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专业学习十篇

时间:2023-10-20 17:26:54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篇1

关键词:自主学习 大学生 问卷调查 学习主动性

一、前言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根据自己的哲学观,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思想。自主学习在我国也有着悠久历史,先贤们很早就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1]。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认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2]。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律越来越短,知识时代的到来已经使人类不得不迈入“学习化”社会。著名心理学家赫伯特?杰乔(Herbent Geijo)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自主学习的人”[3]。由此可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是时代性产物。学生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要靠自己坚持的意志力和不懈的努力才能不断的积累知识。

1.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时间,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学习过程[4]。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教授的观点,他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构建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景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5]。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2.自主学习必要性

国内外研究表明,21世纪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是:具有进取,创新精神;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适应性;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具有对国家、社会和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具有优良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具有被人领导和领导别人的团队精神;具有个人特长[6]。其中,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排在首位,这就说明终身学习的社会已经到来。现在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思潮。随着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也应提高重视。要创建全面终身学习型社会一定要具有全面的学习观,自主学习观和创新观。美国心理学家巴斯Bass指出:半个世纪以前,人们从大学毕业后,大约有70%的所学知识一直可以在其退休前运用;而在当今时代,这个数字缩减为2%[7]。这意味着,当今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有98%需要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来获得[8]。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习得,将有利于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与能力,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利于他们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

对外汉语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注重汉语英语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往方面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在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9]。

为了进行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本课题对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样本进行的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共264人,其中大学一年级81人,大学二年级67人,大学三年级66人,大学四年级50人。

2.测试手段

本论文采用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徐小涵等编制的大学生自主学习问卷,该问卷由15题组成,问卷中的问题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控制力、学习监督能力、学习意义、学习评价等共5种调查因子。此问卷经过样本分析具有可信度,适合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评定。

本课题研究小组以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所有本科生为对象,分别针对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等不同年级的共264个学生分别设计并且进行了四种不同的问卷调查。共发放了280份问卷,收回264份,回收率为94%。调查结束后统一用统计软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以图表的形式特别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于课后时间能否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进行了对比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调查结果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目标十分模糊,对学习的意义也知之甚少,他们在学习主动性方面明显偏低,学习时间安排也很少。但是很多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外的实习经历;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和实习经历方面没有明显变化,但是他们对学习目标的认识明显清晰了很多,多数人开始逐渐增加安排学习时间;大三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规划有明显的改善,在对待时间安排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在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后能够按照自己的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可见目标对学生学习有很强的指引;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各个指标都提升至最高,就连学习主动性也有巨大提升,对于课余时间,大四学生也有自己明确的安排,在除了论文与工作之外,多数大四学生也选择学习一门中国古典文化,如,剪纸,笛子等。

2.讨论

从此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逐年增加的,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目标十分模糊,这是由于刚从高中的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转变,他们缺少了高中老师的那种引导,所以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改学什么,怎么学 。大二学生在时间安排上面有了巨大进步,由于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缘故很多人开始主动安排学习时间,去图书馆或者电子阅览室等地方。大三年级学生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大部分学生都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也大致有了规划并为此努力。大学四年级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他们安排大量的学习时间,这些学习不仅仅限于课本,还有课外实践。大学四年级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实习,在实习期中间,他们获得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社会经验,这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调查问卷结果给当代大学生的启发:

2.1树立明确的目标。目标是指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实现的成果。人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既定的目标。目标的确立一定要越早越好,最好在大学刚开始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后,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目标来安排时间并主动进行自主学习。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跨越学习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坚定不移的朝着目标努力,前进。对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来说,尽早确立自己是否喜欢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喜欢则多所了解留意与对外汉语教师职业相关的内容。

2.2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要想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自己的目标,除了尽快确定目标之外,还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期初就应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规划,或者可以根据就业指导课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步一步有计划,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自己的目标。

2.3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自主学习,它要求学生有很强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以及自我监督能力。在大学一年级期间定下自己的目标后,要有目的有方法的培养自己学习兴趣。因此,最好在确立目标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并一直努力坚持不懈,锻炼自己的学习毅力。一旦有了学习兴趣,以后的学习生活就不会枯燥无味,而学习毅力更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品质。最好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无论是中国古典书籍还是国外名著,都应有所了解,做到包容文化差异,实现跨文化交际。

2.4学习至少一门技能。大学三四年级的同学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由于专业的需要,除了在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多了解中国文化知识和一些民俗文化。由于对外汉语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也应有所了解。最好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门中国古典乐器等。因为大学三四年级年级社会实践机会也比大学一二年级时要多,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也要多多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陈习杰,深造以自得自得则逢源――孟子生态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11,(5).

[2]常颖.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0):54-55.

[3]陈景荣.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价值探析[J].群文天地.2010,(2):135.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篇2

琼州学院是中国最南端的公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是国际化、开放型、特色鲜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正好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办学特色。从对外汉语到汉语国际教育都离不开实践,而实践教学最中心的环节是​毕业实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是留学生汉语教学。

一、对当前学生毕业实习情况的调查

我们分别对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40份,收回239份,有效问卷有202份。其中向2010级大四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8份,收回107份,有效问卷70份;向2011级大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4份,收回44份,有效问卷44份;向2012级发放调查问卷35份,收回35份,有效问卷35份;向2013级发放调查问卷53份,收回53份,有效问卷53份。对以上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对比,如下表。

调查发现,对实习的认识比较清晰的是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其中认为实习是教留学生汉语的是13级大一的学生,其次是10级大四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76%,认为该去中小学实习的是11级大三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3%,认为该去企业实习的是12级大二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9%。不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向的主要是13级大一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1%。以上数据表明,大一与大四学生大部分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是教留学生汉语。学生对专业实习的认识从最初的清晰到大二、大三的不清晰,再到大四的清晰,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

表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习选择的方向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的实习意愿,选择实习方向与专业相关的主要是12级大二及13级大一的学生,而选择与就业方向相关的10级大四的学生最多,占调查人数的66%,11级大三的61%,12级大二与13级大一的分别为4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增加选择与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实习的学生增多,而选择与专业相关单位实习的则少了。这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有关。

