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5 13:43:16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1

【关键词】 常规护理; 急性脑梗死; 转诊时间; 急诊护理流程; 急救效率

doi:10.14033/ki.cfmr.2017.15.0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5-0073-03

当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急救时,通过配合落实急诊护理流程,有助于改善其病情,同时还能缩短转诊时间以及分诊时间,应用价值高[1]。为总结急诊护理流程实践效果,此次对62例于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进行对照,分别行常规护理以及急诊护理流程后,期待能提升其急救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从中筛选出62例进行对照研究。31例基础组患者中,女14例,男17例;年龄40~76岁,平均(56.24±3.10)岁;病程5~47 h,平均(22.87±4.29)h。31例治疗组患者中,女13例,男18例;年龄41~78岁,平均(57.12±3.45)岁;病程5~49 h,平均(21.23±4.16)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31例基础组行常规护理:即环境护理、基础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此外,31例治疗组患者则落实急诊护理流程。

1.2.1 组建急诊护理团队 首先,根据工作能力、沟通能力成立若干抢救小组,每组由3人组成,其中由一位高年资的护士担任组长,在抢救中起到指导、协调作用。其次,科室每月组织各小组成员对六大病种急救流程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最后,护士长每月模拟相应病例进行综合能力考核,判断组员之间的配合能力,组长的指导能力,确保抢救工作的及时性及有效性。

1.2.2 创建护理急救流程 首先,预检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在指导其进行早期检查的基础上,对其生命体征、意识状况、语言状况、面瘫程度以及肢体能力等进行评估后送至抢救区,先为患者提供抢救服务,再予以协助挂号,并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将患者信息及时反馈至专科医师处,配合专科医师进行急救工作[2]。其次,及时启动疾病应急流程,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同时,安排,抬高床头15°~30°,予以建立静脉通道,并对其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再检查其血常规、凝血功能情况及生化指数等,同时对患者血氧饱和情况、心电图指数及血压值等进行测定,以判断其病情。再次,对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对其近期疾病状况进行了解,询问是否出现外伤或者出血等问题,再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介入溶栓的各项适应证。最后,明确患者病情以及溶栓指征以后,即可为其开通两条通道,再对其血氧饱和情况、呼吸频率及血压值等进行持续监测,再加强用药指导,成功溶栓以后,才可将其送至病房中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显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已消失,患者下肢能够正常运动,且未出现语言障碍问题;(2)有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已改善,患者下肢基本能够正常运动,但有轻度语言障碍问题出现;(3)无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未好转,患者下肢不仅无法正常运动,而且有重度语言障碍问题出现[3]。总有效=显效+有效。同时,对患者护理满意状况进行评定,采取问卷方式进行,指标有健康教育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服务态度评分等,采取十分制,得分及满意度之间呈正比。此外,对患者转诊时间、健康知识评分及分诊时间等进行记录,在统计健康知识评分时,具体涉及“疾病认知”“急救知识”及“用药方法”等方面,采取百分制,得分及认知情况之间呈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基础组总有效率67.74%(21/31),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急救指标对比

基础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均长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护理满意状况对比

治疗组护理满意状况各项评分均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姚伟伟等[4]发现,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人群,不仅发病较急,而且具有昏迷、偏瘫、眩晕、意识不清等表现,加之病程时间较长,致残率与致死率都较高,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难免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及经济负担,通常需要进行急救,即使幸存下来,患者的身体功能通常也已受到极大影响,因此落实急诊护理流程尤为重要。对于患有急性脑梗死症状的患者,必须尽快实施就诊抢救,稳定患者病情,必须尽可能缩短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抢救工作成功率[5]。急诊护理流程是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结合急诊科的实际情况以及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最终制订出的一种护理模式,目的是尽可能减少患者在各个医疗环节中停留的时间,尽可能保证患者及时接受手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最大程度争取有效治疗时机,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6]。

急诊护理流程强调在急救期间,需要组建急诊护理流程团队,并且创建护理流程,除了要为患者提供抢救服务及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外,还要及时启动疾病应急流程,并且对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同时明确患者病情以及溶栓指征,再予以落实各项急救措施[7]。除此以外,护理人员还必须对患者的生命各项体征进行密切观察,确保呼吸道以及静脉通路持续通畅,以提升其急救质量[8]。此次急救中两组行护理措施后,31例基础组总有效率67.74%(21/31),3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接受急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落实急诊护理流程,不仅能提升其疗效,改善其护理满意状况以及健康知识评分,而且还能缩短转诊时间以及分诊时间等,可推广。

参考文献

[1]侯艳玲,杨竹.急诊及住院期间连续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z1):15-16.

[2]冯琼,涂明义,张武昌,等.急诊rt-PA动脉溶栓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2):239-241.

[3]冯琼,涂明义,张苏明,等.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3):68-70.

