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康复护理十篇

时间:2023-10-18 17:38:50

脑梗康复护理

脑梗康复护理篇1

【关键词】脑梗死;恢复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病,反复发作,致残率高,严重时危及生命。为了改善病情、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除按常规方法积极治疗外,还需要加强康复护理。我科从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对100例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进行了康复护理。由于脑梗死患者多留有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本文着重介绍对肢体功能障碍者进行康复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分为两组。①康复组100例,男80例,女20例。年龄41~80岁,平均62.3岁。四肢肌力均在0~3级;②对照组100例,男76例,女24例。年龄38~79岁,平均59.8岁。四肢肌力均0-4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上无明显差别(P>0.01)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按常规治疗方法,给予降低血粘度、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及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增加康复护理:①制定计划:康复护理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肢体运动功能和全身情况,制定康复训练程序及康复护理计划;②心理护理:对病情重、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表现为固执、易激动、易发脾气和烦躁的患者应主动热情地介绍本病的预防知识和治疗特点,在生活上多给予关心、体贴,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开导,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对疾病感到恐惧、害怕肢体瘫痪不愈,表现为情绪低落、忧郁和萎靡的患者应以科学的态度向其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愈后,用典型的治愈病例现身说法,减轻和消除恐惧心理,激发乐观情绪。患病早期对疾病的治疗,严重性及愈后不了解、不重视的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既要达到让患者思想重视、密切配合治疗的目的,又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③膳食指导: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特点,合理指导他们食用富营养、易消化的低盐饮食、忌烟酒等;④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所处的环境和爱好,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病后一周左右,意识转清,血压、脉搏、呼吸稳定,便进入恢复期,可进行功能锻炼。若发病时无意识障碍,仅有偏瘫,发病第二天便可进行。步骤如下:a.床上训练: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身躯等变换,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练习、上肢活动、下肢活动,4~5次/d,10 min/次,同时协助患者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b.坐起训练:应尽早进行,以防坠积性肺炎、直立性低血压及全身脏器功能低下。进行坐位耐力训练,先从半坐位(约30°~45°)开始,3次/d,10 min/次,以后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c.坐位到站立训练,要点是掌握重心的移动,要求患腿负重,体质量平均分配。动作基本点是双足后移,躯干前倾,双膝前移、后髋、膝伸展而站起。坐下时,躯干前倾,膝后移,及髋膝屈曲而坐下,d.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如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后移动及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扶持前行或在平行杆内步行,然后扶持步行到徒手步行;改善步态训练,上下台阶训练,复杂步行训练。e.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活动;肘关节活动,如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及桡尺侧偏移,尤其要多做与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的背伸侧移的活动;f.掌握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及对掌、对指、握拳、释拳等活动;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的训练。

1.3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能参加工作;显效:症状显著好转,能参加工作或生活自理;进步:症状减轻;无效:无改善或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简月统计学处理器对数据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2个月的康复训练,康复组治愈率76%,对照组总治愈率6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康复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脑梗死恢复期的康复护理需要长期进行。脑梗死病程长,后复发作,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自身保护和康复训练,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和消除具有肯定的效果,因此,脑梗死的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护理人员不但要指导,督促并教育和协调患者完成训练计划,而且还要有目的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护理知识,要求患者出院后仍要进行自我康复训练。

3.2 肢体康复训练应适度。经过临床观察,脑梗死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不宜采取剧烈的运动形式,而以缓和的活动为主。强调因人因病情而异,并加强康复锻炼中的指导,如因故暂停运动,再次活动时应循序渐进。

脑梗康复护理篇2

方法:对42例脑梗死康复期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评估后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比较2组焦虑量表(ASA指数)。

结果:干预组SAS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将心理护理作为脑梗死康复期患者护理中的一项重要护理措施。

关键词:心理护理 脑梗死康复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8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37-01

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高,康复期长的脑血管科常见疾病。因为肢体功能丧失,语言障碍,自理能力缺陷。使康复期的病人产生一定的负性情绪。这对疾病的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现将我科42例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实施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康复期的患者42例,均排除意识障碍和语言障碍的患者,男27例,女15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患者,病情,年龄等方面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再病人入院后按常规护理外再给予心理护理。

1.2.1 一般护理。按常规护理方法,定时巡视患者,观察病情,协助生活需要要及康复锻炼,做好用药护理,加强饮食指导。

1.2.2 心理护理。

(1)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洁净的住院环境,保持床单元整洁,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减轻患者因为住院环境陌生而产生焦虑情绪。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热情对待病人,微笑服务,采用合适的语气,语调,与患者沟通,耐心听取病人的倾诉,尽力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在沟通中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针对病人的情况采取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

(3)心理疏导。通过谈心,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时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来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使患者积极的对待疾病,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对疾病的恢复充满信心。