在有无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上,大一学生没有经验的占调查人数的91%,10级大四的没有经验的占71%,11级没有经验的占36%,12级没有经验的占63%,可以发现学校在发展,学生接触留学生的机会是在增多的。以上数据表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反映了对实习的希望,有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比较少,在有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以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教本校的留学生,以班级形式授课的很少,没有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的机会。大多沿袭以前对外汉语专业的实习形式,而“走出去”到国外进行实习实训才是汉语国际教育实习的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形式探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不仅是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查发现,学生毕业时的意愿不再是单纯地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而是选择跟自己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实习。尽管如此,学校也应该从开办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对口,在此基础上实现实习形式多元化。

(一)遵循的原则

1.实习内容尽量与所学专业对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多的是面向全球的汉语教育,但是许多地方院校都面临着实习瓶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机会,开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的渠道和基地,特别是与国外学校的合作,尽量让学生把所学用于所用。

2.实习形式尽量多元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除了沿袭对外汉语专业特有的在国内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使实习形式尽量多元化。实习形式对口化与多元化不是对立的,对口化主要是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层面,而多元化是学生层面。要做到学生实习实训的内容对口化,然后留一部分时间满足学生自身实习的需求,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具体的做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二)具体形式

可以根据地域优势,结合专业与地方特色,尽量以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主,同时可以进行涉外文秘、涉外导游以及企业实习等。

1.留学生汉语教学。一是学校内部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实习,这是最主要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形式,应该保留和发展。还可以丰富实习形式,不仅是留学生的汉语课堂的听课、讲课以及课外辅导,还可以增加调查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策略以及需求等,把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习结合起来,有的放矢。二是学校以外的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实习。社会上有许多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我们可以与之合作,派遣学生去实习。三是海外的合作单位实习。可以借鉴国内许多高校的对外汉语教育实习模式,跟海外的中小学合作。四是网络汉语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模式主要以口语课为主,实行“异地,同步,实时”教学,但是对计算机技术要求比较高。还有一些网络孔子学院,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实习选择。更多的实习模式,其实是为实习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满足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因为面对就业现实,很多学生有自己的需求,在控制一定比例的前提下,可以让有需要的学生选择中小学语文教学实习、涉外文秘实习、涉外导游实习等。

2.中小学语文教学实习。可以跟本地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让一些毕业生到中小学去进行语文教学实习。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有许多改行做了中小学语文教师,据调查,有这方面需要的学生不在少数。

3.涉外文秘实习。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让他们到国际交流合作处实习,拓宽实习的渠道。

4.涉外导游实习。国际旅游岛每年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来岛旅游,可以利用这种地域优势,跟旅行社合作,把有意愿的学生送去实习。

5.企业实习。有的学生可能根据自己以后的就业愿望选择实习单位,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6.其他。根据学生自己的就业意愿选择实习方向。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国际交流 角色定位

全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者人数不断攀高,汉语教师紧缺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汉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汉语国际教育的进程。在国外,很多具有丰富一线实际教学经验的汉语教师并不具有正规的教育专业和汉语专业知识背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前很少有机会将课堂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面对面给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或是在毕业后因为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而不能较快地适应在国内外的汉语教学工作。

一、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趋势

对外汉语专业最早设立于1985年,随着汉语热的升温,汉语国际教育快速发展。国家汉办研制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从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五方面,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汉语传播专业人才。

二、高校国际交流发展情况

中国高校在教育全球化发展趋势下,逐渐与世界各国高校之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交流规模逐年增加。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教师和外教规模逐渐扩大,推动了高校的对外交流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内涵。主要表现在学生互派、教师互访、国际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合作几个方面。

三、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国际交流活动的形式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参加国际交流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学校建立的校内实习基地,利用外国学生、学者或是各类团组的来访机会进行交流学习。

(一)专业实践

观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校内实践的主要环节和形式。课堂教学观摩能使学生能近距离感受留学生汉语教学课堂,为专业实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在境外实习名额有限或家庭经济能力受限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可以通过对在校留学生的教学实践完成专业实习,锻炼教学技能。另外,协助老师参与校内国际交流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化传播能力。

(二)志愿者服务

通过担任留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生活服务伙伴,协助老师完成留学生教学、服务管理,以语言互助学习,日常生活照顾、心理辅导等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训,有利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事汉语语言文化传播工作。

四、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国际交流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根据专业发展目标和专业知识能力学习和培养需要,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有“专业学生”、“汉语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者”和“对外汉语教师”几个角色身份。这几个角色即相互紧密联系,同时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要求。

(一)专业学生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国际交流活动中扮演的首要角色,这个角色以跨文化交流技能、对外汉语课堂授课技巧及对象国文化常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从角色要求上看,学生需要掌握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习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交流技能作为一种交流技能,理论学习是必要的,既然是技能就要通过实践来完善。尽可能地利用参加校内国际交流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技能,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

学习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对外汉语专业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一批能够进行对国际语教学的汉语教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需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为基础,利用课堂教学观摩的机会,努力完善教学能力,发现更多实用的教学技巧。

(二)汉语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者

汉语语言文化传播者是一个具体的身份,这个角色肩负着汉语语言文化传播的重任,除了需要掌握以汉语言文学、外国语为基础的课程外,具有一定的中国文化传播技能(太极拳、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或中国书法绘画)是必要的。同时,学习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技巧便于理解异国文化差异,积累更多的异国文化常识。另外,熟悉中国文化,能对留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解读,有利于在对外交往中的相互理解与认同。

(三)国际汉语教师

对外汉语教师是指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工作的教师,参与到校泰国学生的汉语语言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就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是对学生要求最高的一个角色。其职业特殊性要求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知识结构

语言学及汉语言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必须踏实学好语言学理论基础知识、汉语言理论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这是国际汉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全面掌握现代汉语理论,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对简单的汉语语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及对理论的理解运用。