[4]姚伟伟.研究分析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急救效率及质量的影响[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3):15-16.

[5]黄海燕,张丽华,沈碧玉,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早期转归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7):1544-1546.

[6]李静艳,孙宁,马宝英,等.优质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及预后的改善作用[J].河北医药,2016,38(12):1898-1900.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2

关键词 家庭护理 脑梗死 遵医行为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疾病,约占75%【sup】[1]【/sup】,患病率459/10万【sup】[2,3]【/sup】。患者因长期受疾病折磨,日常活动受到限制,影响生理功能和躯体功能正常发挥。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是关系到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措施。现采取家庭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良好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经过脑梗死治疗出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方法:两组在住院期间均接受脑梗死相关知识的系统教育,出院时在饮食调节、运动锻炼、药物治疗、血压监测、心理卫生、矫正不良习惯等几方面进行指导,患者均表示接受并已掌握。试验组出院后即进行家庭护理干预,即护士每月家访1~2次,并不定时与患者保持电话联系;对照组不进行家庭护理干预。

疗效评价:患者出院6个月后即进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遵医行为),包括负面心理、不良习惯、血压监测、遵医用药、运动锻炼、饮食调节。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分别对患者空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尿酸、肌酐、收缩压、舒张压等检查指标进行测定,并对两组进行比较。

结 果

两组出院6个月后遵医行为比较:试验组总体遵医行为(除血压监测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两组各项检查指标比较,见表3。

讨 论

遵医行为指患者执行医嘱的程度【sup】[4]【/sup】,是患者对医生治疗方案的配合性和依从性程度。提高对脑梗死患者家庭护理干预,患者的的功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对提高脑梗死患者遵医行为有重要作用。患者在负面心理、不良习惯、遵医用药、运动锻炼、饮食调节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促进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保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实施家庭护理干预,患者将治疗行为与日常生活习惯结合起来,通过不断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使之建立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本组资料表明,两组出院6个月后遵医行为比较,试验组总体遵医行为(除血压监测外)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家庭和社会对患者的支持,对提高治疗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家人的关心、支持和督促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脑梗死患者疾病的控制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关心,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通过让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监测中【sup】[5]【/sup】,可以有效的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使患者的整个家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8-236.

2 叶小玉,尹德铭,黄秀全.脑卒中后遗症的家庭指导[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4,8(8):85-86.

3 杨明明.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4):159-160.

4 孟宪华.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4):312.

5 刘桂花.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6,3:94-95.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3

[关键词] 循证-人性化护理;高血压;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b)-0182-03

Application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 humanized new nursing model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ZOU Hong-wei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Medical,Central Hospital of Licang District in Qingdao City,Qingdao 26604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 humanized new nursing model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and each group had 50 cases.Observation group was conducted with evidence-based - human nursing,control group was conducted with routine nursing.Two groups were followed up for 1 month,and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action capacity,sequela situation,total hospital stay,blood pressure control when discharged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action capacity in two groups was better than before intervention(P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 humanized nursing;Hypertension;Cerebral infarction

随着老龄化的进展,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3亿的高血压患者,且约50%的人群尚未明确或知晓患有高血压病,因而未实施规律治疗[1],导致我国高血压的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偏低。以往研究证实,高血压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我国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的发病率高,预后不良可能与患者自我管理及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3]。针对此类患者,除积极控制血压、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神经营养等处理外[4],还需要对其加强护理干预,提高其治疗信心,这对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5]。循证-人性化护理模式是目前最新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建立基础是“患者-护士”一对一的护理模式,能更好地进行心理护理及整体护理干预[6]。目前国内涉及该理念的文献报道极少,尤其是针对高血压脑梗死后实施循证-人性化护理模式尚未见文献报道[7]。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从其临床症状、发病严重程度、经济情况以及心理与生理变化等,结合治疗环境及临床效果,综合应用循证理念为理论依据进行人性化护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9~75岁,平均(63.5±2.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20 h,平均(8.3±2.1) h,合并高血压病程5~30年,平均(15.3±2.1)年;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9~76岁,平均(63.6±2.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20 h,平均(8.3±2.0) h,合并高血压病程5~31年,平均(15.5±2.1)年。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的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以及合并高血压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给予入院指导、饮食护理、心理干预、一般护理,康复训练以及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实施循证-人性化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循证护理 首先需全面收集高血压脑梗死相关资料,针对患者、患者家属、病房护士、病房医师等发放循证调查问卷表,主要内容为针对护理行为评价、医疗环境评价、护士工作效率评价以及对医务人员诊断治疗和对病情把握方面的及时性与有效性评定。结合患者发病时间、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既往合并高血压的病程等基本资料进行循证,主要针对本科实施人性化护理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统计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具体措施、实施人性化护理后对诊疗过程、对患者的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影响以及对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之后,为全面收集有关资料,在护士长组织下通过小组讨论模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检索相关关键词,并广泛通过国内外期刊文献、毕业论文文献、学术会议文献结合《循证护理学》《护理学》等教科书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对所提出的问题寻找循证医学证据。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实施人性化护理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活动能力以及随访1月时患者存在的后遗症情况及总住院时间、出院时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1.2.2 人性化护理 护理上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既往合并高血压的病程等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护理措施,注意密切观察患者双侧瞳孔、精神行为能力等变化情况,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发病后存在失语和构音障碍者早期进行积极语言能力方面的训练及护理指导,同时积极鼓励患者家属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在患者病情稳定、血压控制理想后配合康复科医师进行运动功能锻炼,同时鼓励患者早期下床进行主动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测评)及活动能力(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评估),统计干预后两组存在后遗症情况及总住院时间、出院时血压控制情况、护理满意度。Barthel指数共15个条目,每一项目分为四个水平。第一水平:自理;第二水平:在器械如拐杖帮助下自理;第三水平:需要他人的帮助;第四水平:完全依赖别人。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强。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中上肢33个项目,下肢7个项目,总分100分,分值越低表明运动障碍越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活动能力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及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和活动能力均优于干预前(P