(4)加强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患病后患者大多会变得焦虑悲观,这时家属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并给予他们心理安慰和支持,多与患者交流,解除他们的顾虑,让家属知道,他们的态度和言行是影响患者心理因素及病情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评价方法:42例病人焦虑状态均采用焦虑量表(SAS)进行评定3,该表由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份,就得到标准分。该分数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SAS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P

①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前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别,具有可比性;②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在临床护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护理学也由简单的基础护理学、专科护理学发展到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心理护理是研究患者心理活动规律及使患者得到最佳护理的科学。心理护理是护士运用心理护理技术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心理问题,帮助患者减轻精神痛苦、思想负担、焦虑心理。

3.2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失语,常常使病人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变得焦虑,好发脾气。特别是意识清楚,语言尚清的康复期患者更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的心理情绪。在本组病例中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焦虑平分均高于正常水平,所以对脑梗死康复期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3版)[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1,626

脑梗康复护理篇3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临床探讨

中图分类号:R58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38-01

脑梗死多由循环系统形成的栓子随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循环系统,形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相关脑功能区的缺血、坏死,最终可导致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一系列脑功能障碍疾病,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该病致残率高、恢复时间长。脑梗死康复期时程长、见效慢,对医护工作者的护理要求较高,通过对患者康复期进行有计划、综合有效的护理,随着病情康复,患者的诸多功能障碍可减轻或消除。本文通过对本院2010年1 月~2013年6月收治的64例脑梗塞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 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 梗死患者64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7岁,发病后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 学检查(MRI 及CT)诊断为脑梗死,不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所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失语等,入院后即给予积极治疗,早期介入综合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1.2 方法

1.2.1 制定详尽的患者康复期护理计划:视患者病情不同制定全面、可行的康复期护理计划,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干预患者不良心理的产生。康复期护理开始时间原则上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应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开始时间越早,患肢功能恢复越好,所以患者一旦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晰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多于治疗后3~7d开始。康复训练期间应培养患者家属观 察病情及进行心理分析,这样可更好地开 展工作。

1.2.2康复期间对患者加强安全防护:给患者创造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病房内不放置锐器、刀具等危险物品,室内采光应柔和自然。平时注意防止外伤,地面要保持干燥,给患者穿轻便软底鞋,患者如厕、洗浴应在有人协助的情况下进行。

1.2.3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脑梗死患者在饮食上应做到严格限制胆固醇、脂肪及盐的摄入,糖类的摄入要适量,嘱患者多食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鱼虾,同时注重饮食的规律性,定量性。

1.2.4制定心理康复护理措施:脑梗死患者多由正常人突然转为生活不能自理,以致患者出现悲观、厌世、烦躁等不良心理。此时护理人员用百倍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去开展护理工作。针对患者此时的心理特点进行疏导、安慰,关心、了解患者。在患者接受病情现状自觉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后可以对患者进行书写、对话、回忆等训练。

1.2.5康复期间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脑梗死患者多需长期卧床,期间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在开展康复期护理时应注意预防。预防肺部的感染,应严格戒烟,对早期卧床患者应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对后期病情好转患者应尽量缩短卧床时间,促使其尽量多活动;对一些高危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长期卧床患者,骶尾部及骨突部皮肤和软组织易形成压疮,康复期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多改变患者卧床姿势,多给患者翻身。床褥应保持清洁、干燥、平整,尽量使用电动气垫床,大小便后注意及时处理局部皮肤,保持干燥、卫生。若已形成压疮,应在医生指导下,按各期压疮进行处理 。

1.2.6康复护理中的肢体训练计划及注意事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最为重要,肢体训练应尽早开始,虽然脑梗死患者早期活 动不便,但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协助 下进行早期锻炼可减少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活动的方法应遵循“先轻后重、由小到大、先下后上、由近及远、循序渐进”进行。早期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同时配合理疗、按摩等方法可以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刺激神经功能,减轻肢体的废用性萎缩,同时应注意多改变患者。中后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练做到锻炼量适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肢体康复锻炼,初期可先锻炼坐起,初练时应给患者准备靠枕,患者能够在床上坐稳并无其他不适后可进一步让患者下地,可辅助应用助行器、拐杖等。当患者能较稳行走后,可开始进行日常生活锻炼,逐步训练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计划要注意因人而宜。

2 结果

本组64例患者住院治疗护理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6例有显著疗效,占25%,46例好转,占71.875%,无效2例,占3.125%。,结果表明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对其病情恢复有较大帮助 。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脑梗死致残率和复发率高达20%~40%,实施积极、系统的康复护理可使绝大多数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许多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并不是由诸多功能障碍所致,而是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正确的的康复护理,致使产生关节畸形,姿势性痉挛,废用性肌肉萎缩等后遗症。通过早期的系统性康复护理,可以使患者肢体功能最大程度的得到恢复,从而可以积极的预防长期卧床造成的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常见并发症,通过积极的心理康复及语言、认知训练,可以使患者尽早从患病后的不良情绪中脱离出来,早日实现生活自理,重新回到家庭、社会。