2.能力结构

组织教学的能力。国际汉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引导学生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交际技能。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课堂组织管理上有较好的驾驭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创新能力。打破常规,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尤其重要。创新能力应该分为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思维模式、创新的教学技能三个方面。

表达能力。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言学习者进行教学时,语音标准、吐字清晰、语速适中,并能很好地把握用语分寸,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3.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汉语传播过程中做到不卑不亢,不崇洋;在涉及敏感政治问题要有合理的化解方式。做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中华文化传播者。

根据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国内外高校间交流日益频繁的具体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国际交流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分析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篇4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师范教育性质,国内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都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但是在其课程设置中,和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相比,其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像其他师范类专业那样学习教育心理学就会存在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其他语言类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学科化,即从教育心理学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本文试图从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以期抛砖引玉。

 

一、学科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探索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与发展趋势

 

每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都会给教育心理下一个定义,无疑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笔者对教育心理学给予的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对这一定义中的核心词“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做一说明。首先,这一核心词包含了教学中涉及的两大因素,即学习的因素和教学的因素。其中,学习的因素包括学生、学习内容等方面,教学的因素即教师教学这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学效果或学习效果的达成并不是由学习因素或教学因素单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其次,这一核心词中的“相互作用”说明了这两个因素起作用的方式不是简单相加的方式,而是相互匹配的方式。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相互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最好;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不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较差。换句话说,当学习因素改变时,教学因素必须随之改变,以达到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最佳匹配。也可以说,教育心理学就是探讨因材施教的问题,但它又不局限于此,因为学习因素包括学生特点,也包括学习内容等方面。就教育心理学的上述定义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探讨如何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和学习内容(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展开教学的心理学规律。由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开设教育心理学课,单纯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是不够的,必须从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上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应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下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ichard Mayer)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其所撰写的著作名称中得以鲜明体现。梅耶199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的名称是The promis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learning in the content areas,国内版本的中文译名为《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在这本书中,梅耶指明了教育心理学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趋势,整本书涵盖了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教育心理学规律。这本书虽然没有涵盖外语学习的教育心理学规律,但它的意涵却是清晰明了的。

 

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和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是学科取向的。

 

(二)从教育心理学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综上分析,教育心理学要发挥其作用,必然要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来说,就是要建构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般来说,教育心理学应该涵盖学生发展、学生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学业评估这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那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就要在此基础上将与专业有关的内容纳入其中。在学生发展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二语获得的心理学规律,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差异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除探索一般的学生差异对教学策略的影响外,还要探索不同母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策略,如我们教授韩国、日本等国的汉语学习者时,教学策略、教材编写都应有针对性的变化。在学习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该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汉语语法,掌握听、说、读、写技能等方面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和学习数学、学习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以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问题。在学业评估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考核促进外国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如果脱离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这些独特的内容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教育心理学无用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不重视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整合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专业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的结合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将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其他专业课(主要是教学类专业课)的时候要探寻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讲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时候要探寻其中的心理学理论可为哪些专业课中强调的教学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当学生能够将其他专业课的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时,学生便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深层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培根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整合起来的知识才能运用,才是力量。

 

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课包括语言类的专业课,也包括教学类的专业课,上面所提到的专业学习主要是指教学类的专业课,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等,这些课程中罗列了诸多对应的教学策略,而这些教学策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往往来自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因此,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从这些课程中汲取所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授课中使用它们,并逐渐积累,形成专业学习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如表1所示。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该在空白处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育心理学还可为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提供什么教学策略。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教学内容上的建构决定了教学方法上的建构。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并未完全清晰教育心理学理论,而教育心理学教师在其他专业课方面可能有知识上的欠缺。此时,这种看似有局限性的学生培养模式,却恰恰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虽然教育心理学教师可能对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不是十分熟悉,但是只要明晰教育心理学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就足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两类课程进行整合,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教师一样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中的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都会有所受益。当然,每个单一的学生是无法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的学习与教育心理学课的学习的整合的,此时,合作学习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进行整合的研究主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些主题,教师再提供平台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收获将达到最大化,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会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应从一般的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寻求与其他专业课内容的整合,而在教学内容上要实现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内容的整合,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

 

要实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的学科取向和教学模式的整合取向,教育心理学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的三方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三方的合作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这三方合作,共同挖掘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案例,不断分享、建构,使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逐渐清晰,对其他专业课教师教授他们的课程也会有所帮助,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最后,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或各种教学文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篇5

素质教育视角下对外汉语教学应定位培养什么样的教师

(一)对外汉语专业的特殊性邢福义先生对对外汉语这门学科的内部构成有很好的概述:“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以汉语为主,以对外教学为用。”[3]邢先生的概述指出了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的特点,这一点其实也指出了对外汉语专业在进行师资培养上的特殊性。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汉语是学科的本体属性,是学科构成的第一要素,对外是学科构成的第二要素,教学是学科构成的第三要素;对外汉语教师进行的是针对外国人的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不同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和对少数民族的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师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一种中华文化的传播,也是在树立中国的形象。

(二)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确定了对外汉语专业培养高层次的对外汉语专门人才和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明确了该专业的教学目的,也就厘清了该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育,作为最具战略性与长远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应体现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响应观念进步的吁求。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公民,这一目标具体分解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科学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既与大学教育的阶段特殊性有关,也与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有关。我们发现对外汉语专业涉猎面比较宽,涉及到中外语言文学文化、第二语言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几个层面。那么,传统的中文系教学模式或外语教学模式会使学习者在众多课程中把握不住方向,或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或对本专业产生置疑。根据地方院校的特点和特色,我们在该专业的教学中需要根据相关理论和实践效果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上多进行探索。

素质教育视角下对外汉语教学应该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思想。我们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二语教师,是汉语言文化的传播者,因此,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文化传播意识和能力、语言理性意识和语言教学能力以及教无国界的意识。教育思想直接决定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