表1 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活动能力的比较(分,x±s)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

2.2两组后遗症情况的比较

治疗后随访1个月,发现观察组患者存在失语、构音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后遗症情况的比较[n(%)]

2.3 两组总住院时间、出院时平均动脉压以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表3 两组总住院时间、出院时平均动脉压以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3 讨论

高血压并发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年龄>60岁者的发病率更高,本病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内科疾病[8]。研究称,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的几率是普通人群的5倍甚至以上[9],因此对于单纯高血压患者需要规律服药[10],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并结合适当的体育锻炼[11];对于合并脑梗死者,则需加强护理干预[12],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13]。

针对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能更好地了解目前护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14],尤其是对于实施人性化护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则能更好地促进人性化护理的进行[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活动能力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针对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实施循证-人性化新型护理模式,能更好地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陈美华.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疗效影响[J].交通医学,2014,28(3):287-288.

[2] 张美春,陶慧,杜珊珊.综合护理对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的临床干预效果的评价[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 17(14):1855-1857.

[3] 梁爱琴.银杏达莫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高血压性脑梗死的疗效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4):54-55.

[4] 陶晓葆.循症护理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552-553.

[5] 李梅.循症护理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227-228.

[6] 代红.循症护理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3):398.

[7] 李继兰,张薇.循证护理在脑梗死并发高血压护理中的运用[J].大家健康,2015,9(5):235-236.

[8] 张红.循证护理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8):102-103.

[9] 余静.循证护理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3):101-102.

[10] 陆宏艳,龚远红,陆琳.循证护理在提高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9):124-125.

[11] 李军莉.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7):90-92.

[12] 刘艳.循证护理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6):39-40.

[13] 热依汉古丽・阿卜杜克力木,古丽努尔・热木图拉.循证护理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上的探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0):132-134.

[14] 郜建玲.循证护理在门诊输液室人性化服务环境中的探讨[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2):1171-1172.

[15] 崔苏敏.循证护理在急诊科人性化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8):93-94.

[16] 朱晓红,张燕双.适时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治疗效果的作用分析[J].全科护理,2015,13(12):1103-1105.

[17] 颜海英.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32-333.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4

【关键词】 脑梗死;后遗症;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123-02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现象加剧,脑梗死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有资料显示,作为人类三大危急重症之一,脑梗死经急性期治疗后患者临床病情多可稳定并度过危险期,约30%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会合并出现肢体偏瘫、言语不清等后遗症、复发率高。目前,临床针对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尚无统一方法,主要治疗原则以防止脑梗死复发、改善临床症状为主,但实际治疗中的方法各不相同且疗效千差万别[1-3]。本次研究对82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近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有明确的脑梗死病史,经MRI、CT等影像学资料可确诊;②经系统的脑梗死治疗后,脑梗死后遗症病程1年以上;③生命体征平稳;④患者同意并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意识障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障碍。将患者按照盲选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5例,女16例,平均年龄(74.2±2.4)岁,平均病程(2.2±0.5)年,其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18例,腔隙性脑梗死11例,大面积脑梗死6例,脑干性脑梗死6例。对照组:男20例,女21例,平均年龄(70.6±4.3)岁,平均病程(1.9±0.6)年,其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12例,腔隙性脑梗死9例,大面积脑梗死7例,脑干性脑梗死13例。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脑梗死基础治疗(如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改善患者脑组织血液循环),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①环境护理:保持病房舒适清洁,空气清新;②排便护理:对便秘、尿潴留及大小便失禁者进行相应处理;③皮肤护理:每2h翻身一次,按摩受压部位,以防出现皮肤感染、皮肤完整性受损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方法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患肢运动及语言康复护理等措施。两组均给予护理3个月。

