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8 20:24:53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1

【关键词】 跌倒风险评估 脑梗塞 护理安全

1 研究对象

1.1 对象的选择

以方便取样的方法,选择2012年7月--12月入住我院内科病房的58例诊断为脑梗塞的患者,按住院先后进行顺序分组,干预组35例,对照组23例。纳入标准:患者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病情平稳,意识清楚,无语言沟通障碍,无严重严重心、脑、肾功能障碍。排除标准:临床上除表现脑梗塞的一般症状外,还伴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者。

1.2 对象的一般资料

干预组:男29例,女6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7.7岁。对照组:男18例,女5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5.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护理方法

干预组采用跌倒风险评估表:先是初始评估,所有新入院脑梗塞患者由护士进行跌倒风险的初始评估,在患者入院2小时内完成,如有风险,护士对患者及陪护进行预防跌倒摔伤的健康教育,在患者或家属对健康教育完全理解后,要求其在《住院病人安全告知书》上签全名。然后是再评估,患者出现病情变化、使用镇静药、安眠药、降压药等药物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次宣教。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危险的发生,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照组不给予跌倒风险评估,仅进行常规健康知识宣教。

2.2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发生跌倒的年龄、时间、地点、是否受伤、使用特殊药物、有无陪护比较详见表1~2。

4 讨论

4.1 跌倒因素

(1)高龄及生理因素:有研究发现,65岁以上住院老人跌倒危险性增加,跌倒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老年人因为骨骼肌肉系统强度与弹性的退化,可造成生理性的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各种感觉、运动、定向、听力下降,极易因碰到障碍物身体轻微倾斜而跌倒。

(2)疾病因素:脑梗塞患者可出现病理步态、共济失调或下肢活动受限等危险因素,合并的糖尿病、心脏血管疾病、眼科疾病、心律失常性晕厥等可导致患者发作性跌倒。另外,患者骨质疏松更易发生跌倒而致骨折。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镇静催眠、抗精神病、降压、利尿、降糖药等均可影响患者神志、视觉、步态、平衡及血压等,增加患者跌倒的危险[2],患者因药物作用,易造成嗜睡或眩晕而跌倒。从表1中可看出有使用特殊药物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跌倒。

(4)环境因素:夜晚光线不足、地板湿滑、床边物品堆积、患者衣服拖鞋不合适、厕所内马桶位置太低、没有扶手和呼叫器等,均可成为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中在厕所、走廊发生跌倒所占比例较高。

(5)缺乏协助:未使用床旁护栏,助行器使用不当,或者患者的轮椅、床未固定、无人陪护等,都是脑梗塞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

(7)护理人员因素 低年资护士对患者评估不全面,或对有跌倒风险的患者指导不当,不能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有效指导。表1中发现有陪护的发生率也比没有陪护的高。陪护工对运送工具使用不安全,护士无关注。

4.2 防范举措

(1)建立护理安全管理机构。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安全小组,定期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检查考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护士长每周监控,查看各项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2)高度关注高危患者。预防跌倒应在不妨碍患者日常活动和自主能动的条件下进行,从多方面考虑[3]。准确评估住院患者的安全问题是预防跌倒的基础,责任护士指导患者使用合适枴杖,穿防滑的布鞋,在浴室、走廊、厕所安装扶手、防滑地胶及呼救铃,如发生意外能及时呼叫。

(3)加强巡视。跌倒发生的时间在晨午晚间的比率高;住院患者病区内容易跌倒的地点有病室内、卫生间[4]。对于脑梗塞患者,值班护士要加强巡视,发现危险行为及时制止,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智的变化。责任护士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对服用镇静催眠、降糖、降压药等患者,,应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并反复向患者宣教此时要卧床休息的目的,减少跌倒的风险。

(4)制定患者跌倒的应急预案。当遇到脑梗塞患者跌倒后摔伤后,当班护士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就地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不能搬动,立即通知医师协助评估,初步判断跌伤原因和认定伤情。及时请外科医师会诊处理。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进行风险因素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当跌倒事件发生后,一定要妥善处理好赔偿纠纷,协助调查。

5 结语

有研究指出,对于可预防性或临床期疾病管理而言,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或疾病提醒策略能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5]。2013年我院对所有入院患者在2小时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对存在跌倒高风险的患者,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宣教,从根本上认识到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及其严重后果,熟练掌握预防措施,达到从源头上预防的目的。总之,患者发生跌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安全防护不仅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参与和重视,医护人员更要加强安全管理意识,提高护理风险识别能力[6],保证护理安全,对存在的安全因素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患于未然才能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杜绝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49.

[2]霍丽莉,李晓.药物致老年人跌倒临床分析及护理[J].前卫医药杂志,1998,15(4):240-241.

[3]库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43.

[4]王日星,刘美芹.住院患者病区内跌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R].医学信息,2011,24(9):4483-4484.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2

【关键词】 重症脑梗死; 早期识别; 护理

重症脑梗死是由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或颈内动脉远端闭塞后,出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的完全性梗死,其早期的病死率可接近80%,故又称为恶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故对其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1]。选择本院神经内科2009年7月-2011年11月收治的重症脑梗死典型病例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由于护士掌握了临床早期识别信号,配以及时有效的护理,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将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识别与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例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分类诊断标准,年龄44~86岁,平均74.75岁;男5例,女3例;经头颅CT确诊3例,MRI确诊5例;入院距发病时间2~720 h,平均138 h。既往有糖尿病史2例,高血压病史5例,脑梗死病史4例,脑出血病史2例,冠心病史3例,房颤病史1例。临床表现:意识障碍5例,言语障碍4例,面瘫2例,吞咽障碍3例,肢体运动障碍3例,眩晕3例,继发性癫痫2例,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3例、单侧巴宾斯基征阳性2例、双侧巴宾斯基征可疑阳性1例,尿失禁5例。主要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2例、肺部感染3例、呼吸衰竭2例、心律失常2例、电解质紊乱2例、肾功能不全1例、泌尿系感染1例、压疮1例(自带)。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8例重症脑梗死患者采取统一调查表,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检查、临床表现、治疗、病情转归等。

1.2.2 护理方法

1.2.2.1 病情观察 由于重症脑梗死患者病情重、症状多、病情变化快,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瞳孔改变。因此,每个神经内科的护士均应熟练掌握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在此基础上掌握重症脑梗死的早期识别信号:(1)发病后即有意识障碍,即使意识障碍为一过性,也提示发生病变的血管大,靠近主干,导致脑组织在短时间内血流快速减少,超过了脑的代谢应激能力;(2)发病后短时间内或48 h病情进展,提示血管管壁病变明显,可能有狭窄存在;(3)多数患者伴有头疼、呕吐,为颅内压增高的表现;(4)早期发生眼球凝视,也是提示大面积梗死的特征之一;(5)心房颤动者发生的脑梗死多为大面积脑梗死;(6)24 h内即可出现影像学改变;(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者[1]。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现上述任何情况之一,都要及时通知医生。