参考文献:

[1]聂乔斌,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 J].中国疗养医学,1998,7(2):20。

[2]史长青,偏瘫治疗中误用综合征探析[ J].长治医学院学报,1996,27(1):27。

[3]俞明辉,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956。

脑梗康复护理篇4

关键词:脑梗塞 ;中风 ; 康复; 护理; 饮食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64-01

近些年,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脑梗塞的发生率逐年提升,此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影响人类正常工作与生活的常见病,脑梗塞的易发人群主要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常见的临床表现根据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如发现有以上症状,请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治,防患于未然。

脑梗塞-infarction of the brain ,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本病中医称中风,由于发病后一般意识清楚,因此多属中风中经络。关于中风的病因学说,唐宋以前多以“外风”学说为主,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如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其中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类中。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而脑梗塞后遗症则是由于脑缺血而导致的不可逆转的病理性改变的结果。因脑缺血形成的软化灶压迫颅内神经、导致瘫痪或偏瘫。临床常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 语不清、口角流涎、肢体浮肿、麻木、疼痛、怕冷、卧床不起、失语、痴呆、饮水上呛、吞咽困难 、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这种病一旦暴染,久治不愈,给社会、家庭带来长久的痛苦与困扰。脑梗塞恢复期护理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改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降低脑梗塞的高复发率,帮助病人在体力、智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方面最大限度地恢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随着病人病情的恢复,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护理。

在后遗症的功能恢复护理过程中,要科学准确用药,预防脑梗塞复发;同时要尽早、积极地开始康复治疗,病后3~6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半年以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较大。如果能够坚持进行可靠用药治疗、清淡饮食调节、功能康复训练、控制好血压血脂等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够有效化险为夷,改善症状的同时防止复发。以下从几点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进行简单的分析:

(1)心理护理:脑梗塞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起病多突然,病人在短时间内从正常人变成一个残废人,不能继续从事社会工作和喜爱的活动,日常生活还需要别人的照顾,当想到自己将要成为别人的累赘时,常出现情绪异常、悲观失望。因此,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不急躁、不厌烦精心照料。向患者讲清道理使其与医生密切配合,护理人员对患者多接近、多询问、多安慰和多鼓励,耐心细致地为病人整理生活,针对病人不同的思想活动、文化程度、工作岗位、病情轻重等,采取不同的措施,以真诚的态度与病人交谈,答疑解惑,使其自觉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善和恢复。

(3)肢体功能障碍: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病人病情稳定情况下,要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并嘱病人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

(4)针对口角歪斜病人因其常常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护士应同情关心病人,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鼓励病人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局部。

(5)锻炼站立和步行:最初由两人扶着站立,以后可以由一个人扶着病人或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档或墙壁独立站起,当病人能独立站立和保持平衡后,才能开始跨步动作。注意不要让病人急于行走,主要是让病人体会迈步的感觉及保持平衡,逐步达到能自己行走,老年人可以练习扶拐或手杖行走。

(6)在康复期饮食上也要注意:忌食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花生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食物,防止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热性食物;忌嗜烟、酗酒;多食黑木耳(可降血脂)、芹菜(可降低胆固醇)等,平时也可以吃一些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生食少量大蒜或洋葱,并每天坚持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以上就是对于脑梗后遗症的康复护理的简单分析,脑梗塞功能锻炼是脑梗塞后遗症恢复期护理重要内容。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功能锻炼具体计划、目的、护理程序和效果评价,同时要针对患者病情适当照顾饮食习惯,作好饮食指导。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381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 雷小宁,张辉,王建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57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11):865~866