1.2.1 心理护理 脑梗死后遗症病情、肢体功能的康复较为缓慢,个人自理能力受影响,患者极易产生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放弃治疗等消极态度,不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而且不利于患者康复。护士增加与患者的沟通,从不同角度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脑梗死后遗症通过正确治疗,肢体功能是可以逐渐恢复的,并列举实际好转的例子,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部分脑梗死后遗语言障碍而不能有效语言表达的患者,护士仔细观察患者眼神、表情,准确分析患者想表达出来的意思、心理,在护理工作中帮助患者排忧解难,最大程度让患者感受到被他人尊重、理解、爱护和关心,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其心理健康。

1.2.2 肢体运动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因运动神经通路损伤的部位不同,表现出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肢体瘫痪,护理中针对个体差异、肢体瘫痪者的康复需求而制定适用于个体的不同康复方案,内容如下:①护理:护士指导并帮助患者以健侧手、下肢分别带动其患侧手、下肢进行活动,以改善患者脑梗死遗留关节的活动范围,促进患者提高对自我身体的控制能力;护士嘱患者在进行自身患肢关节被动活动时,防止患者用力过猛、活动速度过快、幅度过大而造成患侧关节损伤;在保证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患侧下肢处于屈曲位的前提下保持其自身感受最合适的。②电疗护理:借助理疗方法指导并帮助患者开展康复训练,适当使用功能性电刺激,不仅能有效预防患肢肌肉萎缩,还能一定程度上维持患肢关节活动度并促进有效形成正常运动模式。③中医护理:以中医针灸疗法取患者患侧合谷、悬钟、曲池、足三里、肩k等穴位(临床合并口眼歪斜症状表现的患者另外加入人中、伏兔、地仓、太冲、阳白等穴[1])中的5~9个穴位施灸;而虚寒证者施灸时加电针进行刺激(由轻渐重)或艾灸交替。

1.2.3 语言康复护理 脑梗死后患者大多存在语言中枢受损,表现出伴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护理人员给予患者针对性的语言康复训练,训练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尊重理解患者,以适当奖励的方法鼓励患者。对于能够理解他人话语的运动性失语患者,指导患者从最基本的字的训练,进而过渡到词、句能力的训练方法,具体如识字说字、看图描述、识物说词、复述长短句等;对部分尚有说话能力但不能理解他人话语的感觉性失语言患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视觉、肢体与语言的综合训练,如穿衣服时教导患者说“穿衣”、做洗脸动作时指导患者说“洗脸”;对能识别具体物品但无法准确描述物品名称的命名性失语患者,采取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实物入手的逐步训练方法。

1.3 观察指标 ①心理状态评估[4]: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②以简式Fugl-Meyer[5]对患者护理前、护理后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积分法评估;③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语言恢复正常,生活基本自理;有效:临床症状好所好转,语言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勉强自理;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x[TX-*3]±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运动功能恢复比较 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上肢、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3 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虽脱离生命危险,但极大部分患者遗留偏瘫失语、记忆力障碍、肌力下降等造成生活不能自理,自我价值难以实现使其易产生消极心理。有研究表明,心理障碍是住院脑血管意外患者常见疾病,患病人数约58%,绝大部分患者合并有抑郁、焦虑的心境状况改变,显著影响其预后[6]。另外,有研究认为脑梗死患者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产生机制上可能存在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并彼此影响[8]。本次研究不仅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还对患者的肢体、言语功能恢复实施康复训练。康复护理是根据康复医学神经功能重组原理[9],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行早期、科学、全面、早期[7]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有研究表明,在确保患者血压、体温、呼吸及心率保持稳定,在其脑梗死后第3天[2]就可实施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实施越早越有利于恢复患者脑功能、降低并发症,有效奠定患者后期治疗中的生活质量基础。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治疗后显著高于对照组,利用SAS、SD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况进行评分,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通过有效地康复训练、积极的护患沟通,不仅能显著提高患者运动功能,还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心理状况。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缓解患者心理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窈.52例脑梗死后遗症老年患者康复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3,7(19):123-124.

[2]杨洁.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性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3):80-81.

[3]黎华,李雨峰.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C].武汉:中国康复护理学术高峰论坛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研讨会论文集,2012:245-255.

[4]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36.

[5] Fugl- Meyer AR, Jaasko L, Leyman I, et al. The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J]. Scand J Rehabil Med,1975,(7):13-31.

[6]邓素玲,刘连娣.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 5(7) : 34-35.

[7]张荷,刘君,刘敏.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8):326-327.