1.2.2.2 血糖的监测与控制 约40%的患者存在脑卒中后高血糖,对预后不利[2],而重症脑梗死患者因应激反应和分解代谢增加等因素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加之早期肠内营养使以往的进食方式发生改变,病前的血糖控制措施不得不中断等因素,使血糖控制更加复杂[3]。严格控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可降低肺部感染率和病死率[4]。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存在糖尿病史,均留置胃管,采用肠内营养。在肠内营养期间,应根据医嘱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结果应用降糖药控制血糖等,同时注意低血糖的症状如:饥饿感、出冷汗、心悸、意识障碍加重等。

1.2.2.3 营养支持 脑卒中后由于呕吐、吞咽困难可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可导致神经功能恢复减慢。应重视脑卒中后液体及营养状况评估,必要时给予补液和营养支持[5]。能经口进食的鼓励经口进食,吞咽障碍及经口进食呛咳的可进食黏稠流质,经口进食不能满足营养需要的,以及意识障碍的应及早给予鼻饲流质,以满足营养需要。

1.2.2.4 完善基础护理 重症脑梗死患者因为年老体弱,加上长期卧床,所以普遍抵抗力较低,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恶化。为保证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应完善相关基础护理工作[6]。具体措施如下。

(1):合适的可以预防肢体畸形、挛缩、足下垂、肌肉萎缩、压疮以及因坠积性充血发生的支气管肺炎等并发症[7]。在急性期卧床期间患者因病情不稳定,常有骤然变化和意外发生,要经常变换,并保持肢体功能位。

(2)大小便的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缓慢,容易引起便秘,应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如开塞露等,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的血压骤升而加重病情;小便失禁者,应保持会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或应用接尿器等,为便于记录24 h尿量和防止尿液对皮肤的侵害或尿潴留的患者,必要时短期内留置导尿。留置尿管的患者应执行常规护理,如:观察尿液的颜色、量、性状,定期尿常规检查,保持通常等。

(3)皮肤护理:由于本组病例平均年龄74.75岁,其中4例为80岁以上的,意识障碍5例,尿失禁5例,肢体运动障碍3例,自带压疮1例,所以应加强皮肤护理。应根据压疮评分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应用气垫床,视局部受压情况进行翻身按摩,翻身时应避免拖、拉、拽,保持肢体的功能位及床单位清洁整齐,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按摩周身皮肤,改善全身营养状况等。对自带的压疮,采取长效抗菌剂和无机诱导活性敷料进行综合处理。

(4)呼吸道管理: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患者由于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运动减弱,易造成口鼻异物或呕吐物误吸,大量细菌进入呼吸道导致吸入性肺炎[8]。给予定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必要时机械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吞咽障碍的患者,指导进食黏稠食物,进食宜缓慢;意识清楚的患者指导有效咳嗽、咳痰,意识障碍的患者,头偏向一侧。两者床边均备吸引器,防止误吸。

(5)口腔护理: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减弱,唾液腺分泌减少,溶菌酶杀菌作用下降,为口腔内细菌的大量繁殖造成了有利的条件,这不仅容易发生口臭及口腔炎,影响食欲及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腮腺炎、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9]。所以应根据口腔pH值选择合适的口腔擦洗夜,给予2次/d的口腔护理。

1.2.2.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及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掌握疾病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系统教育活动[10]。有效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减少脑梗死的复发,恢复语言及患肢功能,能使患者获得疾病相应知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增强保健意识,提高生活质量。采取各种方式,如:板报、书籍、教育处方、集体讲解、一对一讲解等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脑梗死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保健、饮食、大小便护理、肢体及语言康复等知识。

1.2.2.6 观察药物效果与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应熟知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做好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的观察。扩血管药物注意监测血压;溶栓降纤期间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注意有无出血倾向等;输入甘露醇时观察尿量、尿色,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处理;应用降糖药物注意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等。

1.2.2.7 康复护理 在患者病情稳定,心理状态良好时,及早进行瘫痪肢体的主被动功能锻炼以降低致残率。吞咽障碍可引起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故早期给予重视,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住院期间采用康复治疗仪、吞咽治疗仪、手法康复等,进行关节活动、肌力训练、转移、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吞咽训练,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恢复期采用出院后连续护理。

2 结果

8例患者中7例好转出院,其神经系统的定位症状与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进入恢复期康复阶段,患者及家属能掌握出院后康复训练方法及相关知识;1例经积极抢救,病情曾一度好转,但由于家属的不配合治疗和抢救,最终因多脏器衰竭自动出院。好转出院的7例患者实行出院后连续护理干预。

3 讨论

3.1 通过细微变化进行病情观察,早期识别重症脑梗死的信号 对重症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及时诊断,给予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11]。临床护士应运用专科知识,通过细微变化,早期识别信号,如:意识障碍是否进行性加重,有无头痛、呕吐、眼球凝视或48 h时内病情进展加重,有无房颤病史等,运用早期识别重症脑梗死的手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在本组病例中,1例入院次日晚间,护士在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双眼向左凝视,及时通知医师行头颅MRI检查为左侧颞叶急性小脑梗死,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最终好转出院。

3.2 运用评判性思维模式,综合观察病情,预防护理并发症 重症脑梗死因其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以及以往病史的不同,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言语障碍、精神异常等,为临床护士判断病情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容易混淆的症状、体征,需要护士具有较高的洞察力,并运用评判性思维模式,综合进行病情观察,并实施个性化护理。如本组1例患者,日间静滴20%甘露醇时出现大汗,责任护士在第一时间通知值班医师,医嘱改用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后未再出现大汗症状,考虑患者原有冠心病史,快速输入甘露醇后引起心脏负担加重导致。由于护士及时发现,避免了心衰的发生。另有5例患者也是由于护士在病情观察中,重视了患者的主诉,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了干预措施。认为神经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运用评判性思维模式,克服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模式,对病情进行综合观察分析,从而预防护理并发症。

3.3 心理护理不容忽视 由于重症脑梗死患者病情重,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消极心理反应,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对康复更是信心不足,这种心态势必影响治疗效果。通过心理干预给予及时地排解,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11]。在查阅本组病例时并未发现对心理状态的评估。1例患者,年仅44岁就患上两侧小脑半球梗塞,且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尽管经抢救最终神志转清,好转出院。笔者考虑,此类患者,正当壮年,上有老下有小,疾病却如此重,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护士并未对其进行评估和护理。笔者认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应只注重病情观察、满足生活需要和治疗工作,心理护理同样不容忽视。

3.4 强化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 目前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 h内或6 h内[12]。对于有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如果在有效时间内入院,启动溶栓绿色通道,以最早最快的速度为患者赢得生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13-14]。本组8例患者入院距起病时间2 h~30 d不等,平均138 h,只有2例在时间窗内就诊,尽管入院时已出现意识障碍,但由于就诊及时,最终神志转清,好转出院。另有3例患者入院时既存在肺部感染,1例自带压疮,笔者认为患者及家属之所以就诊意识淡薄,出现肺部感染和褥疮,除了与家属的照顾能力有关外,还与相关知识缺乏有关,所以应强化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实施连续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胡屹伟,李林文.重症脑梗死早期识别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8,31(4):43-45.