脑梗康复护理篇5

关键词:医康复护理;脑梗死;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并发症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造成脑组织坏死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使其生存质量下降[1-2]。临床对于脑梗死患者主要是采取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神经保护等疗法,以降低其致死致残风险;进入康复期后,为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对预防并发症、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7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探析中医康复护理措施的临床开展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基线资料。选取2017年8月—2019年1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观察对象,共计70例,入院后行头颅CT、头颅MRI、脑血管造影等检查被确诊为脑梗死。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0.8±5.7)岁。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35)与参照组(n=35),二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排除标准:将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严重认知功能损害者、伴有感染性疾病者予以排除。1.2方法。参照组患者在院期间接受常规护理措施,遵照医嘱为患者用药,控制输液速度,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并做好病室环境干预。实验组患者在院期间则予以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如下:(1)情志干预: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分析其不良情绪的产生原因,对于因身体不适、活动受限而出现焦虑、烦躁情绪患者,护理人员要以温和的语气对患者进行安抚[3],告诉患者疾病症状是暂时的,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便会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对于因经济压力、担心为家人增加负担而出现抑郁情绪者,为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并叮嘱家属予以患者更多的陪伴与鼓励。(2)中药汤剂:针对气血亏虚患者可服用四物汤治疗,取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各12g,每日1剂,以水煎煮后服用。对于肾气亏虚者可采用肾气丸治疗;如患者伴有便秘症状,可采用番泻叶缓解;对于风寒湿痹者可采用活络丹治疗。(3)穴位针灸:为半身不遂患者采用针灸疗法,选取曲池、肩髃、外关、合谷、足三里、太溪、丰隆、太冲等为主要穴位,进行针灸。如伴有口眼歪斜病症,可选取太阳、百会、风府、地仓等穴位进行针灸。(4)推拿按摩: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可对患者进行手法推拿,选取肩井、风池、曲池、肩髃、合谷、手三里、阳陵泉、环跳、承山、委中等穴位,通过推、拿、滚、按、擦、捻等手法进行按摩。为伴有口歪眼斜者,按摩太冲、内关、水沟、风池等穴位。(5)膳食干预:日常饮食对脑梗死病情好转具有重要帮助,多数脑梗死患者多为气虚血瘀型,宜食用一些益气活血类的食物,可将山楂、丹参、党参等加入到患者的日常饮食中。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及蔬菜,预防便秘。如患者的痰液较多,宜多吃萝卜、薏苡仁类食物,有助于祛湿化痰。1.3观察指标。(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NIHSS评估:在入院时、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4]。(2)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r评估:在入院时、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良好[5]。(3)并发症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x±s)、计数资料[n(%)]的比较结果分别采用t值与χ2值验证,以P<0.05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NIHSS、Fugl-Meyer评分对比。在初入院时,两组患者的NIHSS评估值、Fugl-Meyer评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各组患者的两项评分均较入院时有所好转(P<0.05),但实验组的评估值要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脑梗康复护理篇6

【关键词】脑梗塞 肢体功能护理

中国分类号:R49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189-03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期常见病之一,近年由于诊疗及治疗技术的进步,病死率明显降低,而致残率相对增高【1】,其中后遗偏瘫最为常见。早期进行运动机能康复锻炼可防止发生长期卧床引起的肌萎缩、肌力降低、关节挛缩、骨质疏松、褥疮、血栓性静脉炎等不良后果【2】。我院神经内科自1997年以来对脑梗塞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指导,取得了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8年6月―2009年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62例。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和 或 MRI证实,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均为颈内动脉系脑梗塞患者,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均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按入院顺序先后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康复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5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6岁。根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病情严重评定,分轻、中、重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积分、及既往史积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两组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不进行康复锻炼。康复组接受下列康复训练内容。第一接单即卧床期,具体治疗内容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健侧肢体肌力维持强化训练,偏瘫肢体随意运动的诱发及选择性分离运动训练;翻身做起训练;坐位保持及平衡训练;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在此阶段争取使患者能独立完成床上移动动作并能保持坐位30分钟以上,每天一次。第二阶段:重点为站立及步行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坐位耐久性耐力训练、起力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转移、步行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针对患者存在的功能缺陷如足内翻畸形、尖足步态及膝关节控制差等障碍,应及早使用下肢矫形器会助行器等辅助用具,为促进步行,防止畸形及早期自立创造条件。第三阶段:步行训练为重点,具体内容包括上下楼梯,室外步行及日常生活动作为核心的实用动作训练。康复组患者进行3―4周康复训练,训练采用护士与患者家属一对一的形式,每次治疗时间为30―40分钟,每天一次。患者仍需在家属和护士监督指导下,每日重复训练内容1―2次。

1.2.2用Barthel指数来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评测患者运动功能情况。资料的统计学采用T检测。

1.3康复护理方案

1.3.1急性期的康复护理急性期症状明显,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应采取综合康复治疗,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1)褥疮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院采取的护理方法是:每2h协助患者更换1次,技术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每日用温水擦洗皮肤两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翻身后,骨突出部位用棉垫悬空保护,防止受压。保持床整整洁干燥无渣屑,大小便后及时清洗;,及时更换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做到四勤,即勤翻身、勤按摩、勤清洗、勤更换。同时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2)防止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长期卧床患者死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脑梗塞患者由于肋间肌麻痹,易出现呼吸道和肺部感染,采取的措施是:注意防寒保暖,病房保持一定的湿度,防对流,辅助排痰,每2h翻身拍背1次,扣背时用空心拳由肺底向上,由外至内做叩击动作,如患者有痰而无力排出,可于患者吸气末呼气时开始,在下胸廓部突然加压产生呼气时的快速气流而促痰液排出。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行超声雾化。(3)床上翻身训练,保持患侧肢体处于功能位,防止患肢的肌肉挛缩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患肩垫枕,使肩胛处于低位。同时患侧上肢也要垫枕,时肘腕伸直,掌心向上。下肢由臀下至小腿置一低平长软枕,窝处再加入一小软枕,时腿微曲。足底与床尾之间置硬枕,防止足下垂。保持屈髋、屈膝、踝背屈90度。双足之间夹一硬枕,防止小腿内收。健侧卧位时,肩胛处于伸位,患侧上肢应支撑,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健侧,健侧下肢稍后伸,屈膝,患侧下肢放在健侧下肢前,膝关节呈100―150度弯曲,并在膝内侧至足部置一较厚软枕,保持屈髋、屈膝、踝中立位。经常变换。每1―2h翻身1次,一般位仰卧及健侧卧位交替翻身,减少患肢卧位,预防肢体受压,防止褥疮及其他并发症。患侧卧位时,背部垫软枕,60―80度倾斜为佳,不可过度侧卧,以免引起窒息,患手可 置90度位放于枕边,健手可置于胸前或身上,健侧屈曲,患肢伸直呈迈步或屈曲状,两下肢间垫软枕,以免压迫患肢,影响血液循环。