[8]张荷,郑冬图,胡海燕.脑梗死后遗症早期康复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3):94-96.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5

【关键词】老年;脑梗死;健康教育

为了保证老年脑梗死患者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笔者对21例该病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1例脑梗死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60~79岁,均经临床表现和CT确诊。初次发病者16例,再次发病者5例;伴有肢体功能障碍者10例,失语者5例,两者并存者3例。通过及时治疗并实施健康教育,患者病情均有所好转,肢体功能明显改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提高。所有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有很大提高。

2 健康教育方法

2.1心理指导老年患者常有失落、孤独、紧张、恐惧、自尊心比较强等不同心理表现。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笔者主动、热情地与患者、家属交流。讲解脑梗死的相关知识,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鼓励患者积极锻炼,控制情绪波动,减少刺激和过度紧张,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预防疾病复发。

2.2 饮食指导老年人机体各种系统功能减退,活动量减少,应给予清淡、低盐、低脂、适量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食物,如水果、疏菜、鱼虾、豆制品、海带等,少食用动物脂肪和刺激性食物,如浓茶、辛辣的食物等。一日三餐均以微饱为宜,切勿暴饮暴食,特别是晚餐,适当控制总量,防止超重,且保持大便通畅。

2.3提高患者对致病高危因素的认识告诉患者脑梗死的五项致病高危因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1]。同时,脑梗死的致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过度饮酒、劳累、情绪激动等有密切关系。因此,除了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降压、降脂、降糖药及软化血管药物之外,还应做到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注意劳逸结合。定期到医院复查。应认识到,只有提高对高危因素的认识并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彻底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才能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2.4语言功能康复指导由于失语患者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而非常痛苦。为了提高患者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增强记忆力,我们耐心、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语言训练。从发单音节、单字、单词、认识人、物品名称开始,做到反复读、反复认,经常与他人进行简单对话,促使他多说多练;经常做口控操、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坚持每天收听广播、读书,让他们读出声来,以提高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2.5 肢体功能康复指导康复训练要在治疗师、护士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并教会家属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态训练,肌肉松弛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力量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防止跌倒损伤,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强调正确的训练模式。

2.6 出院教育指导患者居室要通风,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应克服不良嗜好,进低盐低脂少糖饮食。同时,要保持心态平和,注意劳逸结合,变换进动作宜慢,转头不宜过猛,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教会患者康复治疗知识和自我护理方法,告诉患者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当出现肢体麻木、乏力、言语不清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有问题可采用电话咨询,并定期来院复查。

总之,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份。通过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并增加了脑梗死的相关知识,改变了影响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了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促进了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6

饮食护理: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高血糖,护士应熟练掌握饮食的计算, 每日三餐分配1/5.2/5.2/5或可按四餐分配为1/7.2/7.2/7.2/7,不能进食的病人及时下胃管;进食要严格定时,定量,这样可使血糖波动小,以减少对身体的损害,利于身体恢复。脑梗死病人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此类病人应禁食动物脂肪.油炸.油煎食物及动物内脏;脑梗死病人多数长期卧床,容易造成便秘及排便困难,应进食纤维素高的饮食,包括豆类. 蔬菜 粗谷物,含糖分低的水果。2.3

防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多数进食困难,呛咳,如护士为病人注射胰岛素后对病人的饮食情况不过问而引起低血糖,又未及时发现将造成严重结果,因为脑组织对血糖浓度的改变甚为敏感,一旦血糖过低,脑组织缺糖,缺氧,缺能量,引起脑组织功能失调,出现低血糖症状:心慌. 心悸. 饥饿. 无力 .手足颤抖. 出汗. 心率增快. 反应迟钝. 头晕. 嗜睡 等,一旦发生应立即进食糖果. 含糖饮料,重者应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30毫升。2.4合并症的观察: 病人体温升高,心率增快,考虑有无继发感染的可能,引起的原因有:1.脑梗死的病人常有假性球麻痹引起的咽反射减弱,且长期卧床,可引起吸入性肺炎和坠积性肺炎; 观察是否有压疮的发生; 糖尿病人多有疖.痈等皮肤化脓感染,有时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如出现呼吸节律的改变,应考虑病情加重及有无脑水肿的发生,应立即向医生报告,采取紧急措施。2.5 注射胰岛素的护理:对胰岛素治疗者,应认真核对医嘱,严格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时间和剂量。宜选择上臂三角肌及臀大肌,大腿前侧,腹部[1],注射点应常常改变,两周内不要在同一点注射两次以上,多次注射同一部位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2.6 预防压疮的护理:

脑梗死病人常有偏瘫,导致躯体移动障碍并发压疮,间歇解除压迫是预防压疮的首要措施。协助病人定时翻身是有效措施,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轻拍,避免拖拉;保持皮肤干燥,床单整洁;每天温水擦身1-2次,促进肢体血液循环。2.7 心理护理: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7