[2] Yong M,Kaste M.Dynamic of hyperglycemia as a predictor of stroke outcome in the ECASS-II tril[J].Stroke,2008,39(12):2749-2755.

[3]李领侠,周西,王妮,等.糖尿病重症脑梗死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24(1):78-80.

[4] Khng S Q,Davies J E,et al.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s better than TIMI risk score dt predicting death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Heart,2008,94(1):40-43.

[5] Dennis M S,Lewis S C,Warlow C.Effect of timing and method of enteral tube feeding fou dysphagic stroke patients(FOOD): a multicentie randomised controllsd trial[J].Lancet,2005,365(21):764-772.

[6]干克丽,肖黎丽,张春英.浅谈重症脑梗死患者的基础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6):1018-1019.

[7]田丽荣,李丽.老年脑梗塞的护理要点[J].当代医学,2008,13(9):103-104.

[8]段梅花,李霞,尹红梅.高血压脑出血102例术后肺部感染预防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6):89.

[9]贾冬云,郑军.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8):39-41.

[10]王庆春,张雪霞.健康教育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4):470-471.

[11]王海英,脑梗死康复期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7):181.

[1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13]常红,李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单元规范化溶栓绿色通道的应用管理[J].护理研究,2009,23(11):2873-2874.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3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健康教育

脑梗塞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脑软化,其中主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伴高血压。疾病特点是起病急,复杂多变,恢复期长,病发率高。脑梗塞恢复期是指患者的体力、智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处于恢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有目的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使护理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院根据脑梗塞患者的特点,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使患者掌握用药知识及防病常识,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密切联系了护患关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的脑梗塞患者100例,男67例,女33例,年龄50-87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0例,中学28例,小学12例。

1.2方法运用教育程序,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采用口头讲解,演示,书面材料,看幻灯片,科室内的图片宣传和宣传单的发放等方法,对每个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及康复医师各司其职,充分利用查房时间,晨、晚间护理及做治疗、发药等时间,主动热情地与患者或家属交谈,了解患者所需,做好心理护理,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讲解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具体如下:

1.2.1入院宣教脑梗塞患者可出现脑功能障碍,肢体偏瘫、面瘫、舌瘫和失语。定向障碍,时间与人等认知力下降。也可出现情感障碍,有的焦虑、易伤感、易激惹;有的抑郁、苦闷、悲观。因此,患者入院后,应给予热情接待,做好入院宣教。向患者介绍负责护士、主管医生、科室情况、医护工作时间、住院规则、住院环境等情况。向患者介绍所患疾病性质,治疗方案。鼓励患者振作精神,积极配合治疗,定能取得好的结果。让患者充分信任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在与患者的交谈中,应尊重患者、同情患者、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提供轻松环境,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生活,安心养病。

1.2.2疾病危险因素教育①遗传因素:直系亲属中有过卒中或心脏病史(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儿女)。②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大量饮酒、喜食甘甜肥腻食物、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肥胖,急躁的性格或较大的心理压力。③疾病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维性颤动或有其它的心脏疾病、呼吸睡眠暂停、等会导致脑卒中的疾病。因此,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降低疾病发生的关键,应对患者重点实施病因教育,告之患者所患疾病及常见病因、诱因。

1.2.3饮食指导脑梗塞多发于5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者,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因此,对患者饮食的指导十分重要。给患者宣教合理膳食的重要性,指导病人饮食要有节制,不宜过饱。选用低盐、低胆固醇、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的饮食。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平均每日不超过6g;少食动物脂肪、奶油、蛋黄、动物内脏等食物,防止肥胖和高胆固醇血症;增加膳食中优质蛋白质尤其是鱼类蛋白和大豆蛋白的摄入量,可多食鱼虾、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鼓励患者多饮水,适当饮茶以增加血管韧性,改善血液循环;忌食辛辣,戒烟酒,以免引起血管改变,而致血压升高,不利疾病康复。吞咽困难者应取坐位或头高健侧卧位,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饮食,进食缓慢,防止呛咳;有意识障碍或不能进食者,应尽早给予鼻饲饮食,以保证营养的供给。

1.2.4生活指导①加强皮肤护理:脑梗塞患者常有轻重不等的肢体瘫痪而长期卧床,加强皮肤护理尤为重要。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有意识障碍、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必要时可用约束带加以保护。每2h定时翻身一次,并对受压部位做轻度按摩,涂抹爽身粉。床褥要保持平整、干燥、无渣屑。搬动病人时,应将病人抬离床面,不可拖拉,以免擦破皮肤。②排便的护理:指导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日排便的良好习惯。对于便秘者,可适当给予缓泻剂,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而加重心脑负担。③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病人卧床休息期间,为预防肢体肿胀,患肢可垫高,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为防止足下垂,肢体应保持功能位。发病2周后,病情好转,即可做肢体功能锻炼,给予瘫痪肢体被动运动及按摩。开始可每日2次,每次15-20min。以后逐渐增加运动次数及时间,待功能有所恢复,再进行肢体的主动运动、床上活动、床下活动等,循序渐进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失语者应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使其逐步恢复语言功能。

1.2.5心理指导①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交谈,掌握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情况、以及患者心理反应和情绪状况。②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分析患者的心理需求,做好心理护理。让患者知道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和康复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帮助患者减轻和克服消极悲观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情,以主动、积极、健康的心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战胜疾病。

1.2.6治疗用药指导①根据患者需要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对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告诉患者所用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剂量、服法、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心中有数,主动配合治疗。②脑梗塞患者的治疗,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用药过程中,告诉患者有少数人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若出现发热、皮疹等,我们会及时给予处理。③使用胞二磷胆碱可促进脑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皮疹、血压下降的副作用,如出现不适,需及时告之。④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可致胃肠道反应或溃疡,应告诉患者饭后服用。在用药的过程中,若有皮肤瘀斑、鼻衄、牙龈出血、或胃出血,请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医护人员,以便调整用药。⑤用降压药或降糖药时,应按医嘱定时、定量服用,不宜自作主张,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1.2.7出院指导出院后应注意居室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指导患者继续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定时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并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肢体及语言的康复锻炼。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稳定的情绪,避免过于激动和紧张焦虑。合理安排膳食,平日应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选择清淡、含粗纤维多的食物,控制好体重,忌辛辣、戒烟酒等。严格按照出院后医嘱用药,如预防复发可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等。定期来院进行复查,复查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以观察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如发现眩晕、步态不稳、血压升高、肢体麻木无力、言语模糊或失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及时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2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的开展,增强了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工作的满意率维持在>95%。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健康意识提高,患者能较好地配合治疗,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治愈率,缩短了患者住院日,降低了费用,患者再次入院率明显下降,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体会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4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护理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上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证实了血栓性栓塞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而且堵塞的时间越长,会造成更加严重的不可逆损伤,且心肌受损的范围更加广泛[1]。溶栓治疗可以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使得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明显下降。因此,为了再通堵塞的冠状动脉,尽快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灌注,在无明显溶栓治疗禁忌症的前提下,提早AMI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是势在必行的。本文将近年来的AMI静脉溶栓的治疗护理综述如下。