(二)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好、掌握好汉语。那么,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是第一位的。因此,本科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汉语类综合课程要占一定的比例。1.汉语类综合课程汉语知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国际对外汉语教师标准》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4]。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应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汉字基本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汉语听、说、读、写技能。传统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中除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基础专业课外,还应开设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选修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参考教师标准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增加语用学、汉字学、汉语口语课程的教学,特别是普通话训练课,增强语言课程实践环节。在学习普通语言学概论时,要有意识地把语言的普遍特征和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从语言的基本特征入手探测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路。比如说,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就要启发学生思考并意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对于零起点的学习者要重点强化音义结合的符号,不断累积音义结合的材料,先为其口语表达提供建筑材料。对外汉语教学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就需要处理好与异文化打交道的问题。语言又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必须处理好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同时要有积极的语言文化传播意识。2.跨文化交际课程和文化传播课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授汉语的同时也在传播中华文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仅仅了解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像中医、少林功夫、国画、书法、中国菜的烹调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应有所了解,最好能对其中的一两项有所专长。这样,我们在汉语教学中既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趣味性,也能有效传播中华文化。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课和中华文化技艺展示课。不仅老师教,有特长的学生更可以成为同班同学的老师。我们可以借助地域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来构建学生的文化框架。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是非汉语的学习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在进行新的语言学习时自然会在文化上产生碰撞,产生焦虑感。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要结合跨文化交际案例向学生传递处理异文化的态度和方式。这些都是教学中软技巧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明确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科目标后,笔者认为,在大学一二年级时要大量选修汉语言文化类课程,并打好外语基础。三年级时结合第二语言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3.二语习得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对外汉语教师应了解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运用二语习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要了解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以及母语学习与二语学习的异同;要理解学习策略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切都依赖于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和二语习得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外汉语教学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就要运用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要实现教学的科学化,就要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是不同母语背景和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这就要了解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兴趣,从外国学生听说读写的心理特点出发,确定教学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

(三)教师理念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学习《国际对外汉语教师标准》、《汉学在国外的发展》等教师基本素养课程。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1.爱无国界的意识对外汉语教师不能拿自己对某一国家或民族的好恶态度来对待学习者。只要学习者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汉语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全身心地进行教学。对外汉语教师是国家第一线的外交官,不卑不亢、认真负责的形象本身也是在树立国家良好的形象。因此,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要有爱无国界的意识。2.终身学习的意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教学对象是变化的、不固定的,教学内容和层次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而已有知识和理念势必会不够用或者是跟不上变化,况且二语教学方法在不断探索中,这种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即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要不断学习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3.现代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尊重合作型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他是一个组织者、服务者、促进者、合作者。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引导”:引导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学习目标,帮助学习者寻找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内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便利,促进他们利用已学知识进行各种交际任务等。在教学中,引导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树立现代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更需要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本身具有现代的观念。4.现代教学意识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是一根粉笔打天下的,对外汉语教师要有现代教学意识和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被达成共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多媒体辅助教学意识。比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录音或录像,用直观生动的口语材料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故事教学,讲授词汇和语法知识点。以上这些意识的树立是累积德行言语的途径,更是实现敦睦天下的条件,是一项渐进的长期的工程,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格外需要注意的地方。#p#分页标题#e#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 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是1983年在为筹备成立的全国性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学术团体取名时首次提出并正式启用的。自1950年7月清华大学最早设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至今,全国已有近400所大学开展了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早在1978年,吕必松先生就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建设;1984年,朱德熙先生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是一门学问,在国外,已经变成一门学问,这需要研究”;1984年12月,教育部部长何东昌明确指出:“多年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型而又特殊的学科。

    说它新型,是因为这门学科的名称、性质、内涵等问题,众多学者如吕必松(1999)、胡明扬(2000)、邢福义(2000)、陆俭明(2000)、赵金铭(2001)等发表的意见都不尽相同。说它特殊,是因为在全国所有的学科中,只有这门学科有部级的领导小组及专门的机构。

    在讨论学科定位时,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局限性,因为它无法用来指称对海外华人的汉语教学,也无法指称在世界其它地方进行的汉语教学。在讨论学科地位时,人们又感到“对外汉语教学”似乎只落实在了“教学”二字上,而缺少理论色彩。如潘文国(2004)“‘对外汉语教学’无法进入现行的学科体系”,“把建立学科的希望转移到‘对外汉语’上”。也就是说应把学科和专业合二为一。郭熙(2004)提出采用“对外汉语学”作为学科名称。周健(2005)也提出:“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或‘对外汉语’作为学科名称是不合适的,我们建议把‘对外汉语语言学’作为本学科的正式名称。”总的来说,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作为现代汉语专业的分支;一是从现代汉语专业中分立出来,作为教育学的分支;一是作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因为学科地位没有定论,学科的正式名称也就没有定论。正如鲁健骥(2000)所说,“一个学科,在发展初期,对其名称多推敲推敲,也是正常的,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二)一个学科必须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虽学科的名称没有定论,但它是使用者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名称)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研究目的是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客观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内容包括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有:1.对比研究。吕叔湘先生在北京语言学院做的《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学术报告,是向对外汉语教学界发出的开展不同语言间对比研究的号召。事实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是语言教学的有效资源,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又将这一研究方法运用到了不同文化中。2.定量分析。“语言研究有一种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具有的特点。语言学是一门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对象、又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工具并以语言本身为表达方式的科学。这就给语言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宁春岩,1982)。

    以往的语言研究,多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而定性分析具有随意性,引入定量分析恰恰可以限制其主观随意性,使结论更客观、更科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是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成果,使其达到有机统一,形成能够全面指导教学活动的理论系统。