从临床来看,脑梗死是相对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及致死率高的特点;脑梗死伴发高血压的危险性及治疗难度均会有较大的提升[1],这也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升护理质量,研究将以我院收治的40例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对研究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脑梗死伴发高血压的患者展开研究,采用电脑分组的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20),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平均年龄(64.1±4.2)岁,平均病程(3.4±0.7)年;对照组(n=20),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平均年龄(63.8±3.9)岁,平均病程(4.0±1.2)年。资料汇总提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进行分组研究的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为:(1)以护士长为核心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组内成员总结患者的基本资料、病史、家庭情况、心理状态等,并以此为基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然后查找文献资料综合制订护理措施,并在整个护理执行过程中,对护理方法进行评估和总结,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的调整护理措施;(2)康复训练,研究证实,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对于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康复训练的意义,并从简单的肢体被动运动开始,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逐步提升运动量和运动方式[2];(3)心理干预,长期受到疾病影响,患者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耐心解答患者或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以提升患者的认知度,并通过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4)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订相应的饮食计划,鼓励患者尽可能食用维生素、蛋白质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对于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要进行必要的健康知识宣教和监督,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制订饮食计划时要尽量考虑患者的个人饮食习惯,以免其出现抵触。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接受护理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另采用问卷方式评估两组患者对于整个治疗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整体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x?来检验,采取Q检验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n=20)住院时间(15.0±3.4)d,对照组(n=20)住院时间(20.7±4.1)d;观察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意义(t=4.7859,P=0.0000)。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观察组(n=20)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9±3.8)分,对照组(n=20)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7.4±4.5)分;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意义(t=3.4168,P=0.0015)。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问卷结果显示,观察组(n=20)对护理服务满意16例、较满意3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95.00%;对照组(n=20)对护理服务满意14例、较满意3例、不满意3例,满意率85.00%。^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意义(χ2=5.5556,P=0.0184)。

3.讨论

循证护理是现阶段临床上广泛运用的一种新型护理理念,相对于常规护理,其优势在于通过对患者资料的分析及文献的查找,制订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在整个执行过程中不断对护理方法进行评估和总结,进而保证了护理的有效性[3]。从本次研究来看,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患者护理中,该方法能够加强护患之间的互动,通过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有助于提升患者依从性[4]。研究结果的数据比较来看,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三项指标上比较,观察组均占据明显的优势(P

综上所述,我们归结出最终结论:对脑梗死伴发高血压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提升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方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志彬. 探讨循证护理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疗效[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5):254-255.

[2]芦苇. 循证护理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12):222-224.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8

解放军208 医院神经内科 吉林省长春市 130062

【摘 要】目的:探讨模式化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 年3 月-2014 年5 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5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 例、观察组48 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基础上采用模式化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生活自理能力(ADL)。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7%(P<0.05);观察组患者ADL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模式化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关键词 模式化护理;脑梗死;康复训练

脑梗死为中老年人临床常见疾病,患者多数情况下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对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该类患者在医院接受短暂治疗后,漫长恢复期均在家中度过,由此后期康复效果尤其重要。我院对脑梗死患者采用模式化护理路径,效果显著,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 年3 月-2014 年5 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5 例,所有患者经由CT 及MRI 确诊为脑梗死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排除病情危重及合并重要器脏功能衰竭者、合并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7 例,男27 例,女20例,最小年龄39 岁,最大年龄75 岁,平均(59.4±8.5)岁;观察组48 例,男29 例,女19 例,最小年龄40 岁,最大年龄74 岁,平均(60.1±8.8)岁。以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康复训练,于患者住院期间由康复护士对其进行1 对1 演示锻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训练内容,每天1-2 次,每次30-40min,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基本康复训练技巧。观察组患者采用模式化护理路径,具体方法及内容如下:

(1)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性训练同对照组。

(2)为患者设计康复训练记录单,主要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诊断资料、患肢肌力、训练前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训练记录等内容,于患者出院时发放。

(3)康复训练记录内容模式化,主要是将训练时间、次数、方式、持续时间等固定化,叮嘱患者及家属在训练后及时进行记录并妥善保存。

(4)叮嘱患者复诊时携带门诊病历及康复训练记录,方便医生根据患者康复训练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两组患者均2 个月康复训练后进行疗效对比及ADL 评分对比。

1.3 疗效判定

治愈:患者意识清晰,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状况较好,日常生活可自理;显效:患者意识清晰,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情况好,但遗留轻度神经损害体征,基本实现生活自理;有效:患者意识清晰,肢体及语言功不同程度改善: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患者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加重或死亡。总有效率=(治愈+ 显效+ 有效)/ 例数×100%。