1静脉溶栓治疗进展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实验发现,若在1h内使堵塞的冠脉通常不会造成心肌坏死,患者的病死率小于5%,心脏功能可以大部分恢复;3h以上开通冠脉循环,缺血心脏会出现部分的坏死;6h以上开通冠脉循环,则对心脏功能的恢复作用是有限的,12h以上开通冠脉循环对心脏功能的恢复是基本无效的。所以在发病1h内行溶栓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有研究显示1w内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缓及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溶栓的有效率低于无上述并发症组[2]。据相关文献报道,院前溶栓治疗相对院内溶栓平均早130min,则死亡率可以降低50%。通过5年的随访得出结论:院前溶栓与院内溶栓死亡率平均下降25~36%(P

2静脉溶栓药物的选择及应用

现在在临床上链激酶、尿激酶及重组链激酶是三种最常用的溶栓药物。因为尿激酶的特点是不具有抗原性,可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而导致血栓的溶解,可以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通常用法为: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ml0.9%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尿激酶血浆半衰期为15min,如果输入过慢会降低治疗效果,所以需要在30min内滴完,前10min输入总量的2/3,后20min输入总量的1/3。尿激酶药性十分不稳定,所以对混合溶液注意勿用力振摇,以免影响药效的稳定性,在患者溶栓前可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各300mg,阿托伐他丁40mg口服。溶栓开始12h后皮下注射速碧林1500U,之后每12h皮下注射1500U,持续3~5d"[3]。

3静脉通道管理

溶栓治疗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解除闭塞的冠状动脉而恢复血流,因此,静脉通路的正确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需选择近心端相对较粗直的上肢静脉,一般在同侧的上肢两条静脉通道,一条用于静脉留置针以保证药物的定时输入,另一条通道则在抢救药物的使用时备用,需要对患者的血压及血氧饱和度进行定时的监测。要注意注入药物的速度,过慢影响疗效,过快易引起低血压等并发症尽量使用微量泵进行注入,这样可以保证溶栓的剂量准确。

4溶栓过程的监护

在溶栓的过程中应对患者给予心电监护,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改变,相关责任护士应对AMI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规律熟悉,需要掌握溶栓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若发现正常的波形则需回报值班医师给予积极的抢救处理。溶栓后每日描记ECG1-2次至T段恢复至正常。在密切观察患者相关生命体征的同时,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和心功能的变化,每天需记录24h出入量,若患者溶栓过程中出现胸痛症状,需记录胸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伴随症状等。对于心肌酶的检查是判断溶栓效果的重要标准,若患者出现持续胸痛的症状,则需要立即抽血查心肌酶水平,以后每隔2h抽血复查一次心肌酶水平,总共抽血8次,以后复查1次/d,这对于判断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是十分有帮助的[4]。

5心理护理

此外,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心肌梗死的患者都会出现濒死感,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带有恐惧感,这时候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患者详细讲解一些有关于心肌梗死的常识,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以及增加其精神的寄托,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消除其顾虑以及恐惧感。

6并发症的积极预防及护理

6.1出血 出血是心肌梗死患者溶栓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一种并发症,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0%。其中最严重的是颅内出血,所以在溶栓后护士应对患者的皮肤、粘膜进行密切的观察,注意有无紫癜及皮下出血,同时需要注意观察分泌物颜色,对隐蔽的出血要及时发现并进行积极的处理。为了预防颅脑出血,护士需不定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神智、瞳孔变化。溶栓过程中每天均需要抽血查凝血功能。

6.2低血压 低血压是溶栓过程中又一大并发症,大多数患者是由于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导致心肌功能急剧减退,心输出量大量减少,有时候也由于血容量不足导致的。因此,在溶栓过程中及溶栓后要注意不定时的血压监测,发现异常情况需给予补液扩容等对症处理[5]。

7结论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对每一个患者的生命都有着十分严重的威胁。溶栓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是治疗成功十分关键的一部分。心肌梗死1h内是抢救心肌梗死的"黄金时间"。溶栓治疗患者的病死率越低。因此,每一位护理人员均要与时间赛跑,患者入院前做好溶栓前的准备工作,溶栓后均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发现异常应随时报告,并做好随时进行抢救的准备。因而,心内科护士应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抢救技能外,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饮食护理等,只有这样,更多的心肌梗死的患者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蓉,吴晶.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807-809.

[2]蔡淑珍,殷丽萍,谢鸿,等.前瞻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防便秘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8):13-14.

[3]张美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2):19.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01-02

脑梗塞是指由血液中的各种栓子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引起急性血液中断而出现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及脑功能障碍的脑血管疾病。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失语、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还具有一定的精神症状。口腔感染,摄食障碍,尿失禁,压疮等则是常见的并发症。为此,做好其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有着重大意义。经过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的100例脑栓塞患者的护理措施的综合分析,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脑梗塞患者,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明确栓塞部位,脑血流图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轻微的意识障碍。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43-75岁。经过7-14天的治疗与护理,除两例因为心肌梗塞发作死亡,其余患者均好转出院。

1.2 治疗方法 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溶解血栓和脑保护治疗,降血压等措施。

2 护理措施

2.1 基础护理措施

2.1.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 动态评估病人神志变化是预见患者病情的主要指标。应通过对病人的语言反应、疼痛刺激反应、瞳孔对光反应、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判断意识情况,一旦病人发生意识障碍,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

2.1.2 预防压疮的发生 ①卧气垫床,保持床单元的整洁、干燥,勤换汗湿的衣物,每天用温水擦拭身体,减少皮肤的机械性刺激。②保持皮肤的清洁,病人如有大小便失禁,及时擦洗干净,必要时留置尿管,并做好相关护理,妥善固定、引流通畅,定时冲洗尿管等。③定时给予翻身、拍背,按摩骨突受压处,摆放肢体于功能位。

