视。体育锻炼是健康的需要,经常运动能预防并减少许多疾病,如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也有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增加抗压能力,改善睡眠质量等。美国卫生部的研究表明,身体缺乏运动的人容易超重、肥胖、患慢性疾病和出现心理不健康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缺乏运动而导致死亡。因此,专家建议,坚持每天活动半小时是保持健康的最低要求。

2.体育健康促进

是根据教育的原理和特点,把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结合到一起,经过科学合理地组织,转化成为各式各样的体育教育活动。

2.1运动促进机体健康的作用

运动促进机体健康的机制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研究领域,在这一领域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和先进技术,使人们从宏观(系统、器官、组织)到微观(细胞、分子),了解了运动对人体的作用机制。虽然这些机制仍需要不断入研究和探索,但这些成果对于挖掘运动潜能,提升运动的健康价值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运动促进机体健康的作用可以归纳如下:

2.1.1增进身体健康

经常从事体育运动有益于全身各个系统的发展,可改善肌肉、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提高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适能力,改善亚健康状况,从而达到人体形态结构(体格、体型、营养状况及身体成分)、生理机能(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抵抗疾病能力)、运动能力(跑、跳、投、攀爬等运动能力)的完好状态。使人精力更加充沛,工作效率提高。

2.1.2促进心理健康

健康心理的促进与维护是现代人必须要重视的内容,也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功能,改善情绪状态,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消除疲劳,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2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内容构成

应该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综合的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体系。所以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原理和特点,以及学校健康促进的概述。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健康教育、体育健康环境、体育健康服务、个人体育健康技能、政策与规划保障、社区联系六个方面。而且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学校应针对这几个方面设立相应的部门,来完善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有效实施。而整个设立相对应部门所设计的范围几乎涵盖了学校所有的部分和人员,因此各部门的工作依靠培养技能、干预行为、潜移默化行为等来实现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方式的目的。

3.健康与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关系

健康是进行一切生理活动和体育行为的基础,从很早开始,我国的大多数学校就开展了一系列的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健康促进。健康促进是学校体育健康教程的一部分,学校利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来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而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健康促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发展成体育健康促进,即体育运动促进健康。通过对大量研究的分析、总结,得出:体育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式更是改变人们体质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国的很多院校都把科学的锻炼方式作为一门不可缺少的因素,融入到了体育教学当中,结合健康促进的特点,形成了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它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理念的发展。

4.总结

健康促进是学校体育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健康促进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利用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健康体育可以很好地改善我国各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为实现对我国未来人才的综合性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健康促进与体育促进对我国的人口健康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作者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忠伟.主编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2] 徐婧.从健康角度创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J]科技信息,2009.3.

[3] 崔龙、尹林.主编新编高职体育与健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8.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篇10

摘 要 体育与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现代人把体育锻炼当作强健体魄保持健康的手段。体育对健康究竟产生什么影响呢?以往的健康是以是否有病作为健康的标准,无病就是健康。而现代,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健康的概念延伸到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等。“生命在于运动”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还能磨练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促进人体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在健康的要素中,身体生理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社会适应能力是对健康概念的科学延伸,体现了时展对人的进一步要求。道德健康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健康 概念

一、体育运动,促使人体健康发展

加强体育运动可以健身防病,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尤其是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通过体育运动有助骨骼生长,强健韧带,锻炼肌肉。在不断的运动锻炼中骨关节面的密度增加,骨密质增厚,从而使其能承受更大的负荷,而且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增大,促使关节的稳定性增强。同时,体育锻炼中的各种动作,也对促进骨骼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刺激作用。科学的体育运动会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肌肉毛细血管增多等等,使身体显得丰满而结实。其中呼吸肌的增强,胸围的增大,必然使人的呼吸深度增加,提高肺活量。摄氧量的提高,工作学习自然耐久,不易疲劳。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的机能,加快血液输送、心肌发达有力, 可以减慢静怠时和锻炼时的心率,这就大大减少了心脏的工作时间,增加了心脏功能,所以经常锻炼的人很少有心脑血管疾病。在体育运动可以改善神经对各器官的调节作用使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提高反应迅速而准确,使人更加灵活协调。可见,体育运动对人的身体健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在长期的体育运动中,人的体格强健,精力充沛,自信心增进,学会勇敢与坚强,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当具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时,便会增强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在体育运动中,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也就是“快乐因子”,能愉悦神经,甚至可以把郁闷和压力带走。参加适当是体育运动,会使人克服心里上的各种情绪障碍,如一些集体项目,如足球、篮球、棒球等。有助于帮助你改变孤僻的性格,慢慢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参加单双杠、跳箱、障碍物跑,因为这些运动要求人们不断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战胜困难完成动作,这样的练习会使你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乒乓球、羽毛球、跳高、跳远等体育活动,能帮助你增强处事果断的个性。如跳绳、俯卧撑、仰卧起坐、耐久跑等一些简单易做的活动,可以使你的自信心自然得到增强,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使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从中体味人生的哲理,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使人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坚持长久的体育锻炼可以净化心灵、调整心态、缓减压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塑造完美人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健康的心理属于健康的人生。

三、体育运动可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