    (三)搞好学科理论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核心,这是众多学者的共识。

    对外汉语学科理论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讨论空间。吕必松先生在他的着作和论文中提出了搞好学科建设的理论框架,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归结为基础理论和教学理论两个方面。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主要的热点问题有:1.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对外汉语教学是世界第二语言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成员,只有遵循第二语言教学规律,将自己纳入世界第二语言教学这一大的坐标系统中,才能取长补短、科学发展。早期的研究成果是《现代外语教学法》和《语言教学原理》等专着。现在设立的课程体系、分技能的课程教学模式都是它的产物。2.语言学习和习得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中,对外国人汉语学习的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较为显着,北京语言大学还研制出了“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虽然此类研究几乎是跟国际同类研究同步进行的,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有限。3.汉语认知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是出成果比较多的时期。语言认知研究是当前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国际潮流。语言认知研究依据信息加工理论,探索影响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因素和学习策略,对认识汉语学习规律、改进教学,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教学理论的几个热点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探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成为一股世界潮流。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也进行了不断探讨,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第二,汉字教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汉字教学成为了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召开了各种研讨会,并研制了汉字教学软件。第三,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研究。这方面相关的呼吁和理论探讨虽然不少,但除建立了个别教学网站,研制出了一些课件外,实际进展非常缓慢。

    二、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现状

    对外汉语专业由1985年仅局限于4所高校到现在的遍地开花,成为对高考考生有吸引力的专业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在这期间,不少学者对“对外汉语”这个名称提出了质疑,如吕必松、施光亨等认为“对外”是修饰“汉语教学”或“汉语教育”的,“汉语”本身没有对内、对外之分(汉语有无对内、对外之分也引起了讨论,如潘文国[2004]、周健[2005]、王路江[2003])。但“对外汉语”这一名称自从出现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里,就一直使用至今。   在学者们纷纷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时,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建设也是刻不容缓的。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是将来有可能承担对外汉语教学任务的从业人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具体的教学,或参与开发相关测试工作等。如果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即使学科理论建设搞得再好,也无法有效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无法搞好这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在“汉语热”席卷全球而汉语师资缺口又相当大的情况下,“对外汉语”专业无疑是个“香饽饽”。但这个“香饽饽”的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集中体现为就业率低和专业不对口。这种尴尬的状况,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第一,从课程设置和主干学科来看,根据200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对该专业的要求,全国普遍开设此专业的高校的课程设置大致包括以下四类: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和教育教学类。就语言类来说,对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汉语既是他们听、说、读、写的工具,也是他们学习、研究的对象,更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学目的语。汉语的学习、教学才是该专业的本体。但是,从目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比重来看,基本上是外语所占的比重多于汉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顺利出国,可能对国外环境的适应性很强,但其实际的教学能力却是令人担忧的。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篇7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构建是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就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与人才培养而言,传授知识较易,培养能力较难……”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们将致力于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环节体系的构建和改革。如何构建尚并无深入研究和实践。目前的主要认识有:

1 实践为重。通过语言结对、汉语课堂观摩、根据授课内容编写教案、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实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性活动、专业相关的弘扬中国语言文化精神的活动。

2 “最好能具备绘画、书法、唱歌、表演和编导等艺术才能。不仅在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或文章。”

3 分阶段教育实践模式。“包括课上教学实践、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仿真性教育实践、方法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大一、大二进行课上教学实践,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四项较容易的实践项目。”“大三、大四以实践为主,进行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仿真性教育实践,方法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六项实践内容”。

国内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为课程实践(实验)、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缺少宏观策划与微观运作的体系化考虑。如何构建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对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现实的意义。

二、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

(一)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

对外汉语专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语言学和汉语言理论素养及其运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既是专业办学水平的体现,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链环。“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定的涉外项目组织工作能力,做到“两强”,即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强,又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强。

(二)八个层面的“体系”

“体系”具有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多功能的特点,“多角度”是要避免只有检验教学内容学习结果的单一角度;“多方位”是要从多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多功能”是每一个教学实践的内容既有自身的功能,更有综合合力的功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功能”最终体现到“多层面”上,即课程实践类的实践课程、课程实践、境外课程学习(SAP,Study Abroad Program);实践类的教学实践(实习)、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专业社会实践、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等八个层面。

(三)课程实践类

1 《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指学生参加涉外活动项目的设计、实作并获得学分的课程,它着重专业实践能力养育过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渠道为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夏令营等),长短期汉语文化教学,SAP+实践,语言、生活伙伴等,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小组实践活动。根据实践任务、次数和时长作考核,指导教师作阶段性指导评价和最终评价。

2 课程实践是指汉语言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国文化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1)《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法》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语言本体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学习和思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①课程学习小组,通过多边互动与协作的信息交流、问题探讨、成果分享,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合作精神;②教学小组活动,观摩见习留学生课堂教学,作小组主题讨论、撰写教案、设计教法;③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程小组活动、教学小组活动过程中的能力表现进行过程评价和总绪性评价。

(2)《中国文化技能与传播》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一门综合多学科内容、多学科教师任教、以专题形式修读的课程。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汉语教授者,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作为汉语文化教授者,需要有辅助教学的诸如简笔画、书法等能力;作为传播者,需要对书法、国画、武术、剪纸等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样式有一定的掌握。本门课程需要和相关的书画、京剧等学习型社团结合起来。

(四)实践类

实践类含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教学实践、专业社会实践五个课程体系外的两个实践活动板块:扎实基础类――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专业社会实践,扎实教学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跨文化交往能力和国际意识。展现才干类――教学实践(IAP、SAP[课程学习+实践]、校内实习)。

1 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学生参与夏令营、文化交流团体服务等项目的设计与开展,担任教学活动、语言生活伙伴,在任务中获得中华文化传播技能、项目组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

2 教学实践:传统实践中结果性检验项目,主要有境外汉语教学实践(IAP,Internship Abroad Program)和校内实践两种,实践对象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

(1)IAP:是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外语水平与实际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水平、跨文化交际与国际意识、独立工作与敬业精神等都得到全面考验和提升。

(2)校内汉语教学见习、实习:在学校相关单位担任汉语言、文化教学项目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教学单位以组织安排学生听课、观摩课堂教学、撰写教案、独立授课、课外辅导及参与短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习实践,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篇8