2.1.3 生活护理 ①保持病房的安静、整洁。②病人需在床上大小便时,为其提供方便的条件、隐蔽的环境和充足的时间;指导病人正确使用便器,注意勿拖拉和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皮肤。③每天全身温水擦浴1至2次,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增进睡眠。④鼓励病人摄取充足的水分和均衡的饮食,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便秘者可适当运动和按摩下腹部,促进肠蠕动,预防肠胀气,保持大便通畅。⑤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

2.1.4 安全护理 运动障碍的病人要防止跌倒,确保安全。①床铺要有保护性床栏,走廊、厕所要装扶手,以便病人起坐、扶行;地面要保持平整干净,防湿、防滑,去除门槛;呼叫器和经常使用的物品应置于床头病人伸手可及处;运动场所要宽敞、明亮,没有障碍物阻挡。②病人在行走时不要在面前穿过,同时避免突发呼唤病人,以免分散注意力。③上肢肌力下降的病人不要自行打开水或用热水瓶倒水,防止烫伤;行走不稳或步态不稳者,选用三角手杖等合适的辅助工具,并有人陪伴,防止受伤。④保持呼吸道通畅,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开放气道,取下活动性义齿,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吸痰,防止舌根后坠、窒息、误吸或肺部感染。

2.2 肢体功能的护理 ①早期康复干预:告知病人及家属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训练内容与开始的时间。早期康复有助于抑制和减轻肢体痉挛姿势的出现与发展,能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减轻致残程度和提高生活质量。一般认为,脑梗塞病人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进行。康复内容包括:重视患侧刺激、保持良好的肢置、翻身、床上运动训练。②恢复期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转移动作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和平衡共济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上肢功能训练一般采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相结合;下肢功能训练主要以改善步态为主。具体方法有踝关节选择性背屈、患侧下肢负重及平衡能力训练等。③综合康复治疗:根据病情,指导病人合理选用针灸、理疗、按摩等辅助治疗,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2.3 吞咽障碍的护理 ①评估吞咽障碍的程度:观察病人能否自口进食,饮水时有无呛咳,以及采用不同姿势技巧时的吞咽、进食效果,评估有无营养障碍。②饮食护理: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选择软饭、半流的粘稠食物,避免粗糙、干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必要时遵医嘱胃管鼻饲,做好留置胃管的护理。③防止窒息:进食前应注意休息,因为疲劳有可能增加误吸的危险;注意保持进食环境的安静、舒适,告诉病人进餐时不要讲话,以免分散注意力;床旁备吸引装置,如病人呛咳、误吸或呕吐,应立即采取头侧位,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2.4 语言康复训练 以发音训练为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协助病人进行床旁训练。①肌群运动训练:指导进行唇、舌、齿、软腭、咽、喉与颌部肌群运动,包括缩唇、叩齿、伸舌、卷舌、吹气、咳嗽等活动。②发音训练:由训练张口诱发唇音、齿唇音、舌音,到反复发单音节音,再到复诵简单句,如“早-早上-早上好”。③复述训练:复述单词和词汇,可出示与需要复述内容一样的图片,让病人每次复述3到5遍,轮回训练,巩固效果。④命名训练:让病人指出常用物品的名称及说出家人的名字等。⑤刺激法训练:采用病人熟悉的、常用的、有意义的内容进行刺激,要求语速和词汇长度调整合适;刺激后应诱导而不是强迫病人回答;多次反复给予刺激,且不宜过早纠正错误;可利用相关刺激和环境刺激法等,如听语指图、指物、指字。

2.5 用药护理 脑梗塞患者常联合应用溶栓、抗凝、血管扩张药及脑代谢活化剂等治疗,护士应耐心解释各类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指导病人遵医嘱正确用药,密切观察用药效果。①使用溶栓抗凝药物时应严格把握药物剂量,密切观察意识和血压变化,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观察有无皮肤及消化道出血倾向,如黑便、牙龈出血、皮肤青紫瘀斑等。②使用扩血管药物时尤其是尼莫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时,因能产生明显的扩血管作用,松弛血管平滑肌,使脑血量增加,可导致病人头部胀痛、颜面部发红、血压降低等,应监测血压变化、减慢输液速度,指导病人和家属不要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③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循环治疗时,可出现发热、皮疹甚至过敏性休克,应密切观察。

2.6 心理护理 给病人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靠消息;关心、尊重病人,多与病人交谈,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导克服焦躁、悲观情绪,适应病人角色的转变;避免任何不良刺激和伤害病人自尊的言行,尤其在病人进食、洗漱和如厕时不要露出厌烦情绪;正确对待康复训练过程中病人出现的诸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畏难情绪、悲观情绪、急于求成心理等现象,鼓励病人克服困难,拜托对照顾者的依赖心理,增强自我照顾能力与信心;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氛围和舒适的休养环境。

2.7 健康教育

2.7.1 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康复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帮助分析和消除不利于疾病康复的因素。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循序渐进,坚持锻炼。

2.7.2 合理饮食 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低盐、低脂、低热量的清淡饮食、戒烟、限制饮酒。

2.7.3 日常生活指导 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如慢跑、散步等,每天30分钟以上)合理休息和娱乐;②患者起床、起座或低头等变换时动作宜缓慢,转头不宜过猛过急,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平时外出时有人陪伴,防止跌倒;③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2.7.4 预防复发 遵医嘱正确服用降压降糖和降脂药物;定期门诊检查,动态了解血压、血糖、血脂和心脏情况。

2.7.5 预后指导 脑梗塞的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阻塞的血管大小有关:如阻塞的是小血管,脑缺血范围小,侧支循环易形成,恢复较快,预后较好。②与发病速度有关:缓慢逐渐发病者,较易形成侧支循环,脑缺血可逐渐代偿,预后较好。急性起病者,未能建立侧支循环,预后较差。③与梗塞的次数和数量有关:首次发作,预后较好。梗塞灶单一者,预后较好。④与栓子的性质有关:如栓子疏松,在随血液运行过程中,自身破碎,流到血流的远端,阻塞小血管者,预后较好。⑤与局灶定位症状轻重有关:发病后偏瘫失语等定位症状较轻,预后较好。反之,偏瘫失语程度较重者,预后较差。⑥与昏迷程度有关:昏迷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⑦与有无合并症有关:如合并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糖尿病,冠心病,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预后较差,无合并症者,预后较好。⑧与患者年龄有关:年龄大,体质差,预后较差。年龄小,体质好,预后好。

3 结 果

100例患者经过细心的护理后,使其首先度过心理不应期,除2例因心肌梗塞死亡,大部分都能接受康复治疗,疗效好降低了并发症,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促使患者重新回归社会。

4 讨 论

4.1 中老年人由于脑动脉硬化,脑血管官腔窄,加上活动少血液粘稠度高,血流缓慢而致血流不畅,往往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轻则出现反复性暂时性脑供血不足,总则发生偏瘫、失语、卧床不起等。因此,需要有效的护理措施,配合功能锻炼,方能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早日康复。

4.2 通过本院护理案列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等详细周密的措施,100例患者中,除2例因心肌梗塞死亡,其余均康复出院,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负担。因此说明有效的护理措施对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赵岩,吴坤艳.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5,4(3):9.