ADL 评定标准:评定内包括从穿衣、进食、大小便控制、入厕、平地行走、上下楼梯、洗澡等,满分100 分,得分<20分为完全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得分20-4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需依赖他人;得分41-60 分为中度功能障碍,在他人帮助下可实现生活自理;得分>60 分为功能良好,或轻度功能障碍,生活基本自理。

1.4 统计学分析

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 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 以( )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若P<0.05 则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对照组47 例患者中, 治愈8 例(17.02%),显效11 例(23.40%),有效16 例(34.04%),无效12 例(25.53%),总有效率为74.47%;观察组48 例患者中,治愈15 例(31.25%)显效18 例(37.50%),有效13 例(27.08%),无效2 例(4.17%),总有效率为95.83%,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ADL 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ADL 评分为对照组(36.7±16.8)分,观察组(36.9±16.4)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ADL 评分为(42.5±17.4) 分, 观察组ADL 评分为(67.5±16.4) 分, 两组护理后ADL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ADL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治疗后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对脑梗死患者指导展开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残存功能,使其能够以良好的状况回归社会及家庭。康复训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患者日常生活及活动相关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且康复训练的时间越早,取得的效果越为明显[2]。

我院采用模式化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展开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7%(P<0.05);在ADL 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模式化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在大大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的同时,有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帮助其更好的回归社会与家庭,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9

急性心肌梗死(AMI) 日前已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杀手,AMI患者如能早期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梗死的相关血管得到短时间内的侧枝循环建立,有效的缩小梗死面积或解除梗死,明显降低AMI死亡率,我院心内科在加强AMI护理工作以来,至2008 年5 月收治68 例AMI行静脉溶栓患者已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心理护理

溶栓前因患者及家属对需要治疗病情的危重性不能深度了解,情绪易紧张,给予解释治疗目的及注意事项使其可以积极配合,AMI 病人发病时常伴有胸痛,胸闷给患者带来濒死感使其紧张焦虑、恐惧,因此要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文化程度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应使用语言与非语言交流相结合的方法来缓解紧张情绪,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治疗中的护理

1 应保持环境安静,保证患者绝对卧床,留一位患者最信任的家属在其身旁陪伴可给患者以精神安慰使其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2 在患者同侧上肢建立两组静脉通道,另一上肢用于测血压为方便抢救及补液,一组静脉通道应应用套管针同时也可避免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3 溶栓药物在输入过程中应在要求的时间内输入完成(由于是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过慢会降低疗效根据医嘱将溶栓药物尿激酶100 150 万u 溶于生理真盐水150ml 中按要求30min 内输完,其中前10min 输入总量的2/3, 后20min 输入总量的1/3。

治疗后的观察与护理

冠脉再通的观察 监护室护士可通过冠脉再通的间接指征来观察以下三点内容

观察症状:

1 如冠脉再通病人的胸痛在给予溶栓剂开始后2-3h内疼痛基本消失,部分患者缺乏典型的疼痛症状,护士应巡视病房并询问患者症状改善程度,重视其描述病情的细微变化

2 如溶栓成功在静脉给予溶栓剂2 、3小时内心电监护可出现心律失常下壁心梗患者出现一过性窦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有或不伴有低血压。

3 观察心电图如果冠脉再通在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 段迅速回落约50%。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经观察我院68例溶栓患者28例在溶栓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通常在溶栓后2h 内发生,在此期间应特别注意心电监护,有报道前壁梗死时多为室性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早、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速等;下壁梗塞时多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因此护士须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变化规律,不同部位梗塞易发生的心律失常类型及时描记异常心电图及早发现救治。

出血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约11% 患者出现出血的并发症,因此护士必须密切观察有无下列情况:是否有呕吐、意识不清、瞳孔缩小变化,判断有无颅内出血、是否有皮肤粘膜出血点、紫斑、齿龈出血、有无呕血、下消化道及泌尿出血征象

低血压状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血压降低时,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湿冷、烦躁不安等症状,可以发生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肌大面积梗死,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所致,也可由于血容量不足,再灌注损伤,扩血管药物等引起,护理中应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在溶栓进行时的30min 内每10min 测一次血压溶栓后每30min 测一次血压 6小时后每1小时测一次血压,但有些心肌梗死患者收缩压在90mmhg 左右时,伴心动过缓多为短暂性低血压状态,一般积极给予吸氧处理,疼痛适量给予罂粟碱及抬高肢体或补充血容量即可纠正。

强化康复指导

做好基础护理 通过对患者的饮食活动方面的指导及情绪上的安慰,使病人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安全渡过急性期,进入康复期后,应对患者宣传有关疾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如吸烟、酗酒、长时间搓麻将等,护士应指导其如何戒除不良行为,指导病人避免心绞痛的诱因: 饱餐、 情绪激动、 便秘、 劳累、包括体力与脑力两方面、 感染、 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等。心肌梗死溶栓病人的起床活动时间据我们临床观察应进行早期活动一般在溶栓治疗24小时, 开始活动但应在心电监护下进行,以活动后不出现:心悸、气短、疲劳为宜,逐渐增加活动量,循序渐进,千万禁忌突然加大运动量,宜劳逸结合。