摘要:在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下,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有着长足的发展,但仍存有需求与就业不协调、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问题。对西南交通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探索表明,要解决以上问题,在教学上必须建立中西对比思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外语类课程要有突破性改革;在人才培养上要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寻找能满足专门人才培养与通用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培养出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复合型本科人才,以有效解决培养目标与就业压力的矛盾。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065-04

On TCFL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s and Curriculum Design

LI H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Key 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 curriculum design; talents training mod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Abstract: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 is still in a stage of exploration on many aspects such as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actice teaching and direction module desig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and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that TCFL are fac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design. Based on the three attempts of curriculum design of TCFL a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new concep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he major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一、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

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专业是彼此联系又各不相同的概念,对外汉语教学旨在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教汉语的师资。1950年7月,清华大学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而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专门师资的概念的出现及专门机构的设立均晚于对外汉语教学,将之提到议事日程并承认其学科身份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了。1984年12月,时任教育部部长的何东昌明确指出:“多年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了。1985年,对外汉语作为独立的专业,在我国正式开展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第一批取得对外汉语专业招生资格的高校,有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四所,至2007年全国已有144所高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而到2011年,据国家汉办统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已有300余所。

过去的27年记录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轨迹。22年前,笔者考入了四川外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之前该校还招收了3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这四届毕业生中仅有笔者一人毕业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因就业形势不佳的缘故,1990级毕业前专业名称就由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英语(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直到1998年四川外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才重新恢复招生。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近几年,四川外语学院的对外汉语专业有了长足发展,而且全国各地新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对外汉语”四个字背后是全球的汉语热,汉语国际传播已成为我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促进汉语国际传播已成为国家的文化战略,而学习汉语的国际需求也日益强烈。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时,我国原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然而7年后却发展到了860余所(含孔子课堂)。随着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汉语加快“走出去”的转变,以及汉语国际推广逐步向汉语国际传播的转型,国际汉语教学不仅要满足国内留学生日益增多的需求,更要面对海外越来越广的大中小学和社会民众学习汉语的市场,因此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如何设置教学课程,又是一个突显的问题。

二、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困惑

高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它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对口专业人才。过去的27年,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取得了不少开创性成绩,但如何让专业建设与国家的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有机结合,并找到支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各高校在建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时均面临一个共同问题——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而设立的专业并不能直接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人才,因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面临尴尬:从海外看,虽然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项目”可以通过选拔让部分毕业生赴海外从事汉语教学,任期一般为一年,服务年限原则上不超过三年,但这也只是一项临时性工作〔1〕;而且被选拔上的毕业生甚少,他们的档案关系也只能存放在人才招聘市场,就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他们戏称自己“回国即失业”。从国内看,高校本是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主要集中地,需要大量的对外汉语专门人才,然而,任教所需的高文凭却将只有本科文凭而又有志投身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人拒之门外;加之目前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岗位基本饱和,因此专业对口的国内就业机会就很少了。

面对这种供求关系的不协调,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就要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上有所调整,而这种调整最终又将反映在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的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以此实现培养目标与专业及学科的建设。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则以下有关用语作相应调整)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为:(1)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进行课堂教学;(3)具有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4)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5)了解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动能力;(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与发展动态。

各高校在设立对外汉语专业时都应该根据以上的要求来设定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而且课程的设置还可参照诸如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先行者”的课程设置来进行。然而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各高校在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诸多困惑:

(1)汉语国际传播通常是各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招生时的亮点,但基于就业压力和学生毕业后多数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现实,课程设置时应考虑与对外汉语教学直接相关的课程的比重。比重大,于学生就业无补;比重小,又如何名副其实?

(2)除了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中国语言文学类课程,外国语言文学类课程,文化、教育类课程均为对外汉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课程板块,然而在高校总学分有减无增的趋势下,几大板块的课程比例如何安排?

(3)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若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培养不出应用型人才的。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应如何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何合理安排实习、实践类课程?

(4)面对全国对外汉语专业招生逐年增多的形势,如何通过有效的课程设置提高人才质量和人才竞争力?

总之,由课程设置反映出来的自身专业特色在哪里?依据各自培养计划培养出来的人才所长在哪里?

三、西南交通大学在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的探索

西南交通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始于1994年,2008年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我校在对外汉语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上同样经历了上述困惑,但通过一段时间探索后,我们提出了新的培养计划:真正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不能只教现代汉语层面的东西,在教学中应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古今、中西对比的教学理念的建立,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而且外语类课程要有突破性改革。

2008年,我校招收了第一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重点强调古代汉语课程和现代汉语课程同等重要的办学理念,将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分为现代和古代两类,而不是将对外汉语课理解为只教现代汉语层面的东西。因为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深深烙印在汉语史中,现代汉语知识固然重要,但古代部分的知识是根基,知其然还须知其所以然,而且我们培养的是未来汉语国际传播专业人才,要想成功地解释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种种现象,就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哲学观,高度重视传统小学修养,让他们既能成功解释现代汉语中诸如“把”字句之类的语法化现象,又能透彻地将汉语及其承载的文化魅力传播出去。因此,(1)我校将“古代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两门核心课程各安排4个学期,各16个学分;(2)在开设“现代汉语”2个学期(8个学分)的同时,又开设了“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文字学与训诂学”,并分别安排在第四和第五学期学习;(3)在古代汉语的两年课程安排上,第一学年使用王力先生的教材,第二学年则引导学生专题研究传统经典古籍:第三学期学习《论语》,第四学期学习《孟子》。高度重视传统小学修养,乃是对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的素质的培养,这是我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第一大特色。