[2] 陆奇.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塞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175.

[3] 朱彩英.脑梗塞的诊治与护理[J].中华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2):154.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6

在溶栓治疗中,正确、及时、恰当的护理,是溶栓成功的重要一环。我们将临床工作中的护理工作分为溶栓治疗前和溶栓治疗过程及治疗后的护理3个方面并进行了总结。

1 溶栓治疗前的护理

1.1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一律收入CCU病房。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吸氧,连接心电监护。对表现有恐惧、 焦虑的患者,责任护士应加强床旁巡视,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紧张心理,对溶栓治疗方面的知识给予介绍,使患者及家属有所了解取得配合。

1.2 在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协助医生选择病例,获得简短而又仔细的病史,决定是否适合溶栓。

1.2.1 溶栓适应证[1]:(1)持续性胸痛≥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2)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在肢体导联>0.1 m V、胸导>0.2 m V。(3)发病≤6小时者。(4)若患者来院时已是发病后6~12小时,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伴有或不伴有严重胸痛者仍可溶栓。(5)年龄≤70岁。70岁以上的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根据梗死范围,一般状态,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因人而异慎重选择。

1.2.2 溶栓禁忌证[1]:(1)2周内有活动性出血、做过内脏手术、活体组织检查、有创伤性心肺复苏术、不能实施压迫的血管穿刺以及有外伤史者。(2)高血压患者经降压治疗血压仍高于160/100 mmHg者。(3)高度怀疑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者。(4)有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包括TIA)史者。(5)有出血性视网膜病史者。(6)各类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7)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患有恶性肿瘤等疾病者。

1.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尽量选择前臂较粗的静脉并用塑料套管针穿刺固定,尽快准备溶栓药物。

1.4 采集血标本,送检血常规、凝血4项、心肌酶、肝肾功能。

2 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2.1 准确执行医嘱,以确保单位时间内溶栓剂的输入,一般尿激酶150万U加100 ml生理盐水,30分钟静脉滴入,必要时应用输液泵。

2.2 疗效判断[1]:溶栓治疗有效,患者应在溶栓后2小时内(1)胸痛完全缓解或大部分缓解;(2)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50%以上,(3)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4)血清心肌酶谱CK-MB峰值提前。

3 溶栓后的护理

3.1 基础护理: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在血栓溶解、冠脉血流再通的瞬间,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更为明显。如前壁心肌梗死者,由于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较高,患者可出现快速的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室颤。下壁、后壁心肌梗死者,由于迷走神经反射作用,常发生窦房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心律失常,并伴有血压下降。如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湿冷、心率加快、少尿、血压下降则提示心源性休克;如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咳泡沫痰则提示急性左心衰;注意心电监护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室性心律失常。因此需连续心电监护,了解心电动态的变化,出现以上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准备各种药物及除颤、体外起搏等,随时进行抢救。

3.2 溶栓后抗凝药物的应用:溶栓药滴完后12小时,开始皮下注射肝素7 500 U或低分子肝素5 000 U,每12小时1次,连续3~5天。口服阿司匹林每日300 mg,3天后改为75~150 mg,每日1次,长期服用。

3.3 不良反应的观察:溶栓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注意观察有无口腔黏膜、齿龈出血,血尿、咯血、呕血,有无皮肤紫斑,注射部位有无血肿,尤其要警惕有无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脑出血的征象。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肌肉注射,以免增加出血机会。 如有出血现象,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3.4 监测出、凝血时间。

3.5 一般护理

3.5.1 溶栓后患者仍须绝对卧床休息:卧床期间患者进食、漱洗、大小便等护理人员都要给予协助,尽量避免患者增加体力,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以后可按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休养环境应安静、舒适、整洁、室温适宜,避免不必要的探视。

3.5.2 避免肢体血栓形成及便秘:卧床期间对患者肢体定时作被动活动,避免肢体血栓形成。由于卧床及环境、排便方式的改变,容易引起便秘,患者需进食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和豆制品等,少食多餐,避免因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提醒患者排便忌过度用力,因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氧而危及生命,必要时可给些轻泻剂或开塞露通便。

3.6 溶栓治疗后的康复指导: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重,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压力而加剧病情,因此要做好心理护理。对待患者要耐心、关心体贴,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加治疗信心,适时、适量进行适当的活动,使患者安全地度过急性期进入康复期。

参考文献: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7

关键词脑梗死生活护理护理

脑梗死(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梗塞等是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常出现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和感觉障碍。失语等。据统计8的脑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其中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加强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1年9月~1年7月收治脑梗死患者96例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年9月~1年7月收治脑梗死患者96例男5例女例;年龄~89岁;均经T检查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

护理

生活护理:⑴安置合理的:①平卧位:保持患者的功能位置如肩外展5°内旋15°前屈°腕适当背伸手指应伸展稍屈曲伸髋伸膝关节。②健侧卧位:偏瘫患者以健侧卧位为宜。患肩前屈9°~1°下垫一软枕稍屈肘前臂旋前手伸展。患侧下肢屈髋屈膝踝中立位。③患侧卧位:躯干略向后旋转可用靠垫帮助支持摆放舒适。患侧上肢保持伸展位肩关节前屈9°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伸展为防止肩关节后撤将患侧肩胛向前拉出使患侧上肢充分伸展保持抗屈肌痉挛。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微屈曲踝关节背屈足趾充分伸展使患侧下肢处于屈曲状态保持抗伸肌痉挛。此种是所有中最重要的它增强了患侧感知觉刺激的输入同时使患侧躯体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另外这种更有利于健手自由的活动可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⑵皮肤护理:①减少压力和摩擦力经常更换每小时翻身1次。在翻身过程中动作要慢要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②保持患者床铺整洁平整干燥湿式扫床被褥及衬衣要柔软。③促进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环按时床上局部擦洗用红花酒精或5酒精按摩骨隆突处防止褥疮的发生用气垫、气圈等垫于突出部位尽量让患者感到安全和舒适。

病情观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的变化如神志清醒的患者突然言语不清、嗜睡且反应迟钝时应考虑出现新的梗死必须加强监护经常巡视病房并做好应急措施。

心理护理:患者因突然失语和肢体功能障碍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顾、以前的正常生活被打乱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护士及家属应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动地帮助患者使其树立继续生活的勇气。要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摆脱依赖消极的心理并以娴熟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通过心理疏导多数患者都会面对现实看到希望争取好的结局大大加速病情恢复。

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的活动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劳逸结合不可操之过急。卧床患者鼓励其床上进行缓慢的肌肉舒缩活动并进行肌肉的按摩、揉捏。对患侧肢体的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保持患侧肢体各关节的正常活动度这为日后恢复肢体运动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关节被动活动时患者不应有疼痛或不适的感觉。当患者训练受挫时要指导患者循序渐进有条不紊不要急于求成。