1.3.2恢复期的护理此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争取尽早下床和生活自理。

1.3.2.1瘫肢活动训练 患者入院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 48h就开始康复锻炼【3】。(1)首先要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采用按摩揉捏等手法按摩。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天2次,每次20分钟。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行轻缓按摩。(2)被动运动(患者肌力在0―2级可做被动运动,肌力3级以上患者无需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如前臂的外旋,腕及手部关节的外展与对掌。在被动运动的同时,可配合意念主动运动。嘱患者思想有一个强烈的想法,相信自己肢体可以活动。被动活动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3)主动运动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展床上主动运动训练,以利肢体功能恢复。主动运动应在护士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每天2―3次,每次10―20分钟。主要训练方法有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动等。a,Bobarth握手:帮助患者将五指分开,健侧拇指置于患手拇指下,余四指相对应交叉,并尽量向前伸直肘关节,以健手带动患手上举,在30度60度90度120度时,可视患者情况,要求保持5―10分钟,手不

要晃动不要憋气或过分用力。b,桥式运动:嘱患者平卧,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双足抵于床边,助手压住患者双足关节,尽量使臀部抬离床面,并保持不要摇晃,两膝关节尽量并拢。做此运动时,抬高高度以视患者最大能力为限,嘱患者不要过分用力憋气等,保持平静呼吸,时间从5s开始,渐至1―2分钟,每天2―3次,每次5下,有助于防止甩髋、托足等不良步姿的发生c,床上移行:教会患者以健手为着力点,健肢为支点在床上进行上下移行。健手握紧床头栏杆,健肢助患肢直立于床面,如桥式运动状,臀部抬离床面顺势往上或往下做移动,即时可自行完成床上移动。若患者健手肌力达5级,可教会患者以手抓住床边栏杆,健足插入患肢膝关节下向健侧或患侧翻身。

1.3.2.2坐位及站立行走训练在坐位训练时,开始角度不宜过大,一般30―50度开始。背部垫一被褥,让患者靠着锻炼躯干肌肉,训练保持平衡后,让其坐床沿,两下肢下垂并练习两下肢活动。患者在床边站稳后逐渐锻炼站立和行走,当患者能独立站立和保持平衡后才能开始跨步动作,注意不要行走,主要是体会迈步的感觉及保持平衡,并逐步达到自己行,老年可以练习扶拐或手杖行走。

1.3.2.3日常生活训练针对患者进行技巧性训练,如手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精细协调训练,指导患者练习握笔、刷牙、洗脸、梳头、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等,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有人照顾,当患者有日常独立生活能力时,才能逐渐脱离助手。

1.3.2.4合理饮食膳食原则 为:进五低三高食物(低热量、低碳水化合物、低蛋白、低脂肪、低盐食物、高维生素、高纤维、高矿物质食物)多饮普通水不用非自然调味品(味精、酱油);主食以五谷杂粮为主,进食蔬菜水果,限制肉蛋内脏摄入量。多食奶、鱼、豆及菌藻类,保持大便通畅。

1.3.2.5心理护理脑梗塞偏瘫常使患者产生自卑消极心理担心以后生活不能自理,对前途失去希望而致性情急躁等。根据患者性格和病残状况,开导患者,介绍同类疾病恢复较好的病例,消除患者的异常心理。耐心解释和安慰,让他们了解疾病的转归及康复锻炼的意义,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6自我护理训练出院后的家庭康复训练是关系到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环节。将康复训练方法及基础护理知识包括褥疮、便秘、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等,打印成小册子,发给患者及家属,先讲解再示范。可有效防止出院后盲目超负荷性走路,促进运动功能的完全恢复。