我校第一届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入学一年以后,正遇学校对各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修订,于是笔者所在院系利用这个机会对对外汉语课程设置也进行了调整,强调建立中西对比思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潘文国先生指出:“那种不理会与外语的异同,不考虑‘对外’教学的需要,埋着头就汉语而汉语的研究不属于对外汉语的本体研究。”〔2〕在学校总学分缩减的大情势下,我校国际汉语系删减了“普通话”、“中国哲学经典选读”、“汉语语法分析方法”、“公文写作”、“汉语修辞学”等课程,增设了“中西哲学经典选读”、“西方汉学”、“中西文论名篇导读”、“中外神话与民俗”、“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等课程,而且还强调授课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中外知识对比的角度来掌握专业知识。比如“现代汉语”课,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也在学,如果后者不用对比的方法来学,那么知识就会越学越死。另外,我们还尝试性地进行中西对比思路下的横向教学,如在“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上讲析的传统经典篇目,英语精读课老师同样可用英文来讲解,这种中英文同时进行的教学,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角度来学习、欣赏中国传统的经典文本,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建立在中西对比思路下的教学理念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是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根本原则的,也是我校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另一亮点。

2010年,我校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具体表现为对对外汉语专业外语类课程的调整。在很多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中,外语类课程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较高,几乎占到了全部课时的一半以上〔3〕。我校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经过第三次修订后,一外类课程即英语类课程所占比例不到一半。这不是因为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外语水平,相反我们除在第一、二学年给学生开设了重在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基础课程,如英语语音、英语精读、英语视听说、英语写作等课程外,第三学年还继续开设了英语口语、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等课程。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是,我们在第三、四学年给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二外(法语或德语),并还拟开设西班牙语,每学期均达到8周学时;同时还设置了其他小语种的选修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多铺一条路,因为掌握一门语言,即掌握了打开目的语文化的钥匙。国家汉办从2010年开始就对公派汉语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小语种培训,以提高派出师资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对二外的高度重视,既符合为祖国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未来国际汉语师资的需求,也符合从宽口径、利于就业的角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要求。

由于我校第一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2012年才毕业,上述就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所做的尝试与探索是否可取、对新形势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否有效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如今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早已超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版)文件上注明的“【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的要求,林林总总,遍布全国了。对外汉语专业就依托院校而言,有重点大学,有一般院校;有综合性大学,有非综合性大学;就分布地域而言,有沿海城市也有内陆地区。怎样发挥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办学资源,探索专业建设特色〔4〕,已经成为对外汉语专业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实习、实践类课程的设计与安排上,各校更需根据自身资源与优势,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国际汉语教学实践平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具有真正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

四、一些思考

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已经走过27年,在当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课题。面对越来越多的高校竞相开设对外汉语专业,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流入社会却远离汉语国际传播的现实,火爆专业背后的就业压力迫使各办学高校各出奇招。各高校既应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高级专业人才,又应承担大量毕业生最终无法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就业压力;既要在本科阶段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更要思考该专业背后的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该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系列性与有效性。因此笔者认为,各对外汉语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思路上应从培养单一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怪圈中跳出,直接站上国际汉语教学的大舞台,寻找能满足专门人才培养与通用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培养出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复合型本科人才,这样既能有效地解决培养目标与就业压力的矛盾,又能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打好基础。当然这样的结合应该立足在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因为这样的能力与素质既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所需要,也为毕业生选择与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其他工作岗位铺平道路,这是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围绕这一原则可以立足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尝试不同的路子,培养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下能适应海内外国际汉语教学需求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以及非专业对口情况下的通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 昊.中泰合作背景下泰国高校汉语教学的发展及问题〔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1):6.

〔2〕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1):16.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篇9

对外汉语教学的鼻祖吕必松教授认为“所谓汉语‘难学’,不是汉语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的,而是教学不得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因此,与以往的先教拼音再教汉字的方法不同,吕必松教授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那就是“组合汉语”。从笔画教学、汉字教学入手,拼音是汉语的一种辅表达手段。而讲授这种新型的汉语教材,就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才能把汉字组合的关系讲解清楚,而这其中又渗透着我们的汉文化,体现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趣味性,这不但会使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学习充满兴趣,而且也会减少汉语学习的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但前提是教师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因此,通过本专业的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讲授汉语的能力,也提高其对于不同教材的适应能力和讲解能力。另外,因为专业课内容实施了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的授课时数,从而把节省的教学时间用于教学方法的训练和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同时,掌握了专业的外语词汇,对于学生日后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拓展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都将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我们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现有条件

根据吴泓(2014)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希望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他们认为想要教好外国人汉语,首先要能够和外国人很好的沟通。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其他配套条件也为双语教学做好了准备。

(一)现有的师资力量可以提供双语教学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6名教师被汉办派往英国伦敦的孔子学院讲授汉语并传播汉文化。本学期已经有一位教师回国后开始运用双语教学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学生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师生共同的反映是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同时,学院还给学生配备了外籍教师,由外教纠正学生的发音,这也会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他专业课教师也都达到英语六级水平,有能力进行双语教学。

(二)学院的对外交流情况有利于开展双语教学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的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与交流,同时也接收留学生到我院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这样,学生将有机会去国外院校学习,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对多元文化的了解都将为今后的双语教学课程提供帮助。同时,我院招收的留学生,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与留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助,学习语言与文化。

(三)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我院为学生建立了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汉语课堂”,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给学院的外籍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班授课。已经在“汉语课堂”中做过“小老师”的学生反馈:自己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和外语水平的提高是同步的,这都为接受双语课程打下基础。因此,从学院目前的条件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开展双语教学,而且,我们会继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为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三、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篇10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词汇教学; 实践性;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105-02

多数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将人才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既体现了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特色,又适应了当前的人才需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于传统的汉语语言文学专业,不少高校对语言类课程进行了不同方面的改革,但不是很完善。本文主要围绕国际汉语词汇教学,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课程的实践模式进行探讨。

一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词汇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现代汉语词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类核心课程之一,是专门为将要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实用性课程。该门课程针对第二语言教学,重视对词汇词义的描写和解释,目的是使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教师可以进一步熟悉国际汉语教学的词汇体系,把握国际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国际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国际汉语词汇教学。

国际汉语词汇教学不同于本体的汉语词汇,其特殊性首先在于它面对的对象是外国人,外国人一般都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其次在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帮助外国学生掌握词汇词义,更重要的是会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词汇。因此,国际汉语词汇教学非常注重实用价值,注重对实际语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外国学生解决语言交际困难。所以,在这个专业词汇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学生通过有效的练习明白这一点,要求学生去思考如何将所学的词汇知识转化为能力,能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形象简明地进行词汇教学。