针对96例脑梗死患者不同的病情做好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等系统、全面的护理措施可减少脑梗死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降低脑梗死的高复发率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8

据笔者所知,有很多人对老年人再婚持不同意见。老年人再婚有没有幸福、会不会幸福?笔者就这个问题随机访问了77名再婚时间平均为1.5年的老人(男性67名,女性10名)和17名(男性7名,女性10名)单身时间平均为7.25年的老人,被访者中男性的平均年龄67岁,女性的平均年龄61岁。下面根据访问的结果,谈谈老年人再婚的利与弊。

老年人再婚的益处 通过与老人们的交谈,笔者发现:许多丧偶老人的内心是很害怕孤独的,他们希望有一个“伴”陪伴着自己走完人生的路,他们渴盼安稳、幸福的晚年生活,并希望得到孩子们的支持与祝福。受调查者中,已经再婚的老人大多表现得精神焕发。患病率较低;而因子女干涉未能再婚的老人则很孤独,精神压抑、萎靡不振,容易患病。实际上,再婚老人对性生活的要求只占一小部分,他们要再婚的真正原因是想找个“伴”,互相照顾,这样有利于健康,可延缓衰老,减少痴呆。这些都是子女所无法替代的。俗话说“少是夫妻老来伴”,现在有多少子女成人后能和父母住在一起、长年累月陪伴在父母身边呢?老年人再婚不仅是为了给自己找幸福,也是为了给子女减轻负担。

老人再婚面临的问题 首先,重新组合的婚姻必须面对房子、财产、子女、生活习惯、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相互磨合问题。男女方的思维差异极大:男方怕财产损失,怕承担责任;女方则想轻松潇洒,不当保姆,还要考虑如何照顾原先的子女;双方各自的子女也会考虑如何继承财产、如何赡养老人等问题。其次,老年人再婚时理性大于激情,再婚老人为情爱付出自己的一切的意志已不像年轻时那么坚定,重组的夫妻关系十分脆弱。双方都希望对方能适应自己、照顾自己而又不占有自己的财产。例如:有些收入较高的男士提出了再婚的妻子将来不能继承自己的遗产、生活上要AA制的要求,再婚的女士想进入知冷知热的贤慧妻子角色也比较难。

于是,非婚同居成了老年人解决晚年情感生活的选择方式之一。和则聚,不和则分,重组的事实婚姻成了双方释放情感的“临时驿站”。目前,老年人非婚同居的现象比较严重,虽然社会对此现象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但在传统观念较重的非婚同居老人中,男性尚显得稍轻松些,女性则对自己以不被法律保护的角色进入新的“家庭”怀有较多的顾虑,尤其是双方年龄差距较大者。在这样的事实婚姻中,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女士可以不考虑对方的财产和经济收入,却必须考虑其健康状况。如果这样的婚姻生活没走多远,男士便先行而去,没有了年龄资本的女士将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就算身边有孝顺的子女,她们也往往不能坦然处之,羞于还家,最终成了为获得夕阳爱情牺牲自我、居无定所的孤老太太。同样,年老的男士如果与有独立收入的女士相处,不自觉中会有点自卑,怕驾驭不了对方,心理上有畏惧感。并且,由于生理特点的差异,男士择偶时总是愿意选择社会地位、收入、年龄等比自己低的女士,使有些利用婚姻做跳板的居心不良者,借此骗了老年男士的钱财,最终使得老年男士“人财两空”。

“转弊为利”的几点启示 ①婚前要加强了解:相互了解对方脾气、性格、爱好、文化素养、经济状况以及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对老年人再婚的态度,做到心中有数。②明确权利和义务:要将双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责任和双方子女对两位再婚老人应尽的赡养义务明确下来。③要实行财产公证:应在婚前进行财产公证,以免婚后发生财产纠纷。④要履行法律结婚手续:只有履行了结婚登记手续,才是合法的夫妻,才能受到法律保护。男女双方如果不能在一定的感情基础上对以上各项达成共识和理解,匆忙行事、勉强结合,日后一旦水火不容,会给自己增添许多烦恼,使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此外,再婚后要注意互敬互爱,求大同、存小异,避免把现配偶与原配偶做过多的比较。这些都有益于再婚后共筑“爱巢”、使再婚如同初婚一样幸福美满。

心脑血管疾病应早防早治

王长阁

血管是人体的生命之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血管也会像其他器官一样不断发生老化。人40岁以后,动脉血管壁上沉积的胆固醇会逐渐增多,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变脆,血管弹性开始下降,出现老化的现象。血管老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动脉硬化,全身各组织的供血供氧受到一定的限制,引起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猝死)、脑血管疾病(脑供血不足、脑梗塞、脑溢血等)、肾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肢体血管疾病(动脉闭塞性疾病、脉管炎)等。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9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广西博白县人民医院、博白县中医院及博白县红十字会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急诊或相应专科病房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及体征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要点[2],并全部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②发病时间均在1周内。排除标准:①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梗死诊断;②陈旧性脑梗死患者。最终入选病例共3476例,其中男2159例,女1317例,男女之比为1.64∶1;患者年龄19~88岁,其中19~29岁8例,30~39岁25例,40~49岁334例,50~59岁588例,60~69岁1514例,70~79岁793例,80~88岁214例。各年发病人数分布情况:2005年281例,2006年326例,2007年489例,2008年506例,2009年573例,2010年623例,2011年678例。

2.研究方法 收集病人流行病学资料及预后情况,专门制表进行登记、统计,观察脑梗死的类型、各年脑梗死季节分布情况以及转归情况。

结 果 1.脑梗死类型 单发性脑梗死2635例(占7581%),多发性脑梗死417例(占1200%),大面积脑梗死97例(占279%),腔隙性脑梗死122例(占351%),脑干梗死26例(占075%),小脑梗死17例(占049%)。

2.季节分布特点 脑梗死以冬季节高发(10~12月),而夏秋季发病率相对较低(4~6月,7~9月)。见表1。

3.脑梗死治疗转归情况 3476例病人经治疗后,最终痊愈出院1539例(44.28%),出院时仍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意识障碍等后遗症共1785例(51.35%),死亡或病情加重自动出院病例152例(4.37%)。

讨 论 急性脑梗死为基层医院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组资料显示,近7年来脑梗死的急诊人数呈现略有增

作者简介:刘国权(1973-),男,广西博白县人,主治医师,医学学士。长趋势,有明显季节性差异,冬季高发。其发病类型以单发性脑梗死和多发性脑梗死为主,而大面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干梗死、小脑梗死所占比例较小。