2 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十分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对照组两项指标有改善,但与康复组出院时指标相比,改善幅度小,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脑梗塞最常见的后遗症是偏瘫,但是许多脑梗塞患者致残并不都是偏瘫所致,而是在急性期至恢复期过程,由于缺乏必要的康复护理方法,致使产生姿势性挛缩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及时制定一套有效的康复护理计划,并加以实施,就能有效的减少功能障碍的发生。早期康复护理不仅能使神经系统发生短暂变化,而且还能锻炼和加强大脑皮质活动能力,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大为增加;同时运动可使大脑皮质厚度蛋白质含量增加,促进新的血管形成,并增加脑血流量。康复运动可以增加脑内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分泌【4】。本组资料康复组的护理效果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表明脑梗塞的康复护理相当重要。所以,早期康复护理是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提倡越早越好,一般应在生命体征稳定,麻痹进行已停止时即开始实施康复措施【5】。。脑梗塞 一但发生,初期的康复指导以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为主,而且功能位的保持应贯穿康复护理的全过程,逐渐让脑梗塞患者适应和习惯功能位。稳定期的康复指导应根据病情程度和肢体功能障碍情况,遵照神经肌肉发育顺 次序,先上后下,现近端后远端,先大关节后小关节,线粗大后精细的运动规律,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尽可能使患者早坐位、早立位、早离床、早开始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康复指导要从替代护理过度到自我护理,在护理的全过程中始终要注重肢体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郑艳红.脑卒中偏瘫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4

[2]王喜会,张京.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8―29

[3]刑爱红主编. 康复护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86.

脑梗康复护理篇7

中图分类号:R743.3;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07)02-0142-02

“石氏中风单元疗法”由天津中医学院石学敏院士创立的一套治疗系统工程,内涵在于: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中西医并用,突出中医特色,发挥针灸优势,将多学科、多系统的诊疗观有机地溶为一体,形成比较完整的脑血管病综合诊疗体系。治疗脑卒中,尽早介入康复治疗与护理。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5年2月共收治脑梗死病人46例,分别采用个体化综合护理和“石氏中风单元”的康复护理进行比较,“石氏中风单元”重视早期康复护理,采取各种护理措施,预防褥疮及其它护理并发症,避免或减少后期痉挛的发生,消除废用性综合征的出现,为以后全面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6例脑梗死病人按收治时间分为两组,2001年至2003年收治21例为对照组,2004年至2005年2月收治25例为康复组。诊断标准均参考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符合脑梗死诊断者。两组病例诊断前性别、年龄、病变部位、临床症状、体征比较无显著差异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见表1。经头颅CT及MRI检查,脑梗死康复组病变部位基底节区18例,脑叶6例,小脑1例。对照组位于基底节区17例,放射冠1例,脑叶3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早期卧床制动,一般采用仰卧“大”字型卧位,急性期禁止翻身活动,病情稳定后护士帮助活动髋、踝、肩、肘、手关节,进行患肢被动活动,但无程序,无时间规定,后自主下地活动。未进行针刺治疗和服用“丹芪偏瘫胶囊”。

1.2.2康复组:25例病人均在生命体征稳定,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开始介入以下的护理。①床上活动:意识障碍较轻,生命体征稳定,靠背45°、5分钟开始坐位练习。腰部固定妥当,经过15°、45°、60°,直至90°身体坐起为止,不断进行起坐训练,锻炼中避免出现性低血压。②卧姿:意识障碍的患者首先要保持气道的通畅,尽量少用仰卧位,以避免骶尾部等部位的褥疮的发生。一般为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这是所有中最重要的。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使整个患侧身体被拉长,从而减轻痉挛。此头部应有枕头的支持,患侧上肢前伸,肩部向前,健侧上肢放于身上或身后的枕头上,不应放于身前,因带动整个躯干向前而引起整个患侧肩甲骨后缩。健侧卧位,患肢下垫一枕头,保持在心脏高度以上,上举100°,使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患侧骨贫旋前,髋、膝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患足与小腿保持垂直位。③变换:如不转换,可造成肢体挛缩,褥疮等。对意识障碍者2小时一次,采取仰卧、半侧卧、侧卧、然后再回到仰卧,采取不同的。④关节的被动运动:康复师给予患侧上、下肢的各个关节的各种被动活动。⑤头部训练:病人神志清楚,早期就鼓励病人转动头部,用两眼扫视房间的周围物体,有利于增加视觉刺激,促进功能康复。床头柜放在偏瘫侧,想出各种办法,尽可能地促使病人将头转向偏瘫侧肢体,如:家属及护理人员护理时站立在偏瘫侧等。⑥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与治疗贯穿始终。心理治疗与护理是中风单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风患者出现愠怒心理及过度期望等一些心理改变,还可发生抑郁、焦虑等情感方面的问题。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一般心理辅导,对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密切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⑦醒脑开窍针刺和服用丹芪偏瘫胶囊的治疗。

2 结果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和《中医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评价中风病疗效和中医征候疗效,痊愈:口齿清楚,步态平稳,基本能独立生活。好转:包括显效和有效,口齿逐渐清楚,步态尚稳,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无效:口齿不清,步态不稳,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见表2。