二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词汇学的内容

在国际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语言要素教学的核心,它不同于本体的汉语词汇教学,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从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两个方面说明。

1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词汇学内容的选择

国际汉语词汇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它不同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以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应重点学习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国际汉语词汇教学概说、汉语词汇构成、汉语词汇单位(离合词)、词汇的构造、熟语、文化词语、汉语词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特殊词语的教学,此外还有汉语词语偏误。特殊词语的教学主要包括虚词、外来词、 用法特殊的词语和容易混淆的词语。文化词语的教学主要包括数词、颜色词、象征词和人名、地名等。汉语词语偏误主要指词语语法偏误、语义偏误、词形偏误。

2 增加汉语词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汉语词汇学课程改革要分配好讲授理论知识的课时和教学实践训练的课时。国际汉语词汇学理论知识要转化为教学能力,归根结底要借助实践环节的训练。首先,我们制作课程教学大纲时,就要安排好实践学时,可实践的具体词汇项目内容如:离合词教学、熟语教学、文化词教学、虚词教学等。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交叉进行效果更好。如教师讲完“离合词”内容后,安排一次模拟实践教学,让学生模拟留学生课堂讲解离合词的用法,同时老师可给出一些留学生常错的句子,让同学们分析其偏误。

三 国际汉语词汇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

1 基于HSK语料的偏误分析训练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留学生汉语语料,比如我们讲到离合词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偏误分析。如学生作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这个周末我要见面好朋友”。这句话的错误也很明显,同学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即这个错误属于离合词的语法偏误,而且能说明理由,掌握离合词的用法。通过这样的偏误练习,学生们可以逐一地掌握重要的词汇项目。

2 教学案例赏析法

一些地方高校,留学生数量有限,加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对外汉语课堂的机会不多。学生常常不熟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不了解留学生学汉语的特点。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些真实课堂的教学视频和学习教学案例的机会,让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更直观的体验。教学视频资料可以选北京语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课堂教学示范》,这是很好的课堂案例。教学案例可选朱勇老师编写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一书,这本书不仅可以让人对教学案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借鉴专家对案例的分析。另外,观看教学视频或学习教学案例之后,应该引导学生按《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对案例进行点评,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经过思考和比较,学生的体会更深刻。

3 模拟对外汉语课堂演练

模拟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国际汉语词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给出的内容可以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中生词和课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也可以是模块训练,重点练习特殊词语的教学,如离合词、趋向动词、时间名词、方位词、非谓形容词等。老师可先布置作业,如:北语教材第三十五课《我来中国两个多月了》二(下),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离合词,并进行教学设计,写出正规的教案,制作PPT课件,可以一人完成,也可小组完成。下次上课时候学生上台讲课,其他学生和教师点评,最后教师总结。全班同学轮流进行课堂实战演练,保证每位同学得到真正锻炼。

4 教案撰写

教学技巧的形成要靠不断探索、长期积累和充分准备。充分准备要从备课开始。备课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据此,指导学生撰写教案就成为课堂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撰写词汇教学教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词语讲解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一般情况下,虚词和特殊动词和形容词详讲,其它词语略讲。第二,讲解词语要准确,从课文出发讲解词语,用法不要拓展过多。第三,重视语用教学,多使用情境教学法,词汇例子要生活化。尤其在讲解一些抽象的词语时,我们要精心设计一些情景,使学生能理解所讲词汇的意思并能具体地运用。

5 课件制作

国际汉语词汇教学中应当特别注重利用生动直观的手段,如实物、图片、动作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来设计相关语境、创造情景、提供例句等,以利于W习者对词汇规则的直观感知和深刻理解。课件制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表示事物的名词可以用图片说明(如果能准备实物更好)。第二,结合板书使用多媒体,不可忽略汉字书写。第三,词语释义文字不可太多,意思简单的词语可以不释义,通过图片说明,给出用法例句。此外,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为了及时掌握学生制作课件的实际能力,可以将多媒体课件制作纳入考试的内容。经过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学生在课堂演练中都熟练自如地运用课件辅助教学。

6 课外实践

通过课外实践可以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与校内外的外国留学生互学,对其进行课外辅导,为其就业积累经验,并为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只具备词汇的教学能力也不能完成汉语教学工作,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想胜任这个工作,就一定要具备词汇教学的能力。为此,我们还可以搞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教学设计比赛,对外汉语教学问题辩论会,举办本科生和留学生的联谊活动,网络实践,论文研讨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网络实践”即面向国内外汉语学习者,参考已有的成果,建设我们自己的汉语学习免费网站,通过网上沟通、BBS、网络课程辅导等形式,为汉语教师和学习者提供网络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

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除了传统的词汇理论部分考核外,为更好地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词汇教学能力,课程考核时可以把能力培养目标细化,分项制定词汇教学课程的实践考核指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词的展示。用什么样的方法将要学的生词展示,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生词的语音、语义有一个初步印象,这是词汇教学的第一步。方法如词语联想导入、歌曲导入等。 二是解释词义和用法。要根据具体词语采用恰当的方法解释词义,可以利用字形、语素释义、对比等方法。除了词义,还必须讲解词的用法,即词的语法功能,也就是词与词的搭配问题,有时也涉及组词成句的问题。三是词语练习:练习题目的设计,练习过程的操控等。词语练习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针对词语的语法功能、组合特点、使用对象、句中位置等方面设计练习;练习形式要多样;练习量要充足。

五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课程的实践意义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词汇语言规律,从而面向外国人进行词汇教学。所以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切实锻炼和提高学生教授汉语词汇的能力。另外,要想教好词汇,教师不仅需要我们本文谈到的具备扎实的汉语词汇学知识和丰富的词汇教学实践,还要掌握基本的语言学理论,要对汉语语音、词汇、汉字、语法和文化教学有整体把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好词汇,建立起词汇敏感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方法,深入浅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