脑梗死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初步统计分析发现,①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段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高达89.43%(3109/3476),小于50岁者则仅占10.57%(367/3476)。中老年人多数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和引起脑血管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而脑梗死又可加重原有疾病或引发新的并发症,最终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3],这警示急诊科和神经内科医师在诊治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应高度重视基础病的治疗,同时还要有全局观念,关注各脏器之间互相依赖或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注意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降低急性脑梗死的死亡率。②脑梗死发病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超重及女性雌激素对脑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4]。③秋冬季好发,这可能与该季节血压波动较大有关,应积极做好预防。尽管年龄增长和性别是脑梗死的一种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疾病普查或周期性健康体检来发现高危人群,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并通过改变中老年人的生活、饮食习惯等措施来降低高危人群的急性脑梗死发病率,以减轻社会、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脑梗死的急性期,急性梗死病灶是由中心梗死区和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其中心的梗死区脑细胞完全死亡,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经元,因此,迅速恢复血液供应、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神经元是急性脑梗dylw.net  dylw.net死治疗的关键[5]。但我们初步调查显示,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仍然较高,分别达到51.35%(1785/3476)和4.37%(152/3476),分析其原因可能有:①农村老百姓缺乏相关医学知识,未能及时判断并及时就诊;②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不够通畅,耽误了最佳溶栓时间[6];③专科治疗技术有待提高;④农村居民收入有限,无法承担较高医疗费用,提前出院。

基层医院要降低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可能要在以下环节进行改进:一是要加强农村群众急性脑中风医学科普知识教育,让老百姓了解并掌握急性脑卒中的危害性及基本表现,发病后能及时到医院就医。二是对医院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进行规范与培训。急诊医生和护士要有紧迫感和时间观念,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病后6小时这一短暂的时间窗[7],对可疑卒中病人按照卒中急诊服务流程,在病人到达急诊科10分钟内完成常规评估和保持呼吸道通畅等稳定处理,争取在45分钟内完成抽血化验和心电图及CT或MRI检查,尽快使用抗血栓药物或者抗血小板药物改善缺血性半暗带的侧支循环,对有溶栓指征者在3~6小时内使用溶栓药物,促使闭塞性血管再通以及缺血组织的再灌注,以改善预后,减少致残率。三是普及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了农民或城镇居民医疗负担,提高了发病后的住院率。

参考文献[1]刘 萍,崔桂萍,陆 卉. DJ1对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11,13(9):814816.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陈 旭,鲁晓华,马晓波,等.183例急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2,10(3):296298.

[4]韩 冬,林 君,孙莉达.我院2004~2009年脑梗死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1):106.

[5]辛秀峰,杨万勇,谭泽锋,等.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侧枝循环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1):5456.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10

【关键词】 脑卒中;抑郁;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抑郁症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它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据1996年WHO一项关于疾病负担的研究分析,抑郁症导致的“伤残”仅次于慢性肺部疾病而居第二位,占全部疾病总负担的6.2%。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大约30%~70%,是卒中患者发生的最大情感障碍。杨明明调查显示抑郁发生率是40.27%[1]。本研究对本科室自2010年1月10日至2011年5月31日收治的100例在基础病上并发抑郁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原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男76例,女24例,年龄在52~76岁,其中急性脑梗死44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脑卒中后遗症17例,脑出血18例,脑栓塞20例。

2 方法

对照汉密尔顿忧郁量表(HAMD),由2人分别评分,取平均分。100例患者轻度抑郁16例,中度24例,重度60例。

3 原因分析

3.1 脑卒中后产生的心理反应 脑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率高,恢复期长,再发率高,卒中后出现的语言、肢体、吞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还有经济负担,社会角色的转变,家庭环境及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极易导致患者恐惧、焦虑、易怒、猜疑、悲观和社会隔离感[2]。

3.2 遗传性格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忧郁症的患者,那么,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性较高,遗传导致了忧郁症易感性升高。

3.3 脑损伤的直接作用 有学者认为脑卒中使脑内某些特定部位遭破坏,使患者产生忧郁或忧郁倾向;左侧半球及后部与抑郁发生有关;大脑前部受损者抑郁程度明显重于后部受损者,皮质受损者重于皮质下受损者。

3.4 教育与社会支持 汪香君等认为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家庭不和睦的患者较文化程度高、经济条件好、家庭和睦的患者抑郁发生率高。梁翠翠等调查显示有家庭社会支持的患者抑郁症状改善明显优于无家庭社会支持的患者。

4 护理对策

4.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与患者交谈中,应用好的语言、神情,使患者觉得护士亲切可信,才会把心里的郁闷倾吐出来,心理负担才会减轻,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尊重患者的人格,对他们的反常语言、行为不要随便谈论与嘲笑,并给予同情和理解,这样才能取得他们的配合与信任。

4.2 积极解除患者病痛,尽早康复。教给患者康复的方法,鼓励患者把抑郁情绪转化为康复的治疗动力,康复效果明显了,患者抑郁情绪自然而然就会减轻。

4.3 加强锻炼,抑郁使患者精神躯体活动减少,他们对任何事都感到困难,容易疲劳,活动使患者从问题和消极的想法中分散注意力,减轻疲劳感,使思维更清晰进而使他们感到能控制生活。

4.4 自信心的训练,抑郁患者通常缺乏自信,有无助感,自信心训练可帮助患者提高控制力,减轻无助感,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强化参与意识,同时要让患者觉得自己是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

4.5 取得家庭社会的配合与支持,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是应激与健康或疾病之间重要的中介因素,不但对应激起缓冲作用,保护个体的健康,而且在一般情况下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健康。亲人的安慰支持与鼓励,对患者心理起到正面的影响,因此,护士应对其家人进行教育,使之懂得自己的情绪可以影响患者的病情。

4.6 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护士可根据病房条件对光照、色彩、布局进行合理的布置,使病房整齐清洁,空气新鲜。优美舒适的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

4.7 促进病友间良好的情绪互动,要对良好的情绪交流加以鼓励,增进患者间的友谊。鼓励患者常回忆令其愉悦的事件或聆听轻快优美的音乐,引发他们心理生理状态的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8 安全护理,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临床抑郁自杀率为10%,自杀企图和行为是抑郁患者最严重而危险的症状,彭慧渊等调查PSD患者6.6%有自杀念头,杨明明[3]调查显示自杀企图和行为的占总数的17.36%。因此,对抑郁反应明显,有自杀企图行为的患者,要有严密的措施保障其安全,如24 h不离患者,对危险器如刀剪、绳索或安眠药要妥善保管。

5 小结

患者、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共同努力和关注是解除抑郁的良方,要鼓励患者积极生活、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家庭和医务工作者要与患者建立信任的关系,要有耐心、恒心,帮助他们早日康复,融入社会。

参 考 文 献

[1] 蔡焯基,汤宜朗.马辛抑郁症基础与临床.第2版.学出版社,2001:2.