脑梗康复护理篇8

关键词:脑梗塞恢复期;康复护理

脑梗塞现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种常见病,而这种疾病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据报道致残率可达86.5%[1]。而这又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加重了生活的负担。而脑梗塞恢复期是在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患者病情稳定,渐渐进入到肢体和语言等功能方面的康复。这时期的患者若是可以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护理,可以非常明显的改善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让患者可以达到最佳的状态。我院神经内科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有128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有效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28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都经过头颅的磁共振或是CT确诊,而且依据我国现行的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来进行的。其中有男性76例,女性52例。年龄48岁~76岁,平均年龄为63.2岁。以上患者中有肢体偏瘫的96例,肌力为0~3级,失语的患者有5例,发音不清的患者有41例。所有患者都对本次的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以上的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的护理,然后着重给予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

1.2.1常规护理 在患者的生活上要给予必要的护理,要保证患者病室的整洁和安静,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嘱咐患者适当的增减衣服,防止发生感冒等,对于卧床患者要定时进行口腔和皮肤护理,以防肺炎和压疮的发生。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必要的指导,以清淡为主。

1.2.2康复护理

1.2.2.1肢体康复 由于脑梗塞的患者神经功能受到一定的损害,因此患者的活动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可以在及时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下得到缓解,降低致残的可能。先对患者进行肢体的按摩,然后再进行被动运动。而被动运动就是患者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运动,先进行大关节的活动,然后慢慢到小关节,而运动的幅度也由小到大,并且嘱咐患者自己用力,尽最大的努力使患肢肌肉收缩,从而达到恢复神经功能的目的。在这过程中适当的配合一些理疗、针灸等的辅助治疗。在患者情况好转以后可以适当进行主动训练或是床下训练。这些训练都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且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情况及时和医生沟通,以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1.2.2.2这类患者对于语言的康复训练非常的重要。此方面的训练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案。若是患者的病情较轻,可以由简单的单音节词开始,然后慢慢增加语言的难度,在每一个训练阶段都不能只注重速度而不注重效率,要在患者确实掌握了其该掌握的内容以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训练。在这训练期间,护理人员一定要有耐心。而且也需要护理人员会"察言观色",若患者出现厌烦的情绪,就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并调整训练内容。

1.2.2.3心理指导 这种脑梗塞的患者由于其不能自由活动,而且言语表达受到损害,而这些也许会伴随其一生,因此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例如焦虑、悲观、恐惧、自责等,这都会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带来阻碍,所以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的辅导。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所想,让患者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且主动进行康复训练。

1.3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采用ADL量表来进行。ADL分为五级:独立、轻度依赖、中度依赖、重度依赖、完全依赖。

1.4统计学分析 以上的所有数据资料都采用SPSS 11.5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脑梗塞的患者由于神经细胞受到实质性的损伤,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言语、大小便、心理等方面的障碍。而据研究报道,这些受损的神经虽不能再生,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干预,促进神经系统进行重建。而患者在住院时能够得到必要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康复护理那对于患者的康复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康复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康复护理这种专科的护理技术也慢慢应运而生,且已经成为了神经内科患者的康复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护理人员在康复训练的进行过程中与医生紧密配合来进行各类特定的训练。再加上常规的护理,充分保证了患者可以有效的进行康复训练。一般通过常规的护理,可以为患者的生活提供良好的保障,例如一个整洁安静的病室可以让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为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预防残疾的发生,减轻患者由于偏瘫或是言语障碍等而导致的痛苦,并且使人体的潜能被充分的挖掘出,最大限度的使丧失的功能能够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2]。我们此次的实验通过对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最后通过ADL评分与护理前进行比较,效果显著。因此我们认为康复护理对于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我们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者掌握必要的康复护理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脑梗康复护理篇9