参考文献

1 缪丽.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996 4 2 452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10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循证护理;应用效果

持续发作或急性发作的冠状动脉的供血、供氧量不足,容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疾病[1]。中老年人是该疾病的多发群体。循证护理能参考患者想法与愿望,改善护理决策,提升护理效果。本次实验即采用循证护理对该疾病展开护理配合,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8月~2015年8月,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治疗的患者共132例。以随机双盲法抽取其床头号码,将其分为对照组66例,实验组66例。

对照组男42例,女24例,年龄为61~83岁,平均(72.6±3.6)岁。其中22例下壁梗死,23例前间梗死,其余21例为合并梗死。

对照组男43例,女23例,年龄为62~82岁,平均(72.8±3.5)岁。其中23例下壁梗死,24例前间梗死,其余19例为合并梗死。

纳入标准: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心律失常、衰竭,休克[2]。排除标准:认知、精神系统疾病;无交流能力;无参与实验意愿。

实验符合伦理委员会标准,两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前,由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需保持绝对卧床时间24h,检查是否存在合并症;监控患者血压、心率。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

实验组行常规护理,并进行循证护理:制定护理方案:以护士长与医院领导,共同组建专门的护理小组。收集患者病情相关的各项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格特点与心理情况。整理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对照医院既往成功护理案例,制定循证护理计划。

实施护理方案:常规监控患者生命体征。给予患者陪伴并与患者沟通交流,增加患者信任,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对疼痛不适的患者,给予电视、广播、音乐等转移注意力。根据患者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帮助患者制定饮食方案。将给药时间,安排在早5点到中午12点之间。对患者家属展开健康教育,降低家属探视频率。协助患者翻身,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嘱咐患者家属为患者及时更换衣物。患者疼痛严重则适当给予镇痛药物并给氧。病情严重者需持续给氧,症状得到缓解者转为间歇吸氧。指导患者饮食低盐、低糖、低油脂、高蛋白、并以清淡为主。对胆固醇含量过高的食物,应禁止食用。对患者进行排便指导,告知患者排便过程中,不可屏气用力,对便秘患者适当给予排便药物,卧床过程中,应对其进行腹部按摩与热敷。

护理评估:对护理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将护理经验记录并向其他护理人员分享。

1.3评定标准 记录并对比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对比两组心率失常患者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对实验数据以SPSS19.0软件处理,对数据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见表1,实验组在住院的费用以及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心率失常共5例,少于对照组。两组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与心肌持续性缺血有关[3]。患者会表现出胸痛与循环功能障碍,并且心电图会提示心肌损伤的相关变化。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另外,一些先天性畸形与炎症、血栓等,也有可能对造成该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逐年提升。在各种发病人群中,老年群体的发病概率最大。并且老年人各部分身体机能水平下降,容易合并其他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

循证护理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方法,目前在国内各大医院中应用的较为广泛,其临床护理效果得到肯定。与普通的护理工作相比,循证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更高,其所涉及到的相关学科也较多。在临床应用上,常常会应用到营养学、心理学甚至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医院应该重视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以便于日后循证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另外,循证护理无法由单独的护理人员进行,而是需要多方面配合。因此本次实验中,由护士长带头并取得相关领导的同意,组建循证护理团队,对患者展开高效的护理。循证护理包括护理计划的制定、计划的实施以及护理结果的评估三个部分。其中护理计划需要结合患者的意愿、患者的一般情况、心理状况等,并根据既往护理经验的总结与相关课题研究的成果制定护理计划。从而保证护理计划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对具体患者的适用性。

通过对既往经验的总结,提示急性脑出血具有比较多的发病诱因,而本组患者中,大部分存在各种基础病,并且还有心肌梗塞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因此发生急性脑出血的概率较高。此外,经临床检查,发现部分患者存有心源性休克以及心功能不全等情况。而这些情况大多数都是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所存在的代表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循证护理分别从饮食、排便、日常生活等方面予以护理、指导和协助,从而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脑出血现象。

此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长期住院因而在情绪上处于消极状态,容易滋生抑郁、焦虑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对疾病的治疗与康复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根据循证护理的原则,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想法和需要并尽量予以满足。同时,患者负面情绪大部分是环境影响而导致,所以在察觉患者情绪抑郁时,应采用音乐、电视、广播播放等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本次试验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结果显示循证护理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所花费的平均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过程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实验组也明显较低。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能降低其经济负担,减少心律失常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陈晓莎. 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14,22(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