【关键词】 脑梗死 ; 康复护理; 临床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169

临床统计资料显示, 脑梗死占全部脑血管病患者的80%左右[1], 早期对患者加强康复护理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组通过比较研究及早加强康复护理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住院的8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急诊头颅CT、MRI等项检查确诊为急性期脑梗死, 患者资料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 患者多表现为静态或睡眠中发病、失语、偏瘫、感觉障碍等症, 患者均在发病后48 h内就诊,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法对患者入院时病情进行评估[3]。男49例, 女33例, 年龄51~77岁, 平均年龄62.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1例。观察组中男25例, 女16例, 年龄52~77岁, 平均年龄63.0岁;对照组中男24例, 女17例, 年龄51~76岁, 平均年龄62.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明确脑梗死诊断后均给予吸氧, 根据病情配合医生予以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改善脑微循环, 给予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细胞膜稳定剂胞磷胆碱以活血化瘀、通经通络中药、调整血压、控制血糖、补液、营养支持, 防治脑水肿、防治压疮、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脑梗死常规护理, 包括病情护理、脑梗死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饮食、生活管理等护理内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 2. 1 康复护理 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早加强康复护理, 注意保持患侧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并进行肢体的被动训练;及时给予瘫痪肢体局部按摩和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 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随着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血压、颅内压稳定后, 患者处于恢复期时, 护理人员应当在密切观察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帮助患者进行主动训练, 循序渐进地进行自我上下肢活动、翻身、健侧肢体主动翻身。指导患者进行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 以帮助患者改善血循环, 消除浮肿, 平卧床时可主动屈伸手臂运动, 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 练习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当患者能下床时, 护理人员要注意预防患者摔伤, 应搀扶患者坐椅子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 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逐渐迈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1. 2. 2 锻炼护理 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活动量应逐渐增加, 帮助患者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 注意掌握活动时间及活动量, 以使患者不宜过度疲劳为宜。对于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训练, 从练习发音开始, 然后循序渐进的进行单字咬字、语言纠正、读字训练。对于后遗症期的患者, 指导患者使用各种辅助训练用具进行日常生活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以健侧带动患侧, 做好上下肢、站立、行走及轮椅训练等全身运动, 随着病情恢复, 适当参加家务劳动, 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自理。

1. 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NIHSS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若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为基本痊愈;若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90%, 病残程度为1~3级

为有效;若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或较治疗前增加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4周后基本痊愈35例, 有效3例, 无效3例, 基本痊愈率为92.68%;对照组基本痊愈31例, 有效4例, 无效6例, 基本痊愈率为85.36%。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3 小结

虽然通过常规的药物治疗、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 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但仍有部分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缺损, 而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地促进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功能重塑, 也是对后遗症唯一有效的方法。

总之, 在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及早进行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疗效, 降低致残率,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 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733-735.

[2] 姜鸿, 赵海霞. 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的影响. 临床护理杂志, 2011(4):25-26.

脑梗康复护理篇10

上海市浦东医院 上海市 201399

【摘 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 年8 月-2014 年9 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患者6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观察组患者采用认知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采用MMSE 和LOTCA 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MMS 和LOTCA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合理的认知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其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康复护理;老年脑梗;认知功能

脑梗塞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1],由于该类疾病可引发患者在情感、语言、记忆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以致干扰患者正常生活,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采用认知康复护理干预对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患者进行护理,以期考究此类护理方式干预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3 年8 月-2014 年9 月接受治疗60 例老年脑梗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经头颅CT 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证实,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均为初次发病者,无意识障碍及精神性疾病。其中男28 例,女32 例,年龄61-74 岁,平均(66.7±4.2)岁;在认知障碍程度方面,轻度患者22 例,中度患者31 例,重度患者7 例。根据随机分配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有药物治疗、入院宣教及日常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认知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情感障碍护理

由于脑梗患者的认知功能会发生障碍,导致记忆力下降,语言表达障碍,逐渐产生悲观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应多理解患者,与患者亲切交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聆听,并给予详细的解释,让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将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1.2.2 认知康复护理

(1)记忆力训练。让患者花费10min熟悉单张卡片内容,之后对相关内容进行提问,若回答正确,可添加卡片数量和内容,每天1 次。

(2)注意力训练。可将一个硬币放入手心,在患者注视下变化放入手的位置,让患者猜测硬币在哪个手中,每天1 次。

(3)计算能力训练。锻炼患者的计算能力,出些简单的10 以内的加减法,并告诉患者答案,让患者反复记忆,2 次/d。

1.3 观察指标

(1)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进行评定,分值在0-30 分之间,分数越高,说明其智能越好。

(2)患者脑损伤认知功能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进行评定,包括7 个方面,26 个子项目,得分越高说明认知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率的比较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MMSE 和LOTCA 评分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P>0.05); 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MMSE(23.42±3.54) 分和LOTCA(81.24±11.23) 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MSE(19.54±4.15) 分和LOTCA(75.85±14.29) 分, 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脑梗塞是一种急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机能紊乱的神经内科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常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睡眠障碍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2],而脑梗塞导致认知障碍的原因主要有:

(1)脑梗死后患者出现急性缺血症状,导致其脑组织软化发生坏死;

(2)较长时间的慢性缺血会引起患者的脑白质受损,进而损伤轴突运,引起信息传递障碍[3]。

因此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积极的认知康复护理锻炼,能够帮助神经侧支循环、神经轴突或突触建立联系,从而一定程度改善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重组[4]。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MMSE 和LOTC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认知康复组患者护理后,认知功能相比常规护理恢复更好,综上所述,采用合理认知康复护理锻炼,可有效改善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劳可娟. 脑梗塞患者的护理[J]. 求医问药: 学术版,2012,10(7):507-507.

[2] 蒋秋焕, 杨嫚. 健康教育对脑梗塞伴抑郁症康复期的影响[C]. 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